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語文教學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首先,從語文課程設科的目的來看,語文就是為了培養(yǎng)語文人,就是說會使用語言,會理解語言的人。也就是能讀會寫的人。寫作能力是未來社會人的一項基本能力。語文教學不是培養(yǎng)作家,也不是培養(yǎng)語言學家。過去,我們將語言知識的學習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似乎只要掌握了語言知識,也就學會了使用語言。但是實踐證明這是錯誤的。語法知識,修辭知識等語言知識是對語言規(guī)律的總結,學習語言知識和修辭知識能夠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規(guī)范學生使用語言的行為,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就學好語言。語言是與人的思維密切相關的,語言是思維的外衣,離開了語言反映的客觀事物,離開了反映者的思想,語言的空殼是不可能學好語言的。因為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其反應的生活,離不開對作者使用語言時的匠心的體會。剝離開語言的內容,僅從形式上學習語言,顯然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葉圣陶才說,語文的根本目的是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正是因為如此,主席才說,語言不是那么容易學到的,要學好語言非下苦功夫學不可。
那么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呢?也不是。人文論提出以后,人們就將人文精神的培育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似乎有了人文精神,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就相應的提高了。從整個教育的目的來說,學校教育的每一門課程都具有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任務,也有這樣的作用。不單是語文課程獨有,對此早有人論述過了。同時,語文課程之所以是語文,就是因為他要學習語言的使用,培養(yǎng)語文人。語文的人文精神蘊含在語文課程的內容之中,學生通過閱讀即可以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與熏陶??鬃铀^的詩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說的也是文本內容在閱讀者心中常生的反應,這種興觀群怨說,就是語文的人文化育功能。我們并不需要特別的去培養(yǎng)。
那么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我們究竟要培養(yǎng)學生的什么?
對于閱讀教學來說,閱讀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理解文本,這里的理解不是我們平常意義上的理解,而是從寫作這個角度對文本所做的理解。也就是我們通過閱讀文本,體會到作者寫作文本時的心路歷程,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學生才能真正從閱讀教學中獲益。這種寫作的思路一方面是語言方面的,另一方面是結構方面的。
許多時候,我們的語文教學缺乏必要的對文本背后的作者思路的認識,語文教學總是浮在上面,沒有沉入文本深處,真正探究到文本深喲蔚畝西。因此,就出現學了多年的語文,我們的學生仍然不會寫作的現象。
我們知道,寫作能力是未來人才必備的一種能力,語文教學離開寫作進行閱讀教學,必然使語文教學偏離了教學目標。課標把學習和使用語言文字作為語文教學的目標,而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必須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一方面要通過作者使用語言文字的學習,揣摩語言文字使用的環(huán)境,理解語言文字使用的規(guī)律,體會到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從而真正學習把握語言。我們的語文教學停留在理解層面,學生對語言的使用感受不具體,對一些寫作手法的認識也就很是膚淺,具體到使用的時候,就無所適從。學生作文中出現的語言干癟的現象,都與我們這種閱讀教學有很大的關系。
因此,語言的學習不是僅僅學習語言的形式,更主要的是學習語言所反映的生活內容,這內容里面就包含著作者的使用語言的思想,我們既要觸摸語言的形式,更要觸摸語言的內容,而且這更為重要。我想葉圣陶先生之所以把語文看做是一門工具課,也是從這個意義上使用的。人文論者主張人文性沒有錯,但是,人文性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人文性蘊含在語言性之中,通過語言性體現出來。只要我們把語文教學的目標定位為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那么,對寫作者語言文字使用的學習就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學到語言,因為作者使用語言文字就已經告訴你怎么使用語言文字了。寫了什么是理解文本的基礎,為什么要寫這些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為什么要用這個比喻句而不用別的,這個比喻句之中包含著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包含作者獨特的對事物的體驗,感受。學習比喻句既是對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學習,也是對作者認識事物獨特的體驗和認識。語言文字學習離不開語境,語言文字的培養(yǎng)既是對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對學生認識能力的一種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形成也是學生感悟生活,認識生活能力的形成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言的學習和使用是伴隨著學生的生命成長過程的。
關鍵詞:初中;作文;教學;認識
一、方式靈活,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證明,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生們會積極主動地去學,去求知,“艱苦”的學習活動在他們看來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1、將寫作訓練融入聽說訓練中。
作文與說話并非互不相干,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應注重說話能力的訓練。如學完某課后,讓學生談談感受,或針對某一人物談談看法??梢宰寣W生稍加思考后發(fā)言,在學生發(fā)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中心內容、條理安排,以及遣詞造句等一些問題及時予以指導。同時讓學生參與評議,教師適時地給予肯定與鼓勵,并告訴學生,他們的發(fā)言很精彩,將他們說的寫到紙上便是文章,讓學生明白寫文章不是弄虛作假,矯揉造作,而是表情達意的需要。學生在聽、說訓練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頭作文的樂趣。
2、將寫作訓練融入鑒賞訓練中。
作文訓練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初中生閱歷淺、知識面窄、視野不闊,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拋磚引玉的方式,開啟思維,誘發(fā)創(chuàng)作。
3、將寫作訓練融入生活,表現個性自我。
首先以課文為依托,架構作文與生活的橋梁,讓學生在學以致用中,品嘗到寫作的樂趣。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寫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斷更新,課文內容去掉了許多說教的外衣,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其次,解除強加給學生的作文“指導”章法,讓他們放開手腳去寫愿意寫的事,以“我”為先,使他們的筆端流瀉出活潑的個性,即“向生活靠攏”。引導學生崇尚真實,大膽地表現自我。初中學生正處于主體意識覺醒之中,允許他們寫出個性,表達自己,自然能激起他們的寫作興趣。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招生院長哈格頓先生所說:
1、作文是整個申請的主心骨,但同學們要知道,我們的作文不是寫給專業(yè)人士看的,也不是寫給招生人員看的,閱讀你的作文的對象應該是年你的親人與朋友。
2、不要為寫作文而寫作文,作文應該是在講述一個你很想告訴別人的故事,反映自己的一種心情。
3作文中的你應該是一個真實的你,而不是一個想象中、理想中的你。有人說應表現自己美的一面,但我認為應該表現你的兩面,但無論你想表現哪一面,都應該是符合你的實際情況的那一面”?!伴_放生活,抒發(fā)性靈”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將這種探索投之于筆端的展露形式。
以課文為范文,遷移思維,密切聯系生活去寫作,展現自我。學生在學以致用中,品嘗到了寫作的樂趣,也增強了寫作的信心。
二、厚積薄發(fā),重視積累。
眾所周知,寫作教學與寫作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學中,務必使學生明白,寫作積累需要長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1、博覽群書,讓書香陶冶寫作及性情。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篇,不會寫詩也會吟”……筆者認為,課外閱讀對語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起著重大作用。三毛、韓寒等便是活生生的例子。當下的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了課外閱讀量,并指定推薦書目,在試題中也有相應的課外閱讀考試。但很多學生限于種種原因,根本不能真正達到規(guī)定的課外閱讀量,由此也大大限制了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幅度。
2、摘錄精華,讓筆記凝聚華章妙悟。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極少有過目不忘的天才。在閱讀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極為精彩,或是觸動了讀者的靈魂,或是給人以美的享受,將它們留下來,對寫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摘記,可有多種方式,如讀書筆記、剪報、圈點勾畫等等。對這些形式,教師形成一定的組織,定期開展一些比賽活動,以增強學生的興趣,提高積極性,幫助學生做到持之以恒。
3、隨寫隨記,讓隨筆噴發(fā)寫作靈光。
初中的孩子正處于青春年少,思想情感豐富活躍,他們開始觀察生活,關注自我,開始對人生朦朧的思考,他們的內心一片迷茫,卻又充滿沖勁。他們其實渴望表達,表達自己對親人對朋友對師長對生活對人生的種種看法。此時,引導他們養(yǎng)成寫隨筆的習慣,既鍛煉了他們的觀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鍛煉了學生遣詞造句,表達觀點的能力,從而對語文水平、寫作水平的提高極有幫助。
三、巧練多思,多評多議。
1、巧練多思。
寫作不是自發(fā)自為的活動,需要系統(tǒng)的訓練。隨筆只能是作為平時積累的一種手段,它與考場作文是不同的。在教學實踐中,寫作訓練往往隨意性大,沒有系統(tǒng)的教學設想、教學要求、檢驗手段,雖然整體目標大都清楚,但各階段應該達到什么樣的訓練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寫作訓練應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什么階段要達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教師應做到心中有數。練筆要遵循著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教育學研究表明,只有由易到難,螺旋上升,逐步積累,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寫作訓練也要構建一個完整的訓練系統(tǒng),如在初一階段訓練學生的記敘文寫作,初二階段訓練散文、說明文寫作,初三訓練議論文和中考專題文章。在各個階段中再劃分小階段,設定短期目標。這樣,學生對練筆有了明確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再開展多練。
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影響了作文的氣質和深度。寫作是很個性的行為,作家葉文玲在談寫作時就說過:“作文要有真情實感,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鑒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東西,應該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chuàng)造?!?/p>
在中學階段,學生伴隨著身心發(fā)展,認知水平的提高,思想意識、道德觀念以及行為方式逐漸走向成熟。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的人格、怎樣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是中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學教育中的各門課程,無一例外地都承擔著這方面的任務。當然,由于學科內含的不同,其所承擔的份量、以及培養(yǎng)的途徑、方式有很大差別。因此,在具體實施中一定要根據學科的特殊性,有效地將知識的傳授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密切結合,在教書的過程中育人,在育人的前提下教書,從而全面地完成學科教學中教書育人的使命。
一、語文課在培養(yǎng)健全人格方面的特殊意義
由于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所以在整體語文教育中就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工具性要求教育要使學生掌握語文這個工具,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有效地運用,它是語文課程實用價值所在。人文性則要求教育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符合現代文明規(guī)范的行為方式,以及豐富的情感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地指出:在培養(yǎng)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的基礎上“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作為語文課程的最直接的任務,是其他任何課程都無法與之相比的。語文教育如果缺少了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就是失敗的和不完整的。
同時,語文教育對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又是深刻的。政治、歷史、地理等也屬于對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課程,但它們的表述方式是直接的,無論是政治課對學生思想修養(yǎng)方面的要求,歷史課對人物事件的評價,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闡釋,還是地理課對地理知識的介紹和說明,都是以直觀的方式,去認識固有的事實,學生主要通過接受知識及觀念的影響,實現人格健全發(fā)展,側重于健全人格培養(yǎng)中的共性。語文課程則不同,課程的選文都是一些文質兼美,充滿時代氣息、現代意識的典范的文學作品,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學生對課文的感悟、理解以及情感的共鳴來實現的,是一種自覺的潛移默化的方式。由于作為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課文,在藝術上也給學生以熏陶、感染和啟示,從而提高做人的品位,尤其是作為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課文的開放結構,為學生提供了多解的契機和空間,成為培養(yǎng)學生個性的有效途徑,使健全人格與個性特點的培養(yǎng)在同一個過程中完成,這就大大擴展了健全人格培養(yǎng)的內涵。再者,“語文課程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伴隨語文課程外延的擴大,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與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這就打破了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集中于學校中進行的不足,使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更貼近于生活,更符合社會生活的需要,也更能反映社會發(fā)展變化帶來新的因素和新的要求。與此相關的是培養(yǎng)的方式也更加靈活多樣。
這一切都說明了語文課在對學生健全人格培養(yǎng)中承擔著特殊使命,具有特殊的意義。
二、傳統(tǒng)語文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方面的欠缺
傳統(tǒng)語文教學并非拒絕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無論是《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還是各種實施語文教學的指導性材料中,我們隨處可見諸如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愛國主義情感,助人為樂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但在具體教學中,這些都不能落到實處,其原因是:
首先在于考試制度,由于高考往往并不直接涉及健全人格方面內容的考察,而專注于知識方面,判定的標準又是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語文課程集中在對知識的傳授。伴隨著高考競爭的日趨激烈,對知識的傳授和訓練也越來越集中,越來越單一,以致于對于學生的評價只剩下了分數一端,分數高,一俊遮百丑就是優(yōu)秀學生,就是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分數低,無論其他方面有什么優(yōu)點,往往都不值一提。這種競爭所導致的惡性循環(huán),不僅漠視了對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而且也扭曲了學生的人格。為了取得競爭的主動,獲得好的分數排名,在某些學生中出現了作弊、陷害同學、報復打擊分數高于自己的同學的惡劣現象。
其次,在于單純工具性對語文性質的認定,也強化了這種現象在語文教學中的漫延。因為語文課程僅僅具有工具性,因此知識的規(guī)律性和模式化的傳授,便有了充分的理論依據,從而造成了學生人格的進一步的扭曲,某年高考試題的作文題目是《學會堅強》,許多考生都通過編造親人離世,甚至父母死亡的情況下自己是怎樣自強自主的,其表現出的冷漠令人心寒,其實這不過是一次被披露出的現象。在日常寫作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讓自己的學生獲得高分,是有意識地進行如此這般的引導的,由于高考的巨大壓力,這種現象早已不再是高中的專利,已經成為中學甚至小學的普遍現象。
再次,在于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語文模式化教學,人們不僅把知識做了肢離破碎的處理,更是把思想性進行了脫離實際的膚淺的歸納,對學生具有影響和規(guī)范意義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行為肢解之后,將其單調地歸屬于某種理念的范疇,使其在喪失了生命之后,完全失掉了在人格和意義方面對人的啟示。
三、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對教師人格素養(yǎng)的要求
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與教師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表現在教師在教學中的有效引導,另一方面表現在教師在生活中的行為示范,在長期應試環(huán)境中,語文教師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行為方式,即教學目標就是抓學生的分數,它不僅是衡量學生程度高低的標準,也是衡量教師業(yè)績高低的標準。在語文新課標的背景下,這種狀況必須加以改變。
改變應首先從教師自身做起,通過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新課標的實質、理念和目標,從語文課程的實際出發(fā),實施教學。同時強化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格素養(yǎng),具有深入挖掘和體驗課文文本有關人格素養(yǎng)內涵的能力。通過個人經驗的滲透,凸現人物魅力,提升自己的人格素養(yǎng),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豐富知識,敏銳的感受能力,豐富的情感體驗,崇高的人格素養(yǎng)的人。
其次,在此前提下語文教師在對具體課文學習的組織和引導中,應有意識、有目的地側重于對人物精神境界的挖掘、對故事內涵的探究,及對所體現的人類本性意義的闡釋。使學生通過具體與宏觀的結合,文學與生活的融通等多角度地獲得心靈的啟示和人格的提升。
再次,“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課文文本進行深入挖掘和解析,而且也需要教師在健全人格方面的示范作用,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應是一個平易近人、知識豐富的人,是樂于與學生做朋友,在與學生研討問題時,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的人,應是具有多樣愛好、情感豐富的人,這是最能喚起學生尊重的人格魅力。教師應是嚴肅認真做事踏實的人,教師還應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這些因素構成了語文教師豐富的、具有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人格魅力,它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直接訴諸學生的感官,經過心靈的內化表現在他們的行為當中,從而也獲得最直接的效果。
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是中學教育所面臨的重大難題,也是語文教育教學所應承擔的特殊使命,中學語文教師如何面對這樣的問題,理解語文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方面的要求、規(guī)定和意義是前提,認識傳統(tǒng)語文教育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方面的欠缺是基礎,認識和強化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對教師人格素養(yǎng)的要求是關鍵。
認識到上述三個方面,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就有章可循了。
參考文獻:
[1]秦訓剛,晏渝生.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字:高職院校;語文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發(fā)展迅速,而在高職院校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有很多,其中有一個重點就是如何做到在對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和人文修養(yǎng)教育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學校首要的任務是教書育人,即教會學生怎么做人,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如同人生的方向盤,對于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起著引領作用,不論社會環(huán)境如何變化,一個人在對待處理事物、社會人生時就有了持久而穩(wěn)定的價值標尺,所以形成較為健全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 高職語文教育的重要性
高職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課程。它幫助學生“精神成人”,它能使人的精神世界變得廣博而強大。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語文能夠夯實實力并且會轉換為就職所必要的素養(yǎng),它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理解能力,能使學生在將來的社會及職場中具有優(yōu)勢和競爭力。語文教育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課文中那些充滿美感的詩句,那些嚴謹而實用的人生哲理,都能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3],轉化為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高職語文教育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
1、高職語文教育對學生世界觀的影響
語文是一門兼具思想性與人文學的學科。它能借助文字的魅力使人們走出混沌,知書明理。它能起到對學生凈化心靈,塑造美好靈魂的作用,對學生有著最直觀、最深刻的影響。高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對課文進行了豐富而全面的選擇,有關于人生、關于理想、關于青春、關于愛情等不同的主題,有小說、散文、詩歌等各種文學體裁,有古代、近代和現當代的優(yōu)秀篇目和選文。
高職院校開設的語文課程中富含了大量思想道德教育和審美情趣熏陶的內容。課文中所體現的民族思想、歷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使學生能正確認識到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燦爛輝煌的文化。同時,學生能夠體驗到整個人類的文化感受,了解并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能夠以較為正確和公正的立場來進行評論。語文課程中加大了社會、哲學、藝術等相關的人文學科的內容,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樹立博大寬容的世界觀,是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自由的發(fā)展[1]。
2、高職語文教育對學生人生觀的影響
健全完美的人格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開朗活潑的性格、沉穩(wěn)靈動的氣質、廣泛多樣的愛好、正常發(fā)揮的能力、銳意進取的思想、純正高尚的品德。這些高尚的品格在語文課本中,在先人的著作中都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和理解,這些優(yōu)秀的人格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致使他們能最終形成較為正確的人生觀。
自古以來,語文教育都融匯著思想教育,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等教育,建立起一種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為本位的教育觀。但是由于學生的人生經歷、知識水平、生活經歷、性格特征的不同,在閱讀時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和傾向。
目前,一些學生的文化趣味趨于世俗化,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和網絡游戲成為非中文專業(yè)學生課余時間的主要精神食糧。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高職學校甚至整個社會淡薄的人文精神和社會關懷。那么高職學校的語文教育的正確的導向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擔負著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思想層次、文化品位的神圣使命。一些經典的課文貫穿著急公好義、憂國憂民、天下為先的人生觀,這些承載著整個民族的優(yōu)秀精神的篇章在千百年來傳誦不已。那么,在新時期就更應該讓學生懂得和體會其中的感染力、感召力、凈化人的心靈。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
3、高職語文教育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當前社會,彌漫著唯利是圖、拜金主義的不良風潮。作為教書育人的高校,如何做到對學生凈化心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葉圣陶先生的名言:“學語文,就是學做人”。眾所周知,部分高職學生可能從小成績不是太好,表現不是最佳,他們往往在中考或高考中失利,最后選擇了高職院校。這些學生比本科院校的學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有的精神上出現頹廢傾向,進而出現價值偏向。其中少部分學生甚至沾染了不良習氣,對人生失去了較高的理想和追求。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注重選取內涵豐富、情趣生動、語言經典的教學素材,使學生通過閱讀、討論,品味和感悟,觸動靈魂,引起共鳴,從而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形成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的精神人格、自強進取的民族精神、天人和諧的人生追求和崇德尚能的價值取向。
在新的語文課程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過程和方法是核心目標,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終極目標。通過語文教學的熏陶和教師的言傳身教,頌揚真、善、美,鞭笞假、丑、惡,贊美祖國的壯麗山河,謳歌民族精神,肯定和褒揚高尚品性和人格,深刻探討生命的意義,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可通過了解和賞析課文對作者的人格魅力進行宣揚,還能通過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與作者或課文中的人物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從而實現價值觀教育的滲透[2]。
三、結論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知識涉及面廣,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地理、歷史、語言、文學等多方面,中國語言文學經過幾千年的積淀,廣博而深邃,睿智而高遠。高職院校的語文教育對于正初步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高職學生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高職院校一定要重視語文教學,并且因材施教,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審美的熏陶,對于學生的成長就會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金豪.語文教學應注重情感教學——談語文教學對學生人生觀的正面影響[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6,(04):20-21
[2]馬成.淺談語文教育在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中的作用[J].科學與財富,2010,(7):166-167
關鍵詞:人文主義教育;教育思想;教學;啟示
一、人文主義教育的歷史背景
人文主義是在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中孕育并發(fā)展起來的。它對基督教神學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批判,提出了關于“人”的新的看法。第一,反對禁欲主義,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現實生活。人文主義在其本質中有著一種樂觀精神,追求人的快樂的權利。第二,追求人的個性解放,實現個人理想。因反對封建制度對個人的壓制和束縛,人文主義者強調人的個性,挖掘個人潛能,實現個人價值。第三,主張人生而平等,批判等級制度。①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沒有從根本上沖破中世紀神學觀念的束縛,也帶有貴族性質,但它對中世紀的神學統(tǒng)治地位還是有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力。人文主義教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對人的發(fā)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觀點。
二、人文主義教育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內容的主要思想
由于人文主義教育提倡一種培養(yǎng)全人的教育,因此在教育內容上十分廣泛。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教育家維多利諾倡導的自由教育就是實施以體育、德育、智育并重的方針,以古典語文為中心,包括拉丁文、希臘文、修辭學等經典文化,還學習數學、天文、歷史等知識。北歐的人文主義者莫爾主張除了在德智體上的教學,還要進行勞動教育,注重勞動實踐與理論的并進。歐洲的人文主義者、散文家和教育思想家蒙田在對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肯定的同時,認為判斷力是心智最重要的品德,得出判斷力比知識更重要的結論。
(二)教學方法的主要思想
人文主義者維多利諾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注意教學方法的實用性。比如他使用活動的字母教授讀寫,用游戲的方法教授算術,有時一邊與學生散步,一邊討論學習。伊拉斯謨非常注重教學方法,他認為,在教詞法和句法規(guī)則時盡量少些,簡明些,因為語言能力不是靠學習規(guī)則,而是靠同習慣于用準確精練的語言表達思想的那些人的日常交往,靠大量閱讀優(yōu)秀作家的作品來獲得。法國人文主義者拉伯雷批判強調兒童呆讀死記的教學方法,主張用直觀原則,發(fā)展兒童的獨立思考和主動精神。在他認為,沒有經過理解的知識,等于靈魂的廢物。在他的《巨人傳》中,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觀察作為學習知識的基礎,談話、游戲、游學等都體現了他的教學思想。蒙田基于知識與判斷力的區(qū)別,主張學習的徹底性,強調學生要把所學的知識變?yōu)樽约旱臇|西。②而這種教學思想正是我們現在教學所缺少的。
(三)人文主義教育的教育思想對教學的啟示
雖然意大利的人文主義和北歐的人文主義教育在教育性質、教育內容、培養(yǎng)目標上有所不同,但本文想結合這個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做系統(tǒng)的總結和分析,在教學方面總結一些值得借鑒的思想,并闡述這些思想對當今教學的意義。
1、蒙田的判斷力教育和學習徹底性
蒙田反對過度沉溺于書本,他認為除了書本之外,大千世界里蘊含著無窮的知識。他說:“我愿意把這個世界結構作為我學生精選的教科書:那么多奇怪的性格、各色各樣的宗派、不同的判斷、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法律,以及奇異的風俗習慣,它們教我們對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并且啟迪我們的判斷力去承認自己的缺點和天生的虛弱?!?/p>
這對于我們今天仍有很多啟迪,它說明了兩個涵義,第一,我們教學生書本知識,同時也要教書本以外的知識。第二,這些知識要經過我們的思考和判斷,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并使我們認識到自身的缺點并不斷反思。
當今學校課堂的教學只是教學生學會知識,除了課本,其他的課外書基本不讀,造成了封閉狹隘的教學思路。不僅教師的教學思想狹隘,學生的學習結果也是有著標準答案的,導致學生整齊劃一的學習思想,學生對書本上的知識堅信不疑,沒有自己的想法。學生完全是靠記憶了文字符號去參加考試。這種教學思想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產生了不利影響。而學生自己對任何事物沒有自己的判斷,對大千世界毫無好奇之心,對身邊事物也不會關心,漸漸形成了學習上的行尸走肉?,F在的學生少有懷疑、批判精神,對事物已經麻木,應該把判斷與批判懷疑融合在一起,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因此教學思路寬廣,可以使學生多了解書本以外的世界。這對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當前的教育當中需要判斷力教育。這種教育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道路,回歸生活,告訴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每天都要努力進步一點點,告訴他們要有自己的追求和思想。這種判斷力教育慢慢演變成思想教育和人格教育。它其實是滲透在每一節(jié)課當中的,每個老師或多或少都會給學生一些建議,而這些建議實質上就是要求學生判斷力的教育。
2、伊拉斯謨的句法教學對語言教學的啟示
伊拉斯謨主張在語言學習當中少些語法教學,多練習表達和閱讀來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這對于我們學習外國語是有很大啟發(fā)的。通常在教學開始我們就會強調語法的重要性,但這種方法學生并不理解,也學不好外語。在教學當中,初級的語言教學要讓學生多讀多看,了解了語言的特點之后,可以教一些簡單的語法知識。而不是在一整節(jié)課中一直在講授語法,這樣教學生規(guī)則是沒有辦法讓學生學習到真正的語言,而是把學生當成了知識接收的機器,既浪費時間,又沒有促進學生口語的進步,造成了現在很多的“啞巴英語”等等。就連外語專業(yè)也沒有形成練習多讀多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難于開口。要擺脫這種現象,就要形成多讀多寫外語的觀點。只有這種方法,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一門語言,才能在外國人的面前自信地交流溝通。
3、拉伯雷的獨立思考和理解知識的教育
拉伯雷主張使學生理解知識,發(fā)展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主動精神。
這同樣也是當今的教學所缺乏的。這種現象表現在學生不理解的部分就靠記住那些文字符號;教師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往往直接教給學生學習結果,沒有讓學生從接觸到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這種枯燥的教學方法帶給學生的是越來越嚴重的惡性循環(huán),學生沒有學習的熱情,更不想理解那些文字符號,更不會主動思考。
拉伯雷在《巨人傳》中有一些值得我們借鑒。比如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這一方面,他讓學生與當地的學者接觸,引發(fā)學生讀書的主動性。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媒體展示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樣可以促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產生好奇。在一些生物課上,利用觀察植物的方法讓學生得出學習結果。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在探求知識的思考過程當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使學生變得樂學,愛學。如果不是觀察型的課堂,那么教師就應該利用事例解釋、舉例說明知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也是一種為理解而教的教學思想,對我國當前的教學改革有重要影響。
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要不斷地引發(fā)學生深層的思考,運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彼此之間的觀點,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并有獲得知識的成就感。
三、總結
人文主義教育的教育思想不僅是現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源頭,在教育史上具有巨大的進步作用,同時它對現代的教育改革和教學思想有著深刻的啟示,這對于教師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我們可以不斷地從人文主義教育中得到學習的知識和借鑒的思想。
[注釋]
①張斌賢、王晨主編.外國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57-161
②張斌賢、王晨主編.外國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62-174
[參考文獻]
[1]張斌賢、王晨主編.外國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高亮亮.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對教師專業(yè)素質的影響[J].現代教育科學,2009(1)
【關鍵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中,我們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根據是圍繞課本內容展開的,而語文教學又是多種語文知識的綜合體現,但是我們很多同行都為了受到領導的表揚和所謂的成績,都很違心的奉行 “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學思維,從而形成了以考試為目標的應試教育。但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在考試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已經不再是“教”與“考”之間簡單的關系,而是考察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結合我十幾年的教學實踐,總結了幾點心得如下。
一、文明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基礎
新課標的實施,對陳舊的教學方法形成了巨大的沖擊。老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的學,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累,學生煩,而新課標倡導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它要求我們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的教學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一位教師在讓學生談論自己的夢想時,一個小男孩怯怯地舉起手,站起來說:“每當皓月當空,夜深人靜時,我總想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變成一只老鼠,偷走……”沒等他把話說完,全班同學便哄堂大笑。老師說:“我們的夢想應該是崇高的、美好的……”小男孩聽后哭了,哭得很傷心。十年后,小男孩長大了,在寫給老師的信中,還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并把他當年作的詩補全:“我想變成一只老鼠,把冬日的光輝偷回,還給迷人的金秋;把春季的鮮花盜去,裝扮夏天的風流。我想成為一名大盜,把世間的黑暗統(tǒng)統(tǒng)偷走,哪怕閃電劃破云頭,哪怕寒風把心刺透,我也決不縮回已伸出的‘黑手’……”。
新課程要求師生關系是民主和諧而且是“雙向型”的,教師要有向學生學習的勇氣,同時向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發(fā)掘學生優(yōu)點的過程,是進行情感交流的途徑。課堂上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真正學到的東西,不是老師教的,而更多是自己學的,當然教師并不是是課堂中一個可有可無的配角,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師生“平等”的方式進行的,教師則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也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
二、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的習慣
在社會發(fā)展的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一些有創(chuàng)造力,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而不是只等著老師喂知識的鴨子,新的課堂教學策略指出讓老師多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有效的調動學生全部的積極性。所以我在課堂上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通過行與行之間的、排與排之間的、男生與女生之間的各種比賽的形勢,來增加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有就是適時地鼓勵表揚,“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到位,你理解得很正確,你的思維總是那么與眾不同……”這些鼓勵性語言大大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的興趣。
另外,對學生的表揚應根據對象、場合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語言,對優(yōu)生應適可而止,對差生則要多慷慨一些,適當的表揚能增強學生的自信,而不適當的鼓勵只會導致學生驕傲。新《語文課程標準》是提倡以積極的評價為主,但并非有錯不改,而是方式應委婉一些,委婉的批評,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我認為這樣才是真正領會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評價的精神。
三、分清主客體,還給學生主體的權利
我們部分教師經常犯的一個毛病那就是不注意引導學生,而是給學生講的太多,就怕學生不知道,就不停的給學生講,結果,在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時發(fā)現,我講的越多的東西學生反而學得不好,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語文天地中,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和學生們一起總結了有關“看”的成語,最后進行檢測,結果發(fā)現學生學到的東西大多數都是自己主動學的,由此我漸漸的悟出了課堂策略中什么是“自主”,所以我采取了以下方式:首先,凡是學生能做的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做。我每次講生字的時候,都花費的時間很多,學生學的效果也并不是很好,現在,對生字的學習,我不再用大塊的時間,只講一些易混易錯的,其他的自學,學生學得確實也不錯;其次,能說得讓學生自己去說,多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在講《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讓同學們先自己說說對規(guī)則的看法,再來評價一下爸爸的做法到底對不對,學生一下子對課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最后,凡是自己能寫的就讓學生自己去寫。在北師大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材說明指出本學期要培養(yǎng)學生做批注的能力,于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我注意鼓勵引導學生自己動腦思考做批注,寫文章的主要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這些我從不給學生標準答案,只要求學生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就行。這樣學生就變被動為主動,學生既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師也顯得更輕松一些。
四、注重創(chuàng)設情景,運用合作
關鍵詞:社會 學校 學?!∷夭?/p>
小學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述出來。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學生的生活越豐富,作文的內容才能越充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就要從豐富學生生活,積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入手,多積累,多儲備。
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尋找寫作素材。
一、學校生活中
小學生對學校生活最熟悉,也最有感情。課堂上的啟發(fā)誘導,激勵表揚,課間活動中的嬉戲玩耍無一不是寫作的素材。老師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抓住契機進行啟發(fā),使這些情景在學生筆下生花。
語文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更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自己和別人。學生平時不注意自己的活動和所做的平淡無奇的小事,更談不上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所感所想,也就不可能積累到材料,這也不足為奇了。正因為這樣,所以即便是平時經歷過的許多新鮮事,也都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漸漸消失,有些甚至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把自己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等到寫作時所需要的材料就自然跳出來,一樁樁,一件件,任你選擇。
例如有一個學生隨父母打工轉到我校,被安排在我班。剛來時,人地生疏,很少與別人接觸,很少和同學們交談。在一次自習課上,這個學生突然肚子痛,接著嘔吐。
見此情景,許多同學都過來幫他,扶他去校醫(yī)室看病拿藥,幫他打掃教室里的臟物。他被同學們的行動深深感動了。由于這件事給他印象很深、觸動很大,所以,他及時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寫了《集體的溫暖》這篇文章。
另外,為了滿足孩子好動的內在需求,以提供作文素材,組織學生開展系列的課間活動。以活動的直接感受激發(fā)學生敏銳的想像力,以活動的趣味喚起學生表達的愿望。課間雖只有短短的十分鐘,但對活潑可愛的孩子來說,課間十分鐘的校園可謂是沸騰的校園。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開展文藝、體育、科技等活動。作文指導課上,學生先回憶口述活動的情景,再寫下來。
如學生寫《記一次拔河賽》時,因為他們參加了比賽,觀察了比賽,真情實感流露在字里行間,參賽的同學把比賽過程、緊張心情,寫得非常具體,做到了言之有物;觀看的同學描寫了扣人心弦的激戰(zhàn)場面,贊美了雙方的拼搏精神。 轉貼于 二、家庭生活中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練習寫人的文章,可寫父母、親人。我經常告誡學生,回家多關心體貼父母,干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組織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既創(chuàng)設了親情氛圍,增長了知識,又為創(chuàng)作提供了好的素材。如國慶節(jié)假日期間,我建議學生精心準備后,召開一次家庭聯誼會。
有的模仿《直通倫敦》欄目設計了關于“奧運知識知多少”智力賽,由孩子純真的心來碰撞那一顆顆早已在商海之戰(zhàn)中,雄心激情被利欲好處淹沒的心靈,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誠。有的設計“親情問答”,其中問媽媽、奶奶今年多少歲;問爸爸、外婆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等系列必答題,把對父母長輩的關心從簡單的問題提出,引起大人的深深思考。我今年的語文有多少篇課文,要學多少個生字?有的還設計《我學會了……》(一項家務活)、《幫爸爸戒煙》等活動,來作為寫作素材。
三、社會生活中
【摘要】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負責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并進行大量題目練習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合新的教學要求了。?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沒有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每一個知識點都詳細地向學生講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需要記憶,語文知識點和背誦重點段落,記憶題目的解題方法。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不利于他們語文思維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課堂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和教師進行有效互動,在課堂上充分展示他們對文章的理解。通過互相交流,教師和學生的情感不斷加深,他們在共同學習中不斷使思維獲得啟發(fā),學生能根據課文的內容來感受其中人物的動作表現,體會到作者描寫的深意。同時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分析和探討,能讓學生提高語文知識運用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設計能通過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不斷進行改進,提高了教學能力。
一、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極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就需要打消學生對教師的畏懼感,以平等的地位來對待學生。在教學中,教師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使他們能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對語文知識進行自主學習,對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教師要激勵他們大膽地提出來,并對這些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生進行表揚,使其他學生都向他們學習。
通過發(fā)現問題,促進思維的進一步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對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講解,但是要精講少講,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和思考的深度,使他們在互助合作和探究過程中對語文知識進行主動思考,使語文綜合能力不斷提高。
二、以多向互動合作為手段,積極嘗試自主學習途徑
多向互動教學中包括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在互動合作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具有獨立性和合作性,在學習過程中充滿了自主性。學生的學習在積極互動下不斷取得進步。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讓他們通過認真閱讀語文課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教學的切入點,能使課堂學習具有針對性。通過互動學習和探討,學生掌握了不懂的問題,而教師對于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一帶而過,既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又能讓整堂課的節(jié)奏緊湊,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我在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后,讓他們主動說一說感受,提一提疑問。學生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就提出了許多不理解但十分重要的問題:如為什么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槭裁辭嗤懿幌嘈判∧袼檔幕埃認為它在說謊呢?青蛙最后相信小鳥的話了嗎?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學生主動提出來的,是他們對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反映了他們的思路方法。這些都是教學的寶貴資源,我及時加以開拓,運用使課堂教學教達到互動。
同時在課堂上,我注重讓學生提“兩種問題”的教學方法,使師生、生生之間產生互動。
一類是學生自己弄懂了用來考別人看是否能懂的問題,可說:“我考考大家……”另一類是學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問題,用來請教同學或教師,可說:“我請教大家……”這樣,教師不僅是教者,也是學者、思者和聽者,從而為多向互動合作教學策略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進行多向互動時還應提倡生生之間兩兩互動或小組合作學習互動,包括組內異質的小組合作學習和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的小組合作學習,合作的內容可以是互相檢查對方活動,互相表達自己的看法,互相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互相競賽鞏固認知,共同操作發(fā)現新知等。
三、以探究為目的,培養(yǎng)求異思維
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多彩的知識,需要學生通過探究來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才能體會到文字中蘊含的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多個角度來引導學生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分析,啟發(fā)學生的語文思維,激發(fā)他們的語文智慧。語文開放性的題目答案不僅僅只有一個,教師要引導學生擺脫慣性思維,從新的角度去分析,獲得合理的答案。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能大膽說出自己和他人不同的看法,對于和教師的講解有疑問的地方也要大膽進行質疑,激發(fā)他們的語文思維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這一課時,學生閱讀課文之后,我提出了如下問題:為什么雨來是小英雄呢?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雨來很勇敢,所以他是小英雄?!边€有的學生說:“雨來面對鬼子不害怕,所以說他是小英雄。”還有的學生說:“雨來靠著自己機智和勇敢在鬼子的槍下活了下來,所以他是小英雄。”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他們說出來的答案也不同,這些答案雖然是片面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都反映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是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的基礎條件,教師要對他們進行鼓勵和表揚,并引導他們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和感受。
關鍵詞:教學創(chuàng)新;激發(fā)潛能;創(chuàng)新型人才;語文教學
長期以來,小學與成人語文教學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教學內容陳舊、教學理念滯后等一系列問題。知識經濟時代要求通過學習語文來提高自身的社會活動能力,如,公關、交際、商務等。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可從選用教材、角色互動、家校合作機制三個方面進行。成人語文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主要以提高人文素養(yǎng)、聯系社會實際為目的來進行改革,本文就以上幾個方面進行詳細
分析。
一、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重構與創(chuàng)新
1.合理選擇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老師所授予功課的依據,教材不改,再好的教學方法都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材的改革刻不容緩。與傳統(tǒng)教材相比,新教材應服務于教學,教學不拘泥于教材內容;擴大信息量,使教材集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與報紙雜志佳作于一身;適當選取有爭議的名家作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引導學生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以實戰(zhàn)訓練為主,通過大量的朗讀寫作訓練,強化學生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潛力。
2.采用角色互動教學模式,角色互動分為四步
第一步:自主學習,本環(huán)節(jié)通過預習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依靠所學習知識和方法來構建新的學習內容。
第二步:詢問探疑,本環(huán)節(jié)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參與體驗學習過程,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在學習中培養(yǎng)自主學習、主動探索良好學習品質。
第三步:交流研究,本環(huán)節(jié)是在積極參與的基礎上,與同學老師互動,通過對話、交流、討論來解決問題。通過此過程中加深對知識重點、難點掌握,從而培養(yǎng)學生通過相互合作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步:揭示規(guī)律,本環(huán)節(jié)是通過老師對最后答案的揭曉,完成新知識的構建。這種教學模式通過原來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以講授為中心轉變到以討論為中心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潛力。如,《小馬過河》一文,可以在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不同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通過不斷討論研究讓學生了解到實踐的重要性,小馬從邁出自己的第一步直到成功渡河,使小學生從中體會到自信與實踐的真理。
3.采用家長學校合作機制,是小學生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中又一強有力舉措
家長學校要加強聯系,形成促進學生成長的合力,學校要圍繞“讓每一位學生在創(chuàng)造中成人、成功、成才”的育人目標。比如,海寧一中通過組織學生軍訓、觀看影片、辯論賽、外出參觀、家長學生合唱比賽等一系列活動來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規(guī)范了學生行為習慣,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應用能力,也加強了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家校兩方面共同努力,為小學語文新課堂教學改革與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發(fā)展探索出一條很好的路子。為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潛能探尋最好的方法。
二、成人語文教學模式的重構與創(chuàng)新
1.采取注重人文素養(yǎng)提高的教學模式
成人語文教學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在他們原有語文素養(yǎng)基礎上強化他們的能力。一方面,“語文”課程包含了語言、文字、文學、文化等多個層次,成人學習語文本身已經具備了基本的閱讀、寫作、理解能力,要在增強他們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上,培養(yǎng)他們對本民族語言的熱愛,從而樹立語言規(guī)范意識;另一方面,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剖析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文學深度,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以情感育人,使學生心理品質和思想道德實現質的飛躍,從而提高成人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審美修養(yǎng)。通過此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應用,為我國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如“奇文共賞析”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提醒世人要有憂患意識。
2.采取“以學生自學為主體,以教師課堂教學為輔助”的課堂外延教學模式
成人語文教學因學生年齡以及文化程度不同,課堂教學本身缺少實戰(zhàn)訓練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學效果不能保證,教師沒有時間詳細講解課文,但可根據學生的語文水平層次,在授課過程中做重點分析和引導,也可根據學生的職業(yè)特點和興趣點安排課外學習內容和課下作業(yè)。在外延學習模式上,主要涉及圖書館、互聯網以及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在學到基本教材知識的同時,可以擴大知識面,做到學以致用。同時,能更好地鍛煉學生在工作中語言應用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小學與成人語文教育都有著本身的特點與教學模式,只有正確把握了教學模式,才會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從而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國權.小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