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感受民俗文化魅力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感受民俗文化魅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第1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關鍵詞】土家民俗文化;融入;幼兒教育

一、深刻挖掘酉陽土家民俗文化,收集,篩選和整理適合幼兒教育的內容

酉陽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廣泛存在于幼兒生活中。通俗易懂的兒歌,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土家兒女成長,它們是民俗文化中最溫馨最柔和的部分,到處都能聽見,幼兒說起來朗朗上口,教育意義也非常強。如《鴨子下蛋不說話》、《割草草》等,歌詞簡單,節(jié)奏明快,幼兒可以充分領略土家兒歌的奇妙,還能從中受到教育,學會謙虛,熱愛勞動等優(yōu)良品質。

土家謎語也是土家人生活的重要內容,可以開化智力、增強人們的思維能力,其義有益,其樂無窮,土家族民間流傳謎語的形式主要有盤歌謎語、直釋謎語和故事謎語三類。盤歌內容有盤花、盤人、盤事、盤物,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比如盤物中唱:什么上坡點點頭?什么下坡如水流?什么時候飛著吹笛子?什么坐著假梳頭?答唱:羊子上坡點點頭,蛇兒下坡如水流,蚊子飛著吹笛子,貓兒坐著假梳頭,在這一問一答中,幼兒可以了解相關動物的習性。故事謎語是在故事中產生謎語和謎語中產生故事兩種形式,用故事片猜謎語,也是土家人開展謎語活動的特點之一,趣味性非常強。

二、將酉陽民俗文化內容融入幼兒教育當中,使幼兒課程內容與酉陽民俗文化結合起來,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文化,不僅作為一種教育形式而存在并在民眾生活中發(fā)揮作用,民俗文化體系的內容、運行特征、終極意義都與教育緊密相關。從環(huán)境布置到活動素材 ,如何將其融入幼兒園教育當中,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需要幼兒教育工作者長期地堅持與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開展此項工作

1.創(chuàng)設民俗特色環(huán)境,營造民俗氛圍

教育無處不在,美好的環(huán)境會吸引孩子駐足,會引發(fā)孩子想象,會激起孩子創(chuàng)新,它是幼兒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幼兒園的主題墻布置、區(qū)域活動的創(chuàng)設都可以與民俗文化結合起來,用環(huán)境影響幼兒,激發(fā)幼兒探索興趣。西蘭卡普、土家刺繡等布置墻飾,在木瓢上繪畫儂戲臉譜,調動幼兒民俗文化的觸覺。走廊吊飾充分利用酉陽本土資源,制作一些富有童趣的工藝品,抖笠、玉米、稻草、麥、芭茅桿,都可以成為制作這些工藝品的原材料。對于舞龍、賽龍舟等一些大型民俗活動,可以用剪紙呈獻出這些活動場景內容,以刺激幼兒的感官,激發(fā)幼兒活動興趣。各樓層分別以剪紙、草編、繪畫等不同的風格進行裝飾,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民間文化的魅力,從中獲得有關民間藝術的審美經驗。除了墻面裝飾,民俗活動玩具也要走進幼兒玩耍的各個區(qū)域,讓幼兒不僅聽得到,看得見,還摸得著,民俗文化內容就會自動融入幼兒生活和學習中。

2.在課程中融入民俗文化內容

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教育資源,融入到課程中,不僅能發(fā)揮本身的民俗文化的韻味,還能作為載體,豐富到教育活動的領域當中,讓孩子們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同時,也學到了知識。

老師在組織民間游戲的玩耍時,可以和家庭積極配合,對于兩三個人就可以組織的游戲,可以將游戲規(guī)則打印出來,讓孩子帶回家 ,先跟家里人一起玩耍,熟悉游戲規(guī)則。然后在幼兒園里開展,幼兒因為熟悉,就會更感興趣。教師在開展活動時,為幼兒提供的材料要有選擇性,并在活動中輔助幼兒學會分配角色,幫助幼兒擺脫自我中心,要讓孩子知道,只有遵守游戲規(guī)則,才可以進行游戲。

民俗藝術文化、民俗歌舞的融入課程相對困難,可帶孩子們實地觀察感受。比如,西蘭卡普的制作、土家刺繡等,也可以將成品讓幼兒欣賞,再通過錄制的影片讓幼兒觀察,領略其精髓。

3.將民俗文化融入幼兒主題活動中

第2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改革與發(fā)展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也是世界的主旋律,幼兒教育也不例外??v觀我國幼教的改革,經歷了上個世紀末期彷徨、盲從的迷茫階段,到不斷摸索、不斷探究的良性發(fā)展時期,再到新世紀彰顯個性,不斷創(chuàng)新的改革創(chuàng)新時期,至今終于呈現(xiàn)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及多元化的局面。如:方案教學、主題教學以及整合課程的不斷興起……為了打造適合我園實際的活動,真正促進我園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我們立足本土,結合畢節(jié)試驗區(qū)現(xiàn)狀,在貴州省教委的大力支持和倡導下,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yōu)秀,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和發(fā)展,激發(fā)幼兒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的精神,進行了一系列把畢節(jié)試驗區(qū)民俗文化資源充分引用到幼兒教育中的嘗試。

知道了民俗文化的相習傳承的特點,我們再來看一看畢節(jié)試驗區(qū)的地域特點:

畢節(jié)試驗區(qū)位于黔西北,曾經一度十分落后和貧窮,乘著改革的春風,沐浴著二十余年試驗區(qū)改革的甘霖,畢節(jié)無論是經濟還是城市的建設以及人民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畢節(jié)試驗區(qū)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雜居區(qū),生活著漢族、彝族、苗族、回族、仡佬族、布依族、白族等三十多個民族,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別具一格、極富魅力的民俗文化教育資源。有著十分豐富的取之不竭的民俗文化可以挖掘和利用。

在實踐中,我園首先適當地引用本土民俗文化中在世界上已經享有盛譽、十分綺麗的成果。如:苗族的十字繡、布依族的蠟染、水族的扎染、民間剪紙等進行藝術教育,能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較好地鍛煉了幼兒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增加了幼兒在操作活動中的濃厚興趣;運用民族服飾、民間制作工藝進行教學,如制陶工藝、仿竹編工藝、仿銀飾制作等取材方便,貼近生活,使幼兒樂此不疲的同時對這些民間工藝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起到了傳承民間文化的較好作用。

其次,選擇富于民族風格的音樂素材進行教學,如彝族歌曲《阿西里西》《彝家敬酒歌》以及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的學習,特別是通過欣賞我區(qū)少數民族舞蹈“撒麻舞”“衣角舞”“撮泰吉”……尤其是欣賞獲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彝族舞蹈“滾山珠”以及我畢節(jié)試驗區(qū)音樂工作者糅合各民族音樂素材制作的大型集體舞《烏蒙歡歌》,還有家喻戶曉的歌曲《我愛家鄉(xiāng)杜鵑紅》《桂花開放幸福來》等音樂素材的有機接觸,讓幼兒感受淳樸的民風和少數民族勤勞、樸質、熱情、善良的性格特點,在風格迥異的民族音樂中使幼兒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提高審美能力,傳承了民族音樂這一奇葩,有利于幼兒形成樂觀豁達的性格。

再次,對畢節(jié)試驗區(qū)古樸、豐富的文學資源的利用,如童謠、民謠等有選擇性地經過加工、整理、改編開展活動,在耳熟能詳的民俗文學作品中使幼兒從多層面對文學藝術進行了解和欣賞學習,較好地把民間文學資源送上幼兒教育的大雅之堂,有利于它們的傳承和發(fā)展,同時,讓幼兒在最貼近生活的活動中輕松學習。

民間傳統(tǒng)游戲的挖掘運用,如:邊念童謠邊跳橡皮筋《趕快上山吧》《小皮球,向家游》等。如活動中引用游戲“東南西北”讓幼兒較好地認識方位同時感受民間民俗文化的諧趣。戶外游戲《雞蛋糕》等能讓幼兒學習一個接一個地走或停、《洋馬兒》,《搭桌子》能讓幼兒充分體驗合作游戲的樂趣,《木頭人》《畫大字》等游戲能讓孩子聽指令行動或者造型,既可訓練幼兒走、跑的動作,又可以培養(yǎng)自律性和秩序感;踢毽子、轉陀螺、滾鐵環(huán)、等民間傳統(tǒng)游戲的有機嵌入,給幼兒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加豐蘊的條件。

開展民俗文化的實踐活動,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正確認識民族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準確地甄別和取舍,(如對于民間童謠中不合適部分的取舍、民間風俗中收取高昂彩禮的習俗、苗族搶親的習俗等都是必須摒棄的)這樣的學習將會更加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升課程能力。

總之,利用本土資源進行教育實踐,使活動更加貼近生活,增加了幼兒主動學習的濃厚興趣,植根于自然教育資源的沃土,促進幼兒全面、綜合、多樣、身心健康和諧地發(fā)展。在各民族的瑰麗文化之中,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還能較好地傳承和發(fā)展民俗文化,增進對家鄉(xiāng)的了解和熱愛,培養(yǎng)樂觀、自豪、自信、自律的良好性格。

正所謂:一方水土滋養(yǎng)一方教育。在幼兒園大膽開展民俗文化的教學實踐活動,將民俗文化和幼兒園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機結合是大有裨益、行之有效的。植根于民俗文化的沃土才才能探索具有獨特魅力的幼兒教育發(fā)展之路,促進幼兒綜合、全面和多樣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貴州省適應性發(fā)展課程》2010.3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2001.10

[3]《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2012.10

第3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一、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對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體現(xiàn),主要集中在居行民俗、禮節(jié)民俗、生活民俗、鄉(xiāng)土民俗等幾個方面,在分析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時,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作為諾貝爾獎的獲獎者,莫言是我國文壇上為數不多的成功者,而莫言的作品中就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說民俗文化是幫助莫言登上文壇的重要力量。莫言用他獨特的文字語言描述,將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莫言的眾多作品均得到了東西方的共同認可,如《紅高粱》、《生死疲勞》、《豐乳肥臀》等,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蘊含著他獨特的精神向往及民俗文化內涵。

縱觀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民俗文化各局千秋,可以說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文學是讀者經驗的產物,而文本則具備互動性及不確定性,對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進行分析,也可以看做是對文學作品的一種闡釋,因此,在文學作品中,應該加強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力度,以此加深對文本閱讀的理解、感受。

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體現(xiàn)

( 一) 莫言作品中的鄉(xiāng)土鄉(xiāng)情民俗文化體現(xiàn)在20 世紀80 年代初期,莫言的《紅高粱》被廣大讀者評委我最愛的作品,《紅高粱》中真刀、真槍、真性情的語言進攻性,使其剛發(fā)表不就,就廣受歡迎,面對挑剔的發(fā)行商,《紅高粱》還能大受歡迎,不僅僅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動塑造,還在于民俗文化的生動表達。在《紅高粱》中充滿了濃郁的鄉(xiāng)土鄉(xiāng)情,民俗文化的豐富性使得國內外讀者嘆為觀止,如姑娘坐花轎出嫁,在中國民俗文化中,花轎是特有的婚禮用轎,正所謂上錯花轎,嫁錯郎,這主要是描述對禮俗、民俗的忠誠,《紅高粱》中花轎的設置,將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的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同時釀酒、飲酒也體現(xiàn)了民俗文化的鄉(xiāng)土鄉(xiāng)情,作品中血氣方剛的少年對新時代、新思想充滿了向往,憧憬著無拘無束的生活,由此大碗喝酒,可以說在中國人心理,酒是具有傳奇色彩的,讀者之所以感覺血氣方剛的少年有力壓群敵、以一敵百的氣勢,就是跟喝酒有很大的關系。在《紅高粱》中,作者強調酒的重要性,就是希望讀者能從作品中感受到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味道,《紅高粱》中對民俗文化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的深刻描述,使得作品的民俗色彩、政治色彩更加豐富。

( 二) 實作品中的禮儀民俗文化體現(xiàn)

對于文學作品,在傳遞某種價值觀時,就需要設定這種價值觀 特有的禮儀性,實的《白鹿原》就是一部民俗文化十分濃厚的作品,《白鹿原》充分描述及定位了禮儀民俗,特別是在描述長子白孝文、長女白靈的誕生禮時,更是將禮儀之道描述的活靈活現(xiàn)。在實的作品中,集中將有禮志士的寬廣情懷和禮儀引起的民族氣節(jié)展現(xiàn)出來,凡事禮當先,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公共規(guī)則,禮是中華文化的內涵,對我國而言,治國安邦的關鍵就是禮。實在作品中,用禮對生命進行了詮釋,整個作品中,始終貫穿著禮的存在,因此,《白鹿原》被海外讀者評為最具中國味道的文學作品。

( 三) 莫言作品忠、勇、毅精神民俗文化體現(xiàn)

在莫言的作品中,讀者可以尋找到一種中國人獨有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于中華民族固有的性情、心態(tài),可以說莫言的作品中具有十分強烈的視覺感官效果,同時每一個感覺刺激后面都有一個不清不楚的內涵,而這個內涵會對讀者的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這就是民族文化中蘊含的精神。毫無疑問,《紅高粱》是一部充滿了勵志性的作品,也是一部展現(xiàn)中國忠、勇、毅精神的作品,作品通過對青年余占鰲的成長進行描述,以此讓人明白一個忠、勇、毅的道理。年少輕狂,為一時之快,做出很多啥事,多年闖蕩后,發(fā)現(xiàn)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國人的身份卻沒有改變,面對外辱,余占鰲意識到,丟什么也不能丟了民族氣節(jié),這也是中國人民最質樸的品格。

第4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眾所周知,中國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們教學過程中取之不盡的教學資源,作為教師,可從中不斷的挖掘出民俗文化資源的教育性能,將其逐漸融入我們的思想品德教學當中。這樣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樂趣,并且可拓展學生知識范圍,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與此同時,還能促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及教學成效得到顯著的提升。

二、民俗文化走進校本課程

我國的每一個節(jié)日都具有其自身的歷史意義及獨特的樂趣,并且展現(xiàn)出日常生活的節(jié)日特點,讓學生能夠更加貼近日常生活,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激勵起學生學習的積極能動性,為此,不少學校相繼開展各類傳統(tǒng)文化學習活動。而我們的校本課程不但需要對民俗文化做出全面的講解,并且要深挖民俗文化的精神意義。

(一)提高課程目標的具體定位

日常生活當中,傳統(tǒng)節(jié)日是非常多的,但不能讓廣大學生僅僅停滯在對民俗文化的外在形式的理解上,需將民俗文化的實質性精神挖掘出來,將提高廣大學生對民俗節(jié)日文化的深層次認識及淺析作為我們的教學目標,為此,作為教師不但要增加學生對節(jié)日的認識,并且要利用多姿多彩的活動深挖民俗節(jié)日文化的真正意義,促使學生能夠在身心上感悟到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為學習豐富的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良好的前提性條件。

(二)開展主題單元教學拓展學習廣度與深度

1、對節(jié)日的理解對節(jié)日的理解主要是針對節(jié)日相關知識的認識,譬如:節(jié)日的來歷、相關傳說、節(jié)日習俗、地區(qū)特色、節(jié)日歌詞。同時可有效的利用網絡知識、書籍、家中老人的口述等方法來進行自主性學習,學生之間及時的溝通,或者通過教師來進行課堂傳授。2、對節(jié)日的探究可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對習俗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意義進行深層次的探究,譬如:紀念、美德的頌揚、祈福等等,進行相關的歸類整理。并且,節(jié)日習俗也存在不同的利弊,可讓廣大學生針對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討論,組織學生對移風易俗來表達自我認識。譬如,一些家庭在過年的時候選擇全家外地出游、一些家庭選擇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針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探討,學生可發(fā)表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同時探討的過程當中教師可進行相應的專業(yè)性指導。3、對節(jié)日的體驗節(jié)日民俗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為此,可讓廣大學生去體驗一些地區(qū)的節(jié)日,這樣才能夠從中感受到節(jié)日的獨特之處,感受到節(jié)日的真正內涵。譬如: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到來之前,教師可組織學生共同包粽子、包湯圓,即便在手藝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可是能夠激發(fā)起學生非常大的興趣,還可以向自己的爸爸媽媽請教,傳授給其他的同學。這樣能夠讓學生真正的去體驗到民俗節(jié)日文化帶來的樂趣。

(三)配套校本教材的編訂為課程教學供應借鑒指導

具備配套的校本教材是做好校本課程教學的重要基礎,校本教材一定要與學生的基礎年齡特點及心理發(fā)展水平相吻合,具備顯著的趣味性與知識性,圖文并茂,具有良好的可讀性。校本教材當中包含了節(jié)日知識的相關介紹、拓展性知識問題等,側重于讓學生對民俗節(jié)日文化的思考、提問、研究,同時為學生供應相關學習材料,并且校本教材能夠為教師今后的素質教育教學供應借鑒性指導。

三、民俗文化走進校園文化活動

(一)教師作為文化活動的主體參與者

學校負責人要舉辦各類節(jié)日文化校園活動,為廣大學生供應良好的平臺及做好相關服務。學生與教師作為文化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同時還可邀請一些家長來參加我們的活動,并且做好表演與觀眾的劃分。

(二)舉辦多樣化的文化活動

民俗文化活動包含了集中式和分散式兩種,在集中式文化活動的過程當中,我們可編排舞臺劇、節(jié)日詩歌朗誦,由師生自導自演,同時可利用節(jié)日知識趣味問答,邀請師生與家長一同參加;在分散式文化活動的過程當中,可進行現(xiàn)場比賽。譬如:包粽子、藝術剪紙。亦可進行現(xiàn)場趣味游戲,猜燈謎。將民俗節(jié)日活動與促使學生綜合素質有效的綜合在一起,令廣大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民俗文化所創(chuàng)造而來的樂趣。并且這種師生、家長一同參與的方式能夠增進師生、家長相互間的感情。

四、結語

第5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一、民俗文化與油畫創(chuàng)作的關系

油畫最開始出現(xiàn)于西方,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它作為一種特殊的繪畫形式經歷了一系列的發(fā)展和變化。時至今日,油畫已深受中國民眾的喜愛,不再是像最初只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由于中國特有的文化特征,油畫在傳入中國的同時就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民俗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大分支,和油畫創(chuàng)作也有著不解之緣。所謂民俗文化,簡單理解,就是一個區(qū)域內民眾的風俗習慣,進一步說來,則是一種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著名的《鄉(xiāng)村樂手》是清朝畫家林呱的作品,所表現(xiàn)的就是民俗娛樂的場景。另外像董希文在1953年創(chuàng)作的《開國大典》,所采用的方式和西方完全不同,而是帶有民間美術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民俗文化一直以來和油畫創(chuàng)作保持著親密關系。

首先,一個地域的民俗文化給油畫創(chuàng)作奠定了一種基調和風格。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俗文化造就了油畫創(chuàng)作的不同風格。這是因為,油畫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當地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例如福建省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郭寧的作品就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風格。他的作品《金色家園》、《水鄉(xiāng)》先后獲得各類大獎。談論起他的創(chuàng)作,會自然地想起福建的風景:自然環(huán)境富有變化,有山有海,色彩鮮明、豐富,還有閩南的漁島、閩西的土樓、閩北的古村落等等,這些獨特的地域文化使得郭寧的作品現(xiàn)場感十分強,進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樸實中帶著浪漫,絢麗中帶著精微。

其次,油畫作品能再現(xiàn)一定地域內的民俗文化,體現(xiàn)一種文化精神。它就像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從中看到當地生活的面貌,體會特定時期內人民的心理特征、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在油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畫家是在用眼睛和心去觀察和感受社會,通過體會民風民俗,借助技巧的運用來產生藝術的效果。吳永安的油畫《陽光下》、丁大年的油畫《新居》、郭寧的油畫《遙遠的星》曾參加全國僑鄉(xiāng)風貌、華僑生活畫展,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泉州的僑鄉(xiāng)文化,也能感受到民眾對生活的熱愛與堅持,還有內心深處的思鄉(xiāng)情懷等。

二、民俗文化對油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

1、民俗文化對油畫創(chuàng)作及審美心理的影響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民俗文化展現(xiàn)了地方文化特色,是一個地方文化的精髓。對油畫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而言,民俗文化的內涵都會對他們產生一種無形的熏陶,使之受到感染和影響,進而豐富或改變自己的思想。泉州市是一個擁有著豐富多彩民俗文化的城市,民俗文化類型多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眾所周知,泉州是我國著名的僑鄉(xiāng)之一,泉州著名畫家林劍仆曾在1978年就創(chuàng)作過一副名為《僑鄉(xiāng)春燈》的作品。林劍仆回憶說,人們參觀春燈的熱鬧景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鬧元宵的人群中,有很多僑鄉(xiāng),他感覺著一切都充滿著一種青春活力的氣息,因此創(chuàng)作了這副作品。這是泉州市第一幅入選國展的油畫。由此可見,泉州特定的民俗文化啟發(fā)了畫家的創(chuàng)作,給他創(chuàng)造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之后,林劍仆又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海嬰》等作品。大眾通過當地一些富有民俗氣息作品,對泉州的美麗風情有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2、民俗文化對油畫創(chuàng)作題材的影響

油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必然要從生活中汲取素材。民俗文化反映的正是一個地方的生活,這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油畫創(chuàng)作題材的選擇。畫家總是會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來進行創(chuàng)作。而經常受到民俗文化感染的畫家,在創(chuàng)作題材上就會偏向于選擇跟民俗文化相關的內容,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內容也給油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廣闊的拓展空間,豐富了油畫創(chuàng)作題材。上面提到的林劍仆的作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俄羅斯著名畫家列賓的曾說:“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只有從祖國土壤里成長起來的藝術,才能夠得到人們透徹的、充分的理解。”他強調民族藝術的魅力,也從另一面體現(xiàn)民俗文化確實成為油畫創(chuàng)作的一大主要題材。例如泉州師范學院美術教師黃曦農的油畫《漁港和風》(中國校外教育(美術),2007年12期)就是對泉州濱海風情的一種獨特展現(xiàn)。

3、民俗文化對油畫審美價值的影響

民俗文化是一種民族精神的濃縮,對于一副優(yōu)秀的油畫作品,我們會分析它的審美價值究竟何在。所謂審美價值,就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性質,它并不是取決于人的意識判斷,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我們也可以將這種審美價值理解成“思想性”,普列漢諾夫曾說:“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思想,藝術就不能存在,除了導致抽象的和混亂的象征主義之外,不會產生什么其他的結果?!敝哉f民俗文化對油畫審美價值產生影響,是因為如果一副油畫能夠以特定的民俗文化為創(chuàng)作題材,就會帶有民俗文化的精神內質,這樣也就提升了油畫的審美價值。比如,泉州師范學院著名教授蔡永輝教授作品讓人贊口不絕,他畫作透露出閩南地區(qū)濃郁的民俗氣息,風格寧靜唯美,有如涓涓細流的情感流露,讓人在欣賞中不自覺就找到了心靈的歸依,這便是一種較高的審美價值。

上述是筆者結合自身藝術實踐和學術知識,對民俗文化與油畫創(chuàng)作的關系做的簡要探討。在未來油畫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努力,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下,在創(chuàng)作中滲透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讓中國的油畫創(chuàng)作更加成熟。

參考文獻:

[1]王耀偉.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民俗形象與文化意義[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2002年第2期.

第6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仲富蘭在《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一書中,論述了民俗文化的傳播,更主要的是通過人類自身來作為傳播的載體。以人為載體的傳播方式主要包括約定俗成的口語傳播、耳濡目染的經驗傳承、標志程式的共性傳播、音樂舞蹈的藝術傳播、神話傳說的心理傳播。總而言之,民俗文化意義上的傳播,它不是一般傳播學意義上的傳播或消息擴散,它更多的是以世世代代的民眾自身作為文化載體的傳播。林繼福、在《解釋民俗學》一書中提到,民俗的傳播途徑多種多樣,這些傳播途徑體現(xiàn)為人們的不同思想和行為。在中國,民俗的傳播方式主要有口語傳播、行為傳播、心意傳播、文字傳播四種方式。這四種民俗傳播方式并非截然分開,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沒有一種民俗的傳播僅僅依存一種傳播方式,只有在多元傳播渠道的推動和作用下,民俗才能不斷豐富,不斷發(fā)展。魯曉俊在汗青濁酒:《三國演義》與民俗文化一書中提到童謠,作為一種帶有娛樂性質的民間游藝民俗,據說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類童謠被稱為讖遙,這種童謠與當時的時政聯(lián)系密切,不像批評當今腐敗的一些“謠”那樣直白,而是借助于“讖”的形式來表述。讖謠有許多傳播途徑,比如通過銘文石刻,如《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鄧艾看見諸葛亮幾十年前題的石碣“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便是一例。張國杰、程適良在《新疆民俗》一書中論述到民俗是民間社會傳承的文化事象總稱。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一個民族世世代代傳襲的文化。它傳播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民眾口頭、行為和心理而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事物和現(xiàn)象,既蘊藏在人們的精神生活傳統(tǒng)里,又表現(xiàn)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傳統(tǒng)里。范勇、張建世在《中國年節(jié)文化》一書中,闡述年節(jié)習俗是一種綜合的民俗文化,其中包含人們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思維方式及人們的行為模式,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年節(jié)文化的傳播在于文化流的作用。文化流一般包括物質、精神信仰、媒介三種不同文化的特質流,而年節(jié)文化的傳播就是通過這三個途徑進行的。

隨著社會教育理念的不斷豐富和民俗文化學科體系的不斷完善,民俗文化傳播路徑研究在內容和范圍上呈不斷加強的趨勢,研究成果相對來說較豐富。

二 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路徑研究

由于民俗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其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在構建和諧社會時期,將民俗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從民俗文化視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路徑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較少且分散,有待于進一步的擴展和完善。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

張芙華在《民俗與道德建設結合的幾點思考》一文中的觀點是:雖然民俗與道德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要素,各自具有自身不同的含義和特點。但是民俗與道德的關系密切,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文別提到:“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方法多種多樣,利用人們在民俗文化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鮮活通俗的、生動典型的物質生活狀態(tài)與精神生活狀態(tài),開展人們喜聞樂見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能夠增強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游學民在《陜西本土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對接》一文中說到,“文化資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和載體,思想政治教育需經由文化資源得以傳播而又不能囿于這些文化資源,這就是二者關系的基本定位?!睂⒚袼孜幕\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陶冶學生情操、歷練學生心靈的過程,同時在一定的程度上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巧妙地利用民俗文化資源。作者只是著重論述了民俗文化資源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對于民俗文化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路徑只是簡單的提及,并沒有詳細論述。

陳寧在《民俗文化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實踐——以四川民族學院為例》一文中的觀點:“從民俗文化中發(fā)掘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案例,將其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課堂教學和平時的教育工作中,通過大學生所關心的能體現(xiàn)民俗文化發(fā)展的實例引起大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變以往枯燥的理論講授為興趣盎然的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教學?!蓖ㄟ^這種民俗案例的引入來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曹應森在《認真?zhèn)鞒忻袼孜幕?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一文中提到,“傳統(tǒng)民俗文化在塑造人格魅力、傳播思想道德、謳歌民族精神方面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給人以潛移默化的教育,要以引導人民群眾挖掘、保護和利用本地的文化資源,建設文化陣地,在人民群眾身邊開展健康、清新又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特色文化活動,寓教于樂?!睆亩鴮⒚袼孜幕c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實現(xiàn)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7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作者:曾珠

關鍵詞:學前教育;民俗文化;傳承;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384-01

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研究通過查找文獻、市場調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對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內容、代表性、價值性、優(yōu)勢和弊端進行了粗淺的研究。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是考慮到學前兒童的真實需求,以學前孩子們最常接觸到的感興趣的優(yōu)秀民俗文化為主,并且兼顧到其他值得研究的優(yōu)秀民俗文化,順應孩子們在學前教育中應獲得的知識與體驗的要求,在合理、恰當的選擇下,把兩者進行有機、有組織的融合再作用于孩子的教育。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具有自身的內部特征與外部特征,內部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生活性、傳承性、融合性、共生性、開放性;外部特征表現(xiàn)為民族性、地方性、情境性、動態(tài)性、多樣性。其中,生活性與傳承性是內部本質特征,民族性與地方性是外部顯著特征。

一、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價值性

主要是促進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在孩子自身來說,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價值觀,多接觸民俗文化、現(xiàn)代文化以及外來文化可以培養(yǎng)出孩子的全方位的價值觀,充分的發(fā)展處孩子的包容意識、拓寬眼界、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的多樣化思維、增強孩子的民族團聚精神、更加認同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更好的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魅力與生命的意義。在社會來說,孩子即是未來,學前教育民俗文化研究可以幫助發(fā)展價值,讓民族精神得到弘揚與傳承、發(fā)展,可以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促進社會和諧、發(fā)揚中國文化、提高國際地位、達到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內容

為了實現(xiàn)孩子在身心、智力、情感、意志、價值觀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和諧發(fā)展,我們可以從哲學、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個層面來制定學前教育民俗文化的課程,大致可以分為口頭語言、衣食住行、人際關系、游戲競技、自然地理、音樂美術、節(jié)日慶典等七個方面的課程。在課程實施方面,因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即是“仁”的思想,講究的是“和而不同”、“因材施教”的思想,針對每個孩子的屬性和特性、根據環(huán)境、人員因素的影響制定出不同的課程,遵循安全使用、和諧一致、共同參與、靈活運用的原則??梢匀轿弧⒍鄬哟蔚闹饾u深入孩子的生活,并不局限于教學,可以采取教學、游戲、生活三管齊下的方式設計活動。在課程評價方面,對實施的課程進行定期的評價,結果可以從孩子、家長、教師、社會等多方面產生。針對課程的信息導向功能、診斷鑒定功能、管理監(jiān)督功能和教育發(fā)展功能進行評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代表性

第8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指出了主題公園的建設是詮釋城鎮(zhèn)文化形象、地域特色的重要途徑。民俗文化開發(fā)和利用在發(fā)展主題公園旅游中的重要意義。在挖掘扶風人文歷史底蘊的基礎上,立足于旅游文化產業(yè)新區(qū)的區(qū)位優(yōu)勢,緊扣“民俗文化”主題脈絡,從“研究地域分析、民俗文化梳理、宏觀空間布局和微觀細節(jié)表達”四方面統(tǒng)籌構筑現(xiàn)代主題公園體系,可以充分認識民俗文化景觀表達對現(xiàn)代主題公園開發(fā)建設和田園旅游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旅游文化產業(yè);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景觀表達;扶風縣

1引言

隨著游客從單純的追尋游山玩水和游覽文物古跡向追求精神文化方向的轉變,在得到樂趣的同時開闊視野與增長知識。主題公園即是為了滿足旅游者多樣化休閑娛樂需求而建造的一種具有創(chuàng)意性游園線索和策劃性活動方式的現(xiàn)代旅游目的地形態(tài)。它以風俗文化為基礎展開,突出其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個性,盡可能地把這種文化與景觀、演義和展示有機的結合起來,力求讓游客參與其中,真實地感受這種文化內涵的魅力[1]。而日漸增多的主題公園,其競爭將集中在文化內涵的選擇(主題定位)、表達(產品設計)及其擴充(活動策劃)3個方面[2]。既要注重在特定的文化主題中對文化的復制、陳列,從而塑造以園林環(huán)境和文化傳播為載體的特色文化休閑空間,又要全方位的展示出地域性民俗文化,增加城鎮(zhèn)認知度,最終有效的起到城鎮(zhèn)文化宣傳的作用。其景觀的人化或是人化的景觀都應建立在文化和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上,以保證所在城鎮(zhèn)發(fā)展的和諧[3]。

2主題公園景觀表達存在的意義及出現(xiàn)的問題

相對于人類在社會上的外在活動,精神生活是人類內在創(chuàng)造、傳遞和體驗精神價值的內在活動,民俗作為代表民眾群體的精神意愿,展現(xiàn)這類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態(tài),呈現(xiàn)精神生活的獨特風景線。所以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應從宏觀、局部細節(jié),組成了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以地形地貌為骨架、水系為血脈、植物為毛發(fā);以場所空間為具有各種功能的器官;以景觀環(huán)境為組成肌體的細胞組織;為游客營造出“安居”的田園環(huán)境、“安身”的場所空間和“安心”的吃住環(huán)境[4]。而其景觀表達面臨著許多困難,一是可利用的資源有形的少而無形的多,許多文化資源只能在文字與神思想象中獲得;二是現(xiàn)存有形的文化資源非常有限,又常常因其形式固定而顯得尤其稀缺。這就需要開發(fā)建設者加以補充詮釋使之神動,從而與游客產生共鳴。不同的文化資源有不同的特點,因而需要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將那些無形的文化資源,通過語言文字、圖像、實物、雕塑、音樂戲曲、民俗活動以及現(xiàn)代信息媒體等多重形式表達出來,以求真正達到寓無形于有形、變形定為神動的效果[5],顯然成為規(guī)劃設計者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

3研究地域簡況

扶風因“扶助京師、以行風化”而得名,是西周文化發(fā)祥地、佛教古剎法門寺所在地,素有“周禮之鄉(xiāng)”、“青銅器之鄉(xiāng)”和“佛骨圣地”的美譽。

3.1自然地貌氣候

扶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是寶雞市的東大門,縣域地勢北高南低,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積扇、黃土臺塬和渭河階地等4個明顯的地貌地形單元,自北而南呈梯狀跌落。海拔最高1579m,最低438m。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qū),春季氣溫迅速回升,降水明顯增多,多寒潮、霜凍、大風等;夏季天氣炎熱,多雷陣雨和大風,常發(fā)生程度不同的夏旱和伏旱;秋季多連陰雨;冬季氣候寒冷且干燥,雨雪稀少。扶風氣候基本特點:四季分明,冬長秋短,光熱豐富,雨熱相伴,雨量較少以及夏熱冬寒流。

3.2社會人文條件

扶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周文化、漢唐文化與佛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東漢時期“班馬耿竇”四大名門望族(史學家班彪、班固,伏波將軍馬援,耿家列侯耿弇,竇家安豐侯竇融、大將軍竇滔)功卓國家。境內現(xiàn)存文物保護點362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點18處,尤以法門寺和周原遺址享譽海內外,佛指舍利被譽為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跡,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被譽為海內三寶、國之重器。自2009年法門寺文化景區(qū)對外開放以來,扶風縣相繼形成了以法門寺佛文化景區(qū)為核心,以野河山、周原博物館、關中風情園、西府古鎮(zhèn)、鼎盛西府、城隍廟、美陽村和寶塔村等為骨架的旅游景點體系。

3.3旅游文化新區(qū)

扶風縣分為3個區(qū)域,法門寺文化景區(qū)、老城區(qū)和新城區(qū)。旅游文化產業(yè)新區(qū)為扶風縣城新區(qū)重要的組成部分,位于七星河以東、法湯高速公路以西,是縣城區(qū)與法門寺文化景區(qū)空間聯(lián)系的重要區(qū)域與功能紐帶。作為法門寺文化景區(qū)重要的組成部分及空間拓展腹地,是實施扶風跨越發(fā)展戰(zhàn)略、優(yōu)化城市空間結構、促進城市產業(yè)轉型、提升城市職能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區(qū)域[6]。從2012年開始,通過創(chuàng)建省級旅游示范縣工作,按照高標準建設、大項目帶動,充分挖掘縣域文化資源特色,積極提升景區(qū)標準,壯大旅游產業(yè),延伸旅游產業(yè)鏈,加強文物保護利用,以法門寺文化景區(qū)為龍頭的扶風旅游再次實現(xiàn)了歷史性飛躍[7],初步形成以旅游、商貿、特色加工業(yè)為主導,融人文及生態(tài)于一體的國家文化旅游名城。

4民俗文化梳理

4.1地域農耕文化標志

地域文化是人們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下,世代耕耘、營造、創(chuàng)造以及演變的結果。由于自然地理環(huán)境差異及人們利用、改造環(huán)境,建設人類文明的方式、程度不同,就產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不僅包括獨特的自然地理狀況,更包含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人們所形成的獨特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8]。其表現(xiàn)形式也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包含了從農業(yè)生產、生活、生態(tài)的各個層面,反映了不同時期鄉(xiāng)村文明建設的成果。將地域農耕文化的特質融入主題公園的營造之中,蘊含著文化認同感和場所精神的符號就會成為主題景觀的標志,農耕標志性景觀的營造,要利用當地鄉(xiāng)土材料來制作構筑物和景觀小品,設計題材可以從本地歷史、文化典故和重大事件中選取。一是具有物化的體驗性,如小吃品嘗、秦腔觀賞、特產購買和田園耕作活動等;二是習俗上的參與性,如節(jié)慶活動、方言故事競賽競技參與等;三是精神上的感知性,如在主題公園游覽過程中,游客對當地居民的群體特性的各種感受,從而使游客從整體上了解關中西府民俗的傳統(tǒng)文化。這就需要將地域文化的內涵通過物質載體實現(xiàn)物態(tài)化與通俗化,使游客在游賞中輕松地感受得到樂趣[9]。

4.2西府民俗文化開發(fā)

西府地區(qū)由于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自新石器時代起,就是人類生息的理想之地。經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這里積淀了極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尤以具有教化、規(guī)范、維系和調節(jié)功能的民俗文化為最,具有雙重價值。其文化價值主要有觀賞愉悅、游戲娛樂、歷史文化和信仰朝拜等;其經濟價值是隨著旅游經濟的發(fā)展而逐步顯現(xiàn)出來的,主要反映在民俗旅游和民俗商品兩個方面。西府民俗文化資源開發(fā)和利用應借鑒外地開發(fā)、利用民俗的作法和經驗,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措施和方法??梢酝ㄟ^民俗文化街區(qū)和建立生態(tài)博物景點,讓人們了解文化遺產的原始面貌,滿足人們對文化的“本性追求”。還可以通過主題公園形式,將民俗文化資源進行“異地移值”,既有利于其宣傳和交流,被更多、更廣泛的人們所認識和了解;又有利于將民俗資源進行“集約化”開發(fā),實現(xiàn)民俗旅游的“工廠化”生產和經營。關中風情園就是把關中的民房建筑、風味小吃、手工作坊和農家風情集于一體,既保留了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又具有時代氣息[10]。

4.3民俗植物文化景觀

植物造景及其多樣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為主題公園環(huán)境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綠色,使公園內硬質景觀環(huán)境活潑柔美、豐富多彩、充滿生機,產生顯著的綠色景觀效應。同時,其顏色、質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的變化,可產生迥異的景觀。關中風情園栽植植物110余種,以銀杏、國槐、垂柳、榆樹等鄉(xiāng)土樹種為基調樹種,輔以民間常見的果樹,突出了民俗文化的主題,同時注重了植物的色、香、姿、味的統(tǒng)一,達到了季相景觀豐富多彩的景觀效果。植物造景既要注重文化內涵,富有詩情化畫意;又要和其他民俗景觀元素應相協(xié)調統(tǒng)一,主次分明,才能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園林景觀和空間藝術效果[11]。

5宏觀空間布局

對地域文化的使用應結合城鎮(zhèn)規(guī)劃,在城鎮(zhèn)景觀改建、新建的過程中進行整體布局,使城鎮(zhèn)不同區(qū)域中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彼此既交相呼應,又能全面而深入地反映該城鎮(zhèn)地域文化的全部內容。作為城鎮(zhèn)東門戶存在的主題公園,可綜合使用本地區(qū)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內容,使外來游客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了解城鎮(zhèn)的特色。并在較大型的景觀環(huán)境中能通過秦腔、自樂班等演出形式的編排,更生動得再現(xiàn)某些歷史事件、當地的生活民俗等,讓人們在觀看、互動體驗的過程中,通過視、聽、觸等綜合感官,更輕松、生動的了解地域民俗文化[12]。

5.1規(guī)則軸線式•西府古鎮(zhèn)與鼎盛西府

5.1.1西府古鎮(zhèn)

占地10hm2,269個院落,1861間房屋,建筑面積8萬m2。依照漢唐市井的總體布局,以四方磚臺上的二層攢尖頂市樓(財神大殿)為構圖中心,以4個亭樓為內圈拱衛(wèi),以青磚城墻四角的角樓為外圈拱衛(wèi);南部依次為朱雀門、三開間卷棚頂戲花樓、4組單孔石拱橋、歷史文化體驗場和財神雕像,北部為玄武街、臥置石和青磚木構玄武闕門;東西分別為鐘樓街、青石照壁、鐘樓(青磚臺上三開間廡殿頂)、東門和鼓樓街、青石照壁、鼓樓、西門(青磚劵門)。十字街將古鎮(zhèn)劃分為休閑、飲食、購物和文化體驗4個功能區(qū),并分別內設東漢時期的四大家族府?。R府、班府、竇府、耿府);以漢磚青石鋪地,南北以微型水系串通,以農用工具、象形置石和孤植大樹點綴,以百首辭漢賦文化景墻為內庭背景,以古槐樹陣為背景,形成集民俗飲食、漢唐文化、影視拍攝、休閑購物和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漢唐古鎮(zhèn)。

5.1.2鼎盛西府

以開敞式錐臺形二龍戲珠南大門為序曲,以矩形水池噴泉及其3組青龍石拱橋為觀賞點,以青石圖案鋪地為軸線基調,以對稱式布局的4組黑色花崗巖花壇和8組青石鼎(四方四圓)為內圈主景,以行植國槐、皂莢大樹為外圈夾景;以對稱式父辛爵和鳳絞爵流泉為陪襯,以方鼎型音樂(影視)城為構圖中心,南面以鼎盛中華豎匾點題,北面以鼎盛西府豎匾點題,四周底部以龍柏、金邊黃楊、石楠球、紫荊和紫薇花壇群組為鋪墊;以四周高低錯落的仿古青磚門面房(2F、3F、5F,2+3F)為經營中心,以單(雙)懸臂青銅廣場燈為點綴,北側以開敞式錐臺形二龍戲珠北大門為結尾,東以青磚子母闕大門與西府古鎮(zhèn)貫通,形成氣勢恢宏、主題鮮明的演藝活動中心。

5.2錯落庭院式•國風民俗休閑園

國風民俗休閑園又名國風三千坊,占地9.2hm2,建筑面積16萬m2。以溫泉為特色,按照錯落有致、自然順暢的布局形式,自由分割、多面臨街,構筑百變靈動空間,分為溫泉酒店區(qū)、溫泉泡湯區(qū)、民俗休閑區(qū)、文化體驗區(qū)和中央商業(yè)區(qū)5大區(qū)域。以笑容滿面的大肚彌勒佛坐像和憨態(tài)可掬的兒童嬉戲蓮花噴泉為引景,以回字形宴會大廳為起景,以樂泉客棧和酒店配套商業(yè)樓為兩翼,以隱泉別院和天泉靜苑為高檔洗浴經營活動中心,以自然雅致的室外溫泉泡湯區(qū)為景觀休閑活動娛樂中心,以曲折回環(huán)的美食街區(qū)為平民休閑活動展示中心,以新都匯中央商城為購物休閑中心,以佛文化、小和尚、十二生肖和關中民俗圓雕系列為景觀陪襯;匯聚星級酒店、御湯溫泉、文化體驗、工藝作坊、古玩字畫、特色餐飲、民俗休閑、健身養(yǎng)生等8大功能,旨在提升游客觀賞旅游的體驗感,打造全方位一站式民俗體驗消費天堂。

5.3綜合田園式•關中風情園

關中風情園占地13.3hm2,建筑面積6萬多m2,餐位700個,床位420張,是陜西最大的仿明清建筑群,把關中的民房建筑、風味小吃、手工加工作坊和農家風情融為一體。以三開間歇山頂南門為主入口,以二層仿古迎賓樓為引景,以3組八字形九龍壁為啟景,以四合院式貴賓樓(園中園)為亮點,以自然回環(huán)的風情湖為中心串聯(lián)空間,以環(huán)湖兩側的關中名人府邸和別墅群落為經營特色主景,以扶風會堂、君悅樓和公寓樓為錯落漸升的構圖中心,以農業(yè)生態(tài)觀光園為活動背景,以翠華門四合院餐飲和關中戲樓為休閑活動中心,以風情商業(yè)街和手工作坊街為兩翼;以風情湖東西兩側的四角攢尖亭中的吉祥鐘和平安鼓為文化脈絡,以八角重檐攢尖頂的四季八卦天干地支亭為景觀構圖中心,以云片石塑山瀑布和半島六角單檐馬車亭為陪襯,以十二生肖雕塑為點綴,以三開間卷棚頂西門接通西府古鎮(zhèn);真實地展示了關中地區(qū)男耕女織、豐衣足食的生活場景,讓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能夠親切地感受到關中民風、民情的純樸厚道,成為一個集吃住、娛樂、休閑、觀光、農業(yè)示范、特色手工藝品展銷、糧食深加工、養(yǎng)殖于一體的現(xiàn)代化園林式酒店。

6微觀細節(jié)表達

獨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既能滿足人們對異質文化神秘性的需求,又使受眾在景觀場所空間的交換過程中得到移情于景的滿足。這就要充分考慮民俗文化景觀造型的特色性,把神秘的地域風情、民俗場景、民間信仰和飲食居住等文化融入主題公園景觀的建構中,通過引借、夸張和轉換等表達形式,給人們產生視覺上的新鮮感和獵奇心理。并在這個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注重城鎮(zhèn)景觀營造的多樣性和生態(tài)性,從而獲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13]。

6.1功能優(yōu)先•環(huán)境同步

(1)西府古鎮(zhèn)主體設置為二層三開間硬山頂門面房,用于各種民俗文化經營性活動。之所以能讓游客流連,一是在古鎮(zhèn)行植200年以上的古槐232株,以碌碌標注樹齡、編號,并與常綠花壇交叉配置;二是在府邸前后、廣場兩邊栽植關中四大金剛(椿、榆、楸、槐)和皂莢、柿樹等古木大樹,才讓古鎮(zhèn)充滿生機。(2)國風民俗休閑園從外觀看以高低錯落的建筑群為主體,只有深入建筑庭院內部,才能感受藏綠于內部天井的景觀魅力。以龍頭壁泉為引景,以三級平臺廣場為休閑區(qū)域,以錯落的花壇組為主景,以對植的玉蘭、桂花為點題,以圓門花窗式景墻為特色,以竹林為背景,形成中式經典景觀環(huán)境。(3)關中風情園以錯落有致排布的10座關中名人府邸和四棟別墅(4F)為最大特色,游人之所以樂意吃住期間,不僅是因為有自然回環(huán)的風情湖,更重要的是有北部的農業(yè)生態(tài)觀光園,成片的五谷莊稼、果樹花卉、中草藥,以及成群的牛羊和零星的雞狗,營造的這種農家田園氛圍極其重要。

6.2地域景觀•繁簡同構

(1)碌碌、碾盤、柱石、門墩、上馬石、栓馬樁等在過去農村常見的石材,一旦數量成百上千,并且有規(guī)律的擺放,就成為西府古鎮(zhèn)農具實物景觀的最大特色。(2)鼎盛西府的音樂影視城,以青銅方鼎為原形,抽象提取鼎的各種元素,組合成“鼎盛西府”的外觀,一層作為周文化展覽大廳,二層至三層為演藝大廳,能夠滿1000人同時觀演,四層為放映大廳,五層至八層為休閑娛樂區(qū),設餐廳、酒吧、KTV、健身房、美容室,九層至十層為辦公區(qū)域。并以四方四圓的青石鼎和白色花崗巖爵來陪襯,成為別具一格的藝術建筑景觀。(3)國風民俗休閑園的佛像與兒童圓雕系列景觀:一是兒童型的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二是小和尚的智、力、愿、方便、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禪定和精進系列,三是大肚彌勒佛的或盤腿坐或迎面立,四是小孩童與彌勒佛的嬉鬧場景,個個耐人尋味。(4)關中風情園的八角重檐八卦亭,六級圓臺按顏色和階梯分別展示四季、八卦、五行、天干地支和24節(jié)氣,成為農耕民俗的綜合展示景觀;民俗博物館按精品皮影、精品木偶、民俗用具、石器、名家書畫和名人名園分別展示。(5)西府古鎮(zhèn)和關中風情園的墻面利用力求最大景觀化,不管是噴繪的民諺、方言,還是龍福書法系列,或是圖文并茂的淺浮雕漢辭賦百首,還是青石浮雕照壁扶風名人系列,繁簡共同構成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

6.3演藝展示•現(xiàn)場加工

(1)西府古鎮(zhèn)戲花樓的設置,為西府秦腔提供演出舞臺;鼎盛西府仿鼎音樂影視城的呈現(xiàn),讓周樂的天籟之音更名副其實;并分別成為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文化活動中心。游客到此可著漢服、用漢幣、住漢唐四合小院、賞漢代名人奇事,既能重溫漢唐的市井風貌,又能感受到西府獨特的民俗風情。(2)國風民俗休閑園在濃郁的佛文化氛圍之中,以清靜之心,在天泉、樂泉和隱泉之中泡湯,形成最具特色的佛文化沐浴禮儀的“佛溫泉”主題溫泉、露天皇家養(yǎng)生泡湯、特色SPA等多種主題概念,感受那千年禪意與愜意溫泉帶來的心靈寧靜,讓健身養(yǎng)生成為一種漢唐文化的體驗和周禮民俗風情的展示。(3)關中風情園的特色美食作坊,在帶有回廊的廂房中行進,通過花窗透過玻璃,觀看穿著大紅花襖的農家婦女和光幫漢子,加工功夫鍋盔、手工掛面和農家醋坊、老油坊、豆腐坊等的制作過程,成為尋找遺失基因的現(xiàn)場景觀。(4)國風民俗休閑園的特色小吃一條街和關中風情園的風情商業(yè)街,讓旗花面、驢打滾、搟面皮等特色小吃和品茗(軒)、五谷養(yǎng)生(坊)成為一道亮麗的視角盛宴。

7結語

城鎮(zhèn)發(fā)展的本質在于尋求和建設最為理想、最為文明的人口集聚形態(tài),營造與自然最為和諧的“一方水土”人居環(huán)境。先進生產力是城鎮(zhèn)發(fā)展的生命線,文化是城鎮(zhèn)發(fā)展的社會方向和人民生活內涵,民俗特色是城鎮(zhèn)發(fā)展的靈魂[14]。作為城鎮(zhèn)建設靈魂的主題公園:①要符合現(xiàn)代人們渴望回歸自然的心理要求,民俗文化是其品位的集中體現(xiàn),應多注重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把現(xiàn)場的地理環(huán)境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營造更具特色的游憩環(huán)境[15]。②打造當地居民與外來游客參與民俗文化旅游元素互動的平臺,融合地方自然特色與當地居民生活環(huán)境,激發(fā)居民和非物質文化傳承者對行為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動力,增強非物質文化元素對游客的吸引力。③民俗文化賦予主題公園以精神價值和情感內涵,從而使其具有了獨特的性格和鮮活的形象,應吸收文化的精華、領悟其精神,把設計與保護民俗文化的情感融匯,對民俗文化的元素符號進一步推敲、研究、提煉、抽象概括,將民俗文化的真正含義延續(xù)到當代設計中,開創(chuàng)主題景觀設計的新時代。

總之,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景觀表達:一是依托農林水牧進行種植、養(yǎng)殖,營造自然清新、有機循環(huán)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此乃前提;二是通過實物、雕塑、建筑裝飾、景觀小品、室外家具等多種形式,將民俗文化盡可能形象地表達出來,此乃基礎;三是對廣泛的民俗文化內容進行篩選,選擇適合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內涵,并進行深度挖掘,此乃核心;四是農耕過程、加工制作盡可能現(xiàn)場實作,演藝形式盡可能豐富多彩,以能讓游客自覺參與最好,此乃關鍵;五是通過生態(tài)環(huán)境、旅游景觀、文化內涵和展示演義,與游客在某一環(huán)節(jié)產生共鳴,從而接受認可,并在以后有機會時付諸行動,此乃目的。

作者:陳佳 陳祺 單位:陜西省扶風縣召公鎮(zhèn)召光小學 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瓊.論民俗文化在旅游開發(fā)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3(12):21~23.

[2]馬勇,王春雷.現(xiàn)代主題公園競爭焦點與創(chuàng)新對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19(1):71~75.

[3]韓敏,段淵古.城市文化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探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6):310~316.

[4]黃家平,肖大威.歷史文化村鎮(zhèn)景觀環(huán)境層次探析[J].中國園林,2012(2):58~62.

[5]譚成文,楊開忠,彭朝暉.論古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fā):以洛陽市為例[J].人文地理,2001,16(2):82~85,21.

[6]吳黨社,石鳳,李聰穎.扶風旅游文化產業(yè)新區(qū)步行網絡系統(tǒng)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6(6):876~881.

[7]元德洲,康明樂.創(chuàng)新驅動精準發(fā)力扶風旅游在三秦大地崛起[N].中國旅游報,2015-04-22.

[8]閻如山,王敏.地域文化對現(xiàn)代城市視覺形象設計的啟示[J].藝術與設計,2009(12):31~33.

[9]曹洋,徐峰.地域文化特征在農業(yè)觀光景觀營造中的表達[J].現(xiàn)代園林,2013(2):8~14.

[10]霍彥儒.西府民俗文化資源的價值與開發(fā)利用[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5(4):73~77.

[11]許勇,牛立新,劉素珍.陜西關中民俗主題公園植物景觀初探[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7,22(3):215~218.

[12]劉佳妮.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中運用現(xiàn)狀及表現(xiàn)趨勢:以浙江省湖州市為例[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36(3):96~102.

[13]周小甜.街區(qū)景觀建構中民俗文化的價值體現(xiàn)與表達[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5,27(4):287~291.

第9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 民俗文化教育 民俗精神 民俗知識 民俗資源

民俗是一種擁有共同心理素質的人文共同體,是一個民族的標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千年的發(fā)展中,我國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民俗史,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為華夏兒女增添了無限樂趣,由此而產生的情感是歷代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契機,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描寫民俗的佳作。因此,語文教師應加強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文化滲透,高度重視文學作品中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現(xiàn)象,向學生傳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各種文化知識。

一、思想上重視民俗精神的德育作用

1.充分發(fā)揮民俗文化中的愛國思想的教育作用。愛國主義教育是高中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信念,激發(fā)學生的進取精神。中華民族有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愛國主義一直是中華民族推崇的不變主題。我國眾多的古代典籍都充溢著先賢們的愛國思想,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古代文化典籍特別是古代詩文,讓學生接受愛國思想情感的熏陶。我國古代著名文人大多是崇高的愛國主義者,他們的人生經歷和文章著作都可以作為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屈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創(chuàng)作的《楚辭》包含著強烈的愛國思想。如“獨立不遷,橫而不流”的愛國主義操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對國家民族振興的執(zhí)著追求;“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信念。屈原作品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感,至今仍有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2.堅忍頑強的意志力教育?,F(xiàn)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相對平穩(wěn),經歷的事情太少,這使他們承受外來壓力的能力較差,不能正確面對挫折和磨難。教師在講授課文時,應有目的地加強學生的意志力教育。如教學《史記》時,讓學生收集有關司馬遷的生平資料,通過閱讀《報任少卿書》進一步了解司馬遷的生平。他在遭受宮刑之后,沒有一蹶不振,而是選擇奮起,以超人的毅力完成《史記》。他留給后人的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還是頑強意志的精神財富。

二、在課堂上發(fā)揮民俗知識的智育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民俗教育,有助于學生理解相關的文學知識。在閱讀課上教師應注意把民俗教學作為分析課文的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以學習《孔雀東南飛》為例,這篇課文內容比較豐富,情節(jié)較為繁瑣,學生往往學習興趣不濃厚,這時教師可以利用文章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劉蘭芝和小姑告別時說:“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逼渲谐跗咧钙呦?,也可稱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教師可以順便講解七夕節(jié)的風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七夕節(jié)大概起源于西漢,每逢七月初七,人們會舉行節(jié)日活動。按漢朝習俗,這一天要晾曬衣服和書。乞巧節(jié)的習俗是根據牛郎織女的故事發(fā)展而來。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吸引到課文中。另外,在講解這篇課文時,學生或許會有這樣的疑問:劉蘭芝被遣回娘家,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求婚?教師就可以介紹漢朝的婚俗:漢朝時對婦女的貞節(jié)不是特別看重,女人喪偶或離婚后仍可再嫁,男子對女子是否曾經結過婚不是特別在意。如我們熟悉的名士司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才女蔡文君也曾改嫁多次。漢末有些不仁的叔伯、兄長為了錢財或者占有寡婦的兒子,就逼寡婦再嫁,這些寡婦為了抗爭甚至被逼死。劉蘭芝以死抗爭兄長的逼嫁,正是當時許多寡婦命運的集中反映??梢?,教師擁有豐富的民俗知識對語文教育教學是非常有益的。

三、在實踐中充分發(fā)揮地方民俗資源的教育作用

課本的教學資源是有限的,教師應把對學生民俗文化的培養(yǎng)延伸至課外,因為民俗文化產生于民間生活。組織學生開展民俗課外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這種形式比簡單講授教材知識更有趣味性和生命力。因此,教師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深入民間、深入生活,收集和整體由廣大勞動人民創(chuàng)作并流傳至今的各種物質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及各種神話傳說、有趣的俗語、俚語等。如河南地區(qū)各種有特色烙印的民俗文化:剛健勇猛的少林功夫、以柔克剛的太極拳、司馬懿得勝鼓、三門峽地區(qū)的百佛頂燈、淮揚的太昊陵廟會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參觀、調查,并采用講座、報告、知識競賽、主題班會、報告匯演、征文等形式對所調查的民俗文化做總結,讓學生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內涵,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師還可以通過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節(jié)日文化教育,使學生真正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和文化內涵,如清明節(jié)有掃墓的習俗,目的是表達生者對祖先或者死者的深切懷念,找回民族之根;端午節(jié)有吃粽子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投江而死的屈原。還可以搞一些采風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民俗特色節(jié)慶活動,體驗民俗文化的魅力。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既可以深化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識,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效果顯著。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具有積極的作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所以,民俗文化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人文教育資源,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關注和利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