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法律意識的理解范文

對法律意識的理解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法律意識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法律意識的理解

第1篇:對法律意識的理解范文

為此,首都城市環(huán)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首環(huán)辦”)向北京市政府進行了請示,市政府法制辦于2012年5月25日提出了具體意見,指出“對于違規(guī)戶外廣告設施的拆除,城市管理綜合執(zhí)法部門可以依照《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北京城鄉(xiāng)規(guī)劃條例》、《北京市市容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例》以及《行政強制法》第四十四條的規(guī)定,依法實施”。這一意見具體怎樣理解和操作執(zhí)行呢?

查處違規(guī)戶外廣告設施一般要經過立案、調查取證、限期拆除、強制執(zhí)行四個環(huán)節(jié)。立案和調查取證環(huán)節(jié)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和《行政強制法》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本市設置戶外廣告設施的法律依據是《北京市市容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例》第三十八條第一款,違反規(guī)定,則要依據《行政強制法》第四十四條和《北京市市容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例》第三十八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限期當事人自行拆除。限期拆除是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決定,應當告知行政相對人救濟權利及途徑。作出限期拆除違規(guī)戶外廣告設施的決定,依據《行政強制法》第四十四條規(guī)定,應當自公告之日起,當事人無正當理由60日內不申請行政復議、三個月內不,又不拆除的,行政機關才可以依法。

北京市政府法制辦的意見中指出:“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zhí)行制度僅適用在行政訴訟階段,不適用尚未處于行政訴訟階段的拆除違規(guī)戶外廣告設施?!痹撘庖娺€指出:“依法享有強制執(zhí)行權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據法定條件和程序履行強制執(zhí)行權,不得放棄法定的強制執(zhí)行權,一般不能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 也就是說,行政機關不能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拆除違規(guī)戶外廣告設施,也不能申請法院先予執(zhí)行非訴的拆除決定。

“依法”中的“法”,應當是特指法律,因為只有法律才能設定行政強制執(zhí)行,只有法律設定了,才能做到依法強制執(zhí)行。此外,這個“法”應當指的是實體法,因為只有實體法才能對具體的違法行為作出強制執(zhí)行的規(guī)定。北京市政府法制辦的意見中,除了《行政強制法》外,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以下簡稱《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是法律。意見中提出依照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實施,實際上是指適用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的程序規(guī)定,《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第六十四條規(guī)定了“限期改正”、“限期拆除”等措施,第六十八條則規(guī)定了“…作出…限期拆除的決定后,當事人…逾期不拆除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責成有關部門采取…等措施”?!侗本┦谐青l(xiāng)規(guī)劃條例》也有相同規(guī)定,是對上位法進行了直接引用和重申。按照北京市政府法制辦引用《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的本意,就是對于經責令限期拆除違規(guī)戶外廣告設施的,既不復議又不訴訟也不拆除的,經過催告仍不拆除的,依據《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規(guī)定的程序,報區(qū)政府責成有關部門。

北京市聚力治理非法小廣告

本刊訊 日前,北京市制定并下發(fā)了《關于開展非法小廣告專項治理行動的實施意見》,本著“統(tǒng)籌協(xié)調,屬地負責、突出重點、疏堵結合、深化管理、全民參與”的原則,嚴厲打擊非法張貼、噴涂、散發(fā)小廣告的行為,建立治理非法小廣告長效機制,通過1—2年專項治理行動,實現(xiàn)全市范圍內非法張貼、噴涂、散發(fā)小廣告現(xiàn)象得到有效控制,社會秩序、市容環(huán)境面貌明顯改善。

第2篇:對法律意識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技校學生;法律意識;違法犯罪;和諧社會

提高技校學生的法律意識,需要學習法律知識,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重教育的相互整合與互動,讓學生自覺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才能有效預防犯罪,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目的。

一、法律意識的涵義及其主要內容

1.法律意識的涵義

法律意識指人們關于法律現(xiàn)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xiàn)行法律制度的態(tài)度,對法律規(guī)定的理解,以及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等。

法律意識既是公民自覺守法的內在動力,也是公民自覺與違法行為作斗爭的精神力量,更是理解、尊重、執(zhí)行和維護法律規(guī)范的重要保證。

2. 法律意識的內容

法律意識包括法律知識、法制觀念和法律觀點三個組成部分。

(一)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基礎

馬克思說“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應,任何人的意識都不可能憑空產生。法律意識也是客觀存在的法律的反應。因此,法律意識的產生,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法律知識的基礎之上。人們只有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才能具有相應的法律意識。

(二)法制觀念是人們對法律制度的看法和態(tài)度及自覺遵守的程度。

由于人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的不同,對法律的重視和自覺遵守的程度不同,構成不同的法制觀念。

法制觀念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要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法律觀點是法律意識的靈魂

法律觀點是人們對法律的本質、產生、發(fā)展規(guī)律、作用一系列基本問題的看法。由于對法律的本質、產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和作用的看法不同,所以出現(xiàn)了不同的法律觀點。通過學習法律知識和參加社會法律實踐活動,增強法律觀點,提高法律意識。

二、犯罪的概念、特點和預防

1.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指觸犯了刑法,依據刑法的規(guī)定應當受到刑事處罰的行為。

法罪的特征:第一:社會危害性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

第二: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

第三: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刑罰處罰性。

2.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4—18周歲的公民,實施了危害社會且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其犯罪特點為:

第一:犯罪動機的具有偶發(fā)性、模仿性強。

第二:暴力侵害、偷盜侵財的案件居多。

第三:團伙犯罪較多,社會危害增大。

3.預防犯罪從自身做起

第一:牢固樹立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增強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警覺性,實現(xiàn)預防違法犯罪的目的。

第二:自覺控制不良心理的影響,要注意對逆反心理、義氣心里、報復心理、利己心理、尋求刺激心里的調控,實現(xiàn)預防違法犯罪的目的。

第三:自覺預防不良行為的發(fā)生,在社會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下,逐漸養(yǎng)成的一些不良行為是引發(fā)違法犯罪的重要誘因,應當預防和校正不良行為,實現(xiàn)預防違法犯罪的目的。

三、提高法律意識,預防違法犯罪的對策

提高技校學生的法律意識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教育工程。技校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提高技校學生的法律意識顯得十分的迫切和重要,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綜合培育,是預防技校學生違法犯罪的有效對策。

1.提高法律意識的家庭培育

家庭既是學生的誕生地,又是第一課堂,正確的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及其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的每一個微小行為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的法律素質的高低對子女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至關重要。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如果能將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會為子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及法律意識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家庭教育是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場所。

2.提高法律意識的學校培育

學校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陣地。學校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和途徑,學校堅持開展法律意識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一環(huán)。建立完善的法制教育體系,實現(xiàn)法制教育的系統(tǒng)化,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觀念。

第一:要積極學習各種法律知識,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道某種行為是合法行為還是違法行為,是一般違法行為還是犯罪行為,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應當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

第二:通過案例教學法、聘請資深法律工作者進行課堂講法、舉辦法律意識的專題講座,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法庭辦案,激發(fā)學生學習法律意識的積極性。

第三: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傳媒的重要作用。包括法律書籍、報紙、刊物等出版物的熏陶;包括法制內容的板報、??⑿?、櫥窗等形式的熏陶。包括法律內容的電影、電視、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的熏陶。

通過我們的視覺、聽覺,形成對法律意識的滲透,達到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的學習興趣目的。構建良好的校園法律意識教育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維護學生合法權益的客觀要求,是預防學生違法犯罪的有效途徑。

3.提高法律意識的社會培育

社會是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陣地,強化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加大對社會環(huán)境的整治和治理力度,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環(huán)境。把社會大環(huán)境真正建設成為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陣地。讓學生懂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形成良好法律意識的社會培育環(huán)境,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有力保障。

技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法律意識教育綜合培育,需要教育、立法、司法部門相互配合,只有長期堅持,循序漸進,多管齊下,方法得當,對癥下藥,采取綜合治理,才是不斷提高技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動力和源泉,才是有效預防和減少技校學生違法犯罪,最終實現(xiàn)社會和諧穩(wěn)定,人民生活安康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孫國華.《法理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3篇:對法律意識的理解范文

摘 要:全面建設和諧社會,農村是關鍵。實踐農村和諧社會最重要是農民現(xiàn)代法律意識的培育。但現(xiàn)當今社會許多農民對法律的認識還處在表層的理解,并不能合理的利用法律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尤其是受社會結構、經濟發(fā)展模式和區(qū)域環(huán)境的影響,農村地區(qū)農民的法律知識量少、法律信息獲取途徑單一,法律意識整體呈現(xiàn)表層、模糊的狀態(tài)。因此,結合農村地區(qū)的區(qū)域特征和農民群體的現(xiàn)實需求,探索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建議和對策是推動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以通過對農村地區(qū)農民對法律認識的研究,去觀察了解現(xiàn)當今農村地區(qū)農民對法律知識認知的情況,給出結論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村,法律意識,農民,對策

一、農村地區(qū)農民對法律認識的現(xiàn)狀

農民法律意識屬于群體法律意識,其以農民作為研究對象,是關于農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對法律現(xiàn)象的主觀反映。X鄉(xiāng)位于河南省某國家級貧困縣西南面,距縣城30多公里,X鄉(xiāng)屬于欠發(fā)達地區(qū),社會發(fā)展程度較低,競爭力不強,具體表現(xiàn)為:較差的區(qū)位條件,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后,信息相對閉塞;經濟收入低、經濟結構單一,經濟收入除傳統(tǒng)農牧業(yè)生產外,主要來源于勞務輸出、小麥與玉米的種植,農業(yè)人口多、農村自主發(fā)展能力差。法律意識的形成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了解、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形成的基礎。為了解X鄉(xiāng)農民的法律知識量現(xiàn)狀,我們選擇了8種與農村生活關系密切的法律規(guī)范開展調研,包括婚姻家庭法、繼承法、教育法、青少年保護法、憲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合同法、土地法。調查顯示,受訪者“知道或聽說過的法律”中婚姻家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勞動合同法的認知相對較高,但也只僅僅局限于知道這些,并不能合理的利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律信息是能幫助人們形成法律感知、激發(fā)法律情感、引導人們以法律為導向安排個體行為一切法律現(xiàn)象。法律信息獲取途徑是法律意識形成的路徑要求,暢通的信息獲取途徑不僅能增加法律知識,形成法律感知,而且促進農民法律認同心理的形成。調研中,關于“您從什么地方或渠道了解法律知識”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人員中有48%選擇電視,22%聽別人說,19%的沒了解過法律知識,5.5%學校教育,由此可知河南省農村農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是多么的匱乏。

二、農村農民對法律認識存在問題的分析

法律意識是社會需要和法律之間的中介環(huán)節(jié)和紐帶。基于特殊的地域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現(xiàn)狀對其問題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1、農村農民法律是意識薄弱,了解只在表層化。法律意識表層化是法律認知不系統(tǒng),缺乏對法律價值和法治理念的理性認知,法律認同度較低、不穩(wěn)定,難以持續(xù)有效指引個體行為。在糾紛解決機制上,人們偏好于自力救濟和社會救濟。甚至出現(xiàn)刻意規(guī)避法律的現(xiàn)象。

2、對違法行為的執(zhí)行并不能切實到位,嚴格執(zhí)法。執(zhí)法粗暴、司法腐敗,許多村民認為除非不得已,否則不愿與法院、檢察院等司法部門打交道。在無奈中對法律敬而遠之的。有些些地方甚至屢禁不止的粗暴“執(zhí)法”、違法執(zhí)法則會讓農民深感畏懼,甚至恐懼。催糧催款時,鄉(xiāng)政府、派出所、地方打手“聯(lián)合執(zhí)法”。落實計劃生育政策時,將超生婦女“5花大綁”,如果是“超生游擊隊”,則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將家俱全數充公、房屋推倒;農民未交“買地錢”,算成違章建房,鄉(xiāng)政府租來推土機“行政強制執(zhí)行”。

3、普法教育不佳,甚至畸形,甚至造成拳頭越大,權益就越大。村民與村民之間解決問題很多也是毆打賺取利益。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幾乎成零化狀態(tài)。很多農村地區(qū)幾十年來從來沒有被進行過法律教育,除了上學的時候偶爾課本中涉及一些關于法律問題外,離開學校后就再也不曾關注法律問題。而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也不曾就法律認識的問題對自己的村民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

4、法律費用過高以及官官相護嚴重,許多農民沒有能力支付使用法律武器的成本。農民出不訟費、法醫(yī)鑒定費、律師服務費,1場官司從1審到2審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農民耗不起時間,也耗不起住食宿費、交通費,甚至付不起舉證材料的打印費,再則農民無力沖破“官官相護”的關系網,獲得公正的判決。在我國的許多地方,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神通廣大的人士多得很。官司打來打去,打得雙方都不愿打的事例也多得是

5、農民的自主學習法律知識主觀能動性太差,很少有人去主動的去了解關于法律方面的知識,尤其是自己主動買書或查找資料去了解法律知識的人很少,幾乎微乎其微。

6、民間固有的習俗、慣例和規(guī)范有些地方比較嚴重。在農村社會“合理而不合法”的現(xiàn)象甚為普遍,在一些些落后的鄉(xiāng)土農村依然普遍沿襲、保存、使用著大量的習慣,對習慣、習俗等民間法的遵循大大超過了對法的呼喚,國家法往往還處于次要的補充地位,總是不能改變固有的陳舊觀念。

三、完善農村人民對法律知識認知的建議

當前,我國農民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社會背景已經發(fā)生改變。以X鄉(xiāng)為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流動因素的加強松動了傳統(tǒng)的農村結構,而旺盛的法律信息、服務的需求是推動農村法制建設的內在動力。是以結合上述農村農民對法律知識的認知現(xiàn)狀,提出要把提供農民法律意識的可行對策是與農村普法活動結合起來,加強執(zhí)法行為,提高法律權威的建議。

1、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識,使之從深層次的去了解法律,認識法律,相信法律,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信法律可以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

2、加強機關部門對違法行為的力度,提高法律在人民心中的權威,嚴格執(zhí)法。

3、加大普法教育,推廣法律知識,制造法律知識小手冊。使之廣大農村人民都能了解法律的意義,認識到知道法律知識對我們的重要性。

4、應當針對不同的人群對法律費用的收取進行不同規(guī)格的收費標準,使得廣大農村農民有足夠的金錢去依法獲取自己的權益。

5、加大宣傳力度,提出“了解法律就好比給我們自己買了雙重保險”的口號,提高廣大農村人民對法律知識的熱情,使之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和了解法律方面的知識。

6、注重實踐環(huán)節(jié)、講究實效,充分發(fā)揮民間固有的習俗、慣例和規(guī)范對農民社會關系的調節(jié)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去灌輸一些法律知識,從而潛移默化的去改變人們的思維,認識到民間固有傳統(tǒng)的不足。(作者單位:佛山市邁雷特數控技術有限公司)

資料文獻

[1] 朱景文,《法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538頁。

第4篇:對法律意識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公民法律意識;理性階段的公民法律意識;法治

Abstract:“Building a socialistic country by law”has become an essential strategy of our country's policies. However,administrating a country by law is a gradual process and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among which citizen's legal consciousness is essential and also difficult to handle,to which people,today,still don’t have a unanimous consciousnes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n this period,citizen’s legal consciousness is “rational citizen’s legal consciousness”. Taking ethical value as a base and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s main content,this legal consciousness accords with objective law and becomes one of the basic goals in the rule of law.

Key words:citizen’s legal consciousness;citizen’s legal consciousness at rational stage;the rule of law

一、 法治的含義

法治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法哲學家、思想家莫衷一是。《牛津法律大辭典》是這樣表述“法治”的:“一個無比重要的,但未被定義,也不是隨便就能定義的概念,它意指所有的權威機構、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機構都要服從于某些原則。”[1]概括地講法治問題包括三個層次,法律意義的法治,價值意義的法治,社會意義的法治[2]。

筆者認為,法治不可定義,但無疑其含義不僅僅是法律規(guī)則、國家的命令,還應當包含法律的目的,法律的價值,這也是歷史給我們的啟示。1935年9月,在希特勒和其“司法部”、“內務部”各部官員的討論中,德意志帝國國會通過了臭名昭著的紐倫堡法。由此血腥、殘忍的種族歧視、種族滅絕被納粹通過“合法”途徑披上了法律的外衣,每一項“判決”都是與“法”有據,有“法”可依??墒敲恳徊糠N族立法每一項判決又都是那樣無視正義、人權、自由、民主、平等、理性等人類至高價值準則,都是踐踏人類尊嚴的典型例證。

二、 公民法律意識的作用

價值意義的法治必定是法治概念不可缺少的一個層面。而對于價值的法治來說,公民法律意識有如下作用:

(一) 公民法律意識有助于法治價值的構建

價值元素有很多:真、善、美、公平、正義、秩序、效率、利益、自由等等,不同的社會制度將由人們確定不同的價值追求,而不同的價值追求又將確定不同的法律制度。在法治化進程中,由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社會意識,多元化的生產關系決定了多元化的價值理念,善與惡、道德與非道德、權利與權力、平等與等級……非理性的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現(xiàn)象錯誤的、混亂的、麻木的認知與評價,將導致人們選擇惡的、非正義的價值觀。而理性階段的法律意識作為一種理性的主觀認知和評價,不僅僅是一種對制定法的正確認識,它還包括心理活動的全部基本功能,包括意志、情感、想象力,以及人的一切文化的和經濟的心理技能,是一種具有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積極狀態(tài),是人們追求善的法律的內心動因和巨大精神力量,從而指引人們確定法律應有的基本價值:公平、正義、自由、秩序、效率。而在這種良法的統(tǒng)治下才有法治。

(二) 公民法律意識是法制運行的驅動力

人們的行為是以自己的思想意識為指引的,是思想意識的外化和物化。公民的法律行為的合法性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取決于支配它的法律意識的健全與發(fā)達程度。只有當公民樹立起崇尚法律權威的意識時,才可能自覺地接受、服從法律的治理?!叭绻粋€規(guī)則體系要用暴力強加于什么人,那就必須有足夠的成員自愿接受它;沒有他們的自愿合作,這種創(chuàng)制的權威,法律和政府的強制權力就不能建立起來?!盵3]

三、理性階段的公民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對現(xiàn)行法律和法律現(xiàn)象的心理體驗、價值評價等各種意識現(xiàn)象的總稱。它包括人們對法的本質和功能的看法、對現(xiàn)行法律的要求和態(tài)度、對法律適用的評價、對各種法律行為的理解、對自己權利義務的認識等等,是法律觀點和法律觀念的合稱[4]。它作為人們對法律及法律現(xiàn)象的認知,可以分為感性和理性階段。然而迄今為止,人們對理性階段公民法律意識概念的認識尚未統(tǒng)一,有人稱之為“法觀念”,認為“法觀念是人們認識法現(xiàn)象的理性階段,表現(xiàn)為法律思想、觀點和理論,是人們對法現(xiàn)象由片面的表象的感覺和印象,經過大腦的加工而上升為全面的、深刻的、反映法現(xiàn)象內部聯(lián)系的、科學的法律思想理論體系?!盵5]也有人稱之“法律理念”,是指“公民對法律的理性認識基礎上對法律產生的理性心理體驗,是法律情感和法律認知的理性升華,是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價值追求為皈依的法律思想和信仰?!盵6]還有人稱之為“理性化的法律意識,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盵7]

筆者基于法治社會構建的目標將此階段的公民法律意識界定為“理性公民法律意識”,指以倫理性價值為根基,以主體性意識為主要內容的對法和法律現(xiàn)象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是法治的基本目標之一。其內涵主要有如下四層含義:

第5篇:對法律意識的理解范文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16

對于許多普通民眾來說,法律似乎離自己很遠。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及按照法律程序應當如何,也常常在許多小事情上違法。國外有人做過調查,超過92%的人都曾違法。這個比例似乎很嚇人,但想一想,人身攻擊、言語攻擊都在法律禁止范圍之內的話,我們對法律似乎一點也不了解,也缺少了應當有的敬畏之心。不僅如此,現(xiàn)代中國的公民普遍存在法律意識淡薄的現(xiàn)象,尤其是高中生群體問題。本文圍繞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展開討論,以期引起更多教育者的注意。

一、高中生的法律意識現(xiàn)狀

首先,高中生雖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卻不知如何做,不懂得維護法律的莊嚴與神圣。隨著我國法律建設不斷取得進步,法律意識和觀念也日益深入民心。尤其是伴隨著廣播媒體逐漸擴散普及,許多普通百姓開闊了視野,在法制欄目不遺余力的宣傳中獲得了法律意識,增強了維權意識。與此同時,從小接觸媒體擁有更加開闊視野的年青一代在新形勢的教育中也不斷接觸法律,學習法律,從這一點看,高中生擁有比普通民眾更深刻的法律意識。高中生是祖國未來的一代,擔當著建設國家、復興中華夢的重擔,其對法律不應該止步于有了法律意識。但高中生對法律的了解更多的還停留在對于法律名詞的了解和認識上,對法律條文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更關鍵的問題是高中生擁有的法律意識多傾向于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自己應該擔負的法律責任有哪些,該如何去做,卻很少有人考慮到,至于維護法律的莊嚴和神圣,維護律法的公平正義性,就更很少有高中生注意。

其次,仍然有相當一部分高中生法律觀念淡薄,遇事沖動憑主觀行事。高中生自身不但在法律知識儲備方面存在一系列的不足,而且在遇到一系列突發(fā)事件時缺乏靈活機動的意識,往往頭腦一沖動就做出了過激行為,基本想不到借助法律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社會上存在的諸如“權大于法”等一系列有悖于法治社會、和諧社會建設的歪理邪說影響到了高中生,沖淡了他們腦海中的法制觀念,再加之他們本身法律知識儲備就相對不足,綜合上述的種種原因,導致高中生在自己的權利受到傷害時不會也不懂得用法律的手段來保護自己。

再次,高中生違法犯罪現(xiàn)象普遍存在。社會不斷進步,物質文明越來越發(fā)達,高中生如今的見識和享受的物質文明遠非上個世紀的人可以想象的。但高中生卻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更加蔑視權威,出現(xiàn)了以下行為:一是無視學校規(guī)章制度;二是打架斗毆、偷竊、搶劫等直接觸犯法律的行徑。盡管制度還夠不到法的嚴苛,但是制度也同樣具有法律的約束力,是法律的雛形,如果學生不能尊重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的話,那么法律也同樣得不到他的敬畏。所謂的法律意識往往就體現(xiàn)在這些最簡單、最原始、最基礎的約束力上。法律的特性就是約束,而最基本的法律意識就是尊重約束,體現(xiàn)公平。

二、高中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

高中生的心理年齡遠遠滯后于身體的成長,他們的社會經驗少,也不具備足夠的人生閱歷,幾乎很少遇到挫折,在短暫的人生經歷中不能夠形成堅定穩(wěn)定的價值取向,往往對是非缺少自己獨立的判斷,很容易受各種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學生也受到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追求物質享受,相互攀比,奢靡成風,這些行為無形中影響著學生價值取向的形成,間接影響了他們對善惡是非的判斷。

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盡管近些年法制教育走進了學校,學校也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沒有專業(yè)的法律教師,僅憑公安部門偶爾的法制宣傳,往往是水過地皮濕,難以入腦入心;二是課程設置上,法律部分往往和政治混溶在一起,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三是許多教師對法律的敬畏心不夠,很難在教學中有力地突出法律的神圣。

從社會影響的角度來看,社會環(huán)境中一些不良思想和不良風氣對高中生存在很大的干擾。當前的市場經濟大大強化了學生的經濟意識和經濟頭腦,有一部分學生因為自身法制觀念淡薄,對金錢的渴求程度較為旺盛,再加上受到了一些拜金主義和金錢至上觀念的侵襲,就很難守住自己的法律底線,以至于誤入歧途。這凸顯了高中生法制意識不強的現(xiàn)實。

三、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識的策略

首先,加強法律教育。法律教育雖然包含在學校教育中,但沒有引起學校足夠的重視,教材設置和課程安排上往往更注重道德教育和愛國教育,對于法律常識、基本條文和歷史都缺乏必要的交代。要想培養(yǎng)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學校就要重視法律教育,把法律課從德育課中獨立出來。雖然道德和法律有一脈相通的地方,但二者又截然不同,不可相互替代。加強法律教育就是要突出法律課的地位,明確法律和道德之間的區(qū)別,讓學生對法律產生敬畏。

第6篇:對法律意識的理解范文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02-740820507-0083-03

中國社科院的《20年中國城市發(fā)展報告》指出,隨著中國城市化和工業(yè)化加快,中國失去土地的農民人數已經超過四千萬,并且以每年300萬人的速度遞增。專家稱,到2030年,失地農民將達到億人。據《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202》統(tǒng)計,20年中國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了53%,這意味著中國城鎮(zhèn)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城市化進入關鍵發(fā)展階段。從以上可以看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批量的農民將離開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開始市民身份的轉化,一些城中村的農民將面臨拆遷進行房屋改造的命運。但拆遷征地無法使上述人斷然完成質變,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介于農民和市民之間的“夾心階層”,一個特殊的群體――失地農民。失地農民的產生是一個國家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農民失地后感情和利益的多方受挫,使他們處于強烈不安中,這勢必對農村的穩(wěn)定造成威脅。因為農村和城中村的農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法律意識不強,所以對這些矛盾的解決往往不會選擇法律途徑,有的怨聲載道,有的忍氣吞聲,有的則選擇極端方式維權,增加了維權的社會成本,因此很有必要對我國的失地農民的法律意識現(xiàn)狀進行探究,進而有針對地性進行普法教育,增強和培養(yǎng)失地農民的法律意識,使他們知法守法,用法律維權,這是農村現(xiàn)代化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失地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成因探析

失地農民是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法律意識培育在于農民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任,蘊含了其對法律的了解、理解、評價、信仰和需求等要素。筆者將失地農民的法律意識概括為:失地農民對現(xiàn)行法律的認知和信任,對現(xiàn)行法律現(xiàn)象中法律主體權力和義務的評價,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判斷,集法律認知、法律情感和法律評價于一體。

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我國失地農民法律意識現(xiàn)狀,本文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商丘市周邊的農村進行了抽樣調研,并區(qū)分不同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實際收回206份,其中有效問卷050份。統(tǒng)計結果如下:

通過表、表2的統(tǒng)計數據可知,失地農民是在被動的接受法律知識,他們對土地被征用政策缺乏全面了解,有833%的農民不同意政府的賠償方案,564%的人選擇忍氣吞聲,762%的人最終可能會因對法律的不信任選擇妥協(xié)進行私了,2548%的人會采取暴力手段,一小部分情緒過激者會選擇輕生。雖然樣本有限,但足以看出失地農民法律認知度低,法律維權意識淡薄,普遍存在輕視法律的現(xiàn)象,法律認同出現(xiàn)危機,之所以如此,原因如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輕法思想的負面影響?!昂蜑橘F”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以貫之”的傳統(tǒng)美德,“無訟”“厭訟”一直被人們所推崇,“禮治”“德治”道德化的痕跡已經在人們心里打下深深烙印,尚公、重禮、貴和的社會觀念滲透到方方面面,并在很長的時期內不會淡化。長期以來人們的思想一直被其制約和束縛,在“人治”思想中無限放大了權力的功能,法律成了權力的附屬品。雖然在農村傳播法律文化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法治”思想在農民的思想范疇里明顯被邊緣化,人們在感情上不愿意接受現(xiàn)代社會所倡導的“法治”,法律更多地流于形式,程序正義則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當失地農民這一特殊群體遇到征地拆遷糾紛時,因缺乏法律維權意識往往更多地傾向于以忍讓、協(xié)商、調解等手段解決糾紛,訴訟途徑被忽視。傳統(tǒng)文化的輕法理念對失地農民的法律意識培育產生了直接的負面影響。

2法律文化在農村傳播存在制度性障礙。首先,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模式是阻礙農民法律意識形成的重要瓶頸。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模式使農村的經濟遠遠落后于城市,農民已經習慣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單質樸生活方式,他們滿足于現(xiàn)狀,缺少利益驅動,法律需求欲有限?!柏毟F和愚昧是實現(xiàn)民主和法治的障礙,因為民主和法治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和標志。”[2]由于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模式的影響,城鄉(xiāng)法律文化在發(fā)展水平和結構特點上凸顯出巨大反差。而經濟水平的制約和城鎮(zhèn)化的快速推進,農民突然失去土地,感情明顯受創(chuàng)使他們更是無暇顧及了解與學習法律。權利、自由、平等的現(xiàn)代法治與失地農民的現(xiàn)實生活距離遙遠,法律傳播受阻。農村法律文化現(xiàn)狀與城市法律文化發(fā)展的嚴重脫節(jié),使失地農民法律意識的形成與拓展受到限制與約束。

[JP2]其次,農村的普法教育嚴重滯后。農村經濟的滯后導致了教育的落后,盡管我國已經開展了全民普法教育,農民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農民的法律需求也明顯增長,但總體看來,普法工作的力度還存在不足,普法人員嚴重短缺,沒有專業(yè)的普法隊伍,普法內容過于形式化,對失地農民的法律維權教育涉及較少,再加上普法對象文化水平較低,對于法律知識的理解十分有限,這諸多問題的存在,使農民的法律維權意識還處在較低水平。且在法制教育上中國傳統(tǒng)思想往往重實體輕程序,偏重于對責任和義務的宣傳,忽視了法律正義程序的宣講,大多數失地農民根本沒有途徑去獲知什么是實體法,什么是程序法,更談不上如何使用程序法維權。失地農民征地問題涉及更多的恰是農民與政府之間的糾紛,用到的正是程序法中的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而失地農民的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知識幾近空白。農村的現(xiàn)實情況是農村的普法教育還不完善,還存在制度性的缺失,法制教育相對于總的教育資源還很薄弱,農民很大程度上是隨意性地了解法律,接受正式法制教育的機會較少,接受程序法的宣傳教育更是少之又少,法制宣傳不到位。落后的法律教育宣傳與農民的法律知識需求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矛盾,影響了失地農民法律意識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P]

再次,漫長法律訴訟過程及高額的訴訟費用加大了農民選擇走法律程序的風險。盡管我國司法在程序和實體上都嚴謹嚴肅,在制度上主觀上也是為了方便人民群眾,但“訴訟成本較高、司法資源短缺壓抑了農民依法用法的欲望”。[3]訴訟時間長,增加了失地農民的精神負擔,訴訟費用高讓失去土地生活已拮據不堪的農民更是雪上加霜,萬一訴訟失敗還有承擔雙方的訴訟費用的風險。久而久之,失地農民不愿再選擇法律維權。

3涉及失地農民的法律體系不完善。農村法制建設基礎薄弱,法律體系不健全,涉及失地農民的法律法規(guī)相對較少,阻礙了失地農民法律意識的拓展。我國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和農民的現(xiàn)狀之間存有較大距離,農村立法不完善,現(xiàn)有的法律不能適應失地農民當前的需要。雖然我國多次頒布惠農政策,但涉及農業(yè)和農村的法律法規(guī)還較為薄弱,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中涉及失地農民的更是嚴重不足,并且存在責任模糊現(xiàn)象,使失地農民無法適從。

二、提高失地農民法律意識的可行舉措

積極推動農村經濟發(fā)展,為突破傳統(tǒng)輕法觀念奠定物質基礎。中國人經過五千多年來的文化洗禮,形成了充滿親情的倫理型社會,滲透于社會各個角落的道德規(guī)范使敦厚的失地農民缺失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輕法、畏法的傳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失地農民的集體認同是義務意識應該凌駕于權利意識之上,義務本位思想阻礙了人們對法律規(guī)范的理解,最終導致失地農民對法律介入有一種潛在的消極意識。突破傳統(tǒng)文化的禁錮,改變失地農民的法律意識現(xiàn)狀,必須積極推動農村經濟的發(fā)展?!拔镔|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盵4]從馬克思的觀點可以看出,影響人們思想的深層原因是經濟基礎的制約,要想改變這一狀態(tài)必須改變當下失地農民的經濟狀態(tài)。權利、自由、平等的現(xiàn)代法治思想是在較高生產力水平上建立起來的,培養(yǎng)失地農民的法律意識首先要加大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扶持力度,提高失地農民的經濟地位,如此,才能為培養(yǎng)失地法律意識形成理性維權的思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加大普法教育力度,優(yōu)化法律服務體系。失地農民是農民中的特殊群體,既具有農民的一般屬性,同時又有農民失地的特殊性。針對失地農民身份的二重性,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服務體系。

首先,就農民的一般屬性而言,農村教育發(fā)展可為農民法律意識培養(yǎng)提供豐富文化基礎,是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必要途徑?!稗r村是社會的基礎,改造社會必須從改造農村著手,而改造廣大農村,必須從發(fā)展農村教育入手?!盵5]中國有9億多農民,農村教育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具有全局性作用。但是“我國農村教育發(fā)展的最大問題依然是總量問題,也就是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特別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足,與城市形成很大反差?!盵5],所以為了培育失地農民的法律意識,需要從改善農村教育辦學條件優(yōu)化教育資源方面抓起,為農民吸收新知識及貫徹民主和法治掃除制度性障礙。只有農民的文化水平再上新臺階,農民文化素質才能得到全面提高,才能生發(fā)對法律文化的需求,引起農民在法律層面的覺醒,農民的法律意識才能達至新的水平。但是抓好農村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非一日之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其次,就失地農民的特殊性而言,失地農民是一個特殊群體,是社會上極不安定的因素,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潛在威脅,提升失地農民的法律意識是當下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為此,應優(yōu)化以下法律服務:第一,加大普法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普法宣傳形式。普法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形式上,要真正讓法律知識進入失地農民頭腦,使他們從傳統(tǒng)的“人治”思想桎梏中徹底解放出來。創(chuàng)新普法教育形式,就要充分發(fā)揮大學生村官的優(yōu)勢,要根據不同地區(qū)失地農民的具體情況制定出符合農民實際的普法計劃,特別是通過大學生村官自身的領悟把例如《物權法》《土地管理法》等晦澀難懂的法律知識從抽象轉換成農民能夠理解的簡單易懂的法律知識。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就與失地農民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暫行條例、司法解釋等進行搜集整理,組織法律知識宣傳小組或團隊,用通俗易通的語言形象地描述出來,并結合當地新出現(xiàn)的一些實際案例,整理歸納,編寫出專門的教材,有步驟、有秩序、有針對性地對失地農民進行普法教育,培養(yǎng)其理性思維。第二,有針對性地定期開展有關失地農民的法律講堂和咨詢服務。要結合實際案例定期做專門的法律講堂,用農民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法律知識的宣傳,特別要針對當事人在征地拆遷行為中如何判斷利益損失,如何維權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如對合法征地拆遷所致?lián)p失運用行政補償進行維權;而對違法征地拆遷所致?lián)p失則需要選擇程序法中的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的方式進行有效維權,以最大可能挽回損失。要對當事人維權方式加以引導,避免極端維權,要選擇理性維權走法律途徑。同時設立專門的法律咨詢服務站,以方便及時地解決失地農民在維權過程中就有關法律事務問題的問詢,化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第三,加大對失地農民的法律援助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以促進司法資源均等化發(fā)展。針對訴訟費用較高,訴訟時間較長這一問題,應加大對失地農民法律援助的力度。要最大限度地為失地農民提供法律援助,減免法律服務費用,只有訴訟成本越來越低,失地農民才會更主動選擇法律途徑進行維權。同時,政府良好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增強失地農民的訴訟意識,政府可以設立專門部門對農村現(xiàn)有的法律資源進行整合,對當地失地農民法律援助的需求進行統(tǒng)計,并制定出經費預算,給予適度財政撥款,以確保法律援助的順利進行。

3加快完善有關失地農民的法律法規(guī)。促進農村法律文化發(fā)展,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坝蟹梢馈笔乔疤?,要根據失地農民的現(xiàn)實需要制定出更加完備的科學的法律和制度,排除權責不分,規(guī)定模糊的語言,使失地農民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坝蟹ū匾馈笔呛诵?,加強司法體制改革,司法公正是法律信任的重要保證,堅決杜絕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法律監(jiān)督的隨意性,避免滋生腐敗行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增加失地農民對法律的信任感。“執(zhí)法必嚴”是關鍵,確保執(zhí)法部門和司法部門的公平、公正?!斑`法必究”是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和集體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以樹立法律權威。要通過完善和健全農村法律體系制定出適合失地農民的一系列具有可操性的法律法規(guī),讓失地農民看到希望,使他們的訴求理性的有步驟、有程序地表達出來。

第7篇:對法律意識的理解范文

調查目的:

分析和認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xiàn)狀,是培養(yǎng)和塑造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前提和基礎,對于實現(xiàn)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中國依法治國的道路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高低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又可以映射出法制貫徹的效果。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急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培養(yǎng)。當前我國大學生大都重視專業(yè)課的學習,而對法律基礎課不予以重視。同時大學生法律觀點偏差,法制觀念淡薄。很多大學生在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會選擇極端的方法,而不是用合法的法律手段去爭取他們的利益,這就會使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會越來越淡,導致高等院校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違法犯罪現(xiàn)象。為了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更好的把我國建設成為法治國家.

調查對象:

此次調查對象為當代大學的本科在校大學生。

調查方式:

采用填寫調查問卷的方式。為了使調查能夠真實、客觀的反應調查者的思想,我們對法律各個方面問題都進行了認真篩選,對相關法律專業(yè)術語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被調查者回答問題的方式主要是采用封閉式的回答方式,即預先設計好四種可能答案,將這些答案全部列于問題下面,由被調查者從中選擇一種答案作為自己的答案,均為單選題。本次調查不記名,調查內容除了對法律問題的回答外,還包括性別、年級、專業(yè)等基本情況,以便我們做比較研究,調查問卷共發(fā)放 220份,收回有效的調查問卷共203份。

您從何時開始接觸法律的?

A 小學16% B 初中29% C高中16% D大學39%

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接觸法律的年齡普遍偏高,很晚才開始了解法律知識。只有少數人是從小接受法律的熏陶。

您認為法律與你的學習和生活有關系嗎 ?

A 關系密切51% B 關系不大37% C 沒關系9% D 不知道,說不清3%

分析:大多是都認為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說明我們當代大學生還是比較重視法律的。還有一點同學認為不知道,說明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不良現(xiàn)象,作為一個大學生連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可想而知這是很可怕的事,這一體現(xiàn)出了我國教育應試的失敗。

對我國的法律體系認識程度有多少?能清楚說出我國的幾部大法嗎?

A 高;能23% B 中;勉強能61% C還可以,一般的能14% D低;不能

分析:對我國比較重要的法律大學生大多都知道,不知道的人幾乎沒有。

您的法律知識主要從何而來?

A 學校上課和宣傳42% B 家庭教育15% C 社會宣傳(廣播、電視、報紙)42% D 其他1%

分析: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大多來源于學校,家庭教育很有幫助,總之大學生獲得法律知識的途徑較多。社會宣傳也有很好的效果。 5.您知道自己有哪些具體的權利義務嗎?

A 全部知道9% B主要的知道40% C小部分知道40% D 不太清楚11%

分析:對于自生的權利和義務知道的占大多是說明大家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相當強。

您知道全國法制宣傳日是哪一天?

A 3月15日 4% B 11月1日4% C 12月4日67% D 不知道25%

分析:大多是大學生都知道法制宣傳日,也有少數人根本不了解。說明一些大學生不夠誠實,明明對法律專業(yè)方面的知識不太了解還是要裝的自己很有法律常識,不過有很多大學生還是不知道法制宣傳日,這說明大家對法律不夠重視。

在生活中遇到侵害自己權益的事情時,您會如何處理?

A向親人,朋友,老師求助40% B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自認倒霉了。20% C 犯我者,雖遠必誅,用武力解。34% D向有關部門尋求法律保護6%

分析:生活中遇到侵犯自己權益的事大多數大學生選擇向親友和老師尋求

幫助,而很少的人選擇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說明了我們當代的大學生用法維權意識較差,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高,易沖動。

您認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法律是否重要

A、非常重要,國無法不行40% B、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46% C、一般,可有可無的東西10% D、基本沒用,法律不如關系有用4%

分析:法律的重要性是被當代大學生普遍認可的,只有少數幾個人認為法律不重要。說明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在逐年上升。

對于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等執(zhí)法機關,您的態(tài)度是

A、充分信任10% B、比較信任61% C、除非不得已,不跟他們打交道26% D、不信任3%

您認為對法律的執(zhí)行哪些監(jiān)督是最有效的

A、報刊、電視、廣播等新聞輿論監(jiān)督42% B、黨委、政府、人大、政協(xié)領導機關的監(jiān)督22% C、群眾監(jiān)督26% D、執(zhí)法機關自我監(jiān)督10%

分析:對于這個問題的看法大學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支持社會輿論的人占大多是。說明政府自己監(jiān)督自己是不被當代大學生認可的,我們更加相信群眾的眼睛和媒體輿論的力量。

你認為法律意識與教育程度有關嗎

A 有密切的關系57% B有一點關系27% C毫無關系13% D不太清楚3%

分析:大多數的學生都認為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

你認為不少大學生法律意識欠缺的原因是

A 社會還不夠發(fā)展24% B 家長、老師等人的影響16% C 高等考試教育制度不合理40% D 自身要求過低20%

分析:本題說明約有2/5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法律意識之所以欠缺是因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也有1/5的大學生認為自身要求過低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如果有法律意識方面的社團,你是否會參加

A 積極參加30% B 參加42% C 消極參加15% D不參加13%

分析:有超過70%的學生都很愿意參加法律活動。說明大家比較喜歡參加實踐活動不喜歡只是純理論的教育。當代大學生每天都在教室里面接受理論知識現(xiàn)在早就想出來實踐活動了,所以這一點是每一個大學生的心聲。

你認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護權利34% B懲治犯罪26% C維護社會治安37% D不清楚3%

分析:大學生對法律的作用認識各有不同,也有極少數的大學生根本不了解法律的作用。其實法律存在的本身就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健康、快樂、自由、幸福、有尊嚴的活著。讓整個社會都能夠協(xié)調運行、和諧發(fā)展,讓那些壞人得到應有的教育懲罰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根本。

你覺得自己的法律知識豐富嗎

A非常豐富10% B比較豐富40% C一般42% D比較匱乏8%

您覺得了解法律基本知識對我們有意義嗎?

A沒有,法律離我很遠,我們還沒有進入社會,以后再了解也不遲18% B意義不大,可以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的地方太少了61% C有意義,但是我基本不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11% D有,法律常常幫我解決實際問題10%

分析:盡管多數大學生比較贊同應當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但是與此同時他們并不選擇用法律的途徑來解決問題??匆姶髮W生還是不太信任我國現(xiàn)在的法律。

您覺得下列哪部法律與我們日常生活關系最大?

A 民法65% B 繼承法1%C 合同法2% D 婚姻法1% E 刑法18% F 保險法2% H 公司法6% I 勞動法3% J 反不正當競爭法1%K 治安管理處罰法1%

分析:大多數同學都認為民法比較重要,可見我們當代大學生法律知識還是不多。不過我們的調查問卷也存在很多問題。

你認為造成大學生法律教育薄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27% B、貧富懸殊是產生犯罪的土壤,影響了教育效果21% C、個人自覺性是根源12% D、法律教育活動本身的局限性40%

分析:當代大學生認為,現(xiàn)在的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的原因主要是法律教育活動本身具有局限性。

問答題, 你認為大學生在法律意識上存在哪些問題?你對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有哪些建議?

分析:問題: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比較薄弱,自身要求太低,認為法律的作用不大,積極性不高。

建議:多開展與法律有關的活動如講座、知識競賽,高校開設基礎法律知識課程,大學生應當多關注有關法律方面的電視節(jié)目(如:CCTV12、法制頻道等)。

調查總結:

綜合本次調查問卷,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接觸法律的年齡偏高,對法律知識的了解較為缺乏,法律意識總體來說比較薄弱,遇到問題并不習慣于使用法律的武器來解決。但對于我國公安機關、法院、檢察院等國家機關持比較信任的態(tài)度,也反映出了當代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在逐年上升。問卷也同時反映出了,他們認為自己法律意識比較薄弱,法律意識,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xiàn)行法律的要求和態(tài)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于法律現(xiàn)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大學生群體對法、法律或其現(xiàn)象的反應形式,即心理、知識、觀點和思想,包括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未來社會的支撐主體,其法律意識如何,直接影響到公民的法律素質和整個社會法治文明的程度。從年齡上講,大學生是一個橫跨青年和成年的群體,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其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加之歷史原因、外部環(huán)境以及大學生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個別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行為與社會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準確地了解和掌握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xiàn)狀和法律需求,對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針對性,切實

第8篇:對法律意識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法律教學 法律意識 培養(yǎng)

古語云:“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完善的法律制度、更多的奉法者能夠有效地預防、制止并懲罰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從而營造一種祥和、安寧、國家欣欣向榮的一幅強國景象。從上世紀末以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成為我國的治國方略和奮斗目標。但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前還面臨著許多問題和困難,其中一個主要的困難就是人們的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而作為國家未來建設中堅的大學生,他們法律意識的強弱,對于推進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影響著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因此,在法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就有了一定的研究價值。

一、法律意識的涵義

何為法律意識?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對法律意識的界定和理解都不盡相同。如歐洲學者和美國學者對法律意識的界定是不一樣的。歐洲學者認為:法律意識是人們自己具有的法律思想與期望,是人們的法律觀念或權利觀念。美國學者認為:法律意識可以簡單地指一個人在特定時期所具有的關于法律的性質、功能和應用的一切思想。法律意識是同人們的世界觀、倫理道德觀等有著密切聯(lián)系。歐洲學者研究的法律意識是人民大眾的法律意識,是人們對作為法的重要因素的實際體驗,法律意識中的法是因變量。美國學者所研究的法律意識的中心問題是人們是怎樣體驗法律的,法律意識的對象是“行動中的法”而不是書本上靜態(tài)的法。

總而言之,法律意識就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關于法和法律現(xiàn)象的觀點、思想、心理和知識的總稱。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zhí)行和維護法律規(guī)范的重要保證。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不僅有助于他們依憑法律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更好地履行法律義務,而且對法制的健全、鞏固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法律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哪些法律意識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憲法意識

憲法意識是人們對憲法精神與基本內容的理解、認同與情感。憲法意識是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應先培養(yǎng)學生的憲法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憲法意識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 培養(yǎng)憲法是國家根本法的觀念。憲法所涉及是一國帶有普遍性、全局性的根本問題。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2. 樹立憲法至上的意識。憲法是一般法律的立法依據,任何法律法規(guī)的創(chuàng)制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精神相違背。同時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yè)單位和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準則。憲法是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的最終法律依據。

3. 培養(yǎng)憲法是公民權利保障書的觀念。憲法調整國家公權力與公民私權利之間法律關系,確認和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規(guī)定公民的基本義務。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人們運用憲法維權例子會越來越多,范圍也會越來越廣。遠的比如2001年山東的齊玉玲案、近的如2009年羅彩霞案就是公民用憲法維護受教育權的具體體現(xiàn)。

(二)樹立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觀念

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是指法的不可違抗性,就是國家和社會管理過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表現(xiàn)在國家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表現(xiàn)在維護執(zhí)法公平、司法公正。“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只有崇尚并信仰法律,才能將它作為真理性的原則,才能做到自覺守法。因此,在法律教學中要給學生樹立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觀念,這對于促進法治國家的建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權利與義務的對立統(tǒng)一的意識

法律意識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對立統(tǒng)一性。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對立統(tǒng)一的觀念,是公民應當具有的基本法律意識。馬克思說“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蔽覈膽椃ê头蓮母鱾€方面非常明確規(guī)定了每個公民可以享有的權利和必須履行的義務。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在法律教學中讓學生樹立權利和義務的對立統(tǒng)一的觀念,即他們以法律為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

(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在實施法律時,即司法、執(zhí)法、守法上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多的是一種權利和資格的平等。在這種平等之下,所有的權利、機會、利益都平等地對所有人開放,人們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和資格去競爭這些權利、機會和利益。這種平等只能保證在權利爭取中的起點相同,而不能保證人們實際獲得的利益和地位相同,即不能保證結果平等。因為要使權利和機會變成現(xiàn)實的利益,還需要一定的手段和途徑,而個人所具有的手段和途徑是受各種現(xiàn)實因素影響的。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因此,培養(yǎng)學生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的同時還要正確引導學生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法律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

(一)源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

如在《憲法學》的教學中講解古代中西方關于憲法的含義時,中國《康熙字典》有對“憲”解釋:“懸法示人曰憲,從害省,從心從目,觀于法象,使人曉然知不善之害,接于目,怵于心,凜乎不可犯也”。首先老師講解該文的意譯,然后老師對該內容進行拓展,引導學生意識到從古到今憲法都是國家的根本法,它和其他法律一樣都透著威嚴,中國是如此,西方也不例外,古希臘的索福克勒斯曾經說過“如果法律沒有恐懼做支撐,它絕不能生效?!睆墓诺浇穹啥际蔷S持社會秩序最低的道德底線,法律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二)通過鮮活案例的言傳身教

有機會的情況下帶學生到監(jiān)獄或勞教所進行法制教育和結對子幫教活動。通過監(jiān)獄犯人或者勞教人員親身經歷這樣鮮活的案例,不但使學生受到一次直接的、比任何課本都生動的法制教育,而且通過結對子幫教活動使學生把在校所學的法學理論和實踐得到了很好的結合。同時通過這樣的法律教學實踐活動也使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法律不是懸掛在天平的“樓閣”,不是滿腹經綸的修飾語,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使學生自覺地把法律和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知法、守法、護法并宣傳法律的,最終推進法治國家建設。

(三)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貫穿始終

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不是一撮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貫穿于學生整個大學過程和所有的法律基礎課和專業(yè)課,不過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年紀對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側重點不同,比如在大一、大二第一學期可側重學生法律基礎理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憲法和行政法方面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大二第二學期和大三可側重進行刑法、民法以及相關專業(yè)方面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大四可側重進行合同法、勞動法等方面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大專的學生可以做適當的調整。

(四)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采取多種方式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除學校一般的法律理論課堂教學以外,還可以采取其他的多種教學方式,比如旁聽法庭審判、組建模擬法庭、開設法律咨詢、提供法律援助、組織學生開展法制專題社會調查、創(chuàng)作演出大學生法律心理情景劇、參觀法律教育基地等實踐性法律教學,還可以外聘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的工作人員和專職律師來校作兼職教師,讓他們用生動形象的案例增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

(五)讓學生學會勇于擔當

大學生應當通過自身對法律知識的學習,除正確把握法律精神,增強法律意識外,還應當傳播法律知識從而影響周圍群體,使更多的人了解憲法和法律知識,了解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從而信仰法律,自覺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尊嚴,進而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進程。除此之外,大學生要勇于制止、檢舉、揭發(fā)違法犯罪行為,敢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以行動捍衛(wèi)法律的尊嚴。

總之,在法律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是法律教育工作者的一項義不容辭的義務。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學生知法、守法、護法進而宣傳法律,最終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法治國家。

【參考文獻】

[1]孫春偉. 歐洲法律意識的概念與內涵分析[J]. 法律思想與法制建設,2010(1).

[2]David M. Trubek. Where the action is: critical legal studies and empiricism. Stanford Law Rev,1984(36):460.

第9篇:對法律意識的理解范文

一、技校學生法律意識現(xiàn)狀

所謂法律意識,就是人們關于法和法律現(xiàn)象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的總和,包括人們對法的本質和功能的看法、對現(xiàn)行法律的要求和態(tài)度、對法律適用的評價、對各種法律行為的理解、對自己權利義務的認識等。技校學生由于知識結構、思想意識等原因,致使所形成的法律意識有別于其他人群。

1.法律知識貧乏

對于以招收初中畢業(yè)生為主的技工學校來說,學生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識,僅限于課堂所得。他們始終認為,“只要不違法犯罪,學習法律便一無所用”,從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法律、法規(guī),甚至連課堂上所學到的那一點知識,也隨著時間推移而忘得一干二凈。

2.法律信仰缺失

伯爾曼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法律信仰是對法律的堅定信念和尊重,是公眾自覺守法的升華。人們通過媒體了解的法律現(xiàn)象,往往過分強調法律的鎮(zhèn)壓、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而忽視了法律的指引、評價和激勵作用?,F(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很多以權壓法、以錢買法、關系能通法等現(xiàn)象,導致學生對法制缺乏信心。

3.法制觀念淡薄

法律知識的貧乏和自身成長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導致很多技校學生法制觀念淡薄,不愿意受約束,漠視校規(guī)校紀,與同學相處動輒惡語相向,甚至惡意攻擊他人。近兩年,網上公布的校園暴力視頻、圖片層出不窮,受侵害者往往不知如何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只能忍氣吞聲。

4.對法律權利、義務認識存在誤區(qū)

馬克思說過:“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核心內容。權利和義務都是對應的,尊重他人的權利是主張自己權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權利,就是踐踏自己的權利。部分學生將自己的權利無限擴大化,以自我為中心,更有甚者認為學校的校規(guī)校紀已經束縛了自己的思想,故而出現(xiàn)違紀、逃課,甚至出現(xiàn)校園暴力現(xiàn)象。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則漠視或淡化自己的義務,甚至逃避自己的義務。

二、技校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

1.學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

以招收初中畢業(yè)生為主的技工學校,生源質量存在明顯不足。據調查,山東地區(qū)初中畢業(yè)生,除無繼續(xù)升學愿望的學生之外,60%的學生選擇上普通高中,只有40%的學生才選擇上職業(yè)學校,且有很大一部分是經過家長的反復動員后才選擇繼續(xù)讀書的。這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厭學情緒嚴重,往往存在各種不良的行為習慣和不良嗜好,且糾正困難。心智發(fā)展的不成熟,也使得技校學生易感情沖動,自制力較差,容易誘發(fā)沖突甚至違法犯罪。

2.受現(xiàn)在社會負面文化的影響

現(xiàn)今社會的發(fā)展,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技校學生已大量涉足網絡,甚至有很多學生癡迷于此。這有利于他們學習知識、開闊視野,但閱歷的淺顯使他們對各種信息的優(yōu)劣難以辨清,反而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

3.法律教育薄弱

技工學校學生所接受的法律知識教育太少,初中時僅有簡單的法律知識讀本,且課時偏少,部分學校甚至將該類課時轉給其他課程。升入技校后,學校沒有法律教育課本,僅在德育課程中安排部分法律知識章節(jié)。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要求學生理解和背誦法律條文,而忽視法律觀點、法律精神的宣傳和培養(yǎng),致使學生的法律意識缺乏,行為上被動、屈從地遵紀守法。厭學思想嚴重的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更是缺乏興趣;再加上部分教師教學方法老化、無新意,導致學生厭倦和反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

三、技校學生法律意識形成與培養(yǎng)的方法

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往往與人們直接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關,并受其制約,不會自發(fā)形成,必須在學習、生活中進行有意識的培養(yǎng)。

1.營造良好的社會法制環(huán)境

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而是涉及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一方面,要健全法律運行機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執(zhí)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覺化以及法律監(jiān)督的制度化,才能實現(xiàn)依法治國,從而創(chuàng)造良好的法制社會環(huán)境;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建有利于強化大學生現(xiàn)代法律意識的社會輿論、道德環(huán)境,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2.優(yōu)化校園教育環(huán)境,開展校園法制文化活動

學校是學生成長和成才的地方,必須保證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學校本身要依法辦事,建立、健全各項規(guī)章制度,并按照規(guī)章條例辦事,不因人而異,對違法違紀行為嚴肅處理;另一方面,豐富校園文化中的法制內容,通過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學法守法演講比賽或組織學生旁聽法庭審判、模擬法庭、參觀監(jiān)獄、開展法律心理咨詢和法律社會調查等,形成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促進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同時,重視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的作用,加強宣傳,讓學生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潛移默化地受到現(xiàn)代法制的熏陶,從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

3.提高法制教育教學質量,讓學生學會、學活法律知識

第一,提高教師的法律修養(yǎng),要求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站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修養(yǎng)。第二,教學內容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重點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lián)系的法律法規(guī),如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第三,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如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育效果。教師要教會學生在理解必要法律常識的基礎上,用法律知識去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學會用法律去分析身邊的事,形成健康的法律觀念,懂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4.提高家長的法律意識

盧梭曾說過,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廣大普通人民的法律意識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家長對孩子的潛移默化影響,非常深刻。一些違紀學生的家長,不配合學校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而是胡攪蠻纏,甚至糾集社會人員攻擊學校,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從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走出的孩子,很難想象他能夠奉公守法。學校應該采取設立家長學校、發(fā)放“明白紙”等方式,對家長進行相應的法制教育。

5.教會學生觀察、體驗法律現(xiàn)象,培養(yǎng)法律價值的認同感

相關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