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抓好思政課建設范文

抓好思政課建設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抓好思政課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抓好思政課建設

第1篇:抓好思政課建設范文

【關鍵詞】高職 高中 思想政治課 銜接 重要性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是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高中思想政治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和高職院校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龐大系統中聯系非常緊密的兩個階段,高中思政課為學生升入大學后的理論學習打下基礎,而大學思政課則是對高中學習內容的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兩者共同擔負著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但是從目前實際情況看,高職和高中思政課在教學中往往是各自為政,自成體系。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重任,也為了提高高職思政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加強高職與高中思政課銜接研究就成為當務之急。

一、搞好高職和高中思政課教學的有效銜接是貫徹黨的十精神,鞏固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實現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必然要求。

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是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點領域。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高校日益成為西方國家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和爭奪的重地,高校防范滲透的任務非常艱巨,而思政課堂就成為高校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高職思政課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抓好高職思政課與高中政治課教學的有效銜接研究,在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之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澄清思想上迷惑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加深對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和認識,自覺地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形成比較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

二、搞好高職和高中思政課教學的有效銜接,是激發(fā)高職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按照“05方案”,高職院校思政課設置《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必修課程,使用與本科生相同的教材。這兩門課程和高中思政課相比,在各自領域里有許多獨有的知識點,但也有很多重復的知識點,沒有很好地體現知識的銜接和遞進關系。例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的“弘揚中國精神,共筑精神家園”、“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行使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zhàn)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理論”等內容在高中均有體現。高職、高中教材銜接的不配套,教材內容的重復,往往讓學生產生厭煩之感,覺得很多內容高中學過,現在是炒冷飯,從而對思政課不感興趣。特別是文科生,因為高考的壓力,教師已經把教材涉及的知識點挖掘到了很深的程度,又做了大量習題,而現在的高職思政課教學仍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這必然導致思政課的吸引力減弱,激發(fā)不起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熱情。高職思政課教師如果能重視與高中思政課做好銜接,了解高中生已經具備了哪些思想、政治、道德和紀律方面的知識,在教學內容上有針對性進行取舍,盡量避免單純的理論重復,多選取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學生感興趣的熱點、難點問題,甚至“兩難”境地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就能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搞好高職和高中思政課教學的有效銜接,是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客觀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人的心理生理特點進行。高中生在身心上,主要表現為依附性,在人際關系和行為處事上需要依賴父母,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依賴教師,雖然這一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但由于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往往以應試教育和灌輸式教育為主,學校和家庭都過分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德育素質的培養(yǎng),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多是浮于形式,是為了增加考分而已,思政課的德育功能無從談起。進入高職院校后,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與高中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高職學生普遍文化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能力不強,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但高職學生的獨立性、責任感普遍強于高中生,他們關注社會現實,熱衷于對時事熱點按照自我的思維進行評價。由于沒有升學壓力,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不良社會風氣對他們原有的認知產生沖擊,進而影響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部分學生出現道德低下和思想滑坡的現象。為了突破這樣的困境,需要我們重視與高中政治課的有效銜接,了解教育對象的心理生理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既要像高中一樣進行基本理論、基本觀點等的教育,更要引導高職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去分析社會現象和國家大事,在此過程中使高職學生潛移默化的糾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做到心靈上有感觸、思想上有認同、行動中有體現,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yè)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搞好高職思政課和高中思政課教學的銜接工作非常重要。它不僅可以使思政課教學的整體性和連續(xù)性得到體現,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還可以推動教育體制改革,提高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為學生和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國文,高校思政課與高中思政課教學有效銜接探究,【J】

青年與社會,2014(15)

[2]王璐瑤,大學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銜接問題研究【D】長春:

長春工業(yè)大學,2012

[3]田靜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銜接

第2篇:抓好思政課建設范文

首先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教學實效;其次強化思政課實踐性教學;再次改革思政課考試方法;最后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展內容鮮活的思政課教學。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實效; 改革; 建設;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7-0090-01

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標,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分解,一是理論層面――使青年大學生能夠掌握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認清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二是觀念層面――使青年大學生能夠認同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三是實踐層面――使青年大學生自覺運用理論指導自身的實踐。這三個層面依次遞進,其教學目標的實現,依賴于兩種手段,一是課堂教學,二是實踐教學。結合實際,我認為,要提高我院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教學實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占主導地位,這種主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實際效果,因而,提高教學實效,加強教師自身建設,應著重抓好四個方面:第一,堅持教與信的統一。教師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教學藝術感染人”,讓學生接受教學的內容和要求,因而教師要在“教”上下功夫。但這里的前提條件是教師對講授內容的“信”。自己不信,就理不直氣不壯。只有自己相信,講起來才可能神采飛揚、娓娓動聽、引人入勝。第二,堅持讀懂教材和讀懂學生的統一。讀懂教材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只有讀懂教材才能把握課程的精神實質,進而完成教學任務。為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讀懂教材,而且要讀懂學生。讀懂學生,可以使教學具有針對性。不了解學生所想、所需,不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教學就只是一種空洞的說教。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就是這個道理。讀懂學生,可以使教學具有實效性。如講授的內容與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沒有關系,不能解決和解釋學生的困惑,他們就不會感興趣,也不會接受。讀懂學生,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讀懂學生可以幫助他們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而有助于他們的成長成才。第三,堅持把握科學理論和掌握教育方法的統一。思政課需要教師把握有關教學內容的基本理論,沒有理論做支撐,課堂的講授就不會有說服力。但從加強自身建設的角度考慮問題,教師既要學會把握科學的理論,更要學會在理論的指導下幫助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決定于教師直接解決學生思想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思政課教師更應該注意提高自己面對學生、解決學生思想實際問題的能力。第四,堅持教學生做與自己做的統一。思政課教學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它的特殊性在于,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白教學中的道理,而且還要把這些道理變成自己的行動,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去信去做,而且還要用自己的行動、價值理念和精神風范影響學生。

二、強化思政課實踐性教學

社會實踐教學是鞏固思政課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兩翼;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首先創(chuàng)新實踐性教學的有效模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強調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參加實踐為主,多數采取簡單的參觀、調查等方法,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學方法陳舊。因此,必須對實踐性教學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筆者提出以下實踐性教學的新模式:1.發(fā)展感悟實踐教學模式。這一形式主要有參觀見習、錄像見習、觀感報告等。參觀見習是組織學生到實踐基地參觀,主要是讓學生感知杜會的發(fā)展變化、更新觀念。在這方面我市有大量的,豐富的資源可利用。主要有洋縣(紅25軍司令部遺址、長青生態(tài)旅游區(qū))——漢中(三國文化遺跡)——南鄭(川陜革命紀念館、南湖、紅寺湖)——鎮(zhèn)巴(四方面軍蘇維埃政權舊址、標語等)。2.實踐體驗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分直接休驗和間接體驗。直接體驗主要是根據學校所處的位置和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參加當地的社會實踐。如:利用雙休日去實踐教學基地義務勞動或蹲點學習;參加“三下鄉(xiāng)”、“四進社區(qū)”活動等。間接休驗,就是組織學生聽社會實踐報告等。3.實踐問題研討教學模式。這一形式主要有:一是實踐課題研討。由教師組織學生參加與教學有關的研討課題,就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研討,提高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實踐模擬,如模擬道德沖突、模擬法庭等。其次,打造實踐性教學的評估體系。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評價體系,主要包括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評價程序、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等方面。教師則通過這一評估體系去考察和診斷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教學效果、差距,以便為下一次實踐性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供新思路、新經驗。

三、改革思政課考試方法

傳統的思政課程考試機制與思政理論課的性質、功能和特點有諸多不協調處,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一是考試內容只注重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脫節(jié);二是考試方式把死記硬背作為基本導向,沒有注重對學生現實問題分析能力的考核;三是考試形式單一,不能綜合反映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情況。因此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考核不能只單純注意考核結果,更要注重對大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做出綜合評價。我們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提出對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性活動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品德修養(yǎng)、團隊精神、綜合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等。這幾部分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形成一個有機體,共處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統一體中。同時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評價方式更因注重多樣性。在評價方法上應采取硬評價與軟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實踐性教學的評價主體首先是教師,教師要根據學生在實踐性中的態(tài)度、運作、調查報告作出客觀公正評價,教師評價應占成績的百分之七十。另一個主體是學生,學生評價的內容應包括他們對已開展的實踐性教學的興趣及參與程度、對實踐教學中的感受和他們的自我評價等,學生評價占總成績的百分之三十。

第3篇:抓好思政課建設范文

一預設目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間效益,鍛造主體時間人格,提升主體時間境界

將提高教學時間效益作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目的具有多層面的依據。一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思政課“05方案”實施背景下,如何解決豐富的教學內容與有限的課時之間的矛盾、提高教學時間效益是思政課教學改革不可回避且日益凸顯的一大難題。所謂教學時間效益是指師生通過單位時間的教學活動所獲得的身心發(fā)展成果與師生耗費于教學活動的時間之比。思政課教學改革之所以躑躅不前,一個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偏離了這一主題和軸心,陷于片面追求表面形式而忽略實質內容的形式主義泥淖。在客觀情勢的逼迫和理論邏輯與教學實踐的雙重呼喚之下,圍繞著教學時間效益軸心的思政課教學改革不僅是不可避免,而且是刻不容緩。二是思政課教學效益欠佳和無形損耗,妨礙著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背離了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初衷。這首先表現在思政課教學中學生有效的專注學習時間嚴重不足。這與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采用同步教學方式有很大關聯。在這種方式下,一個教師面對一個由幾十個年齡和文化程度基本相近的學生組成的學習班,按統一的要求和規(guī)格同時進行教學,快而多地使成批的人同時學到一定的文化和技術,并使教學能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同步教學方式最核心特征就是“同步”,也就是要求同一個班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里,用同一個速度,同時學完教師規(guī)定的同一個學習內容。[1]實踐證明,不管我們采取何種新式的教學方法,只要沒有根本性的擺脫“同步”的時間結構特征,就不可能使教學效益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觀。因為同步教學方式存在一個“硬傷”———搞“一刀切”,沒有真正徹底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沒有照顧到每個學生的不同的生理特點、個性心理素質、經驗、知識、技能、認識水平和行為習慣以及不同學生理解相同學習內容的速度和深度的不同。加之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方法不科學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高校思政課堂學生到課率、聽課率和抬頭率低,學生注意力分散、思維遲緩、情緒倦怠等現象隨處可見,導致符合教學目的要求的并有成功體驗的專注學習時間損耗嚴重。其次,由于缺乏科學時間觀的有效指導,大學生閑暇活動功能層次總體水平偏低。其對于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消解和沖抵作用不容小覷。現實中“5+2﹤7”即5天工作日期間教育的效果被學生在雙休日所接受的負面影響而消解、沖抵的現象并不少見。三是思政課教學時間效益是教學時間學網絡結構中是一個重要的“紐結”,是從各個側面具體探討教學時間問題的總綱,探討思政課教學時間的每一個具體問題,諸如教學時間結構與功能、教學時間密度、教學時間節(jié)奏、教學時序、教學時機、教學時間管理與時間教育等等,都可在教學時間效益這個總綱之下展開。[2]四是《、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把“不斷增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說服力、感染力”列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指導思想之中。提高思政課教學時間效益,符合上述文件精神。

教學時間是人發(fā)展的特定載體,在教學改革的設計中將時間因素拋諸腦后是不可思議和極端錯誤的。時間學不僅是我們分析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解決思政課教學實際問題的認識工具,具有工具價值,而且從更深層次上看,時間本來就與教學改革的主體包括教師與學生等渾然一體,不可分割。時間同樣與教學改革須臾不可分離,在設定教學改革目的時,決不可僅僅將時間學當做工具使用,還應著力發(fā)掘被遮蔽了的、容易忽視的目的性的價值,使時間學元素融入思政課教學改革總體目標中?,F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唯有師生都能夠從中分享改革所帶來的成果,改革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持續(xù)動力。因此,從時間學維度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既要強調提高教學時間效益,更要把鍛造主體時間人格,提升主體時間境界作為教改的目標價值取向。

把鍛造主體時間人格,提升主體時間境界作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目的,依據在于:首先,作為人類發(fā)展的特定空間,時間是人的存在方式,它不僅是基本心理過程的存在方式,而且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時間給每個人以相同的機會,但每個人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看待時間的價值、管理和規(guī)劃時間卻是各不相同的,進而每個人自我發(fā)展以及對社會貢獻的程度大小也迥然不同。通覽古今中外杰出的歷史人物,不難發(fā)現,他們都具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都是時間運籌和利用的高手,都具有崇高的時間人格和時間境界。其次,要提高教學時間效益,單憑加強外部控制和技術性分析,還是不能奏效的。只有提高師生的時間素質,健全其時間人格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和根本。所謂時間人格是指時間語境下的人格特征和個體差異,它是個體對時間情境穩(wěn)定的適應傾向及能力特征。換言之,個體在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看待時間的價值以及管理和規(guī)劃時間的方式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人格。時間人格表現在不同個體的時間洞察力?、時間定向?、時間管理?、準時性、拖延性、多重性、時間緊迫感、鐘表時間意識、節(jié)奏感、時間遵從、時間動機等方面。[3]所謂時間境界,是人在尋求安身立命之所的過程中對于時間的覺解和把握程度的不同所形成時間學語境下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它從低級到高級依次為五個層次:實時態(tài)(人基本上處于自發(fā)的狀態(tài))、載時態(tài)(人基本上處于自覺的狀態(tài))、順時態(tài)(人基本上處于自律之中)、超時態(tài)(人基本上處于自覺實踐之中)、無時態(tài)(人擺脫了時間的奴役,處于自由狀態(tài))。人生的意義在于對時間的超越,人的生活時間態(tài)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時態(tài)之境。[4]人生在世,要想有所作為、有所建樹,必須不斷地從實時態(tài)、載時態(tài)、順時態(tài)向超時態(tài)跨越和升華,達到無時態(tài)的最高境界。這種無時態(tài)的最高境界,質言之就是人支配時間的理想彼岸。時間境界的提升對于個人的事業(yè)、成功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意義,將其納入基于時間學的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目標設計中,激發(fā)主體對崇高、深邃、豐盈、健全、躍動的真善美和諧統一的時間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不斷超越當下,追尋未來,拓展生命的寬度、深度和厚度,實現心靈自由和行動自由,對于發(fā)掘教改主體的潛能、增強改革的活力和動力,以及主體成就感、愉悅感大有裨益。

二現實路徑:著力增強教師時間素質,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間效益的最大化

以時間學去觀照和拷問當下的思政課教學,我們不難發(fā)現其中存在著諸多制約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時間學因素。這突出地表現在思政課教師對教學時間的認識基本上尚處于感性的階段,其教學時間行為基本上仍處于自在階段。雖然時間并非陌生字眼,但真正了解掌握和自覺運用時間學的教師寥寥無幾。時間學及其分支科學的發(fā)展成果,為人們認識時間、調遣時間、利用時間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科學方法。尤其是教育時間學所提出的一系列科學范疇,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解釋框架和認識工具。然而,對時間學聞所未聞或將其束之高閣、棄而不用者并不是少數。主動地去系統學習、深刻把握和自覺應用時間學和教育時間學研究成果于教學實踐的教師鮮見。大多數思政課教師未能深入把握科學的時間學原理和時間運籌利用的規(guī)律,更談不上實際運用。正是因為缺乏系統的科學時間觀的學習研究和有效實踐,不少高校思政課教師時間素質從總體上來說是不高的。具體表現在:一是教學時間結構不合理。理論教學時間和實踐教學時間結構比例失衡,實踐教學時間沒有可靠保障;教學時間結構松散,授課隨意性大,語言冗長啰嗦,東拉西扯,程序紊亂;教師利用最佳時間解決重難點的意識欠缺,舍本逐末,主次不分,喧賓奪主,以致南轅北轍、事半功倍、得不償失;教師對教學時間的獨霸性、壟斷性突出,一味講授和灌輸,不知道運用留白藝術,學生缺乏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時間;教學時間使用上主客體二分性特征明顯,學生主體地位被遮蔽,主體交互性嚴重缺乏,一些教師關于“啟發(fā)”、“互動”的解讀依然停留在簡單呆板的師問生答的低層次上;教學時間結構死板僵化,缺乏彈性與活力;知識傳授時間過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方面的時間投入不足;教學時間結構的封閉性特征突出,課堂教學時間總體上得到相當的重視,但是課外時間在一些教師那里已演變成為純粹的自主支配的時間,對學生課余生活境況漠不關心,師生之間的交往幾乎斷絕,深度交流、交心、交融幾乎絕跡;學期教學時間分配存在著前緊后松、教學進度的時間安排僅憑個人經驗、缺乏科學論證和民主協商等。二是教師對于教育時機的捕獲和利用意識不強,沒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寶貴的教育時機實施教學。三是教學時間密度不恰當。教學信息量失度,松弛失當,難易度把握不準,或者教學時間緊張程度過高,教學內容信息量過多、難度太大,學生難以消化;或者教學時間緊張程度過低,教學內容信息量過少、難度太小,學生難以吃飽。四是教學時間節(jié)奏過于單調,線性特征明顯,缺乏停頓、回復、起伏,吸引力、和諧感和立體感不強。五是教學內容陳舊,時代性不強,形式落伍,缺乏時尚感,師生代溝過大。六是對大學生的閑暇教育幾近空白。七是教學時序過于刻板,過多地強調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缺乏必要的跳躍性和針對性。八是時間管理能力亟待提高。九是對學生的時間教育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以上所列問題表明,不少思政課教師對教學時間的認識總體上尚處于感性的階段,其教學時間行為基本上仍處于自在階段,問題的癥結在于對教學時間效益問題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應對措施不力、管理督查缺失。應當注意的是,教學時間效益是教學改革永恒的主題和軸心。為了遏制和消除時間學因素對提高思政課教學時間效益的負面影響,必須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對癥下藥,找到解決矛盾和問題的正確方法,采取相應的時間學對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均是時間的主體,都需要強化自身素質。由于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所以,全力增強教師的教育教學時間能力素質,推動其對教學時間的認識從感性階段向理性階段飛躍,促進其教學時間行為從自在向自為的層次跨越,實現教學時間效益的最大化,是當下廣大思政課教師一項極為迫切的重要任務。為此,必須著力增強教師時間素質。一要揚棄同步教學方式,推行異步教學方式,實現學生學習的個體化和教師指導的異步化。二要自覺優(yōu)化教學時間結構,提升教學時間功能水平。三要適當提高教學時間密度,增加教學信息量,實現時間杠桿效益的最大化。四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寶貴的教育時機實施教學。五要科學調控教學時間節(jié)奏,增強教學吸引力、和諧感和立體感。六要增強教學時尚感,縮短或弭平師生代溝。七要及早對大學生實施閑暇教育等。

三基本方略:切實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間管理

加強和改進思政課教學時間管理,就是根據思政課教學目標的需要以及晝夜、四季交替的自然規(guī)律,根據人體活動節(jié)律和大腦工作規(guī)律,通過計劃、監(jiān)控、評價、反饋等管理手段,科學高效地利用思政課教學時間,在提高思政課教學時間效益的同時,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從時間上保證師生身心閑適和個性發(fā)展。當前應著重抓好以下工作:首先,思政課教師應主動“充電”,更新知識內容,盡早掌握有關時間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一要自覺整合應用歷代時間管理理論于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過程中。二要主動掌握具體的時間管理的原則和方法,譬如時間管理坐標體系四象限法、80/20原則、時間管理ABC法、麥肯錫30秒電梯理論方法原則、莫法特休息法、時間管理倒計時法、21天行為習慣養(yǎng)成法等。三要善于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分析具體情況,注意時間管理的人本性和彈性,既要防止對時間學理論和原理囫圇吞棗、生搬硬套,又要防止作繭自縛、畫地為牢。四要了解有關人的生命節(jié)律的知識,善于把最重要最緊急的工作、需要有深度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安排在最佳時段,把對思維力和注意力要求不高的事情安排在精神狀態(tài)欠佳的時段。其次,各高校黨政領導要加強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實好思政課學分、學時,尤其是實踐教學的學分、學時,堅決遏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受到擠占和壓縮的現象。同時還要合理安排思政課教學時間。再次,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高校思政課建設情況相關時間性要求進行認真深入細致檢查。應當說,教育部2011年1月頒發(f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蘊含著一些時間性要求,倘若認真對照加以貫徹執(zhí)行,思政課建設現狀勢必大有改觀。譬如其中一級指標“組織管理”中的二級指標“工作機制”中包含有“校黨委(常委)會議、校長辦公會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專題會議研究工作”、“學校黨政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每學期分別到堂聽課2次以上,定期聽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匯報,解決實際問題”。在二級指標“實踐教學”中包含著“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落實學分(本科2學分,專科1學分)”等三級指標。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派出的專家組成員在對高校思政課建設情況檢查時,不能僅僅局限于看上報的數據,還應深入教學第一線,認真傾聽師生的呼聲,及時回應他們的關切。要堅決去除檢查評估中、形式主義等弊病。同時,還要對思政課教學的檢查評估指標體系中增加時間學含量。譬如在制定本地指標體系時可增加教研室活動的次數、實踐教學時數的落實情況等指標。

四必要條件:大力營造蘊涵科學時間觀的校園文化氛圍

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離不開校園人文環(huán)境的熏陶。時間文化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遺憾的是,不少高校對此并沒有在思想認識上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采取強有力的舉措加以推進。一些高校教職員工因循守舊,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消極懈怠,得過且過,計劃性差,作風飄浮,急功近利,辦事拖拉,效率低下,上下班不按時,開、離會不守時,工作時間精力不集中,貪圖享樂,虛度時光,學生遲到、曠課、早退、不認真聽課等不良現象比比皆是。嚴峻的現實內在地要求我們在正確認識和處理科學發(fā)展觀和科學時間觀的相互關系。須知,兩者是辯證統一、不可偏廢的。一方面,科學發(fā)展觀統領科學時間觀,科學發(fā)展觀隱含著科學時間觀。沒有科學發(fā)展觀,科學時間觀就失去了實質內容和價值旨歸。另一方面,科學時間觀支撐著科學發(fā)展觀。沒有科學時間觀的實踐,就沒有科學發(fā)展觀的貫徹與落實。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無意識的狀況與科學發(fā)展觀的理念背道而馳。如果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單純的政治問題,只需要從政治上考慮問題,就可以不計成本,無疑是不合實際的。科學發(fā)展觀的提出,要求全面持續(xù)可協調的發(fā)展,就必然要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符合這一要求。因此,在積極宣傳和貫徹科學發(fā)展觀的同時,必須大力宣傳和貫徹落實以科學的時間節(jié)約觀、時間管理觀、時間分配觀、時間運籌觀、時機觀、時間效益觀等為主要內容的科學時間觀。為此,一要建立健全高校校風、教風、學風建設體制機制。二要采用多種教育渠道和載體,通過專家輔導、團體訓練、榜樣示范、言傳身教、加強考勤、獎優(yōu)罰劣等途徑,提升師生的時間素質和能力。三要著力培育和發(fā)展時間文化,特別是卓越質量文化和效益文化。一句話,要加快形成“惜時、守時、省時、及時、適時、用時”的濃郁的科學時間文化氛圍。這是提高思政課教學效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總之,只要我們準確把握和靈活運用時間學的思想精髓,因時制宜,與時偕行,講求時效,使思政課成為滋養(yǎng)學生靈魂頭腦的“心靈雞湯”,成為穿透學生思想迷霧的“精神陽光”,成為引領學生走向成功的“智慧錦囊”的目標愿景,絕非高不可攀、遙不可及。

參考文獻

[1]陳義兵.有效課堂教學的時間視角與技術支持—基于網絡的異步教學支持系統開發(fā)[D].華東師范大學,2006.

[2]孫孔懿.教育時間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第4篇:抓好思政課建設范文

1 、協助主任分管教學管理工作,組織貫徹執(zhí)行上級有關教學方面的方針、政策、規(guī)定和任務,對本部門教學任務和分管工作負全面責任。

2、 組織制定各課程教學計劃及實施辦法,并報學校審批后組織實施。

3 、布置教學任務,審定開課教師名單,組織各教研室主任檢查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執(zhí)行情況,確保教學任務完成。

4 、按照分工督促建立有關教務檔案和文件。

5 、按照分工組織、參與對教學人員的獎懲等工作并提出具體意見。

6 、督促檢查辦公室和教學秘書等日常教務工作。

7 、組織好每學期期中教學檢查,并根據情況提交書面匯報。

8 、提出教學改革方案,擬定有關教學文件,報主任審批后組織實施。

9 、組織學生期末考試的命題、評卷、復查等工作。

10、 完成文學院黨總支和主任交辦的其它工作。

另外,作為教師,努力完成以下崗位職責:

1、講授本部門2門及以上課程,主持或參與1門及以上本部門基礎課程建設。

2、認真履行育人職責,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參與本部門、總支(支部)組織的政治學習和業(yè)務學習,加強對外學術交流等活動。

3、結合教學工作,指導青年教師(包括兼職教師)的成長,承擔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和指導工作,每學期聽課不能少于4學時。

4、積極協助和服從學校及部門的工作安排,積極策劃、組織、指導或參與各種輔導、培訓等工作。

5、任期內每年完成的平均教學工作量不能低于額定的教學工作量。

崗位任務:

1、抓好教學常規(guī)管理,及時報送教學周報,做好相關教學資料的保存、建檔和數據平臺工作。

2、抓好兼職教師和外聘教師的教學督察和規(guī)范管理工作。

3、抓好《xxx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建設。

4、抓好《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

5、抓好《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

6、根據學校要求,抓好教學期中檢查等相關工作。

7、做好人文知識競賽輔導等工作。

8、更新本部門網站,及時上傳相關資料信息。

9、出臺“大思政”實施的初步方案。

10、做好骨干教師的推薦上報、教學團隊的申報等工作。

11、協助總支,做好相關工作。

12、協助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做好相關工作。

另外

,作為教師要努力完成以下工作:

1、擔任2門及以上課程的教學工作,教學質量評價良好以上,無教學事故的發(fā)生。

2、聘期內參加各類社會實踐1-3個月以上,并完成相應的實踐總結,必要時要做專題匯報。

3、聘期內完成論文2篇及以上。

4、聘期內完成以下之一:

(1)主持校級及以上教改課題1項;

(2)主持1項校級及以上科研項目,橫向到帳經費0.4萬元以上;

(3)擔任某課程骨干教師或校級及以上教學團隊、精品課程負責人;

(4)主編教材、著作1部等。

5、完成部門及學校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崗位紀律:

1、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學校及本部門制定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

2、嚴格遵守崗位職責要求的工作規(guī)范,教書育人。

3、服從學校、部門領導的管理與安排,誠信稱職,努力完成本職工作。

4、教學活動不得遲到、早退或曠會,有事需提前請假。

聘用條件:

1、具有高等學校教師資格和高級專業(yè)技術職務。

2、熱愛教育事業(yè),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學術道德,具備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

第5篇:抓好思政課建設范文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學生社團活動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團活動結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學生社團活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有效載體和重要平臺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廣泛實施需要各種有效載體和實踐平臺,包括第一課堂(課內平臺)、第二課堂(校內平臺)和第三課堂(校外平臺)。學生社團以其參與的自愿性、內容的直接性以及活動方式的多樣性、豐富性越來越為廣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同。社團的這些特征和功能決定了結合社團活動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能夠使教學活動更生動活潑,變得更加有說服力和吸引力,使其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的一個有效載體,同時又成為學生了解社會、面對現實、鍛煉毅力的一個重要平臺。

2.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為社團活動健康有序發(fā)展“保駕護航”

學生社團活動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y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其一,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下,社團活動中容易出現淡化精神支柱的傾向,導致一些活動的形式和動機目標偏離了社會的“主旋律”;其二,品位不高。滿足需要成了迎合需要,人的個性發(fā)展因缺乏理性規(guī)范而顯隨意,娛樂性、消遣性和商業(yè)性是當前社團的突出特點;其三,活動重復且質量不高。部分學生社團組織發(fā)展缺乏理性指導,學生社團活動缺乏規(guī)范性、有序性和創(chuàng)新性,導致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積極性受到影響。因此,學生社團必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和各院系學生工作隊伍的具體指導下,直接調控社團活動的價值方向,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為主線,引導學生社團結合自身特色組織開展主題鮮明、內容充實、形式活潑的社團文化活動,強調社團活動的思想性和社團文化獨特的個性特點及育人功能,提升社團活動的文化品味,弘揚高雅、健康、向上的主旋律。

3.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結合

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各有優(yōu)勢,各有側重。應當互通有無,才能更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然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經常性思想政治工作通常就是各行其道的“兩張皮”,這種現象不利于高校學生社團的建設和發(fā)展,也使社團作用的發(fā)揮受到限制,進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學生社團這個平臺和渠道開展各種課外實踐活動,使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活動,在學生主動參與的社團活動中得到了拓展;使呆板的教材內容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得到了充實;使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學習由被動接受改變?yōu)橹鲃友杏?。因此,兩者的結合不僅能夠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同時也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增強和鍛煉學生的組織、交往和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優(yōu)化和形成“大思政”格局。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團活動結合的可行性

1.兩者育人目標的一致性

社團活動是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按照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學生組織,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是新形勢下有效凝聚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織動員方式,是以班級、年級為主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現和補充。其目的和宗旨在于通過社團活動激發(fā)學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發(fā)展,幫助學生堅定政治信念,提高道德水平,完善知識結構,培養(yǎng)綜合能力,促進身心和諧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梢?,無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還是學生社團活動,其教育目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學生在活動中能夠開拓視野,培養(yǎng)能力,鍛煉意志,提升素質,將來真正成為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和科學文化素質較強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而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更有利于發(fā)揮育人合力,實現共同的教育目標。

2.兩者內容與形式的契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要根據各門必修課程相關內容選定,形式多樣,而高校學生社團活動與其有著許多契合之處。社會公益型社團開展志愿者服務、社區(qū)服務和環(huán)保行等活動,這些活動中融入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滲透了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不謀而合。因而,將兩者“水融”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徑。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團活動結合的方略與途徑

1.樹立大德育理念、構建“大思政”格局是前提

要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社團活動的有機結合,必須樹立大德育理念,建構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下,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門、教務處、學生處、團委、院系黨團組織及輔導員隊伍的大德育學生管理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社團活動的聯動機制。學校各部門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門要和學生社團負責人建立定期聯絡機制,編制統一的實踐教學計劃與教學方案,使學生社團資源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資源實現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分工協作,形成合力;積極倡導教學與實踐兩個環(huán)節(jié)互通,暢通全員育人渠道,努力形成“大思政”的格局。

2.建立開放式實踐教學考核機制是關鍵

為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社團活動,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考核中采取開放式的考核形式。開放式的考核方式,既解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由于人力、精力受限無法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而導致學生實踐活動參與面不廣,參與率低的現實困境,又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又有意義的社團活動,還讓各學生社團活動贏得廣大學生的踴躍參與,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社團活動之間良性互動,相互協調,大大提升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3.強化兩支隊伍培訓是保障

第6篇:抓好思政課建設范文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思想政治教育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在2013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闡釋了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系統提出了全國宣傳思想工作重點要抓好的“理念創(chuàng)新、手段創(chuàng)新、基層工作創(chuàng)新”,為國家和湖北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明確了主攻方向。

1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堅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理念創(chuàng)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價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習貫徹這種價值理念,堅持以這種價值理念創(chuàng)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堅持“理念創(chuàng)新”,其實質是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方向,為國家和湖北高校贏得意識形態(tài)工作主動權指明實現路徑。

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所反映的價值理念引領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堅持“理念創(chuàng)新”,不僅是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而且是時代賦予湖北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特殊使命。湖北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特殊實際出發(fā),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堅持“理念創(chuàng)新”,并以此為己任,不斷增強思政課教育的實效性和時效性。實踐中,筆者所在的高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努力創(chuàng)新與實踐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思政課教學中堅持行動導向為主、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中做出了一定的嘗試。

2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堅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手段創(chuàng)新”

2.1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從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手段上創(chuàng)新

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要適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要求,就要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教學手段。筆者所在的高校已經做出了如下嘗試,在思政課中以“讀故事、唱歌曲、頌經典、提建議、看短片、談感受”等手段組織教學,通過大學生讀故事、唱歌曲、看短片、談感受等手段,體現高校思政課課堂的民主、自由、公正、平等、誠信、友善等,培育大學生的民主、自由、公正、平等、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念,通過大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交流、溝通,賦予學生更多的課堂話語權,既可以增強大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認知,還可以增強湖北高校思政課教師對大學生的了解、認知,因此,從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手段上創(chuàng)新,將使大學生從被動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yōu)樵谥鲃訉W習中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

2.2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從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創(chuàng)新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中,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弘揚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內容的創(chuàng)新,形成新觀點,勢必能夠激活湖北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活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創(chuàng)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國家層面來看,必須使大學生明確以下四點核心價值觀念:(1)富強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核心價值觀念。社會要實現經濟富強,經濟富強表現為社會主義經濟價值觀,富強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核心價值理念。富強意味著國富民強、民富國強,大學生在追求個人富裕的同時,必須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等來建構社會主義經濟價值觀,實現社會主義經濟的富強。(2)民主是社會主義政治的核心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是政治民主的社會,民主是人類的政治追求,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民主的實質就是人民大眾的統治、人民大眾的選擇。將民主作為社會主義政治價值觀,是實現高度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必然選擇。民主是保證大學生人權的基石,給大學生提供平等的機會,民主作為社會主義政治的一種核心價值理念,民主是大學生夢寐以求的理想目標和始終不渝的價值追求。(3)文明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是文化先進的社會,“文明”表現為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文明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大學生應該將文明作為個人的文化追求,大學生必須明確,以“文明先進”為目標,構建社會主義的文化價值觀,才能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4)和諧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和諧是社會新文明的核心和靈魂,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大學生應該實現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大學生必須明確,以和諧為目標,樹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建設高度的 “社會”文明。

2.3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其他方面創(chuàng)新

除上述創(chuàng)新以外,可以從教學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創(chuàng)新,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層面審視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在大學養(yǎng)成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習慣,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的自行融合。

3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堅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層工作創(chuàng)新”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結合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結合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優(yōu)勢和亮點進行創(chuàng)新,即堅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層工作創(chuàng)新”。 堅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層工作創(chuàng)新”,能夠結合的湖北特色、優(yōu)勢和亮點是:第一,文化方面,湖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是楚文化的發(fā)祥地、文化沉淀豐厚,文物古跡眾多,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發(fā)揮湖北的文化特色和優(yōu)勢,可以繼承和發(fā)揚湖北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弘揚湖北特色文化主旋律,打造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第二,交通方面,湖北已經成為中國水陸空交通運輸的樞紐,鐵路、高速鐵路等干線四通八達,使武漢成為名副其實的“九省通衢”,內河航運是我國最發(fā)達的省區(qū)之一,航空事業(yè)發(fā)展迅速,武漢是中國航空運輸中心之一,發(fā)達的交通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第三,教育方面,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武漢的大學生人數超過110萬,占常住人口11.0%以上,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廣泛的交流平臺,在湖北高校多宣傳報道湖北人民群眾的先進典型、模范事跡、奮斗激情和火熱生活,豐富湖北高校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他們的精神力量,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第四,其它方面,如在藝術、資源、技術創(chuàng)新等方面,湖北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有獨特的湖北特色、湖北風格和湖北氣派,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和發(fā)展新空間,增強了湖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形成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點。

參考文獻

[1] 徐光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企業(yè)教育,2013.8.

第7篇:抓好思政課建設范文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 對外合作專業(yè) 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地方院校

眾所周知,地方高校是承載地方經濟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的主體,身為地方院校首要目標就是地方高校必須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適合地方發(fā)展,服務地方的高素質人才。而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間,對自然資源以及簡單地重復性勞動力依賴正逐年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為代表的知識密集型經濟發(fā)展模式。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這要求各地不僅要有高素質的科研開發(fā)人才,也要求有懂技術,懂操作,能將各種高新技術熟練運用于生產工作中的應用型人才。這也是我國今后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合肥學院正是順應這一經濟發(fā)展趨勢,自2008年起提出了“地方型、應用性、國際化”的地方高校辦學目標。目的是為了在地方經濟發(fā)展的新形勢下,以新型辦學思想為宗旨,大力培養(yǎng)適合地方經濟發(fā)展的應用型人才,加大學校對地方經濟發(fā)展的貢獻,同時增強學校教學的競爭力和學生就業(yè)率。

合肥市政府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加大同韓國各地區(qū)的經貿、教育、外事往來。合肥學院根據這一情況,以服務地方為目標,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指導思想,創(chuàng)新性的同韓國大學合作,引進了2+2教育模式,于2007年報省教育廳批準,正式創(chuàng)辦了朝鮮語2+2專業(yè)(即國內學習兩年后,赴韓國學習兩年,后簡稱2+2專業(yè)),這也是合肥學院第一個與韓國大學共建的高等教育本科專業(yè)。

合肥學院外國語言系當時根據學校的辦學方針,同韓方合作院校韓國順天鄉(xiāng)大學(后簡稱順大)共同商議專業(yè)建設相關內容。在最初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即突出了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社會體驗環(huán)節(jié),國際合作環(huán)節(jié),從創(chuàng)建伊始,就與普通高校一般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體現出極大的不同。

在討論設立專業(yè)課程的過程中,韓方坦言在韓國及各跨國企業(yè)和用人單位中,最受歡迎的人才應該是具備“外語+能力”的這種知識模塊組合。相比較單一的外語類專業(yè),要達到這樣一種知識層面,無論是知識的廣度還是深度都相比普通外語類本科專業(yè)高出不少。順大也非常重視這次合作辦學,多次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同我方合作的范圍也從最初的語言類合作辦學,拓展到人文、理、工科三大類共二十多個專業(yè)。最后完成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也從后兩年的語言學習變?yōu)閷W生赴韓國后選擇一門專業(yè)課進行學習。從而使2+2專業(yè)真正做到了學科交叉,跨系培養(yǎng)。

對于學生前兩年在國內學習的相關課程,我們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改革措施,使2+2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相對于一般語言類本科專業(yè)有了大幅度的改革。

一、重視基礎課程建設

為了構建新型的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架構,2+2專業(yè)目前的核心課程包括公共課和專業(yè)基礎課。為了保證本專業(yè)學生的學習質量,我們重點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進。

(一)抓好基礎課程教學的質量

對于2+2專業(yè)學生的基礎課程教學,按照學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方案要求,外語系與思政部、體育部、基礎教研室,教務處等相關教學單位協商,根據2+2專業(yè)時間短,任務重的特點,研究制定了思政課、大學生心理健康、體育課俱樂部等多項相關課程改革,為學生開設了相關選修課程。把思政課改以集中時間授課為主,以大學生三下鄉(xiāng)等實踐活動為載體,以思想匯報、專題討論、學期論文等方式代替?zhèn)鹘y考試。將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中復雜且不實用的編程語言類課程改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網頁制作課程。傳統的體育課以俱樂部形式替換,學校共為學生開設了:健身、瑜伽、健美操、街舞等多種俱樂部。學生按照自己興趣選擇加入。這些課程的設置,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從德智體三個方面為學生的專業(yè)課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抓好專業(yè)基礎導論課程建設

為引發(fā)其對于專業(yè)課的學習興趣和發(fā)掘其學習潛力,我們創(chuàng)新性地引入導論課的課程學習。

導論課以大一學生為對象,就專業(yè)課學習的方法、大學生的心態(tài)、大學的教學方法、專業(yè)課程設置、評判方法(合肥學院N+2考核制度)等方面予以詳盡的介紹。目的是強化學生對于本專業(yè)的認識,幫助學生提高對專業(yè)課程認知的完整性,幫助學生轉變從中學以來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大學學習習慣和心態(tài)。保證學生對本專業(yè)學習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清晰的個人發(fā)展主線。

(三)做好教學質量跟蹤反饋制度

在保證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這一培養(yǎng)原則,從2+2專業(yè)創(chuàng)立伊始,外語系就制定了教學質量跟蹤反饋制度。

每學期根據學校要求進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學檢查的同時,本專業(yè)會在班級內部就每門課、每個代課教師,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生滿意度共三大項,六小項進行評分。評分人員除系部教師外,2+2專業(yè)全體學生都要求參與,并提出意見及改進建議。系部根據反饋的內容召開教學反思會,就下一步改進教學質量和課程內容設計進行討論,并拿出切實可行的教改方案來。多次評分落后的教師,經系部教學督導組查實后,要求限期整改,嚴重者停課反思。通過這一制度,加強了2+2專業(yè)教學質量工程建設,使一個新設立的專業(yè)在教學質量上短期內能得到快速提高。

二、重視第二課堂建設,加強學生個人素質,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在以應用型方針指導學生進行基礎課程學習的同時,系內也同樣重視第二課堂內容及內涵建設。以應用型為指導原則,推進應用型教學中的時間教學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通過校內社團活動,進行廣泛的社會服務

志愿者活動、校園文化節(jié)等方式,促使學生對學校,對社會加深理解,增強其團隊意識和組織活動能力。通過各類學術競賽活動,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勇于表現自我,團隊榮譽感,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操作能力,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設立第五學期制,引導學生加強社會體驗和學習反思

在原有的大學本科四年制8學期的基礎上,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于大二第4學期結束后的暑期階段,設立第五學期制度,是為“認知實習”學期。學生需要在兩個多月近十個星期的時間內,以個人為單位,在社會上完成從尋找實習單位到完成實習及最后實習論文的整個學習內容。

這一創(chuàng)新性的制度使學生在大學學習中期便能及早感知社會,了解社會,熟悉企事業(yè)單位的運作模式,充分理解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使學生能從認識自己專業(yè)學習內容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入手,明白自己學習方式和內涵的不足以及下一步改進的方向之所在。

通過認知實習階段的學習,學生明顯對社會有了更深的認知,對所學習專業(yè)知識有了更深的體會。增強了學生對社會的認知能力、適應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更有助于養(yǎng)成促進個人發(fā)展的良好學習習慣和獲得基本社會生活能力,并且通過和社會生活的對比,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的理論知識在今后與實際運用結合得更緊密。

三、重視對外國際交流

2+2專業(yè)創(chuàng)立伊始,國際化特色便相伴而生。整份人才培養(yǎng)方案就有韓方順大教務人員參與其中。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突出這個國際化特色。

(一)建立國際化的資源共享機制

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方案,2+2專業(yè)在選定教材,教學內容時便充分參考吸收了順大的許多建設性意見。首先,通過網絡即時通訊工具和視頻,建立了流程的交流平臺,定期交流教學中的相關內容。韓方在當時教材選用上提供了許多極具參考價值的書目,大大拓寬了中方教師的視野和選材范圍。并且在教學中,注意吸收韓國當代社會熱點內容和時尚話題,所以在中方教學中始終能引導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向。韓方也通過這一交流渠道,定期了解中方學生的學習水平,依據學生語言水平的不同給予相對應的輔導,并且在韓國大學中為中方學生練習了韓國學生作為語言學習的筆友,以郵件形式互相輔導學習。

(二)利用國外資源,拓展學生視野,培養(yǎng)國際化學習氛圍

利用兩校合作辦學這一平臺,2+2專業(yè)向順大申請一位常駐外教的形式資助我方辦學。韓國順大每年選拔一位韓國老師來我校任教,專業(yè)化的教學水平使學生從進校伊始便步入國際化教學軌道中。并且順大每學期至少選派一位韓方教授來我校為學生做學術報告,內容涉及:韓國傳統文化、韓國神話起源、韓國企業(yè)概況、韓國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韓國文學等多方面內容,極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了其學習興趣。

(三)創(chuàng)立國際化教學品牌

在順大的資助下,兩校于2008年創(chuàng)立了順天鄉(xiāng)杯韓國語演講比賽。截至今年,這一當初校級規(guī)模的演講賽事已經演化為安徽省省級演講比賽,參賽隊伍涵蓋了安徽省省內近十幾所高校,成為安徽省韓語專業(yè)每年一度的學術盛會。去年韓國駐上海領事館也派專人前來觀摩,對兩校合作取得的成績表示了積極地肯定和贊揚。

通過這一賽事活動,不僅在安徽省內打響了合肥學院朝鮮語教學的名聲,也使許多韓國人了解了合肥學院在語言教學上取得的成績。

合肥學院外語系朝鮮語2+2專業(yè)通過提升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質量;加強第二課堂內涵建設以及國際化交流,在度過了創(chuàng)立伊始的艱難后,如今已邁入正常發(fā)展軌道。

五年來,先后有三屆共五名學生在順天鄉(xiāng)杯韓國語演講比賽中獲獎,其中近連續(xù)兩屆均蟬聯一等獎,優(yōu)秀參賽者更被韓國順天鄉(xiāng)大學收錄入校史發(fā)展冊中。在語言水平的韓國語能力等級考試(簡稱Topik考試)中,2+2專業(yè)學生只經過兩年專業(yè)學習,在Topik考試中級水平通過率上,從2007年24%的專業(yè)四級通過率到2011年65%的專業(yè)四級通過率,而中級通過率更是高達83%。2011年朝鮮語教研室獲得校級教研室管理質量獎。而在韓國學習期間,2+2專業(yè)學生更是打破了在順大沒有中國學生獲得全額獎學金的記錄,先后有近14人獲得全額獎學金,深得順大各級教學人員稱贊。2+2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在無論是在韓國工作、深造,還是回國工作、考研,均創(chuàng)造了零失業(yè)的記錄。

這一系列成績說明朝鮮語2+2專業(yè)所采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經過實踐檢驗,卓有成效,教學效果良好。今后將進一步完善并實施這一教學模式,使之成為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教學的重要模式。

【參考文獻】

第8篇:抓好思政課建設范文

唱響主角提認識,樹牢“三育人”理念

在工作實踐中,學院堅持明確職能定位,牢固樹立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三育人”理念,自覺做到兩個充分認識:充分認識第二課堂的重要性,立足于“厚基礎、寬口徑、一專多能、適應性強”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努力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互容、互補、互動”的良性關系;充分認識共青團在學院全員育人大格局中的重要位置。依托共青團特有的組織優(yōu)勢、品牌優(yōu)勢、文化優(yōu)勢,唱響主角,勇于擔當,大力發(fā)揮共青團在建設第二課堂、繁榮校園文化中的主力軍作用。

幾年來,在該理念統領下,學院團委重點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建機制。充分發(fā)揮合力效應,加強與宣傳部、學工部、公理部等有關職能部門的溝通聯系,統籌協同,構建和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大思政、大德育工作格局。二是建制度。先后出臺了《第二課堂素質教育活動實施方案》《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工作實施意見》《社會實踐活動管理辦法》等制度。三是建隊伍。打造了一支作風硬、素質高、能力強的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和專兼職輔導教師隊伍。

凸顯“兩高一好”目標,打造“三型”校園文化

學院黨委副書記趙子忠說:“第二課堂活動不僅要做到豐富多彩,更要植入文化內涵,要以形式豐富、參與率高,文化內涵深刻、品位高,接地氣、反響好的‘兩高一好’為目標,大力弘揚文化育人理念,大力建設高雅和彰顯主流價值的校園文化,打好文化牌,凝聚青年人,傳遞正能量?!?/p>

幾年來,學院圍繞育人目標,把握學生需求,以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激發(fā)個性活力、提升文明修養(yǎng)為工作要求和方向,凝練特色,打造品牌,大力推進“三型”校園文化建設。2012年,學院榮獲“河南省高等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構建學術求知型校園文化。學院舉辦專題學術講座,創(chuàng)辦杏壇博士講壇和沙穎講壇。其中杏壇博士講壇自2009年啟動至今已舉辦33期,曾被《中國青年報》《河南教育》等媒體專題報道。以學習貫徹十精神等重大時事為背景,舉辦專題知識競賽及征文比賽;辦好每年一次的大學生辯論賽、演講朗誦比賽、書香校園讀書系列活動;積極選樹學生身邊的求知、勵志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先進典型。

構建動感活力型校園文化。學院堅持做好每兩周一次的周末文化廣場、每年一屆的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jié)、校園歌手大賽、主持人大賽、女生節(jié),舉辦魅力校園攝影大賽、校園達人秀,評選校園之星。積極利用網絡新媒體開展特色品牌活動,搶占網絡文化、微博文化、手機文化、社團文化等校園時尚文化陣地。

構建生態(tài)文明型校園文化。學院倡導綠色、環(huán)保、低碳的校園生活方式,通過校園廣播、主題班會、宣傳展板、講座論壇等多種途徑宣傳綠色理念。建立學生環(huán)保社團,開展以節(jié)能減排、厲行節(jié)約為主題的“春天行動”“光盤行動”等志愿服務活動;舉辦大學生宿舍文化藝術節(jié);組建文明督察隊,加強對大學生不文明行為的監(jiān)管和督導,強化文明禮儀、傳統美德養(yǎng)成教育。

提升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搭建三個平臺

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是衡量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指標。周口師院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精心設計富有本校師范特色的第二課堂素質教育提升計劃,搭建好科技創(chuàng)新、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社會實踐三個平臺,形成了富有特色、成效突出的工作體系。

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碩果不斷。學院建立以“挑戰(zhàn)杯”為龍頭的學術科技賽事體系,依托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jié),積極組織、引導、鼓勵學生參加“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程序設計競賽、數學建模比賽等。2012年,學院在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挑戰(zhàn)杯”虛擬運營專項競賽中榮獲一等獎,成為在此項比賽中唯一獲得一等獎的河南省高校。在河南省第十三屆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jié)上,學院選送的作品在7項賽事和全省96所高校的激烈競爭中,獲得5個一等獎、8個二等獎、8個三等獎、5個優(yōu)秀獎。

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平臺扎實推進。學院大力加強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見習基地建設,先后與扶溝縣政府、鄲城縣政府、西華團縣委等地方政府和機關,周口電視臺、河南電視臺第九頻道等新聞媒體,宋河酒廠、金丹乳酸等地方企業(yè)簽訂共建合作協議,建立見習基地,為學生提供見習崗位。加強青年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導師團建設,聘請成功創(chuàng)業(yè)者、知名企業(yè)家、高學歷專業(yè)教師組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導師團,夯實師資基礎。

社會實踐平臺成績顯著。學院按照品牌項目化操作的工作思路,精心組織,深入開展追尋紅色足跡、關愛農民工子女教育、科技支農、環(huán)保調研、文化宣傳、基層創(chuàng)業(yè)、典型尋訪、創(chuàng)業(yè)見習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工作。目前,學院志愿者在全校學生中的比例占到30%以上。校團委2008年被評為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從2004年起連續(xù)9年被評為河南省大中專學生志愿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

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抓好三大載體

為應對新時期新形勢下育人工作的新挑戰(zhàn),周口師院積極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方法,依托三大載體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第二課堂環(huán)境,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抓好社團載體。學生社團是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學生自我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依靠力量。學院高度重視發(fā)揮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鼓勵和支持優(yōu)秀學生社團的發(fā)展。目前,學院共有科技學術類、文化藝術類、興趣愛好類、體育運動類、公益實踐類等五大類學生社團近80個,會員近16000人。依托社團科技文化藝術節(jié)、社團活動展示月、社團嘉年華等大型活動,將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研究、文化交流與知識傳授融入社團活動,從而達到教育人、培養(yǎng)人、提高人、塑造人和凝聚人的目的,充分彰顯了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學院涌現出了ERP社團、青年志愿者協會、美麗英語協會、七貓?zhí)脛勇纭OSPLAY社、尚舞社等一批省、市、校級優(yōu)秀團隊。

抓好中國夢載體。學院以學習貫徹十精神為契機,將中國夢與理想信念教育結合起來,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與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結合起來,與個人的夢想結合起來,以中國夢聚合青春正能量,引領青春博學、青春創(chuàng)新、青春公益、青春建功四大青春行動,創(chuàng)新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引導形式,為第二課堂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活的生命力,切實增強了第二課堂活動的影響力和覆蓋面。

第9篇:抓好思政課建設范文

1.堅持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是新形勢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點。以人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大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物質文化需求,促進人全面發(fā)展。

以人為本就要調查研究。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之中,傾聽其呼聲、了解其情緒、關心其疾苦,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努力為群眾謀利益、謀幸福。群眾的思想問題不是憑空而來的,要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就要到實踐中發(fā)現新問題、研究新特點、總結新經驗、探索新途徑。

以人為本就要建立感情。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尊重群眾的思想、情感,加大情感投資,與群眾達到情感上共鳴、思想上對流、心理上交融,寓“理”于“情”,以情感人。以平等姿態(tài)與群眾交流,耐心聽取不同意見,設身處地,以心換心,才能真正理解人、說服人,達到教育人的目的。

以人為本就要多辦實事。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多做一些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群眾中的許多思想問題都是由實際問題引發(fā)的,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把經濟發(fā)展成果更多地體現到改善民生上。解決好這些問題,就等于做了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2.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

建議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經費保障機制,建立一支相對穩(wěn)定的專業(yè)化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確保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持久開展。解決好群眾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首先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求什么,我們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要有親民之心、愛民之舉、富民之策、安民之道。時刻樹立“群眾之需無小事”的思想,把解決群眾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其次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解決思想問題,借助解決實際問題的契機,達到強化思想教育的效果。

3.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培養(yǎng)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典型,在農村大力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常言道,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及時發(fā)現、培養(yǎng)、宣傳典型,用先進典型的榜樣力量帶動干部群眾形成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形成高尚的道德追求。通過對農民進行公民道德、家庭美德等思想道德教育,提倡講文明,移風易俗,做好農民的思想政治工作。

4.樹立群眾觀點,增強貫徹群眾路線的自覺性。

清除各種腐朽思想和封建殘余思想,不斷加強世界觀改造;澄清各種模糊認識,提高堅持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堅持群眾路線很大程度上必須“身入”,這樣才能看到人民群眾的真實情況,傾聽到人民群眾的真實呼聲,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堅持用群眾觀武裝政工干部的頭腦。旗幟鮮明地大力倡導唯物史觀,加強干部世界觀改造,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

5.積極探索運用適合新時期的群眾工作方法。

時展了,人們對社會的感知程度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內涵要不斷更新,方法也應不斷改進。在做群眾思想政治工作中努力運用說服教育方法。不要以勢壓人,而要以理服人。不要簡單粗暴,而要入情入理、循循善誘。努力運用示范引導的方法,為群眾提供政策服務。

6.大力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要堅持教師選聘師德為先的原則。堅持政治標準,加強教師職前職后教育培訓,嚴守課堂紀律以崇高師德、嚴謹師風感染學生,培育選樹典型,鼓勵更多精力投入教書育人和兼職做好人生導師、班主任等思政工作。對違反師德規(guī)定的言行,嚴肅查處、絕不姑息。二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建設。堅持與時俱進、樹立問題導向,與現代教育理念、當代大學生知識獲取規(guī)律、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行為的特點等結合,深化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將編好教學輔助用書,建好教學團隊作為基礎;將課堂教學與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相結合作為著力點;將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手段、課堂組織形式、評價考核方式作為關鍵環(huán)節(jié),著力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引領性、實踐貼近性和情感感染力,使之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三要完善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長效機制。將價值塑造貫穿教育教學改革的全過程,構建教書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立體育人格局,營造活動育人、文化育人、環(huán)境育人多維互動的育人氛圍,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生活、廣闊的社會實踐中感受國家的發(fā)展進步,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增強責任感、使命感。

7.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不斷強化對重點人群的教育引導。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把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必須持續(xù)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各種社會思潮,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堅定人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針對當前國內外經濟發(fā)展新形勢、人民群眾的新訴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wěn)人心的工作,加強和改進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圍繞下崗職工、離退休人員、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大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技文化知識培訓,開展有針對性的說服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宣傳教育群眾同切實服務群眾結合起來,適應新形勢,不斷豐富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擴大覆蓋面,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感召力,努力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說服力、滲透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