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范文

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

第1篇: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范文

關鍵詞: 寧遠縣特殊兒童 隨班就讀 現(xiàn)狀調查 完善對策

特殊兒童,廣義上的解釋是指與普通兒童在各個方面有明顯差異的兒童,主要是在智力、言語、肢體、感官、情感或行為等方面的差異,不但包括智力發(fā)展落后于正常兒童的,還包括智力發(fā)展高于正常兒童及有違法犯罪A向的。狹義上專指身體或心理有缺陷的兒童,其中包括智力殘疾、聽力殘疾、肢體殘疾、視力殘疾、言語障礙、精神殘疾、自閉癥等類型。特殊兒童在發(fā)現(xiàn)殘疾后及早進行康復訓練可以緩解殘疾,有效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成為社會中平等的成員[1]。

隨班就讀是指將特殊兒童安排進入普通小學,與普通學生一同接受教育的形式。與專門的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小學設立的特殊教育班一同成為我國特殊兒童接受教育的三大主要形式[2]。隨班就讀由于所在環(huán)境限制少,與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避免專門的特殊教育機構造成的隔閡,更能適應社會。

湖南省寧遠縣特殊教育學校主要采取以“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特殊教育班和隨班就讀為主體”的教育形式。為改善特殊兒童教育,2016年3月至10月,我對寧遠縣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教育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為了更具有廣泛性、代表性、實用性,筆者設計了《寧遠縣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現(xiàn)狀調查》的調查問卷,與寧遠縣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并利用送教下鄉(xiāng)、家長來校、召開家長會、建立家長QQ群等形式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教師、家長問卷各150份,共300份,實際回收300份,有效問卷300份。

一、問卷統(tǒng)計與分析

1.教育理念的落后。

在寧遠縣特殊教育學校創(chuàng)辦之前,寧遠縣特殊兒童隨班就讀工作并沒有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2015年下學期,雖然寧遠縣特殊教育學校邀請了各隨班就讀學校的校長、教務處主任和特殊兒童所在班級的班主任,舉辦了隨班就讀的專題培訓講座,但達到的效果仍不明顯。問卷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教育理念的落后是隨班就讀工作沒有得到人們普遍重視的主要原因(見表1、表2)。

通過表1可以看出有51%的老師所任教的班級中有特殊兒童。時至今日,有18%的老師認為特殊兒童不應該和普通兒童同樣享受受教育的權利,認為他們是社會和家庭的負擔。雖然有92%的老師認為特殊兒童有潛力可挖掘,但是60%的老師認為有特殊兒童的課堂難以維持較好的課堂紀律,在課堂中他們的精力主要放在普通學生身上,直觀表現(xiàn)在某些老師將特殊兒童的座位安排在教室的最后面,即使是視力、聽力較弱的學生,對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某些教師認為教育機會均等就是同在一間教室,同樣聽一位老師的講課,其實真正的教育機會均等是教師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待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有的老師可能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他們身上,但這樣會扼殺他們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的發(fā)展。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更需要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和目標,老師若能多幫助他們,幫助他們多獲得成功的愉悅感,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對老師而言何嘗不是一次成功的體驗?當然,40%的老師支持隨班就讀,這在一個偏遠的小縣城甚是難得。還有許多類似的觀念都影響隨班就讀的進一步發(fā)展。

在表2中,有25%的家長認為特殊兒童是社會、家庭的負擔,還有42%的家長對隨班就讀的觀念比較消極,40%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會受到別的小孩欺負,不能和平相處。但就筆者所見到的是特殊兒童和普通學生大多能和平相處,成為好朋友,就以我校何軒老師的小孩為例,他和我校的彭振林、李伊祺等特殊兒童都能成為好朋友。在筆者所了解到的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班級中,只要老師引導得當,他們同樣可以和平相處,雖然更多的是普通學生對特殊兒童的幫助為主。能否和平相處,關鍵在于家長、老師的正確引導;96%的家長認為特殊兒童有特長可以培養(yǎng),但是鮮有家長、教師愿意花時間在特殊兒童身上,我校學生曾繁忠,身體素質佳,協(xié)調性較好,腰腹力量強,筆者曾多次與其家長溝通讓他去學習跆拳道或武術,對其日后的生存、發(fā)展都有好處,但家長仍沒有送他去培訓;58%的家長支持隨班就讀,91%的家長能夠接受孩子所在的班級中有特殊兒童,79%的家長認為特殊兒童隨班就讀可以發(fā)展其日后的社會適應性。

2.隨班就讀師資力量薄弱。

為了解我縣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教學情況,我從領導和教師兩個角度設計了三個問題,針對教師提問,結果如下(見表3):

由表3可見,特殊兒童不僅具有和普通學生類似的身心發(fā)展問題,更有其特殊的身心與學習特點,對此他們需要專業(yè)的特殊教育。有66%的老師認為其所在學校的領導對隨班就讀有積極的態(tài)度,能夠支持特殊兒童隨班就讀。寧遠縣特殊教育專業(yè)教師目前僅有13名,雖然在辦學開始就與寧遠縣教育局開展了送教到班活動,給隨班就讀班級的班主任和課任老師進行了專業(yè)培訓,但龐大的師資缺口是寧遠縣隨班就讀師資薄弱的直接原因,希望以后多開展類似的高質量的培訓講座,提高隨班就讀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在問卷調查中有40%的老師還不能完成對特殊兒童的特殊教育,只有老師了解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與學習特點,掌握相應的特殊教育方法,才能挖掘特殊兒童的優(yōu)勢潛能,找到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有81%的老師表示在課堂中會更加關注、照顧特殊兒童。

3.普通學校班級人數(shù)過多。

為了解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給教師帶來的影響,我們設計了問題――您認為隨班就讀帶來的工作負擔(重點)主要來自哪里(多選)?教師們的回答統(tǒng)計結果如下:

目前,寧遠縣各鄉(xiāng)鎮(zhèn)一類完小與城區(qū)小學的班級學生人數(shù)普遍較多,在課堂教學中給老師對特殊學生的照顧帶來不小的阻礙,難免造成顧此失彼的局面。在2015年下學期的“送教到班”活動中,筆者聽到了有一位特殊學生上課從來不進教室的說法,心想這位老師也太不負責了吧,可仔細想想,一個班級中有學生將近70名,老師難以特別關注特殊兒童,畢竟不能因為一位學生而耽誤其他學生的學習。從表4可以看到其他老師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個別化輔導、維持秩序和安全工作分別占63%、48%和59%,而這些都是班額人數(shù)過多帶來的負面影響。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人數(shù)雖然少,但是在安全方面同樣是老師平時工作的重點,從來不敢掉以輕心。所以,在班級中有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時,應提倡小班化教學,老師不僅能夠更多地關注到特殊兒童,對普通學生的教育也是有益處的。

4.其他影響因素。

寧遠縣已經(jīng)有部分家長將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的學籍轉移到寧遠縣特殊教育學校,教育局下?lián)艿慕?jīng)費,已經(jīng)轉移到寧遠縣特殊教育學校。這就意味著學校招收隨班就讀特殊兒童,可能會增加學校教學成本,經(jīng)費問題是部分學校不愿接納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原因之一。

特殊教育學校老師有特殊教育的津貼補助。在2015年下學期寧遠縣教育局與特殊教育學校開展的“送教到班”活動中,為隨班就x老師發(fā)放了一定數(shù)額的現(xiàn)金補助。而在這之前隨班就讀的老師付出了勞動,卻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老師待遇問題是影響隨班就讀的原因之一。

在寧遠縣特殊教育學校正式運轉之前,特殊兒童的成績是會影響教師考核的。盡管有部分特殊兒童已經(jīng)將學籍轉移到寧遠縣特殊教育學校,但仍有部分學生的學籍在普通小學。這部分學生的成績勢必會影響到其就讀班級的升學率與排名,且隨班就讀班級的新考核方案尚未出臺,這部分學生仍舊會影響老師的年終考核。

二、完善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對策

隨班就讀工作是特殊兒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隨班就讀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針對上述現(xiàn)狀,嘗試性地提出以下對策:

1.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將政府、社會、學校三者的資源整合,形成一種針對特殊兒童的多維的關愛體系。首先,政府的扶貧、低保政策向特殊學生家庭傾斜,讓這些家庭在經(jīng)濟上的收入相對提高,為特殊學生就學提供更多的經(jīng)濟保障;其次,通過政府和社會各類愛心基金會發(fā)動社會上有能力的人士,在經(jīng)濟和精神上通過一些有益的活動對特殊兒童予以關心和支持,讓特殊兒童群體感受到關愛,從而受到一定的激勵;再次,政府和學校應出臺相關政策和制度,對普通小學中有隨班就讀特殊兒童的老師予以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并在考核、晉級、評先評優(yōu)中予以適當傾斜,從而從側面引導老師給予特殊兒童更多更細的關注和關愛。

2.加強對隨班就讀的任課教師進行特殊教育培訓。

寧遠縣教育局和寧遠縣特殊教育學校要加強對隨班就讀教師的培訓,加強特殊教育專業(yè)理論知識的普及和提升。一是組織培訓講座,對普通學校教師進行相關的特殊教育理論培訓,正確的理論知識能夠指導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使用正確、適合特殊兒童的教學方法;二是組織普通學校教師到特殊教育學校進行教學觀摩,學習特殊教育學校的專業(yè)教學方法并用于實踐;三是積極開展送教活動,組織專業(yè)團隊到各個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學校進行特殊教育專業(yè)送教活動,指導隨班就讀老師的教學工作;四是在全縣范圍內建立特殊兒童隨班就讀微信群、QQ群,由專業(yè)團隊對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學校的教師進行適時的指導和交流;五是積極引導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學校領導、教師和家長轉變教育觀念,轉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觀念,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與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新思想;六是引導普通學生重視特殊兒童的受教育權利,對普通學生進行教育,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引導他們對特殊兒童采取平等尊重、熱心關愛的態(tài)度;七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更加關注特殊兒童,對他們學習、生活更注意,不可任由其消極發(fā)展。當然,家長要主動將孩子送到普通小學,支持隨班就讀。

3.建立試點班,以點帶面。

鑒于寧遠縣只有一所合格的特殊教育學校,無論是師資還是辦學規(guī)模都遠遠無法滿足現(xiàn)有的特殊兒童群體,建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合理地選擇幾所鄉(xiāng)鎮(zhèn)一類完小和部分城區(qū)小學,建立一個特殊兒童教育試點班。由教育行政部門特招一批特殊教育專業(yè)教師分配到試點班,再由他們帶一個普通教師進行手把手的引領和培訓,這樣以點帶面,可以極大地擴展特殊兒童的教育面,從而有效緩解特殊學校的壓力。

4.加大相關經(jīng)費投入力度。

認真落實特殊教育教師基本工資增加15%和績效工資增加50%,以及在職稱評定中增加10%。對下?lián)艿膶W生經(jīng)費問題,相關方面要多探討協(xié)商,積極想辦法解決這一矛盾;增加對隨班就讀老師的補助津貼,使其付出的勞動得到一定物質上的體現(xiàn),提高隨班就讀老師的積極性;教育局相關部門盡快出臺對隨班就讀老師的考核標準,不讓特殊學生的成績成為影響老師年終績效考核的負擔等。

參考文獻:

第2篇: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范文

關鍵詞:幼兒園;特殊兒童;教學策略;研究

國家在特殊教育篇章明確指出:因地制宜發(fā)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那么,如何實現(xiàn)學前特殊兒童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權利,讓學前特殊兒童接受適合于自身獨特需要的教育,使他們的自身素質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不斷提高呢?

一、提高特教教師能力素質,為特教做充分教學保障

合格的師資力量是發(fā)展特殊幼兒教育的基礎,從我國目前的學前教育師資情況來看,普遍缺乏特殊幼兒教育知識和技能的訓練,這種偏弱的師資狀況遠遠不能滿足我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發(fā)展需求。因此,必須加大學前教育師資力量的投入,改進我國特殊幼兒教育的師資現(xiàn)狀,改革學前教師培養(yǎng)模式,增強學前特殊教育知識和技能的訓練。(1)對所有學前教育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整合,在幼兒師范教育課程體系中,增設幼兒特殊教育課程;(2)加強對在職幼兒教師的培訓工作,使在職教師掌握與學前特殊教育相關的知識和技能;(3)嚴格實行學前特殊教育的“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完善特殊教育教師的考評制度,為學前特教事業(yè)的良好發(fā)展提供數(shù)量充足的、專業(yè)化的、高水平的幼兒特教師資力量。

二、注重特教幼兒的差異,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1.了解特殊兒童,把握幼兒特殊需求

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充分了解幼兒。作為特教教師,應首先調查班級內每一位兒童的基本情況,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學習基礎等。例如,智障兒童的個體差異較大,就算同是輕度智障的兒童,他們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特殊需求也不盡相同;智障兒童本身存在的差異性較大,他們在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知覺感知等方面的發(fā)展存在不平衡,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幼兒,如,分析幼兒的作業(yè),與幼兒進行談話、交流,平時加強對特殊幼兒的關注等,以分析和研究每一位幼兒的個性特征,根據(jù)幼兒特征實施針對性教學。作為兒童特殊教育教師,要為他們的發(fā)展制訂詳細的教育目標,選擇有效的教育措施,構建完善的教育評估體系,提高特殊兒童自主運用知識的能力。

2.制訂教育目標,體現(xiàn)差異性、全面性

教師在制訂教育目標時,不但要注意目標的差異性,也應注重全面性。要求特殊兒童在同一時期學習同一知識內容時,達到不同的層次和標準。例如,在教學“通過實物認識數(shù)字”時,面對特殊兒童和正常兒童,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有所區(qū)別。特殊兒童只需要認識實物個數(shù)和數(shù)字即可,設置分層次目標的目的在于因人制宜,使每一位兒童都能各有所長、各有所取。教學目標的差異性,要求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目標的具體化和層次化,并針對不同層次的幼兒提出不同的目標及要求。此外,學前教育目標還應具有全面性,對于特殊教育兒童來說,全面性不但包含認知目標的設定,還包含情感體驗、缺陷補償、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目標設定。

3.創(chuàng)設游戲環(huán)境,滿足特教兒童的需要

特殊兒童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游戲是深受特教兒童喜愛的教育教學方式之一,需要教師運用各種兒童游戲來促進幼兒身心的發(fā)育和發(fā)展。為了促使幼兒主動參與游戲活動,教師要為特殊兒童創(chuàng)設和諧、良好、適宜的游戲環(huán)境,使之符合特殊兒童的心理需求,以適宜的環(huán)境彌補兒童生理上的不足。作為特教教師,一方面要注意環(huán)境的安全性,如,在創(chuàng)設戶外游戲場所時,一定要注重戶外環(huán)境是否舒適和安全,盡可能滿足特殊兒童的使用需求,為他們提供充足的交往機會。例如,盲童需要對周邊環(huán)境進行探索,應盡可能地提供柔軟的設備;肢體殘疾兒童需要活動場所地面平整,應建立相應的輪椅通道。另一方面,教師要為特殊兒童營造寬松自由的活動氛圍,也就是滿足幼兒參與活動的心理環(huán)境,可以讓幼兒大膽游戲、放松身心。

4.發(fā)揮助學伙伴作用,做到共同成長、進步

助學伙伴是幼兒特殊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力量,其作用不可忽視,它不但可以幫助殘疾兒童解決學習與行動方面的一些困難,而且可以使特殊兒童在交往中開闊視野、認知社會,并增加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同樣,對助學伙伴來說,在幫助特殊兒童的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他們關愛他人、樂于助人的優(yōu)良品質,有效促進兒童的自我成長。助學伙伴可以采用個人幫扶,也可以采取合作小組的方式,從各方面給予特殊兒童以學生和行動上的幫助與照顧。選配的助學伙伴和合作小組應熱情、耐心、有愛心、品學兼優(yōu),協(xié)助教師幫助特殊兒童參與校內各種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幫助特殊兒童預習新課、復習知識,幫助他們完成課后練習;協(xié)助教師對特殊兒童進行缺陷補償,經(jīng)常為其閱讀相關報刊及課外讀物,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等。

三、多途徑豐富教學手段,增強教學方法的直觀性

特殊幼兒由于自身缺陷的原因,會在學習方面存在諸多困難,因此,特教教師應針對他們的缺陷為其采取補償方法。例如,采用形象教學法,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保持他們穩(wěn)定的注意力,為其創(chuàng)設和諧、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在自由、民主的氛圍中學習和活動。教師可以采用各種教具、學具、實物、掛圖、多媒體等,創(chuàng)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幫助特殊兒童理解和掌握知識,促進他們的語言及情感意識的發(fā)展;還可通過屏幕投影和視頻展示等方法,變抽象為形象、化復雜為簡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幼兒難以理解的知識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以拓展特教兒童的知識面和視野。例如,視覺障礙兒童可以使用現(xiàn)代的教學技術,調動其聽覺、觸覺等其他感官進行活動,實現(xiàn)缺陷補償。

總之,我們幼兒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對特殊幼兒的教育,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和思想,并進行積極的嘗試摸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特教水平,真正保障特教幼兒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田友誼.特殊兒童教育的反思[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01):78-79.

[2]孟萬金,劉在花,劉玉娟.推進殘疾兒童教育公平任重道遠:四論殘疾兒童教育公平[J].中國特殊教育,2007(02):54-56.

第3篇: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范文

一、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資源匱乏,教育質量低。我國高等學校特殊教育專業(yè)設置的較少,對特殊教師進行培訓的機構也較少,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政府對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低,從而特殊教師的就業(yè)面比較窄,很多特殊教育的教師找不到適合的崗位,造成人才的流失,導致大量非專業(yè)人士的介入,造成特殊教育質量的下降。(二)特殊教育機構少,經(jīng)費不足。從當前特殊兒童的義務教育看,大陸地區(qū)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為340621人,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率為4.53%,這與國務院批準的"中國殘疾人事業(yè)''''九五''''計劃綱要"中"視力、聽力言語和智力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分別達到80%左右"的目標和我國大陸普通兒童98.7%的入學率相比尚有一段距離。由于特殊兒童康復所需的器材和對特殊兒童的服務所成本很高,政府對各地的撥款不能滿足需求,而社會力量辦的福利機構又經(jīng)常缺乏持續(xù)性的資金來源難以持續(xù)。(三)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國建國以來雖通過憲法,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等對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權力和特殊教育的實施做了規(guī)定,但由于這些法律都不是專門的特殊教育法規(guī),對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和特殊教育實施的細則都規(guī)定得不夠具體,因此執(zhí)行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使特殊教育實施既缺乏明確的指導,又缺乏應用的法律保障。此外,我國普通學校殊教育的專業(yè)化組織體系和專門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從組織制度和人力,物力上難以保證特殊教育的順利進行。(四)家庭、社會觀念落后。目前,在社會和絕大多數(shù)家庭中存在這樣一種觀念:特殊兒童不同于正常兒童,他們達不到正常兒童的水平,接受普通的教育存在著極大的難度,接受特別教育難以找到相應的學校和教師,并且費用高昂,即使接受教育之后,他們也不能達到正常水平,所以,有一部分群體認為特殊兒童接受教育是不必要的。

二、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普及特殊兒童的相關知識,提高人們對特殊兒童的認識。導致特殊兒童教育工作難以長期持續(xù)大范圍進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缺乏對其了解。所以,社會應積極地普及特殊兒童的相關知識。如特殊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1.智力障礙兒童:由于智力障礙他們大腦受到器質性損傷或由于遺傳因素的染色體畸變和基因突變等造成的大腦發(fā)育不全,導致了他們認識活動的障礙和全面的心理活動障礙。2.視覺障礙兒童:由于視覺障礙兒童的視覺感知能力的缺陷,導致了視覺障礙兒童的空間感知能力和判斷能力相對較弱。3.聽覺障礙和言語障礙兒童:由于聽覺障礙和言語障礙兒童身體行動遲緩,反應遲鈍,動作不協(xié)調,缺乏節(jié)奏感,空間定向能力差,導致了他們交流能力差,感知能力不精確,分析和判斷能力差。4.自閉癥兒童:由于自閉癥兒童語言發(fā)育遲緩和不正常,導致他們不能和他人建立起正常的社會關系,極度孤獨,語言簡單和重復。(二)國家加強對特殊兒童教育的重視和支持,多方融合資金。近幾年,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由于特殊教育本身發(fā)展比較遲緩的特點,所以,政府應該深化體制改革,將特殊教育融入到大教育體系中,切實加大對特殊兒童教育的經(jīng)費投入。特殊兒童的發(fā)展也始終是政府和養(yǎng)成機構的關注所在,對他們的教育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個社會的進步水平。然而,特殊兒童教育僅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應該積極發(fā)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關懷特殊兒童,是特殊兒童教育達成社會的共識,從而,達到多方法融合資金,減輕國家的負擔,共同使特殊兒童教育事業(yè)健康、良好的發(fā)展。(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特殊兒童的教育質量。特殊兒童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特殊兒童教育質量的高低,目前,我國特殊特殊教師隊伍還十分薄弱,應加強特殊教師隊伍的建設。首先,在高等師范院校應增設特殊教育專業(yè),擴大招生規(guī)模,從而,向特殊學校輸送專門的高素質教師,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其次,在普通學校增設特殊班或擴大規(guī)模招收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并且,組織專門的培訓,提高教師有關特殊教育方面的技能;再次,要提高特教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以保障特教教師隊伍的持續(xù)發(fā)展和壯大,從而為特殊兒童教育提供更加穩(wěn)定的師資保障。(四)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目前,我國只是在相關的法規(guī)中涉及到特殊兒童的條目,尚未有專門的關于特殊兒童的法律法規(guī)。多層次的特殊兒童保護法律體系可以確保法律法規(guī)更具有操作性,以保障特殊兒童的基本權利。我國應盡快完善有關特殊兒童教育的法律體系,確保特殊兒童教育有法可依,提高特殊兒童及家長的維權意識和法律意識,學會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近年來,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國特殊兒童教育起步晚、發(fā)展慢,特殊兒童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想使特殊兒童健康、良好的成長,不僅需要國家的支持,還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努力下,才能為特殊兒童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劉云廷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第4篇: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范文

課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孔穎達《詩經(jīng)?小雅》中,“維護課程必君子監(jiān)之,乃依法制?!彼未闹祆洌苍啻翁峒罢n程,“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在西方國家,英國的教育家斯賓塞認為課程就是“currere”,即跑道的意思。綜上所述,課程都有在一定的程序下進行活動的意思。

課程在廣義上講,即學生在學校的安排與教師指導下,為達到教育目的,所從事的一切有程序的學習活動與經(jīng)驗。在狹義上,指學校提供的學科,和這些學科欲達到的知識技能目標,具體為課程綱要、課程標準、教學指導、教學參考書、教科書等。

課程主要涉及五個問題,分別是:為何而教,即培養(yǎng)的目的;教什么,教學內容及其之間的聯(lián)系;怎么教,關于教學方法的;教的如何,即課程的評價;在何處教,即教學的環(huán)境。

課程體系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構成課程的各個部分組合起來,并使之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統(tǒng)一指向所要達到的教育目的的這個系統(tǒng)。課程體系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二、構建課程體系的基礎

課程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教育思想、學生需要和社會需要這三者有極大相關,密不可分。課程必須是在正確的教育思想下才能建立,教育思想指導課程體系的方向和目的,影響課程內容和組織結構,決定教育教學的方法和策略,關系到課程的評價和教育教學行為和動機,教育思想是課程體系構建的基礎,它奠定了課程的基石。

學生的需要影響課程體系的構建,大凡教育,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yǎng)符合一定要求的人,因此學生需要怎樣的教育,也是課程必須考量的重要要素,而社會的需要也十分重要的影響著課程的構建,社會需要怎么的教育,怎樣的人才,它影響著教育目的,自然對課程體系的構建也起到關鍵作用。

三、特殊教育的課程體系需求

特殊兒童是特殊教育的主體,他們的身心發(fā)展有其特點和規(guī)律,只要建立在此規(guī)律上的課程才具有有效性和適切性。

特殊兒童雖然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但他們也是完整的人,也有同于一般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只是在整體上,比普通兒童要遲緩一些。在生理成長方面,發(fā)展速度慢,成熟晚;特殊兒童在大腦皮層的接通功能上較弱;在動作發(fā)展方面,部分特殊兒童在平衡、協(xié)調性、速度、肌肉控制和靈活度、準確性上面能力欠佳;在感知方面,緩慢、范圍狹窄、知覺選擇性差,難于發(fā)現(xiàn)細節(jié),理解和接受能力受限;在語言方面,部分特殊兒童語言發(fā)展較晚、較遲緩、掌握的詞匯少、理解力存在問題,語言的邏輯性、流暢度不夠;在思維方面,他們的思維直觀具體、抽象能力弱,思維不連貫、刻板、缺乏批判性;在學習方面,有失敗預期,注意范圍狹窄、穩(wěn)定性差,組織學習材料困難,記憶力差,識記慢,遺忘快,遷移弱;在情緒方面,高級情感產(chǎn)生晚、發(fā)展慢、情感表達單純、直率、少掩飾;意志力不強;容易焦慮,動機低,適應力差。

結合上述特殊兒童的特點,在特殊教育領域的課程制定、編排必須要考量其特點,結合其發(fā)展規(guī)律、認知特點等。課程在特殊教育領域也必須體現(xiàn)教育公平的原則,所有的教育對象都是平等的,都有受教育的權力,特殊教育的起點和終點都定位在“人”,整個過程必須體現(xiàn)教育的平等和以人為本的理念。

另外,特殊教育的課程需要定位在特殊兒童生活的各方面,才能讓他們學會知識、技能,最終能夠基本的適應社會及家庭,減少生活、生存的障礙,也降低帶給家長、社會的負擔,甚至還能為社會家庭有所貢獻。因此,特殊教育的課程構建也必須面向社會及家庭,關注一生的發(fā)展。這就要求特殊教育的課程要建立在對社會的期待、家庭的需求的充分了解上。

四、特殊教育中課程體系的構建

1.構建特殊教育的課程體系,要注重全人的教育

全人教育,是一種既重視社會價值又重視人的價值的整合的教育觀念,全人即完善的人,指人的多方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主要包括學問、道德、藝術、宗教、身體和生活六個方面,對于特殊兒童而言,全人教育就是塑造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教育,在特殊兒童的身體、情緒、社會性、認知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方面都有進行教育,要有相應的課程設置。

構建特殊兒童的課程體系,要理解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之間的聯(lián)系,這兩者存在共性及個性,特殊兒童的課程與普通兒童的課程有一定相關性,他們都要學習一定的語文、數(shù)學知識,但就其個性,對特殊兒童要設置專門的課程。例如,針對腦癱兒童的康復課程,針對感官失調孩子的感統(tǒng)課程;在他們身上有障礙也有潛能,部分特殊兒童對美術、音樂、體育都有一些潛能,課程設置要善于調動這些潛能,幫助有缺陷的特殊兒童學習替代和補償,這也是特殊兒童在其生活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反復的結果。特殊教育要考慮特殊兒童的階段性和系統(tǒng)化的需要,在特殊兒童的不同階段,他們需要的課程不同,例如,在6歲以前,主要是早期康復和發(fā)展性課程的教育;在16歲以后,就要開始考量職業(yè)教育和適應性課程的教育需求了。

2.構建特殊教育的課程體系,要進行個別化教育計劃

鑒于特殊兒童的特殊性,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特點和需要,所以統(tǒng)一的計劃、教材、教學方法等,對特殊兒童不相宜。在1975年11月,美國頒布的《向所有兒童提供教育法案》,法案的第三條就是個別化教育方案。個別化的教育,根植在對特殊孩子的尊重上,變教材、教師中心為以兒童為中心,真切的關注特殊兒童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個別化教育要求對孩子有全面的、科學系統(tǒng)的了解,這是教育開展的依據(jù),包括對特殊孩子的家庭、社區(qū)、生長發(fā)育的情況、興趣、優(yōu)劣勢等各種情況的了解,越是精準的分解越能夠保障后續(xù)教育服務的質量。

個別化教育是特殊教育的趨勢,它強調對特殊孩子的早期干預、學前教育、學齡期教育、職業(yè)教育滿足其成長的要求,每一個階段的個別化教育要有側重,但各階段首尾相連,貫穿于學生的一生。

第5篇: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范文

【關鍵詞】運動干預;行為;障礙;環(huán)境適應

中圖分類號:G7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246-01

特殊兒童概念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狹義的特殊兒童指的是身心發(fā)展有缺陷的兒童,廣義指的是與正常兒童有明顯差異的兒童。這些差異具體表現(xiàn)在語言、智力、情緒、肢體等方面。近年來,隨著教育的發(fā)展,特殊兒童的教育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將舞蹈治療引入特殊兒童教育當中,對全范圍的特殊兒童身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特殊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特殊兒童教育發(fā)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的重要指標。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環(huán)境變化、生活壓力等原因,造成我國特殊兒童的人群不斷擴大。特殊兒童由于自身存在肢體殘疾、智力殘疾、視力障礙、聽力障礙等問題,心理上的自卑、自閉、孤獨、厭學、恐懼等心理上的問題,導致他們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目前國家對特殊兒童的康復治療等制度還有可提升的空間,不少家長迫于一些心理因素或者重視程度不夠,在孩子患病初期沒有引起重視,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一些兒童更是因為心理疾病,早早畫上了人生的句號。所以加強特殊兒童舞蹈治療迫在眉睫。

二、舞蹈治療對特殊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影響

經(jīng)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狹義范圍內的特殊兒童數(shù)量在逐年上升。面對這樣一個不斷增大的特殊兒童群體,有效的治療干預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無論特殊兒童有什么樣的缺陷,無可否認他們都有接受舞蹈治療干預的必要。因此我們在提倡美育的同時也要加強特殊兒童在歌舞方面的治療釋緩教育或活動,這是讓他們能更靠近其他正常兒童。通過舞蹈治療,特殊兒童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遠離孤單、消除自卑、建立生活和學習的自信心。如今很多特殊兒童不敢與外界接觸,交流能力下降,內心缺乏安全感。通過舞蹈治療課程的干預,可以很好地改變他們的這種心態(tài)。舞蹈節(jié)奏歡快、感染力強,且具有團體性、互動性,可以有效提升社交能力,調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很快融入到舞蹈和音樂的氣氛中,從而幫助他們建立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和更加客觀的生活態(tài)度。

三、舞蹈治療對特殊兒童身心健康的作用

舞蹈是肢體藝術,它將人體的動作進行美化、加工、提煉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通過舞蹈能表達人的感情、思想、情緒。舞蹈治療作為舞蹈的功能延伸對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釋壓作用。舞蹈治療主要療法形式有:(一)調和動作療法。治療師以非語言的同步和相應方法與特殊兒童建立信任和同感關系。(二)反應、對照動作療法。以語言及非語言的模仿性反應及對照技巧,幫助特殊兒童建立自我感覺意識。(三)交流動作療法。幫助特殊兒童建立表達能力、對應能力、物我交流的敏感度。(四)真摯和創(chuàng)造性的動作療法。以自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動作體驗,培養(yǎng)特殊兒童內省能力,建立自然和真摯的表達能力和習慣。(五)動作質量的訓練療法。改善特殊兒童的表情動作在張力、空間、力度和時間上的素質,從而調整并提高生活中各種相應的行為能力。(六)群體動力療法。通過群體動力的體驗,化解特殊和的交流障礙,提升人際關系處理的能力。

通過運用這些實際操作實踐,隨著治療干預的推進,智障兒童在訓練中的情緒表現(xiàn)會有很快進步。平靜愉悅的情緒比例有很大提升,而不當興奮和不當?shù)吐涞谋壤灿兴陆?。可見舞蹈治療干預,效果是明顯的。一般說來,需要更多支持的患者采用一般性的舞蹈療法,而相對更有獨立能力的患者更適用于創(chuàng)造性的舞蹈,智商處于臨界點的患者大多則采用團體舞蹈治療。舞蹈伴奏音樂的選配也需要謹慎考慮。年幼兒童和特殊兒童通常會對歡快的、節(jié)奏感強的樂曲感興趣,因此,要盡量選擇那些音律及節(jié)奏簡單并且是用單一樂器演奏的音樂。

治療實驗的行為觀察表明:智障兒童在上學的意愿上以及生活狀態(tài)上有明顯改善:孩子們表現(xiàn)得活潑且愉悅。愿意參與活動的意識有所增加,在與同學和老師的交往中表現(xiàn)得更加積極,人際交往的伙伴數(shù)量有很大提升。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延長了,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四、結語

舞蹈治療是一種身心的互動,舞蹈治療對特殊兒童具有重要意義。舞蹈治療可改善智障兒童的情緒,可以促進智障兒童的適當行為,減少不當情緒的發(fā)生。舞蹈治療實驗教學能夠改善智障兒童的行為表現(xiàn)。通過舞蹈鍛煉他們的身體協(xié)調能力,訓練孩子的對稱、定向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

參考文獻:

[1]張歆冉.論舞蹈教育對特殊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影響[J].才智,2015,(27):121.

第6篇: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范文

特殊兒童是指在身心發(fā)展或學習、生活中與普通兒童有明顯差異,因而需要給予區(qū)別于一般幫助的特殊服務的兒童。包括高于正常的超常兒童,學習困難兒童,有視覺、聽覺等各種殘疾的兒童,在某一方面某個時期在發(fā)展或學習中需短期或長期的各種特殊服務的非殘疾兒童[1]。而所謂社會關注度,是指社會公眾對于他人或者某一事物所表現(xiàn)出的關心與重視程度[2]。提高社會對特殊兒童的關注度,有助于增進社會公眾對特殊兒童的了解與支持,倡導社會扶殘助殘的良好風尚,同時也能夠使特殊兒童獲得認同感,不斷認識并挖掘自身的潛能和價值,對于特殊兒童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希望經(jīng)過這次對西安部分特殊兒童生活及其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度的調查,能夠了解特殊兒童的日常生活狀況,了解社會群體對他們的看法和關注程度以及為他們的扶助機構所貢獻的力量,呼吁社會各界人士多關注他們,較大程度依賴于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社會關注度高低與特殊兒童身心發(fā)展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過高或過低的社會關注度對特殊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都存在不良影響,關注適度對特殊兒童身心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2.調查設計

2.1調查對象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西安市普通居民,研究方法主要為問卷調查法輔以訪談法,筆者在西安市隨機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5份,回收率為95.0%。在所有調查對象中,聽說過但不是十分了解特殊兒童的被調查者占80.2%,對特殊兒童有一定的了解的占18.6%,完全沒有聽說過特殊兒童的被調查者占0%。

2.2調查工具與統(tǒng)計方法

所用調查問卷共11題(10道選擇題,1道開放性的建議題),其中6道建議類題目采用普通數(shù)理統(tǒng)計法計算,5道態(tài)度類問題采用李克特量表進行統(tǒng)計計算。具體采用5級量表形式,即對量表中每一題目均給出表示態(tài)度積極程度等級的5種備選評語答案(如“很不同意”、“不同意”、“說不準”、“同意”、“非常同意”等),并用1-5分別為5種答案計分。將一份量表中各題得分累加后即可得出態(tài)度總分,它反映了被調查者對某事物或主題的綜合態(tài)度,量表總分越高,說明被調查者對某事物或主題的態(tài)度越積極。因此,用此態(tài)度總分來表示特殊兒童的公眾關注度是較為科學的[3]。

3.統(tǒng)計結果

3.1公眾態(tài)度類

公眾對于特殊兒童的平均態(tài)度是評價特殊兒童社會關注度的重要標準之一,所有態(tài)度類題的平均意向為3.793,屬于中等偏上,愿意當志愿者幫助特殊兒童的平均意向為中等(3.449),民眾認為社會和政府對特殊兒童的關注程度是中等的水平(3.901),而認為社會及政府需重視特殊兒童的平均意向達到4.425,是較高的,這與之前一個問題的調查結論也是相符的,由此可見,總體來說,公眾對于特殊兒童的關注度屬于中等偏上的程度,大部分的人都是有所了解并給予關注的(見表1,表2和表3)。

3.2建議類

54.7%的被調查者認為在幫助特殊兒童方面,家人扮演最主要的角色,這與對從事特殊兒童教育的老師的訪談的結果是一致的,剩余參與社會兒童幫助的社會群體中,特殊教育機構占17.4%,義工團體占14%,政府只占1.4%(見表4)。

在對特殊兒童的幫助方面,選擇“完善保障的權利”以及“提供免費的康復治療”的人數(shù)達到89.5%,而“給予家人補貼”只占1.3%,這說明給予特殊兒童的家人補貼的作用并不大,無限期的大量投入與緩慢的康復效果的差距是較難彌補的,因此,政府包括社會的再多幫助與關愛,都不及讓這些特殊兒童能夠自食其力來的重要,由此,陽光家園項目的產(chǎn)生也能從更大的程度與范圍上解決這個問題(見表5)。

除了需要社會保障之外,36.2%的人認為特殊兒童更需要“社會和人們的接納和關心”,其余各項“基本技能的學習”(23.2%)、“專門的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23.2%)以及“某項工作技能的學習”(17.4%),由此可見,在基本的生存能夠被保障的條件下,特殊兒童也需要社會的接納,這也是社會關注度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見表6)。

在選擇幫助特殊兒童的方式上,59.8%的被調查者去做志愿者,19.5%的人表示會捐錢給他們,6.1%的調查者會去聯(lián)系政府或者其他志愿者,同時也有14.6%表示不知道怎樣幫,由此,也可看出不論是特殊兒童康復中心還是福利院在幫助特殊兒童的志愿者的宣傳力度是不夠高的,也可以加強宣傳招募志愿者的力度(見表7)。

4.小結與思考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特殊兒童雖然由一定的機構進行管理和教育,但在其教育過程和生活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調查問卷的反饋來看,公眾對特殊兒童的認知并不完善,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首先就需要加大公眾對該類人群的關注度。

對于政府機構來說:

(1)應當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公眾更加了解特殊兒童,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聽說過”的階段。

(2)對康復中心等提供特殊兒童恢復健康的醫(yī)療機構進行大力扶持,分別從資金,人力資源,醫(yī)療設備,康復環(huán)境等方面采取措施。

(3)呼吁全社會對特殊兒童生活的有效重視。積極倡導義工,志愿者或者有償服務人員定期去康復中心。

(4)應該完善有關社區(qū)康復的立法從而將社區(qū)康復制度化,并重視殘疾預防的積極意義。充分發(fā)揮政府機構,特別是殘聯(lián)在構建相關制度安排中的作用,各地殘聯(lián)應該對當?shù)貧埣踩松鐓^(qū)康復和殘疾預防工作的開展情況加以監(jiān)督指導,統(tǒng)籌安排社區(qū)康復資源的配置。殘聯(lián)應與教育部門、衛(wèi)生部門合作培養(yǎng)一支高水平的康復專業(yè)人員隊伍,為殘疾人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5)提倡全納教育,讓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接納特殊兒童的教育形式。

(6)應加大對“陽光家園”項目的投入與建設,讓特殊兒童的未來多一條可能的出路。

對于社會各界公益人士來說,首先,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在網(wǎng)路上宣傳使得更多的人知道特殊兒童存在的困難。其次,特殊兒童心理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小覷。無論是正常兒童還是特殊兒童,都需要別人的鼓勵,關心和愛護。加強特殊兒童的心理教育也是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的關鍵步驟。所以,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也不僅僅在于可以為這些孩子提供經(jīng)濟支持,適當?shù)目赐团惆橐彩潜匾?。最后,從問卷的結果來看,家人的陪伴對這些孩子的影響甚大,無論外界的力量多么強大,對于這些特殊兒童來說,最親近的還是自己的家人。政府,志愿服務團體(義工團體),教育機構所能提供的都是外在力量。但是,由于經(jīng)濟條件或者社會壓力有些家長會放棄對這些特殊兒童的監(jiān)護權,從而交給康復中心,對于此類行為,康復機構和政府可以適當參與調節(jié),說服家長。(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樸永馨.特殊教育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2

第7篇: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范文

關鍵字:積極心理學;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一、積極心理學及其理念

心理學自誕生以來,一直以治療心理疾病、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人類的卓越才能為研究目標和使命。然而,在整個20世紀,心理學的研究僅局限于人類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發(fā)現(xiàn)、診斷和治療。而這種以問題為中心的消極研究模式明顯與心理學研究的初衷漸行漸遠。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以Seligman為發(fā)起人的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思潮,主張心理學要致力于研究人類的活力與美德。積極心理學超越了傳統(tǒng)心理學只關注“心理問題”的舊模式,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發(fā)展。積極心理學家倡導要用一種更加開放、更加積極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和價值,強調從正面而不是從負面來研究人類的心理。具體來說,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關注個體積極情緒的體驗

積極心理學關注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它主張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在對待過去方面,主要研究滿足、滿意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當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樂等積極體驗;在對待將來方面,主要研究樂觀和希望等積極體驗。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是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強調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xiàn)在和樂觀地面對未來。

2.關注個體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應該注重人性的優(yōu)點,而不是人性的弱點。以Seligman為首的積極心理學家們倡導研究和探索人類的美德和積極心理品質,并提出了6個維度的美德和24種積極心理品質,如好奇心、真誠、勇敢、愛、寬容、感恩、希望等。積極心理學認為,這些積極人格品質普遍存在,主要是通過實現(xiàn)和激發(fā)個體的各種現(xiàn)實能力和潛在能力而形成。

3.關注積極社會環(huán)境的營造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離不開周圍環(huán)境和家長、教師、同伴等提供的最優(yōu)支持。最優(yōu)支持環(huán)境的特點是尊重個體的獨特性,并給予他無條件的接納和理解。所以,積極心理學關注積極社會環(huán)境的營造,包括建立溫暖的家庭、關系融洽的社區(qū)、科學有效的學校、有高度責任感和良知的媒體以及社會機構等。

二、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孟萬金教授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而創(chuàng)立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模式,是指用積極的內容和積極的方式與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品質和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塑造學生積極向上的心靈和積極美好的人生的教育活動。與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側重于問題學生和學生的問題,教育重心不再放在診斷和消除痛苦上,而是采用積極取向,一切從積極出發(fā),用積極的心態(tài)來對待和解讀人的心理現(xiàn)象(包括心理問題)。特殊兒童由于身心存在某種問題和障礙,他們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與正常兒童相比,他們更需要精神鼓勵,更需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因此,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不僅順應心理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滿足特殊兒童的心理需求。

1.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以發(fā)展積極心理品質為主,以防治心理問題為輔

傳統(tǒng)消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堅持“重矯治,輕發(fā)展”的目標導向,以問題為中心,注重對心理問題的解決和防治,而對學生心理的積極面關注不足。傳統(tǒng)心理學在糾正心理問題的研究上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卻疏忽了心理學的最高使命——充分開發(fā)人的潛能,使人的生命更有意義和價值。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心理本身就有預防和治療心理問題的作用,只要個體潛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只要個體具有積極心理品質,他們就能擁有無限的心理能量和勇氣,自然而然的避免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所以,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品質作為教育重心,即應以發(fā)展積極心理品質為主,以防治心理問題為輔。特殊兒童在適應社會環(huán)境和日常人際交往中,盡管難免會面臨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但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能充分挖掘和開發(fā)他們的潛能,發(fā)展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他們就能形成樂觀的心態(tài),具備積極的的眼光,選擇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擁有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從而順利的解決問題和戰(zhàn)勝挑戰(zhàn)。

2.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

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問題而進行,教育內容多是以學生心理問題的種類及其具體表現(xiàn)、形成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和策略為主。這種以心理問題為中心的教育內容極其不適合特殊兒童,特殊兒童本來就有生理缺陷,這種對消極的濃重渲染極易使特殊兒童過度關注自己的缺陷和問題。不斷的消極暗示引起更加消極的自我概念,從而阻礙特殊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向上生長的力量,特殊兒童亦是如此,他們跟正常兒童一樣,也具有積極的心理能量,也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重點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各種積極心理品質,用積極的心理品質引導他們生長出絢麗多彩的生命之花。具體來說,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積極的認知方式,如積極的歸因方式,靈活的、有彈性的思維方式,發(fā)展性的看問題的眼光等;(2)積極的情緒體驗,以情緒智力為主,如積極的情緒表達、情緒理解、情緒管理能力,積極情緒的培養(yǎng)能力等;(3)積極的意志品質,如自我決定,勇敢,堅持,自律等;(4)積極的人際關系,如真誠,友善,寬容,愛和團隊精神等;(5)積極的自我概念,如自我悅納,自我效能感等;(6)積極的習慣,如積極的生活習慣(自我照顧,自我管理)和積極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方法,目標制定,時間管理,自我激勵等);(6)積極的心態(tài):包括感恩,希望和樂觀等。

3.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應注重積極的情緒體驗

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知識灌輸和方法的傳授,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再加上教育內容又以心理問題為中心,極易導致學生的抵觸情緒,教育效果也因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消基礎教育探究蔡偉林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特殊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極被動而大打折扣。與之相反,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極其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倡導通過積極的情感體驗鑄就積極的心理品質。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主張通過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特殊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設計在形式上豐富多彩、在內容上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參與,在活動中思考和感悟,也在活動中體驗收獲和愉悅,并逐漸自覺形成各種積極的心理品質。學校不僅可通過運用角色扮演、心理劇表演、心理游戲、價值觀辨析、小組討論、認知行為訓練等方法開展專門的心理輔導活動,還可通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如班隊活動(主題班會、衛(wèi)生值日、升旗儀式、入隊儀式、成人典禮、畢業(yè)典禮等)、文體活動(朗誦、舞蹈、歌唱、繪畫、體育等表演及競賽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訪問、社會公益、社會調查、親子郊游、家務勞動)等,靈活多樣的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以感恩的培養(yǎng)為例,可組織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以視頻欣賞(以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為主題)、小組交流(說說父母對你的愛)、問卷調查(你對父母知多少)、小組討論(如何回饋父母的愛)、制作感恩卡(寫出對父母的愛)等為活動內容;也可通過開展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的征文活動或演講比賽、繪畫比賽,還可以是家務活動如幫父母分擔家務或給父母提供愛心服務等校園文化活動。這兩種活動方式,均注重學生的主動反思和領悟,引導學生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并通過與自己對父母的回饋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他們有所感悟、有所觸動,促成他們培養(yǎng)感恩父母的意識和行動。

第8篇: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范文

一、服務型實踐教學體系的主要內容及實施策略

(一)將倫理教育融入專業(yè)教育之中。

教育共同體固有的倫理特性使得特殊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廣泛存在著道德與利益、善與惡、應有與實有、道德與社會歷史條件等矛盾沖突[2],唯有將倫理教育融入特教師資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才能培養(yǎng)出既有較強實踐操作能力又有高尚職業(yè)情操的新型特教師資。為此,我校特教專業(yè)的老師們通過編撰專業(yè)倫理教材,進行職業(yè)倫理的理論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特殊教育工作的地位、性質和意義,了解特殊教育工作的平凡與偉大之處,提高他們對本專業(yè)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認識;通過觀摩特教影片、參觀特教機構、為特殊兒童送教上門、到特殊班級當義工、去偏遠地區(qū)的特教學校頂崗支教等活動,引導學生體驗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獲得的職業(yè)幸福感和榮譽感,在陶冶其專業(yè)道德情感的同時鍛煉他們的職業(yè)道德意志,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行為。

(二)建立康復訓練室、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康復機構和特殊兒童家庭四位一體、統(tǒng)一協(xié)調的實踐教學體系。

我校特殊教育專業(yè)不僅強調學生專業(yè)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重視其專業(yè)道德的教育與養(yǎng)成;不僅注重發(fā)揮傳統(tǒng)的校內康復訓練實訓室和特殊教育學校的育人功能,而且積極拓展校外特殊教育康復機構和特殊兒童家庭這兩大專業(yè)實踐基地。這種四位一體、統(tǒng)一協(xié)調的實踐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多接觸特殊兒童、了解特殊教育現(xiàn)狀和親自進行相關專業(yè)實踐的機會,使他們的專業(yè)情感和專業(yè)實踐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因此,本模式是探索我國高等特殊教育師資養(yǎng)成性教育的一次嘗試,對于開辦特殊教育專業(yè),但是沒有直屬于自己的臨床教學實驗基地的特教師資培養(yǎng)單位來講,這種模式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公益性、經(jīng)濟性和靈活性,是優(yōu)質高等特殊教育師資培養(yǎng)可采納的重要模式[3]。

(三)依托基地,服務社會。

特殊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縱觀特殊教育的先進國家和地區(qū),個別化、生活化、支持、生活質量等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我國特殊教育也在朝這些方向發(fā)展,由于多種原因,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關注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新形勢下,傳統(tǒng)的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早已不適合特殊教育實踐的需求。因此,臨床操作能力強,能思考和處理多種教學情境,滿足特殊兒童多樣化教育需求,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的新型特教師資是特殊教育師資培養(yǎng)追求的必然目標。我校特殊教育專業(yè)特別注重發(fā)揮各類實踐基地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鼓勵師生大膽地“走出去”,把眾多實踐基地作為平臺,在增強自己的專業(yè)實踐能力,提升自己專業(yè)情感的同時,通過師生雙方的實際行動服務社會、回報社會。

二、服務型實踐教學體系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解決實踐教學中,重實踐能力培養(yǎng)、輕職業(yè)倫理教育的問題。

我國傳統(tǒng)的特教師資培養(yǎng)往往極其倚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除了重慶師范大學、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等極個別學校外,國內高等特殊教育師范生的培養(yǎng)大多采用從理論到理論的模式,學生在校期間接觸特殊兒童的機會很少,雖然偶爾也會有一些實踐活動,但是這種所謂的專業(yè)實踐往往是走馬觀花式的,直接導致特殊教育的臨床教學和管理經(jīng)驗匱乏。而在比重極其有限的實踐教學活動中,常常存在重視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忽視倫理教育的問題。我校特殊教育專業(yè)的服務型實踐教學體系為師生雙方創(chuàng)造了廣泛接觸特殊兒童、體會特殊兒童及其家庭種種獨特際遇的機會,在與他們互動的過程中很好地培養(yǎng)專業(yè)道德情感,磨煉職業(yè)道德意志,最終轉化為積極的專業(yè)道德行為。

(二)緩解特教機構師資短缺、專業(yè)理論水平不足的問題。

我國現(xiàn)代特殊教育起步晚,發(fā)展水平較低,至今不少特教機構(尤其私立的康復機構)仍然面臨著資金不足、師資缺乏、辦學經(jīng)驗不足、專業(yè)技術缺乏等問題,本市的特教機構在這些方面的問題更嚴重。針對這種情況,我校特殊教育專業(yè)從2010年3月起至今,組織、協(xié)調本專業(yè)骨干教師,為本市自閉癥兒童康復中心和聾兒康復中心進行教師培訓,共計200余學時,主題涉及“智障兒童的評估及智力品質的培養(yǎng)”、“自閉癥譜系障礙的干預方法”、“行為矯正的原理與方法”、“手語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游戲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運用”、“感覺統(tǒng)合訓練”等。這種以高等特殊教育專業(yè)為主體,通過特教師生與基層特教機構的頻繁互動進行學習和研討的方式,不僅提高高等特殊教育專業(yè)的教學質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基層特教機構師資不足、理論知識缺乏的弊端,在優(yōu)勢互補的諸多活動中,開創(chuàng)了良性互動的局面。

(三)緩解特殊兒童家庭的壓力。

家庭是特殊兒童生存和發(fā)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場所,家庭教育的成效將極大地影響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任何家庭都面臨著或多或少自身很難意識和解決的問題,特殊兒童家長、家庭面對的壓力和挑戰(zhàn)尤為大。目前社會提供給特殊兒童家庭的支持系統(tǒng)還很不完善,社會對于這類兒童的關注程度還不夠高。特殊兒童及其家長在康復治療、教育訓練、法律援助、政策支持、資金援助等方面得到的社會支持十分有限,某些特殊兒童及其家庭處于被動、回避、等待及無奈的狀態(tài)。在服務型實踐教學體系觀的指引下,我校特教專業(yè)的師生本著服務社會的原則,免費送教上門,對特殊兒童進行個別輔導,為其家長提供教育咨詢和教育技能培訓,緩解特殊兒童家庭的壓力。

(四)解決康復訓練機構、特教學校、校內康復訓練室和特殊兒童家庭很難協(xié)調一致的問題。

在我國目前特教實踐中,康復訓練機構、特教學校、校內康復訓練室和特殊兒童家庭幾乎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tài),雖然偶有溝通,但是這種交流缺乏系統(tǒng)性,很難做到圍繞共同關心的特教問題,開展多主體間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在服務型實踐教學體系中,我校特殊教育專業(yè)的師生成為積極的活動者,我們開放校內康復訓練室,為特殊兒童家庭提供訓練場地,為特殊學校及康復機構提供康復訓練與教學設備,并提供專業(yè)訓練技術及教學理論支撐。對特殊兒童進行診斷與評估,針對評估結果,實施個別輔導教學,并為特殊兒童接洽適合于該兒童的康復機構或特教學校。他們組織策劃家庭學校的聯(lián)誼活動,邀請康復訓練機構與特殊教育學校共同參與,相互之間進行專業(yè)問題的探討,構建四位一體、統(tǒng)一協(xié)調的教育模式,促進特教事業(yè)的共同發(fā)展。

三、服務型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效果

特殊教育專業(yè)學生通過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倫理教育,各項實用、高效的教師通識性或專業(yè)的職業(yè)技能訓練,掌握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師和相關的特教康復及管理人員應具備的各種教學能力和技巧,把所學得的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將專業(yè)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轉化為具體的職業(yè)行為方式,并使之趨于規(guī)范化。

(一)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明顯提高。

特殊教育學生能夠進行接案,熟練地運用診斷評估工具,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正常開展個別與團體教學。學生運用獨特的構思,設計出盲文摸讀輔助教具、自閉癥兒童結構化教學溝通板等一系列教學用具,獲得特殊兒童的喜愛和家長及學校的一致好評。熟悉特殊兒童的各種類型,根據(jù)不同障礙類別進行專業(yè)護理,并給予特殊兒童家長正確的指導。學生通過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到理論層面,形成科研論文,并對實踐教學活動進行反思。學生多次參加省級和校級職業(yè)技能大賽,屢獲嘉獎。

(二)師生的職業(yè)情感明顯提升。

我校特教專業(yè)的師生們廣泛參與助殘日活動、自閉癥日宣導活動、殘奧會宣傳活動、特教機構和特殊兒童家庭的個訓等活動。這些專業(yè)實踐活動,使師生雙方置身于特殊教育的諸多真實情景,增加了對特殊教育的感性認識,進一步理解了發(fā)掘特殊兒童潛力,使其平等參與社會的意義。師生們普遍反映,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到了不少書本以外的知識,促進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對于特殊教育專業(yè),也由最初的不了解甚至排斥,逐步轉變?yōu)橄矚g從事這一職業(yè)。在與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接觸的過程中,他們的專業(yè)情感和專業(yè)實踐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第9篇: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范文

【關鍵詞】特殊教育;語文

特殊兒童的教育一直是我們所關心的。他們在生理上的缺陷導致他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也會有所影響。他們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愛,同時加強他們的教育能夠強化他們的自信心,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因此對特殊兒童的特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殊教育要從小開始,尤其是語文,語文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強大自己的內心,做一個內心的巨人。語文的特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小學特殊教育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分析

1.特殊教育課堂教學現(xiàn)狀

特殊教育是針對一些特殊兒童所設計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形式,其針對的對象主要包括盲、聾、啞、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兒童和青少年,針對不同情況的兒童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在教育中考慮到每個兒童在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個性化差異,通過特殊教育使這些兒童能夠達到增長知識、鍛煉技能、完善人格的目的,使他們通過學習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特殊教育的現(xiàn)狀仍然不容樂觀,在特殊教育的課堂上,網(wǎng)絡應用少,計算機等多媒體技術應用有限,再加上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老師有時又不能物盡其用,導致學生很難吸收到更多的知識。創(chuàng)設情境,情境式教學應用不足,由于特殊教育針對的學生情況比較特殊,所以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的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現(xiàn)有的特殊教育語文課堂上教學形式相對單一,教師講授的方式單調,對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顯,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不足,沒有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為后續(xù)的學習奠定基礎。

2.特殊教育語文教學面臨問題

網(wǎng)絡化教學對于特殊兒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重點學校會有比較先進的數(shù)量較多的機器,而發(fā)展相對落后或者偏遠地區(qū)的學校數(shù)量較少,配置也較低,學生不容易上手,以后到社會上也幾乎不用,對于學生來說沒有太多的利用價值。這樣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也不利于學生發(fā)展,而且還可能造成特殊兒童的自卑心理,可以說百害而無一利。

特殊教育教學理論不夠豐富,相比大眾教育,特殊教育由于針對的學生數(shù)量少,學生的情況復雜,更多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化,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授課形式,因此針對特殊教育的教育學理論遠遠不如針對大眾教育的教學理論研究程度深,教學手段和課堂設計豐富。難以實現(xiàn)對學生的一對一針對性教學,有一些學生由于先天性缺陷,對教師同樣的授課形式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的學生對教師授課內容理解程度低,有的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方式或者對課程本身有很深的抵觸情緒,尤其語文學習很多時候要求學生的多種感官共同形成形象化的感知和認知,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設計,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引導式教學。

二、小學特殊教育中語文教學對策分析

通過宏觀調控增加教學設施,豐富網(wǎng)絡化教學,改善多媒體教學的教學設施,讓學生能夠更多地應用到網(wǎng)絡,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能起到很好的用處。從理論上重視特殊教育,針對特殊教育的不同類型的學生,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如對于聾的兒童就多用文字圖片等方式讓他們了解世界、學到知識;對于啞的兒童就可以進行正?;拇蟊娀逃?,但要讓他們把想法及時記錄下來,鍛煉他們的思維;對于智力低下的兒童老師就要有足夠的耐心,反復進行知識點的強化,讓學生有最基本的社會認知。最好是將不同的特殊兒童進行分班分組教育,這樣教學負擔不大,老師也能夠更好地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識。

豐富教學理論采用情境化教學,增加學生對課堂的參與程度,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增加學生的存在感,加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明白自己和正常兒童并沒有差太多。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肢體,而不是通過語言來創(chuàng)設情境,特殊兒童對感官有著更好的領悟,因此老師也可以針對學生這一特點,讓學生用身體去感受課文中所講授的知識。通過圖片,食物,文字,甚至還原現(xiàn)場等方法讓學生更好地與作者達成共鳴。老師也可以請同年級的正常學生參與到教學中,讓特殊兒童感受到自己于正常學生并沒有太大差距,減少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的距離和隔閡,這樣在以后的教學中,學生才能更好地參與到教學中。在特殊兒童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才能更好發(fā)展,更好地獲取知識,也更容易融入社會。

老師要格外注意學生的自尊心教育,根據(jù)教材的內容和學生情感找一些勵志的文章,讓學生更好地認知社會,了解社會。

特殊兒童的教育要有針對性,針對不同的特殊學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獲得知識。對于語文的教學老師要通過多媒體和情境設計等方式更好地加強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讓特殊兒童也感受到語文教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麗萍.《特殊教育中專聾生語文閱讀教材選編初探》[J].云南師范大學研究生論文,2007,6,21

[2]徐衛(wèi)東.《撒播心靈的陽光――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模式與方法探討》[J].黑河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