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市場經濟法律系統(tǒng)的建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市場經濟法律系統(tǒng)的建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市場經濟法律系統(tǒng)的建構

歷史經驗已經證明,在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法律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穩(wěn)定與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主體是平等的,利益目標是多元的,資源的配置也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市場主體都從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發(fā),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這樣就會使市場經濟的運行交織著各種矛盾、沖突。因此,必然要求通過法律手段從宏觀以及微觀上對各個主體之間的行為加以協(xié)調與規(guī)范,通過確立和保護產權、維護公正的市場秩序,為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fā)展確立基本的條件。從全球范圍來看,除了那些中東的石油國外,人均GDP處于世界一流的國家大多是實行法治的市場經濟國家[1]。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艱辛努力和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與我們黨在不同階段關于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決策緊密相聯(lián)的?;仡欉@一體系形成的過程,大體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8到1992年。這一階段是在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之前逐步開展經濟立法的時期。在改革開放之前,由于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對經濟關系的調整并不是依靠法律手段,而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等手段來調整。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才逐漸建立和發(fā)展起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自此之后,從以階級斗爭為中心,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相應開展了經濟立法工作。黨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明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的原則。1988年4月12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通過了第一個憲法修正案。這個憲法修正案共兩條,其內容是:(1)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fā)展。(2)對土地不得出租的規(guī)定作了修改,規(guī)定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轉讓。按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和方針,立法機關推進了經濟立法進程,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則、全民所有制工業(yè)企業(yè)法、經濟合同法、著作權法、專利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企業(yè)破產法(試行)、全民所有制工業(yè)企業(yè)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yè)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法、外資企業(yè)法。尤其需要指出,1986年的民法通則規(guī)定了民法的調整對象、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行為、民事權利、民事責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基礎法律規(guī)則。

第二階段:從1993年至1997年。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開始建立的時期。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發(fā)展規(guī)律的系統(tǒng)總結。按照我們黨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這些重大決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遵循憲法規(guī)定的原則,加快經濟立法,進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關國家機構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本世紀末初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這是黨的有關文件中首次提出“初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的要求,為我國經濟立法指明了方向。1993年的憲法修正案規(guī)定“,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將憲法第十五條關于國家實行計劃經濟的規(guī)定修改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边@可以說在憲法上確認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依據憲法規(guī)定,我國進一步加強了市場經濟立法工作,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開始構建市場經濟的立法體系,出臺了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外貿易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廣告法、仲裁法、勞動法、銀行法、保險法、票據法、合伙企業(yè)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法、律師法等市場經濟領域的法律。

第三階段:從1998年至2002年。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深入發(fā)展的時期。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十五大的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zhàn)略目標。確立這一戰(zhàn)略目標,是我們黨治國理念的進一步完善,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依據這一戰(zhàn)略目標,1999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第三個憲法修正案。該憲法修正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規(guī)定為國家的治國方略,規(guī)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黨的十五大報告還明確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依據“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目標,立法機關在此期間制定了證券法、合同法、個人獨資企業(yè)法、招標投標法、信托法、政府采購法、中小企業(yè)促進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需要指出的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為了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和建立統(tǒng)一市場的需要,我們又修訂了對外貿易法和知識產權法等法律,確立了統(tǒng)一、透明的對外貿易法律制度。

第四階段:從2002年至現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逐步形成的時期。依據“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立法機關開始著手制訂一些在法律體系中起著支架性作用的法律制度(如物權法等),從而形成社會主義法律體系。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明確了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zhàn)略部署,提出了“三統(tǒng)一”的法治原則,即“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起來”。黨的十六大還提出了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兩個“毫不動搖”原則,即“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要“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舉措:一是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二是大力發(fā)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三是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這些都為物權法等法律制度的出臺,以及在物權法等法律中確立平等保護原則奠定了基礎。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第四個憲法修正案。明確規(guī)定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一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進一步制定市場經濟方面的法律,“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全面推進法制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市場主體、市場交易、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边@就為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指明了方向。2011年3月17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提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huán)境。”在此期間,立法機關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行政許可法、反壟斷法、企業(yè)破產法、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銀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法、反洗錢法、企業(yè)國有資產法、電子簽名法、證券投資基金法、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循環(huán)經濟促進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等法律。

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逐步建立,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經濟改革的順利推進,推動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因為上層建筑必然要對經濟基礎起反作用。西方一些學者認為,在中國的市場經濟發(fā)展進程中,法治發(fā)揮的作用很小[2],這種看法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仡櫸覀兏母镩_放以來的成就,如果沒有一套完備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我們根本不可能實現如此卓越的發(fā)展。例如,在物權法剛剛通過不久,世界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IFC)于2008年4月22日聯(lián)合了《2008全球營商環(huán)境報告》,指出中國大陸2007年因物權法的頒布,大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商業(yè)環(huán)境,并因此將中國大陸列為商業(yè)環(huán)境改革前10位之一[3]。再如,中國的銀行和金融秩序能夠克服金融危機,保持穩(wěn)定,很多專家和學者都認為,這和我國已經建立的較為完備的金融法律和金融監(jiān)管制度不無關系。[4]我們之所以能夠在短短二十多年時間內,建立證券市場,并且能夠保持有序的發(fā)展,沒有出現西方曾經出現過的因股市大崩盤導致的整個經濟蕭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們的證券法、公司法等法律的頒布和實施。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就是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組成的有機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目前,起著支架性作用的法律制度已經制定出來,大體上涵蓋了經濟生活的主要部分,而且這些法律制度規(guī)則相互之間大體上或者總體上做到了和諧一致。這一體系主要包括了四個方面:

(一)規(guī)范市場主體的法律制度

確立市場主體法律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標志之一。規(guī)范市場主體的法律制度首先是指市場主體的準入制度,這其實就是要在法律上確立從事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尤其是社會組織在法律上應當具備的資格,例如資本、治理結構、名稱等。我國市場主體準入制度的發(fā)展過程,實際上就是順應市場經濟發(fā)展,逐步放開市場準入條件、完善企業(yè)治理結構的過程。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就迅速制定了外商投資企業(yè)法,在國有企業(yè)中引入法人制度,充分利用法人的有限責任來激發(fā)企業(yè)的創(chuàng)造力和活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們逐步廢棄了傳統(tǒng)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企業(yè)法律制度,打破了所有制的藩籬,按照現代市場經濟法制的共同要求,采用國際上市場經濟條件下通常的企業(yè)組織形式、資本組織形式和責任形式,先后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業(yè)法、個人獨資企業(yè)法、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商業(yè)銀行法等,對各類市場主體及其行為進行規(guī)范,保障其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例如,在2005年《公司法》修訂過程中,放寬了對公司成立條件的限制,允許設定“一人公司”、全資子公司,進一步降低了公司成立的最低資本要求,允許出資人分期繳納,出資的方式也更加靈活,這都有利于新辦公司,促進經濟發(fā)展。此外,為了實現資本信用和個人信用的有機結合,發(fā)揮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我國民法在傳統(tǒng)的自然人、法人之外,明確承認合伙企業(yè)等其他組織的法律主體地位,合伙企業(yè)法承認了特殊的普通合伙、有限合伙等新型企業(yè)組織形式。二是市場主體的退出機制。企業(yè)破產法確立了優(yōu)勝劣汰機制和陷入困境企業(yè)的挽救制度。破產制度是指在債務人無力償還債務的情況下,以其財產對債權人進行公平清償的法律程序。眾所周知,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企業(yè)在激烈的競爭中必須遵循優(yōu)勝劣汰的規(guī)則,只有通過破產制度才能促使企業(yè)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fā)展。198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企業(yè)破產法(試行),2006年通過了企業(yè)破產法,該法的特點表現在:第一,擴大了適用范圍,將其適用從原有的國有企業(yè)擴展到所有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yè),并可以參照適用于企業(yè)法人以外組織的破產清算。第二,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企業(yè)破產和重整機制。其不僅完善了破產程序,而且通過建立重整、和解等程序,使資不抵債的企業(yè)獲得復蘇的機會、促進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貫徹“早發(fā)現、早治療”的思想,從而建立早期防治企業(yè)困境的法律機制。第三,進一步強化對債權人的保護,通過設立破產管理人取代過去的由政府組成清算組對破產企業(yè)進行清算的做法,設立債權人會議、對逃避債務的行為進行懲戒等措施,有效的防止了“假破產,真逃債”。

(二)維護市場交易秩序的法律制度

有關維護市場交易秩序的規(guī)范性文件,如合同法、擔保法、拍賣法、海商法、票據法、證券法、信托法、招標投標法、產品質量法、廣告法、政府采購法等,這些法律為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因為法治對市場的重要作用在于,“約束經紀人行為,其中包括產權界定和保護,合同和法律的執(zhí)行,公平裁判,維護市場競爭”[5]。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合同法。合同法是直接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交易關系的法律,其提供了市場平等主體在交易中需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6]。合同法是直接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交易關系的法律,其提供了市場平等主體在交易中需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其他法律則是對某些特殊主體(如政府采購法)、某些特殊標的(如證券法、票據法)或者某些特定交易形式(如拍賣法)等的特別法。2010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審理的約1171萬案件中,僅合同糾紛就已達到3239740件[7]。這些案件大多都需要依靠合同法來解決糾紛。我國合同法的主要特點在于:第一,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中外學者普遍認為,我國合同法是一部比較先進的法律,很大程度上就表現在該法立足于中國的實際情況,并借鑒了兩大法系的最新成果。例如我們在買賣合同這一章的很多規(guī)則都是借鑒了1980年《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guī)定,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而訂立的。第二,體現了鼓勵交易的市場經濟的內在需要。市場由無數的交易構成,我們要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發(fā)展,促進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歸根到底是要鼓勵交易。所謂鼓勵交易,主要是指合同法應當按照交易的內在需要,鼓勵當事人訂立合法的合同、努力促成合同的成立并生效、充分保障合同的履行和合同目的的實現。第三,充分尊重當事人的合同自由,同時保護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弱勢一方,強調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合同法的目的不是代替當事人訂立合同,而只是在當事人不能通過合同對自己的事務作出很好安排的情況下,合同法才為當事人作出安排,如果當事人已經作出很好的安排的話,合同法尊重當事人的選擇,當事人依法享有自由決定是否締約、選擇締約伙伴、確定合同內容、決定合同的變更和解除等權利。在交易中,消費者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需要特別的保護,所以合同法同時也強調了對格式條款的限制、對霸王條款的防范。第四,合同法充分貫徹了誠實信用的原則。誠信原則不僅僅體現了許多民法規(guī)則的價值,而且法官可以根據這個規(guī)則來解釋法律、作出判決。尤其是在實踐中,誠信原則還體現為具體的行為規(guī)則。在市場經濟社會,要構建市場經濟秩序,必須要講誠信。如果當事人一方不是誠實守信的,那么,即使合同再完美,也不可能得到嚴守,所以,誠信才是合同能夠得到嚴格履行的基礎。這也是我國合同法特別強調貫徹誠信原則的原因。

(三)確認和保護財產權益的法律制度

該類法律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是確認和保護有形財產權益的法律制度。馬克思《資本論》講到,“要使這種物能當作商品來相互發(fā)生關系,商品監(jiān)護人必須當作是自己的意志存在這種物內的人,來相互發(fā)生關系,以致一方必須得他方同意,從而,依雙方共同的意志行為,才在讓渡自己的商品時,占有他方的商品”[8]。這種對物也即有體物享有的權利,即物權。在物權法律制度方面,我國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擔保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法、企業(yè)國有資產法、物權法等重要法律。其中,物權法作為保護財產權最為基本的法律,其確立了我國的物權法律的基本制度。物權法是一部維護國計民生,全面保護人民財產權利的法律。它充分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遵循平等保護物權的市場法則,強化國有資產保護,貫徹現階段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規(guī)范了現實生活中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在財產權益的確認和保護上,其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物權法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確立了平等保護原則,在法律上宣告公私財產應當同等保護,從而奠定了我國法制的基礎。按照平等保護原則,所有的財產都是神圣的,所有的物權都是排他的,所有的物權都應該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第二,物權法完善了征收征用制度。在物權法中,規(guī)定了征收征用適用的三個條件,即公共利益、依據法律的權限和程序、依法給予充分補償;物權法明確了征收的主體是政府而不是開發(fā)商,物權法確認了對城市房屋拆遷的合理補償原則,以及對農村集體土地征收的合理補償原則。物權法的規(guī)定為新的拆遷條例(《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的制定和實施確立了基本的原則。第三,物權法第一次在法律上確立了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明確了業(yè)主委員會等的地位,明晰了車庫、車位、綠地、道路等的歸屬規(guī)則,確定了物業(yè)公司與業(yè)主相互之間的關系,解決了長期困擾民眾的物業(yè)糾紛問題。第四,物權法第一次明確規(guī)定了住宅用地使用權到期后自動續(xù)期的規(guī)則,從而給老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至于住宅建設用地續(xù)期后,是否支付土地使用費,該問題關系到廣大群眾切身利益,需要慎重對待,物權法對此未作規(guī)定,屆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再作慎重考慮。確認和保護無形財產權益的法律制度。這主要是指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我國已經先后制定了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為知識產權提供法律保護。在這一方面,我國法律制度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努力實現與國際接軌。尤其是在加入了WTO以后,我們根據WTO的規(guī)則,全面修改我國知識產權法律,符合了時代的要求。第二,體系較為完備。除了三個重要的知識產權法律以外,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合同法等法律中都有保護知識產權的內容,此外,我國還制定了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等行政法規(guī)。應當說,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所保護的范圍是較為全面的。第三,保護程度較高。我國雖然是發(fā)展中國國家,但是就法律規(guī)則來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標準還是比較高的,例如我國已經將WTO規(guī)則和TRIPs協(xié)議中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措施完全引入了我國,可以說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建立,也極大地鼓勵了我國的技術進步和創(chuàng)新。例如,到2006年,我國專利申請總量已突破300萬件,數量升為世界第一,而到了2010年我國國際專利增速也達到了世界第一[9]。隨著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鼓勵技術創(chuàng)新、增加知識存量、促進經濟發(fā)展,都對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的科技競爭實際上就是知識產權競爭。尤其是在我國,不缺“中國制造”但缺“中國創(chuàng)造”。我國出口商品中90%是貼牌產品,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們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yōu)勢換來微薄的利益,成為低端產品的“世界工廠”。這種發(fā)展模式是難以為繼的。因此,必須通過推進知識產權發(fā)展戰(zhàn)略,加快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四)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的法律制度

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導致市場失靈,壟斷、不正當競爭也會損害市場的正常發(fā)展,市場的發(fā)展也可能會帶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無序性,如不加以規(guī)范,會導致發(fā)展的不平衡和兩極分化,破壞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例如,在食品安全領域,出現了大頭娃娃、三鹿奶粉、瘦肉精、染色饅頭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表明一些不法商人為追逐利潤,完全置法律和道德而不顧,所以對市場采用放任自由、放松監(jiān)管,顯然是無法保證市場秩序正常發(fā)展的。早在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穆勒就提出了應該在市場邏輯之下通過法律干預“安排好‘公共物品’的供給”。[10]如果把放任自流的市場比作一匹脫韁的野馬,那么法律對市場規(guī)制和監(jiān)管的作用就是要給野馬套上韁繩,但韁繩并不能夠替代野馬本身[11]。正是因為這一原因,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法方面制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預算法、個人所得稅法、企業(yè)所得稅法、稅收征收管理法等一系列經濟法律。保障了政府依法間接宏觀調控和適度干預經濟,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在這些法律中,反不正當競爭和反壟斷法是其中最為基本的法律,尤其是反壟斷法被稱為“經濟憲法”。反壟斷法是市場競爭的基本法,是經濟法的核心。反壟斷法在市場經濟國家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美國被稱為“自由企業(yè)的大憲章”,在德國被稱為“經濟憲法”,在日本被認為是“經濟法的核心”。應該說,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沒有反壟斷就沒有真正有效的競爭,實行市場經濟離不開反壟斷法。通過反壟斷法對市場的干預,不僅可以制止和減少市場壟斷、推動市場競爭,也有助于促進技術的創(chuàng)新[12]。我國于2007年通過了反壟斷法。我國反壟斷法的主要特點:一是法律明確定義了壟斷行為,并重點調整三類具體的壟斷行為,包括壟斷協(xié)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經營者集中。二是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進行了規(guī)制。三是對外資并購境內企業(yè)或者以其他方式參與經營者集中,確立了反壟斷審查與國家安全審查相結合的制度。四是確立了比較合理的反壟斷法的適用除外制度。五是確立了分工明確的反壟斷執(zhí)法機構,包括反壟斷委員會以及承擔反壟斷執(zhí)法職責的機構、職權。六是明確了壟斷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反對企業(yè)以假冒、虛假廣告、竊取商業(yè)秘密等不正當手段攫取他人競爭優(yōu)勢,其前提條件是市場上有競爭,其目的是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保護合法經營者和消費者利益。因此反不正當競爭法可簡稱公平競爭法,它追求的是公平競爭。反壟斷法主要禁止壟斷行為,有的國家也稱之為限制競爭行為,通過對壟斷和限制競爭的規(guī)制,使市場保持競爭態(tài)勢,保證市場上有足夠競爭者,保證消費者的選擇權[13]。反壟斷法從而可簡稱為自由或有效競爭法,其目的是保障企業(yè)在市場上自由參與競爭的權利,提高經濟效率,擴大社會福利。

社會主義經濟法律制度形成的經驗和主要特色

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的進程來看,其核心經驗在于: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形成的根本保證,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的力量源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形成是我們黨對執(zhí)政規(guī)律科學認識與總結的結果,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我們黨運用法律手段引導和規(guī)范社會經濟活動,建立并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我國才在短時期內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西方國家法治發(fā)展歷史比較長,但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始終處于緩慢的自發(fā)形成的過程。在市場經濟發(fā)展初期,西方國家奉行完全的自由主義,形成了民法的契約自由、所有權絕對和責任自負這三大原則。到十九世紀末期和二十世紀初期,國家在市場經濟中的調控作用不斷加強,在民法中三大原則開始改變,對意思自治的限制逐漸產生,并且在民法之外的經濟法律制度逐漸形成并完善。而西方的商事法律制度,也是在商事實踐過程中,經過數百年,逐漸形成和完善的。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構建在短時期內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可以講,我們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一二百年的歷程。我們先形成了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而后才形成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所以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因為執(zhí)政黨自上而下的推動而形成的。在市場經濟法律制度中,立法機關適應時展的新形勢、新課題、新任務,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新訴求,而不斷完善立法。例如,在“十一•五”期間,民生立法既是立法機關的重點,保障民生的強化是立法的一個重要亮點,民生立法很大程度體現在我們注重了對私權的保護。比如《物權法》的頒布,就是注重了對老百姓財產權的保護。在立法過程中,也通過民主立法和開門立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集中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在這個漸進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按照改革開放的需要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整體目標,逐步推進,逐步發(fā)展和完善。

社會主義經濟法律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其形成過程,可見它的特征主要表現在:1.本土性。這就體現在“社會主義”四個字之上的。應當看到,我國在從“無法可依”向“有法可依”的轉化過程中,沒有像一些國家那樣完全照抄照搬國外立法,而是立足于中國的需要,立足于改革開放的需要,立足于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由于我們強調本土性,使立法任務更為艱巨,但是這進一步保障了立法的質量。確保了立法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并能夠針對這一需要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保障了實踐性、實用性和具體針對性。2.人民性。人民性首先體現在我國的立法目標和宗旨就是為了反映人民的意愿、實現人民的目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立法為民,這也是我們最大的特色。在市場經濟法律制度中,立法機關適應時展的新形勢、新課題、新任務,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新訴求,而不斷完善立法。3.完整性。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就是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起著支架性作用的法律制度已經制定出來,這就使得法律在總體上保持了和諧一致。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基本構建了市場經濟的法律框架,確立了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規(guī)則。我們已經構建了一個私權的體系以及相應的保護機制。第四,時代性。一方面,與時俱進不僅僅是黨和國家政策基本精神,而且也應當是國家法制發(fā)展的指導思想。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是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而不斷發(fā)展的,它與改革開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即反映和確認了改革開放的成果,也為改革開放的發(fā)展留下空間。另一方面,為了保持時代性,凡是體現人類文明發(fā)展共同成果的、國際通行的規(guī)則和慣例,我國進行市場經濟立法時要注意與其必要的銜接。凡是外國市場經濟立法的成果和經驗,對于該國是比較好的同時也適合我國的情況和需要,應該大膽學習;對于該國是比較好的但并不適合我國的情況和需要,不能簡單照搬[14]。第五,開放性。也就是發(fā)展性。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隨著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完善的。尤其是我們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經濟仍然不斷在發(fā)生變化,需要立法適應社會的需要而不斷發(fā)展建設完善。只有注重體系性,才能夠使我們的法律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發(fā)展。(本文作者:王利明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