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tǒng)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傳統(tǒng)經典文化和崇高的人生美德,是大浪淘沙,沉淀歷史、積淀文明的結晶。因此接受傳統(tǒng)教育,學習經典文化,已成為時代的迫切需求,尤其對于正在求學的茶蘋學子,更應成為時尚。
傳統(tǒng)文化是人生健康之基礎食物,而流行文化如快餐小吃,可以調解生活。一個有著傳統(tǒng)美德的社會猶如飄著花香的地方,令人眷戀留連,和樂而文明。永久不逝的燦爛文化和文明精髓,將影響和著世代精神與情懷。
傳統(tǒng)美德、經典文化是人類奠基性的財富,傳統(tǒng)經典就是我們敬愛的先人們燦如織錦的文化造就的主線,是中華民族世代尊奉的美德。從先民的歌唱、圣賢的著述,到元明清的戲曲、平話小說,無不貫穿著人文精神,大愛情懷。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其基調就是關心人世,熱愛人生,健進而厚德,中和而崇禮,尊重自然萬物而心系蒼生家園。
傳統(tǒng)美德是歷史大浪淘出的真金一樣的文化精華,是我們整個民族選擇的結果,它穿越時空,久已激起世界上有識之士的贊賞和悅服。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棟梁,應該擁有堅定的信仰。只有這樣,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中,才能擔負起社會賦予的責任。目前大學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要大力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1進行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
大學生消費觀念扭曲,產生盲目樊比,畸形消費,沖昏頭腦,越來越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開始為了物質享受而向自己的道德挑戰(zhàn),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面臨了嚴峻的考驗。正確引導學生文明不等于奢侈,優(yōu)勢不應引來懶惰,進行吃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頑強的意志是傳統(tǒng)道德的根本
頑強拼搏的意志;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氣概;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風格;自尊自信,自強不息的品質是傳統(tǒng)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市場競爭的“法寶”。我們必須高揚頑強拼搏這面旗幟,在學習領域掃除形形的浮躁現象。很多青年學生不喜愛自己的專業(yè),出現厭學情緒,坐在教室魂不守舍,心不在焉,遲到、早退,上課睡覺,終日漫無目的,其實就是缺乏頑強的意志。大詩人李白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柞磨成針”的道理,發(fā)奮讀書,終成二代詩豪;茅以升少年立志,遠涉重洋,經歷千難萬險,終成為橋梁之父;中國體育健兒用頑強拼搏的精神書寫壯麗篇章;我國擁有勇于創(chuàng)新、善克難關的科技人才隊伍,因為他們的頑強拼博,才有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fā)射與返回,圓了中國人“太空之旅”的夢想成為我國科技史上的又一光輝里程碑?!瓣柟饪傇陲L雨后,請相信有彩虹”。用堅韌不拔的意志頑強拼搏,成功才會擺在你眼前。
3樹立為民族的明天而奮斗的遠大目標
人生如航船,只有用力穩(wěn)住航舵,遇到暴風雨才不會使你偏離航向。好多學生認為考好大學就是為了好工作,好工作就為好收益。為了目的不要過程,為了目標不擇手段。急功近利,一再喊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其實自己根本沒注意已“先發(fā)而后至”,輸在了終點。近年來發(fā)生在學生身上的令人觸目驚心的事件,深人思考發(fā)現,大學生與所謂的“問題少年”思維方式太相似了,都是驚人的短視。物欲的膨脹,使得大學生迷失了人生的目標和方向。我們努力的最高目標不應是金錢和權力。一定要有激情、熱情、責任、義務,唯有如此,才能擔負起引領和救贖的職責。
4珍惜感動,選擇快樂,永不放棄,相信自我
處在學習生活之中,正是青春年少,擁有美好的年華,應該歷數自己擁有的幸福,珍惜朋友親人帶給的感動,用一顆平常的心面對人生和生活。每一個人都是有待開發(fā)的金礦,而決定個人含金量高低的則是心態(tài)。大多數人的智商、享賦和條件相差無多,又都一樣年輕,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因此,積極或消極的心態(tài),對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學業(yè)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正確的心態(tài),整日消沉抱怨,患得患失,又怎能實現自己輝煌的夢想和人生目標呢?
選擇快樂,永不言棄,相信自我,在自我肯定中完善自我。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對于樹立人生觀和價值取向,構筑自己風光別致的精神家園是十分必要的。
5知識教育是獲得成功的必要保障
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桌戏蜃佑薪虩o類—— “教不倦,學不厭”的偉大精神光耀千秋。那么,我們首先要問教育是什么?在中國孔孟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中,教育就是生命、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天地萬物、與宇宙的關系。
現在,讓我們超越時空,從《禮記》上領略中國古代的教育場面和讀書之樂:童子七歲的時候,離開父母跟著老師,只有節(jié)日,才能回家看看父母。跟著老師學什么呢?學灑掃應對。換一句話說,他所學的是生活教育。他在學校里面能夠侍奉老師、侍奉學長,回家去自然就會孝順父母,尊敬兄弟姊妹,這是倫理道德的教育。
除此之外,就是背誦重要的經典。老師選出來教他讀,督促他背誦,一遍一遍去背 ,一天要背幾十遍、上百遍。諸位想想這目的何在?是不讓學生胡思亂想。小孩不給他事情做,他會胡思亂想,用這種方法訓練他的智慧。整個小學從七歲到十二歲,都不講解義理,就是叫他背誦,背得滾瓜爛熟,他心里沒有妄想,只記誦許多圣哲的智慧結晶。十三歲入太學,太學授課就是講解研討。太學里的老師教學,不一定是在講堂里面,擺著書本坐在講臺上。
那時候學生少,一個老師大概只帶十幾、二十個人,這樣小班,老師也都是專家,對于學問,他一生專攻某一經論,他專講授這個科目,老師往往帶著學生游山玩水,領略大好山川,旅行授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游歸來,他的課程也講授完畢。為什么呢?課程典籍老師背得很熟,學生也背得很熟,講課不需要帶課本,講到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大家都知道。每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沒有空格;不管哪個地方刻書,都是這個規(guī)矩。
所以上課不帶書,老師帶著學生去玩 ,帶著酒、帶著菜,學生替老師拉車,服侍老師,教學是那么自在快樂。所有要修學的課程都在小學完成背誦,以后就不要再用書本了。現在諸如國學大師南懷謹,他到七十多歲寫文章,引經據典,隨手拈來,這都是他小時候背的。
外國人對兒童很愛護,無微不至,小孩是隨心所欲 ,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兒童時代享福。中年在社會上奮斗,苦苦掙扎。由于東西方人觀念不同,老年的時候住在養(yǎng)老院很可憐,孤獨寂寞,極少能與后代享受天倫之樂。所謂老年人的墳墓,中年人的戰(zhàn)場,兒童的天堂。
我們中國人則和他們相反,童年時代父母師長管教很嚴,規(guī)規(guī)矩矩,教給孝悌忠信,培植培福的根;中年時代服務國家、造福社會;晚年時代享清福、頤養(yǎng)天年。人生的境界逐步提升,止于至善,這是較為圓滿的人生規(guī)律。
值得強調的是我們中國古圣先賢把教育的理念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都不能夠比擬的。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這符號表達的意趣非常濃厚,這個 「孝字可以說代表了整個的教育,從小把這個觀念灌輸給小孩子。這「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中間沒有代溝,不但父子是一體 ,父親上面還有父親,一直追到無始;兒子再往下還有兒子,人生代代無窮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個整體。
西方沒有這觀念,西方人父子有代溝;所以外國人問中國人為什么祭祖先?幾千年前的祖先,你認識嗎?你知道嗎?你們?yōu)槭裁匆浪克肋h無法理解。但是儒家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社會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
今天每個人都希望世界和平,和平要從那里做起?要從這基礎上做起。離開這個基礎,和平只是口號,絕對不能成為事實。儒家的教育致力于孝道的發(fā)揚光大。橫的一面是兄弟、朋友、朋友的朋友,如是推展出五倫五常,「倫是「倫理?!胺驄D“,這是講人與人的關系,最小 的一個圈。「室,指同住一個房間。室外面是家,家有“父子”,有“兄弟”。家外面 是社會,社會有“君臣,有“朋友”。
從前「團結這兩個字在中國用不上的,因為五倫就是團結!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一個國家、一個 民族,是一個整體,還喊什么團結呢?人與人之間,有名份,有義務,所以五倫就有十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誠友信、君敬臣忠他有他本分的責任,他有他應盡的義務。
“仁、義、禮、智、信” 這五常是基本的道德理念。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20世紀70年代就指出:現代,乃至未來,能夠拯救和構建人類精神生活的,惟有中國的孔孟教育……臺灣學者、被譽為“中華經典推廣讀誦第一人”的王財貴先生說:最高級的教材是“四書”,第二級是“五經”,第三級是唐詩、宋詞、古文……
我認為,李吉林老師從“意境說”中概括出了“真、美、情、思”四大特點,構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理論和課程模式,這是情境教育的理念精髓,是人本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完美結合,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在繼承著中國優(yōu)秀教育傳統(tǒng)的同時,挑戰(zhàn)著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
真——真實情境的感受是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弊端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教育把樹立教師的權威地位,培養(yǎng)學生唯上、唯書作為實現教育任務的前提。實踐證明,情境教育所闡明的教育過程中客觀與主觀的辯證關系,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情境教育認為,給兒童一個真實的世界——走進大自然,體驗社會生活,為兒童展現一個活生生的、可以觀、可以聞、可以觸摸、可以與之對話的多彩的世界,將學科教學的內容與生活的真實相溝通,這一切都會形成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良性互動。因此,要追求教育與真實環(huán)境相融合,讓兒童在感受“真”、領悟“真”中長大,以利于兒童認知、情感、思維的發(fā)展。從“真”出發(fā),由“真”去啟迪“智”,去追求“美”,去崇尚“善”。
美——突出美育的功能是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弊端的挑戰(zhàn)。美育是教育的目標,不單純是學校教育的一項具體的工作?,F在學校教育普遍存在一個問題:不是把美育看成貫穿在學校全部教育活動中的教育目標,而是把它看成藝術教師的一項工作。美育是一種自由的形態(tài),是潤物細無聲地使人的心靈得以凈化,使人具有豐富而充實的精神世界,并將這種精神滲透到整個內心世界與生活中去,形成一種自覺的理性力量。美育的目標,不僅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幫助學生樹立美的理想,發(fā)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學生的人格和心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其實,教育中也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自覺地進行美育。我們將美育的教育目標最終轉化為自覺的教育活動,就是在創(chuàng)造美的教育。李吉林老師深感教學中的美,以“美”作為培養(yǎng)兒童創(chuàng)新精神的土壤。認為美既能啟智又能育德,既能冶情又能發(fā)辭,具有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她倡導以美擺脫各科教學的單純工具性的抽象理性壓力,以美感的籠罩,使各科教學的文化內涵得到順乎自然的體現,工具性包容的知識和實踐,鑲嵌在浸潤了文化藝術的、美的情境中。從而使知識變活了,變得有血有肉,變得豐富而具神采。
情——教育過程的愉悅是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弊端的挑戰(zhàn)。過去許多教師和家長都以結果的愉悅作為教育的最高追求。于是,教師和父母常把自己所做的一切,甚至包括對學生身心所施加的幾近殘酷的壓力,都歸結為“為了孩子好”這種善良的愿望。而情境教育則不然,她高度重視教育的過程,特別是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心理體驗。認為使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才能形成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心理動因,才能使學生通過過程的積淀最終形成良好的基礎素質。李吉林老師強調“情”是情境教育的命脈。當兒童在教師引領下,進入情境時,情感便鏈接在教師、學生、教材之間,相互牽動著、影響著。她概括出的“以情為紐帶”作為情境課程重要的操作要義之一,而又進一步明確了優(yōu)化的情境必然會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產生投入學習活動的主觀需求,感受學習活動帶給他們的快樂與滿足,并在其中受到熏陶感染。從而因為情感的作用,使教師的真情、期待、激勵,衍化出學生的自信,使兒童的思維、想象、記憶等系列的智力活動處于最佳的狀態(tài),這就將認知與情感、學習與審美、教育與文化綜合地在課程中體現出來,實現了教育過程的愉悅。
思——重視形象思維是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弊端的挑戰(zhàn)。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使教育事業(yè)面對許多新的不適應,產生許多新的困惑,而新的科學研究成果的不斷涌現,又引起我們對原有規(guī)律的思考。于是對規(guī)律把握的過程也就伴隨著對規(guī)律不斷探索的過程。李吉林老師從小學課堂教學普遍存在的枯燥乏味、死記硬背、高分低能等現象帶來的困惑出發(fā),試圖探索問題的癥結所在,并由此感到教育理論的缺失。腦科學研究的進展為這種探索提供了重要依據,她把思維作為腦科學成果在教育中應用的結合點和切入點,通過研究試圖把當前教學改革從忽視思維、脫離思維的學習理論及其影響中,回歸到學習的基本命題即學習與思維上來。這項研究從兩種思維的基本智能理論出發(fā),特別以發(fā)展形象思維與教育關系的研究為重點,打破了長期以來思維研究強調單一抽象思維的局限性。在這一基礎上,又對思維的全面發(fā)展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內在聯系機制進行了探索。情境教育以“思”為核心,重視想象在發(fā)展兒童思維、培養(yǎng)兒童悟性方面的特殊作用,注意兒童想象力的發(fā)展。讓兒童把觀察與思維、觀察與想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兒童憑借想象,加深情感體驗,從而把啟迪兒童的想象,作為發(fā)展兒童創(chuàng)造性的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徑。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51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5)09-0108-02
[本刊網址] http://hbxb.net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它決定了教育活動的本質。通識教育是關于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非專業(yè)性的、非職業(yè)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yè)作準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高情遠致、和諧自由、博雅信達的健全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通識教育的倡導始于古希臘,隨著近代西方大學教育的興起而得以發(fā)揚和勃興。20世紀初,通識教育作為一種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而傳人中國并產生實踐影響。但是,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中卻源遠流長。
古人認為,“教者,政之本也”,歷朝歷代都重視教化。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yǎng)“君子”,最高目標是“內圣外王”。因此,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注重德性修養(yǎng),以人倫道德教化為基礎,追求博學與貫通,旨在培養(yǎng)胸懷博大,關注民生的人。
一、注重自身德性修養(yǎng)
以人倫道德教化為根本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一大突出特點。最早記載有關教育內容的典籍中記載,帝日:“夔,命汝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詠言,聲衣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辟缛眨骸办?!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帝堯強調要培養(yǎng)正直而溫良,寬厚而嚴肅,剛強而不暴虐,自信而不自傲的人。
“君子”是古代人才培養(yǎng)的標準?!对娊?淇澳》有云:“瞻彼淇澳,?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侗兮,赫兮暄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如切如磋”贊揚君子的道學文才,“如琢如磨”贊揚君子的審思自修,“瑟兮侗兮”贊揚君子的舉止嫻雅,“赫兮喧兮”贊揚君子的寬廣胸懷。“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贊揚了君子道盛德善,人們不能忘懷。
先秦時期孔孟等強調君子當“仁”的思想,孔子強調君子應具備五德,恭、寬、信、敏、惠。即恭謙、寬厚、誠信、敏思和慈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边@五德之間也不是各不相干、相互隔離,而是融會貫通、相互包含的。如果“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泵献右詾橄?、商、周“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認為“三代”設教立學無非是以人倫道德教化人,亦即是以人倫道德塑造人的道德人格。
漢代董仲舒指出:“古之王者明于此,設庫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教化行而習俗美也?!卑讶藗惖赖陆袒糜趯W校教育的中心。同時,他發(fā)揚儒家倫理道德精髓,提出其道德教育的中心內容“三綱五常”,其中的“五?!奔慈?、義、禮、智、信,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對知識分子的基本要求。
兩宋程朱繼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認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保麚P弘揚正大光明的美好品德,棄舊圖新,追求最完善的道德境界。朱熹提出“明人倫”的教育目的,認為教人為學首先要使學生明義理、會做人,而非沽名釣譽、爭權奪利。他認為,“學校之設,所以教天下之人為忠為孝也。”,要以“圣人之德”和“賢人之學”為培養(yǎng)目標。
二、注重通達博識
既強調廣博又強調專精??鬃尤眨骸熬硬W于文”。古人自小學習龐雜的知識文化,所學內容涉及多方面。按中國最傳統(tǒng)的古禮,兒童過八歲就開始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即生活的基本技能和迎來送往為人處世的禮節(jié)。同時開始學習小藝;十八歲束發(fā),行冠禮以后人大學。朱熹在《(大學章句)序》記載:“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人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之文?!薄洞蟠鞫Y記?保傅篇》中記載:“古者八歲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jié)焉;束發(fā)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小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內容包括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五禮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六樂即:云門、大咸、大韶、大夏、大?、大武等古樂;五射即: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五御即: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六書是古代學童練習寫字的材料,為古人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歸納出來的6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九數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學校的數學教材。而大藝指的是六經,即《易》、《書》、《詩》、《禮》、《樂》、《春秋》??梢钥闯觯湃藢W習內容不僅包括“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jié),還包括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但僅僅注重學問的廣度還不夠,教育者還強調學問的深度與精度,要求處理好博學與專精的關系。朱熹認為,“為學須先立大本,其初甚約,中間一節(jié)甚廣大,到末梢又約……近日,學者多喜從約而不于博注之,可以考研其約?!睘閷W者要先確立學問的大方向,從簡單的小范圍開始,然后再力求廣博,然后在廣博的基礎上再求專精。治學必須重視專精,因為“治學貴專而不貴博,蓋惟專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則反苦于雜亂淺略而無所得。”因此,必須在廣博的基礎上專精,博專結合,才能更好地修身窮理,將知識融會領悟適得其用。
既強調知識結構又強調思維方法??鬃尤眨骸皩W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學和思要有效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要求學習小藝和大藝可以看出,傳統(tǒng)教育思想重視知識的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但知識的掌握只是前提,目的是提升認知,進而能考察萬物,總結出“道”,即客觀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痘茨献印吩疲骸暗勒?,一立而萬物生矣?!笨鬃釉疲骸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薄抖Y記?大學》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提出要即物窮理,“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睆娬{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將其總結為理性知識。這無不體現了古代傳統(tǒng)教育思想對歸納、演繹思維的強調。同時,傳統(tǒng)教育還重視整體思維,《易.系辭傳下》日:“天下之物,貞乎一者也”,莊子日:“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中國古代天人合一而相互感應的思想,既把天、地、人作為整體,又將天道、地道、人道聯系起來,反映出古代學者的整體思維。
既強調知識積累又強調結合實踐。古代傳統(tǒng)教育非常重視篤行實踐,孔子認為君子應該“訥于言而敏于行”,曾告誡弟子“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吨杏埂方逃秊閷W者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要將所學之識堅定地付諸實踐。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要知中有行,行中有知。顏元也提倡親身實踐,主張“身實學之.身實行之”,認為“因行得知”,將實學和實習作為教學的要旨。
三、注重社會責任
“內圣外王”是中國古代價值觀的核心,也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終極目標。古代教育家把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結合,內圣之道與外王之學融為一體,既包含完善自身的主觀目的,又服務于治國興邦的政治需要。梁啟超曾經說過:“內圣外王之道一語包舉中國學術之全體,其旨歸在于內足以資修養(yǎng)而外足以經世。”內圣是指要通過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身修養(yǎng),使德、才達到至高境界。在此基礎上,對外施行仁政和王道,治國安邦??梢钥闯?,內圣是手段,而外王才是目的。古代傳統(tǒng)教育思想中的三綱八目,為君子的成長展示了進修階梯。其以“修身”為本,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為“內圣”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王”功夫。如果只做到“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四目,那只能算是“獨善其身”,而若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便是“兼濟天下”了。
中國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比較深,在長期的教育歷史中,分數都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學生學習的終極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評鑒也是按照考試分數的高低來進行評判的,傳統(tǒng)教育認為只有取得好的成績才能夠有更好的職業(yè)前景,在競爭強烈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找到好的工作,得到好的發(fā)展。所以說學生對于教育的認識就是,只有取得好的成績才是最重要的,中間的過程不論是怎樣的,最終的考試成績才是最有效的,這樣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讓學生成為了應試教育的產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競爭,為的就是能夠脫穎而出得到社會的認可,在這樣的教育形式下,學生之間很難存在真正的友誼,在學習的過程中為了取得更好的分數,常會出現一些明爭暗斗的現象,另外自私自利的心理也會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逐漸形成,功利化的教育形式使得學生的心理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高校學生畢業(yè)后面臨的就是嚴峻的就業(yè)問題,面對父母和教師的期望,面臨競爭強烈的社會環(huán)境,各方面的壓力迎面而來。在這樣的形勢下,學生很容易產生扭曲的心理,使得德育教育與真實的生活產生很大的隔閡,德育教育工作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功利化的教學形式使得學生成為只知道競爭和個人利益的人,不利于社會道德意識的提升。
2高校外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方式
2.1傳統(tǒng)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結合
課堂教學是傳統(tǒng)教育的英語教學形式,也是最重要的教學形式,要想在英語教學滲透德育教育,就需要從課堂教育著手。讓學生在進行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思想觀念的德育滲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根據教學的基本內容進行德育教育的拓展和滲透,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即教會學生英語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道德觀念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提升自身的德育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Whoisthegreatestman”這篇文章的時候,當學習完教材上的基本知識之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在中西方歷史上,你認為誰是你心中最偉大的人呢?”,根據這樣的一個提問,學生經過認真的思考和討論后,會出現多種不同的答案,有的認為是、,有的則認為是愛因斯坦、丘吉爾或是華盛頓等人物,每個學生心里崇拜的歷史人物都是不同的,教師應該給學生機會發(fā)表自己的想法,然后每個人根據自己想到的人物,將這個人物在人類歷史上做出的偉大貢獻描述出來,根據每個學生的描述,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這些歷史人物或是領導國家贏得了戰(zhàn)爭,或者是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又或者是在人類文明上有重大的突破和發(fā)現的,總之這些人物對人類歷史都有著不同程度上的偉大貢獻,作為學生崇拜的偶像,也起到了榜樣的力量,通過課文引出這樣的一個問題討論,讓學生能夠通過對這些歷史偉人的了解,對自身的發(fā)展和學習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要想成為一代偉人,就需要樹立高尚的道德觀念,充滿工作熱情,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具備多種優(yōu)秀的品質,才能夠使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在學習有關西方禮儀方面的知識時,教師也要適當地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禮儀進行回顧,讓學生不能忘記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歷史文化的熏染下,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品格和文化氣質。
2.2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德育滲透
任何新的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人們要善于利用新興事物有利的一面,規(guī)避不利的一面。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逐漸走進信息化的時代,在教育行業(yè)中互聯網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多媒體以及互聯網作為教學的重要載體,對于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具有的豐富的形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當學生學習到關于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方面的教材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這方面的視頻,搜集一些有關的素材,讓學生從書本上的固定知識點中走出來,這樣的形式不僅能夠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師要充分地利用好這些先進的信息技術,讓學生對于這些方面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教材介紹的知識方面,還要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提高學生對政治文化的敏感度。
2.3結合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進行德育滲透
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這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也并不是說只要學校進行德育教育,就能夠將學生培養(yǎng)成高素質的人才。德育教育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會、學校和家庭是最主要的三個方面,只有將這三者進行有機的結合,才能夠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高校學生已經開始逐漸地接觸社會,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社會可以說是進行道德熏染的大環(huán)境,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是保證德育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基礎,能夠有效地推動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另外還有重要的一方面的影響就是來自家庭的影響,家庭環(huán)境可以說對學生具有啟蒙作用,從小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就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家庭成員要給學生樹立爭取的道德榜樣,家長的言傳身教對于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學校則是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深化教育的最好的地方,讓學生能夠更加規(guī)范自身的道德行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成為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具有高尚道德素質的人才。
2.4灌輸于滲透相結合的教育方式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在教學內容方面還是要采用主要的課堂教學的形式,但是在借鑒西方教育工作經驗的同時還要有選擇地進行學習,國外思想觀念是多元化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材料,同時還要注重堅持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教師可以經常組織一些校園文化的建設,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精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校園文化的氛圍。在高校外語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是最直接的教育滲透者,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的不僅是理論方面的灌輸,更重要的是要教育的實踐工作,教師作為德育教育的標桿,應該起到適當的示范作用。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內開展一些英語活動,可以免費給低年級的學生普及一些英語知識,教師首先示范性地給學生進行義務教學,這樣一來其他的學生受到教師這種行為的感染,也會逐漸投入到實踐活動當中,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也有利于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這樣的校園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有效地鞏固學生平時學到的知識,另外還是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高校學生道德水平的方式,教師將德育教育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以身作則,能示范作用,能夠讓學生對道德觀念有重新的認識,提升學生的道德觀念。
2.5提倡更加人性化的和諧教育
一、傳統(tǒng)教育在現代社會中所遭遇的困難
1、重語法、輕寫作。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一開始就對學生灌輸的是如何學好語法知識,要注意句子的正確性,不能犯錯誤。結果,我們教出的學生個個英語語法考試都很好,一遇到外國人卻全都傻眼了,沒辦法和別人交流。為什么呢?理由很簡單,學生開口說的機會少,語境少。教師只重語法的講解,而忽視了說的鍛煉。這是傳統(tǒng)教育最大的弊端。我從事英語教育多年來,聽過不少教師上課,他們一上課就給學生講語法,而沒有把語法知識的教學貫穿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做的英語作文更少得可憐。實際上,讓學生寫英語作文是學生再生語言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從作文中用英語、想英語、用英語表達,不但可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觀察力、想象力,更重要的是這是學生開口說的第一個大前提。我們的教師應在教學中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語境,多給學生一些寫的機會。
2、重應試、輕能力。學習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升入高一級學校,這一直是大多數學生最原始的學習動力,他們關心的是分數而不是自身的素質。教師教學也是為了考試,學生的考試成績成了評價教師教學效果最有效 依據??荚嚦闪藢W生和教師的指揮棒。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就這樣一個又一個的誕生了。他們根本就無法適應社會、走進社會,一切又必須從頭開始。現在很多學校,特別是邊遠地區(qū),應試教育還在繼續(xù),素質教育還未提到學校教學的議事日程。實際上,如果單純?yōu)榱丝荚嚕瑢W生經過一些短訓、再加以專項訓練,短短的時月,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就會上升一大步。例如,我在課外輔導的兩個學生,他們再輔導前的成績都很糟糕,前一個同學經過3個月的輔導,成績提高了一大步,后一個同學經過一個暑假的輔導,現成績提高很快,不如中等生行列,而他們的能力呢,無法大膽開口說。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要想短時間提高成績是容易的,只要花精力、花時間去泡就行了,而提高素質,這就需要一個過程。
3、重講解、輕應用?!皾M堂灌”一直是教師很忌諱的話題,很多教師還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這一術語。當然,傳統(tǒng)教育一直持續(xù)到現在,肯定有著它的獨特的魅力,但教師講解過多,學生就失去了很多思考空間,對所學知識只是機械的再現,根本無法融入舊知識。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強調學生所學知識的完美,實際上這是辦不到的。孩子們再學習語言的時候,首先會犯許多語法錯誤,他們的語言絕對經不起語言學家的考究,只要他們能表辭達意就行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本族語也是一樣,只要我們能相互溝通,我們談話的雙方并沒有過分的強調對方的語法錯誤,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習英語的道理和我們學習母語又有什么兩樣呢?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固然重要,但只要向學生講授一些使用語言所必須的詞匯、語法、句子,更多的時間應指導學生如何使用它們。
4、陳舊的教學觀念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教育認為英語的學習是一種單純的語言現象,教學目的只是讓學生能翻譯就行,所以,體現在教學中,教師就大量讓學生漢翻英、英翻漢,當然意愿是好的,但實際上,語言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語言的復雜性決定了外語教學的復雜性,并不是單純的認為英語教學只要完成分翻譯就行了。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勞動的產物,人類的產生都要經歷同樣的變化發(fā)展,各種語言的產生都有同樣的經歷,當然,英語也不例外。因此,找準語言上的共同點是很重要的 ,學習英語并不是純粹的翻譯,翻譯只是學習的一個方面。
二、現代教育所迎來的新局面
新的世紀,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人才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在這高新技術日益發(fā)達的信息時代,不懂外語,無疑是人生的一大悲哀。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社會向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教育面臨著一次嚴峻考驗,是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人才,還是應試型人才,這就是現代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相區(qū)別的關鍵所在,特別是電腦的廣泛使用,英語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教育觀念的大轉變?,F行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培養(yǎng)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運用英語的能力,側重培養(yǎng)閱讀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打好基礎。由此可見,中學英語教學應本著聽說領先、側重讀寫的原則進行教學,徹底摒棄注入式、提倡使用啟發(fā)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求學習為自覺學習,擠壓學習為自發(fā)學習。
2、教學模式的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法陣,不能適應社會潮流而逐漸被人所淘汰?,F代教學模式正像初生的嬰兒,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啟發(fā)式教學的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大量推廣,為現代教學模式的革新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關鍵詞:革命傳統(tǒng)教育;點狀;線形;策略重構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2)09-0015-03
一、現實掃描
【案例】
清明節(jié),某校照例組織中高年級學生去參加祭掃革命烈士墓的活動。在教學樓前集合時,低年級的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擠到走廊上,眼里流露出無比羨慕的眼神。隊伍中三年級的孩子因為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內心的激動溢于言表,個個喜形于色,很難看到有“嚴肅”的氛圍。比較之下,高年級的孩子們因為已經參加過“不過如此”的活動,顯得非常平靜,表現出無所謂的態(tài)度。
案例中的場景,是對學校傳統(tǒng)教育活動現狀的真實描摹。在現代學生心中,掃墓是“春游踏青”,少先隊授銜儀式是“隊干部佩戴標志的集會”,敬老節(jié)活動是“去敬老院送水果糕點、表演節(jié)目”,紀念黨九十華誕是“唱紅歌寫征文講故事”……我們“精心”策劃與組織的集體性傳統(tǒng)教育活動,留給孩子們更多是碎片式記憶,而距離我們的初衷——對活動意義的認同和升華,并內化為他們的一種精神信仰的目標相距甚遠。
傳統(tǒng)教育之所以要堅持開展,是因為這些教育是經過歷史的檢驗和篩選沉淀下來的,是歷史與時代的必然選擇,是歷久彌新的德育拳頭產品。她除了有“清明節(jié)前后掃墓祭奠英烈”的時間載體外,還應該有“列隊默哀、敬獻花圈花籃、講述英烈故事、宣讀祭文、表明決心與宣誓”等程序載體??梢赃@樣講,幾十年來我們所開展的傳統(tǒng)教育活動,在時間和形式上并無多少變化。為何今天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呢?問題的結癥在于我們這個病態(tài)的社會和成人——很多時候,我們組織的傳統(tǒng)教育活動,只是時令的產物,是應景之作,常常忽略和丟失了“教育人出發(fā)的目的”。學校、教師、學生都是為活動而活動,是徹底的“被活動”。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傳統(tǒng)教育活動就演變?yōu)樾@點狀“突發(fā)事件”,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教育效果當然會與當初的構想相去甚遠。具體表現為:
1.活動對象的點狀化
革命傳統(tǒng)教育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成分,理應“從娃娃抓起”。但我們從案例中“低年級小朋友爭先恐后地擠到走廊上,眼里流露出無比羨慕的眼神”“三年級的孩子們因為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內心的激動溢于言表,個個喜形于色”的描述中,可以讀出“低年級小朋友還不具備掃墓、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條件;至今,他們還沒有參加過掃墓活動;甚至連春游踏青活動都未開展過”等信息。而夠得上“資格”的高年級學生,因為連年都參加形式重復的活動而出現“審美疲勞”,所以就因“不過如此”而平靜、無所謂。在活動對象點狀化思維的左右下,我們總以為諸如掃墓一類嚴肅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活動,遠離小朋友的認知世界,起不到教育效果,因而舍棄了很多教育契機。其實,即使小朋友真的不能理解活動的意義也無妨,讓他們參加活動,至少可以為以后這樣的活動“熱身”,學到基本的禮儀,懂得基本的程序,感受莊嚴靜穆的氛圍。而禮儀與氛圍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教育。
2.活動過程的點狀化
思想教育應該是一種浸潤,是悄然無聲的緩慢改變和占領,與式的突飛猛進格格不入。傳統(tǒng)教育應該是一張立體的大網,而網結就是一個個既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的活動,這樣的教育才具備延續(xù)性和生命力,才能引領學生的精神世界。但當下,傳統(tǒng)教育經常是孤峰突起,前無鋪墊,后無續(xù)章。即使有面上的鋪陳,也多是短時間內的狂轟亂炸,暴雨淋旱地,皮焦心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甚至于,當一個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大節(jié)日到來時,由于上級多部門布置的活動太多太雜,一些學校只好采用項目管理的方式進行肢解,以年級、班級乃至于小組為單位,分配任務,突擊活動,完事交差。這樣,看似一片萬紫千紅春滿園的熱鬧景象,結果卻是,這些絢麗的花草由于根基淺,培土貧瘠,不久便枯萎凋謝,不會結出我們期許的教育之果。
3.活動資源的點狀化
案例首句中“照例”一詞,折射出革命傳統(tǒng)教育活動形式的局限和單一,除了掃墓還是掃墓。究其原因,其一是組織者對掃墓這一經典活動駕輕就熟,按部就班不費事兒。其二是在當下社區(qū)里,也確實難以找到更好的活動資源。經歷過槍林彈雨的老革命者已經寥若晨星,年老體衰;散落各處具有紀念意義的名人故居、遺物、文物早已被經濟建設的浪潮吞沒;至于專門的紀念館、博物館,也作為“革命圣地”,并不隨時對學生開放。而最為重要的社會群體主流價值觀念這一精神資源,已經幾乎被時間消磨殆盡,被經濟至上的理念所取代。革命傳統(tǒng)在成人世界的群體失憶,造成傳承的短路和斷層。所以,一提及革命傳統(tǒng)教育,我們就不得不想起那個唯一——革命烈士墓。
二、策略重構
傳統(tǒng)即文化,文化是歷史延續(xù)下來的,而不是在短期內可以突擊打造和人為制造的。制造出來的文化,終究是畸形且容易夭折的,不會變?yōu)閭鹘y(tǒng)。和所有傳統(tǒng)教育一樣,革命傳統(tǒng)教育應該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熏陶浸潤,應該有一以貫之的不懈堅持,應該有“時時事事處處人人”的全面涵蓋。就某一項傳統(tǒng)教育而言,不應該僅僅是一場集會或一次活動的“點”,更應當是一條有起點有過程有結局的“線”。某一次集會或活動,只能是革命傳統(tǒng)教育樂曲中一個鏗鏘有力的音符,只有將其巧妙、連續(xù)地組合起來,才能成為蕩氣回腸的恢弘樂章。
【關鍵詞】遠程教育;傳統(tǒng)教育;因特網
遠程教育是利用因特網來開展教育,結合了現代信息技術,是教育在因特網上的一個重要應用。網絡是巨大的教育資源,并且能夠實現資源的共享。網絡信息資源的豐富性為學習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寶庫。遠程教育能夠彌補傳統(tǒng)教育上的不足和缺陷,那么下面我們來一起探究下遠程教育在彌補傳統(tǒng)教育缺陷上的作用。
一、遠程教育使教學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基本上是粉筆加黑板,有得再增加一些掛圖和教學模型。而遠程教學是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組合教學環(huán)境,多媒體計算機個別化、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網上通信、衛(wèi)星遠程通信等開放性的教學環(huán)境,在新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和現代化。遠程教育中的每個學習者可以共享各種信息資源,可以從世界上的任何角落獲取最新的信息和資料。網絡上的教育信息是有教育專家和計算機人員共同開發(fā)的,學習者可以的到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qū),任何一個學科和領域的知識信息。使每位學習者都能得到均等的受教育的機會,都可以享受到這種高質量的教育,不再受到水平、教材及教師能力的限制。
二、遠程教育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以學校為主要場所,以教師傳授為主要形式,通過特定教師對特定學生的教學,使學生接受既定不變的簡接知識的過程。而遠程教育中倡導個性化學習和協作化的學習,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知識教授的主導者,學生很難進行合作化的協作學習。在遠程教育中,教師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單獨的小組討論機會,每個學生可以在討論中積極思考問題,不但可以從自己思考中獲取知識,也可以從別的學生觀點中獲取知識。遠程教育創(chuàng)造了一個統(tǒng)一的大課堂。教育將從學校走向社會、走向家庭或走向信息技術存在的地方。學習者不再受時空的限制,更不會受年齡、職業(yè)或其他條件的影響。社會上的所有成員,都可以得到均等接受教育的機會。
網絡教學的最大優(yōu)點是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中人數及地點的限制。在因特網上實現講授,其學習人數可無限多,世界各地的學習者都可以參與學習,不必集中于同一地點。講授方式可以分為同步式和異步式。所謂的同步式就是教師與學生在不同一地點上課,學生可以在同一時間聆聽教師講授,師生之間可以有一些簡單的交互,這與傳統(tǒng)教育模式是不一樣的,這種教育模式要結合普通電話線和因特網的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事先準備好講授的內容教材,以超文本的方式組織,并存儲在網絡服務器中。教師通過服務器呈現教學內容,并且通過電話對這些內容進行講解,使學生瀏覽這些內容時達到同步。異步式是指只要利用因特網的服務器以及電子郵件服務就可以滿足基本的要求。這種模式是由教師將教學內容編制成超文本文件,存放在服務器上,學生通過瀏覽此頁面來達到學習的目的。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便以電子郵件的方式詢問教師,教師通過電子郵件對學生的問題給與解答。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習者可以全天24小時進行學習,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學習的時間、內容和進度,可以隨時在網上向教師請教。
三、遠程教學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模式
傳統(tǒng)教學由于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成了主講者,而學生成了接受灌輸的被動群體。而遠程教育使學生從灌輸式學習到參與式學習,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在網絡中尋找不同的教育方式且可以沿著自己的途徑,按自己的速度接受教育與學習。學習者可以在網絡上因人施教。在網絡中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向老師提出問題,并且得到老師的指導與講解。
遠程教育倡導個性化學習和協作化的學習。個性化學習模式可以通過基于因特網的CAI軟件以及教師與單個學生之間的通信來實現。在因特網上應用CAI軟件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各種CAI軟件以軟件資料庫的形式存放在因特網上,供學習者自由下載,學習者將CAI軟件下載到本地計算機,然后再運行該軟件進行個別化學習。第二種方式是直接在網上運行運用Java語言編寫的CAI軟件。這種Java語言編制的程序可被主流瀏覽器解釋執(zhí)行,可以實現軟件的跨本臺運行。這種模式可以使每位學生在自己的方便時間,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自由地通過計算機在網絡上調用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個人條件優(yōu)越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可實現較高的目標。個人基礎差的學生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循序漸進地學習。
學生可以在網上實現討論學習的方式,最簡單實用方法就是利用現有的電子布告牌系統(tǒng),這種系統(tǒng)具有用戶管理、討論管理、文章討論、實時討論、用戶留言及電子信件等功能,因而很容易實現討論學習模式。這種模式一般均具有特權領域的專家監(jiān)控,即由各個領域的專家和專業(yè)教師在站點上建立相應的學科主題討論組。學生可以在自己學習的特定主題區(qū)發(fā)言,并能針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論,每個人的發(fā)言評論都可以被所有參加討論的學習者看到。專家在監(jiān)控中保證學生討論時符合教學目標要求,防止討論偏離當前學習的主題。
(一)“國培計劃”頂崗實習模式的內涵
“國培計劃”頂崗實習模式,即在學校的組織和教師的指導下,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把實習生派到農村中小學校頂替當地教師的教學工作崗位,通過頂崗任課的方式來完成教育實習任務,同時將這些教師置換到高校集中培訓研修的實習模式。“國培計劃”頂崗實習模式比傳統(tǒng)教育實習模式的時間長一些,大概3個月或一學期。實習生從實習學校直接走上講臺,獨自承擔至少一門課程的教學。這賦予了實習生鍛煉的真正機會,讓他們能夠將自身的理論運用到實踐教學,積累經驗,促進了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
(二)“國培計劃”頂崗實習模式存在的問題
雖然“國培計劃”頂崗實習模式賦予了實習生實戰(zhàn)的機會,相對于傳統(tǒng)教育實習模式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仍存在很多的問題。首先“,國培計劃”頂崗實習人數有限,無法滿足英語專業(yè)教育實習的需求。第二,實習生缺乏有效的指導,上手難度大。實習生通過一周的見習觀摩之后便要走上講臺,不僅要獨立做好課堂教學,還要處理班級突發(fā)事件,這讓很多實習生覺得力不從心。第三,實習條件艱苦,實習生心理不適應。頂崗實習的學校一般較為偏遠,生活條件和教學環(huán)境較差,一些實習生無法適應,不能全身心投入實習,甚至半途而廢,嚴重影響了教學和實習質量。頂崗實習模式有效緩解了農村師資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同時也是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教育實習的一種有效途徑。但由于其局限性,不可能單一存在,必須與其他實習模式同時進行,只能作為傳統(tǒng)教育實習模式的補充。
二、全程教育實習模式
(一)全程教育實習模式的內涵
全過程教育實習與傳統(tǒng)的畢業(yè)前“一次性”“終結性”和“突擊性”實習模式不同,全程教育實習模式認為“,教育實習不只是傳統(tǒng)意義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更是一個教學過程。而且,與其他理論課一門一門結業(yè)不同,它是師范生整個在校期間(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間斷地進行的最為完整的教學過程。是包括教學技能訓練、教育見習、教材教法研究、模擬教學和教學實踐等內容在內,并由此形成的大教育實習觀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大教育實習模式。”
(二)全程教育實習模式的實施
全程教育實習模式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教育見習階段,模擬教學階段和教育實習階段。
1.教育見習階段
教育見習是“師范生對自己未來工作進行了解和實際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師范生盡早接觸中學實際、鞏固專業(yè)思想、學好理論知識的重要手段,是畢業(yè)前集中進行教育實習的基礎?!币娏暱梢苑謨纱芜M行,第2學期到中小學見習觀摩,了解中小學教學狀態(tài)和教學內容、日常教學模式和管理方法。在有了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教學理論基礎之后,在第4學期再次到中小學見習和聽課,觀看優(yōu)秀教師教學錄像,學習教學經驗,搜集教學和班級管理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并形成見習報告。
2.模擬教學階段
在第一階段見習的基礎之上,第二階段將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技能訓練。地方高??稍诘?學期開設一門“中小學教學模擬和實踐課”,進行教學技能的分解和綜合訓練。第一,要求學生鉆研教材,編寫教案,認真?zhèn)湔n;第二,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課堂教學環(huán)境,進行試講,模擬教學;第三,交互聽課,互相評講,取長補短;第四,個人總結,對自己的教學模擬進行反思實踐。這一過程還可以采用教學錄音、錄像等方式對教學情況進行記錄,讓學生的教學行為能夠被觀察、分析和評價。指導老師可對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初步具備教育教學能力。
3.教育實習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