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發(fā)明烹飪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929年《行知書信》中提到:社會的范圍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點就是國家;再小就是一省,一縣,一村;再小就是我們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務社會,要“遠處著眼,近處著手”。這很適合對職業(yè)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信心。因為這些學生原來文化課學習成績差,總是背上落后的包袱,老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自暴自棄,所以在開學的第一天教師就可以告訴他們自己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未來的職業(yè)工作同樣是為社會服務,很有意義,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他們并不比同齡人差,只要努力學習技術將來定會取得成功。同時教師應該對他們實際情況作詳細的分析,對他們的教育作好長遠的規(guī)劃,定出短期、中期和長期的明確目標,使學生有的放矢地一步一步走向勝利的彼岸。例如我烹飪職高班在校期間就制定了循序漸進的計劃,高一著重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高二注重各項烹飪技能的提高,高三重視社會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通過這三個階段目標的實現(xiàn)使學生增強了自信,順利踏上了社會,憑自己的一技之長和良好的素質找到了較好的工作,贏得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職業(yè)班學生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他們最需調整的是心態(tài)。常常聽到一些教師在抱怨這批孩子真難教育,你對他們一般說服教育吧不管用,你對他們嚴厲訓斥吧結果卻換來學生的沉默寡言和強烈對抗。要知道這些學生原來由于學習成績差或行為規(guī)范差等原因而經(jīng)常成為受評的對象,所以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常常既壓抑又敏感。對此類問題陶行知在1932年《齋夫自由談》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議:訓育上的第二個不幸的事體就是擔任訓育人員的消極作用。他們慣用種種方法去找學生錯處。學生是犯過的,他們是記過的,他們和學生是兩個階級,在兩個世界里活著,他們對于學生的問題困難漠不關心。我們希望今后辦訓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該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對此我深有感觸,我班學生張某在原來的學校號稱“小霸王”,剛進我校時依然我行我素,不時有欺負同學的事情發(fā)生,我對他教育了幾次效果不明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fā)現(xiàn)他特別喜歡足球,于是有空經(jīng)常和他聊一聊球賽、球隊和球星,慢慢地他對我產生了信任感,不知不覺中我把話題轉向他的行為習慣上,出奇順利地讓他認識了錯誤。臨近畢業(yè)時很多老教師感慨地說:“這些淘氣的學生比剛入校時懂事多了,也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了,關鍵是他們在這里感受到了教師朋友般的關心和平等的對待,這在以前的學校里是無法想象的?。 笔堑?,這種友情方式的教育對心靈脆弱的職業(yè)學生來說真可謂雪中送炭。
職業(yè)班學生不僅需要心靈的關懷,而且需要行為的感召。這些學生是未來的廚師,掌握扎實的烹飪技術是當務之急,但是他們平時是家中的寶貝,別說燒菜做飯了,就連碗也很少洗,那應該如何教育他們呢?陶行知早在75年前創(chuàng)立的生活教育理論正好談到了這點,其方法論就是“教學做合一”?!敖虒W做合一”十分重視“做”在教學中的作用,認為“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須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學”。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視“做”作為衡量教育是否真實的標準。他明確指出:“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實學”。烹飪本身的實踐性就很強,光說不練是不行的,所以與其說教不如在操作過程中啟發(fā)、引導和教育他們更為有效。職業(yè)班學生不但學習能力較差而且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也不強,怕苦畏難的現(xiàn)象明顯。如學生首先要練習的是站的功夫,通常一站就是半天,開始有一部分同學堅持不了了,有的東倒西歪,有的甚至蹲在地上,作為班主任的我故意站在大家都看得見的位置,足足半天就這樣和同學們一起聽師傅講課,放學后才找這些同學談,未來做廚師可能站的時間要更長,現(xiàn)在正是打基礎的時候,老師雖然不當廚師,但是愿意和你們比誰能堅持到底。沒過多久情況有了改進,當個別同學有點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他們就會看看我,想想我說過的話,然后自己給自己鼓勁并堅持下去。刀功對親手來說又是一道難過的關,因為一不小心就會切傷手,鮮血直流,所以其中幾個學生望而怯步,甚至想要放棄學習。我于是加入到他們一小組中去,照著師傅的要求由我先切,讓他們在邊上看,然后再強調一下要點,輪到他們去切,偶而我也會切到手,簡單處理過后繼續(xù)操刀操,而且提醒同學要注意剛才老師為什么會切到手,從中吸取教訓結果每人都克服了原來害怕的心理,即使有時切到手了,也不會象以前那樣驚惶失措了。于是這批孩子在實踐中接受了教育,教師同樣在實踐中達到了目的。經(jīng)過師生三年的共同努力,全體學生均通過烹飪三級考試,其中60%的學生還獲得了烹飪二級證書,具備了一技之長,能為社會服務和發(fā)揮自身的價值了。
關鍵詞:探索 中國?烹飪?起源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a)-0235-01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改造身體素質的首要物質基礎,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前提。飲食文化,又稱烹飪文化,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xiàn)而產生,又隨著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它是人類在烹調與飲食的歷史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積累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物質文化角度講,飲食文化是指人們從事烹飪原料的生產、加工和進食的方式。從精神文化角度講,飲食文化是指人們在烹飪原料的生產、加工和進食過程中的社會分工及其組織形式、價值觀念、分配制度、道德風貌、風俗習慣和藝術形式等。
1 人類的歷史從飲食開始
人類究竟何時誕生的?盡管世界上的學者對此頗多爭議,但目前比較通行的說法是300萬年前。中國是人類發(fā)祥的重要地區(qū)之一。古猿進化到現(xiàn)代人的過程經(jīng)歷了漫長的地質年代。那時,我們的祖先就已勞動、生息并繁衍在祖國遼闊廣袤的大地上。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必須面對飲食,只有不斷地吃,才能繼續(xù)生存和繁衍,因此可以說人類的歷史就是從飲食開始的。
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期,就是人類步入蒙昧時代以來,為了繁殖和發(fā)展,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學會制作砍砸、切割、刮削等石器工具。他們使用這些粗笨的石器工具,依靠群體的力量,互相協(xié)作,采集野果、根莖和狩獵動物,過著原始、粗陋的生活。他們基本以生食為主。而尋找食物是動物的本能,人類正是在尋找食物的漫長歲月中,逐漸脫離動物界而成為人類的。在生食階段,古人的食物來源主要依靠采集和捕撈,他們以采集天然的漿果、殼果、幼芽、嫩葉、塊莖、塊根和菌類為主,有時也以捕捉昆蟲、雛鳥和掏鳥蛋作為補充。必要時,還追捕蜥蜴、龜鱉、鯰和蛙等行動較慢的動物,甚至捕捉鼠、兔和小羚羊之類的小型哺乳動物以充饑。對于原始社會先民茹毛飲血、食肉寢皮的生存狀況,那時,人類還不知道用火。他們完全依靠自然的動、植物充饑。吃的是植物的種子、根莖、山果和野獸的生肉,喝的是生水、動物鮮血,因此,沒有“烹飪”可言。
我國古籍《禮記?禮運》是這樣記載的:“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蹦菚r的先民還未學會用火熟食的技能,這種狀況維持了100多萬年?,F(xiàn)今赫哲族愛吃生魚,云南大理白族喜“吃生皮”,貴州有些苗族和侗族有吃生魚生肉的習俗,甘肅、青海和地區(qū)的藏民將牛羊肉風干后生食等,應該說是古老生食習俗留下的痕跡。
2 火與熟食
遠古時代的森林,時常受到雷電的襲擊或由于火山爆發(fā)而引起大火。原始人為了避火逃出森林,等大火熄滅后,他們返回森林,發(fā)現(xiàn)許多被燒死的動物毛光肉焦,散發(fā)著誘人的香氣,偶爾食用,覺得滋味比生肉鮮美。經(jīng)過無數(shù)次驚險的嘗試和失敗,原始人群終于懂得了利用自然火,并逐漸學會了保存火種,控制火種,走上了熟食的道路。當然這種現(xiàn)象經(jīng)過若干萬年,人們才認識了火的功能。
火的發(fā)現(xiàn)與運用,使人類的進化發(fā)生了劃時代的變化。誠如恩格斯所說,火的使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1959年在山西晉南芮城縣西侯度村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經(jīng)古地磁測定,年代距今180萬年)發(fā)掘出土了大批古脊椎動物化石、32件石制品和帶有切割和刮削痕跡的鹿角 以及被火燒過的骨、角和牙等,這是目前國內發(fā)現(xiàn)猿人最早用火的遺存;1956年在云南省元謀縣那蚌村古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了2枚上中門齒以及少量石器和用火遺跡。以上兩處遺址,考古學界僅作出可能用火的推斷,從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還不能確證猿人那時已能自己取火并熟食。能夠確鑿證明猿人已能廣泛利用和有效控制火的古文化遺址是北京房山區(qū)龍骨山,1927年首次在這里的石灰?guī)r洞里挖掘出4個較大的灰燼層,最厚處達到6米,并在灰燼層中發(fā)現(xiàn)了木炭、灰燼、燒石、燒骨和樸樹籽,說明“北京人”已經(jīng)完全掌握了用火熟食和加熱制熟的技能。史前熟食是先民以燒烤為主的熟食階段。那時沒有炊具,也不懂得其他的烹飪方法,只知將獵取和采集來的食物直接放在火上燒烤,這種“焦生為熟”的生活至少持續(xù)了100多萬年之久。《禮記?禮運》將遠古的烹飪方法總結為4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亨、以炙?!睎|漢鄭玄解釋如下:“燔,加于火上;炙,貫于火上;炮,裹燒之 也;亨,煮之以鑊也,”當時并沒出現(xiàn)鑊,這是注者強加于古人的?;鸬氖褂靡彩谷祟悇?chuàng)造了原始的食物烘干貯存的方法。
火的掌握和使用是人類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人類第一次能源革命的開端,使人類進化發(fā)生了劃時代的變化。用火熟食,這是人類烹飪的第一階段。利用火燒烤出的魚和野獸肉,就是最早的菜肴,而“燒烤”也就是人類最早的烹飪方法。恩格斯認為:“可以把這種發(fā)現(xiàn)看作是歷史的開端?!庇没鹗焓呈谷祟愖陨淼捏w質和智力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從而孕育了原始的烹飪,奠定了中國飲食史飛躍發(fā)展的物質基礎。
3 陶器的使用
人類最初會用火燒煮食物時,并沒有炊具。所掌握的只是把魚和獸肉直接放在火上橈烤,即燔肉法;后來又發(fā)明了較新的熟食方法,“加物于燧石之上”或“以土涂生物”放在火上燒烤,或把灼熱的石塊投入有食物的水中,直到水沸,食物煮熟為止,即所謂“石烹法”。但這些“炮生為熟”的方法仍然很不方便,直到發(fā)明陶器(約距今六千年前)用具后,火才在烹飪中真正發(fā)揮了威力,烹飪術也才有了明顯的發(fā)展。古史曰 “黃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成矣。”
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和用火實踐中,逐漸掌握了黏土可塑性的特點,發(fā)覺經(jīng)捏制或定型后的黏土胚具,經(jīng)高溫燒制后,十分堅硬,不漏水且能耐火,而且這種原始的陶器傳熱力遠遠優(yōu)于石材。陶器的發(fā)明,和用火一樣,也是人們長期實踐的結果,是原始人類一項劃時代的創(chuàng)造。原始陶器在發(fā)展過程中,又形成了泥質陶和夾砂陶兩種。泥質陶多作為盛貯器,夾砂陶制陶工藝水平較高,是在陶土中滲進耐火的砂粒,夾砂陶多用作炊具。
4 鹽的利用
原始人開始熟食時,僅僅是把食物燒熟而已,還談不上調味。不知經(jīng)過了多少萬年,生活于海濱的原始人,偶然把獵得的食物放在海灘上,而蘸上一些鹽的結晶,當把這些蘸上鹽的食物燒熟食用時,感覺滋味特別鮮美。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重復,使原始人漸漸懂得了這些白色小晶粒能夠起到加食物美味的作用,于是最簡單的調味也就開始了。
鹽的使用,不僅增進了人類的消化能力,而且增強了人類的體質。另外鹽的利用,也促進了醬、醋、酒等調味品的產生,它對烹飪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的進步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Since appearing on The Today Show1) at the age of 9 to demonstrate a recipe he submitted to JIF's2) Most Creative Sandwich Contest, the 2014 MasterChef Junior3) champion has become a rising star in the culinary4) world. This year, he was named Southern Living's5) Best New Southern Cook and earned a spot on Fortune's 18 Under 18 list; he's also the youngest certified judge for the World Championship Barbecue Cooking Contest in Memphis and the youngest chef to cook at the historic James Beard House6) in New York City. But Guleff's talents aren't confined to the kitchen―he's also working on Logan's Rub, his line of spices, and his own cookbook.
Sasha Obama, 15,
and Malia Obama, 18
Although they don't give official interviews or make frequent public appearances, Obama's daughters are widely considered budding7) American icons. This year alone, Sasha helped her mom, Michelle, promote women's education in Liberia and Morocco, Malia put gap years on the map8) in the U.S. after opting to delay her first semester at Harvard. More importantly, though, Sasha and Malia―because of their poise9), intellect and general aura10) of coolness―have become role models, especially for the many young black women.
Rachel Zietz, 16
Four years after founding her own high-end11) lacrosse12) equipment company, Gladiator Lacrosse, the Florida-based entrepreneur says she's on track13) to exceed $2 million in sales this year―and hit $10 million by 2017. But Zietz, who has appeared on ABC's Shark Tank14), isn't slowing down. She's now working with a team to develop a new piece of headgear15) for lacrosse players designed to prevent concussions16), all while finishing high school.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balancing your time," she says. "It's really just prioritizing17) your time in an effective manner."
在剛過去的2016年,又有一位位青少年在各自的領域嶄露頭角或再創(chuàng)佳績。除了在《權力的游戲》中飾演艾莉亞的英國演員麥茜(Maisie)和致力于人權保護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Malala)之外,還有一些可能并不為大家所熟知的杰出青少年也在努力改變著這個世界?,F(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的故事吧。
洛根?古萊夫(14歲)
洛根?古萊夫九歲就上了《今日秀》節(jié)目,展示他向“積富花生醬杯最具創(chuàng)意三明治比賽”提交的一個參賽食譜;自此之后,他就已經(jīng)成為烹飪界的一名新秀。在2014年,他奪得了《小小廚神》節(jié)目的冠軍。今年(編注:英文原文發(fā)表于2016年10月),他被《南部生活》雜志評選為“南部最佳廚師新人”,并入選了《財富》雜志的“18位18歲以下最具創(chuàng)意、最有抱負的青少年”榜單;他還是孟菲斯市“世界燒烤烹飪冠軍賽”最年輕的認證評委,也是在紐約市極具歷史意義的詹姆斯?比爾德故居烹飪過的最年輕的廚師。不過,古萊夫的才華可不只限于廚房――他還在經(jīng)營自己的調味品系列產品“Logan's Rub”,也在撰寫自己的烹飪書。
薩莎?奧巴馬(15歲)和
馬莉婭?奧巴馬(18歲)
雖然她們不接受正式采訪,也不經(jīng)常在公開場合露面,但奧巴馬的這對千金卻被許多人視為冉冉升起的美國偶像。單就今年來說,薩莎幫助媽媽米歇爾促進利比里亞和摩洛哥的女性接受教育,馬莉婭則為了過間隔年而選擇推遲自己在哈佛大學第一個學期的學習,使得間隔年在美國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但更為重要的是,憑借著她們的沉著、才華和舉手投足間散發(fā)出的從容氣質,薩莎和馬莉婭已成為大家――尤其是許多年輕黑人女性――的榜樣。
蕾切?齊茨(16歲)
四年前,齊茨在佛羅里達州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長曲棍球高端裝備公司“角斗士長曲棍球”。如今,這位創(chuàng)業(yè)者表示,公司今年的銷售額有望突破200萬美元,并于2017年達到1000萬美元。然而,上過美國廣播公司《創(chuàng)智贏家》節(jié)目的齊茨卻并沒有懈怠。她現(xiàn)在正與一個團隊合作開發(fā)一種專為防止運動員發(fā)生腦震蕩而設計的新式長曲棍球頭盔,與此同時還在完成高中的學業(yè)?!安淮嬖谑裁雌胶饽愕臅r間的問題,”她說,“其實只是以一種高效的方式優(yōu)先安排你的時間而已?!?/p>
1. The Today Show: 《今日秀》,美國一檔晨間新聞及脫口秀節(jié)目,1952年1月14日首播,是美國開播時間第五長的電視節(jié)目。
2. JIF: 指美國知名花生醬品牌積富花生醬。自2003年開始,該品牌每年都會舉辦一次“最具創(chuàng)意三明治比賽”,6~12歲的孩子均可參與,獲勝者將贏得25000美元的大學基金。
3. MasterChef Junior: 《小小廚神》,是美國參賽者陣容最龐大的廚師選秀節(jié)目《廚藝大師》(MasterChef)的少年版,所有8~13歲的孩子均可參賽。
4. culinary [?k?l?n?ri] adj. 烹飪的;廚房的
5. Southern Living: 《南部生活》雜志,主要介紹美國南部的食譜、文化、旅行、家居設計等內容。
6. James Beard House: 詹姆斯?比爾德故居。詹姆斯?比爾德(1903~1985)是美國烹飪書作家、美食家、老師,有“美國烹飪界泰斗”的美譽。能在其故居烹飪美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受邀者往往是烹飪界的著名廚師或最有前途的烹飪愛好者。
7. budding [?b?d??] adj. 嶄露頭角的;開始發(fā)展的
8. put ... on the map: 賦予……以重要性;使出名。gap year: 間隔年(指中學畢業(yè)之后上大學之前所休的一年假期,常用于實習或旅游)
9. poise [p??z] n. 沉著;鎮(zhèn)定;泰然自若
10. aura [???r?] n. 氣質,韻味
11. high-end: 高端的;高檔的
12. lacrosse [l??kr?s] n. 長曲棍球
13. on track: 有望成功;有可能獲得(想要的成果)
14. Shark Tank: 《創(chuàng)智贏家》,美國廣播公司(ABC)的一檔真人秀節(jié)目,給發(fā)明創(chuàng)業(yè)者提供平臺,供其展示發(fā)明和獲取嘉賓的投資贊助。
15. headgear [?hed??(r)] n. 帽;盔;頭上戴的東西
16. concussion [k?n?k??n] n. 腦震蕩
17. prioritize [pra???r?ta?z] vt. 按重要性排列;確定(事項、問題等)的優(yōu)先順序
18. superabsorbent polymer : 高吸水性聚合物,是一種新型高分子材料,可吸收比自身重幾百倍的水分,而且保水性能優(yōu)良,被廣泛應用于個人衛(wèi)生用品、工農業(yè)生產和土木建筑等多個領域。polymer [?p?l?m?(r)] n. 【化】聚合物
19. diaper [?da??p?(r)] n. 尿布,紙尿褲
20. avocado [??v??k?d??] n. 【植】鱷梨
21. Google Science Fair: 谷歌科學挑戰(zhàn)賽,一個面向世界各地13~18歲的學生開放的在線科學競賽,由谷歌、樂高、《國家地理》、《科學美國人》等共同舉辦。
22. phenomenon [f??n?m?n?n] n. 杰出人才,奇才
23. e-sports: 電子競技
24. of choice: 精選的;特選的;首選的
25. blistering [?bl?st?r??] adj. (描述體育動作)迅速的,勁頭十足的
26. drone [dr??n] n. 無人機
27. consumer drone: 消費級無人機,一般體型較小、續(xù)航時間短、價格較低、適用范圍更大,主要用于娛樂休閑。
28. soar [s??(r)] vi. 高飛,翱翔
29. venture capitalist: 風險投資家
30. Peter Thiel: 彼得?蒂爾(1967~),德裔美國企業(yè)家、風險投資家、對沖基金經(jīng)理、慈善家、政治活動家、PayPal的共同創(chuàng)建者之一,著有暢銷書《從無到有》(Zero to One)。
展望與回首
Kiara Nirghin, 16
How do you keep crops alive during a drought? For Nirghin, who lives in South Africa (which in total got just 66% of its average rainfall in 2015), the answer came from an unexpected place: her kitchen. The ambitious scientist had started to create a superabsorbent polymer18) (SAP) that could be sprinkled over dirt to make it retain massive quantities of water, much like diapers19) do. But she wanted it to be cheaper and more eco-friendly than more traditional options. So she turned to nature―specifically, avocados20) and oranges, whose peels, Nirghin discovered, can be turned into an SAP by applying a certain amount of ultraviolet light and heat. Her experiment won top honors at this year's Google Science Fair21), and Nirghin says she hopes to develop it for commercial use, so that any country can use it during a dry season.
Sumail Hassan, 17
When Hassan was seven, growing up in Karachi, he sold his bike―at a very, very deep discount―to a stranger. He needed some change to play video games at an Internet café. "It was a bad move," says Hassan, with a laugh. Not really. Ten years later, Hassan has become the youngest person ever to earn $1 million playing competitive video games, making him a phenomenon22) in the rapidly growing world of "e-sports23)". Hassan's game of choice24) is Dota 2, in which experts say he's a Michael Jordan-like figure in terms of skill. But despite his rising profile, he still puts family first: Hassan recently used some of his prize money (about $2.3 million) to buy a house for his parents and five siblings, with whom he moved to the U.S. in 2014.
基亞拉?尼爾金(16歲)
如何在遇到旱災時保住莊稼?對生活在南非(2015年的降雨量僅為該國平均年降雨量的66%)的尼爾金來說,答案源自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她的廚房。這位志向遠大的科學家已經(jīng)開始著手發(fā)明一種高吸水性聚合物,這種聚合物可灑在泥土上從而儲存大量水分――這和紙尿褲的原理非常相似。不過,她希望自己的發(fā)明能比傳統(tǒng)材料更便宜、更環(huán)保。因此,她將目光投向了大自然,具體來說,是投向了廚房里的鱷梨和橘子。尼爾金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一定量的紫外線照射及加熱之后,這兩種水果的果皮能變成一種高吸水性聚合物。她的實驗在今年的“谷歌科學挑戰(zhàn)賽”上獲得了大獎。尼爾金表示,她希望改進自己的這項發(fā)明用于商用,這樣的話,任何一個國家在旱季時都可以使用它。
蘇邁爾?哈桑(17歲)
哈桑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市長大,七歲那年,他以非常非常低的折扣把自己的自行車賣給了一個陌生人,因為自己需要一些零錢去網(wǎng)吧玩電子游戲?!爱敃r那么做挺傻的?!惫Pχf。其實不然。十年之后,哈桑成為迄今為止靠玩電子競技游戲賺到100萬美元的玩家中最年輕的一位,這一成績也使其成為蓬勃發(fā)展的“電子競技界”的一位奇才。哈桑鐘情的游戲是《刀塔2》,游戲行家們表示,從玩這款游戲的技術來看,他堪稱邁克爾?喬丹式的玩家。盡管名氣越來越大,哈桑卻仍舊把家人放在首位:最近,他從約230萬美元的比賽獎金中拿出了一部分,給父母和五個兄弟姐妹(他和家人已于2014年移居美國)買了一套房子。
基亞拉?尼爾金(左)
George Matus, 19
Matus has been flying drones26) since the age of 11 and building them since 12. Now he runs his own startup, Teal, whose first consumer drone27) can soar28) at 70 m/h, which is notably faster than many rivals. And venture capitalists29) are eager to invest: Matus has already scored $100,000 from Peter Thiel's30) prestigious fellowship program, and raised $5.8 million in venture capital. Next up: continuing his quest to make flying drones as easy and practical as using apps on a smartphone.
Yusra Mardini, 18
The Syrian-born member of the first-ever Refugee Olympic Team made history at the Rio Games this summer―not because of her blistering25) times, but because she was the only competitor in the pool who had in fact swum for her life. While fleeing her war-torn home country, Mardini, her sister and two other refugees had to pull their broken-down boat safely to the shores of Lesbos by swimming for 3 hours in the open waters of the Aegean Sea. Although she didn't advance to the semi-finals in either of her Olympic events, Mardini nonetheless helped put a face on the struggle and perseverance of the million-plus refugees and migrants who have arrived on European soil in recent months, hoping to find a better life.
尤思拉?R爾迪尼
(18歲)
馬爾迪尼出生在敘利亞,是奧運史上首支難民代表隊中的一員。她在今年夏天舉辦的里約奧運會上創(chuàng)造了歷史,不是因為她在比賽時的敏捷身手,而是因為她其實是泳池中唯一一位為生命而游泳的參賽選手。為逃離陷入戰(zhàn)亂的祖國敘利亞,馬爾迪尼和她的妹妹以及另外兩位難民不得不在愛琴海的廣闊水域里游了三個小時,才將她們搭乘的漏水小船安全拖到了萊斯波斯島岸邊。馬爾迪尼在此次奧運會中參加了兩項比賽,雖然均未進入半決賽,但她卻幫助世人了解到100多萬難民和移民的努力拼搏和堅持不懈。這些難民和移民在最近幾個月里踏上了歐洲的土地,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
引言
中國人十分講究飲食文化以及飲食文化所衍生出來的心理認同感?!抖Y記?禮運》有語“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由此明確的反應出中國先人對飲食文化的注重。如今我國大力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正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一,《舌尖上的中國》這套紀錄片通過大眾傳媒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廣博的飲食文化。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各國之間文化的碰撞漸趨激烈,成功引發(fā)各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關注。相較于文化、歷史、地理維度去認識中國,美食應該是一條更加便捷的路徑。
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發(fā)展歷程
(一)農業(yè)的發(fā)展是飲食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基礎。
從原始農業(yè)到粗放農業(yè)再到沿用至今的精耕細作的傳統(tǒng)農業(yè)耕作方式,中國農業(yè)發(fā)展方式穩(wěn)定且持久,飲食文化亦然。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生動地描寫出中國農民辛勤勞作的場景。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以這種典型的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既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飲食需求;又很好的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便于統(tǒng)治者管理。傳統(tǒng)農業(yè)方面,農作物種類與家畜種類的增加、普及為飲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現(xiàn)實基礎;現(xiàn)代農業(yè)方面,大規(guī)模的種植收割為烹飪美食提供了材料上的選擇,其食材的豐富性、多元性更是直接助推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發(fā)展。
(二)傳統(tǒng)飲食文化發(fā)展的淵源。
1.先秦時期飲食文化開始萌芽。我國在三代時期,民間即存在崇鬼神、好祭祀,普遍悟守神圣、肅穆的祭祀之禮。甲骨文中多祭典之稱原因亦在于此。在宗里的神也依人間做法,依其大小排定座次,然后供奉諸神以各種美食,食物的種類按神地位高低而有所不同。[1]尤以當時的楚國為例,飲食結構、烹調手法、盛食之器都頗為考究。
2.秦漢時期飲食文化開始形成。秦漢時期我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能夠形成的原因在于:農林牧副漁等農業(yè)多元化的發(fā)展,直接助推食物種類的豐富與多元;烹飪水平和工藝有所提高;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使得飲食器具的質地和制作工藝進一步改進和提高;飲食市場和飲食行業(yè)開始興盛;百姓安穩(wěn)的生活提高了其對飲食文化水平的主觀需求。秦漢時期,中央集權制度開始發(fā)展,民族關系較為和諧,科技文化有所發(fā)展,這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因素均有效推動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發(fā)展。
3.唐宋時期飲食文化發(fā)展到高峰。唐宋時期社會安定,伴隨商品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飲食文化也得到發(fā)展。水稻、黍、稷、麥、菽等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較前代有所上升。唐代麥類作物的種植在北方得到了迅速的推廣。王利華先生認為,至少在唐代后期中國北方麥子的種植已經(jīng)是無處不在了。借此東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期主題的故事娓娓講述機智的中國先民發(fā)揮無盡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發(fā)明各種面食、米食的烹飪方法。宋代大詞人蘇軾更進一步認為人生不止有仕途,更有詩和美食的遠方。東坡先生認為吃豬肉也有所講究,大筆一揮便又賦詩一首“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奔词故仟氼I的文人墨客視角也慢慢發(fā)生轉變,關注美食,賦予其獨特的文化意義,為中華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4.明清時期飲食文化發(fā)展?jié)u趨成熟。明清時期飲食文化發(fā)展與繁榮,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地方名特食品。在“自然的饋贈”這一的主題中,鏡頭下的人們是樸素的,她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能夠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竹筍便是一大菜肴,春筍冬筍各有特點,正如李漁認為竹筍“素宜白水,葷宜肥豬”[2],這是大自然對她們的饋贈;二是出現(xiàn)了更多專門記敘、總結地方飲食文化的專著[3],例如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是我國第一部營養(yǎng)學專著.
二、中華飲食文化的特點
(一)風味多種多樣。我國南北跨經(jīng)度約50度,東西跨緯度約60度。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自然條件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風俗、文化同樣存在差異,因此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不同的風味。例如西北方藏族人們喜食“青稞”,南方漢族人民則喜食“水稻”。我國一直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因為南方緯度低,氣溫高,多平原有利于稻谷的生長;而北方緯度高,氣溫低,且多山地高原則更適宜麥類作物的生長。這是中華飲食文化一大特點。
(二)講究“味”“醫(yī)”結合。《舌尖上的中國》第四主題“時間的味道”和第五主題“五味的調和”都講究一個“味”字。五味即“酸、苦、甘、辛、咸”,這要與人的五種味覺“酸、甜、鮮、咸”區(qū)分開來。就“食”而言,它在中國的飲食文化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比重。“食”講究“色、香、味、形”四種屬性,其核心是“味”。任何菜,人們只要認為味道美味就會接受;反之味道欠佳即會拒絕?!拔丁睘榈谝桓杏X。[4]古代就有“煉丹”這一說法,可見自古我國就渴望能夠得一長生不老之法,退而求其次也希望能夠一直擁有強健的體魄,于是古代帝王或者王公貴族都會請德高望重的御醫(yī)利用其醫(yī)術覓得長生不老之法。當然,在今天看來,那是極其愚鈍的做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味”與“醫(yī)”結合在了一起?!端貑?宣明五餛二十三》中載:“五味所入:酸入肝,哭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盵5]由此可見,古人認為每一種味道都可以進入我們身體的某個部分,故講究“味”與“醫(yī)”相結合。
(三)注重烹飪的工藝技法。在《舌尖上的中國》“廚房的秘密”這一主題中,講述了廚師對火候的拿捏,佐料的配比和刀功的精準,這都應該概括到烹飪的工藝技法中去。刀鋒上分毫的差異會影響舌尖、唇間上的敏銳感受。刀法是十分重要的,它決定了食材的厚度、寬度以及最后出鍋收官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食物的鮮味。烹飪過程中,有刀口的原料受熱會形成各種形態(tài),十分美觀。存在刀口的食材也大大縮短了烹飪時間,同時更加方便食材入味。正如《庖丁解?!份d“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烹飪的方法:中國的烹飪方法大致可分為熱炒一般分為炒、爆、熘、炸、煎、溻、貼、瓤、燒、燜、煨、h、扒、燴、烤、h、熏、烤、氽、燉、熬、煮、蒸、涮這幾種形式。當然,最常見的便是炒、炸、烤、燉、煎?!渡嗉馍系闹袊窞槲覀冎v述了各個地方的美食以及不同的烹飪技法,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道道美食盛宴。由于各種食材的營養(yǎng)成分不盡相同,則烹飪的方法也頗有考究。在烹飪過程中,既要講究食物味道也要講究營養(yǎng)價值。則要求我們既要做到工藝精美又要營養(yǎng)可口,只有兩種都發(fā)揮到極致的程度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美食。
(四)越來越注重“食”“思”結合。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消費不再是只是注重口感,而是更加傾向于其蘊含的文化含義。比如“北京烤鴨”蘊含著老北京的味道;更是有“石鍋魚”等一系列的特色美食不斷出現(xiàn)。這種有特色、有創(chuàng)意、有思想的美食也受到了更多美食愛好者的追捧。至此,中華飲食不再是原始人那種簡單粗暴的茹毛飲血,而是更有文化更有內涵的文化傳承。
三、中華飲食文化的意義
(一)助推經(jīng)濟政治的發(fā)展?!渡嗉馍系闹袊凡粌H是一檔美食紀錄片,更帶動了許多家鄉(xiāng)美食產業(yè)的發(fā)展,為處在邊遠山區(qū)經(jīng)濟不夠發(fā)達的地區(qū)帶來了美食旅游的發(fā)展契機。向世界展現(xiàn)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的歷史。
(二)寄托了中國思念情愫?!笆场币布耐辛巳藗兊膬刃那楦?。比如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中秋節(jié)吃月餅,元宵節(jié)吃湯圓。一道道簡單的食物便寄托了人們內心的種種情感。中國人最熱鬧隆重的節(jié)日便是春節(jié)了,“團圓飯”是除夕夜最最隆重的活動,一家人圍在一起,豐盛的美食象征一種和諧美滿,寄托了人們對家庭美好的祝愿,是一種情感的寄托。這種將美食與情感寄托在一起,用美食來表達情思的方式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方式;傳統(tǒng)的文人雅士、遷客騷人最追求飲食情趣,如果有了較為罕見的美食,那便會給他們帶來無限樂趣。例如坡還特地為此寫下了《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梢娒朗硨τ谀切┪娜搜攀坑卸嗝粗匾囊饬x。美食是那些詩人的靈感來源,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美食來獲取創(chuàng)作的靈感,追求其中的樂趣。
四、結論
綜上所述,《舌尖上的中國》這部記錄片不僅僅是在為我們介紹各地的美食,更是在為我們傳播一種文化,一種在這片沃土上光為流傳的飲食文化。這并不是只是讓我能夠暫時滿足一下視覺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其中寄托了太多太多值得我們留念與學習的東西,我要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更是應該主動承擔一份的責任。我們可以通過對飲食文化的了解與研究,從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xiàn)食物帶給我們中國人生活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展示中國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優(yōu)良品質;同時,要充分利用大眾傳媒這一形式將中華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去,用我們的文化感染著世界上的每個人,增強中國文化的魅力與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陸絹.《農業(yè)文明與傳統(tǒng)飲食文化之發(fā)展》[J].農業(yè)考古,2012(4):164-167.
[2]李漁.《閑情奇偶》[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398.
[3]《飲食文化:中華文化的味蕾》瀘州日報/2011年/7月/25日/第002版 綜合.
[4]山東中醫(yī)學院、河北醫(yī)學院釋 黃帝內經(jīng)素問校釋?宣明五氣[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328.
[5]先秦?莊周《莊子?養(yǎng)生主》[M]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
1.改變飲食習慣的技巧
人們往往有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口味重、食用油消耗偏多、嗜酒和吃零食等等,糖尿病患者如有這些習慣則會嚴重影響到飲食治療的效果。如果要求患者突然改變長時間形成的習慣,患者可能一下子適應不了而最終放棄飲食控制。因此,應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改變原有的一些習慣來適應飲食治療。下面以改變口味重為例介紹改變不良飲食習慣的技巧。
口味重是食鹽消耗多的一種表現(xiàn),這對血糖的控制和預防高血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十分不利。因此,糖尿病病友首先要了解減少食鹽攝入的重要性。然后要知道自己每天消耗了多少食鹽:簡便的方法是記下新打開包裝的食鹽重量、啟用日期、每日就餐人數(shù),待這一包食鹽用完后,便可計算出每天每人平均食鹽消耗量了。如三口之家,基本都是在家就餐,12天消耗了一包凈重500克的食鹽,那么每天每人平均食鹽消耗量就是:500÷(12×3)≈14克(健康飲食要求每天人均消耗食鹽應小于6克)。最后,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減鹽計劃:一般每個月按照每天減少1~2克食鹽量為目標,大約經(jīng)過3~5個月的時間,便可將食鹽的消耗量降至健康飲食要求或接近水平,即每天食鹽消耗量在6克左右,而沒有產生任何不適。
減少烹調油用量、克服酒精嗜好和喜吃零食等習慣均可采用類似方法,這里不一一贅述。
2.烹飪食物的技巧
在糖尿病飲食中,對用于烹調食物的調料如鹽、味精、醬料、油、糖等的用量是有嚴格限制的,許多病友由于不懂得靈活運用烹調技巧,即使嚴格控制了主食,這些調料的使用卻很難控制到位,這里給病友簡要介紹控制鹽和烹調油等調料的食物烹飪技巧。
為了達到菜肴少脂、低鹽、無糖的要求,烹調方法應以氽、煨、燉、水煮、清蒸、涮、熏、泥烤、蒸瓤、拌等方法為主,盡量少用煎、炸、紅燒、爆炒等耗油多的方法,也不宜采用糖醋、糖漬、拔絲和鹽腌、鹽浸等方法。
氽、燉、蒸、拌等烹調方法,一般用油量較少,有的可完全不用油,同樣能使食物味道鮮美。例如,清蒸魚,僅放少許油即可,即使不放油也不影響其味道。涼拌海帶、黃瓜等,只要把其他調料配好,不放油或僅滴幾滴香油即可。
低鹽菜的制作要點:①不選用含鈉高的食品如用鹽腌制的魚、肉、蛋、蔬菜及豆制品等;②不選用鹽多的烹飪方法如鹵、暴腌、做湯等,而烤和拌等方法則用鹽較少;③用香、酸、甜味(甜味可用非糖甜味劑)代替咸、鮮味;④選用鹽較少的一些食物如南瓜、紅蘿卜、西紅柿、黃瓜、韭菜、鮮豆類等。
糖醋、糖漬、拔絲等烹調方法因使用較多的糖,糖尿病患者是不宜使用的。在涼拌菜中也應盡量避免使用糖作調料。
3.克服與家人飲食矛盾的技巧
“缺油少鹽”是糖尿病飲食的一個基本特點,這與現(xiàn)在多數(shù)居民放任自由和單純追求口味或美食的飲食習慣存在較多的矛盾。為了克服病友與家人之間的這一飲食矛盾,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些努力。
(1)全家人一同學習飲食與健康的知識。糖尿病飲食中烹調油一般都少于25克,同時要求食鹽不超過6克,這與我國居民膳食指南中要求每日烹調油和食鹽消耗量是一致的。問題是多數(shù)人對這些要求的意義不十分理解,以至在日常飲食生活中烹調油、食鹽的消耗遠遠超過了25克和6克。如果要他們突然改變多年形成的油多味重習慣是困難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思想上并沒有意識到這種飲食習慣對健康的不利。如果通過您所掌握的有關健康飲食知識的言傳身教,使他們能真正認識到這種不良飲食習慣對健康的危害,相信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逐步適應后,您與家人同吃一鍋菜(您只控制食用量)的時候也就快到了。
(2)使“廚師”成為“營養(yǎng)廚師”。許多病友在家里并不做飯,日常飲食完全由妻子(老伴)或兒女、保姆安排,他(她)們理所當然地成了您的“廚師”。在這種情況下,除您自己要掌握相關飲食營養(yǎng)知識外,還要想方設法使您的“廚師”也懂得有關糖尿病飲食控制知識和烹飪技巧。當然,最好的辦法是與您的“廚師”一起定期去咨詢營養(yǎng)師,使他(她)逐步成為“營養(yǎng)廚師”。有了“營養(yǎng)廚師”的操勞,您與家人之間的飲食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全家人也都將從“營養(yǎng)廚師”那里受益良多。
(3)適當開小灶。盡管多數(shù)情況下患者可與家人同吃,但有時因烹調方法所限會對飲食控制不利,如紅燒肉、油炸魚、糖醋排骨等對嚴格控制飲食的患者不適宜。這時要考慮為患者特別加做一兩個菜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開小灶。
糖尿病患者飲食技巧還有很多,以后我們會陸續(xù)介紹。只要病友們多學習糖尿病飲食治療知識,在生活中用心體會,相信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治療竅門。
專家簡介
對于皓怡來說,妹妹小歌一直是最美好的存在。小歌4歲時,有人給她一顆杏子,她張嘴就想咬,想了想還是放進了褲兜里,因橐留給姐姐吃。
長大后的皓怡,開了一個小廠子,妹妹小歌就當她的“財務主管”,每天出去收錢賬,回家時,都已經(jīng)很晚了,剩菜、燒烤一頓湊合,長時間下來小臉蠟黃。皓怡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那年小歌生日,皓怡想親手給妹妹做一個蛋糕。一去烘焙店才知道,“這么多奶油,這么多色素,外加一大碗白糖,”學醫(yī)出身的皓怡嚇了一大跳,“糖雖甜,但容易發(fā)胖,會讓體質變酸。奶油雖然口感良好,但反式脂肪和添加劑會傷害身體。小麥是很好的食材,但在加工過程中大部分營養(yǎng)成分被剝離了,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些淀粉……能不能用養(yǎng)生食材做蛋糕呢?如果研發(fā)出這樣的蛋糕,小歌晚上就能吃上健康夜宵了?!?/p>
說干就干,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皓怡查遍各種資料,認真研究傳統(tǒng)養(yǎng)生食材,還請教學化學的朋友。經(jīng)過9個月測試,才最終確定了用山藥粉、杏仁粉、葛根粉、板栗粉、亞麻籽粉等養(yǎng)生食材代替面粉。據(jù)說穆斯林的修行者,每天吃六顆伊拉克椰棗,就可維持一天能量?!耙瑮椞欠趾芨撸沂菃翁牵菀妆蝗梭w吸收,糖尿病人也可以食用?!别┾鶝Q定用椰棗代替白糖。
最后就剩奶油了。經(jīng)過幾個月實驗,皓怡終于采用手工古法,制出了牛油果醬、火龍果醬、芒果醬……“顏色天然,味道清新,不易氧化,熱量只有奶油的八分之一?!?/p>
食物,不僅僅是為了果腹,更融合了溫暖的情感記憶。越來越多的朋友吃到了皓怡的健康“三無”蛋糕,他們終于可以毫無顧忌地享受甜點帶來的滿足感了。
一個叫蟲蟲的小朋友,對牛奶、雞蛋過敏,從小到大沒吃過蛋糕。皓怡知道后,專門為他做了一款蛋糕??吹较x蟲吃得滿臉果醬開心的樣子,皓怡決定要把“有意思的事”,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
她給自己的蛋糕取名“輕謐”,輕雅、靜謐,旨在傳達一種從容素雅、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她希望大家盡量吃未經(jīng)精加工過的食物,去感受天然食材本身的味道,利用大自然的天然能量,調理我們被各種添加劑和復雜烹飪方式傷害的身體。
每一款輕謐蛋糕的背后,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比如,給妹妹的“小歌”,給閨蜜的“環(huán)繞”,給男友的“初心”。
食箸,古代稱作“箸”,即是今天的筷子。從古至今,“箸”伴隨著人類的餐飲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我國是筷子的發(fā)源地,是世界上使用筷子的母國。
從人類的進化過程看,遠古人類的起初并沒有規(guī)范的進食方式,也沒有專門的用具,手抓便成為了人類最早的進食方式。人類的生產活動在不斷發(fā)展,由于生活的日益穩(wěn)定,導致進食的方式也開始發(fā)生了改變,發(fā)明了一些食用器具,如勺、箸。而目前世界上最廣泛運用的是手食、刀叉和箸食三種類型。在千姿百態(tài)的食用器中,箸是使用功能最多,最方便的一種工具??雌饋碇皇欠浅:唵蔚膬筛〖毎簦袏A、挑、撥、拌、扒等功能,現(xiàn)今,這兩根小細棒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20世紀30年代以來,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古箸,中國人右手用箸的習慣至少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箸與右利手現(xiàn)象構成了一種奇妙的關系,自古流傳下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對筷子的運用也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我們在使用筷子時,用右手執(zhí)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筷子的兩端對齊來使用筷子。筷子的使用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發(fā)展,各族人民在一日三餐仍然依賴筷子,筷子在我們的政治生活、經(jīng)濟生活、文化生活和宗教、禮儀等活動中無處不在。
在中國古代的先秦時期,人們進食一般都是箸和餐匙一同使用,據(jù)“三禮”記述,周代的飲食禮儀既用箸也用匕,分工非常明確,不能混用。箸是專門用于取羹中的菜食,不能用于夾取其他食物。而吃米飯或者粥時不能用箸,一定要用匕。當時,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同樣如此,右手執(zhí)箸,《禮記》里提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边@里提到要等孩子長到能自己吃飯的時候,要教孩子用右手執(zhí)箸進食。在商周時期用箸進食已經(jīng)變得較為普遍,用箸的禮儀也已經(jīng)形成。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烹飪技術的進步,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火候”的說法,出現(xiàn)了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加熱技法——炒。因為有了炒法,中國菜肴變得更加精細化和豐富化,箸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于此同時糧食的加工技術和烹飪技術在不斷進步,出現(xiàn)了多種調料,如醬清(最早的醬油)、?。ù祝┑?,菜肴更加精細多樣,對于箸使用方式的多樣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箸已經(jīng)成為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用具了。
到了隋唐五代時期,箸成為了祭祀、宗奉之物,箸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了壁畫的畫面上?!队详栯s俎·貝編》記,“國初,僧玄奘往五印取經(jīng),西域敬之。成式見倭國僧金剛三昧,言嘗至中天,寺中多畫玄奘蔴履及匙箸,以彩云乘之,蓋西域所無者。每至齋日,輒膜拜焉。”提及箸被畫入圣僧像而奉祀之,其宗奉之本意可見,其實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敬仰之情。
到了明代,箸已改稱為“筷子”。而今天我們普遍稱筷子,但在有些地方,仍然稱“箸”或“筯”。到了明清時期,箸文化的擴衍發(fā)展和以箸進食的習慣在全國普及起來,在箸的制作用料上也變得豐富起來。箸的用料,正如“箸”字的部首“竹”字頭一樣,用竹子作為原料。明清時期對于材料的選擇極為講究,竹亦有好壞優(yōu)良之分,斑竹是竹中極品,是選作制作筷的最佳材料,“斑竹箸”也就成了明清兩代竹筷的代表,同時又是地位的象征。清代竹筷中有用鑲銀工藝制作的精品,當然這種竹筷并非普通百姓家就能擁有,對于那些偏遠貧窮地區(qū)的百姓,如果無竹可取的話,就只好取蘆管、樹木枝條或高粱秸等用作食箸。隨著文化和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強大,出現(xiàn)了許多名貴木材制作的筷子,如產于東南亞地區(qū)的紅木、檀木、烏木、鐵木、花梨木等珍貴硬質木材源源進入中國,擴大了中國木質箸的發(fā)展。不僅如此,名貴金屬、象牙箸、珍貴石料、景泰藍箸、瓷箸以及鑲嵌工藝的出現(xiàn),大大地豐富了國民生活的精神及物質文化需求。
材料的豐富體現(xiàn)了我國文化的快速進步,創(chuàng)造飲食文化的同時發(fā)明了筷子,而筷子的使用又在極大地促進中國飲食文明的發(fā)展。尊老是我國的傳統(tǒng),各民族都將尊老敬老作為本民族的榮耀。中國人講究幾代同堂,反映到飲食上的就是祖孫幾代聚在一起進食,而在餐桌上,老人便受到特別的尊重。我國的壯族、朝鮮族都是具有敬老美德的民族,每次吃飯前,晚輩要恭敬地用雙手給老人遞筷子、盛飯,還要雙手送上桌上的每一種菜,等老人把每一樣菜夾一筷子嘗一口后,眾人才能動筷。不僅如此,壯族待客也如尊敬老人一樣,邀請客人與自己的老人同入正位,雙手敬上一雙筷子請客人吃飯。在飲酒時,主人也會用筷子夾一塊肉送到客人口里,而客人必須高興地吃掉,不能不吃,或說“我不愛吃肉”,不然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尊重。請客人吃飯時,主人不能將筷子交叉放在客人面前,不然客人會認為這是主人對他有意見,或不歡迎??腿顺燥柡蠓畔驴曜?,其他人亦可放下筷子,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曜釉诨榧拗械牧曀自缭诠糯呀?jīng)有了,民國時候婚嫁任然沿用著古代的傳統(tǒng),在北京有“竊筷子”的習俗,男方迎娶新娘之日,要先去新娘家為新娘梳頭、穿衣。大隊人馬到后,女家要擺設酒席招待眾人。新娘離家后,迎新太太告辭,隨手將桌上擺設的筷子“竊”走,裝在衣服的袖中?!翱辍敝C音“快”,即有希望新娘快生孩子,早生貴子的用意。更有希望新郎新娘快快樂樂,永遠恩愛的寓意。
箸文化的使用升華,禮俗的發(fā)展也代表了文化的發(fā)展。使用過程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后則一定要整齊地橫臥放在飯碗的正中。在民國年間,民間對用筷禁忌十分在意。流傳較廣泛的是“用筷十忌”:
一忌迷筷,舉筷不定。
二忌翻筷,筷從碗底挑菜撿食。
三忌刺筷,以筷當叉使用。
四忌拉筷,持筷撕口中的魚肉。
五忌淚筷,用筷從湯里撈物。
六忌吸筷,將筷子放入口中吮吸。
七忌剔筷,把筷子當牙簽使用。
八忌供筷,把筷子豎直插在飯碗中間。
九忌敲筷,以筷擊碗或桌子。
十忌指筷,持筷指人說話。
筷子的使用方法很多,從筷子文化的發(fā)展能看出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弘揚筷子文化,對加強祖國歷史、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使用筷子有益于人類智力開發(fā),有利于使手更加靈活。這又從一個側面表明,筷子文化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廣闊發(fā)展前景??曜邮侵腥A民族整體結構的紐帶之一,它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湖北工業(yè)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4)
摘 要:目前傳統(tǒng)廚電市場壓力重重, 高科技產品每隔幾個月就會推陳出新,無論是倡導流行的整體廚房,還是能夠智能聯(lián)網(wǎng)新興廚電,都對于年輕人有著無比的吸引力?,F(xiàn)代不同生活方式引導了現(xiàn)代的廚電行業(yè)改變,使之更注重便捷與效率的必要性。由于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到來,智能廚房將會成為趨勢,隨之而來廚電產品的結構正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
關鍵詞 :智能化;廚電產品;大數(shù)據(jù);生態(tài)圈趨勢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15
收稿日期:2015-03-20
目前“工業(yè)4.0”作為行業(yè)發(fā)展大趨勢旨在強調智能制造。其中德國提出要注重工業(yè)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fā)與創(chuàng)新,并支持在歐洲甚至全球推行。日本制造業(yè)也遷回本土以亞洲全局為主,以家電等為主打產業(yè),推出高端產品重新進軍市場。這些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廚電制造業(yè)選擇廚電智能化轉型是行業(yè)發(fā)展的主道路。2014年的中國廚電市場雖然在產值上已經(jīng)走向國際市場,在智能廚電方面的系列產品也漸露頭角,但總被評價缺乏實質性的創(chuàng)造力。
人類對智能廚電的終極夢想也許也是全自動化的廚房,而需要的卻不僅是單一的、簡單功效的智能。對于工業(yè)設計而言,無疑是需要創(chuàng)新的,而怎樣創(chuàng)新卻是大問題。
首先,廚電市場進入智能領域仍在探索中前行,必須要具有認可度。需要智能的同時更需要去偽存真、量體裁衣的來設計中式智能廚電產品。從日本前些年風靡的電飯煲熱潮到近日的馬桶蓋瘋搶事件,我們不難看出消費者除了在材質功能技術、人性化方面的認同,更是對日本品牌有了一種口口相傳的好感,這正是日本制造業(yè)帶來的技術品牌認可的效應。喬布斯曾經(jīng)說過:“如果心念太雜,當下之事做的不夠精純,縱想未來也是枉然”。產品的設計永遠不可以忘記本質,廚電產品屬于耐用消費品,僅是互聯(lián)互通就簡單的讓產品更新?lián)Q代,消費者是不一定買單的。由于烹飪習慣的不同,本土品牌在技術問題的處理上其實是遠超國外品牌的。利用本土優(yōu)勢做足材料與技術方面的基礎研發(fā)功課,在智能聯(lián)合時強強聯(lián)手才是廚電行業(yè)轉型真正的進步。
其次,智能廚電一定要具有實用性。目前的智能廚電產品呈現(xiàn)出兩種狀態(tài):低能化的智能和概念化的智能。如今部分面世的產品都戴上了“智能”的標簽,為了適應市場智能廚電產品的需求,功能多元化已經(jīng)成為主導。相對也帶來了分類總和過多、標識不明確等問題,導致家電不會用的現(xiàn)象產生。當智能產品利用數(shù)字化溝通時,要通過防呆設計引導用戶正確操作,讓消費者可以很快地學會并適應,直觀明了而不需要反復地去查詢說明書,就能夠感受到智能是為其服務的。智能廚電產品目前給消費者的感受是不斷擴大噱頭的推崇,開發(fā)的新產品展示得再好,消費者在實際上無法感受到智能化帶來的便捷,便不能傳達智能廚電的未來價值。而且動輒上萬的智能廚電中,沒有爆點的同質化產品太多,不能成為關注的爆品,無法在市場上獲得認可也就毫無意義。
如今隨著用戶的年輕化,現(xiàn)代廚房在家庭中呈現(xiàn)出第二客廳的雛形。廚電企業(yè)針對目前市場的變化紛紛推出智能一體式廚房,滿足了年輕人對廚房品質和品位的雙向要求。大部分智能廚電在技術上完成無感互聯(lián)時,做到了接上網(wǎng)絡,卻未接上地氣。那么未來的智能廚電產品,怎樣才能夠做到重新詮釋廚房與家?
(1)智能行業(yè)平臺標準的建立將為廚電行業(yè)開拓市場。由于市場的話語權很重要,無論是國際上科技公司組成的All-seen技術聯(lián)盟,還是國內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牽手手機制造行業(yè),商業(yè)巨頭紛紛聯(lián)合進入市場,試圖構成智能家居領域標準。 目前的智能設計歸根結底都是以手機或路由器平臺去承載一整套智能家居系統(tǒng)。但流行未必就是高科技,截止目前也沒有成功智能產業(yè)生態(tài)圈案例可以參考。再美好的目標也是需要合作價值的。形成系統(tǒng)的智能化應當是產品與用戶、產品與產品之間構成的產業(yè)生態(tài)圈。如果不以此為前提的合作,難免操之過急。
在當下,我國的智能廚電的推廣已經(jīng)認識到是由于缺少統(tǒng)一平臺與標準,在使用上不能達到共通??缃缈鐕绕脚_的合作就是為了打破這一壁壘。希望通過產業(yè)間的合作更完整地體現(xiàn)智能產品的理念,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會上,工信部也意識到了我國的智能平臺標準設立的引領作用,將充分立足國情開展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工作。
(2)大數(shù)據(jù)整合用戶信息,打造極致用戶體驗。近幾年廚電產品逐步進入到8~10年的使用更換期高峰。廚電產品是剛需的,智能化廚電產品更是未來市場的趨勢。購買智能設備的用戶很多還是發(fā)燒友,目前要做的是找準消費人群。智能硬件是在為下一代設計,未來用戶的購買能力正在積聚,市場有待開發(fā)。
雖然我們的智能廚房設計定位的是未來市場,也是需要前期的使用數(shù)據(jù)反饋的。智能廚電產品必須先投入市場,為用戶提供至少一套完整的成品。倚靠大數(shù)據(jù)發(fā)展的智能廚電,通過使用者日常烹飪習慣、情緒分析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在各種問題和想法完全被意識到之前,精確定制客戶需求,形成全新的售后反饋方式,及早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且可以直接傾聽用戶想法,大數(shù)據(jù)能夠挖掘分析大量資訊,找出產品的發(fā)展方向來完善下一代產品和服務。
我們利用使用設備可以收集各方面的數(shù)據(jù)并加以整合,搜集到數(shù)據(jù)不僅可以為企業(yè)減少開支,最重要的是能幫助產品提供極致服務的體驗。通過持續(xù)使用,家電由被動調節(jié)變?yōu)橹鲃佑嫌脩?,無形間讓消費者感覺尊重和服務。
(3)產業(yè)環(huán)境下多領域合作的智能家居。小戶型及精裝修房由于社會發(fā)展趨勢已經(jīng)成為未來地產的主導,正在流行的一體化智能廚電滿足消費者功能設計、空間設計等靈活需求,也成為地產行業(yè)的主要洽談伙伴。整體廚房要依據(jù)不同的房屋需求和個性來打造,需要各大產業(yè)和品牌聯(lián)合形成產業(yè)鏈來支持。這就意味著廚電產品的未來將以家庭為單位,邁入新時代。
廚電行業(yè)也是綠色工程中的重中之重,廚房中的水電等用量在社會能源消耗中占很大的比重,而中式烹飪是否影響PM2.5也引起了大范圍的討論,產品不完善帶來的隱形污染,要求我們關注與廚電產品具有更密切關聯(lián)性的新技術新發(fā)明。用戶理應被滿足廚電產品品質過硬,對自然環(huán)境無危害這些最實際的需求。
我國廚電市場常年處在一個自發(fā)競爭的階段,在近兩年突然迎來的跨國跨界等合作研究讓市場充滿了活力。國外品牌在智能系統(tǒng)上領先一籌,不論是產品的深化設計,還是系統(tǒng)平臺標準的建立都要相對的完善一些。未來要想走智能一體化廚房,單純的效仿是不夠的,需要深入研究技術基礎和文化飲食習慣,想要進入市場在這條路上我們顯然要學習的地方有許多。人性化的產品與服務、綠色環(huán)保等都將是未來生存和發(fā)展的核心。而品牌感的提升、能效標準的實施是未來廚電行業(yè)發(fā)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參考文獻
1 蔡夢.持續(xù)引領高端廚電市場產品力是制勝籌碼[J]. 家用電器,2014(9)
2 李果.高端廚電的定位與產品升級[J]. 銷售與市場,2012(1)
關鍵詞:西歐;中世紀;社會生活;香料文化
中圖分類號:K5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142(2012)03-0006-06
香料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生活中重要的消費品之一,被廣泛應用于飲食、醫(yī)藥、宗教活動等領域,甚至成為收藏對象、社交禮品和支付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消費者的身份和地位,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前人對西歐中世紀香料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香料貿易方面。筆者認為,將香料的應用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來考察,探尋香料作為文化符號的意義,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香料消費與當時社會生活的關系,進而豐富西歐中世紀社會生活史的內涵。因此,本文試圖從社會文化史的視角,考察香料在西歐中世紀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情況及其文化意義。
一、香料在西歐中世紀社會生活中的應用
英文spice一詞,在詞源上來自拉丁文species,最初指事物的美好形貌,后來指商品,意思是“與一般商品相比特別精美或具有特殊價值的商品”5世紀哲學家馬克羅比烏斯(Macrobius)最早將香料稱為species,從此這一名稱沿用下來。因此在歐洲文化傳統(tǒng)中,species是指易保存、單位價值高、從異域進口的貨物,尤其是香料。西歐中世紀的香料來自東方特定地區(qū),一般具有芳香或刺激性氣味,價格昂貴,用途廣泛,“具有遙遠的起源、長途的貿易、獨有的芳香等特色”。雖然歐洲本地也出產芳香植物,例如香菜、胡荽、孜然芹、茴芹、漆樹、黑蒔蘿等,但它們“不能稱為‘香料’,因為它們在貿易活動中的地位不重要,而且因被人們所熟悉而缺少夢幻般的光環(huán),而在享用食物過程中,這一點甚至比香料的實際氣味更重要”。因此,西歐中世紀的香料是來自東方的價格昂貴之物。
在西歐中世紀社會生活中,香料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飲食、醫(yī)藥和宗教活動中應用廣泛,甚至貴族的社交禮節(jié)中也有香料的影子。
(一)飲食
在中世紀的西歐,香料應用最普遍的是飲食領域,簡直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在13-15世紀歐洲的烹飪類書籍中,75%的食譜都需用香料,英國烹飪類書籍中甚至高達90%。當時的廚師發(fā)明了數(shù)百種應用香料的辦法,“無論何種原因或需要與否,在任何情況下,菜肴總是為香料的氣味所覆蓋?!敝惺兰o的食譜沒有規(guī)定香料的用量,但可以通過相關史料進行推測。1194年蘇格蘭國王拜訪英王理查一世,他獲得的禮物包括每天2磅胡椒和4磅肉桂15世紀,英國白金漢公爵漢弗萊·斯塔福德(Humphrey Stafford)家里12個月內消費了316磅胡椒、194磅生姜及其他各種香料,平均每天2磅。在節(jié)日期間和各種宴會上,香料的用量比平時更多,因為客人盤中的胡椒越多,說明主人的招待越隆重。
飲食中如何使用香料?一是烹制肉食?!芭c世界其他地區(qū)相比,西歐是高度肉食性的,英格蘭人特別熱衷于吃肉?!钡敃r人們認為吃肉太多會增加消化負擔,必須用香料來刺激胃部活動,因此香料便成了烹制肉食必不可少的佐料。“每樣肉、魚和蔬菜都要加上香料,每頓飯從頭至尾都離不開香料。”二是制作沙司。沙司是各種食物特別是肉食的佐餐物,也是西歐中世紀飲食中最具特色的東西。歷史最悠久也最受歡迎的是胡椒沙司。15世紀格洛斯特公爵漢弗萊的禮儀官約翰·羅素(John Russell)介紹了一種胡椒沙司的做法:“大蒜或芥末和酸葡萄汁,撒上胡椒粉,這是鰩魚、石鰻鱺、新鮮青魚、鯡魚、干鱈魚、黑線鱈和牙鱈最好的調料?!比侵谱飨懔厦垧T。餐后食用的蜜餞是用糖或蜂蜜調制的干果或水果,如椰棗、無花果等。還有一種蜜餞是加糖的香料。1371年紅衣主教們在阿維農選舉教皇,僅在選舉前舉行的小型會議上就吃掉了12磅蜜餞香料(candied spices)。四是調制香料酒。在中世紀歐洲,在酒中加香料的做法非常流行,香料可以消除窖藏時間短的酒里的苦澀味,減輕“變質”酒的腐味,改善葡萄酒的口感。約翰·羅素稱制作香料酒需用4種昂貴的材料:生姜、肉桂、“天堂谷物”和白糖。西歐人特別鐘愛香料酒,這一飲用習慣一直延續(xù)到近代。五是用作調料,即把香料當調味品單獨使用。在一些特別講究的宴會上,最先上桌的是香料,用昂貴雅致的金銀碟子盛著送上宴席,碟子分許多小格,每格放一種香料,客人隨意取用,根據(jù)喜好往菜里添加,或是蘸著香料吃奶酪或甜點。
(二)醫(y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