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赤壁賦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職 語文 講座式教學 改革
“語文即生活”。
高職語文教學的特點是為學生就業(yè)服務,為學生終身負責,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語文教材十多年甚至數(shù)十年如一日,變化少,而經(jīng)典性文章甚至可以講解上百年。文本不變,生活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以不變應萬變,在這里成為搞笑。所以對于語文課程來說,變是常理,不變是僵化。
“講座式教學法”與以往課堂教學方式不同,它更注意學生的主體學習,教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一個具有時效性和互動性,一個具有長久性和自我性。把上課變?yōu)橹v座,其實就是一個尊重學生主體、調動學生興趣、把課本和生活相聯(lián)系的過程。
本文擬通過對高職語文課本中《石鐘山記》等部分課文教學設計的分析,來說明“講座式教學法“在高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講座式教學法”的特點
(一)對教材的重新挖掘
把“課堂”變成“講堂”,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個不同于課文題目的新的“講座”的標題。這不是標新立異,而是教師對教材進行的新的解讀。
教材中的文章,尤其是經(jīng)典篇目,無數(shù)人解讀過,其中不乏名家學者。如何講出新意,真的很難。但是時代在變化,每個人生活的閱歷也不同,理解也各異,所以完全應該有屬于自己的解讀角度。在高職院校的課堂上,不需要眾口一詞,而應該百花齊放。不僅更加貼近生活,而且促進了語文教學的研究。
(二)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
長期以來,高職語文教學受傳統(tǒng)教學特殊認識論的影響很大,在這種教學理論的支配下,往往導致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體,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學是權威,學生只能認真地聽課,而無法真正地參與?!爸v座式教學法”則使得學生的參與意識被充分調動起來,對語文學科的熱情也被極大地激發(fā)起來。雙向互動,熱烈討論,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實現(xiàn)。
(三)把課堂與生活緊密相連
“講座”必須能吸引聽眾,吸引絕不是討好,而是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結合課文的實際內容,把學生帶入一個全新的學習世界中,這就要求教師對課文進行重新解讀時,讓古人“穿越”到現(xiàn)代,讓課堂回歸到生活。
二、“講座式教學法”的要求
(一)選擇角度,貼近學生生活,激發(fā)學生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卡魯爾指出: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中心,只有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他們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1]許多課文,尤其是文言文,根據(jù)教案或參考書來講是打動不了學生的。尤其是有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老教師,課文熟得不能再熟了,重點和難點也了如指掌。但是就此可以停止不前了嗎?哪怕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單調內容連老師也會味同嚼蠟,所以到了重新尋找角度的時候了。
例如在講解魯迅的《〈吶喊〉自序》的時候,我給那節(jié)課起名叫“追夢”(當然還可以用“我和我追逐的夢”、“我的未來不是夢”、“夢醒時分”等),首先讓學生覺得很新奇:為什么在課文題目之外又起個名字呢?再一想原來還是首歌的名字,自然就產(chǎn)生了好奇,然后認真地聽下去。
講《石鐘山記》時,我給那節(jié)課起了個名字:“永遠的江湖”。學生對文言文和考古不感興趣,但是對江湖和武俠是感興趣的。講《鴻門宴》時起的名字是“真正的男人”(還考慮過用“男人哭吧不是罪”);講《赤壁賦》時起名叫“我要飛得更高”……這樣的課堂導入,學生怎么能不集中精力聽?
(二)層層深入,串聯(lián)起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
好的開頭是很重要的,但是虎頭蛇尾肯定是失敗的。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還要與課文密切關聯(lián)才行。之所以這樣選擇角度,因為這些題目都緊密地串聯(lián)起了相應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吶喊〉自序》一文中,就是通過作者年少時的“求學夢”、“學醫(yī)夢”、“從文夢”等幾個夢產(chǎn)生與破滅過程的回憶,來表達對當時社會及中國人的失望,和對文學救國的美好憧憬;《石鐘山記》中關于石鐘山名稱由來的諸多學說,正如同紛亂的江湖,派別眾多,且各不認同;《鴻門宴》中全是男人,而且文章的重點是人物形象分析,無論是重要人物項羽和劉邦,還是次要人物張良和范增,在歷史上都影響深遠,而評價卻各不相同;《赤壁賦》一文表達的在喜悅與憤懣外表下的超脫情懷,正如同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鳥,想要超脫卻又不能……
如果真的解決了題目中的諸多問題,文章的重點與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三)啟發(fā)誘導,深化主題,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和綜合素質。
“教師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個活的環(huán)節(jié)。它的事業(yè),從表面來看雖然平凡,卻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事業(yè)之一?!盵2]
讓學生把握文章的重點與難點,是一般課程的教學目標。完成了,也就結束了。但是語文課程,尤其是高職語文課程,與其他學科不一樣。每篇課文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具有思想性和情感性?!爸v座式教學法”對課文全新的解讀角度,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工具”,更應是學生學習的“歸宿”。
如《〈吶喊〉自序》一文,學生正是和當年的魯迅一樣處于人生觀剛剛確立的時期,常常會因為夢的虛幻和破滅而困惑與痛苦。魯迅最終選擇了正確的道路,而學生在追夢的過程中如果遇到挫折,該如何面對?我們的理想是僅僅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還是同時也要考慮社會的需要呢?如果同時解決這些問題,相信學生會有更多的收獲。
《石鐘山記》一文中最后結尾,我進行了這樣一個討論:“對于蘇軾來說,遠離朝廷后的生活環(huán)境也是一片江湖,在這片江湖上,他不是勝利者。因為和中國古代大部分文人一樣,他的人生理想不是笑傲江湖,而是為國效力。對于我們職業(yè)學校學生來說,現(xiàn)在面對的學習環(huán)境和即將到來的社會生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片江湖,競爭激烈、殘酷、莫測。要想成功,必須要有絕技在身,此絕技即為‘大膽懷疑,勇于實踐,善于思考’的精神。但是,這就夠了嗎?還要加上什么?……”
至于《鴻門宴》和《赤壁賦》,同樣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未來需要,進行相關的引導和深入挖掘,讓學生不僅學得知識,還能提高素質,成為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人才。
“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盵3]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是的,高職語文教學的對象是復雜的,學生求學的目的是各異的,教材里的課文是不完美的,教材的選擇我們是無法控制的,但是要相信我們自己,我們是有思想有智慧的。只要我們肯動腦,高職語文課程教學一定是充滿希望的。
參考文獻
[1] 張蕾,張彬福.語文之道[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鄭文樾.烏申斯基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關鍵詞】 公開課 拿來主義 佳肴 非我因素
面對精彩紛呈的公開課,要善于“吹毛求疵”。前不久,被邀請去參加某校教學開放日,聽了一位年輕教師的一節(jié)高一語文課,感受頗深。這位年輕女教師上的是歸有光散文《項脊軒志》。其教學流程大致如下: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合作探究:體會本文“文無定格,貴在鮮活”的特點――隨堂練筆:寫100左右的關于父母關愛自己的細節(jié)描寫――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整體感知”時,教師播放錄音,要求學生輕聲跟讀,用心感受?!昂献魈骄俊睍r,要求學生體會本文“文無定格,貴在鮮活”的特點,老師做了以下處理:讀一讀,讀出瑣事中的深情;品一品,品出細節(jié)處的深意。憑心而論,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還是不錯的,如果作為一節(jié)古代散文欣賞課可以說是很到位的。然而,這節(jié)課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缺陷:一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參與太少;二是教師按部就班,落實不到位。
首先,教師的課啟而不發(fā),學生沒有積極參與。據(jù)說該班是年級的王牌班級,學生素質很不錯,老師也布置了學生預習,可惜學生的激情沒有被激發(fā)出來。甚至在“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也似乎無動于衷。合作探究也成了虛設。要學生“用心感受”恐怕也是老師的一廂情愿了。只是到了老師要求學生自發(fā)朗讀“隨堂練筆”短文時,才有幾個學生站起來拿出自己事先寫好了的文章宣讀了一番。
其次,教師按照教學設計方案按部就班地操作,可惜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沒有落實到實處。例如,“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本應該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可惜老師沒有做到?!半S堂練筆”本該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卻要求學生事先完成了這個任務,根本沒有給學生隨堂練筆的訓練機會。
可見,這節(jié)課教學環(huán)節(jié)齊備,可惜都是蜻蜓點水式的點到了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隔靴搔癢,沒有深究,無法擊中要害。故曰,作為一節(jié)學校開放日的公開課,作秀成分太濃,是一節(jié)典型的表演課。理想的教學設計為什么不能落實到位?這完全是上課教師的責任。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一是教師經(jīng)驗不充足,啟發(fā)誘導措施不到位。一旦遇到學生“無動于衷”之時,老師缺乏應急措施,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當“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無法進行時,教師應該采取立馬分小組討論,讓小組學生認真討論回答,爭先恐后搶答問題,老師給予表揚等措施。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落實了教學環(huán)節(jié)。
二是教師功底不厚實,課堂駕馭能力不夠強。一般而言,底氣足的教師往往沉著應對,處事不驚,臨亂不慌。例如,面對學生的沉靜,老師可以臨時取消錄音朗讀,而是自己親自朗讀課文,也可以先錄音讀,然后自己讀后請學生評判優(yōu)劣,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和主人公精神??上?,現(xiàn)在不少教師因為底氣不足,尤其是年輕教師不敢隨便在學生面前“獻丑”,只好讓錄音代勞了。
再則,本來可以在課堂上完成的“隨堂練筆”卻讓學生事先準備好了??赡苁墙處熜判牟蛔悖瑩膶W生無法完成,打亂了自己的教學秩序。當然,如果教師也來個下水作文,跟學生一起“隨堂練筆”,可能學生也會順利完成任務,寫出理想的好文段來。此外,年輕教師缺乏自信心,過分依賴預設教案。教案是人設計出來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jù)教學實際,可以隨時隨地靈活變動的。要知道,要上好一堂課,不僅是備課,還要備學生。
同課異構課,在比較中尋找“非我因素”。去年底,去廣州華南師大附中參加了第二屆“自主高效課堂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暨“華附在線”2012年高考研討活動。在華南師大附中聽了廣州、深圳、杭州三地老師的三節(jié)同課異構課。所謂同課,是因為三位上的都是蘇轍《黃州快哉亭記》(高二選修2《唐宋散文宣讀》一文。所謂異構,是因為他們三人的課在教學切入口,重點突破,課堂中的師生關系以及預期目標的達成等課堂教學理念各有差異。
三位老師都立足于課文的的高度,引領學生解讀課文,暢游“快哉亭”美景。廣州老師以“快”字切入課堂,用七個“快”字統(tǒng)領全文,引領學生與蘇轍同游快哉亭,感受蘇轍作文之情感色彩。深圳老師則用“如果要在快哉亭旁邊立一塊碑,向游客介紹亭子的有關情況,你認為《黃州快哉亭記》里面哪些內容適合選用?”這個問題引發(fā)學生思維,重在考查了學生的理解、篩選、組材以及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杭州老師則是善用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白居易《琵琶行》中有關詩文加以比較,讓學生站在快哉亭上浮想聯(lián)翩,以此來拓展學生思維,開闊學生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位老師的課上得都很精彩,有一定深度,尤其在引導和師生互動方面都表現(xiàn)得很是不俗,彰顯出了他們的課堂本色。
歸納起來,他們的課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重視培養(yǎng)學生思維,課堂上注重師生互動,采用討論式教學法。二是都不太注重“以本為本”,沒有強調對文本的文言文知識的教學。這也許是因為華師附中的學生基礎扎實,思維敏捷,理解能力強的緣故吧,三位老師駕馭課堂非常順利,學生配合也十分默契。這三節(jié)課可能都很適合華南師大附中這樣高素質的學生。
關鍵詞: 自主 創(chuàng)新 樂學 興趣
提高國民素質,培養(yǎng)新型人才,教育應放在首位。發(fā)展基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自學是必要的也是很關鍵的。只有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他們在學習中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的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的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這句話明確告訴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去學習。課堂教學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和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fā)展的條件和空間。教師在輔導學生時應交給學生自學程序和方法,使學生自學時明白從何處入手,懂得先學什么,接著學什么,最后學什么,使學習各科內容程序化、系統(tǒng)化。若將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落到實處,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主動“參與”,是學生學習內動力的充分挖掘。教師要準確及時地把握時機,讓學生從不自
主到自覺地參與,就可以獲得參與意識。
1.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學習的動力機制,是開發(fā)智力的“催化劑”。20世紀初,歐洲著名進步主義教育家得可樂利把興趣作為其教學法的中心,他指出:“興趣是個水閘門。借助它,注意的水庫被打開,并規(guī)定了流向。”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的活動過程,教師要誘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趣”引路,以“情”導航,把僵化呆板的課堂變?yōu)槌錆M活力的學習樂園。學生一旦產(chǎn)生了興趣,教師必須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如教《神的一滴》一文時,我們從播《清清駱馬湖》入手,歌聲一響,學生們情緒激昂地大聲唱了起來,當唱到“萬代長流天上水,春天送來八面風”時,由此引出瓦爾登湖的碧波蕩漾,這時再討論瓦爾登湖為什么被稱為“神的一滴”。這樣,學生不僅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還體會到做學習主人的快樂,對主動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也大有裨益。
2.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
這里主要指在課堂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覺醒狀態(tài)、注意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靈感狀態(tài)等。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內在情感和動機,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強大合力,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潛移默化的導向和促進作用。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與學生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適時調整活動內容與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欲望,尊重和采納學生合理的建議與想法,把學生的創(chuàng)造火花迸發(fā)出來。
3.讓學生有成就感。
學生大膽參與,踴躍發(fā)言,教師就要及時使用肯定評價性語言。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的評價、適時的表揚與鼓勵是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成績的肯定或否定的序化方式,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等。教師在課堂上要以正面鼓勵為主,充分相信每位學生的潛能,鼓勵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事實證明:教育藝術的主要方向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呼喚和鼓舞。魏書生老師的鼓勵藝術特別值得借鑒。他在課堂上善于把學生按不同標準分成若干小組,開展學習競賽,定出名次,從第一名到最后一名都給獎勵。這樣做,課堂始終活躍,學生始終興奮,人人都有一種滿足感。
二、讓學生學中有樂
眾所周知,學習是一件艱苦、繁重的工作,如何讓它吸引學生,使學生變厭學、苦學為愛學、樂學呢?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明確告訴我們,學習是充滿快樂的,就看我們教育工作者能否采取新的、先進的教學方法。一旦寓教于樂,學生會樂于接受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墩撜Z》)這句話深刻闡述了學生樂學的重要性。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電化教學、實驗教學等,讓學生口、手、腦齊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并用,只要他們全身心投入,自然就會有娛悅之感。
教學藝術的不斷提高,是樂教、樂學的前提與基礎。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提出:教學要使學生具有“嘆賞、心理愉悅、快樂、贊許”等心理狀態(tài)。教師根據(jù)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通過自己幽默的語言、優(yōu)美的姿勢、巧妙的類比、規(guī)范的板書、先進的手段、耐心的輔導,輕輕松松地傳授知識;而學生在默契的雙邊活動中,被高雅的教學藝術所陶醉,學習的同時如同欣賞了一段精彩的藝術表演,又何談不樂呢?我校的外語組教師自制教具,新穎別致;課堂上進行英語情境表演,老師學生自編自演自導,學生聽力、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連續(xù)兩年,我校中考口語成績都在全區(qū)前三名。
三、學生在學習中有所創(chuàng)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新,就是革新、創(chuàng)新。學生在學習中有所領悟、啟示、創(chuàng)造等,都是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具體做法是:
1.要有堅強的學習意志。
意志就是人們按照既定的目標,自覺地支配和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克服各種困難,努力達到目的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有了堅強的意志,才能不斷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和障礙,使自己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如何去做呢?首先教育學生對學習要有明確的目標,養(yǎng)成學習自覺性。學生能自覺投入到學習當中,完成既定的目標并且能夠獨立地調節(jié)自己的學習行為,不需要教師的督促,他就具備了堅強的意志。其次告誡他們要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言行,并能夠善于抑制干擾學習的欲望和情感,戰(zhàn)勝懶惰,抵制誘惑等。另外還要“貴在堅持”,能夠耐得住長時間的學習活動。這些做法就為他們將來成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2.要有良好的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條件。而自主學習又是良好學法的根本。教師要逐漸培養(yǎng)學生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各種條件和手段,通過獨立思考和獨立作業(yè),有目的、有計劃、主動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探討出“課前預習――相互質疑――共同研討――當堂總結”的課堂教學模式,這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目前正在全校推廣。
3.要有豐富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曾深有感觸地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這就表明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時代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打破時空界限,想象力讓智力展翅高飛,讓學生視野開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學習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我讓學生結合詞中意境,想象一幅畫面,并用幾句話加以描繪。作為蘇北農村的學生,他們結合實際,大膽想象,很多學生都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清新恬靜、充滿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山村盛夏月夜圖,而且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溢于言表。人類科技的發(fā)明或發(fā)現(xiàn)都是科學幻想和創(chuàng)造想象的產(chǎn)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都要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使他們感受到新鮮感,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驗,達到新的感悟,得到新的收獲。這樣,創(chuàng)造力才會慢慢形成。
教師還要善于營造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有一個充滿發(fā)揮想象力的環(huán)境。課堂上要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的氛圍,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教學蘇軾的《赤壁賦》時,在學習的基礎上,引入詩詞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們進行了想象訓練:要求學生模擬蘇軾月下醉酒,忘情吟詠“明月幾時有……”。一時間,課堂上高聲朗誦的,低聲吟哦的,搖頭晃腦的,手舞足蹈的……一個個裝扮得惟妙惟肖,學習熱情空前高漲。這樣訓練,對《赤壁賦》主旨的把握也有積極作用。
總之,自主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是相輔相成、相互依托的,特別在農村初中更需加強。每位教師都應該把這項工作放在首位,使學生養(yǎng)成自學習慣和掌握嫻熟的自學程序與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在高中學習和進入社會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樹滿主編.中華現(xiàn)代教育.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5.
關鍵詞:文本; 教學; 功用;
文本在教學中的功用是什么?自己覺得辨明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所以在此不揣淺陋,談談個人的淺見。
一.文本是課程目標的達成之本
選入教材的文本,都是用一定的標準“篩”過的。這個“篩子”,就是課程標準。文本不光須本身文質兼美,還須承擔一定的義務,它們是課程標準的終極執(zhí)行者,離開了文本,課程標準就成了空中樓閣。如果說,課程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那么,每個文本就是這個系統(tǒng)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它們合則成為一個有機的生態(tài)鏈,分則顯示著各自的個性和使命。文本與課程標準既血肉相連又兩相呼應。
比如,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這是我們語文課程的“育人”目標。但是語文學科“育人”標準規(guī)制宏大,內涵豐富,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文化的認同,個人美德的養(yǎng)成,社會價值的追求等等,如此宏大的目標如何落實,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任務分解,分解到一冊冊書,分解到一個個單元,分解到一個個獨立的文本。比如中華民族顧全大局、居安思危、誠信無欺、自奉節(jié)儉的美德如何培養(yǎng),文本中安排了“傳統(tǒng)美德”這樣一個主題單元(高中第四冊第五單元),精選一些有感染力的文本:《廉頗藺相如列傳》、《諫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則》、《訓儉示康》。當學生為廉頗顧及大局的品格所感動,為魏征忠誠剛毅的品格所感染,對延陵季子的誠信無欺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對司馬光的崇尚節(jié)儉十分感佩的時候,學生即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浸染,中華“傳統(tǒng)美德”使他們思想的天空更加高遠。
再比如,學科標準第九條: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這一標準,也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文言篇目來實現(xiàn)的。比如實詞積累,學了《鴻門宴》,我們知道“幸”有“僥幸、幸虧”的義項(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學了《廉頗藺相如列傳》,我們知道“幸”有“寵幸”的義項(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學了《阿房宮賦》我們又可掌握“幸”有“皇帝駕臨某地”的義項(“縵立遠視,而望幸焉”);學了《孔雀東南飛》,我們知道“幸”還有“希望”的意思(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如果你翻一翻《古代漢語常用詞典》,就知道,以上幾條正是“幸”的常用義項。
二.文本是教學內容的確立之本
談及語文教學,必須直面兩個問題,“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關乎教學內容的確定,“怎么教”關乎教學方法的選擇。內容比形式更重要,因此,“教什么”永遠應該放在第一位,這已是共識。而文本是教學內容的確立之本。每一個經(jīng)典文本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不可復制,從這個意義上講“好文章寫過即死?!币舱驗槿绱?,每一個經(jīng)典文本都有它與眾不同的核心價值?!肚俺啾谫x》與《黃州快哉亭記》的核心價值不一樣;《念奴嬌?赤壁懷古》與《踏莎行?郴州旅舍》的核心價值也大不相同。教學內容必須呈現(xiàn)文本的核心價值,我們的教學才有意義。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大多有這樣一個習慣,面對某個經(jīng)典文本,他并不急于寫教案,更不急于向學生宣講,而是先認真研讀文本,了解它各個層面的意義,了解它表達的特色,全面把握文本從標題到正文到注解的各種信息,跟文本進行深度交流。于漪老師在這方面體會最深,于老師說“要讀得每一個字都立起來?!鄙钛屑氉x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把握文本的核心價值,當文本的核心價值把握了,我們自然明白“教什么”。否則就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南轅北轍,導致課堂低效甚至無效。
或許有人要問,強調文本的核心價值會不會導致教學個性的缺失。語文學科是個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語文學科的魅力主要不是依賴共性,而是依賴個性,每一個文本都是獨特的,當文本自作者的筆下誕生之后,它就成了一個被趕出家門四處飄泊的流浪兒。每一個學生也都是與眾不同的生命個體,一如看似相似實則不同的片片樹葉。每一位老師的學術功底、人文修養(yǎng)、人生觀念、社會態(tài)度也都不盡相同,所以不同的老師面對不同的學生解讀一個個個性十足的文本的時候,閃爍出的是個性的火花,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薄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不同的老師對同一個文本作近乎相同的解讀是不可能也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是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一千個林黛玉還是林黛玉。如果我們把哈姆雷特解讀成了少年維特,把林黛玉解讀成了崔鶯鶯,則會讓人目結舌。雖然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我們的個性品格、人生經(jīng)歷,社會態(tài)度,審美觀念……會在作品上打下深淺不一的烙印,但是這些烙印必須是烙在作品身上,烙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而不是烙在別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講,解讀文本就是帶著鐐銬跳舞,鐐銬就是文本對讀者的限制,我們或剛健或裊娜的舞姿則是我們的個性。好比游山,有人采到了人參,有人發(fā)現(xiàn)了靈芝,有人挖到了寶石,大家的發(fā)現(xiàn)各不相同,但是人參是這座山上的人參,林芝是這座山上的林芝,寶石也是這座山上的寶石,而不是來自其它地方。
當前的文本閱讀有一種錯誤傾向,一些老師片面理解“教教材”和“用教材教”這兩句話的含義,認為“教教材”是死扣文本,是刻板和低能的表現(xiàn),“用教材教”才能真正展現(xiàn)語文教學的藝術魅力,一些老師甚至打著“用教材教”的幌子,對文本恣意解讀,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對文本作無限延伸,對學生的課堂活動絲毫不加限制,結果師生跟文本沒有任何交流,語文課成了常識課,成了活動課,成了思想教育課,甚至成了游戲課,就是不像語文課。曾經(jīng)聽過一位老師教《牡丹的拒絕》,聽完錄音之后,老師隨即讓學生介紹關于牡丹的各種知識,學生配合積極,爭相發(fā)言,有的介紹牡丹的產(chǎn)地,有的介紹牡丹的種類,有的介紹牡丹培植的歷史,有的介紹歷代名人贊美牡丹的詩……,聽過這堂課我倒是學到了不少關于牡丹的知識,比如,牡丹的種類就有二喬、瑪瑙、彩蝶、綠玉、飛雪、荷粉、珊瑚、紅霞、金丹等許多種。這是我以前聞所未聞的,真是眼界大開,但是作者寫作此文的用意何在?遣詞造句有何特點?布局謀篇有何特色?特別是文章“托物言志”的藝術手法是如何運用的?這些與語文有關的東西,反而絲毫未見。老實說,脫離了文本,老師只能唱“空城計”。
三.文本是學生的學習之本
誠然,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放棄文本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將是學生學習的重大損失,充分利用好它,會使學生基礎知識得到更好的積累,學習能力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同時思想情操也會得到更好的熏陶。
文本中包含著豐富的語文知識,學好它,可以進一步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有位老師講《木蘭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他先請學生翻譯這個句子,學生回答:木蘭“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鞭。”老師問,為什么木蘭要跑遍東西南北各個市場而不一次買齊呢?學生回答說,“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可見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如此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必然會造成物資供應不足,加之木蘭家里沒有男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他們家的行動比別的人家晚了一步,所以跑遍東西南北才能把東西湊齊。學生的回答咋一看很中聽,聯(lián)系文本,有理有據(jù)。但回答是錯誤的,造成錯誤的原因是學生沒有弄懂這里的一個語法現(xiàn)象“互文”。于是老師見縫插針,給學生講解互文的知識。然后讓學生舉一反三,1.語互文:如,青樹翠蔓。2.單句互文:如,秦時明月漢時關。3.偶句互文,如,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4.多句互文,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通過文本的學習和適度的拓展,學生掌握了“互文”這一知識點,為以后的古詩詞閱讀掃清了一個障礙。
語文學習需要培養(yǎng)各種能力,而文本是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的很好載體。語文能力包括的面很廣,如遣詞造句的能力,布局謀篇的能力,想象創(chuàng)造的能力,識記理解的能力,分析綜合的能力,鑒賞評價的能力……能力點很多,訓練起來頭緒繁雜,成了學生和老師心中的一個痛點。平常老師說起某個學生語文成績不好,就要感嘆“能力太差”。其實如果我們能夠依托文本,采取恰當?shù)挠柧毞绞?,循序漸進,學生的各種語文能力便能逐日得到提高。比如作文訓練,不管是物象的捕捉、角度的選擇、遣詞造句能力,或是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在文本中都能找到很多訓練的材料,比如郁達夫《故都的秋》,描寫庭院秋景:“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文中所選的物象“破屋、小院、碧天、鴿聲、日光、殘垣、藍朵 ”透露出悠閑、愜意,飽含作者的深情;描寫的角度有視覺、聽覺、靜態(tài)、動態(tài)等不同的角度,十分豐富;采用的是長句,很有抒情意味……老師讓學生由此及彼,想象一下上海外灘的夜景并加以描寫,學生立刻展開奇思妙想,描繪出了一個個情景不一,但都極其美麗的外灘。比如:“入夜,漫步黃浦江畔,你可以看到萬國建筑博覽群在一盞盞華燈的映襯下,流光溢彩;你可以聽到黃浦江水拍擊江岸發(fā)出的沉悶而有力的嘩嘩聲;你可以感到江風的浩蕩、嗅到若有若無的海風的微咸??吹綄Π陡邩橇至⒌年懠易欤銜氲綒q月的流逝,歷史的滄桑和時代的奮發(fā)?!碧丶壗處熃鹬竞评蠋熤v文本總要把文本的學習和學生作文的練習結合起來,把文本當作作文訓練的范本,效果顯著。
選入中學教材的文本,大多文質兼美,其中蘊含著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精華,當代民族文化的精萃,因此它也是學生熏陶情操的極好素材。記得自己高中時學《國殤》,老師一上來就把《國殤》背了兩遍,“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老師背的時候神情肅穆,聲音激揚慷慨,仿佛自己就是屈原,同學們屏聲靜氣,側耳傾聽,深受感染。雖然詩還沒有聽懂,但心中已涌起愛國的熱情。
對學生來說,文本的學習十分重要,文本掌握得好,可以使自己的語文知識得到豐富,各種語文能力得到提升,文化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文本是課程目標的達成之本,是教學內容的確立之本,是學生的學習之本,它在日常教學中的功用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