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明清宗教建筑與哥特式建筑藝術比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明清宗教建筑與哥特式建筑藝術比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明清宗教建筑與哥特式建筑藝術比較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國為中心發(fā)展起來的,高聳的尖塔、尖形的拱門及繪有圣經(jīng)故事的花窗玻璃是是它最大特色所在,在設計中追求營造一種輕盈修長的飛向天宇一般的感覺。建筑具有豎直向上的線條感、恢弘雄偉的外形和內部寬闊的空間。再加之以鑲有彩色玻璃的長形窗戶,將教堂內的宗教氣氛渲染得十分濃厚。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獨特之處就是每一種構造元件都非常高聳尖細。整個建筑有種似乎完全不受重力影響的感覺,伸展到另人目眩的高度,讓人們覺得似乎能透過教堂那尖細垂直的屋頂,通往天堂。哥特式建筑減少了臺廊和樓廊,增加側廊窗戶的面積,整個建筑運用大面積的排窗來修飾。這些高大的窗戶在起到裝飾美觀的同時也承擔了墻體承重的功能。窗欞也有十分精巧復雜的構造工藝。聰明的設計者們將從阿拉伯國家學得的彩色玻璃工藝應用其中。彩色玻璃窗以紅、藍色為主要構成,藍色象征天國,紅色象征基督的鮮血,它們將玻璃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宗教故事,不識字的民眾們看到這些,也會如同讀到圣經(jīng)一般受到教義的感染。另外,哥特式建筑的柱形截面已不再是簡單的圓形了,而是多根柱子組合在一起的形狀,使得豎直的線條感得到強調突出,更加的襯托出了空間的高聳挺拔。整個建筑看上去線條簡潔干練,外觀宏偉壯麗,而內部又十分開闊明亮。

由此明清宗教建筑也便沿襲了傳統(tǒng),一般地說,中國封建社會有個“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因此多數(shù)的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才能到達后院,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筑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哥特式大教堂的外部與內部都有同一特點——輕盈垂直的飛天之感,一系列的正門、窗戶、拱和雕像打破了外部墻壁的緊密結構,從而形成了大面積的空當,產(chǎn)生飄然超脫塵世之感。正西的塔樓加強了整個建筑物向上升騰的印象。而中國的古建筑卻像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

1.凡人的居住地與神的居住地

在古代的中國,相對于皇帝的權威,神權始終沒有占據(jù)上風,歷代皇帝對于宗教也是采用的利用心態(tài),佛家與道家的思想都是被用作鞏固皇權,為皇權服務的,而一旦宗教和皇權產(chǎn)生矛盾,就會被堅決抵制??梢娮诮淌艿交实垲H高的禮待的同時卻并不能凌駕于皇威之上,這也在中國的宗教寺廟建筑的設計上體現(xiàn)出來。中國宗教建筑的規(guī)模是禁止超過代表皇權的皇宮的。而在西方,建筑不僅是人們用作遮蔽風雨的居住場所,還是遮蔽靈魂的地方,建筑高大空曠并賦予神性。西方哥特式的大小教堂建筑說明上天與人間的對立。坐落在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就是歐洲哥特式建筑的一代佳作,它是由兩座最高塔作為主門,內部以十字形平面為主體的建筑群。高塔遠遠望去如一座巍峨的石林,直向蒼穹,將人的視線引向上天,象征人與上帝溝通的渴望。內部空間高達寬敞,彩繪玻璃窗是其最為獨道的地方。在高大墻柱的墻壁幾乎被總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的數(shù)個高大的窗子所取代,而且全部鑲著彩繪玻璃,這種玻璃透過陽光的映射呈現(xiàn)多姿多彩的斑斕,讓人仿佛走進了神的居所。巨大的拱型穹頂由碩大的圓柱支撐著,拓展出一個天堂般遼闊高遠的空間。踏進教堂,仿佛一步跨入了天境,建筑的每處細節(jié)都意在表達天堂的宏偉氣勢與同人間世界的巨大差異。

2.“寫意”與“寫形”

論及審美行為,中國人的理念偏于抒情,重在意境的表達;西方人追求偏于寫實,重在形體的塑造;中國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西方人偏于現(xiàn)實美的享受。這一理念也就影響到了建筑之中。中國宗教建筑都是帶有傳統(tǒng)中國畫的繪畫風格的。中國畫中對意境的塑造,都是用粗細濃淡長短不同的水墨線條來表現(xiàn)。明清時期的寺廟建筑就像中國傳統(tǒng)宗教建筑一樣。類似國畫的水墨線,在建筑之中就變成了柱、梁、額、椽、拱等,而且就像中國畫中任何一條單獨的線,每一處建筑個體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離開了它們就沒有了整體完美的感覺。歐洲教堂建筑是屬于雕刻式的?!懊妗笔撬鼈兊某霭l(fā)點,具有強烈的體積感,重在雕刻寫實,它利用墻和屋頂,塑造出一個高大寬闊的天堂,從視覺形體中直接感染民眾。

明清時期雖然有所突破,但大都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手法,所有的建筑都和時代緊密聯(lián)系。建筑是表現(xiàn)為活的、變化的、不斷更新的一種空間的時代意志。建筑藝術寫出了各個時代的歷史,各個歷史時代因為其建筑風格而得名,建筑依賴于自己的時代,顯示出時代的面貌,是時代的真正標志,它也是一門象征藝術,它能象征性地表現(xiàn)出設計者與建造者的精神,他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標志,相當具有美學價值。其次他們都是從世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建筑活動的實踐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中提煉出來的,經(jīng)過千百年的考驗,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guī)則和慣例,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成果的總結,它不是一個人一時間的創(chuàng)作,它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chǎn)物。(本文作者:王小青 單位:河北工業(yè)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