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開發(fā)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政治教育資源是開展整治教育活動的一個基本條件,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政治教育資源匱乏、分布不均等問題也很嚴重。而近年來,火熱的“茶文化”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珍貴資源,本文通過對茶文化品質(zhì),茶文化與高校學生品質(zhì)塑造的關(guān)聯(lián)性等進行分析,探究基于茶文化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fā)。
關(guān)鍵詞:茶文化;教育資源;品質(zhì)教育;開發(fā)探究
前言
目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有待增強,離開了高中進入大學,缺少老師管教,一些學生在大學里面渾渾噩噩,每天逃課、打游戲等等,極度缺乏自制力。同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也未能好好開發(fā),而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其蘊含了豐富的哲理,茶文化作為一種豐富的政治教育資源,可以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資源開發(fā)的一個典型例子。
1茶文化的品質(zhì)
1.1茶俗
我國自來有飲茶風俗,無論是客人來臨,還是侍奉父母,都會端上一杯熱滾滾的茶。茶是“友善”、“和睦”的象征。中國人向來熱情好客,鄰里之間,互相串門的同時也必然端上一杯熱茶。茶文化的核心是“和”,在茶俗中也通常表現(xiàn)出和睦、和諧、和平、和美、和樂、和氣、和洽、和親、和善、和順、和悅等一系列風尚,這些也都是茶文化核心“和”的體現(xiàn),把茶俗中積極向上的成分融入大學生的品質(zhì)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生形成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并感染身邊人,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shè),同時還有利于大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和睦”。以茶俗所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思想作為提升大學生品質(zhì)的指導,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在將來為祖國的建設(shè)貢獻自己的力量。
1.2茶藝
茶藝是一種藝術(shù),它主要包括茶葉的基本知識、茶葉的技藝、茶葉的禮儀、茶藝的規(guī)范、悟道五個方面。茶藝是豐富多彩的,同時也是充滿生活情趣的,茶藝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提高了我們的生活品味,它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通過品茶,人們可以增進內(nèi)心修養(yǎng),感悟各自人生的苦辣酸甜,在這一過程中,凈化了我們的心靈。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提升自身的能力可以通過學習理論課書本知識和通過參加實踐來實現(xiàn),但是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需要通過長期的熏陶、知識理論的洗禮和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才能夠?qū)崿F(xiàn)。通過茶藝來提高當代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加強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十分有效的。茶藝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一部分,蘊含著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在通過對于當代高校學生的茶藝培養(yǎng)時,不僅能夠使得學生接觸到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可以受到茶藝文化當中注重禮儀、長幼尊卑和謙讓等文化的熏陶,完善大學生的品質(zhì)[1]。
1.3茶道
茶道四諦“和、靜、怡、真”不僅是茶道的精神,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中國的茶道文化也受到了我國古代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的影響,并且在發(fā)展的歷程當中,對三家的文化進行了繼承和發(fā)揚。三家的思想文化當中共同的文化理念就是“和”,無論是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還是佛家的“中道妙理”都蘊含著“和”的中心理念。而且三家的思想都主張靜,認為心靜才是一個人應當追求的,同時,三家的哲學思想都講究“求真”,注重返璞歸真。茶道將三家的哲學思想和思想文化都進行了融合與繼承,并且在繼承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發(fā)展,加入了茶道文化自身的獨特性。茶道文化也十分注重“和”,教導人們要和諧、和善、和美,要與他人和諧相處,同時,茶道還教導人們要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與自得,在品茶和泡茶時,要心平氣和,這些都是對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文化以及哲學理念的繼承。同時茶道文化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教導人們要保持自己的本色,保持清廉,要像茶葉一樣堅持自我,保持本色,不能同流合污等等。茶道當中蘊含的思想文化與哲學理念,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價值與當代意義[2]。
2茶文化作為文化資源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guān)聯(lián)性
2.1茶文化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豐富載體
思想教育需要依托相關(guān)載體才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而我國茶文化蘊含了豐富的哲理,茶道精神與大學所提倡的教育精神,例如,團結(jié),自立,等等都非常的契合。物質(zhì)的提升也相應帶著精神境界的提升,中國的茶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推崇。而將茶文化與教育相結(jié)合,既能夠幫助學生品茶怡情,修身養(yǎng)性,又能夠在實際教育中,與現(xiàn)代教育精神相吻合,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另外,空洞的說教很可能會引起反感,在學校以茶文化的教育資源作為基礎(chǔ),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感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之外,更能夠培養(yǎng)學生“格物致知”的精神,獲得一份“茶性”。
2.2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素材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近年來,國家一直提倡“文化自信”,我們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而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歷盡了千年的洗禮,沉淀了豐富的、厚重的歷史痕跡。茶文化經(jīng)過千年積累的豐富的文化氣息深刻在中國人的精神里。唐代陸羽《茶經(jīng)》就有對茶文化的詳細介紹,我國擁有豐富的茶文化資料,這將是高校思想教育的豐富資源和素材。將茶文化與大學教育融合在一起,能夠充分發(fā)揮其自身的哲學思想,教育學生提高思想素質(zhì)[3]。另外,茶文化作為一門課程開設(shè),融合了國學教育與政治教育,也做到了真正的學科交融,寓教于樂的教學內(nèi)容,學生也不會感到枯燥無味。
2.3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素質(zhì)教育支持
當前的大學思想教育缺乏,現(xiàn)實中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比如同室友的相處問題。“復旦大學投毒案”至今還讓人心驚不已,另外很多學生缺乏自制力,通宵游戲,逃課,睡覺是部分大學生大學生活。增強大學生的素養(yǎng)是每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而茶文化所提倡的一系列處世之道與個人修養(yǎng),和大學素質(zhì)教育也是非常契合。增加大學生的自律精神,提高心理素質(zhì),是大學生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茶道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為其教育提供素質(zhì)教育支持,并統(tǒng)一在同一個目標范圍內(nèi)。
3基于茶文化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開發(fā)探究
茶文化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其開發(fā)對于開發(fā)其他教育資源具有重要借鑒作用,茶文化的內(nèi)涵與高校人文價值內(nèi)涵非常契合,將茶文化納入大學教育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非常重要。本文對此將提出幾點措施。
3.1營造茶文化入校園的氛圍
對于茶文化的宣傳力度,在我國來說還是比較缺乏。我國古代就開始飲茶,其接受程度,普及范圍應該說是其他飲品所無法可比的。但是在高校而言,學生們更愿意喝咖啡。這也是很多大學生存在的問題,“覺得國外的東西要高端一些”,因此,在高校需要大力宣傳茶文化,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茶文化,讓茶文化走近校園,走近課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以飲茶為例,將飲茶與“雅致”相聯(lián)系,改變學生的固有觀念,真正體會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將茶文化蘊含的人生哲理進行潛移默化的渲染,對茶文化要素中富有人文氣息的重點宣傳,例如茶藝、品茶方式等,學校開展一些與茶相關(guān)的活動,引導學生提高道德修養(yǎng)。另外學校還可以開發(fā)一片茶園,不僅成為農(nóng)學學子實驗田,對于營造整個學校的茶文化氛圍也十分有益。
3.2茶文化與課堂相結(jié)合
茶文化要想真正走入大學校園,就需要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接觸,茶文化走入課堂,可以在學校開展相關(guān)課程,將茶文化與化學、與植物學等等課程相融合,根據(jù)本地的茶文化進行相關(guān)探究。茶文化課堂可包括品茶、茶道、茶的制造工藝等相關(guān)研究,提高學習興趣。根據(jù)茶文化人文內(nèi)涵,大學可以借助茶事相關(guān)實踐活動或茶飲情景方式,通過一些有趣的形式和活動來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對于茶藝文化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高校還可以使大學生進行自主的調(diào)查和研究,還可以邀請從事茶藝文化的研究人員與茶藝工作者來學校進行講解,使得學生對于茶藝文化更加了解,對于茶藝文化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加了解與認可,從而在無形當中提高高校學生們的素質(zhì)和思想道德境界。
4結(jié)語
茶文化的內(nèi)涵豐富,茶文化與我國大學生教育理念也十分契合,利用好茶文化資源,發(fā)揮其教育作用,達到提升學生品質(zhì)、完善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生命觀,促進真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茶文化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其開發(fā)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史金紅.茶文化對高校學生思政培養(yǎng)的價值分析[J].福建茶葉,2018,40(02):253-254.
[2]李正洪.茶文化理念內(nèi)涵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融入體系[J].福建茶葉,2018,40(05):229.
[3]王竹葉.基于茶文化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開發(fā)探究[J].福建茶葉.2017(03):45-56.
作者:張佳 單位: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