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西醫(yī)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教學體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古典中醫(yī)學著作《金匱要略》,由于其文字質樸,義理深奧,條文簡約,給本科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以問題為導向,從學生學情、課程特點分析入手,總結了青年教師提高教學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教學法;金匱要略;本科教學;中西醫(yī)臨床醫(yī)學專業(yè)
1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教材、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核心三要素??陀^、全面的學情分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目前我校中西醫(yī)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在大三學習《金匱》。這些學生以95后居多,班級中男女比例大約為3:7左右,大部分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對《金匱》學習熱情較高,但是仍有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重點條文背誦不過關,方證病機、藥物組成掌握不熟練;重點條文病機理解不深入。部分學生寄希望于教師期末劃重點,應付考試,平時上課聽講不專心,缺乏積極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十分薄弱。這些情況,授課教師必須有清醒地認識。
1.2課程特點分析
《金匱》課程相比較其他中醫(yī)課程而言,有其自身的特點。就知識結構而言,《金匱》是先秦兩漢時期內傷雜病、婦科疾病醫(yī)療經驗的匯總,知識體系相對龐雜,加之后世在傳抄過程中存在脫簡、訛誤,北宋醫(yī)家在整理校訂時又從《外臺秘要》《千金要方》等著作中加入相關知識,雖然彌補了《金匱》在治療方面的不足,但是卻顯得全書體系松散、壅腫,導致學生學習顯得重點不突出。以漢代散文、駢偶文寫作的《金匱》條文,語言簡潔質樸,誦讀易于理解。就條文性質而言,《金匱》條文從宏觀上包含兩大類,一類是理論性條文,重在闡述疾病概念、分類、病機、治法;另一類是證治條文,重在闡述疾病治療。這兩類條文特點差異十分顯著?!督饏T》理論性條文中,從脈學闡述病機的占有相當的比例,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主要是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對脈象的含義、病機理解不夠深入。另一方面,古今脈學理論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比如《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篇12條說:“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脈偏弦者,飲也?!?《中醫(yī)診斷學》認為,弦脈主氣滯、痰飲、肝膽病、血瘀,但是在《金匱》中弦脈為陰脈,主要是虛寒證與痰飲病。比如同篇21條“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便是佐證。實際上,痰飲病典型的脈象是弦脈,其他的如沉脈、緊脈也見于痰飲病。比如同篇24條木防己湯證說:“膈間支飲,……,面色黧黑,其脈沉緊。”此外,不少條文的脈學理論,有自相矛盾之處,給授課和學生學習帶來了困擾。比如《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第2條說:“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食即為滿”臨床上很難碰到既有消谷善饑,又有腹?jié)M不食的情況。再比如《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3條“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樓薤白白酒湯主之”,本條描述了遲數并見的脈象,似乎有矛盾之處,授課教師需要結合醫(yī)案或者現代研究進展予以合理解釋。還有,《金匱》條文十分簡潔,往往寥寥數十字,對于今天以病機為核心的課程教學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這些也需要授課教師通過聯(lián)系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方劑學、傷寒論等課程予以解釋。
2提高教學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在前期調查問卷、學生座談以及教學反思的基礎上,熟悉學生學情特點、熟悉課程的結構特點、授課的難點重點,通過學院青年教師導師制的培養(yǎng)以及參加相關教學研討活動,總結了以下教學方法。
2.1傳承“三點”教學法,注重知識形成的要素
如前所述,由于《金匱》知識體系相對松散,條文敘證簡潔的特點,我們教學團隊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了“三點教學法”予以解決。所謂三點就是重點、難點、特點,具體在授課中力求釋義明理,講清重點;多管齊下,講透難點;比較鑒別,講活特點[2]。比如痰飲病的治療原則“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是本篇的重點,單純的理論闡述,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為此在闡述理論的同時,結合日常生活中進食火鍋可以燥濕散寒,增進食欲,緩解痰濕咳嗽的現象進行生動的講解,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同時結合射干麻黃湯、小青龍湯證中用干姜(或生姜)、細辛、麻黃、桂枝等溫陽散寒,解表化飲的藥物,來總結痰飲咳嗽的治療特點?!督饏T》中不少知識點理解比較困難,可以通過聯(lián)系《傷寒論》知識,對比學習予以掌握。比如《傷寒論》中使用桂枝湯,取其養(yǎng)正力大,發(fā)汗力弱,善于解肌祛風,調和營衛(wèi)治療太陽中風。但是在《金匱》中,仲景使用桂枝湯主要是治療內傷雜病,目的不是調和營衛(wèi),而是滋陰溫陽,和胃降逆,如用以治療妊娠惡阻之“其人嘔,不能食,無寒熱”等。再比如仲景用于治療虛勞病之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皆來源于桂枝湯,目的是補益中焦為主。通過教師及時的提問“《傷寒論》與《金匱》皆使用桂枝湯,二者有何區(qū)別?”引導學生對比思考,進而掌握中醫(yī)經典課程的學習特點,體會知識形成的過程和要素,對于學好本門課程大有意義。
2.2結合專業(yè)特點,突出中西醫(yī)融合教學理念
《金匱》是先秦兩漢時期的醫(yī)學作品,其論述疾病的方法、概念對于生活在當代的醫(yī)學生而言,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充分利用現代醫(yī)學研究成果特別是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的知識來解讀《金匱》,是一項嶄新的創(chuàng)舉,但目前少有學者問津。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相關的知識進行了有益地探索。比如痙病之葛根湯主癥有“惡寒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表現”,從中醫(yī)學病機角度而言,是寒邪束表,肺衛(wèi)失宣,氣機上逆所致。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試從破傷風發(fā)病機理去闡述這些表現。通過查閱資料,學生會發(fā)現中醫(yī)痙病與現代醫(yī)學破傷風表現十分類類似,加深了中西醫(yī)知識的融合。再比如,要求學生從心力衰竭的病理學、診斷學角度分析木防己湯證,通過查閱資料,學生會認識到,木防己湯證就是肺心病后期心力衰竭的表現,而木防己湯中諸藥具有利水消腫,強心利尿等治療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中西醫(yī)匯通。再比如提問學生,《金匱》黃疸病中的女勞疸與現代醫(yī)學的哪些疾病關系密切,發(fā)病機理如何?引導學生從中西醫(yī)結合角度去分析和研究?!督饏T》條文十分簡潔,大部分敘證不全,比如大黃牡丹湯治療腸癰病條文中記載“……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痹牟]有告訴為何膿已成不可下?或許東漢時期醫(yī)學家也并不一定能闡述清楚。今天借助已有的解剖學、病理學、外科學的知識,或許能為歷史做出答案。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作出合理解釋。
2.3結合辨證論治、方證辨證,培養(yǎng)經典思維能力
長期以來,學術界大部分認為《金匱要略》是辨證論治的典范,實際上通過全面研讀,會發(fā)現《金匱》實際上是先秦兩漢以前醫(yī)學知識特別是方劑學知識的匯總,它既有鮮活的樸素的經驗用藥比如單方、驗方的雛形,也有方證辨證的烙印,后世更多從辨證論治角度分析《金匱》,人為地拔高了其醫(yī)學成就,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比如《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12條云:“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北砻餍“胂臏侵委焽I吐之專方,雖然也可以從病機理論予以解讀,但是會掩蓋仲景治療嘔吐善用半夏、生姜藥對的經驗。再比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中11條說:“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并主之?!彪m然可以辨證論治的角度予以解釋,但是這些方劑效果有限,從條文表述的方式來講,這是古人治療小便不利的經驗方。方證辨證雖然也是《金匱》的特點,但也有其不足之處,現代中醫(yī)學教學受“辨證論治”思維的影響,逐漸拋棄了方證辨證樸素的認識觀,由此給經方學習、研究、應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若能結合方證辨證與辨證論治,則教學效果會有很大改進。比如《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第十》附方柴胡桂枝湯“治心腹卒中痛者”,條文十分簡單,卻反映了氣滯寒凝腹痛的特點,臨床上只要抓住腹痛的特點,突然發(fā)作,或者冷痛,或者脹痛,脈弦緊,皆可以使用,收效十分滿意。柴胡桂枝湯治療腹痛實際上是《傷寒論》100條仲景治療腹痛之小柴胡湯、桂枝湯經驗的組合,所以通過抓住方證辨證的關鍵點,“卒中痛”這一典型特點,便可以考慮使用柴胡桂枝湯。再比如,要求學生反復誦讀原文,感悟經典精神,由意達悟也是學習的重要手段。比如《金匱》婦人產后病中用小柴胡湯治療婦人郁冒兼大便難,其機理比較模糊。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小柴胡湯中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功效,人參、甘草、大棗補益脾胃功能,闡明小柴胡湯具有治療此病的藥效學基礎,同時結合學生誦讀、回憶《傷寒論》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感悟到小柴胡湯通過調理上下表里氣機,促使機體氣血津液布散正常,發(fā)揮治療作用,即古人所說“小柴胡湯乃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里之總方”。除此之外,在授課過程中,結合典型的病案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經典回歸臨床。同時通過必要的4F引導教學法、PBL教學法、開放式教學、病案討論等方法和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針對《金匱》條文簡短,病機表述較少的特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應用以方測證思維,解讀條文,理解病機,對提高教學效果很有幫助[3]。比如膠艾湯治療三種出血,其病機完全是從方劑功效逆向推理而來。
3小結
經典課程,特別是《金匱》教學是一項比較艱苦的教學任務,難學難講是其最大特點[4]。由于古今醫(yī)學知識體系、社會環(huán)境變遷,以今天的視角來解讀1800年前的醫(yī)學作品,仍然存在著一定困難。同時面對人文、歷史文化素養(yǎng)日漸衰微的新一代醫(yī)學生,如何提高《金匱》教學質量,培養(yǎng)經典思維,使他們比較熟練地掌握40多種疾病的理法方藥知識,成為中醫(yī)藥事業(yè)的建設者,是一代代從事經典課程教學的教師們不斷思考與努力的方向。對于青年教師而言,除了研究教學方法、熟悉學生學習情況之外,更應該深入研讀經典,勤于臨床,不斷提高自身的醫(yī)學素養(yǎng),提高教學駕馭能力,力求把經典知識講透、講清、講活[5]。
參考文獻
[1]姜如嬌,吳英杰,孫杰.中西醫(yī)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思考[J].醫(yī)學與哲學(A),2015,36(2):95-97.
[2]屈杰,楊景鋒,楊軍.“三點”教學法在《金匱要略》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中醫(yī)藥,2018,38(5):128-130.
[3]張昕洋,傅延齡,傅晨.中醫(yī)“以方測證”認識方法初探[J].北京中醫(yī)藥,2018,37(9):825-827.
[4]付新偉.《金匱要略》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9):93-94.
[5]牛銳,張建榮.具備4種能力,講好《金匱要略》[J].中醫(yī)藥導報,2013,19(3):130-131.
作者:屈杰 楊景鋒 牛銳 譚穎穎 單位:陜西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