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形與象征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形與象征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形與象征研究

摘要:解釋了建筑形式設計象形與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征的含義,結(jié)合實際案例,分析了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形與象征之間的關系,指出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形與象征相互遞進、相互融入,只有將兩者有效結(jié)合,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建筑藝術價值。

關鍵詞:建筑形式設計,象形,象征,藝術價值

我國一些著名的建筑物被人們以親切形象的語言所稱呼,如人們將CCTV央視大樓稱為“大褲衩”,將國家體育場稱為“鳥巢”等,這些叫法雖然都跟建筑物本身的形象有一定的關系,但是這也表明人們在體驗建筑時,并不單單只是局限于建筑物本身的形式,更是想要在生活中找尋一些跟建筑體驗相同的情境,然后再使用一些比較形象的語言,來給建筑物以一種新型的理念,這也表明了建筑形式設計從象形到象征的轉(zhuǎn)變。因此,探究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形與象征就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形

建筑形式設計中的象形指的是采用模仿客觀事物的方式來達到表現(xiàn)形式的目的,也就是指用建筑的形式,即用外形或是輪廓去表達一些非建筑的內(nèi)容。象形是建筑設計中常用到的一種基本方法,我們經(jīng)常看到的外形像書本的報亭、湖邊像船的建筑等,這些都屬于象形設計。而且我國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建筑物也都是屬于象形設計,如位于北京燕郊開發(fā)區(qū)的天子大酒店,它的外形很特別,是彩塑的福、祿、壽三個星象,福星、祿星、壽星在我國古代文化中都有著幸福、吉祥、長壽的含義,因此通過這些具體的象形化的模擬,也使得天子大酒店成為一道亮麗的建筑風景,同時也實現(xiàn)了象形設計的目的。此外,還有很多的建筑物也屬于象形設計,如在城市里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的一些飯店或是餐館等,裝修成船、魚的樣子等,還有一些裝修成熊貓、狗熊等的玩具店。所以,對于像“大褲衩”“玉米棒子”等比較不雅的名稱,我們應該以一種客觀、公正、寬容的態(tài)度看待它們、接受它們。建筑物給人們提供的是一個場所,帶給人們的是一種全新的環(huán)境,人們通常觀察、體會建筑,可以加深對建筑的理解和感悟,建筑對于人們來說是開放的,因此不但可以用自己熟悉的一些建筑去體現(xiàn)其他的物體,而且還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方式去表達自己所喜愛的建筑的內(nèi)容和形式。但如果建筑物過于具象化,就會限制人們對其進行解讀,進而使得建筑成為一種一次性的形式體驗。這樣人們就不再會去思考建筑的形式,而建筑也就沒有了以往被人們探究的趣味性,因此上述所提到的一次性的形式體驗必須是完美的,即象形物必須是完美的,而且對建筑形式的模擬技巧也必須要高超的,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建筑的藝術性,才能保證建筑的永恒。

2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征

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征指的是通過可以看見的建筑本身的形式來表達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這種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既可以是一些具體的事物,也可以是某些觀念,還可以是某些具體的情感。對于象征來講,肯定會有相互關聯(lián)的象征物和被象征物。在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征中,象征物指的是可以看見的建筑本身的形式,被象征物則是指由建筑本身的形式所表達的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通過象征,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出建筑的藝術價值。建筑師柯布西耶所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建筑物就屬于象征的范圍,并且其中一些構(gòu)件也都各有所指,如位于祭臺上端部位的采光孔、祈禱室的尖頂以及教堂入口處的鐘塔等,雖然這幾個構(gòu)件的方位不同,形狀也不同,但是卻有著共同的指向性,它們都能夠把人們的視線引向天空,給人以無限的想象。人們來到修道院,通常是想靜下心來去思考、感悟人生,而這些具有指向性的構(gòu)件不但可以引發(fā)人們進行精心的思考,又能指引人們?nèi)ソ獯鹱约旱膯栴},進而有效實現(xiàn)修道院的建筑象征意義。同樣柯布西耶在馬塞公寓的設計中,也采用了這樣的象征設計理念和方式,也就是“酒瓶”及“瓶架”的象征設計。這兩者是獨立的,“酒瓶”先要在工廠中制造好,隨后再安裝到公寓中,安裝完成后再起吊到完整戶型的正確位置,在他的設計中,他將每個居住單元暗喻為一個容器,然后用酒瓶來表達每個居住單元的獨立性。而“瓶架”和“酒瓶”一樣,都是暗喻,指的是在那種背景下,人們解決住宅的一種思路和辦法。

3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形與象征的有效遞進及融合

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形具有簡單、直接等特征,即文學語言中經(jīng)常所說到的明喻,而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征則具有復雜、暗示等特征,即文學語言中所說到的暗喻或是隱喻。象形注重的是建筑的外形,只是從建筑本身的外形中提供給一個明確的臨摹形狀,而象征則是強調(diào)建筑的內(nèi)涵,即用外形去表達一個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如果從設計手法的層面來分析,象形與象征并不能真正說清楚哪個好、哪個壞,也不能說哪個所表示的建筑形式好與壞,但是從幫助人們進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建筑形式的層面來分析,象形與象征兩者之間卻有著相互遞進、相互融合的關系。因此必須要加強象形與象征兩者之間的融合及遞進關系的有效理解和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建筑師設計出更加完美的藝術作品。2005年,我國著名建筑師馬巖松在加拿大密西沙加市舉辦的一棟超高層建筑設計競賽中一舉奪魁,在他的設計作品中,完全沒有了傳統(tǒng)高層建筑中使用垂直線條來體現(xiàn)高度的方式,他通過不同高度不同的逆轉(zhuǎn)方式來體現(xiàn)不同的高度,以及不同高度層面的景色。他希望通過他設計的作品可以重新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憧憬和熱愛,重新感受陽光、風等給人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谒谠O計中的另類線條的使用和設計,他被加拿大當?shù)氐拿襟w報道為“夢露大廈”,而人們通過他的設計以及媒體的解讀也感受到了這種建筑設計所帶來的生機和活力,因此特別喜愛他的設計。正是這樣的設計,才給人們帶來了更多更大的解讀空間。同樣的,我國的著名教授王澍在寧波博物館的設計中,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他把“山”作為象征物,并將獨立的建筑設計為一個人工的山體。在建筑物的設計中,他將三個比較大的階梯設計成山谷的形狀,將博物館的入口及門廳設計為山谷外部的峭壁形狀,并將院落設計為山坑的形狀,而在博物館的外部用一些類似竹條的混凝土進行砌筑,這樣既可以映照前面一些村莊的材料特征和建筑內(nèi)涵,又可以表達出山的深邃。同時通過山的象征設計,也能增加建筑的藝術魅力。以上兩個建筑設計案例中,第一個相比于第二個更加具有具象性,人們通過“夢露大廈”的設計,可以更好地體會到這個建筑的深意;而第二個相比于第一個更具隱喻性,博物館獨立存在于街道中,卻跟周圍的建筑物、村莊有著較遠的距離,而博物館的外觀卻能使得人們有大山的體驗,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博物館的山的象征含義,因為它并不是象形的。從建筑物的功能這個角度來看,夢露大廈的設計則更多傾向于外觀的象形設計,人們的體驗和消費也僅僅只是建筑的形象形式;而對于博物館來說,人們是愿意進入到博物館內(nèi)部進行參觀的,所以在設計博物館時,必須要突出內(nèi)部豐富的結(jié)構(gòu),還要注重人們對博物館形式的體驗,因此,建筑師的設計理念是整體的隱喻,即從內(nèi)到外的隱喻??虏嘉饕趯︸R賽公寓屋頂設計中,也花了更多心思,并且還設計了一些可以與周邊景色相融合、照應的景致,如該有的都有,一應俱全,有室內(nèi)游泳池、游樂場、運動跑道等,因為是屋頂,所以設計師還利用了屋頂陽光的優(yōu)勢設計了日光浴室。在建筑師的設計理念中,他認為屋頂花園可以比擬為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的甲板,因此人們在屋頂花園中不但可以欣賞與陽光、自然和諧的景色,還能在屋頂?shù)母鞣N設施中體驗到運動的樂趣。航海是柯布西耶特別喜歡的一個項目,他著名的《模度》就是在航海中寫成的。總之,建筑師用屋頂花園的豐富內(nèi)容表達了人們所要經(jīng)歷的一些人生過程,也象征著希望和光明。上面所講到的馬賽公寓的屋頂花園設計中,也沒有很清楚的將象形與象征進行區(qū)分,換句話說,這兩者之間是相互遞進、相互融合的,無法進行獨立分開。對于所有的建筑來說,建筑的形式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形式語言表達體系,同樣建筑的材料也會有其獨特的表達形式,而建筑也沒有過分用本身的形狀去表達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如我們無法使用材料、結(jié)構(gòu)或是空間去真實模擬夢露的裙裾或是山的形狀、外觀,也無法使用一種形式去表達一種情緒或是動態(tài)。我們只能通過象形或是象征的方法,通過材料、結(jié)構(gòu)或是空間去表達一個可讀建筑,從而帶給人們以更好地建筑體驗。建筑通常是一個大工程,如果建成,必然會長時間供人們所使用,這樣一次性的體驗消費就不太實際了,所以建筑師通常都會選擇復合的設計方法,從而給人們設計出具有更多更大的體驗空間,進而促使、引發(fā)人們更好地體會、感悟建筑的象征內(nèi)涵,更好地體驗建筑的藝術魅力。

4結(jié)語

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形與象征,兩者之間有所區(qū)別,但又是相互遞進、相互關聯(lián)的,而建筑最終呈現(xiàn)給人們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只有找到象形與象征的平衡點,并使得建筑作品能夠被人們所接受,所理解,又能實現(xiàn)建筑師本身的設計理念,這樣的建筑作品才是完美的,也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出建筑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董新意.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形與象征[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6):7-8.

[2]李曉智.建筑表皮形態(tài)建構(gòu)[D].重慶:重慶大學,2010.

作者:李毅 單位: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