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小學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原則探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原則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小學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原則探究

摘要:漢字承載著傳遞歷史文化經驗、培養(yǎng)民族特性、塑造民族風格的重任。在小學低段識字教學中,我們必須“追根溯源”“深入挖掘漢字中的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以趣味化、生活化、實踐化的原則,有機滲透,這樣才能提高教學實效,同時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識字教學;滲透;漢字文化;原則

識字是小學低學段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滲透于漢字之中,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那么,教學過程將會成為一種有思想、有情感、有趣味的學習活動。在實際工作中,筆者根據(jù)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強的特點,有意識地把識字與文化滲透有機結合,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那么,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有機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應遵循哪些原則呢?

一、追根溯源原則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符號文字,每個漢字有屬于自己的圖像與故事。傳統(tǒng)的漢字學是強調筆畫與筆順,卻忽略了漢字的圖像美與意境美。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從漢字的起源去認識、欣賞漢字,那么學習的過程將會是一種審美熏陶。比如:在學習“看”字時,筆者先把“看”的甲骨文“”展示給學生,再引導學生觀察這個字上半部分像什么,下半部分像什么。通過觀察、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這個字上半部分極像一個人的“手”,而下半部分明顯就是一個人的眼睛。有的學生還有疑問:“為什么要把手遮在眼睛上方呢?”筆者再次引導:“在陽光下看遠方時,你會怎么做呢?”這時,學生恍然大悟:“人們在陽光下,為了看得更清楚,往往會用手遮額而望?!焙唵蔚囊粋€過程,學生就非常容易地記住了這個字的音、形、義。更主要的是,學生由此感受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并進一步由此窺見了中華文明的奧秘。這樣的漢字還有很多,比如:“囚—”“家—”等。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追根溯源的方法,引導學生從歷史文化源頭學漢字。

二、思想性原則

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與學習,更主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與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而漢字在這方面恰恰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一)以漢字造字法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文化滲透

在教學“孝”字時,筆者通過展示“孝”的甲骨文、金文圖片,讓學生認識到“孝”字很像一個兒子背負著老人,在此基礎上,通過“臥冰求鯉”“負米養(yǎng)親”“蘆衣順母”等故事,讓學生真正懂得“孝”是“尊敬和順從父母,盡心奉養(yǎng)”以及“百善孝為先”的道理。

(二)根據(jù)形近字之間蘊含的文化哲理進行思想文化滲透

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漢字時,如果只是孤立地去講解這個漢字,那么教學效果是很有限的,尤其是思想滲透是很難的。但是,如果我們把某些漢字和其他漢字結合起來教學,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比如:在學生學習“若”“苦”“各”“名”等字時,由于字形相近,學生總是容易混淆。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若”與“苦”及“各”與“名”在字形上的區(qū)別。學生通過細心觀察與熱烈討論,得出“若”字草字頭下面是一橫加一撇,而“苦”字草字頭下面是一橫加一豎;“各”與“名”區(qū)別是“各”字的捺畫出頭了,而“名”字是一點,沒有出頭。筆者還順勢出示了一副對聯(lián)“若不撇開終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通過簡單講解,學生懂了“若”字的撇筆,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捺筆,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在討論環(huán)節(jié),筆者再次把思考引向深入:“這幾個字對我們小學生學習和做人有什么啟發(fā)呢?”通過討論,學生懂得了只有撇開學習和生活中的不良誘惑和欲望,堅守住自己的信念和目標才能不斷進步,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的道理。

(三)從漢字的構成含義入手,滲透漢字文化

有許多漢字的構成本身就極具哲理性和思想性,我們如果深入挖掘其蘊含的哲理并滲透給學生,文化的種子就會在他們心中生根發(fā)芽。比如在學習“贏”這個字時,由于筆畫很多,結構復雜,學生很難記住這個字。在這種情況下,筆者組織學生觀察“贏”字的構造,看它是由哪些學過的漢字組成的。學生在觀察中很容易就把“贏”拆解成“亡”“口”“月”“貝”“凡”。筆者因勢利導,告訴學生這些漢字在“贏”中的含義:“亡”代表著危機;“口”代表著溝通能力;“月”字代表著時間,日積月累,厚積薄發(fā);“貝”代表著資本和資源;“凡”字代表著平常心。也就是說,要想贏得一件事,就要先有危機意識、溝通能力,再加上時間的積累、資本操作和一顆平常心,才可以成功。

三、趣味性原則

低年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情特點決定了針對漢字的文化滲透必須堅持趣味性原則,采用那些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學生喜聞樂見的識字方式,否則滲透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為此,我們可以用拆字法、謎語法、詠唱法、漢字故事、編歌訣、表演法等,以便使識字教學更有樂趣,使文化的滲透更加便利。比如,在學習“拜”字時,我們可以先組織學生觀察“拜”字在不同時期的書寫方法,然后再展示古代不同職業(yè)、不同地位的人行拜禮時的圖片,讓學生充分感知我們中華民族謙恭知禮的品德修養(yǎng),然后再找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各種君子拜禮。通過表演,學生不但牢牢記住并理解了“拜”字,還懂得了如何去“拜”。這樣便在活動中獲得了禮儀教育與熏陶。

四、生活化原則

語文學習應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小學低段識字也是如此,教師只有把識字過程中的文化滲透進生活,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與認知。比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時,筆者先到河邊找到一些青蛙的卵,帶回班級與學生一起飼養(yǎng)觀察。隨著時間的推移,青蛙的卵慢慢變成了小蝌蚪,又變成了小青蛙。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會要求學生用學過的字記錄變化過程。最后,筆者和學生到小河邊將青蛙放生,并講解青蛙對于人類的益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津津有味地參與了養(yǎng)殖、觀察、記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體驗生命傳奇的教育,一個生態(tài)自然保護意識的熏陶,只不過這個過程是在實際生活中完成的。

五、實踐性原則

道德情感與道德認知形成后,只有通過不斷的道德實踐,才能形成穩(wěn)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小學生在識字過程中所受到的文化浸染,只有通過廣泛的實踐活動,才能讓中華優(yōu)秀文化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比如,學了“孝”,就要適時地組織實施孝順父母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到父母的“愛”和孝順父母帶給自己的快樂。學了“禮”,組織一些有關“禮儀”的實踐活動,就可以從中培養(yǎng)學生知禮、守禮的良好習慣??傊處熞钊胪诰驖h字中的思想文化,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等方式,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促進學生的和諧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的。

作者:張燕 單位:民樂縣洪水學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