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西方家庭教育對比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西方各國家庭教育的特點
(一)節(jié)約自強的美國家庭教育
許多美國的父母在孩子十八歲以后將會不再負擔其生活費,他們會注重如何讓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如何才能夠盡快使孩子獲得自食其力的本領。這些美國家庭教育觀點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市場經(jīng)濟的理念,讓孩子們從小就明白什么是有償工作,以便于將來更加順利地融入社會氛圍,那里的孩子們也隨之崇尚自己掙自己花。而美國社會相對寬厚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也令父母們對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他們不需要過于向孩子施加奮斗的壓力,而是讓他們能隨著自己的天性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想走的道路。長大成為獨立的個人是美國家長家庭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他們會鼓舞自己的孩子,給予他們足夠的信心。根據(jù)調查,美國54%的青少年學生是不拿零用錢的,而且年齡越大越不可能獲得零用錢,大約68%的受訪青少年學生以打零工賺取零用錢。[3]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美國首富洛克菲勒,這位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美元財產(chǎn)的大富翁,其子女的零用錢卻十分緊巴巴。他家賬本扉頁上記錄著孩子零用錢的規(guī)定:7-8歲每周30美分;11-12歲每周1美元;12歲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錢每周發(fā)放一次,要求子女們記清每一分花銷的來龍去脈,待下次領錢時交父親檢查,如果賬目清楚,用途正當者,下周增發(fā)5美分;反之則更少。洛克菲勒解釋說,“過多的財富會給自己的子孫帶來災難”。這句蘊含著他人生經(jīng)驗的話,就像他的財富,引發(fā)人們的思考。
(二)磨練吃苦的英國家庭教育
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yè)化國家,英語又是全世界使用頻率極高的語言,總的來說,英國人性格恪守傳統(tǒng),他們的象征動物是約翰牛,即嚴謹而且愛獨居,為了自己獲得獨立自由而愿意吃苦耐勞來換取理想生活。英國的青少年,從小就體驗送報、打工等勞動的辛苦,這本身就是磨煉吃苦精神的絕佳途徑。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可能還在熱被窩里撒嬌,賴床時要父母三請四催說盡好話,英國的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對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而言可能難以接受,甚至覺得這樣對待孩子太過于冷血殘忍。英國的教育理念受其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加之英國屬于發(fā)達國家,社會制度相對健全,社會福利較豐厚,這也減輕了國內(nèi)人民不少負擔。對于他們而言,受教育成為了選擇之一而非必由之路。他們可以自由發(fā)展自己的個性,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興趣來選擇自己要學習的方向。從英國國內(nèi)市場看,他們的職業(yè)選擇范圍相對更寬泛,除了必要的理論知識外,專業(yè)技術在英國是非常實用的香餑餑。所以英國的家長們不局限于要求孩子在學問上有所建樹,他們更重視自己的孩子是否可以獨立負擔其生活,順利在社會中立足。
(三)有償勞動的德國家庭教育
在世界對德國人的刻板印象中,他們謹慎守時,紀律嚴明。德國屬于發(fā)達國家,經(jīng)濟條件遠遠超過中國國民的家庭,但他們對孩子的零用錢有嚴格的限制和規(guī)定。德國的家長給孩子零用錢的方式是:定期發(fā)錢,數(shù)額多少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再做修改。假設孩子需預支某些“必需品”用錢時,家長一般不會輕易同意,他們注重從小讓孩子養(yǎng)成節(jié)約意識。而且,零用錢不可作為獎勵的籌碼,目的只是讓孩子明白,他們努力學習完全是為了自己將來成為有用之材。對孩子的零用錢,德國的家長比較嚴苛,如果需要孩子做家務,會以有償勞動的方式給予孩子相應的報酬。比如在一個德國當?shù)丶彝ダ锩妫齻€孩子都在上小學,而他們各自在家里有明確的分工,12歲的姐姐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焙出各類香甜味美的點心;10歲的哥哥會利用周末的閑暇時間,幫助家里除雜草、澆花、打掃干凈庭院;而8歲的小妹妹能利用簡單材料編織五彩斑斕的精美茶杯墊。這些工作完成后他們都能夠得到小小的回報---一筆零用錢,而這些做事的能力也明顯是從小得到了鍛煉的結果。這個事例并不是極個別的現(xiàn)象,在西方社會里,中小學生兼職送報紙賺零用錢的例子比比皆是。據(jù)德國報紙推銷站聯(lián)合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全德送報紙的少年人數(shù)約50萬。西方國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可以概括為放手但不放任,他們希望孩子從小能明白金錢要靠自己的勞動來換取。
(四)輕松主動的法國家庭教育
法國是浪漫之都,那里的人們精力充沛,愛度假、熱愛新鮮美好的事物,這鮮明的文化性格特征也與不同環(huán)境、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地理位置等一系列因素有著密切關系。比如小孩子缺乏時間觀念,不明白如何統(tǒng)籌安排,往往讓家長煩惱,一位法國家長布朗先生的對策是:領著孩子去傾聽時間的聲音。他把孩子領到園林里,問道:“你看到了什么?”孩子說:“看到了太陽、樹林、松鼠,還有綠草……”布朗提議:“那么,我們閉上眼睛,看看能聽到什么?”孩子閉上眼睛努力地聽,過了一會兒說:“我聽到了風聲、樹枝和樹葉發(fā)出的響聲、松鼠在樹上的跳躍聲、鳥叫聲、遠處依稀的人聲和車聲……”“還有么?”布朗繼續(xù)問。孩子想了半天,怎么也回答不上來。布朗揭曉了謎底:“你仔細聽聽,難道沒有聽見‘時間的聲音嗎’?時間的印記刻在人的臉上、身體上、花草樹木上、大地山巒上、日月星辰上……仔細傾聽,你可以從世間萬物中,聽到時間在流逝和邁進的聲音呢!”在法國這個浪漫之都,他們崇尚自由與美好,善于在幽默中教會孩子禮儀,在浪漫中讓孩子懂得惜時。
二、中國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及弊端
(一)家庭教育觀念方面
1.重智育輕德育
很多家長只是督促子女好好學習,同時也認為這是家庭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責任。在中國多數(shù)家長眼中,孩子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屬于自己的一部分資本,當然這可能與國內(nèi)的經(jīng)濟狀況有關,社會福利相較西方發(fā)達國家更微薄,于是很多時候家長內(nèi)心充滿危機感,加之觀念的陳舊,他們會認為只有孩子出人頭地,自己的晚年興許才有保障,而孩子出息的途徑唯有好好讀書,擁有過硬的學歷、文憑。父母會本著一種“我是為了你好”的責任感去給孩子在求學路上施加壓力,這種無形的保護其實限制了孩子本身可能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和機會,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一個孩子更快速接受社會、適應不同條件的能力。長久以此循環(huán),家長容易忽視孩子個性、精神和良好品德的重要性,把教育理解為單一的智育,把家庭教育縮減為為純智育,又把智育壓縮為提高學習成績。
2.重身體輕心理
完整的健康意義應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過,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狀態(tài)。許多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覺得自己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周全,孩子沒病沒痛就是健康。其實那只是片面的注重了生理健康,家庭對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巨大的,無論是家庭結構、家庭人際關系、家庭情緒氛圍、家長自身素質還是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味強求孩子服從,成人后的孩子容易膽小懦弱;一味對孩子溺愛,那就如同教育領域的一場水災,容易使人驕縱懶惰。對心理健康認識的不足,使家長重視身體強壯,而忽視心理建康。
3.過分依賴學校教育
不少家長片面的認定教育只是學校、教師的任務,所在意的只有孩子的分數(shù),僅僅憑孩子的分數(shù)來作為衡量學校和老師的標準,這根本就是缺乏家庭教育自覺的表現(xiàn)。關于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的心理因素,如興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學校教育其實能起到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因為家庭才是培養(yǎng)孩子的第一片土壤。如果不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無法較好地發(fā)揮其重大功能,學校教育也會遇到阻礙,孩子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將成為空白,人格方面將出現(xiàn)重大缺陷。
(二)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問題
有調查資料表明,目前中國家庭教育中,家長不善于掌握特別是不能采用正確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情況也是經(jīng)常的和多見的。
1.家長強加自己意愿
美國華人即使身處西方文化背景下,對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卻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模式。據(jù)一位華人同胞介紹,當時自己居住的萊城屬于美國的普通小城市,那里的華人家庭,幾乎每家每戶都送孩子去上鋼琴課,除了買鋼琴大概花費4000到5000美元,每周還要定期送孩子去私人鋼琴教師那里上課。這里學彈鋼琴一般收費是10元到30元不等每小時。當?shù)匚逶路菀粓鲣撉賲R報演出,17名表演者里面中國孩子就占了6個。不置可否即使身處西方世界,已經(jīng)習慣國內(nèi)激烈競爭背景下的華人家長們,從小對孩子的要求和期許比較高,這無形中給了孩子不小的壓力。在國內(nèi)某綜藝節(jié)目中,三個家庭一起參與游戲,當被主持人問到最討厭做的事情是什么?三個孩子竟然給出了一致的答案:學習。
2.關心范圍超標
在中國有這樣一幅場景極為常見,開學時節(jié),總可以見到數(shù)量幾乎不亞于學生的家長們開著車或大包小包地幫孩子們拖行李的場景,這些畫面即使是到了大學也屢見不鮮。在很多中國家長眼中,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念書,至于生活瑣事他們愿意為孩子分擔,給他們純粹良好學習環(huán)境。中國家長對于孩子的細心呵護、關懷備至的確也用心良苦,不過這種衣食住行一條龍包干的方式其實對于孩子的生存能力、適應能力是無益的。過于缺乏生活的磨練,從小即使不是養(yǎng)尊處優(yōu),也頗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之意。脫離父母的照顧對已經(jīng)習慣依賴家庭生活的子女來說,面對困難和承擔責任時容易選擇逃避。作為外在因素,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過程影響卻舉足輕重。
三、西方各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通過對西方國家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分析,結合我國家庭教育的實際情況,在此可以得出兩大方面的啟示。
(一)家庭教育內(nèi)容綜合化
1.重視綜合素質教育
中國家長們?nèi)菀装呀逃繕藛我换?,即智力教育,那些非智力因素方面,鮮少用心挖掘,孩子的身心健康其實與智力教育同等教育,絕不單單是文化知識教育就足夠。從科學角度而言,智力教育應作為家庭教育的中心軸,結合身體素質、人品素質、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為綜合一體的全方位的綜合性教育。此外,知識教育不能只是局限在文化領域,文化知識固然重要,可是知識在累加的過程中卻不一定是智力的開發(fā)。智力是一種綜合素質,人們?yōu)榱双@得知識、運用知識,這些過程中表現(xiàn)的能力才是智力,包括思維、記憶、想象力、觀察力等,這各個智力要素間相互制約聯(lián)系,一次來統(tǒng)一發(fā)揮個人的智慧作用??偠灾?,科學的智力教育是需要綜合化、全面化的教育。
2.注重個人能力的培養(yǎng)
現(xiàn)在社會中,科技的高速運轉已經(jīng)把培養(yǎng)能力的必要性提升至比傳授文化知識更加重要的地位。就家庭教育這一塊而言,要求家長們不但要承擔起養(yǎng)育孩子的職責,而且要對其進行培養(yǎng)訓練,即將“干糧”配上“獵槍”。傳統(tǒng)的知識教授需要改變,能力是綜合的概念,它包含了個人要獨立完成任務或實現(xiàn)目標的智力、心理和體力這些方面的總和。這各個方面的因素就如同一部機器的幾大最主要硬件,相互之間配合協(xié)調,方能使機器得到最佳的運轉,也就是說他們共同影響了一個人能力的發(fā)展水平。
3.強調思考與創(chuàng)新的力量
美國曾經(jīng)將中國父母視為“尿布型父母”,從字面理解即對于子女的生活一手包辦的父母。許多的中國父母們所作所為會遠遠超過自己職責所需,而往往忽略其實有許多責任應該是由子女自己承擔起來的,比如生活自理、學習上獨立思考等等。更甚者,大多數(shù)中國家長們在子女成人后,也會繼續(xù)在生活中呵護他們。其實這是父母下意識的責任心超重,而另一方面就導致了子女責任心失重。父母其實應該要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是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的,而且在意識里也應該放手讓他們得到鍛煉。給予他們?nèi)オ毩⑸?、獨立思考的機會,孩子的智力、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在此前提下才有機會提升。如果總是為孩子鋪好路,一遇到難題父母就幫著解決,最終在父母也沒有照拂到的困難下,孩子就會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二)家長觀念更新
即要平等對待子女,與其相互尊重;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除了重視子女學習情況,更要以感情灌溉,給予關心的同時也要給予信任和自由。
1.平等對待
家長對自己的子女不僅要撫養(yǎng),還需要教育。許多家長會主動承擔起賺錢養(yǎng)育子女的責任,但是同時希望子女可以以尊重和順從自己來作為回報??墒沁@并不能與唯命是從等同起來,家長應該適當改變自己的觀念,明白對待子女需要平等交流,以民主的方式相處。
2.互相尊重
尊重是相互的,家長若希望得到子女的尊重也應當對子女相應尊重。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對其言聽計從而不允許他們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以呵斥來結束對話,這樣家庭長大的子女通常會逐漸喪失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3.曉之以情
在子女成長過程中,不但需要給予物質上支撐,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關懷。而中國的家長卻不經(jīng)意間忽略了子女情感上的缺失,漸漸與子女間交流得越來越少,信任感變的薄弱。長此以往,家長和子女之間的相處模式產(chǎn)生了隔閡,雙方再遇到袒露情感需要時就顯得尷尬。
4.給予自由
家長容易在子女大學前的學習階段進行嚴格的管理,其實這是非常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家長應該相信自己的子女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可以完成學習上的任務,而其次心態(tài)應該端正,學習靠主動靠學生自己,而不是以嚴加限制就可以提高成績。不同的人之間是有差別的,要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子女的特點而不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高分。
四、結語
不置可否,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國內(nèi),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不會完全一致,但本文所探討的是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家長所作出的大部分符合其實際情況的相似行為??偠灾瑖鴥?nèi)家長無論是受傳統(tǒng)觀念或者經(jīng)濟、社會的影響,相較于西方人而言,在生活中更加嬌慣自己的子女,而在學習上又過于施加壓力和自己的意愿。我們并不是要純粹生搬硬套西方的教育方式,而是要通過分析了解他們的文化背景給予其家庭教育理念的促進作用。家庭教育對于子女的生存能力、適應能力、人生觀、價值觀等將產(chǎn)生無法估量的影響。借鑒西方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認識并重視起自身的不足,看到他們在幫助子女從家庭走向社會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對于我國家庭教育的思考與研究無疑有很大的啟發(fā)。
本文作者:曾思敏、聶慶璞 單位:中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