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其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在課堂上實施深度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體驗語言文字的張力和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提升。結合實踐,提出高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 深度閱讀 教學策略
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語文教師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分析和運用能力,讓學生在對課文的深度閱讀中提升審美素養(yǎng)。在課堂上實施深度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體驗語言文字的張力和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提升。以下結合教學實際,談談高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內容
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內容是進一步學習課文的基本要求。不同體裁的文章,其寫作特點各有差異。教師應把握文章特點,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鑒賞性閱讀,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收獲感悟。
(一)找準文眼
深度閱讀應先從文眼開始,即從最能表達作者寫作意圖的詞句入手。文眼是窺看主題思想的窗口,能幫助我們理清全文脈絡,搞清文章各部分間的關系。清代文學家劉熙載說:“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探尋文眼需細細揣摩,通讀一番找到后會頓時心生喜悅,同時可以感受到作者賦予這寥寥數語的情意。如《項脊軒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是全文的文眼,承上啟下,文章的感情由喜陡然轉悲。課堂教學就可從此開始,讓學生找出“喜”“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以平淡的敘述來表情達意的。再如《過秦論》中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說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總結了秦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勸誡漢文帝施行仁義之治。
(二)抓取段落中心句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均是精挑細選、字字珠璣的名篇,但由于教學進度的限制,課堂教學不能面面俱到,應抓取文中的關鍵句段進行重點教學。中心句就是文章的骨骼,是作者寫作思路留下的軌跡。文章中心句因所在位置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段首中心句起點明主旨、概括總述的作用;段中間的中心句多是過渡句,與上下文聯系緊密;段末的中心句或總結段意,或呼應前文;開頭或結尾的中心句也有強調和增強印象的作用。如《說“木葉”》一文,行文思路清晰,每一段中心句都位于段首,集中概括了本段段意。如以“‘木葉’是什么呢”為中心句,展開了“木葉”之出處和古代詩人對“木葉”鐘情的表述。“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采用‘木’字呢”一句發(fā)出疑問,隨后介紹“木”字并非隨處可用,并舉例說明用“樹”與“木”給人的印象存在差別,為后文辨析“樹”“木”的不同和介紹“木”字的特征作了鋪墊。
二、尋找細節(jié)線索,體會作者情感
(一)體悟語句的感情
凡是震撼人心、發(fā)人深省的文學作品,必會讓讀者透過文字感受到作者情懷。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文章時,應側重讓學生根據上下文和寫作背景分析文中語句的感情?!堆b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別里科夫“總想把自己包在殼子里,仿佛要為自己制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凡是違背法令、脫離常規(guī)、不合規(guī)矩的事,雖然看起來跟他毫不相干,卻惹得他悶悶不樂”。幾句話活靈活現地展示了一個可悲可恨的19世紀末俄羅斯知識分子形象。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的沙皇政權牢牢監(jiān)控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對宣傳革命的進步人士進行殘酷的鎮(zhèn)壓,作者通過此文表達了對殘暴的沙皇統(tǒng)治的厭惡和對麻木民眾的痛心。
(二)從細節(jié)切入
從文章細節(jié)入手,在揣摩文章細節(jié)中產生閱讀的興趣和滿足感,會使學生更愿意深入地閱讀,并在思考和發(fā)現中不斷提升文學素養(yǎng),獲得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構思精巧、環(huán)環(huán)相扣,“草蛇灰線,伏脈于千里之外。”《林黛玉進賈府》一文就很考驗學生的細心。教師可設置問題,由學生分組討論,并派出代表來回答。如:“王熙鳳為什么要夸林黛玉通身的氣派不似老太太的外孫女,而是真真的嫡親的孫女?”稍稍考慮,我們就可給出答案:王熙鳳心思通透,聰慧識趣,一句話就夸贊了在場的林黛玉、賈母和賈氏三姐妹“。林黛玉為何如此多慮,為何進入賈府后‘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以此問題組織班級討論,讓學生們設身處地地回到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時代,“體驗”寄人籬下的可憐,理解黛玉的擔憂和敏感,從而獲得情感共鳴。
三、鼓勵學生反思與質疑
部分學生閱讀時喜歡一目十行,走馬觀花,這樣雖然看似閱讀效率高,實際上看過便忘了文章內容,忽視了作者的情感。閱讀是和書本的神圣對話,需平心靜氣,細細思量,實現心靈溝通,產生思想共鳴,才不辜負著書者的深意。高中生思考能力趨于成熟,應努力領略書中風光,吸收文字表達的思想,以有價值的材料促進自我心智的成熟,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生在閱讀中增強感知能力,能根據自身的閱歷和視野提出問題,才算是有價值的閱讀。學習《赤壁賦》(前《赤壁賦》)時,教師推薦學生對《后赤壁賦》進行拓展性閱讀,比較兩文的寫作手法和所抒發(fā)思想的異同,思考為何《前赤壁賦》名聲更大,并說明自己更喜歡哪一篇以及為什么喜歡。通過反思閱讀,加強了學生對于《前赤壁賦》的理解和記憶,也加深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認識。在學習魯迅的《祝福》時,班上就有學生質疑:“為何境遇值得同情的祥林嫂最終會被村里人嫌棄?”針對這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特地空出半節(jié)課的時間組織了班級討論。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祥林嫂過度消費別人的同情以博取大家的關注是不可取的,她雖有反抗精神,卻順從禮教的壓迫,并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就是自主思考的好苗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質疑,提供機會讓學生質疑,并及時進行引導與指正。四、結語養(yǎng)成深度閱讀的習慣,學生會受益無窮。深度閱讀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豐富其精神,提升其審美情趣,加強學生傳承中國文化的責任感。高中語文教學總體來說以教師的教為主,但教師應給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閱讀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從精致文化中尋求精神安慰,培養(yǎng)純正的閱讀興趣。
參考文獻:
[1]沈丹萍.新意情意深意———高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初探[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5(1-2).
[2]陳利娟,張利鈞.從高校中文系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反思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4(4).
作者: 單位:南安市僑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