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管理案例的寫作與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0引言
案例教學法最早起源于哈佛大學,①已廣泛運用于法律、醫(yī)學、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以及實踐性較強的教育領域中。案例教學是根據(jù)一定的教學目的,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引入案例場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深入討論來開展學習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案例教學通過課堂討論和分析思考,加深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了解,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決策能力;由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直接單向的個人學習轉向在教師的指導下,間接雙向互動的經(jīng)驗學習,是人才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幫助學習者加速學習過程,降低學習成本,提高教學質量。案例教學中用到的教學案例一般描述的是真實事件,或者是根據(jù)真實事件創(chuàng)作的,教學目標較為明晰,學生通過對案例進行深入探討會有所收獲。教學案例只描述事件背景和發(fā)生經(jīng)過,不做出任何分析和得到結論;教學案例不是事例,需要具備真實性、典型性、沖突性。公共管理學科具有鮮明的復雜性和實踐性,案例教學有助于激發(fā)公共管理學科專業(yè)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和提高該專業(yè)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公共管理問題的能力。隨著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不斷發(fā)展,案例教學法在公共管理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少高校建立了公共管理案例庫(如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等),出版了一系列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并通過各種案例評比活動和學術研討會等廣泛交流與大力推廣案例教學方法。目前公共管理學科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仍未得到完善,本文將以公共經(jīng)濟學課程為例,探討案例教學法在公共管理課程中的應用,重點討論如何開展案例寫作以及案例教學。這對于提升高校公共管理課程的案例教學水平,推動公共管理專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具備相當?shù)慕梃b意義。
1案例寫作
在開始案例寫作前,我們首先要明確其寫作標準,具體有以下幾條:(1)主題明確:主題要突出,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中心論題上;引言要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和好奇心。(2)情節(jié)完整:好的案例是講述一個故事,要有完整而生動的情節(jié),并最好包含一些戲劇性的沖突。(3)信息充分準確: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背景、過程等信息要客觀、具體、翔實,可以引述調研對象的對話、訪談記錄、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等,增強案例的真實感和可讀性;關于行動者、議題、事件的產生發(fā)展演變、有關矛盾沖突等關鍵、必要信息一定要充分、準確,以支撐學員深入分析、有效討論。(4)結構合理:結構設計、邏輯安排要清晰合理,使得讀者能夠從案例提供的信息中把握事件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脈絡。(5)語言簡潔生動:區(qū)分必要、重要與不必要、冗余信息,根據(jù)案例結構和內在邏輯呈現(xiàn)關鍵信息。(6)包含決策主體:好案例是對真實公共管理情境的再現(xiàn),一定要有決策主體以及需要做出的決策,使學生能身臨其境,促其深入思考分析和綜合考量,進而形成決策方案。(7)凸顯決策困境:案例的沖突性、典型性就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中客觀存在的問題、挑戰(zhàn)和困境上,如行動主體面臨的兩難境地、多種方案的利弊權衡難以抉擇等。(8)具有教學價值:與相關公共管理理論、理念、方法高度相關,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案例寫作的主要過程如下:首先是案例選題——圍繞案例線索,與相關教師溝通,確定案例要討論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閱讀相關文獻,搜集案例資料,在閱讀相關理論和大量信息的基礎上確定案例主題;其次是案例調研——確定調研對象,準備調研提綱和調研問題,通過案例調研收集一手資料;然后是案例寫作——在回顧案例事實的基礎上,擬定案例框架,組織案例材料,客觀、生動、具體地把案例描述出來,注重展現(xiàn)決策者面臨的困境,存在的問題、沖突等;接下來是案例修改——檢查腳注信息,擬定討論問題,補充參考文獻,添加有關附錄;最后是案例試講——通過對案例進行試講,記錄下教學反饋,根據(jù)教學反饋來修改和補充案例,最終定稿。教學案例的結構包括以下六部分:案例的標題及適用主題、引言、正文、結束語、思考題、附錄。這里采用的案例是公共經(jīng)濟學中的排污權交易問題,排污權交易是一種運用市場機制進行污染治理的環(huán)境經(jīng)濟政策,屬于公共規(guī)制中的一種環(huán)境規(guī)制手段,涉及公共經(jīng)濟學中的環(huán)境規(guī)制、公共物品、外部性、交易成本、公共政策工具等理論,是公共經(jīng)濟學中的重要知識點。(1)標題和適用主題:案例的題目及案例的適用主題。本案例標題:《排污權交易在中國的實踐》,②適用主題:公共經(jīng)濟學、公共政策等相關課程主題教學中。(2)引言:即案例故事的引子。本案例的引子:中國的排污制度經(jīng)歷了長期而曲折的改革進程。198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法》就已作出規(guī)定,直接或間接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yè)單位,需向環(huán)保主管部門進行申報登記;1989年,國務院又進一步批準了實施污染排放許可證制度,其優(yōu)點在于,對申請排污單位的排污與否及具體排污量,環(huán)保部門可以進行審查批準以及監(jiān)督檢查。然而環(huán)保部門的相對弱勢地位導致了許可證制度迄今為止仍沒有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執(zhí)行。(3)正文:教學案例必須是較為完整的故事,包括核心人物或決策者,起、承、轉、合四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起是故事的開始部分,旨在引入地點、時間、起因等組成的場景,并介紹核心人物或決策者、主要角色和其他角色。本案例的“起”是排污權交易的出現(xiàn):中國環(huán)境污染日益嚴重,使得排污權交易獲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氣污染控制的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開始在上海推行;1999年4月,中美兩國合作開展“運用市場機制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研究項目,江蘇南通與遼寧本溪被列為該項目的試點城市,進行了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的試點研究。本案例核心人物(或決策者)是我國各級環(huán)保部門。承是推出關鍵事件的部分,主要為了引出爭端、問題和興奮點。本案例的“承”是引出各地地方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如何保證排放配額的分配公平,如何精確檢測企業(yè)排放,企業(yè)減排空間越來越小情況下如何保證交易量。轉是對故事進一步展開的部分,主要描述目前存在的各種困惑以及進退維谷的選擇困境;繼續(xù)深入開展令當事人沒法預見事件結局的故事,或者令核心人物(或決策者)難以決斷的事情。本案例的“轉”是進一步描述了試點經(jīng)驗中存在的種種困境:很難精確測量企業(yè)排污信息,環(huán)境監(jiān)察工作量太大,企業(yè)造假成本較低;企業(yè)的排污量大多超標,減排指標嚴重缺乏,如果購買減排指標成本太高,有可能滋生尋租腐敗現(xiàn)象;在總量控制制度下,如何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增量,從哪兒獲得新上項目的指標;地區(qū)間發(fā)展水平不同,對排污權交易的認識和需求也大相徑庭。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用于強調機會與制約因素,指出核心人物(或決策者)到了必須作出選擇的時刻。本案例的“合”是討論了排污權市場交易較少、排污權必須有償使用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了治污成本的定價(有償使用價格)問題。(4)結束語:點出核心問題,讓讀者來思考提出解決方案。本案例結束部分點出了排污權交易的困境:我國排污權交易尚處于試點階段,各地缺乏統(tǒng)一的立法和標準;排污權交易首要問題是如何科學準確地測算出一個控制區(qū)域的最大污染物排放允許量;排污總量確定后,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給企業(yè);如何限制地方保護主義。(5)思考題:根據(jù)教學目標,通常設計3個思考題來幫助讀者進行閱讀時的同步思考。思考題1:排污權交易對于我國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的意義和作用是什么?思考題2:如何解決排污權交易產生的困境?思考題3:國家是否有必要針對排污權交易制定統(tǒng)一的法律?(6)附錄:本部分是為了提供案例分析所需的額外信息,這些資料信息雖不適合放在正文中,卻有利于讀者對案例正文更全面透徹的理解。
2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的特點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形成有效的學習團隊、在師生互動的討論過程中傳授批判性思維。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以案例為載體,學習排污權交易的相關內容,重點理解排污權交易的制度經(jīng)濟學內涵、交易成本及制度規(guī)定;通過小組討論再現(xiàn)案例情景,深入理解案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總結出排污權交易的困境、背后原因并嘗試性提出解決方案;采用案例教學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決策能力。案例教學的主要過程如下所示。
2.1案例備課
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在課程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案例。要圍繞案例提出問題,問題應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問題沒有唯一的答案,甚至能夠形成不同的觀點,學生能夠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進行爭論和討論。一個案例,問題不宜過多,讓學生集中討論2~3個問題。當然,可以問題里面套問題,教師可以不斷追問學生為什么,啟發(fā)學生不斷深入思考。使用案例教學法,授課教師需要事先熟習案例,做好備課工作:一是仔細閱讀案例及相關資料,清楚地了解案例內容、背景及背后原因;二是注意案例的情節(jié)演進,為了更好地引導課堂討論,在每個可能的轉折點安排一定的問題,并及時作出提示和歸納;三是溫習與案例相關的概念和理論,從而在案例討論前或過程中及時加以解釋說明;四是正確理解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設計者、仲裁者和主持人角色。
2.2案例預習
將案例提前發(fā)給大家,要求每位同學對案例進行充分閱讀,搜集、查閱和整理相關信息和背景材料,通過思考形成針對案例問題的原因分析和解決方案,為課堂討論做好充分準備。
2.3課堂教學
(1)案例介紹。課堂教學開始時,授課教師要對案例做簡要介紹,并指出其涉及的相關概念、理論和分析框架:環(huán)境規(guī)制、公共物品、外部性、交易成本、公共政策工具。案例簡要介紹:通過市場機制控制污染排放在理論上已經(jīng)得到大量證明,然而,在我國實踐操作中“排污權交易”仍然面臨一定的問題。由于測量技術不成熟,以及排污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使得排污權交易無論是制度建設還是市場建設都面臨一定的問題。(2)分組和動員。在案例討論之前,要采用一些外在激勵手段(如讓學生相互介紹、自行分組、提出小組討論評分標準)來吸引學生注意,營造寬松自由的氣氛,對學生進行動員??蓪W生分成幾組進行小組討論,5~8人一組,給每組準備一張白紙,用于記錄小組討論意見。(3)小組討論。要求各小組選出各自的組長,由組長來組織小組討論和安排記錄員。教師統(tǒng)一安排小組討論的論題和討論總時長(不超過1小時),組長則負責控制討論過程。教師在各小組討論過程中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給予必要的引導。本節(jié)課堂討論問題:①我國排污權交易存在哪些困境?②如何解決排污權交易產生的困境?③國家是否有必要針對排污權交易制定統(tǒng)一的法律?小組討論開展的前提條件是所有人都已認真閱讀了案例并提前對問題進行了準備,各小組組長可以先要求大家針對案例簡單地發(fā)表各自的看法,來檢驗大家的前期準備情況。討論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六個必不可少的步驟:發(fā)掘問題、分析問題(前因后果和連帶影響因素等)、提出解決方案、理清人物線索(分析人物的角色及對事件的影響)、找出利害相關者、進行評價并總結經(jīng)驗教訓。(4)班級匯報。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結束后,要求學生將記錄整理好的小組意見以海報形式進行展示,同時邀請小組代表在全班面前陳述本小組的主要觀點和解決方案,并鼓勵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補充。在班級匯報過程中,教師要在黑板上記下各小組發(fā)言要點,并及時進行歸納整理。(5)收尾和小結。在學生進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授課教師對本課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提出理論分析框架,并引導學生課后思考。一是回顧討論中所涉及的主要問題(案例反映出我國排污權交易存在的困境):關于排污權交易的立法尚不健全,排污權交易實際操作困難,排污量準確監(jiān)測難度較大,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政府監(jiān)管不力;二是對已有觀點及討論中未被發(fā)現(xiàn)的解決方案進行小結:建立實施排污權交易制度的法律依據(jù),逐步實現(xiàn)初始排污權分配由無償分配到定價出售再到公開拍賣的轉變,逐步實現(xiàn)初始排污權價格確定由按企業(yè)排放績效分配到政府科學定價再到最優(yōu)拍賣定價的轉變,逐步建立靈活有效的監(jiān)測體系,確保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有效實施;三是提出理論分析框架:排污權交易機理的制度經(jīng)濟學解析(交易成本、總量控制原則),排污權分配方式的選擇,排污權交易的價格形成機制,完善我國排污權交易市場機制的基本路徑分析;四是進一步提出問題(如完善我國排污權交易制度的相關對策),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
2.4教學評估
課后,授課教師可通過自行反思,開展對本課案例教學的評估:(1)這個案例實現(xiàn)了主題的突出和目標傳達了嗎?怎么知道達到了這個目標?(2)從案例的指出和引入開始,老師與學生相比,誰說的話更多?學生是否富有成效地投入了討論?(3)老師提了多少問題?學生們提出了多少補充問題或挑戰(zhàn)性的問題?(4)老師在教室的走動方式及在每個小組停留指導的時間安排是否合理?(5)學生笑了多少次?不過分嚴肅對待自己或指導教師時?(6)討論中是否存在一個高水平的“活躍期”?學生群體是否表現(xiàn)出渴望、進取心和激情?(7)討論的進展如何?是否具有連貫性?是否存在不確切的結論或主張,主要的見解和論點是什么?討論的提綱是否模糊不清?(8)討論是否在越來越活躍時結束?討論應當在高昂的情緒中結束,如果學生出了教室仍然在討論課堂上的案例,那么這堂課就是成功的。
3總結
本文詳細闡述了在公共經(jīng)濟學課程中如何運用案例教學方法,對案例寫作和案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設計和準備,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公共管理學科開展案例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對未來案例教學的進一步完善可以圍繞以下幾方面開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個人的教學案例庫,根據(jù)教學大綱精心選擇和設計案例;通過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案例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參加實地調研,加強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使案例教學更加貼近現(xiàn)實。對于公共管理教育來說,案例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對現(xiàn)實案例的分析思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讓學生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充分體驗到政府實際運行過程中的復雜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復雜問題、并在有限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通過教學互動過程力求全面開發(fā)學生的潛能。總的來說,從具體的案例入手開展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學會分析中國國情的多樣性、復雜性,以及研究中國問題的特殊性,從而培養(yǎng)具有開放的執(zhí)政理念、科學的決策方法和創(chuàng)新性解決方案的公共管理人才。
作者:勞昕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經(jīng)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