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生玩游戲調查報告范文

大學生玩游戲調查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玩游戲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玩游戲調查報告

第1篇:大學生玩游戲調查報告范文

關于2017年市場調查報告一

一、調查方案

(一) 調查目的:通過了解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為手機銷售商和手機制造商提供參考,同時為大學生對手機消費市場的開發(fā)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 調查對象:在校生

(三) 調查程序:

1. 設計調查問卷,明確調查方向和內容;

2. 進行網絡聊天調查。隨機和各大學的學生相互聊天并讓他們填寫調查表;

3. 根據回收網絡問卷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 根據樣本的購買場所、價格及牌子、月消費分布狀況的均值、方差等分布的數字特征,推斷大學生總體手機月消費分布的相應參數;

(2) 根據各個同學對手機功能的不同要求,對手機市場進行分析;

二、問卷設計

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調查問卷

同學您好:

打擾一下,幫我填一個表可以嗎?為了了解在校大學生對手機消費的需求,我特地展開了此次的調查活動,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幫我完成這份市場調查.,將您的選項填入括號中。

1.您目前擁有手機嗎? ( )

a.有 b.沒有

2.您的手機牌子是什么?

a.諾基亞 b.摩托羅拉 c.三星 d.索尼愛立信  e.cect f.夏新 g.其他( )

3.您購買手機的場所是?

a.商場 b.專賣店 c.網上訂購 d.其他( )

4.您喜歡的手機牌子是什么?

a.諾基亞 b.摩托羅拉 c.三星 d.其他()

5.購買手機, 您認為合適的價位是多少?

a.5001000元 b.10001500元 c.1500xx元 d..xx元以上

6.您購買手機的主要用途是用來什么?

a.發(fā)短信 b.打電話 c.打游戲  d.其他

7.您購買手機首先考慮的問題是?

a.外形 b.功能 c.價格 d.品牌 e.其他

8.若您要更換手機,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您最想使用下列哪種類型的手機:

a.智能手機 b.拍照手機   c.音樂手機   d.普通手機

9.您的手機主要用來?

a.打電話 b.發(fā)信息 c.玩游戲 d.上網

10.您現(xiàn)在或曾經使用哪些手機功能?

a.文字短信  b.彩信  c.手機攝影 d.無線上網e.下載游戲  f.ems

11.您將來會嘗試使用哪些手機業(yè)務與手機功能?

a.文字短信   b.彩信   c.彩鈴  d.手機廣播信息   e.手機攝影   f.手機報紙  g.手機小說   h.手機電影/電視   i.游戲   k.gprs   l.手機交友

12.您覺得手機對你的生活來說:

a.很重要 b.比較重要 c.一般 d.比較不重要 e.一點都不重要

13.您作為顧客,希不希望廠家配送配套的手機套、手機鏈?

a.希望 b.不希望

14.您希望手機廠商提供什么樣的服務?

a.校內維修    b.學生專賣店 c.手機專賣店

15.請簡單描述您理想中的手機

第二部分 數據分析

根據以上整理的數據,我進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學生手機市場是個很廣闊的具有巨大發(fā)展?jié)摿Φ氖袌觥?/p>

(一)根據學生手機市場份額分析

根據調查顯示,在學生市場份額排名靠前的品牌中,學生市場份額偏高的品牌有諾基亞36%、摩托羅拉18%、三星25%等,這幾個品牌無一例外都是主要以低端機沖擊市場,目前國產品牌在學生市場中認可度也在不斷提高。

(二)學生消費群的普遍特點

作為學生我對這個群體做了一些了解,對于我們共同的特點進行分析,得出手機市場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開發(fā)產品或進行針對性的營銷手段,才能夠搶占市場。下面我們就來對學生群體的特點來進行分析:

1. 學生消費群的普遍特點:

1) 沒有經濟收入;

2) 追逐時尚、崇尚個性化的獨特風格和注重個性張揚;

4) 學生基本以集體生活為主,相互間信息交流很快易受同學、朋友的影響。

5) 品牌意識強烈,喜愛名牌產品;

(二)學生消費者購買手機的準則和特點

通過調查大學生購買手機主要考慮因素是時尚個性化款式、功能、價格、品牌等,這也成為學生購買手機的四個基本準則。在調查中表明,大學生選擇手機時最看重的是手機的外觀設計,如形狀、大小、厚薄、材料、顏色等,占65%;但大學生也并非一味追求外表漂亮,內涵也很重要,所以手機功能也占有一席之位,占50%;其次看重的是價格,而較少看重的是品牌,看來現(xiàn)在的大學生還是比較看重實際的。

關于2017年市場調查報告

在線國際商報訊 尼爾森媒體研究公司近日研究報告稱,本土品牌正在主導中國廣告市場,它們在電視和平面媒體上的廣告投入遠遠超過國外消費品巨頭。

就在中國市場的廣告支出而言,中國品牌在前10名中占據8席。5年前該趨勢逐漸顯現(xiàn),本土公司開始對營銷和推廣投入巨資。

寶潔公司旗下護膚品牌之一玉蘭油,排在中國市場廣告支出榜首位,共投入人民幣16億元。排行榜的另一外資品牌為寶潔公司的飄柔洗發(fā)水,排名第10位。

然而根據該調查,排行榜中的其他品牌都是中國品牌,諸如青島健特生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腦白金,該品牌去年廣告支出為人民幣15億元。國內主要移動電話運營商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以人民幣13億元的廣告支出排在第5位。

該調查沒有包括諸如售點促銷和戶外廣告牌等其他形式的廣告投放,也沒有考慮廣告客戶按常規(guī)從媒體公司獲得的折扣。

專家表示,許多國外公司的廣告投放更為集中。它們的許多成功都來源于對細分市場的專注。

但是,他指出許多當地品牌運營良好是因為相對于國外公司而言國內品牌擁有更為廣泛的分銷網絡。國內品牌在廣告上投入巨資是因為它試圖將自己的產品由分銷主導轉為品牌主導。

第2篇:大學生玩游戲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技校課堂 手機使用現(xiàn)狀 管理對策

根據2013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智能手機已是青少年上網的重要媒介,青少年中使用智能手機人數已達2.21億。由于智能手機功能的多元化及便利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幾乎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與此同時,智能手機功能的豐富多樣性以及上網的自由隨意性,容易分散學生課堂的注意力,影響教學效果。為了掌握學生課堂使用手機的現(xiàn)狀,筆者對廣東省南方技師學院的中級工班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并由此提出相應的管理措施與對策。

一、調查方式與對象

本調查采用分年級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問卷的調查對象為中級工班學生,為了解學生心理情況,采用了大學生自我控制量表(SCS)進行測量。

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00份,回收392份,其中有效問卷為342份,有效回收率為85.50%。在有效回收的問卷當中,在性別方面,男生184人(53.80%)、女生158人(46.20%);在年級方面,中級工一年級186人(54.39%)、中級工二年級156人(45.61%)。

二、結果與分析

1.課堂上手機使用頻率

由圖1可見,學生在課堂上“經常使用”手機,“偶爾使用”手機的比例遠大于幾乎沒有使用的,f明學生在課堂上有較為明顯的手機使用情況。

2.上什么課使用手機

由圖2可見,學生在上公共基礎課時使用手機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專業(yè)理論課,而使用最少的是實訓實操課。說明在實訓實操這類需要學生較多參與的課程中,學生使用手機的情況明顯減少。

3.上課使用手機的主要原因

由圖3可見,學生認為“課程枯燥乏味,教師講課沒有吸引力”是使用手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 “非專業(yè)課程,上課無聊、空虛,打發(fā)時間”。比例相對較少的是“學習需要”“看到旁邊的同學玩手機,自己也受影響”和“其他”。從數據看,教師講課沒有吸引力與學生上課用手機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但現(xiàn)實中上課的吸引力要超過使用手機,也有一定難度。

4.上課使用手機的主要用途

由圖4可見,大部分學生上課用手機是“使用QQ、微信、飛信、短信等通訊軟件”,其次是 “看視頻、聽音樂、刷微博/朋友圈、玩游戲等方式娛樂消遣”,用于課程學習的情況不到13%。說明目前學生課堂上使用手機影響了學習。

5.一堂課使用手機的時間

由表1可見,大部分學生上課用手機的時間是“5~10分鐘”,而使用手機10分鐘以上的比例有38.3%,說明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的累計時間比較長。

6.對上課使用手機的態(tài)度

由圖5可見,大部分學生認為本不應該上課使用手機,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想過這個問題”,認可上課使用手機行為的學生較少。說明大多數學生自身也認識到上課使用手機的行為不符合課堂教學的要求。

7.對學生自我控制情況的測試

通過自我控制量表(SCS)對填寫問卷學生的心理進行測量,由表2可見,學生控制沖動和抵御誘惑方面的能力較低,讓學生自己控制課堂行為有一定的困難,需要給予外在的督促,幫助他們克制自己。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技校學生使用手機現(xiàn)象較為普遍,其使用大多與課堂授課沒有關系,其行為對課堂授課會產生一定干擾。從學生自身來看,不少學生能夠認識到課堂上使用手機是不對的,但自我控制能力偏低,不能夠自覺抵御使用手機的誘惑和沖動,在課堂教學相對枯燥的情況下,容易產生使用手機的行為習慣,整體上使用手機的時間也較長。由此,筆者對管理技校學生使用手機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學校應加強對課堂使用手機現(xiàn)象的重視,明確課堂使用手機的危害性,提醒任課教師和家長監(jiān)督,并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引導學生自覺減少上課使用手機的習慣。

其次,教師要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多給學生課堂參與機會,使學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教師自己也要注意在課堂上少用或不用手機,起到表率作用,并對上課學生使用手機的情況進行監(jiān)督。

最后,學校應該結合自身情況,建立規(guī)范的管理制度。由于手機的娛樂性越來越強,單靠上課來超越使用手機的樂趣,已經很難做到。而且手機作為私人物品和財物,讓教師監(jiān)督時要有據可依,才能避免因為管理手機產生師生矛盾。

參考文獻:

[1]牟芷,王越. 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情況調查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38).

[2]徐維東.高職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調查及對策研究[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第3篇:大學生玩游戲調查報告范文

調查目的:

打暑假工和做兼職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首選。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除了賺點小錢,減輕家庭負擔;而且學會接觸各類社會人士,豐富社會經驗;不浪費空余時間,理論結合實際,也是為今后工作打基礎。

調查對象:

大學生與參與社會實踐的普遍情況和發(fā)展情況,不只是學校重視的發(fā)展趨勢,也是許多人關注大學生發(fā)展的趨勢。

調查內容:

這調查通過對(在校與不在校)大學生是否有過打暑期工、兼職或實習,最想參與哪種社會實踐活動,所參與的打工或實習是否與所學專業(yè)相符,能否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實現(xiàn)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以及在工作或實習中獲得了什么,有什么相關的建議或改進的措施等問題進行展開。

調查結果:

“我們是年輕人,我們不可能與世隔絕,也不愿成為死讀書的書呆子”,這是眾多大學兼職生的共同心聲。因此許多大學生都認為兼職實習等是大學生的“輔助品”,通過兼職、實習等能感受到學校沒有過的壓力和感受,也可以學到在學校學不到的許多寶貴的東西。不論是什么職業(yè)沒有層次,都能在其中學到許多東西,有它的利與弊,有可以汲取的地方與不可汲取的地方,要看本人是這樣看待的了。有的大學生認為只要是有報酬,就算是與自己所學的專業(yè)不相符,只要可以令他們接受的工作,可以勝任,他們都會去做。

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的調查結果顯示,現(xiàn)代大學生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有35%的大學生是為了增加收入;有36%的大學生是想自食其力;有29%的大學生認為要鍛煉自己的能力,對報酬無所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思想觀念的轉變,大學生打工的形式開始變得異常豐富起來 22%的大學生選擇網絡公司;4%的大學生選擇暑期教師;19%的大學生選擇市場調研員;13%的大學生選擇營銷策劃員;16%的大學生選擇做志愿者;9%的大學生選擇做促銷;5%的大學生選擇到快餐廳做鐘點工;12%的大學生選擇其它。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一條重要途徑。到企事業(yè)單位實習的大學生也為數不少,這樣既可鍛煉自己,提高專業(yè)水平,又可開闊視野,接觸社會,為日后工作積累社會經驗。 暑假兼職打工賺錢是許多學生的選擇。“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多吃點苦,父母少花點錢。”這是時下不少大學生“打工族”秉承的至理名言。 傳統(tǒng)的家教、推銷翻譯到現(xiàn)在的網吧管理員、市場調研員、快餐店鐘點工、導游,甚至是一些大膽另類的選擇,如替網絡公司試玩游戲等都成為現(xiàn)在大學生打工時所選擇的職業(yè)。有的大學生在暑假里建立起了自己的網上商店,或者是在自己學校附近建立起了自己的攤點,為自己打工。盡管大學生“打工族”具備“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和自信,但他們也同樣有著缺乏經驗和辨別能力有限的“先天不足”。正因為如此,大學生因打工而上當受騙的事件才層出不窮,有的甚至被騙入傳銷組織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不少專家也紛紛呼吁,大學生打工要謹防陷阱,社會也應該關注和加強對大學生打工的規(guī)范和管理。

也有55%的同學認為如果要參加社會實踐,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業(yè)單位進行實習,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職占38%;而56%的同學有做過兼職,20%打過暑期工,14%參與過實習,表示從未做過的僅占10%;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兼職或打工時從事派傳單、商品促銷(22%)、校園銷售(14%)、當餐廳服務員(8%)等簡單、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卻與所學專業(yè)知識相去甚遠,76%學生認為所實習或兼職的工作與自己專業(yè)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僅24%的人認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夠使大學里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只占38%,在實習或工作中66%的人滿意自己的課外實踐能力;12%的學生認為兼職是為以后的求職做準備,在選擇實習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時候,有32人選擇“接觸社會,積累工作經驗”,占了總數的64%,選擇“賺取生活費”,占了20%。從選項人數中顯示,大學生兼職以賺錢和充實自己為主要目的?,F(xiàn)在的大學生已經將打工看得很重了,錢雖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過打工獲取的經驗對將來就業(yè)時有所幫助應該是更多學生考慮的問題。大學生在打工時間上的彈性還是很大的,這應該和他們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有一定關系。56%的人會選擇在假期實習或打工,30%會選擇任何沒有課的時間,12%會選擇周末。有31人認為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贊成合理兼職或打工實習,19人很贊成兼職、打工,沒有人反對。54%的人都提出學校除了提供就業(yè)指導以及專業(yè)課程外,還應該提供實習機會,22%覺得學校應該提供就業(yè)體驗,至于選擇素質拓展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各占12%。

對與這項調查結果分析:

第4篇:大學生玩游戲調查報告范文

一、總論

近日,齊魯晚報[1]上的一則新聞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剛開學,濟南大學學子們的考研占座大戰(zhàn)已經打得不可開交。同學們?yōu)檎嫉摹凹炎倍粨袷褂面i鏈,板磚,鐵絲,石塊等“神器”進行占座,為以示自己領地而貼上字條,或者用馬扎,鐵索等物設置障礙,使其他學生無法入座。

針對高校“一座難求”的問題,我們調查團隊本著樣本選擇兼顧到各個年級和專業(yè)的原則展開調查工作。在問卷調研中,向山東師范大學、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濟南大學、齊魯工業(yè)大學等數十所山東高校的大一至大四大學生發(fā)放問卷120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1096份,有效回收率為91.33%。通過調研可知,目前高校自習室中大學生普遍存在“一座難求”的問題,尋找解決大學生“尋座難”問題的方法,已亟不可待。

二、大學生自習室現(xiàn)狀及原因

1.大學生自習室現(xiàn)狀

通過調研得知,大學生自習一般是為了考研、考公務員、考證、考試,或者是平時上自習復習功課,完成作業(yè)。調查報告中高達45.6%的同學表示他們在尋找自習座位時需要花費的時間在10分鐘以上,時間相當于一節(jié)課時間的1/5。嚴重浪費了學習時間,降低了學習效率,也不利于和諧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

2.造成自習室占座的原因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yè)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至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40%,也就是說,高等教育在校生規(guī)模[2]將從2005年的2300萬人,增長到2010年的3 000萬人;到2020年,將超過5 000萬人。

從另一角度來說,學校擴張生源,硬件設施跟不上招生數量的上漲,不能保證每個班級都分配到一個固定教室。而且一個座位空間有限,學生往往是一個人占兩個座位,一個用來學習,一個用來放置書包、衣服等雜物。進而加劇了座位短缺問題的嚴重性。

大學數學生選擇在自習室占座“安家”,是因為寢室中存在諸多不利于學習的因素:首先,寢室中的環(huán)境相對較為吵鬧,看電影的,聽音樂的,玩游戲的,妨礙學生集中精力思考,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習效率;其次,寢室中缺少學習氛圍,畢竟不是宿舍里的每個人都是“學霸”,彼此生活節(jié)奏的不同,難免相互影響。甚至有一些學生直言宿舍就是放松娛樂的地方,不能用來學習。

三、大學生自習室存在問題

1.各高校短缺的自習室目前仍存在如下一些問題:開關門動靜很大、吃零食、手機鈴聲不調靜音、打電話或大聲講話等,這樣的一種學習態(tài)度也導致了資源的嚴重浪費。而很多同學到處亂扔垃圾,也嚴重破壞了大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

2.目前大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通常認為只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就可以為所欲為。因此,常見一些同學用書包、水杯、書本占了自習座,就心安理得的離開去辦自己的事,而一些急需座位自習的同學,卻只能“望座興嘆”。這樣不僅加劇了同學之間的矛盾,還嚴重浪費了資源。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大學生公德意識的薄弱,思想素質不高。

3.由于座位的短缺,攀窗砸門搶座位的事情時有發(fā)生。甚至間接催生了“黃牛一族”,通過倒賣座位牟利,這使得同學之間的友愛互助變得商業(yè)化,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發(fā)生了扭曲,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這種屢禁不止的現(xiàn)象,不利于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

4.教室的照明、空氣狀況、室內溫度等基本符合了同學們的要求。但是每個樓層的開水房,卻經常鎖著門,同學不能打取熱水,而且有個別教室的椅子壞掉,一直無管理人員前來修理,空有座位卻不能坐,白白浪費了資源。

5.在一些考研、考公務員、四六級考試、期末考試等大型考試前,是自習室占座的高峰期。時間緊、學生壓力比較大,從而常出現(xiàn)為了一個座位同學之間相互爭吵謾罵,甚至更為嚴重的拳腳相加,嚴重影響了周圍同學的學習效率,不利于良好的校風學風的建設。

四、大學生自習室管理對策的探討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學生思想認識

學??梢远ㄆ陂_展相關講座,宣傳占座是侵害他人利益的行為,違背了公共資源平等共用的原則。鼓勵同學努力做到“物隨人走”,亦或是如果只是短時間離開,可以在桌子留紙條,說明回來的時間,以便于其他同學在你不在的時候可以坐下學習。同時,要保持座位衛(wèi)生的整潔,盡量降低妨礙學習的因素。與此同時,對于那些我行我素的同學可以根據相關規(guī)定做出適當的處分警告處理。

2.開放臨時自習室,加強自習室管理

在上述的一些大型考試前,可以在一些時間段內臨時開放一些暫時不使用的場所作為自習室,如餐廳、學生活動中心等。并可以實行學生申請自習座位,并安排專門的管理人員進行日常管理,不符合行為規(guī)范的,可以勸其離開,禁止其在該地方上自習。

3.建立考研宿舍,合理利用資源

從宿舍樓中單獨開辟出幾層樓,建立考研宿舍[3],將準備考研的學生按照所要報考的專業(yè)而進行調整,以便于互相學習互相進步,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宿舍環(huán)境,合理利用資源,避免找座難的問題,物盡其用。同時可以限制非考研學生出入考研宿舍的樓層,也保證了外部環(huán)境的安靜,沒有了嘈雜的聲音,更加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

4.設立自習室管理辦公室

辦公室應由具有管理經驗的人員組成,主要負責制定自習室管理制度,并監(jiān)督和規(guī)范同學們的日常行為。同時,定期檢查教室的燈具和椅子的損壞情況,及時維修以方便同學們的使用。教學樓中的開水房,可以以采取間隔時間段開放,方便同學及時打水、續(xù)水。此外,還要加強控制申請活動教室的次數,30人以下的會議可以禁止在教室開。尤其是在自習室占座矛盾較為突出的情況下,對于占座者的清理,其制度必須是管理者可操作的、被管理者可接受的。

五、結語

第5篇:大學生玩游戲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網絡營銷;大學生;消費行為

一、引言

據統(tǒng)計,2012年中國網絡購物交易規(guī)模突破10000億元大關,較往年增長66.2%。作為中國市場消費的年輕力量,大學生網絡消費正急劇飆升,但仍存在網絡消費不理性的問題。筆者基于問卷分析了在校大學生網絡消費的消費心理、消費行為,以便引導大學生健康消費。

二、大學生網購消費行為特征分析

筆者問卷樣本為浙江樹人大學大一至大四的在校生,問卷形式為問卷調查為主、個別訪談和文獻研究為輔的方式,問卷共發(fā)出400份,回收365份,其中有效問卷35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8%。其中按性別分:男生121人,占34%;女生234人,占65%。按年級分:一年級學生57人,占16%;二年級學生129,占36%;三年級學生86人,占24%;四年級學生83人,占23%。運用EXCEL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列表分析,對大學生網絡消費現(xiàn)狀、特點、心理、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如下分析:

(一)大學生網購消費現(xiàn)狀

1.大學生消費支出主要來源于家庭,消費水平較高

問卷顯示68%的人生活費用全部來源于父母,29%的人部分來源于父母,3%的人靠自己賺取。受訪者的月生活費普遍集中在1000元以上,占88%,其中1000元的占40%,1500元的有33%,1500元以上的占15%。這說明大學生消費主要來源父母,而消費水平較高。這跟浙江樹人大學作為民辦高校,生源主要來自于省內而學生家庭條件普遍較好有關,加之大多數的大學生又是獨生子女,父母每月固定給孩子生活費已經是個慣例。大學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費,促使他們能夠以網絡購物來實現(xiàn)自己各方面的消費需求。

2.大學生網購消費金額小,網購頻率高

問卷顯示,70%的被調查者每月網上購物花費在200元以下,只有少數被調查者每月網上購物花費在200元以上。而92%的人偶爾或經常采用網絡購物實現(xiàn)消費需求,人數遠遠高于沒有網購經歷的人。這一方面說明大學生網絡購物的頻率很高,多的可以達到一個月十幾次,少的兩三次。男大學生玩游戲的網絡平臺交易的支出,女大學生的服飾、化妝品、食品網上交易的支出占生活費的比重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也說明絕大多數的學生對于網絡購物還是比較理性的,將每月生活費的少部分用于網絡購物。

(二)大學生網購消費特點

1.網絡消費選擇多樣,但實用型消費占主導。

問卷顯示,大學生網購消費呈現(xiàn)多樣化,涉及服裝、數碼產品、日化用品、書籍、食品、旅游等各種領域,服裝和日化用品在大學生網購中占據比較大的比例,81%的大學生網購主要用于生活費之類的實用型消費,其中38%的大學生網上購物主要是為了購買服裝,還有搜集各種學習資料、參加網上的學習班和培訓班等。這是當代大學生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yǎng),促進自己的學業(yè)發(fā)展的良好表現(xiàn)。其余19%的大學生則選了娛樂型消費為主,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購買網絡游戲的各種點卡、道具,訂閱網絡雜志、期刊,下載各種音樂、視頻等。

2.關注品牌信譽,要求商品性價比高。

問卷顯示,65%的受訪者喜歡在淘寶網購物,當當網也比較受到青睞,原因在于這些網站產品豐富、知名度高,并且作為中國大型的網上購物營銷平臺,已具有完備的網上購物體系。這說明大學生網絡消費比較關注品牌信譽。與傳統(tǒng)購物相比,網絡購物的價格和便捷也是吸引大學生的重要因素,其中29%的受訪者覺得價格便宜,更多被調查者選擇了省時省力。

(三)大學生網購消費心理

1.選擇謹慎,注重網絡安全

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相對而言素質普遍較高,從小樹立了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由于網購存在一定的不確定風險,大學生在網絡購物時,首先會通過對商家信息的比較,慎重選擇商家。問卷顯示約38%的大學生通過閱讀商品描述來了解產品,12%的大學生通過他人推薦和33%通過查看評價。其次,大學生對售后服務也很看重。問卷顯示約5%的大學生對售后服務有所顧慮,同時對于消費的需求層次也相對較高,他們注重產品售后服務,網絡購物的感知風險主要是商品的質量風險和財務風險(即貨款支付的安全性)。據顯示61%的大學生在網購時最大的顧慮是怕實際貨物與網上描述有差別和商品質量問題。另外約8%的大學生要求更高,對送貨時間和網頁鏈接打開速度都有一定要求。

2.網絡消費維權意識高

問卷顯示,66%的大學生在遇到網購物品不合心意或有質量問題時選擇向商家要求退貨,這是消費者維權意識高的良好表現(xiàn)?,F(xiàn)在很多商家都推出了“七天無條件退換貨”的策略,這既能吸引消費者放心購買,也增加了消費者維權的途徑。大學生的維權意識還是比較強,他們比較善于和商家溝通,利用網絡購物的媒介,尤其是支付寶的制度來保護自己。不過,大學生對于消保委的認識不夠,對這個機構的作用也不了解,大學生在發(fā)生網上消費侵權問題時也時常不會向消保委投訴。

(四)大學生網購消費態(tài)度

1.大學生網購前景看好

大學生對于傳統(tǒng)購物和網上購物的態(tài)度是,55%的大學生認為傳統(tǒng)購物和網上購物都重要,也有5%的學生覺得兩者都不重要,然而31%的學生則更偏向傳統(tǒng)購物,9%的學生則認為網上購物比較重要。根據調查顯示57%的大學生對網購的態(tài)度是支持的,39%的人對于網購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只有4%的人持反對態(tài)度。電子商務和物流業(yè)的發(fā)展的確給大學生帶來了各方面的便利,也彌補了傳統(tǒng)購物的一些不足。大學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找到任何所需的東西。

2.網購安全性有待提升

現(xiàn)在網絡購物絕大多數采用網上銀行支付方式進行貨款支付,其支付安全和對個人信息的保密性可能會影響到消費者的網購行為。再者,網購產品的質量安全也是有待商榷的,誰都不能保證晚上購買的產品都是高質量、高效能的。問卷表明58%的大學生也就是超過一半的人對網購安全有所顧慮。支付寶等交易媒介廣泛應用,極大保護了消費者權益,同時保護了資金交流的安全性。但是網上銀行的制度未完善,增加了消費者的顧慮。

三、引導大學生正確網購的建議

(一)對政府的建議

首先,政府要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立網購法律制度保護體系;其次,推行網絡經營信用分類管理,建立有效監(jiān)管體系;再次,制定電子商務發(fā)展規(guī)劃,營造良好的網絡發(fā)展環(huán)境;最后,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建設完善的物流配套體系。

(二)對商家的建議

第一,商家要注重產品和服務質量,營造良好的客戶關系;第二,多渠道靈活地支付方式,提高物流配送效率;第三,選擇合適的促銷策略,適當開展靈活地促銷組合;第四,優(yōu)化網店頁面設計,信息表達清晰。

(三)對大學生的建議

第一,面對網購應該理性,盡量挑選必需品;第二,詳細調查賣家的信譽,明確售后服務細節(jié);第三,保留網購證據,要求商家提供購物憑證;第四,提高維權意識,適當尋求法律幫助。

四、總結

大學生網絡購物的直接動機是:“產品選擇多樣化、新奇、時尚化,價格選擇范圍寬廣,經濟實惠,購買方式方便靈活?!庇袆e于實體店,網店節(jié)省了鋪面租金,運營費用等成本,商家直接把優(yōu)惠讓利給消費者,因而網上相同質量的產品更具有價格優(yōu)勢。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群體,他們的消費整體上呈穩(wěn)健狀態(tài)。實效和理性的消費是大學生消費的主流。在經濟允許的條件下,他們會追求生活質量,對商品服務與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消費熱點集中于:通訊、服飾、妝扮、交際、旅游等領域。網絡購物既節(jié)省了出行選購的時間,又相對降低了購物成本,無疑對大學生帶來一種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大學生網上購物仍需要正確的宣傳和引導。

參考文獻:

[1]北京正望咨詢有限公司.2012中國網上購物消費者調查報告[R].北京:2012,4.

[2]蔣琦瑋,馬燦.大學生理性消費的引導[J].消費經濟,2010(26):38-40.

[3]洪勇強.大學生網購狀況調查分析[J].時代金融,2011(8).

[4]郝文靜,郭王娟.大學生網絡購物行為及心理特征的調查與分析[J].嘉興學院學報,2010(3).

作者簡介:

第6篇:大學生玩游戲調查報告范文

手機在極大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安全、人際交往、家庭等問題,這些問題的主題都與手機依賴有關,那么對手機依賴這一廣泛存在于社會中的問題進行調查和研究,無疑是必要的。

本調查報告以當代大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具體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并通過調查得來的數據對大學生手機依賴形成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

1.現(xiàn)象研究

2014年2月25日,一款名為“Hoyo”的浴室手機配件出現(xiàn)了,它能滿足手機控們一邊洗淋浴一邊玩手機的要求。而從這款產品的問世可以發(fā)現(xiàn),21世紀的今天,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尤其是新一代智能手機,這一問世還不超過十年的科技產品。那么,21世紀的人們是否會同20世紀的人們一樣,離不開手機如同離不開電視,對手機產生依賴感?研究互聯(lián)網和第一代智能手機最主要的原住民,大學生群體無疑是具有代表性的。

以大學生為主的年輕一代是智能手機的主要使用者和消費者,據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回饋的數據顯示,87.5%的受訪者認為手機是其出門必須攜帶的物品,79.4%的受訪者會在休息時使用手機。那么手機為何占據了大學生生活的主要部分?首先我們要對智能手機的功能進行研究,尤其是大學生選擇,使用這些功能的原因。

據調查數據顯示,94.85%的受訪者使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軟件的功能,52.21%的受訪者使用淘寶等購物軟件,49.26%的受訪者使用電話,短信等傳統(tǒng)手機功能,44.85%的受訪者使用拍照,視頻等媒體功能,27.94%的受訪者使用閱讀功能,18.38的受訪者使用手機游戲等娛樂功能,14.71%的受訪者使用導航等功能。

根據以上數據顯示,大學生之所以花很多的時間使用手機是因為手機的功能滿足了大學生的諸多需求,而這種要求的滿足并不是通過創(chuàng)造而是以替代的方式來實現(xiàn)的。也就是說智能手機彌補和替代了電腦的網絡社交功能,實體店的購物功能,照相機等產品的視圖音頻記錄功能,電視機和網絡電視的視頻播放功能,書籍的供閱功能,娛樂工具(包括虛擬的和實在的)的娛樂功能,生活與工作中所需要的功能(文檔,地圖,手電筒,遙控器,幻燈片終端,U盤等)甚至實現(xiàn)了貨幣的支付手段功能。而從智能手機問世以來,隨著這些替代功能的增加,大學生使用手機的頻度也不斷增加,也就是說 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同手機可以替代生活中其他實際功能的程度(包括數量上的和應用中的)成正相關。另外,這種替代形式也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以功能平臺的形式替代疊加,多功能平臺就像一把瑞士軍刀,一件輕便裝備就可執(zhí)行多項工作。

據調查數據顯示,79.41%的受訪者出門會想到攜帶鑰匙,而使用手機打開電子鎖這一功能的實現(xiàn)并不復雜,如果有一天安保技術成熟,而且這種產品成功普及,根據我們得出的這一結論,鑰匙的功能被手機替代以后,大學生作為高新技術產品消費的主力軍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將會加深。

關于功能平臺的觀點是在智能手機產生后,不斷發(fā)展替代疊加的過程中研究發(fā)現(xiàn)并得出的,也就是說這并不是大學生對手機產生依賴的根本原因,而只是主要原因,或者說是催化劑的作用。問題的來源不能解釋其來源的本身,因此這條結論只適用于解釋程度加深的原因,而不能解釋程度來源的問題。

2.人本研究在現(xiàn)象研究中,我們從智能手機發(fā)展的角度,解釋了大學生對手機依賴程度量變的關系,但是我們認為事物發(fā)展的原因是由于內在因素的變化,也就是說,大學生對手機依賴程度的根本因素是大學生內在因素作用的結果,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我們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大學生群體和大學生作為個體本身與智能手機依賴程度相關的人的內在屬性和性質的研究。

根據馬克思的觀點,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社會中的生物,人的各項活動都離不開社會活動。因此,人作為社會中的人,就必須同外界保持接觸和聯(lián)系。從歷史發(fā)展和科學史的角度來看,從人類的發(fā)明(制度和物質上的)烽火、驛馬、信鴿、報紙、郵政、電報、電話、網絡和現(xiàn)在的手機等事物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對交流的渴望程度以及這種程度的不斷加深和這一要求的提高。

據調查數據顯示,94.85%的受訪者使用社交軟件的功能,即使是49.26%的受訪者也在使用手機傳統(tǒng)的通訊功能,與此同時61.03%的受訪者醒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手機。他們的行為就是為了隨時同外界保持聯(lián)系,而這恰恰是人社會屬性的體現(xiàn)。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在人的成長歷程中,無疑是精力,時間和欲求最充沛的群體,多數人的人際關系也正是以這一時期的社會活動為基礎并構建起來的,因此他們對社交的渴望也超過了任何一個年齡段的人。而社交工具,如智能手機的極大便利和快捷滿足了大學生的內在屬性的需求。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大學生依賴手機的人本原因是 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正在發(fā)展的人際群體對相互交流和建立人際關系的熱切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以手機虛擬社交的形式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無疑是不同于人的傳統(tǒng)交往的,很多人寧肯用手機和遠處的人交流,也不愿意和身邊的人直接對話。

而從相反的角度來看,44.91%的受訪者認為手機是生活中無法缺少的,即使有55.15%的人也認為手機在現(xiàn)代社會將會是一件必需品,而僅有2.21%的受訪者認為手機是可有可無的產品。如果出門忘記攜帶手機,高達60.29%的受訪者會擔心,13.24%的受訪者甚至會感到焦慮。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是非常大的,而這種焦慮和擔心是因為不能接收手機所提供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社交信息,社會信息以及與大學生有關的專業(yè)信息等。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處于一個信息時代,信息如同空氣,水,能源和資源一樣成為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高達85.29%的受訪者就經常使用手機來解決各種問題,而手機可以解決問題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對信息的處理(采集,和接收)。在大數據和云計算時代,智能手機所能提供的海量的,廣泛的,時新的信息,幾乎可以解決任何領域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并不需要大學生學習這些領域的先進知識,而是通過科技黑箱的形式來發(fā)揮作用的,如智能手機,這種方法十分便捷。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大學生依賴手機的現(xiàn)實原因是 大學生需要智能手機對信息進行便捷的處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以黑箱形式對信息的處理并不意味著黑箱使用者掌握或者了解對應信息,使用者必須時不時打開手機以避免遺忘。

3.總結歸納在上述研究的結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造成大學生對手機產生依賴,并影響這種依賴程度的有工具這一方面,也有人本身的這一方面。首先,大學生開始作為一個擁有權力獨自處理個人事務的群體,對交流的熱切渴望導致了其必然尋求一種工具來滿足這一欲求,智能手機的即時通訊功能得到了大學生群體的認可。大學生通過智能手機,以各種交流方式進行廣泛的社交活動,在復雜的社交活動中,大學生不必在演講臺前就可以發(fā)表觀點和表達意見,也無需擔心會緊張或受到譴責,他們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同時得到了滿足,而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又恰恰重視這種存在感。此外,手機作為一種個人所有媒介,其較好的隱秘性可以滿足個人特定信息訴求,而這些訴求及信息的內容可能是不宜公開的,手機則給予了使用者安全感。

在大學生進行廣泛社交的同時,社交網站推送的各種消息以及在社交和公共傳媒中獲取的消息使得大學生意識到了信息的多樣性和海量性,再加上信息時代這種時代氛圍的推動,盡快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也成為了大學生的主要目標,攜帶方便,操作簡單的智能手機無疑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最好途徑。

另外,手機作為一種便攜式信息處理裝備,其廣泛運用削弱了人際傳播信息的功能。人際傳播是傳統(tǒng)社會的人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言傳身教是最原始的代際信息傳播方式,對于大學生來說就是向老師和父母求教。同時,廣泛的社會關系也在以人際傳播的形式像人們提供信息,以中國的初高級中學為例,由于大多數中國初高中禁止中學生攜帶手機進入學校,所以傳統(tǒng)的人際傳播在中學校區(qū)得到了基本完整的保留。

應試教育意味著中國的中學生每天都需要解決他們的考試和習題,除了課堂老師的講解,非正式場合下學生之間也存在極為廣泛的討論和交流,學校人際關系隨之建立起來。而在大學,多數人更傾向于用手機去獲取信息,因為這無需負擔人際傳播的成本和風險(耗時、耗力、信息出錯、信任、人情、社交恐懼等)也改變了信息搜索者的地位,向他人尋求信息的人往往處于被動地位,而使用手機搜索信息則使搜索者占據了儀式上的主動。對比這兩種信息處理方式,從操作難度和處理成本上來講,手機無疑更勝一籌。人們總說智能手機使人與人之間關系變得疏遠,從信息交流的意義上來講,手機獲取與處理信息削弱甚至代替了人際傳播信息的功能,通過對這一功能的削弱進而削弱人際傳播及建立在其基礎之上的人際交往。

同時,獵奇心理也是年輕大學生群體的主要心理表現(xiàn)之一,而不論是新奇的信息,新奇的功能,還是新奇的人脈都是由智能手機來提供的,在獵奇的過程中,這些新奇的事物中的一部分又反過來對大學生的生活產生作用和影響。比如支付寶、淘寶等購物軟件;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等圖片編輯軟件;快手,斗魚等視頻共享軟件;手機游戲、OCHO回音、AR、VR等特效軟件或功能,它們在便利了大學生生活的同時,又加強了社交功能和信息的處理功能。智能手機越是能替代 (哪怕是形式上的替代) 生活中其它事物的功能,大學生就越是能進一步開發(fā)運用智能手機,就越可以加強原本的社交與信息訴求和實現(xiàn)這一訴求的能力及熟練程度,也就越是能影響大學生的生活并進而使之產生依賴感。

在以上的總結歸納中,我們討論了第二頁的現(xiàn)象研究結論和第三頁的人本研究結論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時的聯(lián)系,解決了大學生對手機依賴的來源以及這些來源的關系問題,并得出了造成依賴的原因。據調查數據顯示41.18%的受訪者無固定時間使用手機,42.65%的受訪者一天花2--3小時的時間使用手機,而13.97%的受訪者一天使用手機的時間高達6小時,9.56%的受訪者一般隨時把手機放在手上使用。綜合上述的歸納結論和實際數據我們認為,這些因素的獨自作用和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大學生長時間使用手機并接受其影響的過程中,久而久之的產生了一種獨特的 工具價值,而這一價值的基本觀點是工具崇拜,與人的價值產生了矛盾,過度的依賴智能手機會削弱甚至威脅到人的價值,這也是一些人離開了智能手機就感到焦慮,不知所措,無所作為的原因。我們的調查數據也顯示了這一點,24.26%的受訪者認為手機的虛擬世界要比現(xiàn)實世界更有樂趣,這無疑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認知,可見這種工具價值的無限延伸對人的價值存在著威脅。

該頁的歸納和總結得出了本次研究的最一般結論,也是對眾多因素最一般的概括,我們認為這一概括就是上述所提到的 工具價值。 該研究報告并不致力于解決大學生對手機依賴的實際問題,而僅僅是在研究產生這種依賴的因素。但是該研究報告關于解決這一問題的意義在于,我們可以在根源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論。也就是說合理削弱手機的工具價值,重塑人的正面價值是解決手機依賴問題的關鍵所在。

附錄

第一題:您的性別是?

性別

小計

比例

女性

83

61.03%

男性

53

38.91%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136

100%

第二題:您現(xiàn)在的年級是?

年級

小計

比例

大一

117

86.03%

大二

9

6.62%

大三

7

5.15%

大四

3

2.21%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136

100%

第三題:您出門必帶的東西是?

選項

小計

比例

手機

119

87.5%

錢包

87

63.97%

鑰匙

108

79.41%

其他

27

19.85%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136

100%

第四題:您每天平均玩手機多長時間?

選項

小計

比例

1小時以內

6

4.41%

2--3小時

58

42.65%

3--6小時

53

38.97%

6小時以上

19

13.97%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136

100%

第五題:您經常在什么時候玩手機?

選項

小計

比例

休息時

108

79.41%

玩耍時

33

24.26%

上課,上班時

28

20.59%

上廁所時

47

34.56%

無固定時間

56

41.18%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136

100%

第六題:您會不會習慣性地確認手機是否收到新消息?

選項

小計

比例

87

63.97%

不會

17

12.5%

不一定

32

25.23%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136

100%

第七題:您常用的手機功能是?

選項

小計

比例

淘寶等購物軟件

71

52.21%

微信,QQ等聊天軟件

129

94.85%

拍照,視頻功能

61

44.85%

通話,短信等基礎功能

67

49.26%

玩游戲

25

18.38%

讀書

38

27.94%

其他功能

20

14.71%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136

100%

第八題:您會經常用手機解決問題嗎?

選項

小計

比例

116

85.29%

不會

10

7.35%

幾乎不

8

5.88%

其他

2

1.47%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136

100%

第九題:醒來的第一件事情是看手機嗎?

選項

小計

比例

83

61.03%

不是

25

18.38%

不一定

28

20.59%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136

100%

第十題:您認為手機在您生活中處于什么地位?

選項

小計

比例

無法缺少的

57

41.91%

僅僅是必需品

75

55.15%

可有可無

3

2.21%

其他

1

0.74&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136

100%

第十一題:當你出門后發(fā)現(xiàn)沒帶手機,您會?

選項

小計

比例

沒關系

36

26.47%

有點擔心

82

60.29%

焦慮不安

18

13.24%

本體有效填寫人次

136

100%

第十二題:您覺得手機里的虛擬世界比現(xiàn)實生活能給自己帶來更多樂趣嗎?

選項

小計

比例

33

24.26%

不會

103

75.74%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136

100%

第十三題:您的手機一般放在哪里?

選項

小計

比例

放在手上

13

9.56%

放在口袋

90

66.18%

放在桌上

8

5.88%

無所謂

25

18.38%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第7篇:大學生玩游戲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信息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民辦院校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的連續(xù)擴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就業(yè)競爭變得日趨嚴峻和激烈,要想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順利地就業(yè)并在將來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發(fā)展,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勢在必行。因此,注重大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yǎng),特別是將信息素質培養(yǎng)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相結合,增強他們的就業(yè)選擇、知識遷移和崗位轉換能力,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且充滿挑戰(zhàn)的未來社會。

一、信息素質的基本內涵

信息素質有時稱信息素養(yǎng),美國信息工業(yè)協(xié)會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由提出:利用大量的信息和信息工具使問題得到解決的技術與能力[1]。以后此定義又不斷發(fā)展,多次更新。美國圖書協(xié)會(ALA)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信息素質的即“具有信息素質的人,能夠充分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檢索,評價和利用信息”,這一定義得到較為普遍的推廣和接受[2]。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信息素質的認識越來越豐富?,F(xiàn)在基本的共識是:在信息社會中,信息素質是認知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延伸和拓展,是認知整體素養(yǎng)的一部分,是社會成員在后天學習和實踐中形成的信息品質,是信息能力、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三方面素質的有機結合,是一種基礎素質,也是一種能力素質。

二、民辦院校學生信息素質現(xiàn)狀分析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由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的發(fā)展時期,在很多省份本科入學率已經超過40%,民辦教育(二類本科、三類本科、民辦院校高專)得到了迅速發(fā)展,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在校生人數也在急劇增加。但由于民辦院校起步較晚、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相對較弱,以及大部分學生文化基礎差,入學成績普遍偏低(尤其是高職高專)等原因,導致當代民辦院校大學生信息素質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主要體現(xiàn)在:

(一)信息意識不強

民辦院校大學生信息源主要還是來自于課堂,其中大部分學生平時只忙于基礎課、專業(yè)課的學習,缺乏信息敏感性。除了寫論文,民辦院校的學生平時一般不會就某個研究課題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缺乏利用圖書館資源以及網絡資源獲取更多知識和有效信息的意識。在多數民辦院校的調查結果都表明:民辦院校大學生普遍缺乏對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產生積極的內在需求并轉化為信息的獲取行為;他們來圖書館多數是借文藝書消遣或者備考,上網也主要是忙于玩游戲、聊天、交友和看電影,他們不能很好地利用大量的信息資源,來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才干[3]。

(二)信息能力有限

信息素質的核心內容是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認知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四個方面。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許多民辦院校大學生雖對信息資源有一定認識,但其獲取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還不高,大部分學生不了解當前自己可以使用哪些信息源,對自己所學專業(yè)學術資源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地表達檢索需求,不會運用相關的檢索技巧和方法。以網上論壇資源為例,互聯(lián)網上有大量對學習專業(yè)知識和提高文化素養(yǎng)很有幫助的專業(yè)論壇,然而《教育與職業(yè)》2007年發(fā)表的一份調查報告卻表明只有0.5%的民辦大學生訪問過專業(yè)論壇。

(三)信息道德薄弱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給民辦院校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方式帶來了一些積極的改變,但是互聯(lián)網是把雙刃劍,它在使人們快速高效地獲得大量信息、帶來新的行為理念的同時,也帶來諸多信息道德問題。本研究調查表明,有30%的民辦院校的大學生不清楚“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對知識產權的侵犯”和“網絡上的人為惡習”等屬于違法和不道德范疇;10%的學生認為在網絡空間中不用受道德準則和社會倫理和的制約,所以任意發(fā)表不負責任的交友或傳播沒有事實根據的謠言、不負責任的言論和使用不友好或攻擊性語言等,反映了當代民辦大學生信息道德水平等還處在一個較低的層次。

三、民辦院校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質的主要途徑

(一)規(guī)劃信息素質教育方案,指導教學過程的實施

1.制訂信息素質人才培養(yǎng)計劃

計劃是行動的指導,只有制訂切實可行、詳盡的信息素質人才培養(yǎng)計劃,才能在以后的信息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開展具體工作。當前由于我國各民辦院校院校起點不一,所具備的軟硬件環(huán)境有所差別,所以在針對本校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時,要立足于本校固有特點,實事求是,量體裁衣,并結合自身所招收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制訂民辦院校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信息素質培養(yǎng)計劃,并和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一起寫進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書中,在計劃中要強調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識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這三個方面。

2.構建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信息素質教育目標最終要通過具體的課程體系作為教具的實施來實現(xiàn),操作性強、合理、易行的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直接影響著信息素質教育開展和實施的效果。因此,應充分考慮信息素質教育和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特點,本著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根據信息素質人才培養(yǎng)目標所要求的知識、技能、能力結構,并結合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趨勢與需求,來構建民辦院校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不但要合理選擇相關課程,組織專業(yè)人員討論完善每門課程教學的具體內容安排,還要制定出配套的教學大綱,并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這樣才能積極地推動信息素質教育的有效開展。

(二)深化信息素質教學改革,促進信息人才的培養(yǎng)

1.實施信息素質教育層次化教學

層次化教學是根據學生在不同年級段的實際需求來實施相應的教育,即立足于民辦院校大學生所處的不同層次水平將其信息素質教育分為初級培養(yǎng)、中級教育和高級培訓三個層次。初級培養(yǎng)是針對大一新生進行信息基礎知識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著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獲取能力與信息接受意識;中級教育是對大二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文獻信息檢索原理、方法和技能的教育,傳授其文獻檢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數據庫和網絡的基礎知識、計算機信息檢索方法和技能,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信息檢索能力;高級培訓是對即將畢業(yè)的大三學生進行專業(yè)信息能力綜合訓練教育,包括本專業(yè)的國內外重要數據庫、聯(lián)機檢索系統(tǒng)介紹、網絡文獻資源利用技巧等,讓他們掌握獲取、整理、利用、評價、鑒別文獻信息的技能,為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設計的撰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將信息素質教育與專業(yè)課教學相結合

傳統(tǒng)的信息素質教育往往只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講解,而與實際科研創(chuàng)新活動相脫節(jié),達不到理想的信息素質教育效果,不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實踐證明, 信息素質教育只有和實用的需要結合起來, 在使用的過程中學習,才是最有效的。民辦院校院校必須將基礎學科的教育、信息素質的教育和專業(yè)課程全面整合, 將信息素質教育滲透進整個課程教學中去。各專業(yè)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可多組織課程實習、課程設計和論文練習等方式, 并提供與專業(yè)教學有關的數據庫及期刊,以實際案例為對象,引導民辦大學生檢索相關資料,訓練其結合實際問題查找、選擇、評價和利用各類信息,使民辦院校大學生學會用信息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問題,并能夠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去解決各種問題。通過這樣的應用性信息素質教育,不但培養(yǎng)了民辦院校大學生對專業(yè)文獻的檢索、組織、利用等信息處理能力,而且還鍛煉了其信息研究和創(chuàng)造能力,為民辦院校院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效方法。

(三)加強學校信息環(huán)境建設,營造良好的教育條件

1.優(yōu)化圖書館的資源環(huán)境

圖書館作為民辦院校院校的知識寶庫,是收集和傳播新知識、新信息的中心。優(yōu)化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信息環(huán)境,這是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的前提,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針對教學科研和民辦院校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需要,調整藏書結構,在保證重點學科的專業(yè)書刊收藏的同時,對學術價值、欣賞價值較高的文獻進行合理選購;二是加大電子文獻的采購力度,使文獻從內容到形式多元化,滿足大學生對文獻的各種需要;三是購置大量的計算機,為民辦院校大學生利用圖書館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檢索工具和信息導航的保障,讓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在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中得到充分利用;四是加快數字化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加強電子出版物、數據庫資源的建設,以便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為民辦院校大學生提供信息服務,讓民辦院校大學生在信息獲取活動中接受鍛煉,不斷提高信息素質。

2.加大校園網的建設力度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必須有一定的技術裝備基礎,沒有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就難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網絡教育以其開放性、靈活性,滿足學生隨時隨地學習需求的優(yōu)勢,目前成為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受資金、技術、人力、財力等因素的限制,民辦院校院校的校園網建設投入不夠。作為實施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平臺,民辦院校院校應加大對校園信息網絡建設的投入,使校園網深入到教室和宿舍,營造一個良好的信息環(huán)境;通過搭建網絡教育平臺,建設與組織信息素質網絡教育資源,使民辦院校大學生在網上閱覽教學內容,提交作業(yè),或通過論壇發(fā)表自己對課程的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可通過電子郵件、虛擬咨詢臺等方式得到教師的解答[4]。網絡信息素質教育不僅可使民辦院校大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接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還有助于他們獨立制訂學習策略,掌握學習方法,有助于民辦院校大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和智力潛能的開發(fā)。

【參考文獻】

[1]孫建軍,成穎,張玲玲.信息素質教育研究進展[J].情報學報,2003,22(2): 251.

[2]白雪冰.高職院校高專院校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09 (33):190-192.

第8篇:大學生玩游戲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情商;高質量;創(chuàng)新素質;大學生

作者簡介:史承軍(1964-),女,上海人,上海遠程教育集團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7-0098-03

當今世界各國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創(chuàng)新素質的競爭。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是高校一種新的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人格等素質的培養(yǎng),而這些都有賴于對大學生情商的培養(yǎng)與提高。如何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如何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是目前我國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所面臨的新課題。

一、培養(yǎng)高質量情商的目的與方法

情商的培養(yǎng)主要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欲望,在實踐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品格,使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以提升。情商屬于非智力因素,情商是創(chuàng)新的必要條件,高質量的情商在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過程中起著內在的決定性作用。

創(chuàng)新素質的形成與發(fā)展不僅取決于知識要素,更重要的是受到健康情緒的激勵,高尚人格的引導,意志力的支配,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驅動。因此,高校教育只有重視對大學生的高質量情商的培養(yǎng),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現(xiàn)展需要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大學生高質量的情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育與訓練:

(一)激發(fā)學習動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教師應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學校、對專業(yè)的興趣,確立正確的奮斗目標。例如,運用多種形式的報告、參觀等,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人生觀、世界觀教育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大學生高質量情商的重要途徑。一個情商發(fā)展健康的人,就會對人生有抱負,對社會有責任感,對人正直,遇事誠實,對學習與工作積極進取。

(二)培養(yǎng)抗挫折能力,鍛煉堅強意志

當今的大學生心理抗挫折能力相對較弱,比如,學業(yè)競爭中受挫、人際交往中受挫、目標過高而受挫等。教師要對學生加以引導,與學生談話,及時了解學生的挫折,教育學生要能面對挫折迎接挑戰(zhàn)。大學生的意志培養(yǎng)關鍵在于學會面對挫折。

在從事創(chuàng)新活動中,不可能立刻享受到成功,需經過無數次的失敗,需要鍛煉自己堅強的信心、堅定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這樣才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三)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教育

素質教育是一種積極的人生體驗和自我覺醒,要發(fā)揮學生在素質教育中的主體性作用和個性特點。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受教育者的自悟、自醒,考慮其主體性來編排高校的教育計劃和教學要求,把學生的自我教育融入到學校的系統(tǒng)教育之中。比如通過利用寓教于樂的教育形式,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通過開展喜聞樂見的課外活動,激發(fā)和培養(yǎng)大學生自信、自愛、自尊、自強的心理品質。[1]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既要符合社會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又要正確地分析和評價自己的性格特征。高校教師要善于因勢利導,激發(fā)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內部動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對自己的人生進行積極樂觀的創(chuàng)造;要引導學生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啟發(fā)大學生的自我教育,主動改善與提高自己的情商,才會產生開發(fā)和更新潛能的動力,從而完善自我。

(四)培養(yǎng)良好性格,加強團隊合作

培養(yǎng)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大學生實現(xiàn)理想目標,順利成長成才。一個與人和諧相處的人,能汲取別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順利實現(xiàn)與別人的合作,獲取創(chuàng)新成果。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的成功,就凝聚了許多人的努力?,F(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要求人具有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和善于與人相處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養(yǎng)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鍛煉他們在團隊活動中的互相協(xié)作能力;學會尊重、寬容他人,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學會反省自己,善于調節(jié)情緒;在共同協(xié)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責任感和合作精神,塑造良好的性格,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存、競爭和發(fā)展的需要。

(五)培養(yǎng)自信心,增強競爭意識

成才的關鍵在于自信。要做好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自信,特別是做那些別人不做或不易做的事情更需要自信。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大學生從心里感覺到老師的理解和贊賞,他們會樹立起很強的自信心,變得想學、樂學,能夠很自信地處理難題和探索未知,進而獲得創(chuàng)新成功;競爭是時代的要求,教師應加強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教育,從多角度培養(yǎng)他們的競爭意識,為他們樹立競爭目標,獎優(yōu)罰劣,讓學生在競爭的環(huán)境中有緊迫感,逐漸形成競爭意識。

二、提高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從教育者的維度著手,構建創(chuàng)新教育的完整體系

1.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首先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變“灌輸式”為“啟發(fā)式”。使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要成為學生素質教育的指導者;使學生不僅是課堂中的受教育者,還要成為尋求真理的探索者;使教學過程不僅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還要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在大學生創(chuàng)新過程中,高校教師應給予他們充分關注和肯定,允許失敗和錯誤,激勵他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積極發(fā)現(xiàn)和關注蘊藏在學生身上的潛在的創(chuàng)新品質;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造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給學生以平等參與的機會,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大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空間;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踐活動中開發(fā)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教師要把情商教育有機地滲透于創(chuàng)新教學的全過程之中。

2.注重創(chuàng)新素質的自我完善。古人韓愈曾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高校教師不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其為人師表的德行對學生情商的影響也非常大。教育者的人格直接關乎受教育者的學習情緒和學習效果,教師創(chuàng)新素質的高低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在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中,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為此,教師應該提高自身創(chuàng)新素質,重視情商和創(chuàng)新素質的自我完善;優(yōu)化知識結構,實現(xiàn)從單一結構向復合結構的轉變,廣泛吸收一切有用的新知識,不斷更新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有創(chuàng)新經驗的學術帶頭人應該到教學第一線,把教育創(chuàng)新成果運用于教學科研中去。

3.優(yōu)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我國高校的課程體系設計,應該學習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強調基礎要扎實、視野要寬泛,以培養(yǎng)能力和提升創(chuàng)新素質為根本,教學內容安排上要增加高水準講座和互動式學術探索活動的比重,并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分結構,在高校常規(guī)教學中滲透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刪除陳舊的教學內容,增加當今科技前沿的新知識;將科學研究引入大學教學過程,如實驗教學增加綜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適當提高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比重;進行學科知識結構的優(yōu)化重組和課程結構及內容的更新,改變學科之間缺乏聯(lián)系、內容分割過細的現(xiàn)狀,實行學科結構的綜合化和課程內容的綜合化,讓學生對專業(yè)學科既能夠了解過去,還要熟悉現(xiàn)在,更要把握未來,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夠適應時代潮流。[2]

(二)從受教育者的維度著手,提升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效性

1.加強創(chuàng)新人格素質的自我完善。創(chuàng)新人格,主要包括創(chuàng)新責任感和使命感,頑強的意志力和能夠經受挫折、失敗的良好心態(tài),以及堅韌不拔的性格,這是堅持創(chuàng)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是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人格的塑造。只有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人格,才能對創(chuàng)新活動具備自主性和自發(fā)性,才能具有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新內動力。

大學生觀察事物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敢于質疑,有獨立見解;要鍛煉心理承受能力,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樹立堅定的信念,不因一時的失敗和挫折而放棄計劃。

2.構建多元化的創(chuàng)新知識結構。創(chuàng)新知識結構應是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具有完整性和有序性。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創(chuàng)新人才不僅要專精于某一學科,而且要有扎實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往往在交叉學科、邊緣學科之間產生。一般情況下,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偏弱,文科大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偏差,所以大學生應對科學技術增加人文理解、對人文知識給予科學注解;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去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以寬廣的視角從分割的學科課程里把握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和本質特征,這也是認識世界的創(chuàng)新視角。

3.在實踐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進行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在實踐中學會尋找理論與實踐的連接點,培養(yǎng)實踐動手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要積極參加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和學術報告會,加入科技社團,在科技創(chuàng)新氛圍中提高創(chuàng)新水平與創(chuàng)新能力;參加學術活動和學科競賽,拓寬視野,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在科研實踐活動中,自覺地應用發(fā)散思維,提出集中解決方案進行優(yōu)化分析,并敢于突破傳統(tǒng)模式。

(三)從教育環(huán)境的維度著手,營造創(chuàng)新教育的和諧氛圍

高校的教風、學風和物理環(huán)境是最重要的教育環(huán)境,高校必須將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這是學校軟件建設的核心內容。一個和諧健康、充滿朝氣、進取且務實的教育環(huán)境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熱情、提高創(chuàng)新素質的重要條件。

1.建立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環(huán)境應該是融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為一體的校園環(huán)境。優(yōu)良的校風能在校內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能正確引導師生的價值取向;崇尚科學研究,能在提升學校教學科研水平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提供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成就動機和社交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喜愛的社團,增強參與意識,開闊創(chuàng)新思路,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以及主動探索知識的精神。

2.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所有教育獲得成功的基礎。在人格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認識學生的獨立個性,了解時代的熱點;教師自身要有開闊的視野、豐富的學識、高尚的情懷,從而把傳道、授業(yè)與解惑緊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的關系。[3]教師逐漸從傳授者轉變成為引導者和點撥者,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誘人表現(xiàn)的課堂氛圍,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地探求知識。

3.建立和諧創(chuàng)新的教育過程。要讓學生喜愛,至少是樂意接受學校設計的教學活動,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有的學生視上課為完成任務,應付考勤;教師臺上自顧自講,缺乏激情沒有新意,學生做自己的事甚至玩游戲,考試前突擊或者想辦法作弊,大學存在的這種現(xiàn)象不在少數。所以,教學方法和學習氛圍的優(yōu)劣至關重要。大學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組合效應,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潛能,使教育過程充滿發(fā)現(xiàn)、探求新知的和諧氛圍;優(yōu)化學科之間的協(xié)同性,要求教師必須重視學科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學科之間應合理布局,在人文學科中要結合科學知識,在理工學科中要滲透人文知識。

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需要大量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大學要擔當起這一責任。高校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努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大學生畢業(yè)后,將在各自崗位上不斷迎接新的挑戰(zhàn),他們會面臨復雜的環(huán)境、艱巨的任務,碰到障礙和挫折,這都要依賴于他們高質量的情商、他們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去披荊斬棘、開辟未來。如果大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就能夠完成高質量的情商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歷練,構建其完善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就能為大學生今后適應社會、改造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文君.非智力因素理論與素質教育[J].衡水師專學報,1999(1):86.

第9篇:大學生玩游戲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90后大學生;溝通能力;培養(yǎng)途徑

引言

“90后”是“80后”的派生詞,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國公民,有時也泛指1990年以后至2000年之間出生的所有中國公民,這一群體具有鮮明的性格特點和時代特征。與80后相比,90后已經逐漸代替之成為了備受社會關注和討論的對象,并被網友們冠上了形形的標簽,如“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張揚個性但比較缺乏集體協(xié)作能力”,“內心比較孤獨渴望結交更多的朋友”,“價值觀更現(xiàn)實、具有更強烈的平等參與意識”等。歸結起來,社會背景、經濟背景、家庭教育和互聯(lián)網等信息環(huán)境的飛速發(fā)展,這些外部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都讓他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群體,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等方面呈現(xiàn)出了許多新的特點。為了更好地對90 后大學生進行教育培養(yǎng),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從90 后大學生所體現(xiàn)出的普遍性溝通特征著手,根據其特點“因材施教”,尋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用90后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活動。

一、90后大學生溝通能力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溝通能力是現(xiàn)代人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之一,現(xiàn)代溝通學認為,溝通是為了滿足人生發(fā)展的需要,人們借助于共享的語言與肢體語言系統(tǒng),通過各種交流平臺和環(huán)境,在大腦意識和思維活動中的知識、觀點、感情、愿望、態(tài)度、觀念等方面的信息進行傳遞、交換的社會行為活動過程。 溝通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實踐進行不斷深入開發(fā)的個人潛能,它涉及到大學生在校學習與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際關系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溝通能力不僅是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重要技能,更是將來進入職場后的必備職業(yè)能力。

90后大學生出生的年代,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在城市,對于在家長悉心呵護下長大的“90后”來說,他們是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聲音出生,在成長過程中,電話和電腦的普及更是使他們成為了“網絡一代”,信息高速公路大大縮短了他們與外界的距離,極大的拓展了年輕人的視野,這種成長環(huán)境中成長的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極強;而在農村,隨著進城打工的掀起,部分學生很小就成為留守兒童,在父母親情的缺失下長大,這使得他們情感較脆弱而且敏感。因此,面對新的環(huán)境,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獨立生活能力差、依賴性強等特點,這些情況容易導致迫切的交往需要與社交恐懼、強烈的求知欲與學習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矛盾??偟膩碚f,90后大學生人際溝通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 “孤獨的一代”——90后的“宅化”生活

90后大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大多集父母及爺爺奶奶等多個老人的寵愛于一身,長輩們在家庭中的無原則的退讓與溺愛,讓很多大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了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優(yōu)勢”,加之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和交往群體較為單一,使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缺少人際溝通的實踐環(huán)境,因此,他們在溝通中表現(xiàn)出對人或事情的認識比較簡單、情緒化、缺少主見甚至厭煩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具有較強的個人情感意識的特點;以致于當他們跨進大學校門,第一次過集體生活時,碰到一點兒小的問題就可能過于激動,有的學生凡事憋在心里,不愿與人溝通,有的學生渴望被認可和結交更多的朋友,但又過于敏感和脆弱,遇到不順心的事還可能自暴自棄;他們大多習慣以我為中心,在現(xiàn)實中遇到困難后他們往往選擇的不是直面問題想出更好的解決辦法,而是“宅在宿舍”或者“宅在家”里,并樂于自嘲為“宅男”和“宅女”,執(zhí)著的選擇并依賴網絡空間中的社區(qū)圈子,缺乏與周圍人以及長輩的必要交流和溝通。這種“唯我意識”和“逃避現(xiàn)實”的“宅” 化的現(xiàn)狀,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正常發(fā)展。

同時,受到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影響,雖然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90后大學生也大多都有參加多種多樣興趣輔導的經歷而具有一技之長,但依然沒有徹底轉變對成績尤其是對高考的過分重視,教師和家長依然重視他們的學習成績,這使得學生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宅在家中進行課本學習,有些學生雖然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由于學習的同時忽略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因人際關系的變化和復雜化而導致的疏離與孤獨,使得他們產生新環(huán)境的適應障礙。據《2012年度首都高等教育質量與學生發(fā)展監(jiān)測項目年度報告--本專科》中關于對“無法與同學和睦相處”這一觀點的看法的調研中顯示,盡管認為自己與同學相處的比較和睦的占多數,仍有6.3%的同學明確認為自己無法與同學和睦相處,同時有31.3%的同學選擇了一般認同和比較認同無法與同學和睦相處,同時,就不同院校間的差異而言,高職高專、獨立學院的學生明確認為“無法與同學和睦相處”的學生比例高于學生總體平均值(6.3%),而一般本科院校、211院校和985院校中無法與同學和睦相處的學生比例相對較小。詳見表1.

表1:不同類型高校的學生與同學關系分布比例(%)

(此表引自《2012年度首都高等教育質量與學生發(fā)展監(jiān)測項目年度報告--本專科》)

2、“網絡的一代”——90后的“虛化”生活

信息化時代,網絡為90后提供了思考、交流、夢想和創(chuàng)造的廣闊空間,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娛樂方式,改變著他們的成長和發(fā)展方式,但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經濟型和便捷性也給90后大學生們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90后是成長在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互聯(lián)網終端突飛猛進發(fā)展的年代,同時,互聯(lián)網中海量和免費獲得的信息資源,以及QQ、博客、飛信、人人、微博、貼吧、BBS等各種各樣的網上社交圈子使90后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自然的延伸到了虛擬的網絡世界。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13年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調查》顯示,我國網民年齡構成中“20-29歲”的群體遙遙領先,詳見圖1。

圖1 (2012年12月和2013年6月)我國網民年齡結構圖

圖表引自: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13年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調查》

成長在網絡時代的“90 后”大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要比“80 后”、“70 后”的大學生強,信息獲得的更多、更快、也更龐大;海量的信息使得“90 后”大學生將網絡生活視為自己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大量的網絡信息能夠具有獨到的見解,自由的思想,不拘于傳統(tǒng),敢于挑戰(zhàn)規(guī)則,有勇氣違背父輩不合理的意愿,對于學校的規(guī)章和言論也敢提出質疑?,F(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90后離不開網絡,依賴網絡獲得資訊,依賴網絡成為各個社交圈子的的活躍分子,通過網絡世界中的互動,實現(xiàn)著人與人之間的跨空間溝通,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12年中國網民社交網站應用研究報告》顯示,“20-29歲”的年齡段中注冊并活躍在社交網站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用戶,見圖2。有的大學生沉醉于那種虛假的滿足,人格和交往模式也被那種虛擬環(huán)境模式化了……他們懂得各種網絡有效溝通交流的方法,卻經常在現(xiàn)實中逃避復雜的人際溝通。

圖2 2012年我國社交網站用戶年齡結構圖

圖表引自: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 《2012年中國網民社交網站應用研究報告》

3、“叛逆的一代”——90后的“娛樂”生活

受生長環(huán)境的影響, 90后大學生呈現(xiàn)出“非主流”文化,他們缺乏人們所期望的勤儉、謙虛和理性,因此,他們會給人一種難以建立可信的人際關系、難以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感的印象,這就是其中一種被外界解讀為溝通障礙中的“叛逆”的一種形態(tài)。

同時,占據90后大學生課余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互聯(lián)網時間也是被解讀為“叛逆”的另外一種形態(tài)。在對電腦和網絡的使用態(tài)度問題上,《北京青年報》和美國有線電視廣播公司,就中美大學生上網問題做過對比調查,結果表明:多數中國大學生在較大程度上把電腦網絡當作一種娛樂工具來玩,而多數美國大學生主要是將電腦網絡當作一件學習的工具來使用;中國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網購、玩游戲、聊天和其他娛樂,較少人有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的習慣;而美國大學生雖然有時也玩游戲,但他們利用網絡的主要目的是獲取信息,以及做研究性的學習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相比美國人將電腦和網絡視為工具,我國90后大學生則將電腦和網絡視為一種生活方式而言,在90后大學生群體中“網購成癮”、“網游成癮”和“網聊成癮”也成了影響現(xiàn)實生活中有效溝通的重要因素。

4、“自由的一代”——90后的“文化”生活

在傳統(tǒng)的社會教育模式下,文化知識是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進行,其傳播的途徑、范圍是非常有限的,效率很低,信息量也及其有限;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長輩和老師是學生心中的文化權威,師長的權威是絕對不容質疑的,因此,學生在接受文化與科學知識傳播的時候大多也是人云亦云、被動灌輸、缺乏批判性精神和個性化見解。而90后在成長過程中,其接受文化知識傳播的途徑已經是多渠道、立體化的傳播方式了,他們充分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多元化的文化成果和來自國外的文化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道德倫理和生活方式等觀念上的直接沖擊,他們已經從傳統(tǒng)的“直線型”學習成長模式中跨越到現(xiàn)代的“網絡型”的學習成長模式中,他們除了在師長那里的文化知識習得外,還將自己置身于互聯(lián)網、有線電視、形形的報刊雜志和廣告等媒體傳播中,尤其是在他們跨進大學的近幾年,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lián)網終端的普及和無線及3G網絡的廣泛覆蓋,更使他們隨時隨地可以獲得各個領域的新聞和資訊,這種立體化、便捷化、個性化的文化傳播和影響的方式,使90后對文化價值的理解也呈現(xiàn)多元化,他們也更愿意擺脫傳統(tǒng)文化權威的束縛,尋找自己的話語體系、設置自己的話語權,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見解、張揚獨特的個性,同時也流露出一種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環(huán)境、影響甚至重塑他人的傾向。

當然,“自由”的影響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作為成長中的90后大學生他們更具活力、具有更多元的知識和信息和理念,但與此同時,他們在立體化的自信海洋自由遨游的時候也容易出現(xiàn)迷失方向,容易在人際溝通中出現(xiàn)疏離長輩與老師、在與他人溝通中存在更多的價值沖突等問題。

二、提升90后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

1、重視道德意志品格教育,打造90后大學生良好的溝通心態(tài)

成功的溝通者應具有良好的溝通心態(tài)。正直的人品、較高的人格操守和思維能力是提高溝通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戴爾·卡耐基說過“人格操守是事業(yè)上最忠實的資本,多數青年對這一點缺乏認識。過分注重技巧、權謀和詭計,卻忽視對正直的品格培養(yǎng)?!?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在談到對美國大學本科生的道德品格教育時提到:“道德意志”——根據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則行事的意愿——可以通過幾種緊密聯(lián)系的方法來培養(yǎng)。第一種方法是教會學生換位思考——即站在他人的角度,真正體會其需要、情感和疾苦。換位思考需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借用克林頓總統(tǒng)的話來說,就是“體會他人之疾苦”。第二種方法是保證自己的行為不引起身邊重要人物的反對。父母便是“身邊最重要人物”的典型例子。同學也可以算作重要人物,但強調這點,也可能出現(xiàn)學生合伙調皮搗蛋的情況。第三種方法是避免與自己的行為準則(希望成為怎樣的人的人的內心感受)相沖突。例如,當一位衣著體面的紳士在高檔餐廳意外遺失了十美元后,就有用餐者會追上并將錢歸還給他。或許周圍的人沒有發(fā)現(xiàn)這錢是那位紳士遺失的,紳士也可能不在乎這點小錢,但這位就餐者已經養(yǎng)成了一種道德意志:如果把別人的錢攬入懷中,或者哪怕沒有物歸原主,都會讓他心里不舒服,比自己丟錢還要不舒服。

針對90后大學生在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如果單純的只是“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

的教給他們如何講話、如何傾聽等溝通技巧顯然是不足以提升有效的他們溝通的能力和水平的,參照哈佛前校長提出的育人的理念,高校只有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形成換位思考意識、公平感,克服自私的傾向,形成做事講道德的原始動力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在這一方面,西方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中中除了在通識教育中加大道德培養(yǎng)課程的比例外,還在常規(guī)的道德課程里,讓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懂得講究道德的原因;還通過了解其他群體的文化,讓學生可以超越一己和親朋好友的利益圈……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方式互相促進,幫助學生更具道德感,也奠定學生其他各方面包括溝通能力發(fā)展和提升的重要基石。

2、重視溝通能力培養(yǎng)的課程體系建設,培養(yǎng)90后大學生積極的溝通行為

毋庸置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面對面的溝通具有任何先進工具都無法替代的效果。只有讓90后大學生不論面對何種類型的溝通對象,是獨自、對話亦或是當眾演講都能收放自如,靈活有效地進行溝通,才能稱得上是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溝通能力。因此,高校應該高度重視溝通能力的教育培養(yǎng),提高溝通教育的地位,加強溝通課程的建設和完善,加強對90后大學生積極正向的引導。

資料顯示,高校在探索培養(yǎng)大學生溝通教育為目的的課程建設中已經做了大量的創(chuàng)新和嘗試,但通過資料查閱和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從整體上看,多數高校在選修課程中開設了“演講與口才”、“應用文寫作”、“職場溝通”、“溝通禮儀”等課程,但是“為用而教” 的傳統(tǒng)教學思路和方法,忽略或輕視了對溝通“內涵、功能和原理”的強調;雖然課程因為實用性較強而受學生歡迎,但普遍存在受益面很小等問題;同時由于職場對大學畢業(yè)生的溝通能力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很多高校開設溝通相關課程均是從就業(yè)的角度進行方法和技巧的訓練,還遠沒有形成系統(tǒng)性的教育理念和普適性的教學方法。

對比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本科教育,他們推行近百年通識教育,始終把對學生母語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視作重要的核心課程來對待,并視為學生習得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礎。據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在《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中介紹,他們在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中開設“英語寫作(母語寫作)”、“美國歷史”、“經典閱讀”和“溝通”等基礎必修課;斯坦福大學實施的是“分類必修型”課程模式,由寫作要求(The Freshman Writing Requirement)語言要求(The Language Requirement)和均勻要求(The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三部分組成。其中,“寫作要求”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包含專業(yè)論文寫作、科學論文寫作、英文寫作等必修課。“語言要求”是在母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提升跨文化溝通的能力 ;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高校都重視將培養(yǎng)“表達能力”視作本科學生教育的核心目標,他們認為:“所有的本科生都需要提高各種形式的表達能力,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精確而優(yōu)美的書面表達能力,其次是清晰而有說服力的口頭表達能力……人們很難找到其他哪門大學課程能像口頭和書面表達課程那樣,讓如此多本科生終身受益?!?/p>

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fā)達國家高校,母語溝通教育課程都是基礎必修課,對溝通的基本原理與技能均有教學安排,教學方法也新穎多變。例如,美國大學溝通教學的公共演講課,課堂上教師會教授學生許多公共演講的基礎知識。學生學習了這些知識后,還要立即付諸實踐。課程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在全班做至少4次不同類型的演講,教師或同學當場評分。演講的分數是他們期末成績70%。一學期結束,許多學生就消除了面對公眾的羞怯感,克服了公共發(fā)言的緊張感,在組織發(fā)言、溝通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國外高校關于溝通教育的理念、課程體系的設置以及課堂教學經驗等均可為我們轉變觀念、創(chuàng)新思路提供依據,對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90后大學生積極主動的溝通行為具有現(xiàn)實的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3、開展課堂內外豐富的實踐活動,養(yǎng)成90后大學生良好的溝通習慣

在中國的“獨木橋式”的高考面前,很多學生在高考以前基本上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雖然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倡導下,90后們除了校內的課程學習之外,大多開始了多元化的知識技能學習,但是課外時間總體上還是集中花費在“跟風式”的特長學習班中,其中很少是個人興趣驅使的深入研習,這在學生進入大學后在具體的溝通實踐中是有一定負面影響的。

美國人不太喜歡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方式,他們基本上認同美國教育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教育思想。杜威認為:兒童的天性本是好學,幼童與父母生活中總是有問不完的為什么。而教育的最大毛病在于,不顧兒童的天性、經驗如何、需求什么,把成年人認為好的知識經驗,提煉成精華。硬灌輸給孩子。這樣做好像把孩子不成熟的時期縮短,加速成長,但杜威不認為這是真正的基礎教育,只是揠苗助長。這種跳過孩子自身經驗的來的認知,如果社會不發(fā)展,還能勉強應對,但是日新月異、千變萬化的世界,生搬硬套昔日成功的經驗未必都能成功。而自身體會的來的經驗,更有益于應用自如,并可創(chuàng)新發(fā)展。 眾所周知,中國的大學本科教育大多是“嚴進寬出”,而國外的大學教育是“寬進嚴出”,在溝通能力培養(yǎng)上,他們在很多方面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比如:

第一,美國的教育非常重視學生在溝通過程中的獨立思考,其中所指的獨立思考并不等于“閉門造車”,比如他們在課堂上十分重視充分的交流、討論,時刻都會營造出一個活躍的溝通氛圍、他們認為只有在有效的溝通甚至是爭論后才有更高層次的思考,才會激發(fā)出學生的深層次潛力。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課題組公布的《本科教育學情調查報告2009》,以美國頂尖研究型大學作參照,報告認為,清華在師生互動指標上與美國大學生有明顯差異,雖然清華學生課下很努力,但課堂上主動互動溝通的很少,清華學生自己報告從未在課堂上發(fā)言或參與討論著為33.6%,而美國大學生僅為5%,近60%的美國大學生自我報告“經常”,甚至“非常經常”提問或參與討論,而這個比例在清華僅占12.3%,這種差異在高年級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 這種現(xiàn)象在除了清華這樣國內一流高校之外的課堂上存在的問題可能會更加嚴重,與很多大學教師感同身受的“大學生隨著年級的增長舉手發(fā)言的學生越來越少”的現(xiàn)狀比起來,我們確實應該在課堂的教學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而不僅僅是開上幾門所謂的“有效溝通”的技能型課程。

第二,美國的高校和學生家長都非常重視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提升與不同人群的溝通技巧。他們大都鼓勵學生打工掙錢或者做義工服務他人和社會,無論家庭的貧窮與富有,美國大學生自己工作賺學費和零花錢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大學生兼職工作或暑假參加工作被大多數人幾乎毫無置疑的認可和接受,這種實踐教育讓學生增強獨立能力的同時懂得金錢不會從天而降,讓他們盡可能多的接觸真實的社會生活,接觸不同的環(huán)境和人群,在現(xiàn)實社會中去提升在不同環(huán)境中與不同人群的溝通能力,以便達成個人目標并思考自己的人生;想起目前國內大學中“大多視打工為經濟貧困生的標簽、義工和實習是完成學校要求”的現(xiàn)狀,不禁要引起我們教育者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