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味教學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因為它一反傳統(tǒng)知識傳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為啟發(fā)式、主體式,思維完全置于開放有序的系列之中。
采用多維教學法教師應做到:
一、善于保護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保護學生顯露出來的創(chuàng)造意識,做到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并驅使學生認真觀察周圍世界,注意學生的新鮮直接感受,即靈感爆發(fā)式的領悟和理解,積極肯定學生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新見解,讓他們?nèi)紵饎?chuàng)造思維的熊熊烈焰。
二、善于生疑激趣,組織爭辨。在組織爭辨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有分歧問題的爭辨,要引而不發(fā)。引,是為了打開思路;不發(fā),是不過早地下結論。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維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2、對帶有推測性問題的爭辨,應引導學生抓住實質(zhì)。
3、對反常性問題的爭辨,要引導求“常”。
4、對疑竇較深的問題,要適當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啟發(fā)學生去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暗示的方法有多種:①“邊緣”暗示。即圍繞疑難問題,教師提出一些有關的“邊緣”問題作設問啟發(fā),逐步導入并接近問題的核心。②“原型”觸發(fā)。即拎出一般人頭腦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問題、新現(xiàn)象的特定場合下加以審視,就容易發(fā)現(xiàn)思原型維的缺漏的荒繆。③設疑暗示。即教師有意識地設疑問難,打開通的真理的閘門。
三、善于抓住時機,點撥指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應善于抓裝憤”、“悱”之時,巧妙點撥,使學生思路豁然開朗,頓開茅塞。常見的點撥有:
1、直觀性點撥。即教師提供與學生思考的問題在某點上有近似或間接聯(lián)系的直觀演示,促使學生思維暢通。
2、情境性點撥。即教師利用一切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種有新感的境界,讓學生張開智慧的雙翅,去探求解決問題。
3、聯(lián)想式點撥。即從學生已知的問題,引導他們向縱深發(fā)展,連續(xù)考慮,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象牛頓因蘋果落地而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弗來明從葡萄菌突然死亡而發(fā)明青霉素那樣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高職英語教學啟示
高職英語教學的處境一直困擾著一線的英語教師,他們一直在探索高職英語教學的方法、路子,希望能改善高職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雖然教師們嘗試著各種方法,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筆者認為,高職英語教學可以從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中得到啟示。
(一)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
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注重扎扎實實地打好“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英語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能力,它按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能力、語言素養(yǎng)的順序,循序漸進,把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提高素養(yǎng)”建立在語言知識的堅實基礎上。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識為基礎(Knowledge-based),以學習為中心((Learning-centered),以質(zhì)量為導向(Quality-oriented)和以素養(yǎng)為目的(Faculty-aimed)。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是根據(jù)中國的國情、教情和學情研創(chuàng)的,無目的語而只有母語的環(huán)境下實施的教學法。
(二)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啟示
1.啟示一:高職英語教學應重視英語知識的教學。
英語教學是一種語言教學,沒有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做底座,在沒有語言環(huán)境的情況下,無論什么方法,在短時間內(nèi),都很難達到應用的能力的。高職英語(非英語專業(yè))一般開設一學期或一學年,一周4節(jié),一學期最多能上11周課,44課時,在這樣有限的時間內(nèi),使學生達到應用的能力是不可能的。學好一們外語,至少要3~4年的工夫。
要改變高職英語教學現(xiàn)狀,首先要根據(jù)專業(yè)的不同確定教學目標,是要培養(yǎng)聽說能力的人材還是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打好基礎?筆者認為如果是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應該把教學目標定為“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打好基礎”。教育是終身的事情。定目標也要看學生的實際水平,高職生的英語基礎差,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顯然很不現(xiàn)實。
2.啟示二:高職英語教學中,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職業(yè)教育是培養(yǎng)適應生產(chǎn)、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它強調(diào)應用性和實踐性。根據(jù)高職生的實際水平,要求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能看懂機器上的名稱、簡單的說明書等,這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讓學生在以后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英語作為專業(yè)課程服務的基礎課程應根據(jù)職業(yè)崗位上職業(yè)能力的需要,以夠用為度。《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也明確提出了“應用為主,夠用為度”的高職英語教學原則,即高職英語教學要建立在高職院校的特點的基礎上,以學生的需要為中心??墒窃谟⒄Z課堂上,學生的普遍反映是:①從中學開始就對英語課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②音標不會,單詞不會讀,連一句完整的正確的句子都讀不下來;③一個小小的對話,單詞看不懂,句子根本不理解,連大意都看不懂;④詞匯量太少,句子不會讀,記不住,今天背了,過兩天就忘了;⑤語法一塌糊涂;⑥學習英語無從下手;⑦就憑我們的水平,不可能與別人交流。
從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來看,顯然片面重視能力猶如無水之源。喬姆斯基的“知識能力”(KnowledgeAbility或K-ability),他認為:知識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一種穩(wěn)定的能力。它可以產(chǎn)生其他的能力。其他的能力可以增加,可以減少,可以消失,但是知識能力是穩(wěn)定的。因為有知識才有技能,知識是技能的基礎,技能離不開知識。就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而言,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在某一問題上知識貧乏或知識結構不合理的人必然缺乏解決那一問題的能力。可以肯定地說,無知者必無能。
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強調(diào)方法和能力目標重要性的同時,不應該忽視和弱化知識目標,否則就會影響到方法和能力目標的實現(xiàn)。通過知識而獲得發(fā)展,是一條顛撲不破的教育真理。語言知識不是外語教學的目的,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運用目的語的能力。語言知識可以成為外語教學所要培植的運用語言能力之大樹的根,可以成為外語教學的彈跳點。
參考文獻:
[1]全國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研究所.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綜述[Z].全國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學習手冊(內(nèi)部資料)2005.
[2]包天仁.在巴盟教研會議上的講話[J].實驗通訊(高中實驗卷),2004,(19).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大學語文 課程定位 教學方法
大學語文課程是為全面加強大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人文精神、注重學生文化能力教育而設置的一門課程。但是,當前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存在定位不準,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單一等問題。在課程定位方面,許多高職院校把語文教育定位為培養(yǎng)發(fā)展能力,以夯實就業(yè)實力。
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師實際上只是簡單套用中小學語文教學法新理念、新教法,缺乏對高職院校和大學生特征的充分認識,一味求“新”,如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借助情景畫面、趣味故事、角色游戲等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此可見,大學語文從課程定位到教學方法都面臨進一步改革的必要,探索系統(tǒng)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的,合乎高職院校和大學生特征的課程建設理論和富有實效的教學方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問題
(一) 高職院校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大學語文課程要為實現(xiàn)高職院校的辦學性質(zhì)、辦學目標、辦學功能、辦學定位服務,為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面向生產(chǎn)、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的思想素質(zhì)高、實踐技能強、具有良好職業(yè)道德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
(二) 高職院校不同專業(yè)中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擔負著培養(yǎng)不同專業(yè)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任務,其課程定位應與專業(yè)相結合,對高職院校不同專業(yè)具有提高學生專業(yè)素質(zhì),豐富專業(yè)知識和培養(yǎng)專業(yè)人文精神的作用。因此,大學語文是指提高各專業(yè)學生職業(yè)素質(zhì)、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基礎課程。
(三)高職院校所有公共課程中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闡釋人文思想的理論知識性課程,既不是單一的哲學、宗教學或文學等,又不是人文科學各個分支學科的簡單相加,而是對人文基礎理論的系統(tǒng)性闡釋,培養(yǎng)大學生系統(tǒng)的關于人文思想的主要概念體系和主要知識框架, 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
(四)高職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大學語文既擁有豐富的人文知識,又蘊含雄奇的自然風物、悠久的歷史風情和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不僅陶冶學生的情操,純化其品質(zhì),更重要的是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為此,大學語文在高職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為:通過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優(yōu)化學生心理結構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艱苦奮斗精神、職業(yè)技術倫理和環(huán)境道德等,在潛移默化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使他們在未來的職業(yè)活動過程中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每一項工作任務,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著力解決問題,由此及彼,觸類旁通。
二、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探索
(一)逐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從建立大學生理想人格、養(yǎng)精神和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角度出發(fā),更新人才培養(yǎng)理念和現(xiàn)代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參與課堂教學、展示才能、鍛煉表達能力的機會,幫助學生克服羞于當眾說話的心理障礙,強化對教學內(nèi)容的學以致用。
(二)注重學生的個性化
從發(fā)掘教材個性、發(fā)揮教師個性、發(fā)展學生個性等方面入手。尊重學生,給學生充分選擇的機會和權力。學生不僅可以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進行選擇,還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突出漢語作為母語教學內(nèi)容的核心范疇―― “文”的教學
不把大學語文講成單純的文學課,從“文”這個角度予以擴展,分析各種經(jīng)典文體的書面表達形式,揭示它們的典范意義。特別是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在商業(yè)消費和網(wǎng)絡電子媒體帶來語文形態(tài)碎片化、粗鄙化、畸形化等弊病的今天,經(jīng)典漢語書面語教育更能凸顯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深入感知,進而促進他們?nèi)宋乃仞B(yǎng)個性化的形成。
綜上所述, 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應是一門以人文素質(zhì)教育為核心,融語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為一體,培養(yǎng)高職學生綜合職業(yè)素質(zhì)和能力的公共基礎課程,應為高職院校各個專業(yè)的必修課程。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應從大學生理想人格建立、人文精神養(yǎng)成和創(chuàng)新思維開發(fā)出發(fā)。在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各專業(yè)對人才素質(zhì)的基本要求,不但授學生以“魚”,更注重授學生以“漁”,也就是既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既特別注重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又充分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進而促進他們個性化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克勤,馬建峰.關于高師院?!皩W科教學論”發(fā)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3]馬銀成.師范院校學科教學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教育,2010(1).
[4]王松泉,韓雪屏,王相文.語文教學技能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黃建華.關于高師語文教學論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學術月刊,2009(6).
關鍵詞:學前教育理論;存在問題;未來趨勢;理論發(fā)展]
研究學前教育理論并將這些理論用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是一項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內(nèi)容。學前教育理論在國外,從古希臘時期就有所提及,分為斯巴達教育理論以及雅典幼兒理論,雖然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均有所差異,但同屬于奴隸制下的學前教育理論。進入近現(xiàn)代以來,西方的學前教育理論經(jīng)歷了夸美紐斯的教育觀、盧梭自然主義教育觀以及福祿貝爾教育理論,對于現(xiàn)代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F(xiàn)代以來,西方的學前教育觀受到門臺所里教育觀的影響較大,更加重視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在我國,學前教育理論從先秦時期就有所提及,20世紀30年代以來,西方的學前教育思想也開始逐漸傳入我國并提供了良好的借鑒作用,其中影響最大的還屬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教育觀。
一、學前教育理論的發(fā)展途徑
在國外,學前教育理論的發(fā)展主要是按照古希臘時期-近代-現(xiàn)代的發(fā)展脈絡來發(fā)展的。在古希臘時期已經(jīng)興起學前教育理論,主要是斯巴達教育理論以及雅典幼兒理論,兩者的教育目的以及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均有明顯的差異。斯巴達幼兒教育主要提倡在七歲以內(nèi)的兒童需要重視家庭環(huán)境,主張在家庭內(nèi)進行培養(yǎng),由于斯巴達本人比較崇尚武力,因此該教學理論比較重視培養(yǎng)兒童的體制素質(zhì)。而雅典的幼兒教育理論比較多元,不僅重視兒童的體制素質(zhì)還非常重視他們的文化知識,因此相較于斯巴達教育理論來說,雅典幼兒教學理論更加重視兒童的全面發(fā)展,為以后西方的教育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代以來,出現(xiàn)了更多新潮的教育思想,其中著名的就是夸美紐斯、盧梭以及福祿貝爾的教育觀,這三者教育理論奠定了西方社會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根本。首先是夸美紐斯的教育觀較為重視教學的徹底性,同時需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循序漸進,重視兒童的感官發(fā)展,還為兒童編寫了百科全書,強調(diào)兒童的德行培養(yǎng)和智力能動作用。盧梭更加強調(diào)教育方式的針對性,將人類的教育發(fā)展分為嬰兒期、學前期、成長期以及成人期,在各個階段都需要進行不同的教育理論以及教學方法,同時需要遵循兒童的自然規(guī)律,并培養(yǎng)他們的多樣能力。
進入現(xiàn)代以來,西方的教育理論又開始轉變,以蒙臺梭利為代表,重視培養(yǎng)兒童的數(shù)學教育、感覺教育、語言教育以及文化科學教育,還更加重視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幫助兒童形成更加繾綣的人格,為和諧社會的建構提供保障。
我國的學前教育理論盡管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沒有較為明晰的發(fā)展脈絡,在現(xiàn)代的學前教育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陶行知的教學和一的思想,主張教師的重要性。
二、學前教育理論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歷史問題
由于我國的歷史比較悠久,各階段的制度都不盡相同,所更迭的速度也比較快,基于此背景下,學前教育理論也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在先秦時期,社會的動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學前教育的教育,隨著封建王朝的建立,兒童的學前教育理論已經(jīng)逐步淪為統(tǒng)治者的工具,不利于兒童的茁壯成長,同時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大背景下也會導致兒童的身心容易受到摧殘。文化革命時期,學前教育理論也開始停滯不前,對其的發(fā)展造成了重創(chuàng),使得兒童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正確的三觀。
(二)外國思想的沖擊
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急劇轉變,市場經(jīng)濟時代來臨,進而也就影響了我國的對外政策,開始從封閉的經(jīng)濟逐步開放,開始重視國際貿(mào)易以及國際地位,這在一定程度會提升我國的經(jīng)濟水平,推動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促進我國國民素質(zhì)的提升。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會使得中外兩種源自不同背景的思想出現(xiàn)激烈的碰撞,在吸收外國優(yōu)秀思想的同時,也會吸收更多的糟粕,進而學前教育理論也出現(xiàn)弊端,受到一定的沖擊,致使兒童出現(xiàn)利己主義與享樂主義。
三、學前教育理論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一)促進古今文化的相互融合
首先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和借鑒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促進我國社會的蓬勃發(fā)展,能夠為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促進兒童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融合國際眼光,培養(yǎng)更多有理想、有思想的青少年兒童。
(二)重視對外國文化的條件性借鑒
在對外國文化借鑒的過程中不僅僅生搬硬套國外的理論,還需要結合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發(fā)展現(xiàn)狀,更要重視兩種理論的文化背景,從而對理論進行精簡的提煉以適應我國的發(fā)展形勢,促進學前教育理論的完善。
論文關鍵詞:德育課 水晶球 激發(fā)興趣 聯(lián)系未來
傳說中有一種水晶球,它可以讓人們看到未來。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都是充滿好奇的,而現(xiàn)實中卻沒有這樣的水晶球。如果教師能利用課堂知識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給學生提供一個可看到未來的水晶球,讓學生明白德育課所學內(nèi)容不是遠離現(xiàn)實的,而是與自己實際生活以及未來工作密切相關的,那教學的效果自然會水到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表現(xiàn)在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
1.學生對德育課存在偏見和誤解
從學生層面來看,不少中職生對德育課存在偏見和誤解,對課程產(chǎn)生先人為主的厭煩情緒,極大影響了德育課的教育教學效果。通過長期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中職學生對德育課重視程度不夠。認為上職校關鍵是要把專業(yè)課學好,因此,對德育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德育課都是一些空洞理論,今后沒有多大用;有的學生還認為課本上講的和社會上的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學不學都無所謂。由于認知內(nèi)驅力不足,實用主義傾向嚴重,所以學生根本不愿把時間花費在德育課學習上。第二,一些學生心態(tài)浮躁,目光短淺,德育課學習打擦邊球。中職學校實行開放式教學,學生群體情況復雜多樣,有部分學生純粹是為了拿個文憑,平時學習無動力、激情,考查、考試準備、復習不積極,根本不愿把時間花費在德育課學習上。
2.德育課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問題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師的教學工作決定并影響著德育課實效性。德育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育人意識不強。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但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德育課教師更多的是從教學內(nèi)容和體系上把握課堂教學,較少考慮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強德育實效性。二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影響學生學習動機。學生能不能認真聽課并參與其中是影響德育課學習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能不能讓學生有興趣聽課又跟教師講課有著密切關系。激發(fā)中職生學習德育課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送學生一個可透視未來的水晶球
要想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教師要針對癥結所在,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改變學生對德育課的認識,讓學生看到所學知識的有用性,即在教學中注意把知識與現(xiàn)實尤其學生的未來聯(lián)系起來,送學生一個可透視未來的水晶球。
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郊區(qū)的玻璃廠里,幾個實習工人面對每天流水線式的切割雕刻玻璃的工作非常厭煩,他們覺得這份工作太一般,太單調(diào),看不出有什么用處。他們的師傅知道了他們的心事,沒說什么,而是在周末帶幾個徒弟到城里玩。
汽車在公路上疾駛,很快進人了市區(qū)。街道兩旁不時閃出一幢幢高大的樓房,有幾幢樓房在陽光下反射出一種很亮麗的藍色、黃色或紅色。車上的幾個徒弟看著兩邊的風景,指指點點,非常開心,他們也注意到了那幾幢會發(fā)光的樓房。這時他們的師傅指著那些樓房說:“你們看,這些樓房為什么會折射出藍光嗎?是因為樓房的外部是用玻璃幕墻裝飾的,而制造這些幕墻的玻璃就是你們每天雕刻的玻璃!’川真的?”徒弟們興奮地望著那幾幢樓房,眼睛里有一種少見的光芒。
這時,汽車在一家醫(yī)院門前停了下來,兒個徒弟不明白師博來這兒做什么?看病嗎?師傅把他們領到醫(yī)院的嬰兒室外,隔著玻璃看里面:一張又一張小床,躺著一個個可愛的或調(diào)皮的或正在哭泣的小寶貝。這時,他們注意到屋里有一個還有一個透明的玻璃箱,里邊也躺著一個嬰兒?!澳莻€玻璃箱叫保溫箱,是專門為早產(chǎn)的嬰兒準備的。早產(chǎn)的嬰兒為什么要呆在玻璃箱里邊呢?因為那里邊是恒溫保濕的,可以最大限度保護嬰兒,讓他平安度過危險期。你們知道嗎,做這種恒溫箱的玻璃也是我們廠生產(chǎn)的!”“哦!原來我們生產(chǎn)的玻璃有那么多用處啊!”
從此以后,幾個徒弟的工作態(tài)度有了明顯的轉變,他們不在把工作視為苦差,而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同樣的道理,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有意識地運用美好的前景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從不同角度,把學生所學德育課知識與他們的未來結合起來,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對未來是多么重要,從而引起對當下所學內(nèi)容的重視,相信課堂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師要想在課堂上結合所教內(nèi)容恰當?shù)芈?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看到美好的藍圖,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熟悉情況,因勢利導
課堂上需要研習的知識內(nèi)容很多,教師不可能將每一個知識點都與現(xiàn)實、與未來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這就需要教師上課前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弄清楚了學生的所思所想,知道了學生關心的問題,教師的引導才具有針對性,也才能吸引住學生。當然,同一個知識點,不可能讓所有的學生看到希望,但至少能讓大多數(shù)學生看到希望。例如,對中專一年級剛人學的新生,我認為他們的情況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對上職業(yè)學校存在偏見,認為自己不如上普高的學生,但是這部分學生非常想學有所成,知識能力相對較好;二是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guī)劃,很迷惘,走一步算一步;三是在初中時就對學習沒有了興趣,學習態(tài)度及行為習慣都相對較差。根據(jù)這些情況,我在他們進人新學校的第一節(jié)德育課上,首先讓學生明白職業(yè)學校與普通高中的異同,使學生理解了無論是接受那一種教育都能殊途同歸,最終都是為了成為一個合格的職業(yè)人,并展示報紙、電視報道等媒體材料,讓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yè)形勢:有一技之長的中專生比有著專科文憑甚至本科學歷的無特長學生更容易就業(yè),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同時導人,我們現(xiàn)在要學的這門課就是如何讓你成功地成為一名職業(yè)人的課程,由此改變學生對德育課的印象,并激起學習這門課的興趣。
z.聯(lián)系實際,解除疑惑
教師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不僅要掌握書本知識體系,還要注意它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當學生質(zhì)疑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點沒用時,教師就可以旁征博引,用現(xiàn)實中的實例與他們共同進行探討。為此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搭建一個和諧平等的對話平臺,使學生樂于參與。比如,我在講授“學習知識重要性”內(nèi)容時,曾使用“貧窮的農(nóng)家子弟因為發(fā)奮讀書,最終考取大學,并成功創(chuàng)業(yè)改變自己和家庭貧窮面貌”的例子。這時有一個學生當場反駁說:“我覺得讀書沒有多大用處,我家旁邊就有一個人今年還不到30歲,小學沒有畢業(yè)就出去打工了,現(xiàn)在在外面辦了工廠,今年春節(jié)回家還開了小汽車了!而許多比他文化程度高的人卻貧困的很!”我并沒有馬上回答,而是轉而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同學:“請大家結合上述兩個例子來進行討論!各組組長把本組意見記錄下來,并形成本組結論。”這一下班上可熱鬧了,大家紛紛發(fā)言,有支持那位同學觀點的,有支持教師的觀點的,而且每一組都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討論差不多了,我抓住時機再問:請剛才那位同學來說說你講的那位成功人士,是從事什么工作的?
“模具制造?!?/p>
“他天生就會嗎?”
“哪有天生會的,跟師傅學的嘛”
“哦!我知道了,如果他不學習也就不會,是吧”
“是,,
“所以學習很重要是不是?”
接著我繼續(xù)總結:“我們所講的學習知識,不僅僅是指學校教育,還包括社會教育,那位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有兩方面的因素,一個是機遇,還有一個就是他肯鉆研愛學習,如果他不愛學習不肯鉆研顯然不能取得成功,如果他書讀的再多點,知識更扎實點,他的成就可能更大,那么我們現(xiàn)在應該怎么做?”
“好好學習”,同學們齊聲回答!
聯(lián)系學生的思想行為實際展開討論交流,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時,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反思,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榜樣示范,點燃希望
十年來,語文味理論與實踐探索,按照“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螺旋式反復的路徑,將理論思考研究和教學實踐進行協(xié)同式或捆綁式推進, “語文味”的概念不斷明晰,“語文味”研究也顯現(xiàn)出大眾化和草根化的傾向。這一植根于教學實踐土壤的帶有本土特色的概念,最終成為了考量語文教學實踐的重要尺度,成為支撐語文教學的重要理念,成為指導語文教學方向的重要指針。值此《語文味教學法》專著問世之際,本刊特擷取其中的重要章節(jié)連載三期,以饕讀者。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 (2015) 07-0037-05
一、語文味教學法:一種新的教學語言
此處使用的“教學語言”這一概念,在語言形式上,是一個司空見慣的老名詞,但就內(nèi)涵而言,是一個新名詞。先看國內(nèi)外兩本最權威的教育辭典的情況。查閱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第一卷,發(fā)現(xiàn)收錄有“教學語言”詞條。該辭典把“教學語言”解釋為:“教師用以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的符號系統(tǒng)。其特點是把自己能明白的意思轉化為展開的具有規(guī)范語法結構、能為學生理解的語言形式。為此要求教師善于選擇最合適的詞、詞組、語法結構,最確切地表達他的思想內(nèi)容?!?/p>
而瑞典著名教育學者胡森主編的《國際教育百科全書》,堪稱第一部真正國際性的、全面反映當代教育現(xiàn)狀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大型教育辭書,全套書共10卷,收錄詞目45000余條,由100多個國家的1300多位學者撰寫,其中沒有“教學語言”詞條,但收錄有與之關系密切的“教與學的語言模式”詞條,指出它“當前集中研究語言怎樣使教學清楚明白的方式”。
我們還查閱了國內(nèi)外的一些教學論著作,發(fā)現(xiàn)它們對教學語言的定義和以上定義大同小異。由此可見,國內(nèi)外教育學術界都是把教學語言看成是教育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因而都是從教育語用學角度對教學語言進行研究和定義的。
我們知道,建筑、電影、繪畫、舞蹈等,它們本身并不是一種語言。但為何又有建筑語言、電影語言、繪畫語言、舞蹈語言這些理論術語呢?
以建筑語言為例。當代著名建筑理論家亞歷山大及其合作者編寫了一套叢書,《建筑模式語言》是其中的一本。這套叢書以一系列新的觀點分析了建筑和城鎮(zhèn),建立了關于規(guī)劃和建筑的模式語言理論體系,其中《建筑模式語言》提供了253個描述城鎮(zhèn)、鄰里、住宅、花園、房間及內(nèi)部構造的模式,是叢書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一本。這里所謂模式,就是用語言來描述與活動一致的場所形態(tài)。實際上它們就是從大量的建筑和規(guī)劃實踐中精心提煉出來的經(jīng)驗。253個模式作為一個整體,作為一種語言,掌握了它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寫文章”,創(chuàng)造出千變?nèi)f化的建筑組合??梢?,用人類語言的規(guī)則性來比擬建筑形式中各部件之間關系的精確性、規(guī)范性或經(jīng)典性,這乃是建筑語言概念由來的初因所在。
根據(jù)建筑語言的這一定義可知,不同民族的建筑有不同的建筑語言,不同民族的建筑語言表達的內(nèi)容和表達的方式不盡相同。例如,中西方建筑藝術語言的差異,首先來自于材料的不同。傳統(tǒng)的西方建筑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tǒng)的東方建筑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筑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筑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會功用,使得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藝術語言”。不同的語言,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載著不同的文化,體現(xiàn)著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縱向發(fā)展,直指上蒼的。這樣一來,能否將高密度的石制屋頂擎入云霄,便成為建筑藝術的關鍵所在,而執(zhí)行這一任務的柱子也便成了關鍵中的關鍵。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詞匯”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石頭。如果說柱子是西方建筑藝術的“基本詞匯”,那么屋頂則是其“主要句式”。屋頂?shù)牟煌瑢е铝似滹L格類型上的差異,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廷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與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國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為“基本詞匯”。所謂斗拱,是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頂一樣,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不僅亭、臺、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筑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飛檐的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樸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中西建筑語言的差別,是文化差別的表現(xiàn),它反映了物質(zhì)和自然環(huán)境的差別,社會結構形態(tài)的差別,人的思維方法的差別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由此可見,所謂建筑語言,即是對基于不同文化、物質(zhì)和自然環(huán)境、社會結構形態(tài)、人的思維方法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之上的建筑模式的一種表達。這種語言模式,大而言之包括“詞匯”(建筑材料)和“句式”(建筑形式、風格等)等方面。
再以電影語言為例。電影本來也不是一種語言,但卻像是一種語言,由于它像語言,因此電影理論家、電影評論家用研究語言的某些方法來研究電影,會有所裨益。實際上,近十年來,這種研究電影的方法――實質(zhì)上是語言學的方法,變得愈來愈重要了。自電影歷史的開端,理論家們就喜歡把電影和文字語言相比較。但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一種更廣闊的新思想范疇得到了發(fā)展之后,人們才認識到文字和說話只不過是眾多交流系統(tǒng)中的兩種,就是說還存在文字和說話之外的交流語言。這時,才得以把電影作為一種語言來進行認真的研究。這種包羅萬象的范疇就是符號學,是對符號系統(tǒng)的研究。符號學家通過對文字語言和口語概念的重新確定,肯定了應當把電影作為一種語言來研究。任何一種交流系統(tǒng)都是一種“語言”。英語、法語或漢語都是“語言系統(tǒng)”。因此電影也可能成為某一類語言,但是它顯然不是一種“語言系統(tǒng)”。而所謂電影語言,是電影藝術在傳達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種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統(tǒng)稱,即電影用以認識和反映客觀世界、傳遞思想感情的特殊藝術語言。電影語言以現(xiàn)代科學技術提供的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為基礎,其演進與電影技術的進步有密切聯(lián)系。常用電影語言有:拉鏡頭、空鏡頭、跟鏡頭、合成鏡頭、聲畫對列、聲畫同步、同期錄音、先期錄音、替身、性格演員、閃回、全景、實景、外景、特寫、推鏡頭等等。由此可知,美學角度的藝術語言概念,其內(nèi)涵包含材料(類似于語言中的詞匯)、建構方式方法與模式(類似于語言中的句法),當然也包括作品傳達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種特殊媒介。
著名修辭學家駱小所教授認為,藝術語言是發(fā)話主體感知世界的言語形式,發(fā)話主體感知世界與認識世界不同:認識世界所依據(jù)的是事物的本質(zhì),所以,它的對象往往只能是處在固定關系的聯(lián)系中的客體;在感知世界中,事物的關系和聯(lián)系卻是流動的、變化的。這樣,形成了科學語言與藝術語言的區(qū)別。就藝術語言的言語表述來看,它反映的雖然不完全是客體,但它是客體信息對主體情感的激活,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于藝術語言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所以在其他諸如建筑、電影、繪畫、舞蹈等藝術學科,都在廣泛使用諸如建筑語言、電影語言、繪畫語言、舞蹈語言這樣的概念,對它們的研究也很熱門。
鑒于此,我們覺得,在教學理論領域,也需要一個與傳統(tǒng)教學語言內(nèi)涵不同,而與上述建筑語言等概念內(nèi)涵近似的一個概念――即新的教學語言概念。我們認為,和建筑語言等概念一樣,應該把這個新的教學語言概念賦予一種屬于教育美學或教學美學的內(nèi)涵,我們可以把它的內(nèi)涵初步規(guī)定為:教學語言指特定民族、地域的教師群體或教師個體,有意無意地,在適合自己的文化、物質(zhì)和自然環(huán)境、社會結構形態(tài)、思維方法以及審美趣味的某種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將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正”與“?!保┡c突破模式的靈活性的教學方式方法(“奇”與“變”)相統(tǒng)一,以教學內(nèi)容為載體,反映教學認識、表達教學理念、傳達教學信息、通過各種教學藝術手段(媒介),創(chuàng)作出課堂教學藝術作品來表現(xiàn)主體的教學思想與情感的一種教學藝術之表達方式。簡單些說,我們這里所定義的教學語言,就是指特定民族或地域的教師群體或教師個體,在文本(教材)的基礎上,打造課堂教學藝術作品與表達課堂教學藝術作品主題的整個藝術手段的總和。
顯然,上述關于教學語言的內(nèi)涵規(guī)定,和傳統(tǒng)的教學語言概念內(nèi)涵有很大不同,或者說,傳統(tǒng)的教學語言,只是本章所說的教學語言的一個很小的方面,而且還是不太重要的一個方面。
從上述界定可以看出,本文所說的教學語言這一概念,可以看成是“教學模式語言”的簡稱,但又和我們通常使用的教學模式概念的內(nèi)涵有很大不同。它不僅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教學風格等概念的內(nèi)涵都有關系,還與教學技術媒介有關,或者說是這些方面的綜合。所以,當我們說某一個民族、某一個地域的教師群體或某一教師個體的教學語言和其他民族、地域的教師群體或教師個體的教學語言有所不同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說,前者與后者,在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教學風格乃至教學技術媒介的使用等方面都存在明顯不同。事實上,我們能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這些不同。但我們目前的教學理論,對我們所說的這種教學藝術語言的研究是很不夠的。由此可見,在教學理論領域,賦予“教學語言”這一概念以新的美學內(nèi)涵,并進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著名畫家、美術史論家、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教授在《黃致陽:符號構成的趣味》一文中指出:“對于一位藝術家來說,建構、發(fā)現(xiàn)、重構個人的藝術語言體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體現(xiàn)出藝術的核心價值,或許會成為畢生的追求。所謂的‘衰年變法’就是這種一以貫之的努力?!比绻f,藝術語言是一個藝術家的身份認證,那么,對一位教學理論家或優(yōu)秀教師而言,建構、發(fā)現(xiàn)、重構個人的教學藝術語言體系,也是一件非常充滿激情與誘惑的工作,體現(xiàn)出教學藝術家的核心價值,或許會成為畢生的追求。
中國當代語文教育史走過的是漫漫六十年追尋之路。在這條道路上,有心有情有信念的語文人,內(nèi)心深處想必總能聽到一種深切而深情的呼喚――那是對有中國特色、能反映漢語文教學規(guī)律、體現(xiàn)漢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審美個性的新的語文教學語言的歷史性呼喚。
哈代說過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呼喚與被呼喚的很難應答?!北M管如此,我們還是愿竭盡綿薄之力,勉力去做一個這種呼喚的應答者?;诖耍疚膰L試中提出一種新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味教學法,以就教于學界。
二、語文味教學法之內(nèi)涵
過去十幾年,語文味理論與實踐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探索歷程。語文味,從2001年筆者評課時隨機講出這個詞語為發(fā)端,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從其逐漸學術化、概念化,再到在此基礎上不斷嘗試將其理論化(體系化),進而將理論變成語文教育教學理念(理念化),再到反復實踐(行動化),最后提煉形成為一種語文教育思想。這正是一個實踐――理論――實踐――理論無限循環(huán)的過程。目前,語文味理論在再理論化過程即提出人文語文教學觀之后,需要一個理論化與實踐化相統(tǒng)一的過程。具體說,就是把筆者個人已研究、實踐多年的,一種相對個性相對微觀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抽象概括成具有一定普適意義的、共性與宏觀性較強的“普遍模式”―― 一種新的語文教學法。
做好這個抽象工作的邏輯起點,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需要把語文味教學法這一概念進行界定。經(jīng)過對多年的語文味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筆者把語文味教學法初步界定為:指教師在語文教育教學規(guī)律制約和關于語文味與人文語文的教育教學理論與理念指導下,在相對固定的語文味“一語三文”教學模式與突破固定模式的、靈活性的教學方式方法之間保持適度張力的前提下,以教材文本為載體,以滲透生命體驗為核心,反映教學認識、表達教學理念、傳達教學信息、表現(xiàn)教學思想與情感、彰顯教學氣質(zhì)與風格,通過運用語文味教學藝術手段,創(chuàng)作出洋溢著濃郁語文味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作品,使語文教學過程產(chǎn)生教學審美意象,最終成為真、善、美、樂相統(tǒng)一的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從而讓語文教學過程在實現(xiàn)語文味的教學宗旨的同時,成為語文教師展現(xiàn)文化眼光、釋放人生情感、體驗職業(yè)美感與揮灑生命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場所的一種“有溫度”的語文教學方法。
三、語文味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語言之“核心詞匯”
語文味教學法的核心內(nèi)容即“一語三文”教學模式。所謂“一語”即語言;所謂“三文”,即文章、文學、文化。語文味教學法提倡語文教學從語言、文章、文學、文化四個層面進行解讀。顯然,要掌握語文味教學法,就先要對語言、文章、文學、文化這些概念進行定義。目前,語言學界、文章學界、文學理論界、文化學界對語言、文章、文學、文化等概念都沒有一致公認的定義,我們只能根據(jù)學術界一般看法,結合中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作初步定義。
1.關于語言。倪寶元先生主編的《語言學與語文教育》一書把“語言”定義為:“語言是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工具、交際工具、文化載體的,具有自我調(diào)節(jié)功能和非體系特征的、處在不斷地從無序向有序運動過程之中的,一種復雜的開放的多層次多等級動態(tài)平衡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tǒng),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备鶕?jù)這一定義可知,語言的本質(zhì)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工具、交際工具、文化載體。語文教學中語言教學的基本任務“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要講解語言文字運用中的規(guī)律規(guī)則,而且傳授語言知識又是為運用”。從外延說,語言教學的任務主要包括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方面的知識及其運用。需要強調(diào)的是,運用語文味教學法“一語三文”的完整模式處理第一環(huán)節(jié)語言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只需要對文本的語言進行“單純”的基礎性的語言處理,也是初步的語言感知,因此除了傳統(tǒng)的“掃清攔路虎”作用之外,更著重注意強調(diào)其基礎性、引導性(起導入新課的作用)、興趣性(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多的要考慮的是通過第一環(huán)節(jié)的語言選點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對新課的興趣等等。
2.關于文章。文章學界對于文章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我國文章學界大體說來分為廣義文章學派和狹義文章學派。認為普通文和文學作品雖有區(qū)別,但都是文章,屬于廣義文章學派。認為文章主要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以及其他非虛構性為主的一些文體的,屬于狹義文章學派。語文味教學法中的“文章”,是根據(jù)狹義文章學的觀點,即指以非虛構為主要特征的文章。我們也認同認狹義文章學的觀點,即認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文章教學內(nèi)容主要包括文章規(guī)律(意貫律、言接律、得體律)、文章信息(事料、意旨、情感、境界)、文章的體式(結構、語體、文體、技法)以及文章風貌(氣勢、風格、作風、美質(zhì))等方面知識和能力等內(nèi)容。
3.關于文學。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所謂文學,即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而“形象化”主要是通過典型化和想象(虛構)手段來實現(xiàn)。所謂想象,是人在腦子中憑借記憶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從而產(chǎn)生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也就是人們將過去經(jīng)驗中已形成的一些暫時聯(lián)系進行新的結合。想象是人類特有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童慶炳先生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則把文學定義為:“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倍霸捳Z蘊藉”是指“文學活動的蘊含深厚而又余味悠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睆倪@兩個定義可以看出,文學在思維方式上主要是運用想象這一特殊思維方式,在語言形式上具有含蓄的特點。這兩點,正是文學和文章的區(qū)別之所在。而中小學特別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文學教育,就是把文學看作是一種話語蘊藉的語言藝術,主要探討文本中語言的情境化和個性化以及文學語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運用語言手段刻畫文學形象等問題。
4.關于文化。語文味教學法中的文化主要指反映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深層結構,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多元文化觀和文明價值觀。這是語文味教學法中文化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
四、語文味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語言之“關鍵句式”
根據(jù)語文味教學法的定義,可以解析出語文味教學法的一些關鍵句式:
1.語文味教學法,是一種“有溫度”的教學方法。
2.語文味教學法,要求語文教師要像藝術家打造藝術作品一樣,把課堂教學打造成自己的教學藝術作品。
3.語文味教學法,能讓語文教學過程產(chǎn)生教學審美意象,即讓語文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
4.洋溢著濃郁語文味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作品要通過語文味教學藝術手段來創(chuàng)造。
5.語文味教學法,主張語文教學過程要做到真、善、美、樂相統(tǒng)一。
6.語文味教學法是強調(diào)通過有語文味的語文教學,師生達到共同發(fā)展的教學。語文味教學法,是讓語文教學過程在實現(xiàn)語文味的教學宗旨(語文味教學宗旨包含在語文味定義中,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為宗旨)的同時,成為語文教師展現(xiàn)文化眼光、釋放人生情感、體驗職業(yè)美感與揮灑生命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場所的一種語文教學方法。因此,它能給語文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內(nèi)發(fā)動力。
7.語文味教學法,以教材文本為載體,以滲透生命體驗為核心,反映教學認識、表達教學理念、傳達教學信息,表現(xiàn)教學思想與情感、彰顯教學氣質(zhì)與風格。其中,以教材文本為載體是基礎,滲透個體或族群的生命體驗(文化浸潤)是核心和關鍵。
8.語文味教學法,主張在相對固定的語文味“一語三文”教學模式(“正”與“常”)與突破模式的、靈活性的教學方式方法(“奇”與“變”)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
9.語文味教學法,既是語文教師將語文課教出語文味的一種方法,又是學生樂學語文的一種重要方法。
10.語文味教學法,必然要受到語文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制約,在關于語文味與人文語文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進行。因此,熟練地掌握并運用語文味教學的藝術語言,是真正掌握語文味教學法,并熟練進行語文味教學藝術傳達的前提。
(未完待續(xù),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 192-193.
[2] 國際教育百科全書(中譯本)(第5卷)[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0,6: 748.
[3] 參見“百度?百科”:《建筑模式語言》詞條。
[4] 參見“百度知道”:《現(xiàn)代建筑語言與古典建筑語言有哪些主要區(qū)別?》。
[5] 參閱“百度?百科”“電影語言”詞條。
[6] 駱小所.藝術語言:發(fā)話主體感知世界的言語形式[J].學術探索,2002,(5).
[7] 程少堂. 呼喚“文人語文”――“文人語文”放談[J]. 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11,(2).
【摘 要】童話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占據(jù)了一席之地,其內(nèi)容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并能給予學生心靈上的熏陶。童話教學以其情境性、趣味性被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本文簡單闡述了童話教學法的概念,分析了其作用,并提出了一些運用策略。
關鍵詞 童話教學法;小學語文;教學
童話是最受兒童喜愛的文學體裁,用豐富和夸張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許多經(jīng)典形象,對孩子的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能夠幫助孩子開發(fā)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能夠幫助培養(yǎng)孩子審美觀和人生觀。因此童話在小學教育尤其是小學語文教育中占據(jù)重要地位,而由此引申出的童話教學法也是一種對語文教學極有幫助的教學方法。
一、童話教學法的概述
目前相關教育學書籍對童話教學法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從一些參考書籍和相關論文中可以總結出,童話教學法是一種把童話作為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的方法。童話教學是一種生動的情境式教學,是一種活潑的直觀式教學。是一種富有趣味性的快樂教學。
二、童話教學法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
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是打好語文基礎,如掌握足夠的漢字;初步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和語文思維能力,如初級的閱讀能力、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和使用工具書的能力;還有基本的口語表達能力。這些目標大多是通過語文課堂教學來完成,為了提高語文的課堂教學效率,一種好的教學方法非常重要。
學習興趣是順利進行學習活動的必要前提,小學生單純而天真,對世界和周圍的生活有著無比的好奇心,童話本身具有幻想性,是一種不會成真的生活投影,帶有夸張、離奇的特點,能給小學生帶來愉悅的心靈感受,童話教學也就正好契合兒童的心理,能直觀地為小學生展現(xiàn)教學的內(nèi)容,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課堂注意力和課堂學習效果。
在童話中,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具有人的特性,動植物或者非生物都可以說話、行動,自然童話教學也能開啟小學生的想象力,小學階段兒童的想象力是無拘無束的,童話以它的濃厚幻想色彩貼合了小學生的思維方式,童話教學可以引導他們對未來世界進行有邏輯地幻想,在語文課堂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驗課文情感,開拓他們的思維。
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成形,缺乏對善惡美丑的批判能力,優(yōu)秀的童話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明白真善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及審美觀。
三、小學語文童話教學法應用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的不明確,重形式輕內(nèi)容
童話教學法是介于學生與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一種教學手段,它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教學趣味性,幫助同學們更好地學習課文內(nèi)容。有的教師過分注重童話教學這個過程,而忽視了本來的教學目的。
(二)教師童話教學理論素質(zhì)不高
要想使用童話教學法,教師首先必須擁有一定的童話理論素養(yǎng),部分小學教師缺乏對童話教學指導意義的認識,對自己的童話教學技能盲目自信,不再繼續(xù)加強自己的童話教學理論學習,也沒有準備相關的童話理論書籍可供參考。
(三)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學
現(xiàn)代的課堂教學已經(jīng)普遍應用各種多媒體教學工具輔助教學,但是有些教師太過依賴多媒體教學,準備的課件過多且華而不實,學生完全成了課件的觀眾,忽視了教師本身的主導作用。
四、童話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教師要善用童話式語言
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中明確指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同樣在使用童話教學法時,教師要以引導為主,用生動有趣的童話式語言,把學生引入童話型情境中,讓學生能輕松愉快地進入課文內(nèi)容的學習。例如,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可以來設一個謎題:小朋友們,你們在紙上畫畫都是用手拿筆畫,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群不一樣的小畫家,它們呀,在雪地里走幾步就能畫一幅美麗的畫了,大家猜猜它們是誰呢?通過這樣生動的導語導入,小學生很快就能對課文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
當然,這樣的活潑有趣的語言應該貫穿整個課堂,因此,教師備課時要注意多琢磨一下怎樣才能更好地運用童話式語言。
(二)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童話情境
創(chuàng)設情境是課程設計中要設計好的環(huán)節(jié)。首先,要把學生帶入童話情境中光靠教師的導語是不夠的,教師可以借助如圖畫、音樂、動畫片段等等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直觀的情境,注意課件要盡量貼合課文,并富有生機,色彩鮮明、生動活潑,才能讓學生受到感染,走進教師所設的情境。
其次是要引導學生開動想象,讓學生更深入教學情境,例如在學習《七顆鉆石》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幾個情境,第一,讓我們一起來走進這個缺水的村莊,大家想一想,你口渴時沒有水喝是什么樣的感受?終于有了水會不會舍得給媽媽和陌生的過路人?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課文,增強自身的情感體驗,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要讓學生充分融入課堂
教師應時刻記住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講解分析,忽視了學生的參與。童話教學很多時候都是一種表演式教學,小學階段的課文很多都是能進行角色扮演,或者肢體表演的故事,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小學生愛玩、愛動、善于模仿的特點,組織角色扮演、舞臺劇等活動,來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在表演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開朗自信和交際能力與舞臺表現(xiàn)力。
例如學習《陶罐與鐵罐》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帶領同學準備好代表陶罐和鐵罐的頭套,在課上請同學戴上頭套進行分角色表演。再比如在學習《紙船和風箏》時,教師可以要求同學事先制作紙船與風箏,在課堂上,請學生分別扮演松鼠和小熊,相互交換寫有對話的紙船和風箏,進行課堂表演活動。
結束語
童話教學法是一種以快樂和愉悅為情感基調(diào)的教學方法,所以教師應保持一顆童心,以引導者的身份,使用充滿童趣的語言,為學生創(chuàng)造美好的幻想世界,教會他們知識,幫助他們成長,同時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中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魏明華.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分析[J].考試周刊,2014,(22)
關鍵詞:中專語文 合作學習 方式
中專語文合作學習方式
一、合作學習的涵義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與其它教育思想一樣,有其興起、發(fā)展和成熟的歷史,更有其獨特的內(nèi)涵。合作學習包含的內(nèi)容相當廣泛,由于人們認識的視角不同,對合作學習內(nèi)涵的理解也就不同,一般意義上的合作學習主要有師生之間的互動合作、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師師之間的互動合作等。然而目前我國的合作教學論認為:“整個教學系統(tǒng)中的動態(tài)因素都是教學活動不可少的人力資源,因而強調(diào)所有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共同互動合作,即師生互動合作、生生互動合作,師師互動合作,由此在課堂信息交流網(wǎng)絡上體現(xiàn)出縱橫交錯的多維立體特征”。其具體的內(nèi)涵特征可簡單表述如下:根據(jù)班級實際情況,按照預期的教學計劃,進行符合階段性教學目標的針對性較強的分組,以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彼此通過協(xié)調(diào)的教學活動,在愉快、和諧、積極的教學環(huán)境中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和社會技能,并以小組總體成績?yōu)橹饕剟钜罁?jù)的一種教學策略。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通常為教與學的關系,這種特殊的關系使教學傾向與教師的“教”,而往往遺漏學生的“學”,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習則為被動、消極的學習,其主體性地位喪失,致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低下,教學質(zhì)量難以提高。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其師生關系也應該是新型的。對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應致力于師生和諧關系的構建,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是學生的科任教師,更是學生的朋友,教師可以指出學生在學習上犯得錯誤,學生也可以指出教師在教學中犯得錯誤,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互助的關系。同時教師應將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合作教學中來,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鞏固基礎的文知識。
三、把握合作學習的常見方式
(一)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把學生合理分組,他們就某一內(nèi)容進行討論和分析,然后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以此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小組合作學習是語文課堂最常用的實施自我教育的方式。
(二)問題式合作學習
教師與學生以平等的身份互相提問、解答的合作學習模式即為問題式合作學習。這種模式以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為依據(j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如在學習戴文賽的《牛郎織女》時,教師可以問學生在說明文中加人神話和文學故事有什么好處,而學生可以向老師了解與此文相同的科學與故事水融的文章還有哪些,學生的學習趣味由此而發(fā)。
(三)表演式合作學習
表演式合作學習即通過表演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樹立自我學習的好習慣。例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然后讓學生表演課本中的某個片段,最后給予評價。表演式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手法靈活多樣的生動表現(xiàn),讓知識場景化、形象化。
(四)論文式合作學習
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社會調(diào)查實踐,并指導學生以論文的形式回報實踐結果,即為論文式合作學習。論文式合作學習時間較長,大都利用星期天和寒暑假的時間來開展進行。如春天來了,教師可以組織大家去野外踏青,讓大家采集春天天氣、雨水等各種數(shù)據(jù),然后讓大家以論文的形式給活動做總結。
四、尋求有效地實施途徑
合作學習在中專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提高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率,是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思考的問題。對此,不同的教師有的方法,本文以分組辯論教學法為例,探討中專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有效實施途徑。分組辯論教學法主要通過學生互辯以及師生共論等多種方式進行,在辯論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此,其積極性和主動和性比較高。分組辯論教學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與交流能力,讓學生在活躍的教學環(huán)境中掌握必要的知識與技能。比如,在以“執(zhí)著與放棄”為話題的作文中,教師可以設置相關的辯論話題,如“在人生道路上,會碰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會遭受許多失敗的打擊。失敗之后是應該堅持,執(zhí)著地走下去,還是應該放棄,尋求另一片更廣闊的天空?”然后給予學生一定的準備時間,再讓學生進行正式的分組辯論。教師通過辯論賽的形式,將課堂教學的主動權真正的交與學生,為學生個人才華的展示提供一個重要的平平臺,因而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較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與熱情,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思維能力等等,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鍛煉提高。
五、評價及時,注重激勵
于是,面對高考,高中語文教師開始了自己艱難的應試拼爭,于是,在永無休止的操作性訓練中,學生語文考試成績雖然并不見得能夠迅速顯著提高,而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對母語的情感卻實實在在的枯萎泯滅了!如果一個學生因為某種原因誤課,他會找各科老師補課,而惟獨不補語文課!甚至學生經(jīng)常不認真學習語文課文,只做幾套練習題模擬卷記誦一下文學常識名言警句!在許多人眼里,語文已經(jīng)變成了單個的字音字形枯燥的語法古怪的成語零碎的常識片言只語的警句!這多么可悲,又是多么可怕??!
因為,原本蘊藏深厚文化內(nèi)涵充滿美感豐富生動的課文往往被束之高閣,應該塑造人格溝通心靈張揚個性的語文課卻變成了訓練課!語文教師已不再承擔教書育人之責任,而成了培訓能夠熟練應對考試的選手的教練了!
當然,嚴格的選拔制度,標準化的考試方式,激烈的考場角逐,我們無法不受高考的客觀原因的影響。然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應試教育會毀掉語文的!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語文教育為了什么?語文教育的根本只能是為了人,為了“人的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的充分自由發(fā)展”!正如錢理群教授所說:“我們的語文教育的目的,還有整個教育的目的,包括現(xiàn)代化的目的也一樣,就是使人變得更美好?!敝丶壗處熡阡粢仓赋觯赫Z文教師只有站在育人的制高點上,才能成為一個自覺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懂得傳授什么知識,培養(yǎng)什么能力,發(fā)展什么智力。
所以,我呼吁,面對高考,讓我們以人為本,關心學生心靈,關注學生發(fā)展,讓我們帶著鐐銬跳舞!
所謂帶著鐐銬,就是我們一定要關注高考,適應高考??陀^的不利因素最終能夠解決,語文高考試卷正在改革之中,目前主觀試題已經(jīng)達到了105分,新增加的文言文翻譯、詩歌鑒賞分析、名篇默寫都注重了語文的人文性和豐富性,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摸索就需要時間,需要調(diào)整也需要穩(wěn)定。高中教師,必須熟悉高考了解高考能夠應對高考。
心中有高考,眼中沒學生,手中無教材。這恰恰是造成高中語文課不受學生歡迎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師教得疲累又乏味,學生學得貧瘠又枯燥的主要原因。
必須以學生為教育的主體,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一個知識的受體載體。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極力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都要從學生自身出發(fā),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生興趣激發(fā)起來,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日益深厚,把學生的思維打開放遠,從而努力提高“聽說讀寫”四種能力。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進行了將近三年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教改“十六字方針”:激發(fā)興趣、加深素養(yǎng)、活躍思維、提高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變死板教條的固定教學模式,精心設計課型,靈活運用教法,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把“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嚴峻的高考帶來了難以減輕的繁重的課業(yè)負擔,但是,中學生對于新鮮事物的強烈好奇心是不會泯滅的。求知的欲望,獵奇的心理,所有學生都有,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將之激發(fā)出來,使之煥發(fā)活力,閃耀光芒。我采取的語文實驗課,從課型上一改以往課堂教學的單一沉悶,能夠極大的調(diào)動熱情,激發(fā)興趣。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許多樂趣,也可以叫做“快樂語文”了。然而,我們的學生必須面對高考,豈能耽于一時之樂?激發(fā)興趣,為的是便于接受提高效率,因此,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我始終將趣味性與競賽性結合起來,每次實踐活動,既是學生共同探討體驗鉆研樂趣的過程,更是他們評比較量競相提高的過程。興趣,激發(fā)了熱情;競賽,提高了質(zhì)量。我抓住學生集體榮譽感極強的共同心理,每次都分組進行,制定評比方案,以強化他們的競爭意識。這種競賽方式,使參與到活動中來的每個學生所考慮的,不再是個人表現(xiàn)問題,而是集體榮譽,學生之間相互激勵共同協(xié)作就自然而然了。比如針對高考中正確使用成語這一專項,我要求學生積累成語,依據(jù)隨機操作的原則,首先每人每日積累兩個成語,而且每節(jié)課輪流講析;然后是講析成語例題;最后以宿舍為單位搞“成語大比拼”,檢驗成語積累效果,此活動由四部分組成:一氣呵成(成語接龍);出口成章(命題用成語口頭作文);心領神會(表演猜謎);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自編自導自演成語故事小品)。各部分各有評分標準,前三部分均限時完成,富有挑戰(zhàn)性。尤其是“心領神會”部分,由兩個環(huán)節(jié)構成:一是投影謎面猜謎;二是一個學生看成語進行描述、表演(但不能說出相同的字),另一個學生根據(jù)提示猜成語,多多益善,三分鐘時限。當時熱烈緊張的氣氛可想而知。其他如“文言文背誦表演賽”、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借鑒“幸運52”里的“IQ無限”文學常識競猜和“挑戰(zhàn)主持人”大賽中的限定主題片段作文等。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評價一個人的語文水平的高低,常常用“素養(yǎng)”二字。什么是素養(yǎng)?我認為,素養(yǎng),首先是知識的積累,其次是能力的具備?!熬艑又_,起于壘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豐富的語文知識絕非空中樓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優(yōu)秀的語文能力也非一蹴而就?!案褂性姇鴼庾匀A”,“梅花香自苦寒來”,語文素養(yǎng)必須通過不斷的汲取知識的甘霖、科學有序的培養(yǎng)鍛煉而日益深化加強。比如詩歌教學,我特別注意熏陶漸染的作用,要求學生多記多寫多積累多讀多背多體味。舉辦了許多專題活動。比如國慶時進行愛國主義詩歌專題評析鑒賞會,詩歌教學后舉辦詩詞朗誦表演比賽,中秋時舉行以“同時一輪圓月”為主題的配樂吟詩唱詩聯(lián)歡會等等,其間涉及的大量的詩詞歌賦都整理出來,印發(fā)給學生,利用晨讀吟詠背誦,涵會體味,大有余音繞梁櫪,三日不絕于耳之勢。而對于文言文教改,我把“積累,誦讀,領悟”確定為關鍵點?!胺e累”是基礎,“領悟”是目的,“誦讀”,則是鞏固積累加強領悟的重要手段,離開了誦讀,文言文積累量就無從談起,離開了誦讀,文言文領悟力也難以提高。我把誦讀當作文言文教改的一把金鑰匙。要求學生背誦大量優(yōu)美文言篇目,結合新教材,給使用舊教材的學生補充相應的優(yōu)秀背誦篇目。在這方面,我率先垂范,要求學生背誦的,我先表演背誦,再指導背誦方法,教會學生背誦。
活躍思維,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我通過設計課堂教學、設計問題情境、改進教學方法、開展實踐活動等多種努力,把學生的思維激活,倡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突破,提倡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面對語文學習和社會生活,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敢于獨抒己見,敢想,敢問,敢做,敢創(chuàng)。比如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議論文和寫作議論文的興趣,為了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分析議論文和寫作議論文的能力。我結合議論文的課堂教學,組織學生分別就“近朱者赤”和“近朱者未必赤”、“異想天開”和“異想天未必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和“大丈夫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三組論題舉行了辯論賽。一場場辯論賽,均由學生自己組織自己籌劃自己演練自己主持自己評判。學生的熱情高,下得功夫深,因為每隊的四名辯手均是以宿舍為單位篩選出來的,分別代表了各自宿舍的集體智慧,而各隊又分別代表了全體的男生和女生,所以集體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又使他們團結協(xié)作鼎力相助密切配合。每場辯論賽都十分精彩,氣氛熱烈,思維敏捷,妙語聯(lián)珠,攻勢凌厲,論據(jù)充分,論辯犀利,令人嘆為觀止。
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語文課必須從單一的知識傳授型轉變?yōu)橐灾R傳授為基礎、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以能力提高為目的的綜合課型,才能夠培養(yǎng)出符合當今社會發(fā)展需求的人才。語文能力的高低,對于一個人綜合素質(zhì)能力水平的高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教學的終極點放在能力的提高上,不但適應高考制度的改革,而且合乎社會的需求與發(fā)展。
遵循“十六字方針”,在教改實踐中,我對于“要素教學法”“點撥式教學法”、“卡片式教學法”、“專題滲透性訓練法與趣味性總結檢測法的結合”、“利用網(wǎng)絡資源,使用多媒體,輔助優(yōu)化教學”等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摸索,對于開展實踐活動做了大量嘗試,也取得了一些進展與收獲。
素質(zhì)教育和考試制度是不是矛盾的呢?我們能不能把素質(zhì)教育和高考結合起來呢?我們能不能把教改和高考結合起來呢?我們是培養(yǎng)適應考試的“試子”,還是培養(yǎng)面向社會的人才?我們的語文教學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應該把高考視為激勵與衡量的手段,還是看作阻礙與對立的畏途?實施教改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索這些問題。
我始終認為,課堂教學改革還是應該大力的開展下去,“激發(fā)興趣,活躍思維,加深素養(yǎng),提高能力”的十六字教改方針,完全可以成為深化素質(zhì)教育、提高學習成績、成功應對高考的指導方針。我始終相信,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能夠培養(yǎng)出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我們也能夠培養(yǎng)出能力優(yōu)秀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