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文學通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依據(jù)人文素質(zhì)教育理念,在原有課程體系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無需另建一套課程體系,而是使新增設的人文素質(zhì)教育課程與原有的課程相互照應,融于同一個大的課程體系中,形成一個有機的課程整體,使課程結構更合理、更科學。具體如下:一是在通識課程中增設最基本的人文素質(zhì)教育必修課程,如人文素質(zhì)教育通論、現(xiàn)代社交禮儀、美學與美育、中國通史、古典名著導讀與鑒賞、實用書法書寫與欣賞、世界名曲欣賞等,并給予相應的學分。二是結合學科課程滲透人文素質(zhì)教育。如古代文學教師可以結合專業(yè)必修課、專業(yè)選修課、公共選修課等在教學中對文學院以及全學院學生進行人文素質(zhì)教育。三是根據(jù)專業(yè)特點開設與其相對應的人文素質(zhì)教育課程??梢栽趯I(yè)必修課中增設相應的專業(yè)人文素質(zhì)教育課程,并給予相應的學分,如開設哲學史、戲劇史、教育史等。
二、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
這是強化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與培養(yǎng)的關鍵。文學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國古代文學披露的是華夏民族的精氣神、炎黃子孫的奮斗史、華夏江山的正氣歌,其中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財富。古代文學教學內(nèi)容要彰顯人文素質(zhì)的精華。既要固守文化傳承,使古代文學的精華得以繼承和發(fā)揚,培養(yǎng)深厚的人文底蘊,還要強化古代文學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古代文人提出眾多創(chuàng)新思想:“守舊無功”“質(zhì)疑問難”“濯去舊見以來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學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成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價值取向,古代文學把創(chuàng)新作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使學生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與時俱進。更要關注情商教育,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發(fā)展健康個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為學生面對社會壓力、人生挫折的動力源泉。
三、建設師資隊伍
教師是學生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主導,師者深厚的人文素質(zhì)儲備,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師者應具有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蘊,融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審美、天文、地理等各領域為一爐,以敏銳深邃的時代感受,形成對生命、對生活、對社會的獨特體悟。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便是教之內(nèi)功、師之根本。師資隊伍建設,要注意師資來源,應盡量從本校現(xiàn)有的授課教師中挑選,個別的可外聘;師資培訓,可采取校內(nèi)、校外兩種方式。從事必修課和專業(yè)課講授的教師可參加校外舉辦的高級培訓班或培訓中心的學習。一般的授課教師要參加校內(nèi)普通培訓班的學習,以了解人文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內(nèi)容、基本方法等知識,提高全體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和教育水平。
四、營造文化氛圍
重視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拓展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培養(yǎng)空間。校園環(huán)境的文化氛圍,對學生人文素質(zhì)教育與培養(yǎng)具有強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開展多元文化活動,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塑造,個性得到發(fā)展,精神得到升華。如請專家學者作系列人文講座或?qū)W術報告,引導學生提高人文素養(yǎng);以校報、校園網(wǎng)和廣播站為載體,開設人文教育專欄,拓展校園文化活動空間;建立人文社團,如新聞、文學、楹聯(lián)、藝術等協(xié)會或社團;開展健康向上、格調(diào)高雅、內(nèi)容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包括開展古典名著讀書報告會、經(jīng)典誦讀和演講比賽等活動。老師還應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空間來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使學生從中學習知識、開闊視野、美化心靈、娛樂身心,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底蘊、塑造學生人文情懷的有效途徑。
五、結語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淺論
國家教育部早在2001年9月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若干意見》4號文件,要求全國各高等院校積極推廣使用外語進行專業(yè)課教學,以培養(yǎng)高素質(zhì)復合型人才,實現(xiàn)我國高等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其后又出臺了其他積極推動高校雙語教學的政策,使得我國高校的雙語教學持續(xù)升溫,西部地區(qū)的一些高校也逐步開展了雙語教學的課程。國內(nèi)高校理工科類的雙語教學實踐及理論建設已初見規(guī)模。參照國外(如加拿大等國)雙語教學的具體實踐以及理論,廣大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目標定位、課程設置、師資培訓、學生外語水平、教材選用、具體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成果較為豐碩。與此同時,漢語言文學類雙語教學卻是地位不明?!半p語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用兩種語言進行的非語言類的學科教學活動”的界定,將語言類教學活動排除在外,雖然有個別高校(如瀘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開設過古代漢語的雙語課,但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主干課程是否可以使用雙語授課界定顯得模糊。雙語教學研究對中國文學類雙語教學更是鮮有涉及。在很少的開設雙語教學的漢語言文學系部,雙語課針對的課程一般為“外國文學”、“比較文學”、“西方文論”等,其他如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等使用雙語授課的非常少。當然,非常少與沒有是完全不同的情況,至少表明有這樣的計劃及實踐存在著。
關于中國古代文學是否可以以雙語授課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本文擬以高校中國古代文學為切入點,談談高校古代文學雙語教學的相關問題。從目前很少的中國文學雙語教學實踐情況來看,主要存在教學目標定位狹窄、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沒有適合的教材、適任授課教師缺乏以及教學方法落后等多方面的問題。對于雙語教學的認識,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在雙語教學中,要始終堅持知識傳授為主,語言能力培養(yǎng)為輔,學科知識的獲取是主要目的。通過雙語這樣的一種教學模式,獲取學科知識時所使用的媒介不局限于母語,而包括母語以外的第二種語言。這樣,從各個方面給學習者創(chuàng)造更多學習和使用第二語言的條件,使他們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能盡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們掌握的第二語言。而對于中文專業(yè)學習雙語課程(多如對外漢語教學專業(yè))的同學來說,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雙語課的學習,可以較系統(tǒng)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學史和作家、作品,了解相關的文學現(xiàn)象與文學思潮,并且掌握一定的文獻典籍。與此同時,可以充分利用雙語教學的所提供的學習環(huán)境,補充外語課的知識與語言能力結合的不足,更好地將自己塑造成為新型的復合型人才,滿足對外漢語教學或者國際文化交流等的實際需要。關于中國古代文學雙語教學的課程設置問題,僅就課時問題略談幾句:一般情況下,如果古代文學的某一階段的一門課程需要耗時54課時的話,理想的雙語教學學時應該在此基礎之上增加20%左右,即65課時左右(視各個學校教學時數(shù)要求及學生英語水平而定)。雖然實際授課時數(shù)不大可能計劃的非常精確,但適當增加課時確實是必要的。之所以要在基本課時之外增加授課時數(shù),一方面因為與課程內(nèi)容有關的某些英語詞匯的學習解釋需要占用額外的時間,另一方面因為雙語教學中為了同步提高學生的口語及聽力水平,需要組織師生互動這樣的環(huán)節(jié)。所以說,只有適當增加授課時數(shù),才能保證完成正常的授課內(nèi)容,達到讓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提高英語水平的目的。此外,還需要注意每堂課中使用英文(或其他外語)講授的時數(shù)比例問題。
目前雙語授課有全英文講授或者部分英文講授,因為文學類學科的特殊性,中國古代文學不大可能用全英文講授,或者說全英文講授的效果反而不一定好。按照目前的教學實踐效果來看,英文講授的比例不宜超過50%。實際上,如果把握得當,用30%-50%的英文授課有比超過50%更好的授課效果,這當然是指對學科內(nèi)容的掌握以及對英文的學習兩方面情況綜合而言。筆者曾經(jīng)在所授課的班級做過調(diào)查,超過60%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中英文講授比例最好不要超過中文,即英文講授的比例不要超過50%。當然,英語講授的比例絕對不是固定的,一般都存在一個由少到多,最后大致固定的模式。雙語教學的備課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備課的方式和內(nèi)容,首先取決于上課方式。不管采用哪種方式授課,備課過程中,都需要搜集大量的英文資料。目前中國古代文學幾乎可以說沒有一本合適的英文教科書作為參考,市面上或者說網(wǎng)上書店能找的英文中國古代文學類書籍寥寥無幾,可供參考的有馮沅君的AshorthistoryofclassicalChineseliterature(外文出版社出版)和姚丹的ChineseLiter-ature(九州出版社出版),可惜都太簡短,參考作用有限。另外一個原因是價格昂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ChineseLiterature,一本157頁的書,碼洋達到90元,能不能買到還不一定。所以說,為得到更全面細致的幫助,就只能參考某方面特定內(nèi)容而非文學通史的書籍,比如賈福相譯著《詩經(jīng)•國風》英文白話新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道德經(jīng)》(TAOTECH-ING)、《論語》(THEANALECTS),馮友蘭的《莊子》(CHUNAG-TZU)以及許淵沖譯《漢魏六朝詩(漢英對照)》等等?;ヂ?lián)網(wǎng)上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是VictorH.Mair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TheColumbia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這當然只是參考作用,比之內(nèi)容與觀點,個人認為大量的可供借鑒的專業(yè)詞匯更加重要。一般而言,國外教材內(nèi)容豐富,形式新穎,注重學術前沿的發(fā)展及最新的科研成果。但是文史類的教材卻更重視已成公論的觀點和邏輯清晰的事實陳述。在沒有更好的英文版中國文學史教材之前,還是應該以中文的文學史課本為主?,F(xiàn)在所采用的文學史課本系統(tǒng)性強、敘述嚴謹、知識體系清晰,整個編寫思路及難度也符合我國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也已經(jīng)為廣大的教師及學生所接受。更重要的是,相應的或者說配套的作品選教材以及其他的專業(yè)課教材,比如古代漢語、文學理論等等,都與古代文學課本有著非常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及思想理論方面的統(tǒng)一性。
在雙語教學實踐過程中,許多其他學科的雙語教學會優(yōu)先考慮PPT,因為使用多媒體授課,可以節(jié)省在黑板上書寫較長的英文專業(yè)詞匯所耗費的時間。另外,也可以避免書寫中的錯誤或者習慣了中文板書而看不清楚英文單詞的問題。但在中國古代文學雙語授課中,個人認為使用多媒體與否各有優(yōu)劣。使用多媒體的好處無庸贅述:清晰、準確,一目了然,節(jié)省時間。但同樣也有不足之處:在PPT上使用大量的英文,包括章、節(jié)標題及主要授課內(nèi)容,那么學生的注意力比之平時更多地集中在PPT上面的英文單詞上,對老師所講解的內(nèi)容的注意力大為下降。如果PPT上面英文生詞較多時,學生們往往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理解PPT上面的英文內(nèi)容,而不是跟隨老師的思路及其所講授的內(nèi)容。在調(diào)查中,少數(shù)學生還提到這樣的問題:夏天日光強烈時,多媒體的屏幕看不清楚。長時間盯著屏幕看,還會導致眼睛疲勞不適。所以,如果使用多媒體的話,PPT上的內(nèi)容不宜過多,字體不宜過小,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要使用較深的顏色,一般不宜使用明黃、淺綠或者藍色等不常用的字體顏色。同時要盡可能地使用淺色的、比較亮的模板背景。PPT上面的內(nèi)容,學生都能聽明白教師講授的英文意思,比如某一章、某一節(jié),可以使用中文;詩、詞等作品一般都只用中文,如上古歌謠《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卿云歌》:“卿云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等。當有些專有名詞或重點詞匯則盡量在中文之后標出醒目的英文單詞。以上大致是使用多媒體的情況。當然,如果不使用多媒體,也是完全可行的。黑板板書中章、節(jié)語句以英文為主,而關鍵詞及重點詞匯以中文寫出,同時輔以清晰的英文。
其他的板書組織與中文授課沒有太大的差別。而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對黑板上或者課本中的學習內(nèi)容,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用英文講授的。學生在看黑板的同時,不用轉移目光,同時就可以注視教師,理解教師的英文講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不會很容易被分散。實際上,無論使用多媒體與否。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雙語授課過程中,更重要的是雙語的授。簡而言之,在引導學生掌握主要的詞匯的英文翻譯的基礎之上,用英文營造出氛圍。在此過程中,包括組織教學在內(nèi)的大量的課堂語言要使用英語。每節(jié)上課,教師用英文簡要回顧復習上節(jié)課所講內(nèi)容,重點詞匯要強調(diào)。這樣習慣之后,當老師說到“l(fā)astclass(lasttime)wehavelearned……”時,學生已經(jīng)非常熟悉這些每節(jié)課都出現(xiàn)的程式化的英文,而聽力或者說注意力會自然會集中在learned后面的內(nèi)容上。一段時間之后,學生們應該習慣于這樣的授課方式:黑板或者PPT上,中文是第一章第一節(jié),但老師都只會說英文chapterone(firstchapter),sec-tionone(firstsection),theBookofsongs,而不必費心費力地再去用中文重復:第一章,第一節(jié),《詩經(jīng)》等。在新內(nèi)容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摒棄逐句翻譯的授課方式。英語在授課中的作用是理解課程內(nèi)容的另外一座橋梁,而不是課程內(nèi)容的英文翻版。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盡可能多地使用與教學內(nèi)容關聯(lián)較少的英文,比如:well,so,asweknow,asyouknow,pleasewritedown(指著板書或者PPT中某些內(nèi)容),Bequiet,order(如果有噪雜聲的話);在講解作品或者需要學生們翻書(比如袁行霈高教版)看某個注釋時,說openyourtextbook,turntopageXX或者pageXXplease.要學生們回答問題:whowouldliketoan-swerthisquestioninEnglish?或者whovolunteers?上課過程中,當老師完成一段內(nèi)容講解,問“youun-derstand?”“Youclear?”學生習慣性地回答yeah(當然指的是學生真的明白的情況下)。始終要讓學生感受這樣的英文氛圍,培養(yǎng)習慣于英文氛圍的意識。這樣的英文氛圍的營造實際上并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一旦學生了解經(jīng)常使用的套語,熟悉了授課教師的英語發(fā)音,應該會很快熟悉并適應這樣的教學方式。因為除了教師英文口語語音或許存有的個體差異及中國古代文學的專業(yè)詞匯的障礙之外,古代文學雙語授課與一趟英文課沒有特別大的差別。有些同學在中學英語課上就已經(jīng)領教了,只不過對英文基礎好的同學而言困難更小而已。因為涉及到學生的英語能力培養(yǎng),還有個學生參與互動的問題。如果是一般的用母語講授的古代文學課,提問對學生沒有更多的意味。但在雙語課上,提問并不要求學生提供自己對于中國古代文學某一領域的獨特見解和看法,而只是需要聽懂老師就某個問題的英語發(fā)問后,盡量用英語完整地回答。這個問答的過程中,問題的深度一般不大,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英文語言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就算知道答案,而且也有能力用英語講出,對于許多學生來說,用英文回答還是需要勇氣的。所以,完整地或者至少能夠正確而又讓老師和其他同學聽懂地回答問題對同學來說是很有成就感的。另外,對古代文學具體內(nèi)容的英文講解,需要盡可能多地參照英文資料,這樣可以更全面更準確。
以《詩經(jīng)》為例,theBookofSongs沒有任何問題,諸本皆同。但是國風就不一樣了,有的本子是folksongs,(民歌,民謠),有的本子是air,“Air”means“wind”or“educating”,Theairsmovepeopleandmakethembetter.意思就是“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毛詩大序)。還有的本子是拼音feng;再如,“雅”的翻譯除了拼音之外,有的本子翻作festalsongs,小雅為minorfestalsongs,大雅為majorfestalsongs,有的本子則把“雅”翻作oads;“頌”有hymnsandeulogies與拼音song,這都需要教師仔細地各個甄別,確定使用哪種翻譯。如果有些專有名詞有多種譯法,有時也可以一一列出,選擇最佳的英文翻譯。如楚辭的翻譯有Chuci,PoetryofChu或者PoetryoftheSouth,而《尚書》有DocumentsoftheElder,Shujing,BookofDocuments,TextsoftheOld等好幾種。同樣需要教師選擇最恰當?shù)姆g。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有些經(jīng)典名句,最好也應該把英文寫出來,方便學生學習體味。如:《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notdotootherswhatyouwouldnotlikeyourself”[1]。鐘嶸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詩品》)“asinglewordisworthathousandpiecesofgold”等等。此外,對于中西文化差異引起的翻譯問題,有時也可以適當加以探討。比如:《秦風•蒹葭》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們想當然地認為“伊人”應該是女性,但在一些英文版本中,“伊人”卻以男性的面貌出現(xiàn),WilliamJennings的版本:“Onewhomtheyspeakofas‘thatman’,Somewheretheriverranged.”理雅各翻譯作:“Him,themanIhaveinmind,BythiswaterIshouldfind.”[2]另一國外版本翻譯作:“Mybelovedsodeartome/Issomewherebeyondthewa-ters.”后面緊接著點明了是他:“UpriverIsearchforhim,Thewayisarduousandlong.”但是國內(nèi)的翻譯,比如賈福湘的毫無疑問地是:“atthewater’sedge,aladywhomIlove.”[3]這個現(xiàn)象可以作為一個較特殊的例子,以提問的方式去引導學生思考,這當然也是一個很好的互動話題,可以從《詩經(jīng)》的接受史角度去探討,也可以向中西文化的差異,中西情愛心理的不同延伸。
一般我們理解此處翻譯的不同鑒于這樣的理解:此處國外版本的翻譯一般還是比較重視傳統(tǒng)的解釋,比如說毛詩和鄭箋。而國內(nèi)的《詩經(jīng)》研究、接受以及英譯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發(fā)展過程,已經(jīng)從漢儒的解經(jīng)發(fā)展到今天的依據(jù)文本內(nèi)容而闡釋《詩經(jīng)》(當然不能忽略歷史背景)?!睹娦颉吩疲骸拜筝?,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睆恼握f教著眼,漢鄭玄箋注云:“所謂是知周禮之賢人,乃在大水之一邊,假喻以言遠。”更加確定“伊人”為“知周禮的賢人”。到宋代解釋就比較靈活寬泛了,朱熹認為“言秋雨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沒有明說伊人指的是誰。到清代姚際恒的《詩經(jīng)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jīng)原始》繼承毛詩鄭箋注,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征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今天雖有學者仍力主此說,認為“伊人”就是“賢人”,但一般認為“伊人”實際上就是“戀人”,如高亨、程俊英等學者對“蒹葭”的看法均持“戀歌”之說。在這種情境下,依據(jù)一般的男女情愛心理及表現(xiàn),“伊人”自然就是女性形象了。有些翻譯則盡量忠實還原人物身份,如《鄭風•子衿》?!扒嗲嘧玉?,悠悠我心”,理雅各翻譯作:“Youstudent,withthecollarblue,Longpinesmyheartwithanxiouspain.”再翻回中文大致為:“你這藍(青)領子的學生,讓我焦渴的心長久地憔悴痛苦?!边h沒有詩的含蓄悠長的情致和興味,但是student這個詞從中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子衿”,一下子記住主人公所思所戀者的學生身份。
參考文獻:
[1]ArthurWaley.TheAnalects[M].Beijin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8:145.
[2]賈福湘譯著.詩經(jīng)•國風英文白話新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82.
1975年,胡金銓導演的《俠女》一舉奪得了當年戛納電影節(jié)技術大獎,將中國武俠電影在世界范圍內(nèi)推向了頂峰。這部改編自《聊齋》的中國武俠扛鼎之作受到了如潮的好評。剛柔并濟的俠女再次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除了直接取材于《俠女》,諸多細節(jié)采自唐傳奇中的俠女形象。本文將著重從俠女形象的主要類型方面著手淺析唐傳奇中的俠女形象。
一、復仇型俠女
此類傳奇有李公佐的《謝小娥傳》,皇甫氏的《崔慎思》,薛用弱的《賈人妻》等。其女主人公行事干凈利落,嫉惡如仇,堅忍剛毅,且不眷戀塵世,旨在復仇。封建社會法制不健全,法律遭到統(tǒng)治者肆意踐踏,吏治腐敗,復仇是法外尋求解決個人恩怨的方式,是一種以暴易暴的行為,而同情與寬縱復仇是古代中國禮教文化和人治社會的表現(xiàn),這些作品從人性的高度,反映了俠女們“在人治社會如何不違忤天理人情的努力和兩難處境,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展示了中國古代復仇意識的濃烈與執(zhí)著?!雹佟吨x小娥傳》情節(jié)奇?zhèn)デ?,人物塑造非常成功,略不同于后二者。謝小娥一家以水上經(jīng)商為生,在一年后的經(jīng)商途中,丈夫與父親被水盜殺害,年僅十四歲的小娥身受重傷,落入水中。劫后余生,小娥為復仇女扮男裝,易名更姓,查訪仇人,后在“我”的解密和父親托夢的幫助下,找到仇人,并潛入仇人家中伺機報仇,經(jīng)過周密策劃完成夙愿,后隱歸山林之中。盡管結尾作者宣揚貞節(jié),多酸腐氣,是一個瑕疵。但客觀上,在富有趣味的情節(jié)中張顯的小娥忍辱負重,不畏艱難,機智果敢這些獨特的人格魅力令讀者為之感動。后兩篇故事基本如出一轍,相對《謝小娥傳》則簡單了許多,沒有作者置身其中的穿針引線,沒有破解謎語的懸念。盡管復仇過程為虛寫,但來去如風,令人瞠目結舌?!洞奚魉肌分械呐畟b因“其父昔枉為郡守所殺,入城求報”。這類俠女“已然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受制于三綱五常的閨閣女子,她們憑借自身的才智與能力躍身于男性至上”。②
二、報恩型俠女
此類傳奇有袁郊的《紅線》,裴的《聶隱娘》。作品中的女俠劍術高超,在藩鎮(zhèn)斗爭中為報主恩而化解危機,俠肝義膽,有勇有謀。由于受報恩題材及歷史觀,宗教觀的限制,作者特意渲染世俗難以想象的玄門秘技,賦予了女性驚人的能力,使人物充滿了神秘色彩,但客觀上也重新提高了一向被當作弱勢群體的女性的地位。她們都是通過報恩的方式拯救他人從而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都t線》講述了瀘州節(jié)度使薛嵩的侍女紅線明音律,善彈阮,通經(jīng)史。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欲吞并潞州,“嵩聞之,日夜憂悶,咄咄自語”,紅線猜中主人心事,一語道破,為報答十九年來主人對自己的恩寵,紅線藝高膽大地主動請纓,為主解憂。但薛嵩見其一弱女子,以“事系安危,非汝能料”為由婉拒了她的請求,紅線義正言辭地為自己辯解“某雖品賤,亦有解主憂者”,終于得到薛嵩的信任。隨后三個時辰內(nèi)往返七百里,潛入田承嗣住所盜取床頭金盒,后修書一封以示恐嚇,田承嗣驚慌之余被迫放棄了吞并潞州的圖謀。不久紅線便歸隱山林,不知所蹤,她不是以金錢為出發(fā)點,而是出自一種精神上的信仰,是為報義――知遇之義而慷慨赴命的”,③是個多才多藝,知恩圖報的女子,更是個以家國為己任的俠女。
三、盜俠型俠女
傳奇有康駢的《潘將軍》,皇甫氏的《車中女子》。這類俠女皆身懷絕技,文章也將側重點放在武技描寫上,渲染俠女神乎其神的技藝,輕功罕有匹敵者,且性情天真浪漫,坦率好爽,亦可稱之為“盜俠”。“俠與盜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同樣的淵源和相近的品性…..都是主流政治社會之外的黑社會中的人物,都是隨心所欲地行事,不受主流社會制度的約束。說她是盜,但她實際以劫富濟困為職;說她是俠,其行為又不失為盜的特點。以盜俠名之,在于其本質(zhì)為俠,而不是鼠竊狗盜之輩,不是殺人越貨的江洋大盜,而是專盜豪富和皇宮的珍寶,以展示其高超本領和對王法的蔑視?!?④《潘將軍》中的紉針女“疾若飛鳥”,與玩伴打賭盜得潘將軍寶珠之后歸還且不受金玉財帛,盡管技藝高超,卻不貪財,把寶珠放于塔頂,去皇宮偷橘子,以針線自食其力,衣衫襤褸,穿著木屐與少年踢球,自由自在,無所拘束?!盾囍信印吩谡宫F(xiàn)吳郡某舉人的一段奇異經(jīng)歷中,塑造了一位重義氣,蔑視皇權的俠女形象。開元中,吳郡舉人進京應考,在京城街道閑步時遇兩少年。之后舉人隨少年入東市一偏僻處,見到許多年輕后生與一位乘鈿車而來的年輕女子,她的出場先聲奪人,氣勢非凡。后數(shù)日,舉人借得馬。第二天,便聽到宮苑被盜,盜賊逃脫,只獲得馬,乃舉人之馬。就這樣,舉人成了囚犯,被關入內(nèi)侍省大牢。但當天深夜就有來救,乃車中女子。
四、行俠型俠女
傳奇有無名氏的《虬髯客傳》,孫光憲的《荊十三娘》。此類俠女繼承了司馬遷所推崇的俠義精神,重情重義,對愛情的追求熱情而奔放?!厄镑卓蛡鳌分v述了隋末李靖以布衣謁見司空楊素,楊素家妓紅拂見李靖答楊素時不卑不亢,“閱天下人多矣”的紅拂毅然舍去安逸的相府生活,蔑視位高權重的楊素,看透他“尸居余氣,不足畏”,隨李靖奔波。除了慧眼識夫,接著又慧眼識友,途中遇一豪俠,不速之客虬髯客舉止非禮,李靖“怒甚”,紅拂主動問他姓名,回應“妾亦姓張,合是妹”,化解仇怨又定下名分。后通過劉文靜會見李世民。虬髯客本有爭奪天下之志,但知不能匹敵李世民,遂傾其家財資助李靖,傳授李靖兵法使輔佐李世民成就功業(yè)。紅拂是一位置身于英雄俠士之中的智者。她不獨容貌艷麗,氣質(zhì)高雅,而且富有智慧膽略。盡管身份不過是權臣侍妾,但對楊素的倨傲很是不滿。因此,在目睹李靖在楊素面前的表現(xiàn)時,毫不掩飾地以示好感,并大膽地托付終身。靈石旅舍中與虬髯客的初次相遇,再次顯示了她的過人之處,一場將要發(fā)生的不快化解于無形之中?!俺制蕉?,楊素,李靖與虬髯客,都是天下少有的大英雄,大豪杰,而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都未能走出紅拂所設之彀,足見紅拂應事之智及馭人之能。”⑤
除此之外,俠女們多表現(xiàn)出了獨立的婚戀自主,大多主動接觸男性,萍水相逢便做了半路夫妻,英雄氣短,兒女情長。這是因為在自由開放的唐代,禮教對女性的約束相對寬松,故唐代文人筆下的俠女們多自由叛逆、灑脫不羈,可以大膽地去追求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 葉洪生.《武俠小說談藝錄.中國武俠小說史論》[M].1997.學林出版社
[2] 曲敏佳.《唐傳奇中女俠形象淺析》[J].2009.語文學刊
[3] 張劍光/張潔.《唐代長安女性消費研究》[J].2008.史林(滬)第5期
[4] 張振國.《唐女俠傳奇成因初探》[J].2004.重慶師范大學學報
[5]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飲冰室專集》[M].1989.中華書局
[6]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1964.人民文學出版社
[7] 司馬遷.《史記箋證》卷一百二十四《游俠列傳》[M].2004.江西人民出版社
[8]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1964.人民文學出版社
[9] 傅璇琮.《中國古代文學通論》[M].2005.遼寧人民出版社
[10] 蘇軾.《漁樵閑話錄》[M].1986.中華書局
注解
① 王立.《中國古代恩赦復仇的心理與民俗背景》[J].2001.南通師范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
② 曲敏佳.《唐傳奇中女俠形象淺析》[J].2009.P126.語文學刊
③ 季夫萍.《對女權張力下唐傳奇中女俠形象的解讀》[J].2004.伊犁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
④ 李劍國.《唐宋傳奇品讀辭典》[M].2007.P607.新世界出版社
1.學生對古漢語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興趣、學習動力不足古書用字豐富多彩,需要深厚的“小學”功底。學生在閱讀文言文時首先是遭遇了識字難題。學生在學習古漢語時要面對的是紛繁復雜的古書用字現(xiàn)象,如他們不熟悉和不認識的繁體字、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等,更無從說刻本俗字了,從而產(chǎn)生了畏難情緒。另外,古今漢語在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學生不易掌握。同時,有些學生沒有認識到學習古漢語的重要性,甚至認為古漢語脫離現(xiàn)實生活,學習起來費時費力又枯燥,所以學生缺乏學習動力,興趣普遍不高。
2.學生學習古漢語課程的時間短、課時少,并且缺乏必要的練習當下的古漢語教學注重理論的指導、規(guī)律的探尋,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古漢語的課時也在逐年遞減,現(xiàn)在,我校的古代漢語課程只有108個學時,訓詁學、漢語史、音韻學、中國漢字學等相關課程僅36個學時,教師講授時只能有所取舍,無法完成全部講授內(nèi)容,因而學生系統(tǒng)學習通論和文選的時間也相應地減少,更談不上實踐課的開展了。但是,古漢語知識的積累需要在積累、理解、感悟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來,而學生課下自學古漢語知識的積極性不高,古文的閱讀量十分有限,同時缺乏必要的練習,所以學生的古漢語基礎知識十分薄弱、系統(tǒng)性相對較差。
3.教師的授課重點不突出,形式單調(diào),教學方法不夠靈活目前古漢語教學仍然處于“以教師為中心”的階段,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上多數(shù)教師仍然是先進行課文串講,接著進行重點詞匯及句法的講解,最后進行通論的學習,這種滿堂灌的授課方式?jīng)]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導致多數(shù)學生對于這種刻板的教學方式?jīng)]有好感,課堂氣氛不夠活躍。為此,我們曾經(jīng)嘗試積極開展實踐課教學,讓學生走進圖書館,熟悉中文工具書的使用;在課堂上,讓學生接觸石刻文獻和古代刻本,以便學生能全面深入了解古書用字現(xiàn)象,提升古書閱讀能力。
二、完善古漢語系列課程教學的對策
1.深刻認識古漢語課程學科地位,全面強化古漢語課程教學古代漢語作為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等本專科專業(yè)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是實踐性和工具性都很強的一門課程?!稘h語言文學教育專業(yè)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古代漢語課是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本課程的學習目的是掌握古代漢語基礎知識,提高閱讀古籍的能力,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并運用有關知識進行文言文教學,提高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庇纱丝梢姡_設這門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大學生能夠直接閱讀古代文獻的能力。從語言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現(xiàn)代漢語源于古代漢語,如果對古代漢語沒有足夠的了解,現(xiàn)代漢語的教學也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學好古代漢語可以提高現(xiàn)代漢語的運用能力,如“救火”一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日??谡Z和電視、報刊中,而現(xiàn)代漢語中“救”一般表示“拯救、挽救”的意思,“救”和“火”的動賓搭配從內(nèi)容上不易被人理解,因此我們訴諸于古代漢語,從《說文》“救,止也?!笨梢灾馈熬然稹奔础爸够稹钡囊馑?。同時古代漢語又是基礎課和工具課,對于學習和研究我國古代文學、史學、哲學等相關學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大力加強文化建設的今天,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和對外交流的不斷加強,通過掌握古代漢語以探求我國古代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對于我國是否能夠從容面對西方文化的入侵,培養(yǎng)年輕一代在文化上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注重相關學科的關聯(lián),努力拓展學生知識面古漢語是與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等相關學科緊密聯(lián)系的一門學科,古漢語是其基礎,其他相關學科是古漢語的細化。因此,教師在講授文選、串講字詞時可以適當介紹一些漢字所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家”,甲骨文形體寫作,像一個房子里有一只豬,這可能是早期野豬被馴化后,成為了家庭的主要財產(chǎn),因此古人認為有豬才有家。又如“身”,甲骨文形體像人懷有身孕的樣子,因此現(xiàn)代漢語口語中常用“有身子”形容人懷孕。在講解古今語音的變化時,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方言讓其有切身的感受和體會。如“擢”字普通話中聲母讀“zh”,但安徽部分方言中保留了古音讀“d”,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古無舌上音”這條語音規(guī)律。此外,訓詁學的知識在古漢語的授課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如《段于鄢》中“莊公寤生”一句,其中“寤”字本義為“睡醒”,杜預注:“寤寐而莊公已生,故驚而惡之?!睉孔ⅲ骸吧_目能視,曰寤生,則讀寤為悟?!边@兩種解釋顯然不合常理。故清代學者黃生指出:“予謂‘寤’當與‘牾’通,‘牾’,逆也。”又《史記•鄭世家》:“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這樣學生就明白“寤生”是“難產(chǎn)、逆著生”的意思了。而“莊公寤生”為何會使他的母親姜氏“遂惡之”呢?筆者給學生補充了一段訓詁材料,清代黃生:“凡生子首出為順,足出為逆,至有手及臂先出者,此等皆不利于父母,或其子不祥,故世俗惡之。莊公寤生,是逆生也。逆生則產(chǎn)必難,其母之驚且惡也宜矣?!边@既讓學生明白了姜氏厭惡鄭莊公的原因,也讓學生了解了當時的風俗習慣,拓寬了知識面。
3.加強中學語文教材研究,實現(xiàn)古漢語課程教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零距離準確來說,高等師范院校開設的古漢語課程是為學生將來走上教師崗位打基礎的。近年來,我們看到中學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也是越來越大。因此,促使古漢語與中學文言文內(nèi)容的有效銜接對于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至關重要。所以,在古漢語課的選材上,中學課本上的重點篇目如《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鄒忌諷齊王納諫》《齊桓晉文之事》《季氏將伐顓臾》《逍遙游》《報任安書》等理應成為古漢語教學中重點關注的對象。此外,在其他選文的講解上應該貫徹精講多練的原則,這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增大學生與文選的接觸面。鑒于課堂學習時間十分有限,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適當?shù)恼n下學習任務,并制定相應的考核方式。比如,除了重要作家的重要選文作為課堂重點講解的內(nèi)容外,其他文選可以作為課后閱讀任務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并在后面的課堂中隨機選取學生講解選文內(nèi)容及重要知識點。這樣的安排可以使學生具有緊張感,在很好地鞏固課堂內(nèi)容的同時又有利于學生古漢語相關知識點的積累,為中學文言文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4.古漢語課程教學做到生動形象,全面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內(nèi)容上,除了講授字詞義之外,教師可以介紹選文背景、作者生平及與文章相關的小故事,這些內(nèi)容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彌補字詞講解的枯燥。如講授《齊桓公伐楚》時可以補充介紹這場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蔡女為桓公妻,桓公與之乘舟,夫人蕩舟,桓公大懼,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復召之,因復更嫁之?;腹笈?,將伐蔡。仲父諫曰:‘夫以寢席之戲,不足以伐人之國,功業(yè)不可冀也,請無以此為稽也?!腹宦?。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為菁茅不貢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舉兵為天子伐楚。楚服,因還襲蔡,曰:余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聽從。因遂滅之。此義于名而利于實,故必有為天子誅之名,而有報仇之實?!边@段文字能讓學生了解齊桓公伐楚的原因是“寢席之戲”,這與《左傳》中記載諸侯爭霸的目的不同,其中齊桓公更加生動形象,增加了大家的學習樂趣。在教學形式上,我們在串講字詞時可以利用多媒體,以圖片的形式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文字或詞匯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同時古漢語課堂還可以通過電影片段、視頻圖片等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古代漢語;教學改革
一、調(diào)整古代漢語的教學目的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語言學界的前輩們明確提出了古代漢語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現(xiàn)在的教學大綱也非常明確地作了規(guī)定。作為一門工具課,這一教學目的無疑是正確的,而且還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下去。然而,如單一地實施,不加多元化的調(diào)整,顯然不適合時代的需要?,F(xiàn)在的學生大部分具有較強的功利性,他們實際需要閱讀古書的機會并不多,因此認為學而無用,不如不學。對教師來講,目的太單一,也束縛了教學多樣化的開展,使教學走向了死胡同。因此,筆者認為,在堅持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的同時,還應加強與現(xiàn)代漢語的聯(lián)系,把培養(yǎng)學生的古漢語知識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運用能力作為教學目的。古今漢語是一脈相承的,有源與流的關系,現(xiàn)代漢語的文字、詞匯、語法、語音、修辭等都是從古代漢語演變而來的,要讓學生認識到,要學好現(xiàn)代漢語,必須要學好古代漢語,學習古漢語,并不脫離現(xiàn)實生活與學習,是學而有用,不是學而無用。我們教學要以此為目的,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古漢語知識去深刻認識現(xiàn)代漢語,去解決生活、學習中碰到的問題,并從古代漢語中汲取營養(yǎng),增強現(xiàn)代漢語的表現(xiàn)力。教師在施教過程中,要注意古今聯(lián)系,既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古漢語知識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運用能力。
二、更新古代漢語的教學內(nèi)容
更新古代漢語的教學內(nèi)容,其中教材建設是關鍵。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包括三個部分,即文選、通論、常用詞。這三部分有機結合,感性認識和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其合理性被學術界所公認,以后編的教材基本上只是在此模式上作些調(diào)整。但正如教學目的一樣,此類教材也與當前的知識體系不甚吻合,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文選與中學教材所選的文言文重復太多?,F(xiàn)在的中學語文教材加重了文言文的比例,有相當一部分以前大學才講授的作品現(xiàn)在在中學課本中出現(xiàn),盡管側重點和深度不一樣,但學生總覺得在“炒冷飯”,沒有興趣;二是注釋太簡單。僅有釋義,沒有相應的例句,沒有整句的串講,學生容易過目就忘,留不下深刻印象。還有當注不注的地方較多,不便于學生自學;三是理論知識沒有汲取當前的研究成果,使知識處于滯后狀態(tài);四是常用詞部分選詞和釋義不精要,貪多圖全,反而象字典、詞典那樣,給人留不下深印象;五是解字、釋義上也沒有突出歷代演變的概貌,缺乏古今聯(lián)系。因此,編寫一部更新、更精、更實用的教材是教學內(nèi)容改革的重點與難點,也是我們每一個教學工作者的期盼。當然,教學內(nèi)容的革新還在于任課教師授課時的把握。教材固然起指導作用,但教師還是有很大主動權的,選講什么,精講什么,補充什么,要求什么,一般都由教師來決定。
三、改革古代漢語的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古代漢語的教學方法比較刻板,大都按照教材內(nèi)容,按部就班地系統(tǒng)講授,往往教師在上面“咬文嚼字”,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造成了教師費力、學生乏味、效率低下的局面。筆者以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教學方法上應突出要改革的是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教學方法要有現(xiàn)代化手段。在多媒體時代,運用現(xiàn)代化手段進行教學,既能增加知識的形象性,符合當今學生的需要,也能節(jié)省課堂時間,事半功倍。教師可制作一些課件,把講義中的重點、難點、例句放進去,可利用圖片形式展示相關資料,也可利用語音播放功能和視頻播放功能把一些語音材料、名篇朗讀、經(jīng)典場景提供給學生,還可在網(wǎng)上建立自主學習平臺把重點提示、難點解析、練習答疑、復習指導等內(nèi)容放上去,便于學生隨時自學;其二,教學方法要有互動式內(nèi)容。古漢語教學要生動活潑,教師必須設計互動式內(nèi)容,采用啟發(fā)式和討論式教學,讓學生參與其中并展開廣泛的思考和討論,教師主要作些點撥、指導,最后作好歸納、總結,其教學效果比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要提高百倍;其三,教學方法要有實踐性活動。實踐性活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練習訓練。在古漢語教學中,我認為閱讀方面的練習訓練必須突出,因為我們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實踐性閱讀。實踐性活動的另一方面是讓學生走出課堂,把學到的知識應用起來。如可以帶學生到圖書館、藏書樓去,真實感受古籍的原貌;可以帶學生到名勝古跡中去,真實感受古代的氛圍,用學到的知識分析其中的語言現(xiàn)象??傊?,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學以致用。
參 考 文 獻
一、中國古代色彩的“青色”光學原理
中國古代色彩文化觀中存在著“尚青”觀念,這在中國古代色彩思維觀中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讓我們先對“青色”的科學特性作一個分析。青色(以靛藍為典型)是490-440毫微米波長的“青光波’(藍光波),它在人眼視網(wǎng)膜上的成像位置最淺,在空氣中輻射的直線距離短。和紅色、黃色相比,“青色”是最能讓人眼久視的顏色。因此在色彩光譜中“青色”(藍色)是人眼的“親和色”。從中國古人生存的外在環(huán)境特征來看,“青色”是人類生存的自然生理和社會心理的一種物質(zhì)與精神的反饋。中國古人的“尚青”傾向更是由大自然“青色”綠色生態(tài)而引發(fā)的。它是人類與大自然“天人合一”哲學的最高境界?!扒嗌彼笳髦匀簧途G色生命。中國哲學的“道家”也是主張師法“自然”的。道家尚“青”、“靜”、“陰”、“隱”,以上這些現(xiàn)象正是于“青色”的文化品格相吻合。而以道家哲學為依據(jù)的中國傳統(tǒng)詩文書畫正是把“師法自然”作為藝術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由此可以看出道家也是最崇尚“青色”的。“青山綠水”、“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無墨千古畫;流水無旋萬古琴”常被用來形容文學家“詠綠”、藝術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審美與精神境界。
二、中國古代色彩哲學思維觀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形成了以先秦哲學、兩漢哲學、佛教哲學、宋明理學的四大哲學體系。中國古代哲學萌芽于殷商時代。早在西周初年的《尚書洪苑》就提出五行學說,以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作為構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體現(xiàn)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中國古代哲學屬于五行哲學,“五行”中的色彩象征,表現(xiàn)出中國古人以自發(fā)性哲理,從天地四方和自然物質(zhì)基本屬性在四季變遷中宏大的時空變化進行傾向性色彩把握。中國遠古先民們從中國傳統(tǒng)的陰陽五行學說而衍生的對色彩的“尚青”傾向表明中國傳統(tǒng)的色彩屬于象征性的色彩表現(xiàn)體系。這種內(nèi)在的色彩思維性質(zhì)與外在的宏觀宇宙相對應的密切關系是中國色彩象征性表現(xiàn)性得以持久的重要原因。因為它深刻地揭示了宇宙萬物客觀物質(zhì)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中國古代色彩觀屬于五色和丹青色彩體系,“五色”即青赤黃白黑,丹青即紅和藍色,它廣泛表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及中國工藝美術制造方面?!犊脊び洝肥侵袊糯惹貢r期的一部手工藝制造的理論專著。其中就有記載中國傳統(tǒng)五色在織物練染技術和服飾運用的歷史文獻?!犊脊び洝分械摹霸O色之工五”即“畫、繢、鐘、筐、巾荒”五個工種,它們均與練染、紡織工藝密切相關。這種專業(yè)分工,標志著當時社會對服飾美化及服飾生產(chǎn)的專業(yè)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除“巾荒氏”、“鐘氏”外,畫、繢、筐三工屬施彩?!爱嬂D之事,雜五色。”“畫繢”是在織物或服裝上用調(diào)勻的顏料或染料局部涂畫,或用彩絲刺繡,形成圖案花紋。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可見《考工記》中對五色所代表的天地宇宙時空的方向已有了明確界定。人們賦予五色深邃的哲學內(nèi)涵。到了唐代人們將服飾與中國傳統(tǒng)色彩聯(lián)系起來。并產(chǎn)生相應的哲學觀念。天皇氏尚青、地皇氏尚赤、皇帝氏尚黃、金天氏尚白、高陽氏尚黑,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作為解釋宇宙生存的理論核心。并與白、青、黑、赤、黃相對應起來以表示西、東、北、南、中五方。把季節(jié)與顏色對應起來:把夏與赤、春與青、秋與白、冬與黑相對照。唐代人們把中國傳統(tǒng)色彩運用于服飾,規(guī)定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qū)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以上事實證明唐代人們已把色彩與宇宙時空聯(lián)系起來并與人們的精神世界貫穿在一起。色彩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成為我國歷代服飾尊卑等級的重要標志。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建筑色彩,中國古代建筑色彩南北方形成較大的地域差異。這和中國南北方氣候、地理環(huán)境不同密切相關。北方建筑強調(diào)色彩的對比,色彩具有鮮明活潑的特點。北方的古代建筑以朱紅和藍綠色為主要色彩基調(diào);而中國古代南方的古代建筑色彩往往形成淡雅柔和的審美風格。以粉墻黛瓦、墨綠的梁柱為主要色彩的審美特征。這些色彩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運用法則則具有“意象性”的審美特征。中國古代的文化思維有“意象性”特點,表現(xiàn)在色彩觀方面則具有意象色彩的審美與情感體驗特征,因之筆者將沿著意象色彩方面展開探究。從色彩的主觀屬性來講,色彩象征是東西方各民族運用色彩的主要精神內(nèi)容和依據(jù)。而中國古代的色彩觀則屬于主觀和想象的色彩范疇,這種表現(xiàn)特點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五行儒道家哲學特征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紐帶。
遠古時代的先賢們,更是用色彩來“抒情”、“言志”,他們深悟“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文心雕龍物色篇》)的哲學意蘊。同西方的色彩觀念相比,中國古代的色彩觀則更趨人類藝術精神深層次的超前表現(xiàn)性。他們在中國史前的原始的巖畫、崖畫、洞窟壁畫中普遍使用寓意性的色彩符號,表達了他們對遠古宇宙洪荒的審美情感體驗。中國古代畫家源于自然而產(chǎn)生的意象色彩思維觀表現(xiàn)出他們通過繪畫實現(xiàn)自我精神超越的審美價值取向。而作為意象色彩觀中“五色”色彩體系中,“青色”被排在“五色”之首。表明中國古代色彩畫家對“青色”有一種特有的鐘愛。“青色”作為一種特有的“青色文化現(xiàn)象”存在于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各門類中,并作為一種至高的古代色彩文化價值觀而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重視。翻開中國古代美術史典籍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的青綠山水、青花瓷器、藍印花布、歷代平民的“青衣藍衫現(xiàn)象”;中國古典文學中對綠色的“吟詠”;中國古典園林中的青色人文景觀設計理念無不滲透著青色文化的觀念。我們再來考證一下中國古代的瓷器文化史。青花瓷器是中國瓷器中的大宗品種,也是單色瓷器流行時間最長的品種,堪稱中國“青色文化”的標志;藍印花布是花布中唯一的單色花布,歷史悠久且廣泛流行于民間,和中國布衣的“青衣藍衫”現(xiàn)象一同構成中國歷代服飾文化的主流。中國的山水畫自兩晉隋唐以來一直以青綠山水為主,且具工筆重彩風范。其色調(diào)直取大自然之青調(diào)。表明中國古人愛山水愛自然,也意味著愛綠色?!吨袊佬g辭典》青綠山水條載:“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中國山水畫,先有設色,后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后來才有淡彩?!崩钏加柺翘拼すP山水畫的一位代表性畫家。他師承展子虔青綠山水畫風,創(chuàng)金碧青綠山水之先河。其畫境雋永奇?zhèn)?,用筆遒勁;色彩明凈典雅工整富麗,富有裝飾性。他的代表作《江帆樓閣圖》堪稱是中國古代青綠山水畫史上的杰作之一。盛唐時期是中國山水畫由工筆山水轉向文人水墨山水的轉型時期,也是中國山水畫在中國山水畫史上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中國古代詩歌文學作品中也存在的無以數(shù)計的“青色描寫”,也體現(xiàn)出中國古人親和于“青山綠水”的審美心理傾向以及濃郁的“青色”觀念。其“青色”觀念與人類生存環(huán)境中的自然山水、古典文學中大量的“詠青詩句”和“青色描寫”(如:青青楊柳、草色青青、綠水青山、春風又綠江南岸等,數(shù)不勝數(shù))一脈相承。以上現(xiàn)象足以表明中國古代的色彩觀中存在著明顯的“尚青”傾向。
三、中國古代色彩“尚青”傾向的文化淵源
色彩是一切視覺藝術、視覺文化的第一要素。人們從現(xiàn)實生活的平凡事物中發(fā)現(xiàn)色彩變化之美。并對色彩的物理特性和審美特性進行審視,從而喚起人們對色彩的情感體驗。賦予色彩以各種文學哲學寓意。我們從對中國古代傳統(tǒng)色彩的考證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色彩存在著明顯的“尚青”傾向。如常用詞“丹青”、“青史”、“萬古常青”、“青春”、“垂青”、“青睞”?!扒嗍贰敝扒唷惫倘慌c竹簡的竹片原色有關,但“丹青”乃取“丹青”顏色之不易推色之意,用它寫史可以表示永恒的寓意。古人認為“青色”是一切顏色的“標準色”(青,丹青之信必然)?!扒嗌笔枪湃诵哪恐芯哂猩氏笳鞯碾[喻。青字從丹,說明“青色”在五色體系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把丹色歸入在“青色”觀念之中,“青”統(tǒng)攝著“丹”。這表明古人對中國“五行”色彩已有對立統(tǒng)一的意識了。依筆者所見,青可以代表色彩中的“丹青”之意,而丹青在古代又指一切色彩,于是“青”就成為一般色彩的代名詞。另外“青色”在古代“五色”中居五色之首(青、赤、黃、白、黑),中國古代色彩觀用“青色”來代表“中國古代色彩的標準色”也是合乎情理的。古人重視“青色”表明古人在色彩思維觀中“以青為主”、“以青統(tǒng)色”的獨特色彩觀念?!扒嗌痹谏仕季S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藝術在色彩表現(xiàn)上趨向于“質(zhì)樸而單純”的原因所在。這和中國古人的色彩觀、哲學觀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再來分析一下“青”的衍生字。中國古代色彩觀是一種哲學觀,它和傳統(tǒng)哲學中“生”的范疇是分不開的?!墩f文解字》曰:“青,生也,象物生時色”。即認為“青”字從“生”。這表明古人從大自然植物生長時呈現(xiàn)的“青”色而賦予“生”(生命、創(chuàng)生、生生不息、生長、生活)的哲學內(nèi)涵?!吧保巧?、生長、生發(fā)等意義,但它的意義恰恰也是從“青”顏色的啟示而得到的?!吧迸c“青”在象形色彩兩方面同出一源,都源于人類對植物的觀察和視覺思維、色彩思維。于此,形象思維與色彩思維同源,觀形和觀色同“源”。因之“青”,生也,“生”,青也。“青色”與一切生命之“生”的哲學意蘊水融;再來看“青,丹青之信必然”,說明古人把青色看成一切色彩的必然顏色。《說文解字》訓:“分極”,意即“標尺、標準”。也就是說:“青色”是一切顏色中“真實可信”的標準色?!扒啵で嘀叛员厝弧?,無疑是古人叢觀察體驗色彩現(xiàn)象中的“青顏色”而得到的色彩經(jīng)驗與視覺審美感受,也是一種對青色觀念的抽象表達。“靜”,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范疇?!办o”與中國古代色彩現(xiàn)象中的“青色”觀念十分密切?!办o”,從“青”?!扒唷弊鳛椤办o”字的義符,無疑與青顏色相關?!墩f文解字》曰:“靜,審也”。徐鍇注:“靜,丹青明審”。王筠注:“彩色祥審得其宜謂之靜”。兩者訓義一致表明,中國古代“靜”的概念直接與色彩現(xiàn)象相關?!办o”字從青”,且“青”通“靜”,說明“靜”與“青”在顏色上有關聯(lián)之處?!安缮閷彽闷湟酥^之靜”,更反映了中國古人能夠體驗到青顏色具有宜人眼的特性,并從中體驗到靜思的能動性“審”而得到的視覺審美感受。從而實現(xiàn)主體之靜與客體之靜的哲學高度統(tǒng)一――“靜”范疇。“靜”范疇在中國古代是一個較為寬泛的哲學概念,它有著深厚的哲學底蘊。
除“靜”字外,還有一組和“靜”字有關的字如“情”、“清”、“睛”、“倩”、“靚”等它們都以“青”字為部首?;蛴闷渎?,或涵其義,大多與“青色觀念”有關?!扒椤?,據(jù)《說文解字》訓“人之陰氣有欲者”?!办o”通“情”,“青”通“靜”,因此“情”于“青”意義相通?!扒濉?,作為哲學名詞指“沖和之氣”?!扒濉蓖ā扒唷比缤跸戎t《釋名疏證補》引葉德炯日:“清”、“青”古通??梢姟扒濉迸c“青”有著緣淵關系。以上所舉的一組“青”的衍生字從字義上似乎相差較大,但它們確實給人們傳遞著類似于“青顏色”的色彩思維信息。古人由此而引發(fā)“青”,生也,丹青之信必然”、“采色祥審得其宜謂之靜”等觀點。說明中國古人已將色彩上升到一種哲學的高度。同樣表明中國古代色彩“青色”觀已于人類生命宇宙現(xiàn)象息息相關。
四、對中國古代色彩“尚青”觀的再認識
中國古代色彩的“尚青”觀是中國古代色彩中的一種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文學家、藝術家們把這種現(xiàn)象視為他們自身追求的精神皈依。中國古代藝術家們一貫以丹青作為對色彩的形容,色彩被看作是一種影響人們心靈的力量?!扒?,丹青之信言必然”真是古人對“青色”作為“標準色彩”的普遍信念?!扒嗌谥袊湃搜劾锍蔀橛^察和認識事物“不得不依、不得不歸”的理想價值標準。當然,應當指出,中國古人“尚青”,并不意味著他們對“青色”的偏執(zhí)。在中國古代色彩通論中就有“色無一文、五色錯交而成文、色里膠青”的論述。中國古人以“丹青”、“五色”來形容色彩現(xiàn)象,說明中國古人對色彩的唯物辯證思維觀。只不過“青色”在“五色”中更具有理性與標準色的色彩意味。這正和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出于自然而歸于自然”不謀而合,這也是中國老莊道家哲學思想在中國古代色彩通觀中的有力佐證。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色彩“尚青”觀在中國古代色彩觀中的核心價值地位。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思維能力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而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又離不開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古詩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文學傳承,目前教學中側重學生的誦讀積累,而忽視了思維訓練。針對小學古詩教學中的實際情況,以手語表演和劃劃圈圈兩種方式,開展了動作思維的訓練,以發(fā)展孩子動手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創(chuàng)設情境,想象畫面的教學手段,訓練孩子的形象思維,提高孩子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
一、開展動作思維訓練,提高孩子理解能力
小學低年級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許多抽象的語句都不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自己的軌跡。因此,可以通過手語表演和劃劃圈圈這樣兩種方式,對孩子進行動作思維的訓練,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1.結合手語表演,理解古詩含義
比如,教學《畫》,這是一首寫景的古詩。老師先請同學們讀一讀,再用鉛筆圈一圈,這首詩中出現(xiàn)了哪些事物。學習之后就讓孩子們給這首詩配上動作:遠看山有色(孩子們手搭涼棚,踮著腳尖,極目遠眺,繼而畫個大大的“s”,表示“色”);近聽水無聲(側耳傾聽,微微躬身,然后擺手,表示遺憾。);春去花還在(右手食指中指伸出,代表兩足行走,流水的光陰悄悄流逝,帶不走朵朵花兒,手掌合并,托著下巴綻放笑顏);人來鳥不驚(以手為筆,書空“人”字,以臂為翅,依舊飛翔)。
這樣的訓練方式適用于《畫》《靜夜思》《春曉》《村居》《所見》《小池》《望廬山瀑布》等詩篇。與手語相結合,賦予古詩自己的感彩。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同時理解古詩的內(nèi)涵,可謂一舉兩得。
2.利用圈圈劃劃,親近古詩意象
小學低段14首古詩中有9首古詩純粹是描寫作者所見所聞,分別是《畫》《村居》《小池》《山行》《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廬山瀑布》和《絕句》。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讓孩子們動手圈圈劃劃,你在這首古詩中讀到了哪些景物。
比如,《宿新市徐公店》,幾乎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劃出了“黃蝶”,我追問:“你真的看到了黃蝶?”
“應該沒有黃蝶!”張雅宣突然叫起來:“不是飛入菜花無處尋了嗎?”
“那要是兒童急走追蚱蜢――”我問。
“跳入草叢無處尋!”
那么“花”呢?文章明顯告訴我們:“樹頭花落未成陰”,花已經(jīng)落了,樹木尚未成蔭。
“籬落疏疏一徑深”,我先引導孩子們觀察圖片,看看那籬笆是怎樣的,有密有疏有高低。那是因為春天乍到,籬落的主人還沒來得及修葺?放牛的孩子偷偷拔走中間一根用作趕牛的棒子?經(jīng)歷一冬,霜雪壓迫,籬笆斷節(jié)?仔細觀察之后孩子們都理解了“疏疏”一詞,也明白了這句中的“籬落”就是“籬笆”。
孩子們通過圈圈劃劃,不但理解了古詩的含義,還了解了作者對于這份景物所含著的感情。
當然,這樣兩種方式的訓練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分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村居》,這首詩的前聯(lián)是寫景的,可以動手劃一劃,后聯(lián)是敘事的,可以演一演。又如《宿新市徐公店》可以先劃一劃,后演一演。孩子在課堂上動手動身動腳,符合孩子好動活潑的天性,發(fā)展孩子的思維能力,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二、訓練學生形象思維,發(fā)展學生內(nèi)化能力
形象思維具有形象性,字面上的文字轉化成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訓練了孩子的想象力;具有整體性,畫面在腦海中形成的過程和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訓練了孩子的邏輯能力;具有直覺性,在每個孩子腦海中的形象各不相同,訓練了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
1.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學生思維
古詩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感染力,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孩子帶進那夢幻又遙遠的世界。比如,教學《憶江南》,我先播放音樂《琵琶語》,并深情地給孩子們介紹《憶江南》的創(chuàng)作背景,一下子拉近了孩子與文本的距離。孩子們似乎看到了白居易在庭院里寄情桃柳,醉意微浮,朦朧間回到自己陶醉的杭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最憶是杭州”。孩子與作者之間沒有距離,與文本之間也沒有距離,誦讀與理解也變得水到渠成。音樂能夠使孩子在課間活動中澎湃的激情迅速沉靜,走進詩文那悠遠寧靜的世界里。
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就是出示畫面,唯美的畫面會在孩子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這樣的教學手段卻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也許就會弄巧成拙有時候,太過直接的表示反倒缺少了美感,不如留給孩子自己想象的空間。
形象的畫面與音樂交融,讓孩子們把文字內(nèi)化成鮮活的生活情景,看到落花會吟誦:“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看到蝴蝶會感嘆:“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2.破題揣測,啟發(fā)學生思維
所謂破題揣測就是讓孩子看著詩題,說說要是自己寫這個題材,會寫點什么。比如,《回鄉(xiāng)偶書》。我們學校有很多孩子是“移二代”。父母老家都是在鄉(xiāng)下,經(jīng)過一代人的奮斗已經(jīng)移居到城關,孩子們會在寒暑假跟隨父母回老家,鄉(xiāng)下的一切都那么新鮮,有書本上的各種家禽,有不打游戲機專愛捕魚捉蝦的小伙伴,有泥濘的小路,還有夾雜著青草氣息的空氣!他們構建著自己的憧憬,再去讀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那份落差會在孩子心里烙下痕跡,讓他們永遠記得這個少小離家的詩人。
3.運用比較,強化學生思維
汪潮教授曾說過,語文教學中,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是比較好的教學方式。那是因為比較能夠讓教學對象各自的特點一目了然,相得益彰。同樣是白居易的詩,在寫《草》的時候,功名未成,孜孜追求,有著草一般的堅持與執(zhí)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寫《琵琶行》的時候,傷心失落,天涯何處尋知己?才會“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同樣是面對山村鄉(xiāng)景圖,高鼎看到的是一群孩子:“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楊萬里的眼中卻只有一個孩子:“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引導孩子對詩文進行比較,從而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積累和運用也變得容易起來。
三、結語
動手動腦練思維,發(fā)展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入情入境學古詩,提高了孩子理解的能力。這樣的古詩學習相較于傳統(tǒng)的“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更加靈動生氣,也更受孩子的喜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關鍵詞:文化 文學 人文素養(yǎng)
引言
所謂的人文素養(yǎng),顧名思義,“人文”,指人文科學;“素養(yǎng)”,指“精神要素”和“能力要素”兩者相結合。即,人文素養(yǎng)指的是人的內(nèi)在品質(zhì),核心是以人為中心的精神。能夠同時代表文學與人文素養(yǎng),必然是能夠代表著崇高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蘊含豐富的人文價值和內(nèi)涵的,這種就被稱為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化中的體現(xiàn),在大中小學,對學生的傳授方式是基于教學的模式,要想普遍提高人們的文學素養(yǎng),在教育模式方面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一、在人文素養(yǎng)背景下文學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對于文學教育的改革與實踐,我們粗略分析,大致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更新教學理念
21世紀,是以人為中心的時代。今天的教育理念,是對社會、對個人以及對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只有知識教育與人文教育兩強結合,才是21世紀的時代精神。注重文學的改革與實踐,不僅僅是注重傳統(tǒng)語言文化,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他們的成為講文明、講道德、注重社會責任心這樣高素質(zhì)的優(yōu)秀人才。高考在無形中制約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更多的中學語文老師注重的是學生對于作品的文字表達、修辭手法、語法句型等方面的剖析能力,他們提供的是對這門博大精深母語的分析能力,而忘記了文學作品作為文化精髓對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價值的判斷能力的提高。我們是要讓學生了解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通過他們自身的思考、繼承和批判,從中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激發(fā)學生對人生、知識和真理的追求,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包含以尊重、關愛的心情,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1]。
2.壯大師資力量
俗話說的好,“干部是決定政治路線的首要決定因素。”人文教育和普通教學不同,它不是普通的知識傳遞,采用傳統(tǒng)灌輸這一方法是行不通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經(jīng)過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師德、人品、態(tài)度、都能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作為教學的首要領導者,傳播人文教育理念的直接引導者,教師肩負責任重大,如何建立一支擁有高素質(zhì)師德的師資團隊,是改革的一大重要難題。
3.改革教學手段
教學,本是一件動態(tài)的事情,若是僅僅拘泥于課堂的傳統(tǒng)授課,很顯然,這是不夠的。在21實際,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改善了很多地方的教學條件[2]。由于某些文學的課程信息量大,抽象性強,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多媒體使用顯得更為生動流暢,也能更好地開闊學生的思維。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夠運用語言、文字、聲音、圖像等各種多媒體信息的顯示,通過投影的方式,使用者通過計算機與人相互操作,完成教學訓練。
4.變更考核方式
相對于大學而言,大學生的考核顯得更為困難。教師們只能采用兩種模式進行考核,一則開卷,順利是學生通過考試,又被稱為“放過”;二則閉卷,但是考前教師需要給學生劃出重點,否則會造成大批不合格的成績出現(xiàn),這顯然不是任課老師愿意看見的。變更的考核方式,是一種全新的考試方式,這種方式是基于期末考試成績之外,還包括平時作業(yè)的情況、期中考試成績占總成績比例、到課情況等各項平時成績。這樣的考核方式是在一種全新的考核模式,是基于測評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上,考核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教師方面,我們更注重各位任課老師在教學期間的專業(yè)能動性和專業(yè)學術上的造詣[3]。
二、文學教育理念的加強和人文素養(yǎng)的顯著提高
圍繞著提高人文素養(yǎng)這一理念,不斷加強文學教育改革,結合教育模式的實踐,在新的道路邁出一大步。針對大學生文學教育而言,任課老師通過對公共課程的通識性,加強自身專業(yè)的學術性,以專業(yè)性的教育進行通透的文學教育,普遍受到學生的歡迎,以某一大學2013年的評價為例,對于課題組成的任課老師予以評分,平均分達到90.5分以上,對課程教育和教材選擇的評分方面,平均分達到85.5以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得到顯著提高,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實現(xiàn)了怡情養(yǎng)性的目標。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并且開闊他們的人文視野,能夠豐富他們的文化底蘊,提高其文學審美的能力,最終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這些是高校文學教學最為主要的目的。所以大學生需要通過文學課程的學校來實現(xiàn)怡情養(yǎng)性這一目的,也就是要求高校在教材選擇以及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綜合考慮文學性的特點,并且考慮思想性還有歷史性的傳遞,選擇的作品需要有時代性和價值性,從而鼓勵大學生進一步拓展其人文知識廣度以及深度,讓大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達到文史哲的互通互用,從而創(chuàng)新文學教育的理念,樹立更加開放科學的價值觀。例如在莊子選篇的學習鑒賞當中,大學生可以透過作品的文學性拓展研究來思考莊子的哲學思想以及莊子的生命價值觀。從莊子當中的“處窮閭陋巷,困窘織履”等方面的描述,能夠看出莊子并不重視名利,而是過著清貧生活,從而體現(xiàn)出莊子所主張的清靜無為的道家追求。大學生需要通過分析作品來了解莊子批判現(xiàn)實以及志存高遠的形象,同時深入了解道家理想對于塑造莊子人格帶來的關鍵性的影響。在《莊子?田子方》當中,莊子表達出自己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大學生需要從中體會到和諧正確的天人觀以及自然觀,同時深刻思考莊子思想的先進性以及現(xiàn)實價值。
第二,提高了社會實用性。高校的文學教育當中往往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問題,從而導致大學生實際技能比較缺乏,難以適應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所以高校的文學教育改革進一步同市場實現(xiàn)接軌,實現(xiàn)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同時根據(jù)就業(yè)市場的需求,進一步改善專業(yè)實用性,并且融合人文教育以及實用技能的教育,讓大學生有
著一技之長或者是一專多能,從而適應就業(yè)市場的需要。在實施的具體過程當中,應當考慮通過市場的導向,來調(diào)整安排文學教育的課程,根據(jù)行業(yè)的發(fā)展情況來考慮文學教育的基礎,從而優(yōu)化文學教育的課程結構,并且細化設計具體文學教育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突出強調(diào)核心部分,尤其是要突破語言以及文學范圍,從而根據(jù)學生就業(yè)方向以及現(xiàn)狀,來打破專業(yè)界限,將文學教育教學同新聞傳播以及廣告策劃等方面的專業(yè)技能設計成為文學教育的應用模塊,從而讓學生可以通過這方面的學習來提高動手能力以及從業(yè)能力。這樣一來讓大學生將學到的文學知識應用到具體的行業(yè)當中,從而體現(xiàn)出其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
第三,使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興趣。高校的文學教學課程內(nèi)容非常繁多,特別是古代文學課程從時間跨度上看上下數(shù)千年,涵蓋面非常廣,并且非常具有廣度以及深度,因此需要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講解才可以保證學生的理解得到深化。不過目前相當一部分高校的文學教育課程課時被壓縮,導致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無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當中得到全方位的詮釋,尤其是在現(xiàn)當代以及外國文學課程的講授過程當中,往往是借助于單一板書的方式來呈現(xiàn),容易導致大學生失去對于文學教育課程的興趣。這也就要求在文學教育當中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借助于圖片以及影像來傳遞更加豐富的信息,從而激發(fā)大學生學習的熱情以及創(chuàng)新的潛能。例如現(xiàn)當代文學當中的老舍名著《駱駝祥子》的教授過程當中,應當嘗試使用多媒體來進行描述,在課堂上通過展現(xiàn)那些體現(xiàn)民國時期的窮苦市民真是生活狀況的資料以及圖片,讓學生能夠從側面體會到作品的主人公車夫駱駝祥子生活的時代背景,從而加深對于作品的認識以及印象。此外,使用影像資源可以說是豐富文學課程的教學手段的重要途徑,可直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也可以嘗試通過觀看影音資料,來了解祥子買車三起三落的情節(jié),并且觀察祥子生活的場景,體會祥子從最初善良、勤奮到最后崩潰墮落的掙扎過程,觀看人物的具體變化,來深刻體會舊社會的貧苦百姓悲慘命運,最終加深對作品主題的理解以及把握。
三、結語
加強人文素養(yǎng)教育是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需要,首要一點是學校高層領導的重視程度,如果高層領導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在培養(yǎng)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實驗實訓等環(huán)節(jié)均重視人文素質(zhì)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生產(chǎn)、建設、管理、服務一線職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道德、職業(yè)技能、職業(yè)能力的高技術技能人才。只有使學校真正體會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是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重中之重這一道理時,文學教育的教學改革才能真正的成功,所以說,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文學教育模式改革又一大歷史性標志。
參考文獻
[1]楊叔子.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三卷)[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101-102.
[2]錢穆.中國學術通論[M].臺灣:臺北學生書局,2012:225-226.
千年秘密活古董――陶瓷
青花瓷人:彤彤
“素坯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一曲《青花瓷》溫柔婉轉,古意盎然,仿佛一幅水墨山水畫,引人走入千年文明古國――中國。詞曲讓人思緒紛飛,意念中唯留二子:瓷器。
[專業(yè)看臺]
世界的瓷都在中國,中國的瓷都在景德鎮(zhèn),我的學校則是景德鎮(zhèn)赫赫有名的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說到母校,我感到自豪,它可是陶瓷界的“龍頭老大”,學校以強大的“瓷場”每年吸引著一大批喜愛陶瓷的粉絲。我所學的陶瓷藝術設計專業(yè)是學校的強勢專業(yè)。陶瓷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學生主要掌握陶瓷藝術設計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從事陶瓷裝飾、陶瓷造型、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和其他陶瓷類產(chǎn)品的設計、研發(fā)等工作。
為了制造出精美的陶瓷,大學四年中,我們要掌握中外陶瓷史、陶瓷造型基礎、陶瓷材料工藝學、陶瓷工藝及設備、陶瓷日用品設計等課程。我們除了要學好這些課程外,最需要的就是創(chuàng)意。所以課堂上,老師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我們盡量多接觸一些好的瓷器藝術品,在實習或參觀過程中激發(fā)我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此外,陶瓷文化的精髓在于那些代表了城市歷史記憶的陶瓷古跡、傳統(tǒng)的制瓷技藝和獨特的瓷業(yè)習俗,它們當中蘊含著太多的歷史文化信息,體現(xiàn)了陶瓷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所以,對于歷史、文化的了解也相當必要。
[未來展望]
作為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我們會比許多老匠人有更多的創(chuàng)意和獨特的審美能力,但由于缺乏經(jīng)驗,又往沒有精湛的陶瓷制作手藝,這自然會成為就業(yè)時的一道坎。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先在陶瓷工廠打打雜,積累一些經(jīng)驗也好,在學校教教書提升自我情操也罷,抑或是開一家陶藝館充分展示個性陶器,都要耐得住寂寞,好好修煉,當眼高手也高之時,廣闊的陶瓷市場一定會有你大展拳腳的機會。
[溫馨提示]
想報考與陶瓷相關專業(yè)的同學要注意啦!以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為例,學校藝術專業(yè)的考試分專業(yè)和文化考試(專業(yè)考試:素描和色彩;文化考試:專業(yè)合格的考生須參加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該校藝術類專業(yè)除藝術設計(陶瓷藝術與工程)招收藝術生(理)外,其他專業(yè)都文理兼招。
神針藥草濟蒼生――中醫(yī)
濟世學者:林子
中醫(yī)作為中國特有的一門絕技,現(xiàn)已遠傳海外1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日益受到國際醫(yī)學界的重視?!恶R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中國有許多醫(yī)術高明的醫(yī)生,善于探出病根,對癥下藥。由此可見,中醫(yī)的神奇很大程度上與其悠久的歷史有很大關系啊!
[專業(yè)看臺]
中醫(yī)是一門古老的學科。目前沿用的中醫(yī)基本理論,大多出自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作為國寶之一的中醫(yī)學,以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采用“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療法,使人體達到陰陽調(diào)和而康復。
值得一提的是,中醫(yī)可是一門綜合性的大學科,包括內(nèi)科、外科、兒科、婦科、針灸科、五官科、骨傷科7大類。我們在校期間,主要學習將現(xiàn)代科技和現(xiàn)代醫(yī)學知識與傳統(tǒng)中醫(yī)學融會貫通,其間要掌握中醫(yī)藥基礎理論和臨床醫(yī)學理論,中藥方劑學基本理論知識,與中醫(yī)學有關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現(xiàn)代醫(yī)學的基本知識,運用四診八綱、理法方藥進行辨證論治等。
[未來展望]
中醫(yī)是中國人的驕傲,因為中醫(yī)不僅在我國最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也是最成熟的國寶。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已經(jīng)在嘗試了解和認識中醫(yī),特別是當西醫(yī)解決不了問題時,他們會說找個中醫(yī)試試。到目前為止,在我的臨床實踐中還沒有看到寧死不看中醫(yī)、不吃中藥的地球人??梢哉f,中醫(yī)專業(yè)想“冷”都不行啊!
[溫馨提示]
一般來說,中醫(yī)專業(yè)的學制都是五年。但請同學們注意,有的學校會因培養(yǎng)特點不同而延長至七年。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山西中醫(yī)學院、江西中醫(yī)學院等院校的中醫(yī)學專業(yè)都是五年學制,而我所在的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則是七年學制的本碩連讀哦!
揮毫潑墨意逍遙――書法
狂草浪子:張力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尤喜與文房四寶為友,揮毫潑墨,研究“顏筋柳骨”,以書法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書法卻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年輕一代更習慣通過鍵盤,用一個個設置好的方塊字來表達和交流,書法面臨著傳承危機。
[專業(yè)看臺]
在這樣的情形下,毛筆書法如何走向未來,是消亡,還是傳承?紹興文理學院當起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國內(nèi)首開書法學本科專業(yè),第一次面向全國招生,而且招生不是從藝術類招,而是文理兼招。而我有幸成為該學校的第一屆書法學生。
雖說主要學的是書法,但本專業(yè)研究的對象是如此豐富多彩,足以讓剛剛走進大學校園的學子目瞪口呆。除了學習楷、草、隸、篆、行、篆刻技法之外,書法史學、書畫賞評、美學通論、古文字學、古代文學、碑帖鑒定、詩詞學等古色古香的課程都是必修科目哦!另外,為了適應社會需要,除相關書法課程外,我們還要學習中文、文秘等課程。
[未來展望]
可能有人會說,學習書法不過就是會寫幾個字兒,以后該怎么就業(yè)呢?書法學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向為“有書法專長、一專多能的藝術類人才”。就我身邊的同學來看,有的去了文化部門、新聞出版及企事業(yè)單位從事與書法藝術相關的工作,有的自己開設書畫廊,逍遙自在,還有的同學從事藝術設計方面的工作,專門為企事業(yè)單位設計和撰寫廣告、標語等。
[溫馨提示]
多數(shù)院校的書法學屬于藝術類專業(yè),按照藝術類專業(yè)招生,一般是文理兼收。因為各校的招生規(guī)定不一樣,報考的同學要有針對性地咨詢想要報考的院校。如我校紹興文理學院書法學專業(yè)的專業(yè)考試內(nèi)容為:(1)臨帖(占50%)――學校提供臨帖復印件,考生按復印件原有章法臨寫;(2)創(chuàng)作(占50%)――考生按指定的文字內(nèi)容。自選書體進行創(chuàng)作。
天舞蠶絲放光芒――絲綢
天涯織女:歡子
早在5000年前,中國人就已成功馴化了野生桑蠶,并用其所吐的絲編織絲綢織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絲綢已深深滲透到歷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對人民的生活、生產(chǎn)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從而逐漸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絲綢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精華。
[專業(yè)看臺]
說到絲綢技術專業(yè),我們都喜歡稱之為“婆婆”專業(yè)。之所以稱為“婆婆”專業(yè),是因為絲綢技術專業(yè)特別強調(diào)與機械方面的聯(lián)系和應用,學習這個專業(yè)不僅要精通絲綢工藝、絲綢化學等專業(yè)知識,還要熟悉紡織技術,并且要掌握織機操作與維護的技能及相應的機電基礎知識。進入該專業(yè)學習之后,要進行絲綢化學、紡織材料、制絲工藝與設計、絲綢工藝與設計、織物組織學、絲綢織品的開發(fā)與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培訓。此外,學生還要對中國的絲綢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不對絲綢文化和歷史有一定掌握,那么是不會對這個專業(yè)有更深層次的認識的。
[未來展望]
我國絲綢技術專業(yè)人才數(shù)量非常少,由于各種原因,曾幾近空白狀態(tài)。2006年7月6日,中國和印度重新開放連接日喀則地區(qū)亞東縣與印度錫金段的乃堆拉山口,恢復了這條中斷40多年的邊貿(mào)通道,開啟現(xiàn)代“絲綢之路”,這才給我國絲綢產(chǎn)業(yè)提供又一次發(fā)展機遇,目前絲綢市場一直呈現(xiàn)供不應求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