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母語文化范文

母語文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母語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母語文化

第1篇:母語文化范文

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伴隨著交際外語教學法的漸次推廣,對“目的語文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的導入已逐步成為我國外語教學界的共識。90年代以來,隨著跨文化交際的不斷深入,以及語言教學界對語言文化的研究開始出現(xiàn)從單向關注“目的語文化”學習轉向關注“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雙向互動問題。本文嘗試從外語教學中的文化現(xiàn)象著手,從外語教學的目標出發(fā),對“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初步探討。

一、我國外語教學中的“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

1.我國外語教學中的“目的語文化”的導入

文化和語言互為目的和手段,共同構成外語教學的基礎。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過去的外語教學實踐中,我們把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放在首位,期望學生將來能夠和說母語者(native speaker)水平相當。從語音、語義、語法等語言本身的角度來說,這個目標可以理解,然而當我們認識到多數(shù)說母語者可能長期生活在單語言和單文化的環(huán)境中時,這個目標就值得重新定位了。

隨著傳統(tǒng)教學法弊端的顯現(xiàn)以及交際教學法的推廣,“就語言而教授語言”的外語教學模式受到質疑,隨之“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因為只重視語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例如,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中很典型的問題是“高分低能”“聾啞英語”。這與我國英語教學長期注重語言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對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有直接的關系。目前,這種“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狀況正在改變。實際教學中,對“目的語文化”的重視體現(xiàn)為英美國家的文化習俗被越來越多地融入課堂教學中,成為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近幾年來,這種兼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理論已經(jīng)成為我國外語教學界的共識,并在2001年7月頒布的《國家英語課程》(實驗稿)中被寫進教學任務。

2.“目的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

教授“目的語文化”,將英語學習者置身于英語環(huán)境中,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1999年的《大綱》(修訂本)則進一步在教學方法上指出“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北热缃處熢谥v解“fifth column”的時候,就不能單從字面解釋為“第五軍隊”了。教師應結合它的來源:“在西班牙內戰(zhàn)期間,莫拉將軍(General Mola)帥五個軍隊,其中四個軍隊正向馬德里進軍,(還有一個軍隊是在城里)。從此以后,fifth column這個名詞就不脛而走,成了奸細的代名詞?!边@樣有助于學生理解。例如在與外國人溝通的時候,要求對其文化有了解。我們中國人熟人碰面都會客氣地問“吃了嗎?”如果在與外國人碰面的時說:“Have you had lunch?”他們會以為你想請他們吃飯呢,造成尷尬的局面。

英語中的“聽、說、讀、寫”都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文化因素當然也能在各個方面滲透出來。只有了解“目的語文化”,才能更好地學好英語。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目的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全球化

“目的語文化”的導入與“母語文化”的引入不僅是實現(xiàn)外語教學目標的前提,還是時代的要求。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以經(jīng)濟全球化為主導的全球化趨勢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它極大地帶動了文化全球化的發(fā)展。但文化全球化并非“文化一體化”,而是一種多元文化并立存在、相互滲透、互為補充的動態(tài)平衡。正如國學大師張岱年指出:“經(jīng)濟趨于全球化,但各個民族必然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文化的豐富多彩是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前提。”

第2篇:母語文化范文

關鍵詞:母語;母語文化;外語教學;作用

近年來,在外語教學中,由于對傳統(tǒng)語法翻譯法的全盤否定和受直接法、聽說法等流派的片面影響,外語教學界在研究母語及母語文化的作用時,過分夸大母語和母語文化的負遷移作用,忽視了它的正遷移作用的存在。很多研究者認為,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目的語的熟練程度,增加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母語和母語文化在教學中可有可無,在外語教學中盲目排斥母語和母語文化的積極作用。這種觀念的推行直接導致了外語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素養(yǎng)的降低,而且每況愈下。史國強、王宇通過對沈陽師范學院的130余名考生的翻譯試卷的分析指出,“英語專業(yè)學生身上文化素養(yǎng)的欠缺已經(jīng)到了令人擔心的程度……中國學生竟然不知道抗戰(zhàn)是和誰打仗”[1]。他們還分析了學生中國文化素養(yǎng)欠缺的原因,主張學生應加強中國文化知識的學習。陸魁秋也對汕頭大學英語專業(yè)三年級學生的母語文化知識進行了調查,結果也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中國文化常識非常匱乏。他指出,主體文化(即母語文化)同目的語文化一樣也是交際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主張在課程設置尤其是在低年級的課程設置中增加中國文化課,減少專業(yè)主修課[2]。另外,任海棠、從叢、韓紅都提到了這種中國文化知識欠缺的現(xiàn)象——中國文化失語癥。學習者中國文化知識匱乏會直接影響外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的學習,影響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正確理解和對待母語文化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是我們搞好外語教學工作的一個關鍵性環(huán)節(jié)。我們認為,母語和母語文化在外語學習中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母語和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作用

對外語學習的研究表明,在外語學習中存在遷移現(xiàn)象。所謂遷移(transfer)是指在學習新知識時,學習者將以前所掌握的知識和經(jīng)驗遷移、運用于新知識的學習、掌握的一種過程。遷移又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如果舊知識的遷移對新知識的學習起幫助、促進作用,它就是正遷移;如果舊的知識、經(jīng)驗的遷移妨礙了新知識的獲得,它就是負遷移,即干擾。以往研究者在探究母語的影響時,往往側重于研究母語和母語文化的負遷移作用。其實,對語言文化的大量研究還表明,母語文化在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中會發(fā)生正遷移作用,即深厚的母語文化功底會對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起幫助和促進作用。束定芳、莊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語交際能力的外語學習者,其外語交際能力的獲得相對容易些。同樣,如果學生的母語與目的語語言結構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際能力的正遷移發(fā)生的概率和規(guī)模就越大?!盵3]92高一虹根據(j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弗洛姆(BrichFromm)的“生產(chǎn)性人格”理論,通過對52名中國外語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實驗提出了“生產(chǎn)性外語學習”的概念,即“在目的語學習的過程中,目的語與母語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鑒賞能力相互促進;學習者自身的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在生產(chǎn)性外語學習中,母語和母語文化起著積極的作用”[4]。許多英語界泰斗如傅雷、錢鐘書、季羨林、許淵沖、王佐良、許國璋、王宗炎等也都是學通古今、在母語和母語文化方面有極高的造詣的。因此,在外語語言與文化學習中,我們要正確利用母語和母語文化,使其發(fā)揮更大的正遷移作用。

二、進行文化對比需要以母語文化為參照

由于成人外語學習者的大腦不可能是一無所有的白板,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無意識地在頭腦中把所學外語與母語進行對比。我們的教學應充分利用這一自然現(xiàn)象,而不應阻止其產(chǎn)生。因為文化對比可以促進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恩格斯曾說過,“只有將母語同其他語言對比時,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學的語言”。關于在第二語言(L2)學習中第一語言(L1)的參照作用,Stern也進行了很好的描述:“讓我們從早已熟知的關于L1的知識出發(fā),從不可避免的遷移和干擾現(xiàn)象出發(fā),把這些遷移和干擾的存在看做是外語學習的一種前提。毋庸否認,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是把L1作為參照物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向學習者指出兩種語言的相似及不同之處,幫助他們逐漸形成一個新的L2系統(tǒng)。在跨語言的學習策略上,我們因為首先承認了遷移/干擾作用,所以要有意識地在L1和L2之間移動,比較兩種語言之間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異同,逐漸而又有意識地完成從L1向L2系統(tǒng)的轉換,幫助學習者建立新的L2語言體系?!盵5]看來第二語言與文化的學習是在兩種語言與文化的對比中進行的。而要進行文化對比首先需要學習者深刻理解母語文化。學生從出生到大學一直處于母語文化的氛圍之中,對中國的歷史、文學、風土人情、政治制度、教育體系都有所了解,但和英美文化比較起來,中國文化有什么總的特點,他們還不甚了解,他們還沒有把所積累的零散的、感性的文化現(xiàn)象上升到一個系統(tǒng)的、理論性的認識高度,這就需要老師在語言材料明顯涉及英美文化特征時適時地和中國文化加以對比,以幫助學生形成對兩種文化的總體印象,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異。比如在涉及美國的個人主義價值取向時,就應該對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加以介紹,對比兩者的差異。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具體的交際規(guī)則,比如英美人為什么有那么多隱私、他們?yōu)槭裁床荒芾斫庵袊说闹t虛等,從而指導學習者的具體交際,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有時一種英語文化現(xiàn)象,費了好大勁也解釋不明白,如果用一個相似的漢語文化現(xiàn)象作參照,問題就很容易說清楚。因此,劉潤清先生在其專著《論大學英語教學》中認為,“學習外語時,完全脫離母語是不可能的,語言之間有些普遍現(xiàn)象,不參考母語,不與母語對比會造成莫大損失”。由此可見,外語學習者具有較高的母語和母語文化素養(yǎng)也是必需的。

第3篇:母語文化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外語教學;母語文化

一.前言

外語教學不僅是一個掌握語言基本技能的過程,更是一個了解不同文化、拓展思維方式以及提高人文素質的過程。通過學習外語,人們可以更直觀更全面地接觸和感受兩種不同文化間的摩擦與融合。所以,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不僅是語言的交際,更是文化的交際。

二.跨文化交際

“交際”一詞本身就含有相互溝通的意思,也就是說是指交際雙方“雙向”的信息流通。然而,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很多人在跨文化交際中不會用外語來表達中國文化,無法體現(xiàn)出中國的文化價值觀等等。沒有中國文化的輸出,跨文化交際就成了單向的文化流動,就能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出現(xiàn)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反思一下外語教學了。外語人才不僅僅是作為國際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而且還應肩負著傳播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既然是文化交流,就不能單純是目的語文化的輸入,同樣需要輸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劉潤清先生提出,在外語教學中,西方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缥幕浑H不等同于外來文化的單向灌輸,母語文化是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和基礎。二者缺一不可。2000年,從叢教授在《光明日報》明確指出了我國外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隨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探討了這種,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在外語教學中的嚴重性以及提出了改善這種困境的拯救措施。袁芳從外語教學的目標出發(fā),結合我國大學英語改革指導思想,提出了在外語教學中樹立知己知彼的文化觀,探討了,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海剛通過對高校英語文化教學中母語文化缺失的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及建議。這些研究和探索都為外語教學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鑒和改革的方向。

第4篇:母語文化范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母語文化 缺失 途徑

當前,全球經(jīng)濟文化不斷融合,一個國家在世界多種文化的潮流中,如何保持自己本土文化的主體性,保持自己母語文化的價值和地位,已成為現(xiàn)今英語教學界十分重視的一項課題研究。受結構主義的影響,我國外語教學長期以來側重單詞、句式結構等語言形式的講解。直到20世紀80年代,一些學者才開始意識到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中加強了目的語文化的介紹和導入,幫助學生了解異域文化,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英語教學的發(fā)展。然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許多教師在進行文化知識導入時只注重目的語文化的輸入,無視中西文化的關聯(lián)性,由于學習者長期侵染和模仿目的語文化,慢慢清空自己母語文化的沉淀,就使得母語文化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出現(xiàn)“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現(xiàn)象。南京大學從叢教授(2000)指出,“我國許多有相當英文程度的年輕學者,在與西方人交往過程中,始終顯示不出自古文化大國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yǎng)和獨立的文化人格。當西方同行懷著敬意探詢儒道精神的真諦時,我們的學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顧左右而言他?!币虼?,跨文化交際是雙向文化的交流和互動,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加強母語文化的導入,加強學生的母語文化輸出能力,已成為廣大外語教師亟需解決的一項任務。

一.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缺失的原因

1.西方文化的強勢沖擊

英語現(xiàn)已成為世界通用的語言,它為全球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溝通和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但同時也推動了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滲透。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受到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成為國際化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我國學習英語的人數(shù)眾多,全民學英語的背后面臨的是西方語言和文化的霸權,民族文化安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脅。西方文化的強勢地位,使得外語教學中對于目的語文化的過分重視和大量輸入,從而削弱了母語文化的重要性,造成母語文化的缺失。

2.母語文化教學體制缺乏

我國教育體制對于英語課程的開設從小學階段一直持續(xù)到博士教育階段,持續(xù)時間最長。現(xiàn)在許多地區(qū)的幼兒階段甚至也開始進行英語教育。英語不僅在各個教育階段都是必修科目,而且有些學校也將通過各種英語考級和過關考試作為學生獲得學位的條件。因此,英語課程在我國的受重視程度非同一般。然而,和英語相比,漢語教學則從小學階段持續(xù)到本、??齐A段。而且,在高等教育階段,漢語每周的課時數(shù)也遠不及英語,有些學校將漢語課程設置為輔修課,并未引起教師和學生的廣泛重視。對于兩種課程設置的強烈反差,兩門學科在教學中受重視程度的差異,都成為母語文化缺失的一個根源。

3.本土文化身份認同感缺失

在我國和世界各國日益增強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過程中,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文化也如潮水般日漸涌入。對于中國人,尤其是很多年輕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等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面臨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下,一些年輕人對自身文化身份產(chǎn)生了困惑,有的甚至放棄了對自身文化的堅守,缺乏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盲目崇拜和依附西方文化。在英語課堂上,一些英語學習者也表現(xiàn)出對西方文化的過分接納,對于任何事物都以西方價值理念和文化標準進行評判,反而對自身傳統(tǒng)文化顯得妄自菲薄,重視不夠。

二.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輸入的必要性

1.適應全球多元文化發(fā)展的要求

英語促進了世界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國英語學習者應使用這門語言向全世界更多地介紹和傳播自己的民族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使其以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若一味強調英語國家的文化輸入,忽視本族文化的輸出,輕視中西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滲透,則會造成英語學習者崇洋,對自身文化知之甚少,更不會用英語去表達母語文化。因此,當世界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國時,卻因我們的學習者不太了解自己的母語文化而出現(xiàn)了“失語癥”。

2.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我國的發(fā)展越來越注重實用性人才的培養(yǎng),忽視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學生在高校接受的母語文化教育僅限于一門“大學語文”課,僅通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是完全不夠的。很多學生對于我國的儒家經(jīng)典作品、先秦哲學等優(yōu)秀文化成果并沒有認真了解和閱讀。由于缺乏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基本的人文素質,造修養(yǎng)的欠缺。而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提倡通過教育活動將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用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的方式,內化成人們內在的人格、氣質和素養(yǎng)。人文素質培養(yǎng)已成為個人或國家謀求長遠發(fā)展、提高綜合競爭力的必備條件。

3.加強母語文化有助于樹立文化平等意識

21世紀全球化時代促進了世界各國文化相互補充和交流,出現(xiàn)了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格局。世界文化需要多樣性,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稱霸和統(tǒng)領全球文化,各民族都應在全球文化發(fā)展中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是世界文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對自身母語文化的認同和了解有助于樹立文化平等意識。我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我國的文化不但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對于世界文明的進程也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更多的學習和了解母語文化,提高學生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對待所有文化和語言采取平等的態(tài)度,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高自大。只有這樣,才能克服西方發(fā)達國家對實力弱小國家進行的文化殖民,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和平等發(fā)展。

三.英語教學中重視母語文化輸入的途徑

1.增加母語文化類課程

為了更好地傳播母語文化知識,改變英語課堂中“本土文化缺失”這一現(xiàn)象,可以在大學英語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進行改革。一方面,在大學英語教材中應加入更多的母語文化知識,比如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介紹、日常社交禮儀等內容,教師對教材中未涉及但關聯(lián)性強的母語文化知識也可以自己或讓學生用英語進行詳細的描述。另一方面,教學過程中,應重視中西方文化知識的比較。課堂中在學習和介紹西方文化知識的同時,鼓勵和激發(fā)學生主動和積極思考本土文化,進行二者之間的比較,并形成一種自覺性。

2.指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作品

經(jīng)典文學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和瑰寶,不僅措詞精辟優(yōu)美,思想內容也豐富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英語課堂中指導學生瀏閱一些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并用英語進行賞析和評價,也可使學生和已學過的西方文學作品進行對比分析,取長補短,相互借鑒。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提高漢語和英語的欣賞水平和寫作水平,也可切身體會中西方文學作品中作者所傳遞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模式以及二者之間的異同。此外,教師也可為學生推薦更多的一些經(jīng)典文學書目,供課外閱讀。

3.促進英語考試改革,完善母語文化導向

推進以母語文化為導向的高校英語各類考試制度改革,從形式到內容,從評價到結果,都適當合理地增加母語文化知識,充分發(fā)揮考試這一積極的引領和導向作用,使母語文化得以重視和有效傳播。英語各種試題中增加中國文化的相關內容,不僅能夠激發(fā)教師在英語課堂中講授中國文化的動力,也可促使學生深度學習和掌握母語文化。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的口語測試現(xiàn)已在全國普遍實行,在口語測試中增加母語文化知識,可極大地提高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英語表達力,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文化傳播的不平衡和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缺失現(xiàn)象所造成的后果會十分嚴重。因此,廣大外語教師在教學中應增加母語文化的導入,重視本土文化的維護和傳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表達。英語各類考試也應以母語文化為導向,適當增加母語文化內容。讓學生承擔起向全世界介紹中國文化的責任和使命,使中國走向世界,也使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

參考文獻

1.李萍.多元文化背景下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教學[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03).

2.李秀梅.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母語文化導入的必要性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2012(05).

第5篇:母語文化范文

關鍵詞: 母語文化 目的語文化 大學英語教學 定位

我國外語教學已經(jīng)從單純對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展到對交際能力的注重。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對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已成為我國外語教學界的共識,但自90年代以來,隨著跨文化交際的不斷深入,語言文化研究的廣泛開展,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研究開始從單向的目的語文化的學習向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雙向互動發(fā)展。但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長期以來都是圍繞語言形式的教學,忽略文化教學,英語教學成了脫離語境的語言技能訓練。近幾年,外語教學對母語文化缺失現(xiàn)象的調查和對導入方法的原則等研究較受關注(張為民、朱紅梅,2002;張?zhí)m,2003;張蓓、馬蘭,2004;袁芳,2006;崔剛,2009等)。本文結合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教學改革思路、對母語文化導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原則策略及具體方法進行探討。

1.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在外語教學中最早是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提出的,他在《“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光明日報》,2000:10(19))一文中指出:在與西方人交往過程中,許多青年學者,英語水平相當高,卻始終顯示不出來自古文化大國的學者應有的深厚文化素養(yǎng)和獨立的文化人格。一些學者也指出,目前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之一是一味強調目的語文化的傳授,而對中國文化及其表達方式的傳授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陳佑林,2003)。許多英語學習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方文化的語言工具,這是與外語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相背離的(陸薇,2003)。

根據(jù)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1-2),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在教育部2003年“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的工程”中曾明確指出,外語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只是學會一門“工具”,還是“傳承中外優(yōu)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途徑”(“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項目組,2004)。

跨文化交際是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交際中兩種文化的接觸是不可避免的。成功的文化交際是發(fā)生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的,只有對本國的優(yōu)秀文化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足夠的修養(yǎng),才能談得上理解他國文化。只有同時諳熟目的語、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母語文化,才有可能進行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外語界前輩王宗炎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際是雙向的交際,而不是單方面的。同樣,外語教學既要導入西方文化,更要傳播中國文化。

2.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原則和途徑

2.1文化平等性原則

文化的平等性是對各民族文化的獨特價值的尊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本土文化不是要突出本土文化,而是要給學生提供了解和學習目的語文化的機會,同時傳播中國文化,從而使學生更客觀地認識和了解自身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培養(yǎng)多元文化意識。

2.2對比學習原則

在兩種文化的對比學習中,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相互促進,目的語文化的學習加深對母語文化的理解,對母語文化的諳熟也有助于理解目的語文化,從而使學生在繼承傳統(tǒng)中汲取新的文化動力,培養(yǎng)正確對待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態(tài)度。

2.3適度原則

我國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教材大都凸顯了對文化的重視。但基本承載的是目的語文化,對母語文化的編寫寥寥無幾。在指導性的學術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應在教材編寫上適度安排體現(xiàn)母語文化的材料。

3.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途徑方法

3.1大學英語教師和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大部分英語教師的教學重點一直是語言知識點的講解和目的語文化的滲透,而忽略了對中國文化知識的傳播和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知識的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提高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素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對比兩種語言和文化,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兩種文化的感性認識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為傳播中國文化作出積極努力。

3.2指導性的學術調查研究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那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授的內容、教授的方式等方面就需要學術領域的調查研究,以提供指導性的建議和做法,為相應教學要求的制定、教材的編寫和教學活動的進行提供科學的依據(jù)。

3.3教學要求的修訂,相應教材的編寫

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只是在“更高要求”階段中規(guī)定學生“能翻譯介紹中國國情或文化的文章”,所以,先從政策制定的層面上重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問題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礎上,以大綱為指導,編寫調整教材內容,適度加入與中國文化或中西文化對比的文章,將中國文化的滲透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4.結語

五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海。英國學者湯因比曾指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和墨家的仁愛、兼愛思想是醫(yī)治現(xiàn)代社會文明病的良方。全球的中國文化熱也充分證明了正受到世界的歡迎和尊重。英語作為70多個國家使用的官方或半官方語言自然是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語言工具。如果中國學者不能用英語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本土文化,那么,中國文化“全球化”的步伐將大大減慢。對于大學英語教學來說,語言能力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提高人文修養(yǎng)和民族精神更不容忽視。如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適當增加中國文化與文學的內容,增加比較學習,不但不會阻礙英語學習,反而會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其文化素質和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蓓,馬蘭.關于大學英語教材的文化內容的調查研究[J].外語界,2004.4:60-66.

[2]陳佑林.中國高校外語教學中的幾個誤區(qū)[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3.2:147.

[3]陸薇.文學與語言怎樣相處――2003年外國文學年會座談紀要[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2):147.

[4]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1:34-39.

[5]袁芳.試析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地位和作用[J].外語教學,2006.9:67-70.

[6]崔剛.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J].中國大學教學,2009.3:86-88.

第6篇:母語文化范文

漢字是最能體現(xiàn)人的想象力的文字,漢字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它的內涵,看到每一個漢字,都能聯(lián)想到它的意蘊所在。

1.“古”“今”對照,由“形”及“意”

學習《識字6》中的“夏” 字時,出示:

師:大家仔細看,這是古文字中的“夏”字,看到上半部分里面的兩橫了嗎?知道這兩橫代表什么嗎?

生:不知道。

師:這個字的上半部分在古時候也是一個字,是這樣寫的: ,你覺得,這像什么?

生:像一個人,有大大的眼睛。

師:對!這大大的眼睛,后來就寫成了兩橫。古時的“夏”字,上半部分表示人的頭,中間部分表示人的手,下面表示人的腳。后來,中間的部分慢慢省略掉了,變成了現(xiàn)在的“夏”。這個字的本意是指中國的人。因為在古時候,用不同的字代表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比如北方人稱為“狄”,東方人稱為“夷”,中間的、中原的人就稱為“夏”,也就是我們漢族人。

生:所以說我們是華夏子孫。

以形表意是漢字造字的最大特點,且往往隱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學生通過對漢字古、今字形的對照,探尋漢字的源頭,發(fā)現(xiàn)字形背后的意義,有效地識記了字形,也體會到了漢字的意蘊之美。

2.聽“聲”辨“形”,知“音”明“意”

在漢字中占80%以上的是形聲字,要讓學生掌握好形聲字,首先從聲旁入手,學生根據(jù)聲旁就可知道生字的大概讀音,再分析形旁,明白生字的意思。

《識字8》中的“晴”“睛” 兩個形聲字,字音相近,字形相似,如何幫助學生準確識記呢?從形旁入手,“晴”的偏旁是日字旁,表示這個字的意思與太陽有關,指天上有太陽,天氣很好;“睛”的偏旁是目字旁,表示這個字的意思與眼睛有關,指眼睛、眼珠。

形聲字,最能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在學生的眼里,一個字,只看它的構成部分,就可以知道這個字大概讀什么音,表示什么意思,真是無比神奇!

3.因“形”變式,“趣”中取“意”

漢字的“變式”,就是根據(jù)漢字本身內在的意蘊,對它的表現(xiàn)形式加以改變,如采用編兒歌、講故事、猜字謎等極為有趣的方式,突出漢字的意蘊。如:

編兒歌?!袄住弊郑恨Z隆隆,轟隆隆,好像那戰(zhàn)鼓兒響呀,雨兒落在田野上,禾苗兒喜盈盈呀。

講故事?!吧场弊?:小朋友到海邊去玩,他們發(fā)現(xiàn),海水漲起來的時候,沙灘被水蓋住了;海水退回去的時候,海水少了,沙子就出來了。

猜字謎。“牽”字 :一人拉頭牛;“爺”字:爸爸的爸爸胡子長;“哭”字:一只狗,兩個口,誰遇它,誰發(fā)愁。

這些“變式”,都是結合了漢字自身的造字方法,衍生創(chuàng)編而成,它們不僅顯得相當含蓄,而且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學生在游戲中加深對漢字意義的理解,感受到祖國漢字的獨特魅力。

二、 吟“字”誦“文”,傾聽芳香的音韻

吟誦,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對漢語詩文的誦讀方式。蘇教版識字課文,基本由兒歌與詞串小韻文組成,也是可以吟誦的。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古漢語學習經(jīng)驗,帶領學生吟誦文字,傾聽母語那芳香的音韻。

1.讀課文像唱歌一樣

教學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6》時,先讓學生將第一行六個字的聲調標出來,告訴學生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并用同樣的方法標出后三行的平仄,然后板書如下:

駿馬 秋風 塞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仄仄 平平 仄仄 仄平 平仄 平平

椰樹 驕陽 海島 牦牛 冰雪 高原

平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平仄 平平

師:大家仔細看,一般情況下,平聲要讀長一些,手勢:由左到右;仄聲要讀短一點,手勢:由上到下。看老師讀一行。(邊讀邊做手勢)

學生做手勢跟讀。(如此讀完韻文)

師:這樣讀課文,你覺得怎么樣?

生:我覺得聲音有高有低,有長有短,很好聽。

生:我覺得讀起來很好聽,就像唱歌一樣。

師:是呀,如果你喜歡,就可以按這樣的方式讀一讀,唱一唱。

學生以吟誦的方式學習韻文,平長仄短,依字行腔,借手勢表示每個漢字音長的不同,在誦讀中感受到聲韻的抑揚頓挫之美,感受到韻文的美好意境。

2.韻腳是要拖長的

教學一年級下冊《識字6》 :

夜晚 繁星 亮晶晶 爺爺 奶奶 小丁丁

竹椅 蒲扇 螢火蟲 牽牛 織女 北斗星

師:請同學們看這組詞串的一、二、四行的最后一個字的韻母是什么?

生:(齊讀)n饋

師:一樣的。像這樣最后一個字的讀音相同,韻母相同,就叫押韻,讀起來會很好聽。你聽,(范讀)好聽嗎?

生:(齊讀)好聽。

師:來,我們一起來這樣讀一讀,來,小手拍起來。

生拍手讀。

師:這些押韻的字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我們也把它叫做“韻腳”。剛才老師讀的時候,把這些韻腳都拖長了一點讀,聽起來很好聽。我們再來試一試。

生拍手再讀。

學生讀這些押韻的小韻文時,把押韻的字音拖長些,能夠自然地感受到同音回環(huán)相應的押韻之美,興味盎然。

三、察“字”觀“形”,走進書法的殿堂

1.橫畫好像肉骨頭

漢字筆畫的書寫起落有致,形態(tài)萬千。我們應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物象,感悟漢字點畫的形態(tài)之美,在書寫時表現(xiàn)出來。

學寫橫畫“一”時,老師先讓學生說說自己觀察的感覺。

學生:橫有點斜,不是像線一樣的平。

學生:橫比較長,前后都有點粗。

師:是的,這是寫字時用頓筆寫成的。這就叫“橫如橋”。你覺得橫畫像什么?

學生:我覺得它有點像肉骨頭!

接著,老師范寫,邊寫邊指導筆畫書寫的步驟:起筆向右下作頓,稍微回鋒,折向右行筆,稍向右上傾斜,行至末端,微向右上,折向右下重按,平向左折回,收筆。學生書空,慢慢感受橫畫寫法。

2.穿插避讓有講究

第7篇:母語文化范文

關鍵詞:英語教學;母語文化;批判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5)33-0049-04

一、輸入與輸出不對等,理解與共享失衡

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即“文化理念和符號系統(tǒng)明顯不同足以改變交際事件的人們之間的交流”。[1]在跨文化交際中,越是了解對方國家的風俗習慣、文化背景,交流就會越順暢;反之,則會遲滯或提前中斷。因此,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都在強調加強對目的語的文化導入。但是,忽略對本族文化的學習,尤其是忽略學習用英語表達本族文化,也難以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最早是在2000年由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提出。[2]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查明建做的一個試驗,要求一些英語不錯的學生同外國人交談,用10分鐘介紹自己民族的文化、風土人情、歷史風俗等。然而,這些尖子生們慌了神,不知該如何表達。[3]這一現(xiàn)象也讓筆者感觸頗深。在美學習期間,一些剛到美國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會選帶一些體現(xiàn)中國特色的工藝品如剪紙、中國結等作為禮物送給外國導師或朋友,但卻說不出禮物的含義甚至名稱;請外國人一起包餃子,卻不知餃子皮、餡等如何用英語表達;不知道中央召開的“十”怎么翻譯;中國夢到底是China Dream,China’s Dream還是 Chinese Dream;“老虎蒼蠅一起打”等等這些我們常掛在嘴邊上的話題該怎樣翻譯,不知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build an all round well-off society)等這些帶有明顯中國特色的詞匯的英文翻譯。

在交際的三大要素人、信息和環(huán)境中,人的因素至關重要。對于交際主體來說,其發(fā)送的信息是一個編碼過程,對于交際客體來說, 接受主體所發(fā)送的信息是一個解碼過程。在這個活動中,作為信息發(fā)送者的主體顯然起主導、支配作用。當我們主動去與外國人交流的時候,作為交際主體應該可以控制交際進程,使交際活動圓滿完成。但實際情況是,交談中,我們總會不停地追問西方的一些節(jié)日風俗,如“情人節(jié)”、“感恩節(jié)”等,除了希望獲得更為直觀或細節(jié)的信息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除此之外,不知道還可以交流什么,因為我們課堂所學始終都是圍繞英語文化。然而,在交際中,一旦交際客體感覺到自己單純地變成信息提供者,無法從對方獲取有效信息的時候,就喪失了交流的興趣。

無論作為交際主體還是交際客體,對本族文化缺乏了解,或者不能用英語表達會給跨文化交際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源于拉丁語的“communicate (交際)”一詞的本意是“分享”,互通信息。所以,交際的目的是在交流活動中達成理解與共享。交流,尤其會話,是一個共建的過程,交流不是單向而是雙向的。同樣,跨文化交際也不是對異質文化的單純理解與接受,不是以一方對另一方的理解為交際終端,還應包含向另一方輸出本族文化,實現(xiàn)信息共享。H?G?威多森(Widdowson)強調:“交際本身是雙向而不是單向的,交際的進行意味著吸納和傳播,兩者不可或缺”。[4]在跨文化交際中,“吸納”主要指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傳播”則應是向目的語國家輸出本族文化。在全球化交流日益頻繁的情形下,只注重目的語文化輸入而不重視母語文化輸出,已嚴重影響了跨文化交際的進行。

二、交際主體性喪失 批判性思維難養(yǎng)成

輸入與輸出不對等,除了會造成理解與共享失衡外,也不利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芭行浴保╟ritical)源于希臘文kriticos,意思是:提問、理解某物的意義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斷的能力”。批判性能力可以通過后天培訓和教育養(yǎng)成,逐漸形成一種思維習慣。對于學校來說,好的教育意味著能夠讓學生的批判性能力獲得良好的發(fā)展,形成批判性思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獨立思考,不盲從,會質疑、分析、推理等,才能夠培養(yǎng)出真正的好公民。美國哲學學會定義批判性思維為:有目的、自我調節(jié)的判斷過程,是針對該判斷所基于的證據(jù)、概念、方法、標準或前后關聯(lián)等所做的闡釋、分析、評價、推斷和解釋。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都把“批判性思維”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會議”上發(fā)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觀念與行動》第一條的標題是“教育與培訓的使命:培養(yǎng)批評性和獨立的態(tài)度”;而第五條“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中則明確指出,教育機構必須教育學生,使其成為具有豐富知識和強烈上進心的公民,他們能夠批判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尋找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并承擔社會責任。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僅成為西方教育體系的一個關鍵目標,近些年來也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爭論最為廣泛的議題之一。2010年5月在廣州中山大學召開的“全國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改革成果總結暨外語通識教育與課程設置高層論壇”會議呼吁“英語課程不再只是單純的語言技能課,而應該兼具一些富有文化內涵、尤其是能推廣中國文化的課……我們的教學目標也不只是拘泥于提高語言應用能力,而是應該培養(yǎng)學生有理據(jù)的思辨能力?!盵5]老翻譯家、文學家蕭x曾說過:“我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不僅是往學生腦袋瓜里塞多少知識,而更應該讓他們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貓狗訓練好了,也會服從。獨立思考既是人與禽獸的區(qū)別所在,也是國家真正的希望?!盵6]

人們的交際行為主要是以語言為媒介進行信息交換的動態(tài)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信息的輸出與輸入交互進行,主客體的角色不斷變化。如果交際中的一方一味地保持沉默或順應他人,從小的方面來看,實際上就等于否定自我;從大的方面來說,會導致對本族文化喪失信心,失去認同感。在美國一些地方,80年代興起的“新簡樸運動”,除了受到愛默生的影響外,還受到中國老子的影響。但身為老子傳人的我們卻對“中庸之道 ”、“天人合一”知之甚少,更不知用英語如何表達。近幾年英國和美國出版了相當一批反映異域文化的小說,如反映阿富汗人民生活的《追風箏的人》、反映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在德黑蘭閱讀》等,激起了美國民眾對異質文化的興趣。一些華裔創(chuàng)作的小說,例如譚恩美的《喜福會》、張戎的《野天鵝:三代中國女人》等這些反映中國的風俗習慣、文化歷史的作品也大受歡迎。當外國人主動向我們談論對中國人行為方式影響至深的儒家文化 (Confucianism ) 的時候,我們卻說不出個一二三;對某些嘩眾取寵、崇洋的做法不能果斷做出批評,而是人云亦云。這種對自己文化的無知、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怎么被別人看不起也不為過。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世代繁衍生息的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和積淀下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一個民族、國家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和條件,不能很好地傳承自己的文化,在文化對比中甄別堅守,就會逐漸失去文化身份,變成無根之浮萍。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導入,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已是一個迫在眉睫的任務。

三、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導入

教師作為學習的中介者與指導者,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引導、促進學生傳承本民族的文化精粹,學習其英語表達。教師本人要做出表率,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具備一定的國學素養(yǎng)。以前的一些文學大家如周作人、林語堂等都曾做過英語教師,中英文俱佳;現(xiàn)在像陸谷孫等這樣的英文專家也曾熟讀唐詩,閱讀《曾文正公家書》、《朱子家訓》等國學書籍。英語教師應及時補充自己的母語文化知識,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內涵,提高對本族文化和異族文化進行批判性客觀評價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要以意識為先導,正視母語的正遷移。長期以來,英語教學中過多地強調母語的負遷移作用,錯誤地認為英語學習要盡可能擺脫母語的影響,培育英語思維模式。但實事求是地說,在國內教學條件下,培養(yǎng)英語思維是一個長期的、幾乎難以企及的目標。在中國境內學習英語,必然要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即使是英文大家,只要他的母語是漢語,經(jīng)過漢文化的熏陶,他所使用的英文也難免受漢語的影響。更何況,學習英語的目的是如何將自己的想法用英語表達出來,表達出來的觀點肯定深受自己文化的影響。學習者用英語進行練習與交流時,他所要表達的內容大部分是在中國文化環(huán)境下的所見所聞所想。正如Brumfit所說,在任何一個國家,你很難找到外國人“學習英語是為了變成英國人或美國人,用它表達的不是自己的而是英國人的理念、構想、文化”。[7]人們長期以來在自己的母語環(huán)境中和特定的社會條件下所積淀的固有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是根深蒂固的。學習外語,不是要重新感知周圍環(huán)境,而是通過在母語條件下所獲得的整個知識體系和思維定勢來“調節(jié)”的。20 世紀中期,美國盛行的“聽說教學法”完全排斥母語的干擾,80 年代中國興起“交際教學法”,倡導完全采用外語授課,這些效果并不理想。后來人們才意識到:母語可以被趕出課堂,但卻不能被趕出大腦。隨著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的發(fā)展,人們普遍認為從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學習新知識,已有的知識會成為新知識的參照系數(shù)。人類語言的一些共性使得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可以從舊有的知識中找到支撐點。雖然構成英、漢語言的基本符號不同,但它們在表達方式的構成模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出處。例如,英漢的句法基本結構大致相似,大多是主+謂+賓模式,不像俄語那樣動詞還要變位,名詞要變格。此外,人們利用母語所獲得的文化知識對外語學習的內容也有補充作用。就英語的語法而言,因為該民族的直線型思維模式,喜歡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在句子的結構上遵循前端重量原則,主要信息置前,次要信息置后,所以主句放前,而時間狀語、地點狀語、原因狀語等基本都是放在后面。但漢語是一種環(huán)形思維,認為直奔主題過于唐突,總是先有一些鋪墊才會慢慢繞到主題,所以一般把狀語放在前面。從一些非常簡單的例子就可略知一二。如,漢語習慣說:他昨天病了,所以沒來。翻譯成英文就是:He was absent because he was ill yesterday. 在教學中,教師指出兩種語言的異同會有助于學生更快地掌握語法。那種認為在外語教學中可以完全忽略母語的教學思想不可取,正確的做法是正視并利用母語的正遷移。我們應該平衡目的語文化輸入與母語文化輸出,堅持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兼容并舉,打破“中國文化失語癥”局面。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以教材為依托,有意識地引入《二十一世紀報》、《中國日報》等英文報紙以及英文版的“中國文化網(wǎng)”等作為資料來源,加強文化對比。這樣既可以了解時事、文化動態(tài)、風俗民情等,又可以彌補課本中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不足,同時,將一部分熱點話題引進課堂,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和參與的積極性。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對學生的課堂行為給予及時、準確的評價和反饋,使學生感受到課堂活動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對一些文化現(xiàn)象質疑辨析,客觀評估,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隨便盲從,進而使他們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這樣學生在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時候,有實質內容,而不是制造出許多言之無物的漂亮垃圾(beautiful junk)。

參考文獻:

[1]Samovar, L. & Porter, 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M].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House, 2000.

[2]從 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3]樊麗萍. 英語專業(yè)救命稻草:回歸人文[N].文匯報,2014-1-5.

[4]Widdowson, H. G.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A]. R.Ahrens & H.Antor eds.Text-Culture-Reception: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English Studies[C].Hei-delberg:Groos. 1992: 128~34.

[5]王哲等. 全國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改革成果總結暨外語通識教育與課程設置高層論壇會議紀要[J]. 外語電化教學,2010,(5).

第8篇:母語文化范文

關鍵詞: 母語文化導入 中外合作辦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引言

上世紀末期,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據(jù)統(tǒng)計,到2013年,在教育部批復的712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從學科分布看,以文管類為主,其中經(jīng)濟管理類約占50%,外國語言類約占20%,電子信息類約占15%,藝術類和教育類約占10%,工科類約占5%。與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不同,中外合作辦學的投資體制、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是一種新型的辦學形式,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育技術和管理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是引進外國優(yōu)質教育資源,培養(yǎng)出國際化人才。由于合作辦學的教材大多是引進的原版教材,要深入學好并消化吸收教材內容,學好英語并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把打開大門的金鑰匙,由此體現(xiàn)了中外合作辦學班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于一體的教學體系,要適應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边@就要求教師在教授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的同時導入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只有將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關系處理好,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語言和文化的學習。

一、中外合作班學生英語學習現(xiàn)狀

由于現(xiàn)實的原因,中外合作辦學班級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差,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1.語言溝通能力相對薄弱。學生在語言上的最大障礙是口語能力差,與外籍教師的溝通和探討存在困難。這個問題不解決會直接影響到專業(yè)學習,甚至出國留學深造。2.英語學習長期的思維模式與習慣滯后。由于我國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思維還只局限于題海戰(zhàn)術中,要根本改變此局面,使之轉向有效的交際英語學習方向,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中外合作辦學中的英語教學既要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為學習專業(yè)課打好基礎,還要為學生出國學習做好準備,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跨文化交際應用能力。近年來,隨著語言與文化研究的深入,大學英語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內容的重要性。教師普遍強調目的語(英語)文化的教學,忽視母語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導致許多學生由于不熟悉母語文化的英文表達,在使用英語進行中西方雙向式交際時不能恰當?shù)赜糜⒄Z表達中國文化,導致交際任務失敗。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緊密相連,兩者相互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不可分割。Brown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是語言的一部分。Mckay指出通過教授一門語言,教師潛在地教授這門語言的文化。如果只學語言,不了解所學語言賴以生存的文化,等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跨文化交際是兩種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單方輸入,少了文化輸出,就變成了文化引進和文化侵略。但在現(xiàn)今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注重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在外語教學中往往只關注英語語言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英美文化的導入,忽視母語文化的導入,使母語文化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的教學目標和原則

教師如果對語言與文化有基本正確的理解,在制訂教學計劃、設計的課程、制定的大綱和編寫的教材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1)大綱制定:我國現(xiàn)有英語教學大綱對文化因素的關注有所提高,但對于中國文化的導入與學習提及甚少。大學英語教育階段應該在英語教學計劃中增加有關中國文化的分量。(2)課程設置: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課程已經(jīng)有所開設,例如英語國家概況、歐美文化等,但是有關中國文化的英文課程寥寥無幾。我國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遠沒有體現(xiàn)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3)教材編纂:英語教材的編寫直接影響教學內容的實施和教學目的的達成。在編寫教材時,應該將反映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英語文章和譯文納入閱讀類的教材之中。(4)教學方法: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帶領他們在認識、比較中西文化同異的同時,既要吸收英語文化的精華,又要學會中國文化在英語中的表達。

四、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的三個教學策略

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教學策略:(1)增加中國文化英文表達的材料。為了更好地導入中國文化內容,可為學生補充反映中國文化內容的英語材料,例如增加一些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習俗(剪紙藝術)等。(2)中西方兩種文化進行對比。由于現(xiàn)有大學英語教材大部分體現(xiàn)的是目的語文化,筆者在講授課本中有關西方文化的時候,適時采用對比性原則,提高學生對兩種文化的對比和鑒賞能力,例如中國的春節(jié)與西方圣誕節(jié)的對比。(3)使用英漢和漢英互譯的方式,學習中國文化知識。對于中國外語學習者而言,學習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和句型的英文表達,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許多課文蘊涵著這些能夠展示中國特有事物的表達,通過英漢互譯的方式,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意義。

五、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方法

英語教師平時應不斷學習,注意日積月累,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真正具有跨文化能力:(1)通過教材直接講解法。在課堂上,教師應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學生灌輸中國文化知識,學生會在日積月累中越來越好地掌握這些知識。2.教師引導法。文化本身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對比,很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引導學生時,教師應選擇一些典型的作品,使學生短時間內提高交際技能,所選材料中的詞匯和結構應是能與學生的本族語形成鮮明對照的。3.組織學生討論法。在利用討論法豐富學生的背景知識時,教師要精心安排。在進行討論之前,要求學生對要討論的題目及相關的知識有所了解。討論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英語的興趣,使學生在共同學習中互相幫助,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4.補充法。由于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所有知識都在課堂上傳授,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進行文化教學,例如可以組織一些中國文化節(jié)同時進行一些文化知識競賽等。

結語

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我們應加大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實現(xiàn)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重新喚起世界對中華文明魅力的贊賞和認同。作為中外合作辦學的教育工作者,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在努力引進西方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增強傳播本民族文化的意識,采用切實有效的文化導入策略,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具有較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Krama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C].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3]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第9篇:母語文化范文

1.跨文化英語教學模式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大學英語教學新思路

2.在跨文化英語教學中保持中國特色

3.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與思考——以高校英語教師為考察維度

4.跨文化英語教學與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

5.模因論視角下的中國文化英語教學

6.英語專業(yè)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研究——基于廣西184名大學生的調查數(shù)據(jù) 

7.初中文化英語品格重建初探

8.大學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教育

9.地方性院校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調查——以臺州學院為例

10.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11.CBI與大學英語后續(xù)課程構建與實施研究——以《中國文化概況(英語)》為例

12.高師英語專業(yè)學生母語文化英語表達力調查及分析

13.希臘神話對現(xiàn)代英語文化的影響 

14.高職院??缥幕⒄Z教學的實踐和探討

15.高職院校跨文化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淺析

16.言語交際原則下的茶文化英語芻議

17.“產(chǎn)出導向法”理念下中國文化英語體驗式教學模式探析

18.漢英語篇意合與形合的文化闡釋

19.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與大學英語教學

20.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 

21.幼師生跨文化英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方法研究

22.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研究——以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為例

23.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培養(yǎng)研究 

24.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及實施建議 

25.背景文化知識與網(wǎng)絡英語新聞閱讀效度的實證研究

26.社會文化學與英語教學  

27.批評對比修辭學視域下的跨文化英語寫作“第三空間” 

28.格式塔心理學視角下高校茶文化英語教學策略探究 

29.“生活化英語”教學實踐中的“文化—工具”關系

30.中西文化差異與英語詞匯教學

31.基于人本主義教育觀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以培養(yǎng)學生中西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為例 

32.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探析 

33.以“文”“化”人:理工院校中國文化英語教學實踐探究

34.高校英語文化教學及其變量研究 

35.淺談商務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36.大學生地方文化英語表達力的實證研究

37.以內容為依托的中國文化英語教材編寫原則探討

38.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39.高中英語課堂中的文化教學 

40.“微時代”跨文化英語交際能力發(fā)展研究 

41.英語人名的文化特征及翻譯策略  

42.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研究

43.淺談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 

44.英文電影在綜合英語跨文化教學中的運用 

45.論商務英語談判中商務文化意識的體現(xiàn) 

46.理工科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調查與研究  

47.在英語聽力教學中介紹相應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48.跨文化英語教學與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二元思考

49.全球化語境下鈞瓷文化英語翻譯的現(xiàn)狀及前景

50.論文化英語人才建設在成都城市文化軟實力發(fā)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51.試論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背景

52.英漢隱喻差異與跨文化英語教學

53.中國文化英語在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必要性

54.淺談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的跨文化溝通風格 

55.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學研究 

56.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輸入的教學方法研究 

57.英語專業(yè)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研究 

58.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看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導入 

59.淺論英語教學中應注重文化的導入——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 

60.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認同教育

61.英語語言文化類選修課開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2.理工科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調查與研究 

63.大學英語課堂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 

64.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策略探究 

65.淺析跨文化英語報刊的傳播作用  

66.跨文化英語分子寫作學建模的研究  

67.語言輸入與文化適應——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略論 

68.跨文化英語課堂教學的系統(tǒng)工程分析 

69.文化導入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70.體育文化與英語習語  

71.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研究

72.跨文化語境下的音樂院校中國文化英語教學與研究

73.如何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

74.大學跨文化英語教學結構模式和實踐模式

75.文化差異視域下的跨文化英語教學研究 

76.試論教改環(huán)境下跨文化英語教育

77.跨文化交際中的中國式英語現(xiàn)象淺析 

78.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生態(tài)失衡與對策研究 

79.文化英語通識教育與藝術的智性模式 

80.以平行視角審視及反思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評《中國文化英語教程》

81.農業(yè)院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研究 

82.旅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 

83.跨文化英語教學與醫(yī)學生跨文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84.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缺失的原因及對策淺探

85.英語詞匯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  

86.跨文化語境下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87.對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英語授課之探索 

88.跨文化交際教學本族語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研究

89.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本土文化調查分析 

90.基于文化導向教學模式下的高校商務英語精讀教學策略

91.中西文化差異與商務英語教學 

92.從英語詞匯中的外來詞匯——漫談英語詞匯中的希臘文化

93.英語專業(yè)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意識培養(yǎng)——一份基于使用《閱讀中國》進行文化教學改革的報告

94.西方文化視野下的參與式英語教學法探析 

95.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英語委婉語文化內涵探究

96.試析英語習語中的文化內涵 

97.新時期地方院校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調查研究——以濟寧學院為例 

98.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 

99.中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

100.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融入研究  

101.談如何把英美文化滲透到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 

102.英語習語語言中的文化要素 

103.探析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導入

104.從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看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的缺失 

105.加強語言意識培養(yǎng),提高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輸出能力 

106.英語教師中介作用與課堂文化教學相關性研究 

107.英語專業(yè)基礎英語課教學要滲透文化教育 

108.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109.跨文化英語教學對提高大學生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影響 

110.對旅游專業(yè)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調查研究

111.論中國文化的英語教學 

112.面子文化與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研究 

113.填補高校英語專業(yè)文化教育空白——一項高校英語專業(yè)開設《中國文化》英語課的必要性研究 

114.大學生母語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調查研究 

115.淺談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滲透 

116.英語教學中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117.跨文化語境下重視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118.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輸入的問題及策略研究

119.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文化類課程“反哺”教學初探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