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和措施范文

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和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和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和措施

第1篇: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和措施范文

【關鍵詞】高中歷史 課堂 有效教學

在高中歷史課程資源中,歷史教科書屬于最重要的核心內容,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根本,處于教學的基礎性地位?,F(xiàn)代化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較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歷史教材的變革。在現(xiàn)代化教學模式下,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方法已經發(fā)生了質的改變,主要表現(xiàn)在新的時代氣息與價值觀念。教學時,將學生置于主導地位,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其作為學習高中歷史課程的主體,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問題,親自主動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能力、主動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相互競爭的意識,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目標。

一、高中歷史課堂的傳統(tǒng)型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在高中歷史課堂的傳統(tǒng)型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對培養(yǎng)學生歷史情感這一方面內容完全性的忽略掉,往往把教學重點置于歷史的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上,而此舉則會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①落后的歷史教學理念,且教學課堂欠缺創(chuàng)新精神。在現(xiàn)代化教育體制下,大部分高中教師仍然在教學中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按照以往陳舊的觀念對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此外還缺少了應有的創(chuàng)新精神,使得學生無法全部吸收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只是盲目的將刻板的知識、結論傳授學生,不顧應有的教學理念,不斷追求學生的高分成績,以至于學生產生厭學心理。②在歷史教學中,教師目光短淺且無法獲得良好的效果[2]。歷史這一門學科,涵蓋了許多豐富的知識,如經濟、政治和文化等,但由于教師在教學中目光短淺,無法達到有關要求的教學水準,因此無法從旁協(xié)助學生去領悟歷史的文化知識,同時也就無法感受歷史這一門學科的文化底蘊,導致課堂整體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③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陳舊以及學習氛圍沉悶。因為教師沒有良好的教學方式,所以無法使學生積極學習,以至于歷史課堂教學的氣氛格外沉悶。教師忽略學生的意愿,一味地傳授知識,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長期如此下去,將會對歷史課程的教學質量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

二、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方法

在現(xiàn)代化教育中,要對高中歷史課堂進行有效教學,那么歷史教師應承擔對應的教學義務與責任。通過教學進行思考和總結,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努力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從根本上對歷史產生興趣,以促進歷史課堂現(xiàn)代化教學的實現(xiàn)。

(一)改變歷史教學理念,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變革精神

歷史不但是一門學科,而且也是一種文化。在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應該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進行歷史教學,應建立正確的現(xiàn)代化歷史觀念,自覺對創(chuàng)新精神和變革精神進行培養(yǎng),采用全新的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實施有效性改革措施,將歷史教師相應知識和視野不斷地實行擴充,同時還要將自身的歷史修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進行提高。歷史課堂對外開放,不再拘泥于過去保守的教學觀念中,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歷史教學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還能夠促進學生增強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與素質教育發(fā)展需求相適應的目的。

(二)轉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提倡多樣性教學

整合性研究分析各學科教學方式。歷史是一門覆蓋面較為廣泛的學科,各學科之間的教學方法與有效措施都可以實行相互交流和學習。在歷史課程教學中,應結合其他各門學科的有關信息進行整合歸納,再將其相關知識逐漸融入歷史教學里。

實行分組模式,研究教學方法。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安排學生研究一些問題,再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實行分組,而后小組成員相互之間交流,研討出正確的解決方法。這一舉措可以有效地改變原本呆板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主動尋求正確答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1]。

運用多媒體輔助歷史課堂教學。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與網絡這兩種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得歷史課堂獲得了有利的教學條件。在講述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相關影片,讓學生更深層次的了解歷史,有利于提高教學成果。

三、實施有效性課堂檢測,檢驗教學內容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多數(shù)教師無實行檢測工作的意識,缺少檢測教學成果的行動力,即使進行了檢測也只是讓學生背誦課文。教師實施有效地課堂檢測,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吸收知識的具體情況,教師能夠進一步補充和深化歷史課堂教學內容。通過實踐調查分析顯示,歷史課堂教學時,可以運用多媒體的多種功能對基礎知識進行檢測,對于學生較常出現(xiàn)的錯誤,應利用幻燈片制作歷史檢測的選擇題或是填空題,讓學生進行練習。除此之外還要檢測學生的課后作業(yè),出現(xiàn)錯的地方要進行批注,促使學生進行反復練習加深記憶。

四、結束語

在現(xiàn)代化教育中,教師應適時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將傳統(tǒng)型教學方法摒棄在外,同時還要改變自己陳舊的教學思想和理念,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成為主體,促進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不斷掌握新的知識。

【參考文獻】

第2篇: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和措施范文

一、歷史有效性教學的必要性

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以及愛國情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然而,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比如,教學方法陳舊,內容乏味。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為了迎合高考,只是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這就使得教學方法比較陳舊。另外,在內容上,教師不能將歷史事件故事化、趣味化、細節(jié)化,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這樣一來,高中歷史教學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要加強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探討,是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需要,是優(yōu)化高中歷史課堂的需要。實行有效性的歷史教學,有助于推進素質教育不斷向前發(fā)展,有利于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其意義非常重大。因此,必須要提高歷史有效性教學,不斷提升高中歷史教育教學的質量。

二、歷史有效性教學的改進措施

鑒于當前我國高中歷史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探索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下面主要對提高歷史有效性教學的措施方法進行探討。

1.通過問題創(chuàng)設來增強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要依據(jù)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將歷史課本上的內容化作一個個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將這些問題逐步解決,既可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標,又能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中,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問題:(1)新航路的開辟與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各是什么?兩者的不同點在哪里?(2)為什么西班牙的航海家和葡萄牙的航海家能夠開拓出新航路以及如何開辟新航路的?(3)從新航路開辟中,我們可以向哥倫比亞等航海家學習到什么?(4)新航路的開辟對于世界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一些人說它開辟了世界市場,加強了世界經濟之間的聯(lián)系;也有人認為,它加強了各個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還有一些人將之理解成是資本主義早期,為了積累資本而開辟的對外擴張道路。設計這些問題,將學生的自學和討論充分地結合起來,從而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他們對問題的思考能力。另外,要注意的是,設計的問題不能太過于難,學生在回答完問題后,教師應該給予學生鼓勵與贊賞。

2.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提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是過去性;同時歷史又是具體的,有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有人物的語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動,有遺址、遺存等,可見歷史是生動、形象、具體的,其情景性強,但由于教材的簡約性,使本來引人入勝的史實大為失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積極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是提升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學生通過對模擬場景的體驗,大大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進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進行《》講課中,我們可以先播放《走向共和》的一個小片段,使得學生能夠充分地體會到中山先生為追求政治理想所付出的艱辛,同時也使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一下中國革命道路是多么的艱難。

第3篇: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和措施范文

【關鍵詞】討論式教學 歷史教學 高中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130-01

討論式教學的重要意義在于打破了教師“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的教授為主,而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跟不上當前的教育形勢,尤其是對思維活躍、思想豐富的高中生來說,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討論式教學的提出是教育創(chuàng)新的體現(xiàn),適應了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更重要的是當前的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制相對科學合理。內容較豐富、知識性較強,而且教材的各個章節(jié)還有探究性和實踐性教學內容,這使得討論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 制約討論式教學發(fā)展的因素

1.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

造成一些高中生對歷史學科缺乏興趣的原因有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科性質以及學生自身的好惡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影響。歷史學科本身是一門趣味性較強的科目,但是由于初中歷史學科不受重視,有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2.教學方式單一

現(xiàn)階段我國的高中歷史教學仍存在教學方式單一的現(xiàn)象。當前我國中學教師的水平和教學能力都在不斷提高,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卻很難實現(xiàn)教學創(chuàng)新,這主要是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目前大多數(shù)的高中歷史教師依然保持著原有的教學方式,以課堂講解為主。一方面,我國的教育體制要求教師必須按時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就減少了教學實踐的機會或是教學創(chuàng)新受限。另一方面,教師的講解方式單一使學生缺乏積極性,影響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

二 討論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改變教學方式

高中歷史科目是一門相對開放的學科,討論式教學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理念創(chuàng)新。對于高中歷史教師來說,不應將課堂教學局限于課堂本身,要拓展教學思維。在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堂中放下師道尊嚴,把課堂真正地交給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溝通關系,教會學生敢于挑戰(zhàn)權威、勇于思考、敢于提問。高中歷史教學并非完全按書本進行,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有選擇地講解。此外,要注重教學互動,高中歷史教學不應只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也可以有想法和提出質疑,在具體的教學中應注重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允許學生當場提問和質疑,在課堂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允許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活躍課堂氣氛,從而促進教學的有效性。

2.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

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彼J為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對于高中生而言,考試科目固然是應學習的,但是歷史基礎知識的把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只有了解歷史、學習歷史才能使學生不斷地拓展視野、富有遠見。要想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教師可以采取課堂討論的方式探討歷史學習的意義,讓學生充分發(fā)掘歷史學科的魅力,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教會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

3.激發(fā)學生的討論熱情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新課改下高中教學的客觀要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可以采用布魯納提出的“發(fā)現(xiàn)法”。這種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好奇、好動、好問的特點入手,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教學問題開展課堂教學討論。好奇心能使學生在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后又產生新的問題,促進學生繼續(xù)探究和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高中歷史課堂就可以實現(xiàn)由被動教學向主動教學的轉變。除此以外,教師可以列出一些相關學科的知識點來激發(fā)學生的討論熱情,如“二戰(zhàn)風云人物”、“歷史上幾次重要的文藝思潮”等,讓學生在討論中鞏固知識并且提升自我。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高中歷史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當前,我國的高中歷史教育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高中歷史教師有責任也有必要改變教學現(xiàn)狀。一方面,教師應積極拓展教學活動,繼續(xù)深化教學改革;另一方面,教師應重視學生主體的發(fā)展,積極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討論和探索中學習。

參考文獻

[1]王镠镠.芻議討論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2(16)

第4篇: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和措施范文

關鍵詞:情境教學 意義 概述 措施

在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學習歷史課程不是為了掌握歷史知識,而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提高學生自身文化素養(yǎng)為最終目的,同時還強調了學生的情感教育,關心學生的情感體驗。因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將教學內容與學生自身特點相結合,利用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效的融合,已達到教育的最終目標。

一、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概述

情境教學法,簡單的講,就是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它的核心就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設定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應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因地施教,博物館以及歷史古跡等;借助多媒體,通過多媒體的圖片、視頻等方式將歷史教學內容動態(tài)的回放出來;角色扮演,教師在班級布置情境,學生分飾不同角色進行歷史教學內容再現(xiàn)。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責任感以及文化素養(yǎng)。

情感教育既是一種教學模式,又是一種教學策略。在教育的不斷改革中,應試教育的弊端逐漸顯現(xiàn)出來,情感教育越來越被重視起來。情感教育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課堂環(huán)境,通過情感交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獨立自主人格的教學方法。

二、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融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意義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fā)展與改革,情境教學在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與情感教育的融合打破了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給陳舊的歷史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

首先,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歷史教科書中所體現(xiàn)的只是其發(fā)展過程中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并不是完全體會其中的意義所在,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更不用說學習歷史的興趣了。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大大改善了這種狀況,學生通過全方位的身心感受,不僅易于理解歷史知識,還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更大程度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使學生體會到歷史感與責任感。

其次,互換課堂地位,改變教學觀念。傳統(tǒng)的教學感念,大多是教師為課堂的主體,按著課程要求劃重點,根據(jù)考試需求講知識點,學生在課堂上于被動的記筆記與聽講中,一堂課下來學生都是迷迷糊糊的狀態(tài)。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灌輸教學觀念,還使得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互換,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環(huán)境,學生通過自身感受學習歷史知識,掌握知識,這不僅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還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最后,完成了新課標任務,適應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需求,通過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轉變了授課方式,創(chuàng)新了教學思維,不僅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加強了學生對歷史發(fā)展的感悟,還在一定程度上開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潛能。

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效融合的措施

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融合,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但在教師應用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避免這些問題呢?根據(jù)本文分析總結以下措施加以應對:

(一)根據(jù)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教學環(huán)境實現(xiàn)情感教育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利用情境教學中,應該根據(jù)教材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更不應想當然,不考慮學生的自身特點,所有的教學唯一的目的就是為學生學習服務,脫離實際的教學難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師在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環(huán)境時,可以用實物引入教學內容,更可用多媒體展示教學內容,亦可利用當?shù)氐臍v史資源進行參觀教學等等,實現(xiàn)學生情感教育。例如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八國聯(lián)軍》一課,北京的教師就可組織學生參觀圓明園,通過直觀的體驗,教師將教學內容不斷的融入到這次參觀中,在參觀中不斷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解,學生更易理解帶來的影響。

(二)將學生感情帶入到歷史課堂中,以情感人,升華學生情感

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以自己的感情煽動學生的情感,升華學生的學習感悟。教師在教授歷史課程時,可以利用面部表情或者語言語調的描述,來表達對這一歷史課程的情感,學生通過感受教師的情感,把這種情感帶入到學習中,實現(xiàn)情感的升華。例如,在“”這一課,教師通過深沉的語調來講述的背景介紹,通過鏗鏘有力的語調講解林則徐,將這種歷史色彩通過語調的不同生動的描述出來,學生自然而然得領路到的意義所在。

(三)教師在情境教學中,掌控好課堂地位,注重師生情感互動,使學生情感教育得以實現(xiàn)。

高中歷史的情境教學中,教師一定掌控好課堂的地位,應以學生為主,師為輔,及時進行師生的情感交流,以了解教學效果實施的反饋情況。讓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育,并不代表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由學習,反而是教師要發(fā)揮好輔助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的掌握歷史知識。例如,”愛琴文明和古希臘城邦制度”一課中,教師首先講解一下基本的古希臘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生產的基本情況,讓學生自主的創(chuàng)建一個古希臘城邦并制作簡單的圖紙,并讓學生分別描述創(chuàng)建城邦要實施的制度,最后教師總結在講解教學內容。這樣不僅讓學生易于理解與掌握,還能讓學生產生主動探究歷史的樂趣。

四、結語

總而言之,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無論哪種教學方法都應以教書育人為目的,為社會提供全方位的人才為最終目標。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人文素質,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結合好,發(fā)揮其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萬麗艷.高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融合分析[J].求知導刊,2015,(18).

[2]陳浩.高中歷史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融合的途徑[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12).

第5篇: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和措施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高中 歷史教學 教師 學生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教科書發(fā)展了一定的轉變,使高中歷史教材更加的立體化、深入化,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加強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深刻掌握,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實踐性知識的指導,創(chuàng)建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切實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現(xiàn)代教育觀念深入貫徹到教學的每一個細節(jié)當中,促進學生歷史水平的不斷提升,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逐漸表現(xiàn)出了諸多問題,教師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較差,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發(fā)生沖突等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深入開展。

(一) 教學的觀念較為落后,無法適應時代要求。

當前我國很多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將歷史知識變得枯燥而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新時代下,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將現(xiàn)代教育觀深入的融入到每一個教學的細節(jié)當中,改變歷史課堂教學的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不斷的學習、快樂的成長。

(二) 教學的內容較為廣泛,教學時間不夠充足。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內容逐漸增加,容量變大,很多歷史知識的跨度增加,對學生的歷史基礎產生了一定的考驗,而當前我國很多高職學生的歷史基礎較為薄弱,無法適應當前課程改革中教學任務的要求,出現(xiàn)跟不上歷史教學的節(jié)奏,而產生的歷史水平逐漸下降的問題,甚至一些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十分不利于歷史教學的深入開展[1]。

(三) 重視學生的通識教育,忽視學生思維指導。

當前我國很多教師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對學生的“通識”教育指導。在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只是根據(jù)高考中易于出現(xiàn)的題目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和復習,而忽視了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指導[2]。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目的,靈活設計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探究等環(huán)節(jié),不斷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知識框架結構和歷史思維能力。

二、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學改善措施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師要注重改變教學觀念,靈活的運用各種教學方式進行輔助教學,在提升學生歷史水平的同時,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水平。

(一) 轉變歷史教學觀念,開放歷史課堂。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轉變教學的觀念。歷史是一門具有豐富內容和理論體系的學科,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在于指導學生更好的掌握歷史知識,更好的發(fā)展和傳承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促進國家的不斷發(fā)展,而不是為了“應試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先進的新課程理念和現(xiàn)代教育觀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思維水平,擴展學生的視野,形成良好的歷史文化修養(yǎng)。例如在指導學生對《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這篇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首先提問學生“明清時期具有什么樣的時代特征?”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帶動課堂氛圍,使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完整的歷史思維,創(chuàng)建開放性的歷史課堂。

(二) 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

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的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創(chuàng)建一個高質量、高效率的歷史教學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軟件輔助教學等方式。例如在指導學生對《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這篇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在天安門上講話的場景,增加學生的自豪感和祖國榮譽感,從而對知識內容產生一定的情感認識,促進學生歷史知識的學習和記憶。

(三) 注重重復教學內容,加深學習印象。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重復教學”方法的使用,僅僅指導學生對知識進行一次學習可能會使學生很快忘記,而重復教學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例如在指導學生對《兩極世界的形成》這篇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凡爾賽條約”等內容的回憶,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復習,也能夠使學生做好新舊知識的鏈接。

三、結束語

新課程改革為高中歷史教學帶來了新的朝氣和血液,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合理的應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輔助教學,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發(fā)展平臺,使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中,深入的掌握歷史知識,并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和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真正展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第6篇: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和措施范文

【關鍵詞】高中 歷史教學 主體意識 措施 意義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38-01

目前,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師沒有掌握歷史教學的目標,認為學生能夠記住歷史事件就算達到了目的,其實教育的目的不僅如此,還要培養(yǎng)學生會分析歷史、判斷歷史的能力。因此,高中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本文就提出了如何培養(yǎng)高中生在歷史課上的主體意識,并分析其重要意義。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的措施

(一)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大多是沿襲課本的內容,一味的灌輸學生歷史知識,事件發(fā)生的時間、主要人物、重要意義等內容,造成了學生對我國的歷史不感興趣,記不住時間和事件,在考試中成績不高。

新時期的教學是培養(yǎng)主體性的教學,是一個“教”與“學”共同作用的過程,是師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的舞臺。教師在課堂上要進行合理的定位,知道教育的目的是服務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給學生留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其次,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保證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良好互動,才能營造出一個互助、互愛、互信的課堂氛圍,才能提高學生的聽課積極性。最后,要注重學生的體驗。保證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對歷史的喜愛,是從生活實際中獲得的。因此,歷史教學必須圍繞學生展開,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以學生的自我體驗為核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意識。

(二)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對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掌握學生的心理,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第一,要善于運用情感策略,充分展示歷史課程的情感價值,提高自身的情感素養(yǎng),善于抓住高中歷史教材的特點,充滿激情地引導學生學習。此外,還要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樂趣,與歷史進行交流,感受其中的曲折艱辛。第二,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歷史故事講解、組建活動小組、表演歷史短劇等等,為學生們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另外,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現(xiàn)代化技術,放一些歷史短片、圖片,讓學生們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培養(yǎng)主體意識。第三,實施小組合作,加強溝通交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激發(fā)他們的集體意識和凝聚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討論得出答案,最后加以引導。這樣可以強化學生的思維,發(fā)現(xiàn)歷史中的樂趣,促進其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三)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他們已經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有了判斷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要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有目的的教學,還可以采用分層教學法,根據(jù)不同特點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對策,做到因材施教。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生活,做到學以致用,從而提高高中生歷史學習的主體意識。

二、高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的意義

(一)有利于落實三維目標,體現(xiàn)歷史教育教學功能

所謂的“三維目標”就是指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出發(fā),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這個目標是新時期的產物,是教育改革對學生歷史學習的要求,其本質是以學生為本,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要求學生提高學習能力,能夠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在高中課堂上,如果學生學習缺乏自主意識,那么就無法保證積極參與到其中,無法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主體意識的覺醒,才能主動的去學習知識,才能體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才能掌握學習方法。

(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主動性,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

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多了解一些歷史事件,掌握一些歷史人物,而是要通過不斷地積累,了解歷史與現(xiàn)實的差距,并且能夠以史為鑒,避免錯誤的發(fā)生,促進健康的成長。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就不能離開學生的主動參與,課堂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學生的“群言堂”;歷史學習也不是教師簡單的復述課本,而是一個學以致用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例如在中,中國戰(zhàn)敗,沒有使我們富裕起來,是不是就證明學習西方的觀點是錯誤的呢?然后引導學生,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歷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只有學生有了主動學習的熱情,才能打破單一呆板的教學模式,從而活躍課堂氛圍,構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就一定要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基礎。我國在教育改革中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一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喚醒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就要求老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有效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行啟發(fā)式教學,調動學生的樂趣,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另外,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打破對教師、對課本的“信仰”,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能夠用歷史知識表達自己的看法。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保證他們收獲更多的知識。一旦學生有了自學能力,就可以獨立思考,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就可以自己解決問題,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于紹勝.高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的意義[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上旬),2012(2):99-100

第7篇: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和措施范文

1 結合課改教學特點。

明確教學總體目標根據(jù)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要求和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闌家基于發(fā)展基礎教育、提升國民素質的目標,結合了國內外的教學經驗,謹慎地推行了高中歷史課程改革。這些歷史課程改革契合了高中歷史教育的教學性質和基本任務,遵循了時代改本質性要求,促使學生形成強烈的歷史意識、正確的歷史觀念,增強學生對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的理解力與判斷力,提高學生的生存與發(fā)展能力。

2 打破專題模塊安排,完善課程整體結構

新課改教材由原來的通史編排模式改變?yōu)楝F(xiàn)在的專題編排模式,專題模塊知識點突出,中心主題明確,主線清晰,時序明顯。專題編排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的課程結構,適應了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發(fā)展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拓寬了知識廣度,挖掘了歷史深度,也增加了學習難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選修、必修內容,必讀、自讀內容之分,而在專題教材中沒有這些。專題模塊成為了"沒有麻袋的馬鈴薯",缺乏了歷史宏觀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借鑒通史教材模式,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與專題模式相結合,使某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相關知識建立有機聯(lián)系,避免人為地過度區(qū)隔歷史,而是整體性呈現(xiàn)歷史事實,即是對歷史學科體系按時空順序進行重新建構。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采用縱向與橫向結合的方式。在對專題典型事件或領域作深入闡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時,結合人類歷史發(fā)展時期內重要歷史內容,統(tǒng)籌安排歷史時間、歷史空間中的歷史事件,在不同的歷史范圍運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充分體現(xiàn)歷史教學的時序性和整體性,完善課程整體結構體系。

3 調整傳統(tǒng)教學方法。采取多元教學方式

新課改教學要求教師更新原有的教學理念和思想認識,改變"自以為是"的教學態(tài)度,改變單純知識傳授、單向傳遞卻無反饋的狀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景教學、師生互動模式、專題研究、理論聯(lián)系實際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學效果。在具體方法上,采取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做到寓教于樂;在完善歷史事件要素的情況下,使歷史知識趣味化,讓學生感到興趣盎然;對歷史知識采用口訣記憶法,師生共同編排歷史知識為順口溜,簡單易記,避免枯燥乏味;根據(jù)"愛屋及烏"之原理,關愛學生學習和生活,與學生談心成為朋友,避免學生思想波動影響學習;采用歷史知識串聯(lián)法,抓住歷史線索,以時間推移為線索,以空間轉換為背景,做到基本歷史知識綱舉目張;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關注時事熱點,化歷史為現(xiàn)實,如通過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亞內戰(zhàn)"等事件背景,貫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識內容等。新課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學模式,必須結合地域特點、民族風俗習慣、學生個性、基本知識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條件等因素進行多元化選擇教學方法,立體化運用教學方式,人性化實施教學。

4 適應教學維度要求.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

新課改高中歷史教材要求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為維度.提倡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成為學習自覺性、知識系統(tǒng)性、邏輯嚴密性、思維辯證性、素質全面性的"社會人",學會使用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歷史知識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和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理解、運用歷史知識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能力;通過架設知識橋梁。增長學生見識,開拓其視野,構建歷史知識體系,使其能夠對歷史知識融會貫通,正確闡釋和解析歷史事件,從而具有把握現(xiàn)實事件的歷史關聯(lián)和發(fā)展趨勢的能力。

5 改善教學管理機制。構建學生評價體系

第8篇: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和措施范文

【關鍵詞】 高中歷史;課程目標;課堂目標;實施策略

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離不開課堂教學,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明確,才能夠確保教學的方向正確,從而增強教學的目的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筆者聯(lián)系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實際,就高中歷史課程目標的實施策略進行進行如下探討。

一、確定目標的有效策略

高中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確定時,主要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因素。一是以滿足學生學習歷史的需要為目標。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深入地了解,摸清學情,掌握學生的歷史學習基礎、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需要,這樣才能夠確保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際相符合,從而確保教學目標的有效性。二是要關注社會背景特點。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說的就是歷史借古鑒今的作用。因此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與歷史社會大背景相結合。只有尊重當時的社會背景,才能夠真正地還原歷史、了解歷史。三是要注重時展。應用時展的眼光看問題,以確保教學目標的確定與時代特點相適應,體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時代性,體現(xiàn)時代的進步。 如在教學“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一課時,從知識與能力方面的目標來看,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當時秦朝統(tǒng)一時的時代背景、經過,了解皇帝制度、郡縣制,分析秦朝統(tǒng)一實行中央集權的歷史意義,歸納總結君主專制所采取的舉措,對其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在過程與方法方面,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要求學生主動進行學習,能夠繪制當時的疆域圖,認識到割據(jù)到統(tǒng)一的進步。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讓學生通過了解秦朝統(tǒng)一的重要意義,增強自豪感,充分認識到中央集權建立的基本國情,從貴族制到官僚制、從分封制到郡縣制,感受到政治文明進步的必然性。

二、整合內容的有效策略

確定目標后,就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F(xiàn)代的歷史課程教學應該樹立大課程觀,不僅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還要突破教材的局限,不斷拓展和豐富教學內容,廣泛采納各種教學資源,根據(jù)教學需要對相關資源進行整合,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而且更加與學生實際需要相符合,能夠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故此,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時,必須緊密圍繞目標選擇內容,以促使教學目標更好地達成。在整合教學內容時,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歷史教學資源,突破課堂教學信息的局限性,以豐富教學內容。在選擇好內容后,就要進行內容的組織與整合。這些選擇的內容就像一些沒加工的原材料,只有對這些內容進行加工處理、重新整合,才能夠更加方便于教學。如仍以“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舉例,探討一些如何整合教學內容。這一課主要包括三個內容:“六王畢,四海一”,海內為郡縣,百官公卿。從秦朝統(tǒng)一來看,雖然了解了背景、發(fā)展經過,但是這個偉大歷史事件究竟有何影響呢?教材中涉及的少。因此,這就需要教師補償這個方面的內容。從關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的相關內容來看,郡縣制的合理性及影響也沒有明確交代。如果僅僅就教材內容,就難以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它的運作方式。因此,需要引導學生探討其合理性并引入官僚政治的相關內容。

三、實施目標的有效策略

確定了教學目標,整合了教學內容,關鍵就在于實施。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想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就要選擇科學恰當?shù)牟呗裕瑥挠嘘P策略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構建互動的高效歷史課堂。教學需要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去完成。故此,采用合作探究教學法,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在歷史課程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科學設計和引導下,可以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有效的發(fā)揮,同時,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進行對話,能夠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視野,升華學生的情感,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 “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時,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針對“剪辮子”浪潮,有的學生提出了“從剪辮子這一習俗的轉變,我們讀懂了什么內涵?”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進行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和集體交流。通過師生回答和生生互動,同學們暢所欲言,在相互探討交流中,達到了相互啟發(fā)、相互促進的目的,提高學生應用歷史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教師對新課改下的探討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理解并不完全準確,只是注重探討交流的形式,沒有抓住探討合作學習的本質,忽略了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因為獨立思考不成熟、準備不充分,討論交流也就無法深入,這樣就容易導致學習過程流于形式,從而將自主探究的歷史課上成了甩手課、放敞課,從而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二是加強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yǎng)。要提高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yǎng),就應做到古今結合,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讓學生歷史中看到現(xiàn)實社會中的影子,讓學生通過對歷史人物、事件的分析與思考,并聯(lián)想到當代社會中的相似情況,通過古今分析比對,可以從中找到相同的地方,也可以發(fā)現(xiàn)當時社會歷史條件與當代社會情況的異同。如在學習運動的相關內容時,將其與近代史上中國進行對比,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激發(fā)起來了。如在學習現(xiàn)代史中改革開放的有關內容時,將其與歷史上的商鞅變法、等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起到鞏固復習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的歷史文化素養(yǎng)。當然,此外還有很多種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措施,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引用歷史故事等方式方法,只要切實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安排,加上合理應用,就能夠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多種多樣,但不論采用何種方法,都應以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中心,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結合社會發(fā)展要求,體現(xiàn)時代精神。當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文中所述的相關內容,僅僅是個人在歷史教學中一點體驗和感慨,作為教師,只有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切實圍繞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才能夠促進教學質量的快速提升。

【參考文獻】

[1] 李君崗.高中歷史課程目標實施的探討[J].上海教育科研,2012.09.90-91.

第9篇: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和措施范文

目前高師院校歷史學教育采用的中國古代史教材主要有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華東師大出版社等出版的多種版本,其中大多數(shù)版本的第一版編寫時間多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諸版本教材雖再版多次,除了添加一些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新發(fā)現(xiàn)外,在內容上并沒有大幅度的修訂。而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至今,高中歷史教材已經多次修訂乃至重新編寫。因此,現(xiàn)行的高中歷史教材與高師歷史教材在編寫時代有著較大的時代隔閡。

從編撰體例看,現(xiàn)行高師歷史教材均是章節(jié)體,均是以唯物史觀的五種經濟形態(tài)來作為中國古史分期的依據(jù),按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tài)的依次演進編排教學內容。中國古代史是高師歷史專業(yè)的必修課,授課時一般約占中國通史總課時的40%。而現(xiàn)行使用范圍最大的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主要是根據(jù)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編寫的。在課程設置上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學習模塊,分為25個專題。其中與中國古代史有關的專題共三個: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僅占必修專題總數(shù)的12%,其課時分配的比例占總課時數(shù)的10%~15%。選修課分為六個模塊,其中與中國古代史有關的內容有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儒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孔子、杰出的中醫(yī)藥學家李時珍、二里頭文化的探索、三星堆遺址──古蜀文明之謎、中國著名歷史遺跡、明清宮殿、皇家園林和陵墓、中國古城和古村落、中國昆曲,不到全部選修內容的10%。由于高中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任選2~3個模塊[1],因此,高中生能夠通過選修課學習中國古代史的內容是十分有限的。由此可見,高師歷史教學和高中歷史教學在中國古代史教材的編撰體例上截然不同,在課程設置上有著很大差別,在教學課時和內容的比重上也相差巨大。

編撰體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的差別,直接造成了高師歷史教學和高中歷史教學在教學方法、目的、手段等方面的斷裂。以專題為主的高中教材編撰體例使高中歷史教學的日常模式主要以多媒體教學為手段,以某一歷史專題為講授的主軸,以使學生掌握歷史階段特征和發(fā)展線索為目的,最終使學生具備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fā)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xiàn)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lián)系,培養(yǎng)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從理論上看,目前高中歷史教學的一整套教學設置似乎有利于培養(yǎng)出在知識、能力、情感上均較完備的合格高中生,但在應試教育大環(huán)境沒有改變的條件下,在以升學為“指揮棒”的前提下,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十分堪憂。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土地制度的演變”一目為例,編撰者沒有提及西晉占田制、明代的地丁銀、清代的攤丁入畝等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土地制度。對于均田制僅提了一個名稱,基本內容沒有介紹。對于中國古代的賦稅征收,如西漢時期的口賦和算賦、田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租調制、戶調制,唐朝的租庸調制以及明朝的一條鞭法一概刪除。僅留下井田制、均田制兩個名稱和一些表述模糊的文字,如“面對土地高度集中,歷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維護小農經濟,鞏固統(tǒng)治?!盵2]從中國古代土地利用的實際情況看,在中唐以前,中國社會并不存在嚴重的土地兼并問題,相反是存在著大量荒地沒人開墾的問題。在中唐以前對于國家而言,人口比土地要重要。至宋代國家奉行的還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中國古代土地兼并現(xiàn)象的嚴重化,主要發(fā)生在玉米、馬鈴薯等高產農作物傳到中國以后,引發(fā)人口急劇膨脹的明清時期。由此可見,現(xiàn)行的高中歷史教材存在著為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推行素質教育,而大量刪除基本歷史知識,為片面追求減少教材文字量,而行文表述不清乃至基本史實錯誤的情況。在此基礎上,高中歷史教學不僅無法培養(yǎng)高中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在其頭腦中也形不成所謂的知識體系和階段特征,而且還會造成學生基本歷史知識的嚴重缺乏,使其產生“歷史不過就是干癟毫無生氣的文字”的厭學情緒。這樣縱使高中歷史教師運用多媒體、歷史劇等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教學手段,學生在經歷了課堂的活躍氣氛之后,仍然沒有多少所得。而筆者根據(jù)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新課標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大一歷史專業(yè)新生普遍存在著基礎知識不足、知識體系混亂、閱讀文獻能力較弱等諸多缺陷。這使高師歷史教學很難順利開展,不僅無法向學生介紹學術界研究成果和問題所在之處,也無法與其進行深入的討論和探究,反而不得不就大一新生在高中階段沒有學習或者涉及較少的中國古代史重點歷史知識,如前面所提的口賦、算賦、田租、占田制、均田制、租調制、一條鞭法等運用大量時間加以講解和說明。這又使高師的歷史教學變成了教師一人單獨講授,學生在課堂記筆記,考試背筆記的“一言堂”和應試教育。而這種教學方式又令學生索然無味,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大大降低。經過這樣四年的本科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這些高師生畢業(yè)后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的實際能力和知識水平就很成問題。這樣周而復始,無疑會對承載著激發(fā)中華民族自豪感、認同感、愛國心、社會責任感的歷史科學構成嚴重沖擊。

二、高師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鑒于以上高師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的諸多斷裂之處及其影響,筆者認為應當盡快對高師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進行有效的銜接。而高中和高師兩者屬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各自的管理方式及運行體制也大不相同。因此,在當前的條件下,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高中歷史教師不應再單純地追求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樣性,不要過于注重教學形式,因為再先進的教學方法都必須要落實到歷史知識的講授上。與其耗費大量精力研究看似吸引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但實際教學效果十分有限的教法,不如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對歷史知識的準確把握和如何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歷史知識體系之上。高中歷史教師在使用現(xiàn)行將大量歷史知識刪除的教材的條件下,使學生對自己國家和世界歷史有一個基本明確和清楚的認識,并為有志于學習歷史學專業(yè)的學生打下堅實基礎??傊?,高中歷史教師要澄清如下認識,即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素質不應以大幅度的刪減歷史知識為代價;教法、教學手段僅是幫助學生學習的手段,并不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核心,真正的教學核心仍然是承載著人類文明的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