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歷史教學問題范文

歷史教學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教學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歷史教學問題

第1篇:歷史教學問題范文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教育創(chuàng)新 學科功能

歷史學是一門科學。史學家夏曾佑先生說:“智莫大于知來。來何以能知。據往事以為推而已矣!”說:“歷史者,記載以往社會之現象,以垂示將來。吾人讀歷史而得古人之知識,據以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類知識之所以進步也。吾人讀歷史而知古人之行為,辨其是非,究其成敗,法是與成者,而戒其非與敗者,此人類道德與事業(yè)所以進步也,是歷史之益也?!笨梢娗拜厒儗v史的重視。歷史,它連接著過去,揭示著未來。歷史的作用很大,怎樣教好歷史,需要教師長期的鉆研和思索。教學多年,下面筆者談一談實踐中的體會。

一、講課避免抽象講解

教授八年級第一課《》中“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兩個概念時,學生覺得比較抽象,和頭腦中的意識對不上號。對此,教師可以針對做一個周詳的講解,那時候中國政治經濟正在起著變化.前,中國在政治上獨立自主,用外權干預,清政府大權在握;后,不平等條約的屢屢簽訂讓中國的領土、司法、關稅遭受侵犯,一些喪失,這就是“半殖民地”。至于“半封建”,就必須從經濟上解釋,前,中國自給自足,統(tǒng)治中國的是封建經濟,后,國外的商品源源不斷涌入中國,同時資本主義應運而生,蓬勃發(fā)展,所以說,既存在封建經濟,又有資本主義經濟滲入,這就是“半封建”。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清楚了,有了明確的認識。

二、借鑒歷史教訓

熟悉歷史演變明清以后,隨著封建專制的發(fā)展,科舉制日臻完善和周密,科舉制在甄拔人才方面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但是,從明清以后走向了有害的一面,也就是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過于拘泥,專門取四書五經命題,對經義做出闡述,只能以朱熹的觀點為標準答案,扼殺了思想,形式八股,格式單一,寫作步驟單調。

我國封建社會早期和中期,科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從明朝中后期逐漸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閉關鎖國政策,使中西文化交流中斷;中央集權統(tǒng)治對科技束縛越來越嚴重,但封建王朝重文輕理和迷信落后思想的阻礙,尤其是科舉考試只考四書五經的文科不考自然科學的理科,不能與時俱進是一個重要原因。作為四書五經的考試內容和八股文的形式本身都沒有錯,問題在于統(tǒng)治者給它做出了限制,專注于利用它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權益,想方設法壓抑人們的思想,打擊學子們的個性發(fā)展。四書五經是優(yōu)秀的儒家經典,是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巨擘,八股文也無可厚非,然而從內容上說,人的精神營養(yǎng)需要從多處吸取,只有四書五經難免偏頗單一,另外幾百年只寫一種文體,何談發(fā)展?科舉制最終被晚清政府廢除。

此外,歷史教學也需要讓學生參加了一些活動,親眼所見歷史古跡會加深學習的印象。歷史活動的組織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如對歷史劇的編演、歷史知識有獎競賽、歷史謎語趣味競猜、開展歷史人物辯論會等,方法多多,不一而足??傊瑲v史課程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它具有引領和教化作用,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都肩負著非常重大的責任,教師們深深懂得: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付出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獲。教學手段越豐富,學生學得越積極,獲得知識的速度越快。相信通過教師不懈的努力,歷史課必然在學生的心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三、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具備較強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歷史學科雖然具備許多有利于培育學生創(chuàng)新教育的因素,但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創(chuàng)新教育并沒有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受到應有的重視,知識傳授、應試技能的訓練成為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師落后的觀念、陳舊的教學方法嚴重阻礙著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必須能夠隨時了解和掌握歷史專業(yè)內容發(fā)展變化的脈絡,在更高層次上駕馭教科書,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科書。近十年來,史學界研究的成果豐碩,中學歷史教師應該涉獵歷史上重大歷史現象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并恰當地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去。一位優(yōu)秀的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具有追蹤歷史學科學術動態(tài)和學術研究的能力。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難想象,歷史綜合素質差,創(chuàng)新能力低的教師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強的學生來。實際上,這種傾向漸有加強的趨勢,應該引起教育界同仁的關注。

四、著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精神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精神,即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觀歷史原貌的前提下對歷史現象的一點認識,而不是去死記模式化的固定結論,這樣就能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僵化定式,展開思維飛躍的翅膀,真正做到論從史出,寓論于史,史論結合。我想,有這幾點值得注意:

(1)角度創(chuàng)新。歷史教師先對長期流行的結論(一般為歷史教科書的結論)進行分析,探究此結論是從哪個“角度”或“視角”得出的,并啟發(fā)學生,分析歷史現象,不應該拘束于某一個固定的角度或視角,而應該是多角度多視角。從不同的角度或視角看待歷史現象,自然會得到不同的歷史結論,然后幫助學生自己去評價、完善結論。這種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方法稱之為“角度創(chuàng)新”。

(2)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授之以漁。教師應該教會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親自獲得知識乃至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學生的“學習”明確解釋為“學習如何學習”。顯然,掌握學法是現代社會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當今世界教學改革的新趨勢,也是現代教學論的新思想。

(3)培養(yǎng)學生質疑精神。創(chuàng)新型人才,通常思維不被已有的結論所束縛,不相信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不屈服專家學者的權威。鑒于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對傳統(tǒng)固定的結論進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據何種原理或理論推理出來的,這個理論是否嚴謹,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

參考文獻:

第2篇:歷史教學問題范文

【關鍵詞】高中歷史 問題設計 有效性 四種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B-0052-02

在長期的課堂改革過程中,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歷史教師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些都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實踐的學本課堂教學模式,強調以問題設計為起點,自主學習為基礎,學生討論為途徑,自我展示為目標。其中教師點撥時間不超過15分鐘,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不少于25分鐘,自我展示的學生大于學生總人數的20%,從中可以看出課堂高效的關鍵是問題設計是否有效,是否高效。

高中歷史教學問題設計注重有效性,應重點突出以下四個方面:

一、有的放矢 發(fā)軔之始

如何提高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引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筆者認為問題設計應具有科學性與針對性。在歷史課堂中不能也不應該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因此,我們可以結合課程標準、高考考試說明、學業(yè)水平測試要求來保證問題設計的科學性。依據江蘇省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是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江蘇省學業(yè)水平測試要求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了解世界銀行和國際國幣基金組織,理解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來設計問題。明確課堂的重難點: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通過一個主導(美國),兩大體系(貨幣體系和貿易體系),三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xié)定)來理解此重點,更為清晰。

其中了解、知道型為基礎知識,設計此類問題必須明確目標,例如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國家,通過了以什么為基礎的法律文件,可以讓學生借助問題導學單自主學習完成,課堂上可以通過填空、判斷、選擇題的方式檢測反饋。同時課堂上必須保留一定時間讓學生自主背誦和消化。重難點問題設計圍繞理解探究類知識點展開。例如:如何理解戰(zhàn)后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二、層層遞進 條理清晰

怎樣充分地利用好課堂時間?重點在于問題設計應具有邏輯性與層次性。教師首先強調知識點的內在邏輯關系構建知識結構,同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分層次、有梯度地設計問題。例如:本課線索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從“無序”到“有序”,強調了第17課與第22課的內在邏輯,點出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fā)展的特點:體系化、制度化。

設問: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無序”的原因?(人教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西歐國家普遍衰落”;人教版必修二“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下,各國引發(fā)關稅戰(zhàn)、傾銷戰(zhàn)、貨幣戰(zhàn),空前激烈的經濟危機破壞了原有的世界貨幣體系,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秩序混亂不堪?!保?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從“無序”到“有序”過程中,美國為何提出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世界貨幣體系?(企圖建立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貨幣體系)該體系是怎樣建立的?(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布雷頓森林協(xié)定》,1945年根據協(xié)定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如何體現美國為主導,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得特權和支配地位?(《布雷頓森林協(xié)定》的內容即雙掛鉤,使美國取得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絕對控制權,總部設在華盛頓,關鍵職務由美國人擔任,獲最大投票權)突出美國為主導的貨幣體系,從其醞釀到誕生都有美國的意志。

三、不憤不啟 漸入佳境

問題設計應具有趣味性與啟發(fā)性。在歷史課堂上,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覺行動,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例如: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區(qū)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國際求助熱線:以下國家紛紛打來國際求助熱線,可以向哪個組織求救?他們組織的宗旨分別是什么?

材料一:1997年,韓國突發(fā)金融危機,韓元貶值1/2以上,韓國政府不得不向某國際組織申請貸款來穩(wěn)定貨幣。

材料二:2008年中國5?12汶川大地震后,需要大筆資金用于震后重建。

材料三:金融危機之后,冰島破產,冰島克朗對歐元匯率縮小,冰島人均負債曾達到25萬美元!

材料四:2008年3月21日,某國際組織執(zhí)董會昨天批準給中國3840萬美元貸款,用于修繕保護甘肅省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文化自然遺產,開發(fā)可持續(xù)旅游業(yè)。學生小組討論可得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貶值和收支失衡,提供短期貸款;世界銀行――恢復和發(fā)展經濟,提供長期貸款。

歷史課堂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發(fā)達國家在外交上表現出來的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充分體現了他們在當前經濟發(fā)展全球化趨勢中掌握了充分的主動權,成為最大受益者。而發(fā)展中國家面對此情此景,更應該團結合作,謀求雙贏,在某些領域更應該掌握國際話語權。例如2015年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簡稱亞投行,AIIB)。它是政府間性質的組織,總部設在北京,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戰(zhàn)后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你有哪些感悟?“當今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就是掌握國際規(guī)則制定權的國家”。――當代著名國際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學生對此自然感同身受。

四、不疾不徐 水到渠成

問題設計應注意適量與適度。針對不同階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問題設計要適量,題量控制在10題以內,當堂練習,及時講評。同時,問題設計也應適度,可以設計成基礎題與能力提升題?;A題設計以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為主,要求能準確記憶歷史事件的要素和發(fā)展過程;明確歷史事件不同階段的特征。能力提升題培養(yǎng)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概括和歸納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如:材料一,關貿總協(xié)定只是一個臨時協(xié)定,在解決國際爭端時缺乏法律的強制性,已經不適合時展的需要。已經多次出現其成員國利用該弊端,無理地打擊競爭對手,為本國謀取不當利益,直接導致許多國際貿易糾紛得不到真正公平、公正地解決?;卮穑簹w納關貿總協(xié)定的弊端有哪些?分析:關貿總協(xié)定是一個臨時適用的多邊貿易協(xié)定;規(guī)則不嚴謹(貿易保護主義有可乘之機);關貿總協(xié)定在解決國際爭端時缺乏法律性的強制性。

材料二,關貿總協(xié)定在其生效后的40多年里,經過多次多邊談判,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平均關稅下降到13%,發(fā)達國家平均關稅降到4.7%。達成關稅減讓的商品達10萬種。同期內,世界貿易總額增長了10倍以上?;卮穑宏P貿總協(xié)定對世界經濟發(fā)展有何影響?分析:為戰(zhàn)后世界經濟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自由貿易的平臺,有利于世界經濟恢復和發(fā)展。至此,重難點理解水到渠成。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xié)定,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三大經濟支柱,形成了戰(zhàn)后世界經濟貨幣體系和貿易體系,逐步導致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推動世界經濟朝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fā)展。

只要有歷史教師的共同努力,并從歷史整體上高屋建瓴,從歷史細節(jié)處精雕細琢,同源共流,就一定會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素質。

【參考文獻】

[1]周洪宇.陶行知:教師讀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李林川.關于歷史課堂“問題教學”的若干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4

第3篇:歷史教學問題范文

關鍵詞:大學;歷史教育;學生;問題意識;教育

一、前言

我國社會正處于高速發(fā)展的階段,相應的信息傳播和更新速度較快,經濟和文化與國際接觸和交流也更加充分,這些都為新時期的大學生培養(yǎng)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機會,但是由于學生的“問題意識”淡薄容易帶來長期發(fā)展的隱患,為此大學教育機構在進行課程設置和培養(yǎng)方案時都會有針對的開展“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當然歷史學科也在這個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二、現階段大學生缺乏“問題意識”的現象概述

“問題意識”是一種人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將會通過思考不同的問題,在思考過程中尋求解決方案的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人類的經驗、世界觀和價值觀,在不斷的思考過程中尋求進步和完善。因此依靠這種“問題意識”能夠準確反映出人類的閱歷,同時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對思維的強化,有助于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在現階段我國提倡創(chuàng)新意識的需求下,對“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

在新時代卻簡單的尋求學生文化課程分數的提高,忽視了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反而是西方國家將這種“問題意識”的教育占比提高,這樣就造成我國培養(yǎng)的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這種從小形成的教育方式在大學教育中體現的更加突出。比如在大學課堂上沒有人會提出問題,甚至對于自己的不知道的問題,大學生也會羞于提問,他們認為提問是一種無知的表現,怕受到老師的責備和同學的嘲笑。

高校傳統(tǒng)歷史課堂教學的缺點:

高校歷史傳統(tǒng)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講、學生為主聽,整個課堂由老師主導。缺點首先是“重師輕生”的現象。衡量歷史課堂教學的標準是歷史教師個人素質和水平。備課是否認真詳盡,講課是否生動豐富、條理鮮明,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也以量化考核為主。如果如果遇上教師缺乏歷史學科教學經驗,單憑其個人經驗和直覺來進行歷史教學指導,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其次,表現在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主要是教師在前面講授歷史知識,學生坐著聽老師講課,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比較少,因此,不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發(fā)展學習興趣;再次,就是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我國大學生中缺乏“問題意識”的根本原因

首先中國的教育從最開始就是一種不求甚解的教育模式,填鴨式的教育從小學就開始,在不斷的打壓下學生逐漸失去了提問的能力,相應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會被打壓,在從小到大的教育過程中也沒有針對學生探索能力和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內容,這樣培養(yǎng)出的學生就會造成“問題意識”的缺失。

其次中國學生普遍較為羞澀,學生的教育中普遍認為如果提出問題就代表你不懂,沒有提出問題的人就是比你懂,比你強,那么學生的自尊心作祟就很難提出問題,寧愿把問題放在心里也不說出來。

最后是老師在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沒有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面對最初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缺乏耐心進行深入的解答,對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很大的打擊,尤其是經歷過度的打擊以后學生就很難再有“問題意識”,這種情況是十分危險的,對學生未來都產生較大的影響。

四、大學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 問題意識”的途徑

第一點應該徹底轉化現有的傳統(tǒng)思想,重視問題意識。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重視問題意識,那么就會在這個前提下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也會在這種培養(yǎng)模式下有意識的參與提升自我問題意識。

第二點是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并耐心予以引導和解答。學生遇到問題能夠進行思考和提問應該是被鼓勵和幫助的,只有營造出這樣的氣氛才能夠幫助學生有效提問,勇敢提問。

第三點是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提問環(huán)境。減少學生在提問時的羞澀,就應該鼓勵多思考的學生,讓學生正視提問的優(yōu)勢,而不能讓學生盲目的攀比學習的結果,從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收獲。

第四點是巧妙地引導學生提問。由于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適當的引導,教會學生如何提問將成為學生一生受益的財富,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多提問,并將提問技巧化、深入化。

五、結論

通過本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學生的“問題意識”單薄已經成為影響學生成長的一項重要問題,在學生教育的不同階段都應該予以重視和改革。在大學歷史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提問環(huán)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習慣,從而使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漸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靈美. 試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有關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考試周刊[J], 2014(83):137-137.

[2] 朱萍.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新課程:中[J], 2015(7):55-55.

[3] 柳池.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育[J], 2015(30):118-118.

[4] 景紅艷.關于提高高校歷史專業(yè)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11):44―45.

[5] 張祥穩(wěn),江貽隆.加強高校歷史教育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以非歷史專業(yè)本科生為中心的研究[J].巢湖學院學報,2014,(1):146―150.

第4篇:歷史教學問題范文

關鍵詞:歷史教學;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

所謂問題意識,就是學生能夠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以積極主動的身份參與到實踐教學中去,并且積極提問、積極解答,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實現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梢哉f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新課程對于高中歷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課程對于高中歷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新課程改革倡導“一切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希望可以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得其綜合素質得以全面培養(yǎng)。在這種新課程改革觀念的引導下,積極開展高中歷史教學,就需要適應全新的要求:讓學生參與到歷史教學過程中去。

二、高中生參與歷史教學問題意識的現狀

1.教師教學方面的問題

一直以來高中歷史教學,習慣性地以灌輸式的教育模式為主,為了能夠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常常忽視了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一直停留在理解和領會歷史知識水平的角度上,不僅僅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束縛,還難以實現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2.學生學習方面的問題

在高中歷史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的影響下,使得學生形成了思維慣性:唯書唯師。簡單來講,就是在學生的思維里,書本和教師是歷史課堂的依據。在這樣的慣性作用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慢慢消失,也就很少去提問、去參與。這不僅僅使得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還難以從更深層次去理解歷史事件。

三、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學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1.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

傳統(tǒng)教學觀念是束縛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關鍵性因素。因此,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尤為重要。具體來講,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轉變涉及:其一,積極改變教師觀念,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學設計中的同時,還要將探究的實踐活動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人,以便構建其自己的知識體系;其二,改變學生的思維惰性,倡導學生從多角度去理解歷史,解讀歷史,以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以便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課堂呈現出更加活潑的氛圍;其三,倡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創(chuàng)新,使得學生破除對于創(chuàng)新的神秘感,培養(yǎng)學生從提出問題出發(fā)去分析、去研究、去解答歷史事件。

2.奠定歷史基礎知識

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依靠傳統(tǒng)觀念的改變,還應該奠定歷史基礎知識,可以說這是促進歷史問題意識形成的關鍵所在。學生能夠提出更加有建設性的問題,往往是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但是,其前提是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了解程度達到一定的層次。試想一下,如果學生連基本的歷史事實都不了解,怎么可能在此基礎上提出比較好的問題。

3.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更多興趣,并且在和諧的氛圍中,敢于表達自己,彰顯自己,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也是一樣,這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環(huán)境和條件。對此,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其一,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避免對于學生的提問做出過度的批評或者鼓勵,倡導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歷史教學實踐中去;其二,注重教師教學用語,避免給學生形成刻板的影響,從而使得學生不敢參與到歷史教學中去;其三,注重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在平時生活中與學生打成一片,以便消除學生的顧慮,以更加平等的身份參與到課堂中去;其四,積極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以討論的形式來開展,使得學生以更大的積極性參與進去,激發(fā)其問題意識。

4.授予歷史提問技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痹趯W生歷史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過程中,也需要授予學生歷史提問的技巧,使得學生善于提問。簡單來講,起初學生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下,可以對于歷史事件進行提問,隨著后期對于歷史提問技巧的總結和歸納,可以自主對于不同的歷史事件進行提問。當然,要想完成這樣的歷程,還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其一,教師應該不斷改善自己提問的方式,將主動發(fā)問的權限交還給學生,以引導發(fā)問的方式,實現學生問題策略意識的激發(fā);其二,選擇有價值,難度適中的問題來進行引導,規(guī)避各種不著邊際的發(fā)問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質疑;其三,掌握發(fā)問的時機,在了解學生思維規(guī)律的基礎上,實現歷史問題的引導,以便使得學生了解到歷史事件發(fā)問的規(guī)律。

綜上所述,高中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的問題依然存在,應該積極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調整,以便培養(yǎng)良好的學生問題意識,為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朝著新課標的方向發(fā)展做出探索和嘗試。

參考文獻:

[1]李芳.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有效方法[J].新課程學習:上,2012.

第5篇:歷史教學問題范文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歷史教學;實施

一、歷史教學問題的設計原則

1、立足現實面向全體

歷史教學問題的設計,不能主觀臆斷,更不能隨心所欲地隨便列出幾個問題,以敷衍了事,而應立足現實,精心構思,設計出既符合學生學習現狀并力所能及得以解決,又能符合歷史認知規(guī)律,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問題。這里的“立足現實”主要包含:

首先是立足于學生的“學情”。即學生實際的知識水平,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其他綜合的能力水平。一般說來,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因其先天性因素和后天 性因素的影響,導致水平各異,參之不齊,但相對而言,可分為上中下三個知識和能力層次群體,中層次群體的人數比較多,上下層次群體的人數偏少,呈現出 中間打兩頭小的現象。試題設計要注意基礎性、層次性,要照顧到各層次的學生,試題難度應是使大多數學生通過努力都能作答,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的效益。

其次是立足于教材的“材情”?,F行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一是按編年體例來寫,同一問題散見在不同的章節(jié)中,很是凌亂, 二是改變初中教材以知識傳授為主重視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分析理解。命制的試題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和聯系性、系統(tǒng)性。

再次是立足于高考的“考情”?,F今高考,對歷史學科的考查與以前的高考有了 很大的變化,試題立意由以 “知識為主”轉向以“能力為主”,命題特點呈現:“淺知識、新情景、熱問題、重綜合、重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高三歷史復習在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命制的試題必須體現這些特點,與高考接軌,才能實用與高考。

教師在使用問題教學法時,必須對“學情” 、“材情”、“考情”有 全面的系統(tǒng)的了解與認識 ,設計出 的歷史問題才能滿足各層次水平學生的不同需求,使他們在學習中讓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2、科學性、邏輯性原則。首先是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高三學生意義記憶占據主導地位;思考問題更多地運用理論思維,并逐漸向辯證思維發(fā)展,試題設置要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其次是問題的設計要有邏輯性,要符合邏輯思維,要按歷史知識的內在規(guī)律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來展開。最后是知識內容的正確性,錯誤的知識和爭議較大的內容不宜設計試題。

3、全面性、系統(tǒng)性原則。一是知識的系統(tǒng)性,要注意知識的縱、橫聯系。二是設問角度、層次的全面性,多角度、多層次地設計出歷史問題。三是題型的全面性,凡是高考所考的題型都要有所涉及,使學生掌握各類題型的分析思路與解題技巧。

4、創(chuàng)新性、開放性原則。設計的試題,背景材料要新(新情景)、設問的角度要新(新角度)、答案要具有開放性, 應盡量摒去那些平庸的、刻板的、毫無思維含量的提問,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思維的廣闊天空中遨游,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質的飛躍。

二、問題教學法的實施

問題教學法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即課前的問題預習階段、課堂中的解決問題階段、課后的鞏固運用階段。

第一階段:課前的問題預習階段。

目前,中學生的自學能力普遍較差,更不用說獨立的學習能力了。因此,課前,教師在充分了解學情、材情、考情的基礎上,將設計好的帶有學法指導的歷史教學問題以學案的形式布置給學生,使學生明確所學內容的主次輕重,揣摩領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如我在教《世界近現代史》上冊的《日本明治維新》一節(jié)時布置給學生的思考題有:(1)日本歷史上分別有哪兩次成功的向外學習.(2)結合所給材料分析概括第二次向外學習的背景是什么(3)這次學習的目的有哪些(4)為實現這些目的政府采取什么措施(5)這些措施對日本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進入近現代的日本,其內政外交的變化能否在這次對外學習中找到歷史根源,為什么(6)與中國同一時期的改革相比,結局有什么差異,為什么有這種差異(7)與俄國1861年改革相比有什么異同,為什么有這些異同(8)這次改革在日本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怎樣。(9)這次改革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要求學生以這些思考題為指導,進行教材的預習,在初步感知、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嘗試著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以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求學生思考教師是從哪些方面解剖本節(jié)內容的,下次自學時遇到同類問題知道怎么辦。

第二階段:課堂中的解決問題階段。

首先是課堂中師生合作,完成對問題的解決。教學中,根據歷史教學問題的難易程度,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情況,先由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談談自己對相應難度層次問題的理解、分析和解決的方法,再由學生自己進行補充或完善,然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偨Y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肯定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分析問題得出的正確結論,以起到堅定學生學好歷史解決好歷史問題的信心,給其他同學解決問題也樹立了模范和榜樣的作用。 教師主要在問題的分析思路,材料的如何運用,有效信息的如何提取與分析,答案的組織與表達等方面進行示范性的講解。教師還要善于啟發(fā)學生認清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性,以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記憶,形成新的學習方法和能力,提醒學生,這些方法可以作為我們學習歷史,分析歷史事件的常規(guī)手段。

第6篇:歷史教學問題范文

關鍵詞 歷史;課堂提問;有效性;優(yōu)化

《學記》說“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逼湟馑际恰敖處熞朴谝龑?,而不是勉強牽引,要激勵他而不是壓制他,要啟發(fā)他而不是代替他。”從先賢的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提問,尤其是恰當的、有效的提問在教學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們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尤其應該注意。

有效性提問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生命線,是溝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的橋梁和紐帶,是教師傳授知識和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實現課堂教學真正為學生服務,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有效性提問作用不可小覷。

但在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開展師生互動活動只有其形式而無實質,教師在課堂上的無效提問現象較為突出。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提問,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目前存在的弊端和對策,作一分析,以期能與同行探討。

筆者在教學和聽課過程中發(fā)現,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提問存在的一些弊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部分老師課堂提問沒有方向性,淺顯瑣碎問題過多。一些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在課堂提問時只要求學生簡單的可以以“對”與“錯”作回答,變“滿堂灌”為“滿堂問”,雖然具有一定的提問量,但沒有實質性的思考,致使學生找不到核心問題,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其次,部分老師課堂提問準備不充分,隨意性較大。有些教師課前不認真?zhèn)湔n,不研究學情,在課堂上隨意設問,想起什么問什么。結果使所提問題要么過淺,要么過深,要么不著邊際,可有可無。

再次,部分老師課堂提問流于形式,候答時間過短,學生無法充分思維。多數教師在公開課教學中搭花架子,提問時,生怕時間不夠,只留幾秒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并在學生還未想好答案時就重復問題或請另外的學生回答,其結果導致學生對回答問題失去信心,減少了學生的思維,達不到訓練學生思維的能力。

還有,部分教師評價枯燥,無法給予針對性的反饋。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作答只是簡單地停留在判斷“對”或“錯”的層面上,并未對學生起一定的引向、指點迷津的作用,更有甚者,對學生的回答不理不睬,未作評價就讓學生坐下。

那么,如何解決以上的這些弊端,使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課堂提問更具有效性呢?關于對提高課堂有效提問的解決措施,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提問的功能,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1)凝聚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教師要設計具有啟發(fā)性的提問,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學習中來,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2)加強師生間的互相交流。教師提問時應面向全體學生,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饋,或鼓勵,或引導,充分了解學生獲取、組織和評價信息的能力。(3)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啟發(fā)學生有目的性的思考。教師一般在新課導入、主題學習、課堂小結等階段進行提問。教師通過導入提問,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通過主題學習提問,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歷史發(fā)展脈絡,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通過課堂小結提問,達到畫龍點睛、檢查反饋、升華知識的目的。(4)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的學習能力。教師應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識記、認知、理解和知識遷移等能力,從而實現多維的教學目標。

其次,教師應準確把握提問的原則進行有效的提問。(1)聯系實際。就是從社會熱點與生活熱點人手,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fā),設計問題,提高學習效率。如,教師可提供當前的重要材料,如活動的猖獗、兩岸的交流、我國政府對臺灣的政策、美國政府有關的政策等,進行設計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加深對的認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yǎng)奮發(fā)向上的斗志。(2)以舊促新。就是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與學習經驗出發(fā),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以舊啟新,新舊整合。在鞏固學生已有知識的前提下,突破學習的難點、重點和疑點,生成新的知識結構,從而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3)合理運用等待和賞識激勵。教師在課堂提問中首先要學會使用等待這種技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學生來回答,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思考時間;二是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也應該等待足夠的時間,再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或者再提另外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來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者修改他們的回答,從而使他們的回答更加系統(tǒng)、完善,而不至于打斷他們的思路。

教師對學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確的應加以贊賞,這是“錦上添花”;錯誤的也可以從思維方式、答題方式或態(tài)度上加以肯定,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錯的內容,教師可以用多種手段讓其自己認識并糾正,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以利再學。

總之,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教師在設計提問時,一定要遵循提問的原則,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入手,針對教與學中的關鍵問題,設計出有效性的問題,才能讓課堂顯示蓬勃的活力,讓師生的思維在教學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

參考文獻:

第7篇:歷史教學問題范文

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當依據新課標制定具有新思路的教學目標,而不是不是隨心所欲、可有可無的進行編造,更不是在教學過程中裝點門面的擺設,而是實現教學新特點、新思路的重要工作的成果。教師必須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目標,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新課改前的的高中歷史教學枯燥無味,僅僅是是老師寫好教案、畫出重點,然后讓學生記住相關知識,這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甚至厭惡歷史學科,新課標下的高中歷史教學體現出勃勃生機,能夠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讓學生也參與進對歷史問題的討論,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加強了學生的課堂印象,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效率,老師在整個學習中起引導作用,學生成為課堂的核心。

2.在新課標環(huán)境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新課標環(huán)境下高中歷史教學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保證具有新特點的高中歷史教學方式能具體實施。下面我們具體討論一下這些問題:

2.1高中歷史教學與新課標理論的結合程度低

討論新課標理論與教學之間關系的文章有很多,但大多數只是談論兩者之間存在的問題,并沒有具體的實施和解決辦法,高中歷史教學與新課標理論的結合也只是浮光掠影,學者與教育工作者并沒有深入細致的討論過,所以說高中歷史教學過程的操作與新課標理論的結合程度不夠。

2.2教師的教學理念有待更新

很多教師不管拿的什么教材,講課的方式方法完全不變,基本上是以教師講課為主,而新課標要求課堂要以學生為主,“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不能滿足學生為主體的要求,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去,還有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

2.3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于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傳授知識大多重結果而輕過程,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積累而不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多數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的出現。歷史教學應重視的是教學過程,學生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而現在的高中歷史教學多事注重的是傳授歷史,讓學生知道歷史事件,而沒有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歷史的能力,使一些畢業(yè)生個人發(fā)展不全面,影響社會人才的質量。

3.解決高中歷史教學問題的對策

結合新課標標準和實際實踐結果,我們對高中歷史教學新思路教學的問題給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下面我們就具體談一談實施方法。

3.1教學過程要嚴格結合新課標理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校硬件設施和教師資源的具體情況結合新課標要求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不能讓新課標的要求成為一種形式而沒有實際作用。新課標理念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新的教學觀、學習觀和作業(yè)觀,這就要求教師對授課方式和教學觀念進行改變,切實地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進行改革,用更完善的教學方式教給學生知識以及做人的道理,尤其要教導學生從歷史中得到經驗教訓。

3.2教師要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

新的教學觀是要求教師的教學觀點與授課方式能夠根據新課標要求進行更新,與時俱進,活躍課堂氣氛,傳統(tǒng)的歷史學習相對枯燥,課堂效率不高,學生沒有學習的激情,老師應當改變自身的教學觀點,真正做到課堂以學生為本,而不是以教材為本??梢宰寣W生自由結組討論相關問題,然后在課堂上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真正做到讓學生參與問題逃探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對學生加以輔導,灌輸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3.3明確高中歷史教學目標

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積累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學過程中精確分解板塊內容,準確確定各學習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并對內容的整體關聯性做出相應的連接,加強教學的層次性,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探索歷史問題,訓練學生思維方式和深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主觀體驗。教學目標要有可行性,要以實際的教學情況為主,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已達成教學任務,幫助學生有效掌握相關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第8篇:歷史教學問題范文

關鍵詞:歷史教學;問題;策略

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由此可以看出,初中歷史學科在中國教育中處于尷尬的地位。古語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由于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初中生學好這門學科不管是對于個人發(fā)展,還是對于社會進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改變歷史學科現在所處的地位,解決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內容,也是我國教育行業(yè)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初中歷史學科一直被當作“副科”,是一種僅為了升學的非主要學科,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有些學校就不重視專業(yè)歷史教師的配備,甚至有些歷史教師半路出家,并不具備專業(yè)的知識儲備和綜合素質。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改變歷史學科的地位必須要加強學校對歷史教學的重視程度。

2.教師對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不足

初中歷史是一門文科課程,具有較多繁雜的知識點,因此許多老師在上課過程中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一味重視知識的傳輸,而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性。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難以掌握所學的知識點。如此一來,學生就沒有了主觀能動性,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

3.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不大

由于教師在課堂上處于主導地位,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不停地記筆記,周而復始,學生會對歷史學科產生怠倦的情緒,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甚至有些學生在教師或家長的影響下,認為學歷史知識只是死記硬背,因此不會產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難以培養(yǎng)對歷史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改進初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1.改變教育理念,端正教學目標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校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端正教學目標,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學生的升學考試,更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學校應該重視歷史學科的重要作用,定期組織歷史教師進行專業(yè)學習,讓他們在相互切磋中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只有組建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才能有所提高。

2.改革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由于現代初中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性,因此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教師需要改革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比如,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歷史紀錄片,采用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他們產生對歷史的濃厚興趣。與此同時,在觀看完記錄片后,鼓勵學生發(fā)表一下對于紀錄片的感想,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

3.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激發(fā)學生對于一門學科的學習興趣,是學好這門學科的最好方法。由于初中生處于注意力不穩(wěn)定,意志薄弱的特殊時期,為此教師需要精心準備每一節(jié)課,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具有科學性、趣味性的課外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他們對于歷史學習的積極性。

改變歷史學科的尷尬地位是一個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學校要加強對歷史學科的重視,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yǎng),學生要培養(yǎng)對于歷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初中歷史教學才能發(fā)生明顯改變。

第9篇:歷史教學問題范文

【關鍵詞】問題意識情境效率

一、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有助于促進高效課堂建設

1.新課程改革使高效課堂成為教師追求的目標。高效課堂的重要內容就是提高學生學科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之問激起了強烈反響。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構建高效課堂。愛因斯坦“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能解惑,問能知新,任何科學的發(fā)現無不都是從問題開始的”。

2.問題意識培養(yǎng)主要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獲得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質疑、發(fā)現并提出問題的能力。質疑、發(fā)現并提出問題是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特征之一。問題解決的過程,為師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fā)展的平臺。

3.問題意識培養(yǎng)有助于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師要勝任新課程,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改革教學方法,達成課程標準,在課堂教學有限時間,使學生獲得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提升學科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新情境下的問題,提升課堂教學效能。問題意識培養(yǎng)有助于教師注重教學研究,教學反思,在教學中對他人的成果、經驗、模式進行驗證、分析,不盲從、不迷信,從而樹立科學的育人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自身和學生的思維品質,形成教學特色。

二、歷史教學問題意識培養(yǎng)實踐

1.問題意識培養(yǎng)必須掌握學情,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在新的情境中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圍繞問題開展學習活動。教師引領示范,學生嘗試解決問題,使師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體驗成功。創(chuàng)設的情境和問題必須是真實的,在現實社會中存在的,與學生的生活世界密切結合,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發(fā)現問題,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起點要低,高一入學第一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設問如下:

問學生名字,回答后再問:名字中包含什么?再問:姓名和中國人血緣之間關系?展示不同時代全家福照片、影星周星馳寧波尋根問祖照片,問學生:為什么要尋根問祖?根據回答,教師說明姓名和宗法制在中國人中的地位。與中國古代政治的關系導入新課學習。

2.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學,根據教科書在課堂上敘述、講解學習所得。設計問題如下:

我們學習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從中國往西,遙遠的地中海世界還有一個區(qū)域,被稱之為西方文明之源,那就是古代希臘、羅馬兩個國家,雅典的民主制度和羅馬的法律制度為人類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寶貴遺產。民主、政治、自由等專有名詞與古希臘的雅典有關。希臘是古代民主思想與實踐的搖籃,是近代啟蒙思想家和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的來源。古希臘的民主制度究竟是在怎樣的條件下產生的?有是怎樣實施的?對當時和后世有什么利弊得失?值得我們借鑒和深思?中外歷史的比較探究,思維層次更高,留給學生進一步研究學習的空間成為學生歷史探究課和小論文的題目。強化學生問題意識,增強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學生學習中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學生自學討論后,提出的問題整理如下:

英國革命爆發(fā)的原因有那些?(分析產生原因,了解歷史過程)

你如何看待“光榮革命” ?(英國議會制度的傳統(tǒng),民主與專制斗爭的曲折復雜經過,斗爭與妥協(xié)的過程)

英國君主立憲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有什么特點?(議會權利的建立過程與特點,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特點)

你怎樣認識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作用?(結合現在英國政治開展評價)

《權利法案》是如何限制國王權利的,議會又擁有那些權利?(閱讀分析史料)

英國的責任制內閣是怎樣形成的?(關鍵歷史過程的掌握)

英國的內閣是怎樣運作的,與中國明朝的內閣一樣嗎?(開展中外歷史比較,對歷史過程的掌握,進行歷史評價)

英國議會政黨制度的形成(形成過程說明一項制度的建立必須經過一個發(fā)展完善的過程)

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后教師小結:英國臣民的權利不是君主恩賜的,而是他們自己爭取來的。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是在權力與權利的反復較量中推進的,在斗爭與妥協(xié)、流血與談判中推進,最終獲得成功。完成教學任務后由學生對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看那位同學的問題對本課的學習幫助大,進一步提升學生問題意識,提高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逐漸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針對問題學生分組探討,小組代表寫發(fā)言提綱,登臺講解。對于學生講解中未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提供思路,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探討,教師給予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