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建筑風水學論文范文

建筑風水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風水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建筑風水學論文

第1篇:建筑風水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建筑設計 建筑風水 風水設計 風水文化 建筑文化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在建筑設計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被廣泛應用。我國的建筑文化在幾千年來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始終都包含了建筑風水的因素。無論是皇宮建設、皇陵規(guī)劃,還是普通民宅和村落,各式建筑都包含有風水學的因素。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建筑風水學開始傳入西方,受到了相關學者的重視,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的建筑風水文化在國外受到了高度重視,大量的外國建筑在設計中都受到我國風水文化的影響,開始融入風水元素。建筑風水學和現代房地產進行有機結合,既體現了風水文化的與時俱進,同時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

2.工程概況。

本工程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區(qū)南端,海爾大道的東側沿線。工程所處位置交通便利,區(qū)域內商業(yè)價值較高,項目以高起點的商業(yè)天街定位進行打造,預計建立成為獨具特色的中心商業(yè)圈。工程地塊狹長,在建筑平面圖上呈現出兩排沿著城市干道一字排開、兩排建筑形成一條商業(yè)街的模式。建筑由商業(yè)群房、五棟點式高層住宅和地下架空層商業(yè)建筑組成,周邊無較大型的綠化用地,建筑綠化基本上都只能在建筑架空上進行種植。(空間分布如下圖所示)

3.建筑設計和建筑風水。

3.1.建筑設計和建筑風水概述。

建筑風水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風水文化在建筑設計的具體應用,我國的風水文化是古代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從古到今一致沿襲下來,通常人們都認為是趨吉避兇的術數或是一種民俗、一種人與自然環(huán)節(jié)的學問。建筑的風水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的靈魂所在,通過建筑風水和造園學、營造學等其他科學,構成了我國傳統(tǒng)建筑理論的三大支柱。建筑的風水是研究地理磁場和生命磁場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調節(jié)所處的磁場,來提供有利于人體的環(huán)境。眾所周知,地球具有磁場,各個生命體也存在磁場。地球的磁場影響著人類的身體狀況,同時也對人類的“運氣”造成影響。各類建筑工程中,達到城市規(guī)劃,小到個人家庭建筑設計,都需要考慮到人體同地球磁場相協(xié)調的問題。通常情況下,普遍認為地球的磁場主要是通過位置來對人體產生影響,一般對住宅區(qū)和辦公區(qū)等人類生活的主要區(qū)域影響較大,地球磁場處理不當,輕則影響業(yè)主的情緒,重者會損壞人類的身體健康。

3.2.建筑主體結構形狀和建筑風水。

(1)五行。

1)水形建筑。水形建筑的主體呈曲形,通常外墻顏色有淺土色、咖啡色。因咖啡色同黃色皆屬木,而曲形的建筑物在五行中屬“水”,水具有周流不息及源遠流長的寓意。水形建筑外形好似波浪,其造型較為新穎,顯得較為時尚,但由于整棟樓的中心點通常不在樓宇內部,即風水學上所說的沒在中宮之位,一般不適合做居住住宅。但由于五行屬“木”的建筑物是適合建筑和人體,由于水生木,因此該建筑可以作為住宅。

2)木形建筑。木形建筑多位廋直高的長方形的木形建筑。在風水學中,木代表樹木和草,代表的生命中生的根源及功能,木形建筑一般事宜從事文藝、研發(fā)、教育、服侍、創(chuàng)意等工作或相關行業(yè),其主體顏色為淺黃色。風水中為,黃色屬土,而土可生木。在建筑風水中,火生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即為不同的方位及不同的人和物。由于長方形的建筑不存在缺角,因而不會缺失任何乙方的卦象,所以一般認為木形建筑比較適合居住。

3)火形建筑。在建筑物中,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狀的建筑在五行上都屬“火”。建筑風水中,三角形是非常不好的形狀,而不規(guī)則的形狀又容易造成缺角或失去多方卦象容易引來禍事。若建筑下部為方形,符合高直瘦的特點,可稱之為“火形建筑”。

4)土形建筑。土形建筑的外形較矮,通常都是厚實而寬闊,形狀方厚而穩(wěn)重。由于方形的建筑不存在缺角,因此也不會有任何卦象的缺失,磁場較為穩(wěn)定,此種建筑通常適合從事政治或用于辦公。

5)金形建筑。因金主方,因此外形無論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都為金形樓盤。金形樓盤適宜從事金融行業(yè)。

3.3.建筑環(huán)境及建筑風水。

(1)建筑外部格局及建筑風水。

在建筑的外部環(huán)境中,存在三種情況,在建筑規(guī)劃設計時,如果存在類似情況,需要考慮各個建筑平面關系并采取避免措施。

1)外部環(huán)境煞氣。外部環(huán)境煞氣主要是指在外界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形成的對建筑或人體所不利的磁場。外部環(huán)境煞氣主要包括:刀煞、光煞、天斬煞、路沖煞、磁電煞、反弓煞、孤陽煞等。

2)外部環(huán)境陰氣。所謂外部環(huán)境陰氣,是指對人體產生負面影響的因素,如容易造成悲傷、凄慘的心情等不利人體健康的磁場,通常由于陽氣不見,所以陰氣較盛。建筑若位于低洼之地,則陰氣和濕氣較重,容易滋生細菌,長久居住必然有損身體健康;建筑位于殯儀館、墓區(qū)、廟宇附件時,由于悲涼的氣氛,容易造成建筑內部的人體健康出現問題。

3)外環(huán)境穢氣。外環(huán)境穢氣主要是指臭氣熏天、瘴氣連天,對人體產生不利磁場的環(huán)境。垃圾場、貧民區(qū)、煙囪、排水溝等容易造成人體郁悶自閉,導致人緣缺失。

(2)建筑內部格局和建筑風水設計。

1)大門的格局。建筑中,大門的磁場在建筑風水中代表事業(yè),大門對內的區(qū)域稱之為內名堂,即所謂的玄關;大門對外的空間區(qū)域稱之為外明堂。建筑的大門內外要保持明亮,要增強陽性磁場。大門的外明堂寬敞,而內明堂則較為狹窄,此種情況下,容易造成氣流運行不暢,造成氣不聚。在建筑風水中,通常為宅大門大,而宅小則門小,需要搭配和諧,要注意陰陽平衡。

2)客廳格局。一般情況下,客廳都將客廳置于房間的最前面,而將臥室放在后面。在建筑設計中,存在某些開發(fā)商為了營銷效益及需要突出與眾不同,往往設計為最前面為臥室,而將客廳放置于臥室的后側,此種結構在風水上稱之為退財之所,由于將內明堂放置在后,造成納氣不暢。建筑風水認為,明廳暗房,要求客廳要保持明亮寬敞,這樣才能納氣催旺,但有不宜過大,否則容易造成氣散,面積過小,則不利于聚氣。除此之外,客廳要具有足夠的陽光,由于陽光具有驅暗智利,能助長陽宅生旺之氣,才能讓人生機勃勃。

3)廚房格局。住宅廚房一般不適合布置在西方、北方或西北方。由于廚房屬火,而西方和北方都屬金,其方位受制于火,因此不適宜布置廚房。在進行廚房格局布置時,要注意廚房要和房間相配合,根據房間大小,來合理分配廚房的大小。另外,廚房要保持方正的空間,要利于氣流的穩(wěn)定及通行順暢。對于復式住宅,在廚房上不要設置成為臥室,也不要在將廚房放置在臥室和臥室之間,在廚房旁邊,不要設置小孩的房間,更不要將床依靠在臥室和廚房相鄰的墻壁上,避免布局造成火氣太重,影響小孩的性格養(yǎng)成。廚房要保持良好的通風和采光,這樣才能造成磁場良好,才能有利于人體的健康

4)衛(wèi)浴格局。

《易經》有云,乾為天,為西北,為尊貴之所。建筑衛(wèi)浴在風水中屬于坑臟之所,因此不適宜布置在西北方或南方。在設計衛(wèi)浴面積時,要根據房間面積來進行合理配套,若房間面積較大時,可安排較大的衛(wèi)浴面積,房間較小時,衛(wèi)浴面積也較小。衛(wèi)浴要保持良好的通風和采光,利用陽臺的輻射來達到殺菌消毒的作用,有利于室內的清潔衛(wèi)生。

4.本工程建筑設計及風水分析。

本工程西南位置較高,學校在外,有堡坎;東北位置較低,門前即為道路,呈左高右低分布。工程整個用地的地塊為狹長形,沿著公路一字排開。在建筑設計取向時,設計為巽山乾向。由于八運當旺,為財官兩旺,而且本工程有依靠有朝向,工程位置缺點為氣散不聚,容易造成先富后貧、始吉終衰。為了避開不利影響,要將大門開在“乾方”。在民俗傳統(tǒng)中,通常認為“乾”為極貴之位,正所謂乾方貴氣太盛,常人不敵,雖然大門開在“乾方”,但要經過調整才可使用。大門位于“乾”位,同時也是驛馬之位,言外之意為貴人駕馬而來,所以可在大門外設置銅制麒麟一對。工程大門方向為巨門,而公路的高差所形成的斜角也從立交處延伸而來,因此大門的門柱要設計為下方上圓的形式,大門要保證方正、闊大。

各房屋呈一字排開,其背后有坎,而坎上有建筑,在建筑前面的主入口處面臨大路,故:雖主入口位置氣不聚,方位為財位,少貴,必須要調整方位才可納財。改變的具體做法為將內明堂要設計為盡量闊大的面積,在平臺下面的外明堂入口處,要設置引導,引導方法為:從路邊開始,按照左右兩側的樓房外觀造型,來排布雕像,并在其中種植玉蘭、銀杏及桂花等,種植花草要排列整齊,合理利用對仗方式,以迎財氣、貴氣。

工程東部和南部位置均有圓形建筑,同時也是小區(qū)的車輛出入口,意味破軍星飛臨此方,要在圓形建筑的頂部位置樹立旗桿造型來化解,否則不利車輛出入通行。工程東部為農貿市場入口,其對沖的位置建筑基礎要有石敢當,避免造成意外之傷。西南方向為武曲吉位,同時也是最利出口。小區(qū)內B區(qū)2號和1號樓的入口都在背靠坡的一側,中間的間距較為狹窄,為避免從背后出入造成意外,雖小區(qū)無景可借,可以通過利用套景法,利用玻璃或反射化煞,或動靜相套、石水相套來化解。(附:工程方位分布圖)

5.結束語:

建筑風水和建筑設計的有機結合,涉及內容非常廣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提高了對高品質建筑的需求,人們開始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開始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這就要求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將傳統(tǒng)的建筑風水等中國元素和建筑設計進行有機結合,打造精品建筑工程,改善生活居住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黃其鋒 基于建筑設計與建筑風水的探析 [期刊論文] 《中華民居》 -2011年11期

[2]戴瑛東 建筑設計與建筑風水的科學性研究 [期刊論文] 《科技與企業(yè)》 -2012年14期

第2篇:建筑風水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風水一說被大多數人視為無稽之談。在科學發(fā)展的今天,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風水之說并不是一無是處。從現代城市建設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慮整個地域的自然地地理條件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就是現建筑風水。

《黃帝宅經》曰:"地善,苗旺盛;宅吉,人興隆。"短短十個字就完全道出風水學的精髓。風水從字面上來理解,"風"是流動的空氣;"水"是大地的血脈,萬物生長的依靠。有風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氣,萬物就能生長,人群就能生活。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正因為有了空氣與水和適宜的溫度,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所以,"風水"一說也有正確所在,正因如此,"風水"在現代建筑中仍然被人們重視。

1. 建筑風水之風

建筑風水之風是指空氣的流動,古人看風水要看住宅周圍是否有風吹過,眼前豁然開朗,并無高山阻隔,以斷風脈,也不宜風力過猛。風宜徐來,最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應有柔和的輕風徐徐吹來,清風送爽,才符合居住之道。優(yōu)化建筑布局,提高住區(qū)的風環(huán)境質量,達到夏季通風良好。而在冬季,住區(qū)局部最大風速不超過5m/s,建筑物前后壓差不大于5Pa,減少冷風滲透。風應該在平流層范圍內,而不宜有產生紊流或渦流的大風。應該確定一個風速對人體長期健康影響的標準,也是我們現代人為了自身的健康應該考慮的,因為強旺的風以及攜帶的灰塵等是可以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的。

一般來說,新風量越多,對健康越有利。國內外許多實驗表明,產生"病態(tài)建筑物綜合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風量不足。新鮮空氣可以改善人體新陳代謝、調節(jié)室溫、除去過量濕氣,并可稀釋室內污染物。室內新風量根據二氧化碳的含量來確定,這是大多數國家使用的基本方法。二氧化碳與人體的新陳代謝有關,可以作為室內空氣新鮮程度的指標。據統(tǒng)計,人每日吸入的空氣量約為10m3。一般來說,保證每人每小時有30m3的新鮮空氣,則室內二氧化碳的含量可控制在0.1%(體積分數)左右。

躺在椅子上,沐浴著和煦的微風中,把所有的勞累和煩惱的拋開,隨風而去,這樣的生活應該很愜意了。

2. 建筑風水之水

水―宇宙萬千生命因它孕育而來。人類因水而有了生命,城鎮(zhèn)因水而繁榮。建筑活動中對自然水環(huán)境的研究和利用,從古代就已經開始了。仰韶文化時期聚落的選址已經有了很明顯的"環(huán)境選擇"的傾向,其表現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2)位于河流交匯處,交通便利。(3)處于河流階地上,不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襲。在古典園林中水作為一種建筑要素被廣泛的采用,并得到發(fā)長和傳播,確立了建筑空間水要素的重要地位。

現代建筑中,由于寸土寸金,所以并不是每家都能有一大片水,更多的是在小區(qū)內有一池塘或噴泉。噴泉的活水發(fā)出的聲音,親切而自然,也能對人產生積極的影響,"潤萬物者莫潤乎水"。流水至柔而善,可輕易流過路徑上各處的障礙,而涓涓細流的汩汩之聲很具撫慰性,有助于令住戶度過漫長的人生路里的崎嶇坎坷。還有不少住宅都配有游泳池,游泳是最好的健身運動之一。在風水上,常與水親密接觸,能為身心注入水的特質舒緩緊張的工作壓力和疲憊的身心,有助于提高思維的柔韌性。除了運動的功能外,一大池水可以給干燥的空氣帶來水分與濕潤。國際上的豪宅無不擇水而建,中國自古也有擇水而居的傳統(tǒng),此外,水景還迎和了人們親近自然和對健康的追求,水景的生態(tài)效益和給人心靈帶來的共鳴與愉悅也是不言而喻的。

3. 建筑風水之陽

中國地處北半球,陽光終年由南照射,自古以來,人們都以坐北朝南之勢建房造宅,以求能沐浴在溫暖和煦的陽光之中。陽光、空氣、水,生命組成重要元素,陽光在現代建筑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甚至以光為裝飾。陽光感在小區(qū)環(huán)境景觀中的體現則更為直接,環(huán)境作為小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對自然、陽光的渴望都直接反映在對環(huán)境景觀的要求上,小區(qū)中的環(huán)境景觀有別于自然環(huán)境,它是一種抽象化的自然,陽光作為自然要素之一,在這樣特定的場所中,與人、建筑發(fā)生著關系,通過小區(qū)內小環(huán)境,讓人感受到它的存在。讓人能感受陽光,聆聽風聲、雨聲的場所,滿足現代人生理、心理乃至精神上的渴望,使人們從日常生活的疲倦中解放出來。讓人充分與陽光、自然相交流,達到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和諧統(tǒng)一。 轉貼于

為了使陽光能夠照射到家里。房屋日照間距的要求,是使后排房屋在底層窗臺高度處,保證冬季能有一定的日照時間。房間日照的長短,是由房間和太陽相對位置的變化關系決定的,這個相對位置以太陽的高度角和方位角表示,它和建筑物所在地理緯度、建筑方位以及季節(jié)、時間有關。通常以當地冬至日正午十二時太陽的高度角,作為確定房屋日照間距的依據,日照間距的計算式為:式中L為房屋間距(日照間距),H是前排房屋檐口和后排房屋底層窗臺的高差,α為冬至日正午的太陽高度角(當房屋正南向時)。在實際設計工作中,房屋的間距,通常是結合日照間距衛(wèi)生要求和地區(qū)用地情況,做出對房屋間距L和前排房屋的高度H1比值的規(guī)定,如L/H1=0.8、1.2、1.5等等。在高緯度地區(qū)和農村,日照間距要求可大些,L/H1常取1.5~2.0,即房屋前后的間距是房屋高度的1.5~2倍。低緯度地區(qū)在1.2~1.5左右。城市用地很緊張,日照間距往往達不到日照衛(wèi)生要求,但一般要求不小于1,但實際情況中,許多僅有0.8甚至更少,這種住宅狀況是不利于人體健康的。陽光中的可見光譜有各種顏色,在陽光下,能夠讓人感受到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

4. 總結

一個非常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對于中國常見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言,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生態(tài)學意義的典型環(huán)境。其科學的價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擋冬季北來的寒風;面朝流水,即能接納夏日南來的涼風,又能享有灌溉、舟楫、養(yǎng)殖之利;朝陽之勢,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緩坡階地,則可避免淹澇之災;周圍植被郁郁,即可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調節(jié)小氣候,獲得一些薪柴。這些不同特征的環(huán)境因素綜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個有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個富有生態(tài)意象、充滿生機活力的城市或村鎮(zhèn),也就是古代建筑風學中始終追求的風水寶地。

參考文獻

[1] 黃一真. 現代住宅風水, 陜西旅游出版社.

[2] 王漢清. 通風工程,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第3篇:建筑風水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主要從4個方面分析了場地設計的基本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理論的相似之處,旨在說明場地設計以及中國傳統(tǒng)建筑理論所追求的宗旨,強調人、建筑、環(huán)境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場地設計雖多見于工程技術層面,但在場地設計的實踐中,其理論體系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理念卻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轍。

場地設計是從宏觀的角度把握具體建設項目所處的地段環(huán)境,為滿足一個建設項目的要求,以基地現狀條件和相關的法規(guī)、規(guī)范為基礎,有效地組織場地中各要素之間關系的設計活動。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設計使場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與其他要素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從工作內容上看,場地設計即整個建筑設計中除建筑物單體的詳細設計外所有的設計活動,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設施、綠化景園設施、場地豎向、工程設施等的總體安排以及交通設施(道路、廣場、停車場等)、綠化景園設施(綠化、景園小品等)、場地豎向與工程設施(工程管線)的詳細設計。從建設流程來看:實際建設流程中,一般首先是業(yè)主確定一個建設項目,并取得了相應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師來設計,建筑師是在業(yè)主所提出的設計任務和基地條件的基礎上開始工作的。設計者在進行具體的設計一前要做細化和完善設計任務的工作。

城市規(guī)劃也影響著場地設計,城市規(guī)劃對場地設計的要求如下:1)體現在城市總體規(guī)劃對于城市用地的發(fā)展方向和布局結構的控制之上。2)體現在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中,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的要求是具體性的,對場地設計一有更直接的影響,場地設計對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項細則必須做出恰當切實的反映。比較二者,場地設計在現代建筑理論指導下偏重于工程實踐;而中國傳統(tǒng)建筑是人們在理想環(huán)境追求的指導下,通過工程實踐來營建詩意的空間。二者雖然采取了不同的過程,但我覺得在指導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觀—道法自然

場地設計所賴以依存的對象是自然。作為人類營造家園的工程活動必須以大的自然環(huán)境為基礎,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類作為一個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體,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尋找并發(fā)展與自然系統(tǒng)一致的法則。應該說,自然法則指導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規(guī)劃思想。當然,這種與自然的互動要通過一定的要素才能體現出來。場地設計中對諸要素的綜合考慮必須放在人與自然相互協(xié)調作用的前提之下。

這種思想不僅體現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創(chuàng)作過程之中,而且始終貫穿于華夏文化與傳統(tǒng)建筑的觀念之中。作為中國所特有的宇宙觀,它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有機整體性上,不僅認為認識自然的組成部分與人是平等的,而且認為天地運動往往直接與人有關,人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在這種宇宙觀念的指導下,“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總原則。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認識論,從天、地、人與自然結合的觀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長期影響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們民族崇尚自然的風尚。同時,“道法自然”又為我們提供了方法論的依據,正如老子《道德經》中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為我們日常行為活動的最高指導原則。

2相同的有機整體觀

如果說城市規(guī)劃是從更大的范圍考慮城市各元素之間,城市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那么場地設計則是從建筑具體地段環(huán)境來協(xié)調各方關系,但整體性的觀念、和諧的觀念始終貫穿其中。在尊重具體地段自然環(huán)境的前提下,協(xié)調氣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網等之間的關系,使它們與具體地段相呼應,成為一個具有自身景觀特點的有機整體。

在場地規(guī)劃的實踐中,它既包括了整個建筑項目與地段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盡可能少破壞自然環(huán)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環(huán)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適當改造地段的環(huán)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環(huán)境要求,同時也包括了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建筑與人工環(huán)境、建筑與室內外空間的相互貫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機理念,創(chuàng)造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

中國的風水學與場地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國古代一種有關建筑環(huán)境的基址選擇與規(guī)劃設計的理論,又稱“地理學”。中國古代建筑成就矚目,恰恰是風水學術中記載的規(guī)劃、設計、建設的理論和方法,為中國建筑的輝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風水師也承擔了建筑師、規(guī)劃師、設計師的角色,研究風水淵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關聯了中國古代城市、村鎮(zhèn)、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質、生態(tài)、小氣候、綠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間設計、心理學、倫理學、哲學和美學等方面的話題。

3具體處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體場地設計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觀察地形、地貌,了解當地的氣候條件,植被以及水文資料,作出合理的判斷,進而形成符合具體地段環(huán)境場地的規(guī)劃設計。與此同時,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理論的相地理論里也同樣講究望、景、觀、卜,“望”是從遠處觀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與太陽高度角、風向的關系;“觀”是去實地考察植被、水文情況;“卜”是指用龜背等器具來進行占卜。古人在進行完這些程序之后才具體來規(guī)劃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認識論,“道法自然”的方法論及有機整體論的指導下,場地設計在具體的處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處理、樹木的處理、水體的處理、道路的處理以及景觀視覺處理都與中。國古典園林的營建方式極其相似。中國古典園林的最高原則講究“雖由人做,宛若天開”,因此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中國古典園林對于樹木、建筑、水體及其道路的營建都極力模仿自然有機形式,恢復人對自然共生本性的回歸,創(chuàng)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空間環(huán)境。

4建筑的處理—與環(huán)境共鳴的人工環(huán)境

建筑往往是一個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環(huán)境,是精神與物質的載體。物質可以通過具體的建造來完成,而精神需要與環(huán)境的共鳴設計來達到。西蒙茲認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場址和景觀環(huán)境的最佳組合,并把這一目標的實現程度作為衡量居住成敗以及居住者適應性、健康程度的標準。于是在建筑具體處理上往往通過分析場地,結合地形恰當布置田園和建筑,適應地質構造,盡量減少對現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干擾,反映氣候條件并且考慮景觀的布局,強調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種要素,營造理想的人居環(huán)境。

中國園林中的建筑既要滿足各種園林活動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園林景物之一,園林建筑是與園林環(huán)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結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環(huán)境的有利條件。任何建筑設計時都應考慮環(huán)境,而園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環(huán)境中的比重及分量應按環(huán)境構圖要求權衡確定,環(huán)境是建筑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我國古典園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為景觀構圖的主題,建筑只為觀賞風景和點綴風景而設置。

園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與自然因素之間是有對立的一面,但如果處理得當,也可統(tǒng)一起來,可以在自然環(huán)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氣息。園林建筑只是整體環(huán)境中的一個協(xié)調、有機的組成部分,它的責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環(huán)境的美。

第4篇:建筑風水學論文范文

他參與了新加坡國家古跡雙林寺和資政第修復工程、國家級文物泉州靈山開元寺落架大修等多個項目,并且是《清史?圖錄》建筑卷的主編。

方擁對古代建筑的風水學造詣深厚,早在1997年11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文集》就收錄了他所寫作的論文《論風水術中的理性因素》。

本刊就“風水究竟是什么”對方教授進行了專訪。

Q:您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又講授外國建筑史,對于風水,從一個建筑專業(yè)人士的角度,您認為應該怎樣定義?

A:風水以前的正式叫法并不是風水,叫堪輿、地理。自之后,風水就被當成了迷信。所以現在學術界并不說風水,叫選址。選址其實是古人的環(huán)境生態(tài)學。是古人對生活和生產經驗的總結。

Q:那么風水,即學術上所說的選址,在我國是怎樣成為一門專門學問的?

A:因為整個中國大陸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氣候很不好,容易出現極端天氣。我現在走了那么多國家,中國差不多是氣候最差的。像巴黎、柏林,夏天30多度,電視上天天就說熱死人。我在北大的房子,夏天高達40多度。像南京、上海,冬天又凍得要死。這樣的氣候,在沒有暖氣、冷氣的古代是會死人的。

于是古人開始動腦子。因為雖然天氣不好,但由于中國地勢多樣,能找到很多小氣候不錯的地方。

對于選址具體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學術界還沒有定論。據我的研究,甲骨文就已經開始記錄選址知識。最初甲骨文的“水”字雜亂無章,最后定型成現在的“水”字時,它是水從西北往東南流的樣子。這其實是古人在模擬黃河、長江水的流向。

西安半坡是中國古代人選址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早期人類已經有意識地選擇在半坡上生活,而非平原,因為平原不是水災就是旱災,山頂則總是缺水。4000年前大禹用疏導的方式治水,那是中華文明繁榮的開始,人類的選址經驗應該也是從這時開始積累的。

Q:古人在風水(選址)上有哪些規(guī)則?

A:首先,一個適合人居住的地方應該是安全的,比如說不能發(fā)洪水,因此,山谷不能住。第二,古人挖井困難,要近水源居住,生活、交通都方便,但也不能太近,不然漲潮就被淹了。第三,小氣候要好,要冬暖夏涼。

我們一般都說水北山南。整個九州的地勢就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邊是昆侖山,像東邊的山東,原來是淺海。西伯利亞寒流從西北吹過來,于是選西北方有山,能擋住風的地方建造房屋。建在山頂,風大太,生活、種莊稼、養(yǎng)雞鴨都不太好。山谷又容易發(fā)洪水,所以建在半山坡最好。背靠西北的大山,面向東南,這就是“負陰抱陽”。這樣一來,冬天從西北來的風被擋住了,夏天東南風又能吹進來。這樣就冬暖夏涼。

古人一般住在河邊,因為挖井困難,河邊方便取水和交通運輸。我們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所以水向東流。河流拐彎的內側,也叫“位”,適合建造房屋,這里水流速度比較緩慢,泥沙會在這里堆積,形成緩坡,婦人還可以在這里洗米洗菜。

河的外側是反弓水,兇位。因為這里水流比較急,容易帶走泥沙。如果在上面蓋房,房子可能塌下來。我曾經到廈門附近參與一個項目規(guī)劃。當時去看過之后,我問當地人河外側那邊是不是經常淹死人。他們說是,就是因為水流比較急。

風水總結出四點:“覓龍”,就是西北方向有個大山;“查砂”,砂是小山,說西和東邊要有小山;“觀水”,水要在面前環(huán)抱,這種水流叫“玉帶水”,如果山上的水直接對著房子沖過來,肯定會倒霉;最后是“點穴”,確定建筑基址。

Q:中國古代建筑都符合這些風水(選址)規(guī)則嗎?

A:基本上是。北京其實就是一塊很好的地方。它是依托永定河跟西邊的山建造。從軍事上講,這里進退有據。往北是內蒙古,偏東方向到東北平原,往西是山西。所以北京是時間最長的首都。天津就有問題,只比海平面高3米,漲潮就會有2點多米,發(fā)大水就完了。

北京潭柘寺就是一個好地方。后面有九座山,門前一條河,這個地方冬暖夏涼,夏天的時候比北京城里低好幾度。還有咸陽、洛陽都是水北山南。銀川在西北高原,東邊一大片平原,西邊背靠賀蘭山。在荒漠中,那個地方天氣好,莊稼長得好,自然能發(fā)展起來。

再比如四川的閬中古城,廣西的柳州都是被水環(huán)抱。還有拉薩,按理說,拉薩在青藏高原應該很冷。但拉薩的天氣跟成都、昆明很相似,冬天最高溫度始終在10度左右。因為它四周有山,東南山低,西北山很高,有五千多米。前面還有一條拉薩河流過。這也是為什么拉薩從1000多年起就是的都城。河南的安陽能成為殷商古都,也是因為它的山水河流很適宜人的生活。

Q:有哪些地方是違背古人風水(選址)的標準嗎?

A:非常少,像西安古城就不是遵循那個標準,它更多可能是出于軍事和交通上的考慮。

Q:這樣說來,風水(選址)是有一定科學性的,為什么會變成迷信?

A:一是中國社會很少記錄科學技術,都在記錄什么帝王功績,像火藥是中國人發(fā)明的,結果火槍反而不是中國人的發(fā)明??婆e文人也不關心這個,都在談治國平天下。于是選址的知識只能靠口口相傳。后人聽到的時候,也沒經過論證,去想為什么要這樣做,只是知道這樣做好。時間長了,就融入了文化。二是騙子很多,古代現代,騙人的風水師都很多。到后來,風水就變成了迷信。

講風水在華人社會很常見,這一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了,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忌諱。

前年我到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當地的華人請我去講風水,講完之后他們聽了也不喜歡,因為我講的不是他們想聽的那種風水。但一個姓吳的老板很喜歡聽,請我去參觀他的家。他那個房子是英國人設計的,據說是研究了印尼傳統(tǒng)房子之后做出來的。那個房子采光通風都很好,印尼很熱,這能省下不少電。建造的時候花了很多錢,但吳老板說,幾年下來他都賺回來了。

不過,那個房子屋檐挑出很大,有很多尖角,那個英國人認為尖的屋檐有利于通風。附近的華人經常跟吳老板開玩笑,說他屋子風水不好。

他對面的一幢大樓也是華人的,墻上貼了很多東西。我看出來上面貼的全是大鏡子。鏡子在古代就被認為是辟邪的工具。就像我們小時候被教導說,吃飯的時候,筷子或刀剪不能對著人。這顯然是華人為了防止被對面的“壞風水”影響弄的。不過那種尖角在英國或美國可能就沒人介意。

Q:古人介意那種建筑的形狀嗎?

A:古人并不講究。這完全是現代城市居住擁擠之后,人對建筑形狀有了要求才出現的問題。

Q:風水(選址)是什么時候開始逐漸融入中華文化的?

A:主要是從明朝開始的。像故宮里的水,流到每個宮殿前都要從西北往東南繞一下。它其實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實際功能,成為一種觀念上的反映。還有人工堆成的景山,那么小,擋不了什么風。

同樣的還有北邊不開門的說法,像北京北邊沒有城門,北京大學北面沒有門,也是因為北風冷的經驗總結下來之后,就融入了文化。

明朝時,人們重視風水,常在巽位也就是東南方建一個塔樓,就是風水塔。我國地勢普遍是西北高東南低,再好的風水也不完美,所以要補足。像我家鄉(xiāng)安慶的振風塔,就建在我們古城的東南邊。說是佛塔,但后來經過我的研究,那應該是一個風水塔。中國很多地方經??梢钥吹竭@樣的塔樓,都是明清時代留下來的。這些塔樓雖然在功能上沒有實質性的效用,但作為一種景觀倒是蠻好的。

Q:在選址觀念上,中國南北方沒有差異嗎?

A:古代中國的概念只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漢族人居住的地方,基本離不開這幾個大的框架,偶爾因為具體情況有小的差異。

像我在粵東潮汕那里做調查。那里的水往西流,因為山在東邊,珠江就分東江、西江。盡管地勢已經改變了,但住在那里的漢人還是把排水口放在東邊。

還有臺灣,它的地形跟大陸恰恰相反。臺灣是東南面有山,所以臺灣是西流水。清朝有個官員到臺灣的時候,向皇帝打了個報告,說臺灣窮山惡水,因為水居然往西邊流。

臺灣四季變化不大,不受西伯利亞寒流的影響,他們最擔心的是刮臺風,臺風是從東南方向來。所以臺灣人主要住在西邊,因為山在東邊,可以擋住風。像墾丁這樣的東海岸只能用來旅游,住人很危險。

臺灣明末清初建的房屋,像布政使司、保安宮,還有各種廟,跟大陸的選址一樣。但日本人去了之后,情況就有所改變了。

Q:其他華人社會還是刻板地遵循傳統(tǒng)的選址規(guī)則嗎?

A:有華人的地方一般還是這樣,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像新加坡,地形跟中國完全不一樣,那里的福建人很講究傳統(tǒng)的選址規(guī)則。一定要找一個西北高東南低的地方。比如蓮山雙林寺,雖然叫蓮山,但根本沒有山。就是把西北堆得高一點,從南到北,坡度相差30米左右。好在這里再大的雨都不會積水。

Q:那里的華人還是會像國內很多人一樣講究風水嗎?

A:是啊。蓮山雙林寺的老法師是福州人,他覺得東南低不好,要補足。于是我們參照福州宋代石塔,給他們做了龍光寶塔。

我在新加坡烏節(jié)路東邊做過一個民居改造。那是1998年前后的事??偨y(tǒng)府對面是一個清朝潮州人的民居,叫資政第。那是一個長方形四合院,但平面不是正方位,斜角對準總統(tǒng)府。當時我接到的任務是把尖角改成圓的,做一個水池、一個潮州式的亭子。現在用谷歌地圖還能看到改的圓角。具體原因我也不清楚,大約是相信尖角太兇。

風水如果傳得太極端,就變成了一種迷信。2004年,一個外省的學生不知道選北大還是清華。他爸爸托在北京的朋友去兩個學??纯?。他爸爸的朋友看完之后,回去就寫了一封信,說北京大學像個大廟。因為北京大學最重要的地方是西門,西門進去先過橋,兩邊有兩個華表。就很像廟。清華大學像個墳墓。清華最重要的是二校門,是民國時修的,一進去之后是片大草地,再進去的大禮堂是圓頂,圓頂在中國人看來可能像墳墓,后來那個學生就來了北大。

Q:這種觀念是可以的嗎?

A:上海外灘就是一個反例。清代上海縣城建在位。英法聯軍入侵中國的時候,他們不把房子建在那個縣城里,反而建在兇位上,就是現在的外灘。后來我明白了,英國人法國人是開著大軍艦來的,兇位水深,才能停下深水輪船。也就是說,對于農耕民族來說會淹死人的兇位對歐美人來說是好地方。結果現在的浦東開發(fā),還不是開發(fā)得好好的。

Q:為什么他們喜歡“兇位”?

A:西方文化整個還是一個海盜文化,強調侵略。英國12世紀被法國諾曼底公爵攻入英國,奪下王位后,一直到現在還是英國的王室。而諾曼底人是北歐海盜。他們更喜歡能??看蟠牡胤健_M入工業(yè)時代之后,強調人可以征服自然。

但工業(yè)文明現在也遇到了問題。像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它整個城市低于海平面,修建了大壩以為可以抵御颶風。2005年8月卡特琳娜颶風席卷路易斯安那的時候,那個大壩什么用也沒有。中國古人就不會把房子建在這里。

中國一直是農耕文化,講究順應自然。比如中國的農歷對應的就是氣候。農民用的是平底船,把房子建在位,也利于把船推上岸。

Q:西方國家是否有類似中國選址的體系?

A:中華文明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持續(xù)的文明。選址是一種經驗的積累。

但像德國、法國、英國,歷史相對短,追溯到文藝復興以前,這幾個國家的語言都還未形成。2000年前的羅馬、希臘已經文化斷層。而今天西方文化的主流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在古羅馬人看來還是野蠻人。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也已經中斷,像伊拉克和埃及,現在一片混亂。印度不斷被歐洲雅利安人侵略,直到11世紀,伊斯蘭教來了,將印度的文明都毀了,最明顯的就是佛教被趕到。文明中斷之后就沒法總結歷史經驗了。

Q:沒有與中國古人選址想法相同的國家嗎?

A:歐洲也有農業(yè)文明,只是不占主流。東歐農業(yè)文明比較發(fā)達,很多城堡也是在位。北歐、西歐有一些城堡也是。

Q:現在的設計師會考慮風水(選址)嗎?

A:現在開發(fā)商、建筑師都沒有從選址的角度考慮,因為開發(fā)商選哪塊地的余地不大。有人批評說,北京城這十幾年的建筑都是垃圾。不過這是城市規(guī)劃的問題?,F在城市建設首先就是三通一平,把山都平掉。但城市有山非常好,打隧道又是很簡單的技術。像我之前在華僑大學的時候,學校在山后面修了幾幢樓。開始的時候我覺得偏,后來就發(fā)現房子后面有山挺好的。歐洲城市在城市建設方面普遍做得比我們好。

Q:您對現在的北京人選址有什么建議嗎?

A:如果以我的考慮,我會找一個首先是安全的,不能在太高的地方。植被豐富,水資源豐富,是一個局部好的小氣候。香山很好,溫度夏天比市區(qū)低兩三度,冬天高兩三度。降雨量也多,植被豐富。清朝的皇帝一般都待在香山。不過現在那里地價很貴。還有十三陵也是不錯的地方。

北京有很多沒有人看出來的好地方,比如房山、門頭溝這些地方,就是北京人所說的上風上水的地方。在那里修度假村和住家就挺好。

Q:那現代人買房還需要考慮哪些風水(選址)規(guī)律呢?

A:買住房其實最主要看那塊地原來是做什么的,地下污染是否很嚴重,比如原來是不是垃圾場。房子不能靠近醫(yī)院,因為醫(yī)院有很多化學品。

20世紀80年代我到華僑大學教書的時候,分的那套小房子北邊有山。我發(fā)現做飯時家里不用抽油煙,那時還燒煤球。因為廚房在北邊,一年四季,風都從南面往北吹。等我評上教授分了一套大點的房子,我房子的通風就出現問題了。我南面的那幢樓比我們樓高,風被擋住了。

第5篇:建筑風水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建筑和諧理念

中圖分類號:K879文獻標識碼: A

德國學者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中說:“人類文化分為各種不同的活動,它們沿著不同的路線進展,追求著不同的目的?!敝形魑幕谛纬蓽Y源與緣由、構建理念與目的等方面的差異,必然會體現在建筑文化、建筑風格上。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從根本上應理解為中西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一般認為:中國文化重個體、群體及環(huán)境之問的文脈關系,西方重個體的獨特精神,凸顯各種流返的個性特質;中國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文比重科學與宗教等等。

一、天人合一與神人合一

中國古代對自然的關系及其審美,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學基礎之上的。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下,建筑成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建筑和自然恰當地融合為一體從而造就了與西方建筑迥異的風格造型:藏風聚氣的選址、庭院式的布局、天圓地方的形制、理氣下的數字、天然一體的土木材質等,強調“融入自然”和“自然融入”。《莊子》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體逝而終矣!”人亦天,天亦人,兩者契合無間,渾然一體。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建筑努力地融滲在自然之中,擁入自然的懷抱,兩者安靜地、親切地“對話”,從而也成就了聞名于世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中國式庭院文化。自然美一與藝術美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與融合。

西方哲學思想主張征服自然,把建筑看作向自然進擊、從而征服自然的一種手段與方式,其教堂、宮室、競技場、歌劇院等其風格強調建筑的雄偉綺麗,來彰顯自然的渺小。西方古典建筑非常強調建筑的個性,每座建筑物都是一個獨立、封閉的個體,表現永恒的意念和與自然相抗衡的力度。是為了表現這種理念,體量巨大,尺度超然,己遠遠超出了人們在內舉行各種活動的需要。山水自然環(huán)繞著高聳壁立的而又傲然獨有的建筑,往往形成一種以自然為背景、孑然孤立的空間氛圍,兩者似乎是隔離和對立的。舉世聞名的帕特農神廟便是這一理念的形象代表。

二、人人以和與物物以和

儒家文化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精神面貌與歷史發(fā)展,而這種影響強烈地表現在中國古代建筑如壇廟、都

城、宮殿、陵寢等建筑文化現象中,使得中國古代建筑成為一部用土木“寫就”的“政治倫理學”。而其核心理念和突出表現就是儒家禮制的“禮樂和諧”,即人與人既存在著等級森嚴的等級關系,又有“仁”的和諧關系,即“人人以合”的理想社會理念。這種理念反映在建筑上就是“以多座建筑合組而成之宮殿、官署、廟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齊之絕對整齊對稱之布局。庭院四周,繞以建筑物,庭院數目無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線之成立。一切組織均根據中線以發(fā)展,其布置秩序均為左右分立,適于禮儀之莊嚴場合;公者如朝會大典,私者如婚喪喜慶之屬。”其主要特征除了中軸線左右平衡,中為至尊,尊卑有序等基本結構布局理念外,還有地面平面鋪開,重重院落相套,各種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guī)律的排列而形成一個封閉群體空間格局,體現社會結構形態(tài)內向型和“集體美”特征的建筑,可見,中國建筑的“人人以和”的整體性與群體性。

而西方建筑以神為尺度,建筑和諧的比例關系與優(yōu)美的結構造型,是完美的神的尺度的具體運用。奧古斯丁把美規(guī)定為“各部分的勻稱,加上色彩的悅目?!彼J為靈魂受到宗教的洗滌和凈化,就會透過物體的和諧來直觀上帝的和諧,從而在精神上與上帝融為一體。西方時空觀基于這樣的邏輯分析基礎,因而建筑空間也就成為可以被測量的幾何體,在此種意義上,他們把宇宙歸結為可被測量的某種實體,建筑空間是一種可以被測量、被量化的物理空間。其建筑構想是在天文學、物理學中對時空做出精確的數學度量,再從數學的立場得出時空和諧的理念,強調的是一種人支配下的“物物以和”,并把這種“物物以和”概括為“美”。

三、身心以和與神心以和

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幾乎和儒教不相上下,因此對中國古建筑文化的影響也是深刻而明顯的。這種影響反映在佛教建筑的選址、布局、形制等方方面面,比如,受中國陰陽五行、風水學說影響下的選址,一般在環(huán)境優(yōu)雅、士人靜養(yǎng)的名山之

上,以利于佛教徒們將自身藏匿于自然景觀之中,在風水氛氯、神秘肅穆的感覺中修煉靜心,達到身與心的安寧,清凈與平和,這是其一;其二,佛教徒們在靜心、禪定既有本我、空無、超世脫俗的出世思想修煉中,又能面對現實中的美好風景和植被繁茂、生機勃勃的自然環(huán)境,產生一種與自然和諧,找回本性、置身于靈山秀水間的世俗化入世精神。而在布局上,則受儒教禮制的影響頗為明顯,比如佛寺的布局必須有中軸線,講究中為至尊,左右對稱,上下和諧,主次分明的等級觀念,這種嚴謹的中軸對稱性代表了強烈而世俗的理性精神,使佛教超凡脫俗的出世理念和俗世的現實相融合,從而表現了中國佛教建筑的嚴肅倫理精神即“達理”與“通情”的融合,身與心的平衡。在形制上的體現更是逐步形成了適應中國“水土”的宗教內涵,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庭院式佛寺、功能由原來單一的埋葬舍利的佛塔拓展成多功能如登臨眺覽、料敵“導航”,佛助及第及遺體儲存等功能的中國式佛塔,及心境與環(huán)境、佛性與人性、佛門等級與儒家禮制、出世與入世的高度融合的石窟,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國世俗化的過程,從而達到一種心與身的和諧。

西方古典建筑則重于宗教,淡于倫理,講求神與心的合一。西方哲學從主、客而分出發(fā),在認識論上把現象界與本體界絕然分割、對立起來。西方文化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按這種思想,人在天地宇宙中占主導地位,人的理性能駕馭和征服外在事物。而這種思想觀念,對建筑的影響是:建筑與自然是二元對立的,這種對立,把經驗的此岸世界與超驗的彼岸世界劃分開來,宗教虛構的上帝、神、天國、來世都屬彼岸世界,與現實的此岸世界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西方宗教認為,人在現實中是經受磨難的,要通過修行、磨練等超脫現世,達到理想的天國,實現神與心的對話與融合。因此,反映在建筑上,就與中國宗教建筑大相徑庭,其特征為:建筑的內部空間宏大而封閉,外部空間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發(fā)展,挺拔向上的形式,尤其突出建筑個體特性的張揚。尖塔樓橫空出世,紀念柱孤傲獨立,幾乎每一座單位建筑,都極力表現自己的風格魅力且絕少雷同。這種風格,往往形成一種以自然為背景的孑然孤立的空間氛圍,建筑則似乎顯得傲岸不羈,與自然之間缺乏溝通。

參考文獻:

1.劉月:《中西建筑美學比較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2.王蔚:《不同自然觀下的建筑場所藝術》,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第6篇:建筑風水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寒地;別墅景觀;植物配置;文化

1寒地別墅景觀設計概述

1.1寒地城市概念

其實關于寒地城市,目前還沒有一個能通過廣大認知的定義?,F在我們所說的寒地城市,大致是指根據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氣候所定義的一個比較籠統(tǒng)的概念,指因冬季漫長、氣候嚴酷而給城市生活帶來不利影響的城市。[1]它通常包括北半球北緯以北,每年至少有2個月的時間月平均氣溫在0℃或0℃以下,并伴有陣雪、晝短夜長現象的城市。與我國南方相比,寒地的環(huán)境景觀形象相對厚重、樸實莊重,但同時也會造成景觀設計過于的單一、環(huán)境色彩與形態(tài)相對貧乏的缺點。隨著經濟和社會條件的發(fā)展,人們逐漸重視生活環(huán)境質量,隨之而來對景觀設計的高要求、對景觀設計的日益重視,從而不斷探索新時代背景下居住環(huán)境質量的提高和改變。

1.2景觀設計學理論

景觀設計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發(fā)展到現階段理論體系已基本健全,景觀設計學理論觀點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相互圍繞的關系,強調人與土地相協(xié)調的關系,這也是景觀設計學與古典園林設計的區(qū)別。

1.3寒地居住型別墅景觀設計的原則

人本原則:衣食住行是人類活動的四大主題和內容。居住活動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居住環(huán)境的質量不但要滿足人們生存的需求還要滿足人們心理上的需要,是提高生活質量的標準之一。地域文化原則:寒地景觀最突出的就是冬季的寒地自然特色,表現不同文化區(qū)域上的無限發(fā)展變化。比如吉林市松花江形成的冬季霧凇成為我國獨特的四大自然景觀之一??沙掷m(xù)原則:可持續(xù)發(fā)展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人類的發(fā)展原則和目標。在景觀環(huán)境設計中,應秉持此原則為中心,不應該用破壞環(huán)境來換取自身的利益,要尊重自然環(huán)境。所以在別墅景觀設計建構中,要充分保護自然環(huán)境,多利用再生環(huán)保材料來構建自己的家園。

1.4環(huán)境營造概念

環(huán)境營造,即圍繞人這一主體,通過人為參與建造主體周圍的物質條件與非物質條件。營造,在漢語語境中更傾向于通過營建手法,達到形成一定的環(huán)境氛圍。

2影響寒地景觀營造的其他要素

2.1寒地的太陽輻射

冬季的寒地居住區(qū)太陽升起晚,落山早,隨著建筑樓陰影面積的擴大所接受的太陽輻射相對降低。因此在寒地地區(qū)設立居住區(qū)首先想到的就應該是如何充分的利用太陽資源,盡量避免在太陽不照射的地方設立人們活動區(qū)。所以要滿足居住者對所處環(huán)境的溫度要求是進行寒地景觀營造的要素之一。

2.2寒地水文條件

寒地城市主要降水形式是降雪,雪或雨夾雪。寒地城市的清潔最大壓力就在于降雪,而寒地城市所面臨的不光是降雪帶來巨大的清雪工作,而交通事故的頻發(fā)是降雪帶來的巨大難題。由于地域特點,氣溫相對較低的寒地城市,絕大多數植被無法適應寒地的生長條件,冬季景觀較為單調,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別墅區(qū)中適當的地形變化。在大雪紛紛冬季,降雪覆蓋在相對變化的地形上,層層不已,增強了寒地冬季別墅區(qū)外環(huán)境的美觀性。

3寒地別墅景觀設計的不足及策略

在寒地景觀設計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影響,為確保設計達到預期效果,要根據實際環(huán)境情況來滿足水平要素。

3.1寒地別墅景觀設計的不足

3.1.1不重視寒地氣候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我國對寒冷地區(qū)的景觀設計研究開展和起步較晚,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在設計中存在生搬硬套和模仿已有的設計理論現象。這就導致了實際的作品成果滿足不了當地的功能性需求。

3.1.2缺乏當地的景觀特色

對于當地的景觀設計沒有一個屬于當地的景觀特色,缺乏對當地的文化歷史,人文風情,民族,地域的研究,這樣就造成了地理上的區(qū)域景觀雷同化、設計手法單一、缺乏設計特點[2]。

3.1.3設計與施工容易脫節(jié)

設計師均須親臨指導,不少設計者不愿意下工地,參與施工現場,導致設計與施工有脫軌的地方,所以說擅于處理現場是一個優(yōu)秀景觀設計師的基本素質。

3.2寒地別墅景觀設計的策略

3.2.1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鄉(xiāng)土樹種,豐富植物景觀種類

據調查統(tǒng)計,2000年沈陽市栽植的樹木有83種,長綠灌木3種,落葉灌木41種,但能在沈陽陸地栽植的樹木品種可達482種,其中生長良好的品種就有273種,而應用于城市綠化建設的品種卻不足百種。由此可見寒地的鄉(xiāng)土樹種還有挖掘的潛力,因此挖掘和育種鄉(xiāng)土樹種對豐富植物配置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并能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觀[3]。

3.2.2注重冬季植物的生長及景觀特征,突出冬季植物景觀特色

冬季是大部分植物的休眠期,這就顯得冬季植物配景對別墅環(huán)境的影響。對于冬季植物的生長,冬季植物的形態(tài)顏色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充分使植物展現其獨特的一面,如使別墅冬季景觀可觀,就必須充分挖掘植物本身的特點。再次,可以利用冬季植物枝干顏色、宿存果實等進行造景。

3.2.3塑造多樣化的景觀空間

改造時一定要“親近”自然,做到再現大自然,滿足人們心理上對于大自然的需求。在景觀設計中我們可以從三維活動的角度出發(fā),來直指活動區(qū)域的分界或者是活動區(qū)域在不同人們的視角中劃分的邊界。塑造寒地別墅外環(huán)境景觀空間方面,地形是占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的。首先是地形具有很強的空間圍合感,可以根據設計師的需求結合植物等景觀元素,起到鞏固圍合感的作用,再次塑造空間地形與自然的結合,豐富別墅周邊空間環(huán)境景觀[4]。

4結語

寒地別墅區(qū)景觀設計要針對實時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參考傳統(tǒng)的山水理論、風水學理論、行為心理學以及后現論等相關理論,提煉研究出寒地別墅區(qū)景觀的設計原則。居住區(qū)是人們衣食住行生活、休息和游憩的場所,應該讓人們有在身體上和心理上的輕松,愉悅。從而使人們自然地感受到寒地景觀與歷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聯系與交融。

【參考文獻】

【1】朱少華.北方寒地居住區(qū)園林植物配置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32):15769-15770.

【2】白若甫.論別墅設計發(fā)展[J].科技資訊,2009(31):21-23.

【3】朱小地,張果,孫志敏,等.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qū)景觀規(guī)劃與設計[J].北京園林,2009(03):56-57.

第7篇:建筑風水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伏羲文化;環(huán)境藝術設計;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J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5)04-0066-03

一、伏羲文化的精神實質

(一)伏羲是中華人文始祖

伏羲又作慮犧、宓羲、包犧、庖犧、炮犧、皇犧、羲皇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誕生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古成紀,即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大地灣一帶。創(chuàng)八卦、結網罟、制嫁娶、開田地、制禮儀等十多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使伏羲成為中華民族奮發(fā)向上和勇于進取的形象代表,開創(chuàng)了中華文化與文明。追根溯源,伏羲成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原因就是他有著非凡的功績和特殊的貢獻。因此,伏羲也就成為文化的化身,古往今來被稱為“人文始祖”。

(二)龍文化是伏羲開創(chuàng)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三皇五帝之中,只有伏羲是人首蛇(龍)身,其實質就是中華龍祖(圖1)。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黃河流域、遼河流域等許多原始文化遺址都發(fā)現了龍文物,如河南濮陽的蚌塑龍、紅山文化遺址的碧玉龍和黃玉龍,這些文物可將崇拜龍的歷史推進到6000年以前。從而可以映證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圖騰神,華夏先民在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進程中,龍圖騰始終是最顯亮的旗幟。伏羲之后,炎帝、神農、勾芒、共工、祝融、黃帝等遠古文化英雄都繼承了龍圖騰。三皇五帝一脈相承,他們創(chuàng)造的文化與龍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從而龍也就成為中華文化內涵博大、最富有魅力的形象。

(三)以八卦為基礎的《周易》是中華文化的靈魂和華夏文明的核心

天水伏羲廟掛有一塊“一畫開天”的匾額(圖2),是贊頌伏羲敢為人先、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耙划嬮_天”就是伏羲在質樸、簡易、無框框條條局限的原始思維狀態(tài)下不斷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了一個思維的制高點,通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層次考察,從而感悟到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最基本規(guī)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陰”和“陽”兩個最基本的元素,并用八卦這種特殊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打開了人們認識世界的閘門。以八卦為基礎的《周易》歷來被奉為“六經”之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支柱,眾多哲人學者推演說解就形成了易學。易學中的“天人合一”、“對立統(tǒng)一”思想成為中國人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是中華文化的靈魂和華夏文明的核心。

二、伏羲文化對環(huán)境藝術設計有意義的元素

(一)龍圖騰

龍文化是伏羲開創(chuàng)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國稱天子為龍始于伏羲,“龍的傳人”實為龍文化的傳承人,也就是由伏羲開創(chuàng)的中華文化的傳承人。

(二)虎圖騰

20世紀80年代,在河南濮陽縣城西南隅西水坡發(fā)掘出了仰韶文化時期蚌砌龍虎圖案,印證了虎圖騰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伏羲開先河的傳統(tǒng)文化也稱為龍虎文化。

(三)八卦圖

八卦是陽爻“―”和陰爻“--”的組合。先民認識到世界的組成,首先是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男人和女人等,都是一一相對應的存在,便有了陰、陽概念。而后又用最基礎的單、雙來表示陰、陽觀念,這就是“―”和“--”。如果把兩個爻相替迭加,便會出現四個卦,再加一爻便會出現八個卦象。

(四)太極圖

太極圖起源于原始時期,據說是宋朝道士陳摶所傳出,原叫《無極圖》。據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先天圖》、《太極圖》、《河圖》和《洛書》傳給其學生種放,種放又分別傳穆修、李溉等人,后來穆修將《太極圖》傳給周敦頤,周敦頤寫了《太極圖說》加以解釋。現在看到的太極圖,就是周敦頤所傳的。

(五)河圖

伏羲在黃河上發(fā)現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一直觀察萬物自然的意象心得暗合,就這樣畫出了八卦,而龍馬身上的圖案就叫作河圖。

(六)洛書

洛書古稱龜書,說有神龜出于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

三、伏羲文化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一)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對伏羲文化內涵的借鑒

伏羲文化元素會隨著時展、科技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在使用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形態(tài)變化和發(fā)展。但是,其思想精髓卻一直貫穿其中,成為一條主線指引著環(huán)境藝術的表達方式。在現代環(huán)境藝術中,手法的運用只停留在淺層,要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中國傳統(tǒng)裝飾要素,還要抓住其文化內涵,來指導手法的運用。

1.集美思想的體現

集美思想是圖騰崇拜的來源。所謂“集美”,通俗的說就是將一切美好的事物集中在一個事物上的一種表現。這種理念一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所追求、實現的目標和愿望。伏羲文化中的龍圖騰就是傳統(tǒng)集美思想的體現,也是現代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常用的題材。

2.趨吉納福的表達

趨吉納福的意識在中國人心目中始終未見淡薄,吉祥圖案、吉祥色彩、吉祥觀念長盛不衰。文化氛圍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為伏羲文化的元素符號在當今社會的運用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發(fā)展的條件。

在室內環(huán)境中,伏羲文化中的龍圖騰和虎圖騰常常作為裝飾元素,寓意吉祥、正義和威嚴;在建筑園林景觀設計中,龍圖騰、虎圖騰、八卦符號、太極圖、河圖和洛書也是常用題材。

3.以人為本的宗旨

《周易》認為,天、地、人是構成宇宙的三種基本物質材料,所以稱之為“三才”。上為天,下為地,中為人,從這種直觀的認識中,不僅得出人是整個宇宙的構成部分,而且處于宇宙的中心,人是天地化育的結晶。以人為本的思想根植于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土壤之中,其內容博大精深,包含著對宇宙、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多層面、多角度的凝視和解讀。

現代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以人的需求為核心,滿足人的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從而不斷推動環(huán)境藝術的發(fā)展。以人為中心,對地域文化及社會環(huán)境的承認與重視是環(huán)境藝術設計從簡單實用到實用之外蘊含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

4.天人合一、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整體的、辯證的、因果循環(huán)的思維方式,強調事物各方面辯證統(tǒng)一和相互間的聯系,其思維過程重綜合、歸納。反映在自然觀上,就是“天人合一”。伏羲文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易經》中有以柔克剛、陰陽相互轉化、萬物生生不息等理念,都闡述了事物的相對性,認為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不斷向對立面轉化,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講的是方圓、陰陽、濃淡等對立面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矛盾轉化過程。這一規(guī)律揭示的是客觀現實的本質運動過程?,F在很多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都體現這些元素的對比,運用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讓元素形成互補,造成一種心理轉化,達到和諧共生的效果。比如粗糙未打磨的沙石墻面,搭配材質精細光滑的地面,就會產生原始和人工相碰撞的現代效果;或是整體灰暗的色調,輔之以大紅所形成的視覺沖擊,使暗的不沉、亮的不艷。

(二)伏羲文化及其元素符號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形而上的,而在藝術設計中,對于伏羲文化的運用實際上是對這一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物質化,以可視的形態(tài),通過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最終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因此,對于伏羲文化的運用實際上是通過對其視覺形態(tài)的運用來進一步體現其精神實質。

1.對伏羲文化元素符號的直接應用

設計中運用伏羲文化元素的視覺形態(tài)如造型以及紋樣等,按照原有結構上的韻律、節(jié)奏和秩序,以元素形態(tài)的整體或局部與現代事物相結合進行組建。這種方式是對傳統(tǒng)文化視覺形態(tài)的一種借用,運用現代事物作為載體,做到傳統(tǒng)和現代相結合,從而形成新的形象(圖3)。

2.對伏羲文化元素符號的抽象和重構

對元素的提取、轉化和抽象再重構,是當前設計中廣泛使用的方式。設計師在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中去捕捉和發(fā)現美的元素,在這些元素中提取適用的材料,使其成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素材;同時對這些提取元素進行轉化和抽象,根據形象的構成,結合現代構成意識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重構。用現代的觀念和審美情趣去重新闡釋和挖掘傳統(tǒng)的精華,有效地與設計作品相結合,形成有傳統(tǒng)文化氣息的設計作品。

如北京奧體中心區(qū)域內的大廈建筑,就是對龍圖騰形象進一步抽象和簡化,將華夏五千年龍圖騰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有機融于一體,成為北京的一張經典 “城市名片”(圖4)。

再如2011年西安世園會的雕塑“水龍”,將龍的威嚴形象和水的柔韌形態(tài)結合重構,大氣而柔美,震撼人心,抽象地張揚著世園會“天人長安,創(chuàng)意自然”的主題?!八垺彼茉炝艘粋€和平崛起于世界的中華民族新形象,代表了民族的騰飛,演繹著文化凝聚的力量(圖5)。

3.對伏羲文化內涵的表達和演繹

伏羲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需要設計師尋求其思想根源,傳承其精神實質,運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有文化價值的環(huán)境藝術空間。

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是傳統(tǒng)文化及建筑思想運用的成功范例,由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先生規(guī)劃設計??傮w布局構圖以方和圓作為基本母題,用隱喻方式充分表達中國文化內涵,將儒學“仁”、“和”觀念融入規(guī)劃之中,借簽“洛書”、“河圖”、“九宮格” 及風水學說理論,將現有的地段匠心獨運、合理布局,并按照現代的美學觀加以變異,來重新演繹傳統(tǒng)(圖6)。

四、結語

用現代手法詮釋伏羲文化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根據現代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羲文化,讓伏羲文化及其元素符號從內而外被人們接受:一是要體現它的文化內涵;二是元素符號的運用不拘泥于傳統(tǒng)形態(tài);三是用現代材料和物質技術來搭配協(xié)調使用,使之滿足現代人的審美和實用需求。

[參考文獻]

[1]張永昌.論易學對現代設計的影響[J].當代藝術.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