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研學實踐教育范文

研學實踐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研學實踐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研學實踐教育

第1篇:研學實踐教育范文

[關鍵詞]網絡課程;網絡教學;網絡教學設計;網絡教學設計樣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08(2013)03-0079-08

一、網絡教學設計樣式的研究訴求

教學設計是現(xiàn)代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可靠保證。網絡教學設計具有傳統(tǒng)課堂教學設計的特征,但同時需注意到任何教學都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展開的,而環(huán)境卻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學的設計和教學過程的開展。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網絡教學日益受到關注以來,網絡教學設計成了其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概括看來,已有的網絡教學設計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

第一,傳統(tǒng)的經典教學設計模式或教學理論直接應用在網絡教學設計中。例如,ADDIE模式、迪克和凱里(2001)的教學設計模式、Gagne的九事件教學(1985)和Keller(1983)的ARCS模式等在網絡教學設計中都有應用體現(xiàn)。這些教學設計模式注重過程,基本由分析、設計、開發(fā)、實施和評價五個階段構成。又如,密歇根大學采用基于目標的績效/知識模型(PK模型)引導在線課程的設計。PK模型一部分來源于M,David Merrill的成分顯示理論和Jeroen van Merfi6nboer的復雜認知技能和知識理論。

第二,傳統(tǒng)教學設計模式在網絡教學中的改造應用。許多專家認為網絡教學應該有特定的教學模式。Gayle David,son-shivers和Karen Rasmussen提出了WBID(Web-BasedInstructional Design)模型。在該模型中,傳統(tǒng)的和現(xiàn)代的教學設計模式和理論皆為網絡教學設計各階段的基礎嘲。FranklinR.Koontz、Hongqin Li和Daniel pora(2006)提出了ASSIST-Me模型,該模型從學習者的視角,提出了7個基本教學設計步驟,每一步驟還包括一些子步驟。

第三,網絡教學設計新模式的研究。David Merrill提出了名為Pebble-in-the-Pond的教學設計模型,與傳統(tǒng)教學設計模型聚焦過程不同,該模型基于規(guī)則,強調教學設計產品而不是過程;它在設計過程中,以問題為中心,并且利用真實的內容材料而不是規(guī)范:即它利用功能原型而不是規(guī)范文檔來表征教學設計。

第四,教學案例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學案例庫。案例生動形象、互動性強、易于理解和記憶,更方便教師進行深入淺出的教學,并且更能調動和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和求知欲。隨著在線學習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網絡遠程教育領域,師生分離,學習者自主學習,為了幫助他們對知識與技能進行有效消化,在網絡課程中大量使用案例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但案例也存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缺點。

第五,教學設計樣式研究。樣式(Pattern)研究起源于建筑學,最早是由建筑理論家Alexander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Alexander將樣式定義為:“樣式描述了一個在我們的環(huán)境中不斷出現(xiàn)的問題,接著指明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關鍵部分,這樣就可以重復使用這個方案,而不必另起爐灶”。隨后。樣式思想慢慢影響了軟件行業(yè)。許多人開始用樣式來記錄軟件設計的專業(yè)經驗。伽瑪等軟件工程學者出版了《設計樣式》一書,詳細呈現(xiàn)了信息系統(tǒng)應用的成功樣式,成為樣式在軟件行業(yè)應用地位的奠基之作。同時,一些美國和德國具有豐富計算機教學經驗的學者,也將基于樣式的方法應用到問題解決中,開展了教法樣式項目(Pedagogical Pat,terns Project)的研究。此外,歐盟ELEN項目(2003)啊、IMS全球學習聯(lián)盟UNFOLD項目等都對信息化環(huán)境下學習的樣式進行了有益實踐,出現(xiàn)了在線學習的設計樣式(Design Pat,terns for e-Learning),研究了在線學習環(huán)境中從課程內容到教學組織的設計經驗。Diana Laurillard在2012年新出版的《教學,一門設計科學:為學習與技術而構建的教學模式》“Teaching as a Desien Science——Building Pedagogical Pat-terns For Ttechnolog”一書中,提出了教學是一種設計科學的觀點,并且探討了“獲得學習”、“探究學習”、“討論學習”、“實踐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教學樣式。我國胡小勇老師在《基于樣式視角的網絡課程設計研究》一文中,提煉出三種優(yōu)質網絡課程的收斂樣式:理論導學型、技能訓練型和問題研學型。

以上三項研究皆是關于教學設計模式和基本理論的,但在這些模式和理論的使用過程中,應用者普遍體會到。教學設計模式和理論比較抽象、宏觀,缺乏可操作性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即使教學設計專家都很難把握其實質,而對于新手教師。難度更大。教學案例又比較具體。與具體的學科知識關聯(lián)度高,不適于作為一般性的設計參考支架,但教學設計樣式是立足于中觀層面的,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本研究將對網絡教學設計樣式展開研究與實踐。這是因為對于習慣于傳統(tǒng)面對面教學設計的教師來說,網絡教學設計還是一個新領域。由于缺乏可借鑒的原則、方法和操作樣式,所以傳統(tǒng)教師面對網絡教學時感到無所適從。針對這種情況,國內外研究者做了大量探索,最新研究是將教學設計作為一種科學進行研究,教師如建筑設計師、服裝設計師一樣,承擔著教學設計師的職責。希望形成人人設計、我為他人設計、他人為我設計的愿景,使優(yōu)秀的教學經驗與范式得以共享與傳承。本文中提到的網絡教學與網絡課程同義;教學樣式、教學設計樣式、設計樣式三者也同義。

二、教學樣式的概念解讀

教學樣式的本質是提供一種分享成功教學實踐的范式和方法,對于新手教師更具有重要意義。在網絡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和職責都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教師的工作會部分或全部地由某種網絡應用(如教學課件、虛擬實驗等)所取代,面對網絡教學設計。絕大部分教師都還是初學者。如前所述,在面對面教學中,已形成了一些頗具代表性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案例,但教學模式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比較抽象、宏觀,可操作性差:教學案例又比較具體。與具體的學科知識關聯(lián)度高。不適于作為一般性的設計參考支架。而教學樣式界于教學模式與教學案例之間。即界于教師的教學實踐和理論之間。是從中觀層面進行的教學設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三者關系如圖1所示。

概括起來,教學樣式具有以下特點:(1)可操作性:設計易于用戶理解和掌握的結構框架,讓用戶易學、易用,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2)通用規(guī)范性:從中觀層面對課程進行設計和管理,使得教學內容和活動的設計更具通用和統(tǒng)一,并有利于知識的有效共享。(3)相對靈活性:描述的是按照特定情境下解決某類重復出現(xiàn)的相似教學問題的基本框架。而非細節(jié)規(guī)定。因此。具有相對較好的靈活性和可遷移性。具體地說,教學樣式是獲取教學實踐中的專家經驗的方法,目的是以一種簡潔的形式記錄教學實踐的專家知識,使得需要這些知識的人可以方便地獲得。教學樣式的本質是提供一種分享成功教學實踐的格式和方法。

三、基于EDR的教學樣式研究

面對“教學樣式”這樣的設計理念,研究者既有用之解決實踐問題的迫切需要,也有尋找通用方法論的理論訴求,而“教育設計研究”(Educational Design Research,EDR)正是能夠同時滿足這兩項需求的研究范式。EDR旨在通過研究者與實踐者在現(xiàn)實情境中開展協(xié)作,通過迭代的分析、設計、開發(fā)和實施過程,得出情境敏感的設計原理和理論,它既可以輸出理論性成果,又可以產生實踐性成果。本研究的目標是獲取網絡教學實踐/網絡課程設計中專家經驗的教學策略和設計方法。形成一系列具有指導意義的、可操作性的教學設計樣式。以一種簡潔的結構形式進行記錄,使得需要這些知識的人能夠方便地獲得和應用,形成一種通用的網絡教學設計樣式語言。其迭代循環(huán)研究如圖2所示。

從圖2看出,該研究包括三個階段(三個子循環(huán)),每個階段皆有其短期的研究目標和任務。階段1主要進行文獻分析和近年來網絡教學設計(網絡課程)剖析。由于網絡課程是網絡教學的直接載體,是網絡教學設計的制成品,在建設網絡課程時,需要將網絡教學的內容、活動、策略、評價等設計清楚,網絡課程建設的過程就相當于網絡教學的預演練過程。所以本階段對歷年來評審出的國家精品課程(包括普通本科、網絡、高職高專三類)和精品資源開放課,在課程的全局設計、單元設計和內容設計層面,從課程的組織結構、活動設計、策略設計、媒體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找出這些課程一般性的課程架構和教學策略,據此總結出教學樣式的結構模型:階段2主要根據階段1的分析結果所提出典型的網絡教學設計樣式并且選取實驗點進行試用:階段3主要完善階段2的研究成果,并且對樣式進一步修訂和推廣應用。限于篇幅,本論文主要討論階段1和階段2的研究。

四、典型樣式的提出

從本質屬性上來說,設計樣式是啟發(fā)式的,是設計實踐的產物。在我們提出的樣式中,一方面努力在汲取傳統(tǒng)教育框架下教學法、認知科學和教學設計等方面的經驗。這些知識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料,如優(yōu)質的教學設計模式和案例。另一方面,我們從國家精品課程中選取了部分課程,針對這些課程的組織架構和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進行了分析。

(一)針對國家精品課程的分析

國家精品課程建設作為教育部質量工程先期啟動項目,于2003年4月正式啟動實施,旨在通過評選,實現(xiàn)高校優(yōu)質教育教學資源的推廣、復用和共享。以這些優(yōu)秀的網絡課程進行有效的示范與引領,截止到2010年共評選出包括網絡教育課程在內的3845門課程,涉及工學、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專業(yè),基本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的最高水平,是新理念與新技術結合的成果。通過對課程的全局設計、單元設計和內容設計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

1.課程的組織結構主要分為整體架構與分層架構兩種

整體架構是指將整門課程作為一個整體,按照課程組成要素進行架構,通常劃分為“電子教案”、“教學案例”、“例題習題”、“文獻資料”等板塊,如圖3所示,這種設計的優(yōu)點是分門別類,便于查找資料,缺點是粒度太大,不便于學習者自學、課程的共建共享、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評價、標注以及學習進度的跟蹤等。第二種是根據主題按章節(jié)或模塊進行組織,按小粒度進行學習的精細化設計,這種設計策略能從根本上彌補第一種方法的不足。如圖4和圖5所示。

由圖3可以看出,整門課程相當于一個以課程為單位的資源庫,分門別類,分成了幾個分庫,如“電子教案”、“教學案例”、“例題習題”、“文獻資料”等,從這種分類上看,該門課程“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的教為主”,“十一五”規(guī)劃期間評審出的幾千門本科精品課程,基本上屬于這種類型。

由圖4可以看出,整個課程按“課程一章一節(jié)”分成了三層,在界面左側對課程進行主題上的總體導航,并將每一節(jié)學習活動分成了“單元導學”、“講解視頻”、“知識自學”、“案例分析”、“知識總結”和“單元白測”。

由圖5可以看出。整個課程同樣也是按“課程一章一節(jié)”分成了三層,并且將每一節(jié)的學習活動分成了“準備”、“研習”、“活動”和“后測”幾部分,并在課程界面左側對課程設置了一個總體導航區(qū)。

圖4和圖5所示的這種模塊化的設計架構更加靈活,便于課程內容的共建、共享及評價;更利于對課程內容及其學習活動的精細化設計以及多種教學策略的運用。

另外,每一門課程(特別是分層架構的課程)都設計了多種學習活動,例如學習指導、熱身、前測、后測、課件學習、案例討論、在線實驗、游戲、討論、協(xié)作學習、頭腦風暴、角色扮演等;這些活動內容采用了多種媒體表現(xiàn)形式,如音頻、視頻、文本、圖文與動畫等;還有多種學習工具的支持,例如標注、筆記、收藏、計算器、實驗器材等。針對某一章、節(jié)或者知識模塊的學習,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內容特點,采用了不同的組織策略,如基于內容的教學,基于案例的教學、基于問題的教學、自主探究的教學等。

(二)網絡課程的基本結構

綜上分析,發(fā)現(xiàn)有些網絡課程往往以課程為單位,粒度大,內部耦合度較高,課程結構一旦確定下來很難改動,基本上是靜態(tài)的組織方式,難以根據學習對象的特征去靈活組織,呈現(xiàn)教學內容,安排學習活動,所以存在共享難、可重用性差與重復開發(fā)等弊端?;诖?,我們確定本研究中的網絡課程將主要由課程,課程模塊、學習單元、學習活動和知識原子四層組成,如圖6所示,知識原子處于知識體系的最底層,是通過技術而表征的某一知識點或技能,如某一視頻課件、教學錄音及其它各類媒體素材等:學習單元是指一次完整學習體驗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序列,每個學習單元相對獨立,可以實現(xiàn)共享和重組,新建課程可以由來自不同課程的學習單元組成或新建學習單元:同一個學習單元可被多個課程重用。學習單元要能夠適應各種顯示終端與平臺。便于課程的重組重建。

由圖6可看出,課程架構確定好后,影響課程質量最關鍵的部分應是學習單元的設計。即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學習單元中學習活動類型及序列也不盡相同,這將是教學設計樣式重點解決的問題。

(三)七種典型的網絡教學樣式

如前所述。網絡課程(網絡教學)教學活動的類型和組織序列有很多,根據已有的工作經驗和研究及對我國精品課程的設計分析,我們提出了七種網絡教學設計樣式,分別是理論導學型(基于內容的設計)、技能訓練型(基于技能的設計)、問題研學型(基于問題的設計)、情景模擬型(基于情景的設計)、案例研學型(基于案例的設計)、自學探究型(基于探究的設計)和實驗探究型(基于實驗的設計)。這些設計樣式適于對整門課程、學習模塊、學習單元或者某一知識點的教學設計。在同一門課程中,各種設計樣式可混合使用。各種設計樣式有統(tǒng)一的結構,均由名稱、解釋、問題描述、解決方案幾部分組成。限于篇幅。下面針對前兩種設計樣式進行重點闡述,其它簡述之。

1.理論導學型設計樣式

名稱:理論導學型(基于內容的設計)

解釋:理論導學型設計樣式注重學科內容固有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以學科內容為中心,通過教師的知識講解。輔以一定的實踐活動和練習測試,幫助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通常,理論類的課程采用此種設計樣式,如教育概論、心理學導論、外國文學史等課程。該類型主張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

問題:如何在網上進行理論教學而不僅僅是將教材內容搬到網上或者只是照本宣科?以及如何幫助學習者有效地將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結合起來?

解決方案:學習單元中的活動設計與排列,如圖7所示。

對于具體學習單元的設計,可采用圖7中的“學習指導”、“學習導入”、“教師精講”、“實踐活動”和“學習評價”五個學習板塊/活動,當然這五個活動只是理論導學型課程的共性提煉,每一門課程可根據具體情況適度增加學習活動,如拓展資料、課后總結等,原則上以這五個活動為準。

2.技能訓練型設計樣式

名稱:技能訓練型(基于技能的設計)

解釋:技能訓練型設計樣式注重學習者某種技能或技巧的培養(yǎng),以學習者參與和體驗為特點,為他們提供一系列操練和模擬體驗的機會,從而使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通常。操作類、實訓類以及實踐類課程可以采用此種設計樣式。如計算機軟件、硬件組裝、家用電器維修、解剖學、航空航天、旅游、汽車組裝、足球、游泳等課程。

問題:如何在網絡教學中達到技能訓練的目標?

解決方案:技能訓練型學習單元的信息結構,如圖8所示。

對于具體學習單元的設計,可采用圖7中“學習指導”、“體驗”、“教師精講”、“再體驗”和“鞏固練習”五類活動,當然這五類活動只是技能訓練型課程的共性提煉,每一門課程可根據具體情況適度增加學習活動,原則上以這五類活動為準。

(1)問題研學型。設計樣式是以問題為導向,在教師的指導下建立問題與知識間的聯(lián)系,學習者通過自學與助學相結合的方式圍繞問題展開研習,教師通過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方式對知識技能進行測評,最終通過知識的遷移提升學習者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此類課程的設計核心在于問題情境的設置,適用于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醫(yī)學等學科。

(2)情境模擬型。設計樣式以情境體驗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在模擬或虛擬的情境中通過情景觀摩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在體驗中應用所學知識。它在假設的情境中進行,在教師的指導或協(xié)助下,學生設計出與知識應用相關聯(lián)的實踐場景,并置身于該場景,學生是情境的主要推動者,并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促進深層學習目標的完成。該類設計樣式一般適用于實踐性或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如高職高專中的醫(yī)藥衛(wèi)生、公共事業(yè)、法律、旅游等課程,本科教育中的文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學科的課程。盡管目前國家精品課程網中此類課程并不多見,但是情境模擬型課程的觀念卻在課程中多有體現(xiàn)。

(3)案例研學型。設計樣式最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運用,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將學習者引入學習情境之中,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和積極研討等形式,引導學生在思考分析的過程中習得知識并能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們經常運用案例教學法,即案例研學型設計樣式的一種典型應用。案例研學型設計樣式能夠較好地將學習內容與實踐情景結合起來,主要適用于醫(yī)學、管理學、法學等領域的課程,且這些領域的課程有比較豐富的結構良好案例,如哈佛大學商學院案例庫、北京大學中國企業(yè)管理案例庫等著名案例庫。

(4)自主探究型。設計樣式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模擬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步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該設計樣式的特色是探究活動,即以活動為主線開展教學。自主探究型課程多見于以主題為線索的、綜合的、開放的甚至跨學科的學習內容。短的可以是1到2個課時,長的則可以達到幾周。自主探究的主題應能夠引導學生進行采集、觀察、試驗、辯論、設計、反思、判斷、匯報及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活動,實現(xiàn)有意義的學習。

(5)實驗探究型。設計樣式用來檢驗某個理論或證實某種假設而進行一系列操作或活動,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據研究目的,利用專門儀器、設備來控制或模擬研究對象、條件或環(huán)境等因素,使某些新事物的生成、現(xiàn)象或過程再現(xiàn),從而去發(fā)現(xiàn)、認識自然現(xiàn)象、事物性質和科學規(guī)律。實驗是通過某些手段來解決問題,在研究領域中檢驗或驗證某種假設、原理、理論而進行的明確、具體、可操作的技術操作行為。主要有演示實驗、分組實驗、驗證性實驗、探究性實驗、虛擬仿真實驗等。

總之,每一種有代表性的網絡教學設計樣式都有一定的指向性,都反映了特定的教學目標、哲學假設、課程觀和價值取向,所以都有某種合理性。這些相對收斂的設計樣式,反映了網絡教學的設計規(guī)律,有效地提升了教師/教學設計人員間分享成功教學實踐的格式和方法,保證了成功的實踐經驗可以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使得課程更加易于維護、管理和評價;使得學習者的學習將更加高效,提高其學習滿意度。形成良好的學習體驗。

五、典型樣式試用

以上網絡課程的設計樣式在華東師范大學網絡教育學院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試用。試用組織人員包括項目組研究人員、教學設計人員(同時也是項目主管)和網絡課程建設教師。主要目的是驗證這些設計樣式在實踐中的應用效果、優(yōu)勢及不足,以期在實踐應用推廣之前予以改進。試用數據主要來源于對主講教師的訪談和問卷調查,以及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學設計人員和主講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信息。

(一)課程及主講教師的基本信息

共有7位主講教師(7門課程)參與了該活動(如表1),其中有5位教師有建設網絡課程的先期經驗:有4位教師曾主持或參與過國家級或市級精品課程建設:有6位教師教齡在10年以上。從這些基本信息及其研究人員對這些教師的了解得知。她(他)們大多數人具有豐富的面對面教學經驗,是所在學科領域內具有一定學術造詣的骨干力量,但是只有3位教師有在線教學的經歷。

(二)網絡課程建設前問卷調查及分析

在建設課程之前。我們對表1中所示的課程建設教師進行了訪談和問卷調查,其結果及分析如下:

1.對網絡教學的理解及對其發(fā)展前景的態(tài)度

有6位教師認為高等教育網絡教學的前景比較樂觀,理由有多種,“普及教育的需求”、“信息社會”、“可以讓學生開拓視野,學到更全面的知識。學習形式更多樣化,學習內容更豐富”等:只有一位教師認為發(fā)展前景一般。理由是“因為缺乏面對面的交流,有些信息不能及時交換傳遞”。有6位教師將網絡教學理解為:“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整合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還有一位教師對網絡教學的理解是:“希望能夠借助網絡教學平臺,與學生溝通、部置作業(yè)等”。

總體而言,這幾位教師不管是否曾經有過在線教學經驗,或者是否有過網絡課程的建設經驗。他們對網絡教學的前景皆持比較樂觀的態(tài)度,且對網絡教學有著不同程度的理解,一方面說明網絡教學已漸漸滲透到他們的教學視野中,另一方面也說明教師對網絡教學理解各有所別。但這些理解都是目前階段下,網絡教學所存在的常規(guī)形態(tài),這也說明采用網絡教學的目的不同,其成熟度也是不一樣的,如在學校面對面教學中,只是將網絡教學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引導面授學生借助email或BBS進行交流,并且教師可以有選擇地、不定期地將教學大綱、教學資料等到網上,供學生下載、研讀;但在網絡教育中,主要依靠學生自主學習,所以教學都是在網上進行的,學習者和教師之間基本沒有面對面的交流。所有的教學資料、學習任務和作業(yè)都是通過網絡傳輸的。

2.在線教學的在認知上最大困難

有4位教師認為開展在線教學最大的困難在于“無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有1位教師認為開展在線教學最大的困難在于“不知道如何設計網上活動”。還有1位教師認為開展在線教學最大的困難在于“無在線教學設計人員支持”,1位教師認為開展在線教學最大的困難在于“無政策支持”。

“無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表示網絡課程建設對不熟悉網絡教學的教師來說具有一定的工作量,他們需要更多的網絡教學設計支持:“不知道如何設計網上活動”和“無在線教學設計人員支持”說明他們對網絡教學環(huán)境和多媒體技術的陌生及擔憂。這些調研結果,也從不同側面說明教師對網絡教學設計支持的訴求,希望能夠借助一定的設計支架、策略、方法或樣例,能夠較快地形成恰適的設計思路,少走彎路。

3.本次建設的網絡課程選用設計樣式及其支持

如表2所示。這幾位教師在課程的預設計階段,皆能根據課程的性質特點選用多種設計樣式,經訪談得知,教師對這些樣式名稱基本能做到見名知義,大致理解每一種樣式的內涵及特點,但同時希望從教學設計人員(項目管理人員)處得到多方面的支持,教師對網絡教學還是有一種陌生感,對教學設計人員(在教師眼中通??醋魇羌夹g支持人員)有一種依賴感。如何將這種依賴轉化為對教學設計樣式的依賴將是本研究努力的最終目標。

(三)教學設計人員(項目主管)與教師之間的設計交流

本試用活動中的教學設計人員同時承擔三種角色,第一,是該項目的研究人員之一。參與了項目的前期策劃、調研和某些設計樣式的構建,所以對這七種設計樣式有著一定理解,非常希望在自己主管的網絡課程建設項目中應用這些樣式。第二是項目主管。承擔課程建設過程中的教師培訓、時間控制、質量檢查、錄像及現(xiàn)場實拍等工作的組織協(xié)調等。第三是教學設計人員。主要從中觀層面給教師一定的教學設計建議與指導,提供設計案例、規(guī)范文檔和技術支持等。

下面以趙老師(項目主管兼教學設計)與曹老師(《幼兒園創(chuàng)意手工》課的主講教師)在網絡課程建設過程中的互動為例。剖析網絡教學設計樣式在實踐中的作用及應用效果。分析其優(yōu)勢及不足,以期改進。

一開始,趙老師與曹老師就課程建設事宜進行了會談。在這次會談中,趙老師向曹老師介紹了該課程的未來使用對象、應用環(huán)境、課程建設的基本流程、關鍵時間點及七種網絡教學設計樣式。第一次會談后。曹老師研讀了七種設計樣式,根據《幼兒園創(chuàng)意手工》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特點,確定該課程主要采用技能訓練型的設計樣式,擬訂了課程結構大綱,如表3所示:

從表3可看出,除第一章之外,每一章的研習活動以培養(yǎng)技能為目標:另外該大綱過于簡約,對具體的活動類型及序列沒有進行深度設計:還有每一知識點的學時太長,不符合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下“少食多餐”的設計策略:再有章標題的設計上不夠人性化,如第三章“紙類巧制作”、第四章“紙杯變變”、第五章“紙盒等的制作”和第六章“紙芯巧心思”邏輯上存在問題等。

趙老師收到如表3所示的結構大綱后,就大綱中的問題與曹老師進行了多次電話與郵件交流,并提供了相關案例,曹老師也再次仔細研讀了七種網絡教學設計樣式,確定了新的課程結構大綱。

課程結構大綱確定后,曹老師提交了第二章的word文本講義和PPT講稿。趙老師站在學習者的立場,給曹教師提出了相關建議。如趙老師發(fā)現(xiàn)“棉花和環(huán)保袋”的主題講解相對獨立。故建議拆分成兩個小講座,以便于學習者學習:建議加強“創(chuàng)意解讀”、“手工演示”和“制作要點”的講解等。最終建設完成的課程結構大綱:

從上述老師的互動情況看,趙老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對課程信息的量和質及建設目標對曹老師提出了要求并給予相應支持,如對教學活動的安排與組織給出了建設性建議。在兩位教師的互動過程中,七種教學設計樣式是雙方交流的話語基礎和設計支架。雖然該課程主要采用了“技能訓練型”的網絡教學設計樣式,但是根據每一小節(jié)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特點,進行了變通設計,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第一,由于第一章主要是概述性講座,所以必要的活動設計主要采用了“理論導學型”的設計樣式,說明在同一門網絡課程中,七種教學樣式可混合使用:第二,“技能訓練型”設計樣式中的活動名稱,如“體驗”、“教師精講”、“再體驗”和“鞏固練習”,可采用更能體現(xiàn)課程特點和教學目標的人性化術語,如“創(chuàng)意課程”。“手工作業(yè)”等。但活動內涵依然體現(xiàn)“技能訓練型”的精髓,注重學習者某種技能或技巧的培養(yǎng),以學習者參與和體驗為特點,為他們提供一系列操練和模擬體驗的機會,從而使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但同時也提供相應的理論講解。如“講稿下載”。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教學設計人員在以前的工作中?;局皇菓{經驗給予教師提供設計建議和要求,而有了樣式庫之后,她們能夠比較系統(tǒng)地應用這些樣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課程的總體建設水平,并且各類人員之間有了彼此之間進行設計交流的共同語言。在互動過程中,教師對網絡教學設計也有了充分的認識,在具體的學習內容、活動、策略和評價設計上也更加精細與合理化。

六、小結及后續(xù)研究

總之,在樣式試用過程中,我們看到“網絡教學設計樣式”在網絡課程建設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能夠很好地幫助網絡教學設計人員了解網絡教學設計與技術,但無法幫助了解內容,而教師熟悉課程內容,但是不了解網絡多媒體技術特點和網絡教學環(huán)境,缺乏網絡課程設計策略與方法的窘況,使兩者能夠很好地做到優(yōu)勢互補,提高了課程的總體建設水平,同時還看到網絡教學設計具有多視角整合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1)教學設計主體的整合,由以前主體單一性向主體群體性轉化:(2)教學設計理論的整合。表現(xiàn)在借鑒使用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功效學、人因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作為網絡教學設計與開發(fā)的豐富養(yǎng)料、思維框架和研究方向:(3)教學設計內容與網絡技術的整合等。

第2篇:研學實踐教育范文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chuàng)新模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探索新領域。國外一流大學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及耶魯大學在上世紀60年代至世紀末,先后創(chuàng)設了“本科研究機會計劃”、“本科生研究中心”、 “本科生研究辦公室” “指導研究”(一年級新生開設)等項目,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已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實踐。培養(yǎng)本科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鼓勵并支持達到一定條件的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項目,成效明顯。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由于注重科技知識的應用,著力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訓練,培養(yǎng)將創(chuàng)意轉化為具有應用型并有競爭力產品的技巧、能力,培訓了大批高等應用型人才,于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崛起與經濟騰飛培養(yǎng)了企業(yè)所需的管理、技術、生產和營銷人才。

到目前為止我國高校有關在校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考核與管理模式還在不斷探索并不斷優(yōu)化中。阻礙當前公共衛(wèi)生專業(yè)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根本因素是預防醫(yī)學教育及其管理基本上以經驗式教學、家長式管理為主要實施手段。這種培養(yǎng)模式會導致有創(chuàng)新潛能的學生,其自身潛能得不到激發(fā)且科研精神得不到正確的培養(yǎng),反而培養(yǎng)出的高分低能的學生越來越多,這對社會和學生本人來說都是損失。二十一世紀以來,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迅猛發(fā)展,由此帶來的新科學、新技術、新思維對預防醫(yī)學現(xiàn)有人才培養(yǎng)方案提出了挑戰(zhàn)?,F(xiàn)有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短板存在以下幾個方面:應試教育及其所帶來的眼高手低,所學知識滯后于實際工作運用,教學內容和方式不能順應社會發(fā)展需要。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預防醫(yī)學教學改革重點應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國外的預防醫(yī)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重視寬口徑、重實踐、提倡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方面的訓練,值得我們借鑒。根據目前社會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公共衛(wèi)生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新面貌必有以下趨勢:

①人才培養(yǎng)模式必然隨我國衛(wèi)生戰(zhàn)略的轉變而調整,常見病多發(fā)病的預防與控制、保證群體健康、提升生活質量及扭轉大衛(wèi)生觀思維是教學重點所在。

②伴隨衛(wèi)生防疫部門的職能分化轉變,人才培養(yǎng)目標應該不僅僅是對三大衛(wèi)生與流行病防控的熟練掌握,還應當包括專門知識與技能,譬如:慢性病與艾滋病防控、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突然事件的應急處理、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等。

③學科交叉進一步拓展,寬口徑教學大勢所趨,對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信息學、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等都是很重要的內容。

④公共衛(wèi)生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要通過生產實習、畢業(yè)設計及專業(yè)相關社會實踐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來實現(xiàn)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現(xiàn)場工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且把應用能力作為重點培養(yǎng)。

⑤轉變傳統(tǒng)的經驗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作為培養(yǎng)的重點,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促進教與學的互動與交流。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與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的培養(yǎng)對于培養(yǎng)預防醫(yī)學創(chuàng)新型人才尤為關鍵。創(chuàng)新意識是學生綜合素質構成的核心成分。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應以理論教學為基礎,不斷深化新思維、新方法的探索能力的訓練。創(chuàng)新意識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科研能力提升,本科階段對學生初步的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將會使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得到極大推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 改革主要內容

2.1 設立科研素質選修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公共衛(wèi)生專業(yè)人才,首先必須營造適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素質的環(huán)境,其次要造就能夠擔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高水平師資隊伍,而科研素質選修課就是實現(xiàn)這種氛圍和環(huán)境的理想組織形式。 在科研素質選修課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與學雙方,都能隨時提出自己的觀點供大家研究、分析和討論。由于學生是主動投入,思維全面開放,學生能很快進入角色,教學效果明顯高于傳統(tǒng)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此外,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高素質學生對教師的知識掌握與更新要求更高,促進了教師提高自身水平的動力與迫切感,實現(xiàn)教學互動、創(chuàng)新雙贏的良好的學術氛圍。

2.2 設立大學生科研學分,構建科研學風授予評估體系。計劃試行一學年,平均每學期評定一次科研學分,納入第二課堂學分。由學院學術委員會領頭頭成立以同類專業(yè)為小組、學科帶頭人任組長的學生科研學分評定小組,對學生的科技成果按優(yōu)、良、中、一般等四個等級進行評價,在以上科研學分的范圍內給出四個不同等級的科研學分,申請科研學分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的發(fā)現(xiàn)發(fā)明、創(chuàng)意創(chuàng)造、公開發(fā)表的論文、科技成果或獲獎作品等。評價結果和相關成果的主要內容特點張榜公示無異議者,則報教務處將該生的科研學分正式記入其學籍檔案,;

2.3 拓展大學生科技協(xié)會功能,建立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的管理服務部門和科研基金,主要負責科研素質選修課的科研選題、組織協(xié)調、登分注冊、科研基金的籌集發(fā)放與管理等。其中科研基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籌得:①校長獎勵基金和學科競賽單項獎勵基金;②部分用于實驗教學的教學經費;③課題相關指導教師的科研經費;④來自產學研基地等社會相關機構的贊助基金。其中機構贊助基金主要支持與該機構有關的科技創(chuàng)新課題,與社會相關機構良性互動的雙贏的局面,從而為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提供人員、場地、設備及財力支撐;

2.4 設立開放實驗室, 允許本科生以科技小組形式,以研究生相同待遇進入實驗室,從事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

2.5 制定大學生科學研究計劃, 計劃項目試行期內,設立為期3-6周左右的科研計劃,利用寒暑假及第三學期時間相對集中的優(yōu)勢,學生可以更加自由地把時間用于科研。

2.6 重點培養(yǎng)大學生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可從以下三種途徑著手:一是導師指導;二是學生自身知識和經驗的習得與儲備;三是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其培養(yǎng)手段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2.6.1 塑造創(chuàng)新環(huán)境。增加設計型、綜合型和開放型實驗,建立實驗及創(chuàng)新基地,為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

2.6.2 更新教學內容。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方案,打破課程界限,開設跨學科、跨專業(yè)的課程,以新技術、新設備及其應用充實各門課程內容,使學生及時了解學科的新動態(tài)和應用的新熱點,以此作為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支撐和基礎。

2.6.3 優(yōu)化訓練策略。訓練策略是創(chuàng)新能力直接實現(xiàn)的培養(yǎng)策略,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基本能力是訓練的重點,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主要靠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鼓勵學生盡早加入科研活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院設立學生科技活動基金,舉辦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展,每年還可以組織部分科研小組成員到相關生產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打下良好的基礎。

3 改革實施效果

3.1 學生投身科研的主動性增強,科研成果不斷涌現(xiàn)。2011年至今,我院本科學生積極投身科研實踐活動,共有137組科研興趣小組700余名同學參與到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獲獲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1項,省級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chuàng)新性實驗項目1項,校創(chuàng)新性項目4 項;挑戰(zhàn)杯賽事獲全國二等獎1項,湖南省銀獎1項、銅獎2項,國家節(jié)能減排項目競賽一等獎1項,校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競賽二等獎2項,優(yōu)勝獎2項;本科學生參與發(fā)表科研論文40余篇,部分被SCI收錄。

3.2 學習風氣更加濃郁,預防醫(yī)學學生專業(yè)課成績明顯提高。項目實施四年來,課程考試不及格率逐年下降,英語四、六級通過率及畢業(yè)生按期畢業(yè)率不斷上升,位于全校前列。五年來共有21名本科學生獲得國家獎學金,1700余名學生獲得學校獎學金。

表1 2011-2014年學生成績各項指標情況表

3.3 學生培養(yǎng)質量提升,就業(yè)率穩(wěn)中有升,考研錄取率逐年升高。我們將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緊密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課堂理論教育與課外實踐創(chuàng)新教育,創(chuàng)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力,努力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們的動手能力與理論素養(yǎng)得到業(yè)內用人單位的日益認可。同時由于項目實施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們的科研激情與探索欲望,每年報考研究生的熱情有增無減,考研錄取率逐年攀高。

表2  2011-2014年就業(yè)考研各項指標情況表

第3篇:研學實踐教育范文

關鍵詞:“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語文教學;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165-01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一教學模式主要有“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三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跋葘W”不等同于學生課前的預習,它是在課堂教學之始,根據教師所列出的學習目標來進行的自主學習活動。而“后教”則是教師根據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評講?!爱斕糜柧殹边@一環(huán)節(jié)則是教師預留部分時間,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所設計的達標訓練,讓學生當堂完成,最后評價、總結的課堂教學活動。筆者將結合當下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規(guī)律,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在語文教學中是如何踐行的。

一、先學學扎實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先學”即學生的自主學習,是課堂教學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直接關系到這節(jié)課的課堂效率。因此,“先學”環(huán)節(jié)必須落實到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學生自主學習之初,為學生指明自學方向,列好自學指導任務,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有目的、有步驟的進行,從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實效性,使得“先學”能夠學扎實。

例如,筆者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學生首先自讀課文,進行“先學”環(huán)節(jié)。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邊讀邊畫出生字詞進行拼讀,有讀不懂的地方用筆做上標記,教師巡視,將學生自學中遇到的問題收集起來,寫在黑板上,再由其他學生來幫助解決。很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會有疑問作者為什么以“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作標題,還加引號,此時,就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文本內容的“研學”,去探尋作者究竟講了什么。重視學生的初步閱讀感受,這種“先學”方式,使得學生對文本能夠更好的去感知和理解,并在“先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帶著疑問去聽講,使得教學活動中的“教”與“學”能和諧統(tǒng)一,既彰顯了新課改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導向,也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和扎實。

二、合作應放手

當學生的“先學”環(huán)節(jié)有效落實后,教師針對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教師不要急于去給學生解疑,而是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開展小組活動的形式,自己去解決。對此,我們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弊寣W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開展合作學習并交流,既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以優(yōu)勢互補,還能激發(fā)學生思維,探索未知的興趣,從而提升其學習能力。

例如,筆者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后,對于“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兩組明明是對立的情形,但作者為什么要說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出發(fā)點那就是愛,理解有一定難度。此時,我并沒有急于去給學生解釋,而是要求學生通過小組活動,開展合作學習,用集體的智囊共同去探索知識的奧秘。學生們分工合作,討論、交流、記錄、發(fā)言各司其職,既有利于其各自特長的發(fā)揮,也使得課堂教學活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從而提高了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率。

三、后教在于精

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一教學模式中,“后教”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旨在為學生糾錯解疑的。由于時間的分配問題,決定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用時太長。因此,教師此時的“教”就是要精講,徹底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一言堂”。精講要求教師的“教”:學生能解決的,教師不講;有會的講學生,要讓學生來講,教師不再重復;學生講解有遺漏的,教師要及時補充;學生講解出現(xiàn)錯誤,教師第一時間糾正。

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后,進行的小組代表發(fā)言時,筆者就遇到了上述幾種情形。在發(fā)言時,有的小組同學認為父親說“糟糕透了”是因為父親比較嚴厲,而有的同學則認為是父親的審美能力不一樣,還有同學說因為母親更愛孩子,甚至還說自己在家里也經常會遇到類似情形……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成長經歷都不一樣,因此,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此時,教師就要對此進行講解和更正了?!昂蠼獭杯h(huán)節(jié)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延續(xù)和深化,也是學生進入“當堂訓練”環(huán)節(jié)的一個保證。

四、訓練提實效

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強調,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宗旨應將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作為教學的第一要務。因此,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要搞好扎實有效的“當堂訓練”。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抓好當堂訓練,既能有效鞏固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知識,同時,也是將學生學習能力進行遷移和提升的有效途徑。

就如筆者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學生在閱讀了母親贊揚巴迪的一段話,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來表現(xiàn)母親看到巴迪的詩后興奮、激動、贊賞的心情后,就設計了如下課堂練筆:“聽了母親的話,巴迪心里美得不得了,激動而自豪地等待著爸爸回來。他心里反復地想,爸爸會怎樣贊揚他呢?如果你就是巴迪,請用一段話把他期望中爸爸的反應寫出來,注意抓住爸爸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然后讓學生將各自所寫的當堂交流,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也使得前面所學的方法得以有效應用和深化,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要實施“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一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職責就是引導并鼓勵學生不斷的去自主嘗試,學會和小組成員合作學習,探索新知,從而激發(fā)學生去實踐的欲望,在主動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如此,才能使得“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第4篇:研學實踐教育范文

[關鍵詞] 語言教學;實驗教學體系;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12-0078-04

2007年教育部正式啟動了“高等學校本科生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大力加強實驗、實踐教學改革,推進高校實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隊伍、管理及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推進高等學校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huán)節(jié)等方面進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綜合改革,以倡導啟發(fā)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為核心,探索教學理念、培養(yǎng)模式和管理機制的全方位創(chuàng)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質量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自2003年教育部啟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來,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也逐步發(fā)展為基于網絡化的教學,使學生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自主化學習,廣大高校教師對網絡化教學的模式予以充分的探討和研究,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許多問題,涉及到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模式、網絡學習環(huán)境等,但對于如何開展語言實驗教學都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如何構建語言實驗教學體系,也一直處于探索之中。

一 語言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1 教學理念和實驗教學體系不統(tǒng)一

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是基于課程體系的講授式教學,而語言實驗教學則為更加注重實際操練的實訓化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借助于現(xiàn)代化儀器設備,進行獨立操作、觀察、分析、訓練,以獲得直接經驗,培養(yǎng)技能、技巧的一種教學形式和方法。因而傳統(tǒng)的語言課程教學體系不能適應這種建立在“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獨立操練的實驗教學理念,雖然近年宋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做了改革,但在實驗課程設置、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上,整個教學體系未能充分發(fā)揮網絡資源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學的改革,達不到對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整合和優(yōu)化,更談不上實驗教學內容的現(xiàn)代化、信息化、綜合化。

2 教學模式與實驗教學手段方法的矛盾。

在當今的外語網絡化教學中,沒有更好的引入實踐環(huán)節(jié)。雖然構建了數字網絡化實驗室,教學模式上也實現(xiàn)了網絡化,但在教學上卻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能充分利用數字網絡技術來進行外語實驗教學的卻不多。很多數字網絡化實驗室的大部分功能并沒有開發(fā)和利用起來,甚至把數字網絡化的實驗室當作了多媒體教室、當作計算機房宋使用,針對數字網絡實驗室開發(fā)的實驗教材不多,結合教育技術方法的實驗體系沒有建立起來。

二 語言實驗教學體系的理論基礎

1 建構主義與語言實驗教學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主體,學生的認知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且主體的認知結構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诮嬛髁x學習理論的語言教學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語言教學模式存在著顯著不同,其一,能夠促進語言教學模式的多樣性發(fā)展,促進并形成主體和客體等各要素間能動交互的穩(wěn)定的結構形式;其二,是教育價值能夠實現(xiàn)完整意義上的構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該說為外語實驗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持,特別是為語言實驗教學的網絡數字化特征提供了基礎和支撐,而網絡化外語教學環(huán)境也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實施提供了技術化的支持,從教育價值的構建角度分析,兩者相互促進,相互發(fā)展,共同為外語教學的新模式,新方法的出現(xiàn)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 自主學習理論與語言實驗教學

構建新型外語實驗教學體系,自主學習理論能夠進一步突出自主性、創(chuàng)新性和科學的教育價值理念:能夠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自主化的教學模式理念,真正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為主的學習方式。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從原來單一課堂教學方式轉變到以學生為主、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方位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平臺、學習網站等進行自主學習與測試,自主考核學習過程與實訓結果,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隨時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強化訓練,通過多途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三 實驗教學體系建設

北京郵電大學多年來在語言實驗教學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確定了語言實驗教學的理念和思路,構建了完整的語言實驗教學體系,并于2009年被評為北京市語言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1 語言實驗教學的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加強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適應信息化時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基于該理念,語言實驗教學中心首先完成了對教學觀、教師觀、學習觀、媒體觀以及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的轉變;并掌握了科學的方法與內容(五個掌握);針對不同實驗教學課程,構建了五個語言實驗教學平臺,最終達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四個功能),一句話,就是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具體體現(xiàn)在:

一個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語言知識與綜合應用能力、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實驗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實驗教學體系。

六個轉變――變“知識傳授”為“能力培養(yǎng)”;變“教師包辦”為“學生自主”;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變“教材學習”為“資源共享”;變“單科實驗”為“多科整合”;變“傳統(tǒng)手段”為“現(xiàn)代手段”。

五個掌握――一是要掌握三種語言與文化:外國語言與文化、計算機語言與計算機文化、中國語言與文化;二是要掌握三種理論:教育理論、語言學理論、跨文化交際理論;三是要掌握三種媒體:大媒介(電子系統(tǒng))、小媒介(幻燈、投影、錄音等)、綜合媒介(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結合構成的信息網絡);四是要掌握三種技術:編制技術、使用技術、維護技術;五是要掌握三種方法:教學方法、科研方法、創(chuàng)新方法。

五個平臺――針對不同實驗教學課程,構建五個語言實驗教學平臺,即:信息網絡化平臺、大學英語網絡學習平臺、外語資源服務平臺、語言技能訓練平臺、校內外教學實習基地。

四個功能――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語言應用環(huán)境中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等交際能力、促進實驗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2 實驗教學體系的建立

針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特色和教學實際情況,語言實驗教學中心建立并完善了“四個面向、三個層次、多個模塊”的層次化、實訓化的實驗教學體系。

四個面向是指:面向全校信息信通、計算機、電子、自動化、經濟管理、人文、國際等9個學院35個本科專業(yè)的實驗教學體系:面向全校41個研究生、博士生專業(yè)的實驗教學體系:面向外語專業(yè)本科生的實驗教學體系;面向外語專業(yè)

研究生的實驗教學體系。

三個層次是指:按照“語言基礎”、“技能技巧”、“設計研究”三個層次,語言實驗教學中心獨立開設實驗課,在對全校通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構建了由“語言基礎訓練”、“技能技巧訓練”、“設計研究型訓練”三大實驗教學板塊組成的相對獨立的“一體化、三層次”的語言實驗教學體系。

多個模塊是指:在每個層次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劃分成不同的模塊。

實訓化是指: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交際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在實驗室內得到實驗訓練,在課外得到進一步的實踐鍛煉更是必需的,因此,中心特地把語言實驗教學與校園文化活動、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以及開放實驗項目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緊密聯(lián)系課外實踐的、實訓化教學體系。

(1)語言基礎訓練

語言基礎訓練主要是在任課教師的主導和實驗教師的協(xié)助下,利用語言實驗教學中心的多媒體語言實驗室和數字網絡語言實驗室,對學生進行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實驗教學,主要集中于語言基礎知識的訓練和強化,在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下,教師設計各種不同的學習情境,通過協(xié)作學習、會話討論、教師點語評等形式獲取知識,提高語言技能和各種交流技能。這一層面的實驗教學包括:技能基礎訓練模塊、語言習得模塊、知識驗證模塊,如各語種的視聽說、語音語調、翻譯基礎等基礎型實驗。

該層次的實訓活動以輔助教學、夯實基礎為主線,主要對應如基礎英語、基礎日語等核心“基礎類”課程,是課堂教學的有機延伸和擴展,內外互動,相輔相成,以強化外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性。

(2)技能技巧訓練

技能技巧訓練是在基礎板塊內容的基礎上,對語言能力和技能要求高一級的課程進行能力訓練與提高式的實驗教學。充分突出語言自主學習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方法,提高學生自我規(guī)劃、自我監(jiān)控、自我評價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果,使外語學習成為真正意義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層面的實驗教學主要集中于支撐報刊選讀、寫作等語言“能力類”課程,如寫作、口譯等課程的教學。開設的實驗模塊主要有各語種的高級視聽說、專題口譯等技能技巧實驗。

(3)設計研究型訓練

設計研究型訓練主要以自主創(chuàng)新實驗等培養(yǎng)學生進行研究、創(chuàng)新以及獨立工作的能力。利用先進的設備,融合先進的教學理論,對技能要求高,能力要求強的技能類的課程進行實驗教學。充分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理論、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實現(xiàn)資源共享,開展利于學習者技能提高和知識擴展的新型教學方式,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這一層面的實驗教學,主要應用于高技能和高交際能力的課程訓練。完全著眼于學生個性發(fā)展需求,重點在于創(chuàng)新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學生以學術專題形式進入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通過自主課題研究進入實驗室研究、可以參與教師課題等形式進入設計研究實驗、可以通過畢業(yè)論文的創(chuàng)新實驗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研究實驗的主要內容有開放型實驗項目,如本科生進行數理統(tǒng)計中因子分析在語言測試中的應用、同聲傳譯訓練的探索與實踐、外語電視訪談節(jié)目與外語素質與能力提高的探索、網絡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模式的探索、電子化教學實驗等設計研究型實驗。

四 實驗教學的實踐

根據上述實驗教學體系, 目前語言實驗教學中心每學年主要開設的實驗教學課程數達四十多門課程以上,在實驗項目的設計過程中,突出了綜合型、設計型、創(chuàng)新型,充分利用了實驗室現(xiàn)有的設備設計實驗項目。目前共開設44門課程,168個實驗項目,其中語言基礎型實驗87個,占52%,技能技巧型實驗57個,占34%,設計研究型實驗24個,占14%。年受益學生達14000人。根據本學科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特點,結合中心的特色與優(yōu)勢,在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上主要有以下特點:

1 建立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

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重要基礎是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深刻認識學生在實驗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改革學生只是實驗操作者的傳統(tǒng)實驗教學模式,建立開放式、研究式實驗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激勵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因此,本中心實驗教學人員十分重視努力探索和建立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用開放式實驗教學思想指導實驗教學全過程,實行多種形式、相互銜接、漸進性的開放式實驗教學,努力營造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中心主要的實驗室全天面向學生開放,不受課時限制。學生在實驗室完成的實驗任務既可以是老師布置,也可以是自選,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性實踐。

2 漸進式引導學生開展研究式學習,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

傳統(tǒng)語言教學往往局限于專門技能訓練,容易培養(yǎng)出“學究和書蟲”,存在一些弊端,針對這一情況,中心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加大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實驗,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變單一技能訓練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教師首先將科研成果設計成課程實驗項目,利用實驗教學引導學生進入課題研究領域:再將自己承擔的科研課題項目分解為小項目,吸收學生進入小項目的研究,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實證調查、資料收集等工作,使學生實踐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從中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對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最終,學生能夠發(fā)揮其創(chuàng)新能力,獨立承擔部分科研工作。

3 重視運用最新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

改進傳統(tǒng)語言實驗教學方法,鼓勵教師利用最新的實驗教學手段,大膽探索,改變過去滿堂灌的單向式實驗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1)積極培訓教師掌握和應用實驗教學新技術。

自2002年始,中心每學期定期專門培訓教師多媒體實驗教學課件設計制作、圖像、音頻及視頻文件編輯處理等,幫助教師掌握和應用多媒體實驗教學技術,并鼓勵教師進行實驗教學課件設計的交流和研討。目前,中心實驗教學課程全部使用多媒體網絡實驗教學,并有完整的實驗指導書和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及電子教案。

(2)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建立網絡實驗教學平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中心通過建立“信息化平臺”,將實驗課實驗教學資源上網,方便學生自主學習。此外,中心還開辟了教師論壇等欄目,實現(xiàn)師生網上互動,輔助實驗教學,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和互動式實驗教學,擴大了實驗教學覆蓋面,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

4 構建實驗教學質量監(jiān)控與保障體系

語言實驗教學中心各門實驗課程都改革了成績評定辦法,強調平時學習訓練,建立了過程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實驗考核方法,包括:實驗表現(xiàn)、實驗考查、數據記錄與分析、書面作業(yè)、實驗測試、階段考核、語言實踐7種形式。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采用不同的教學質量監(jiān)控和考核機制和模式。形成了應知應會筆試考核、綜合實驗答辯考核和創(chuàng)新實驗學術論文考核等

多種考核模式為一體的多元化、系統(tǒng)化、能力化的實驗教學考核體系,既注重過程評價又注重結果考核,促進了學生實驗興趣和能力的提高。

例如:基礎實驗采取“平時+自主+筆試”的考核方式,重點監(jiān)測、評價和保證學生對“應知應會”的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綜合型實驗采取“目標+環(huán)節(jié)+答辯”的考核方式。實驗考核分項進行,統(tǒng)籌兼顧設計過程、設計結果、設計報告。創(chuàng)新型實驗采取“目標+環(huán)節(jié)+報告+答辯+論文”的考核方式,創(chuàng)新型實驗在綜合型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撰寫學術論文,對自己完成的創(chuàng)新研究的精髓進行提煉和總結,從而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

通過幾年的實踐,多元化的考核評估辦法得到了學生們的贊同和認可,認為它能科學合理、全面公正地反映學生實驗課程、教學實習和畢業(yè)論文(設計)的真實水平,激發(fā)了學生自主訓練和探索精神,培養(yǎng)了學生務實、求真的學風,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五 結語

語言實驗教學中心依托北京郵電大學的信息網絡技術的特色,結合實驗室建設與發(fā)展現(xiàn)狀,以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為主線,以加強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通過構建語言實驗教學體系,實現(xiàn)了個性化、主動式的學習模式,利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營造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進一步體現(xiàn)學習過程的交互性、開放性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提高工科專業(yè)大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適應信息化時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語言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與發(fā)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還需要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文璐,汪成楚,建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加快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4):60-62

[2]孫立偉、新型外語訓練中心的構建與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09

[3]賈國棟,基于課堂與網絡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9,(6):82-85

[4]蔡基剛,試論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刀,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18-22

第5篇:研學實踐教育范文

關鍵詞 中學化學實驗 微型化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促進了化學科學的形成和發(fā)展。中學化學教學中所包含的教學實驗雖然與科學研究所進行的實驗有所不同,但它們在實驗中的認識過程本質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國的基礎化學教育始終存在著重理論,輕實驗,重知識的積累,輕能力的培養(yǎng)等現(xiàn)象。受高考的影響,中學化學教育仍普遍以傳統(tǒng)實驗教學模式為主,而傳統(tǒng)的常規(guī)實驗教學已經不能適應于新的課程理念的要求“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p>

微型化學實驗具有采用微型化的實驗儀器裝置和使用盡可能少的試劑這兩個主要特征,因此微型化學實驗具有節(jié)約藥品,節(jié)省時間,反應時間短,現(xiàn)象明顯,便于攜帶等優(yōu)點,且兼具良好的教學效果和教育功能。

1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研究和推廣微型化學實驗的意義

1.1 傳統(tǒng)的常規(guī)實驗教學存在的諸多弊端

(1)常規(guī)實驗以演示實驗為主,造成學生的動手能力差。我國傳統(tǒng)的化學實驗教學形式以演示實驗為主,約占實驗總數量的80%以上,一般都是老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然后記結論。極少有同學會主動動手做實驗,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通常是一人做、大家看。長久下來,大多數學生都養(yǎng)成了懶動手,害怕動手的壞習慣,更遑論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技能,科學態(tài)度,科學方法了。

(2)常規(guī)實驗中驗證性實驗占的比例過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不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基本上都是驗證性實驗。教師的演示實驗也大多是按照課本或實驗冊上的實驗步驟,按部就班地進行試驗,程序化過于嚴重,只是單純的驗證所學知識點,并不能引發(fā)學生去思考、創(chuàng)新。就算是學生進行分組實驗,也常常是教師做過演示實驗之后,學生進行模仿、重復,或是教師進行有關的知識點講解之后,學生拿著寫有詳細的實驗原理,操作步驟以及注意事項的實驗手冊進行實驗,做實驗也只是流于形式,完全體現(xiàn)不了實驗教學的功能。

(3)常規(guī)實驗的藥品用量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瘜W實驗中,常常涉及到三廢的處理,而常規(guī)化學實驗由于儀器設備的體積較大,所需試劑量較大,因此產生的廢氣廢液的量較多。且三廢的處理一直是常規(guī)化學實驗的薄弱區(qū)。這樣就不僅造成了藥品的浪費,也造成了環(huán)境的污染。學生長時間接受著這樣的實驗課程教育,它本身就在進行著環(huán)境的破壞,根本就不存在對環(huán)保意識的培養(yǎng)。

1.2 微型化學實驗具有良好的教學功能和教學效果

(1)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微型化學實驗還能夠密切化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微型化學實驗所需要的儀器和藥品有很多都能夠從日常生活中找到代用品,如:酒精燈可用青霉素藥瓶做燈體,試管可用無色小藥瓶代替,導管可用廢圓珠筆芯、輸液管代替;碳酸鈣可用雞蛋殼代替,剪下石棉網的一段,刮去油漆即可用于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等。微型實驗儀器價廉,學生可人手一套,且安全性高。

(2)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谖⑿突瘜W實驗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化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夠一改往常老師在做常規(guī)實驗演示實驗時,學生無動于衷的現(xiàn)象。利用微型化學實驗,學生可以完全掌握實驗的主導性,通過手、眼、腦并用,牢固地掌握化學知識,重新認識化學實驗內容以及方法。

(3)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對于剛剛接觸化學的初學者來說,首先需要通過觀察來積累對物質的感性認識。微型化學實驗是在微型化的儀器中進行的,需要的藥品非常少,僅為常規(guī)化學實驗藥品用量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因此大大縮短了化學反應進行的時間,這樣就需要學生有更高的觀察能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4)有利于人文教育。微型化學實驗因其儀器精巧美觀有利于促進學生審美觀念的形成。微型化學實驗是綠色化學實驗的一部分,它是嚴格按照綠色化學思想設計實施的,它并不是對常規(guī)化學實驗的簡單微縮,它在“三廢”的處理,藥品的回收利用方面做得很好,微型化學實驗是影響學生環(huán)保意識的重要手段。

2 開展中學微型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途徑

2.1 做好對國內外微型化學實驗進展的宣傳,加強認識

自1990年以來,微型化學實驗一直是ICCE的熱點話題。我國微型化學實驗的研究開始于1988年,1989年我國高等學?;瘜W教育研究中心把微型化學實驗課題列入科研計劃,由華東師范大學和杭州師范學院首先成立微型化學實驗研究課題組。經過努力,一些學校成功開發(fā)出了30多個部件的儀器實驗小箱以及40多種初中微型實驗箱,舉辦了多場研討會,出版了論文集《微型實驗》和《師范教育研究文集》等。也有許多論文在《化學教學》、《化學教育》、《化學通報》上發(fā)表。

2.2 加強對中學微型化學實驗的設計與研究

化學實驗的微型化,不單單是指儀器的微型化,試劑的微量化,它更注重的是利用微型化學實驗對化學實驗進行深入的認識和研究,進而獲得更多的化學信息。用微型化學實驗替代常規(guī)化學實驗,由于儀器與試劑用量的變化通常會引起試劑濃度,反應條件的變化,因此并不能完全按照常規(guī)實驗的條件和方法進行實驗,更要在設計實驗時考慮到實驗的可操作性。

2.3 加強對中學微型化學實驗儀器的研究與開發(fā)

微型儀器的生產應有微型、新穎、美觀、規(guī)范、標準、配套、實用性強等特點,且應同時具有組裝靈活,封閉性好等優(yōu)點,生產廠家應及時與一線教育工作者聯(lián)系,了解實驗儀器的使用情況,及時進行相應的改進。一線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在儀器的選用,組裝方面多做研究,尋求最佳效果,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選用合適物品代替某些儀器,密切化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這樣更能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4 促進化學教育工作者之間的合作交流,全面提高

可以通過創(chuàng)建中學微型化學實驗研究協(xié)作網,定期舉辦中學微型化學實驗研討會,創(chuàng)建中學微型化學實驗專欄主頁和網站等途徑,加強各地研究人員,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特別是相關的網站的建立,能大大地幫助有志于中學微型化學實驗研究與應用的中學化學教育工作者更方便,更有效地查找相關資料。

3 微型化學實驗的設計和改進

3.1 中學微型化學實驗設計的思維方法

在進行微型化學實驗設計前,首先要先掌握該項化學實驗所遵循的反應原理,參加反應的各種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然后猜想,在什么樣的化學條件下,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與實驗現(xiàn)象。例如,設計一個簡易的實驗裝置來進行噴泉實驗,該實驗設計應該明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噴泉實驗是利用某種氣體極易溶于某種溶劑,從而引起盛裝該種氣體的器皿內的壓強驟減,外界大氣壓大于瓶內大氣壓的原理制成的,水可作為溶劑物質的首選,所以就可從極易溶于水的多種氣體中選擇一種相對容易制備且水溶性較大的氣體,一般選擇氨氣。(2)若選擇的氣體為氨氣時,可以利用氨氣溶于水后,溶液顯堿性,能夠使指示劑變色的特點做出彩色的噴泉。(3)設計時,可充分利用氣體的體積(壓強)因外界溫度的改變會產生很大的變化這一特點。

3.2 分子的性質實驗的改進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對探究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的這一性質時,所設計的實驗是這樣的:向盛有約40mL蒸餾水的燒杯中加入5~6滴的酚酞溶液,攪拌均勻,觀察其溶液的顏色。然后將燒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別倒入A、B兩個大小均勻的小燒杯中,另外取一個小燒杯C,加入約5mL的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A、C兩個小燒杯,B燒杯放在大燒杯外面,然后觀察現(xiàn)象。經過幾分鐘后發(fā)現(xiàn)A燒杯中的溶液變紅,而B燒杯中的溶液不變色。

此探究實驗需要用到4個燒杯,不易開展學生實驗。改進后的實驗為將A、B、C三個小燒杯改為載玻片或是玻璃片,在載玻片上分別滴上一滴相應的溶液,然后用小燒杯罩住A、B兩載玻片,可以很快地發(fā)現(xiàn)A載玻片上的酚酞液滴變成紅色,而B載玻片上的液滴不變色。這樣設計的實驗能夠大大地節(jié)省實驗試劑,并能縮短反應時間。

3.3 氧氣的制取及其性質實驗的改進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中對用加熱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的設計為:把少量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按照質量比3:1混合,混合均勻后將其平鋪于試管底部,用帶有導管的塞子塞緊試管,然后對試管底部進行加熱,用向下排水法收集氧氣,后用帶火星的木條,鐵絲等進行氧氣的性質驗證實驗。

改進后的試驗為:取一干燥潔凈短試管放入大約1.0g氯酸鉀和少量二氧化錳的混合物,用帶有尖嘴管的橡膠塞塞住試管口,放在酒精燈上加熱,然后將帶有火星的木條放在尖嘴口處,木條復燃;從廢舊的石棉網上剪下一條細長的鐵絲,刮去表面油漆涂層,在火柴棍上纏上4~5圈鐵絲,在酒精燈上點燃火柴棍,燒到近鐵絲時將其放在尖嘴管處,可觀察到鐵絲燃燒起來了,火星四射(做此實驗時應盡量遠離反應裝置)。

4 結論

微型實驗作為一種實驗方法有很多的優(yōu)點,但它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推廣應用仍存在困難之處。微型實驗儀器本身精致小巧,操作靈活自由,較忽略操作的規(guī)范性且在攪拌、抽濾、分液、萃取、控溫加熱等操作上難度較大,不適合低年級的學生;微型化學實驗大大節(jié)省了實驗時間,有些實驗現(xiàn)象轉瞬即逝,不易觀察,不適于進行演示實驗;學生的實驗水平相差較大,進行實驗教學時不易組織管理。我們應該采取常規(guī)實驗與微型化學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在常規(guī)實驗中訓練學生的實驗規(guī)范操作能力,利用微型化學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后雄.新理念化學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66-269.

[2] 王群立,崔景堯.推廣微型化學實驗,創(chuàng)新中學化學教育[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7):155-156.

[3] 潘麗霞.在中學推行微型化學實驗勢在必行[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7):184-185.

[4] 李風海,苗深花.淺論中學微型化學實驗的功能及開展[J].菏澤學院學報,2006(4):117-119.

[5] 姚如富,李艷婕,張驊騮,周澤尚,施巧月.綠色微型化學實驗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研究和應用[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6):125-129.

[6] 黎芳倫,蔡凌云.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的綠色化學與微型實驗[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12):111-112.

[7] 董春來.科學新課程中微型化學實驗探究活動的設計[J].新課程·綜合刊,2006(10):35-36.

[8] 張彩文,張建夫,劉玲.中學化學微型實驗研究[J].考試周刊,2008.17:207-209.

[9] 黃亞麗.微型化學實驗及其推廣應用[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3).

第6篇:研學實踐教育范文

關鍵詞 化學;演示實驗;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28-0139-02

創(chuàng)新和實踐是當代素質教育的主題,也是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所在。實驗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其中演示實驗教學是實驗教學的支柱。因此,化學教學應當抓住演示實驗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肩負起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維、實踐、探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任。

1 規(guī)范演示實驗,確保演示實驗成功,激發(fā)學生的學

習興趣

學生實驗操作能否規(guī)范,與教師演示實驗是否規(guī)范有直接關系,“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演示的一點一滴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應做到以自己規(guī)范、精湛的實驗操作技藝去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同時,學生對演示實驗總是感興趣的,總是想看看將要發(fā)生什么新奇的現(xiàn)象,容易引起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求知欲。實驗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因此演示實驗必須成功,實驗現(xiàn)象必須無懈可擊。為此,課前必須充分準備,堅持預演,確保課堂上演示成功。

如“氫氣與空氣混合點燃爆炸”是初中化學最精彩的一個演示實驗,筆者的經驗是:把一個易拉罐的底部打一小孔,小孔恰好能被火柴的頭端堵著;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純凈的氫氣(此時小孔入的火柴的頭端堵著);收集2分鐘后,一邊拔出火柴,一邊用燃著的長木條點燃,過一小會兒,就會聽到“砰”的一生巨響,易拉罐被高高地掀起。看到這樣的實驗效果,學生為之歡呼雀躍,有效地激發(fā)了求知欲。

2 明確演示實驗觀察的目的和對象,使學生逐漸學會

用科學的方法觀察實驗現(xiàn)象,培養(yǎng)觀察能力

演示實驗時,不要先給結論,而應先做實驗。盡可能地模擬發(fā)現(xiàn)知識時的情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索、分析實驗提供的一切信息,發(fā)現(xiàn)其中的知識、科學原理,最后得出結論。因此,觀察是“門戶”,觀察能力是實驗能力的基點。

在實驗中,需要觀察的內容很多,如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熔沸點、溶解性、揮發(fā)性、硬度、光澤,化學實驗中儀器的連接、操作方法,實驗中發(fā)生的顏色變化、沉淀、氣體的生成以及聲、光、熱等,這些都是需要觀察的對象。只有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才會獲得觀察結果,才能了解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及本質。好的觀察方法是:1)明確觀察目的;2)確定觀察對象;3)設計觀察程序;4)敘述或記錄觀察現(xiàn)象;5)分析觀察結果。

如“氧氣的制取與收集”的觀察計劃可擬定為:1)反應物過氧化氫和催化劑二氧化錳的顏色、狀態(tài);2)反應條件(是否需要加熱);3)實驗儀器及裝置;4)實驗操作步驟;5)實驗過程的現(xiàn)象;6)生成物的特征(氧氣的檢驗);7)反應物的質和量的變化。實驗做完后,請學生回答,并互相補充,再結合教材上對實驗現(xiàn)象的描述,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的觀察也有利于以后學氧化碳等氣體的制法時,順利進行知識遷移,并逐步掌握科學的方法觀察實驗現(xiàn)象。

3 通過演示實驗現(xiàn)象,引導學生分析、推理,培養(yǎng)學

生的思維能力

實驗現(xiàn)象是給學生一個生動、直觀的感性材料。這僅僅是認識階段的初步感知,還應啟發(fā)、引導學生對這些感性的東西進行分析、推理、歸納,實現(xiàn)“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宏觀到微觀,從感性到理性”的知識飛躍。在學習“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時,筆者(或讓學生)做了有4個探究性演示實驗:一是剪斷鎂帶;二是加熱水使之變成水蒸氣;三是鎂帶燃燒;四是在硫酸銅溶液里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在做完前兩個實驗后,讓學生通過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思考這兩個實驗的共同特征,然后引誘、啟發(fā),讓學生分析討論:這兩個實驗的共同點是實驗前后僅僅是物質的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并無新物質生成,進而得出物理變化的概念。同樣的方式,后兩個實驗的共同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由此得出化學變化的概念。最后再引導學生得出這兩種變化的本質區(qū)別是:有無新物質生成。

這樣通過一系列富有啟發(fā)性的、由表及里的、由淺入深的揭示事物本質的思考題把學生的積極性推向,達到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最佳結合,有利于學生掌握“實驗現(xiàn)象本質”的科學探究學習方法。

4 對演示實驗勇于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4.1 增加演示實驗

為了講解某些化學原理和概念,教材中沒有安排實驗或實驗效果不理想,教師可自己或發(fā)動學生設計增加新實驗。如學習堿的通性時,學生能回憶起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反應的現(xiàn)象及原理,而不知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將帶蓋的塑料瓶內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然后往瓶內注入適量濃氫氧化鈉溶液,立即把蓋子擰緊、振蕩,可以看到瓶子變癟的現(xiàn)象。通過演示,讓學生知道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是能夠反應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多學科知識相互聯(lián)系設計創(chuàng)造實驗的能力。

4.2 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

現(xiàn)行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在教學過程中,要創(chuàng)造條件,盡量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因為探索性實驗的現(xiàn)象和結論都是未知的,學生在實驗中必須認真仔細觀察和記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對實驗的全部記錄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得出結論,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如“鐵釘生銹”實驗簡便易做,但需要的時間較長,可改為探索性家庭小實驗。

4.3 變驗證性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

如“酸堿鹽”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重點在于這一部分占全書比重較大,內容較多;難點在于學生難以掌握各類物質的性質及反應規(guī)律。如果把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實驗室進行,將演示實驗改為邊上課邊讓學生來實驗,實驗后讓學生根據生動的現(xiàn)象總結各類物質的共性和個性,這樣學生可以牢固地掌握這些物質的性質及相互間的反應規(guī)律。

4.4 變驗證性實驗為并進式實驗

教材中既安排了演示實驗,又安排了學生實驗的同一教學內容,則可將兩種實驗合二為一該為并進式實驗,這樣既縮短了課時,又增強了實驗教學的效果。

5 讓學生獨立設計實驗,并上臺“表演”,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在課堂演示實驗中要留有“空白”“開發(fā)區(qū)”,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新,鍛煉他們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可只提供藥品、儀器,讓學生自行設計二氧化碳的發(fā)生、收集并檢驗的整個實驗裝置,對于設計優(yōu)秀的可上臺“表演”,親自設計并親自實踐,領略“創(chuàng)新”成功的滋味。

6 開設課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7篇:研學實踐教育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方式;教師教學實踐;實踐步驟

當今、未來社會需要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具有批判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等多元綜合素質人才。這就是新時期對我們教師提出的新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指出,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本途徑。“研究性學習”理論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創(chuàng)新意思,學習科學方法,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能力。這里的“實踐”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時能有效的掌握知識,靈活運用知識獨立創(chuàng)造性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讓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健康發(fā)展,適應未來社會人才競爭的需要。

研究性學習以“問題”為載體,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打開每門科學的鑰匙,問題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征,現(xiàn)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教師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時,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把問題貫穿學習過程始終,在學習實踐中鼓勵學生積極自主解讀、自主理解文本內容,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收集資料,交流合作探究問題,分析批判思維解決問題。在此學習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的體感受和獨特見解,尊重學生差異,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凸顯個性過程,因為個性具有創(chuàng)造性。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不斷能生成新的問題,就是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在探究學習實踐中改變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能力逐漸形成。

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一書中解釋:“研究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剖問題的學習領域。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滲透于學生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這一理論指導我們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首先從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開始,其次,教師指導學生在自身生活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最后,教師指導學生在自然、社會中進行研究性學習。下面我就上述三個方面談一下個人經驗與大家分享。

首先從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開始。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备嬖V我們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不要把學習的知識強加給學生死記硬背,而要通過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尋找問題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懂得問題的原理去創(chuàng)造學習。學生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會對研究學習產生巨大興趣,為此教師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要具有以下素養(yǎng)。

一、教師要有獻身精神

教育是事業(yè),事業(yè)就需要獻身。教師要有無私奉獻精神,關愛每一位學生,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的啟發(fā)誘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學生在教師溫暖激勵,諄諄教誨下,觸動心靈,師生情建立,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就激起極大的學習興趣,中央電臺“開講了”欄目介紹90歲高齡上海交響樂團指揮曹鵬老師,他如何讓人們聽懂音樂的一個故事,曹鵬老師講;我給上海電纜廠演交響樂,問工人們聽懂了嗎?工人講,“交響樂,很響的音樂,我們不喜歡”,我聽后難過,怪我們自己,于是就住進上海電纜廠與工人同勞動,改變配器,僅用小提琴拉《洪湖赤衛(wèi)隊》,長嘯吹一個工人們熟悉的歌,大管吹一個《游擊隊的歌》,之后我們交響樂團演幾個曲子并講解,最后工人們說;“交響樂,交響很好聽的音樂”。我們教師就要像曹鵬指揮家那樣,學生聽不懂、學不會決不收兵。同時曹老師還輔導患有自閉癥孩子學習演奏音樂,這些孩子常反復地問:“爺爺你到過北京嗎”?有時演著演著就下舞臺,曹老師就陪著下去,體現(xiàn)出為師之道,父母之心。這樣有愛就會有奇跡,這種關愛成就了這樣一批孩子,孩子們會演奏一定的音樂,會用擁抱報答曹老師的愛,會伸出大拇指為曹老師點贊。

二、教師有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

教師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精湛的靈活多樣的教學藝術。教師有淵博的知識才能很好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滿足學生求知的需有,知識淵博的教師能駕馭教材,能從教材中挖掘出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連知識產生共鳴,有親切感,達到親其師,信其道,同時教師要與時俱進,終身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教育觀念、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從導入至整個教學過程,用精湛的教學藝術吸引住學生有興趣集中精力研究你教的學科,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進行研究性學習,個性得到張揚,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獲得各種知識能力,興趣得到很好的激發(fā)。

三、教師運用互聯(lián)網+學科教學

網絡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習資源,教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正確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養(yǎng)成有問題上百度的習慣,通過網絡平臺收集資料信息,解決學生學習中生成的問題。學生要玩,教師把學生的玩與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通過網絡平臺師生進行微博、微信互動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預防學生在玩中走彎路,實現(xiàn)老師、家長、學生的有效溝通,培養(yǎng)學生健康成長。電視劇《任長霞》,任長霞在處理一件網絡案件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一位女學生在網上認識了一位名為“少林俠客”的青年,兩人網上交流,情投意合,女學生去登封受騙,被扔進湖中被任長霞救出。女學生母親得知及時趕到到登封,見到女兒就說;“家里條件這么好,你不好好讀書,整天上網吧?!迸⒄f“除了學習你們問過我別的事嗎,這怪我嗎?你不好好想想,你和爸爸整天在外忙,你知道我每天過得有多寂寞嗎?我上網聊天因為他能懂得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懂嗎?我和他才認識四天,在網上我們說的話比你和我十年里還要多的多?!比伍L霞告訴女學生;“世上除媽媽之外還有值得信賴的人嗎”,又教育男青年;“你虛偽,欺騙孩子,要知道你是她一生中能傾述的人”,簡短話語,擊中要害,雙方受到良好教育。這就是有些家長過分關注經濟指標,很少關注孩子生活指標,家長、教師只注重學生學習,沒有注重對學生人文關懷的結果。

其次,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從自身學習生活中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進行研究。

教師從自身學習生活中著手,就是把研究性學習滲透于學生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教師不把現(xiàn)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書書本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所以我們教師要從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能提出問題上下功夫。據調查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差,一部分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會比葫蘆畫瓢,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差,只要結論,不要得出結論過程,一部分學生不參與也不研究。學生這種學習狀況,要求我們教師以教材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陣地,指導學生在學習課本時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搜集資料信息,分析解決問題。如我教七年級學生學習“地球的形狀與大小”這節(jié)課,要求學生看到題目就要發(fā)問,地球是什么形狀?地球有多大?告訴學生在學習時多問為什么?有問題意識,教師不斷采用能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的手段,如采用中央電視臺“是真的嗎”欄目形式,問學生地球是不規(guī)則的球體是真的嗎?教師指導學生帶著疑問去閱讀課本,收集資料信息。學生首先收集到,地球是球體,這個結論經歷古代、近代、現(xiàn)代漫長的時間才得出,繼續(xù)閱讀得到地球的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長21千米,北極半徑比南極半徑長40米,于是學生得出地球是不規(guī)則的球體。這樣,學生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運用到各學科中,就會養(yǎng)成產生問題意識的習慣,研究性學習就逐漸形成。

第8篇:研學實踐教育范文

研究者從2014年4月進行問卷設計,設計的問題所要了解的維度包括:學校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人員面積、個人實際參與的程度、參與的積極性、參與的實際效果(尤其是對個人專業(yè)發(fā)展的效果)等。然后征詢部分教師和學校領導的意見加以修改,最后面向全體教師以匿名方式進行問卷填答。在初步整理分析答案的基礎上,并根據研究者平時對部分教師的了解和認識,做進一步的訪談。在較為全面把握中學教師參與校本教研這一“對象活動”的基礎上,研究者對學校校長、分管副校長、教導主任、科研主任等做了進一步的訪談,從學校管理層面上了解當前學校對校本教研的實際態(tài)度和管理過程。

通過集中發(fā)放問卷的方式,研究者共發(fā)出1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36份。其中,男老師有效作答57份,女老師有效作答79份。大專畢業(yè)的老師有效作答6份,本科畢業(yè)的老師有效作答118份,研究生畢業(yè)(含在讀,且都是教育碩士系列)的老師有效作答12份。教齡在5年以下的新老師有效作答6份,6至10年的青年教師有效作答74份,10至20年的中青年教師有效作答35份,教齡在20年以上的資深教師有效作答21份。

在初步歸納整理問卷信息后,研究者做了20人次的訪談調查。選擇的依據是根據平時被選擇對象有關校本教研的言論和研究者對其個人的了解狀況。然后,研究者還對校長、分管副校長、教導主任和科研主任做了進一步的訪談,獲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研究者發(fā)現(xiàn),隨著近年來校本教研的觀念和活動日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學校工作要上去,個人要發(fā)展,校本教研就必須開展下去,而且要講求實效,扎扎實實地做好這項工作。但是,總體上的情況不容樂觀。研究者將主要問題方面歸納為如下四個方面,并加以說明。

在136份有效問卷中,大部分教師認為自己沒在做校本教研或沒做過校本教研,而是認為自己和這項活動關系不大。其中,男教師的情況要比女教師嚴重,約有14.7%的男教師認為自己和這項活動絕緣。

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總體上,參與面與教師的學歷水平存在正相關,即學歷越高的教師越認為自己有機會、有條件參與學校里組織的校本教研,也更容易自發(fā)進行教育研究活動,而與教師的年齡層次存在倒U字形的關系,即剛工作的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情況不多,而工作兩三年之后的年輕教師這方面的機會越來越多,自發(fā)開展的情況也比較普遍。而教齡超過10年的教師,參與的情況就逐漸不那么樂觀。對于教齡在20年以上的教師來說,參與校本教研的情況僅僅局限于學校領導和中層干部,普通教師參與的情況極少。

從以上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出,(1)學校為數不多的幾位擁有教育碩士學歷(含在讀)的老師往往有更多機會做課題研究。(2)總體上,“課題研究”是年輕教師干的活,但也有一位滿五十歲、1982年就參加工作的老師對參與課題研究很有主動性。(3)男教師做課題研究的比例高于女教師。不管怎么說,有一部分中學教師的確在做“校本教研”,但其參與面還是比較窄的。

動機是人參與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只有教師本身認識到參與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并愿意去鉆研,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校本教研的目的。在136份有效問卷中,60.29%的教師認為是為了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有幫助。較少的教師認為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提高,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是為了完成學校規(guī)定的任務或為了職稱晉升的需要,所以參與的欲望和熱情不足。雖然在校本教研中有一半的教師會在平時進行教學反思,問卷回答反映出很多教師會與學生交流,傾聽他們的所思所想,41.47%的教師與同事交流探討教學中的得與失,或者撰寫教學札記。但進一步訪談中獲知,就算是同事間的交流討論,也只是限于口頭較多,主題往往也是圍繞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關,如果不能達到此效果,肯定作罷,由此可見,參與的深度非常淺。

即便61.76%的教師會撰寫教育教學札記,也是在學校的強制要求下寫的。訪談中參閱了一些札記,其實就是一些粗淺的“回憶錄”,即有關教學過程的陳述,有時候也會記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問題,但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具體情況見下表:

三、參與積極性不高

第9篇:研學實踐教育范文

關鍵詞: 高中化學實驗 探究性教學 運用實踐

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以培養(yǎng)人的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教學理應為培養(yǎng)人的各方面能力服務。但一直以來的傳統(tǒng)教學都只注重學生單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就高中化學實驗教學而言,教學目的包括科學知識的傳授、科學方法的傳承、科學思想的習得及科學品質的培養(yǎng),但教學中一般只做到了科學知識的傳授,而對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品質方面的要求,教育教學所做的工作顯然不夠。實施高中化學探究式實驗教學模式就是為了彌補一直以來教育教學的不足,以期真正實現(xiàn)對人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探究性實驗教學的理論基礎

教育教學方法都是根植于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的,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高中化學教學的探究性教學方式也是從一定的心理學理論中誕生的。

(一)“認知―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

“認知―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是由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首先提出的。“認知―發(fā)現(xiàn)”心理學派的理論重點包括兩個方面:首先,該學派關注于人們認識事物的內部認知結構,深入探討人類是怎樣通過對外部事物的發(fā)現(xiàn)過程逐步形成認識的。其次,在教學中,該學派在此基礎上又探究了教師應該如何組織學生發(fā)現(xiàn)外界事物的規(guī)律,從而習得知識、形成認知。在這一方面,高中化學的探究性實驗教學正是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中認識事物。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皮亞杰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立內部表征的過程,而學習者建立內部表征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學習者到真實的環(huán)境中體驗,在真實的實踐中獲得對事物的理解與知識。根據建構主義觀點,高中化學的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正是讓學生學會在具體實踐中獲得物質變化知識與規(guī)律,進而由學生自己主動建立起內部的知識表征。

二、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應用原則

(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

以往教學中人們忽略最多的就是學生自身能動性的發(fā)揮,顯然,依據心理學中建構主義及“發(fā)現(xiàn)―認知”學派的觀點,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是很難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的。顯然只有學生在學習中真正扮演了主動的角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獲得有意義的認知。

(二)教師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做好引導與組織工作。

無論在哪一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始終是最重要的角色。對于學生而言,整個學習過程是需要教師為其設計的。同時,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一直扮演著引導者與組織者的重要角色。不管是整個實驗的快慢進度,還是實驗環(huán)境民主性與趣味性的營造都是由教師掌控的。而且,化學實驗不可避免地包含很多危險性因素,這也是教師要做好的課堂工作。

(三)整個探究過程的氛圍要和諧,注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

“認知―發(fā)現(xiàn)”學派認為,學習者只有在一個自身認為安全放松的環(huán)境中才能更好地開展有意義的學習。從這一點出發(fā),我們在高中化學實驗課上應該為學生營造出一個有益于學習的課堂環(huán)境,在這一環(huán)境中,既有老師對學生真誠的鼓勵,又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及友好默契。實驗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經過設計的實踐活動,與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的唯一區(qū)別就是它的單純性。但不管是怎樣的實踐活動,人們都會在其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鍛煉。所以,在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課堂上我們不能追求學生單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更要在該過程中有計劃地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

三、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實踐步驟

(一)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在進行化學實驗的第一步,教師要向學生出示問題情境,這一個問題情境應該是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當學生產生問題時,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討論時間,讓學生因問題情境而產生的各種問題不斷碰撞,最終在老師引導下整個班級將問題歸為一個主要的核心問題。這是實驗開始的第一步。

(二)在問題中建立猜想并產生假設。

有了問題以后,為了解決問題,一開始我們只能通過假設暫且給出一個合理解釋。所以實驗的第二步就是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大膽猜想,繼而形成自己對于結果的假設。而恰恰處于青少年期的高中生是最具挑戰(zhàn)精神和對事物的探索欲的,所以此時教師只要給學生提供寬松自由的猜想環(huán)境就夠了。

(三)制訂實驗方案驗證假設。

有了假設,學生就得用實驗驗證假設,這就好比數學中的歸納法一樣,只有經過驗證的假設才是成立的。當然,實驗不是隨意就能做的,正像上面我們說過的,實驗是一種經過設計的實踐活動,所以我們在做實驗前要首先制訂出實驗方案。學生要向老師上交自己制訂的實驗的具體方案,同時在實驗之前要對實驗過程中的各種注意事項、實驗藥品用途等都牢記于心,為即將進行的實驗做好準備。

(四)進行實驗。

實驗是整個過程的核心部分,也是學生最重要的實踐活動,學生各方面的鍛煉和培養(yǎng)都主要在此進行,所以做好實驗過程中的各項工作至關重要。學生在此過程中經歷物質變化的整個過程,同時做好實驗記錄。

(五)評價試驗,得出結論。

實驗過后,學生就要根據剛才的整個實驗及實驗記錄評價試驗,進而與實驗之前已做出的假設和猜想對照得出實驗結論。這是對實驗過程的理論升華。

(六)表達交流。

在人類社會中,任何一種智慧的產生都是要與人分享的,也正是在這樣的分享中,人類社會得以進步,人類文明得以傳承。在實驗結束的這一項工作正是讓學生學到這樣的道理,讓學生在自我表達當中獲得與人分享自己成果的快樂。

四、結語

高中化學的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是在現(xiàn)代心理學的發(fā)展與推動下進行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改革,該教學改革旨在開發(fā)學生自身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全方位的能力。同時,該教學模式的步驟清晰、科學,經歷問題出發(fā)―假設―制定實驗步驟―實驗―結論―分享交流等過程,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黃波.對新課標下高中化學學生實驗探究式教學的研究及實踐[J].高等函授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