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漢語國際教育重要性范文

漢語國際教育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漢語國際教育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漢語國際教育重要性

第1篇:漢語國際教育重要性范文

于是,漢語國際教育這個專業(yè)以昂揚之勢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期。自2013年起,教育部將對外漢語、中國語言文化和中國學三個專業(yè)合稱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由于這是一個新興專業(yè),很多人對其沒有準確的定位,于是乎,這個專業(yè)便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這個專業(yè)都學些什么?

說起中文系,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漢語言文學,其實漢語國際教育和漢語言文學同屬于中文系,只是學生學習的課程不盡相同而已。

除去所有的中文系學生必修的入門基礎課――現(xiàn)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還要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國文化概論、西方文化概論、跨文化交際、教育學等。可以看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既涵蓋了中國語言和文學課程,又涉及外國文化知識及教育學知識,相比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其學生的知識面更為廣闊,也更加國際化。

大家平時都在做什么?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大概有三類:學霸型、出國型、工作型。

學霸型和工作型學生是每個專業(yè)里都有的。學霸們一般是沖著保研或考研的目標去的,所以在課堂上態(tài)度非常端正,課后也會積極地與老師溝通,努力做科研、發(fā)論文。以后打算做學術的學生一般會注重加強自己的英語表達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相應的文獻研究和論文撰寫能力。學霸型學生一般會在讀研后出國,在孔子學院教幾年中文,然后要么留在孔子學院(名額比較少)或者在國外的國際學校、中文教學機構教書,要么回國。回國的話,留校任教的學生也是比較多的,當然,也有轉型做其他工作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的壓力要比理工科的學生少很多,知識也講究活學活用。

出國型學生相對來說比較特殊。因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特殊性,本科畢業(yè)生即可申請成為國家漢辦的志愿者并且出國,待遇也很不錯,所以很多學生會選擇在畢業(yè)之后出國兩年再回國。在國外的這兩年時間里,不論是做培訓機構的老師,還是做其他工作,都不失為一次很棒的人生經歷。其次,也有一部分同學打算出國攻讀研究生,因為這樣能更好地深入國外的文化環(huán)境,有利于將來和外國人更好地交流,從而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國際漢語教師。當然,也不乏同學輔修經濟學或新聞學的雙學位。近些年,受經濟和政策的影響,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出國率最高的是歐美國家以及東南亞國家。

工作型的學生也比較多,這類學生本科畢業(yè)后不打算繼續(xù)讀書,而是找份工作邁入社會,所以工作型的學生在校期間就把重心放到社團工作和兼職實習上面去。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本科期間是不能出國做志愿者的,要等到畢業(yè)以后才可以。學校一般沒有確定的對口出國地區(qū),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情況來決定要去的國家。

學校開設的第二外語課是德語和日語,此外,還有韓語、俄語、法語等選修課供學生選擇。

讀這個專業(yè)以后能做什么?

在《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2―2020年)》中,漢語國際教育、漢語走出國門、增強文化整體競爭力已經成為熱門的話題。不可否認,漢語現(xiàn)在正在走向世界,因此,我們專業(yè)的學生如果掌握了牢固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就一定能成為溝通中外文化的使者。

第2篇:漢語國際教育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民族文化;中華文化;漢語國際教育;傳播

一、概念定義

1、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

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大多是指漢文化。不論中國學生還是外國學生所學習的都是漢族文化,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中華文化。因為中華文化除了漢族文化外,還包括眾多少數民族的文化。

2、民族文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了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有許多少數民族也有其自身豐富多彩的文化。筆者認為,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漢語國際教育者對此應該有明確的認識。

3、多元的中華文化

在文化方面,我們現(xiàn)代的追求是提倡文化多元主義。追求文化互惠式傳播和具有主體性平等的文化傳播。就世界而言,就是國各民族的文化共同發(fā)展,互相傳播和融合。就中國而言,就是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共同發(fā)展繁榮,形成獨具特色的多元的中華文化。

漢族開創(chuàng)了中華文化的起源,但在千年以上的時間,文化亦逐漸擴散至周邊民族和地區(qū),并與其共同發(fā)展。因此,中華文化的范疇大于漢文化,它亦包含滿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華文化是一個豐富多元的文化系統(tǒng),是中華民族整體智慧的結晶。

二、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播的原則

1、總原則

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民族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傳播也要遵循中華文化傳播的一些原則。

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該傳播怎樣的文化有兩條原則可以參考(朱瑞平,2006)①第一,介紹傳統(tǒng)文化應以那些對現(xiàn)實仍有意義或重大影響的觀念、習俗等為主,這些傳統(tǒng)文化被證明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內容,比如名勝古跡、禮儀習俗、審美觀念、傳統(tǒng)節(jié)日等。第二,文化課內容以現(xiàn)當代為主。全世界關注中國,是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有其最現(xiàn)實的考慮。中國的現(xiàn)代社會的情境,也我們最需要向世界展示的內容。

2、具體選取文化點的原則

(1)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原則

文化的民族性是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交際文化、傳統(tǒng)習俗、哲學思想等在文化中的體現(xiàn)。它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區(qū)別于其他文化的特性,是本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生活境遇中累積下來的獨具特色的文化成果,也是一個民族得以存在的文化根據。

教師在選取文化點時要以當代的文化視角,去關照民族文化,選取那些具有鮮明時代性和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給外國人呈現(xiàn)一個豐富多彩的、時下的中國。就中國的節(jié)日文化來說,既要選取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有時下比較盛行的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例如,中國節(jié)日介紹時除了漢族的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等還可以適當選取一些有意思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的節(jié)日。比如:傣族的潑水節(jié)、彝族的火把節(jié)、藏族的藏歷年等。

(2)系統(tǒng)性原則

漢語國際教育者在選取和教授文化點時,要有選擇的最終成系統(tǒng)的教。不能想到哪兒就說哪兒。那樣不利于學習者很好的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

(3)語言為主文化為輔

這是漢語國際教育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在語言教學中一直講文化難免會引起學習者的反感,甚至抵制。因此,教師應該注意適時適當地進行文化傳播。除了專門的文化課以外,教師不能大談中華文化。應該在語言教學中適當加以文化的教學。比如,在講詞匯時可以加以簡要的文化說明。如,“餃子”這個詞,除了固定搭配外,教師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中國冬至吃餃子,北方過年要包餃子等飲食習慣。這樣既方便學生記憶,同時傳播了中國文化,也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三、傳播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漢語是中國的官方語言,中國推廣普通話已經很多年。除了極少數偏僻的民族地區(qū)外,絕大多數地方的官方機構都會漢語。因此,漢語也可以作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介質,而并非要使用少數民族自身的語言。當然,這其中可能也會出現(xiàn)一些文化誤讀的現(xiàn)象,就像看中文版的英語作品一樣,會遺失甚至誤解許多文化內涵。但總體來說,由于中華各民族互相融合,許多少數民族都開始用漢語交流。文化誤讀也就沒有用漢語看英文作品那么明顯。

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有助于外國更好的了解中國。比如,湘西的苗族文化走向世界就給世人展示了更加富有神秘感的中華文化。

語言與文化是互為載體的。語言是文化傳播的一種工具,文化可以以語言的形式呈現(xiàn)。漢語國際教育者是漢語的教學者,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因此,在教學中應當適當傳播中華文化。《孔子學院章程》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指出孔子學院的宗旨和使命是“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了解,發(fā)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fā)展,為構建和諧世界貢獻力量?!薄、诿褡逦幕彩侵腥A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漢語國際教育者也該適當適時傳播。

我國的對外漢語教育偏重于語言本身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涵義。正如任繼愈先生所言:“只教授語言的應用,而不是深入到文化的內涵,只能學到中國文化的表層,無法認識中國文化的本質”。③語言傳播的目的是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的語言和文化。由此看來,漢語國際教育者既是中國語言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也是中華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中介。

四、民族文化傳播對漢語國際教育者的要求

作為傳播者,漢語國際教育者應該做到“深入了解,簡易傳播”。在此,借用“深入淺出”來進行概括?!吧钊搿笔轻槍處煻缘?,盡量豐富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皽\出”是針對教授學生來說的。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素養(yǎng),足夠的知識儲備,在教授學生時才能找到相對簡單易懂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習者的效率。

1、深入了解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學生該培養(yǎng)三種能力:漢語教學能力,中華文化傳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民族文化傳播對漢語國際教育者的要求所體現(xiàn)的主要就是中華文化傳播能力。其中,對于傳統(tǒng)的漢族文化,一般教學者比較熟悉。對于民族文化這一部分,學校卻很少涉及。因此,作為漢語國際教育者,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知識結構的不足,及時補充。加強對民族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應對以后的對外漢語教學,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

2、簡易傳播

作為教學者和傳播者,教師自身必須有豐厚的中華文化素養(yǎng)。但是,并不等同于在傳播過程中要將所有知識都交給學生。教師必須把有些比較復雜的東西簡單通俗化,然后再進行教學。這樣學生才能積極有效的接受。

注釋:

①朱瑞平.漢語國際推廣中的文化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06,(6).

②參見《孔子學院章程》第一章總則

③任繼愈.任繼愈談文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0.34

【參考文獻】

[1]曹迪.國家文化利益視角下的中國語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

[2]鄧時忠.論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導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2(6).

[3]李鴻亮,楊曉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選取與教學建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10).

[4]李劍恩.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傳播[J].語言文學研究,2011(11).

[5]任繼愈.任繼愈談文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0.

第3篇:漢語國際教育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跨文化交際;多元識讀教學

隨著國際格局的不斷變化,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上對漢語的重視逐漸加強,國際漢語教學事業(yè)如火如荼,對漢語教師的需求在持續(xù)增長,這也對國際漢語教師的素質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改革和完善國際漢語教學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體系勢在必行,為此我國設置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英文名稱為“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簡稱“MTCSOL”,“漢語國際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教學。自2007年5月以來,全國近百所大學獲批為該專業(yè)學位培養(yǎng)單位。2014年,北京理工大學成為第三批開展?jié)h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試點工作的單位,旨在培養(yǎng)具有良好素質、教學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勝任多種漢語教學任務的專門人才。依據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北京理工大學開設了碩士專業(yè)課程《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下面本文將以北京理工大學的MTCSOL為例,探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模式。

一、對外漢語教師應具備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012年,國家漢辦在舊版《國際漢語教師標準》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第二語言教師認證的有關標準和中國漢語教師的實際情況,推出了《國際漢語教師標準》(2012年版),簡稱《新標準》?!缎聵藴省芬鬂h語教師要“了解中華文化基本知識”“具備文化闡釋和傳播的基本能力”“了解中國基本國情,能客觀、準確地介紹中國”“具有跨文化意識、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并對每個次標準做出了詳細解釋。在跨文化意識方面,其要求漢語教師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點;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識;能自覺比較中外文化的主要異同,并應用于教學實踐。在跨文化能力方面,要求漢語教師了解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原則和策略;掌握跨文化交際技巧,能有效解決跨文化交際中遇到的問題,并能使用任教國語言或英語進行交際和教學。[1]針對以上要求,北京理工大學制定了《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的課程大綱及課程設置。除了讓學生習得跨文化交際的基本概念和原則,學校更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教學,以及跨文化交際多元識讀能力的培養(yǎng)。

二、跨文化敏感度的探究

Chen和Starosta在1997年指出,跨文化敏感是一種人們能夠積極樂觀地理解和欣賞文化差異,以便激發(fā)在跨文化交際中行使恰當有效的行為的能力。它可以通過以下六個方面得以解釋:自尊、自我監(jiān)督、思想開放、移情、交際參與度和理性判斷。在交際中保持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和自信,不僅能在交際中建立自我價值和自我成就感,更有利于處理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的壓力和挫敗感。國內外學者對如何測量跨文化敏感度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陳國明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TheinterculturalSensitivityScale)在學術界使用較為廣泛??缥幕舾卸攘勘砗卸捻梿栴},能夠反映跨文化敏感的五個要素:即交際參與度、差異認同感、交際信心、交際愉悅感,以及交際專注度。[2]度量表的選項分為五個程度,每一程度對應相應的分數。受訪者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進行答題,最后統(tǒng)計分數以判斷其跨文化敏感度。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碩士生將來的就業(yè)方向是從事海外漢語教學,因此具有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是他們必不可少的。北京理工大學會在該專業(yè)每屆碩士生上課的第一天和課程結束的前一天進行跨文化敏感度的調查。目前,學校已接收兩屆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在對兩屆學生調查后發(fā)現(xiàn),學期初的調查結果與學期末的調查結果有所不同。學期初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文化差異認同感分值最高,交際參與度和交際信心分值較低,而交際專注度和交際愉悅感最低。這說明學生在學期伊始時已經有了較強的文化差異認同感,在過往的跨文化交際中能夠保持積極態(tài)度,同時在交際中能專注于互動,但在交際中缺乏自信且缺乏交際愉悅感,即只是完成了跨文化交際,并沒有享受其中。針對這一特點,北京理工大學在課程安排上進行了調整,除了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外,還增加了學生與留學生的交流活動時間。學期末的調查顯示,交際信心一項的數值上升最多,交際愉悅感其次。這說明,在對《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課程進行一學期的學習后,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有所提高,這能使學生盡可能靠近國際漢語教師的標準要求。

三、跨文化交際課程多元識讀教學模型

(一)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傳統(tǒng)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擁有能夠和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正常而有效溝通的能力。然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就是學習文化,漢語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因此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有更深層的含義。國際漢語教師需要有能力成功傳播漢語語言和中華文化,需要意識到跨文化交際中批評地識讀對方文化和中華文化差異的重要性,避免“非你即我”的思維模式。這樣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批評識讀能力,即通過多元識讀教學模式來實現(xiàn)。

(二)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多元識讀教學模式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世界已呈現(xiàn)多模態(tài)化,因此我們交際和認知的方式也是多模態(tài)、多元的,僅僅掌握傳統(tǒng)的識讀能力已不能完成多元國際環(huán)境下的交際。新倫敦小組(NewLondonGroup)在1996年發(fā)表了《多元識讀教學:設計社會未來》一文[3],認為隨著傳播媒介帶來的交際方式的不斷變化,需要通過交互運用不同的交流模式,包括語言文字、圖像、視頻等不同的符號系統(tǒng)來獲得意義。[4]因此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建構多元識讀教學模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批評識讀能力,提高在多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效率。多元識讀教學模式是指以“新倫敦小組”提出的教學設計方法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多元識讀教學的核心概念是“設計”,包括意義的主動設計和社會未來的積極設計,具體地說是可利用資源的設計、設計過程及重新設計。[5]多元識讀教學模式由四個要素構成:情景操練、明確指導、批判性框定及改造時操練。[6]北京理工大學依據這四個要素構建了以多元識讀教學模式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在課程實際操作中,明確指導是指教師對跨文化交際相關知識的講授;情景操練是指學生在課堂上利用書本、視頻、PPT等資源體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角色轉換;批判性框定是指學生通過對跨文化交際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從不同文化語境中體會的不同文化含義,深層剖析世界各文化并再輸出,提升文化差異認同感;改造時操練是指學生在進行漢語教學活動時能夠從跨文化的角度設計教學。北京理工大學按照多元識讀教學模型安排了跨文化交際課程,見表1.所有的教學活動均以小組為單位。1至8周的教學活動以教師教授為主,授課內容為跨文化交際基礎知識。9-14周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通過對教師教授的內容進行批判性思考,消化理解,從跨文化角度展示世界不同文化特征,提升文化差異認同感,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信心。在課外,安排學生與留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體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過程。15至16周仍然以學生為主,學生自行選取漢語教學知識點,從跨文化的角度設計教學并演示。

四、結語

第4篇:漢語國際教育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國際漢語教師 跨文化交際 基本素質

漢語國際教育,顧名思義,自然是教外國人學習漢語。但是,無論對學習者還是對教育者來說,學漢語的背后都有某種動機――為什么學?為什么教?學習者是為了研究中國、跟中國做生意、從事漢語教學、繼續(xù)求學、來中國旅游等。教育者除了幫助學習者實現(xiàn)上述目標外,還有更重要、更深遠的目標,就是讓外國人在學習中了解中國、理解中國。通過向世界傳播漢語,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fā)展,這是教育者的追求,也是漢語國際教育的終極目標。

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國際漢語教師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因為他們擔負著推廣漢語、傳播中國文化的歷史使命,所有教師的文化知識、修養(yǎng)、觀念和傳播能力,直接影響著外國人了解和理解中國文化的效果。

作為培養(yǎng)國際漢語教師的搖籃,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對此責無旁貸。專業(yè)教育中必然會設立專門課程,幫助未來漢語教師獲得深厚的中國文化知識,同時幫助未來漢語教師具備與外國人溝通交際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將中國文化知識傳授開來。

作為跨文化的漢語國際教育對漢語教師的溝通交際素質提出了更高、更加多元化的要求。雖然,有的教師窮其一生都不一定全部達到;但基本的要求,通過認真學習、實踐歷練,還是可以達到的,也就是說能基本滿足海外溝通的需要。

國際漢語教師溝通交際的主要對象是學生,《漢語國際教師標準》和研究者涉及和關注的主要也是這一方面素質。如①教師應至少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運用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能力進行交流;②能用較為純正的普通話以正常語速進行口頭交際;③能使用規(guī)范、得體的教學語言;④能根據學習者的生理、心理及學習特點選用恰當的交流策略;⑤能在尊重學習者的語言、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進行交流;⑥能使用各種言語、非言語的手段(如表情、眼神、身姿等)與學生進行交流等;⑦能根據學習者的不同文化背景,選用不同的溝通方式。

那么,國際漢語教師怎樣才能具備這些素質呢?

一、端正交際態(tài)度,做一個“世界的中國人”

有過國際漢語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感慨,即使教學多年,但要從“骨子”里完全轉到對外漢語不止三年五載。這個所謂的“轉”之難,不在知識性儲備和更新,而是一種新的素質和能力養(yǎng)成。這種素質與能力有賴于漢語國際傳播者的全球性眼光,對漢語國際傳播的跨文化性有高度敏感性與自覺性。所以國際漢語教師要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中國的文化,還要尊重、理解對方的文化,從理解自己人民的文化發(fā)展到鑒賞鄰國人民的文化,并最終鑒賞世界性文化。

中國文化優(yōu)秀成分很多,漢語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弘揚,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這個歷史大國有著深厚的文化沉淀,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從而更好地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作用。對于中國文化中的一些特殊現(xiàn)象,如科舉、斗私批修、“”、“三個代表”等詞匯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背后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們一定要以歷史的、理性的眼光看待。

對待外國文化,要體現(xiàn)平等、尊重、理解、包容的態(tài)度。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民族自豪感的增強,人們常常習慣以中國文化價值評價外國文化,如對待同性戀者的態(tài)度是批評的、指責的,認為這是不正常的現(xiàn)象。但這一現(xiàn)象在西方國家中是正常的,是個人的選擇,是應該得到尊重的。國際漢語教師既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性,又要增強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設身處地地體會外國文化。

二、提高交際國文化修養(yǎng),做一個知己知彼的人

法國從2008年開始創(chuàng)立“中文國際班”,由國家漢辦輸送漢語師資,法方反饋的信息是:不會基礎法語、不了解法國文化的漢語教師不能很好地勝任中文國際班的工作。這個反饋信息不僅說明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還說明了跨文化交際中最容易出現(xiàn)溝通障礙的,多是文化方面的問題。所以,國際漢語教師要想在溝通實踐中獲得成功,還要多方面了解交際國的文化。

第一,了解交際國文化的同時,還要了解對方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張西平認為“了解別人怎么了解我們,我們才能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溝通交際。如果外國學生對中國文化背景的了解缺乏或不夠深入,就可能以自己文化的標準對漢語教師的行為做出評判。這樣的后果,一是學生受自己文化的羈絆,無法全面地、真正地了解中國文化,二是教師的教學目標無法實現(xiàn),溝通交際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重視交際國文化知識的學習,多方面了解交際國文化及風俗。交際離不開賴以生存的文化,賴以生存的文化必然在交際中產生制約作用。一個民族經歷漫長歲月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自己的文化。不同文化有不同取向,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形式、價值觀念、等有很大的影響,從而制約人們交際方式和交際習慣。

一是可以通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是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經典文學作品具有典范性、權威性,最能代表一個時代,反映一個時代的狀貌。一個民族的經典文學作品應該是該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是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部分。我們可以通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達到對交際國文化生動、全面、深入、具體的了解。

二是可以通過問詢了解。為什么要問詢?憑一人之力能夠解決的問題畢竟有限??缥幕浑H中,產生交際沖突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交際者忽略了文化差異,按照自己的習慣看待交際國的文化。其實解決辦法有很多,可以查找書本,可以向專家請教,還可以跟當地人咨詢。

問詢前一定要做好規(guī)劃,問詢后做好總結。問詢前要考慮好問什么問題,向什么人問,怎樣問;問題如何解決的,有哪些思考,是否還有問題沒有解決,是否又衍生出新的問題等,問詢之后還要認真記錄,好好總結。這樣積累對以后教學益處多多。

三、接受實踐歷練,做一個腳踏實地的人

由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對于沒有體驗過的事物,認知更多借助課堂或書本,對事物的認知往往帶有片面性,體現(xiàn)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會以自己有限的認知揣度人和事,最終形成交際障礙。

怎樣才能更好地轉化理論知識,具備溝通交際能力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實踐歷練。

可以將國際漢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分為職前和職后兩個階段,職前階段以打基礎為主,職后階段以適應為主。職前階段夯實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專業(yè)意識,訓練專業(yè)能力。在此階段,漢語教師專業(yè)知識的獲取,可以通過專業(yè)輔導、培訓、自學等方式,專業(yè)意識與專業(yè)能力可以通過參加一些涉外活動的翻譯、志愿者活動及招商引資、貿易洽談活動等培養(yǎng)和訓練,還可以利用實習基地、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提高。職后階段主要適應課堂教學、跨文化溝通,溝通交際能力就是在適應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適應階段,我們會發(fā)現(xiàn)針對不同國家的學生,采用的溝通策略要有所區(qū)別。如俄羅斯學生,獨立性強,與他們溝通時盡量做到科學、理性、實事求是;韓國學生謹慎、穩(wěn)重、敏感,不太喜歡做中韓文化近緣關系方面的印證,與他們溝通時要注意細節(jié),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盡量避免他們產生排斥或戒備心理。漢語教師的溝通能力必須到實踐中學習,因為溝通能力要通過溝通獲得,溝通的問題需通過溝通解決。

綜上所述,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素質可以從端正交際態(tài)度、提高文化修養(yǎng)和接受實踐歷練三方面入手。具備了這些基本素質,漢語教師為跨文化交際就做好了一般性準備,溝通就會變得順暢許多。

參考文獻:

[1]國家漢辦編.國際漢語教師標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李昊.漢語國際傳播視角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yǎng)[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07).

[4]劉欣.跨文化交際意識與對外漢語師資培養(yǎng)[J].泰山學院學報,2013(04).

[5]王恩旭.國際漢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三個階段[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05).

第5篇:漢語國際教育重要性范文

第一次被分配到的任務是查詢資料。報社查詢工作是最基礎的,所有報道都需要尊重事實、避免雷同和杜絕抄襲,同時需要運用互聯(lián)網、報社內部資料庫及專業(yè)編寫軟件結合來完成相應工作。想來簡單的資料查詢工作,第一次任務就讓我披星戴月,外加整整一個通宵的時間才勉強完成。實習期間查閱了大量資料,非常辛苦,但也使我接觸到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知識,感悟到了 “學為所用”的快樂, 并深深地領會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

第一次接到獨立采訪任務。當聽到這個任務時很激動,帶著無限激情奔赴采訪現(xiàn)場,但到了現(xiàn)場,卻發(fā)現(xiàn)一切遠不如想象的那般容易。采訪工作看似輕松有趣,但卻是一個充分展示個人魅力的工作,也是自身知識儲備的大檢驗;要細心、大膽、睿智,還要充分地考慮被采訪者的感受。記者對采訪現(xiàn)場觀察的角度和作為游客、亦或旁觀者的眼中是截然不同的。我先后走訪了“長按濉薄“《救亡日報》舊址”、“廖仲愷何香凝夫婦故居-雙清樓”,采訪了附近居民,問詢了所在地政府管理部門,查閱了大量的史料。跟隨采訪行程的推進,漸漸進入那久遠故事年代,我眼前已然是歷史的影像,努力尋找那舊時三層小樓,眼前浮現(xiàn)出那些以筆為槍的文化戰(zhàn)士,想起魯迅先生描述的那些文章是匕首,是投槍,人民歡呼,敵人膽寒;當我從歷史的舊照中回到繁華的現(xiàn)實時,我的眼睛濕潤了,我知道,無論是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還是以筆為槍無煙的文化戰(zhàn)場,都有無數先烈為此付出生命;無論是查閱史料時的心潮起伏,還是看到這三層舊樓的怦然心動,亦或聽老人家敘述那個年代點滴往事的黯然淚下,我知道文化傳播、真實歷史傳承的魅力和它的重要意義所在。

第一次編撰新聞稿件。我專業(yè)主修漢語國際教育,實習記者期間,所學到的不單是停留在新聞撰寫、實地采訪技巧,而更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和新聞傳播的力量以及傳媒的魅力。文學,給予人們無窮的記憶,又把那遙遠記憶送向遠方;新聞,承載著真實、詳實、實事求是、客觀反映歷史時期的社會意義,真實的歷史事件是不需要修飾的筆墨,只需要還原、還原;一個“抗戰(zhàn)先鋒隊”足以讓人淚流滿面,一個“雙清樓”永遠會讓人們銘記那堅貞的愛情、革命的友誼和對革命至死不渝的執(zhí)著。讓我們用文字吊唁那些堅毅的靈魂,銘記傷痛的歷史,清晰自身所背負的職責,竭盡所能,用手中的筆書寫對祖國那份柔情、眷戀和熱愛。我慶幸我沒有專門為了“實習”、“社會實踐活動”或者“打工”而盲目的去找一份“工作”,我也感謝《信息時報》社的指導老師給予我足夠的空間和悉心、專業(yè)的指導,讓我在大學學習期間的實習能夠將課堂所學有效的契合,讓我在重返課堂時能夠更有針對性的思索未來工作所需的儲備。成功是青睞有準備的人的。

基礎理論課的學習是基石,文學與新聞傳播的教育是通向未來的階梯,社會實踐是認識和了解社會的橋梁,做為準漢語國際教育者,我們應做華夏文明的傳承人,中華璀璨文化的傳播者,這是我輩之夢想,也是我輩之使命。

此次職場實習,通過對人、事的觀察和思索,通過對實習歷程的總結,豐富了經驗,增長了見識;通過實習,我更加深信作為在校學生,不能僅駐足于校園,而應走出去,尋找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增加閱歷,了解社會,以便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架設夢想起飛的橋梁,為今后工作發(fā)光、發(fā)熱做好準備。此次職場實習的意義不僅如此,我作為一名準漢語國際教育者,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快樂和收獲,分享我們將要承擔的責任和使命,更愿意和同學們一起努力接下中華文化傳承的火把,通過文化傳播工作、漢語國際教育工作向世界人民傳遞我們的文明和友愛。

報社實習鍛煉了我,也提醒我任何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也讓我對社會上經濟、文化、歷史人物、傳媒傳播和教育等很多方面獲得了更深的認識,文化傳播是橋梁、是紐帶;教育是傳承、是延續(xù);社會實踐也是橋梁、是平臺;通過社會實踐讓我們能夠更早、更多的認知社會,了解職場;通過這次實習,我收獲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走訪時那些歷史畫面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告誡我,要銘記歷史,承擔起歷史文化傳承的責任。

這次實習也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實習中接觸到不同行業(yè),如房地產行業(yè),隔行如隔山,有太多太多的東西需要學習,但是隔行不隔理。很多專業(yè)知識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yǎng)和訓練取得的。只要有好的學習方法,在工作中不斷更新知識,開拓視野,努力學習,一定能跟上歷史前行的列車,趕上前輩的

第6篇:漢語國際教育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理工科;來華留學生;招生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國際化教育不斷地深入發(fā)展,我國的高等教育發(fā)展,尤其是來華留學生教育,也面臨著諸多的機遇和挑戰(zhàn)。國家對來華留學生教育高度重視,不斷地推動了高校的教育改革,極大地提高了高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在來華留學生的教育理念、招生渠道等方面問題較嚴重,與發(fā)達國家的留學生數量和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現(xiàn)階段如何有效的開展來華留學生招生工作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國際化戰(zhàn)略中理工科院校招生來華留學生的意義

國際化教育就是在全球的國際教育貿易市場中,在國際間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加速教育要素的流動,各國教育互相交流、包容、競爭、共同促進世界的繁榮與發(fā)展,適應國際化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新形勢。留學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由此可見,留學生招生工作的重要性。

1、來華留學生招生工作是留學生教育的源頭和根本

眾所周知,任何一所高校的生源質量都直接制約著高校的教育發(fā)展,來華留學生的生源質量同樣影響著國際化教育的發(fā)展,如果沒有招生工作,沒有優(yōu)質的生源,那么留學生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來華留學生招生工作可擴大高校的知名度

招生工作一般情況下是通過網絡推廣、去其他國家進行實地招生宣傳、參加國際教育會展、設立境外招生機構和聘請境外招生中介等措施,有利地宣傳了理工科院校的學科優(yōu)勢,地理位置優(yōu)勢、教育方針政策和管理制度優(yōu)勢等,自然而然地擴大了理工科院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來華留學生招生工作促進了高校的學科建設

留學生招生工作通過對國際人才市場的時時跟蹤調查,總結了非常豐富且寶貴的信息,為理工科院校的優(yōu)化課程設置等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當今以國際化市場為導向的大趨勢下,這些信息為理工科院校的學科建設指明了方向,極大地促進了理工科院校的學科建設和學科發(fā)展,提高了高校的綜合實力,更好地發(fā)展了高校的國際化教育。

4、來華留學生招生工作提高了高校管理水平

留學生的招生工作不斷地對高校的教學和學生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無疑刺激著理工科院校要開拓進取,與時俱進,不斷地完善學校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逐漸提高整體的管理水平,從而保障了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理工科院校招生來華留學生所面臨的幾個困難問題

1、高校認識不到位,觀念落后,相關的制度不完善

不少高校沒有認識到來華留學生市場正在不斷壯大,沒有洞悉來華留學的發(fā)展形式,忽視了國際化教育對提高高校國際知名度的重要作用,導致其在制定高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時,忽略了來華留學生的教育,有關來華留學生的相關制度和政策制定地不夠完善,缺乏專業(yè)的留學生招生團隊,嚴重影響了高校來華留學生的招生進程。

2、高校招生渠道單一,宣傳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高校留學生招生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獎學金生;另一類是留學生服務機構招生。由于政府獎學金生受到國家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且招生數量較少,所以,通過留學服務機構了解高校信息,是留學生選擇留學高校的主要渠道。但是留學服務機構一般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在為來華留學生介紹高校信息的同時,會收取高額的費用,甚至優(yōu)先推薦付費的高校,導致來華留學成本增加,給高校的招生帶來障礙。

3、高校留學生教育質量差,品牌性不強

教學質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線”,留學生教育質量是留學生選擇院校的最重要的標準。而有些院校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打起了價格戰(zhàn),忽視了教學質量。主要體現(xiàn)在兩點:第一,在學科、專業(yè)、課程設置上照搬國內大學模式,缺乏對國際市場需求的了解,實用性不強;第二,教學方式和培養(yǎng)模式采用傳統(tǒng)的應試教學,甚至直接讓來華留學生插班入學,跟國內的學生一樣進行中文授課;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導致留學生學習效率低下。

4、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力量薄弱,缺少專業(yè)的漢語教學機構

由于歷史遺留問題以及理工科院校的特點,大部分理工科院校沒有設立專門的對外漢語教學的機構,也沒有適度引進專業(yè)的對外漢語教師,且現(xiàn)有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也不夠規(guī)范化,因此,與其他文科類院?;蛘呔C合類院校相比,大部分理工科院校教學條件不允許其招收漢語語言類專業(yè)的來華留學生,而招收短期語言進修生的教學條件和師資也不甚理想。

三、工科院校加強留學生招生策略創(chuàng)新的幾個措施

1、進一步提高高校認識,更新觀念

留學生招生工作關系到一所高校的國際知名度及辦學水平的高低,所以高校領導要積極轉變對于來華留學生招生的認識,更新觀念,將留學生招生和國內招生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留學生招生及管理的相關政策和制度,在校內組建專門的留學生招生團隊并給予資金上的支持,以保障高校留學生招生工作的順利開展。

2、拓寬高校招生渠道,加大招生宣傳力度

拓寬高校招生渠道,加大招生宣傳力度,是順利開展來華留學生招生工作的重要渠道。首先,高??梢栽O置英文網頁,介紹高校自身的??圃O置及課程優(yōu)勢,在網站上展示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tài),并同步在國內外知名招生網站上推出,以增加高校的知名度;其次,通過與培訓或者旅游相結合的方式,比如夏令營、冬令營以及由商務部主辦,各高校承辦的各類援外培訓項目等,吸引國外留學生和培訓的學員們,以此為切入口,把他們作為對外宣傳的一個橋梁,向其介紹中國的中醫(yī)、針灸、太極、功夫等特色學科,引起國外學生的興趣;最后,引入多元化投資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保證留學生招生和教育經費的投入。

3、提升高校教學質量,實施品牌化戰(zhàn)略

部分高校在地理位置、環(huán)境、師資力量等硬件方面確實無法與大城市的高校相抗衡,但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勢,取長補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教學質量的高低關系到我國的國際聲譽及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所以,高校要在了解國際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專業(yè)、課程設置,并引入國際性課程;改革原有的教學方式,大力推進雙語教學,縮短來華留學生的學習周期。

4、提高為留學生服務的水平

首先身為留學生管理的工作人員要深度認清自己的角色,充分解決角色轉換問題,始終樹立服務意識,變“管理”為“服務”,為留學生提供生活學習娛樂等各方面的服務。讓留學生在異國他鄉(xiāng)也能深深地感受我們對他們如親人般的愛護,只有這樣,留學生才能覺得溫暖,覺得物超所值,甚至自覺地為學校做廣告,實現(xiàn)口碑宣傳。

總之,發(fā)展留學生教育事業(yè)是提高我校在國際社會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某些地方高校必須要善于取長補短,積極汲取其他院校的辦學經驗,解放思想,不斷優(yōu)化,結合自己的特色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招生新思路,確定有效的發(fā)展留學生教育事業(yè)的階段性規(guī)劃,使得留學生教育事業(yè)真正走上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 王文利、許偉麗.工科院校留學生招生策略初探[J].科技信息,2009(10): 696, 698.

[2] 馮丹.來華留學生招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企業(yè)改革與管理,2014(3):60.

[3] 杜瑾、穆瑞鋒.優(yōu)化留學生招生管理模式探索招生新思路[J].華章,2014(1):125.

作者簡介:

第7篇:漢語國際教育重要性范文

摘 要: 新時期,作為“一帶一路”的橋頭堡,西安經濟的騰飛對整個西北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形勢下,西安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應以市場為導向。文章剖析了西安高校中文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現(xiàn)狀,從語言經濟學角度提出了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旨在說明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yǎng)才能真正促進經濟發(fā)展。

關鍵詞: 語言經濟學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人才培養(yǎng)模式

語言經濟學(Economics of Language)是20世紀中期提出的一種新興經濟學理論。1965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經濟學教授Jacob Marschak在“行為科學”一文中指出:語言除了具有交際、思維功能以外,還兼具經濟特性,其經濟屬性表現(xiàn)為:效用(utility)、效益(benefit)、價值(value)和費用(cost)。他認為,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更可視為一種人力資源,如很好地利用這種人力資本,就能創(chuàng)造出意想不到的經濟收益。

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語言政策研究上,如Grin曾從事語言政策的經濟學分析,取得了一定成就。或是探討語言經濟學在教學中的應用,如Chiswick提出語言經濟學應該應用在教育中。國內研究在以上框架下展開,取得的成果多把語言經濟學和具體的課程教學結合起來,比如朱艷寧的《語言經濟學視角下的商務英語研究》,陳婧、王穎的《基于語言經濟學的BSP課程重構》。鮮有學者把語言經濟學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結合在一起,文章將結合西安本地高校h語言文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現(xiàn)狀,從語言經濟學角度探索培養(yǎng)中文專業(yè)創(chuàng)新人才的有效途徑,期待培養(yǎng)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中文人才。

1.西安高校中文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現(xiàn)狀

在高校擴招之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供不應求,大量的畢業(yè)生進入教育、新聞等行業(yè),而進入企事業(yè)、國家機構擔任文職一類的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這一時期主要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2000年以后,隨著全國高校各專業(yè)逐步擴招,中文專業(yè)畢業(yè)生大幅增加,就業(yè)問題開始凸顯,西安本地高校面臨同樣的困境。

一方面,由于擴招,大量師范生涌入人才市場,而非師范生也可通過考試拿到教師資格證,這就使得教師崗位競爭愈加激烈。近幾年來,中國整體人口出生率一直不高,使得適齡中小學生總量不斷減少,在一個較長時期,教師崗位的競爭只會愈加激勵。在新聞傳媒領域,經過四年專業(yè)打造的新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的專業(yè)技能尚且不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何況是中文專業(yè)畢業(yè)生。最熱門的國家公務員、事業(yè)單位競聘已近白熱化,這些崗位大多對專業(yè)要求嚴格,而中文專業(yè)畢業(yè)生由于專業(yè)定位的模糊大多被劃在了線外,大量中文畢業(yè)生只能擠破頭腦報考一些專業(yè)性不強的文職崗位,這種競爭可想而知多么激烈。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大量的企業(yè)公司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生首選的就業(yè)方向。這些畢業(yè)生可從事秘書、管理、宣傳、培訓、營銷、策劃、社區(qū)服務、文化產業(yè)等工作,這些工作更多的是需要大眾化的應用型人才??傮w而言,雖然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就業(yè)面較寬,被人戲稱“萬金油”專業(yè),但專業(yè)性不強,培養(yǎng)出的人才偏離社會需求,難以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中起到推動作用。

2.語言經濟學視角下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

2.1明確人才培養(yǎng)原則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應充分考慮到該專業(yè)人才可能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設法促進人才價值與使用價值的順利轉換,正視人力資源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謹慎選擇,走市場化的人才培養(yǎng)道路,這就意味著人才培養(yǎng)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西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性與地區(qū)優(yōu)勢,合理利用區(qū)域資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社會經濟效益。

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性質,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總體思路如下:

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教育傳統(tǒng),結合新的時代精神,堅持厚基礎、寬眼界的專業(yè)素質教育和明目標、高要求的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的培養(yǎng)模式。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計劃高質量的課內教學與靈活豐富的課外指導相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統(tǒng)一培養(yǎng)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的多方法、多維度、多層次的培養(yǎng)模式。

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學校培養(yǎng)與社會培養(yǎng)相結合。

2.2優(yōu)化教育資源

語言教學應符合語言經濟原則,以實現(xiàn)優(yōu)化語言資源的目標。這就需要在有限的語言資源下考慮如何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人才,使投資收益最大化,從而推動經濟發(fā)展,實現(xiàn)經濟價值。對于中文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可考慮優(yōu)化以下教育資源:

首先,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結合西安當地的經濟發(fā)展,制訂長期的、有效的教師職業(yè)發(fā)展計劃??蛇M行“三結合”:教師短期、中期、長期培訓相結合,國內外進修訪學深造相結合,本專業(yè)與邊緣學科(即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相關的領域)知識培訓相結合。以西安為例,第三方面的“結合”培訓可以涉及新聞、教育、漢語國際教育、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貿易等學科。這種教師培訓有助于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完善自身知識體系,為培養(yǎng)出符合市場的復合人才建立基礎。希望通過以上途徑培養(yǎng)出“雙師型”教師,他們既具有扎實的知識功底和專業(yè)技能,而且對就業(yè)崗位的關鍵能力、關鍵技術心中有數,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有的放矢,明確教學目的。

其次,課程設置要緊扣本地經濟發(fā)展的最迫切要求,迎合社會需求,適時對課程加以調整完善,促進人才適銷對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課程設置上應緊扣相關的適應市場的就業(yè)方向,在當前情況下,該專業(yè)課程設置可以考慮三個培養(yǎng)方向:一是國學及語文教育方向;二是文秘及文化宣傳方向;三是漢文化及漢語國際教育方向。這樣細分既拓寬了中文專業(yè)的專業(yè)口徑,又為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再次,從實踐中預測教育成本與成果比例。實踐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知識體系、能力體系中的不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同時,可從實踐中預測教育成本與收益的比例以便對教育積極調整。

因此,新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應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這是基于市場的需求??紤]到西安本地的具體情況,實踐環(huán)節(jié)可在以下方面展開:一是在中小學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立“中小學國學教育中心”,供國學及語文教育方向學生實習;與校外企事業(yè)單位合作,簽訂合作培養(yǎng)協(xié)議,供行政文秘與企業(yè)文化宣傳方向學生實習;與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等機構合作,供漢文化及漢語國際教育方向學生實習。

二是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種講座和課外讀書、交流、研討活動,參加校內外關于語言文字、創(chuàng)作、朗誦等方面的大賽,彌補課內教學不足,豐富大學生活,開闊視野,提升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組織協(xié)調能力。

三是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組織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濃厚興趣和較強學習能力的學生,開設國學班,加強專業(yè)課的學習,與指定導師合作完成相關項目,為有文學創(chuàng)作興趣的學生開設文學創(chuàng)作班,并通過辦專業(yè)雜志等方法,培養(yǎng)本專業(yè)卓越的應用技術型專業(yè)人才。

四是有重點地安排相應的課程,訓練和指導學生參加普通話測試,教師能力、秘書資格等培訓,提高學生的職業(yè)能力。

最后,校企、社會“三結合”共同培養(yǎng)。為順應西安經濟建設的需要,本地高校可結合社會需求和自身實際情況,與相關企事業(yè)單位進行一定的合作培養(yǎng)。比如,高校可安排低年級學生到相關企事業(yè)單位參觀,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當他們三年級、四年級時可單排到這些單位進行有針對性的實習活動,在實習中教師全程指導,對學生在實習單位表現(xiàn)打分評價。通過種種途徑,學生在實習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勢和弱點,這對其未來的學業(yè)和就業(yè)具有建設性意義。

3.改革后效果整w展望

通過以上改革,希望達到以下目的:

一方面,轉變西安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思路,提高該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率。另一方面,在一個長遠時間內,中文學生的語言教學能力整體提高。以往,學生在學習或教學實習中發(fā)現(xiàn)偏誤一般會自己查找相關資料,如使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等這類工具書或網上搜集相關資料,但是碰到一些工具書解決不了的問題則停滯不前,陷入僵局。現(xiàn)在通過改革,希望學生在不借助工具書的前提下,自己就能將偏誤歸類、比較、分析、總結,最終找出解決辦法。

4.結語

語言經濟學認為語言具有經濟價值,其價值取決于其使用程度,使用越頻繁,其經濟價值就越高。在勞動力市場上,語言如能夠滿足市場對它的需求,便能產生經濟價值。西安高校眾多,作為傳統(tǒng)文科專業(y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也面臨著市場經濟的考驗,如何培養(yǎng)出符合市場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不僅關系到該專業(yè)的生存問題,更將影響西安的經濟發(fā)展和對外經貿交流。

西安應該結合本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遵循中文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適時調整人才培養(yǎng)方案,以此拉動本市經濟的發(fā)展。文章在剖析西安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現(xiàn)狀基礎上,從語言經濟學角度提出了培養(yǎng)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教學改革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面對社會的挑戰(zhàn),只要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就一定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富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應用型中文人才。

參考文獻:

[1]許其潮.語言經濟學――新興的邊緣學科[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4):44-49.

[2]劉寶權,來娜.高校商務英語專業(yè)本科課程設置對比分析[J].商務外語研究,2011(04):46-50.

第8篇:漢語國際教育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 留學生 標點符號 書寫錯誤 偏誤分析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076-01

通過對留學生書面作業(yè)的調查及訪談發(fā)現(xiàn),留學生都認為標點符號的教學很有必要,但留學生的標點符號運用偏誤卻普遍存在。本文將具體分析留學生的標點符號運用偏誤。

一 留學生使用標點符號的偏誤分析

1.調查對象分析

蘭州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2012屆的留學生分別來自越南、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韓國、馬來西亞五個國家。本文將以留學生寫作課作業(yè)為例,討論出現(xiàn)的偏誤情況。

通過對留學生平時寫作課作業(yè)的調查,其常用標點符號有以下幾種:句號、逗號、冒號、頓號、問號、嘆號、省略號、引號、書名號、破折號、括號、點號。

2.偏誤類型分析

根據語言教學的慣例,人們傾向把標點符號運用的偏誤現(xiàn)象分為標點符號的書寫形體偏誤和格式偏誤,同時再根據對語料的分析新增標點符號運用的偏誤類型,包括用法偏誤、冗余偏誤、遺漏偏誤三類。第一,形體偏誤。所謂形體偏誤,就是標點符號外觀形態(tài)的書寫錯誤。通過留學生作文分析發(fā)現(xiàn),在六種常用標點符號中,每種都存在形體偏誤,其中句號的形體偏誤最多,其次是分號和逗號。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1)句號的形體偏誤。(2)逗號的形體偏誤。(3)分號的形體偏誤。(4)感嘆號的形體偏誤。第二,格式偏誤。標點符號的格式書寫是指標點符號的書寫位置和占格方式。格式偏誤即留學生沒有把標點符號寫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主要偏誤如下:(1)標點符號寫于字格中間或超出方格的格式偏誤。標點符號的位置通常位于方格的左下角。六種常用標點符號中,最常見的格式偏誤是留學生通常把標點符號當作與漢字同等地位,寫在字格的中間。(2)有些符號,如引號,書寫時應占兩個方格,留學生出現(xiàn)只寫一半,占一格的情況。(3)在不是句末的情況下,標點符號沒有單獨占一格,而跟漢字擠在一起。第三,用法偏誤。用法偏誤,顧名思義,對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上存在著偏誤,即留學生對此符號的用法沒有掌握。主要偏誤如:(1)頓號和逗號的混淆。沒有注意或根本不懂兩者用法上的區(qū)別。句號做句末停頓,表示一句話的終結。逗號表示話還沒有說完的中間語氣停頓,頓號的停頓相對逗號更短暫。而留學生常?;煊镁涮柡投禾枴⒍禾柡皖D號。(2)問號、感嘆號的亂用。在部分表示感情強烈的語氣時,用感嘆號。表示反問時,用問號。而留學生通常因為對句子語氣沒有很好地把握,從而在用法上出現(xiàn)混淆。(3)有些標點符號出現(xiàn)在一行的首格。第四,遺漏偏誤。即本該有標點符號的地方,出現(xiàn)了遺漏、缺少。主要表現(xiàn)在頓號、逗號的使用上,在原本該有停頓的地方,多數留學生覺得無須停頓,故而沒寫標點符號。第五,冗余偏誤。本不需要使用標點符號而用了標點符號的偏誤稱為冗余偏誤。這種情況相對于前四種偏誤出現(xiàn)情況較少。

二 偏誤分析及教學建議

1.偏誤出現(xiàn)的原因分析

蘭州大學文學院的留學生在使用標點符號時出現(xiàn)了格式偏誤、形體書寫偏誤、用法偏誤、遺漏和冗余等偏誤。出現(xiàn)這些偏誤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母語的負遷移。世界上的語言多種多樣,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也與漢語有或多或少的共同點。如果標點符號有相似之處,有利于對留學生進行標點符號教學,但也容易出現(xiàn)混淆情況。如韓國留學生,本國語言中已有頓號、句號,所以使用其不存在用法的障礙,但書寫形式上很容易受母語影響而出現(xiàn)偏誤。第二,標點符號教學本身處于偏弱位置,學術界不夠重視。留學生本身標點符號基礎薄弱,如果沒有漢語教師的指點,留學生很難意識到這方面的不足。在對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歷程中,人們不斷推陳出新,總結前言,產生了一系列的理論成果,但其中關于標點符號的研究少之又少。在漢語課堂上,教師很少甚至沒有機會針對標點符號進行系統(tǒng)教學。

2.教學建議

針對上面偏誤分析,本文提出幾點教學建議,以供參考:(1)擺正教學位置。漢語教師應加強對漢語標點符號教學的重視,特別是初級漢語班的教師,在教漢字書寫、組句的過程中需要講解常用的漢語標點符號的意義、書寫及用法,并適當地布置練習,從源頭抓起。(2)教師在給留學生講解標點符號時,可對比學生母語中已有的標點符號進行講解,方便留學生掌握。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在例句中進行標點符號的學習,比單純講一個標點符號的用法教學效果要好。(3)建議把標點符號使用的正確與否作為評判考試得分的一個標準或依據,這樣既能讓留學生意識到標點符號的重要性,也能促使留學生從自身方面加強對標點符號知識的掌握,從而更好地提高漢語水平。

參考文獻

第9篇:漢語國際教育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小學;對外漢語;文化教學

對外漢語即是語言教學,也是文化教學課程。其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用漢語來進行語言交際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可,因此文化教學是漢語教學的組成,可提高語言教學效果,增加學生實際運用漢語的能力。

一、小學文化教學必要性

1.確保漢語教學完整性

如果在小學階段,過份強調語音、語義的學習,將文化教學局限在文化因素內,而不去做文化知識的拓展、教學,是與語言教學內在規(guī)律相違背的。因為,在小學階段做好文化教學加入是確保漢語教學完整性的重要內容。

2.增加漢語課的趣味性

漢語文化的加入,可以讓漢語課堂更有味、更豐滿。教師可根據課堂的要求選擇適當的文化點,讓文化與上課的語言內容有機結合,不單可豐富課堂,還能做好課堂的拓展工作。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保持他們對漢語的學習興趣。

二、當前對外漢語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1.文化教學容易被忽視

小學的對外漢語教學屬于初級水平,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這讓傳統(tǒng)語言教學中,其文化不被重視。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上,其重點主要集中在語音、語法、詞匯當中,但這些并不適合在小學的課堂中,通過文化的形式展現(xiàn)。許多漢語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并未重視文化教學,缺少文化教學的理念。

2.未有針對性的文化教學資源

對外漢語自從形成了一門學科以來,關于對外漢語教育教學的資源一直在不斷豐富、積累過程中。目前,教育教學實踐資源有很大的漏洞,雖然說當前和中國文化教學有關教學資源已比較豐富,但這些資源絕大部分是英語為主,因此有時無法將這些教材直接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由此看來,構建一個強大、豐富并具有語言針對性的教學資源庫是非常重要的。

3.學校對漢語文化教學的重視度不

社會力量常常會影響到事物的發(fā)展,學校的重視度常常和一門課程發(fā)展是成正比的,漢語教學也是一樣。以韓國為例,韓國小學這些年來的新增課程在某種程度上轉變了原有課程設置。但多數學校對漢語課程定位仍在摸索階段。許多學校只是重視漢語的語言方面的教學,覺得文化教學只會占用上課的時間,并降低學生學習的速度,因為不會進行任何的文化教學,而這樣反而讓漢語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三、優(yōu)化小學漢語文化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法

1.加大文化教學和語文教學的整合

所有的言形式都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語言形式只有戴上的文化的光環(huán)后才顯得有意義。所以,一定要加大文化教學在小學漢語課堂中的重要性,解決文化教學在漢語教學中的地位。

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漢語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是同步進行的,指的是在語言教學為基礎的前提下,在課堂當中合理安排部分的文化內容,讓語言與文化可有機融合。比如說,在日本小學的《我愛漢語》第一課時,其內容是“你好,再見!”等問候內容,但文化卻是和中國剪紙有關的。雖然教學內容與文化教學有了一些連接,但實際上過于牽強。所以在進行漢語教學蛙要以人為本,從語言教學的內容中選擇合適的文化內容才能讓文化與語言同步,提升教學質量。

2.提升小學對外漢語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師一直是課堂的主導,無論是什么課教師的主導力是不可以改變的。這樣就要求我們可以構建起專業(yè)素質、綜合力強的教師隊伍,提升小學對外漢語教師的綜合素質。例如,可以通過調整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語言課程設置以及國家漢辦對于相關教師的培訓。在課程設置時也可對專項人才進行專門培養(yǎng),或對輸出人才的語言能力定向培養(yǎng)。而對于國家漢辦來說,可在選拔時就提高臺階,把目的國語言的能力當作為標準,同時,在上任前進行專門的語言集中訓練,讓教師可在短時間內用目的語進行直接教學。

3.提倡文化活動教學法

文化教學活動是解決小學階段學生年齡跨度大,認知水平有差異的方法。無論是語言文化的綜合或專題課,把文化活動融入期中,可讓文化教學更具有實效性。小學生的天性就是愛玩,開展多種類型的文化活動教學,可最大限度提升孩子對漢語的興趣。

例如,以《春節(jié)》作為活動背景,開展大型的模仿中國春節(jié)活動的場景,貼倒“?!薄l(fā)紅包、吃帶有硬幣的餃子……等等,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去體會中國文化,并從文化中學習知識,如,“?!弊譃槭裁匆怪N等等。

四、結束語

綜上,小學漢語文化教學在小學漢語的教學中所占有的地位是非常生的,小學的漢語教學一定是要以文化教學作為基礎。伴隨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其小學漢語教學也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不斷變化著,文化教學的內容也會越來越被重視。因此,一定要處理好漢語教學及文化教學之間的關系,讓兩者有機結合,提升漢語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映戎.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策略與形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