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校園范文

大學校園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校園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校園

第1篇:大學校園范文

【關鍵詞】大學校園文化大學校園文化活力文化校園

一、大學校園文化活力釋義

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中,經過自身努力及與外部環(huán)境的作用經由歷史積淀而逐步形成獨特的精神力,它主要體現為大學所擁有的理念、管理、制度、學風、教風、校風等方面。同時它又是一種良好教育氛圍,為學校自身和師生的發(fā)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和支持"。

第一,它是大學校園文化發(fā)展的動力。" 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貴,就因為在這新生的幼苗中,有無限的活力在成長。"[2]它化身為大學校園文化力。也就是說大學校園文化更體現為其本身所產生的"力量",對大學組織內部所有成員所產生的引領力、推動力、凝聚力、整合力和約束力以及對社會公眾所產生的識別力、感染力、輻射力甚至征服力。

第二,它是大學校園文化人文濡化力(育人力)?;裟妨炙够J為"用環(huán)境、用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3]美好的校園物質環(huán)境是教育學生愛護美好事物,做善良和具有同情心的人的重要因素,是課堂無法替代的。[4]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以其有形的物質實體為大學人提供物質基礎,是大學不竭的資源力;另一方面,校園所承載的物質世界的內涵豐富,它對人以"春雨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施于影響,是無形的育人力。

第三,它是大學"文化校園"核心實現力。良好的大學文化不僅是一面旗幟,還是大學的精神領路者,是弘揚一所大學的主旋律;良好的學校文化是一種引力場,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它能夠引導師生意氣風發(fā)地前進;良好的校園文化更是學校的一種個性,一種氣質,一種形象,一種特色。大學文化尤其是作為大學核心辦學宗旨和價值取向確立后,能夠增強大學師生的目標意識,引領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二、大學校園文化中活力不足問題分析

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它是通向更加深入的變革和達到更為滿意的途徑……"只有對問題進行追蹤,我們才能夠知道下一步必須做什么以便得到我們所需要的東西"。[5]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出現問題是在所難免的。在現實中大學校園文化活力不足集中體現為:

1.校園文化自身的育人力弱化。大學是培養(yǎng)高級人才的搖籃,培養(yǎng)人、教育人是大學作為一個社會存在體最基本的特質,是大學在社會實現自身活動力最為鮮明的表現。然而,大學校園文化活力作為大學文化育人力的表現力之一,已逐漸弱化。

2.校園文化自身的引領力低弱。這主要表現在大學校園文化缺乏自覺力。當前大學校園中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校園中彌散著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校園的氛圍已變得躁動不安,無法靜雅深思。不但不能在批判與自我批判中堅持自身的作為高等文化組織的個性品格,而且無法發(fā)揮批判社會,引領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以致于大學校園文化的發(fā)展呈現逆流而上的趨勢,舉步維艱。

3.校園文化自身的發(fā)展力不足。在現實中,大學研究者的學術研究勁頭日漸萎靡,學術造假、學術研究力逐漸弱化、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端,作業(yè)糊弄,考試作弊抄襲現象日漸普遍致使大學校園的學風稀??;大學教師教學行為教學態(tài)度不正,教學行為不端等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大學校園文化的整體發(fā)展力,降低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實現力。

三、激發(fā)大學校園文化活力,促生大學"文化校園"相關路徑

客觀、理性地對導致大學校園文化活力不足進行歸因分析,進而探尋促生大學文化校園的可行路徑,正成為每一位關心大學問題,促進大學發(fā)展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追求。

(一)樹立現代大學校園文化理念,保證大學校園文化發(fā)展的方向

所謂理念,就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屬性及其內在規(guī)律性的根本認識。理念是大學校園文化保持自主發(fā)展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大學校園文化理念是大學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理念,是決定大學校園文化發(fā)展方向的重要思想,是大學能否在當今變幻莫測的大環(huán)境中保持獨立自主,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支撐力。因此要保證大學校園文化自主發(fā)展力,樹立大學校園文化理念應當:

1.培育與提煉大學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識化育而成的內在于主體的精神成果",[6]它體現出大學巨大的整體人格力量,滲透到大學的所有方面,是一所大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對大學的未來發(fā)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第一,全力建設凝聚人文精神的校園物質文化。第二,構建具有人文關懷的大學精神文化。一方面開展多種多樣的學術活動,促進學生自由交流互相學習,形成濃厚的學習風氣;另一方面,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外實踐活動增進師生真誠交流,拉近雙方距離,增進相互了解、加深師生感情,在真實的體驗中親身體驗見證精神情感的力量。

2.檢視與佐證大學價值觀。價值觀是"關于價值的信念、傾向、主張和態(tài)度的系統(tǒng)觀點,起著行為取向、評價指標、評價原則和尺度的作用"。[7]大學價值觀關系到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是文化校園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首先,大學應重新審視并理性認識自身本質和功能,勇于擔當深層啟蒙的重擔。在現實中,大學應重視對自身的審視,進行自我反省和批判,糾正思想中失當、偏頗的育人觀、社會觀、發(fā)展觀。根據自身實際結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和現實,對自身進行正確地定位,找準本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并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到現實中去。

(二)打造具有時代、地域、人文特色的大學園區(qū),提升校園整體形象

第2篇:大學校園范文

關鍵詞:公共產品理論;非純公共產品;“俱樂部”理論

近年來,有關于大學校園是否應該對外開放引起了很多爭議。一方面,因為大學校園擁有完善的教學、科研、文體等設施,公眾認為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應該共享,允許民眾到大學游玩、讀書、聽課、自習、鍛煉,甚至吃飯,領略大學的氛圍。而另一方面,一些校方對大學校園的對外開放則持有反對的態(tài)度,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北大把國慶節(jié)游客拒于門外、武大櫻花對外收費等。本文用公共產品理論對大學校園進行分析,期望對大學校園是否是公共產品有新的理解,對解決大學校園對外開放問題在理論上做一探討。

一、公共產品理論沿革及其判斷標準

1919年產生的林達爾均衡是公共產品理論最早的成果之一。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薩繆爾遜發(fā)表了“公共支出的純粹理論”和“公共支出理論的圖式探討”,他把公共產品定義為:“將該商品的效用擴展于他人的成本為零;無法排除他人參與分享?!睆闹锌梢酝浦伯a品的兩個重要性質即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在此基礎上,美國學者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樂部的經濟理論”中首次對非純公共產品(非純公共產品)進行了討論,非純公共產品是指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特點中的一個,另一個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或者雖然兩個特點都不完全具備但卻具有較大的外部收益的產品。 1973年,桑得莫發(fā)表了“公共產品與消費技術”,著重從消費技術角度研究了混合產品(非純公共產品)。

這其中,薩謬爾遜的描述成為了經濟學關于純粹的公共產品的經典定義,并規(guī)定了兩個條件,一是消費上具有非排他性;二是消費具有非競爭性。

受益的非排它性,是指每一個消費者在消費這類產品時,無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時消費這類產品,他可以支配的公共產品的數量就是公共產品的總量。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費這一產品,你也沒有辦法排斥,或者這種排除在技術上可行,但費用過于昂貴而使得排除沒有意義,從而實際上也是非排他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國防。

消費的非競爭性,公共產品一旦提供出來,任何消費者對公共產品的消費都不影響其他消費者的利益,也不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利益。消費的非競爭性包含兩方面的含義:邊際生產成本為零同時邊際擁擠成本為零,公共產品每增加一個公共消費者,公共產品的供給者并不增加成本。對于國防而言,增加一個人并不需要增加國防供給量的邊際成本,即增加一個單位的消費量其邊際成本為零。在公共產品消費中,每個消費者的消費都不影響其他消費者的消費數量和質量。

依照薩謬爾遜的觀點,要判斷一項產品是公共產品或是私人產品,就要看這項產品是否同時具備這兩個特征。由此可見,在現實生活中純公共產品是不多的?,F實世界中,我們可以依據排他性和競爭性將物品分為三類:一類是私人物品,同時具有排他性也具有競爭性;第二類是純公共產品,既具有非排他性也具有非競爭性;第三類叫非純公共產品,具有排他性,但是不具有競爭性;或消費上有競爭性,但無法有效排他。

二、大學校園的公共性分析

教育具有傳播知識,教化民眾的作用,它擔負著全社會賦予的責任,大學校園作為教育的實施場所,同樣具有這樣的性質。

1、大學校園的提供

社會需要大量的消費產品,一直以來有人認為可以從消費產品提供的方式上來判斷是不是公共產品。因為,消費產品的提供大致上可以簡單的劃分為由公共提供和市場提供,公共提供要求產品提供所需的資金由政府通過各種方式籌措,并且免費的為消費者提品。而市場提供則是消費者自己的收入,通過市場購買來獲得消費權。在這不同的消費方式上的差異,就可以劃分產品的性質。如果依據這樣一種方式,我們就可以輕松斷定,大學校園應該屬于公共產品,因為我國的大學都是由國家籌措資金加以修建的,這也是人們普遍認為大學校園應該是公共產品的一個主要原因。但一個前提是我們應當注意,就是國家籌措資金的目的是否是用于公眾消費或是在公眾中有選擇的開放。另外,公共產品并不能等同于政府提供的產品,公共產品的名單要遠少于政府供給的產品名單。以產品的提供方式來區(qū)分產品的公共屬性和私人屬性,是與公共產品理論相違背的。

2、大學校園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指向整個社會共同提供,具有共同受益或聯合消費的特點,其效用為整個社會的成員所共享,而不能將其分割為若干個部分,分別歸屬于某些個人或廠商享用,或者說,不能按誰付款誰受益的原則。大學校園所提供的教育的功能是對全社會所有人提供的,大學校園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

3、大學校園的外部效應

外部效應,又被稱為外部性,是指在生產和消費活動中,某些個人或企業(yè)的行為影響了其他人或企業(yè),卻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費用或沒有獲得應有的報酬的現象。 大學校園擁有大量的教學、體育、科研等設施。從社會公眾的需求角度進行分析,社會公眾對于這些設施的需求源于對自身的知識、健康等的需求,通過設施的使用可以給個人本身帶來利益,但給個人帶來利益的同時,還會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利益會通過受益外溢給社會。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擁有豐富的知識、強健的體魄,這將有助于整個國家的知識水平和身體素質,使一個國家得以強盛,這是一種外部效益。

這里需要強調,外部性和公共產品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但是具有外部性的產品或服務不一定是公共產品。只有當市場無法提供,從而必須由政府通過稅收向社會公眾免費提供時,它們才能成為公共產品。雖然,大學校園具有一定的外部效益,一個人獲得了受益,同時社會也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與非經濟效益,但我們不能簡單以此判斷大學就是公共產品。

三、大學校園的非純公共產品性質

綜合看來,大學校園應該屬于非純公共產品,它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同時有一定的受益排他性和競爭性。

1、大學校園受益的排他性

大學校園是具有受益排他性的,從目前的情況看,大學校園的主要受益者是在校的大學生,在目前大學招收人數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客觀上把其他人排斥在了大學校門之外。而對于其他想進入大學校園的社會公眾,大學校園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從排斥成本上都可以實現對外來人員的排他,例如:可以修建圍墻、增加門衛(wèi)、對進出人員查驗證件等。通過一些辦法可以有效避免搭便車情況的出現,因此大學校園具有受益的排他性。

2、大學校園消費的一定范圍非競爭性

大學校園在用于日常的教學或科研時,可能會存在未飽和運轉的情況,在未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大學校園的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增加一個社會公眾的消費,在大學校園未達到充分消費時,則不用增加成本,亦不會影響到大學在校學生的消費。但是,當大量的社會公眾涌入時,由于消費超過了一定數量界限從而出現“擁擠”。在這種情況下,邊際生產成本將不再是零,新增加的消費對大學校園帶來了成本。如:首都體育學院各類體育場館常年對外開放,已經影響到了學生正常的訓練。校方為應對體育場館高昂的維護費用,只好對外開放獲取資金。同時,邊際擁擠成本也不再為零,對大學校園消費的增加會影響到在校學生的消費數量和質量。如:大量外來人員的涌入,造成了人民大學自習室緊張情況的出現。武漢大學櫻花開放季節(jié),因大量有人的涌入,嚴重影響了日常的教學秩序等。因而,大學校園的非競爭性是局限在一定范圍之內的,或者說是局限在飽和界限范圍之內的。

四、大學校園以“俱樂部”理論的方式對外開放

關于大學是否開放,兩百年前柏林大學創(chuàng)辦者洪堡就提出“大學要與社會進行持續(xù)不斷的交流”,大學校園的開放,也正是這種交流的體現之一。一所禁止普通民眾進入的大學,是談不上兼容并包和思想開放,也談不上教育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互相依托,而且會在社會民眾和高校之間造成人為的隔閡。

但依據以上的公共產品理論和對于大學校園特性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大學校園是一種消費上具有一定范圍非競爭性,能夠有效排他的非純公共產品,而不是一種公共產品。因此,從理論上講大學校園完全有理由“拒絕”對外開放。開放不是一個絕對的原則,如果不考慮到我國的特殊國情,一味不加限制地開放,難免影響到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結合實際情況考慮,我們不妨依據“俱樂部理論”對校園進行開放。

詹姆斯?布坎南將這種具有對消費規(guī)模限制的非純公共產品稱為俱樂部產品,所謂俱樂部產品,用詹姆斯?布坎南的話說就是:“有趣的這樣的產品和服務,它們的消費包含著某些‘公共性’,在這里,適度的分享團體多于一個人或一家人,但小于一個無限的數目。‘公共’的范圍是有限的。” 俱樂部產品的主要特征在于:第一是分步排他性,俱樂部產品在俱樂部成員與非俱樂部成員之間存在排他性,而在俱樂部內部,各成員之間則不存在排他,俱樂部的設施可以供全體俱樂部成員集體使用,一個成員不能把另外的的成員排除在外。因而俱樂部成員與非俱樂部成員之間排他是可能的。第二是非競爭性。對于俱樂部產品,每一個會員對俱樂部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或減少其他會員對同一產品的消費。第三是消費規(guī)模的有限性,俱樂部的消費規(guī)模是有限的,且只限于全體會員,如果把俱樂部無限擴到全社會成員,那該產品就不是俱樂部產品,而成為公共產品了。這就是說,俱樂部產品在消費上的非競爭性是有臨界點的。一旦過多會員進入消費,非競爭性消失,擁擠出現。

很明顯,目前我國的大學校園不僅僅由在校的學生單獨消費,在沒有有效排他的前提下,社會公眾可以很輕易的搭“順風車”。而我國大學校園的空間容量與資源是有限的,社會公眾并不能無限制地擴大并進入大學校園消費。也即說,大學校園的消費規(guī)模是有范圍和臨界點的,如消費規(guī)模過度就會產生擁擠。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將大學校園看作是一種俱樂部形式的非純公共產品。

在俱樂部理論中,俱樂部成員通過交納會員費的形式提供俱樂部資金來生產俱樂部產品供成員消費。從我國的具體情況講,通過收費的方式可以說是一種很好的排他方式。一方面,收費相當于設置了排他環(huán)節(jié),大學校園的收費可以減輕社會公眾對大學校園消費的需求的無限擴大,避免嚴重的“擁擠”現象和濫用大學校園資源情況的出現;另一方面,所收費用可以用于大學校園設施的維護與修理,有利于避免大學校園提供設施質量的下降,甚至可以起到提高的作用。當然,我們必須注意到大學校園排他環(huán)節(jié)的成本要低,低價的收費可以促進大學校園的最大限度的使用,促使社會效益最大化。

五、結論

大學校園的是否對外開放應該源于它的產品屬性,而不能從它的一些特性出發(fā)加以判斷,由政府出資建設、所產生的正的外部效應都不能作為大學校園應該對外開放的標準。因此,那種在社會中流行甚廣的“大學校園由政府提供,是公共產品,應該對外開放”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各大學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必要時設置排他環(huán)節(jié),而作為享受大學校園資源的社會公眾應當付出必要的費用。

參考文獻:

[1]楊玉龍,王騷.公共經濟學案例分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2]彭艷.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公共性及其提供模式[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11):78-80.

第3篇:大學校園范文

【關鍵詞】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內涵;意義;對策

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大學校園文化表明著一所學校獨特的風格和精神,“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每一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索和回答的緊迫課題??梢哉f,每一所學校的生存和發(fā)展都離不開校園文化。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及研究意義

大學校園文化表明著一所學校獨特的風格和精神,是聯系協(xié)調學校人際關系的紐帶,是學校的形象和靈魂,是在大學長期辦學的實踐基礎上,所積累、傳承的大學精神和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總和的群體文化。本課題研究校園文化建設,主要意義在于以下幾點:

首先,從理論上來說,有助于進一步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理論研究,明晰校園文化建設的運行機制和過程,為長期以來人們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探討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通過這種推廣來宣傳眾多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典型經驗;同時幫助廣大高校思想教育者了解校園文化的相關理論和實踐,有助于為當代大學教育的變革和價值選擇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其次,從現實意義來說,大學校園文化對當代人才培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校園文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對大學生人格的全面發(fā)展,對教育目標的全面實現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高校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和數量,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對于提升大學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同樣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更為重要的是,本課題的研究,可以直接為我校的大學生文化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借鑒。

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以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為例)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目前概況: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前身是陜西教育學院,辦學歷史悠久,但2012年才升為本科,2013年,成為陜西省學前教育師范生免費教育唯一試點院校;2014年,被陜西省確定為陜西省轉型發(fā)展試點院校。作為一個新升的本科院校,而且是全國唯一一所以學前命名的高校,備受國家重視,社會關注。從這兩年的建設狀況來看,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多進展,但是和同類型二本院校相比,依舊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就拿學校的學習氣氛來說,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學習氣氛濃厚和學習氣氛差的同學比較少,分別占有7%和8%,而認為學習氣氛良好的和一般的同學比較多,分別占37%和48%。作為一個本科重點建設大學,學校的學習氣氛是否濃厚很重要,但是調查結果體現出來的現象,不盡如意。說明在同學們的心目,我們學校的學習氣氛屬于中等水平,在保持的水平上有待提高。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老師上課都感覺生動形象,讓人很感興趣,這類人占80%,只有20%的學生認為老師嚴肅,不負責任。說明我們學校的師資力量還是很好,上升空間很大。

1、樹立當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新理念

我們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做了為時一周的問卷調查和談話訪問,96%的學生認為校園文化建設對高校有影響,比如校訓,調查顯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的校訓“厚德載物”,94%學生認為校訓對自身有影響,很重視自己學校校訓的精神內涵,說明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校園文化對學生個人各方面發(fā)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可以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校和學生共同發(fā)展。但只有6%的學生了解學校的主流文化,剩下的94%的人要么了解一點,要么就不知道學校的主流文化是什么,從這一調查就可以顯示出來,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欠缺和不足。所以,新時期校園文化建設要有以下4方面的定位和眼光,積極努力的將本校建設成一所具有自身品味和時代特征的學校。

首先,對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自身要有個準確的定位。必須定位準確,明確高校校園文化的含義和意義。

其次,對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界定要與時俱進。全球化、網絡化是當今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也是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的時代境遇,它們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態(tài),客觀上要求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要改變傳統(tǒng)形式,增強時代的氣息。[1]

再次,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界定要突出其本質特征。高校校園文化的本質特征與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特征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抓住了其本質特征,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校園文化建設。

最后,要體現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的開放性和動態(tài)性。當今時代正處于不斷對外交往的深化之中,我們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外來的校園文化建設經驗,充實自身的體系寶庫。

2、建立健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發(fā)展機制

首先,夯實新時期{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從我們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的調查發(fā)現52%的學生不喜歡自己的所在的學校,這就說明我們的學校所提供給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比如說只有50%的學生對圖書館滿意(這就包括對圖書館的公共設施、圖書等的要求,公共設施方面,比如自習室,11%的同學覺得夠用,這就說明做的不好;圖書方面,雖數量可觀,但是書籍整理方面存在很大問題,90%以上的同學表明進了圖書館找不到檢索的書目),23%的學生對商苑滿意,22%的學生對體育場滿意,剩下的像教學樓、食堂、宿舍、水房的滿意度在5%左右,這就充分說明一個問題,學校的硬件建設落后。從這一實際情況出發(fā),對校園內部的各項硬件設施進行建設,比如圖書館增加座位和管理老師、食堂擴大建設規(guī)模、教學樓新建、室內體育場的建設等。同時,還要加強校園軟件設施建設,比如增加本校和外校教授的講座、增加研討會的數量等。因為有80%的學生表明學校提供的講座、學術交流等活動太少,不利于大學生文化的拓展。

其次,培育和弘揚大學精神。根據調查顯示,本校36%的學生認為領導、老師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視,89%的學生還不清楚本校校訓和?;盏暮x,60%的同學不知道學校有先驅人物,針對這些,學校可以創(chuàng)建自己的校園文化周進行宣傳和普及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可以組織相關文章征集比賽或者大型辯論會來弘揚本校的校園文化。同時,校方可以從細微處著眼,在學校各個角落中不經意體現校園主流文化,比如垃圾桶側面可以設計成幾種不同字體的“師”字、名人雕塑的修建以及校園地磚上的主流文化體現。

最后,加快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實際上包括制度建設、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三個方面。對正常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我們認為,領導、老師在制度文化建設這一環(huán)節(jié)起著支柱和核心地位,介于64%的學生不知道領導、老師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所以,在制度建設方面,領導老師要做好制度的引領和監(jiān)督,確保制度建設落到實處,起到最大作用。

3、創(chuàng)新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方法

首先,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打造網絡思想教育陣地。隨著當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在校園文化發(fā)展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本校要充分發(fā)揮網絡的作用,將學校圖書館的無線網對外開放,學校閱覽室數量增加。主要體現在學校的官網建設方面,內容要及時準確,結構要完整,布局要合理;要盡可能發(fā)揮貼吧的作用,引導校園文化發(fā)展朝著積極方面。同時圖書館的免費網絡下載論文系統(tǒng)需要加強。

其次,提{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度。社會不斷發(fā)展,各種思想糟粕紛至沓來,本校大學生必須學會在良莠不齊的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主流文化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培養(yǎng)對國家的認可度和自我的愛國心,比如社團組織義務勞動和鄉(xiāng)村支教活動,(這一點陜西學前師范學院要重點建設,因為只有50%的學生對社團建設和組織的活動表示一般滿意)。同時注重文化建設的形式創(chuàng)新,以吸引學生的認可接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需要立足國家,立足社會,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合格的接班人。

最后,堅持以人為本,提{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效性。校園文化建設最終要落實到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當中,要注重實際。比如針對有些學生心理不健康,本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或者安排專門的心理老師解決該問題。再比如,學生有就業(yè)恐懼,學校應該開設就業(yè)指導課程??傊?,應該從學生實際已遇到的問題或將遇到的問題出發(fā),解決問題。

三、結語

高校作為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的基地,必須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導作用,以豐富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來激發(fā)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想,為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服務,為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輸送人才。尤其是正在起步中的各大高校,例如陜西學前師范學院,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借鑒、吸收其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優(yōu)秀成果,探索自身發(fā)展的特色,努力建設成為國內優(yōu)秀大學。

第4篇:大學校園范文

2、年輕是最大的富有,但要倍加珍惜時光,貧窮無需害怕。懂得培養(yǎng)自己,懂得什么是貴重物品,懂得該投資什么,懂得該在哪里節(jié)約,這是整個過程的關鍵。

3、無論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活在當下,正向提升。

4、一個真正強大的人,不會把太多心思花在取悅和親附別人上面。所謂圈子、資源,都只是衍生品。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內功。只有自己修煉好了,才會有別人來親附。自己是梧桐,鳳凰才會來棲;自己是大海,百川才來匯聚。你只有到了那個層次,才會有相應的圈子,而不是倒過來。

5、當你窮的時候,不要計較,對別人要好,這叫人窮志不窮。富的時候,要學會讓別人對自己好。自己對別人更好。學會舍得! 這些奇妙的生活方式,很少人能夠明白。

6、沒有人陪你走一輩子,所以你要適應孤獨;沒有人會幫你一輩子,所以你要一直奮斗。

7、請你不要冒然評價我,你只知道我的名字,卻不知道我的故事。你只是聽聞我做了什么,卻不知道我經歷過什么。

8、別亂買衣服,少買一點,但是可以買幾件很有品味的。多在外面吃飯,要吃就請客,要請,就請比自己更有夢想的、更有思想、更努力的人。

9、窮的時候一定要大方,富的時候,就不要擺闊了。生命已經恢復了簡單,已經回到了寧靜。

10、一旦生活需要的錢已經夠了,最大的快樂,就是用你的收入,完成你的夢想,去放開你的翅膀大膽地實現,超越夢想! 去讓生命經歷不一樣的旅程。情緒低落時請多讀兩遍。

11、人生就是這樣充滿了大起大合,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刻會發(fā)生什么,也不會明白命運為何這樣待你。只有在你經歷了人生種種變故之后,你才會褪盡了最初的浮華,以一種謙卑的姿態(tài)看待這個世界。

12、當你窮得時候,錢要花給別人,富的時候,錢要花給親人和愛人! 很多人,都做顛倒了。

13、一個人總在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fā)現自己正被別人仰望和羨慕著。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里。幸福這座山,原本就沒有頂、沒有頭。你要學會走走停停,看看山嵐、賞賞虹霓、吹吹清風,心靈在放松中得到生活的滿足。

第5篇:大學校園范文

國內如火如荼的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實踐呼喚并激發(fā)了相關學術界的研究熱情,并催生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概括而言,這些成果主要圍繞著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的定義、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內涵與性質、思想(哲學、文化)基礎、功能與價值、目標及路徑等六個方面。

(一)關于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的定義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定義的界定是有關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研究的基礎。關于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學術界尚未出現公認的定義。研究者們基于不同的學科背景、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分別進行了定義的界定,筆者將其歸納為“5說”:(1)生態(tài)系統(tǒng)說:祝楊軍(2010)在其碩士論文《論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的目標與實現路徑》里,從生態(tài)學及生態(tài)哲學的視角,主張大學校園文化本質上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以生態(tài)哲學視角切入的、消除了本體論意義上二元對立的、理想目標與現實路徑相統(tǒng)一的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體系[4];于?。?014)同樣基于生態(tài)學的學科背景,認為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是社會經濟等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不僅具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運行規(guī)律,而且可視為一個區(qū)域性的、抽象的生態(tài)系統(tǒng)[5]。(2)和諧文化說:莊景全(2009)從文化學的視野出發(fā),提出“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是校園內人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文化,它是一種有利于學生成長、發(fā)育的文化,重視教育的人文性和對個體生命性的尊重?!盵6]不過,事實上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包括學生、教師等的眾多利益相關者,而本定義的利益相關者主要聚集在學生身上。(3)新文化(觀念)說:林莉(2002)主張,生態(tài)文化是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最新取向[7];張娟娟、寧巖鵬(2012)認為,校園生態(tài)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觀念”[8]。(4)文化環(huán)境和精神氛圍說:葉宗波(2005)提出,校園生態(tài)文化是一種有形或無形的文化環(huán)境和精神氛圍,是把握道德價值的重要載體[9]。(5)五要素反映說:杜君芳、江紅巖(2011)強調校園生態(tài)文化是指在教師、學生和管理者和諧作用于校園以及與校園緊密相關的社會環(huán)境的過程中,對師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團體意識、群體形態(tài)和行為體系”的直接反應,是師生共同適應和改造環(huán)境的產物,具有和諧性、整合性和與時俱進性[10]??傮w來說,盡管學界尚未對校園生態(tài)文化做出統(tǒng)一的界定,但基本上認同上述“五要素反映說”這一觀點。

(二)關于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內涵關于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內涵議題,國內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筆者將其歸納為“4說”:(1)四生態(tài)化說:胡祖吉(2007)指出,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注重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包括學校傳統(tǒng)和現代文化觀的生態(tài)化、教學生態(tài)化、管理生態(tài)化和行為生態(tài)化,具有科學化與前瞻性、系統(tǒng)性與規(guī)范性、和諧性與持續(xù)性的特點[11]。(2)三文化生態(tài)說:高永蓉(2006)認為大學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必須借鑒生態(tài)文化理念致力于校園文化生態(tài)的建設,構建良好的管理生態(tài)、學術生態(tài)和信息生態(tài),以推進新世紀大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12]。(3)全新文化說:覃逸明、吳文亮(2003)及徐建芬(2008)均認為,校園生態(tài)文化是全新的校園文化,它強調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和諧發(fā)展的關系,是高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既要重視客觀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建設,又要重視主體人的主觀意識方面的培養(yǎng)[13]。(4)三特定環(huán)境說:田傳信(2012)強調,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可為大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特定環(huán)境:物質層面的生態(tài)文化環(huán)境、精神層面的生態(tài)文化環(huán)境和制度層面的生態(tài)文化環(huán)境[14]。

(三)關于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思想(哲學、文化)基礎思想、哲學或文化基礎事關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方向和深度,其重要性非同小可,故研究者對此議題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他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相關論述,筆者將其歸納為“4說”:(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fā)展觀說:賀旭輝(2004)認為,堅持科學發(fā)展觀,有助于正確認識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的含義和建設的必要性,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tǒng)領大學文化傳播、開發(fā)和研究,有助于堅持以人為本,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15]。(2)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說:馮婕、祝楊軍(2008)提出,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具有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元素。它一方面揭示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存在的系統(tǒng)性、開放性、超越性和動態(tài)性;另一方面,又從本體、價值取向和歷史性的視野指出了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的源頭和走向或歸宿[16]。(3)生態(tài)價值觀說:劉艷華、張冬玲(2009)強調,校園生態(tài)文化是指校園中全體師生員工以生態(tài)價值觀為指導而共同創(chuàng)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7]。(4)儒家文化說:蔣黎黎、葉爽(2012)主張,建設校園生態(tài)文化應努力尋找儒家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點,挖掘儒家文化中和諧觀念、義利觀和人生價值觀的內在價值,發(fā)揮其積極作用[18]。

(四)關于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功能、價值關于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的功能和價值問題,研究者們也提出了多樣化的觀點,筆者將其歸納為“6說”:(1)踐行說:徐達(2012)認為,構建校園生態(tài)文化是對“生態(tài)文明”的踐行[19]。(2)育人說:覃逸明、吳文亮(2003)認為,良好的校園生態(tài)文化有利于師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師生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理念和充滿生機的文化觀念,從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3];佟瑛(2008)指出,高校校園生態(tài)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實現育人的功能[20];吳燁;朱玉芹(2011)提出,優(yōu)秀的校園生態(tài)文化品位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環(huán)境和氛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催人奮進的激勵作用和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21];蔣黎黎、葉爽(2012)主張,高校校園生態(tài)文化承載著“育人重任”[18]。(3)保證說:喻秋蘭、余文龍(2011)提出,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實現大學持續(xù)和諧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4)關鍵說:朱玉芹、吳燁(2011)強調,校園生態(tài)文化是一個學校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23]。(5)基礎說:杜君芳、江紅巖(2011)認為,和諧的校園生態(tài)文化是高??沙掷m(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加強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是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構建和諧高校的必由之路[10]。(6)“三生態(tài)”說:劉月嶺、武立敬(2010,2011)主張,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作為人類生態(tài)文化的具體樣式,作為生態(tài)文明走向生態(tài)文化的路徑選擇,具有“生態(tài)育人、生態(tài)立校與生態(tài)服務”的功能。顯然,“育人說”是關于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的功能和價值的主流觀點。

(五)關于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目標關于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目標,未見直接的、系統(tǒng)的研究報道,也未出現學術界普遍認可的目標譜系。研究者們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或著眼于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此議題進行了一定的探討,有的具體,有的抽象。概括起來,有“4說”:(1)四目標說:祝楊軍(2010)提出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目標包括教育目標、學術目標、環(huán)境目標和系統(tǒng)目標四個部分[4]。(2)三目標說:于?。?014)強調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的實踐目標由人才培養(yǎng)目標、學術科研目標及和諧環(huán)境目標三部分組成[5]。(3)文化共同體說:張華、聞彥(2011)認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入生態(tài)精神,形成文化共同體,是生態(tài)文化背景下建設校園文化的目標[26]。(4)四生態(tài)化說:李國新(2012)主張,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的目標分別為教育目標的生態(tài)化、學術目標的生態(tài)化、環(huán)境目標的生態(tài)化及系統(tǒng)目標的生態(tài)化[27];可以看出,本目標的“四生態(tài)化說”與祝楊軍(2010)的“四目標說”在目標的內涵和外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顯然,除“文化共同體說”外,其他“三說”在目標譜系上具有一定的交集,即均將教育、學術和環(huán)境納入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目標體系。

(六)關于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路徑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路徑涉及到理論與實踐對接的問題,研究者們從多個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設想、措施或建議,筆者將其歸納為“6說”,分別為:(1)四層面說:葉宗波(2005)認為,可從校園建設、學校管理、學術研究、情感交流等四個層面上創(chuàng)建良好的校園生態(tài)文化[9]。(2)三層次說:佟瑛(2008)提出,要圍繞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和校園制度文化三個層次來展開高校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20]。(3)二環(huán)境說:杜君芳、江紅巖(2011)認為,應從外部和內部環(huán)境構建和諧的校園生態(tài)文化[10]。(4)生態(tài)化教育、教學系統(tǒng)說:喻秋蘭、余文龍(2011)主張,建立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化教育、教學系統(tǒng),可建立一種新型的大學校園人際關系和行為體系[22]。(5)生態(tài)教學觀說:劉海仁(2013)提出,大學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路徑應樹立生態(tài)教學觀以促進生態(tài)課堂中師生生態(tài)主體生命質量的升華,并推動校園生態(tài)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28]。(6)景觀設計說:李靜(2007)根據安徽大學新校區(qū)南實驗樓———篤行南樓的現狀與特點,提出了“體現景觀特色,營造文化家園”的設計思想,主張應遵循自然式植物配置原則,在相似的空間環(huán)境中,展現不同的景觀效果和獨具特色的校園風貌[29]。(七)其他相關研究以上是有關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議題研究成果的主流,此外,國內的個別研究者還關注高校校園生態(tài)文化運行機制的構建、高校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基于大學所屬層次(佟英,2009[30];朱玉芹,2011[23])和學科專業(yè)(朱玉芹,2011[19])的建設特色,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與其他管理、服務活動的關系(徐建芬,2008;王改紅,2011[31];胡薇,2011[32])以及關于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機理。對于后者,張華、聞彥(2011)探討了校園生態(tài)文化共同體的生成、核心價值的建立及文化信念和精神品質在多重文化系統(tǒng)中的共享和浸潤對校園生態(tài)文化利益相關者的文化歸屬感與認同感的催化作用[26]。

二、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啟示

(一)存在的問題概括而言,國內研究者在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相關研究方面視野較開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已達到了較深的理論深度。然而,也存在著某些明顯的不足或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定義、內涵與目標的界定等方面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的定義尚處“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目前尚無公認的定義;在內涵方面也是“百花齊放”,也未出現獲得共識的表述;在目標的論證方面也呈多樣化的態(tài)勢,目標體系欠系統(tǒng)和全面。研究者們基于自己的學科背景或個人喜好各執(zhí)一詞,這有礙于相關研究理論水平的提升,也制約了實踐指導效果的提高。因此,規(guī)范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的定義與內涵等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2.在研究內容的結構方面比較而言,國內學術界對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意義、功能、價值、重要性、對策等闡述過多,而對一些基礎性、專業(yè)性的問題(如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基礎理論、建設資源評估、建設效果評價以及利益相關者的生態(tài)文化需求調查等)鮮有研究,后者幾乎處于空白狀態(tài)。這可能說明后者是有關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研究的難點。然而,后者卻涉及到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理論體系的完善、對實踐指導效果的提高等諸多重要問題。因而,它們應該是今后相關研究的主攻方向。3.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對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問題進行一般性描述、經驗性介紹或主觀性對策建議,以思辨、定性研究為主,實證、定量的研究缺乏,研究尚顯粗放化。今后,新的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立、相關學科(尤其是生態(tài)學、文化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研究方法的借鑒運用以及基于某些具體高校的大學校園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實證、實驗研究將受到重視并成為主流。

第6篇:大學校園范文

關鍵詞: 大學校園文化 德育功能 五種功能

大學校園文化在創(chuàng)建和諧大學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大學校園文化系統(tǒng)的諸種育人功能中,德育功能居于核心地位。校園文化以其內容的豐富性和開放性、主體的廣泛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已成為當今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它對大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觀念、精神狀態(tài)、道德水準,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巨大影響。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對于加強學校管理,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以及社會大文化的健康發(fā)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大學校園文化從各種層面影響和制約著校園人,從高校德育的角度來看,大學校園文化主要有以下五種功能。

一、大學校園文化的導向功能

大學校園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大學校園文化可以通過自身各種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導師生員工主動接受一定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使他們向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校園文化的價值體系包括領導集團的工作作風、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辦學理念、學校定位、管理理念、人才觀、教育觀、發(fā)展觀、質量觀等,這些價值觀在實際的學校管理中是通過規(guī)章制度、工作計劃等來具體體現的。在校園文化中,領導集團的價值取向是處于主導地位的,它決定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所以,校園文化中蘊涵的領導集團的價值取向直接制約著各種管理行為,管理實踐中的所有管理活動都是圍繞實現領導集團所確定的預定目標(價值取向)來展開的。師生的價值觀是校園精神的內核,制約著師生理想的產生、行為的選擇,構成他們的活動方式和目標,影響著校園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程度,體現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

二、大學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個學校團結協(xié)作精神的培養(yǎng)源于學校絕大多數成員對學校價值取向的認同。然而,這種認同并不是天生的,是學校通過灌輸、教育、約束等多種途徑逐步達成的。學校管理和學校領導的實踐證明: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就是全體師生員工對大學校園文化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行為規(guī)范等,尤其是大學精神的認同過程,也是校園文化教育功能充分發(fā)揮的過程。

1?郾學校的校訓、校風、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等對學校的成員時刻發(fā)揮著陶冶情操和規(guī)范行為的教育作用。

2.教育在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實施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是學校價值取向最直接的反映,也是管理過程中規(guī)范各成員行為的依據;規(guī)章制度從制定到變?yōu)榻^大多數成員的自覺行動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這一過程中,教育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校園文化中的環(huán)境因素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幽雅宜人的校園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工作環(huán)境不僅彰顯著學校集體的審美取向,而且對廣大師生員工的精神境界、審美情趣、集體意識的培養(yǎng)等都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大學校園文化的同化功能

校園文化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進程中,文化傳統(tǒng)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校園文化的價值體系為絕大多數校園人所認同,則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和強大的同化功能。這種同化功能首先表現為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和同化作用。文化傳統(tǒng)實際是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先進的、優(yōu)秀的觀念、價值取向、管理模式及物化形態(tài)的文明成果之總和。文化傳統(tǒng)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沉積并經過歷史檢驗的。因而,文化傳統(tǒng)對師生員工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同化作用。

校園文化的同化功能還體現在行為示范上。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校園文化通過示范而體現的同化作用主要表現為領導集團的行為和學校成員的行為的相互作用。領導集團的行為是對學校價值取向的演示;學校成員的行為則是對學校價值取向的認同。在領導集團行為和學校成員行為產生的影響合力下,任何不同價值取向的言行都會被逐漸削弱,且最終被同化。

四、大學校園文化的規(guī)范約束功能

大學校園文化的規(guī)范約束功能,主要通過有形的與無形的規(guī)范和約束兩種形式來規(guī)范、約束人們的行為。有形的約束主要通過高校制定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和行為準則等來規(guī)范師生的行為;無形的約束主要通過校園精神輻射作用體現出來,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管理、制度、紀律的控制作用所不能替代的。校園文化主要借助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來影響人們的思想和情操,這種觀念形態(tài)的東西雖不具有強制性,但卻能引導學生產生感情上的認同,進而形成一種自覺的、內在的驅動力和強大的感召力,促使他們去主動地完善自己,適應并改造社會。校園文化對個性的影響力和約束力具有持久性的特點。從根本上來說,校園文化是一種歷史的繼承和傳遞,它融化在學校這個集體的血液中,積淀下來并一代代地傳遞下去。校園文化所具有的這種強大的規(guī)范約束力量,使受教育者在日常校園生活中完善了個性,促進了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并為其今后走向社會打下了全面的、良好的基礎,從而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大量的管理實踐證明:在一些條件下,這種來自校園人“內心”的價值約束比行為的約束更加有效。

五、大學校園文化的激勵功能

校園文化的激勵功能的實質是解決動力問題。價值觀作為校園文化的核心,一方面,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在指明方向的基礎上,還表現為一股推動力量,推動師生員工朝向校園文化所倡導的方向不斷努力,從而起到激勵的作用。另一方面,價值觀本身就是驅使人們努力朝某一方向前進的動力。因為價值觀指向的是未來的目標,它不是一種對“實然”的事實描述,而是一種對“應然”的理想設定。無論是對教職工,還是對學生,這種理想目標都具挑戰(zhàn)性和激勵性,能激發(fā)他們奮發(fā)向上、銳意進取,從而促使其努力實現更高的目標。

校園文化就其短期影響而言,它能形成對教職員工士氣的激勵、鼓舞作用,會幫助學校克服暫時的困難和挫折,從而形成學校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從長遠發(fā)展來看,校園文化對于一個學校的成長壯大更是起到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成為影響學校發(fā)展的最持久的決定性因素。高校管理者,尤其是中層以上干部,都應深化認識校園文化的管理功能,努力學會以學校核心價值觀去建設校園文化,去抓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積極主動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多種管理功能。

參考文獻:

[1]李雷.校園文化的管理功能[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2).

[2]謝秀軍.試論高校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12).

第7篇:大學校園范文

關鍵詞:校園景觀;生態(tài);更新;歷史保護;華中師范大學

Abstract:The Renewal Design of Campus landscape relates to many disciplines, such as architecture,landscape,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Renewal Design of Campus landscape should continue the history, satisfy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modern society. Taking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renewal desig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the campus landscape renewal design.

Keywords:campus landscapes;ecology;renew;historic preservation;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中圖分類號:TU98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7-0117-03

1 引言

現代社會經濟日益復雜化,很多城市將大學城建設作為城市發(fā)展和產業(yè)調整的動力機制,期望其能成為推進城市發(fā)展的良方。高校擴招現象普遍,校園人數和規(guī)模的不斷增大迫使大學陸續(xù)在校園周邊征地擴建或建設新校區(qū)。

大學校園已有景觀缺乏內在生機活力是目前校園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缺乏足夠重視,缺少人性化的空間,景觀設計忽視大學校園所處的地域文化差別,使景觀空間設計模仿抄襲風嚴重,不能體現校園文化特色。

怎樣的規(guī)劃才能滿足校園的新舊更替,和社會發(fā)展同步,適應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的追求,已成為當代校園空間研究的當務之急。

2 研究背景與意義

校園景觀是大學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還能對學生精神層面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人性化的校園空間能激發(fā)好奇心,增強學生求知欲,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怎樣建設好新校區(qū)的校園景觀空間設計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以華中師范大學校園景觀更新設計為例,通過對大學校園景觀空間與校園戶外生活作深入調查研究,探索促進、激發(fā)大學校園戶外生活的校園景觀空間設計應該遵循的原則和可操作的方法。

3 研究地概況

華中師范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師范大學,位于湖北省武漢市,占地面積157.6hm2(2364畝),09年校舍建筑總面積約85.77萬m2,現有24個院系,全日制在校生27000人,教職工3800余人,教學樓十余棟,圖書館兩座。校內有桂子山、元寶山,南與南湖相接,北與東湖相對,東臨風景秀麗的卓刀泉公園,西望享譽中外的長江和黃鶴樓,是讀書治學的勝境。

4 校園景觀更新設計意象分析

4.1塑造自然生態(tài)校園景觀——校園綠化系統(tǒng)規(guī)劃

結合已有生態(tài)綠化基質,梳理綠化脈絡,增加綠化面積,通過點——景觀節(jié)點、線——景觀軸線、面——各主要景觀區(qū)域構成點線面結合的校園景觀結構,滲透到校園的所有部分(見圖1)。

4.1.1面狀綠化

面狀綠化包括自然山體、生態(tài)綠地、體育綠地、休憩綠地。對自然山體進行合理保護,形成校園內的生態(tài)斑塊。合理利用現有植栽及植物園,形成生態(tài)景觀片區(qū),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結合體育用地布置綠化,使運動空間更具可用性。

4.1.1.1保護桂子山和元寶山的自然山體綠化,增添游覽設施;

4.1.1.2對元寶山北側的水杉林和音樂樓北側的樹林,增添游覽設施,注重綠化層次的變化;

4.1.2點狀綠化

點狀綠化包括廣場綠地、普通綠地。廣場綠地分布在教學樓四周空地,為師生提供綠色休閑空間。普通綠地為居住區(qū)及學生宿舍周邊小型綠地,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

4.1.2.1教學樓周圍的休憩綠地要適當增加開敞性,同時布置小品景觀,結合廣場鋪地設置綠化,增添游覽設施,提升人氣;

4.1.2.2完善運動場周邊的綠化布置,為鍛煉的人提供休息放松和交流娛樂的場所;

4.1.2.3在教工和學生生活區(qū)布置形式豐富、尺度宜人的綠化,改善提升這一地區(qū)的綠化水平;

4.1.2.4提升梅園、牡丹園、梧桐大道、桂花大道等主題種植的空間品質,打造出華師的綠化名片;

4.1.3 線狀綠化

行道樹種植隨道路不同富于變化。在樹種的選擇上注意季節(jié)、高度和色彩的搭配。豐富綠化層次,延長觀景時間。

4.2提升校園景觀活力——校園景觀系統(tǒng)規(guī)劃

規(guī)劃設計景觀軸線、景觀廊道、景觀片區(qū)、景觀節(jié)點,做到點線面結合,組成豐富的景觀體系 (見圖2)。

4.2.1景觀軸線

在本校區(qū)打造一橫三縱的景觀軸線。

“一橫”為桂中路,規(guī)劃在原有景觀及綠化基礎上整治提升,改造環(huán)境質量,增加綠化層次,提升軸線兩側景觀價值。修繕桂中路西側牡丹亭,使原有的端景功效得到更好的發(fā)揮,并作為景觀轉折點重點打造。

第8篇:大學校園范文

關鍵詞:大學校園;生態(tài);景觀;花果山

1.項目概況

大連理工大學1949年建校,東部校區(qū)位于大連市沙河口區(qū)與甘井子區(qū)交界的凌水鎮(zhèn)內,占地面積為211.4萬m2,建筑面積136.6萬m2。周圍高校眾多,北側緊鄰大連軟件園,南側為大連海事大學,西側為自然山體,東側為居住用地。

位于大連理工大學校園中部花果山的山上禮堂,建于20世紀70年代,是大連理工大學舉辦校園大型文化藝術活動的重要公共建筑。禮堂正門前山體綠地非常受學校師生以及教職工們歡迎,常用于集散、健身、休憩等活動,使用頻率很高。隨著時間推移,目前場地內可活動區(qū)域十分局促,功能單一,服務設施亦年久失修,陳舊落后。場地內綠地僅植有大量黑松、刺槐等,種植層次不足,缺少季相變化,植被維護欠佳。該場地越來越不能滿足大連理工大學快速發(fā)展所帶來的對校園景觀環(huán)境的要求,亟待重新改造景觀,拓展多樣性使用功能,詮釋校園文化精神和歷史文脈,提升高校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格調與質量。

2.生態(tài)建設原則

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高等教育體制和理論的重大變革,我國大學校園建設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規(guī)模、高速發(fā)展時期。在大學校園景觀中包含了豐富的生態(tài)內涵,因此,應用生態(tài)學原理分析大學校園景觀,具有必然性。生態(tài)文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致力于構造一個以環(huán)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guī)律為準則、以社會經濟文化政策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手段的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具體到高校的層面上,建設生態(tài)文明,就是建設“生態(tài)校園”?!吧鷳B(tài)校園景觀”是“生態(tài)文明”在高校環(huán)境下的基本體現,是順應國家政策形勢,符合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的需求,必將成為高校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發(fā)展趨勢。

3.規(guī)劃思路

3.1功能設置

以校園環(huán)境為載體,弘揚“求實創(chuàng)新”的校風,并將這些精神融合于校園環(huán)境之中。將花果山景觀分為校園主人口廣場、晨讀區(qū)、中心廣場區(qū)、植物觀賞區(qū)、綜合功能區(qū)。

3.2節(jié)點設計

(1)入口廣場。人口設計以開放性“同心圓”廣場為主體空間,周圍綠化根據地形采取臺地種植,使景觀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并設計了文化墻進行點題,以期引導學生做人、做學問和鼓勵學生勇攀科學高峰等方面尋找創(chuàng)作思路。(2)晨讀區(qū)。位于綠地北面居中位置,形狀呈現一個橢圓形,表面鋪有透水鋪裝,該區(qū)中心位置設有長廊和方亭,兩邊均有立體樹池,樹池兩旁有石凳、石桌,布局呈現規(guī)則式。植物上種植了桂花、櫻花、銀杏、紅楓、迎春、含笑等,目的是為了在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可觀。(3)中心廣場區(qū)。位于花果山中心位置,由3個不規(guī)則圓形鋪地組成,表面鋪有彩色透水磚。廣場中心設計了環(huán)形噴泉,周圍設計了立體花壇及環(huán)形花架;周圍設計了立體樹池座凳,方便同學們一邊觀賞噴泉,一邊休息。兩側伸出平臺放置花缽,雀躍的水聲、芬芳的花朵,迎接四方友人,體現了師生熱情好客歡迎四方友人來此學習交流。(4)植物觀賞區(qū)。該區(qū)域分為竹林、水杉林、櫻花林、銀杏林等。該區(qū)突出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滿目蒼翠、鮮花盛開,以宜人的植物景觀來消除學子們的各種壓力。(5)綜合功能區(qū)。東側綠地構圖以大小不同弧形交錯,局部運用次軸線衍生出的斜線元素,它們共同組成有開放式的鋪裝場地、大線條的植栽和開敞的草坪,可以在場地上休息、納涼、觀景。作為一個多功能區(qū)域,與開敞的集散廣場形成鮮明對比,更顯得設計精細、疏密有致、空間豐富。

3.3種植設計

在保留原有物種的情況下,依據園林植物學和生態(tài)學的原理,科學合理地創(chuàng)造出多層次、多色彩、全方位、生態(tài)型、園林式的校園環(huán)境景觀。喬、灌、草科學合理的復層搭配,創(chuàng)造出相適應的植物群落,同時植物季相變化明顯,呈現出宜人的生態(tài)景觀。

本方案堅持以樹木造景為主,盡可能地提高綠地率,建設綠色大學校園。本基地選用的落葉喬木包括國槐、梓樹、臭椿、白蠟等;彩葉樹種有紫葉桃、紅葉李、金葉接骨木、花葉錦等;秋色葉植物有銀杏、紅瑞木、元寶楓等;地被植物包括鳶尾、紫花地丁、白三葉、蒲公英等,這些地被植物具有選擇適應力強、觀賞性高、粗放管理等優(yōu)點,可作為草坪的替代植物美化校園景觀。

第9篇:大學校園范文

1、日趨娛樂化的大眾文化開始不斷滲入高校,對高校校園主體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方式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并作為文化觀念和文化形態(tài)的存在而進一步影響和補充著高校主流文化。我們將這種文化存在稱為高校校園亞文化。

2、高校主體文化是高校根據自身的辦學理念和特色在發(fā)展過程中積淀的創(chuàng)造性精髓,體現著高校的價值追求,具有穩(wěn)定性、傳承性和系統(tǒng)性等特點。但在市場經濟沖擊、多元文化思潮影響和高校的社會參與度不斷深化的今天,就形成了大學校園亞文化。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