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知識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范文

關鍵詞:知識經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

一、知識經濟及其特征

知識經濟是與傳統(tǒng)的農業(yè)經濟、工業(yè)經濟相對的一種新型經濟類型。它是一種建立在對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形態(tài)。

1.知識化。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及其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為主的經濟。知識成為生產的第一要素,知識經濟的核心在于創(chuàng)造知識和應用知識的效率。知識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投入生產、再生產。知識生產率成為衡量知識經濟時代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2.信息化。信息和通訊技術在知識經濟發(fā)展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網(wǎng)絡化的發(fā)展,使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迅速地獲得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知識。信息化將標志著世界經濟力的大大提高。

3.開放性。知識化、網(wǎng)絡化使世界變成交互開放的有機整體??刂菩畔ⅰ褐扑枷氲墓铝⑸鐣兊迷絹碓讲磺袑嶋H。

4.可持續(xù)性。傳統(tǒng)的工業(yè)經濟以稀缺的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必然帶來資源逐漸短缺、人類生存環(huán)境日益惡化的結果。知識經濟則不然,它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通過智力資源開發(fā)自然資源來創(chuàng)造新財富。在生產中以高新技術產業(yè)為支柱,包括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材料科學技術、空間和海洋科學技術。知識經濟的消費是以高技術的產品和通過信息產生的新知識為主,大大提高了其他經濟要素的生產能力,具有連續(xù)增長、回報遞增的特征。

二、知識經濟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帶來的挑戰(zhàn)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伴隨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信息的增多,傳統(tǒng)的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知識經濟時代方法的多樣化是各門學科發(fā)展的顯著特點。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是適應當時的歷史條件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難免會顯得單一。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必須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這種變化趨勢。

2.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將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對應用性知識的學習上,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關注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顯得不夠精煉,缺乏有效性和針對性。雖然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長期的發(fā)展中積累了較多的經驗,但這些方法種類繁多,優(yōu)勢不突出。知識經濟時代競爭的日趨激烈,使人們對應用性的知識需求更加強烈,比如關于電腦的知識、世界上比較重要的幾種語言等等,而對政治、倫理等的關注有所減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在一定的時間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效地傳輸給教育對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克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夠精煉、缺乏有效性及針對性等弱點。

三、知識經濟時代下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對策

知識經濟的靈魂就是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適應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形勢,就必須勇于方法創(chuàng)新,唯有創(chuàng)新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發(fā)展的出路。具體對策有以下幾個方面。

1.必須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樣化。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多元化,影響人們思想形成的因素也越來越復雜,這也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單一的方法難以湊效。必須采取多種方法,齊頭并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體現(xiàn)出民主性和選擇性,能夠有效地激發(fā)教育對象的自我教育熱情,充分體現(xiàn)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必須更多的采取啟發(fā)、示范等疏導的方式,變單向的灌輸為雙向的交流。知識經濟時代大眾傳播媒介日益發(fā)達,人們獲取的信息量越來越大,社會參與的機會越來越多,學習型社會不斷發(fā)展,必須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更多地采取啟發(fā)、示范等疏導的方式,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能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增進了解,達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放下架子,把受教育者當做朋友,理解他們的感情,通過交流溝通架起互相信任的橋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變單一型為綜合型,變封閉型為開放型。在保持相互開放的條件下實現(xiàn)多學科方法的交叉整合。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國家邊界對信息的屏蔽作用大大減弱。多數(shù)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的信息,受教育者也知道,有時甚至比教育者掌握的更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從封閉的圈子中走出來,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積極利用網(wǎng)絡媒體開放性的特點,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封閉型為開放型。同時,知識經濟時代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整體化趨勢更加明顯,學科間的聯(lián)系不斷加強,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實現(xiàn)多學科方法的交叉整合。

4.變顯性教育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和政治的相互滲透及交叉發(fā)展,使傳統(tǒng)經濟與政治界限明顯縮小,政治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進一步隱性化和無形化,人們的政治觀念逐漸淡化,而思想政治工作卻具有強烈的政治規(guī)定性。因此,為了使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其工作目的,應注意運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工作意圖不明顯,符合知識經濟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思想行為特點和心理特點,能有效避免其對抗情緒和逆反心理,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范文

一、思想政治應用意識

所謂的思想政治應用意識,其實質就是通過一種主觀上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傾向,運用政治的眼光通過政治的角度進而對所觀察的事物有全新的理解和解釋。不僅要運用思想政治的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還要利用思想政治的知識去思考問題,探索創(chuàng)新。目前,我國思想政治應用意識還處在發(fā)展完善階段,并未發(fā)揮出思想政治應用意識的真正價值,致使思想政治應用意識沒有廣泛的應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導致學生無法利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因此,要把加強思想政治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放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首位。將思想政治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思想政治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要用思想政治的眼光看待問題,進而加深學生對思想政治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

二、教師應遵循的思想政治應用意識培養(yǎng)準則

為了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思想政治應用意識,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積極性,就應注重發(fā)揮教師引導的作用。加強教師引導思想政治應用意識的教育工作,進而才能有效地喚起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就應遵循以下準則:第一,在思想政治應用意識培養(yǎng)中要遵守難易適中的準則,不僅要考慮學生整體的素質差異還要考慮學生個體接受能力差異,合理的布置思想政治教學課堂和教學方案。第二,在考慮學生自身情況和實際水平的同時,對思想政治應用意識引導教育要遵守由淺入深的準則,不僅要幫助學生克服學習思想政治中的困難,還要以鼓勵、激勵等積極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避免造成學生出現(xiàn)畏學不自信等消極現(xiàn)象發(fā)生。第三,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政治應用意識的過程中,要確保制定的方案具有可行性。并且,要符合學生的書本知識和思想政治學習范疇,不能進行盲目的更改和加深。教師應積極構建愉快、寬松、自由的思想政治課堂,減少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壓力和心理負擔。

三、思想政治應用意識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有機結合的根本途徑

(一)思想政治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要注重思想政治概念和實際生活的有機結合,促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思想政治知識離生活很近,就在生活當中。思想政治知識的學習通常具有抽象性和多樣性,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進而削弱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積極性。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政治應用意識的同時將概念轉化為簡單的實例,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進而教師要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工作,重點從教材的應用因素著手,結合具體生活實例進行有意識的開發(fā)和挖掘學生思想政治意識潛能。只有如此,才能夠有效的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帶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優(yōu)秀的學習習慣。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是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關鍵。

(二)加強教師職業(yè)素質

為了促使思想政治應用意識可以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有機結合,首要就要提高教師的職業(yè)素質,改變傳統(tǒng)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知識的引導者。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應用意識和思想政治素養(yǎng),教師就應充分發(fā)揮出促進作用,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發(fā)散學生的思想政治思維,進而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與分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職業(yè)素質和知識水平。因此,教師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應用意識、拓寬知識層面、提高專業(yè)水平、完善自身素質,還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搜集具有價值的思想政治小故事,從而讓學生理解思想政治知識和生活實際是密不可分的,加強學生對思想政治應用的認識。

(三)將思想政治主觀題與應用意識相結合

主觀題的趣味性較強,不僅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興趣和欲望,還能在主觀題的學習中較好的培養(yǎng)起學生的思想政治應用意識。因此,將思想政治主觀題與思想政治應用意識有機的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透過思想政治的眼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進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興趣。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范文

一、孔孟思想對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對教育理念的深化,它具有導向性、前瞻性和示范性的作用?,F(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這其中就包括孔孟思想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F(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斷創(chuàng)新,但是這種創(chuàng)新并不是無限盡的創(chuàng)造,所以,傳統(tǒng)文化其必然為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1.樹立個體正確價值觀

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該在教育中起到主導作用,他們要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個人價值觀念,要認真學習思想政治的教學內容,多閱讀思想政治課外材料,并閱讀我國古代教育、思想家的材料,尤其是孔孟思想,吸取其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弘揚孔孟思想的民族精神。把孔孟思想與現(xiàn)代思想進行整合,培養(yǎng)個人優(yōu)秀的思想政治觀念。

在孔孟思想中,有一部分對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借鑒意義,那就是孔孟思想中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酌纤枷胫校选叭柿x”看成是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指標,并把此作為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最終目標,并把這種目標看成是很容易實現(xiàn)的目標。此外,成為“仁義”之人還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要學習、要修身養(yǎng)性??鬃釉谶@方面克服自己的惰性,以禮讓成為仁義之人,而孟子則講究從內心進行修養(yǎng),他還說商紂這樣的人是因為放棄了修心的緣故而造成的。

2.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

孔子和孟子在對待自然資源方面強調合理開發(fā),尊重自然。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從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世界萬物是有規(guī)律地生長和客觀存在的??鬃訉Υ焓欠浅W鹬氐模J為天是客觀存在的??鬃舆€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充分說明孔子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事實。而對待客觀規(guī)律上,孟子也提出了非常經典的語錄,“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可見孟子對于客觀規(guī)律的尊重。

科學發(fā)展觀是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要遵從受教育者的個性發(fā)展規(guī)律,在吸收孔孟思想精華和內涵的基礎上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時候要吸收孔孟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思想,還要發(fā)展現(xiàn)代思想教育中優(yōu)秀的材料,構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協(xié)助學習者形成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理念,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二、孔孟思想對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的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結構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大框架,指明每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思想政治作用的發(fā)揮。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結構大致可分為三種:基本結構、目標結構和內容結構。本文著重探討孔孟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結構的啟示。

1.個體生存目標層次,樹立正確的義利觀

孔子和孟子都有重義輕利的思想??鬃影丫颖茸魇橇x的化身,把小人說成利。孟子也說:“身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義者也”??酌纤枷攵及蚜x放在第一位,同時也不否認利在個體生存中的巨大作用。從孔孟的義利觀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所說的義利之間的對立是大義公義和小利、私利之間的對立。在利的獲得手段上,孔孟有“取之有道”的觀點,贊同和支持用正當?shù)姆椒ㄈ〉美妗Q句話說,孔孟對于義利的闡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當與不當、可與不可的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教人用什么樣的手段生存,而且還教人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什么樣的義利觀是符合個體生存的義利觀,如何在生存的基礎上把握當、可的尺度。

2.個體發(fā)展目標層次,促進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孔孟的成人成才之道不僅僅局限在個體長大成人的意義上,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個體的個性和專長得到某種程度的發(fā)展和發(fā)揮,而是說個體人性的全面發(fā)展,有全面的、完善的人格。孔孟中對“仁”的表述體現(xiàn)了孔孟思想對個體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孔子主要闡述個體“仁”的實現(xiàn)方面,孟子主要表明個體“仁”的內在修養(yǎng)和獲得方面?,F(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鑒了孔孟思想中“仁”的個體發(fā)展目標,樹立了把人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道德、文有化、有知識”的“四有”新人,樹立了個體發(fā)展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目標的確立,使人們懂得怎樣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最終實現(xiàn)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3.個體享用目標層次,促進個體享用功能的獲得

個體享用是孔孟思想中不可避免、客觀存在的,它貫穿在孔孟“仁者愛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始終,是其思想的必然體現(xiàn)。個體在經過并完成上兩個層次后,成為身心全面發(fā)展的個體,這時,他在為別人排憂解難的同時也使自己更加快樂,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助人為樂”,是“自我實現(xiàn)”需求的體現(xiàn)。這是一種移情的體驗,身心處于超越自我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人們能獲得滿足、幸福的體驗?,F(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在培養(yǎng)個體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基礎上,讓個體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以達到個體享用的目標層次。

三、孔孟思想對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啟示

君子、大丈夫是孔孟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衡量的標準,也就是說仁義是孔孟思想評價的直接指標。所以,下面就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方法和實施方法兩個方面來分析其對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范文

[關鍵詞]哲學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3-0102-02

哲學作為人類追求真理思維的表現(xiàn)和成果,是一切科學發(fā)展的基礎和邏輯起點。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主要概念都是從哲學概念中被引進來。因此,運用哲學反思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刻地思考和反思,不僅可以在方法論層面上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指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念和模式的建構,更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立場。

一、哲學反思思維是把握現(xiàn)實世界的重要思維方式

哲學作為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是幫助人類探尋現(xiàn)象本質,把握現(xiàn)象規(guī)律的一種理性的力量,也是幫助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哲學區(qū)別于其他學科最本質的特征,最無可替代之處就在于哲學的反思思維。反思作為哲學思維的特殊維度,不僅在實踐中賦予了哲學批判性、基礎性地位,而且通過不斷地追問、認識使哲學的價值得到升華。在反思的過程中,人的認識不再局限于根據(jù)事實進行判斷,從而使人類思想的邏輯層次得到了躍遷,使人類能夠以新的視野來看待和解決困惑。

首先,哲學反思具有“超驗性”?!俺炐浴敝傅氖且环N超越事實和經驗的性質,它是反思活動最為首要和本質的特征。哲學反思不再局限于常識經驗,正如孫正聿所說:“哲學不是常識的延伸或變形,也不是對常識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guī)范的‘哲學’表述,而是對構成而是對構成常識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guī)范的批判性反思?!彼粌H掙脫了科學成果的批判,也超越了歷史形態(tài)的局限。但是,哲學反思并不是脫離了事實和經驗,只是超越了事實和經驗的內容,但是又能夠反關于其內容,可以說,哲學反思是對事實經驗所包含對象思想的一種思考。

其次,哲學反思具有躍遷性。黑格爾曾說過:“因為哲學的事實已經是一種現(xiàn)成的知識,而哲學的認識方式只是一種反思,即指跟隨在事實后面的反復思考?!庇纱丝梢?,哲學反思思維是一種從事后開始的思維,即從發(fā)展過程完成的結果開始,而這種反思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的認識產生飛躍,躍遷人類認識的思想前提,從而更好地把握未來。同時,哲學反思思維也推動了人們對認識超驗具有無限性的重新思考,人們通常會認為無限就是有限的累積和疊加,由此證明了經驗具有無限性。然而,黑格爾對此曾進行過深刻地批判,他指出:“把無限視為有限的疊加,把無限看成對有限的包容,就是把無限當成一種在有限事物彼岸的東西。”事實上,關于哲學反思的有限與無限的思考,應該用辯證統(tǒng)一的思維去看待和思考。

最后,哲學反思具有批判性?!胺此肌鳖櫭剂x就是反省、省思的意思。哲學反思體現(xiàn)出的便是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它是對人類生活的一種批判性地思考和反思,在此過程中,人類能夠逐漸形成自我意識。某種程度上講,哲學批判最終要實現(xiàn)的就是對人們思想、價值觀、審美意識和終極關懷進行變革。正如馬克思所說:“批判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的力量。”哲學作為一種批判的“武器”,不僅可以拓寬人們的理論思維,還可以通過對自我的批判,為超越自我開辟新的空間和路徑。

哲學反思作為哲學思維的特殊維度,是人類把握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尤其是反思具有的超驗性、躍遷性及批判性的特點,使得人們在對本質規(guī)律的追問和探索中,通過對現(xiàn)實問題的反復思索與追問中,不斷加深對問題的認知與理解,突破原有的思維方式,拓寬自身的視野。為此,筆者認為也可以將哲學反思思維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利于不斷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論視野,提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哲學反思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著眼于兩個基本問題,即對“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追問和“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體系中,主體、客體和價值是最基本的要素,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目標、內容和發(fā)展方向。通過判定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和價值等原發(fā)性問題,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這一本性問題的研究中最基礎和最根本的途徑。但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前研究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基礎理論和基本內涵仍未得到準確的界定和厘清,基礎理論研究的薄弱仍是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瓶頸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用哲學反思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基礎理論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和討論。運用哲學思維和哲學方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當前存在的問題及現(xiàn)實困境,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其價值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具有的專有特性,然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問題進行追問與反思。從而為解決“怎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這一實踐命題提供新的路向。

(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主客體關系的哲學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是這一實踐活動的基本骨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的概念,傳統(tǒng)理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承擔著、發(fā)動者和實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边@個定義指出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論的邏輯起點,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認識和改造教育的對象的主體活動。然而,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不斷完善,關于這個問題的傳統(tǒng)觀點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要實現(xiàn)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客體問題的正本清源,必須從其邏輯起點人手進行反思,在更為本質的層面上來把握和反思。

就主體和客體的概念而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通常所說的主體和客體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以狹義的概念為前提。在現(xiàn)代哲學中,在狹義的主題觀視野內,每個人都從自我出發(fā)的行為,必然是將自身作為主體,其思考和行動的對象就都成了客體。這就容易造成將這種狹義的主體觀推向極端,變成唯我的主體觀。我們應該用主觀性現(xiàn)念把握和反思這一狹隘的主體觀,而不應該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視為簡單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應該將一個共同的對象作為代際關系的中介,即構成“主體一客體一主體”的關系。這種思維模式,有利于解決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中,將教育者置于被動的純粹客體地位,強調教育者的單向作用的問題。能夠激發(fā)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交往過程中,建立起主體代際的關系。

(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哲學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特殊的實踐活動,具有本質屬性和價值屬性的特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問題有利于進一步深化對其本質問題的認識。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具有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兩種最基本的形態(tài),但長期以來個體價值一直被湮沒在社會價值的洪流之中。然而,隨著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特別在當代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個人開始關注自身的權利,主體意識和價值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訴求也開始逐漸顯現(xiàn)。

為此,我們應該意識到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問題進行哲學反思,有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現(xiàn)存的價值問題,并對現(xiàn)存的價值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和判斷,這無疑有利于我們正確處理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之間辯證的矛盾關系,為思想政治教育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價值支撐,正如有學者所說:“對思想政治教育切入價值哲學思考,無疑是時代的重要使命?!?/p>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

中圖分類號:B-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11-0000-01

2004年李煥明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文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之一。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生活世界的回歸,是“思想政治教育對生活世界的主體參與”,“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為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向社會生活深層滲透最終成為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自然構成因素。 這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詞進行的最早闡述。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定義,陳蘭榮、張震在《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契機,以人為主體、以生活為中心、以教育為導向的教育模式。 這種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與脫離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對而言的,它強調生活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實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現(xiàn)實化、內容的生活化、形式的多樣化,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實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現(xiàn)實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實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由理想化到現(xiàn)實化的轉變。教育目標現(xiàn)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內在要求,彌補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過于理想化和不切實際的缺點。一方面,生活化要求教育目標貼近和回歸大眾,因為他們是社會的大多數(shù),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覺悟,關乎社會的安危和發(fā)展。另一方面,生活化要求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確立不同的教育目標。這是由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思想道德狀況的層次性決定的。只有兼顧不同對象的特點,根據(jù)不同對象做不同要求,才能使各個思想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標,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實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實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由知識化向生活化的轉變。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性、原則性過強,在教育的過程中只是進行知識的宣講,而缺乏實踐性、靈活性。但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其內容應源于人們的生活世界。一方面,內容的取材來源于生活,圍繞生活的需要和問題進行,或者盡可能把理論內容回歸到生活中,融合到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更容易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只有從教育對象的日常生活出發(fā),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才會變得有用和有效。

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實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樣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實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的轉變。它改變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僅利用課堂的單調教育方法。生活化就是強調要把實際生活過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徑,在生活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隨時隨地的貫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宣傳社會主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同時,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從這個意義上看,踐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促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充分發(fā)揮教育對象的主體性。馬克思所講人的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質的規(guī)定性,是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得到發(fā)展的人的自覺能動和創(chuàng)造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的一種特殊社會實踐活動,必須堅持以人為主體的理論做指導,尤其要強調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地位。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過分依賴單一的強制性的外部灌輸?shù)姆椒?,不管教育對象是否愿意、是否感興趣, 教育者都要把思想政治理論源源不斷地輸向教育對象,使其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地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以教育對象為本, 注重在生活實踐中引導他們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與理想信念。在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凸顯的背景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對象能夠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自主學習中,通過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周圍的環(huán)境、人和事,并根據(jù)自己的判斷做出價值選擇,充分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強調從人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出發(fā),立足于人類的生活和發(fā)展需求,來研究人、考察人。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明確指出:“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xiàn)實前提。這是一些現(xiàn)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 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強調了人的精神性,但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人們的物質性需要的滿足;強調了人的理性,忽視了人的情感心理的滿足。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終極目標是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不再局限于提高教育對象思想道德素質,而是全面關心他們生理、心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素質的綜合提高,并引導人們在生活的感悟下,把各種素質整合為相互促進、內在統(tǒng)一的整體。所以,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實現(xiàn)人的德與才、理與情、智與能等各方面的協(xié)調和統(tǒng)一,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活為根基,歸根結底在價值上是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應以真實的人作為基礎來審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從根本上表明了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因此,我們提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滿足了和諧社會的“人本”需求。可見,這種教育模式的轉變,恰恰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脈搏相通,呈現(xiàn)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契合。由此看見,踐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煥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4.

[2]陳蘭榮,張震.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06(21):124,12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7.

[4]柳禮泉,陳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評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 (2):23-31.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范文

【關鍵詞】認知失調 思想政治教育 啟示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069-02

一 認知失調理論

費斯汀格在《認知失調理論》中指出:“失調理論的核心是頗為簡單的。它認為:(1)在認知元素之間可能存在著失調或‘不合適’關系;(2)失調的存在產生了減少失調和避免增加失調的壓力;(3)在這些壓力下,操作上表現(xiàn)包括行為改變,認知改變,以及慎重地接觸新信息和新認知?!辫b于本文的角度是研究認知失調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以下選擇幾點和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較為密切的觀點加以論述。

1.“失調”的內涵及產生原因

費斯汀格認為,元素就是認知,而“失調”和“協(xié)調”這兩個術語指的是存在于成對“元素”之間的關系,這些成對元素之間存在著三種關系:無關、失調、協(xié)調。當一個認知元素對某個其他元素全然沒有含義,它們之間就存在著無關的關系。當一個元素緊跟著另一個元素的反面,那么,這兩個元素處于失調關系中。相反,當一個元素緊跟另外一個元素的同方向,那么,這兩個元素間存在著協(xié)調關系。為什么人們的認知會產生失調?費斯汀格認為是由以下幾種原因引起的:(1)發(fā)生了新情況或者知道了新信息,它們同已經有的知識、觀點或行為有關的認知產生了至少暫時的失調;(2)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出現(xiàn)新的、不可預見的事情或者信息,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產生失調的現(xiàn)象;(3)邏輯上的不一致、文化習俗的差異等都可以產生失調現(xiàn)象。

2.減少失調的方法

失調的出現(xiàn),產生了減少或消除失調的壓力,促成了減少失調的行動,費斯汀格認為,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以減少失調:(1)改變一個行為的認知元素。如果有關環(huán)境的某些知識的一個元素同一個行為元素之間存在著失調時,通過改變行為的認知元素,使它與環(huán)境元素相協(xié)調,能夠消除失調。(2)改變一個環(huán)境的認知元素。通過改變與該元素相應的環(huán)境,有可能改變一個環(huán)境的認知元素。(3)增加新的認知元素。

3.來自強迫服從的失調

強迫服從是指由提供獎勵或由威脅性懲罰所產生的表面上的服從,但內心觀點并未改變的情況。這樣,一方面存在著與所涉及的觀點或信念相應的認知元素,另一方面存在著與外在或陳述相應的認知元素。這兩組認知元素明顯地彼此失調。很顯然,獎勵或懲罰的程度,即提供獎勵的吸引力和希望程度,或威脅性懲罰的不愉快和不希望程度,是一旦服從表現(xiàn)出來后產生失調程度的重要決定因素。太大的獎勵或懲罰只會產生很少的失調。

二 認知失調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個契合”

“失調”的內涵、原因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相契合?!笆д{”即一個元素緊跟著另一個元素的反面,而造成失調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發(fā)生了新情況或者知道了新信息,這些信息同已有的知識、觀點或行為有關的認知產生了至少暫時的失調。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會的要求同人們實際的思想水準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思想政治表現(xiàn)總是同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要求有距離,很難完全一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逐步縮小這一距離,使兩者趨于協(xié)調。在某種程度上講,“失調”的內涵、原因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在個體心理上的表現(xiàn),它們只是在不同學科上的表述不同,卻有著相同的實質。

社會支持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相契合。社會支持理論認為,社會群體是個體認知失調的重要來源,也是消除和減少可能存在的失調的主要來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社會或社會群體。如此看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認知失調理論中的社會支持理論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所傳遞的思想政治觀點,正是引起人們認知失調的來源,但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也正是消除或者減少人們認知失調的主要來源。

減少失調的方法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契合。在實際應用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減少失調的方法。減少失調的方法主要有改變行為認知元素、環(huán)境的認知元素、增加新的認知元素等。而這三種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指導行為,行為反映思想,而當通過組織、引導受教育者參加各種實踐活動,通過在活動中改變人們的行為,從而改變人們的主觀世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 認知失調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1.利用認知失調理論,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認知結構的不協(xié)調

認知失調理論認為,認知或認知結構是個體對環(huán)境、他人及自身行為的看法、信念、知識和態(tài)度的總和。認知失調將會造成特定的心理壓力,并使人們產生一種求得協(xié)調的動機。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使教育對象產生認知上的不協(xié)調,而是怕他們產生認知上的不協(xié)調,因此,就造成了老師說什么,他們聽什么、記什么,從來不問為什么。這種“師道尊嚴”,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得一部分學生不能在言語與行動上產生不協(xié)調。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該使教育對象產生認知上的不協(xié)調,只有這樣,教育對象才能產生學習與認知的積極性。首先,應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內化的能力,才能使教育對象自身的認知圖式產生由不協(xié)調到協(xié)調的過程。其次,發(fā)揮課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盡量把課外活動組織成“三貼近”實際內容,來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各種類型的課外活動。學生只有接觸、了解社會,接受豐富的信息,產生信息與信息之間的矛盾,激發(fā)學生對社會、對道德認知的不協(xié)調,激起求知的欲望,達到認知協(xié)調。

2.利用認知失調理論,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原則

第一,激勵原則。認知失調理論認為,處于強迫服從情境中的失調,往往是因為有獎勵及懲罰措施在制約著人們,使他們?yōu)榱双@得獎勵或避免遭受懲罰而“違心”地做出外表上服從的行為,這樣就產生了認知失調。這種認知失調因獎勵和懲罰而產生,也可以通過獎勵和懲罰來消除或減少。認知失調理論研究指出,太大的獎勵或懲罰只會產生很小的失調。因此,在獎勵和懲罰過重的情況下,從改變個體內心觀點的角度來講效果并不理想。與懲罰或獎勵過重相比,當懲罰或獎勵相對較輕時,常常更容易發(fā)生緊跟著公開服從之后的內心觀點的改變。這樣,如果除了公開服從之外,我們還想使教育對象的內心觀點得到改變,那么,最佳的方式就是:提供的獎勵或懲罰剛剛足夠引發(fā)外在的服從。實施嚴明的獎懲措施,鼓勵先進、鞭策后進,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手段之一,但為了收到最佳的效果,在實施獎懲時,既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重,要把握好一個度,使人們真正在思想上有所轉變,做到表里如一,從而達到治標又治本的理想效果。

第二,滲透原則。根據(jù)認知失調理論的研究,處于被動接觸信息的情境時,人們是否避免或規(guī)避會產生或增加失調的信息材料,要取決于他們對材料的預期或對材料的早期判斷。那么,如果能夠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情境,對某些信息的預期和早期的判斷能減少失調,材料本身實際上是增加失調的,促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更大的失調。這樣可能更容易使他們改變原有的觀點,接受新的觀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發(fā)現(xiàn)受教者認知不協(xié)調的地方,發(fā)現(xiàn)其思想狀況的薄弱點,找準癥結,精心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育氛圍,對教育對象進行特別教育,使受教育者在無意識和不自覺的情況下,受到影響、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

3.利用認知失調理論,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內容

通過改變行為的認知元素,行為元素所代表的行動或情感也就改變了,失調就能夠消除了。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信息的大量涌現(xiàn),只有在實踐中才能使學生的理論與實際相聯(lián)系,使自己的行為與社會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倡導學生積極參加勞動。勞動教育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用一致、全面發(fā)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徑,如參加義務勞動、實習勞動、家務勞動等。只有使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加勞動,不斷總結在勞動過程中的體驗、感受與認知,鞏固勞動鍛煉所取得的成果,才能使學生認識勞動的價值,并在價值的實現(xiàn)中感受愉悅。

通過增加新的認知元素,而這些認知元素又能產生新的協(xié)調關系,就會減少失調。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該引入新的認知元素,使教育對象的認知結構趨于和諧。面對日益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與社會關系,人們的認知結果不穩(wěn)定,極易變化,也缺失一些必要的認知元素。尤其是青少年,他們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性的發(fā)展還不完善,對自我和外界對象的認識缺乏客觀性,評價水平較低,新的認知結構正在構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針對其某些認知元素的缺失,及時地引入新的認知元素,增加那些能減少整個失調的新信息,從而減少失調的程度或消除失調。

參考文獻

[1]〔美〕利昂?費斯汀格.認知失調理論(鄭全全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琳.費斯汀格認知失調理論――新世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J].綏化學院學報,2010(3)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范文

1.學生的政治立場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響。網(wǎng)絡時代不受地域控制的特點也給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是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網(wǎng)絡水平較高,通過信息技術會在網(wǎng)絡上散布一些錯誤的言論,但是高職學生的政治認知水平有限,無法甄別這些別有用心的言論,從而受到不良思潮的影響。

2.網(wǎng)絡對學生的法律意識產生不良影響。網(wǎng)絡時代也是虛擬時代,人們可以隱秘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通過網(wǎng)絡將信息傳遞給全世界,這就導致了網(wǎng)絡信息具有隨意性、虛假性,但是正處在品德建設成長期的高職學生不具備抵御和分辨這些虛假信息的能力,極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加上我國在網(wǎng)絡方面的相關法律不健全,學生的網(wǎng)絡行為無法得到有效的約束,容易放縱自己。

二、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和措施

(一)建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wǎng)絡平臺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網(wǎng)絡時代的優(yōu)勢,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網(wǎng)絡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實現(xiàn)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享,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通過這個網(wǎng)絡平臺開展溝通、交流,更好地完成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建設高素質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網(wǎng)絡時代的發(fā)展給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網(wǎng)絡背景下,高職教育工作者應當對扎實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及較高的網(wǎng)絡技術水平,能夠充分的利用網(wǎng)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

(三)教會學生辨別網(wǎng)絡信息

針對網(wǎng)絡時代對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消極影響,高職教育者應當對學生運用網(wǎng)絡的觀念和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要用現(xiàn)實的道德觀念、法律法規(guī)來約束學生在網(wǎng)絡上的行為,要加強學生對網(wǎng)絡信息的辨別能力,通過溝通交流、課堂教學和資源共享等方式讓學生堅定立場、遵守網(wǎng)絡秩序和規(guī)則,不亂傳、亂寫,不輕易的相信網(wǎng)絡信息,要培養(yǎng)學生辨別信息的能力。

(四)健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網(wǎng)絡管理體系

網(wǎng)絡時代雖然不受地理位置、時間和環(huán)境的制約,但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和相關的機制體系還是可以對網(wǎng)絡言論進行監(jiān)控和管理。健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網(wǎng)絡管理體系,就是要規(guī)范思政教育資源的獲取渠道、監(jiān)督思政教育傳播的觀點,健全網(wǎng)絡道德倫理和法律法規(guī)機制,讓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有序、健康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順利開展。

三、結語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 無痕教育 實踐

記得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育之美在于沒有教育的痕跡。意思是說,當學生意識到教育意圖時,教育將失去作用。的確,教育之美在于教育留給人們的自然流暢之感,即在師生的人格感染中、心靈碰撞中、理解傾聽中、真誠激勵中潤物無聲地完成教育的使命。

目前我國學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從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還是召開的班級主題班會,基本上強調的是注重理性的說教、空洞的講解和進行機械的灌輸,一些人甚至稱之為“叫育”,這樣的“叫育”其結果是教育者“苦口婆心”地說,但實際上卻是收效甚微。真正的教育不是苦口婆心反復地“叫育”,應該是做到潤物細無聲、點到為止的“無痕教育”。教師的隱性知識存于大腦和行為中,源于教師本人堅持不懈的學習和長期教學實踐、科研活動、社會活動的積累,它數(shù)量可觀、層次級別高,且隨教師的教齡增長而更加豐富。知識豐富且最具有價值是教師隱性知識的一大特點。“無痕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通過與教育者的接觸、交流、體驗,與教育者的意志產生共鳴,在情感交流中潛移默化、不留痕跡地接受教育的一種思想教育方式。那么思想政治中的“無痕教育”是如何進行的?可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注重教師的角色轉變,淡化教育痕跡

由于教師的隱性知識是教師個體通過長期實踐,對外界事物體察、深層次的理解和感知,具有高度個人專屬性,難以被復制和言傳,這使得這部分教師在個人知識的擁有上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而這種優(yōu)勢為其在學生、教師同行中贏得普遍的認可和尊重,保障了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滿足了教師的內心成就感和優(yōu)越感,并為其贏得了相應的社會地位。這些都猶如巨大的無形資產,保障了其一定的話語權和事業(yè)上被重視、重用的機會,進而因此獲得額外利益。如果教師將其隱性知識顯化、轉移、共享,那么其個人對隱性知識的專屬性就被打破,由此為其帶來的各種優(yōu)勢、需求和利益也會隨之動搖和瓦解。因此,教師在隱性知識上的分享意愿往往不夠主動和強烈。曾經聽一些學生在背地里稱思想政治課教師為“老先生”、“老太太”,稱我們的思想政治課為“洗腦課”。因為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有一些裸的教條:學生應該怎樣,不要怎樣;必須怎樣,否則會怎樣。其痕跡十分明顯。顯然,當教師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一種不得已的活動,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去做這項工作,就極易導致學生的應付,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因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學生的意志、情感而單憑必要的說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跡要淡化,首先要注重教師的角色轉換和定位。

1.扮演好領跑者的角色

在學校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下,教師與教師之間往往相互封閉,小心翼翼地保守著自己的知識,并不能促進個人、集體的成長。教師應該認識到:知識和物品不同,不會在交換和使用的過程中被消耗,反而會通過共享而使知識存量更大。有研究表明:信任是知識分享的基礎。教師之間的互信,能夠增強隱性知識分享的良性預期,提高知識分享的意愿。因此必須建立良好的學校組織文化,使教師間形成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交流氛圍。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去做,在做的過程中悟出道理。可以在課堂上穿插一些即興小品演示,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認識程度智慧地加以解決。這種良好的文化氛圍,能為教師隱性知識的交流與共享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邦I跑者”就是在做事時走在前面、態(tài)度積極。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樣,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扮演好領跑者的角色,給學生樹立榜樣,樹立權威,給學生以啟發(fā),最后達到啟發(fā)教育的結果。教師可以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以生動的案例觸動學生的心靈,通過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達真情實感,即使是教師進行說理教育,也要說得通俗易懂、生動親切,并且有針對性,說到點子上,讓學生思想上有感悟,這些都是一種領跑者的形象。

2.扮演好主持者的角色

思想政治教師作為高層次的知識擁有者、傳播者和創(chuàng)造者,具有較高的知識儲備、能力和經驗,其隱性知識的擁有量可觀,涉及領域廣泛,但由于隱性知識的高度個體性,這部分知識就像尚未開墾的處女地,未能被重視并有效開發(fā)、共享和傳承。如何讓更多的人對教師擁有的隱性知識更加關注,并深入到教師隱性知識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這一研究領域中來,使教師的隱性知識發(fā)揮其增值作用,為教師同行、學校和社會的發(fā)展助力添彩,同時去做好學生的無痕教育,意義重大。思想政治教育課可以有一些新的創(chuàng)意,有時對于一個問題的理解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演講、討論、辯論賽、情景劇,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說出自己的看法。當然,學生對于一個問題的認識有對有錯,教師要在其中發(fā)揮好主持者的作用,要積極組織和引導廣大學生真情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并能主動地參與,在其心靈上能有觸動和真正有所體驗。當然,作為一個主持人最后要把一個課堂的“尾”收好,最后做一個完美的點評,起到總結提升、畫龍點睛的作用,這只需短短幾句話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已經悟到了問題的實質。

3.扮演好學習者的角色

知識共享的技術資源,是教師進行知識共享所必備的資源。如管理軟件、多媒體設備等,除此之外還包括教師對隱性知識進行概括和總結的技能、與人溝通的技能和知識共享的技能。信息技術可提高教師知識管理的效率,為教師知識管理、交流、共享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同時使知識的管理、交流和共享變得更加靈活、便捷。為了便于隱性知識的管理和優(yōu)化教育資源,開發(fā)建設校園網(wǎng),為教師知識共享搭建順暢的交流平臺,在此平臺上,建設教師知識共享的知識庫、專家?guī)臁熘匈Y源可以Word,PPT,F(xiàn)lash視頻和真人視頻的形式,進行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全面共享。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斷拓展,學生所獲取的知識渠道已經不再局限于課堂書本知識。

二、了解把握學生,正視學生存在的不足

1.正視學生存在的一些不足

眾所周知,當前的學生由于尚未步入社會,閱歷上顯得較淺,在其是非分辨的能力方面是較弱的,其世界觀沒有定型。因此,其偶爾犯點錯誤甚至有時會反復那是避免不了的。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問題,處理問題,用寬容包容學生,用真誠走近學生,用榜樣感染學生??赡苡行╁e誤在家長、教師眼里是錯誤,而在學生看來卻是正常的,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教師如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我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我們犯錯誤時,我們也希望別人對我們包容。當然,我們對于年輕人包容之后還要讓他認識到錯誤,這就需要用真誠來打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就在于被教育者的認同感,有時一場師生談話中,學生當面說得很好,但扭頭就忘,這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坦誠,敞開心扉,達到一種心靈的融通,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當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只要是能感染學生的榜樣,比很多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有了榜樣學生就能主動去比較、思考,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從而改變自己的一些不好習慣,好好做人。

2.放下教師的身份,與學生共同參加活動

為了建立以開放、信任的心態(tài)交流和共享知識的良好學校組織文化,對教師的隱性知識全面地開發(fā)和有效地利用,使其在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發(fā)展和完善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必須建設隱性知識共享的激勵機制??茖W合理的激勵機制要充分考慮知識共享過程中付出和回報的不平衡,發(fā)揮對付出大于回報者的補償作用,來補償其在知識共享過程中的辛苦付出。只有通過激勵機制的實施,補償了教師在知識共享過程中的額外付出,滿足了其在隱性知識共享方面的精神和物質需求,才能提高教師的知識分享意愿,使知識共享的活動得以順暢進行,并保障知識共享活動的連續(xù)性,最終達到隱性知識價值增值和傳遞的目的。思想政治課上有許多的思想碰撞,有時需要通過討論、辯論、情景劇等才能讓學生充分理解問題的實質。這時需要學生組織,甚至在班級之間進行“對壘賽”,組織一個活動需要大家的齊心協(xié)力,班干部更是要犧牲很多課余時間去布置會場、寫主持詞、做道具,這時作為教師來說應該積極參與,而不應該坐享其成地去觀看。其實參加這樣的活動對教師來說是一種鍛煉,有利于教師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學會傾聽,多給學生鼓勵贊揚

1.師生交流要平等

學生非常希望在與教師進行交流時平等進行。教師要與學生平等進行交流,其首先是要注重尊重學生,使學生在交流時顯得充分和自信,所以教師在方法上就要注意積極加以贊美,學生有點突破要及時給予鼓勵,讓學生能大膽而充分地與教師平等交流,其自信心就樹立了。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以說服教育為主,對于一些犯錯的學生采取談話方式,給他們講道理,而對于一些屢教不改者諷刺挖苦,這種教育方法的采用學生均有一定的抵觸情緒。相反教師一次平等的傾聽、一個關注的眼神、一句關愛的問詢都能觸及學生的心靈,甚至影響他的一生。

2.給學生的評價要留有空間和期望

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在課堂上為了能消除學生這方面存在的一些思想障礙,在語言上就要有一定的針對性,要使用激勵性的語言,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激勵其積極參與,增強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學生的發(fā)言哪些有一些不足,也不要馬上就給學生下結論性的語言,應該先表揚學生的成績,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提出若其在某些方面改進一下就會更好。這樣學生會積極地參與,也就能真實、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想實際。也能聽到學生的心里話和他們的真實想法,便于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改進。要注重啟發(fā)和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課堂上不但多了師生間即時的互相反饋,而且多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

四、講究溝通藝術,用幽默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幽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實無論是思想政治課教學還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可以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這樣的效果首先是可以贏得學生輕松愉快的笑聲,打破課堂上的尷尬,又能給課堂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能記住一個問題,課下給學生感悟思考的機會。要使課堂具有多視點、復合型、發(fā)展性的特點,因此“無痕教育”教學要處理好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性的“必須”、“夠用”之間的矛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來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樣更能達到“無痕教育”的效果。

人類社會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教師隱性知識的開發(fā)、共享和傳承需要全面、科學、系統(tǒng)地管理和使用。教師隱性知識交流、共享的活動可以為教師專業(yè)知識的增長、科研能力的提高、教育教學理論的增強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和諧是當今社會的最強音,“無痕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趨勢。教師在精心又不經意間的教學活動中,真實演繹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彩,讓學生在自然的學習中形成了品德、懂得了規(guī)范,讓教育向無痕狀態(tài)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與時俱進,用愛心去承擔責任。課程教學設置體現(xiàn)靈活的課程組合方式以及必須的基礎素質、扎實的基礎等。課程教學要根據(jù)社會需求的變化,對課程設置及時作出反映與調整。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裝頭腦,把豐富的教學手段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學生,那么“無痕教育”的種子一定能生根發(fā)芽,一定能綻放出和諧之花。

————————

參考文獻

[1]王立仁.如何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中國教育報,2008-02-19(3).

[2] 余翠軍,楊青松.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3] 王欣從.基于校園偶像文化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性研究.第三屆教學管理與課程建設學術會議論文集,2012.

[4] 趙士英,洪曉楠.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辯證關系.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0).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范文

關鍵詞: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238-02

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反思

長期以來,以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和法紀觀為主要內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yǎng)和塑造學生的人生信仰、人生觀等問題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取得了比較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僅體現(xiàn)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而且是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但是近幾年來,大學生自殺、校園暴力等殘害生命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并不斷見諸媒體;同時,校園中存在的虛度年華、浪費生命等現(xiàn)象也越來越普遍。面對這些現(xiàn)象,人們不得不關注和追問是什么原因使大學生忽視生命價值,缺乏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并沒有觸及到個人生命本身,因而現(xiàn)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帶來其相應的實際效果。

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很強,他們獨立,有個性,強調自我權利的實現(xiàn)。但是,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束縛,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把多樣的、豐富的、個性的生命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沒有注意到人作為自然生命而存在的意義。從而把教育對象看作是被動的、抽象的個體,過于片面地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內容的權威性,強調灌輸?shù)慕逃椒?。這就很難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和知識的需求,從而抑制大學生從自身成長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主動適應社會而積極進行自我發(fā)展的內驅力,使得許多大學生的生命觀是模糊不清的,對于生命的意義也缺乏深刻的思考,導致他們在遇見困難時因為沒有任何經驗而不知所措,表現(xiàn)出逃避、退縮、情緒波動強烈等不良心理和行為,甚至走上極端。這種缺失生命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對象體驗不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得不到充分保障。

生命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開展的基礎和保障。要想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作用,改變當前的低效,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大學生自身的迫切要求,首要的就是要真正以人為本,體現(xiàn)生命關懷。因此,重視和倡導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不僅意味著對大學生個體自然生命的關切,更重要的是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與人生態(tài)度的引導與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內容,使其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滿足大學生生命成長和精神消費需求,可以促進大學生生命的全方位成長,包括人格成長、情感成長、心理與精神健康、思維能力與思想能力、道德情操與道德判斷、公民意識等,引導學生培育敬畏生命、熱愛生命、實現(xiàn)生命、超越生命的生命觀,并以此生命觀為基礎建構科學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法制觀。

二、對生命教育的解讀

“生命教育”的概念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針對青少年吸毒、自殺、他殺、性危害等現(xiàn)象高發(fā)而提出的。其內涵是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美國的杰?唐納?華特士于1968年在加州創(chuàng)建“阿南達村”學校,開始倡導生命教育的思想。幾十年來,他所創(chuàng)立的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生命教育的實踐在全球已得到迅速發(fā)展。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強調生命教育,有著不同的背景。西方國家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致力于藥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的防治。如,美國芝加哥和澳大利亞的“生命教育中心”集中介紹的是有關方面的知識;南非的“生命教育中心”則集中關注知識和艾滋病方面的知識;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生命教育旨在預防暴力。我國部分地區(qū)開展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針對青少年自殺、人生意義的缺失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提出的。

生命教育是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生命價值教育、生命關懷教育,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生命及其存在價值,并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失落與痛苦;引導學生熱愛生命,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學會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社會、提高生命質量,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教會學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從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fā)展。

生命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潮,是一種價值追求,也是一種教育理念,是以人文關懷為著力點的,重視對人的無線關懷,讓人的生命自由生長。因此,生命教育理念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著本質上的一致性,只有以人為本的生命教育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將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其他相關的人生教育整合到“生命教育”中,以生命教育的理念來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是未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和必然趨勢。

三、將生命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必須通過人的生命來體現(xiàn),離開了人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脫離實際的抽象的東西,失去了它的存在價值。因此,將生命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必須堅持平等待人的態(tài)度,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這樣才能達到互相了解、彼此信任的目的,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更好的思想和感情基礎。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边@充分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的時代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終極目標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核心的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終極追求目標的育心、育德、育人的心理過程,其本質上就是一種人文關懷,體現(xiàn)著深刻的人文精神。只有充滿人文關懷、重視學生個體生活的權利、人性的尊嚴和道德的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為大學生所接受,才能充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實效性。

(二)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維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性、實踐性、時效性很強,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須不斷地吸收新知識、新資料、新觀點,與時俱進。而為了使學生、社會以及教師這三個維度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就需要將生命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中。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功能和目的不僅僅在于向學生灌輸理論,更重要的是使大學生充分感受到來自學校、老師等方面的關愛,感受到自己在世界上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去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學會如何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世界中的真誠、善良和魅力,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在生活世界中去踐行道德知識,引導學生不斷去追求生命意義,不斷去獲得生命意義。

(三)有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貫穿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線中,注重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的教育,在根本上都是圍繞大學生的生命成長的,是關乎大學生作為一個未來的合格公民和健全的人的自我塑造。也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為了提高人的生命質量而進行的實踐活動。對他們進行生命教育,讓他們在自主體驗和親歷實踐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意義與自我完善的價值,讓他們在一言一行中感受人生之道,從而將一些良好的習慣自覺地構建于自己的行為模式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注個體生命狀態(tài)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意味著對學生生命的尊重、理解與寬容。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大學生的學習生話、交往生活,幫助他們在日常的學習、交往、衣食住行中體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引導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把關懷生命、關注生活和提高大學生的生命和生活質量既當做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出發(fā)點和基礎,又當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歸宿和根本,生命教育便是應然和必然之舉。

(四)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生命關懷視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對個性的認可為前提,是個性化的教育,給每個富于個性的學生充分的發(fā)展空間,從根本上提升個體的生命價值和生活質量,激勵大學生們在實現(xiàn)人生價值中提升生命的價值。所以,生命教育首先要激發(fā)大學生熱愛生命的情感,有了情感基礎,才能使他們的生命更為健康。

生命價值是指個體生命對自我和社會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它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是:一方面指個體通過實踐活動滿足自我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生命個體通過努力能不斷地去追問生命、熱愛生命,有較高的生存質量。另一方面,指個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通過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和貢獻來實現(xiàn)人生的幸福追求。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價值教育,目的是使大學生既認識到生命的偉大與崇高,又認識到生命的渺小與脆弱;既了解人類的生命價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義;既關注自身生命,又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既積極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又自覺提升生命的價值。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便可以在生命的靈動中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 王曉虹.生命教育論綱:第1版[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2] 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論:第1版[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3] 彭英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視生命教育[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