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探究學習與研究性學習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探究性教學 研究性學習 “研究-交流-反思-再研究” 循環(huán)動態(tài)化流程 “做數(shù)學”
目前,雖說中考指揮棒仍制約著初中教學,但從社會發(fā)展趨勢看,提高學生能力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教材改革、新課標無不昭示著一場教育變革的進行,淡化考試、增強素質已成為社會輿論的主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新標尺。數(shù)學問題的質疑能力、建模能力、對數(shù)學問題猜測的能力,相對于數(shù)學知識的傳授來說更為重要,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shù)學思維品質以及應用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能力。這種由傳統(tǒng)的“考數(shù)學”轉變成“做數(shù)學”的學習方式,正是通過探究性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來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以探索研究的態(tài)度和方式來對待學習,主動獲取數(shù)學知識,建構數(shù)學認知結構的模式。其具體表現(xiàn)為:在教師啟發(fā)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為基礎,以現(xiàn)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為學生充分提供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自己發(fā)現(xiàn)、提出、分析、解決問題。
一、探究性數(shù)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和理論依據(jù)
教育家、哲學家杜威對“探究”定義為:“探究是高層面活動,包括觀察、提出問題、提出解答、解釋和預測以及交流結果。探究要求確定假設,進行批判性和邏輯性思考,并且考慮其他可替代的解釋?!蔽覀兊奶骄啃哉n堂教學也是以探究為主的,是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在此理論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是積極自主的學習,是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xiàn)成的數(shù)學結論。它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目的,是具有“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jiān)控”的數(shù)學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意義體現(xiàn)在:(1)為不同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和平臺;(2)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3)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能力;(4)培養(yǎng)分享和合作意識;(5)養(yǎng)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嚴肅的社會責任感。這些使得研究性學習已成為數(shù)學教學改革發(fā)展的新趨向、新熱點。沖擊著數(shù)學教學的改革,促使數(shù)學理念、數(shù)學方式發(fā)生重大的變化。
探究性理論依據(jù):1,初中數(shù)學新教材及《數(shù)學課程標準》;2,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3,心理學理論;4,教育心理學理論。
二、初中數(shù)學探究性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方案模式和制定
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tǒng)的單一、封閉的教學模式曾壟斷了教學領域,數(shù)學教學中的機械模仿、因循守舊抑制了創(chuàng)新思維,使教育個體無所適從,發(fā)展動能無法體現(xiàn)。教育家施瓦布曾提出“探究式”教學,主張不能把科學知識當作絕對的真理而是作為有證據(jù)的結論教授給學生,教學內容應當呈現(xiàn)本學科特有的探究方法等。因此我們更應樹立探究性教學觀念,掌握探究性教學方法,合理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盡力滿足學生自主發(fā)展的需要。
探究性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模式如下:“研究-交流-反思-再研究”。這是一個循環(huán)的不停止的動態(tài)化的流程。
首先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進行研究。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獲得大多表現(xiàn)為記憶題型,缺乏對生活對社會實際的敏感和處理意識,更缺乏對知識間的聯(lián)系和分析。而探究性教學則使學生在數(shù)學問題和生活情境中主動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假設或猜想,經過調查、實驗、搜集資料進行研究分析。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既擴大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又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他們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促進他們全面發(fā)展。
其次是對結論進行交流討論,相互評價。進一步理解和建構知識。如果說探究是獨立思考、實踐體驗,那么交流就是集思廣益、提煉升華,是探究的深入與動態(tài)展現(xiàn)。是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平等民主,是學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體現(xiàn)。正是在交流和討論中使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愈來愈明顯,使探究中的體驗和感受沉淀為一種數(shù)學方式。
關鍵詞:中學數(shù)學 研究性學習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a)-0182-01
“開展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改變學生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探究能力、數(shù)學建模能力和數(shù)學交流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實踐能力?!边@是中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對于在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優(yōu)勢分析,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主動獲取數(shù)學知識、并將其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來綜合的解決問題的高級學習活動,本文就這種研究性學習在中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體現(xiàn)與應用進行探討。
1 研究性學習在中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體現(xiàn)
1.1 研究性學習的概述
研究性學習在我國中學教學中的應用起步于1995年,并在不斷的發(fā)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研究性學習已經逐步的應用于中學數(shù)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是通過教師的指導,使學生從其接觸的領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題進行研究,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活動。
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是教師教學方法的一種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在教授學生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的同時,鼓勵學生將掌握的科學知識運用到數(shù)學學習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能夠養(yǎng)成不斷探索、不斷思考的主動學習的能力。當然,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的主角是學生,教師只是作為組織和指引的角色,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將學生的各項表現(xiàn),如參與程度、思維深度和廣度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等,進行客觀的評價,使學生能夠通過這一過程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
1.2 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應用于各個學科,在數(shù)學學習活動中也有滲透。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數(shù)學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其有以下特點:首先,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對于數(shù)學的學習應用研究性學習這樣一種方式開展,需要學生開放自己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發(fā)揮出創(chuàng)造力。其次,研究性學習具有探究性。數(shù)學這一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其發(fā)展方向,就是在不斷的探究未知領域,因此,研究性學習應用在數(shù)學科學中,也具有探究性。學生在不斷探究與探索中學習心的只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再次,研究性學習具有抽象性。這一特點是有由數(shù)學學科特點所決定的,在數(shù)學研究中,人們需要不斷的利用抽象思維,研究和解決問題。
研究性學習的特點與數(shù)學學科特點緊密相連,作為數(shù)學教師,在運用這一教學方式的過程中,要發(fā)揮自身對數(shù)學研究的多年經驗,通過為學生正確的選題,積極的引導,使這一學習方式不斷的融入到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中,使學生不斷的轉變學習理念,只有這樣,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方式才能在中學中順利的展開。
2 研究性學習在中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
2.1 開展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首先,確定索要研究的目標。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僅注重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而是要求學生積極的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教師的引導下,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方法。因此,要想使研究性學習順利進行,并達到良好的效果,教師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朝著一個明確的目標去探索。
其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其應用的目的也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只有學生對所要研究的事物感興趣,才能促使他進一步的去學習新知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講故事、討論小組等形式,逐層深入的將學生的興趣吸引到提前設定好的問題中去,這樣就大大的激發(fā)了學生想要解決問題的迫切想法。但是這一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能過深或過淺,過深的問題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過淺的問題使探究變得索然無味,這個度要由教師準確把握,并且注意問題的提出也有要逐層深入,給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
再次,研究性學習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研究性學習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開展,其根本目的也是為了鍛煉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在中學數(shù)學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培養(yǎng)比較欠缺,教師應該有目的的去引導學生逐層深入的探索問題,引導學生將數(shù)學思維運用到研究的過程與方法中去,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總之,研究性學習方法的運用,不僅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但是,如何將研究性學習與課程內容相結合,并不斷的推陳出新,還需要教育工作者盡快轉變觀念,提高自己的教學方式,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研究性學習的需要。
2.2 開展研究性學習應遵循的原則
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要遵循廣泛性原則。雖然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需要學生具有很高的綜合素質,但是也不能讓研究性學習只在少數(shù)學生中運用。應該讓所有學生受益,因此,其開展應當具有廣泛性。這需要數(shù)學教師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分配不同的研究課題,讓他們都能通過這一過程提高自身的數(shù)學素質。
研究型學習的開展要遵循合作性原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法,要發(fā)揮其應用特點,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使同學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培養(yǎng)了與人合作的意識,在不斷的探究中鍛煉了數(shù)學思維能力,同時,也間接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進了同學之間的默契。
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要遵循實踐性原則。實踐性即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出來,解決所要研究的課題,不斷的思考,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領悟數(shù)學的嚴謹性、科學性,使這一過程能夠給予他們受用終身的東西,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3 結語
教學方法的研究與運用是為了讓教師教學有方,讓學生終身受益,只有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斷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才能達到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教學方法的準確定位,并運用到學科教學中去,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也會因此受益。因此,研究性學習在中學數(shù)學教學中應該得到合理有效的開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背景;方法;問題;探索
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獲得親自體驗和參與實踐的機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然后又回到課堂教學的一項體驗式的過程。
一、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背景
國際背景: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展是國際課程改革的趨勢。目前,世界各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已成為全球政治、經濟改革的先導和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各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基本點和共同點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國的青少年具備21世紀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即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合作及責任感、終身學習的能力等。要培養(yǎng)這些能力,僅靠原有的學科教學和學習方式難以勝任,于是研究性課程也就應運而生,可以說研究性課程的開發(fā)是國際課程改革的趨勢。
國內背景:從國內來說,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實施是國家實施素質教育、克服傳統(tǒng)教育弊端的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1月頒發(fā)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首次將研究性學習設置為全日制普通高中的必修課,同時還特別制定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規(guī)定研究性學習每周三學時,這為各校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據(jù)。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和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運用的實踐機會,它強調的是自主學習、主動研究、解決問題,從而彌補了傳統(tǒng)教育中學生接受式學習方式的不足,把認識過程還給了學生??梢哉f,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是國家實施素質教育、克服傳統(tǒng)教育弊端的要求。
我校背景:從我校的角度來說,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提供了契機。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清醒的認識到,作為省級示范性高中,不能滿足于已有的成績,必須與時俱進。我們到了重新定論、重新規(guī)劃、尋找新的辦學方向和目標的關鍵時刻。傳統(tǒng)教育觀念和人才評價標準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要培養(yǎng)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改革現(xiàn)有的課程體系,在學校的教育實踐中尋找新的突破口。我校明確提出創(chuàng)建國家級示范高中的新目標,并決定在2004級全面實施研究性學習,把它作為學校教改工程的突破口,以此來提升平昌中學的辦學理念,豐富我們的辦學內涵,為實現(xiàn)我校第二次大跨越、大發(fā)展作準備。所以,可以說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發(fā)展提供了契機。
二、研究性學習課題實施的方法
組建學習小組: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根據(jù)學生人數(shù)、學習成績、性別、興趣愛好等,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每個小組5—10人。在分組時征求班主任意見和學生意愿,做到人員配合盡可能公平合理,一個小組能代表一個班級的縮影。由學生自己選舉組長、信息采集員、資料整理員、聯(lián)絡統(tǒng)計員等,成員各有分工、各展所長。以專題為中心: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確立研究專題并圍繞專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梢詡€人或小組到相關部門調查了解情況,搜取資料。以探究為重心:以學生探究過程為重心。從研究的專題確定,到研究的過程設計、研究方法的運用及結果的文字表達,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究獨立完成,教師所作的一切指導,要圍繞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結合我校特點,教師精心設計調查研究內容,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探究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辯論,對不同素質不同情況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實行小組獎勵:小組獎勵。每個學生不論學習基礎如何,只要有進步,就能獲得提高分,進步越大提高分越多,對小組貢獻就越大。以小組為單位考評,對進步大的小組和個人進行獎勵。
三、研究性學習課題實施的過程
課題準備:學習文獻宣傳發(fā)動、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學習主要研究方法、設置研究專題。為了幫助學生正確選題,我撰寫了《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的新方式》的論文,印發(fā)給每位學生,并進行了講解。重點講解了研究性學習的意義、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課題的選擇與確定、課題的研究與實施、課題的資料與總結)、研究性學習的選題、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先講明選題的意義,掌握選題的方法,怎樣進行實踐。然后組織學生閱讀活動主題內容。最后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知識結構選擇課題。題目確定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建立機構,開展工作。具體做法是:由學生自由結合分組,自己挑選出組長,組長負責主持全面工作,各小組進行分工,明確任務,研究經費共同分擔。為了讓學生掌握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我又撰寫了《研究性學習的資料搜集和整理》、《研究性學習文檔的撰寫》的論文,印發(fā)給每位學生,并進行了講解。重點講述了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以及各種數(shù)據(jù)的處理(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圖)和開題報告、研究報告(調查報告)、研究記錄、調查記錄、心得體會等的撰寫方法。同時,指導學生分析課題研究必備的相關知識。如集體專題交談法、搜集經驗法、全面調查法、抽樣調查法、實驗設計法、電話訪談法等。因為每一種方法都有其適應性,同學們應根據(jù)研究的目的、對象、內容及研究過程,結合自己研究的實際條件來綜合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因此,任何一個課題的資料搜集,都需要針對各種情況綜合采用多種方法進行。一旦研究方法確定以后,就要撰寫開題報告。為了讓學生認識到開題報告就是課題的研究工作計劃,但是誰也沒有撰寫開題報告的經驗,于是組織學生學習相關材料,課題組通過討論、交流信息、確定內容,撰寫出課題開題報告,并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修改,最后定稿。然后印發(fā)給小組每個成員,結合自己分擔的工作,認真學習報告,思考如何完成分給自己的任務。
課題實施:搜集分析整理提取信息資料、交流討論實驗測試、跟蹤指導因材施教。所有課題主要運用調查法、訪談法、文獻研究法,利用這些方法進行實地調查采訪,收集第一手材料。在實施前,組織學生討論研究調查對象。然后各課題組統(tǒng)籌安排調查對象以及調查先后和路線等,落實到人頭。做到人人都參與調查采訪。隨機抽樣調查是調查最常見的方法。學生兩三人為一個小組,對要調查的內容進行分類統(tǒng)計。事前向指導老師匯報本次活動的目的和做法,做好筆記,每次填寫好活動記錄。事后向指導老師匯報,以求得進一步的指導,并召集情況交流會,匯總信息,進行初步分析;對調查中出現(xiàn)的困難,運用集體的智慧,想辦法在下一步的調查中給與解決。問卷調查主要是在本校學生中進行。指導學生按照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制作問卷調查的內容。根據(jù)調查的需要,自己設計問卷內容,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收集到手后,立即統(tǒng)計分析,得出初步結論。采訪調查的優(yōu)勢在于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收集到比較全面的、比較權威的、大量可信度較高的材料。因此,研究組的同學通過結合各小組的研究課題分別采訪相關領導和部門負責人,全面了解被采訪部門的過去和現(xiàn)在。采訪后,立即寫出采訪紀要,以備研究之用。實施階段由學生實踐完成,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老師必須實施全程指導。這一階段的指導呈現(xiàn)出小型、零散和及時性特征,更為具體,需要更強的針對性。例如有些課題組的同學到學校有些部門去調查,他們不予支持。教師及時指導如何溝通,闡明來意,消除誤解,協(xié)調人際關系。同學們學會了如何交際,最終達到了采訪的目的。
課題總結:首先指導學生把握各研究課題的現(xiàn)狀,在材料收集完成后,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對所有的材料進行分類匯總,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尋找材料的共同點。然后找出其中的因果關系,該要則要,不該要的則去掉。最后形成結題報告,完成結題答辯。為此,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有關材料中的結題報告部分內容,掌握結題報告的寫法,由一人執(zhí)筆,反復討論修改,形成結題報告。準備圖片、實物等輔助材料,完成匯報型的結題答辯。
四、開展研究性學習問題與思考
一、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理念的詮釋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有著特殊學習方式的課程,它是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的更新,是學習的革命。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為主,探索性為基礎,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yǎng)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倡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
研究性的學習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研究性學習的過程,體驗科學的態(tài)度、科學的規(guī)范、科學的思想,體驗與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覺等。它不同于學法指導,是學法指導的擴展與提升。
二、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里,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從傳授者為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也不再只是作為知識的授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究性學習,成為學習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學院博士季蘋說:“研究性學習使教育的基本觀念在轉變,過去我們認為知識是由一個個知識點連接起來的,而現(xiàn)在我們看到,知識只有在熱愛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
小學生探究的本能和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和確定學習的內容,發(fā)現(xiàn)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親身實踐,不僅掌握所學知識而且獲得探索的真切體驗。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它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的獲取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三、小學語文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開展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和知識結構等特點,尤其是生理、心理,學習活動變化的梯度,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應該是靈活的,方法也是多樣的,確保學生也通過一定的努力,獲得研究性學習的成果。
1、從生活與課本中設定學生感興趣的課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外顯過程。研究性閱讀能很好開展,關鍵是確定研究課題。至于如何才能選準選好研究課題,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堅持把課題的選擇確立在學生的興趣愛好之上,只有這樣,才能使小學生對課題的研究始終保持巨大的內在動力,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求知欲和探索熱情,并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鑒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引導學生進行選題。
(1)從生活中設定研究課題
“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強調學生的親生經歷,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發(fā)現(xiàn)和探究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
(2)從課文中設定研究課題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弊鳛檎Z文教師還應努力在學科領域的教學中使書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p>
閱讀教學強調實效性,而研究性學習正是組織指導學生高效地學習,達成“認知”、“發(fā)展”雙重目標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這一目標能否達成,關鍵在于研究課題的設定上。如果隨便拿課文中的一個句子、一個詞語來討論,學生的學習將會成為沒有目標的盲目探索,討論交流將成為不著邊際的漫談,學生知識的意義建構將會事倍功半,花費很多時間,卻得不到要領,甚至可能鉆進牛角尖。對此,筆者的研究與實踐是:
在教師引導下提出研究課題,通過學生質疑提練出研究課題,通過解讀課文題目得出研究課題,從課后習題里帶出研究課題,在趣味活動中引出研究課題,在插圖賞析中推出研究課題在課文中尋找研究課題,其實就是營造研究的問題情境。學生通過課題研究既達到了解讀課文、操練語言的要求,又從中培養(yǎng)了自主、合作的研究能力。
2、在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努力開發(fā)學生的綜合研究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項綜合性學科的學習活動,它包括研究者――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綜合能力,文獻檢索能力以及研究報告的編制能力等內容,而小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最為薄弱?;顒右潦?我們就發(fā)現(xiàn)學生在時間的分配、學習的順序、成員的分工等許多方面均表現(xiàn)出無所適從的狀態(tài),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研究能力呢?筆者認為,教師在整個學習活動中要站好位置。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性研究能力。
四、小學語文語文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強調問題意識。研究性學習主要是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習活動的,“問題”是學習的重要載體,教師要特別指導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2、選準研究要點。要從整體入手,在課文的特色、主題處切入,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組織學生探究,才能真正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的目的。
3、注重研究過程。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不一定像專家那樣,必須解決具體的問題,我們應該避免“成人化”的傾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研究的方法,掌握研究的途徑,學習的過程才是我們追求的結果。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 教學細節(jié)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我們應在學科教學中科學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一、更新教學觀念
1.教學目標多元化
新課程理念下,傳統(tǒng)以理論學習為主導的單一化教學目標呈現(xiàn)多元化,教學目標不僅僅包括“學懂”目標,更包括“會學”目標和“學會”目標。教師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應注意拓寬學生思路和視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分工協(xié)作精神、提高學生收集、積累、應用資料進行自主研究的能力、提高學生柔性應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2.教學是“教”與“學”互動、共同成長的過程
教師應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視教學為師生互動、共同成長的過程,決不能再將教學過程當成一個教師單向訓練學生、控制學生的過程。很多學生之“所長”正是教師之“所短”,教師應該有勇氣承認并學習學生之“所長”,在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礎上與學生共同面對和探討新問題,形成師生思維互啟、能力互長的教學環(huán)境。
3.教師的重要作用是:輔助、引導和提升
傳統(tǒng)教學觀念認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此,我們首先應該糾正:教師不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而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只有將學生視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潛力。教師應明確其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應該是輔助、引導和提升。
二、明確教學角色
1.教師是“幫助者”和“指導者”
教師首先是學生學習、思考和研究的幫助者和指導者。教師運用其豐富的知識積淀、經驗和智慧,在學生苦思冥想之際,“點到為止”地給予啟發(fā)和引導,使學生的思路明朗起來并鼓勵其勇敢地表達出來;或者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及時抓住學生思想的火花、順勢利導,使學生漸漸成熟起來。教師的這種指導作用對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師是“傳授者”
提倡“研究性學習”并不意味著可以取締知識的傳授過程。我們要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研究性學習”。否則,拋開基礎知識、基本原則、前輩們的研究成果去談“研究”只是浪費時間而已。認真學習并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基礎,但教師傳授知識的方式應有所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應該被打破。
3.教師是“組織者”
我們提倡創(chuàng)設自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但仍應保證課堂的有序性,而教師就是課堂的組織協(xié)調者。教師在課前仍應做好備課工作,對本堂課應完成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程序應該胸有成竹。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反應,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適當調整教學程序。這就是說,“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的備課工作要既嚴謹又有一定彈性。
三、優(yōu)化教學模式
1.創(chuàng)設便于調動學生研究積極性的課堂教學程序
課堂教學程序對學生的研究積極性影響很大。在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模式下,我們常用一種“直線式”的思維來設計課堂教學程序。以《管理學》課程中“各級管理者的職能”知識點為例,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通常直接把各級管理者的職能告訴學生,然后要求學生理解、記憶。這種課堂教學程序顯然不利于學生思考研究,學生常常不經過思考過程就被動地去接受某知識,并且努力去記憶準備考試,考完試相關知識也忘得差不多了。但如果教師能夠換一種思維方式來設計課堂教學程序,結果就會不同。如:先舉個恰當?shù)墓芾戆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未知答案的狀態(tài)下一般較容易進入思考狀態(tài),教師適時地給予啟發(fā),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先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來下結論,教師在最后才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和提高――這樣的教學程序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便于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2.形成系統(tǒng)化、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
知識更新的速度很快,教師若總是抱著舊教材不放,不僅影響學生的質量,而且難免有教學模式化的傾向。課堂教學過程應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xiàn)的過程,這也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要在課前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教材知識進行選擇、重組和整合,形成系統(tǒng)化的、與時代同步的知識體系,這也是教師備課的一項重要內容。
3.構建多元化的課堂組織形式
課堂組織形式可以根據(jù)學生反映靈活多變,不要拘泥于某一種模式。如:同樣是案例分析討論,我們可以根據(jù)案例大小、案例作用、學生需求、教學進度安排等以多種形式靈活組織,爭取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
四、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細節(jié)
1.綜合應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有序但又充滿彈性的過程,同樣也要求教學方法的適用性和靈活性。以《管理學》課程為例,適用于《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很多,如:演繹啟發(fā)法、案例教學法、引例法、簡單介紹重點講解法、練習法、情景模擬法、參觀法、實踐法等。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特點、教學時間安排、教學方法特點、學生心理需求等,綜合、靈活應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幫助學生有效地進行“研究性學習”。
2.留意教學細節(jié)
教學細節(jié)會對學生的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產生微妙的影響,從而直接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效果。教師應持以認真的教學態(tài)度,以“文明、大方、生動、形象、邏輯清晰、表達清楚”作為自我修煉教學語言功的基本要求,根據(jù)教學內容和課堂情景恰當、適時、自然地變換語氣和語速,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主動發(fā)言的熱情和積極性。
五、結束語
一、 選擇可行性的課題
研究性學習是科學的探究活動,因此課題的選擇必須注重可行性。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選題時,選題要有針對性?選題應具有可操作性?選題應突出學習性。
二、 注重實施過程的探究性
研究性學習所追求的主要是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一個好的課題只是研究性學習的開端,更重要的是實施。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是一個不斷進行歸納和小結的過程,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之一是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大問題的過程中又有許多小問題被發(fā)現(xiàn),小問題解決了,大問題才能解決,每解決一個小問題都會有思想上、方法上、知識上的階段性上有信的認識,應該及時進行歸納小結,以利于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完成。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教會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首先要滲透在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中,要大力倡導多給學生啟發(fā)和思考,少給學生答案和結論;多給學生探究和探索,少給學生經驗和學法,讓他們在探究中學會學習。如在《波的圖象》一節(jié)的教學中,根據(jù)波的圖象,由波的傳播方向判斷媒質各質點的振動方向或由質點的振動方向判斷波的傳播方向.筆者在教學中,并不是直接教給學生任何方法,而是啟發(fā)、提示學生去思考:在波的傳播過程中經過很小的時間后的下一刻,波的圖象會是怎么變化的?每一時刻的圖象又表示著振動質點的什么?并給與思考、想象、探究的充分時間,由他們自己去得出“前帶后”的這一方法、結論及名稱。
三、以實驗手段,挖掘教材智能光蘊涵的探究因素通過實驗進行探究活動的過程中發(fā)展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四、以學生為主體,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自主能力和思維能力。比如,在“單擺周期”的教學設計中,在學生了解了“控制變量法”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每次只改變一個變量,設計相應方案進行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采用他們熟知的表格、圖象、公式等辦法加工處理數(shù)據(jù),從而尋求周期與各變量的定量關系。整個過程由學生自主地進行,有利于他們解決問題嫩里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五、以方法為主線,在研究過程中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
我們應該合物理學科的特點,以“提出問題—搜集信息—實驗探究—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為主線,以教材為載體,采取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這樣讓學生參與整個探究的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科學研究方法的掌握,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實驗,正確對待實驗結果的嚴謹科學態(tài)度。
六、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一、激發(fā)和培養(yǎng)教師的求知興趣
興趣是個人力求認識、探究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動為對象,并常常伴隨著積極的情緒。需要是興趣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礎。
為了滿足指導學生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需要,教師就會不斷地鉆研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有關理論,探索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經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求知興趣將會被極大地激發(fā)起來并逐漸得到培養(yǎng)。
二、增強學生的社會性需要
1.激發(fā)學生求知的需要。學生從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會感覺到它幾乎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學習主體的自主性、學習特點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性等一般學生都是比較陌生的,這將大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需要。
2.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這一現(xiàn)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學生交往需要的滿足不僅可以使其個性得到健康的發(fā)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乃至合作學習小組之間增加相互了解與相互信任,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xié)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識和能力只有在小組合作、與人交往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得到鍛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夠促進學生交往需要的培養(yǎng)。
3.增強學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習得的結果。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做他們認為對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價值的事,并努力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是成就需要的體現(xiàn)。學生持之以恒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會不斷增強成就需要。
三、促使教師學習元學習策略
元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主動意識和有效控制自己學習活動的實時監(jiān)控策略。元學習理論相信人是積極主動的機體,人能夠計劃未來,監(jiān)視現(xiàn)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
研究性學習相對于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具有非常明顯的主觀能動性和探究性。在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有較強研究能力的人,特別是教師若能長期堅持運用元學習策略,會使其學習能力和效率大為增強;這也有助于增強教師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具備較強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人,就能夠較好地應對現(xiàn)代社會中的種種挑戰(zhàn),從而平衡自己的心理,長期保持心理健康的狀態(tài)。
四、形成教師良好的注意品質
注意是人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選擇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從于預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對自己的身體、行為和觀念的注意。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務就需要堅強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難;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還需要時時注意監(jiān)控自己的行為和意識。不言而喻,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較好地培養(yǎng)教師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品質
學生參加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這一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能夠不斷發(fā)展注意的高級形式――有意注意。學生一般對自己參與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意義、目標、具體任務有著比較清醒地認識,這極有利于維持穩(wěn)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適應當今社會,提高學習、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備條件。
六、陶冶學生的情操
語文研究性學習要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1.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據(jù)道德規(guī)范來評價社會現(xiàn)象時所體驗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yōu)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形成評價社會現(xiàn)象的道德感。
【關鍵詞】初中英語;研究性
新《初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初中英語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的,發(fā)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蔽覀冊谶^去的教育體制中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而過于注重知識結果的傳授,壓抑了學生追求自主發(fā)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我們必須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從而改變目前學生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發(fā)展。這與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根據(jù)英語學科的功能與特點,開展英語研究性學習也是必要的。
什么是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突破了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被動式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圍繞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探究解決問題,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學習如何收集、處理和提取信息;如何運用有關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在研究過程中與他人交際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傳授”或“教導”,更需要的是“指導”或“幫助”。它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育人模式注重學生能力培養(yǎng),注重學生主體性發(fā)揮,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特點。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一種新的嘗試和實踐。
一、挖掘教材資源
現(xiàn)行初中英語教材有許多課文都是與社會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如Growing pains(成長的煩惱);School life(校園生活);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減肥問題);Lost civilizations(失落的文明)等,其內容涉及日常生活、孩子成長、身體健康、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等各方面。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和運用本課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還應啟發(fā)學生就課文中提出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教材內容,又能使教材內容學以致用,使知識轉化為學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下面就以牛津初中英語模塊三Unit3《Lost civilizations》為例,談一談英語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 課題: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世界遺產的保護)形式:個人獨立研究、小組合作研究、師生互相協(xié)作等形式相結合運作流程:Step1提出課題――學了這一課,學生了解了世界遺產的現(xiàn)狀,教師提出主課題“世界遺產的保護”。Step2選擇子課題――學生可選其中的任一子課題①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遺產的保護);②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heritage(自然遺產的保護);③The protection of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Step3調查研究――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從世界遺產的現(xiàn)狀、破壞的原因等方面去進行社會調查,運用網上查閱,采訪等手段,采集相關的資料,并就解決方法提出設想,用英語把它們寫成書面形式。Step4表達和交流――在課堂上,學生把自己的調研成果用英語表達出來,展示所收集到的圖片和相關資料,也可通過多媒體把制作的powerpoint向同學展現(xiàn)。最后,對這次英語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態(tài)度與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潛力和成功,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在這次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收集到大量關于世界遺產被破壞的圖片,這些圖片引起了學生對人類遺產現(xiàn)狀的關注,提高了他們的保護意識,從而激發(fā)他們去思索,尋找保護人類文明遺產的辦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指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作為心理傾向是一種穩(wěn)定的,而非偶然的、暫時性的指向。興趣在家教活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一旦引起了孩子的興趣,孩子就會對學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明顯地表現(xiàn)出對所學內容必須理解,必須掌握的心理傾向,因而就學得十分積極主動,也很有成效?!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边@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沒有興趣,就沒有記憶,對孩子尤其重要,歌德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讓孩子學習產生興趣,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根本點。
法國的教育思想家拉伯雷十分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教師將教學組織成為輕松、愉快及富有吸引力的活動。其中學生情感的升華直接影響到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只有當師生情感達到共鳴時,整堂課才會在愉快中進行。因此,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關鍵,師生情感的碰撞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只有在充分利用課堂設計,科學展開教學過程中,善于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著眼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多維互動”的課堂氣氛!
三、開展分組學習
分組學習是20 世紀70年代由美國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導并實施的,它是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以教學中的人際合作和互動為基本特征,在教學評價上它強調將常模參照評價改為標準參照評價,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成小組之間的競爭,把按個人記分改成按小組記分,以小組總體成績作為獎勵的依據(jù)。
英語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個體的思維差異會對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而研究性學習又是可以不局限在課堂上的學習,因此可以打破“就近”討論的課堂模式,讓學生按照探討的不同課題來自由組合。學生有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就能夠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老師可以給予一些合理的調整建議。研究性學習的特點之一就是人人參與,為了使每個人都能夠充分展現(xiàn)自己和提升自我,小組成員的互補性也非常重要。分組合作學習的活動可以有多種形式,筆者一般把學生按照他們的英語學習的實際情況分成四人一組,每組任命一個英語綜合素質最好的同學擔任組長,組長的任務就是督促和帶動同組的其他三位同學的英語學習。然后每相鄰的兩個組的組長(比如第一組和第二組)相互檢查和監(jiān)督相關任務的執(zhí)行情況。每次活動時,四位同學輪流擔任不同角色,角色可以互換,這樣讓每個學生嘗試不同的經驗和成就感。與此同時,老師定期每周對組長進行相關任務的檢查和交換意見,以及收集教和學的反饋信息,在老師和學生中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的橋梁。此外,還要求每個小組都要有日常英語學習的相關的詳細的記載和記錄。
四、創(chuàng)設研究性學習氛圍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初中英語 主動性
我國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轉變學習方式從根本上就是從傳統(tǒng)學習方式轉向現(xiàn)代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之一, “研究性學習”是與“接受性學習”相對的一個概念,作為一種現(xiàn)代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滲透于學生的所有學科,本人就談談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xiàn)和加強研究性學習。
一、強調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
主動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對應于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二者在學生的具體學習活動中體現(xiàn)為“我要學”和“要我學”?!拔乙獙W”是基于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學生的內在需要一方面表現(xiàn)為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學習責任。這兩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我做過以下的嘗試。在英語課堂上,每四五個人組成一個小組,通過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或分工合作開展以下主動性學習活動。
1.1開展學習競賽
在學生之間、小組之間開展學習比賽,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例如:英語課本劇比賽,學生根據(jù)所學的課文,發(fā)揮搞笑的才能,加以改編,內容可謂是五花八門,妙趣橫生,這一形式非常受學生的歡迎。
1.2 開展“我最喜歡的一句英語”的活動
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的時候選擇自己認為優(yōu)美的句子記在摘抄本上,經常誦讀,并推薦給全班同學。
1.3 利用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讓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完成復述課文的任務,給學生以各種各樣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圖畫、表格、關鍵詞、文章框架等等。降低了難度,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了自信心。
1.4 采用學生輪流值日匯報制度
用(Daily report)值日匯報的形式,鼓勵學生將課文濃縮,改寫課文(例如:以“I”為主語),續(xù)寫課文,評選“最佳主持人”、每周‘名’星”等。
1.5 起用部分學困生做老師的小助手
適當安排一些機會讓學習較困難的學生做“老師的小助手”,讓他們有成就感,激發(fā)他們的自動參與意識。
二、重視研究性學習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對應于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依賴性,如果說主動性表現(xiàn)為“我要學”,那么獨立性則表現(xiàn)為“我能學”。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有相當強的潛力和潛在的獨立學習能力。然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來都是“教師先教,學生后學”。變“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這種學習方式充分表明了新課程改革下課堂教學的真正內涵和鮮活的生命張力。
三、發(fā)揮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獨特性。
獨特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重要特征,獨特性同時也意味著差異性,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努力實現(xiàn)學生學習個體化和教師指導的針對性。這就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每個學生的情況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數(shù),在每個學習小組中需分配好、中、差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預習練習,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能各有所得。
要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獨特性,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切實做好兩個轉變: 一是由教師考慮“教什么”向考慮學生“學什么”的轉變;二是由教師“怎么教”向學生“怎么學”轉變,這樣才能讓程度好的學生能“吃飽”,程度中等的“吃得了”,程度差的學生知道“怎么吃”。
四、鼓勵學生進行體驗性的研究性學習。
體驗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實際的研究性學習中,我經常鼓勵學生帶著教材走向生活,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實踐來認識。英語是一門交際性語言,更需要通過實踐來提高,鼓勵學生在旅游時大膽地與老外交談,在生活中見到的英語標牌或英語介紹,用心去體驗,在不知不覺中運用英語,是學習英語的最好方法。
五、提倡問題性的研究性學習。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現(xiàn)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質疑意識”,學問學問,要學就得問?!百|疑”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問題意識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勇于探索,激發(fā)學生認識中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教師應提倡學生多“質疑”,絕不能批評學生提的問題與教材無關。
六、結束語
教學過程中的研究性學習,是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研究主題,或由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將研究性的學習滲透到提出假設,實踐操作中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使教學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發(fā)現(xiàn)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