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無線網絡傳播介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校園網,無線局域網,地方電大
1.無線局域網的優(yōu)勢
無線局域網(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是利用射頻技術實現無線通信的局域網絡。該技術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WLAN主要是作為傳統(tǒng)布線LAN的延展和替代,它能支持較高數據速率(1~54Mbit/s)、采用微蜂窩、微微蜂窩結構的,自主管理的計算機局部網絡。還可以采用無線電或紅外線作為傳輸媒質,采用擴展頻譜技術,移動的終端可通過無線接入點來實現對Internet的訪問。[1] 無線局域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很多成人高校開始在校園內、教室內、會議室內建立無線局域網。尤其對于地方電大里的一些大型多媒體教室,成人開放教育學員的流動性教強,對網絡的節(jié)點數量的需求不固定和對網絡傳播速度也有要求,因此需要組建靈活和方便高效的無線局域網。[2]而且越來越多的學員有了帶有無線網卡的筆記本電腦或3G手機,所以建立無線局域網顯得更加有意義。相對于傳統(tǒng)的有線網絡,無線局域網的優(yōu)勢體現在:
1.1可移動性
由于沒有線纜的限制,帶有無線網卡的筆記本電腦或3G手機的學員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移動學習,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實時地訪問信息。
1.2布線容易
由于不需要布線,消除了穿墻或過天花板布線的繁瑣工作,因此安裝容易校園網,建網時間可以大大縮短。
1.3組網靈活
無線局域網可以組成多種拓撲結構,能十分容易地從少數用戶的點對點模式擴展到上千用戶的基礎架構網絡。
1.4成本優(yōu)勢
體現在用戶網絡需要敷設大量有線網絡建設和擴展網絡進行數據通信的時候,自行組建的WLAN會為用戶節(jié)約大筆的建設和敷線施工的費用,在需要頻繁移動和變化的動態(tài)環(huán)境中,無線局域網的投資更具回報。
2.無線局域網的設計原則
根據具體應用情況,在網絡設計中一般遵循下列原則:
2.1先進性原則
采用先進的設計思想和網絡設備,使無線網絡在今后一定時期內保持技術上的領先性,同時能更好地兼容和適應無線新技術,同時兼顧互操作性。
2.2開放性原則
網絡設計及網絡設備選型遵從國際標準及工業(yè)標準,使網絡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所提供設備在技術上的兼容性。
2.3可擴展性原則
網絡設計在充分考慮當前情況的同時,必須為今后較長時期內業(yè)務發(fā)展做準備,留有充分的升級和擴充的可能性免費論文。充分利用現有通訊設備,為以后擴充到更高速率提供充分的余地。另一方面,還必須為網絡規(guī)模的擴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2.4安全性原則
網絡系統(tǒng)的設計必須貫徹安全性原則,以防止來自網絡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破壞。
2.5可靠性原則
網絡系統(tǒng)的設計必須貫徹可靠性原則,選用技術先進、成熟、高可靠性的網絡設備,使整個無線網絡具有很高的可用性。
2.6可管理性原則
網絡系統(tǒng)應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使得網絡管理人員能方便及時地掌握諸如網絡拓撲結構、網絡性能統(tǒng)計、網絡故障等信息,能簡便地對網絡進行配置和調整,確保網絡工作在良好狀態(tài)。
3.無線局域網的組成
最簡單的WLAN包括無線網卡和接入點(Access Point,縮寫AP)。無線網卡安裝在移動終端上,用來訪問AP,無線網卡帶有發(fā)送器、接收器、天線和提供與無線終端接口的硬件。AP是一個帶橋接功能的無線基站校園網,放置于固定位置并可連接到有線局域網。AP帶有發(fā)送器、接收器、天線和橋接器,帶有與IEEE802.3有線局域網的接口,可以讓無線終端同有線局域網通信。
大型WLAN應用的網絡結構以基礎設施網絡為主?;A設施網絡提供對其他網絡的訪問,帶有轉發(fā)功能和介質訪問控制等功能。在基于這種結構的網絡中,通信只發(fā)生在無線節(jié)點和AP之間,而不是兩個無線節(jié)點之間直接通信,AP起到了橋接其他無線或有線網絡的作用。
WLAN網絡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部分:接入設備、用戶終端和支撐網絡。[3]
3.1接入設備
依據功能可分為四類:WLAN“固定小區(qū)”、WLAN“移動小區(qū)”、 WLAN“橋接器”、網絡適配器以及通信保密裝置。“移動小區(qū)”與“固定小區(qū)”類型相似,區(qū)別主要在于當用戶移動時能否提供無中斷連接和越區(qū)漫游切換。無線“橋接器”為分散的“固定小區(qū)”或獨立的“移動小區(qū)”提供中遠距離的點對點連接,橋接器檢查每個數據包的地址,并確定最佳路由方案。網絡適配器提供用戶終端在網絡覆蓋范圍內的無線鏈路連接。通信保密裝置是為了滿足通信鏈路的保密要求設置的,它可以采用分組交換的數據加密設備進行網絡端到端加密,也可以使用整體加密裝置滿足整條物理鏈路的安全要求。
3.2用戶終端
提供的業(yè)務包括電子郵件、數據傳送、語音和圖像信息。
3.3支撐網絡
包括本地網絡管理和外部接口設備兩大部分。網絡管理由網絡的整體配置和各主要模塊(設備、軟件)配置組成。
4.面向地方電大校園無線局域網的方案設計
作為成人高校的地市級廣播電視大學,學員多以業(yè)余學習為主,流動性強,且更多的是網上學習,作為學員教學場所的多功能教室,如果有無線網絡的話,將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方便。無線局域網需要安裝無線訪問的AP對所屬的教室工作區(qū)域內進行無線信號覆蓋,以提供老師和學員通過筆記本電腦進行多媒體教與學的上網需求。根據無線局域網的設計原則以及辦公室、教室無線覆蓋需求,采用如下的網絡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針對無線局域網絡中多媒體教室的媒體信息連續(xù)性,傳輸穩(wěn)定性,可靠應用傳輸的要求,應盡可能考慮為接入終端均勻分配更多的帶寬校園網,同時兼顧無線網絡的安全性和整個工程的造價。
該方案可在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中,為了便于對每個無線局域網訪問的用戶的身份進行嚴格認證外,提供了豐富的加密和控制機制,能夠完全融合目前有線網的身份認證及審計機制。所選設備具有高性價比的無線接入點(AP),而且還有40/64位、128位以及152位WEP數據加密,SSID號廣播禁止,MAC地址訪問過濾驗證可為256個用戶提供訪問服務,自動的頻道選擇和輸出功率控制,自動負載均衡和高速漫游特性,無線接入用戶端口隔離等技術。
具體實施如下(以網件公司產品為例,AP選用千兆無線寬帶路由器WNR3500):
4.1第一步
在教室內的相關工作區(qū)域進行無線網絡覆蓋,為保證無線傳輸的良好質量與可靠性,每個WNR3500 AP間均以300Mbps信號覆蓋重疊區(qū)域免費論文。每個WNR3500將負責本區(qū)域的無線用戶以質量保證的最高可達300M速率的無線接入。
4.2第二步
無線局域網的AP WNR3500的10/100/1000M以太網端口,通過雙絞線連接相關聯的有線局域網交換機的10/100/1000M端口上。
4.3第三步
無線局域網的AP WNR3500可放置在吊頂上或掛在稍高位置的墻壁上或活動地板下。
4.4第四步
根據教室內工作區(qū)域的分布和提供訪問的有效用戶帶寬考慮,按照日常普通的計算機以無線300Mbps速率的數據吞吐量作為參照,如果數據終端比較多,可再增加AP數,基本保證每個AP至多接入30個300Mbps無線用戶接入(最多可64個無線用戶接入)。
4.5第五步
根據無線局域網的工作原理,在多個子頻道同時工作的情況下,為保證頻道之間不相互干擾,要求兩個頻道的中心頻率間隔不能低于25MHz。在一個蜂窩區(qū)(Cell)內,直序擴頻技術最多可提供3個不重疊的頻道同時工作。所以在無線局域網AP設備具體的配置時可對工作子頻道按頻道1、6、11的規(guī)律錯開設置,相鄰的無線AP在具體布置時也盡可能避開工作子頻道的干擾問題。
這樣校園網,在教室內就形成了微蜂窩覆蓋的無線網絡。無線微蜂窩覆蓋,就是將多個AP形成的各自的無線信號覆蓋區(qū)域進行交叉覆蓋,各覆蓋區(qū)域之間無縫連接。所以AP通過雙絞線與有線骨干網絡相連,形成以固定有線網絡為基礎,無線覆蓋為延伸的大面積服務區(qū)域。所有無線終端通過就近的AP接入網絡,訪問整個網絡資源。微蜂窩覆蓋大大擴展了單個AP的覆蓋范圍,從而突破了無線網絡覆蓋半徑的限制,用戶可以在AP群覆蓋的范圍內漫游,而不會和網絡失去聯系,通信不會中斷。[4]
5.結束語
該方案可以有效地使多媒體教室形成無縫連接的無線微蜂窩覆蓋,所有在教室的學生和教師都可以通過該網絡進行上網學習,大大提高了上網的靈活性,同時也方便了管理人員對教室的管理。同時,無論是從無線局域網的可靠性、可擴展性和易管理性等方面,都有較好的性能。
參考文獻:
[1]王秀芳,呂芙蓉等.WLAN技術在高校校園網建設中的應用[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32-34.
[2]方彬彬.無線局域網技術在開放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12):9873-9875.
[3]雷緒懇.WLAN應用方案[J].移動通信,2004(3):41-43.
[4]StallingsWilliam.無線通信與網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0-21
關鍵詞: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挑戰(zhàn)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7-0287-04
一、新媒體基本含義
搜索一下“百度百科”即可發(fā)現,關于媒體的解釋是指傳播信息的載體或平臺,能為信息的傳播提供平臺的就可以稱為媒體。這不失為一個通俗的注解。媒體發(fā)展到現在已經有了傳統(tǒng)和“現代”(即新媒體)之分。傳統(tǒng)媒體主要是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而“新媒體”就是指繼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之后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tài),包括:互聯網、網絡廣播、網絡 電視、手機電視、IPTV.、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觸摸媒體等。不論新媒體還是傳統(tǒng)媒體,其本質工作都是進行媒體傳播。媒體傳播的基本要素包括傳播的信息,信息的提供者,信息的接受者(受眾),信息傳播的載體。
在一般意義上,人們把傳統(tǒng)媒體界定為報紙、雜志、書籍等印刷媒體和廣播、電視、電影等電子媒體,這是和媒體自身發(fā)展的歷史狀態(tài)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也可以說好是對媒體業(yè)歷史過程的自然總結。而新媒體(New Media)一詞最早見于 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 P?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開發(fā)計劃書。1969年,美國傳播政策總統(tǒng)特別委員會主席 E?羅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總統(tǒng)提交的報告書中,也多處使用了“New Media”一詞。由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流行并迅速擴展至全世界。對于新媒體的界定,一般認為具有區(qū)別于傳統(tǒng)媒體的介質、載體和傳播平臺、手段。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也可稱為數字媒體或者網絡媒體,它是建立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基礎之上并發(fā)揮傳播功能的媒介總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認為,新媒體是以“數字化”和“互動性”為根本特征,目前主要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網絡電視等媒體形態(tài)。它除了具有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tǒng)媒體的基本功能外,還具有交互、即時、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新媒體不僅僅屬于大眾媒體的范疇,而是全方位立體化融合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方式,以有別于傳統(tǒng)媒體的功能影響我們的社會生活。楊繼紅在《新媒體融合與數字電視》一書中把新媒體界定為凡是經過以網絡為主要代表的新媒體的廣泛參與和傳播而造成重大社會影響力的事件。這些事件將網絡和廣大網民推向了歷史的前臺,造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縱觀2005- 2009年有關新媒體的相關研究發(fā)現,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對當今社會信息的傳播和社會輿論產生著深刻影響,一些學者認為新媒體力量的凸現會對傳統(tǒng)媒體產生巨大的沖擊力。由此我們認為,新媒體就是以計算機網絡為基本載體,以各種快捷網絡(有線與無線)傳播手段為介質,包括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等,相對于傳統(tǒng)的報刊、雜志、廣播、電視四大媒體,新媒體又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這些新媒體在承擔傳統(tǒng)媒體的基本功能之外,又深刻影響著社會輿情和公眾心理的新型傳播力量。
二、新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構成嚴峻挑戰(zhàn)
近幾年來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的基礎就是網絡的飛速發(fā)展帶動了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一)傳播狀態(tài)方面的面對面、點對點方式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固化了的由單點到多點傳播方式的挑戰(zhàn)。新媒體可以通過用戶參與互動,信息的受眾在某個時候也是信息提供者。傳播機制是多點對多點、全立體的傳播機制。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進行傳播,使得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反饋及時。新媒體不僅擁有人際傳播和大眾媒體的優(yōu)點,而且每個參與者對所關注的內容都有自主的控制權和選擇權,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一點對多點的局限性。新媒體的基礎是網絡,而網絡是沒有邊界的,不受地域限制,每個人都有在網絡上傳播的權利,而傳統(tǒng)媒體明顯受地域、時間、不同人群的限制。網絡媒體可融文字、廣播、畫面為一體,相比于傳統(tǒng)媒體更有效生動直接,使受眾更容易接受傳播者的信息。傳統(tǒng)媒體主要是通過發(fā)行、廣播的方式進行傳播,固定時間,固定方式,也基本固化了渠道。它基本遵循著由單點到多點的傳播方式,很少有信息反饋或者反饋很慢。
(二)傳播信息的海量性和易檢性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內容單一、時效性和互動性不足。新媒體具有資源優(yōu)勢,內容豐富,時效性、互動性及高度參與感強。缺點是因為海量內容,其監(jiān)管審查的難度,導致其信息缺乏嚴謹性、深刻性,權威感。即使有深刻的內容,也很難在海量信息中出頭。而新媒體借助計算機網絡,大規(guī)模上傳和龐雜信息,以即時快捷的方式直達受眾,個性化的方式為廣大用戶消費信息提供了很多方便。當前,新媒體的典型代表是Web2.0、sns(網絡聊天室)。有學者就認為“Web2.0”就是一個關于網絡時代各種“微內容”技術與服務的“總成”。所謂“微內容”所指的是可以是整合了文字、圖片、視頻、直播、訪談、論壇、博客、短信、手機報、flash等 20多種網絡傳播形式,可以表現為一個博客,一條評論,一張圖片,一段視頻。在新媒體的業(yè)務開發(fā)和技術研究者中,很多人吧web2.0看做是一系列的技術,或者看做是一個技術時代。其實web2.0技術所帶來的沖擊,已經遠遠走出了技術的領域。它為新媒體的使用者提供了可以使用媒體的交互平臺。它在支持著媒體傳播雙向化的同時,也支持著用戶制作的內容被更多的用戶分享,支持著進入這個交互和分享平臺的人們相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它支持著一個“媒體全民化”的時代,是這個支持“上傳”的技術體系和一系列應用方式,將話語權還于民,更支持著那些有表達欲的人們成為自媒體創(chuàng)造者。“用戶創(chuàng)造內容”,正在深刻地影響并深刻改變媒體與手中關系的根基。如果我們檢視一下近幾年來新媒體典型案例就可發(fā)現,頻頻出現在國內網絡的華南虎照片事件、孫志剛事件、香港艷照門事件、河北李剛門事件等,都不失為這方面的經典。在這些事件中,網民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些事件都是近年來眾所周知的新媒體事件。傳統(tǒng)的報紙版、期刊、圖書、廣播電視都受一定平面載體的制約,表現出時間和空間的強約束性,缺乏訊息傳播的自由度和空間度。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形式相對單一,要么是文字,圖片單一展示。或者廣播電視等音視頻推送。由于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都是單向傳播,沒有受眾的信息反饋這一環(huán)節(jié),受眾只能被動接受信息,而缺少公開就信息發(fā)表意見的途徑,其互動性和時效性均顯不足。
(三)新媒體的多面全覆蓋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媒體的許多傳播盲點。與傳統(tǒng)媒體的標準化制作、程式化信息傳播不同,以網絡為依托的新媒體,憑借其技術特性,為滿足公眾的個體化信息需求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從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手機畫面,北京奧運會、神七升天,普通公眾運用手機、互聯網絡等新型媒體終端滿足個人信息需求的例子比比皆是。內容也從單純的娛樂惡搞到主流新聞無不包含其中。這些新媒體的出現,使傳統(tǒng)媒體報道的力量更加具體、豐富和形象。
據權威研究機構發(fā)表的數據表明,僅2008年上半年,中國使用網絡視頻的網民就高達1.6億,相當于每1.3個網民中就有一個網絡視頻用戶。這種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最大區(qū)別是它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內容提供商、視頻運營商和終端用戶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成、上傳、瀏覽及消費產業(yè)鏈和產業(yè)營銷市場。比如說當前流行的網絡視頻點播技術,就是根據用戶的需要播放相應的視頻節(jié)目,它的特點是:改變用戶過去被動式看電視的不足,專業(yè)視頻網站服務網民。又比如P2P播放平臺系統(tǒng),它的最大特點是允許用戶通過中心的服務器協調來互相溝通和交換信息、文件,并且可以“點對點”下載所需要的內容,它要求用戶在下載視頻內容的同時,通過自己的電腦主機繼續(xù)上傳內容。到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以搜狐視頻、QQ播客、新浪播客、土豆網、酷6網、優(yōu)酷網、網易播吧等為代表的點播市場和信息平臺。網絡視頻業(yè)務之所以能夠如此快的興起,正是來源于網民對于良好的用戶體驗的追求。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垂直視頻分享網站,在技術、內容、營銷等方面已經形成了專業(yè)性特色而且都獲得了風險投資,在資金、技術、產品、品牌等方面具有競爭優(yōu)勢;訪問量居于國內領先地位,影響力居高不下,同時也在構筑自己的商業(yè)運營模式。而這些都是以前傳統(tǒng)媒體不曾擁有的市場資源。
三、新媒體沖擊下傳統(tǒng)媒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隨著以網絡為基礎的新型媒體介入傳播領域,對傳統(tǒng)媒體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沖擊波,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從傳播主客體上看,傳統(tǒng)媒體已然扮演著權威性、程式化特點。在長期的傳播實踐中,傳統(tǒng)媒體主要承擔了意識形態(tài)整合、社會意識整理、大眾精神重塑的社會政治功能,形成了一整套為社會所廣泛承認的行業(yè)規(guī)范和職業(yè)倫理,以報刊、圖書、廣播電視的程式化、規(guī)范化、標準化為各類篩選信息增加權威性,一般承當與民間傳播方式有別的主流傳統(tǒng)媒體的重任。所以,傳統(tǒng)媒體在人們心目中具有真實可信的權威有較完備的組織機構與人才網絡,具有品牌效應。受眾經過長期的培養(yǎng)后,一般的消費習慣也養(yǎng)成了穩(wěn)定的接受心理,把圖書、報刊、電視和廣播作為判斷信息真?zhèn)紊踔辽鐣庾R的重要依據。這種傳統(tǒng)的消費方式目前已然占據著媒體市場的半壁江山。但這種狀態(tài)已經受新媒體受眾市場分割的擠壓而變得步履蹣跚,圖書出版、報刊營銷、電視廣播等領域受眾分化流失日益嚴峻。
第二,從傳播內容上看,新媒體朝著豐富、快捷、個性和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克服了傳統(tǒng)媒體平面化、格式化、平板化的時空限制。而傳統(tǒng)媒體受紙質載體和傳播渠道的限制,篩選和甄別信息的過程有較長的時滯,信息的制作和受意識形態(tài)的制約較明顯,信息的消費也表現出較高的權威性和不可選擇性。而新媒體面對的是海量的信息,幾乎人們能想到的內容都可以不受限制,容納能力難以估量,同時,網絡媒體在信息化工具的支持下,信息更全面、更廣泛,能及時,隨時更新,并瞬間傳遍全球。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tǒng)媒體市場形成擠壓甚至替代,并把低齡化人群逐步吸引到自己的消費群落中來,使傳統(tǒng)媒體的定位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zhàn)。
第三,傳播方式上看,新媒體促成了信息在受眾之間實現眾人對眾人之間的雙向交流,個體化表達特征日益突出。而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依舊保持著信息單向流動,受眾被動選擇的尷尬局面,信息提供平臺和受眾之間缺乏有效的反饋溝通渠道。例如,從跑馬圈地向品牌運作階段的過渡中,倍受內容困擾的各類視頻網站,開始圖謀更大的產業(yè)版圖和話語可能。而且,隨著網絡內容制作的日益豐富,信息運載平臺的媒體化、影視化嘗試已然走到前臺,視頻網站進入影視制作領域將成為一種趨勢。面對這樣的競爭格局,傳統(tǒng)媒體還難以做到向新媒體那樣推出自己的電子郵件、電子論壇、電子視頻等,為自己的受眾提供充分的互動空間,為個人和非專業(yè)的組織、團體參與社會傳播、接近新聞源和新聞發(fā)生地提供機會。
第四、傳播功能上看,兩者的發(fā)展趨勢呈現出不斷綜合、可選擇性的特色。傳統(tǒng)媒體的功能大多是單一的,例如圖書僅供閱讀、報紙僅供瀏覽,廣播僅供收聽,電視雖聲畫文并茂,但卻不能用來進行信息傳輸或處理。新媒體則可以綜合三大傳統(tǒng)媒體的特點,集文字、聲音、圖形和圖像于一體,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豐富多樣的傳播功能融合于一個系統(tǒng)之中,為受眾提供全方位、多維的信息服務,使受眾在網上可以有選擇地瀏覽各方面的信息,對于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反復觀看,還可以將有關內容下載到個人電腦上或者通過打印機打印出來。而傳統(tǒng)媒體依然是傳播業(yè)的主體,網絡傳播咄咄逼人的發(fā)展態(tài)勢給傳統(tǒng)媒介帶來巨大的影響和壓力。
四、傳統(tǒng)媒體營銷空間的拓展策略
新媒體的日益崛起,無疑給長期僵硬的媒體市場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帶來媒體市場的重新洗牌,進而推動媒介形態(tài)的快速變革。從目前的基本市場格局來看,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尚可兼容并進,共享市場份額。但需要關注的是,傳統(tǒng)媒體在與網絡媒體的整合中,如何面對市場份額縮減、市場容量狹小等方面的現實挑戰(zhàn),能夠借助新型媒體的技術和載體實現華麗轉身,采取有效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充分利用好支撐在新興媒體背后的新技術,提升傳統(tǒng)媒體的價值,增加傳播手段,重新為自己的贏得生存空間。
(一)盡快實現傳統(tǒng)媒體基礎上的新媒體融合,打造媒體新格局。在目前日益激烈競爭新聞出版業(yè)環(huán)境下,新媒體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tǒng)媒體尚有一定的依賴性,主要是新媒體尚不具備完整的采訪、編輯、制作方面的獨占權力,更多的表現為一定商業(yè)性的運作程式,它的新聞信息來源還擺脫不了對傳統(tǒng)媒體的依賴。許多受眾已然保有“早上聽廣播,白天看報紙,晚上看電視”習慣。這為傳統(tǒng)媒體適時而為、應時而變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我國人民大眾認知程度較高的傳統(tǒng)媒體,在信譽、品牌、權威性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傳統(tǒng)媒體擁有一支龐大的訓練有素的記者隊伍,對于新媒體來說,組建自己的新聞采集隊伍,不僅存在著政策方面的障礙,還存在著無法承受的成本開支,更重要的是難以在短時間內見效。傳統(tǒng)媒體的采編經驗、采編方法、采編手段等,一旦結合網絡的特性,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網絡上,必然會結出更加燦爛的奇葩。因此,未來的傳統(tǒng)媒體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戰(zhàn)略、結構、機制和人員的重新布局而不是被新媒體所取代。因此,和傳統(tǒng)媒體結合實現雙贏策略,是新媒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條重要出路。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的新聞出版改制正是應對這種挑戰(zhàn)的生動例子。
(二)加快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開拓新型營銷手段。新媒體行業(yè)的迅速崛起帶動了互聯網、無線網絡、數字電視、傳統(tǒng)連鎖渠道等眾多行業(yè)的變革、轉型和融合。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新媒體行業(yè)中移動新媒體和網絡新媒體收入總和達到 1,350.00億元,占到中國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總產值的1/4,到2009年這一比例呈擴大趨勢。對于我國的媒體行業(yè)來說,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兩種形式進行資源整合,形成優(yōu)勢互補,是今后的發(fā)展趨勢,現在這兩種媒體已經開始融合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在這方面許多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已經在嘗試建立自己的新媒體平臺,同時還通過與網絡新媒體、電信運營商等進行深層次的互動和合作,以求在新媒體領域進一步發(fā)展??梢灶A見,隨著 3G的運行和無線網絡技術的進步,無線網絡、手機電視、手機網游、動漫等手機新媒體將充分融入新媒體領域,而且會迅猛地嫁接傳統(tǒng)媒體的發(fā)展空間,為更加廣泛的受眾提供及時快捷的信息服務。
(三)重新塑造品牌,開拓營銷市場,提升傳統(tǒng)媒體的競爭力。艾瑞咨詢推出的《2008~2009年中國網絡視頻行業(yè)發(fā)展報告》僅就中國網絡視頻的統(tǒng)計顯示,受惠于網絡視頻營銷的高速成長,在多種外部利好因素促進及行業(yè)各方努力下, 2008年中國網絡視頻市場規(guī)模達到13.2億,其中企業(yè)付費市場規(guī)模達到7.4億,比上一年增長124.6%。艾瑞咨詢認為,中國網絡視頻市場規(guī)模尤其是企業(yè)付費市場規(guī)模的跨越式增長,標志了網絡視頻運營商以視頻營銷為基礎的盈利模式逐漸清晰。計劃經濟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傳統(tǒng)媒體,依賴自身的權威地位和意識形態(tài)定位,基本上形成了只負責生產,不負責銷售的信息制作傳播格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yè)政策的進一步放寬,圖書市場、報刊市場愈來愈受到電子網絡市場的擠壓和分割,已有的品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例如圖書的選題策劃、編輯出版,正規(guī)出版社因體制僵化,不具備靈活性而難以與民間出版公司競爭,報刊的編輯與發(fā)行分離難以即時反映受眾市場的閱讀需求,廣播電視傳統(tǒng)信息制作形式、話語方式難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受眾接受心理等,這些都是傳統(tǒng)媒體在新形勢下競爭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強化市場競爭意識,深化新聞出版改革,在改革中重新塑造品牌資產,積累品牌價值,占領品牌高端市場,加強營銷團隊和渠道建設,將成為新媒體時代應對挑戰(zhàn)的不二法門。
參考文獻:
[1] 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范靜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 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2008-07-24.
[3] 翟學智.傳統(tǒng)媒體與網絡媒體競爭中的出路與對策[J].傳媒,2007,(3).
[4] 呂芳,李志剛.試論網絡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競爭與融合[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3).
[5] 廖云.試論網絡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共存關系[J].湖北民族學院學:哲社版,2003,(5).
[6] 張任明.迅速開放傳播通道――危機中的政府傳播對策[J].公關世界,2003,(10).
[7] 李姝陽.新世紀網絡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互補[J].湖南社會科學,2001,(2).
[8] 程世壽,劉潔.現代新聞傳播學[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Emergence of the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business strategy
QIN Yan
( Chinese society newspaper office,Beijing 100032,China)
作者簡介:楊啟飛,女,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yè),主要從事新聞學研究。
摘 要:從數字化、網絡化再到如今的智能化,“物聯網”的建立標志著信息傳播技術取得了的新進展,帶動了傳媒的轉型和升級。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引發(fā)傳播智能化的轉型和升級,促進傳播平臺的爆炸性擴容,催生“內容生產”與新興傳播方式的高度融合,促進傳媒傳播效果的關鍵性變革。
關鍵詞:物聯網;傳媒轉型;發(fā)展戰(zhàn)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5-0071-02
“物聯網”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凱文?艾什頓提出(1999年):物聯網是將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的網絡。2005年11月,國際電信聯盟2005年年度互聯網報告――《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由于物聯網在軍工產業(yè)、災害預警、日常生活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具有深遠的前景,近年來,各大國家紛紛提出與物聯網相關的信息化戰(zhàn)略。2009年8月,國務院總理提出建立“感知中國”中心的意見,并確定在無錫建立國家傳感網創(chuàng)新示范中心。從此,物聯網正式被列為我國新興戰(zhàn)略性產業(yè)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
“物聯網”具有互聯網的普遍性特征,是互聯網在形式上的延伸與擴展,在物聯網時代,物物皆媒體,每個物體都是一個媒介終端,物傳媒化了,而傳媒發(fā)生了爆炸性的擴容,傳媒物化了,人們真正進入了“傳媒化生存”時代。這一切必將對現代傳媒的發(fā)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具體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論述:
一、物聯網引發(fā)傳播智能化的轉型和升級
物聯網所涵蓋的信息技術手段使網絡的價值和內涵得到了延伸,實現了人與物之間的相交相融,使泛在的、無處不在的網絡環(huán)境得以形成。而泛在的網絡進一步對使傳播的廣度和深度產生了影響,推動著傳媒的轉型與升級,不斷實現傳播智能化。
首先,物聯網有著不同于互聯網的新興傳播介質。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主要靠反復刺激受眾,通過不斷的刺激使受眾產生記憶,從而影響受眾的行為,但是人的記憶會隨著時間和刺激頻次逐漸衰減,這種被動呆板的傳播顯然不能取得長期效果。而物聯網中,每個物體都是一個信息源、一個獨特的傳播介質,具有主動搜尋、自動播報和識別等功能,能主動篩選出對受眾行為有價值的信息,并對目標受眾進行信息跟蹤與控制以便實時掌控,實現了傳播的智能化。例如,物聯網電視安裝了許多攝像頭,能精準地捕捉到觀眾的表情變化、目光聚焦點、聚焦時間等信息,并把這些信息數據化,迅速分析出觀眾的喜好,以便在后續(xù)播出的電視節(jié)目中迎合觀眾的喜好,達到智能傳播。
其次,物聯網時代傳播時所考慮的因素有了很大變化。傳統(tǒng)媒體在傳播時考慮的主要是到達率、覆蓋率等,互聯網時代傳播時考慮的主要是互動點擊率、信息搜尋的有效性等。而物聯網不需要考慮這些,從媒體工具的角度來說,物聯網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在不知不覺中與人們發(fā)生關系,就像智能化的“傻瓜網”,誰都會使用,誰也離不開。
由于物聯網的興起,一場傳播革命在所難免。作為與物聯網聯系緊密的傳媒產業(yè)則必須高度關注物聯網的最新進展動態(tài),及時應對,實現自身的智能化轉型與升級。
二、物聯網與傳播平臺的爆炸性擴容
物聯網激起人們對物體、自然、社會進行信息跟蹤與控制的浪潮,將數字化、網絡化的普及進一步推向了智能化控制的普及。其興起吸納了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廣泛交流與控制,使人們獲取信息、享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層次、多領域,實現了傳播平臺的爆炸性擴容。
首先,物聯網的出現擴展了傳播媒介的范圍。傳統(tǒng)的大眾媒介無外乎廣播、報紙、電視、網絡,而物聯網環(huán)境下,物體通過其所安裝的電子標簽、傳感器、二維碼等與無線網絡相聯結,對固有的、彌散的、非集中化的信息進行循環(huán)的“生產”與“再生產”,這更大程度上消除了對于媒介性質的認識,甚至可以認為“物體即媒介”[1]。 每個物體都成為信息的載體,通過動態(tài)的變化向外界傳播信息,所以物體本身也就成了一種傳播媒介,有多少物體,就有多少傳播媒介,傳播媒介的范圍得到了極大擴展。
此外,物聯網還擴展了人與人交流互動的空間,即傳播空間。物聯網突破性地改變了以往的互聯網為人們提供的虛擬的、局限于人與人之間的空間,實現了對物體的控制,使對現實物理世界的感知與互聯成為可能。人們可以通過智能控制設備,完成與物的信息互動與交流,如通過物聯網點播節(jié)目、觀看現場直播、進行現場投票等等。由于物聯網的作用,受眾與傳媒機構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受眾不僅可作為信息源進行信息傳播活動,也可以接受其他信息源的反饋,從而實現各信息源間的信息互動[2]。最常見的即電信網、互聯網和有線電視網的三網融合,融合后,人們能通過物聯網的媒介作用實現對通信、網絡和節(jié)目的隨意控制,并最終實現傳播平臺的爆炸性擴容[3]。
三、物聯網催生“內容生產”與新興傳播方式的高度融合
雖說在互聯網無處不在的今天,數據技術發(fā)展迅速,一些大型網站通過搜集、計算用戶的瀏覽數據,能夠分析掌握這些用戶的意愿和習慣,為媒體提供精準的信息投放服務。但由于網站的瀏覽用戶大部分是經常上網的人,因此,這些信息只能針對那些經常上網的人群進行投放,區(qū)域性、群體性和片面性極大,不適合許多其他類別信息的投放。
而在物聯網時代,物聯網催生了傳播終端的“內容生產”與新興傳播方式的高度融合。使二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例如,洗衣機作為一個廣告終端,可以在用戶選擇洗滌產品時生產出有關“洗滌產品”的內容,具體表現在洗衣機根據用戶所洗衣物的材質進行相關廠商具體型號的洗滌產品的推送,或給用戶展現洗滌產品和洗滌過程的服務廣告。這些“內容”的傳播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廣播式”的不確定的傳播方式,采用“定制”式的新興傳播方式,根據物聯網獲取的物品參數信息,為用戶量身定制應推薦的信息。
由此可見,物聯網催生了“內容生產”與新興傳播方式的高度融合,使傳播方式更加優(yōu)化,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是信息少而精,傳播更具有針對性,同時減少以往信息泛濫引起的受眾的反感。這種新興傳播方式改變了以往目標受眾不明確的狀態(tài),直接與用戶所處的物理信息進行互動,從而有針對性地對所獲得的不同物理信息進行不同的、差異化傳播,傳播的信息因此也是用戶最想了解的信息,能夠得到最高的接受度和認可度,是較為有效的信息投放。在此傳播過程中,如果再投放一些與產品相關的、附加的使用輔助信息,如怎樣洗衣服節(jié)約水,怎樣洗不傷衣服等,則會討得更多受眾的歡心,從而產生或強化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
二是即時性。即所傳播的信息到達受眾之時正是受眾最需要之時。比如,當用戶使用裝有傳感器的洗衣機洗衣服時,洗衣機會提醒用戶該用什么種類的洗滌劑,而這提示恰好是在用戶要放洗滌劑時所出現的,因此能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三是反饋更快,更直接,更準確。物聯網時代,供給者的信息將呈現高度透明化,傳播者能通過傳感設備獲取第一手的反饋信息。因而,傳播者可以針對特定需求對信息做細部的修正以滿足受眾需求。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洗滌產品的市場變動看出用戶對傳播信息的反饋,這些以往傳播過程中無法獲得的、精確的市場反饋信息,比問卷調查、抽樣訪談都要真實可靠,快捷方便。
由此可見,建立一個立足于產品和客戶的,能提供完整有效信息的信息收集與分析系統(tǒng),對于產品的設計、定位等都能提供準確的參考。
四、物聯網環(huán)境下傳媒傳播效果的關鍵性變革
信息總是通過媒介由信息源流向受眾。在傳統(tǒng)的傳媒環(huán)境下,廣播、電視作為主要傳播媒介,承擔著信息控制中心的角色,大量的信息源都要通過它們才能到達受眾。但在大眾傳媒高度發(fā)展的態(tài)勢下,媒體數量激增,加上信息量很大,導致信息傳遞呈現出“爆炸式”、“轟炸式”的特點,而受眾只能被動接受,久而久之便產生疲憊感和抵制心理,傳播效果自然不佳。
而在物聯網環(huán)境下的新型傳媒空間中,幾乎每個人都能通過物聯網實現對其他物體的信息交流與控制,使原有媒體信息按要求有序提供。傳統(tǒng)傳媒的信息控制中心地位日漸萎縮,普通受眾的信息控制中心地位得到發(fā)展。大眾傳媒不再是必需品,而受眾作為信息的接受源兼控制中心,能使信息按自己的意愿流動,有了選擇性接收信息的權利,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取和選用,傳播效果自然大大提升。
此外,物物皆媒體使受眾行為更容易被物聯網的信息數據平臺收集并進行分析,大量的信息分析處理能夠使不同受眾行為間的細小差異得以數據化直觀化,利于傳播者對受眾定位做出細微調整,使傳播戰(zhàn)略細分化。例如,產品商通過在超市的產品陳列框內安裝傳感器和具備面部識別功能的攝像頭實現數據搜集。攝像頭可以分析出購買者的性別、年齡、購買時間,以及對該產品表現出的喜好程度,傳感器則可以記錄購買者在陳列框前的停留時間、“拿起――放下”的頻率等。而所有這些信息都將同步上傳至云服務器。產品商據此可分析:何種性別、年齡層次和地區(qū)的人喜歡在一天中的哪個時段購買產品、人們對產品的賣相是否喜歡等。這就為產品廣告的精準投放提供了依據,若輔之合適的營銷手段,該產品必能實現成功營銷。
傳統(tǒng)媒介環(huán)境下,許多廣告主不知道50%的廣告費浪費在了什么地方。而物聯網環(huán)境下傳媒傳播效果的關鍵性變革給廣告主們帶來了福音。各廣告主應抓住機遇,實現產品的精確傳播和精準化營銷。
五、小 結
作為一個高度整合的信息與實時信息反饋平臺,物聯網給予了人們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促使傳播者對其傳播行為作出調整,加速了傳媒的轉型與升級。反過來,媒體及傳播者通過對更多實時信息的采集與利用,擴大傳播層面,優(yōu)化傳播方式,對物聯網的影響也甚為巨大。物聯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傳統(tǒng)互聯網加入物聯網和移動網后,正在形成下一代互聯網,這將大大推進網絡傳播和媒介融合的研究,進而推進整個傳媒領域的發(fā)展。面對如此大的發(fā)展機遇,傳媒行業(yè)應當從戰(zhàn)略層面思考如何在物聯網環(huán)境下不斷拓寬傳媒產業(yè)領域,創(chuàng)新傳媒業(yè)務服務方式,不斷促進傳媒的轉型與升級。
參考文獻:
1 石長順,石婧.物聯網的傳媒化生存[J].新聞前哨,2011(1).
關鍵詞:計算機病毒;特點;防范
中圖分類號:TP30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8)27-1923-02
Preventing Meas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Virus
QIN Xiang-pi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uzhou in Guangxi, Liuzhou 545001, China)
Abstract: The computer virus are a group of computer instructions or procedure codes that. established in the computer that can destruct the data and computer program and can duplicate.The computer can cause some malicious results, for example, it can the destruct system file that can cause the system to be unable to move, delete the data file entirely, destroy the hardware, illegal invade the internal database larceny illegally and so on.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computer virus' characteristic, then discuss the preventing measures for virus.
Key words: computer virus; characteristic; preventing
1 引言
隨著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的普及,計算機在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已經成了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時,計算機病毒也接踵而至,給計算機系統(tǒng)和網絡帶來巨大的潛在威脅和破壞,比如在2006年與2007年發(fā)生的諾頓“誤殺門”事件與“熊貓燒香”事件給廣大計算機用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并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根據1994年2月18日國務院正式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安全保護條例》)。而現在較為普遍的定義認為,計算機病毒是一種人為制造的、隱藏在計算機系統(tǒng)的數據資源中的、能夠自我復制進行傳播的程序。計算機病毒一直是令人頭痛的問題,網絡病毒泛濫,肯定會嚴重影響網絡的正常使用。因此,了解一些關于計算機病毒及預防知識是必要的。
2 計算機病毒的特點
2.1 寄生性
病毒程序的存在不是獨立的,而是依附于其他媒體即宿主程序而生存。當病毒程序侵入到宿主程序中,就會對宿主程序進行一定的修改,宿主程序一旦執(zhí)行,病毒就被激活或者悄悄地隨著在磁盤系統(tǒng)區(qū)或文件中。比如寄生于文件中的文件型病毒、侵入磁盤系統(tǒng)區(qū)的系統(tǒng)型病毒等。
2.2 潛伏性
大部分的病毒程序侵入計算機系統(tǒng)之后一般不會立即進行活動,它可長期隱藏在系統(tǒng)中,只有在滿足其特定條件時才啟動其破壞模塊,這段等待時間就是病毒的潛伏期,在潛伏期間,病毒程序可能不斷地進行再生和傳播,也只有這樣它才可進行廣泛地傳播。至于特定條件指的是某個特定的時間或日期、某一數據改動等。
2.3 破壞性
任何病毒只要侵入系統(tǒng),都會對系統(tǒng)及應用程序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輕者會降低計算機工作效率,占用系統(tǒng)資源,重者可導致系統(tǒng)崩潰或損壞硬件。由此特性可將病毒分為良性病毒與惡性病毒。良性病度可能只顯示畫面、音樂、無聊的語句,或者根本沒有任何破壞動作,但會占用系統(tǒng)資源。惡性病毒則有明確的目的,或破壞數據、刪除文件或加密磁盤、格式化磁盤,有的對數據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
2.4 不可預見性
從對病毒的檢測方面來看,病毒還有不可預見性。病毒的制作技術在不斷地提高,病毒相對反病毒軟件來說永遠是超前的。
2.5 傳染性
病毒可通過軟盤、有線和無線網絡、硬件設備等多渠道自動侵入計算機中,并不斷蔓延。計算機病毒的傳染媒介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存貯介質,主要是軟盤、硬盤及光盤;二是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是在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支持下,采取計算機技術,以實現資源共享的環(huán)境,其中有大量的用戶機、服務器、工作站等設備,在共享使用時,傳輸的文件如果是染毒文件,那么這種病毒就會通過網絡傳播到四面八方。在今天,計算機網絡的時代,網絡將逐漸成為病毒傳播的一種主要媒體。
3 加強計算機病毒的防范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安全習慣
首先是盡量不要訪問一些明顯帶有誘惑性質的個人網站或不知名小網站,以及一些黑客網站,有些黑客網站本身就帶有病毒
或木馬。收到陌生的地址發(fā)來的郵件特別是包含一些誘惑性文字時,對其附件不可隨意打開,特別是附件為一些可執(zhí)行文件、WORD或EXCELY文檔時,如果一定要執(zhí)行,必須先下載到本地用殺毒軟件查過后才可運行。另外對一些別處拿來的軟盤、光盤最好先查毒后再使用。其次是使用復雜的密碼,有許多網絡病毒是通過猜測簡單密碼的方式攻擊系統(tǒng)的,因此使用復雜的密碼,將會大大提高計算機的安全系數。第三是新購置的計算機和新安裝的系統(tǒng),一定要進行系統(tǒng)升級,保證修補所有已知的安全漏洞,必須使用高強度的口令,經常備份重要數據。選擇、安裝經過公安部認證的防病毒軟件,定期對整個系統(tǒng)進行病毒檢測、清除工作。第四是要經常升級安全補丁,據統(tǒng)計,有80%的網絡病毒是通過系統(tǒng)安全漏洞進行傳播的,所以用戶應該定期到微軟網站去下載最新的安全補?。ū热?60安全衛(wèi)士)以防范于未然。
3.2 嚴格病毒防治的規(guī)章制度
嚴格管理計算機,應盡量保持專機專用與外網隔絕;不隨便使用別的機器上使用過的可擦寫存儲介質;堅持定期對計算機系統(tǒng)進行計算機病毒檢測;建立經常性的數據備份工作制度,重要數據做到每周甚至每天一次小備份,每月一次大備份;對主引導區(qū)、引導扇區(qū)等系統(tǒng)重要數據做備份;定期檢查主引導區(qū),引導扇區(qū),注冊表等;對局域網絡中超級用戶的使用要嚴格控制,對服務器的每一步操作,都進行登記入冊,記錄何人、何時進行何操作;在網關、服務器和客戶端都要安裝使用網絡版病毒防火墻,建立立體的病毒防護體系;一旦遭受病毒攻擊,應采取隔離措施,等機器上的病毒清除后再聯網。這些措施均可有效防止計算機病毒的侵入。
3.3 積極使用計算機防病毒軟件
通常,在計算機中安裝一套功能齊全的殺毒軟件,對做好病毒防治工作來說亦是不錯的選擇。目前,國內市場上的殺毒軟件有很多種,較好的有金山毒霸、卡巴斯基(桌面版)、諾頓防病毒軟件、瑞星2007、金山毒霸6、趨勢防病毒精靈2007、熊貓衛(wèi)士鉑金版等。金山毒霸可查殺超過2萬種病毒家族和百余種黑客程序,具備完善的實時監(jiān)控功能,支持多種壓縮格式,支持E-mail及網絡查毒,具有定時自動查殺等功能。國內的防病毒軟件通常具有運行迅速、資源占用低的特點,查毒能力和殺毒能力也都表現良好,只是在病毒處理方面還有待提高。國外的Norton系列及卡巴斯基也都是很不錯的殺毒軟件。但是選擇安裝任一款殺毒軟件都不可能一勞永逸,需要及時上網更新病毒庫。同時各個廠商的產品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和側重點,雖然各項的測試結果有高有低,但總體表現還是可以給用戶以信心的。
3.4 安裝防火墻軟件
對于網絡安全來說,可以選擇防火墻或防毒墻進行防毒。防火墻與防毒墻是兩種不同的設備,防火墻是對網絡數據流連接的合法性進行分析,雖然能夠阻止一些病毒的攻擊,但它是一種粗糙的解決方式,對那種從正常電腦上發(fā)送過來的病毒數據流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它無法識別合法數據包中是否存在非法病毒。而防毒墻則是為了解決防火墻缺陷而產生的一種安全設備,可以將數據流還原成文件,從而進行文件的查毒工作,對病毒的界定則更準確、可靠。防火墻軟件可以根據用戶的定義,實現網絡訪問控制,只有經過“同意”的用戶和數據才能進入你的系統(tǒng)。此外還能根據你的指定,開放或關閉某一端口,像對付沖擊波病毒,就可以用防火墻軟件將TCP的135,4444和UDP的69端口封閉。根據我們所使用的防火墻軟件顯示,直到現在網絡上還有大量“沖擊波”病毒不停的在試圖連接以上端口。另外用此類軟件還能防止一些黑客程序的入侵。目前國內此類軟件中做得比較好的有天網防火墻,它有個人版和企業(yè)版兩種。
總之,計算機病毒攻擊與防御手段是不斷發(fā)展的,要在計算機病毒對抗中保持領先地位,必須根據發(fā)展趨勢,在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上實施跟蹤研究,按要求安裝網絡版殺毒軟件,并盡快提高自己的電腦維護和上網操作的水平等。
參考文獻:
[1] 程勝利.計算機病毒及其防治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223-233.
關鍵詞:東北民俗;造型藝術;新媒體動畫
在經過了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時期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支持,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財政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我國動漫產業(yè)發(fā)展若干意見的通知》的精神指導下,近幾年來,國產動畫的創(chuàng)作在經歷了痛苦、迷茫和創(chuàng)新之后,國產動畫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使新媒體逐漸代替?zhèn)鹘y(tǒng)媒體成為當今主流。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tài),也稱為數字化媒體,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觸摸媒體和手機網絡等。新媒體動畫是指基于互聯網和移動無線網絡兩種介質進行傳播的動畫作品,它的特點是建立以數字技術為核心,以互聯網、移動網絡傳播模式的集視覺、聽覺、觸覺、生理、心理為一體的作品。它包括動畫短片、表情動畫、手機動畫和手機主題等,它以畫面、聲音、色彩為基本語言和媒介,創(chuàng)造直觀感性的藝術形象和意境,呈現其無限性、普及性、趣味性,拓展的空間非常廣泛,涵蓋面不斷擴大,不斷更新的風格樣式受到大眾的喜愛,尤其成為年輕人交流的主要方式,新媒體市場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新媒體動畫題材、風格樣式也在創(chuàng)新,同時刺激著網絡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增長。面對不斷擴大的年輕群體,創(chuàng)作出受他們喜愛的動畫作品,堅持傳承民族文化,是動畫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東北民俗造型藝術是生活在東北地域上的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與百姓的生活、生產、風俗、習慣緊密相聯,它具有普遍性、傳承性和變異性,反映了東北各族的人民文化底蘊。東北民俗造型藝術在世界文化史中獨樹一幟,民間年畫、民間剪紙、刺繡、泥塑等藝術表現形式,在現代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發(fā)展中仍保持著它獨有的魅力。而新媒體動畫作為一種活躍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制作技術的不斷更新,制作手段也越來越多;從動畫發(fā)展的歷史上看,它立足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基礎,把民間文化資源與新媒體技術有機地融合,是賦予中國新媒體動畫藝術生命的源泉。
一、豐富多彩的民俗造型藝術為新媒體動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十分豐富的素材
新媒體動畫在傳播、互動、娛樂和制作上,表現出較強的優(yōu)勢。為了使作品具有更加豐富的表現力,在風格的選擇、題材的運用和人物設計上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夸張性,以手機動畫為例,由于屏幕的限制,要求動畫作品角色的形象、色彩更加簡潔明了,突出主題和重點。在東北地區(qū)居住的少數民族有滿族、回族、朝鮮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錫伯族、哈薩克族、達斡爾族等,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仍然保持著各自的特點,塑造民族品格,從民族圖案、色彩中感悟民族文化,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是一個好的辦法。例如具代表意x的“薩滿文化”,“薩滿文化”中的面具圖譜、神偶、剪紙等造型藝術,具有獨特的特征。它包括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始祖崇拜。這三個部分從薩滿神偶造型、薩滿面具造型、人面巖畫、剪紙藝術等都直觀地表現出來。
如達斡爾族的紙偶藝術,用雞蛋殼作紙偶的頭,在蛋殼上繪有五官和發(fā)鬢,用小火柴盒貼紙剪紙畫作道具,服裝上繪有花、鳥、動物、水、云、風、龍等各類紋樣。這種北方民間造型藝術,散發(fā)著北方人特有的粗獷、奔放、淳樸、敦厚的氣息,造型結構組織較為嚴謹、細致、古樸含蓄,裝飾更加嚴密、飽滿而不留空隙,人物刻畫更加寫實。
而目前的新媒體動畫作品基本停留在簡單地照搬二維動畫的表現形式,畫面以單線平涂為主,造型過于簡單,沒能體現多媒體特點――豐富的表現力,新媒體動畫整體的風格上,還沒有形成一個標志性的特征,雜亂無章。隨著《泡芙小姐》《我叫MT》等網絡動漫的出現,幾分鐘一集的系列片形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各個網站紛紛推出了原創(chuàng)系列動畫短片,如妖氣漫畫網推出的《十萬個冷笑話》等作品,由此可見,要做出自己的特色還需要在色彩、風格、樣式和故事內容上下工夫。
新媒體動畫作品中的動漫形象多種多樣,像《悠嘻猴》《綠豆蛙》《兔斯基》中只是有一個形象或多了一些表情變化,故事情節(jié)還算完整,但沒有一個新穎獨特的故事。依靠色彩、人物、特效或是其他環(huán)節(jié)來支撐故事本身都是不可行的,創(chuàng)意和新觀念是新媒體動畫的關鍵。我們在新媒體動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作品故事的創(chuàng)造性、連續(xù)性,作品中模仿、抄襲現象增多,迷失了動漫題材的原創(chuàng)意識。隨著互聯網應用向手機等移動終端轉移擴展,手機與平板電腦都設有專門的動漫APP來推送新的動漫作品,這勢必增加大眾對動漫產品的需求量,動畫作品故事內容也隨之擴大,目前,人們已認識到了動漫劇本短缺和雜亂的問題,開始注重作品的內容、思想性、連續(xù)性和作品的持續(xù)性生存,如:《喜洋洋與灰太狼》《中國驚奇先生》和《俠嵐》,都是以系列劇推向市場,盡管作品在內容及表現形式存在一些問題,但從另一方面,人們已經認識到了作品題材和創(chuàng)意的宗旨了。2013年8月騰訊動漫平臺上線的動漫新作《中國驚奇先生》,內容主要講述了小道士王小二一邊苦追美女警花,一邊降妖除魔,又深陷警察、土豪、雇主的各方漩渦中的奇幻故事。作品迅速爆紅網絡,成為騰訊動漫破億的漫畫作品!再看一下國外優(yōu)秀的動漫作品,同樣也具有思想性、故事性,如2015年美國的3D動畫片《頭腦特工隊》,主人公11歲女孩萊利?安德森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她腦海中保存著無數美好、甜蜜的回憶,這就是人類的五種主要情緒:喜悅、悲傷、恐懼、厭惡和憤怒。喜悅是感情團隊的領導,他們致力于為小主人營造更多美好的珍貴回憶。某天,萊利一家從明尼蘇達州搬到舊金山,骯臟逼仄的公寓、陌生的校園環(huán)境、逐漸失落的友情讓萊利無所適從,情緒開始發(fā)生動蕩,負面情緒逐漸累積,導致“喜悅”和“悲傷”兩種情緒雙雙被擠出她情感的指揮中心,迷失在大腦記憶的溝壑之中。曾經內心美好的世界漸次崩塌。為了保護這一切,喜悅只有行動起來。從這部現代優(yōu)秀動畫片中可以看出,劇本題材還是繼續(xù)沿用了美國原有創(chuàng)作風格,充滿童趣,不分年齡、性別的人都很喜歡和接受的人物形象,流傳已久的各國神話和傳說,從全新的視角來表述他人已知的故事,別有新意。他們運用高新科技的三維技術,創(chuàng)造更精美、細致的畫面,給觀眾帶來震撼的直觀感受。在這些方面,恰恰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二、新媒體動畫的開發(fā)與應用對東北民族造型藝術起到了延伸與豐富的作用
信息時展的今天,在傳承動畫傳統(tǒng)藝術的同時,還需要我們發(fā)揚光大傳統(tǒng)藝術。東北民俗文化也經歷著吐故納新,不斷演變的過程。新媒體動畫的制作也應以現展的理念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補充、拓展、開發(fā)、完善,通過對外來的風格、技術加以融合和吸收,創(chuàng)造出既是本土的,又是世界的新媒體動畫作品來。2010年中央電視臺播映的以長白山為大背景,采用古老的長白山流傳的關于人參娃娃的傳說的動畫系列劇《長白精靈》,用擬人化的手法、富有想象力的情節(jié),向觀眾呈現了東北壯美秀麗的山河和民間童話故事。這一時期還產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大學生動畫作品,如取材東北民間傳說的動畫片《太陽雨》和《老鼠嫁女》,利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再現民族繪畫、剪紙、皮影等效果,利用軟件技術處理場景的空間關系并渲染出一些奇幻、神秘、空靈的空間效果,大大地豐富了畫面的色彩、空間、動作的視覺效果。進一步挖掘中國東北民族文化和民俗的歷史,把民間即將失傳的童話故事和神話傳奇加以搶救、整理和開發(fā),創(chuàng)造新、奇、特的動畫視覺效果,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節(jié)和多彩的人物造型,將成為現代動畫創(chuàng)作的潮流。
三、新媒體動畫創(chuàng)作加強了東北民族造型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