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項鏈莫泊桑賞析范文

項鏈莫泊桑賞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項鏈莫泊桑賞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項鏈莫泊桑賞析

第1篇:項鏈莫泊桑賞析范文

關(guān)鍵詞:《項鏈》 細節(jié)描寫 丟失

《項鏈》小說的結(jié)尾點明項鏈是假的,路瓦栽夫人辛苦十年的代價只不過等同于一掛價值五百法郎的假項鏈,使小說具有了動人心魄的震撼力!那么路瓦栽夫人脖子上的項鏈是怎樣丟失的?相對于作品的主題、情節(jié)而言,這個問題顯得太細小,甚至讓人覺得有鉆牛角尖之嫌,因而容易為讀者忽略。但在教學中,若能耐心引導(dǎo)學生去思考、去捕捉,透過細節(jié)描寫分析項鏈丟失的原因,卻可以收到激發(fā)閱讀興趣、深刻品味作品主題之功效。

項鏈究竟怎樣丟失,小說中并沒有明確敘及。從人物語言和敘述人語言來看,至少有這樣幾種可能:①丟在教育部的夜會上;②丟在路瓦栽先生給妻子披家常衣服的拉扯過程中;③丟在離開夜會后回家走過的街道上;④丟在拉晚兒的破馬車上。教學中還可引導(dǎo)學生分析各種不同的丟失項鏈的可能性。然而最合理的可能性是哪一種呢?所謂最合理的,當然是指最符合作品主題思想的(暴露了路瓦栽夫人虛榮心的)。

先就以上4種可能做出分析。從人物語言看,有①③④種可能性,但①③種可能性最后又被路瓦栽夫婦否定了:“我在部里的走廊上還摸過它呢”、“倘若你在路上失掉了它,我們可以聽得見它落下去的聲響”。他們肯定了第④種可能“一定是丟在車子里了”。于是他們找遍了所有車行,卻怎么也沒找到。從敘述人語言來看,作者著意描寫了路瓦栽先生給妻子披衣服的細節(jié),通過這一細節(jié),我們可以對項鏈的丟失作如下的分析與推測:在教育部長召開的夜會上,路瓦栽夫人狂熱地興奮地跳舞時,項鏈沒有丟,她還用手摸過,可見她在取得成功,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時,并沒有忘掉項鏈。而當她丈夫把一件帶寒傖味兒的家常衣服給她披上,讓她感到有失體面時,她卻沒把項鏈放在心上了!為了不讓穿著珍貴皮衣的女人們看見,她趕忙逃走;路瓦栽把她拉住,她卻連忙走下臺階。在這一“趕忙、連忙”的拉扯、逃跑過程中,她的精神已完全被怕有失體面的虛榮心所占據(jù),項鏈已完全被置之腦后了。在這種驚慌失措的情緒中,項鏈是最容易丟失而又不會引起人的注意的,因而我們可以說第②種可能性是最為合理的。其合理性在于它進一步表現(xiàn)了作品的主題:路瓦栽夫人借項鏈參加夜會,是虛榮心作怪;她為了保全體面而丟失了項鏈,更是虛榮心作祟。女主人公悲劇的成因,完全出自她愛慕虛榮的性格。

作者通過細節(jié)描寫,非常隱蔽、巧妙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看法,這種含蓄的寫法,把路瓦栽夫人愛慕虛榮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正如恩格斯所說:“作者的見解逾隱蔽,對藝術(shù)作品來說就逾好。”從情節(jié)安排上看,這個細節(jié)體現(xiàn)出人物思想前后的一致性,從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上看,這種處理,充分顯示了文學作品的含蓄性,從而也就使得這一細節(jié)更加耐人尋味。

第2篇:項鏈莫泊桑賞析范文

關(guān)鍵詞:高中英語;文學欣賞;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299-01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中校在開展英語教學過程中,采用灌輸語言知識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缺乏足夠的重視,使得英語文學作品的課程資源功能被忽視。我國2003年頒布的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指出,普通高中生應(yīng)在教師的指導(dǎo)下,欣賞較為淺顯的英語文學作品,然而事實上只有極少數(shù)高中院校真正在課堂上引入英語文學欣賞課。針對這一現(xiàn)象,本文展開了文學欣賞課教學實踐,并提出具體的教學方式。

一、高中英語文學欣賞課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根據(jù)季羨林、王宗炎等英語界前輩們的學習經(jīng)歷可知,文學作品對于初學英語的學生來而言,并不是不可觸及的,有趣的文學作品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因此,各高中校應(yīng)加大英語文學欣賞課程的設(shè)置力度,將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進行充分利用。

二、高中英語文學欣賞課的教學實踐研究

1、選用英語文學作品的原則

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為經(jīng)典名著,例如選入了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莫泊桑的《項鏈》,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等文學作品。

然而,僅依靠英語教材中的幾篇課文,難以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進行有效提升。因此,教師在選修課及課外閱讀中,可以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文學欣賞材料。在選用課外閱讀材料時,教師應(yīng)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簡單直至復(fù)雜。此外,英語教師還應(yīng)依照學生當前的英語學習能力,選用富有趣味與教育意義,且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名著改編本,如簡易英語讀物等。

2、英語文學欣賞課的教學模式

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前,需進行閱讀。閱讀不僅僅是讀者理解文本,而是與文本、環(huán)境之間進行交互,文學作品的交互注重讀者的閱讀過程及體驗。任何文學作品對于不同的讀者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在開展文學欣賞課時,應(yīng)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文學作品,多與其他學生及教師展開談?wù)?,加深多文本的理解。此外,還可采取寫評論、表演等形式,實現(xiàn)自身鑒賞能力的提高。

(1)文學作品的閱讀方式

對于篇幅較短的文學作品,教師應(yīng)充分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在完成閱讀后,讓學生將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用英文寫出或口頭匯報,通過結(jié)合閱讀與寫作,實現(xiàn)輸入和輸出的有機結(jié)合。對于篇幅偏長的文學作品,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文本的精選內(nèi)容,并在課外進行補充閱讀。例如在欣賞莫泊桑的《項鏈》(necklace)時,筆者先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小說的梗概,課后則安排學生在圖書室閱讀小說的簡本。

此外,還可采取拼圖閱讀(jigsaw reading)的方式,首先將文學作品分為三至四個部分,并讓每組學生閱讀其中的一部分,然后相互進行討論和交流,從而形成整體理解結(jié)構(gòu)。此種閱讀方式比較適用于時間緊迫且學習任務(wù)繁重的高中生,他們在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同樣得到了學習與鍛煉。

(2)文學欣賞課程的課堂討論

理解文學作品為高中英語文學欣賞課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課堂上應(yīng)當讓學生將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疑問表達出來,并引導(dǎo)其展開交流與討論。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再進行解答,從而培養(yǎng)其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不合理的解答,教師應(yīng)給予適當?shù)囊龑?dǎo)。在高中英語文學欣賞課中,強調(diào)審美式的學習,即讓學生與作品、作者進行互動,在感受作品魅力的同時,深刻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例如,在欣賞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時,讓學生將文本中描寫人物、景物以及情感等描述性段落找出,并引導(dǎo)學生賞析作品中的語言風格。此外,教師還可引導(dǎo)學生對作品的人物、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提升其對文學作品的感悟。

(3)文學作品評論

文學作品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有效的題材,而寫作又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與理解,兩者相互補充。學生在寫文學評論時,需將作品的作者、體裁、人物、主題、情節(jié)、自己的觀點等內(nèi)容包括在內(nèi)。學生完成作品的閱讀并對作品的內(nèi)涵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后,教師可讓學生寫文學作品評論,通過結(jié)合閱讀與協(xié)作,在加深學生文學作品感悟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表達能力的提高[3]。

(4)文學作品的編排與表演

英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編排、表演英語文學作品,學生在編演的過程中,對作品進行了深入的研讀,在劇本改編、背誦臺詞的過程中,學生對作品有了更深一步的感悟,英語語言的應(yīng)用能力也逐步提升。根據(jù)相關(guān)學者的研究理論可知,學生只有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才會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語言習慣。文學作品的編演正是為學生提供了理想的輸入教學活動。學生在編寫劇本時,會大量閱讀相關(guān)英語文本,觀看視頻錄像等,其研究的這些語言材料高于學生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但卻又是可理解的。編排好的表演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其同樣獲得了可理解的輸入。文學作品的編排與表演,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讀、聽輸入,高度關(guān)注英語語言材料的深層含義,因而為學生理想的英語學習輸入形式。

參考文獻:

[1] 殷志勇.高中英語英美文學欣賞選修課的開發(fā)與實施[J].教學與管理,2012,10(28):62-63.

第3篇:項鏈莫泊桑賞析范文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閱讀是一項最重要的語文基本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尤其是高中學生尤為重要。閱讀它也是學習、吸收知識必須具備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重要方法。閱讀教學不僅是學好語文的基礎(chǔ),而且是學好其他各門功課的基礎(chǔ)。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進行有效閱讀教學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所關(guān)注的問題。

一、構(gòu)建個性化的課堂,促進深度對話教學

接受美學認為主題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作者對小說主題的基本把握和讀者的人生體驗、閱讀視角,共同形成多元化、個性化的主題解讀。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不能再以探究作者的原意為中心,而應(yīng)該是讀者從自己的已有的閱讀積淀和情感積蓄出發(fā),去建構(gòu)個體的獨特意義。筆者曾觀摩過一節(jié)《項鏈》課堂教學,該執(zhí)教老師不是從傳統(tǒng)課堂中的情節(jié)、人物、題旨、草灰蛇線、伏筆等問題直接切入,而是從人物論、主題辨析、原型溯源三個方面來構(gòu)建課堂,整個課堂設(shè)計很有新意深度,富有個性。教師首先將本作品放入作家創(chuàng)作的整體背景之下,引入莫泊桑的作談和18世紀的婦女觀,激發(fā)學生對馬蒂爾德的“變”意義的探討,思考文學作為人學的永恒意義。在主題辨析環(huán)節(jié)中,將學生主張的小說主題與名家的論斷一起呈現(xiàn),在平等的語境中,實現(xiàn)眾聲喧嘩,達成“多旋律”認識。在原型溯源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初步掌握“原型批評”的方法,將《項鏈》故事和“灰姑娘”模式的情節(jié)進行比照,在更深的層面上回歸人物和主題的探究。這樣完成對女主公馬蒂爾德飽滿形象的理解。該教師把特定的文本置于不同文本語境中來建構(gòu)意義,用文本批評的方法來探究文章表面意義和深層意義,實現(xiàn)了個性化課堂設(shè)計,完成深度闡釋,閱讀教學中的對話非常精彩高效。

二、多方面指導(dǎo)學生閱讀

語文閱讀,可以是教師有計劃、有步驟的指導(dǎo)學生閱讀,也可以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準相關(guān)課題,進行較深入的閱讀?;诰W(wǎng)絡(luò)運用的語文課堂學習,就加強了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使學生的閱讀量增大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深入多了。

1.學習過程探究化。通過設(shè)置綜合化的問題,引領(lǐng)學生深入思考,經(jīng)由探究化之路。如理解《藥》這篇小說,設(shè)置“探究《藥》的人物命名”這一問題,就能引領(lǐng)學生去列出課文所有的人名并思考其內(nèi)涵:主人公為何姓“華”與“夏”?名字中的“栓”與“瑜”有何意味?……而通常的閱讀教學是把它化為一個個小問題來解決的。

2.練習問題課題化。這是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將課后的練習題轉(zhuǎn)換成研究性問題。如《荷塘月色》的課后練習“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說說為什么作者‘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一般的閱讀教學是由教師介紹一下作者的時代背景,然后學生總結(jié)出“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反映了作者對嚴酷現(xiàn)實的不滿與苦悶廂宓乃枷敫星椋這個問題也就得以解決了??墒?,如果我們本著“把薄書讀厚”的原則,將這個問題作為小課題進行研究,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查閱一些資料,答案就不這么簡單了。

3.文本閱讀比較化。比較賞析是進行文學評論的重要手段。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它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還可以幫助學生打通思路,開闊視野。如同是愛情詩,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與舒婷的《致橡樹》就不一樣;同是小說中的母親形象,魯迅的《藥》、高爾基的《母親》、葉圣陶的《夜》也因社會背景和作者思想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4.知識梳理規(guī)律化。對語文知識的梳理過程,既是學生學習記憶的過程,也是學生研究學習的過程。對此,可以讓學生進行分類研究,找出中國詩歌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然后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

三、把握特性,注意策略

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三個特性:主體性、研發(fā)式、全員性。即,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求知;以探究發(fā)現(xiàn)為主要學習方式,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技巧,課文和社會都是閱讀的對象;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與,但學習的內(nèi)容會有個性化的差異。教師在把握這些特性的同時,還應(yīng)注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些策略。

1.生活性與活動性。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yīng)培養(yǎng)學生具有敏銳而深邃的思想,能夠及時感悟社會生活,讓語文課堂與社會生活接壤,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一些真實的活動場景,讓他們在“動中學”在“做中學”,在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中親身體驗,讓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的等同起來。

2.主體性與合作性。閱讀教學學習方式的引進要求學校、教師全面構(gòu)筑學生主動探索求知的學習環(huán)境,在教學中真正做到把學生當作主體,拓展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空間;同時,它又要求教師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使學生間友好相處,資料共享,方法互用,智慧互補,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學習的基礎(chǔ)上相互合作、交流,以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3.民主性與激勵性。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yīng)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應(yīng)致力于增強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交流,真正營造一種平等的、互相促進的、民主的師生關(guān)系。要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參與閱讀活動過程中的態(tài)度、在閱讀活動中獲得的體驗與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時進行適當?shù)狞c撥或糾正,多承認、多激勵,以保護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熱情,讓學生始終嘗到主動閱讀的甜頭。

四、突出情感因素

第4篇:項鏈莫泊桑賞析范文

關(guān)鍵詞: 興趣 誘思探究教學法 明確認識 比較

作為一名技工學校的語文教師,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語文課到底給予了學生什么,學生真正能從中獲益多少。如果語文課對學生而言,可有可無,顯然是我們作為語文教師的最大悲哀。事實上,技校語文教師的確面臨著很大的困境。

技校學生大多數(shù)文化基礎(chǔ)較差,學習興趣淡薄,由于沒有升學的壓力,缺少自主學習的動力,學習必備的80%因素幾乎都不具備。此外,技校以學習技能為主,文化課課時相對較少,“無用論”觀點極其普遍。而語文老師再清楚不過:語文的學習對一個孩子來說多么重要。它的工具性兼具人文性都在使我們擺脫鄙俗,遠離麻木。語文對于一個學生的影響是終生的。我一直在想,學生到底在以怎樣的心理、怎樣的姿態(tài)去學語文,語文對他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在課堂上費盡心思地講解“如何正確使用熟語”“如何修改病句”,下課了,學生依然以他們自己的表達方式交流。課堂知識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沒有絲毫影響;我們聲情并茂地帶領(lǐng)學生賞析《山居秋暝》的靜美,《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壯闊,可下雪了,作文里面還是“到處白茫茫一片”。這時我才知道,我們的語文和學生產(chǎn)生了怎樣的疏離。

其實,學生是很需要學習語文。清晰的思路,良好的口才,斐然的文筆遠離了他們;絢爛的煙花,柔美的月光漸漸淡出他們的視線;生活中的溫情與美好也在他們的嬉笑怒罵中流走……我們總在苦惱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差,作文寫出來空洞無味,我們大聲呵斥:“練練練!寫寫寫!”學生還是置若罔聞,迷惘一片。我們可曾靜下心來想過,對于興趣寡淡、“鄙陋無知”的孩子們,我們沒有實在而真切的感悟,沒有潛移默化的熏陶,沒有與生活最親密的貼近,練習一百遍,講解一千遍,又有什么用?是的,我們的語文沒有流淌到學生的血液里。他們感受不到語文給他們帶來的溫暖。他們只把它當作必學的一門功課,該背的背,該寫的寫,考試拿個說得過去的分數(shù)就夠了。而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最大悲哀。面臨種種現(xiàn)狀,我們該如何讓語文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從而實現(xiàn)技校語文教學的最優(yōu)化呢?

首先,提高興趣是基點。技校學生有一個普遍的共性:對學習抱有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缺乏熱情、好奇和興趣。他們接納知識的大門是關(guān)閉的。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下面簡單談兩點:一、實施誘思探究教學法。誘思探究法由陜西師大張雄飛教授首次提出,其核心是:變教為誘,變學為思。古語說:“善思而得,善誘而通,誘思交融,百煉成鋼。”誘思探究教學法的重點在于合理選取誘思點,不失時機地科學合理地創(chuàng)設(shè)思考的情境。誘思點本身應(yīng)具有誘惑力,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及心理情趣,并具有啟發(fā)性,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誘導(dǎo)學生不知不覺進入到思考狀態(tài),并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而每堂課的誘思點的選取,要符合本課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當時的思維水平與情感關(guān)注。下面我以《項鏈》為例談?wù)勅绾尉唧w實施誘思探究教學法。

本課的能力目標是掌握多角度解讀人物形象的方法,情感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文學作品關(guān)注人性、關(guān)注人生、關(guān)注社會。這兩個目標的實現(xiàn)有一定的難度,若誘思點找不準,很容易陷入瑣碎的講解,使學生喪失解讀課文的興趣。我首先設(shè)置了一個誘思點:文中有一句話:“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那掛項鏈,她現(xiàn)在是怎樣一個境況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化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這句話可以看做是莫泊桑對瑪?shù)贍柕旅\的詮釋。但丟項鏈這件事是敗壞了瑪?shù)贍柕逻€是成全了她呢?讓學生比較是十年前的瑪?shù)贍柕滦腋_€是十年后幸福。這個問題是選擇比較性的,就人的心理規(guī)律而言,人往往對選擇比較類的問題更容易接受,也更急于尋求答案,就學生的思維水平而言,這個問題不難不易,且思考空間極大。此外,這個問題最大的誘惑在于它涉及到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將自己的人生體驗帶進來,而由于人與人之間的人生觀價值觀千差萬別,所以很容易引起討論,這就使學生在進入課堂氣氛之初,就激起了思維的興奮點,思維一下子打開并且不會偏離。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實際也是整理全文的過程。學生需要從文中找依據(jù),這就是再次深入課文的過程。只有全面深入地熟悉了課文,才會對后面人物形象的解讀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接下來我設(shè)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分別用一種花來形容十年前宴會上、十年后的瑪?shù)贍柕隆_@個問題的提法很有技巧,它能調(diào)動學生的一些生活小常識,學生會覺得像在做一個游戲,好玩,不枯燥。因此,無須逼迫與強制,無須苦口婆心地勸說,此教學法的妙處就在于一切盡在不知不覺,自然而然。

我們應(yīng)消除課堂學習與學生的心理和知識水平之間的疏離。我們的學生知識水平還停留在不識秦漢,不辨詩詞,我們卻在給學生講解魯迅小說的高超筆法,王維詩的深遠禪意。學生一定會覺得課堂上的知識是那么的高深莫測,遙不可及,遠沒有網(wǎng)絡(luò)上的東西輕松有趣,貼近實際。他自然會采取逃避政策,置之不理。因此要想讓語文走進學生的心里,必須打破這種隔閡,消除課堂學習與學生的心理和知識水平之間的疏離。首先要做到課堂教學的起點盡量放低,遵循由淺入深的漸進原則。切勿一開始就高高在上,切斷學生與課堂知識的心理連接。在低起點的基礎(chǔ)上,逐步鋪墊,累積,使之在原有的認知水平和教學目標之間搭構(gòu)一個過渡的橋梁。技校語文課本下冊書有一個唐詩單元,分別選取了王維、李白、杜甫的代表作。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不太喜歡詩歌,覺得太遙不可及,課本所選取的這三首詩意蘊更深遠。若是一上來就給學生講解,必然引起學生心理上的排斥。因此我先把課堂氣氛打開,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從學齡前直到現(xiàn)在我們一共學了多少首唐詩,學生一下子就積極了,極其認真地歷數(shù)他們所知道的唐詩,當他們說出了六十多首唐詩的時候,我從學生臉上的得意表情看到了學生心里的成就感。有了這個蓄勢,后面的教學就具有親和力,從而一步步走進學生的心里。本單元的第一首詩是王維的《山居秋暝》,重在理解王維詩的深遠禪意。以學生目前的認知水平,很難一下子理解到這個深度。因此,我把這堂課的起點放得比較低,從電視劇《大明宮詞》中的一個歷史錯誤(王維的《紅豆》詩是寫給太平公主的)入手,幫助學生了解王維的為人及早年曾鉆研佛學的經(jīng)歷。有了這些鋪墊和知識的累積,學生再理解深遠的詩意就輕松得多。此外,要想避免課堂學習與學生的心理和生活產(chǎn)生疏離,教師還要巧妙地將課堂知識融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有意識地將生活中的種種現(xiàn)象、感悟帶入課堂,找到書本知識與日常體驗的契合點。

相關(guān)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