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語文教材范文

小學語文教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語文教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語文教材

第1篇:小學語文教材范文

關鍵詞: 兒童本位 小學語文 教材設計

“兒童本位”就是以兒童為中心,把兒童的思想作為出發(fā)點,密切關注兒童的心理與追求,正確分析兒童的現狀和對未來的正確的引導,以促進兒童的健康發(fā)展為目的[1]。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資料,一定要與學生的發(fā)展相結合,對于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與設計,一定要正確分析兒童的學習需要,只有符合標準的兒童教材才能促進兒童的知識積累和茁壯成長。在小學語文教材設計中,不僅要簡單地增加一些知識性的內容,還要以兒童學生的發(fā)展為重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兒童本位”視角下教材的價值取向

1.兒童視角

小學語文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一種工具,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學習資料,為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做服務。一定要符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發(fā)展需要,與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相適應,站在學生的視角對教材內容進行編排,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避免成人化問題的出現。

2.基礎知識

小學語文教學是一種啟蒙性教育,是為小學生進行知識積累打下基礎的階段,小學語文教材要守住基礎性的底線。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小學階段沒有對語文的基本知識打好基礎,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就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一定要使小學生牢固掌握語文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

3.開拓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是一個不變的話題,在對小學生進行語文進行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也要注意不對兒童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形成束縛,為兒童提高廣闊的聯想和發(fā)展空間。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適當地在教材中編設一些創(chuàng)新內容,積極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要延伸到課外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鼓勵學生提出獨特觀點,并對其進行正確引導,提高學生的應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兒童本位”的教材設計

1.“兒童本位”教材的語言

在“兒童本位”觀念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材中,所有的語言文字都應該符合兒童語言的特點和規(guī)律[2]。很多成年人都認為語言要盡量簡化明了,這樣兒童學習起來才會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這時往往就出現成人化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從成年的視角對兒童的語言習慣進行審視,如果把課文中對故事發(fā)展環(huán)節(jié)和任務性格特點的詳細描述性語言都刪減,就會增加兒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難度。因為對于孩童時期的小學生來說,對故事中詳盡的語言、細膩的情感和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描述,將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記憶文章。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愛因斯坦與小女孩》這篇課文中就引用了小女孩和愛因斯坦之間的對話,運用了第一人稱,直接引用了主人公的語言,使兒童對課文中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形象有很好的了解,對故事情節(jié)也能準確把握。通過對人物語言的詳細描寫,折射出愛因斯坦對科學事業(yè)的熱愛,并沒有因為自己輝煌的成就而高傲自大,具有崇高的謙遜美德。通過小女孩的語言,兒童能夠判斷出課文中小女孩性格的率真與可愛。

2.“兒童本位”教材的寫作

寫作包含復雜的心理動態(tài)過程,它與學生的知識、記憶、情緒、想象等眾多因素有關,是對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字、詞、句運用情況開展的一項綜合性的訓練活動[3]。寫作能力不僅考查學生的語言駕馭能力,而且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檢驗,寫作是學生語文能力水平的體現。在寫作教學中,一定要避免用成人的視角評估孩子的思維和語言,不可為了增加語言的生動化色彩就一味強調辭藻的華麗,忽視兒童的本性和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不能用成人的寫作標準要求兒童寫作,而要積極鼓勵學生善于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觀察,發(fā)現美的事物,注重對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使其在寫作中不斷運用積極向上的語言,傳達正能量。

在三年級(下)中對《烏鴉反哺》寫作練習中,就要引導學生描寫烏鴉媽媽與孩子之間的對話語言,而不是一味地和兒童進行人生道理的講解,從母親與孩子相互對話內容中,讓兒童感受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同時培養(yǎng)學生學會關愛、孝順父母等高尚的情懷。

3.“兒童本位”教材的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性對于學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小學語文教材的設計與編排必須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正處在成長期的小學生,一定要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在保護他們自尊心和求知欲的前提下,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豐富他們的想象力。

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冰花》一課,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就不夠,對學生的原發(fā)創(chuàng)造性尊重程度不夠,把兒童的思維一定程度地固化了?!安AТ吧祥_花了”,這種語言表達原本上是對學生想象力的激發(fā),但是沒有當兒童對現象進行繼續(xù)想象,作者就迫不及待地交代了下文,同時用較成人化的思維對該現象進行比喻,這樣就限制了兒童想象力的發(fā)揮。要對兒童的想象力進行適當的引導,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的條件,要對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進行嚴格的把握和周密的設計。

三、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加快,對于教材的編排與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中存在一定的成人化問題,所以對小學語文教材的設計一定要根據兒童本位的思想,注重少年兒童的發(fā)展需求,科學合理地設計教材內容,加強對兒童本位思想的運用,從而編纂出受廣大少年兒童喜愛的語文教材,促進語文教育的長遠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巒.我國小學語文教材編制的研究[A].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第2篇:小學語文教材范文

1、在本次培訓中,主講老師從拼音與識字教學、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口語交際等幾方面的教學建議中,使我對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tǒng),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素質教育的空間。

2、教材培訓建立了一個平臺,同行與同行交流的平臺,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單打獨斗”變成了齊心協力,把自己的閉門造車變成了資源共享,使教育資源得到優(yōu)化,對新教師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對老教師是一個新的教學理念的學習與舊的教學理念碰撞與融合的機會。

3、講授新教材時應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材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弄清教材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比較新教材與舊教材的區(qū)別和聯系,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獲,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4、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yǎng)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老師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課堂才會充滿生機。

第3篇:小學語文教材范文

關鍵詞:語言知識;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教學策略

從陳述性知識“是什么,為什么”出發(fā),可以將語言知識分為原理層和工具層,從程序性知識“怎么辦”入手,將語言知識分為實踐層。針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三個層面語言知識教學進行分析和探索,對于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增強原理層語言知識教學

原理層語言知識處在最基礎的層面,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對原理層語言知識的呈現略顯淺少,因此,為彌補教材中此層語言知識的不足,需加強原理層語言知識教學,以期學生能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教師應加強自身原理層知識的儲備

為加強原理層知識教學,首先要從教師自身知識儲備量入手,教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理層語言知識,才能對教材中未涉及而又需要學生了解的語言知識進行有效地傳授。那么教師究竟需要掌握哪些原理層語言知識成為困擾教師的一大難題。筆者針對此問題結合黃強軍語言知識內容的量化標準[1],對教師需要掌握的原理層語言知識進行整理和分析。首先,語言的本質方面,包括語言特點、漢語定義、漢語特征。其次,漢語方言基本知識方面,包括漢語的變遷,漢字產生以前的原始漢語;先秦時代的上古漢字;兩漢至隋唐時代的中古漢語;從晚唐到五四的近代漢語;五四之后的現代漢語;以上漢語的五種形態(tài)及其各自的特征等。另外,關于其他層面的具體語言知識如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的發(fā)展源頭和歷史變遷過程等知識也包含于這一層面的語言知識內容中。

(二)教師運用多種形式增強教學效果

由于教材中原理層語言知識分布較少、形式相對單一,因此,教師不能僅根據教材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的單一教學方法中,很難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和相應工具書,采取適當的教學模式將自己儲備的原理層語言知識活化地傳遞給學生,將枯燥的課程轉化為生動、形象和充滿趣味性的內容,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變得更加活躍,充滿生機和活力。例如教授四年級上冊第24課《春聯》時,除了講解書中有關對仗(即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的工具層語言知識外,還應當依據自身所儲備的原理層語言知識,讓學生知道春聯的來歷以及對偶修辭的演變和發(fā)展,單一的講述法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減弱學習動機。應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采用多種手段進行有效的對偶教學。由于四年級學生的具有較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教師需要以直觀形象的圖表形式和引發(fā)學生感性的情境創(chuàng)設為主要呈現形式,利用圖表形式介紹對偶和對仗的不同,直觀表現出對偶大起大落的發(fā)展史,從而使學生一目了然,激發(fā)興趣,拓展知識。對于“春聯”起源,可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春聯”的來歷,“桃符的故事”“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過春節(jié)的故事”“明代朱元璋寫春聯的故事”將其原理層語言知識化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更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春聯所表達的含義。

二、重視工具層語言知識教學

教材中呈現最多的即為工具層語言知識,它處于中間層面,作為工具指導和服務于實踐層語言知識,因此重視工具層語言知識教學,有利于學生為實踐層語言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更是促進學生直面生活的動力源泉。

(一)依據漢字特點,加強識字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這是在強調語文教學必須遵從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由于漢語具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包含著大量古代漢語的因素,無論是從語音知識的漢語拼音,還是文字知識的字構書寫,甚至是詞語知識中詞匯的積累和詞義的理解,都是作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載體,承續(xù)著歷史的脈絡。因此在充分解讀和分析教材中工具層語言知識的同時,要與漢語言文字特點相結合。漢字知識教學,教材中以集中識字法、分散識字法和字理識字法為主要方法呈現。而教材中的根據字構呈現的字理識字卻被許多老師忽視,應充分依據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運用漢字形音義的關系進行識字教學。例如教“鳥”字,出示鳥的圖畫,解析“鳥是有眼睛的,里面的一點就是眼睛,千萬不要丟了,丟了,小鳥就什么也看不見了?!比缃獭澳痢弊郑c出“牧”的本義是手拿鞭、棍在放牛?!吧场弊纸虒W時,啟發(fā)學生想象河水少會出現什么———水少而沙現。字理識字法運用范圍廣,遵循漢語言特點,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強化兒童對漢字音形義的記憶,能有效地預防錯別字,有利于學生觀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養(yǎng)。

(二)結合閱讀和寫作,加強語法和修辭知識教學

通過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語法知識呈現內容的分析可見,其語法知識呈現零散分布的特點,但是在小學教材中將其整合又是難度極大的,因此,便需要教師結合閱讀和寫作對語法知識進行教學時采用適宜的方法,讓學生“在零散中學,在整合中內化”。付惠均[2]在《語法教學方法論探討》提出“三個結合”的方法論體系,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動態(tài)與靜態(tài)相結合、示正與糾誤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語法教學方法要求一是精簡語法項目,淡化理論色彩;二是緊密聯系實際,強化具體運用。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依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必要的語法項目有針對地進行教學,低年級重點在于單句語法的練習和鞏固,初步了解和學習人稱代詞的使用方法;中高年級出現復句以及單句、復句相融的較復雜句式。而且在強調語法規(guī)則的同時緊密聯系語言實際,如一年級上冊練習4中“我喜歡吃的水果有……”單句的學習,在分析句子成分的同時又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實際,提高了語法教學的效果。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結合,脫離實際的語言單位和聯系具體語言環(huán)境進行語法分析,兩者在語法教學中應該結合運用,相輔相成。示正與糾錯相結合。是語法教學中不可偏廢的兩種方法,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雙管齊下,才能更有效。根據教材中各學段修辭格出現頻率,充分利用修辭的表情達意作用。修辭知識教學主要采用“切境法”。語言材料選得好與不好,主要就是看選用的語言材料是不是切合于具體的語境,即題旨情趣。因此我們在修辭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結合語言環(huán)境來閱讀理解文中修辭藝術。修辭教學只有在應用中教學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切不可為教修辭格而教修辭格,要使學生真正體會學好修辭對閱讀和寫作帶來的好處。

三、關注實踐層語言知識教學

實踐層語言知識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層面知識,強調語用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教學中應重點關注的層面,為學生直面生活、提高語言交際能力起到推進作用。

(一)注意語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習得言語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十分重視語境的創(chuàng)設,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語境的創(chuàng)設,關注話語語境,其中上下文語境在中小學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它要求在書面語的話語閱讀理解時,要注意聯系上下文,整體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理解語言片段;除此之外,教師能夠根據課堂氛圍作適當調整,對前后語境構建,使其相銜相配,并且運用情景化的語言讓學生融入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去,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學習語言。例如可以在虛擬情境中根據語境理論來創(chuàng)設虛擬語境,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奶奶的白發(fā)》的復習鞏固階段中,可以通過扮演奶奶的角色來檢查學習效果。這樣的虛擬語境創(chuàng)設,不僅可以幫助理解文本,更加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藝術性地創(chuàng)造語境,引發(fā)學生自主性和積極性,試看以下于永正老師通過藝術性的創(chuàng)設語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永正老師教學《翠鳥》中“翠”字:師:下面看于老師寫課題。哎,這個“翠”字怎么寫?提筆忘字,誰能提醒老師一下?生甲:“翠”字上面是個“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帶鉤的。師:噢,明白了,謝謝大家的提醒。請學生看于老師寫,并且抬起手跟著于老師把課題寫一寫。于永正老師并沒有直接將課題寫在黑板上,而是藝術性的“懂而裝不懂”,營造了一種“不懂就問,積極好學”的學習氛圍,滿足了學生自豪感,認為老師對自己擁有極大的期望,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自信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遵循會話得體原則,增強話語評價功能

“得體原則”是衡量言語行為的終極標準,無論你遵守的是合作原則,還是禮貌原則,但最終都必須以“得體”作為評價標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是否得體做具體的評價。如看是否適應不同語境要求。在正式的場合,說話應當嚴肅、認真;在歡慶場合,說的話就應當有助于歡快氣氛的營造,例如二年級上冊練習1中口語交際“學會祝賀”,顯然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在親人離散之時發(fā)出的渴求團圓期望的詩句在這里就極不合適。例如教師在教授一年級上冊練習5中“別人問你什么,有時可以這樣回答?!迸e了這樣一個例子[3]:一姓張小孩聽到別人跟爸爸初次見面,總是先問:“您貴姓?”,爸爸總這樣回答:“免貴,姓張?!苯又鴦e人又問:“弓長‘張’,還是立早‘章’?”于是他也耳熟能詳了。有一天,只有孩子一人在家,有客人來訪。小孩問:叔叔,您貴姓?客人:我姓李。小孩很恭敬地又問:是弓長“李”,還是立早“李”?客人:愕然,不知如何應對。上述例子表明在進行語用知識學習時,要能夠靈活運用,注意語言得體原則,案例中小孩的表達是不得體的,老師舉了這個例子之后,學生能夠體會到表達需得體,從而對自己和他人的表達也能進行合理評價。

作者:李文芝 霍生玉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黃強軍.語文課程教材中語言知識內容的建構[A]//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語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語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0-121.

第4篇:小學語文教材范文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材;中外名著;閱讀教學

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浩如煙海,各顯風采,是人類文學文化的精髓所在,帶著時代的烙印,在某一程度上也是歷史的一種記錄和繁榮標志。小學生如果能從小學時期就開始進行名著的學習,將會毋庸置疑地對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提供很大的幫助,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也會有很大的裨益,因此將文學著作引入小學課堂對于小學教學的課堂突破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一、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能力

文學名著都是由各國文學素養(yǎng)底蘊深厚的大家作品,語言文字功底十分深厚,然而小學生們仍然處于身心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心智并不成熟,難免會覺得這些文學大家的作品晦澀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必須講求正確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并不能強迫學生們去閱讀名著,只能引導學生讓他們以自愿的心態(tài)進行名著的學習,才有可能理解消化名著內容,逐漸轉變?yōu)樽约旱闹R道理心得體會。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興趣是較為簡單的,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學,會十分輕松地勾起小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從而拉近小學生們與世界名著的距離。目前,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已經是十分普遍的教學形式,這也說明了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的條件十分便利。順應時代的發(fā)展,一部分的文化名著已經從文字轉變成了電子信息形式,例如翻拍成電影、電視劇,較為經典的就是我國的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這對我國文化歷史信息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而《西游記》更是翻拍成了多個不同版本,其中不乏有設計成針對兒童的動畫片的版本,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影像信息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對于較高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動畫片可能已經不能很好地讓他們提起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讓較高年級的小學生們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形式對有興趣的文學名著進行學習,教師可以給學生建議,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們的閱讀興趣。

二、大小課堂,完美融合

為了與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形式,急需將文學名著貼近小學生的生活,不可否認的是,閱讀是促進小學生們貼近文學著作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但是想要讓小學生們充分理解、使文學素養(yǎng)得到全面穩(wěn)定持續(xù)的發(fā)展,小學教師必須樹立起正確的小學語文教學文化課堂觀,必須將學生們私下的“閱讀小課堂”及課堂上的“閱讀大課堂”相結合。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例如晨讀、分角色朗讀、課外閱讀、自由閱讀等形式相結合,擴大學生們的課外閱讀范圍,增大閱讀量,從而達到良好的名著學習效果。

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成果,教師必須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性地指導學生們的閱讀課外經典名著,指引小學生們形成尊重師長、博愛同學的良好品格,以及誠實守信真誠友善團結互助的社會公德。教師在引導學生們進行世界名著閱讀的同時,也要恰當地指導同學們放眼世界,開拓視野,汲取中西文化的精髓所在,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水平。

將學生們在課下自行閱讀名著的“閱讀小課堂”與規(guī)范教學的“閱讀大課堂”相互結合,可以完美融合語文知識,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非常大。無論是拓寬知識面,提高思維靈活度,還是觀察力、理解力、思考力等能力的發(fā)展都會通過文化名著的閱讀得到很大一部分的提升,在教室的正確引導下積累了足夠的文學功底之后,語文素養(yǎng)水平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躍。這也足以說明,小學生只有積累了足夠多的文學著作閱讀元素,才能夠在語文學習方面有所突破。

三、方法科學、高效質量

第5篇:小學語文教材范文

關鍵詞:國學根基 啟蒙教育 趣味性 可讀性 國文

中圖分類號:G633.3;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6-0021-02

2010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一書批判了現在一些語文教材的弊病:如關于母愛和母親形象的不健康的內容。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見到有血有肉的真實的生活中的母親;書本中的小孩要么是不快樂的孩子,要么就是成人化的孩子,總之是非常態(tài)的孩子;在上教版小學課本里,長年沿用著幾篇朱自清、老舍、巴金的舊文,經典幾乎被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壟斷”;兒童視角的缺失,極少真正符合童心、童趣的作品,快樂的缺失,虛構歷史故事,缺乏求真精神、缺少經典。多數教材編者無視孩子的主體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涉孩童的世界。對于這樣的批判,筆者深有同感!

這不由得讓筆者想起了葉圣陶編寫的《開明國語課本》,據說這本書現在還很受歡迎,里面有豐子愷的插畫,他采用的是回歸人性、回歸自然、回歸審美的路線,所編教材更注意尊重兒童心理,采用兒童視角,注重培養(yǎng)兒童探究自然的興趣,在探索中發(fā)現真善美,培育愛心,開啟心智。內容上,生活、游戲、自然、科學、商業(yè)、勞作、群體等,天上地下,現實與夢想,都能以最恰當的方式進入課文。體裁上,則多是童謠、童話、寓言、故事等,切合孩子的興趣。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開明國語課本》都贏得了相當的尊敬和贊譽。

現在的教材除了要繼承和發(fā)揚原來的一些優(yōu)點以外,筆者認為還需要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革:

一、關注國學,重視啟蒙

現在的年輕一代不懂得做人的準則和禮儀,不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根本,這對社會和國家都很不利!我們必須努力提高下一代人的素質,使之接受正確的文化教育?!度纸洝贰兜茏右?guī)》《增廣賢文》《論語》《老子》《墨子》《莊子》等經典就是最好的教材。而現在的語文課本顯然忽略了這方面的內容,現在的教材只重視增長學生文學方面的知識,這是一個很大的不足!筆者認為,國學的教育應該作為中國語文教學的根本,國民的素質沒有提高,教育就是失敗的!所以,編寫教材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從《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guī)》《幼學瓊林》《朱子家訓》《增廣賢文》《論語》《老子》《墨子》《莊子》《淮南子》《列子》《孫子》《山海經》中多選出一些切合時代的精華,安排在小學至中學的國文課本中,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領悟。只有學生時代的啟蒙教育做足了功夫,國家的軟實力才會提升!

二、放眼中外,豐富選材

教材內容上,一是要大量選取有豐富故事情節(jié)的名篇文段,加強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如我們可以大幅選用一些名篇,如《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聊齋志異》《封神榜》等小說的選段, 也可以選用外國文學作品,如《哈利?波特》,以及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的一些文章。二是豐富課文的選材,可以多選用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文章,選用富有思想性、趣味性、想象力強、生活氣息濃厚的文章。如中外童話、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成語故事、民間故事等?!兑磺Я阋灰埂贰陡窳滞挕贰栋餐缴挕贰赌九计嬗鲇洝贰兑了髟⒀浴芬约啊读凶印放c《莊子》里的中國神話故事,都是富有思想性、趣味性且想象力非常強的文學作品。三是增加民間文化的內容,如小品、相聲等。

從形式上來說,我們可以在文章的旁邊配置動漫圖畫,運用多種彩色字體,增強視覺的趣味性。

三、文史經哲,重視誦讀

誦讀文章對學好語文幫助非常大,但現在中學語文課本背誦默寫卻陷入誤區(qū),只重視詩歌的背誦,對詩歌背誦的編排卻非常單一死板,初中三年六冊的課文末尾全部都是古代詩歌的背誦,另外在內容上忽略了文、史、經、哲以及唐宋名篇等方面的背誦,如《詩經》《大學》《老子》《中庸》《易經》《論語》《孝經》《儀禮》《史記》《孫子兵法》《墨子》《列子》《莊子》《楚辭》以及唐宋家的文章。其實,通過對文章的反復誦讀,可以積累語文知識,領悟文章的真諦。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笔篱g萬物,皆屬身外,唯有書能夠滲心入骨地擦拭你蒙塵的心靈,讓你耳聰目明,志存高遠。

四、與時俱進,緊跟潮流

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也應與時俱進,多增加一些與當前社會密切相關的商界精英以及時代風云人物的故事。

1.商界人物缺乏。語文教材涉及的名人有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唯獨沒有企業(yè)家、經濟學家和商人。初中語文教材應合理安排有關商界名人的文章,如企業(yè)家的傳記、奮斗史、重要的商業(yè)事件等。比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股神巴菲特、中國商圣范蠡、香港富豪李嘉誠、阿里巴巴的馬云、騰訊的馬化騰、霍英東等人的故事。青少年最具模仿性,他們的榜樣與偶像不能只局限于戰(zhàn)斗英雄、戲劇明星、詩人、作家以及科學巨人等,讓學生了解“華爾街的巨頭”,了解充滿商業(yè)智慧的猶太人,讓學生懂得誠信做人、誠信經商,做一個有良心的企業(yè)家亦很重要!教師應讓學生懂得商業(yè)經濟對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人產生的巨大影響,讓學生明白一個成功的商人只有懂得回報社會,熱心慈善事業(yè),懂得感恩,才是最高的境界。

2.時代風云人物的缺乏。語文課本上有很多外國英雄的故事,有些已經明顯不合時代的要求了,學生沒有一點興趣。如《偉大的悲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音樂巨人貝多芬》這些文章!我們是否可以將姚明、趙本山的故事收入課本呢?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會覺得更加親切而有興趣!

3.現實中的愛國題材缺乏。應該適當增加當代愛國主義題材,讓學生從閱讀這類題材的文章中了解自己的祖國,增強愛國主義教育!

目前,提高教材編寫團隊的整體水平已成當務之急。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不妨由國家教育部直接領導,舉全國之智力、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廣泛的調研并編寫,匯集有國際視野的教育家、文學家,積極聽取并采納一線教師的意見,遴選出一流的編寫團隊,編出中國最高水準、最權威的國文教材,造福祖國和人民,培養(yǎng)跨時代的棟梁之才,全速推進民族的復興,實現中國夢!

第6篇:小學語文教材范文

(一)人格價值取向的探新

其一,促進人格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阿歷克斯•英格爾斯說:“一個國家,只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yōu)楝F代的人格……這樣的國家才可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保?]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這對學生中國化人格的形成非常必要。為了適應時展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現代意識和現代人格也是十分迫切的。語文教材可以給現代人格以更充分的展示和表達,比如,在描述人格的詞匯運用及展現人物思想和行為方面,可以更多地反映和諧、個性、平等、公正、尊重、嚴謹、合作、創(chuàng)新、效率、務實等具有現代意識的人格特質。當然,在促進學生人格現代化的過程中,又要防止出現人格的“文化基因斷裂”現象,防止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與價值理念的缺失。文化是人格的“基因記憶”,優(yōu)秀傳統(tǒng)人格中蘊含炎黃子孫奔流的血脈和文明的精華。因此,語文教育應該在繼承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人格基礎上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的人格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其二,充分體現人格的自我價值。東西方文化關于“自我”的解讀存在顯著差異。西方人對自我的理解側重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包括父母、朋友、同事等。而中國人強調在社會關系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理解自我。[6]在強調人與社會、與他人的關系上,中國人主張“和而不同”,表現出明顯的“求同”心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個人的獨立自主性離不開他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及平天下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與密不可分。當中國已經成為“地球村”中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華民族正在崛起與“追夢”之時,教育要擔負起培育學生“具有文化心理根基的健全自我”的責任,語文教育更是道義在肩。在語文教材編寫及教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具有兼顧個體和群體利益的“自我”意識,既要懂得采取正當途徑爭取個人應有的權益,承擔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又要兼顧群體和他人的利益。在做人風格上,引導學生以一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看待自己,可以適度謙虛,更要充滿自信,學會展現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最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和自強不息的信念。讓塑造獨立自主的“我”意識能成為教育者的自覺行動與受教育者的主觀訴求。其三,樹立男女平等的觀念。《中國婦女發(fā)展綱要(2011—2020年)》指出:“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法律體系和公共政策,促進婦女全面發(fā)展,促進兩性和諧發(fā)展,促進婦女與經濟社會同步發(fā)展”,“性別平等原則和理念在各級各類教育課程標準及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小學階段的學生,是兒童性別觀念形成的關鍵期,兒童尚未形成明確的尊卑和等級觀念,批判思維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亟待培養(yǎng),對教材中的內容常會“自覺地認同和接受暗示,并對其進行模仿,從而形成文化的心理積淀”。[7]因此,小學教材滲透性別公平理念顯得尤為重要?,F代的中國女性已經不再只是“家庭婦女”的角色,她們跟男性一樣在職場付出,人格平等、經濟獨立成為當代女性的精神需求。一個社會中女性角色的變化是社會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中國在向現代化發(fā)展的過程中,繼續(xù)提倡并積極樹立兩性平等的現代觀念,給女性以應有的尊重?,F代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女性角色可以更加豐滿和豐富起來,充分體現時代女性的特征,既能體現女性溫柔、善良的特質,更要突出女性堅強、自立的形象。

(二)理想人格的塑造

第一,塑造全面發(fā)展的人格。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中國人的人格有重倫理的特色,這是值得繼續(xù)保持的。隨著時展,人們對理性人格和審美人格的重視日益凸顯。理性人格的塑造對正在追求科學發(fā)展的中華民族來說顯得尤為重要。理性人格的內核是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取決于科學素養(yǎng),它要求個體敢于質疑權威,勇于實踐探索,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因此,理性人格的培養(yǎng)有助于提升人們的科學素養(yǎng),促進科技進步和科學發(fā)展。同時,要塑造審美人格。審美人格是個體內心深處的自我獨白,是客觀的自由體驗,是主觀幸福感的源泉??梢?,人格的高級層面———理想人格的塑造應是道德、理性及審美三方面人格的合一。應該指出的是,構建道德、理性、審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格結構,符合馬克思提出的“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理論,對促進學生健全人格養(yǎng)成有著積極意義。小學語文教育在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格時,要在恰當肯定道德(即“善”)的獨立價值和地位的前提下,肯定“知”與“美”的價值,使理性與審美人格在塑造學生新型人格中得以實現,理想人格的結構必然是真善美的和諧統(tǒng)一。第二,塑造剛柔并濟的人格特質?!吧仙迫羲保藗儗λ摹疤幭虏粻帲匀峥藙偂?、“隨方就圓,因勢成形”、“自潔潔人,激濁揚清”等品格特點倍加推崇。水的“柔性”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但它明顯的不足是使人習慣于逆來順受的做人方式,使人的個性顯得“柔性有余,剛性不足”。因此,當代人若想展現陽剛之氣,樹立完善的自我,必須朝“剛柔并濟”的人格方向發(fā)展,堅持《法言•君子》中提到的“君子于仁也柔,于義也剛”的做人方式。語文教育中要充分認識剛性人格的價值,教材在描述人物形象和表現人格特性時突出人物剛性的美,特別是表現男性時更要彰顯其陽剛之氣。唯有錚錚鐵骨才能打造出堅強、挺拔、獨立、自強、自信的民族脊梁,體現“中華雄起”的氣魄。第三,探索道法自然的培養(yǎng)途徑。中國人向來推崇“道法自然”、“潤物無聲”、“循循善誘”的教育藝術。因此,如何選擇符合兒童心理年齡特征,發(fā)揮最佳的人格教育效果的途徑和策略,是塑造理想人格的關鍵所在。在教材編寫及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文以載道”的作用,通過寄情山水,以山明志,以水明理。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比喻、擬人的手法表現“山”的品格和“水”的智慧,更好地塑造學生“剛柔并濟”的人格特質。在人格教育途徑選擇上,可以參考中國古代“君子人格”的修養(yǎng)方式,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到處游學,讓學生在與大自然的對話中,既磨礪意志品質,又深化對山與水的自然稟賦和人文意蘊的理解。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在小學低中年級,最能表現學生天性、最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是童話故事和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今后教材的編排應該注意此類作品的價值,充分發(fā)揮它們“通俗易懂”、“寓教于樂”、“道法自然”的作用。為防止理想人格與現實人格的脫節(jié),在促進學生的現實人格向理想人格的轉變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接觸普通人的人格魅力及真實的人性。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特點,可以用幽默、諷刺的手法表現人性的假惡丑,從批判假惡丑中認識真善美的價值。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文《藍樹葉》、《金錢的魔力》、《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等,是運用諷刺和含蓄的方式表現人性假惡丑的很好的課例。只要教師引導學生解讀得好,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人性,棄惡揚善。沃爾夫岡•布列欽卡認為:“教育是人們嘗試在任何一個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動?!保?]作為小學語文教育,就是要嘗試通過文學及語言的表現形式來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動。通過對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結合小學語文教材在人格教育方面的材料分析,更感覺到這項工作需要教育科研工作者、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專家、小學語文教育專家以及廣大的小學語文教師,持續(xù)不斷地為之付出努力!

作者:侯秋霞 單位:嘉應學院

第7篇:小學語文教材范文

    予》進行了蠟比研究,并指出教材內容建構的價值取向應由教材走向學材,教學內容建構成圓繞意史核心展開。

關鍵詞:教材內容;意義建構;小學語覓

    文質兼美是語文教材編選的重要原則,也是耋爨各零教奉搴編撰者善邃認溺鰉一令理念。文學作晶,如詩歌、邀話、小說等由于人物形象典型、言文字優(yōu)美、櫥理深刻成為教材選文的重要來滁?!妒峙蹩沾润邞吆⒆印纷餍阋宦疵耖犎?是我隧小學語文教材的經典篇融。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實驗本與北師火版小學語文教材(下文簡稱我闕教砉孝)均編選了這篇課文。美國麥巍米蘭公蠲open court系列的母語教乖孝也編入了這篇課文,名為《空花盆》?!疽魂珖滩呐c美國教材都將課接在二年級,毽編入的單元主題著不糯同。我國教材的單元主題為“誠實”,美國教材的單元主題為“勇氣”。將兩篇課文與文后的練習設計加以仔細

    毖照,我們發(fā)現鼯者存在諸多差異。在下文中,筆者擬祆兩個方鼯對教材內容的建構進行比較:第一,著眼課本文本本身,從敘事學的視角對文本構建的x重話空閾加以解讀;第二,著眼鼉=文后練習瓢教學論視角時學生的意義建構終一番割轎。

    一、對話空間的差異:敘事舉視角下的辮讀

    語文學科不是-f-j教授與學習獨立、與周圍譖取文蜜環(huán)境無涉、可以內足的語言體系的課稷,而是-fl在潘凌孛蕊察、體驗與實殘謠言的謀糕。在漂翟學習中,教師與文本的互動、學生與文本的互動、教師和學生以文本為中心的置動決定了課程學習的質量。邃鰉文本編織靜對話窒闋在綴火程度上影響了上述各種交蕊的質量。

    i.人物的差異與對話的寬度

    人物是吾|發(fā)磚話空翹差異酶一令耋要因素。童話巾的人物以身份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后現代敘事理論家柯里所言,身份不在個人之內,而在予拿人島縫人的關系之孛。強身份與身體之闋翡差募構成一種空間,這種空間的寬度直接影響了話題的范圍。

    按照童話巾人魏是色鷯搏焉,我餐莓戳將童話人物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典型人物,即主角;篇二類為陪襯人物,即配角;第三類為媒介人物,即跑蘢囊憊色,是因情節(jié)襞囂器l;攆及的角色。我國教材《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主簧涉及兩類角色:一是典型人物,文中笥兩位,一位是手捧空花盆那個孩子,怒渡實美德酶純身,勇一位是虱薰,是評徐者與獎賞者。二是媒介人物,即很多與誠實孩子相對照的其他孩子,是世俗觀念的代言人。弼在美困教材《空花盆》中那個誠實的孩子有了姓名,他叫“平”。平的父親與平的朋友懸文中重要的陪襯人

    物。平的父索充當的是一個智稽,在乎因為種不蹴美麗的花朵{囊;羞怯、猶豫穰攙心的辯候,父親繪他力量?!案笣L說,‘你已經盡力了,你的努力足問心無愧地去麗見皇上?!薄?l平的朋友則充當譏諷者,他用剮的種子替代了蹙帝的種子,種出了甍巍的花朵,纛去皇宮囂見皇帝的路上,看覓了羞愧不安約平?!暗驴?‘平,豫不會囊翦帶一拿空盆去見皇帝吧。你不能和我一樣種出大朵大朵的花嗎?

    分析上述教材中的人物結構,不難發(fā)現,中圖教材鶼人物縷構比較麓單,美鬻教栳的久物關系舞|j較為復雜《筑圖1)。這些多元關系由于入物的份、性格、情感、價值觀的不同構成了一個立體、雜的網絡??隙ㄅc否定、贊莢與嘲笑、接納與批評獎賞與懲罰等交織其中,為師生經驗的溝通與文本意蘊懿交浚提供了較雋寬泛的逶遂。爨生闥、室生閻的對話由此星現密多囂的、不確定的張力,這種張力對于形成學生豐富的言語經驗,發(fā)展學生的言語思維輿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2.事件蘸異與對話的深度

    事件由人物行為及其后果構成,是影響文本對話空閥的努一個重要因素。一個事件在敘述巾

    具有擺對猿囊鐫,一個事磐就羆一個敘述單位。掇據事件在整個敘事中的作用,我們將事件分為“審心事件”和“從屬事件”。中心攀件是推動故事發(fā)的必要事件,戡接決定了故事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默羼事件一般不對教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趁推動作用,僵它決不是霹鴦霄無酶,它們辯人物薛分綏,對場景的交代,對氣氛的渲染能不斷增強作品的深度,強化閱讀中的期待心理,使故事產生不可抗拒的吸弓力。

    中美教材在事件結構的處理上有較大的差異。我國教材

對于事件結構的處理秉承我國民間

    童話的典型模式,按照對聞蹶凈,中心事件單線突送(覓瑟2),敘事節(jié)奏投茯,場豢逐速轉換。美霞教材則表現了創(chuàng)作童話的部分特征,即除了中心攀件外,還穿插了表現人物性格與情感體驗的從屬事件(見圖3,巾心事件之間熒系用帶實線的箭頭表示,從璃警件與孛心事{譬之閥騎關系霜帶纛線靜籬夾表示)。

    中心事件單線突進的模式在描述人物時往往放棄細膩的風格,排除一切不必要的描寫延宕。就這篇課文而言,三個中心事件代表了故事的開端、發(fā)展與結尾,它們快速突進,干凈利落地表達了敘事者想要傳達的道德內涵。至于國王是怎樣的人,孩子是怎樣的人,孩子在家中是如何精心培育花籽,孩子經歷怎樣的心理過程,孩子周圍的人ff]女n何看待這一事件,這些在真實世界中極有可能發(fā)生的事件被刪節(jié)了,因為沒有它們,故事一樣完整。在中心事件單線突進的模式中,故事的完整性是得到了保留,但是由于刪節(jié)所造成的人物與真實生活的隔膜,加大了道德說教的力量,無形之中為學生理解與認同文本內涵制造了障礙。

    創(chuàng)造童話模式較多地運用從屬事件,充分挖掘人的主觀情感體驗,利用心理時間的具體展現.

    使得人物性格更為飽滿和復雜,從而使童話貼近日常生活與生存現狀,凸顯現實精神。在美國教材中,從屬事件主要用于描述平、皇帝與臣民的興趣、愛好、能力以及圍繞平該不該拿空花盆去見皇上展開的討論。文本的開始,就是對平的介紹:“中國有一個愛花的男孩,他的名字叫平。猶如神助,他種什么,什么就會開花,無論他種的是花草還是小樹,甚至連高大的果樹也不例外?!边竭@出生在中國的誠實孩子有著過硬的種花技術。這種過硬的種花技術使得故事避開直白與簡單,而有了波折:因為他的種花技術,他相信自己一定能種出最美的花;因為他的種花技術,讀者深信他沒能種出美麗的花來肯定是因為花籽的問題;過硬

    的種花技術與什么也沒能種出來之間的巨大反差使平的擔憂、焦慮、彷徨與動搖有了根據與來源。平的朋友對平的嘲笑、平內心的斗爭使師生得以理解“說真話”的艱難與此情此景下“勇氣”的真正內涵。正是這些從屬事件,使得由中心事件構成的平面、單薄的故事豐富、厚實起來,師生們的思維穿過中心事件,與從屬事件的意蘊縱橫交錯,他們的對話因而有可能超越膚淺走向深沉。

    解讀

    二、意義建構的差異:教學論視角下的

    運用練習鞏固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掌握,拓寬對文本主題的思考,促進文本語言的內化,并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這是中美教材共同的追求。但是,由于文化與傳統(tǒng)的差異,兩者在練習的設計上迥然不同。這種不同突出反映了中美母語教學價值取向的差異。

    1.練習內容的差異

    我國的語文教材以教科書為主,與教科書配套的教學參考資料主要涉及對教學的簡單設計,

    因此練習的主要呈現媒體為教科書。北師大版《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課的練習設計較為簡單,僅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國王選中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美國教材的體系較為龐大,練習內容豐富。以閱讀理解練習與表達練習為例,《空花盆》一課的練習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詳見下表)

    2.意義建構目標的差異

    語文課程對于學生個體而言,具有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功能,對于社會而言,則有著傳承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功能。學生在理解和表達中形塑自己內在心理能力的同時,也在主動地接受文化、建構與創(chuàng)造文化。也就是在創(chuàng)造意義。語文教材上的練習對于幫助和促進學生建構意義,建構自身對某一文化現象的認識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教材的練習設計意欲通過“為什么國王選中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做一個誠實的人。

    在美國教材中,學生意義建構的目標則較為復雜。從練習設計的整體來看,它期待學生能夠形成關于勇氣與勇敢的人的一個較為全面的認知圖景,即形成以勇氣與勇敢的人為主題的意義網絡。《空花盆》一課的練習設計涉及本單元的所有課文不同課文對勇氣的詮釋為學生建構意義提供多極的視角。如《莫莉、勇氣與我)(molly,the brave andme)一文中,主人公本斯的不怕黑是一種勇氣?!洱埮c巨人》(dragon

s and giants)中,青蛙與蟾蜍上山去試膽量表現了純真年代的勇氣?!洞蟮躺系亩础?the hole in the dike)講述的是荷蘭男孩在洪水中拯救小鎮(zhèn)的故事,這是信任自己的勇氣。在《像山獅一樣勇敢}(brave as a mountain lion)中,斯百德勇敢地戰(zhàn)勝了自我。而《馬丁?路德?金繪本》(apicture book of martin luther king)則展現了他不畏強權,為美國黑人的平等權利而戰(zhàn)的可貴勇氣。教材的練習還涉及到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勇氣與勇敢的人的思考。對身邊英雄人物與自身行為的反思,進一步加深與拓展了學生對主題的認識。閱讀理解的練習為學生提供了多次思考、調查與訪問的機會,為學生建立關于主題的多元表征提供了契機,這種多元的表征又通過學生對勇敢者的品質的概括與解釋得到進一步的明晰與顯性化。

    三、中美教材比較之啟示

    1.教材內容建構的價值取向:由教材走向學材

    隨著當代教育理念與學習理論的發(fā)展,語文教材的編制要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順序,符合學

    生學習語文的心理這個觀念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真正要使教材成為學材,借鑒美國的經驗,在教材內容的建構上需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1)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在實踐中掌握概念的過程,這既是一個發(fā)展語言、豐富語言的過程,又是發(fā)展思維、豐富思維的過程。雖然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直覺的思維為主,原則上他們不能形成抽象及概括性的概念。但這并不是說,教師沒有必要為此作出努力。相反,借由出色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抽象及概括化的概念,仍是低年級教師的重要任務。在兒童的發(fā)展中,幾歲之前只能發(fā)展具體的概念,幾歲開始才能發(fā)展抽象概念,像這一類有機體心理成熟過程中構成基礎的階段性劃分,是不存在的。概念的形成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從具體概念到抽象概念的過程,猶如流水那樣連綿不斷。為了形成概念、發(fā)展概念,必須比較、分

    所提供的事物與現象,抽象出或概括出種種共性,綜合出共同的一般性質,并用語言加以表達,同時還需在新情境中應用所掌握的概念。就是經由這樣的過程,學生從無知到有知,從不準確、不完全的知到更準確、更完全的知,既掌握了概念,又獲得了獨立判斷的能力。美國的《空花盆》一課清晰地展示了學生學習語言與發(fā)展思維的過程(見圖4)。我們要使教材成為學材,必須在這方面做出嘗試。

    (2)提供多種學習的支架

    學習中的支架是一種學習的工具,借由這種工具,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也就是說,通過學習支架,管理調控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了學生自己,學生成了學習的真正主人?!犊栈ㄅ琛芬徽n的練習設計了多個學習支架。如訪談支架、調查支架和寫作支架等,為學生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我們的教材如何突破思維的定勢,在教材內容增加學習支架這一部分,讓語文教材從理念上的學材、口頭上的學材真正成為實踐活動中的學材,真正能為學生所用的學材,真正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的學材,需要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作更為深入的探討。

    2.教材內容建構的策略:以意義為核心

    2001年語文新課標頒布以后,陸續(xù)出版的各地新教材在教材內容的組合上大多選擇以主題單元的形式,即先確定主題.然后選編與該主題相關的若干不同類型、不同體裁的文章組合成一個單元。如北師大版的教材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與同樣表達誠實主題的《可愛的娃娃》安排在一個單元。從本質意義上來說,主題單元的形式為基礎性、結構性教學內容與生發(fā)性內容的聯結提供了可能,為學術知識與學生相關生活經驗的結合提供了空間,從而為學生獲得意義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果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現有的教材,那么我們可以說,現有的主題單元在整合主題、建構主題方面只邁出了一小步。主題單元組織的形式確立了,但是缺乏相應的練習設計使同一個單元內不同篇目課文所表達的意義不能憑借主題得到融合貫通,因

    此無法使主題的意義得到深層的揭示與闡發(fā),也不太可能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建構起對該主題較為完整的認識。美國教材整合課文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同樣以主題為單元,但是他們沒有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是以主題所具有的多元、立體的深層意義為經緯來組織課文編

排的序列,并設計了有利于學生利用主題內涵建構自身意義的多種練習,較好地實現了語文課程的功能。

    參考文獻:

    [1][4][5][6]carl bereiter etal..sra open court reading.level 2 unit 5.courage.teacher’s editon.columbus.oh:sra/mcgraw—hill.2002.196—21 1.

第8篇:小學語文教材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所有的學習習慣都沒有養(yǎng)成。在這一過程中的教學,如果僅僅依靠課程教材的“教育性”,可能難以實現既定的課程教學目標。

一、小學語文教材“教育性”與“趣味性”的關系

從前文論述中,我們已經知道,小學生的性格特點直接決定了“教育性”教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局限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及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學生知識吸收量不斷增多,小學語文教材似乎走上了一條“彈盡糧絕”的道路,如果不在其他方面進行擴展和發(fā)掘的話,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將會走進一條死胡同。

“趣味性”是恰好與“教育性”相對的另外一個特性,是與小學生天性相一致的一種特性。在教材中,如果能將“趣味性”融入進去,必然能夠最大限度彌補傳統(tǒng)語文教材的不足,使得整個語文課程教學過程變得飽滿。

小學語文教材中其實不乏“趣味性”,只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只看到和挖掘“教育性”的內容,忽略了“趣味性”的信息而已。因此對于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來說,在課程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學手段及教學理念的改革固然重要,但是對教材內容的深入挖掘也必不可少。

二、小學語文教材“教育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有效措施

通過上文論述,我們已經對小學語文教材“教育性”與“趣味性”結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有了基本的認識和了解,結合目前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現狀來看,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和對策,將小學語文及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進行完美結合。

(一)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的靈活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教材的“教育性”及“趣味性”同時進行挖掘,建議應對學生指導學生思維方式的過程進行有效指導,先從理性思維靈活性的培養(yǎng)入手。在指導過程中,應鼓勵學生盡可能全面、立體地認識事物本質,辯證地對問題進行分析,做到大膽質疑,這樣一來,可以促進學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發(fā)現事物的本質,認識到事物不一樣的特質,從而提高教材內容的“趣味性”。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到前面學過的知識及理論,或是最為基礎的詞語、詞組或是表達方式,同時也達到了“教育和啟發(fā)”的目的。同一個問題如果換一個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結論,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激發(fā)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思考角度換位,對植物媽媽的行為進行全面的認識,以“你眼中的植物媽媽”為題,鼓勵學生盡可能全面地認識植物生長與傳播的特點,在提升學生科學知識儲備的同時,提高學生理性思維的靈活性。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軟件

多媒體教學軟件是信息化的結果和產物,是重要的教學輔助工具,是提高課堂張力與活力的重要策略。小學語文教材“教育性”與“趣味性”的有效結合,除上文所述措施外,還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對教材內容進行立體呈現的同時,給予學生多個方面的感官刺激,從而最大限度提高教材的滲透性與吸收性,促進教材內容“教育性”與“趣味性”的完美統(tǒng)一。

(三)合理組織、布置實踐作業(yè)

作業(yè)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對小學生綜合語文素質進行提升和培養(yǎng)的重要措施及途徑。在傳統(tǒng)作業(yè)模式弊端逐漸顯露的情形上,課程教學改革對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作業(yè)模式及形式呼之欲出。“實踐作業(yè)”這一形式的出現,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結果,是語文教材“趣味性”的重要體現途徑,同時也是時展的客觀要求。語文教學原本就是一門較為抽象的課程教學,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極有可能造成學生在知識理解方面的困難。小學語文實踐作業(yè)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基本語文知識,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形式的選擇上,教師一定要側重于層次性強、由淺入深的實踐作業(yè)模式。

比如《手捧花盆的孩子》這一教學內容實踐作業(yè)的布置,教師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首先讓學生理解誠實的含義。針對這一作業(yè)內容,教師可以鼓勵、引導學生回到家里,和爸爸媽媽進行交流,對自己成長過程中撒過的謊進行坦白和承認,鼓勵學生從這一過程中去獲取信心和勇氣。當然學生在坦白謊言、承認錯誤的過程中會發(fā)現,其實爸爸媽媽對于那些所謂的秘密都了如指掌,在他們承認這些存在的情況之后,都對他們的勇氣及誠實的品格給予了鼓勵。其次,當學生對誠實這一品格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認識之后,教師便可以進行“信任”這一實踐作業(yè)的布置了。在完成這一作業(y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教學實踐來完成。

作業(yè)過程中,教師可以邀請一位小朋友上到講臺上,去與教師合作完成一個游戲,即教師將雙手伸出,要求學生向后倒下來。教師肯定是會接住學生的,但是學生是否能夠完全相信教師,便是這一實踐作業(yè)的重點所在了。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最后肯定會勇敢地倒下來,在這個時候,教師便可以及時引入“信任”這一概念了。在實踐作業(yè)中,表面上看作業(yè)的內容和量減少了,但是發(fā)揮的作用和影響力卻是巨大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小學語文教材“教育性”與“趣味性”的統(tǒng)一和有效結合,是時展的要求,同時更是從學生特點出發(fā),改善教學局面及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建議教師應從理性思維培養(yǎng)、多媒體教學軟件應用及實踐作業(yè)的布置等方面來采取措施,站在學生的角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工作的順利完成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阿龍.小學語文課程視野中的兒童文學及其教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2]張琦.論小學語文教材的“教育性”與“趣味性”[D].中國海洋大學,2013.

[3]黃宗圓.現行小學《語文》兒童文學選文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13.

[4]于迪.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研究[D].渤海大學,2014.

第9篇:小學語文教材范文

關鍵詞:語言知識 蘇教版 小學語文教材 教學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2016YYB130)的研究成果

從陳述性知識“是什么,為什么”出發(fā),可以將語言知識分為原理層和工具層,從程序性知識“怎么辦”入手,將語言知識分為實踐層。針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三個層面語言知識教學進行分析和探索,對于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增強原理層語言知識教學

原理層語言知識處在最基礎的層面,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對原理層語言知識的呈現略顯淺少,因此,為彌補教材中此層語言知識的不足,需加強原理層語言知識教學,以期學生能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教師應加強自身原理層知識的儲備

為加強原理層知識教學,首先要從教師自身知識儲備量入手,教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理層語言知識,才能對教材中未涉及而又需要學生了解的語言知識進行有效地傳授。那么教師究竟需要掌握哪些原理層語言知識成為困擾教師的一大難題。筆者針對此問題結合黃強軍語言知識內容的量化標準[1],對教師需要掌握的原理層語言知識進行整理和分析。

首先,語言的本質方面,包括語言特點、漢語定義、漢語特征。其次,漢語方言基本知識方面,包括漢語的變遷,漢字產生以前的原始漢語;先秦時代的上古漢字;兩漢至隋唐時代的中古漢語;從晚唐到五四的近代漢語;五四之后的現代漢語;以上漢語的五種形態(tài)及其各自的特征等。

另外,關于其他層面的具體語言知識如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的發(fā)展源頭和歷史變遷過程等知識也包含于這一層面的語言知識內容中。

(二)教師運用多種形式增強教學效果

由于教材中原理層語言知識分布較少、形式相對單一,因此,教師不能僅根據教材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的單一教學方法中,很難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和相應工具書,采取適當的教學模式將自己儲備的原理層語言知識活化地傳遞給學生,將枯燥的課程轉化為生動、形象和充滿趣味性的內容,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變得更加活躍,充滿生機和活力。

例如教授四年級上冊第24課《春聯》時,除了講解書中有關對仗(即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的工具層語言知識外,還應當依據自身所儲備的原理層語言知識,讓學生知道春聯的來歷以及對偶修辭的演變和發(fā)展,單一的講述法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減弱學習動機。應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采用多種手段進行有效的對偶教學。由于四年級學生的具有較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教師需要以直觀形象的圖表形式和引發(fā)學生感性的情境創(chuàng)設為主要呈現形式,利用圖表形式介紹對偶和對仗的不同,直觀表現出對偶大起大落的發(fā)展史,從而使學生一目了然,激發(fā)興趣,拓展知識。對于“春聯”起源,可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春聯”的來歷,“桃符的故事”“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過春節(jié)的故事”“明代朱元璋寫春聯的故事”將其原理層語言知識化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更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春聯所表達的含義。

二、重視工具層語言知識教學

教材中呈現最多的即為工具層語言知識,它處于中間層面,作為工具指導和服務于實踐層語言知識,因此重視工具層語言知識教學,有利于學生為實踐層語言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更是促進學生直面生活的動力源泉。

(一)依據漢字特點,加強識字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這是在強調語文教學必須遵從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由于漢語具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包含著大量古代漢語的因素,無論是從語音知識的漢語拼音,還是文字知識的字構書寫,甚至是詞語知識中詞匯的積累和詞義的理解,都是作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載體,承續(xù)著歷史的脈絡。因此在充分解讀和分析教材中工具層語言知識的同時,要與漢語言文字特c相結合。

漢字知識教學,教材中以集中識字法、分散識字法和字理識字法為主要方法呈現。而教材中的根據字構呈現的字理識字卻被許多老師忽視,應充分依據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運用漢字形音義的關系進行識字教學。例如教“鳥”字,出示鳥的圖畫,解析“鳥是有眼睛的,里面的一點就是眼睛,千萬不要丟了,丟了,小鳥就什么也看不見了?!比缃獭澳痢弊?,點出“牧”的本義是手拿鞭、棍在放牛?!吧场弊纸虒W時,啟發(fā)學生想象河水少會出現什么――水少而沙現。字理識字法運用范圍廣,遵循漢語言特點,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強化兒童對漢字音形義的記憶,能有效地預防錯別字,有利于學生觀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養(yǎng)。

(二)結合閱讀和寫作,加強語法和修辭知識教學

通過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語法知識呈現內容的分析可見,其語法知識呈現零散分布的特點,但是在小學教材中將其整合又是難度極大的,因此,便需要教師結合閱讀和寫作對語法知識進行教學時采用適宜的方法,讓學生“在零散中學,在整合中內化”。付惠均[2]在《語法教學方法論探討》提出“三個結合”的方法論體系,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動態(tài)與靜態(tài)相結合、示正與糾誤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語法教學方法要求一是精簡語法項目,淡化理論色彩;二是緊密聯系實際,強化具體運用。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依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必要的語法項目有針對地進行教學,低年級重點在于單句語法的練習和鞏固,初步了解和學習人稱代詞的使用方法;中高年級出現復句以及單句、復句相融的較復雜句式。而且在強調語法規(guī)則的同時緊密聯系語言實際,如一年級上冊練習4中“我喜歡吃的水果有……”單句的學習,在分析句子成分的同時又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實際,提高了語法教學的效果。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結合,脫離實際的語言單位和聯系具體語言環(huán)境進行語法分析,兩者在語法教學中應該結合運用,相輔相成。示正與糾錯相結合。是語法教學中不可偏廢的兩種方法,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雙管齊下,才能更有效。

根據教材中各學段修辭格出現頻率,充分利用修辭的表情達意作用。修辭知識教學主要采用“切境法”。語言材料選得好與不好,主要就是看選用的語言材料是不是切合于具體的語境,即題旨情趣。因此我們在修辭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結合語言環(huán)境來閱讀理解文中修辭藝術。修辭教學只有在應用中教學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切不可為教修辭格而教修辭格,要使學生真正體會學好修辭對閱讀和寫作帶來的好處。

三、關注實踐層語言知識教學

實踐層語言知識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層面知識,強調語用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教學中應重點關注的層面,為學生直面生活、提高語言交際能力起到推進作用。

(一)注意語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習得言語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十分重視語境的創(chuàng)設,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語境的創(chuàng)設,關注話語語境,其中上下文語境在中小學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它要求在書面語的話語閱讀理解時,要注意聯系上下文,整體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理解語言片段;除此之外,教師能夠根據課堂氛圍作適當調整,對前后語境構建,使其相銜相配,并且運用情景化的語言讓學生融入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去,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學習語言。

例如可以在虛擬情境中根據語境理論來創(chuàng)設虛擬語境,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奶奶的白發(fā)》的復習鞏固階段中,可以通過扮演奶奶的角色來檢查學習效果。這樣的虛擬語境創(chuàng)設,不僅可以幫助理解文本,更加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藝術性地創(chuàng)造語境,引發(fā)學生自主性和積極性,試看以下于永正老師通過藝術性的創(chuàng)設語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于永正老師教學《翠鳥》中“翠”字:

師:下面看于老師寫課題。哎,這個“翠”字怎么寫?提筆忘字,誰能提醒老師一下?生甲:“翠”字上面是個“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帶鉤的。師:噢,明白了,謝謝大家的提醒。請學生看于老師寫,并且抬起手跟著于老師把課題寫一寫。

于永正老師并沒有直接將課題寫在黑板上,而是藝術性的“懂而裝不懂”,營造了一種“不懂就問,積極好學”的學習氛圍,滿足了學生自豪感,認為老師對自己擁有極大的期望,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自信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遵循會話得體原則,增強話語評價功能

“得體原則”是衡量言語行為的終極標準,無論你遵守的是合作原則,還是禮貌原則,但最終都必須以“得體”作為評價標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是否得體做具體的評價。如看是否適應不同語境要求。在正式的場合,說話應當嚴肅、認真;在歡慶場合,說的話就應當有助于歡快氣氛的營造,例如二年級上冊練習1中口語交際“學會祝賀”,顯然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在親人離散之時發(fā)出的渴求團圓期望的詩句在這里就極不合適。

例如教師在教授一年級上冊練習5中“別人你什么,有時可以這樣回答。”舉了這樣一個例子[3]:

一姓張小孩聽到別人跟爸爸初次見面,總是先問:“您貴姓?”,爸爸總這樣回答:“免貴,姓張?!苯又鴦e人又問:“弓長‘張’,還是立早‘章’?”于是他也耳熟能詳了。有一天,只有孩子一人在家,有客人來訪。小孩問:叔叔,您貴姓?客人:我姓李。小孩很恭敬地又問:是弓長“李”,還是立早“李”?客人:愕然,不知如何應對。

上述例子表明在進行語用知識學習時,要能夠靈活運用,注意語言得體原則,案例中小孩的表達是不得體的,老師舉了這個例子之后,學生能夠體會到表達需得體,從而對自己和他人的表達也能進行合理評價。

參考文獻

[1] 黃強軍.語文課程教材中語言知識內容的建構[A]// 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語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語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