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禹治水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 預設目標,導學引領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階段目標第一學段閱讀的敘述,在教學課文《大禹治水》前,我認真研讀了文本,預設教學目標為: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 認讀文中20個生字,會寫其中10個“一類字”。3. 背誦課文內容。4. 學習課文中運用數(shù)字的寫法。學寫小片段。教學目標確定后,計劃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為高效完成學習目標,必須重視課前自主學習,我設計了一份導學單,作為同學們預習作業(yè)。
1. 按照拼音提示,放聲朗讀課文。我一共讀了遍課文,最后我能讀得。(可多選)A. 正確B. 流利C. 偶爾讀錯D. 錯誤較多E. 結結巴巴
2. 學習了課后生字,我認識了一個新的偏旁:,帶有這個偏旁的字有:。田字格里的字我會寫:,我還會組詞:;橫線格里的生字,通過查字典,我知道“沒”的讀音有:,“倒” 的讀音有:。我還有不認識的字是:。
3. 讀了課文,我知道大禹是。
4. 搜集跟大禹治水有關的資料,了解一下,讀一讀其他的傳說故事。(可以請家長幫忙)我了解到:。我聽到的傳說故事有:。
課前,我把同學們的導學單收集起來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8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65%的學生第2題完成較好;100%的學生完成了第3題,答案體現(xiàn)了開放性;25%的學生獨立完成了第4題,其中70%的學生在家長幫助下完成,僅5%的學生沒有完成。通過導學單的指引,學生學習的方向明確,效率明顯提高,學生自學時存在的問題,可以作為課堂教學要解決的重點內容。
二、 合作學習,互助評價
目前,我們的班級授課制多是大班教學,因人數(shù)較多,教師不能兼顧到所有學生,因材施教不能落到實處。為了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筆者試圖采用學生互助的方式,解決大班教學的弊端。
1. 同桌互助,減少障礙。課始,在檢測預習效果時,我引導學生同桌互助,解決障礙。如認讀較難的生字詞時,引導同桌互讀互聽,糾正字音;朗讀課文時,讓學生合作,一人讀一個自然段,互相糾正錯誤,讀通句子,爭取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指導評價書寫時,同桌互評互改,相互促進。
2. 小組合作,評價促進。分組教學是指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或學習成績,把他們分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組進行教學。我們堅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yōu)劣互補的原則,把班級分成7個組,每組6人,組內成員有明確的分工,組長負責組織安排,協(xié)調員、讀題員、記錄員等。在不同學習任務中,角色可以輪流互換。
在教學《大禹治水》第2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要求是:(1) 讀一讀,數(shù)一數(shù),這段一共有幾句話?(2) 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禹治理洪水的決心?用筆畫出來讀一讀。(3) 你記住了哪些句子?試著背給你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請他給你評價或建議。(4) 學了這段內容,你還有什么問題嗎?可以說出來和同伴討論一下。各小組成員根據(jù)問題指引,開始自學、討論,教師行間巡視,針對小組學習情況進行個別指導。從學生學習看,小組合作基本解決了前兩個要求,第三個要求,大部分學生只能背誦部分句子,整段背誦有困難。第四個要求,有部分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解決。我及時捕捉課堂細節(jié),根據(jù)學情適時調整教學設計。小組互助合作學習分工明確,秩序井然,又能使個人的特長得以充分發(fā)揮和彼此協(xié)調。
3. 大班交流,解決難點。經過10分鐘互助學習后,全班匯報交流,由各小組匯報本組已掌握的內容以及存在的問題,其他同學補充。我及時提煉,把問題板書在黑板上:(1) “察看”是什么意思?(2) 大禹真的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走遍了九座大山?為什么兩個數(shù)字是一樣的呢?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我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在我的適當點撥指導下,同學們迎刃而解。
三、 適當遷移,有效提升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的這一性質將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聚焦于 “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就要求我們樹立“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觀,把這作為語文課程的一切教學活動與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課文只是一個范例,我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表達方式,著力解決語言文字運用的問題。
如《大禹治水》課后有一個填空題:禹在外治水()年,曾經()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禹的兒子()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么樣子。
很多教師往往是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容,將括號補充完整,再讓學生說說從這些數(shù)字體會到了什么。我覺得這還遠遠不夠,這樣學生只知道列數(shù)字的好處,卻不會運用。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要求不必太高,但是練習寫一段話,并用上幾個數(shù)字,以增強表達效果還是很有必要的。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寫話練習:小朋友們,這段話用了四個數(shù)字,讓我們讀懂了大禹這位偉大的英雄,為治水和家人分別了好久,連自己的兒子都沒能顧及。今天,我們也試著寫一段話,用上幾個數(shù)字,好讓人家讀起來更明白。
10分鐘安靜書寫,同學們的思維通過文字予以淋漓盡致地表達。經過自主修改、小組互改,他們的寫話內容得到進一步完善。有學生寫道:“我很喜歡讀課外書。我的房間有一個大書櫥,里面有200多本書,我喜歡讀《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每天我最少讀30分鐘課外書。晚上睡覺前,媽媽都會講兩個故事給我聽,我好開心?!?/p>
【關鍵詞】生成;精彩;預設
課改使我們的課堂更生命化,更靈性化。教師不再是教學設計忠實的執(zhí)行者,不再是布置“圈套”的“狩獵者”,嚴格照教案按步就搬,只能在課堂上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尷尬。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生成性的教學觀使我們的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成為激發(fā)師生的生命潛力、煥發(fā)生命激情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臨場的尷尬,如果教師能夠鎮(zhèn)靜排除、從容應對;對于始料的不及,能夠因勢利導、靈活處理好;教學就會真正散發(fā)著藝術的氣息,充滿生命的活力,課堂中精彩之處也會不斷迭起!怎樣跳出尷尬,又能衍生出精彩呢?
一、就地取材,靈活運用
這是一節(jié)一年級的口語交際課:借鉛筆。我依然像往常一樣引導學生看圖、練習說話后,安排學生進行表演。先讓學生同位表演(一個演要向別人借橡皮的小熊,一個演要把橡皮借出去的小猴),表演后互相評議。之后再找兩名學生上臺表演,表演的結果偏離了想象。一年級的學生天生牛犢不怕虎,上臺表演有的是膽量,可是在表演時總是讓人感覺說話內容簡短,體會人物說話的表情和語氣不到位,表演不真實等。
針對同學的表演,學生們或是議論紛紛,或是竊竊私語,或是皺眉思索……
真是沒想到,這“唐突”的事件帶來的竟是如此真實、自然而又精彩的表演!至今,我仍時時意猶未盡地回味著那次表演,真實的情境帶給人的是輕松自如的表演和感受。
二、取舍得當,巧妙引導
這是一節(jié)閱讀課:《大禹治水》
引導學生讀課文,找出描寫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句子,讓學生說說假如你是大禹的兒子,從來沒見過自己的父親,會對父親說什么呢?。這時,一個同學站起來回答了以上的問題后說:大禹其實也想自己的家人,只是他一心為了老百姓,才不顧小家而顧大家的。他的答案讓我大吃一驚,這正是我下一步要問的問題,領悟的太快了吧,下面還有很多環(huán)節(jié)要進行,如:讀出兒子對父親的思念,大禹路過家門時會怎樣想呢?然后再指導朗讀??涩F(xiàn)在怎么辦呢?面對這早來的答案怎么處理呢?不能再按部就班了,改變教學思路吧。那就由果溯根,順勢引導學生說說大禹和兒子的想法,采用角色體驗法進行父子對話,進而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接著引導學生讀課文,學生讀的很動情。
教學中面對始料未及的回答,教師如果簡答評價一下,繼續(xù)按部就班地組織教學,雖然順利地、行云流水般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節(jié)虛假的課、作秀的課。如果能順著學生的想法機智生成,把生成當成下一步學習的資源,這樣反而更容易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使教學更具生命活力。
三、隨機應變,機智生成
在一節(jié)公開課中,我讓學生站起來讀課文,經過一番引導鼓勵后,舉手學生依然甚少。怎么辦?這些學生怎么在關鍵的時候掉了鏈子?真是出乎我的意料。面對著臺下上百位聽課教師,我的心里如同十五個吊桶打水。我的目光迅速地在教室里掃描,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突然之間我注意到有一個學生始終低著頭,不敢舉手。這一節(jié)課他一直保持沉默。叫不叫他來讀呢?讀不好怎么辦?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讓他起來讀試試。果然不出所料,他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瞪著眼睛望著我,不言不語。我焦急地走到他跟前,輕輕地對他說:“試試看,只要你努力去讀了,讀不好也沒關系?!彼献x了,終于可以松口氣了,雖然讀得結結巴巴,但畢竟還是讀完了,沒有冷場。他知道自己讀得不好,所以一臉的不好意思。但是他今天當著一百多名教師和六十位同學的面,朗讀了課文,這是多大的勇氣!如果今后能主動舉手發(fā)言就更好了。我們應該為他的大膽而鼓掌。那位學生感動得熱淚盈眶。
又是個意外的精彩,只有這非預設的生成才能給課堂帶來這樣的精彩!它也帶給我更多更深的驚喜、思考與震撼!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距今
時間
(年)
發(fā)現(xiàn)
地點
所屬
時代
生產
工具
經濟
狀況
社會生活
狀況
社會組織
特點
歷史
地位
原
始
社
會
原
始
人
群
元謀人
170萬
云南
舊
石
器
時
代
打制
石器
迄今為止
發(fā)現(xiàn)的我
國最早人
類
北京人
70~
20萬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簡單語言
集體勞動、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類
的典型代
表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頂洞人
1萬8
千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針將
獸皮縫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緣組成固定集團、集體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開
始
半坡人
5千~
7千
陜西
西安
新
石
器
時
代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禽
用麻織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榮時期婦人居主導地位共同勞動、消費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榮
時期在黃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結構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榮
時期在長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人
4、5
千
山東
泰安
陶器、玉器
貧富分化、
私有財產、
階級產生
父系氏族
公社時期
在黃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會
開始解體
原始
社會
解體
黃帝、炎帝、堯、舜、禹
4千
黃河
流域
部落聯(lián)盟
及其戰(zhàn)爭
大禹治水
禪讓制度階級社會逐漸形成
原始社會
向奴隸社
會的過渡
教學建議
易錯概念
處于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為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中晚期進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課文中,著重介紹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會狀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誤將整個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代表。
教學設計思路
在學生閱讀本課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本課知識結構,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我國原始社會的分期以及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黃帝和堯舜禹時期的特征。
擴展資料
遍布中國大地的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一、我國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化石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歷了數(shù)十萬年以上的原始社會時期。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化石遺址和考古學文化,有以下幾種可作代表:
元謀人。早期類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元謀盆地東側山麓的小丘上,發(fā)現(xiàn)同屬一個不大年齡的人體左、右上內側門齒化石兩顆化石。以后經多次發(fā)掘,在元謀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層里,又發(fā)現(xiàn)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表明約在170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發(fā)現(xiàn)的猿人牙齒化石》,地質學報,1973年第1期)
藍田人。1963年在陜西省藍田縣發(fā)現(xiàn)藍田人頭骨、頜骨化石及其文化遺物。藍田人屬中更新世時代,包括藍田縣城東的九間房公王嶺和城西北的泄湖陳家窩兩個點,前者距今78~80萬年,后者距今50~60萬年,兩地相距29公里,除發(fā)現(xiàn)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石器、動物化石、炭屑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陜西藍田新生界現(xiàn)場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約40~50萬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歷次發(fā)掘所得,共有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包括單獨的面骨)14塊、下頜骨15塊、股骨7段、脛骨1段、肱骨3段、鎖骨1根、月骨一塊、零散和附連在頜骨上的牙齒153顆、約代表43個個體。除人類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豐富的用火遺跡。(賈蘭坡:《中國猿人及其文化》,中華書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帶,發(fā)現(xiàn)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兩次發(fā)現(xiàn)人類化石。丁村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典型遺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狀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萬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9年)
山頂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發(fā)現(xiàn),故名。屬于中國華北地區(qū)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距今約18,000年。除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穿孔飾物及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并發(fā)現(xiàn)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賈蘭坡:《中國在陸上的遠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國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還有馬壩人、長陽人、資陽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類化石遺存十分豐富。
二、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布中國大地,從內蒙古到海南島,從東海之濱到高原,到處都有發(fā)現(xiàn),迄今總計在6000處以上。典型的有: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思維,探究,轉變教育教學方式,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忧笾?,這樣才能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益。
近年來,縣教育局推行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學生先學(自主探究)到教師后教(點撥)”,教學過程分為“讀(學生預習)——議(學生討論)——問(學生設計問題)——導(教師點撥)——練(學生訓練強化)”五個環(huán)節(jié),簡稱“先學后教”。希望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性,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此教學方式固然科學有效,但在農村高中的推行卻大打折扣:“議,問”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很難實施。基于農村高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校歷史教學在教法上仍是傳統(tǒng)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這與新課程改革要求的以學生為主體相違背的,因為課是講給學生聽的?;诖?,筆者又試用了一種對話教學:師說生思——師問生答——生答師補——師評生思的一個過程。在師生之間,在生生之間進行對話,進行交流,甚至進行片段的非正式的討論,而不必為了形式刻意地把班級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此種對話教學對于農村的學生很適用,對提高課堂效益也是大有裨益的,同時對課堂上教師用語提出很高要求,教師用語運用得當與否直接影響著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益。本文欲從教學用語視角來談談歷史教學的效益觀,也是本人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
HL霍林沃思提出的“典型的聽眾分類”。他把聽眾分為以下五個類型:⑴行人型;⑵討論—被動型;⑶精選型;⑷一致型;⑸組織型。這種聽眾分類與目前流行的三種理論流派相似:一是行為主義理論;二 是認知主義理論;三是建構主義理論。綜合上述兩種分類,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奉行的課程理論不同,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也不同,學生所經歷的思維過程和所掌握的思維方法必然也就完全不一樣?!暗湫偷穆牨姺诸悺敝械奈宸N分類和三種理論流派并不存在遞進的關系。理論上講,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群體,應設計不同的方法。以下就“典型的聽眾分類”教學用語的運用分解如下:
一、課堂教學(教學演講)的聽眾基本上屬于一致型聽眾,同時兼有組織型聽眾的某些特點。從表面上看,這種類型的聽眾對教師來說似乎比較容易“對付”,而實際上,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之間在學習動力、自覺意識、自我約束力以及知識起點和接受能力上都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因而作為一個群體,他們實際上又帶有討論—被動型聽眾以及精選型聽眾甚至行人型聽眾的某些特征。這是需要教師特別加以注意的。首先,必須根據(jù)對學生的熟悉程度采用針對性的教學用語;其次,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隨時注意學生聽課時情緒的變化和狀態(tài)的生成,借以隨機調整自己的教學用語以使學生神入歷史的課堂。
二、要使教學用語言簡意賅,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⑴抓住教材內容的實質。
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教材內容有透徹的理解,否則,口語表達必然會重復、羅嗦,讓學生接受多余的信息,無疑加重學生的聽課負擔,增加教學的無效性。因此,言簡意賅的教學用語體現(xiàn)了教師對教材內容把握的深度。
一般說來,教師抓教材內容的實質要經歷兩個階段:①對教材內容各方面的體會較為零亂,還沒有使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②將各個方面的體會聯(lián)系起來加以分析,明確教材內容的主次,去粗取精,把精要之處貫穿起來。教師在課堂上應把握教材內容的主旨,簡明扼要地交待清楚,并把自己經過反復思考才理解透徹的地方作為難點,著重提出來引導學生思考,這便是“少而精”。
言簡意賅要求說話簡單明了,但問題的關鍵并不完全在于說得少,而在于說得精,這就要在教學中把握關鍵詞,才能抓住教材的實質。
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錘敲打,使其中飽含的思想情操濺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
總之,抓住教材內容的實質,講得集中,講得緊湊,引起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講,啟發(fā)學生圍繞教材的實質去聽講,即使說得稍長些,也不是違反言簡意賅的原則的。恰恰相反,如果離開教材內容的中心,漫無邊際地東拉西扯,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即使話語不多,那也是一種多余的信息。
⑵力求避免無意義的重復。
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便于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或者對知識重點、難點重復講解說明,或者對關鍵句加以重復,這種重復起到強調重點或加深記憶的作用,這是必要的重復。
另一種重復是毫無必要的重復,這往往造成教學用語的堆砌、繁冗和臃腫,成為用語的累贅。毫無意義的重復有兩種常見的情況,一是相同詞句的重復;二是使用不同的語句重復表現(xiàn)一個相同的意思。
⑶剔除口語雜質。
教師用語中的口語雜質主要是指濫用語氣詞以及使用口頭禪。
綜上所述是筆者教學過程中的不成熟的想法與點滴教學反思。歷史教學反思就是歷史教師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對教學過程與環(huán)節(jié)的思想和行為重新審視,對其合理性、成敗得失進行思考和判斷,使學生獲得更充分的發(fā)展。教學反思不是簡單地回顧教學情況,而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理性思考,以尋找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并在隨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使課堂教學活動不斷趨于優(yōu)化,從而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法國牧師納德蘭塞姆說過這樣一句話,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確實,如果有人能把反思提前幾十年,那他有可能成為一名了不起的人。美國學者波斯納把教師的成長歸納為經驗加反思。一個人或許工作幾十年,但如果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經驗的幾十次重復而已??梢姡此紝τ谝粋€人的成長,教學反思對于一個教師的成長,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故反思之。
參考書目:1、《中學歷史教學法》,
于友西,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走進高中新課改》,
朱 煜,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教師口語學》,
【關鍵字】初中歷史;新課程;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含義是指:以合作思想作為核心靈魂,依照數(shù)人一組的標準把一個班級的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進行教學和指導,小組的組員之間亦要互相討論和幫助,以共同學習和完成任務。它不僅是新課改的新要求,也是歷史教學中的新課題。據(jù)此,本文對這新的教學模式做出初步的探究,以期填補相關研究空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在初中歷史課堂開展“合作學習”教學的必要性
第一,它迎合了新課程歷史學科發(fā)展要求。歷史新課程強調歷史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是他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到學習活動的過程。而傳統(tǒng)課堂上的模式通常是這樣的:教師扮演“講述者”,單一地向學生灌輸、演講和傳授;學生扮演“傾聽者”,被動地接受、傾聽和理解,這樣的模式動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昂献鲗W習”則能夠有效克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弊端,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熱情。第二,它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身價值。“合作學習”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和受教育權的主體,而不是教育工作的“附屬品”。另外,“合作學習”有利于加強師生平等交流,打破沉默嚴肅的課堂氛圍,營造輕松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對自身價值的認同和學習的自信心。
二、初中歷史“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活動案例
1.教學分析。本文選取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二)”作為實踐活動案例的素材。該課的主要內容是介紹秦漢昌盛的宗教文化、雕塑藝術和史書,重點包括兩個:一是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二是司馬遷和史記。本課的難點是宗教文化的影響和意義,這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較大的難度。2.教學設計。依照“合作學習”的模式,先把全班學生按照一定標準劃分為三個小組,并分別選出各組的組長兩名。在上課之前,教師布置學生按照要求做好預習工作,各組成員分工搜集資料并通過內部討論制作能用于課堂展示的資料成果。課堂上,先由教師導入新課。然后,由三個小組依次展示課前資料搜集的成果和學習成果,進行教學活動。第一小組以展示PPT的方式對佛教的傳入,以及道教的起源進行介紹,并以組員互動的方式引出一系列問題,供全班進行討論。比如,佛教和道教的主張分別是什么?為什么封建統(tǒng)治者提倡和扶持佛教與道教?佛教和道教對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有哪些?等等。學生進行討論后,由教師對上述問題的討論進行總結,并進一步講述宗教對我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對我國宗教文化的深層領悟和理解。第二小組首先派出兩名組員,以講相聲的方式將司馬遷及其創(chuàng)作《史記》的故事向全班娓娓道來;接著其他組員依據(jù)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分別輪流講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史記》當中所記載的人物事跡,比如大禹治水、屈原投江、陳勝吳廣反抗暴秦……讓一個個歷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同學們面前。最后由教師對司馬遷及其《史記》的歷史地位做出全面總結。第三小組首先播放秦兵馬俑的紀錄片,將秦兵馬俑的實況活靈活現(xiàn)于課堂上;接著,采用知識問答競賽形式向全班提問關于秦兵馬俑的問題,讓同學們搶答,答對的由教師作記錄并給該同學所在小組加分,三個小組都要參與活動。這樣不但能增加課堂趣味性,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更能夠使同學們在游戲和歡笑中對知識有更深入的記憶和理解。
三、關于“合作學習”實踐活動案例的反思
這節(jié)課的內容講述的是文化史,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角進行講述、思考、討論,培養(yǎng)學習興趣,發(fā)揮個性和才能。上課之前,教師把學生按照個人研究興趣等標準劃分為三個小組,由組長負責任務的分配,各成員負責收集相關資料。課堂上,三個小組分別向全班作課前學習成果的展示,并充當課堂主角進行演講,形式多種多樣,有相聲、故事會、PPT演示、視頻播放、知識問答競賽,等等。教師則成為配角,適時給予引導和總結。這一過程既強調學生的互幫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又充分調動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活躍和輕松的課堂氣氛中拉近與歷史知識的距離,更深入地感受歷史、體會歷史。這次的“合作學習”實踐活動案例需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資料的搜集、總結和研究,也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和思考。教師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如何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取得“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指導學生實踐思考”這兩者之間的平衡。1.“合作學習”案例的現(xiàn)實效果。通過開展上述“合作學習”實踐活動案例,可以總結出“合作學習”的現(xiàn)實效果:第一,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合作學習”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并且活動形式新穎,富有趣味性,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第二,它能夠確保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扭轉教師單調授課、學生死板聽課的舊模式,使教師放下傳統(tǒng)的絕對權威而退居為課堂的配角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同時也極大地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第三,它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自信心,使學生在參與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與合作的樂趣,增強成就感;第四,它能夠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在組員之間的互動合作中,形成融洽良好的人際關系,共同合作學習,共同進步;第五,它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利于教師放下絕對權威的架子,還學生一個自由的思維發(fā)揮空間,讓學生大膽抒發(fā)己見、展現(xiàn)自我,促進學生在互動中激發(fā)思維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2“.合作學習”案例存在的問題。上述實踐活動案例進行的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課堂時間安排上不足,課堂上僅限于活動成果的展現(xiàn),而諸如資料收集等大部分的學習過程和活動仍然需要學生在課外完成,這一點體現(xiàn)了課堂學習的時間是有欠缺的;第二,課外學習部分需要占用學生的課余時間,但當今許多學校的初中學生課業(yè)比較繁重,課余時間很少,恐怕難以完成課前準備的任務,尤其是對于住校學生來說,只有雙休日的時間才能到校外開展社會調查,致使課外學習開展的難度增加;第三,各組成員的個人興趣和能力存在差異,由組內個別能力強或對課題有濃厚興趣的學生負責整個小組全部工作的情況屢見不鮮,這樣不但會使某些組員滋生懶惰和依賴心理,更違背了合作學習的初衷。
四、實現(xiàn)“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主要策略總結
第一,合理分組。實現(xiàn)“合作學習”,首先應當懂得如何合理進行分組。教師應當考慮學生的特長、興趣、性格、智力思維等各方面因素,按照每組一定的人數(shù)(通常為4至8人)進行,組員之間要存在各方面的差異,比如性別、個性、成績、特長等方面的差異,甚至還可以把學生的社會背景和家庭背景方面的差異也納入分組考慮的范圍。這樣,才能使每個組員在相互搭配、相互補充的同時充分發(fā)揮自己的長處,有效避免個別能力強的組員包攬全部工作、個別能力弱的組員坐享其成的現(xiàn)象發(fā)生。第二,明確任務。比如前述的教學案例當中,第二組除了兩位演技好的成員負責以富含趣味的相聲形式介紹司馬遷及《史記》以外,其他的成員也要依照自己的興趣去收集、準備和講述一個史記里的人物事跡故事。這樣,通過組內合理分工,使每個組員都應有自己的明確任務,確保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杜絕發(fā)生個別組員坐享他人勞動成果的現(xiàn)象。第三,把握確定活動形式和內容的時機。比如,當教師談論秦兵馬俑的歷史意義時,有的學生認為這是秦代雕塑藝術的寶庫,代表了秦代雕塑領域的最高水平。有的學生則認為秦兵馬俑是秦始皇剝削人民的殘暴證據(jù),是廣大勞動人民用血與汗?jié)仓傻姆饨ɑ蕶嘟y(tǒng)治的象征。教師此時可以不發(fā)表任何意見和評價,按照學生各自的觀點分為正反兩組,讓他們課后進行資料收集和準備,下節(jié)課以辯論會的形式對該問題進行討論。第四,合理把握課堂時間的分配。要留給學生充足的合作學習時間,不要草草結束。因此,課堂時間不充足,等于剝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使得“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發(fā)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和價值。通常課堂討論的時間應為5~10分鐘,而其他的活動則應依照具體情況來做出安排。第五,重視有效引導。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當合理的合作者、指導者、引導者,以平等交流的形式參與到學生活動當中。應當注重在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指導小組如何分配任務;指導小組如何合作;指導小組如何交流和討論;協(xié)調組內分歧,等等。當個別學生出現(xiàn)學習和合作的態(tài)度問題時,應及時予以引導和糾正,對該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無論是課前準備階段還是課堂展示的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或難題時,教師都應當及時予以幫助和引導。第六,重視課堂評價。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以及結尾處,教師應當把握時機適當給出合理評價,評價的方面應當包括“合作學習”的形式、小組參與程度、活動開展的態(tài)度和活躍程度、活動內容水平,等等。評價時應當注意要激勵和肯定學生,讓他們意識到共同合作和共同進步的意義,鼓勵他們今后更積極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還要對團結、有團隊精神的小組,以及有合作精神、熱心幫助同伴的組員給予及時的表揚。
五、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