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越軌社會學理論的思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越軌社會學理論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越軌社會學理論的思考

一、問題學生的形成:越軌社會學理論的基本觀點

雖然越軌社會學理論傾向于從社會的角度分析解釋越軌現(xiàn)象,可是由于研究者視角、關注點等的不同,相關學者對于越軌現(xiàn)象的解釋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越軌社會學理論陣營里具有多種理論,如標簽理論、文化沖突理論、失范理論、社會控制理論等。這些理論的基本觀點決定了其解釋的立場與角度,對于“問題學生”的成因有著不同的思考。在對“問題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問題學生”的成因所在。

(一)標簽理論的基本觀點

標簽理論是出現(xiàn)于20世紀中期,解釋犯罪行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理論。它認為,個體越軌行為的產生主要是社會貼標簽的結果。為了較好地說明這一觀點,標簽理論將人的偏差行為分為“初級偏差行為”和“次級偏差行為”兩類。對于越軌者而言,初級偏差行為可能是臨時的、無意識的行為,而次級偏差行為則是習慣性的、有意識的舉動。在初級偏差行為發(fā)展到次級偏差行為的過程中,社會判定(貼標簽)是一個關鍵節(jié)點。具體言之,當社會給個體的初級偏差行為貼上“越軌”的標簽時,個體會形成一種新的自我期待和行為方式,按照標簽的內容重構自己的形象。此時,初級偏差行為轉變?yōu)榇渭壠钚袨?,個體的越軌行為也就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有意識的舉動。依據(jù)標簽理論的觀點,我們認為,個體成為職業(yè)越軌者需要不可或缺的三個因素。一是既定標簽的存在。即,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存在著種種描述越軌行為的“標簽”,如“盜竊”。二是社會中的他人發(fā)現(xiàn)或者察覺到越軌者的越軌行為,如個體偶然的盜竊行為被人發(fā)現(xiàn)。三是他人(尤其是越軌者的重要他人)為越軌者貼上相應的標簽。在這三個因素的作用下,個體逐漸認可并內化標簽所賦予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慢慢地發(fā)展成為一名職業(yè)越軌者。在這個理論看來,問題學生之所以出現(xiàn),是別人張貼“標簽”的結果。

(二)文化沖突理論的基本觀點

文化沖突理論認為,社會文化差異是引起社會越軌的重要原因。該理論認為,一個社會中存在著類型多樣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有其較為獨特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被一個文化群體所接受的行為對另外一個群體來說極有可能是越軌行為。電影《刮痧》就明顯的體現(xiàn)出這一點?!肮勿稹笔侵嗅t(yī)治療的一種手法,為我們所認可。但是,當身處美國的中國成年人用這種手法為孩子治病時,其卻被界定為一種虐待孩子的行為,觸犯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是一種明顯的“越軌”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越軌是文化界定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相對性。文化沖突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塞林(T.Selin)區(qū)分了兩種文化沖突:縱向文化沖突與橫向文化沖突。縱向文化沖突是指不同時期的文化之間所產生的沖突,而橫向文化沖突則是指同一時期內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具體到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方面,受教育者的一些越軌行為一般是由縱向文化沖突造成的。這是由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所處的時代不一樣,對于一些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理解也就存在一定差異。由于教師處于較為強勢的位置,其往往將學生的行為界定為“越軌”,例如,在教師看來,學生染發(fā)就是一種越軌行為。此外,受教育者與教育者的縱向文化沖突也有可能造成學生的越軌。如,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會使教師將學生的一部分行為界定為越軌。在這種情況下,“問題學生”的出現(xiàn)是由文化界定造成的。

(三)失范理論的基本觀點

社會學先驅愛彌爾•涂爾干將失范一詞引入到社會學的研究中。他用失范描述這樣一種狀態(tài):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相互矛盾、沖突或者社會規(guī)范與價值相對脆弱,個人與社會都處于混亂狀態(tài)。在這種狀況下,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很容易出現(xiàn)越軌行為。這是由于:此時的社會處于價值真空或者價值混亂時期,社會規(guī)范呈現(xiàn)出碎片化的特征。在這個社會中,個體無法找到一個統(tǒng)一的價值體系,缺乏有效的價值引導與行為指導。按照歷史性與共時性的維度,我們可以將社會失范分為縱向失范與橫向失范兩個類型。所謂縱向失范,指的是社會中既有的價值體系被打破,但是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整個社會中缺乏較為統(tǒng)一的價值體系,正如目前正處于轉型時期的我國。所謂橫向失范,是指社會各個系統(tǒng)之間的價值體系存在矛盾與沖突,處于這些系統(tǒng)中的個體缺乏一個較為統(tǒng)一的價值體系作為指導。具體到學生身上而言,就是家庭價值體系、學校價值體系、社會價值體系兩兩沖突,或者三者都有所差異。在道德教育過程中,5+2≤0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此具有莫大的關系。由此看來,不同環(huán)境中價值規(guī)范的沖突導致了問題學生的出現(xiàn)。

(四)社會控制理論的基本觀點

社會控制理論有兩個基本的假設。一是個體天生具有利己與反社會的傾向,從人的天性出發(fā),反抗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二是人們對于法律與道德規(guī)范是非常清楚的,人們完全能夠意識到自己是否發(fā)生了越軌行為?;谶@兩個假設,越軌理論指出,社會中之所以存在著越軌現(xiàn)象,其主要原因是社會對于個體的控制與約束不足。換言之,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之所以沒有出現(xiàn)越軌行為,是因為我們受到一些關鍵社會紐帶的控制與束縛。而在越軌者那里,這些關鍵紐帶呈軟弱狀態(tài)。一般而言,這些關鍵社會紐帶主要包括“附屬”“承諾”“參與”等?!案綄佟笔侵競€體依附于其他個體,如父母、教師、朋友等;“承諾”則是指個體為一些傳統(tǒng)、正規(guī)的目標工作,如學生為了考上大學而辛苦的學習;“參與”指的是個體積極的參加社會的常規(guī)活動,如學生積極主動的參加學校、班級中的活動。在這些社會紐帶強有力的束縛與控制中,個體能夠較為有效地抵制越軌誘惑,控制自己的越軌沖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越軌行為的出現(xiàn)。從這個理論觀點來看,學校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問題學生”,主要是社會紐帶控制不足造成的。

二、問題學生的德育:來自越軌社會學理論的啟示

如前所述,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將學生道德狀況的原因歸結為個體。即,學生道德品質如何,主要受到個體的影響。因此,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直比較強調“修身”“內省”等教育方式。而越軌社會學的相關理論則告訴我們:學生道德品質如何,并不僅僅取決于學生個體,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環(huán)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進一步言之,在培養(yǎng)學生的德性時,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學生自律、自覺,還要考慮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與學生互動的個體等因素。因此,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我們需要經歷一個從學生道德到外部環(huán)境的視角轉換,這是越軌社會學理論給我們帶來的方法論啟示。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予以努力。

(一)留意學生的道德表現(xiàn),并及時加以強化

在日常的道德教育工作中,教育者應該隨時留意學生的各種道德表現(xiàn),并運用適當?shù)臉撕瀼娀@些已經出現(xiàn)的行為??偟膩碚f,在促進學生道德成長的過程中,教育者應該有“貼標簽”的意識。即,給學生一些臨時性、隨意性的道德行為貼上道德的標簽,促進其道德行為的長久化、固定化。比如,當發(fā)現(xiàn)學生幫助他人的行為時,我們應及時的將“助人為樂”的標簽賦予學生。具體而言,我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努力。首先,教育者需要準備大量的“標簽”。標簽的存在是貼標簽行為發(fā)生的前提,因而教育者應該備有豐富多樣的標簽。這是由于:標簽的內容越是細致、越是具體,其對學生的影響也就越個性化、越深化。這提醒我們,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我們不僅僅需要準備一些較為概括性的標簽,如“好孩子”,還要準備一些較為具體的標簽,如“誠實”“勇敢”“自信”等。其次,教育者需要時刻關注受教育者的日常表現(xiàn),隨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道德閃光點。為了做到這一點,教育者就需要關注學生的整體生活。例如,教師不能僅注意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還要留意其在課堂之外甚至學校之外的表現(xiàn)。第三,教育者適時的將標簽貼在學生身上。在這里,教育者需要注意兩點。一是貼標簽的時機,在發(fā)現(xiàn)學生的道德行為之后,教育者應該及時的發(fā)出貼標簽行為。二是貼標簽的主體。在給學生貼標簽時,教育者應該盡量尋找學生的“重要他人”,即學生較為信服的人,這樣能夠形成更好的結果。

(二)了解受教育者的文化,并積極地與受教育者開展對話

文化沖突理論凸顯了越軌行為的文化特質,揭示出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的文化性。這給我們的道德教育工作帶來兩個方面的啟示:一是了解受教育者的文化,二是與受教育者展開積極的對話。之所以這樣做,是由于此舉能夠有效地增強道德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第一,教育者應該全面、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文化。對于道德教育而言,教育者了解受教者的文化,主要是了解適合于受教育者文化的道德觀念以及道德行為模式。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模式也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一方面,道德觀念有所更新。例如,幾十年前,男女生交往過密被視為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而在今天,其卻被視為一種正常的交往現(xiàn)象。另一方面,道德行為模式有所變化。何謂尊重教師能夠較為明顯的體現(xiàn)這一點。數(shù)十年前,尊重教師意味著對老師言聽計從,甚至是唯唯諾諾。當下,學生可以與教師進行討論甚至是爭論,對于學生而言,這可能才是真正的尊重教師。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雖然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其“內心深處所認同的價值理念有很大部分與社會所認可的文化價值是一致的”。因此,在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教育時,教育者應該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出發(fā),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文化。第二,受教育者應該與教育者展開積極有效的對話。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開展對話,有利于促進雙方文化的交流,消除可能產生的矛盾與誤會。在對話過程中,交流雙方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對話雙方保持一個尊重的態(tài)度。在交流過程中,交流雙方需要尊重對方言說的權利。自己無論是否歡迎、贊成,都要允許對方表達出來。二是對話雙方保持一個平等的地位。在對話的過程中,各種觀點的價值、意義雖然存在差異,但是其地位卻是平等的。因此,處于相對優(yōu)勢地位的教育者,切不可用自己的話語來裁剪受教育者的話語,影響對話的正常進行。

(三)建設統(tǒng)一的價值體系,打通受教育者的不同生活場域

失范理論強調了價值體系統(tǒng)一對于受教育者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的重要性。因此,該理論對于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啟示就是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價值體系。為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可以從縱向與橫向兩個維度加以努力。從縱向上講,我們需要建立一套較為統(tǒng)一的價值體系。統(tǒng)一的價值體系就是指整個社會較為認可的,同時能夠指導社會成員的價值體系。在這個體系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政府部門的相關工作,如提出核心價值觀念,并對這些價值進行闡釋等工作,也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努力。社會中的個體需要接受、踐行這些價值觀念,并對其他社會成員加以督促,從行動上推進統(tǒng)一價值體系的建立。通過這些途徑,我們才能為受教育者提供一個有規(guī)范、有秩序的社會環(huán)境。從橫向上講,我們需要打通受教育者的不同生活場域。一般而言,受教育者生活于家庭、學校與社會三個場域中,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打通這三個生活場域。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家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家校價值觀念的統(tǒng)一。面對社會,家庭與學校既不能孤傲的保持理想主義,也不能完全為社會所制。家長或教師應該讓受教育者了解社會現(xiàn)實,讓學生知曉如何道德的處理真實社會事件,提高家校價值觀念與社會價值生活的一致性。

(四)加強正向的社會紐帶,消解負向的社會紐帶

通過對于社會控制理論的描述可知,按照性質劃分,社會紐帶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正向社會紐帶與負向社會紐帶。為了促進受教育者的道德成長,對于不同性質的社會紐帶,教育者可以分門別類的對待。第一,教育者需要加強個體的正向社會紐帶。教育者加強受教育正向的社會紐帶,就是將學生更多地束縛在正常的社會群體與社會規(guī)范中,讓學生習得社會所認可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注意。首先,教育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與魅力,盡量成為受教育者的“依附者”;其次,教育者應該不斷探討新的教育方式,促使學生樹立較為正規(guī)的目標;最后,學校或者教育者可以開展具有吸引力的活動,讓受教育者不斷地參與到正常群體的活動中。第二,教育者應該消解個體的負向社會紐帶。消解負向社會紐帶,就是將受教育者從社會不認可的價值觀念或行為方式中釋放出來,避免其對于受教育者的影響。具體而言,我們同樣可以從“附屬”“承諾”“參與”這三個方面予以努力。首先,教育者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減少受教育者與越軌者的接觸,減輕對于越軌者的依附;其次,通過對于一些消極社會目標的分析,教育者可以促使受教育者放棄一些不為社會認可的目標;最后,教育者需要為受教育者劃定一些邊界,控制學生對于一些社會活動的參與。我們認為,任何一種理論都基本上不可能是萬能良藥,其僅僅是為我們思考相關事物提供了一個有益的視角。同時我們也確信,當用多種理論關照一件事情時,我們也會獲得相對更為全面的認識。因此,本文闡釋了多種越軌社會學理論對于道德教育的啟示,以期對讀者有所裨益。在這里,筆者還要強調的一點是:無論是分析越軌現(xiàn)象還是進行道德教育,人們所思考的基本上是:個體的某些思想觀念或者行為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基于這一點,我們認為,有關越軌現(xiàn)象的相關理論有助于教育者思考道德教育工作的改善,因此我們需要對二者的關系予以關注。

作者:孔祥淵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