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民族民間舞教學中三性原則探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民間舞教學中三性原則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民族民間舞教學中三性原則探析

摘要:中國民族民間舞在創(chuàng)建初期無論師資隊伍或是教材與教法都是十分匱乏的,經(jīng)過許淑英、馬力學等老一輩舞蹈教育家的探索與總結,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逐漸完善,并為我國的舞蹈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北京舞蹈學院馬力學教授提出的“三性”原則,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明確了方向。本文將以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三性原則的內(nèi)涵為起點,分別對“三性”原則中的“代表性”“訓練性”和“系統(tǒng)性”進行闡述,探析“三性”在教學中的體現(xiàn),并梳理出“三性”原則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三性”原則

民間舞是源于民間,并流傳于民間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中國民族民間舞作為一門學科,由于在創(chuàng)建初期缺乏系統(tǒng)科學的教學方法,因此,前輩專家們?yōu)闈M足教材與教學組合在編創(chuàng)中科學性與系統(tǒng)性理論知識的需要,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原則方法,其中就有北京舞蹈學院馬力學教授在《龍族律動》中提出的“三性”原則,馬力學教授提出的“三性”原則即:“代表性”“訓練性”和“系統(tǒng)性”。中國民族民間舞作為一門特殊的教育學科,它與其他理論學科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教學形式。其他理論學科是通過講授知識來完成教學任務,屬于單一的講授形式,而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則是通過身體的示范和語言的表述來完成,屬于“言傳身授型”教學,“三性”原則的提出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材設置、教學內(nèi)容以及教學實踐均提供了科學依據(jù),也為中國民族民間舞提供了有跡可循的評價標準,因此我們在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中重視“三性”原則的把握與運用是尤為必要的。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三性”原則的內(nèi)涵

馬力學教授提出的“三性”原則,即:“代表性”“訓練性”和“系統(tǒng)性”?!按硇浴笔侵冈诮虒W中體現(xiàn)各民族地區(qū)和流派的舞蹈風格和特點,有明顯的民族地域特征;“訓練性”是指在教學中能有效訓練到身體能力及表現(xiàn)力、準確把握音樂節(jié)奏和掌握民族心態(tài)的訓練過程;“系統(tǒng)性”是指教材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正確系統(tǒng)的推進教學。該“三性”原則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材設置和教學實踐上都提供了科學依據(jù),起到了指導性和規(guī)范性的作用,也為中國民族民間舞提供了科學化、系統(tǒng)化的教學方法,為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系統(tǒng)的設置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二、“三性”原則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體現(xiàn)

(一)“代表性”———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基礎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代表性”也可稱之為風格性,由于每個民族在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歷史演變、經(jīng)濟生活、性格特征、宗教信仰、審美特點等方面都各有差異,使得各個民族在舞蹈文化和表現(xiàn)形式上各顯千秋,民族的舞蹈風格自然也是千差萬別。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使學生掌握所學民族舞蹈的風格特點,掌握舞蹈中凸顯的民族代表性動作特征,是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基礎。漢族人分布地域廣泛,人口基數(shù)大,漢族的民間舞種類也極其豐富,其中東北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安徽花鼓燈等都已成為教材進入教學中。就東北秧歌來說,“穩(wěn)中浪、浪中艮、艮中俏”“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其最大的舞蹈動作特點,形成這種舞蹈動作特點的原因也與原來高蹺秧歌的技術要求密切相關。雖然在現(xiàn)在的教學中脫離了高蹺,但是其動作韻律和特點延續(xù)了下來,因此,教師在教學之中需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準確的呈現(xiàn)東北秧歌“穩(wěn)”“艮”“浪”“扭”的動作特點,再對東北人民純樸、豪放、潑辣又不失幽默的性格和其夸張、粗獷的審美心態(tài)加以講解,才能促使學生逐漸準確的把握東北男兒灑脫豪放、女性嬌俏潑辣的舞蹈風格。再如蒙古族舞蹈,蒙古族作為游牧民族,其生活在我國的北方草原上,號稱“馬背上的民族”。馬對于蒙古族人來說不僅是坐騎,更是值得信賴的伙伴,也是蒙古族堅韌、自由、奔放的精神依托。所以蒙古族舞蹈手形普遍為勒馬手形,也延伸出了模擬馬奔騰時腳下的步伐,即馬步。同時,蒙古族舞蹈的上身尤其是肩部的動作靈活豐富,比如“碎抖肩”“笑肩”“柔肩”“硬肩”等組合,這也是因為蒙古族常年騎馬,馬背顛簸,其上身尤其是肩部必須與馬奔跑的節(jié)奏相適應,從而形成了這些獨特又豐富的肩部舞蹈動作。教師在蒙古族舞蹈的教學當中,首先要把握好蒙古族自由灑脫、豪邁爽朗的性格特點,再通過舞姿造型,步法體態(tài),肩、腕等組合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蒙古族男生瀟灑陽剛、女生熱情端莊的舞蹈風格特點??偠灾?,由于各民族的地域文化等差異,其舞蹈風格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就要準確的了解各民族心態(tài),深入探索各民族的文化內(nèi)涵,把握好各民族的舞蹈風格,抓住各民族的舞蹈動作特征,這樣才能更好的凸顯各民族的性格風貌,打好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基礎。

(二)“訓練性”———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核心

訓練性主要是指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jù)不同民族的舞蹈特點,通過訓練不同民族的基本動作、體態(tài)、動律、音樂節(jié)奏、性格等方面,解決學生身體協(xié)調(diào)性、靈活性及各部位的能力,使學生獲得可以駕馭不同風格、不同動律、不同節(jié)奏下的舞蹈能力,以及準確呈現(xiàn)各民族性格風貌的表現(xiàn)能力,為之后的民族民間舞學習和舞臺實踐奠定基礎。藏族舞蹈教學中,膝部的屈伸和顫動是貫穿整個藏族舞蹈體系的動律特征,而其中又通過膝部的屈伸、顫動帶動了松弛的上肢和身體運動,因此課堂上訓練學生膝部的松弛度和韌性就成為了藏族民間舞教學核心。而藏族舞蹈膝部的動律又呈現(xiàn)出幾種速度、幅度和力度不同的類型,如顫膝動律訓練就是訓練膝部有彈性的顫動;屈伸動律訓練是訓練膝部連綿不斷、柔韌的屈伸。如此,學生在進行膝部的訓練過程中,膝關節(jié)的松弛度和韌性會逐步提高,并且對膝關節(jié)力量的感知和掌控也會逐步提升。這在學生把握藏族舞蹈動律風格特點的同時,也為后期學習其他民族民間舞積累了經(jīng)驗。而維吾爾族舞蹈的基本動律同樣也是膝部的顫動,不同于藏族舞蹈膝部顫動,維吾爾族舞蹈的膝部顫動是以維吾爾族音樂的鼓點節(jié)奏來帶動膝部和身體的顫晃動律,并非貫穿于所有動作。因此在課堂訓練中,教師可通過音樂鼓點的韻律帶動學生對節(jié)奏的感控,以此帶動學生膝關節(jié)的顫動,再以膝關節(jié)的顫動延伸到身體的動律上。維吾爾族舞蹈上身保持昂首、挺胸、直腰是其基本體態(tài),所以這在訓練學生腰背的直立和頸部挺拔感的同時,還能訓練學生對舞蹈動作和音樂節(jié)奏的相互協(xié)調(diào),并在舞姿連接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diào)了維吾爾族舞蹈中對學生身體氣質的要求,展現(xiàn)維吾爾族舞蹈自由瀟灑的氣質,形成熱情、豪放、穩(wěn)重、細膩的風格韻味。然而,解決學生身體協(xié)調(diào)性、靈活性及各方位的身體能力并不是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訓練的全部,“情感訓練”也是訓練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說舞蹈動作是民族風格的“形”,那么情感就是民族風格的“魂”,民間舞中的“情感”蘊含著各民族的文化、歷史、信仰、性格等因素,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因此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身”和“情”二者缺一不可。以上可以看出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有較高訓練價值和訓練意義的基礎動作,還要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對音樂節(jié)奏的把握,對情感的理解等各方面能力,并有規(guī)律、有層次的進行訓練,使得學生在掌握所學民族特有動作動律、風格特點的同時,還提升了自身全方位的能力,為今后學習其他民族民間舞和舞臺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系統(tǒng)性”———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保障

何為“系統(tǒng)性”?“系統(tǒng)性”是基于代表性和訓練性之上,進行有規(guī)律、有層次地教學,是讓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可持續(xù)發(fā)展,使學生科學有效地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的保障。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堅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開展課堂教學,更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目的,從而達到更佳的系統(tǒng)訓練效果。在教學中,應先從各民族的音樂節(jié)奏特點入手,再到單一的動律、體態(tài)等基礎訓練開始,逐步深入到組合短句、步伐韻律等訓練性或風格性組合,最后開始教授綜合表演性組合、傳統(tǒng)組合或帶有道具的舞蹈組合等。在剛進入朝鮮族舞蹈單元課時,由于朝鮮族舞蹈與音樂節(jié)奏密不可分,所以教師講解朝鮮族音樂的基本節(jié)奏是其教學的首要任務。其次在配合朝鮮族音樂節(jié)奏的基礎上,教師應進行朝鮮族舞蹈的呼吸和屈伸動律訓練,使學生掌握朝鮮族舞蹈動作的呼吸感。在此之后,教師便可進入如抽手、圍手、扛手、推手等手臂,或平步、墊步、頓步、沉步等步伐之類的單一動作訓練教學。這些訓練不僅是朝鮮族舞蹈的基礎,更是其核心,學生只有掌握了該部分的訓練內(nèi)容,才能完成好下一階段的訓練組合,進而為展示出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朝鮮族舞蹈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學生能較好地掌握基礎訓練后,教師即可進入各類風格性組合訓練,風格性組合如古格里長短舞、安旦長短舞、扎津古格里長短舞或陽山道長短舞等等。這一階段的訓練,能夠讓學生在基礎訓練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朝鮮族舞蹈松弛有度、以氣帶形、流動自如的動作特點,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到朝鮮族堅韌高雅的民族性格。在教學中后期,教師便可以開始教授如長鼓舞組合、刀舞組合、假面組合、古格里表演組合等具有表演意義的綜合表演性組合或帶道具的舞蹈組合。這一階段是為學生以后在舞臺實踐演出打下基礎的階段,是學生從課堂走向真正舞臺的重要過程。按照這樣系統(tǒng)的進行民間舞教學,能有效的讓學生循序漸進的掌握各民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和動作特征,準確把握住各民族的性格特征,又能發(fā)揮各民族民間舞對身體能力和情感表現(xiàn)的訓練意義和訓練價值。

三、“三性”原則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作用

首先,因為“代表性”(風格性)始終是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精髓,是區(qū)別于其他舞種的關鍵特點,所以“代表性”要求民間舞教師在開展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時,需要掌握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除了在教授舞蹈動作之外,還要把重心放在強調(diào)各民族民間舞蹈的地域特征以及民族風格特征上,將其融入到民間舞教學當中,使學生在短期內(nèi)了解民族民間舞的音樂節(jié)奏和動律動作等基礎知識,有效的掌握各民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切實感受每個民族舞蹈的審美與文化內(nèi)涵,更好地傳承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其次,“訓練性”作為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核心,是教師在民間舞教學中高度重視的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的目的,通過教學來規(guī)范學生的肢體動作,鍛煉學生身體的靈活性、協(xié)調(diào)性以及表現(xiàn)力,使學生能自如地運用自身身體,適應并快速掌握各類民族民間舞所特有的節(jié)奏、動律和風格,了解各民族舞蹈的特質。另外,通過有目的的訓練,教師還需要通過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民族民間舞蹈訓練,提升學生情感在舞蹈中的真實表達,提高學生的藝術綜合素質,成為一名專業(yè)的民族民間舞蹈人才。最后,“系統(tǒng)性”即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程的教材具有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以及全面、典型等科學性原則,也要求教師在科學、系統(tǒng)、有序的基礎上推進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因此,為了確保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順利進行,教師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理清教學思路,在教學過程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逐步推進教學,盡量做到傳授知識時凝練和具體,突出各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使學生系統(tǒng)認知各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有效的訓練學生身體能力,提升學生的藝術綜合能力,這樣才能不偏離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軌道,達到其教學的最終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代表性”“訓練性”和“系統(tǒng)性”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關系,三者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沒有“代表性”作為民間舞教學的基礎,失去了民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就丟失了不同民族民間舞蹈的個性和特色,其訓練的目的和意義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沒有“訓練性”作為民族民間舞教學的核心,在教學中沒有針對不同民族民間舞蹈的特點對學生的身體和情感進行有價值的訓練,沒有通過訓練提升學生的藝術綜合能力,那么并不算有效的民族民間舞教學。而如果沒有“系統(tǒng)性”作為民間舞教學的保障,在教學中就會邏輯混亂,教師教不清,學生學不明,在這種無邏輯無系統(tǒng)的教學情況下,代表性和訓練性也將毫無意義。毫無疑問,“三性”原則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為發(fā)展中國民族民間舞這門學科奠定了基礎,為民族民間舞教學提供了思路與方向,為促進中國民族民間舞文化的傳承貢獻了寶貴的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劉荔,李偉.推動民族舞蹈教學,傳承民族舞蹈文化[J].藝術大觀,2021(14):80-81.

[2]王云迪.舞蹈教學的規(guī)范性———從舞蹈批評的角度分析[J].尚舞,2021(08):94-95.

作者:范潤昌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