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化學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化學課堂教學的真諦——“做”
陶行知認為傳統(tǒng)的教育只注重知識的機械灌輸,教師單純的為了教而教,學生則是為了學而學,教和學都脫離了做。“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中心是在“做”的教學方法論上,克服教與學脫節(jié)、學與用分離的弊端,注重課堂教學中教與學之間的結合、學與用的結合。對于中學生而言,化學是一門具有直觀性和演示性的學科。在課堂上,教師針對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針對性的演示與講解,是十分重要的。傳授知識的演示實驗是以讓學生獲取新知識為目的而進行的實驗。教師在進行演示時,先講述原理、條件、注意事項,當學生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后,教師再講解以啟發(fā)學生對所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與探索。通過實驗的演示,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具有直觀講解性的知識更具有興趣,容易接受新的知識,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儀器以及試劑等的使用方法,以便日后進行獨立實驗時能夠正確的操作。例1.蠟燭的燃燒產物在教材中,對于探究蠟燭及其燃燒產物是這樣進行的:分別取一個干燥的燒杯和一個用澄清石灰水潤濕內壁的燒杯,先后罩在燃燒蠟燭的火焰上方,仔細觀察罩杯內壁上分別有什么現(xiàn)象出現(xiàn),推測燃燒后的生成產物。同學們觀察到干燥燒杯的內壁有水珠出現(xiàn),于是推測蠟燭的燃燒產物中有水,但是有的同學也提出不同的意見,認為大氣中有水的存在,不能認定蠟燭的燃燒產物有水。必須進行驗證才能最終確定。(1)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討論如何驗證干燥燒杯內壁上的水珠是蠟燭的燃燒產物,而不是大氣中水分的凝結。如果學生能夠考慮到比較好的實驗,教師應在理論方面首先給予肯定或否定,若在理論方面可行,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實驗,此時教師給予操作上的指導;若是學生沒有探究出可行的實驗,,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供如下的參考性方案。(2)教師的建議實驗:使用小木炭做一個對比試驗,即用干燥的小木炭代替蠟燭燃燒,用一個干燥的燒杯罩在燃燒的木炭上方。觀察發(fā)現(xiàn)燒杯內壁沒有水珠出現(xiàn),這樣就排除了大氣中水分對蠟燭燃燒產物的干擾。這一方案富于“彈性”的教學策略,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及時的與教師進行交流,還可以使其養(yǎng)成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化學課堂的真諦是“做”,化學上各種不同的物質之間能否發(fā)生反應,就科學家們看來,也是基于物質本身所具有的性質,探討二者之間發(fā)生反應的可能性與反應后的產物,然后再進行操作性的實驗以證明猜測。在“教”“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是為了使“做”更趨于真理?!白觥辈粌H指教師要給學生做演示,還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親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富有“彈性”的教學策略,可以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及課堂上師生進行交流與碰撞留下時間與空間,促進課堂精彩的生成。
二、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陶行知提出“做”要將人的兩個寶:“腦”與“手”結合起來。人類最初的知識來源于感性經驗,感性經驗的積累只是在量上的積累,要達到質的飛躍,感性經驗就必須經過人的思考,上升為理性經驗。陶行知形象的指出:“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钡墙涍^思考而產生的理性經驗,還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的檢驗,如此循環(huán)往復,逐步地向真理靠近,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是自己的。陶行知這一理論知識應用于化學課堂教學就是將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并不斷的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新知識。要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就必須解放學生的身心,讓學生成為自主、自動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既要動腦,還得動手,在實踐中獲取真知,在實踐中進行創(chuàng)造?;瘜W是一門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許多的知識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化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密切聯(lián)系其生活的實際。一方面將實際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增強學生的應用與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就在他們的生活之中,關鍵就在于探索,以此逐漸培養(yǎng)其學會觀察、不斷反思的能力。學生基于實際生活的經驗及經過反思后產生的想法,教師可以通過理論知識進行驗證,確定安全可行的前提下,讓學生進行自主的實驗以證明其想法正確與否,不斷的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能力。
三、“教學做合一”應發(fā)揚民主,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
陶行知認為“做”是“教學做合一”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那么,在課堂上如何使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以學生的“做”為中心呢?必須發(fā)揚教學的民主性,根本上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真正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消極、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陶行知十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師生之間是一種合作、開放、平等真誠的關系。關于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具體做法上,陶行知主張學生多提問題,重視課堂上師生之間的討論與互動。提倡激趣,認為教學應從學生的興趣著手,讓學生樂學。上述思想對于在化學課堂上建立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是很有啟發(fā)的。在動態(tài)的、相互交流的課堂上,師生之間通過相互影響,體現(xiàn)著化學本身的動態(tài)變化與發(fā)展的魅力。設定一個課題,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相關解決方法的討論,體現(xiàn)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同時,學生之間因為知識、經驗等的不同,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前后連貫起來,融會貫通,對同一問題就會產生不同的理解與解答方案,這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反映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學生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當他人的解決方法與自己的解答相沖突時,學生隨著他人的解答不斷進行分析與判斷,不斷的充實與完善自己的解答方案,在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下實現(xiàn)知識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