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建筑環(huán)境中場所精神營造策略探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環(huán)境中場所精神營造策略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建筑環(huán)境中場所精神營造策略探析

摘要:場所精神是基地環(huán)境、建筑空間和整體氛圍的統(tǒng)一體。文章以中華文明源三祖文化博物館為解析案例,剖析了基于環(huán)境的文化建筑的場所精神創(chuàng)作手法和策略。該案例從基地環(huán)境出發(fā),將建筑和環(huán)境以及文脈進行有機融合。基于場所精神理論并結合設計實踐,作者通過文章闡述并提出了將建筑、場地環(huán)境以及文脈相結合構建場所精神的文化建筑設計策略。

關鍵詞:博物館;地景;環(huán)境;場所精神

引言

場所理論源自于德國哲學家胡塞爾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所創(chuàng)立的現(xiàn)象學,后由挪威建筑理論家諾伯格·舒爾茨將現(xiàn)象學運用于建筑領域,從而創(chuàng)立了場所理論。諾伯格·舒爾茨在《場所現(xiàn)象》中對場所描述如下:“場所是關于環(huán)境的一個具體的表述。它不僅意味著抽象的地點,而且它是由具有材質、形狀、質感和色彩的具體事物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事物的集合決定了‘環(huán)境的特性’,而這正是場所的本質??傊瑘鏊蔷哂刑匦院头諊?。”[1]諾伯格·舒爾茨進一步闡述了“場所概念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環(huán)境’,它是關于環(huán)境的一個具體表述;二是‘空間’的含義,它是作為組成場所的元素在特定地點中的三維構成;三是‘特性’的含義,它是一種不可簡約的整體氛圍,是所有場所中最為豐富的本質”[2]??臻g的概念是抽象的,而特性是相對較為具體的,它即指整體的氛圍,也與具體的事物所組成的整體相關聯(lián)。諾伯格·舒爾茨所描述的場所是“由人、建筑和環(huán)境組成的整體;是由自然環(huán)境和人造環(huán)境有意義聚集的產(chǎn)物”[2]。其所描述的場所包括自然場所和人為場所,而場所的結構自然也就包含了自然場所和人為場所兩種。對于自然場所,地面是重要的空間界定體,地面的起伏和延展性,場所中,“浪漫式”就是以一種幻想的、神秘的、非規(guī)矩的面貌呈現(xiàn)出來的場所。而“宇宙式”則是有明顯的秩序性和很規(guī)矩的幾何關系,這與“浪漫式”正好相反?!肮诺涫健闭锰幱趦煞N之間,是“浪漫式”與“宇宙式”的綜合體。大多數(shù)的博覽建筑場所,如果按照舒爾茲的場所理論,應該歸屬于“宇宙式”。李道增在其著作《環(huán)境行為學概論》中提到其對場所精神的理解,他認為“場所的物質環(huán)境、建筑與空間的形象、尺度,加上生趣盎然的活動,一些有歷史、文化意義的事件,綜合構成所謂的‘場所精神’,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中,形成經(jīng)過濃縮的城市生活的動人意象”[5]。場所精神也和場所結構一樣包含著“方位感”和“認同感”兩大要素。場所由空間和其所特有的屬性組成,人們在認識一個場所時可以通過自身的視覺、空間感受以及其他的一些心理活動,來認識場所表現(xiàn)出來的空間和特性,最終能夠理解到其所蘊含的場所精神。方向感是人對場所空間的感覺,而認同感是人對場所的特性的感知。兩者之間存在辯證的聯(lián)系,只有在方向感的基礎上進一步獲得認同感,人們才會產(chǎn)生對場所的歸屬感。對于文化建筑來說,我們不僅僅是認識場所的空間,更需要我們能夠領悟到場所空間中所蘊涵的精神上的意義,也就是舒爾茲所提到的“場創(chuàng)造出明確的方向和空間,如自然中的平原草地、高山、峽谷、沙漠、丘陵等不同的地勢都有自己特有的領域。在其所界定的空間中,水體、植物、土壤等都有不同的顏色、氣味、形式等特性,再加上不同地域的光線和色彩都不一樣,這都給空間帶來了特性,共同譜寫出各個自然場的“特性”。而對于人為場所,空間的圍合情況,就很直接反映出空間的性質?!霸趫鏊Y構中,‘空間’構成主要包含了‘集中’和‘圍合’這兩種方式,即以一個物體為中心,形成向心的空間;另一種是周圍建筑或環(huán)境圍合出中間的空間,形成了發(fā)散性的離心空間。正是由那些具有形狀、大小、質感、色彩等的具體事物的集合,決定了場所的特性,而這正是場所的本質?!盵3]空間是場所的基礎,當空間中的特性表現(xiàn)出來并被人所感知,場所的特性也就有了被人們所認知的意義。

1場所精神與建筑營造

“場所精神(GeniusLoci)是古羅馬的一個概念。根據(jù)古羅馬人的信仰,每一個獨立的本體都有自己的靈魂,正是這種被稱之為‘守護神靈’(GuaraianSpirit)的靈魂,賦予了人和場所的特性和本質”[4]。舒爾茲認為自然場所和人為場所都有其特定的精神,并將其分區(qū)“浪漫式”“宇宙式”“古典式”三種典型意義的場所。在人為所精神”,只有上升到這一層次,我們才能真正透徹理解建筑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2場所精神在建筑設計中的實際運用

正如前面所描述的那樣,場所精神由場地的物質環(huán)境、建筑空間的形象尺度以及其中的文脈或者說是歷史文化背景所構成。環(huán)境、空間、和整體氛圍成為了場所精神最為重要的三要素。在中華文明源三祖文化博物館這個案例中設計者試圖將建筑結合環(huán)境塑造場所精神。

2.1歷史文化背景

根據(jù)《史記》記載,大約5000年前,在涿鹿發(fā)生了影響了中華民族的三個重要事件:阪泉之戰(zhàn)、涿鹿之戰(zhàn)、合符釜山。經(jīng)過阪泉之戰(zhàn)黃帝和炎帝結成同盟,再經(jīng)過涿鹿之戰(zhàn)蚩尤部落融入到炎帝、黃帝部落之中,最終三個部落在釜山結盟,逐漸融合形成了一統(tǒng)的華夏民族,并在涿鹿縣境內(nèi)建立了中國早期的城池——黃帝城。涿鹿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和發(fā)源地之一,因此有“千古文明開涿鹿”之說。整個涿鹿縣境內(nèi)遺留了大量關于黃帝、炎帝、蚩尤的歷史遺跡和傳說,目前包括了黃帝城、黃帝泉、蚩尤寨、炎帝營、釜山、橋山等眾多關于三祖文化的遺址。這是該案例的特色文化背景,或者說是文脈特征。

2.2場地的自然環(huán)境特性

場地的自然環(huán)境特性給場所精神的建造確立了基礎。基地在河北省琢鹿縣境內(nèi)三祖文化園區(qū)內(nèi),園區(qū)現(xiàn)建有三祖堂、中華合符壇等關于三祖文化的場所。建筑基地瀕臨阪泉之戰(zhàn)和琢鹿之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北面軒轅湖,南望合符壇,東臨三祖堂。周圍場地平坦,一馬平川,遠處可見燕山和太行山余脈。基地南面還有一棵千年黃帝楊?;刂車h(huán)境優(yōu)美,煙波浩渺,綠樹成蔭,一年四季景色各異。場地東面有一處千年古泉黃帝泉,傳說為黃帝部落飲水之處,泉水流出注入基地北面的軒轅湖,一年四季湖水的水位有較大變化?;馗浇狞S帝城陸續(xù)出土大量陶片和石器包括石斧、石環(huán)、石鑿等。總體而言,基地不僅位置優(yōu)越,而且具有濃厚的歷史感,給打造一座歷史文化主題的博物館提供了先天條件。

2.3結合環(huán)境的設計策略

場地中這些極具特色的歷史和環(huán)境元素,決定了場地的整體特性,因此應該考慮人工建筑怎樣融入其中,共生共融,共同打造出統(tǒng)一的場所精神。對于歷史背景方面,中華文明源——三祖文化博物館展示的是幾千年前黃帝、炎帝、蚩尤的事跡和三祖的相關文化。建筑造型首先結合了歷史文脈,建筑的總平面采用三角風車形構圖,三角形的三邊分別代表黃帝、炎帝、蚩尤三祖。風車狀的三邊沿著地形邊線,分別從三個方向向上延伸極具動感,模擬三祖帶著各自的部族分別從三個方向馳騁而來,并在此征戰(zhàn);而三邊沿著逆時針旋轉圍合出中間的正三角形中庭空間,寓意三個部落的匯聚和融合呼應了阪泉之戰(zhàn)、涿鹿之戰(zhàn)和合符釜山的典故。玉豬龍為中國遠古時期抽象的龍圖騰形象,其形似圓環(huán)。建筑的正立面石材采用陰刻的玉豬龍圖案,并雕刻篆體館名。整體建筑采用動態(tài)的造型手法,賦予了建筑厚重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仿佛在訴說一段歷史。而對于場地環(huán)境特征的識別上,周圍環(huán)境遠山近水,氣場獨特,怎樣在不破壞基地環(huán)境的基礎上打造出和環(huán)境共融的建筑是設計者重點考慮的問題。設計者著重將建筑和地域環(huán)境進行有機結合,嘗試將建筑隱入環(huán)境之中,化作環(huán)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盡量減少建筑體量對環(huán)境的影響。地景式的造型手法無疑是處理建筑和環(huán)境關系的最優(yōu)選項。設計者采用大開大合的造景手法,將建筑局部埋在地下,以降低建筑的整體高度,避免過于突兀。同時,建筑的體量也需要進行一定的切分。而將建筑整體切分成三個實體塊,大大削減了建筑的體量感。三個建筑體猶如磐石從大地之中沖出地面,以俯沖動感之勢,模擬三祖分別帶領千軍萬馬從各方奔馳而來,在此征戰(zhàn),匯聚交融,將地景和建筑寓意有機結合在一起。將第五立面和場地進行一體化處理的建筑屋面猶如從大地之中延伸出來,形成開放式的建筑第五立面,強化場所感。建筑的色彩為土黃色,和大地的顏色接近,而建筑的形體為斜坡式,與遠處的山形接近,整棟建筑和周圍環(huán)境有機結合,一氣呵成,化作一體,形成大氣磅礴的地景場所。建筑之外,場地景觀也采用了地景式的造景手法,傾斜的草坡、自然延伸的斜坡、散落的石塊共同營造了樸實自然的大地景觀。景觀和建筑形體的一體化處理,突顯了場所精神。自然光影的融入,強化了場所氛圍。三個實體塊是主要的博覽空間,三個體塊之間采用玻璃連廊連接。三個體塊圍合的中庭空間名為合符庭,呼應了合符釜山的典故。中間有一圓形的合符橋,象征三個部落的融合。站在合符橋上,低頭看到的是一層高的地下中庭空間,抬頭仰望可以看到一個懸浮的環(huán)形吊燈。這個燈形如玉環(huán),上面為三角形狀的紋理,呼應建筑三角形的母題圖案,猶如抽象過的龍鱗紋理,包括建筑主入口石頭上雕刻的玉豬龍形logo都是龍文化雛形的表達,原始龍文化和三祖文化息息相關。中庭頂部天窗是三角形的鋼構架,鋼構架的疏密和深度控制著進入中庭的光線和陰影面積,也控制著中庭的氛圍。立于中庭懸浮的合符橋上,當陽光通過三角形的玻璃桁架灑落在粗獷的石頭墻面上和中庭空間,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5000年前,聽到了三個部落征戰(zhàn)的吶喊聲,聽到了中華一統(tǒng)華夏民族融合的歡呼聲,聽到了石器時代部落居民打鑿石頭的建造聲,空間氛圍被激活,場所精神蘊含其中。室內(nèi)外場景交融也是設計者考慮的一個重點之一。整棟建筑有三個玻璃入口,分別對景黃帝城、合符壇、三祖祠。由于三個建筑體塊間是通過橋廊連接,當游客通過連廊的時候,可以通過建筑體塊之間的玻璃縫隙遙望對應的景觀。對景手法的運用,激活了建筑內(nèi)部空間和建筑外部空間的聯(lián)系,讓游客在游覽建筑的時候能夠在內(nèi)部展覽空間和外部景觀空間中轉換,達到移步換景的作用。從室內(nèi)朝外觀望,能夠形成一幅連續(xù)的畫面,猶如畫框將不同的場景帶入室內(nèi)空間。此外,每一處對景都對應一處主題景觀,使得建筑展廳的展覽主題能夠和對景的主題形成呼應。對景的運用能夠主動引導游客的視線,將視覺焦點化作展覽流線中的一部分。室內(nèi)的玻璃幕墻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景窗,有橫向的、有豎向的,有開闊的也有狹小的,景框的設置能夠讓游客從室內(nèi)的不同角度觀賞外景,給予參觀者不同的畫面感受和場所感受。在地域特性之外,更需強調(diào)建筑的文化特性,建筑的整體質感應該和文脈、場地環(huán)境特性一致。該案例的主題博物館表達的是5000年前石器時代的事件和文化,因此建筑的造型和表面肌理理應反映出石器時代的氣質特征和時代風貌,應該具有強烈的質感。遠看建筑造型猶如三塊沖出地面的歷史巨石,粗獷神秘,吸引游客入內(nèi)探索;近看建筑表面布置滿經(jīng)過人工打鑿凹凸不平的石塊,模擬巨石經(jīng)歷風吹雨打,透露出一種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室內(nèi)中庭負一層墻面布滿了絨狀黑色條紋石材,人工打鑿的凹槽參差不齊,強調(diào)一種自然感和歷史感。室外的景觀護坡墻面采用廉價的鋼板,經(jīng)過酸洗和雨水沖刷放置數(shù)月后形成一種銹蝕的效果,呼應建筑立面粗獷的質感。從建筑體量到室內(nèi)細節(jié)再到景觀都采用古樸氣質的質感,使室內(nèi)外建筑的氣場得到統(tǒng)一,強化了整體場所氛圍。

3結語

場所精神理論是現(xiàn)象學運用于建筑領域發(fā)展而來,其對文化建筑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中華文明源三祖文化博物館項目正是運用場所精神理論來進行設計的案例,其著重從人文歷史和自然環(huán)境出發(fā),采用敘事的建筑手法建形,采用環(huán)境結合的理念來筑場,并以粗獷的肌理和縱深的建筑空間來造勢,構建場所精神和場所氛圍。中華文明源三祖文化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座訴說歷史的豐碑,也不僅僅是一件雕塑感強烈的藝術品,更是一處表達家國情懷的精神家園。通過該案例,作者提出將建筑與場地環(huán)境和文脈相結合構建場所精神的文化建筑設計策略。

作者:盤育丹 葉青青 陳縱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有限公司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福州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