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8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8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8篇

第一篇:高中語文主題閱讀的課程安排

一、主題閱讀的課程安排

1.合理取舍教材內容,壓縮教學時間

教材內容取舍的原則。學生自主取舍和教師指導相結合對高中語文教材進行取舍。要壓縮教材內容的教學時間,就必須大膽對教材進行取舍。學生是學習和閱讀的主體,我們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把取舍權主動交給學生,教師給予指導。教材取舍的方法。首先,每個學期開學初,用一周的時間讓學生通讀課文,并做讀書筆記;然后,讓學生通過投票的方式選出自己最喜歡讀、最希望學習的課文,并說明理由;最后,教師和學生達成一致,確定學習篇目。為避免學生對教材進行取舍的盲目性,操作中要體現(xiàn)教師的指導。

2.確定各內容的教學策略

師生共同確定教學篇目之后,還要由教師制定各文體的教學目標。文言文教學:以方法指導為主,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理解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借此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文言文自學能力?,F(xiàn)代文教學:采用單元教學的形式,提出“惑”與“獲”的教學目標,即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閱讀中的疑惑、困惑,進行深層思考和討論,交流學習過程中的“收獲”。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不僅壓縮了教學時間,而且“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詩歌教學:以誦讀為主。詩歌具有獨特的音韻美,因此詩歌教學應以誦讀為主,以往我們的詩歌教學側重內容手法的分析,缺少誦讀的訓練,一首好詩常常被我們分析得體無完膚。以誦讀為主的詩歌教學,不僅能將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而且避免了繁瑣無味的分析和肢解,增加了學生的體驗,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

3.主題閱讀的時間安排

每個學期初的前三周處理完教科書的課文之后,剩下的時間就是主題閱讀的時間了。以高一年級第一學期為例:《詩經》三周,現(xiàn)代詩歌一周,《論語》三周,人物專題研究兩周。課外學習的安排主要以閱讀為主。

二、主題閱讀的指導策略

1.設計主題閱讀目標

確定主題閱讀的內容之后,就要設定閱讀教學目標。目標的設置主要依據學生在“本階段”語言思維發(fā)展的需要。以高一上學期“蘇軾”主題為例,教師可以設定如下教學目標。語言目標:學習從紛繁復雜的閱讀材料中提煉出各種不同的觀點,在對各種不同觀點的分析、比較中,概括、歸納出自己的觀點;學習從紛繁復雜的閱讀材料中選定能夠充分證明自己觀點的事實材料,用事實說話,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地去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習運用準確、嚴謹、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思想目標:包括深刻性、獨創(chuàng)性、批判思維、比較思維等。人格目標:“心中有蘇軾,人生無難事。”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成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

2.明確主題閱讀步驟

導讀。設置導讀是為了激起學生對主題閱讀的興趣,讓學生總體感受專題的語言和思想之美。讓學生大致了解閱讀學習的內容和流程,對學習結果有一個良好的心理預期。導讀的步驟:第一步是師生共商,第二步是教師引導。泛讀概述。學生上網搜集、瀏覽作者的生平事跡及創(chuàng)作,考察作者的身世、經歷、生活環(huán)境、性格、志趣以及創(chuàng)作動機。通過泛讀這一風暴式閱讀,占有大量的背景信息,這些信息對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和主題起著奠基作用。精讀原作。讀《詩經》,讀《論語》,讀蘇軾,讀魯迅,或誦讀,或細讀,或按原著順序整本讀,或選擇代表篇目重點讀,或用故事引讀,或后邊章節(jié)提前讀,或早讀課與常規(guī)課交叉讀,形式各異,方法不同。拓展研讀。教師推薦和主題有關的具有思維挑戰(zhàn)性的論述類文章進行研讀。這些文章的作者既有著名學者,又有專業(yè)教授,還有語文專業(yè)之外如歷史學、政治學、心理學方面的專家。選擇這類文章作為研讀材料,是因其視角不同、觀點各異和思想沖突,能給學生思維造成沖擊力,能幫助學生培植深刻獨創(chuàng)的批判思想。

3.制訂主題閱讀計劃

宋朝著名學者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在他看來,讀書要有順序,有計劃。確定了主題閱讀的內容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制訂讀書計劃,安排好閱讀時間。閱讀時間的安排一般有兩種辦法:第一種是“分配式”,即規(guī)定每天可以看書的時間和內容,擬出爭取達到的目標和采取的措施。第二種是“集中式”,即在一段時間內(主要是寒暑假)集中學習的內容,并制定出要達到的目標和補救措施。

4.指導學生閱讀方法

首先要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為了保證學生在主題閱讀中取得最佳效果,幫助學生確定主題,制訂了閱讀計劃之后,接下來,教師就要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有效的指導。主題閱讀要求學生進行廣泛、大量的閱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讀法隨文體、篇幅而變化,才能達到閱讀的最佳效果。所謂精讀,就是對閱讀內容,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對于作為主題閱讀核心閱讀材料的原著和重要文獻,則要用咬文嚼字、深思熟慮的精讀法。精讀要仔細閱讀,通過逐章逐段逐句逐字的深鉆細研、圈點畫線、寫批注做筆記等方式抓住閱讀內容的靈魂,理解閱讀內容的內涵。其次要比較閱讀與批判式閱讀相結合。比較性閱讀分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是將同一作者的不同題材或同一時期不同作者的同一題材的內容進行比較閱讀,縱向比較是將不同時期同一題材的文本進行比較的閱讀方法,可以比較內容、主題、體裁、結構、技法、語言和修辭等。批判性閱讀是建立在比較閱讀基礎上的,它不同于傳統(tǒng)的接受式閱讀,指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推論等思維過程得出自己的結論,它強調思維的批判性和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總之,主題閱讀是課外閱讀的一種形式,是一種更集中、更系統(tǒng)、更深入的閱讀。有效的主題閱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進行深層次的閱讀與思考,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

作者:蘇云杰 單位:廣東省深圳市育才中學

第二篇:高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

一、對閱讀主體—學生的研究

學生是探究性閱讀的主體,能否進行探究性閱讀以及教學成果的取得,從根本上來說都取決于學生。

1.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的地位,珍視學生的個體見解

首先,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和自主探究。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喜歡讓學生大概讀一遍文章后即展開教學活動,還未形成獨立思考前就進行思想的灌輸,這樣不僅會使學生思維懶惰還會產生厭倦的情緒。因此,讓學生對文章有整體的感知和自主探究是閱讀教學的基礎。比如在教學朱自清《荷塘月色》時,要讓學生進行反復的朗讀與體會,感受文中對荷塘景致的整體描繪,同時感受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的心境,這樣才能進一步引導學生體味作品深厚的哲學韻味。其次,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經驗與文本進行交流。閱讀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讀者心靈與作者的對話和交融。在探究性閱讀中,同樣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體悟作品構建的意義,去探究作品所隱含的深層意蘊。當然,學生緣于不同的生活體驗對作品的理解不盡相同,教師在保證積極引導下也應該珍視這種獨特的理解。比如在講解《背影》一課中,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端茶送傘的淺層次中,對于作者在樸實的文字以及一幅看似平淡的生活畫面所表達出的對親情刻骨銘心的體會并未理解。課后老師要求學生回家后觀察父母背影半個小時,用心去體會父母的背影所折射出來的濃濃親情。通過這種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及體驗的方式,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及理解。最后,通過往回看的方式,促進對文章的理解。對一部作品的完整掌握往往需要精讀和反復的閱讀,對信息進行再次加工,從而促進對文章的理解。

2.探究性閱讀貴在培養(yǎng)學生自能發(fā)問、自能探究

首先,注重文章關鍵詞語等處的質疑。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注重文章的遣詞造句,句子及用詞都會反復推敲來達到文章要傳達的意境。學生只有反復推敲、品味這些關鍵詞匯,才會理解文章的精華。其次,在文章看似“矛盾”處質疑。比如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忘卻”與“紀念”本身就是一對矛盾的詞匯,作品也正是在這種矛盾中探究作品的主旨。再次,勇于對傳統(tǒng)觀點進行質疑。傳統(tǒng)觀點多屬于眾人長期積累下來的觀念,多具有局限性,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對傳統(tǒng)觀點提出質疑,決不可用所謂權威的觀點來禁錮學生。最后,對文章無疑處生疑。比如在《智取生辰綱》一節(jié)中,有的學生提出“為什么不用馬車等方式進行運送,而是采取最費時費力的人工運送的方式”,問題一提出,老師采取積極鼓勵的態(tài)度讓學生進行討論,最終說明楊志謹小慎微的性格以及對此次押運任務的重視。

二、對閱讀導體—教師的研究

探究性閱讀教學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yǎng),但是此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作用不容忽視。

1.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引導學生開始探究一方面,教師要營造一個平等、自由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心理自由的情形下進行探究和學習。另一方面,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使學生入境生情。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中,并構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渲染、創(chuàng)設問題、借用多媒體、引發(fā)想象等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2.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探究學生是探究性閱讀教學的主體,教師要適時進行引導,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來引導。一是對學生的問題及理解予以引導,二是在學生思維活動及探究過程遇到障礙時進行引導。

3.學生探究后,教師要進行歸納總結并進行延伸在進行探究性閱讀教學總結時,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探究閱讀的結果,還要進行及時的歸納和總結,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創(chuàng)新精神進行鼓勵。

總之,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應遵循學生自主閱讀的原則,讓學生更好地與文本、作家進行對話,更好地讀懂生活,探究文章的背后價值,讓探究性閱讀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作者:張揚 單位:江蘇省金湖中學

第三篇:高中語文閱讀欣賞探討

一、以學生審美習慣為基礎解析作品

語文課堂的話語權,其關鍵不是學生有充足的發(fā)言論辯時間,而是深入欣賞解析文本。而在實際教學中,文學賞析都是以教參、專家、權威的聲音為標準,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審美角度。所謂的啟發(fā)式教學的實質作用也僅僅是通過引導,將學生的思路引領到教材中,讓學生被迫接受他人觀點。如,在高中語文《孟子》選讀中的《齊人有一妻一妾》中,講的是一男有妻有妾,每天游手好閑,在妻妾面前不斷吹噓自己的身價,妻子不信,跟蹤丈夫發(fā)現(xiàn)了真相。這樣的寓言學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其寓意,可教參里卻概括為:諷刺了無恥地鉆營富貴利祿而拋棄人格尊嚴的人。這樣的闡述只會讓學生一頭霧水。由于學生與“權威”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審美視角以及認知結構,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這點,這也是對學生審美的尊重。

二、以學生人生觀為基礎評價作品

文本中都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以及明確的人生觀取向。在閱讀欣賞時,內涵和蘊意是由讀者不斷地發(fā)掘創(chuàng)造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人生觀去判斷是非。比如,有些學生可能會將陶淵明不被五斗米折腰理解成迂腐固執(zhí),甚至是矯情。教師不能將教參上的分析強加在學生身上。又如,在講《祝?!窌r,有的同學就為魯四爺叫屈,認為魯四爺根本就沒扣過祥林嫂的工錢,也沒打罵過祥林嫂,不讓祥林嫂參與福禮也僅僅是受封建迷信的束縛,這種情況在當今社會也很多。如果僅憑這些就說魯四爺決定了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有點牽強。雖然學生發(fā)表這樣的言論有些反叛,但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說的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課改的基本要求就是以學生為主導去探究問題,所以教師沒有理由去阻撓學生,而是要因勢利導,為學生能從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分析課文感到欣慰,這也是學生的勇氣和睿智。

三、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文學理念運用話語權

文學鑒賞中,教師只是單純地強調文學理念的教化忽略了文學就是人學的文學觀。忽視了人文觀念就會造成學生丟失擁有正確文學理念的話語權。什么是正確的文學理念呢?魯迅先生說過:每個讀者看紅樓夢的眼光和視角都不一樣,風流才子看見的就是感情糾葛與纏綿,道學家看見的就只有飽思淫欲,革命家看見的就是社會矛盾和思想運動的延續(xù)性。由此可見,不同的視角能得到不同的理解。所以,要創(chuàng)建讓學生自由發(fā)言主動參與的氛圍,首先要排除從政治角度分析問題,引導學生以全新的思想觀念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人性化。如《沁園春·長沙》,如果單純地從革命家角度去分析文本,就忽視了“詞”的重要特質。的詞在中國詞史上獨樹一幟。如果教師以其廣闊的題材和豐厚的思想、表現(xiàn)手法出神入化、遵循格律卻不受格律的束縛、借用典故卻不受制約、對意境、虛實以及莊重和諧等的藝術處理等來解說對詩詞的創(chuàng)造性革新。那么,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不是又精進了很多呢?

其次,欣賞閱讀需要還原。學生不是完人,不可能完全融入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中,學生只能將作品中的事件、人物還原到經歷過的生活中。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握住文學作品的內涵,從個性化的角度去感悟文本,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文學理念行使話語權。最后,將文學作品視為藝術品。通過親身感受和豐富想象去活躍精神世界,不是引導學生單純地從政治哲學角度去研究文學;而是讓學生在平等的氣氛中接受文學作品的感化。如果一相情愿地將教參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最終會導致學生的逆反,從而影響到整個語文教學。如講《鴻門宴》時,我鼓勵學生不要以羅貫中對待《三國演義》的傾向角度去看待文本,而是通過人性化的歷史角度去看待問題。有的學生以項伯為視角,通過項伯的舉止言行分析項伯是一個重武力輕權謀的人,為答謝張良的救命之恩,想朋友所想急朋友所需,這值得贊美也符合中國傳承的道德標準。也有的學生說,項伯缺少長遠的政治眼光,低估了劉邦等人的真正實力最終鑄成大錯。這樣的分析,不是站在封建立場去評判古人,而是通過人的言行去判斷是非功過,這種凈化心靈的言行是值得肯定的。

閱讀欣賞是學生對文本的感悟過程,如將文學作品掛以“圣”的基座,就會導致學生反感甚至逃避閱讀欣賞。因此,教師要在閱讀引導過程中鼓勵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以培養(yǎng)正確的文學理念、審美觀以及人生觀,將閱讀與人性結合到一起,給予學生充分的話語權。

作者:吳德友 單位:泗洪中學

第四篇:高中語文閱讀課的思考

一、高中語文閱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由于教學目標模糊,師生在閱讀中茫然地迷失了方向。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追求著高升學率,學生則追求著高分。尤其是在高中,面臨著升學壓力的學生和老師們更迷茫在語文的世界里,教師按照基礎知識、名句積累、按要求寫句子、現(xiàn)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作文等進行模式教學和專項訓練,不考的課文刪去不講,重點的課文反復講練。這種做法帶有很明顯的功利性。

(2)一些老師缺乏閱讀指導的經驗與方法。面對閱讀課,一些老師覺得無所適從,無從下手,缺乏閱讀課指導的經驗與方法,他們只是將教學大綱所建議閱讀的書目籠統(tǒng)地介紹給學生,或者僅在授課過程中將一些優(yōu)秀書籍推薦給學生,就不再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閱讀指導,導致學生讀書漫無目的,最終挫傷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使學生失去了上閱讀課的興趣。

(3)很多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大多喜歡看雜志,而關于文學類的則很少閱讀,有的學生僅憑自己的喜好,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閱讀呈現(xiàn)單一化,甚至有的學生不喜歡閱讀,閱讀也僅僅是隨便拿著一本書,隨便地看看,走馬觀花,幾下就把書翻完了,大概連講些什么到最后也沒明白。可見,學生閱讀帶有一定的傾向性和盲目性。長此以往,閱讀課不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浪費資源。

二、教學實踐及建議

(1)老師要對學生的選書與讀書方法進行指導“??焖佟遍喿x節(jié)省時間,閱讀量大,但只重數(shù)量,忽略質量,這樣的閱讀似乎失去了意義。讀書需要細細琢磨,才能取其精華,為自己所用。只有多讀書多思考才能明智,集思廣益,真正發(fā)揮閱讀的作用。所以,老師應該對學生讀什么書,怎樣讀進行指導,力求在書的源頭上給學生把好質量關,讓學生不至于在浩如煙海的各類書籍中迷失方向。

(2)分階段設置閱讀內容,讓學生逐步進入到良好的閱讀軌道上來。第一階段當然是讓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想看的,只要內容健康,老師就不必去干涉,這樣做只為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階段是讓學生閱讀指定的書籍,讓他們拓寬知識面,涉獵更多知識。第三階段是進行深度閱讀,如閱讀名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等。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每階段的讀書筆記和讀后感,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文章再次進行溫習,加深印象,不斷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話題的討論,介紹自己看的書,在一起討論心得,可以把自己覺得好看的書推薦給大家,運用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3)緊緊圍繞著語文的閱讀教學,開展各種不同形式的課外閱讀活動。多看課外書,有助于學生提高思想的境界,更加全面地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余秋雨說過:“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的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使你馳騁古今,經天緯地?!比玳_展讀報、剪報、評報活動,每周由學生小組互評,推薦出各組的優(yōu)秀稿件,在班級中展示和評比,在濃厚的閱讀氛圍和閱讀成就感的推動下,學生由被動閱讀轉變成了快樂閱讀。

(4)積極開展閱讀專題教學。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隨筆”的例子,可以作“抒情”的例子,可以作“敘述”的例子,也可以作“第一人稱立腳點”的例子,此外,還可以定出各種各樣的專題來處理這篇文章。提倡學生拿出自己的書進行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墻報、校報等資源把學生的作品定期刊發(fā)出來,互相借閱,讀寫結合。

三、結語

語文教師的職責就是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建立信心與興趣,讓學生與書本對接,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老師一定要帶領學生走出應試制度下的語文學習,在閱讀中自由地想象和感悟,鼓勵他們認真地去發(fā)覺真、善、美,用審美的眼光去剖析自然、社會和人生。只有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良好習慣和興趣,讓他們多讀一些有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作品,成為一個“好讀書、樂讀書”的人,才能讓他們的精神在歷史的時空中升華。

作者:南曉斌 單位:甘肅省會寧縣郭城農業(yè)中學

第五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分析

一、整體感知的內容與方法

整體感知的內容,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及師生互動所生成的有價值的學習材料。其內容是全方位的,既可以是文章的文化背景、寫作意圖、題目含義、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的結構特征、思路線索、感情基調、語言文字等。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時,在整體把握中注意側重點,不能面面俱到。整體感知的方法,是指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而采用的方式與手段。整體感知的內容決定著整體感知方法的選擇,整體感知的方法有賴于整體感知內容的確定,而不同的文本采用的方法不同。如:學習記敘文性質的文章,要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歸納內容,能對主要情節(jié)進行復述或轉述。學習說明文,要能概括文章主要說什么,抓住什么特征來寫,初步體會說明的特征。教議論文,要能正確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用什么論據來證明,初步體會文章說理的邏輯性和嚴密性,并從中得到的啟迪。教古詩文,要感知文章寫什么,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等等。然而,整體感知在方法上與整體感知的內容是兼容的,可采用摘取更多信息、概括段意、弄清思路、找準中心語句、辨明文體、抓住文眼、誦讀感悟、由淺人深等多種方法。因此,整體感知的內容和方法要達到感知的目的,教師要明確感知的內容,然后才能知道怎樣感知。惟其如此,才能實現(xiàn)整體感知的目的。

二、整體感知的宏觀與微觀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離不開宏觀把握和微觀細讀。整體感知的宏觀把握,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如:文體、思路、段意、中心、寫作特色。宏觀把握,不是肢解整體性。而微觀細讀,是指從局部把握,包括字詞句的理解,以及在整體領悟的基礎上對文章細節(jié)的咀嚼品味,從而深刻具體地把握文章。宏觀把握和微觀細讀是統(tǒng)一的關系,在閱讀教學中,它們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對文章的宏觀把握和微觀細讀,為閱讀教學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路徑。例如,教學《背影I文,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總體認識文本,理解文章四次背影所反映的主旨,然后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怎樣寫這四次背影的,尤其是“寫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教師應重點分析四次背影、四次流淚描寫的作用。而父親樸實的語言要從細節(jié)上去領會,從而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梢?閱讀教學應遵循先宏觀把握,再微觀細讀的方式,這是整體感知文本必須遵循的原則。宏觀把握和微觀細讀是整體感知的有效路徑,只有理解它們的內容,理解它們的關系,才能正確加以運用,才能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三、整體感知的理解與分析

閱讀教學的整體感知,從文本的標題含義、結構層次、中心內容,寫作藝術的把握,都離不開“理解”這個環(huán)節(jié)。沒有理解就說不上感知或把握,理解環(huán)節(jié)是整體感知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整體感知中,理解就是指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整體感知過程實質上就是理解的過程。理解是有層次感的,對文本理解越到位,整體感知就越深人。它反映一個人的智力因素,同時也影響著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當然在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感知,光靠理解卻不一定能理解,必須通過分析才能理解。理解是目的,分析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因此,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比較、分析、歸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在閱讀教學中,認為整體感知是學生自己的事,這就陷人教師“不作為”的誤區(qū)。那么,強調整體感知的分析,是不是要求教師在解讀文本中,崇尚講授?不是這個意思。當然閱讀教學的分析,要把握好“度”,抓住文體的重難點,要符合文本自身特點,符合學生實際,處理好整體感知的理解與分析的關系,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活動。

四、整體感知的主導與主體

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是師生的雙邊活動,稱為互動。這個互動,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閱讀教學中,關于誰是主體,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教師是主體,學生是主要參與者;有人認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有專家認為,學生和教師都是主體,稱為“雙主體間性”。筆者認為,從閱讀教學的實踐來看,按照以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符合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這是錢夢龍先生是在上世紀80年代吸收前人先進的教學理念而總結出來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而在第七次課改中,作為一種新的理念提出來,順應了教學改革的發(fā)展要求。那么,什么是主體?所謂主體,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學生學習的主要部分。因此,應以學生為主體。主導,是指主要的并且引導事物某方面發(fā)展的,教師對學生有導向作用,是讓學生學會、會學。因此,應以教師為主導。這樣_“主體”與“主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整體感知要求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知識結構’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也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獲取知識信息。如果放任自流、不做指導、不提要求,讓學生漫無目標地感知,這就違背了整體感知的宗旨。整體感知作為一種認知活動,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認知目標不會很明確。由于學生受年齡、知識水平、經驗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的認知往往是粗淺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尊重學生自主探究和互動、尊重課堂主體地位的同時,更要強調和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當學生在整體感知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疑惑時,需要適時進行指導和點撥啟發(fā)。例如學習《范進中舉:文,學生在感知中,對范進中舉后“發(fā)瘋”覺得不理解。學生認為,中舉激動是正常的,但為什么會“瘋”呢?這是學生初讀文本產生的直覺感受,這樣的感受,說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粗淺的。但這個感知產生的問題是有價值的,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去探究,引領學生閱讀,深入理解文本,使學生有新的體驗。這對于文本為什么這樣寫才有深刻的認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是“整體感知”課文的基本要求??傊w感知”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也是課改中一種性質發(fā)生變化的教學理念,語文教師只有對課標中提^倡的“整體感知”有了正確的認識,在閱讀教學中,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才能有恰當?shù)陌盐?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黃乃佳 單位:欽州學院中文與傳媒學院

第六篇:高中語文有效閱讀策略

一、激發(fā)興趣,讓閱讀成為簡單快樂的事

1.不拘內容,隨興激趣。喜歡科普的看科普,喜歡小說的看小說,喜歡言情的看言情,喜歡偵探的看偵探,只要學生自己感興趣,就從這里潛入,經史子集,詩詞歌賦,古今中外,任由馳騁,不必拘泥內容和文體能否為考試服務,只要內容健康向上他們沉浸進去,坐得住,靜下心,甘之如飴就行。

2.同伴互動,增興疊趣。利用課前五分鐘時間、閱覽課下半節(jié)時間及課外活動時間,讓學生相互交流閱讀內容,分享閱讀樂趣;利用班級“學習園地”,分組負責,輪換張貼“新書簡介”、“讀書心得”、“名人軼事”、“開心一刻”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

3.教師引領,引興升趣。教師引導學生看一些思想性藝術性兼具的文學作品,比如豐子愷、汪曾祺的小說,周國平、遲子建的散文,學會欣賞寫景狀物優(yōu)美的語句,體會人物形象的意義,感悟蘊含其中的人生哲理。教師和學生可以一同探討,對學生的分析認識要多加肯定與鼓勵,并引導他們從文學作品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提高修養(yǎng)。通過以上方式,學生就會逐漸喜歡課外閱讀,有興趣閱讀各類作品,在考試中遇到閱讀理解題也不至于害怕煩躁。只要靜心投入,把閱讀看成簡單而快樂的事,就為深入分析打好了基礎,就為得分提供了可能。

二、目標引領,讓閱讀成為每日第四餐

1.深度閱讀,優(yōu)化目標。首先,必須跟學生明確,不能在ipad或手機上通過世界經典名著快讀網站進行電子閱讀,掃一眼幾十個字的故事梗概就算完事,而要看紙質書籍,進行深層閱讀。其次,閱讀時必須全神貫注,對經典名句、精美語段、疑難之處等作圈點勾畫,并及時與同學和老師交流解決。而且每頁上都要有“旁批”,章節(jié)后需要有“評注”。最后,上交的讀書筆記質量要高,必須獨自完成,嚴禁抄襲。另外,還可以通過學生自設做閱讀理解題時應達到的目標激勵學生平時認真閱讀。

2.化整為零,量化目標。一個高中生閱讀多少課外讀物比較合適呢?我們先橫向比較,據報道美國高中生一年要閱讀15個劇本,36本小說。不妨以此為參照,給高中生量化閱讀量,就是每年大約四五十本,一個學期至少二十本,退一步講,即便平時數(shù)理化等學科把學生的時間填得滿滿的,那寒暑假期也要充分運用。首先給學生定下每學期二十本這個閱讀量,讓他們自己列出閱讀清單;然后由學生“私人定制”具體讀哪本書什么時間讀怎么讀,教師引導他們堅持每天閱讀,設定時間,一周至少讀完一本;最后,教師采取讓學生每天交流、每周上交一到兩篇讀書筆記等方法督促學生向著目標堅實邁進,直至實現(xiàn)閱讀二十本的學期總目標。

3.以寫促讀,內化目標?!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很有力地見證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唯有充分閱讀,才能有精彩的寫作。同樣,寫作也會影響閱讀作品的選擇、閱讀的傾向及閱讀的方式。在寫作中,往往會出現(xiàn)引經據典時記憶模糊、寫景狀物時詞不達意、謀篇布局時力不從心等問題,這時唯有返回書本強化閱讀,不斷積累,有意識地從閱讀中汲取可用于寫作的營養(yǎng),方能在寫作時得心應手。閱讀是內化,寫作是外化,由讀到寫,以寫促讀,相依相生,相得益彰。有了以上目標的引領和激勵,當學生通過閱讀課外讀物既獲得精神的愉悅又提高考試成績,享受到雙重成功的喜悅時,就會投入更多的精力閱讀,自覺把閱讀當成每日第四餐。

三、提升專注力,讓閱讀卓有成效

專注力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力量,它的好處很多,如壓力會隨著專注力的不斷增強而減弱,從事務中獲得的樂趣會隨著專注力的提高而增加,做事時,如果足夠專注,我們就能夠將任何事情做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那么,用什么方法有效提高專注力,讓閱讀富有成效呢?

1.注重過程,超然閱讀。專注于體驗閱讀樂趣、實現(xiàn)閱讀目標的過程,而不是專注規(guī)則、慣例,否則就會讓自己陷入深深的懊惱、無奈、糾結之中,進而無法專注。不要強迫自己不想別的事情,否則腦子就被占據了,無法專心,應告訴自己“回到書上來”,讓其他事情自然而然地消失。

2.放緩節(jié)奏,慢點閱讀。因為學習生活節(jié)奏過快是導致學生壓力過大、效率失衡、心不在焉的罪魁禍首,所以要放緩節(jié)奏,讓自己的學習生活盡量慢一點,向書中的大師和先賢學習,讓浮躁的心先沉靜下來,閱讀前,不妨花幾分鐘時間平定思緒,排除噪音、對話、不舒服的桌椅、不合適的燈光等外部干擾和焦慮、煩惱、雜念等內部因素的影響,只保留閱讀需要的東西在手邊,別讓玩具之類的東西分心。避免在閱讀前做令人興奮的事情,不要在閱讀中干其他事,比如邊聽音樂邊閱讀,養(yǎng)成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專心閱讀的好習慣。

3.松弛有度,平衡閱讀。效能專家施瓦茨認為,根據人體的本能,能量平衡更有利于提高專注力,在他看來,人是有生理節(jié)律的,能量是有限的,像“專注”這種頗為消耗能量的活動一定要“一緊一松”,能量消耗后及時補充,這樣才能夠維持專注力。因此,學生最好把閱讀內容分成若干個部分,對每一部分限定時間,比如一小時閱讀多少頁,在高度專注閱讀一段時間后適當休息放松,實現(xiàn)人體能量的平衡,再接著專注閱讀下一部分,這樣既能有效提高專注力,獲得高效能,又不產生疲勞感。“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在積極心理學的引領下,通過激發(fā)興趣、目標引領、提高專注力等有效閱讀策略,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精神世界,又提高應試能力,獲得理想成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些閱讀策略的綜合運用確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龔萍 單位:江蘇省昆山震川高級中學

第七篇:高中語文比較閱讀例談

一、同一主題作品的比較閱讀

“感嘆人生短暫,功業(yè)未就”這一主題在詩文中是很常見的,例如必修二曹操《短歌行》和蘇軾《赤壁賦》。將《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與《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放在一起比較,發(fā)現(xiàn)作者有相似的情感,由此加深了學生對古代文人士子迫切追求建功立業(yè)的愿望與慨嘆人生短暫、功業(yè)難就的情懷的理解。如果再拿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項脊軒志》來進行拓展閱讀的話,學生恐怕就能理解為什么作者在回憶母親時是“泣”,而回憶祖母時是“長號不自禁”了。因為在回憶祖母時想到了祖母對自己成就功名的期待,而自己一生仕途艱難,難償夙愿,故而忍不住長號。否則學生會誤解作者與母親情感不深。由此可見,將同一主題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閱讀,可以強烈感受到文學家的共同生命體驗和人生感悟。在教學之余,應當借助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例如,可以拿小說《半張紙》與散文《永遠的蝴蝶》對比閱讀。《半張紙》中主人公兩年里經歷了從相戀到結婚到妻子懷孕生產到難產而死的悲歡離合,在最幸福的時刻里痛苦從天而降,幾乎令主人公窒息。但是在兩分鐘的回憶里,主人公走出了不幸的陰影,重新以一種驕傲而幸福的姿態(tài)面對人生的一切。小說語言質樸,情節(jié)簡單,卻很有張力。而《永遠的蝴蝶》里“我”和櫻子要去寄一封寫著幸福的信,因為只帶了一把傘,櫻子竟死于車禍,突如其來的變故把“我”從幸福的山頂拉回到痛苦的深淵。散文的語言含蓄而深沉,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兩篇作品體裁不同,風格也迥異,但是也有十分相似的地方——主題。“在幸福的時刻面臨飛來橫禍,人們該怎樣去面對?”這樣的一個主題很有意義,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能讓學生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幸福。另外,兩篇作品都以回憶的寫法來寫,都有一個很短的時間點:《半張紙》中是兩分鐘的回憶,《永遠的蝴蝶》里是寄信及車禍的那一瞬間。這樣的寫作技巧也能讓學生有所體會??傊?,將同一主題的作品拿來比較閱讀,既擴大了閱讀量,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二、同一作家同一時期作品的比較閱讀

將同一作家同一時期的作品放在一起閱讀,可以強化學生對作家人生經歷、寫作風格的印象。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對后世的影響深遠,他的作品是高中學習的一個重點?!盀跖_詩案”了結后,蘇軾貶謫黃州。烏臺詩案之前,蘇軾頗有政績,其詩詞作品在內容上多指向仕宦人生,抒發(fā)政治豪情,文風犀利,感情飽滿,且多憤怒之情。而烏臺詩案之后,其作品不再致力于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文章中有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思想,醇甜而成熟,深刻而透徹。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為《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其中《赤壁賦》編在必修第二冊第三單元,《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同一時期的另一首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編在必修第四冊第二單元。我個人認為兩首詞更為簡單,《赤壁賦》縱橫捭闔,學生讀起來更有難度。我們的教學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順序,可以將這三課進行比較閱讀,從而加深學生對蘇軾后期寫作風格的理解和記憶。另外拿《卜算子缺月掛疏桐》來拓展閱讀,這首詞是作者初謫黃州所作,表現(xiàn)作者內心寂寞與孤高自許的情懷。以此豐富學生對蘇軾黃州階段人生的感悟。

三、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閱讀

將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比較,可以明確分辨出作家不同的寫作風格。李清照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譽。學生在初中階段學過《如夢令》《武陵春》,其中如夢令是詞人前期的作品,描寫自然風光,表現(xiàn)出活潑開朗的性格?!段淞甏骸肥窃~人避亂金華時所作。她歷盡亂離之苦,所以詞情極為悲戚。在講解李清照詞的時候,應該先喚起學生的回憶。初中階段的學習重識記,輕理解。教學前應介紹一下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經歷、情感變化。然后把《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和《聲聲慢尋尋覓覓》放在一起比較閱讀,還可以再引入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將其與《清平樂年年雪里》進行比較?!蹲砘帯贰兑患裘贰纷饔谇捌冢Ρ憩F(xiàn)相思。《聲聲慢》《清平樂》作于后期,著力描寫詞人孤單凄涼的境況。放在一起比較閱讀,學生很容易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變化和詩歌的不同風格。

四、同一種語文要素的比較閱讀

每一個文本都包含了豐富的語文要素。如果想把每一個課的要素都講清楚,勢必費時費力,而且效果未必好。例如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教學中如果面面俱到,會造成重點不清,學生精力分散,無法真正掌握課文的知識要點。所以應抓住每一課的一兩個突出要素講深講透。而要講清講透一個要素,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將會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必修三第二單元選編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詩中的音樂描寫最具特色,是學生學習的重點。詩人運用連串形象的比喻和恰到好處的側面烘托,為我們呈現(xiàn)了琵琶女高超的音樂技巧和美好的音樂形象。而李白的《聽蜀僧濬彈琴》與韓愈的《聽穎師彈琴》都是描寫音樂的佳作,可以拿來比較閱讀。李白《聽蜀僧濬彈琴》這首詩描寫音樂的獨到之處是,除了“萬壑松”之外,沒有別的比喻形容琴聲,而是著重表現(xiàn)聽琴時的感受,表現(xiàn)彈者、聽者之間感情的交流。其實,“如聽萬壑松”這一句也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詩人從琴聲聯(lián)想到萬壑松聲,聯(lián)想到深山大谷,是結合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寫的。而《琵琶行》在借助比喻描寫音樂的同時也著力于調動聽者的視覺想象,訴諸于聽者的主觀感受。這兩者是有共通之處的。通過比較,學生能夠加深對這一要點的理解。韓愈《聽穎師彈琴》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后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yōu)美動聽。而《琵琶行》中“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滿座重聞皆掩泣”等詩句正是從側面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技巧和音樂的動人情感。通過比較,學生對“側面烘托”這一要素就能理解得比較到位。

總而言之,比較閱讀的類型多種多樣。靈活運用比較閱讀,能夠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使學生廣泛涉獵相同的題材,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水平,拓寬寫作思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教學中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文章的可比較的點,多方查閱資料,提供閱讀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鑒賞能力。

作者:莊松輝 單位:泉州市城東中學

第八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生命教育

一、語文閱讀中蔥藏的生命教育資源

高中語文選取的文章中,大都為思想深逮、歲月悠遠的作品,這其中蘊含著深厚的生命內涵。在語文閱讀中進行生命教育的時候,要深度挖掘這其中蘊含的教育資源。首先,在高中語言教學中蘊藏著很多闡釋生命,呼喚學生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文章。比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其次,還有一些呼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章,同樣綻放出生命的色彩,學生認識到生命是那樣的美麗,那樣的頑強與執(zhí)著,如雅?伊瓦什凱維奇的《肖邦故園》,艾青的《北方》等。一些憂國憂民、凸顯文化底蘊的文章,展示了生命的責任。比如文天祥的《指南錄后序》,屈原的《離騷》。這正如儒家文化在中國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地位,他們的文章為后世所歌詠,同時也構筑了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基礎,奠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生命意識。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這些蘊藏著傳統(tǒng)文化哲學?思想的文章對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些發(fā)散著人性光輝的文章,都能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好的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并且更加的珍惜生命。

二、語文閱讀中實施生命教宵的途徑

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生命教育,將二者結合起來,實現(xiàn)生命教育的目的,讓學生正確的認識生命、珍惜生命,讓學生能夠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完善的人格,這是語文閱讀中生命教育的意義。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認為如下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

(一)結合學生心理需求,尋找閱讀資源

高中的學生,在心理上的發(fā)展趨向成熟,但是又不完全成熟,他們還處于易沖動、缺乏理性思考的年紀。尤其是現(xiàn)代社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期望,無形中給學生增加了一定的壓力。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我們以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主題為主。如學習《我與地壇》的時候,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生死觀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借助作者在地壇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境界中獲得的對生命的新的認識。具體到課時設計,在第一課時,以學生研讀課文為主,教師以問答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主題。為了讓學生了解史鐵生的這篇文章,可讓學生第一遍默讀課文,以快速瀏覽的方式,對課文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師提問“當初史鐵生是在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下進人地壇的?”學生在第一遍研讀的過程中,能夠找到答案。接著教師繼續(xù)提問,“你眼中的地壇是什么樣子的?“這樣有針對性的提問,不斷的深入,以突顯其對生命的熱愛以及不斷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的態(tài)度。最后以拓展延伸的形式,讓學生寫下學了這篇課文后得到的啟發(fā),然后在班上交流。如:①^關心殘疾人;②要珍愛生命,熱愛生活;(2?勇于正視人生的苦難與挫折,克服脆弱;④遇事要冷靜思考,不要沖動,不要有過激行為。通過這樣的讀與寫的結合,學生對生命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在高中語文教材中,這種類型的文章有很多,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相信未來》、《最后的常春藤葉》等。只要教師能夠潛下心來去挖掘,就能夠找出豐富的教學資源,來培養(yǎng)學生樂觀的性格、積極的態(tài)度、堅強的意志。

(二)構建和諧民主課堂,師生共同成長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地方,所以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有利于完成生命教育,讓學生能夠理解生命的意義,擔負起生命的責任,感受到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使命感。如在學習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這一篇文章的時候,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并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筆者采用了討論法與談話法的教學方式展開了這一課堂。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故只安排一個課時。在課時開始,讓學生首先去朗讀,感受羅素心中對“我為什么活著”的想法,然后讓學生了解羅素是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崇髙而具‘有博大胸懷的人,激勵學生樹立人生的目標。接著筆者安排了一個討論活動,“現(xiàn)在正處在青春期的你們,應該為什么活著呢?”讓學生去討論,讓學生全體都參與到討論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聽取學生的見解,并且在適當?shù)臅r候進行指導。為了營造更加和諧民主的氛圍,教師也可以加人到某一小組的討論中,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對自己意見的重視。教師在談話中,適時的引導學生領會人的生命是需要愛心、責任、理想來支撐的道理,讓學生為了更加美好的未來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或者,圍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展開討論。這種民主和諧、活躍輕松的氣氛,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教師的引導,從而建立自己正確的生命觀。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構建一個和諧的民主課堂,同樣能夠完成生命教育的目的,讓教學效果更明顯。

(三)充分利用評價機制,拓展延伸生命教育

語文閱讀不單單指課內的文本閱讀,還需要延伸大量的課外閱讀,而作為學業(yè)繁重的髙中生而言,用課余時間去閱讀,是很大的一個挑戰(zhàn)。所以,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激勵性評價,讓學生能夠愛上閱讀,進而去體會從文本中獲得的對生命的感悟。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如筆記、評鑒賞析、人生感悟等。這是延伸生命教育的有效手段。如上面提到的《我與地壇》這一篇文章,教師就適當?shù)囊龑W生進行了拓展閱讀。筆者在課文結束的時候,給學生提供了一篇類似的文章~(秋天的懷念》,讓學生利用課上剩余的時間進行閱讀。學生通過學習《我與地壇》很快就能理解《秋天的懷念》也是描述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文章,也表現(xiàn)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悔恨。這是對生命的另一種感悟,讓學生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不留遺憾的感悟。學生接觸到史鐵生的文章后,對史鐵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更有同學對史鐵生的作品開整理與搜集,進行了簡短的評價。筆者給予學生很髙的評價,并給予學生時間,在班上進行了小講座。很多學生都開始效仿這種做法,有的學生對《紅樓夢》中關鍵人物進行了分析;有的學生通過閱讀,分析了中外文章對生命的不同看法。教師正確的評價,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這就是閱讀教學中對生命教育的延伸。

髙中語文教材中選用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文章,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念,讓學生能夠正確的對待生命,而不能僅將語文作為狹隘的交流工具去學習。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用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生人格發(fā)展與完善,能讓學生與教師共同成長,最終實現(xiàn)教育的本質目的。

作者:居麗丹 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