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雪的散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愛;冷漠;快樂;孤獨; 沉寂;飛升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5-0005-02
一、初見雪――是“愛”還是“冷漠”
魯迅的《雪》寫于1925年1月18日,是魯迅散文詩中的名篇,較《野草》中的其他文章而言,它顯得較為亮色和輕盈,少了一些頹廢和黑暗。翻閱魯迅的這本散文詩集《野草》,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起伏比較大,書中文章的總體色調是黑色。長期以來,由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對于《野草》的研究基本都沿襲了社會學解讀的窠臼,他們的研究觀點一般包括魯迅的戰(zhàn)斗精神,對魯迅所描寫的雪刻板的映射出一個戰(zhàn)斗者的形象?!堆肥且粋€獨特的僅屬于魯迅的文本,是魯迅散文詩中的名篇。而作者是否真的只是為了描寫一個戰(zhàn)斗者呢,抑或是為了表達一種什么心態(tài)?
首先分析《雪》的寫作背景:1925年1月1日, 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魯迅于深夜思維交集,寫下了《希望》,這時候的他被縈繞在“失望”與“希望”的矛盾之中。18天后,魯迅寫下了這篇充滿了美和超脫自我精神的散文詩《雪》。
理解《雪》的深層意蘊,必須從文本中找尋作者的自身的痕跡?!堆方Y構清晰,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暖國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這三個部分的描寫魯迅所給予的篇幅有明顯的不同。首先分析第一部分: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
這里第一個疑問:為何對于暖國的雨,作者就一筆帶過,而將絕大部分的篇幅留給下面的兩部分;其次第二個疑問:魯迅想描寫的是雪,為何不直接寫暖國的雪轉而從暖國的雨開頭。這是文章第一段的頭兩句,同時也是文本中關于暖國的雨的唯一論述,通讀全文之后可以看出,作者對于暖國的雨或雪是存在一定的不屑態(tài)度。文中用了“單調”、“不幸”來間接的稱述了自己的觀點,同時寫暖國的雨正是為了和末尾雪化成雨形成對照,這里作者也隱隱的將暖國的雨和雪做了對比,作者對雪花的描述是“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這一系列的形容詞,相比之下雨的特征是不是就可以理解為無力的、柔弱的、單調的、不受人重視的特征。魯迅在這里對暖國的雨使用的是不屑的態(tài)度,而不是肯定或者否定,相比這兩者,不屑更是能突出作者的態(tài)度,因為那雪無足輕重,這比否定更加的具有藝術效果。所以對于暖國的雨,是“愛”是“冷漠”經(jīng)緯分明。
二、又見雪――是“快樂”還是“孤獨”
與論述暖國的雨文字的稀少相反,魯迅濃墨重彩地對江南的雪進行了大篇幅的描寫。在這部分中,主要描寫了美麗的雪景和小孩“塑雪羅漢”的趣事:
“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于分不清是壺盧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涂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于獨自坐著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樣,連續(xù)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p>
魯迅對于江南雪景的描寫遠不同于對暖春的雪,顯然此時作者的心情明快了許多。“滋潤美艷之至”、“青春的消息”體現(xiàn)作者心底隱約的喜悅與開朗,“血紅”、“白中隱青”、“深黃”、“冷綠”這些豐富的色彩描寫透露出作者細膩觀察的心思,結合對蝴蝶、蜜蜂的釋解,讓整篇文章有聲有色、動靜結合。接下來對兒童堆羅漢的描寫也生動了描繪了一個美好、平靜、快樂的場景。在此時作者筆鋒一轉,“但他終于肚子坐著了”。前面的描寫都很流暢,為何在這里作者使用了轉折的語氣?!暗?、“終于”是在向我們強調著什么嗎?當獨自一人坐在雪堆里,任憑晴天、寒夜的不斷侵蝕,雪羅漢是孤獨的,被動的,而最后的結果是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了,他被孩子們創(chuàng)造出來,最后卻孤單一人,而終有一天,他也會在氣候的回暖中消失在雪的世界里。這里存在著一個隱喻,我們不妨聯(lián)想《野草》當時的寫作背景:當時適時“五四”退潮,魯迅在后來的《〈自選集〉自序》中說“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jīng)驗了一回同一戰(zhàn)線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當時的魯迅的心情就如同那被拋棄的孤單的雪羅漢,迷失了方向和希望。他被創(chuàng)造出來卻因各種外界的原因被不斷的分裂,“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也隱隱的象我們流露什么都不是的現(xiàn)象。這里作者的心情又開始變的低沉和憂郁。
三、朔方的雪――是“沉寂”還是“飛升”
第三部分朔方的雪花。作者的心情又經(jīng)歷了一次波動,“但是”一詞的使用表明他似乎重新找到了目標,燃燒起了希望: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p>
朔方的雪的特別是:永遠如粉、如沙、不粘連,這區(qū)別于江南的雪,同時它在晴天、旋風下蓬勃的奮飛,充滿生機和活力,是一種激烈的跳動的美。這里的雪已經(jīng)與江南雪被動有明顯的不同,朔方的雪主動的迎接挑戰(zhàn),是一種化被動為主動的改變。從作者的字里行間可以感覺到前面描寫的筆法是松弛的、愜意、散漫的,到了這里,筆觸頓時變的富有張力,行文中感覺出作者慣有的斗志。雪花在陽光下,如同保藏火焰的大霧、旋轉升騰,彌漫太空最終化為雨的精魂。在雪與陽光、旋風的斗爭中,作者似乎也達到了自我精神的超越。
黑格爾曾說:“一般的生命辯證過程,即出生、成長、死亡以及從死亡中再生,向真正的象征形式提供了適合的內容;因為在一切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領域里,都有一些現(xiàn)象以這種辯證過程為它們的存在的基礎,因而可以用來闡明暗示這種意義,因為在這兩方面(現(xiàn)象和意義)之間實際上常有一種是在的關聯(lián)?!痹谒磥?死亡-再生的過程的超越性是對自我的一種積極的揚棄,是超脫自我的普遍現(xiàn)象。雪的產(chǎn)生、消融和變成雨的降落,無疑也是一種對自我精神的揚棄和升華。在魯迅的筆下,雪的升華似乎也帶動著作者此刻心態(tài)的一種自我超脫。
孤獨的雪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成為死掉的雪,化成了雨水,但成了雨的精魂,變的更加的強大。這讓我想起了“鳳凰涅盤,浴火重生”的故事,而在“失望”與“絕望”中徘徊的魯迅,文章中兩次“但”的轉折也似乎向我們宣告著他已在“黑暗”的迷宮中找到了希望的“出口”――朔方的雪。
參考文獻:
[1]李振峰、王碩.精神的涅飛升與生命的超越性指向――重讀魯迅的散文詩《雪》[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2008(04).
關鍵詞:初中 散文 表現(xiàn)手法 細節(jié)描寫 聯(lián)想 想象 對比 襯托 比喻 擬人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分類號】G633.33
會分析散文表現(xiàn)手法是鑒賞、評價、探究作品的基本能力。它包括選材立意、布局謀篇、語言運用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分析表現(xiàn)手法,就是教會學生分析文章在選材立意、布局謀篇、語言運用等方面,作者采取了那些藝術手段,這些藝術手段的運用,對表情達意有什么好處等。閱讀過程中,透徹地分析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不但有助于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提高閱讀鑒賞能力,而且能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
一、細節(jié)描寫
【手法特征】細節(jié)描寫是指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huán)節(jié)或情節(jié)的描寫。優(yōu)秀的細節(jié)描寫往往能達到“一瞬傳情,一目傳神”的效果。
【解題技巧】從細節(jié)描寫中來探求人物的事件的流程、性格、心理,分析對文章主題的作用,烘托環(huán)境氣氛、把握對情節(jié)發(fā)展、表現(xiàn)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作用等。
【示例】請簡要賞析劃線句的表達效果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魯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技巧運用】按照這個流程,似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依葫蘆畫瓢的去捕鳥了,隱約的也透出出捕鳥少年的心情。因為沒有深刻的記憶是不會寫出如此細膩的捕鳥全過程的。
【答案要點】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 這些動詞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捕鳥的全過程,也從捕鳥活動中寫出兒童的興奮、驚喜之情,表達了“我”對這個地方的喜愛、留戀.
二、聯(lián)想 想象
【手法特征】聯(lián)想就是有一種事物想到另一種有關的事物,或由眼前事物回憶起以前的有關事物。想象就是作者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的過程。聯(lián)想與想象經(jīng)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的內容更豐富,語言更生動,更有內涵,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增添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示例一】下面劃線的文字可以刪去嗎?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技巧運用】春天天的繁花“閉了眼”“仿佛”就可以看見秋天的果實,這是明顯的想象,可從這個累累的果實推測出作者的心情。
【答案要點】作者由繁茂的春花想到累累的秋實,“閉了眼”“仿佛”告訴讀者,這是想象,生動形象的表達出作者已深深陶醉在這花香中。
三、對比 襯托
【手法特征】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有密切關聯(lián)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襯托。用相似的作陪襯叫“正襯”,用相反的作陪襯叫“反襯”。
【解題技巧】在描述主要人、事、物時,寫到其他人、事、物,一般可以從對比、襯托的角度思考、分析。分析時,先要指出對比、襯托的對象(是襯托的,要分清主次),弄清對比點,最后,還要指出對比、襯托的目的,即對比、襯托的表達效果。
【示例】文中描寫海鷗、海鴨、企鵝的表現(xiàn)對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海鷗在大海上飛竄,轟隆隆的雷聲把海鴨嚇壞了,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軀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沒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高爾基《海燕》
【技巧運用】從他們與海燕在暴風雨來臨前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可以知道,主角是海燕,其它都是反襯。
【答案要點】以海鷗、海鴨及企鵝的懦弱襯托出海燕的英勇無畏,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比喻 擬人
【手法特征】比喻,描寫事物(或人)闡述事理時,用與之相似的事物來打比方。擬人,根據(jù)想象,把事物當作人物來寫,賦予事物人的言行、思想、情感等。
【解題技巧】比喻句的分析,要緊緊把握喻體與本體之間的相似點,借此概括事物的特性、闡述事物的道理,還要指出比喻之法在使事物生動化、事理形象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擬人句的分析,要抓住人格化過程中的動詞,把握事物特性、作者情感以及擬人手法在使事物生動化、事理形象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示例】簡要分析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① 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白花,好象日本看護婦。
②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技巧運用】①雪后的矮松頭頂?shù)陌籽?,被比作白花,頂著一髻白花的矮松也和看護婦相似,靜止的雪、樹似乎一下子有了生命,而且能給人以溫暖。②傍晚時分,被夕陽暖調的陽光照射的山腰上的白雪,有了夕陽的粉色,和害羞的少女相似,表現(xiàn)出雪后小山的可愛,作者對濟南的熱愛也流露無遺。
【答案要點】這兩句運用比喻和擬人,寫出濟南冬天的溫情和雪后小山秀麗的特點,表現(xiàn)了作者對濟南的熱愛。
一、開篇議論――詩意之中彰顯理性
議論性散文的開頭,既要富有文采,突出語言的文學性特點,又要快速入題,明確中心,彰顯文章的理性色彩。因此,開篇應綜合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用描敘的表達方式,點明題旨。
如,優(yōu)秀作文《這也是一種力量》開篇寫道:“微笑,恰如那淌過的溪流,柔和恬靜;微笑,恰似那懸掛的新月,皎潔明亮;微笑,又恰似那挺拔的蒼松,積蓄著萬重力量……”
作者以優(yōu)美的排比句開頭,引出主題,比喻新穎形象、生動貼切,語言優(yōu)雅,音韻和諧,形象豐富,激發(fā)讀者的無窮想象。
又如,優(yōu)秀作文《站在文學的門口》的開頭:“青山隱隱,綠水迢迢,我站在文學的門口,窺見那門內流轉的,是墨筆生香,勾勒出清風明月的韻致;梧桐細雨,西窗紅燭,我站在文學的門口,窺見那門內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搖動的濃愁與長情?!?/p>
作者用典雅的語言,古典的意象,將思緒縱情揮灑,引人入勝。
再如,優(yōu)秀作文《和諧的統(tǒng)一》 的開頭:“去黃山旅游,總會對那怪峰孤松遐想萬千,等到我親眼見識到了,不免心潮澎湃 ,大呼壯麗 ――那孤松,曲曲折折, 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 亦崎嶇險峻,有欲傾之勢。兩個個體本身都算不得美,卻在相融中構造出了清雅高絕的圖景!”
作者以記敘描寫開頭,由描寫黃山怪峰孤松個體不美,但整體相融自然引出“和諧的統(tǒng)一”這個觀點,將哲理融于敘寫,自然而發(fā)。
二、主體議論――觀點融入“片狀”描敘
議論性散文不是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來推理表達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成文的,它的寫法比較靈活自由。但要真正做到“形散神不散”,還需要把自己的觀點蘊涵進以形象思維為內核的“片狀結構”敘述中,讓讀者通過具體的充滿情感的描寫和意象,感悟作者的觀點或理念。
如,優(yōu)秀作文《踮起腳尖》 中的片段:
看,美麗的大自然,柳絮搖曳,燕子北歸;艷陽高照,蟬鳴蟲唱;麥浪吐金,丹桂飄香;雪花紛飛,寒梅傲雪。在這獨具韻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打開窗,看看屋外,推開門,來到田野,踮 起腳尖,伸開雙臂,閉上眼睛,傾聽風聲,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讓人神清氣爽。
瞧,那小女孩,正踮起腳尖,手里拿著十元錢,往募捐箱里塞,臉上的表情是那么的神圣。那瘦弱的男孩,腳踮得老高,手里死死攥住提袋,生怕母親搶了去:“媽媽我比你還高,我能提這個!”高高瘦瘦的男生背后,母親踮起腳尖,為兒子翻正衣領……
第一段自然景物的描寫,語言優(yōu)美精致,具有很強的畫面感;第二段人物的描寫,形象生動,感情真摯。兩段描寫看似隨意,實則將“踮起腳尖,人生更精彩”這一主題蘊含其中,讓讀者深受感染。
再如, 艾青的 《養(yǎng)花人的夢》 中的片段:
一天晚上,他忽然做了一個夢:當他正在修剪月季花的老枝的時候, 看見許多花走進了院子, 好像全世界的花都來了,所有的花都愁眉淚睫地看著他。他驚訝地站起來 ,環(huán)視著所有的花。最先說話的是牡丹,她說:“以我的自尊,決不愿成為你的院子的不速之客,但是今天,眾姐妹們邀我同來 ,我就來了?!苯又f話的是睡蓮,她說:“我在林邊的水池里醒來的時候,聽見眾姐妹叫嚷著穿過林子,我也跟著來了?!睜颗澲w弱的身子,張著嘴說:“難道我們長得不美嗎?”石榴激動得紅著臉說:“冷淡里面就含有輕蔑。”白蘭說:“要能體會性格的美。”仙人掌說:“只愛溫順的人,本身是軟弱的;而我們卻具有倔強的靈魂?!庇赫f:“我?guī)砹诵拍睢!碧m花說:“我看重友誼。”所有的花都說了自己的話,最后一致地說:“能被理解就是幸福。”
文章用展現(xiàn)夢境的手法,以花語代人言,巧妙自然地將觀點與敘述融為一體。
三、結尾議論――情理交融意蘊悠長
議論性散文的結尾應保持語言的文學色彩,但一定要落到實處,將理與情、虛與實緊密結合,使文章既真誠而自然,同時又具有意味深長、余音繞梁的效果。
如,優(yōu)秀作文《站在文學的門口》 的結尾:“站在文學的門口,終究只是欣賞文學別樣的乾坤。我知道,終將有一日,我會走進文學的殿堂,用自己手中的筆勾勒出生命別樣的風貌?!?/p>
文章主體描述了“站在文學的門口,欣賞別樣乾坤”的美好感受,結尾表達了自己想要“走進文學殿堂”的美好愿望,升華了主旨,也讓人感受到一種自信和力量。
關鍵詞 朱自清 散文 藝術
中圖分類號:I207.6 文獻標識碼:A
朱自清先生是抒寫至情的能手,《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這篇散文,主要是通過對父親背影的描寫,來揭示無微不至的父愛親情。作品抒情委婉有致,細膩入微,謀篇布局逶迤曲折,具有與眾不同的趣味?!侗秤啊烽_篇點明題旨:“我與父親不相見三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但破題之后作者并不急于把“背影”亮出來,而是采用反襯的筆法,把體現(xiàn)父愛的其他種種表現(xiàn)細數(shù)一番。先寫父親在祖母去世和丟了差使的“禍不單行”的逆境里,怎樣強忍沉重的心情反過來安慰“我”,其次又寫父親在奔波謀生的繁忙中,怎樣無可奈何地委托旅館的茶房送“我”登車去北京念書;再次又寫父親終于改變托人送行的主意,在百忙中“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在反復曲折地寫完父親對我的關心之后,才把高度集中地體現(xiàn)父親的最動人的“背影”這一特寫鏡頭推到讀者面前,讓讀者和“我”一同灑下感動的淚水。“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色布棉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的流下來了……”這里作者細致刻畫了父親蘊含著深厚慈愛的背影,富有人情味,感人至深,使讀者與“我”一起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
朱自清先生還是散文領域卓越的風景畫家,《荷塘月色》就是膾炙人口,傳誦一時的名篇。作者用語言的丹青點染風景,用委婉細膩的筆調,富有層次地開拓詩一般的境界,于情景交融之中,讓讀者領略荷塘月色之美,但讀者并不是一開篇就將如煙如夢的荷塘月色表現(xiàn)出來,而是引領讀者在通向荷塘月色路上繞了三個彎子,那就是作者對月下荷塘的想、尋、愛。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接著由“想”而沿著荷塘尋去,當尋到荷塘之后卻又不急于展示荷塘之美。而是偏要把自己獨處荷塘月色下悠然自得之情抒寫一番。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從側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從作者的思緒中眼波里來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愛,為正面描寫荷塘月色做好了鋪墊。然后才去慢慢地揭開月下荷塘的面紗。主體部分,作者不惜與以工筆細描,著力點染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先寫荷葉荷花清香,用一連串精美的比喻和生動的擬人,將荷葉的卓然風姿、荷花的晶瑩美麗描繪得無比美妙。接著作者又捕捉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著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甭涔P化靜為動,形象地傳遞出了月下荷塘精致微妙的美感。此處精妙在于雖未提到月光,但荷葉荷花的景狀無不因淡淡的月光而顯現(xiàn),使讀者依稀感到月光的存在。作者寫荷塘上的月色則具有另一番景致?!霸鹿馊缌魉话悖o靜地瀉在這一流葉子與花上。薄薄的輕霧浮起在荷塘里?!边@是實寫;“葉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是籠著經(jīng)紗的夢”則為虛擬。“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薄薄的云,所以不能朗照?!钡髡哒J為這樣的月色正恰到好處,有一種朦朧的美。接下來,作者又寫到“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逼渖{可謂濃淡相宜,更妙是寫“景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作者運用通感使視覺轉換為聽覺,生動展示出了荷塘月色的飄逸之美??傊逗商猎律酚们擅畹臉嬎?,極美的文筆,為我們展示精妙無比的風景畫,抒寫了與眾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散文高超的藝術手段,是建立在他對客觀事物的精細觀察之上,否則就不可能妙筆傳神,也不可能書寫出與眾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指出:“作家于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輕輕放過”“于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寫,使你于平常身歷之境,也會有驚異之感?!崩纭毒G》中,朱自清先生對梅雨潭的綠就作了加倍的描寫。先用博喻說是“象拖著裙幅”“象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象最嫩的皮膚”“象濕潤的碧玉”然后又多方比較,說是北京什沙海地綠楊“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碧草與綠葉太濃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經(jīng)過這樣反復的渲染,梅雨潭的綠于是成了世界上最宜人的景色,從而讓讀者跟著作者一道“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痹偃纭洞掖摇?,作者對時光的易逝就加倍進行描寫“太陽他有腳即可,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望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到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腕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經(jīng)過作家如此一番的加倍描寫,使人們不能不在“平常身歷之境”中萬分地驚異于時光之易逝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論敘事、寫情、狀物、抒情,無不委婉細膩,娓娓動人,表現(xiàn)在他對客觀事物加倍地描寫,巧妙地描寫,拆開來與拆穿來描寫,展現(xiàn)了客觀事物的“錙銖淄澠之別”,抒寫了與眾不同的趣味。他的具有嫻熟藝術技巧的散文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是中國散文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參考文獻
總的說來,古代山水游記散文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篇幅短小精悍,Y構緊湊,內容集中
現(xiàn)代山水游記短則上千字,長則幾萬字;而古代山水游記散文大多在千字左右,而且因為內容的相對集中單一,不枝不蔓。結構上多表現(xiàn)出緊湊嚴密等特點。這固然和其語言有一定的關系,因為文言文呈現(xiàn)出凝練雋永這一特點且大量使用省略句式;而白話文明快易懂、表意具體詳盡。但筆者覺得主要是和古人寫作目的密不可分。古人寫作山水不重在寫景,而重抒情崇說理,因而描寫景物絕不很詳盡,側重點非常明顯,該寫的寫,該略的只字不提,該詳?shù)臐饽夭?,該略的惜墨如金。而今人寫作此類文章則不然,大多以寫景抒情為主,或表現(xiàn)對大自然的熱愛,或表現(xiàn)登山游水的點點滴滴感悟,寫景狀物常常占據(jù)了大量篇幅,有點類似“漢大賦”結構,此其一也。
二、表現(xiàn)手法
由于寫作目的的不同,內容的不同,古代山水游記常常把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大多以議論為主,而今以記敘描寫為主。了解了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的大體特點,我們在閱讀欣賞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觀其景
文中哪些文字是寫景的,什么地方的景,景物具有什么特點等等,抓住了景物這一條線索,基本上就把握了文章的脈絡。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其中一二段文字屬于記游部分,先寫游山,突出山名、本名,倒地之石碑及碑文;再寫游洞,突出前洞平且近、游者眾,后洞險以遠、游者少之特點,這就是記游部分。文字如此之洗練,猶如白描,山上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石,只字未提,篇幅上占不到全文的一半。同樣,蘇軾的《赤壁賦》歷來也為人們稱道,膾炙人口。但觀其景,也不過如此:“蘇子與客泛舟,游與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就是所謂之景,概括起來不到五十個字,連《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寫景的語句都不如:“大江東去,浪淘盡……驚濤拍案,卷起千堆雪。”同為赤壁之境,但后者何其壯觀,何其有氣勢,道盡了赤壁雄風。但且不急。
(二)看其事,即看人物活動
寫景散文中,寫景之中交待人物的活動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閱讀欣賞時絕不可忽略之?!冻啾谫x》中,人物活動就有:蘇子與客夜游赤壁、飲酒、頌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唱歌以及人物的感受“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為什么要寫人物活動呢,結合下文,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正是為下文寫客人吹洞簫繼而感嘆人生無常和短促作鋪墊。《游褒禪山記》中未記這些活動,而重點強調“余于四人擁火以入”途中“一人呼,不出火且盡”,作者感受為“悔”,寥寥幾語,但后面議論同樣與此有著不可密分的關系?!短m亭集序》中敘事同此,尤與《赤壁賦》似。
(三)悟其情
情感是散文的靈魂,此為重點。因此在閱讀中必須抓住這條主線,但一定要明白大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是有變化的。《赤壁賦》中由“樂”到“悲”再到“喜”;《游褒禪山記》中情感由“樂”(此種情感可以推斷)到“悔”再到“嘆”;《蘭亭集序》中由“興”到“悲”再到“痛”。所有散文作者的情感變化都是非常分明的。閱讀中如果能抓住這些情感詞語,也就抓住了解讀這類文章的鑰匙,也就把握住了散文的思想內容。
(四)賞其理
人們常說古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這里的“情”、“意”,絕不僅僅是情感、情緒,常常還含有對人生對社會對生活的獨特看法與思考。如《蘭亭集序》中王右軍就由眼前之樂、眼前之景、眼前之文中,結合東晉當時大多士人崇尚玄學之歪風就提出了“死生亦大矣”這一人生命題;《游褒禪山記》中王安石就悟出了治學處事必要的三因素,即志力物,尤其強調“志”的重要性;《赤壁賦》中讓我們理解了“永恒與短暫”的相對性,“樂觀人生與悲觀人生”的不同。
三、綜合景事情理,享文章之妙
在我們分塊欣賞了文章中的美景樂事情趣哲理之后,如果我們再能把幾者綜合起來欣賞,就會了解作者行文之旨:借景抒情、借事說理;就會體味到作者行文之妙:結構之美、照應之圓、思維之密、語言之工。
關鍵詞: 朱自清;散文;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9—0175—01
一、注重“眼”的安設,構思縝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藝術魅力,集中地體現(xiàn)在藝術構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構思上是十分講究的??b密而嚴謹,新奇而精巧,營構合理?!霸O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這是我國古代散文一條傳統(tǒng)的藝術經(jīng)驗。唯有“眼”題旨才會有隱顯意境,才會有虛實,剪裁才會有詳略,結構才會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設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為構思的“焦點”。也成為將作品的思想與藝術辯證統(tǒng)一起來的“凝光點”。
《荷塘月色》一開篇就“揭全文之旨”——“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接著,作品寫小路的“靜”,寫月色朦朧的“靜”,反襯自己的“心里頗不寧靜”。再接著以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荷塘月色的“靜”,又以聯(lián)想到江南采蓮的舊俗。梁元帝的《采蓮賦》和《西洲曲》關于采蓮的熱鬧、嬉戲的情景,進一步反襯此時此地“荷塘月色”的“靜”。最后畫龍點睛:“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焙畹亟沂境觥靶睦镱H不寧靜”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點明題旨:“我和父親不相見已有兩年,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蔽恼聡@“背影”對各種材料進行適當?shù)募舨貌季?。首先是由遠及近,回敘父子奔喪時的相聚,細數(shù)父愛的種種表現(xiàn),定下深情懷念的基調。接下來寫父親“終于不放心”,親自“送我上車”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對子的摯愛之情。這些簡煉的敘述,為即將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鋪墊和蓄勢。再接著對父親買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寫渲染,一方面極寫父親行動的艱難,真切地表現(xiàn)父對子的深情關懷。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動情,表現(xiàn)了父對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親老境的凄涼頹唐及始終惦念兒孫的厚愛。并通過讀信時的心境描寫,讓“背影”第四次出現(xiàn),首尾呼應,感情回蕩。
二、追求逼真的藝術境界
朱自清的散文,無論是記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能描繪逼真,表現(xiàn)作者的真情。在閱讀朱自清的散文時,這一點是要認真理會的。我們以《溫州的蹤跡》中的《綠》為例,說明作者是怎樣追求那“逼真”的藝術境界的。全文只四個自然段,首尾各一句為一段,點題和照應,做到了首尾圓合,結構緊湊。中間兩段文字,是順著第二次到仙巖時觀察梅雨潭的足跡寫的。層次井然,觀察細膩,景物描寫達到了逼真的程度。先寫山巖、梅雨瀑和梅雨亭,“走到山邊”,先聽到聲音,再看“一帶白而發(fā)亮的水”,是梅雨瀑。到了梅雨亭上,正對著瀑布,山巖、瀑布、亭臺、草叢、潭水便盡收眼底了。作者寫踞于巖上的梅雨亭,薄陰天氣的巖面與草叢,直沖而下的瀑布,流水撞擊巖上的飛花碎玉,紛紛落下的如白梅、似楊花的水花,都是那么形象逼真。這里的筆筆文字,都是實地靜觀的所得,沒有夸張和雕琢,如同一筆筆的寫生畫,讀來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它是寫實之作。然后,作者寫梅雨潭的綠色,是全文的最生動逼真之處。奇異的綠色招引著游人,“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熬局荩手鴣y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過了一個石穹門,到了潭邊。望著這一碧潭水,作者展開奇異的妄想:潭水象一張極大的鋪著的荷葉,想張開兩臂抱住它。作者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這動人的綠色,使讀者來把握這醉人的綠;然后用見過的種種綠相比較,認為它不淡、不濃、不明、不暗 ,梅雨潭的綠真是恰到好處了。最后,作者又展開聯(lián)想,極寫這綠色的鮮潤醉人,為她命名為“女兒綠”。作者對綠色潭水的描寫,能融情入景,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表現(xiàn)出自然景色的勃勃生機。
三、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語言藝術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基調是樸素的,有一種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作者注意修辭,語言優(yōu)美,用字遣詞功夫頗深,如《荷塘月色》中用“瀉”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態(tài),用“浮”形容薄薄的霧氣輕盈的情態(tài),準確而傳神。同時,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聽覺印象的“渺茫的歌聲”比喻嗅覺印象“縷縷清香”作通感修辭,用聽覺印象的“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比喻視覺印象的“光與影”。作通感修辭,文中還有了不少疊詞,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隱隱約約”等,使行文氣勢悠揚婉轉,舒徐不迫,富于音樂的旋律美、詩意美,再如《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中國的詩,特別注意這個“境界”或“意境”。而《紅樓》藝術的真魅力,正是由這兒產(chǎn)生的——并不像有人認為的只是“描寫”、“刻畫”、“塑造”得“圓熟”、“細致”、“逼真”。
因此,我說《紅樓夢》處處是詩境美在感染打動人的靈魂,而不只是敘事手法巧妙。
只有這一點、才凸出了《紅樓》與其他小說的主要不同之特色異彩。何以致此?正因雪芹同時是個大畫家、大詩人。他的文字兼有詩畫之美,只用“古文家”和“八股時文”的“文論”來賞論《紅樓》,則難免買櫝而還珠之失。
雪芹寫景,并沒有什么“刻畫”之類可言,他總是化景為境,境以“詩”傳,——這“詩”還與格式無涉。
我讀《紅樓》,常常只為他筆下的幾個字、兩三句話的“描寫”而如身臨其境,恍然置身于畫中。以第十七回為例,初次向讀者展示這一新建之名園,可說是全書中最為“集中寫景”的一回書了吧,可是你看他寫“核心”地點怡紅院的“總觀”卻只是:粉墻環(huán)護,綠柳周垂。
八個字一副小“對句”,那境界就出來了。他寫的這處院落,令局外陌生人如讀宋詞“門外秋千,墻頭紅粉,深院誰家?”不覺神往。
你看他如何寫春——第五十八回,寶玉病起,至院外閑散,見湘云等正坐山石上看婆子們修治園產(chǎn),說了一回,湘云勸他這里有風,石頭又涼,坐坐就去罷。他便想去看黛玉,獨自起身。
從沁芳橋一帶堤上走來,只見柳垂金線,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樹,花已全落,葉稠陰翠,……
也只中間八個字對句,便了卻了花時芳汛。
再看次回寶姑娘——一日清曉,寶釵春困已醒,搴帷下榻,微覺輕寒。啟戶視之,見園中土潤苔青——原來五更時落了幾點微雨。
也只這么幾個四字句,就立時令人置身于春淺馀寒,細雨潛動,鼻觀中似乎都能聞見北京特有的那種雨后的土香!也不禁令人想起老杜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名句——但總還沒有“土潤苔青”那么有神有韻。
再看他怎么寫夏——開卷那甄士隱,書齋獨坐,午倦拋書,伏幾睡去,忽遇奇夢(石頭下凡之際),正欲究其詳細,巨響驚醒,抬頭一望,只見窗外:烈日炎炎,芭蕉冉冉。夏境宛然在目了。
又書到后來,一日寶玉午間,“到一處,一處鴉雀無聞”,及至進得園來,只見赤日當空,樹陰合地,滿耳蟬聲,靜無人語。也只這幾個四字對句,便使你“進入”了盛夏的長晝,人都午憩,只聽得樹上那嘶蟬拖著催眠的單音調子,像是另一個迷茫的世間。
有一次,寶玉無心認路,信步閑行,不覺來到一處院門,只見鳳尾森森,龍吟細細。原來已至瀟湘館。據(jù)脂硯齋所引,原書后回黛玉逝后,寶玉重尋這個院門時,則所見是:落葉蕭蕭,寒煙漠漠。
你看,四子的對句,是雪芹最喜用的句法語式,已然顯示得至為昭晰。
這些都還不足為奇。因為這些場景人人都可能經(jīng)歷過,體會到。最奇的你可曾于深宵靜夜進入過一所尼庵?那況味何似?只見雪芹在敘寫黛、湘二人在中秋月夜聯(lián)吟不睡被妙玉偷聽,將她們邀入庵中小憩,當三人回到庵中時——只見龕焰猶青,爐香未燼。又是八個字,一副小對句,宛然傳出了那種常人不能“體驗”的特殊境界。我每讀到此,就像真隨她們二位詩人進了那座禪房一般,那熒熒的佛燈,那裊裊的香篆,簡直就是我親身的感受!
當迎春無可奈何地嫁與了大同府的那位“中山狼”之后,寶玉一個,走到寥風軒一帶去憑吊她的故居,只見——軒窗寂寞,屏幛翛然?!前渡系霓せㄈ斎~,池內的翠荇香菱,也都覺搖搖落落,似有追憶故人之態(tài)……
第七十一回鴛鴦為到園里傳賈母之話,于晚上獨自一個進入園來,此時此刻,景況何似?靜無人跡,只有八個字——角門虛掩,微月半天。這就又活畫出了一個大園子的晚夕之境界了。
請君著眼:如何“寫景”?什么是“刻畫”?絕對沒有所謂“照搬”式的“再現(xiàn)”,只憑這么樣——好像全不用力,信手拈來,短短兩句,而滿盤的境界從他的筆下便“流”了出來。
必有人問:這是因何而具此神力,答曰:不是別的,這就是漢字文學、中國詩的筆致與效果。
我以上舉的,可算是一種“類型”。但《紅樓》藝術的詩筆詩境,卻不限于一個式樣。方才舉的,乃一大特色,很可能為人誤解《紅樓》詩境就是摘句式的詞句,而不知還有“整幅式”的手法,更需一講。今亦只舉二三為例。
比較易領會的是“秋窗風雨夕”那回書文。
這回書寫的是寶釵來訪黛玉,因談病藥之事,勾起了黛玉的滿懷心緒,二人談說衷曲,黛玉深感寶釵的體貼、關切、慰藉(此時二人早己不是初期互有猜妒之心的那種“關系”了,書中所寫,脈絡很清,今不多作枝蔓)。寶釵不能久坐。告辭而去,答應一會兒給送燕窩來。黛玉依依不舍,要她晚上再來坐坐,再有話說。寶釵去后,黛玉一人,方覺倍加孤寂,十分難遣萬種情懷。偏那天就陰下來了,繼以秋雨——竹梢的雨滴,只有在“助寫”此情時,方具有異樣警人的魅力,而不是“摘句”之意義。正在百端交集之時,忽聞丫鬟報說:寶二爺來了!黛玉驚喜望外,正在秋霖阻路之時,他萬無夜晚冒雨而來之理——但他竟然披蓑罩笠地到了!這比盼望寶釵再來(料無雨中再來之望了)別是一番況味。二人見面一段情景,我不必復述,如畫如詩,“短幅”而情趣無限。寶玉也只能小坐,然后呢?——然后穿蓑戴笠,碧傘紅燈,丫鬟陪隨,出門向那沁芳亭橋而去。而恰在此際,另一邊溪橋之路上,也有燈傘之跡遠遠而來了:那是何人?正是寶釵不忘諾言,打發(fā)人來將燕窩送至。
你看,這個“宏觀”情節(jié),這張“整幅”畫面,是何等的充滿了詩意!——這樣說仍然落俗了,應該說:這不是什么“充滿詩意”,而是它本身一切就是詩,詩的質素靈魂,而不再是“敘事”的“散文”!(可惜,畫家們竟無人來畫一畫這回書的詩境。)
再看寶玉私祭金釧這一回書。這兒也有“詩”嗎?不差,有的——在那過壽日的一片熱鬧聲中卻傳出這么一段誰也意想不到的清涼之音。那日鳳姐的生辰,寶玉與她,叔嫂相知,況是老太太高興主持,人人迎奉,寶玉應該比他人更為盡情盡禮才是;但他卻于頭一日將茗煙吩咐齊備,當日清晨,滿身素服,一言不發(fā),上馬從北門奔向城外。在荒僻冷落的郊外,小主仆二人迤邐覓到水仙庵。入庵之后,并不參拜,只瞻仰那座洛神的塑像,見那驚鴻素影,蓮臉碧波,仙姿觸日,不覺淚下。然后特選“井”邊,施禮一祭,心有所祝,口不便言——茗煙小童知趣,跪下向那被祭的亡靈揣度心曲,陳詞致悃:你若有靈,時常來望看二爺,未嘗不可!
你說這是“敘事”散文?我看這“事”這“敘”,實在是詩的質素,詩的境界。
到底文與詩怎么區(qū)分?在別人別處,某家某書來說,那不是什么難題;但在雪芹的《紅樓夢》,可就令人細費神思——想要研究、查閱“文論”、“詩論”的“工具書”了。
在我的映像里,江南一定有著一條蜿蜒的河流,河岸是純樸的人們,住著有著青灰色磚瓦的房屋。房屋前是一條青石板鋪成的小道,長滿青苔,有了些許歲月的痕跡。在石板上,飄過江南的少女美麗的倩影,撐著油紙傘,在雨中哀怨而又彷徨——正如戴望舒在詩中所描寫的那樣。河上的船只來來往往,小舟劃過留下一道道水紋。生活在這里的孩子一定幸福之至,在水中嬉戲,玩耍。
但是,知道我讀到魯迅的簡介,才知道原來我也在江南?!棒斞?,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苯B興,離我的故鄉(xiāng)是不遠的,那么我也應該算是生活在江南的人了。
我進入腦海中的時空隧道,去搜尋幼時遺忘在江南的夢。
江南·雨
我現(xiàn)在生活在城市,然而我十分慶幸我的童年是在鄉(xiāng)下度過的。只有在那里,我才能感到自然的美,江南的美。
江南一向是多雨的,每到春天,雨水就更加豐沛。幼時的我,一直很喜歡下雨,有時也說不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下雨的時候,雨水會擊打在老屋的舊瓦上,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響聲,然后又順著屋檐淅瀝瀝地流下來,形成一小股水流,在地上匯成小溪。雨后的空氣變得更加清新,潮濕的空氣中還夾雜著泥土和野花的芬芳,使我仿佛匍匐在大地的腳下。雨后的花草顯得格外精神,綠色和紅色、黃色等其他顏色交相輝映,斑斕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江南·溪
現(xiàn)在每當我看見城市里的人們在游泳池里歡快的場景,心中都會產(chǎn)生無限的惆悵?,F(xiàn)在的我們,有幾個人享受過在溪流中玩耍的愉快呢?恐怕大多數(shù)人只能夠在一方淺淺的游泳池里滿足他們內心的渴望,而我也只能夠閉上眼,神游記憶中的溪流。
蜿蜒的溪流,在奶奶家門前靜靜地流過,這條溪流養(yǎng)育了這里的人們,也給了我童年無數(shù)的快樂和憧憬。每天早晨,陽光還沒有把霧氣吹散,奶奶就帶著我去小溪,她去洗衣服,我則在溪中玩耍。溪里不知名的小魚小蝦成群地游動,隨便一籃撈下去,拎起來都是活蹦亂跳的一大群魚蝦。
江南·麥田
到了秋天的時候,我總會聞到麥子的芬芳。即使遠在城市,腦海中依然會浮現(xiàn)出一片廣闊的麥田。那些金黃的麥子,沉甸甸地掛在纖細的麥稈上,壓彎了它們的腰。這時候的麥田,是一望無際的金色的海洋。秋風吹過田野的時候,那些麥子隨風搖動,仿佛掀起一層又一層金色的波浪。
江南·雪
一、簡潔凝練,表意準確,表達質樸真誠。
寫作從來不只是單純的語言問題,還是一個人思想感情的體現(xiàn)?,F(xiàn)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斟酌文字的分量,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闭Z言表達不清實際上反映的是作者思路不夠清晰,因為錘煉語言的過程就是錘煉思想的過程,因此對語言的考查正是對作者思想情感的檢驗。優(yōu)秀的語言首先能夠盡量用較少的詞句表達作者準確的意思。比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蘇軾《前赤壁賦》)又如,“我小時候身體弱,不能跟著野蠻的孩子們一塊兒玩?!保ā段业哪赣H》)“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保罱{《老王》)這樣的開頭,令人一讀難忘。這些語言,不炫技,不做作,重點都在表情達意上,雖直白,但有感情,有意味。
二、語言描寫、敘述鮮明生動,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語言描寫畫面感強,如在眼前;敘述或緊迫或舒緩,讓人身臨其境;議論或冷靜客觀,或情理交融,打動人心?!扒锾斓暮蟀胍?,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保斞浮端帯罚┰摼溆跀⑹鲋泻鑼?,語言近乎直白,卻將清冷秋夜,日月不接,一天中最昏暗的時辰給點出來,令人好似身陷黑暗,四顧茫然?!罢菄蓝鞖?,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保ā读纸填^風雪山神廟》)該句讀來讓人覺得寒意侵身,滿心凄涼。“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魯迅《拿來主義》)該句亮明觀點,讀來斬釘截鐵,擲地有聲。
三、語言個性鮮明,具有較高的辨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