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建筑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引言
建筑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精神,是人類思想的寄托,更是人類進步的載體!它表現在地區(qū)的歷史,人文的環(huán)境之中,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的人們長期生活決定了的歷史文化的傳統(tǒng),讓我們站在今天回望一下中國古代的建筑文化。
一、儒家宗法觀念與古代建筑形式
儒家文化在中國一直占主流地位,它提倡以孔子所強調的“仁”和“禮”來治理社會。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為確保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董仲舒在五倫的基礎上又詳細論證了“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樣君臣、父子、夫婦不僅是人倫關系,更是主從關系。對君王的無條件效忠成了絕對的倫理要求和道德命令。這樣儒家文化其實是慢慢演變成一套具體實在執(zhí)著于尊卑等級秩序的宗法軌制。隨著歷史的推進,尤其是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的儒家宗法倫理成為居室建筑的表現主題。宮殿是中國發(fā)展最為成熟、成就最高、規(guī)模也最大的建筑,是中國建筑的最主要的組成,鮮明地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鞏固人間社會政治秩序,特別是強調統(tǒng)治者權威的特色。宮殿是帝王朝會和居住的地方,除了滿足帝王的物質生活需要外,更重要是以巍峨壯麗的氣勢、宏大的規(guī)模和嚴謹的空間格局,給人以強烈的精神感染,突出帝王的權威。為了表達宮殿的尊崇壯麗,很早以來,中國就發(fā)展了群體構圖的概念;建筑群向橫向生長,占據很大一片面積,通過多樣化的院落方式,把群中的各種各構圖元素有機組合起來,以單體的烘托對比、遠道的流通變化、庭院空間和建筑實體之間虛實互映。室內外空間的交融過渡,來達到量的壯麗和形的豐富,從而渲染出強烈的氣氛,跟人以深刻感受。它也同時做為一種文化深入到各個領域之中,影響著古代建筑的發(fā)展。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中國古代建筑
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產生和發(fā)展為例,它既反映了人們的生產狀況,風俗習慣,民族差異,,同時又沉淀著人們的審美取向和社會意識。尤其是宗法倫理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對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平面布局、空間構成與場景處理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步滲入人類的思維,從而影響著中國古代建筑的發(fā)展。李約瑟曾經說過:“中國建筑總是與自然調和,而不反大自然”。這種看法 準確地道出了“天人合一”這一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審美精神意境。從本質上說,中國傳統(tǒng)建筑能形成有別于其它國家民族建筑文化的格局及體系,除受制于地域、 民族、氣候、制度及歷史等因素外,“天人合一”這個幾乎貫穿中國哲學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發(fā)展之始終的哲學審美觀念,則更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事實表明,遵法自然,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諧為一,實際上成了古代中國人營構建筑的一種自覺意識和一種理想境界。但同時,另一種文化在社會的進步中相繼產生,便有了道家的自然觀。
三、道家自然觀與中國古代建筑
自然觀是人對生活中的可見的天然世界的認識。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老子以“道”為最高范疇,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萬物,亦是萬物存在的根據,同時主張“大地以自然為運,圣人以自然為用,自然者道也”。后來,莊子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從自然為宗,強調無為。他認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這種自然觀的影響下,我們看到,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營造活動(特別是園林)時,中國古代呈現出與歐洲迥然兩樣的設計思想。同為人工的經營,歐洲的主要造園要素時作為人的對立面的自然之物,在中國卻包容著更多的甚至作為主題與靈魂的建筑物,歐洲園林程度不同地顯示了人工管理、統(tǒng)治的特權的痕跡,而在中國,雖然樹木也經過剪裁,卻因不露痕跡和合于事物原來的特性與規(guī)律而被認為時“自然”的,“雖由人作,宛若天開”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環(huán)境追求的意境??墒?,歷史總要前進,社會總在發(fā)展,于是中庸之道走進了中國古代建筑文化
四、中庸之道與中國古代建筑
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認為任何事都是不偏不倚,即所謂中庸之道。這種機制使得中國建筑在整體上不曾出現歐洲建筑史上那種跌宕起伏的變化,始終沿著漸變的方向走到了近代。表現在建筑形式上,就是居中的思想,正所謂以中為貴。
西漢的長安城,就體現出了居中的思想,在西漢的皇城 里,重要建筑物,建筑群與都城中軸線的關系。漢長安城的中軸線是西安門至橫門,再向南穿過南郊禮制建筑,宗廟與社稷分布其東西。都城中軸線的南段在未央宮 上,未央宮是西漢都城中樞,大朝正殿又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筑,大朝正殿即未央宮前殿,位于未央宮中央。都城中軸線南段即未央宮中軸線未央宮作為最重要的宮殿 就在其中軸線上。再如唐長安城,更進一步的體現了居中思想,而由于這種中軸線的設計,也使唐長安城達到了一種新境界。以至于其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必要 材料。都城的主干道朱雀大街,是其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0米,是當時長安城最寬道路,它處于都城東西居中位置。而自南向北,依次有都城正門明德門,朱雀 門,承天門中軸線北端正對宮城南北排列的三大殿,太極殿,兩儀殿,甘泉殿。它不但突出了大朝正殿,宮城正門,皇城正門,郭城正門的突出地位,圍繞中軸線, 宮室,官府,宗廟,社稷,市場,里坊對稱分布于中軸線東西。并且其每個里坊設計也體現了居中思想。
中國建筑文化源遠流長,有豐富深遠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禮,以人為本,創(chuàng)作思維上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作為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地區(qū)的地理條件,經濟技術和建筑文化有明顯的地域的差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正是由各個地區(qū),各個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組成的。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建筑體系是一套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諧調的完備統(tǒng)一的體系,古典建筑體系處處體現了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甚至可以說中國的古典建筑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因此可得出結論古代建筑體系與社會文化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對于他們之間關系的研究可以挖掘出兩者之間更多深層的聯系,以求對比當代社會文化狀況,對傳統(tǒng)建筑遺存進行理解和取舍;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對我們當代的建筑設計以某種啟示,啟發(fā)我們對于發(fā)揚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精髓,指點我們對未來設計方向的探索。
總結
建筑作為一個文化形態(tài),它既是人類文化大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又與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政治思想息息相關,各種觀念,無時不在制約著建筑文化的表達和發(fā)展。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社會生活的方式,文化觀念,美學觀念,價值觀念都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在一個強調人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協調,科技與人文同步發(fā)展的這一個知識經濟時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建筑要有一個整體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建筑創(chuàng)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卻是永遠的必然。
參考文獻
課程設計應該提前準備,緊跟課程內容,充分挖掘業(yè)余時間,在不同階段不斷地修改完善相應的內容。把課程設計與教學同步進行。這樣,在不增加停課設計時間的情況下,加大了課程設計的時間跨度,從而為提高課程設計質量提供了條件。通過系統(tǒng)教學把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擴展到課堂教學與課程設計這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使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成為有機整體,有利于學生對建筑設計能力的掌握。
1.1建筑施工圖方案草圖設計階段
通常的情況下,課程上完了緒論、平面圖、剖面圖、立面圖,也就是前四章的內容后,再加上早期工程制圖已上完,學生對房屋施工圖的方案設計已有了初步的認識,這時可以布置任務書,任務書的內容可以按教材上的任務書,單元式多層住宅樓設計。設計之前可查閱有關資料,進行施工方案設計。先進行草圖構思,解決建筑功能分區(qū)與環(huán)境協調、平面構成、平立剖相互關系等問題,可要求學生做出若干個方案進行比較,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較為合理和完整的方案,并進一步細化尺寸及構造。平面設計是關鍵,先從平面入手,同時認真分析剖面及立面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綜合考慮三者的關系,按完整的三維空間概念去進行設計。建筑平面設計包括單個房間平面設計及平面組合設計,單個房間設計是確定房間的面積、形狀、尺寸以及門窗的大小和位置,而平面組合設計是根據各類建筑功能要求,抓住使用房間、輔助房間、交通聯系部分的相互關系,結合基地環(huán)境及其它條件,采取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各單個房間合理地組合起來。施工圖的方案設計完后,上交進行第一次修改。
1.2構造設計階段
民用建筑的組成分為六大部分,即墻體、基礎、樓板地面、樓梯、屋頂、門窗。在課程中每一組成部分分一章講解,每講完一章指導學生在自已的建筑施工方案圖上作出相應部分的細部修改,課程上完后整個修改過程就進行完畢。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理論知識,夯實基礎,又加強了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學生也能把看似松散的教學內容整合成一體。同時利用了課后時間,節(jié)省了課程設計的時間。樓梯是建筑物中重要的部件。樓梯的凈高在平臺部位應大于2m;在梯段部位上應大于2.2m。在平臺下設出入口,當凈高不足2m時,可采用長短跑或利用室內外地面高差等方法予以解決。所以在本章節(jié)中作一個樓梯的大作業(yè),包括平面圖及剖面圖的設計,為以后的課程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2設計周階段
在設計周階段,指導老師要拿出詳細的指導任務書,以指導學生完成設計任務規(guī)定的完整施工圖的設計。對于初學者來說,沒有實踐經驗,不知道一套建筑施工圖的完整內容,容易漏掉一些細節(jié),并且對圖紙的內容往往表達不全,不完整,并且對已學過的制圖規(guī)范記得不清,畫圖順序顛倒,因此畫圖前要作出相應的要求和規(guī)定,以便作出質量較高、幅面較為整潔的設計圖紙。對于設計指導任務書,其主要內容如下。
2.1圖紙一律用手工繪制
2.2合理的圖面布置
要進行合理的圖面布置(包括圖樣、圖名、尺寸、文字說明及技術經濟指標),做到主次分明、排列均勻緊湊、線型分明、表達清晰、投影關系正確,符合制圖標準。
2.3繪圖順序
一般是先平面,然后剖面、立面和詳圖;先用硬鉛筆打底稿,再加深;同一方向或同一線型的線條相繼繪出,先畫水平線(從上到下),后畫鉛直線或斜線(從左到右);先畫圖,后注寫尺寸和說明。一律采用工程字體書寫,以增強圖面效果。
2.4重視尺寸及名稱的標注
①外部尺寸、內部尺寸、縱、橫定位軸線編號及門窗編號、標注房屋各組成部分的標高情況、從平面圖中可以看出樓梯的位置、樓梯間的尺寸、起步方向、樓梯段寬度、平臺寬度、欄桿位置、踏步級數、樓梯走向等內容;②注意線型的粗、中粗、細線的應用區(qū)別;③在底層平面圖中,通常將建筑剖面圖的剖切位置用剖切符號表達出來;④建筑平面圖的下方標注圖名及比例,底層平面圖應附有指北針表明建筑的朝向;⑤建筑平面中應表示出各種設備的位置、尺寸、規(guī)格、型號等,它與專業(yè)設備施工網相配合供施工等用,有的局部詳細構造做法用詳圖索引符號表示。
3注意問題
鋼結構建筑是一種新型的建筑產業(yè)體系,其融合了建筑、鋼鐵冶金業(yè)以及目前炙手可熱的房地產業(yè)。鋼結構建筑不僅解決了鋼鐵業(yè)的產品渠道問題,也提升了建筑業(yè)的科技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建筑業(yè)的能耗和污染難題,此外,鋼結構建筑為房地產業(yè)注入了新的血液。在2l世紀,鋼結構建筑作為綠色建筑、低碳建筑成為建筑業(yè)關注的焦點。
一、鋼結構建筑的發(fā)展現狀
鋼結構建筑在歐美市場已有了幾十年的歷史,并以其自身的優(yōu)勢得到了普遍應用。據調查,全世界101棟超高層建筑中,純鋼結構的有59棟,達半數以上。同時,國外60%以上的高檔住宅也都采用了鋼結構。國外有專家認為,鋼結構建筑能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能源。是21世紀房地產產品的黑馬。
在我國,鋼結構建筑的發(fā)展和應用滯后于國外。由于鋼結構建筑的成本比之混凝土結構的建筑稍高,我國鋼結構的使用還主要是高層建筑、公共建筑等大型建筑,鋼結構住宅目前還比較少。鋼結構住宅在發(fā)達國家占到住宅總量的65%-70%,而在我國這一比例還不足5%。但隨著近年來經濟的發(fā)展,質量、品質成為人們消費的亮點。對于鋼結構建筑的市場需求也在逐步提升。據相關業(yè)內人士指出,由于鋼結構建筑優(yōu)點突出,與美日等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建筑結構中使用鋼結構的比例仍有6倍提升空間,預計未來5年鋼結構產量復合增速在15%以上。
從短期來看,鋼結構建筑的行業(yè)需求主要為新建廠房、體育場館、歌劇院等公共建筑。這些公共建筑不受地產調控影響,且地產調控使鋼價穩(wěn)中有降。這就使得鋼結構公司可能在成本端受益,更促進了鋼結構建筑的發(fā)展。2010上海世博會吸引了國內外人士的眼球,在這個占地5.28平方公里的園區(qū)內場館使用鋼結構的建筑比例高達80%,無疑是鋼結構建筑發(fā)展的錦上添花之作,也印證了鋼結構的歷史舞臺已經鋪開。
二、鋼結構建筑的特點
節(jié)能環(huán)保是鋼結構建筑的主要特點,符合21世紀的生活理念與方式
隨著低碳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建筑行業(yè)也刮起了節(jié)能減排的低碳旋風。從材料上來說。越來越提倡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的裝修材料;從房屋結構上來說,大家越來越青睞輕鋼結構和木結構;而從節(jié)能減排的角度說,越來越多的人把節(jié)能和環(huán)保放在首位。
關鍵詞: 新聞學 理論體系 公共性
新聞學的學科地位時常被人質疑,這一問題值得每一位新聞學學者深思。鄭保衛(wèi)教授扛起保衛(wèi)新聞學和發(fā)展新聞學的大旗,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的目標。應該說這個目標比較明確,回答了中國新聞學的特性問題,有助于明確中國新聞學的個性價值和努力方向。新聞學只有充實了自身的內涵,凸顯了自身特色,才能進一步鞏固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價值和意義。本文就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理論溯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的提出
由于新聞在中國總是與政治聯系在一起,新聞學又與文學、歷史學、社會學、傳播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少人發(fā)出“新聞無學論”[1]的質疑,甚至一度有人認為新聞學已“走入黃昏”[2]中國人民大學鄭保衛(wèi)教授認為,新聞學并未走入黃昏,而是在不斷邁向輝煌,新聞學學科的基礎扎實,其學科獨立性具有現實和理論依據。鄭保衛(wèi)教授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新聞學的學科發(fā)展具備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huán)境和條件,豐富多樣的改革實踐、不斷改善的政治環(huán)境、逐步開放的學術氛圍,都為新聞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現實基礎。[3]新聞學的學科創(chuàng)新是宏觀創(chuàng)新理念的要求,是新聞事業(yè)內在發(fā)展的需要,是新聞工作不斷創(chuàng)新的需要,我們應該在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新聞學。[4]鄭保衛(wèi)教授認為,我們應該堅持在找準問題、繼承傳統(tǒng)和學習借鑒的基礎上發(fā)展,堅持在理論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堅持在科學與人文精神的關照下和在馬克思新聞觀的指導下發(fā)展新聞學學科。[5]他提出,我國新聞學研究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最終目標,應該當是構建一個能夠體現當代最高水平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以適應新世紀新聞事業(yè)和新聞學科發(fā)展的需要。[6]鄭保衛(wèi)教授認為,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要堅持用馬克思新聞觀作指導,并體現兩個特點: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反映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本質;二是要具有中國特色,適應中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7]
鄭保衛(wèi)教授的觀念為我們探索新聞學的未來指明了方向。但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應該說是一項艱巨而長遠的任務,如何明確這一理論體系的內涵和功能,解決這一體系的貢獻和普世性、闡釋力等問題,規(guī)避理論構建中的倫理風險,都值得我們深思。
二、理論的時代背景:“去西方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
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內在上與目前學界認同的推進“去西方化”理論研究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新聞學開始大量引介、吸收西方學術理論,以信息、傳播等概念取代原有宣傳的學術話語,希望借西方話語達到學術研究“去政治化”的目的,推動了學術研究的極大解放。經過了20多年的引入,西方理論與中國國情的不相匹配、“水土不服”現象開始引起學界的討論,新聞學開始反思西方理論的局限,并希望在未來研究中能體現中國的傳播實踐與學術理論的平衡點。這種“去西方化”理論研究,雖然任重道遠,但目前學界取得了越來越多的共識,就是應該找一個基于全球化中國的“去西方化”范式。如同李彬、黃衛(wèi)星所言,當務之急需要在更加深厚的思想層面和更加廣闊的社會層面重申政治及其意味,新聞傳播學研究不僅在于擺脫技術化、“貧血化”的庸俗路線,而且更在于科學解釋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并為其提供一套安身立命的價值依托。[8]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學研究的視野被進一步擴大,學術研究的諸多禁忌開始被打破,新聞與政治的關系再次被重新審視,在“再政治化”的過程中學界越來越強調學術研究的公共參與精神。
中國傳播學研究正在經歷著一個學科走上歷史前臺的重大轉折時期,政府或國家的需要發(fā)揮著一種引領和重組中國傳播學研究群體的作用。目前,新聞學研究面臨的是一個黃金時期,經濟社會平穩(wěn)發(fā)展并面臨轉型,信息化持續(xù)加速新聞需求高漲,媒介技術變革推動公眾公共意識不斷增強。姜飛[9]認為,目前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研究面臨的社會形勢和公共需求,同戰(zhàn)后美國對新聞傳播學的需求十分相似。在這個冠之以“轉型”、“信息”、“風險”、“新媒體”等名稱的社會中,傳播媒介和新聞媒體的作用空前重要,而黨和政府、企業(yè)組織、公眾個人等,對新聞傳播的需求也空前高漲。這個時代是難得的理論創(chuàng)新機遇期,新聞學有必要加強“去西方化”研究,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或許可以成為“去西方化”理論的一個恰當選擇。
三、理論合法性: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和文化書寫
學界中的很多人對但凡牽涉以“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的理論常常嗤之以鼻,或敬而遠之。他們認為,理論應該是具有普世性的,能夠接受特殊性或普遍實踐的檢驗,或者理論應該是意識形態(tài)中立的,不應有政治傾向。這些人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和科學性,學術不是政治,應該保持相對的獨立性,理論也應該具有強大的闡釋力和適應性。但理論研究作為人的一種思想活動,仍然無法解釋實踐中遇到的全部問題,而且理論也無法回避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
后現代思潮中,真理已遭到質疑,人文學科遭遇表述危機。人文學科中處于支配地位的觀念正在被重新評估,那些曾經想當然地被當做事實,或者被當作范式的有效性基礎的“確定性因素”,成為有問題的東西。[10]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在《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一書中指出,所有建構的真理都是通過排斥和修辭的強有力的“謊言”而變得可能的,沒有一個“完整的”第一時間知識大全。[11]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不僅僅限于文學界和人類學界,但人類學民族志所作出的反思已經深刻地影響了諸多人文和社會學科。后現代思潮帶來的質疑權威、消解中心、打破權力,給傳統(tǒng)的理論帶來諸多挑戰(zhàn),這種質疑給所謂的普世理論和客觀真理以巨大打擊,普世理論和絕對中立都是被后現代給解構了的“神話”,他們并不存在。在后現代思潮的挑戰(zhàn)和實驗民族志的啟發(fā)下,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反思理論構建中的基本問題,我們應該放棄那種構建普世理論的追求和完全中立的態(tài)度。
但是,如果放棄理論的普世性和中立性,理論的合法性依據又從何而來呢?公共人類學的實踐或許對我們有一定啟示意義。公共人類學的主要聲望來自它對世界范圍的某些問題及事件所作出的直接的和實質性的貢獻,它從過去的研究所積累的傳統(tǒng)中吸取智慧并應用于當代。[12]學術研究應該是作者(學者)利用文本(理論)與讀者(公眾)的一種對話,這種對話面對的是具體的公眾,要解決的是理論的普世性與本土性之間的矛盾。在這一解決過程中,普世性成為解決“本土問題”的前提和語境,而“本土理論”成為特殊人群面對的特殊問題,并證實或證偽普世理論。我們要發(fā)展的新聞學理論就是這樣一種理論,新聞學學者借助這一理論體系建立同中國公眾的公共關系。以公共精神為基本原則,這符合學術研究的價值關懷和人文精神。
知識的產生與發(fā)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知識總在一個原點開始旅行,后人會按照沿著前人走過的路繼續(xù)走下去。但是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走入歧途,誤入困境。這時知識會推崇復古或是返回原點,重新考問,擺脫困境,以便開始新的旅程。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如此,民族志也是如此,當原有的學術傳統(tǒng)難以解決困境中的問題時,我們需要返回原點。在這個原點,永遠高昂著人性,永遠駐扎著對人的生命的追問,對真理的追問。后現代主義返回了這樣的原點,打破了原來樹立的傳統(tǒng)和權威,但在打破這一切的同時,它仍然在建構。后現代民族志同樣打破了民族志積累起來的權威,但同時它也致力于一種新的秩序。
現在,新聞學的理論構建也急需做這么一項工作:返回原點。返回原點,不是完全“返祖”,而是要回到我們傳統(tǒng)理論無法支撐社會發(fā)展、西方理論大量涌入中國的時刻,返回那一時代,梳理最近30多年來學習借鑒西方理論的經驗和不足,以公眾聯系的時代變遷為底色,在總結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描繪新的理論圖景。這種總結的源泉就是30年來的中國模式和生動的社會主義實踐。
四、理論闡釋力:中國模式和生動的社會主義實踐
目前,中國研究成為西方學界的熱門,西方新聞傳播學界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也成為熱點。很多西方理論無法在中國得到驗證,因此中國研究成為理論驗證的天然“試驗場”。很多西方學者將中國的特性表述為“中國模式”,這一模式一方面表達中國特色,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社會主義陣營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在西方學者研究中國的同時,中國學者更喜歡生搬硬套西方理論來解釋中國問題,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怪圈”。我們所要構建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就是要解決這種怪現象。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是要在吸收消化西方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中國的特殊問題。這種研究很像民族志研究,民族志學者在走入一個村寨做研究時,他首先要了解村寨所處的鄉(xiāng)情、縣情、省情,乃至國情和整個世界。我們所要構建的新聞學理論體系,并不是要把自我封閉起來,排斥西方和全球化,而是要在西方理論和全球化的基礎上來研究中國的社會主義的特殊問題。這一理論體系可以對西方理論進行發(fā)展或修正,它的創(chuàng)立目的是強化普世理論的有效性,并不是要在西方學術界以外再建立一個理論界,學術理論是不分國界的。這一理論是一個完全的開放系統(tǒng),它最早借鑒了西方理論,并同中國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結合在一起,同當前的現實中國保持了密切關系;它大量吸收了西方傳播學的研究成果,也歡迎西方理論和西方學者的檢驗。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施行,中國的經濟社會迅速發(fā)展,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國際影響逐步提升,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備了越來越多的理論和現實可能性。這一理論建立在從殖民時代開始從未有過的全新世界經濟格局基礎上,建立在社會主義的全新嘗試和探索實踐基礎之上,建立在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大國影響逐步擴大的基礎之上,這些現代歷史上的嶄新經歷和發(fā)展歷史將給我們所要構建的新聞學以更強的闡釋力。
我們的態(tài)度并不是為了通過中國模式和社會主義實踐的研究建立一種真正的“普世理論”。克利福德在《寫文化》一書中用了“部分的真理”一詞,用來說明民族志的真理,也正是這種“有承諾的、不完全的”真理帶來的“一種有力的不完全感”,才能“成為機智表達的源泉”。[13]或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就是要探索這樣一種“部分的真理”,這種部分真理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理論或真理不同,但這種真理面對世界背景中的中國公眾時,可以解釋中國的問題,并與世界交流。
我們所要建構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是與中國國情、社會主義政治密切相關,同時又堅持理論建構的一般原則(普世性與特殊性的統(tǒng)一),堅持服務于公眾和公共事業(yè)的一種理論體系。我們應該放下對“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的政治成見,深刻地去思考目前我們理論創(chuàng)新的依據和可能。我們應該捕捉歷史難得的機遇,將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納入世界范疇之中,發(fā)揚公共精神,服務于中國的公共事業(yè),擴展學術的公共空間,發(fā)揮學者的公共作用。
注釋:
[1]參見唐遠清:《對新聞無學論的辨析及反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
[2]參見郜書鍇:《走入黃昏的中國新聞學——30年中國新聞學的回望與反思》,2009年第3期。
[3]鄭保衛(wèi):《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fā)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4]鄭保衛(wèi):《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fā)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5]鄭保衛(wèi):《從“保衛(wèi)新聞學”到“發(fā)展新聞學”——當前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現代傳播》,2007年第1期。
[6]鄭保衛(wèi):《試論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fā)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7]鄭保衛(wèi):《從“保衛(wèi)新聞學”到“發(fā)展新聞學”——當前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現代傳播》,2007年第1期。
[8]李彬、黃衛(wèi)星:《從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讀趙月枝〈傳播與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分析〉》,《新聞大學》,2012年第1期。
[9]姜飛:《中國傳播的三次浪潮——紀念施拉姆訪華30周年暨后施拉姆時代中國的傳播學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4期。
[10]喬治·E·馬爾庫斯、米開爾·M·J·費切爾:《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三聯書店,1998年,第23、25頁。
[11]詹姆斯·克利福德:《導言:部分的真理》,見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編:《寫文化》,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35、36頁。
[12]喬治·E·馬庫斯:《中文版序:〈寫文化〉之后20年的美國人類學》,見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編:《寫文化》,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4頁。
關鍵詞:古代建筑;裝飾題材;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60(2012)01-0027-10
建筑裝飾,一直存在于人類的建筑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是人類建筑審美語言最直觀的物質化表述方式,人們通過雕刻、彩繪、鑲嵌、塑造等處理手法賦予建筑外部形貌以獨特的美感,以具體而生動的形象題材敘述一個建筑的思想內涵和社會精神。因此,可以說“裝飾,不僅賦予建筑以美的外表,更賦予建筑以美的靈魂”。
在世界建筑體系中,中國古代建筑除了在空間、造型、結構、材料等方面顯示其獨特之外,更以其豐富多樣、精巧絢麗的建筑裝飾令人驚嘆。無論是北京故宮這樣莊嚴雄偉的皇家宮殿,還是遠在邊陲的云南大理白族民居;無論是繁華都市中商賈云集的會館,還是偏僻山村里家族祭祖的宗祠,其建筑中的梁、枋、檁、椽、柱、斗棋、門楣、天花、柱礎、山墻、屋脊等無不展現出形式各異、絢麗多彩、涵意深刻的裝飾。一些國內外建筑學者干脆直言:“中國建筑是裝飾性的建筑?!?/p>
誠然而言,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風格豐富多變、題材內容多樣、處理手法嫻熟、色彩絢麗、材料運用廣泛以及雕刻工藝精巧等,在世界建筑體系中的確是獨樹一幟、赫然超群。它不僅有官式裝飾與民間裝飾之分別,而且地域性、民族性的個性特征也十分鮮明。與世界其它國家或地區(qū)的建筑裝飾不同,中國建筑裝飾尤其在題材方面所表述的文化意義更是極為廣泛、寓意深長,它涉及社會倫理、宗教、文學、戲曲、繪畫、風水、生活等諸多內容,上至天文、下到地理,縱穿歷史、橫貫江河,既包含嚴肅的倫理說教和人生哲理的題材、又充滿生活情趣、詼諧而活潑的題材,充分體現中國古代建筑所蘊含的多元化文化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一、裝飾題材的發(fā)展與歷史演變
中國古代建筑中的裝飾,大概以距今約5000多年的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村女神廟建筑遺址中出現的“彩繪”、“線腳”等為已知最早的建筑裝飾實例。比其稍晚的是陜西省臨潼縣姜寨建筑遺址中龍山文化時期的居室,地面刷飾白灰以求光潔和防潮。
夏商時,因諸事皆“懼鬼崇神”,青銅器裝飾采用繩紋、云雷紋、環(huán)帶紋、夔紋、饕餮紋、象紋、龍紋、鳳紋、鹿紋、蠶紋等抽象化的紋樣為題材,由此可推當時的建筑裝飾題材亦大體相同。根據相關考古發(fā)掘資料,此時建筑裝飾的部位可能是人們認為建筑中最為矚目或顯著的構件,如大門的獸面鋪首、屋面瓦當的裝飾等。西周晚期,出現半圓形瓦當,紋飾以素面為多,也有重環(huán)紋、紋、回紋、獸面紋和饕餮紋,如陜西寶雞市扶風召陳村的西周晚期大型建筑基址發(fā)掘的半圓瓦當紋飾即是重環(huán)紋(圖1)。
春秋戰(zhàn)國,建筑裝飾日益興起,不僅瓦當有裝飾紋樣,而且瓦釘上也有,同時裝飾題材更加豐富,除云紋、山氣紋、星光紋、獸面紋和饕餮紋等紋樣外,還出現鳥、鹿、犬等動物圖像題材以及文字裝飾題材的半瓦當,如:河北燕下都出土的瓦當以饕餮紋和山云紋等裝飾題材為多,尚有少量的對鳥紋。再如,臨淄齊故城出土的瓦當以太極氣樹紋(圖2)及太極氣樹雙獸紋為多(圖3)。此外,建筑山面、梁架和蜀柱等部分構件也開始有了裝飾,其中蜀柱的裝飾采用了植物題材,如《論語?公治長》所載:“臧文仲居蔡,山節(jié)藻稅?!迸c此同時,建筑裝飾也逐步形成了比較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禮記?明堂位》曰:“山節(jié)藻稅……天子之廟飾也?!笨梢姡笆鑫墨I中“臧文仲”已經逾越制度規(guī)定了。東周末年,王朝逐漸衰落,諸侯逾制現象常有發(fā)生,正如漢代荀悅《漢紀?文帝紀上》所說:“及至周室道衰,禮法隳壞,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節(jié)藻稅。”
秦代,沿襲戰(zhàn)國陰陽思想的影響,瓦當裝飾題材大量運用各種陰陽氣旋錯行的紋樣,如咸陽窯店出土的秦瓦當(圖4),其紋飾表述“外部十氣紋為十干,左旋;內四陰數右旋 ”。此外,還有表示“八節(jié)之氣”的瓦當,中乳為陽、八向左旋氣紋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圖5)。此外,秦代瓦當裝飾還有花蒂紋(如陜西淳化縣下常村出土瓦當)、動物交頸紋(如陜西鳳翔鐵溝村出土瓦當)等。
及至漢代,建筑瓦當的裝飾題材發(fā)生很大的變化,裝飾紋樣更加豐富,除初期繼承和保留戰(zhàn)國至秦代的紋樣外出現了新的紋樣題材,其中有:神獸、星相、文字、動物、幾何圖案等(圖6、圖7)。不僅如此,在宮殿、祀廟和陵寢等重要建筑的鋪地磚、空心磚、條磚上還出現了裝飾有幾何紋、龍紋、文字和建筑圖案等題材的模印花紋,反映了漢代建筑磚瓦構件裝飾題材的多樣性特征(圖8、圖9)。
漢代的地面建筑雖然存留不多,僅存于世的為分布在四川地區(qū)及河南登封一帶的石闕、山東地區(qū)漢墓的享堂石祠、北京西郊的漢墓墓表以及西安附近的漢代陵墓石像生等,但是從這些遺留建筑和石像生上,依然可見一些地面建筑局部構件裝飾題材的運用情況,如四川雅安縣高頤墓闕的母闕頂部檐下可分為三個部分,上段飾有以祥瑞神獸、羽人、舞樂等為題材的浮雕石刻,中段則裝飾以三朵斗棋以及棋間雕刻舞樂人物,下段四角雕刻力士人物鼎承整個檐部,中間裝飾獸面浮雕;此外,母闕的闕身上部則雕刻車騎出行浮雕圖案,子闕檐部也飾有斗棋、神獸等(圖10)。
漢代地下墓葬建筑中大量畫像磚石上的裝飾題材更是充分地展現了漢代建筑裝飾的社會文化風貌特征,其中既有描繪墓主生前奢華的生活場景,又有表現向往神仙世界的圖景,前者如江蘇睢寧雙溝發(fā)現的漢畫像石中雕刻墓主的出行、宴飲、舞樂生活等內容(圖11);后者如山東沂南漢墓中的門楣石、立柱上裝飾題材描繪了傳說中的冥界圖案,內部石柱、斗棋雕刻成象征羽化成仙的附翼形象(圖12)。從中可見,漢代社會不僅追求現實的享樂生活,而且還在獨尊儒家文化的同時,依然崇尚先秦的神仙觀、陰陽觀以及民間流行的五行思想。
根據目前全國發(fā)掘出土的漢墓畫像石的考古研究資料表明,不同地區(qū)漢代畫像磚石的裝飾題材內容有所差異,河南南陽漢畫像石早期題材為建筑、歷史故事、星宿圖像等,中期題材為宴飲生活、舞樂百戲和出行圖等,晚期題材為門吏、動物等(圖13)。商丘一帶漢畫像石的裝飾題材主要為祥瑞、神仙、辟邪、珍禽異獸等。山東地區(qū)漢畫像石的裝飾題材比較豐富,主要為生產勞動、現實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祥瑞神獸等(圖14)。江蘇徐淮揚地區(qū)的漢畫像石的裝飾題材主要是神話故事、祥瑞神獸、神仙人物、宴飲出行、舞樂百戲以及建筑形象等。四川地區(qū)漢畫像石的裝飾題材則是生產勞動、宴飲生活、車騎出行、舞樂百戲、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神仙人物等(圖15)。陜北地區(qū)以綏德為代表,裝飾題材則以農牧、畜牧、狩獵等為主,也有一些神仙人物和祥瑞神獸等內容。
綜上所述,漢代畫像磚石裝飾題材的主要特征表現為以反映現實生活、人物活動和生產勞動等生
動場景為主,同時也有展現神話故事、神仙人物和祥瑞辟邪等寄托精神的畫面,由此折射出漢達的社會經濟、深邃的文化意識、嫻熟的雕刻藝術、先進的模具制作技術以及豐富的生活內容等。
此外,漢代陵墓中隨葬的陶樓明器,也非常直接而具象地反映了當時的建筑特征,其中不少實例很清晰地呈現了一些建筑部位的裝飾形式,不過這些裝飾并非是獨立的,大都結合建筑構件外露部分進行形狀美化的裝飾性處理,如屋頂正脊兩端做成飛翅狀、大門門楣上的門簪做成方形或菱形以及大門上安置鋪首的形象(圖16)等。但是,陶樓明器上的窗欞卻頗具有裝飾性,裝飾紋樣有斜紋格、鎖紋、菱花格等(圖17)。
魏晉南北朝時,儒學衰落、玄學興起以及佛教在民間廣泛流傳,導致社會思想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巨大轉變,另外加上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促使建筑裝飾題材出現煥然一新的變化。
一方面,繼承和保留了漢代的部分建筑裝飾題材,如北齊時期鄴城宮殿遺址發(fā)掘的云紋、文字、蓮瓣、人面瓦等瓦當裝飾題材。另一方面,產生了新的裝飾題材,如:銅雀臺遺址所發(fā)掘出的東魏北齊時的“石螭首”建筑裝飾構件、獸面鋪首、石門墩以及陶制鴟尾,北魏時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石雕柱礎(圖18),北朝洛陽宮殿脊獸方磚(圖19)以及南朝陵墓神道兩側排列著神道柱、天祿、麒麟、辟邪等裝飾物,卻是這一時期特有的題材造型。此外,還有一些石刻反映的建筑形象中屋脊兩端所采用的鴟尾、獸面等構件裝飾(圖20),則具有厭勝驅邪鎮(zhèn)脊的裝飾功能。
特別是,由于中原漢文化受到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和從西域傳來的波斯、印度等外來文化的影響,建筑裝飾題材中又出現了蓮瓣、纓絡、卷草、火焰、飛天、獅子等許多新的外來裝飾元素,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北魏磚塔,塔身門額做成火焰尖券形,上飾三個蓮瓣,券角飾有對稱的外券旋紋;塔身轉角砌出倚柱,柱頭飾火焰寶珠與覆蓮,倚柱之間佛龕內外有彩畫痕跡;龕下部基座正面兩個并列的壺門內各雕一尊獅,立臥各異、造型雄健。
隋唐時期的佛教裝飾題材基本承襲了南北朝的內容,但風格更加圓潤、飽滿和柔美。裝飾紋樣由單一紋樣轉向組合紋樣,如:卷草鳳紋、獅鹿卷草紋、佛像迦陵頻加卷草紋。除此而外,還出現了新的紋樣形式如:回紋、連珠紋、海石榴鳳紋、葡萄紋、團巢紋、寶相花等。而此時的瓦當裝飾紋樣則與以往不同,也由蓮花與連珠兩種題材組合而成。
其他建筑裝飾題材的變化,如塔門兩側出現持劍武士的雕像、柱礎刻覆盆蓮花、須彌座束腰轉角刻力士人像等,這在河北房山縣云居寺小塔、山西平順縣海會院明惠大師塔以及南京棲霞寺塔等建筑中均可見例。另外,在南京棲霞寺塔各層塔檐垂脊端部出現了螭首垂獸的做法;唐代李思訓《江帆樓閣圖》、五代衛(wèi)賢《高士圖》等一些繪畫中的建筑山面則出現了“懸魚”形象。在唐獻陵等墓前神道一側有“鴕鳥”石刻,這種新的動物題材反映了唐代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
北宋商業(yè)經濟和技術工具發(fā)展很快,城市變得空前的繁榮,市民生活多樣化,園林、娛樂性建筑大量興建,風格趨向細致工整,柔美絢麗。此時的建筑裝飾,重要建筑除有正脊吻獸外,垂脊上也有垂獸、走獸,而且正脊吻獸一改隋唐“鴟尾”的形象,轉變?yōu)榫呦蟮摹褒埼恰被颉棒~龍獸”。其事例均可從《清明上河圖》城樓屋頂、《中興應楨圖》的王府、《文姬歸漢圖》等大批宋畫中的住宅屋頂得以見證。瓦當裝飾紋樣題材有獸面、花卉、花紋等。此外,北宋建筑中還有以“盤龍”、武將人物等裝飾柱子的,前者如太原晉祠圣母殿前檐柱飾雕盤龍;后者如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石雕柱。另,河北省趙縣陀羅尼經幢中出現仿寫自然山水的須彌山、城閣和獅象等為題材的裝飾內容。北宋彩畫采用卷草、寶相花等植物題材,其中梁枋端頭裝飾題材為“如意頭”、“云頭”和“劍環(huán)”等,這些題材應用于官式建筑或其它重要建筑中,并成為《營造法式》規(guī)定的彩繪樣式。
遼代建筑總體上繼承了唐代風格,天花、梁檁枋等構件以飛天、卷草、鳳凰和網目紋等為彩畫裝飾題材,如遼寧義縣奉國寺大殿。但建筑外檐裝飾題材卻有較大變化,如河北薊縣獨樂寺山門正脊采用“吻獸”,垂脊走獸四件、嬪伽一件;山西靈丘縣覺山寺塔須彌座的束腰部分飾有佛像、力士,平坐欄板以幾何紋、蓮花等為裝飾題材。
元代推崇喇嘛教,由地區(qū)帶來了一些新的裝飾題材,北京居庸關云臺基座上的券石和內壁上的天神、金翅鳥、龍、云等裝飾紋樣,正反映了這一裝飾新特征。另外,宮殿建筑采用紅色配金龍的方式涂飾柱子,并用氈毯、毛皮和絲質帷幕裝飾塔壁,顯示了蒙古統(tǒng)治者的生活風習的沿襲和影響。而道教建筑大多以道教人物為題材,在道觀大殿墻壁上繪制巨幅的宣教壁畫,如山西芮城永樂宮三清殿、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水神殿、河北曲陽縣北岳廟德寧殿等。
明代初期經濟尚在恢復期,主要建筑活動為城市建設、海防城堡以及宮殿陵寢等,加上明初令律制度嚴格,所以建筑裝飾發(fā)展緩慢。明中葉以后經濟繁榮,尤其是江南地區(qū)民間建筑活躍,出現了會館、戲院、旅店等新的公共建筑,建筑裝飾活動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各地住宅建筑裝飾題材豐富多樣,木、磚、石三雕裝飾發(fā)展起來,同時形成了不同地域的裝飾風格。此時,官式建筑裝飾趨向程式化,題材固定單一,手法缺少變化;而民間裝飾題材內容卻極其豐富活潑,有:花鳥魚蟲、山水風物、人物故事、歷史典故、戲曲藝文、吉祥文字、倫理教化、祥瑞神獸、琴棋書畫、文字四寶、生活場景、風雅器物等,特別是一些建筑物件自身,隨著結構功能的退化而逐漸演化為純裝飾性構件,從而成為新的裝飾題材。
清代中葉以后,建筑裝飾藝術走向堆砌、繁縟、瑣碎的風格,但地區(qū)性特征更加鮮明,并形成北京、江浙、安徽、廣東、福州、山西、云南、新疆、等地區(qū)性裝飾風格或流派,其中以蘇派、徽派、晉派、潮派最為突出。蘇派以磚雕見長、徽派以木雕見長、晉派以石雕見長,潮派以灰塑見長;且各派題材特征明顯,蘇派文儒清雅、徽派商儒兼蓄、晉派尊古重禮、潮派崇禮隨俗。此時期建筑裝飾題材突顯建筑空間內、外有別,相比較而言內檐題材更多樣、繁華,外檐則簡約、清朗。可以說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題材的一個集大成的時期,這一時期不僅具備了各種裝飾題材類型,而且裝飾工藝技術、雕刻繪制手法更加多元化,并且與園林、家具、陶瓷器等裝飾題材趨于同化。明清后期建筑裝飾還受到西方傳教士帶來的歐洲大陸新建筑裝飾題材、裝飾風格和裝飾手法的影響。
二、裝飾題材的類型構成及其特征
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題材極其豐富多樣,若僅依據其紋樣、圖案、功能、內容或裝飾部位等某一種進行分類難以涵蓋全部,因此,只有綜合歸納分類,方可完整表述其類型構成、功能作用、部位特征、思想內容及文化意義。為此,根據中國古代建筑裝飾歷史發(fā)展情況,對現有資料和研究成果進行總結,綜合劃分為:云氣星象類、祥瑞類、幾何類、文字類、動植物類、神話傳說類、生活場景類、歷史典故類、歷史人物類、宗教類、戲曲類、山水類、器物類、建筑構件類以及其它特殊類型等。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題材類型如此之多,在世界建筑體系中也是非常罕見的。
1 云氣星象類:雷云紋、氣紋、日月、北斗星相等。
2 祥瑞神獸類:龍、鳳、麒麟、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白澤、辟邪、獬豸、天馬、天龍、天鹿、夔龍、饕餮、螭、虺、虬、等。
3 幾何類:環(huán)形紋、鋸齒紋、波形紋、折線、曲線、回紋、龜背紋、菱形紋、曲尺紋、編織紋、(萬字)紋等。
4 文字類:瓦當、照壁、柱枋、匾額、牌坊、牌樓等上的文字、對聯、題字以及與室內裝飾結合的字幅。
5 動物類:獅、虎、象、鹿、馬、牛、羊、猴、雞、龜、兔、狗、鼠、豬、魚、喜鵲、蝙蝠、鴛鴦、錦雞、鷹、蟬等。
6 植物類:松、竹、梅、蘭、菊、牡丹、荷、蓮、桔、柿、桃、杏、桐、柳、柏、槐、榆、梓、、茶、水仙、石榴、山茶、靈芝、琵琶、玉蘭、海棠、百合、芙蓉、桂花、葵花、臘梅、芭蕉、茉莉、梔子、紅蓼、紺蓼、月草、葡萄、芍藥、瞿麥、太平花、寶牙花、寶相花、萬年青、金盞花、雁來紅等。
7 紋樣類:卷草紋、流蘇紋、冰裂紋、花形紋、回紋等。
8 器物類:琴、棋、書、畫、文房四寶、佛八寶、暗八仙、青銅器、玉器、古陶器、古漆器、象牙器、香爐等。
9 歷史故事類:二十四孝、負荊請罪、郭子儀拜壽、岳母刺字、桃園三結義、梁山聚義、竹林七賢、文王訪賢、木蘭從軍、楊門女將等。
10 神話傳說類:東王公、西王母、蓬萊仙境等。
11 祈福吉祥類:五福捧壽、鯉魚跳龍門、三羊開泰、鳳凰戲牡丹、掛帥封侯、馬上平安、麒麟送子、龍鳳慶壽、連年有余、喜祿封侯、雙囂臨門、喜上眉梢、平升三級、五子登科、六合同喜、連中三元、鹿靈合歡、榴開百子、金玉滿堂、春光長壽、平安如意、八仙祝壽、三星高照等。
12 歷史典故類:漁樵耕讀、鑿壁偷光、孟母三遷、胡人馴獅、鷸蚌相爭等。
13 宗教類:蓮花、飛天、角獸、力神、塔剎、相輪、水煙、日月元光、佛本生故事、八仙過海、劉海戲金蟾等。
14 戲曲類:三國演義、封神榜、水滸傳、西廂記、紅樓夢等古典名著戲文場景。
15 建筑構件類:雀替、隔架科、如意斗棋、天花、藻井、盤龍柱、欄桿、門窗花欞、掛落、脊獸、垂柱、懸魚、惹草、鼓墩、上馬石、拴馬樁、照壁、須彌座、鋪地、景窗等。
以上裝飾題材中,云氣星象類當為最早產生的裝飾題材紋樣之一,考古發(fā)現在商周建筑的瓦當和其它器物上出現,后來一直延續(xù)到漢代。云氣紋作為建筑裝飾題材,反映了早期人們對宇宙天地本源的認知,“氣分天地而后生萬物”,以“云氣”象征天體宇宙來裝飾建筑屋宇的瓦當,可見古人將屋頂比作宇宙天空,其間云氣流動,生生不息。
文字類裝飾題材,也是使用最早的裝飾題材之一。由于漢字具有象形、會意、諧音、轉義等特殊意義,加上中國文字自身具有獨特的形式美的藝術特征,經后人不斷提煉成為中國特有的裝飾藝術題材。因此,在中國古代建筑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常見的裝飾題材。
動物類的裝飾題材,也是早期比較常見的裝飾內容。這恐怕與原始社會游牧狩獵生活密切相關。當時,人們以獵獲兇禽猛獸為榮耀,象征男性的勇武和力量,因此部落男子以狩獵技能高低確立社會地位。迄今為止非洲一些部落中男人能否娶妻自立門戶,取決于他們捕獲猛獸的數量。此外,兇禽猛獸的神化,也許是當時人們認為猛獸具有某種特殊的神奇力量,或是神的化身,所以許多原始部落將其作為自己部落的守護神供奉。隨后,人們又以“善惡”將“神獸”社會化,從而產生祥瑞的神獸與惡煞的神獸,分別賦予其“吉兇”不同的代表意義,如:龍、鳳、麒麟、鶴、鹿等為祥瑞神獸,而饕餮等為邪惡兇獸。善惡不同,裝飾功能與意義也就不一樣。后來,人們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動物裝飾題材,這些題材更多地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望,“龍鳳呈祥”、“麒麟送子”、“鶴鹿同春”等祝福美好未來的裝飾題材應運而生,并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常用裝飾內容?!蔼{”、“象”等動物題材是隨佛教傳人而出現的新題材,其最初具有宗教意義,后來逐漸融入世俗社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吉祥題材。“獅子”,最受人們喜愛的原因:一是發(fā)音與“喜”相諧,二是有鎮(zhèn)宅驅邪的心理撫慰作用。
植物類裝飾題材,比之動物類題材要略晚一些。西周半瓦當中的樹狀裝飾題材,據考古研究推測為接天地之氣的神樹。上古人認為高大入云的樹木是登天通神的捷徑,上接天宇下通黃泉,故為“神木”。因此,西周至漢的瓦當等建筑構件上常見此裝飾題材。在早期文學詩歌中常常借用花草詠物寄情,據有關研究統(tǒng)計《詩經》所涉及的植物大致有二百八十種之多。由此可見,植物題材是早期人們在農業(yè)生產勞動中借物抒情的對象,是籍以表達和比喻愛戀的人或事物的品行和姿貌等,后來被士大夫文人“格物致志”而比擬道德品行,并逐漸成為建筑裝飾的格式化題材,如《離騷》“以盈室兮”,其中“”即蒼耳,因長滿刺而代喻小人;蕙、蘭等則被用來比喻君子。所以古代士大夫文人詠唱的“松、竹、梅、蘭、菊”就被以賦予美德的象征而作為建筑裝飾常用的題材。
戲曲類裝飾題材,是在明代中葉之后才出現的,具有打破嚴格宗法制度下住宅序列空間的單調沉悶氣氛,創(chuàng)造娛樂生活環(huán)境的積極作用。同時,透過戲文人物,也賦予一定的倫理教化意義。歷史典故類、歷史人物類等題材功能,主要為教育族人和子孫如何遵守儒學的修身為人的法則,如何勤勞耕讀進身功名、精忠報國、光耀門庭等。祈福吉祥類題材是大眾喜見的題材,應用極其廣泛,反映古代人們追求家庭和諧、健康長壽的美好生活愿景。
建筑構件類,是中國古代建筑在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建筑形式與結構的不斷演進與成熟,一些建筑部位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時,以自身形態(tài)為裝飾題材,并針對造型進行恰當的藝術處理,展現其優(yōu)美的裝飾性效果,如江南地區(qū)園亭等建筑翼角起翹,以其舒展、柔美的曲線將整個建筑屋頂塑造為“如鳥斯革,如葷斯飛”的形象。而另一些具有結構功能的建筑構件,在建筑不斷美化過程中逐漸喪失了原有的結構功能,僅保留了構件的基本外形并轉變?yōu)榧兇獾难b飾性構件,如“斗棋”構件,就成為中國古代建筑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意義的裝飾題材。
三、裝飾題材的社會功能與意義
1 社會等級制度的標志
中國古代建筑裝飾與建筑形制等級相一致,也是社會等級制度的一種重要標志。裝飾題材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宗法等級制度的影響,題材內容反映了使用者的身份與社會地位,例如:商周時,獸面鋪首是封建社會帝王諸侯建筑正門裝飾的象征。魏晉時屋脊飾有鴟尾的門廡以及唐代的烏頭門都是當時貴族府邸大門的地位標志;宋金至明清門窗中的“紋隔扇”是官式建筑的裝飾形式。明清時,“龍鳳”題材是皇家建筑專用的裝飾題材。為此,對于建筑裝飾題材的使用,歷代封建王朝制定了嚴格的條律規(guī)定,如商周時“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尚書?大傳》),漢代則“按舊制,三公黃閣聽事鴟尾。后主特賜摩訶開黃閣,門施行馬,聽事寢堂并置鴟尾?!?《陳書?肖摩訶傳》),唐代“非常參官,不得造軸心舍及施懸魚、對鳳、瓦獸、通袱、乳梁裝飾?!怂煳萆幔坏眠^三間四架,不得輒施裝飾”(《唐會要》),宋代“凡庶民之家不得施重棋、藻井及五色文采為飾,仍不得四鋪飛檐?!?《宋史?輿服志》),元代
“諸小民房屋,安置鵝項銜脊,有鱗爪瓦獸者,笞三十七,陶人二十七”(《元史?刑法志》),明代“百官第宅,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許雕刻古帝后、圣賢人物及日月龍鳳、狻猊、麒麟、犀象之形……。公侯……屋脊用花樣、瓦飾、梁棟、斗棋、檐桷、青碧繪飾,門三間三架,黑油錫環(huán)。”(《明史?輿服志》),清代“親王府制……繪金云雕龍有禁,凡正門殿寢均覆綠琉璃脊,安吻獸門柱丹堊,飾以五彩金云龍紋,禁雕龍首……余各有禁,逾制者罪之”(《大清會典》)。
龍鳳圖案在建筑裝飾中,標志著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只有與帝王建筑相關的裝飾才能使用。同樣是宮殿建筑,主次不同的功能建筑采用的裝飾題材也有等級高低之分,如皇家彩畫裝飾中依據等級分為和璽彩繪、旋子彩繪和蘇式彩繪三種形式,其中和璽彩繪等級最高,采用的題材為龍圖案,色彩以金色為主。而蘇式彩繪等級最低,題材選擇比較自由活潑、風格素雅,花鳥魚蟲、村舍山水、人物故事等均可。此外,建筑大門裝修中,官式建筑大門可以使用“鋪首”、“門釘”、“斗棋”等作為裝飾題材,但一般民居住宅嚴格規(guī)定不得使用。因此,民居的大門裝飾就顯得比較簡樸,江南地區(qū)的民居大門采用“竹片拼花”構成回形或其它幾何圖案進行裝飾。門簪的雕飾題材,以荷花、葡萄、梅花、牡丹等,根據住宅主人的社會地位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多寡。
2 社會倫理教化
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題材的另一個社會功能就是“成教化、助人倫”。自漢代開始由于董仲舒推崇儒家思想,漢代帝王獨尊儒術,致使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文化充分地浸潤了儒家的宗法人倫思想精神,整個封建社會時期一直貫穿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歷代統(tǒng)治者大力推崇仁義、孝悌、忠信之類的倫理道德,即“天地之行美也”、“善無小而不舉,惡無小而不去,以純其美”。尤其是自南宋程朱理學興起以后,社會進一步崇尚儒家嚴格宗法禮儀,以儒家的人倫思想教化民眾,因此,中國古代建筑更以嚴謹有序的平面空間布局形態(tài),忠實地體現了這種宗法制度的社會人倫關系,而建筑裝飾題材更是充分反映出“家國同構”宗法倫理特征,宣揚封建宗法倫理的“忠孝義節(jié)”、反映儒家文化的“二十四孝”、以“松竹梅蘭菊”標榜傳統(tǒng)文人節(jié)氣等的裝飾題材不斷貫穿于各類建筑中,尤其是民居住宅建筑更是突出。山西靈石王家大院高家崖東堡院中,在兩側廂房裙墻的四個轉角立石上雕刻著“二十四孝”圖面刻畫生動,高度位置適合兒童觀看,這是王氏宗族作為弘揚孝悌、教育家族子孫孝敬父母長輩的一幅幅生動的教材。另外,牌坊也是古代社會作為旌表“忠孝節(jié)義”的紀念性建筑,如貞潔牌坊、孝義牌坊、功德牌坊等,其具有的社會作用就是弘揚儒家所崇尚的社會倫理美德,頌揚婦女、事孝父母、扶貧助弱、精忠報國等功業(yè),教化社會民眾識仁義、知廉恥,像這一類裝飾性建筑在中國古代城鎮(zhèn)村落成為社會最為廣泛和普遍的標識。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涉及社會人倫教化裝飾題材的還有如“文王訪賢”、“孟母三遷”、“竹林七賢”、“三顧茅廬”、“桃園三結義”、“梁山聚義”、“岳母刺字”、“楊門女將”、“木蘭從軍”等內容。
3 祈福辟邪與禁忌警示
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題材充滿了古人祈福求吉的意愿,人們通過美好的題材表達自己對幸福生活、功名前程等寄予極大的希望和追求,如山西靈石縣靜升古鎮(zhèn)文廟前的元代石雕照壁上,雕刻了“鯉魚躍龍門”的畫面場景,以此作為對前來文廟祭祀孔子、祈求功名的學子們的美好祝愿。另外,在居住建筑生活空間中還以間接的方式和形式,借助建筑裝飾,以各種題材進行組合構成吉祥的圖畫,如鹿與荷花、喜鵲與梅花、花瓶與大象、蝙蝠與壽字、鳳凰與牡丹等,通過語言諧音轉義為“六合同春”、“喜上眉梢”、“太平有象”、“五福捧壽”、“富貴高升”等吉祥成語,從而在心里和精神層面獲得幸福的撫慰與喜慶的滿足。與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民族一樣,中國古代社會也普遍流行著各種禁忌文化,人們出于驅兇求吉、祈求平安幸福等目的,在日常活動中對于居住、出行、生產、營造、商貿、交往等行為進行的場所、時間、環(huán)境、對象等,根據社會公認的禁忌法則來判斷和確定是否對自己或家人有利和適宜,尤其是對于自己的居住空間和生活環(huán)境更是如此,如古人認為住宅方位若有悖于風水、或門窗朝向相對等則是不吉之征兆的禁忌。因此,在營造住宅和裝飾建筑時,人們往往選擇那些傳說中創(chuàng)造的具有超自然力量、并可以寄望保佑自己避受傷害的善良神獸或宗教法器(如陰陽八卦圖、佛八寶、道八仙或道八寶)等裝飾自己居住空間的關鍵部位,以求得鎮(zhèn)守辟邪、保護宅第安寧的心靈慰藉,常見的事例就是當某民居對著路口或巷道交叉處的墻角被認為是“犯沖”時,房屋的主人就會請人在此樹立一塊刻有“泰山石敢當”文字的石塊作避邪應對處理。此外,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題材還具有警示、告誡和行為拒止等象征意義,如松江方塔園中明代磚雕照壁,原是松江府城隍廟山門外的影壁,其上磚雕題材取自民間傳說,說是世間原來有一種貪婪無比的怪物,吃遍人間金銀財寶,猶貪心不足,妄想連天上的太陽也吞吃,結果蹈東海而亡。以此題材雕刻裝飾,其意義在于警戒世人不可貪得無厭。
四、裝飾題材的空間意義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裝飾題材的作用不僅僅是修飾建筑空間,有時還對空間具有強化、限定、警示和引導作用。裝飾可以通過題材內容賦予建筑空間以某種涵義,尤其是當某一裝飾題材已經成為社會共同的、約定俗成的概念或被大眾賦予某種特定的文化意義時,那么這一裝飾題材在建筑中的運用就會給予空間某種新的詮釋語義。比如歷代帝王陵墓前的甬道空間,由于安放了石羊、石馬、石獅、石人、石闕、石柱等具有特殊含義的裝飾物,甬道空間就具有特殊儀式的性質,并被限定作為空間序列的輔助過渡功能,進行儀式活動的人一旦進入這一空間,行為將受到儀禮制度的約束,而上述裝飾物則以某題材語義警示和引導從事儀式活動者的行為。再如“照壁”,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常見的、具有某種風水意義的裝飾性建筑,它是構成一定空間圍合與限定的重要元素,但若照壁中裝飾題材不同,照壁的意義就會不一樣,像民宅照壁裝飾吉祥花卉的題材,則表示居住空間和諧,給來訪者以親和的空間感。若是佛門照壁,則又裝飾“佛”或“南無阿彌陀佛”的文字題材,作為規(guī)范佛教信眾和香客行為的特殊語言,提醒和告誡眾生進入佛門凈地,不可妄生雜念。
古代建筑中的牌坊或牌樓,常作為村鎮(zhèn)、街巷或建筑群入口的裝飾性標志,具有強化和限定入口空間的功能,如安徽皖南棠樾等明清古村落村口的“忠、孝、義、節(jié)”牌坊群,既是整個村落人口空間的限定標志,更是社會道德模范的精神標桿,它是封建朝廷對整個村落宗族杰出倫理的表彰,是整個宗族的自豪與驕傲。又如,北京故宮天安門前的華表,又名“望君歸”,而門內的華表,又名“望君出”,這內外各一對華表寓意深長,表達對身處太和殿高堂的君王以施政警示,前者寄望君王常出皇城巡訪體察天下百姓之疾苦;后者則希望君王外出巡察,不要留戀外面的山水美景,及時回歸處理國家朝政。
建筑空間的劃分,有時也可通過不同的裝飾題材加以區(qū)隔。蘇州拙政園西園部分的“鴛鴦廳”,就是對內梁架構件采用不同的裝飾方法、運用不同的裝飾題材,將大廳空間分隔成北南“一陰一陽”兩個不同的意向空間,北廳梁架以圓作,南廳梁架以扁作,所謂“一雌一雄”,形同鴛鴦;同時也以“鴛鴦”喻意大廳空間的琴瑟和諧之意。
建筑裝飾題材有時卻被用來表述非常含蓄的圖式語言,暗示某一空間的功能或性質,以告知某一特定部分的社會群體(如鄉(xiāng)里、宗族等),提供空間性質和功能的可識別性,防止逾越禮制行為的發(fā)生,如浙江永嘉縣芙蓉古村內部街巷交叉路口地面鋪設了不同的裝飾圖案題材,挖掘了大小不同形狀的池塘,構成“七星八斗”的空間識別系統(tǒng),使不懷好意的侵入者尋找不到退卻之路,從而保障村落整體的安全防御。又如江西吉安釣源古村中某宅第,其院落內部各功能房間門窗小木裝修用不同的生肖動物和植物作為裝飾題材,標示各房間使用者的性質和空間功能,從而避免非家族成員的冒失誤入。類似這樣的以裝飾題材標識和限定建筑空間的事例,在中國民居住宅建筑中比比皆是。
此外,園林中以文字楹聯或匾額題字作為裝飾題材的目的和功能,一方面是作為對所屬建筑性質和特征標識,另一方面更是促使建筑與園林中的景觀及其環(huán)境產生聯系,激發(fā)人對空間景境的審美聯想,如蘇州網師園的“月到風來”亭中的匾額題字,將亭、池、月、人聯系起來,激起人的空間想象力,營造詩情畫境般的景觀意境,又如拙政園內“與誰同坐軒”之題字,亦為同理。
關鍵詞:建筑電氣 安裝 問題 措施
隨著建筑工程的不斷擴大與發(fā)展,建筑電氣安裝也逐漸向數字化、綜合化方向發(fā)展。人們在追求舒適、安全的居住環(huán)境的同時,對建筑電氣的安裝也提出高質量、高效率的要求。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建筑電氣系統(tǒng)的技術和產品也不斷更新換代、日新月異,但是隨之而引發(fā)的問題也是越來越多。這其中有設計圖紙方面的原因,也有選購材料和安裝過程中的問題,當然電氣施工人員在安裝各階段中專業(yè)知識的缺少和責任心的欠缺也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要詳細的分析這類問題及其出現的原因,并且找到可行的方案來處理這些問題,才能達到保證施工質量和保障用戶用電安全的目的。
1建筑電氣安裝常見問題
總結當前現代建筑電氣安裝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電纜、母線安裝不符合規(guī)定;電線管預埋和敷設不符合規(guī)定;導線接、連線質量和色標不符合規(guī)定;配電箱的配線、安裝不符合規(guī)定;開關、插座盒和面板方面的問題;燈具、吊扇安裝、位置不符合要求;電纜、母線安裝不符合要求;電話、電視系統(tǒng)的敷線、面板接線不符合規(guī)定等等。出現這類問題也主要由以下一個方面的原因。
2.設計圖紙表意不明問題和相應措施
在整個的建筑工程中,每一步都會根據設計師的圖紙一步一步進行,圖紙是施工、安裝階段的前提和依據,電氣安裝也毫無例外。電氣工程系統(tǒng)設備先進、管線繁鎖,圖紙設計者在設計中難免會出現錯誤亦或是漏洞,這些錯誤在電氣安裝過程中都會被放大,更多的時候,設計者不夠專業(yè)或是對現場的情況并不是很了解都會造成這種問題。再者就是圖紙設計者在圖紙的表述中的偏差,現場的安裝工作人員不能通過其簡略描述而正確安裝,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對于電氣安裝人員,必須詳細消化圖紙,對工程中的系統(tǒng)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在現場發(fā)現問題、糾正錯誤。
3 材料質量問題和相應措施
材料是建筑電氣安裝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影響安裝質量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高品質的安裝材料既可以節(jié)省資源和能源,又可以保證舒適、安全。例如,導線電阻率大、熔點低、性能差、絕緣差、溫度系數較大;電纜耐壓、耐溫偏低、絕緣和抗腐蝕性差;開關、插座導電值與銘牌值有出入;塑料產品硬度和強度低、耐溫、耐壓低、安全性能差;導電金屬片彈性不夠強,接觸不好,易磨損等等,都屬于常見的材料問題。但是,由于材料設備的采購受多方面的限制,比如工程造價、材料屬性、施工難度等各個方面的影響,在選擇的過程中需各方面權衡,達到質量和效益的最優(yōu)。
4 電線管預埋和敷設出現問題和措施
工程中電線管道錯綜復雜,所涉及的管道數目也有成千上萬根,在電線管敷設工序上,施工企業(yè)對線路安裝質量不夠重視,企業(y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通?!爸刂黧w、輕安裝”,忽視安裝環(huán)節(jié)。施工現場未配備專職電氣質檢員,管理失控,并且施工人員缺少專業(yè)技術訓練,甚至無證上崗,對規(guī)范、標準不熟悉,就盲目施工,以上這些問題很容易引發(fā)故障。這種故障一旦出現解決就很麻煩,通常都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所以在電線管預埋和敷設過程中要持有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嚴格按照規(guī)范行事。不能出現電線死結、凹痕、多層重疊等現象;在電線管和配電裝置相連接時應考慮管口和箱體的固定,管線不應露出太長,不能出現管口不平、管線長短層次不齊等現象;預埋電線管時不應因為方便而僅用鉗夾打結彎管口,而是用正規(guī)的塞頭處理管口薄壁管不應代替厚壁管,黑鐵管不應代替鍍鋅管。電線管預埋和敷設中的問題大都為細節(jié)問題,但往往可以從這些細節(jié)上看到工程的質量,細節(jié)上的漏洞和疏忽很可能就會為以后的安全埋下隱患,所以應足夠重視這個方面的問題。 5接線盒、配電箱的安裝問題和措施
配電裝置、電力電纜、配電箱是電氣安裝中的三個重點設備,配電箱作為電氣安裝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安裝質量直接影響整個電氣部分的質量。配電箱在安裝過程中,容易出現以下一些問題:配電箱體沒有垂直,導致面板邊緣沒有和壁面緊貼,故影響其性能發(fā)揮;鑲嵌在柱子里的盒體、箱體以及混泥土墻面歪斜不正,很影響整體感觀。在配電箱預埋的時候,需算好尺寸和位置,不應出現因配電箱坐標、標高不準確而導致其凹入墻面或移位、變形等問題,其次,回路盡量做到編號完整、布線整齊等效果,要根據一次施工到位的要求執(zhí)行,要達到牢固穩(wěn)定、美觀的效果。并且在安裝完成后,要仔細的檢查絕緣是否完好,零線、地線是否有交接,檢查完畢再送電。最后,配電箱內的雜物應及時清潔,并及時的采取防腐措施。
6防雷、接地的安裝問題和措施
現代建筑在安裝過程中都會采取防雷措施,避雷帶的采用可以有效的阻止建筑物遭受雷電侵害。但在避雷帶的安裝中也會出現以下一些問題:避雷帶定位不合理,采用的材料不合理;引下線和避雷帶截面處理不合理;焊接質量差;屋外高金屬體和防雷裝置的連接不可靠;沒有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變形縫無補償裝置,接地電阻大等。在安裝避雷裝置的過程中,應按照避雷帶的設計要求進行,不能以小換大,以次充好,這樣只會為安全埋下隱患;避雷角的定位應合理,應按照規(guī)范安裝;焊縫的處理應達到平整、無氣泡、無雜質等要求;避雷帶在跨越建筑物伸縮縫、沉降縫處,必須設置補償器等裝置。
電氣安裝施工質量涉及多方多面,并且自始至終貫穿于安裝施工的全過程。為了杜絕近幾年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頻發(fā)事故,保證建筑電氣工程施工質量,必須從各方面嚴把質量關,做好施工質量控制工作,保證為用戶提供安全、舒適的電能。
總結
本文再現了建筑電氣安裝中常見的幾種問題,指出了其問題所在,并且逐一提出了相應的改造措施,為建筑電氣安裝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效的依據。
參考文獻:
[1]李玉梅.建筑電氣設計與安裝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4,7.
【關鍵詞】求職傾向;雇傭關系;中國式
一、 被雇傭者的求職傾向與雇傭者的雇主品牌
求職傾向和雇主品牌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求職的過程和消費的過程也有相似之處。消費的過程是消費者通過對產品信息充分的了解而對產品有了一個高低優(yōu)劣的預判之后而做出購買決策,并付諸金錢以獲得產品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求職也有著類似的情況,求職者通過對欲求職的組織進行信息的收集,并通過將其與自身期望的組織形象進行內外對比,以及組織與組織之間的橫向對比之后而做出求職決策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求職者往往會因為所收集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完全而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不確定。為了消除這種不確定性,雇主品牌存在的意義就被突顯出來。它向求職者傳達的信息足以消除其心理上的不確定性。
心理學相關理論指出由于人有被認可的需求,因此人更容易接受與自身相似的信息。在進行雇主品牌研究的早期就有研究者指出在求職的過程中,求職者會自動的去獲取與雇主品牌形象的相關信息,并傾向于認可和自身特質相似的企業(yè)。有研究指出品牌所表達出的信息能夠影響求職者的求職決策和傾向。因此目前有很多關于雇主品牌的研究聚焦在了雇主品牌的象征性與功能性作用對于求職者的求職傾向所形成的影響。但反之來看,要探索中國本土化的理想雇主品牌結構,歸納與提煉中國本土求職者有別于他國文化背景求職者的求職傾向亦是進行雇主品牌研究的關鍵節(jié)點。
二、潛在雇傭者與被雇傭者求職離職現狀分析
有研究者指出從大學生對理想雇主的組織性質分析來看,有相當一部分應屆畢業(yè)大學生首選就業(yè)組織為國有企業(yè)、政府機關事業(yè)單位等雇傭關系相對較穩(wěn)定的組織。
進入新世紀以來,公務員考試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根據國家公務員局的數據統(tǒng)計,2011年國考的報名人數為143萬人,2012年國考的報名人數為133萬人,2013年國考報名人數超過150萬。
前程無憂求職門戶網站近幾年進行了一項《企業(yè)離職與調薪調研報告》。調查結果如下表:
如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國營上市企業(yè)的離職率遠遠低于其他性質的組織,并連續(xù)三年的離職率都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
三、潛在被雇傭者與被雇傭者的“求穩(wěn)”傾向分析
在中國,雇傭關系較為穩(wěn)定的組織(如國營上市企業(yè)、行政事業(yè)單位等)之所以在求職者中成為相對優(yōu)先的選擇,并且在雇傭過程中保持相對較低的離職率,筆者認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樣的組織能夠給予組織潛在被雇傭者與被雇傭者某種雇傭體驗,這樣的雇傭體驗滿足了潛在被雇傭者與被雇傭者的某種心理需求。對于這樣的組織來說,這種雇傭體驗是特殊的,是有別于其他類型組織而存在的;對于潛在被雇傭者與被雇傭者來說,這種心理需求是有別于西方的,深深扎根于中國本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影響求職者求職的原因錯綜復雜,從心理學的層面來看,潛在被雇傭者與被雇傭者對于雇傭體驗之所以傾向于尋求一種長期的、穩(wěn)定的雇傭關系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中國人對于不確定性的逃避傾向
“對不確定性的逃避”(uncertainty avoidance)這一概念的被提出最早是在霍夫斯蒂德對文化的分類中。它反應了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時關注計劃、條理以及努力營造穩(wěn)定性或確定性的傾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個體對于不確定性的逃避有著明顯的不同?;舴蛩沟俚滤鶑娬{的不確定性不僅僅是指個體對知識或價值體系的不確定性程度的容忍,更重要的是指自己命運的完全把握或完全不能把握的程度。這種對自己命運的完全把握程度在中國人求職選擇的體現便是努力去獲得一個較穩(wěn)定的,有保障的工作。正由于中國人這種高水平的“對不確定性的規(guī)避”,一種穩(wěn)定的長期的雇傭關系在中國的被雇傭者的雇傭體驗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他人評價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文化體系所強調的是集體性、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以及他人對個體的評價。也就是說,中國人對他人感受的敏感度要遠遠高于對自身感受的敏感度。對于求職者來說整個求職的過程不僅僅是受到自我理性決策的影響。在中國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家庭中的一個小孩找工作的事件可能會受到整個家族的以及其他各種家庭社會關系系統(tǒng)中其他成員的關注。
受兩千多年封建思想的影響,中國公民“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而在改革開放以后,這樣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于大眾的意識層面之中。公眾意識普遍認為進入“國企”或者“行政事業(yè)單位”等雇傭關系長期而穩(wěn)定的組織的個體是擁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個體。而“個體受到來自他人的評價”諸如此類的社會人際因素,也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個體在求職任職過程中的“求穩(wěn)”傾向。
四、對于構建中國式雇主品牌的啟發(fā)
(一)“山的沉穩(wěn)”與“水的靈動”
近年來,中國企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而探究中國模式則成為了學者們思考和熱烈探討的一個領域。對于如何構建中國式的雇主品牌,最大程度上的實現雇傭者和被雇傭者的共贏,從求職者的求職心理來探討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對于美式企業(yè)來說,短期雇傭制、快速的評估和升值過程、專門化的職業(yè)發(fā)展模式、明白的控制機制、個人決策、個人負責制、關注局部等等,發(fā)揮著巨大的協同作用使得其組織成員在高效率的運作下最大程度上的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效益,同時實現自我價值。但是,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雇傭者的求職心理來說,短而快的模式或許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式的管理模式。如何在短快靈動的管理機制中融合進中國式的沉穩(wěn),構建中國模式的雇主品牌將是一個意義深遠的研究主題。
(二)關注求職者最關注的事情
企業(yè)的資源是有限的,用于營造理想工作場所的資源亦是有限的。所以對于企業(yè)來說,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來解決現有的問題才是最值得去關注的問題。在雇主品牌構建的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全面的維度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難度較大,而且對于求職者來說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的差異化不大,因此,筆者認為企業(yè)應當利用好有限的資源,著重關注求職者最關心的問題,重點打造自身雇主品牌的特色和優(yōu)勢。
從之前的求職和任職現狀我們可以看到被雇傭者的一種傾向?!扒蠓€(wěn)”的求職傾向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代表了大部分中國人在求職的過程中具有普遍性的心理規(guī)律。與此同時它也是一個可以被提取出可測量的行為指標的概念。已有大量研究進行過優(yōu)秀雇主品牌的維度、模型方面的研究,但是筆者認為,在雇主品牌實際的構建過程中,根據不同的企業(yè)性質,不同的核心人才的心理傾向,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資源著重構建核心人才最重視的維度才是關鍵。而“求穩(wěn)”這一概念是普遍的存在于中國人的意識層面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一概念著手去進行模型的構建和修正。
(三)比較管理學可以作為研究中國式雇主品牌的重要方法
探究中國自己的雇主品牌模型我們除了可以從駐華的外資企業(yè)、外國企業(yè)等組織入手以外,一些駐外的中國企業(yè)也可以作為考量的對象。構建既有中國特色同時也具備適用性的雇主品牌模型,也是比較管理學可以嘗試著去進行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發(fā)展方向。接下來的研究如果能將“求穩(wěn)”這一傾向在駐外的中國企業(yè)中進行調研,進行比較心理學的跨文化研究將對中國式的品牌構建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登峰,崔紅.解讀中國人的人格[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5.
[2] 李雨潔.大學生理想雇主品牌特征及相關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0.
[3] 賀紅,趙慶華.大學生求職意向的分析與思考[J].徐州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9(2).
英文名稱:Architectural Design Management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
主辦單位:中國建筑設計協會;中國建筑東北設計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遼寧省沈陽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3-1093
國內刊號:21-1311/TU
郵發(fā)代號:
發(fā)行范圍:國內外統(tǒng)一發(fā)行
創(chuàng)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英文名稱:China Homes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中國建筑裝飾協會
主辦單位:中華建筑報社;中建三局東方裝飾設計工程公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4-3954
國內刊號:31-2015/TU
郵發(fā)代號:80-926
發(fā)行范圍:國內外統(tǒng)一發(fā)行
創(chuàng)刊時間:2008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