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藥學教育論文范文

藥學教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藥學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藥學教育論文

第1篇:藥學教育論文范文

1.1促進學生藥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藥學教育作為一種專門培養(yǎng)高素質的藥學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教育,對于創(chuàng)新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傳統(tǒng)的藥學教育大多是將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分析.這雖然能夠學習前輩們豐富的經驗.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藥學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在我國現今的藥學教育中,普遍采取通過繁重的課程提高學生藥學知識水平的方式,這極大的摧殘了藥學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僅不利于藥學學生學習能力的進步,更制約著我國藥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使得我國藥學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臨床實踐通過帶領藥學學生深入實踐中去,通過一個又一個詳細的病例進行分析,對于藥性、藥量以及藥物構成的學習都有很好的幫助,除此之外,學生在臨床實踐研究中也能充分調動學習鉆研的積極性.對于藥學創(chuàng)新來說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當代藥學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的實施,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它要求學生不僅需要堅實的專業(yè)理論知識,還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不僅需要進行嚴謹的邏輯思維,還要具有創(chuàng)新的思維.

1.2提升學生的學習責任意識作為藥學專業(yè)的學生,對于醫(yī)藥事業(yè)的社會責任感在工作中十分重要.因此,在藥學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就被放在重要位置.藥學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需要經過長期的積累.而臨床實踐就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責任感最主要的形式.在臨床實踐中,藥學學生直接面對患者和藥物,無論從視覺上還是感官上都有最直接的接觸,這更能激發(fā)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意識到藥學專業(yè)并不是簡單的學習,而是一種需要不斷刻苦鉆研的學問.學習責任感一旦形成對今后學生學習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們面對紛繁復雜的藥學知識,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挫折,這時就需要他們發(fā)揮責任意識,通過學習責任感來幫助自己克服困難.因此,我們說臨床實踐對于藥學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非常有益.

2藥學教育中臨床實踐存在的問題

2.1學生主動性不足,臨床實踐效果差在藥學專業(yè)的臨床實踐中,出現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學生的主動性不足,導致臨床實踐效果較差.從表面上看,這源于學生對于實踐學習興趣的不足.其實當我們調查之后發(fā)現,部分學生對于專業(yè)知識的疲倦感也是一方面的因素.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是老師在實際演示給學生看,而學生獲得實際動手的機會較少.藥學專業(yè)的臨床實踐不同于其他專業(yè)的臨床實踐,對藥物的熟悉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因此,在缺失實際動手鍛煉的情況下,臨床實踐的效果當然也就不明顯了.另一方面,過分注重老師布置的藥學報告也成為了導致臨床實踐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在同學們的臨床實踐過程中臨床實踐報告占用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在既沒有系統(tǒng)的學習實踐知識,又沒有進行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情況下,臨床實踐報告自然難以完成.再者,由于部分同學不善表達,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也沒有及時的反饋給老師,造成臨床實踐質量的進一步下降,同時這些問題也將不利于今后學習和發(fā)展.

2.2缺乏老師悉心的指導在藥學臨床實踐的過程中,老師始終是起著指導作用的,當藥學臨床實踐環(huán)節(jié)缺乏教師應有的指導,臨床實踐工作也難以開展.在我們日常的臨床實踐中,由于學生和臨床實踐老師在平常的學習中溝通較少,在很多情況下,臨床實踐老師并不能很好的在臨床實踐環(huán)節(jié)給與我們悉心的指導.同時,通過調查顯示,臨床實踐中分組問題也成為阻礙臨床實踐效果的重要因素.對于每一個行政班級來說,分組過少導致每組人數早已超國臨床實踐負荷.這就導致了很多同學抱著僥幸的態(tài)度,不能很認真地完成臨床實踐任務,沒有從客觀上激發(fā)學生的臨床實踐積極性.此外,老師在臨床實踐教學過程中,一般只注重與課本教學相關的內容,對于學生今后就業(yè)發(fā)展方向等方面沒有過多的涉及,從而導致臨床實踐的真正目的和目標并沒有實現,這將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在臨床實踐環(huán)節(jié)過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也有待進一步改進,在這一方面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

2.3臨床實踐設備陳舊,臨床實踐工具丟失現象嚴重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還有一個令學生和老師都頭疼的問題,那就是臨床實踐設備陳舊,臨床實踐工具丟失現象嚴重.臨床實踐設備就是我們臨床實踐的工具,缺乏工具的幫助,臨床實踐工作當然無法做好,我校進行臨床實踐歷史悠久,很多臨床實踐設備都是開始進行臨床實踐投入運行的,無論從設備的新舊程度還是從設備的時效性來說都是較差的.陳舊的設備一直被老師和學生所抱怨.有了這種抱怨的心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老師的教學興趣自然被抹殺了.因此臨床實踐設備陳舊也成為了阻礙臨床實踐效果提高的一項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專門的保管人員以及日常維護不善等原因造成的臨床實踐工具丟失現象嚴重也是另一重要原因.在我們的臨床實踐中,經常會發(fā)生一個班級的同學在有些項目上需要輪流進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對學生的臨床實踐次序進行協(xié)調,這在無形中增加了臨床實踐的時間,不利于臨床實踐效率的提高.

2.4臨床實踐過程中缺乏專業(yè)的老師專業(yè)臨床實踐老師是臨床實踐工作的靈魂,對于藥學臨床實踐也是如此,在進行臨床實踐過程中,發(fā)現一些臨床實踐老師往往是由學生的授課教師兼任,這就導致很多老師并沒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專業(yè)課老師往往注重的是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傳授,他們在臨床實踐教學中會忽視實際操作的重要性.因此,缺乏專業(yè)的臨床實踐老師也成為目前我國藥學臨床實踐過程中的一大問題,亟待解決.

2.5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不足,影響學生素質發(fā)展我們的臨床實踐學習中,大多數同學認為老師在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不足.現代社會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社會,走到哪里都需要創(chuàng)新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大學中就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然而我們在藥學臨床實踐的過程中并沒有感受到創(chuàng)新給我們帶來的沖擊,因此,也在無形之中失去了對藥學臨床實踐的積極性.從而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與發(fā)展.

3在藥學教育中實施臨床實踐的建議

3.1建立獎勵機制,提高學生實踐積極性很多學生由于長期習慣了教室學習的氛圍,對于臨床實踐學習不太適應,這就在一方面挫傷了學生的實踐積極性.那么在此時,建立獎勵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有必要.建立獎勵機制主要是給學生制定一些臨床實踐目標,當學生很好地完成這些目標后,學校給與一定的獎勵.當然這樣的獎勵可以包括精神上的嘉獎,也可以是機會上的獎勵.

3.2突出實踐過程,淡化實踐報告經過研究發(fā)現,現在的藥學臨床研究大多重視實踐的結果,往往忽視了實踐過程的重要性.繁雜的實踐報告成為壓在學生心頭的包袱,帶著這種包袱進行臨床實踐顯然是不利于實踐質量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實踐中,應突出實踐過程,淡化實踐報告.通過減輕學生思想包袱的方式來提高他們的臨床實踐質量.

3.3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臨床實踐對于藥學教育最重要的積極作用就是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保持這一作用就十分重要了.在臨床實踐中,導師在完成基礎內容的講解后,可以適當地給學生更多的空間來思考,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思考來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不斷地思考,創(chuàng)新,實踐,在創(chuàng)新達到良性循環(huán)的效果.

4總結

第2篇:藥學教育論文范文

什么是體驗:《淮南子記論訓》里說:“故圣人以身體之”?!绑w驗”的準確定義應該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

初一語文第一冊分八個單元,按照課文反映的生活內容,由近及遠進行編排。單元內容順序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經濟文化生活、科學世界、想象世界。這就充分說明了語文的教學與運用同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離開了生活,語文即變成了空洞的外殼,脫離了生活的語文教學必然是勞而寡效和枯燥無味了。因此,課外的體驗就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了。

一般說來,體驗有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兩類。第一冊語文中的教材,有的可以直接體驗,有的只能“曲徑通幽”間接體驗了。這是由于少年兒童的年齡與歷史的距離,以及認識特征等等所決定的。

直接體驗可分為實踐性和觀察性體驗兩類。實踐性體驗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有意識的主觀對客觀的活動。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就是這個道理。第七單元的《回聲》一文,用簡潔準確的語言表達“回聲,是我們熟悉的現象,它是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而形成的?!睂τ诨芈曔@一發(fā)生的原理,山里的孩子是有條件的,課外教師帶著學生對著峽谷,對著山崖進行有意識的活動,回聲發(fā)生的原理、條件,回聲在科學中運用的知識,不就更加一清二楚了嗎?

知覺的高級形態(tài)是觀察。觀察性體驗是有目的、有計劃并和思維活動緊密結合的一種知覺過程。觀察是進行學習和工作的一種技能。難怪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觀察、觀察、再觀察”。這就說明人的智力活動是從觀察開始的,同時觀察經驗告訴我們:一要細致,二要抓住特征,只有這樣,才能認識事物,掌握知識。以《大自然的語言》為例,課文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倘若教師在課外有目的、有計劃指導時,既注重觀察中的細致和抓住特征,又把長期觀察和短期觀察,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相結合,那么,對于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不僅是不難理解的,而且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的學習興趣。

由于初一學生年齡、認識特征等原因,有的教材內容不可能進行直接體驗,只好借助間接體驗了,間接體驗一般分為遷移性和情景性兩種。

遷移性體驗是一種因此及彼,舉一反三的體驗。說得準確一些,實際上是一種類比性體驗。教師指導得好,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訓練重點的掌握,而且對于課文中的難點突破也是大有裨益的。

《羚羊木雕》是選取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員之間思維矛盾的教材,教師指導學生從課文內容反映的矛盾,遷移到學生自己家庭中有沒有類似的矛盾,指導學生選取一件日常小事進行作文體驗。這樣既展示了少年與成年人精神世界由不和諧到和諧的過程,又由讀到寫進行了訓練,這豈不是一舉兩得了?

《背影》里的細節(jié)描寫是難點。所謂細節(jié)是指人物細微的舉止行動或是細微情節(jié)。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學生把課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遷移到學生仔細觀察提煉父母平日一、二個生活細節(jié)后,然后大家討論評定,學生所選取的細節(jié)是不是真實,是不是典型?這樣就能理解課文中細節(jié)描寫對表現主題、刻畫人物、渲染氣氛、以少勝多、以一代十的作用,難點不就自然突破了嗎?

第3篇:藥學教育論文范文

”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類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外,更高層次的需求是對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賞,得到社會的肯定性評價。賞識教育是世界著名的6種教育方法之一,源于父母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現象,是“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無限熱愛”等奧秘的總結。賞識教育就是指教師通過激勵、表揚等手段,充分肯定學生的閃光點,鼓勵他們不斷追求進步;是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中心,以愛為核心的一種教育方式。

2賞識教育在高職高專藥理學教學中的運用

2.1培訓我們采取邀請教育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現場指導、自學相關書籍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培訓形式,開展賞識教育。要求教師能夠學會用心去“賞識”,學會寬容、關愛、激勵、贊揚學生。同時,將賞識教育寓于挫折教育之中,使挫折教育與賞識教育相輔相成。通過培訓,教師要轉變觀念,承認差異,尊重差異,依據學生差異對其學習或行為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讓其確定適宜的奮斗目標,對其進步給予客觀評價。

2.2實施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在2009級五年制護理專業(yè)選1個班(共60人)作為實驗班,在藥理學教學中開展賞識教育實踐,時間為兩學期。選取另一個班(共61人)作為對照班,在藥理學教學中采用傳統(tǒng)教育模式。

2.2.1實施方法教師在藥理學教學過程中,以賞識為先導,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其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是賞識教育貫穿始終、隨時關注的核心。

(1)理論課堂上:營造輕松、和諧、活躍的氣氛,給學生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我們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工具,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采用案例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從案例中尋找與本次課相關的內容;采用歌訣學習,使枯燥難記、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有趣易記、易于理解,使學習變得輕松;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如分組討論、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教師及時給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在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并適當啟發(fā),幫助他們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學中采用圖片、實物、錄音、錄像、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上課效果非常好。

(2)實操課堂上:步步引導,讓學生體驗成就感。高職生一般比較喜歡上實驗課,動手能力相對較強。我們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將一些復雜的實操內容簡單化,對總體目標進行分解。使學生在簡單項目上獲得成就感,不斷提升其自信心,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只要學生能完成其中的一小步,我們就認可其作出的努力;不對學生進行橫向比較,而是縱向、長時間觀察學生,看到其進步的地方。

(3)批改作業(yè)時:單獨交流,進行鼓勵性的批評。批改作業(yè)是教師和學生單獨交流的機會,可利用此機會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賞識教育絕非不要批評,而是在需要批評的時候,用符合學生心理的、學生能接受的科學方法,進行更有效的批評。當學生在課堂上犯錯誤時,我們先給其一個警示的眼神。然后在其作業(yè)本上用鼓勵的話語寫明其錯誤所在,這樣既起到批評教育的作用,同時也給學生留了面子。

(4)日常生活中:尊重學生,成為學生的朋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日常生活中平等對待學生,做學生的好朋友。課下,放下架子,和學生打成一片;同時關心時下最流行的人物、音樂、游戲等,以便與學生有共同語言。

2.2.2評價體系對賞識教育的評價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主要從以下3方面開展綜合性評價:

(1)進行上課效果的對比,學生聽課狀態(tài)對比(聽課、睡覺、玩手機、忙其他)、作業(yè)完成情況對比(上交率、優(yōu)秀率)。

(2)采用教研室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實驗班進行問卷調查,于期末考試結束后集中發(fā)放,當場匿名填寫并收回。

(3)收集兩班學生藥理學成績,并分為60分以下、60~79分、80~89分、90~100分幾個分數段,做統(tǒng)計學分析。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藥理學賞識教育教學的評價,學生對授課教師的評價,學生對藥理學賞識教育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等。統(tǒng)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各專業(yè)平均成績兩兩比較用SNK法;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進行四格表的χ2檢驗,所有數據均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

2.3研究結果

2.3.1課堂教學效果比較分別對兩班第一周和第九周的一堂課的上課效果進行記錄并比較。第一周兩班專心聽課人數基本一樣。兩個多月后,實驗班聽課人數明顯增加(P<0.05)。這說明經過不斷賞識、鼓勵學生,發(fā)現、表揚其優(yōu)點和長處,能夠將原來不愛學習的學生拉回課堂,同時,經過學生間的互相影響,整個班級的學風有了很大的改觀。

2.3.2作業(yè)完成情況比較,第一次作業(yè)兩班完成情況基本一致,兩個多月之后,實驗班作業(yè)上交率和優(yōu)秀率較快增長,其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對照班。這表明,賞識教育不但能將所謂的差生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同時,也會使好學生更優(yōu)秀

2.3.3問卷調查結果實驗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認為藥理學教學中運用賞識教育能夠增強學生自信心、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改善學習能力,多數學生贊同將賞識教育貫穿于醫(yī)學專業(yè)課教學中,認為賞識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對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有益。

2.3.4考試成績及分析兩班考試成績見表3。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各分數段人數及平均成績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在我校護理專業(yè)藥理學教學中開展賞識教育是可行的。

3總結

第4篇:藥學教育論文范文

一、語文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扮演橋的角色

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教師這座橋就是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同時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差異性,總之,教師要扮演好橋的角色,就是讓教師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論。要讓學生充分與教材交流。

教師如何能扮演好橋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否則就是橋搭了學生也不愿意通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學時不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為了回答問題和做“條塊”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其次,我們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fā)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fā)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最后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

二、在閱讀上教師應做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大門的鑰匙

教材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堂教學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識的無限的,隨著科學文化的發(fā)展,學生光學會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夠的,在語文教學上就是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發(fā)展課外閱讀,開拓閱讀視野。

語文教師要做好打開學生閱讀視野大門的鑰匙就要求我們不能整天圍著課本轉,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外閱讀環(huán)境,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走向課外學習。

怎樣才能做好開拓學生閱讀視野的鑰匙呢?一、培養(yǎng)閱讀興趣,要給學生閱讀自由,比如閱讀內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歷史、科技、社會等都可以讀。二、做好閱讀指導,如怎樣選書,怎樣看書等都要做認真指導。三、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每天定時閱讀的習慣,記讀書筆記習慣,閱讀中提問題的習慣等。

語文教師做好學生課外閱讀工作,不僅對課堂教學有幫助,而且對學生自身發(fā)展也是個促進,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師的這項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

三、在學生人文精神的滲透上教師要做藝術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強行說教傳給學生,這樣做會適得其反,人文精神傳輸重在熏陶,感染。

我們語文教師不能只懂一些漢語知識或修辭等到語文理論知識就行,我們要加強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人文精神,這們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身上。

教師要做好藝術感染的天使,要在這幾方面加強修養(yǎng)。首先是情感上要豐富而真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笨梢哉f語文教學是情感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教師,教師與作者及學生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上,通過交流來感受對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風度。言的風度即指教師的語言要有感染力,這主要包括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上要有藝術性。行有風度主要一點就是用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學生,做學生作為的表帥。最后語文教師要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學生發(fā)現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導其感受,創(chuàng)造這些美。

四、在創(chuàng)新精神上做學生的開路先鋒

現代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傳統(tǒng)教育上教師處于學生之上,其思想統(tǒng)治束縛著學生的思想。如:要聽老師的話,要按老師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師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確的,不容許學生對自己去懷疑甚至批判,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因此,我們要勇于擔負起打破這種傳統(tǒng)教育思想束縛的開路先鋒。

第5篇:藥學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朗讀能力 習慣培養(yǎng)

由于電視和信息技術的普及,學生閱讀量明顯不足,朗讀教學更不被重視。其實,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學習語言,而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是閱讀的基本功,朗讀教學特別重要?!读x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思維和陶冶情感。朗讀是一種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能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可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朗讀訓練作指導,非常重要。現我結合語文教學實際就朗讀教學的重要性談談體會。

一、朗讀能提高學生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首先,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應讓學生自由讀,多讀幾遍,克服那種浮光掠影的現象,要求學生做到三讀:一讀準字音,二讀得通順,三讀得流利。教師只作適當的背景介紹及個別詞句點撥,增加學生多練的機會。

其次,在學生讀流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表情達意的。這就要求教師徹底摒棄把課文搞得支離破碎的情節(jié)分析法,以語言文字訓練為切入口。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zhèn)涞拿颐瑸閷W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從而深入到課文中去。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不僅向讀者展現了草原的藍天、綠地,還介紹了草原人的熱情豁達。最后,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抒發(fā)作者依依不舍的感情。文中的“總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地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師不必細講,只要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真正融入到課文反復朗讀中,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先理解后讀,反復朗讀,達到熟讀成誦。如《桂林山水》一文,可以一邊展示漓江兩岸的秀麗風光,一邊動情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風光,待學生的心思全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yōu)美意境中時,教師說:“現在我們已經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乘著木筏欣賞桂林美景,有哪位朗誦家來為我們展示一下呢?”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氣氛立刻活躍了。學生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效果非常好。再結合課文中描寫漓江水和桂林山的句式反復朗讀,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而且認識了這種句式表情達意的好處,從而培養(yǎng)了興趣,喜歡讀。在此基礎上,教師加強指導,培養(yǎng)學生自覺朗讀的習慣,最終達到熟讀成誦。

二、朗讀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塑造學生的愛美情操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趵突泉》《阿里山的霧》《觀潮》《林海》等都描寫了大自然的景物,都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師可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再現畫面,如:《林海》中的“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正像海邊的浪花嗎?”“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睂W生朗讀這些語段,感受到了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顏色、形狀,好像親眼看到了林海那起伏的波浪,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又如:《觀潮》中“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薄昂孟翊蟮囟急徽鸬妙澏镀饋??!苯處熇L聲繪色地朗讀,不僅使學生如身臨其境,而且讓他們感受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讓其領略到自然美,激發(fā)其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yǎng)寫作能力

教師要自覺掌握和運用朗讀的技巧,要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訓練。為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為全體學生服務,可采用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朗讀機會。同時,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激發(fā)興趣,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有效指導,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合理練習,鞏固學生讀的實踐,獲得朗讀的技能技巧,從而形成言語能力,鍛煉語感。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罢b”絕不僅僅是“口”的發(fā)音活動,還包含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如在教學《我的戰(zhàn)友》時,通過指導朗讀,學生想象、體會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燒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我”對戰(zhàn)友被火燒的極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時此刻為了整個班、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動也不動,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了的意志是何等堅強,他嚴守紀律和獻身精神讓人欽佩。學生從中受到了關愛集體的深刻教育,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增強了集體榮譽感。

四、反復誦讀有助于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感

古人云:詩言志。寫詩歌,就是為了表達一定的情感,那么陸游的《示兒》到底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教學時可以這樣啟發(fā)學生:“通過讀詩歌,相信同學們一定會知道陸游的《示兒》到底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F在就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盡情地誦讀,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保▽W生朗讀,教師巡視指導)通過反復誦讀,學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體會到了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有的說:“這首詩歌,說是詩歌,還不如說它是陸游的臨終遺言。很多人臨終時牽掛的不是自己的財產,就是自己的子女,更有甚者牽掛的是自己的衣冠板木、墳墓碑記。但是,偉大的、憂國憂民的詩人陸游呢?在他臨終的時候,他所牽掛的是祖國,他所放心不下的是祖國,他感到悲痛的不是自己要離開人世,而是支離破碎的祖國何時才能統(tǒng)一。這一腔愛國熱情在詩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抒發(fā)。”

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導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從而提高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建林.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整合芻議[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10.

第6篇:藥學教育論文范文

1.1引入中藥諺語和典故[4]中藥的認識來自生活實踐,中藥知識傳播由最初的“師學相承”、“口耳相傳”發(fā)展到文字記載,其間流傳了許多中藥諺語、中藥典故、民間傳說等。如果加以運用,不但能使學生輕松地學習醫(yī)學基礎知識,還可使他們從中體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魅力。長時間聽課或內容確實枯燥容易感到疲勞,簡單有趣的故事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解中藥紫蘇時,可以穿插華佗的故事。紫蘇是名醫(yī)華佗發(fā)現一只水獺吃螃蟹中毒后打滾,就近找到一株紫色的草,服后癥狀消失,因該草服后能讓人舒服,故名“紫舒”,久而成“紫蘇”,通過故事吸引學生,還使學生當即記住紫蘇“解魚蟹毒”的功效。又如諺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形象地介紹了茵陳的采集時間與藥用價值問題。此外,有些內容作為中藥傳統(tǒng)文化知識,在教學中恰當引用,可激發(fā)同學們的求知欲和民族自豪感。當然,對于中藥諺語、典故的引入適可而止,不能濫用。

1.2成立中藥興趣社團如我校學生成立的百草社,學生自發(fā)組織中草藥圖片攝影展、藥用植物花卉栽培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但加深了對藥物的認識,還陶冶了情操、增進了友誼。

2歸納比較教學法

中藥學教學中注重以主要功效為主線,在共性的基礎上把握個性,或以共有的功效主治、相同的來源、相同的病證(癥狀)等,通過把零亂的中藥學知識歸納比較,使同學們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中藥學知識網絡,就可以把厚厚的一本《中藥學》課本變薄、學透。

2.1以功效為主線,比較相似功用辨析機理領悟中藥藥性如生姜、藿香、半夏均有止嘔作用,可治療嘔吐。但是生姜多溫中止嘔,藿香祛濕止嘔,半夏則降逆止嘔。

2.2比較藥物不同炮制品的作用,掌握炮制前后性能功用的變化如生黃連善清心火,清熱解毒;酒黃連善清頭目之火;姜黃連善清胃、和胃、止嘔。再如生地黃清熱涼血,熟地黃滋陰補血;生首烏解毒截瘧通便,制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fā)。

2.3根據歸經的不同歸類藥物把握個性特點如清熱燥濕藥中,黃芩善清肺熱,黃連善清心胃火,黃柏善泄虛火,龍膽草則瀉肝膽實火。

2.4歸納同源藥物的不同入藥部位比較作用區(qū)別如板藍根與大青葉,肉桂與桂枝,川楝子與苦楝皮,大腹皮與檳榔,麻黃莖與麻黃根,附子與烏頭,桑葉、桑枝、桑皮與桑椹等等[5]。中藥學內容繁雜,知識容易混淆和遺忘,引導學生以列表法把藥物的各種屬性加以類比,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便于知識的系統(tǒng)化、條理化。如將各味毒性藥、貴重藥的劑量列表,強化安全用藥意識;列表比較藥物功效、歸類相似藥名的藥物,易學易記。顯然,列表法比較藥物,形式直觀,條理清晰,其優(yōu)越性一目了然。

3應用P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中藥學課程不僅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全面性,而且也強調知識的靈活應用性。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求知欲低,解決問題及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這些條件決定了在教學中應以LBL為主,PBL為輔[6]。

3.1總論教學以LBL教學為主,融入PBL思想中藥學總論部分主要介紹中藥的起源和發(fā)展、中藥的產地與采集、中藥的炮制、中藥的性能、中藥的配伍等內容,這部分主要采用以問題為引導的講授式教學。

3.2各論部分運用PBL一般中藥學教材內容分為重點講授藥和非重點講授藥。對于“重點講授藥”,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用量、使用注意等均詳細講解。下面以重點講授藥為例進行PBL教學:

3.2.1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以實物或ppt給學生呈現圖片、視頻以及提綱挈領的文字等學習資源,簡要介紹有關背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引出問題情景。

3.2.2設計問題用問題和案例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可讓學生根據以前的知識提出問題,也可根據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等。

3.2.3查閱資料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充分利用網絡和圖書館的資源收集與該藥材相關的信息。

3.2.4小組討論各組闡述各自的觀點和看法,展開交流辯論,暢所欲言;教師從中啟發(fā)和引導,控制討論的節(jié)奏,協(xié)調各組的關系。

3.2.5教師總結教師對各組的觀點從知識和能力等多方面進行點評,詳細分析有普遍意義或爭議較大的問題,最后總結歸納章節(jié)重點、難點知識。

4結語

第7篇:藥學教育論文范文

默讀能力;默讀方法;默讀時間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1-0053-01

默讀是獲取文字信息、書本知識的主要手段,是閱讀的基本方式。然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對默讀缺少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很少要求學生默讀,也不會有意識地去指導學生默讀;部分教師擔心默讀會使課堂教學出現冷場而慎用甚至不用,被有意或無意地淡化。

1加強培養(yǎng)學生默讀能力的訓練

1.1激發(fā)默讀興趣,增強感性認識。低年級學生開始學習默讀時,教師要想方設法培養(yǎng)他們的默讀興趣?!洞禾煸谀睦铩芬徽n的教學,一位老師先用投影儀打出句子“春天的風微微吹動,柳條兒跳舞,桃花兒臉紅?!眴枺骸罢l能不出聲就知道這句話寫的是什么?”這立刻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不出聲地讀后都紛紛地把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接著她又一連讓學生練習一組句子:“春天的霧薄薄細細,草兒醒過來,換上綠的新衣?!薄按禾斓挠觑h飄灑灑,竹筍從地下探出頭來啦!”“春天的太陽那么暖,那么亮,麥苗兒青,菜花兒黃,蠶豆花兒香?!弊詈笞プr機告訴學生:“不讀出聲來就知道文章的意思,這就是默讀?!边@樣,默讀就在低年級孩子頭腦中有了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在以后的教學中,訓練學生由默讀一句話到默讀兩句、三句,以至于默讀整段話,從而使學生的默讀興趣逐步增強。

1.2教給默讀方法,培養(yǎng)默讀習慣。默讀的方法和習慣,簡單地說就是三不三到。三不:不出聲,不動唇,不用手指著默讀。三到:眼到,眼睛和書的距離要適當,保證一行字都在視覺范圍內,要一句一句地讀;心到,邊讀邊想,學會在默讀中思考,在默讀中分析綜合、質疑問難、欣賞評價;手到,邊讀邊記,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要提倡默讀時動筆圈圈、點點、畫畫、寫寫。

1.3準確把握學段要求,循序漸進地開展默讀訓練。低段要求“學習默讀”,可采取輕聲帶讀的方式進行訓練。小學生默讀能力的形成要經過小聲朗讀、無聲默讀兩個發(fā)展階段。

2掌握默讀方法

默讀時要做到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將這一方法滲透給每個學生。在學生初學默讀時,會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分散學習難點,只提“不出聲,不指讀”,不要求學生“不動唇”,待學生具備初步默讀能力后,再提出“不動唇”的要求。

在指導學生默讀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用腦動筆、勤查工具書和坐姿端正等良好的默讀習慣。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只有眼、腦、手結合,才能提高默讀效果。學生默讀時,如果只看不想、不動筆,單憑視覺器官運動,即使讀書萬卷,也會茫然無所得,相反還會耗損時間和精力,抹殺創(chuàng)造性,失去讀書價值。

3保證默讀時間

學生學習默讀要給足時間。特別是學生剛學習默讀不久,速度比較慢,為了不影響學生捕捉信息的準確性,教師應安排足夠的時間,保證默讀的扎實進行。只有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他們才能原原本本地讀,平心靜氣地讀,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有所啟迪,才能提高默讀質量。筆者聽過某教師執(zhí)教《燈光》這節(jié)課,其中有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要求學生邊默讀邊用直線畫出描寫郝副營長的句子,想想他給你留下的印象。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學生默讀的時間不到3分鐘。學生剛剛把課文瀏覽完,來不及思索,教師就迫不及待地打斷學生,開始交流,交流中也只有少數同學回答老師的問題。學生默讀思考的時間不夠,使得默讀環(huán)節(jié)走過場,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

4正確認識默讀的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高度關注學生的默讀,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而且,課標的“實施部分”對各個學段的默讀目標都有明確的界定。

4.1默讀能加快閱讀速度,提高閱讀效率。有專家研究表明,朗讀每分鐘最快閱讀200字,而默讀每分鐘最快可達600字。默讀的獨特性在于它不出聲,省去了發(fā)音動作,不必兼顧發(fā)音器官的工作和聽覺的感受,人的視覺接受文字符號后,直接發(fā)送給大腦進行譯碼,以集中的注意力立即進行理解,省時省力,經濟、高效。當今社會,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信息量在迅速擴大,默讀已成為人們主要的閱讀方式。缺乏默讀能力的人,在現代社會是很難立足的。

4.2默讀最能體現閱讀的個性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默讀是在一種靜默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保證了環(huán)境的安靜,有利于集中思考、理解閱讀的內容,而且易于持久,不易疲勞。默讀形式靈活,可以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和需要,逐句讀、跳行讀、跳段讀、摘要讀,是較好的一種個體閱讀形式,最能體現“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更能關注閱讀的個體差異。

4.3默讀有利于語文學科本位的回歸。語文學科的本位指的是對語言的玩味與感悟,以及對語言背后價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吸納。默讀讓學生在靜默的課堂中邊讀邊想,有利于學生獨立品味語言,發(fā)展語感,有利于學生抓住重點,把握整體,通過比較、分析,發(fā)展思維,提高閱讀能力。

5明確默讀和默讀教學的要求

第8篇:藥學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感;培養(yǎng)

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感的能力強的,在實際應用中表現為一接觸語言文字,即產生正確的全方位的豐富的直感:在閱讀時,不僅能快速、敏銳地抓住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真實信息,感知語義,體味感情,領會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語感能力差的,接觸語言文字時,在運用慣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僅能領略其所承載內涵的一鱗半爪,甚或曲解其意。由此可見,語感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與基礎,是語文教學中的支點和中心任務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語感的培養(yǎng)。

1 語感的概念及訓練意義

1.1語感的概念

語感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定義,一般來講,語感就是感性以及理性相統(tǒng)一的一種悟性,一種直覺,一種理解。語感是一種能力,是人在社會交際中理解、存儲、模擬和創(chuàng)造語言形象的一種能力。有的學者曾說,語感的內涵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覺,是一種心理現象。

1.2語感的訓練意義

我國的早期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就曾提出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因為,語感的培養(yǎng)在語文的教學中意義重大。語感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增強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發(fā)現,一些語感強的學生可以很準確的判斷出語言材料中重要部分,優(yōu)劣點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對學生語感方面的訓練。

2 語感的形成

語感是一種經驗色彩很濃的能力,其中牽涉到學習經驗、生活經驗、心理經驗、情感經驗,包含著理解能力、判斷能力、聯(lián)想能力等諸多因素。語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將復雜的心理感悟濃縮于一瞬間,頗類似于高集成電路,從表面看已消失了條分縷析的中間步驟。但語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虛無飄渺的東西,也不是天生的資質,與其他語文能力一樣,是靠長期反復實踐得來的。任其自然,在長期接觸語言材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語感也會提高;而有意識地加強科學的訓練,能促使語感的進一步形成。

雖然語感的發(fā)生十分迅速,有時幾乎與視覺、聽覺同步,即一聽到、看到就能對語言文字產生多層次的感受,但總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比如讀到一個寫景的妙句,總須先感知字面信息,看到字、組成詞、連成句,知其所言;再由獨有的詞的組合,追溯內在聯(lián)系,發(fā)覺潛藏的信息;然后由詞的音韻、節(jié)律體味句子的氣勢,有詞句表達的意象,在心理描摹出其形色狀態(tài),領悟其意境情感,如睹形色、如聞聲音、如知味滋,方得窺其妙也。這是就某一次語感實踐的心理歷程而言,其中或有交錯,大體如此。

3 聯(lián)系生活中體驗語感

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應當把生活經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越見深切。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時候去鑒賞作品,就真能夠接近作者的旨趣了。生活是培養(yǎng)語感的搖籃,生活經驗的積累與語感的培養(yǎng)是息息相關的,有意識、有目的地組織的各種活動,更能積累語感。如帶學生到農村體驗生活觀察家禽小動物時,只要說到雞,學生會說出不同顏色、不同外形的雞的特點,有好斗的公雞等特點。這些都是來自學生生活經驗中美好的記憶。在大量的活動中,建立語言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這樣,敏銳的語感就能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

4 朗讀中感受語感

在朗讀過程中,實現語文知識和語言的積累,從大量的語言實踐里,體會言語中所蘊涵的東西,積累語感。朗讀時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盡可能融為一體。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優(yōu)美的意境就會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他們情感的共鳴,從而使其語感、審美能力等都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和提高,同時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朗讀是語感培養(yǎng)的基本方法,教師要真正認識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訓練學生。

5 背誦中積淀語感

語文課本上選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語言規(guī)范。指導學生朗讀成誦,讓他們真切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語氣、情感的變化,體味文脈的起伏,文氣的貫通,進而充分吸收文章精華,使他們便于學習借鑒。沒有背誦之功,我們就無法實現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積淀。背誦的方法有多種,尤其要重視“感知與試背結合法”。這種方法就是對要背誦的材料,品讀上幾遍后就嘗試回憶,然后再品讀,品讀后再嘗試回憶,循環(huán)往復,直到把材料回憶起來為止。

6 理解教學內容中領悟語感

語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理解語言文字這一中心環(huán)節(jié)。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語言都是經作者精雕細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師只有切實在語言文字訓練上下功夫,語感的培養(yǎng)才有保證。特別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點的、精美的詞句作為語感培養(yǎng)點,進行比較、揣摩、欣賞,進行透徹理解,使學生對它們不僅僅是有所感覺,而是有更深的領悟。

總之,視語感能力培養(yǎng)為語文教學的本質和核心是由語文學科內部規(guī)定性和教學活動的內部規(guī)律性所決定的,現代化語文教學就是要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使得學生面對語文材料,創(chuàng)造性地感悟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東西,用有限的知識孕育和啟迪最多的能力。尤為重要的是,我們把人格構建塑造能力視為語感能力最高層次意義上的目標。這不僅為深化語文教改、提高教學質量展示出廣闊前景,更對社會文化意義上的人的素質培養(yǎng)具有現實的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第9篇:藥學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用;外語教學

1.序言

語用學作為語言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最早出現于美國哲學家1938年的《符號理論基礎》(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一書中。他認為語用學研究符號與符號解釋者的關系,它涉及對符號的來源,用法及其在行為中出現時產生的作用研究。這一觀點得到了一部分哲學家和語言學家的認可,其中Carnap 認為“如果一項研究明確地涉及語言使用者,我們就把它歸入語用學的領域”。從語言學的發(fā)展歷史來看,語用學的提出無疑推動了語言的發(fā)展。因為指示語,前提,會話含義,言語行為,會話結構等是語用學研究的對象,語用學的任務就是對這些成分進行動態(tài)研究。隨著對語用學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們意識到語言學習不僅意味著獲得語言系統(tǒng)如語音,語法和詞匯的能力,而且還必須具備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交際環(huán)境中有效使用語言的能力,這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缥幕浑H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興起于美國的一門與人類學,社會學,傳播學,翻譯學和語用學等學科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學科??缥幕浑H是跨越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際形式。所以作為研究語言使用者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和理解語言的一門學問,語言學與跨文化交際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研究跨文化交際主要是語言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何恰當地使用語言和理解語言,從而有效地避免語用失誤和實現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在外語教學發(fā)展的當今重視交際和語用的關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也是提高外語學習者應用能力的關鍵。下面從詞匯,言語行為,話語結構三方面論述這種關系的重要性。

2.詞匯層面

在外語教學中詞匯的學習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缥幕浑H和語用對詞匯的研究主要體現在詞匯富含的文化內涵,習慣用語和稱呼語的研究。

首先我們來看何謂詞匯負載的文化內涵,由于文化的多樣性,詞匯的理解和使用最能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特征,是文化差異的標志。因此文化負載詞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點和內涵。在中西兩種文化的交流中,無論是文本還是口頭方面都有大量的這一類詞匯,通過學習可豐富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比如在西方以個人主義為主流的社會,人們對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理解體現了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進取和創(chuàng)新;二是獨立做事的能力;三是個人隱私。相反在東方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文化群體中,人們對個人主義的理解通常定義于自私自利,是一個帶有貶義的詞匯。再如英語中經常使用的equality 一詞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其深沉的文化根基。自美國移民時代到國家的建立,追求平等和自由成為了支撐國家的主流文化,無數代美國人為實現這一夢想不斷奮斗,演繹了許多經典的故事,美國獨立宣言明確指出: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is is self-evident truth. (人與生俱來平等是不言而語的真理)。美國歷史上的許多運動諸如五一芝加哥和三八婦女爭取權利的斗爭詮釋了這一詞匯的文化含義。再如landlord(地主)在中西理解上也存在內涵方面的差異,在封建制的舊中國,地主是代表剝削階級,是勞苦大眾的吸血蟲。而在英美國度里地主一直作為土地和財產的主人使用,是一個中性詞,沒有褒貶之意。所以在中西文化價值體系內,個人主義的內涵決定了人們理解上的差異,從而導致了交際和語用方面的失誤,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我們必須把握好詞匯傳遞的文化意義,避免交際和語用中的誤解,真正實現對話語和文本的有效掌握。

詞匯層面的另一特征是習慣用語,簡稱習語。習語是一種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語言,有鮮活的生命力或口語性,讓人口口相傳,意思明確。習語和典故在語用和跨文化中所表現的作用十分明顯,這是因為習語是植根于其民族文化中,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明畫面,富含文化的多樣性。例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雞蛋里面挑骨頭等等。下面以中西典故的表現來論述其特點。一般說來,英語典故結構比較靈活,可松可緊,有長有段。長者幾字,十幾字,乃至完整的句子,如“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 (矢志不移,定能成功);”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短則片言只字,如 “Ark” (避難所), “Eden” (樂園)等。相比之下,漢語典故則結構比較固定,多為三字或四字結構,偶有字數較多或單獨成句(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洪洞縣內無好人”等等)。漢語典故絕大多數充當詞或短語,而英語典故除作詞和短語使用外,不少則可作單獨的句子使用。由于中華民族與英語國家在歷史 p地理p宗教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別,致使各自的語言文化帶有顯著的民族色彩。如paint the lily (W.莎士比亞:《約翰王》) 中表示多此一舉,畫蛇添足。 典故中l(wèi)ily (百合花)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歷來顯得格外美麗和高貴,誰要是給百合涂抹脂粉,自然會被看成在做徒勞而可笑的多余的事。再如Pitty Crawley 源出英國作家W.薩克雷(W.Thackeray)的名作《名利場》(Vanity Fair),Pitty Crawley 是小說中一位繼承了一大筆財產而又貪得無厭,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今用來喻指吝嗇鬼,守財奴。

3.言語行為層次

言語行為(speech acts)在跨文化語用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在進行話語交流或書面寫作時應遵循一定的行為規(guī)則,才能達到有目的的言語使用。語言學家奧斯丁(Austin)和塞爾勒(Searle)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無疑為理解語篇或話語奠定了基礎。

根據塞爾勒(Searle 1976,1979)所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有五大分類涉及到人們言語表達的特征。一是指令性特征(directives),它反應說話人試圖讓聽話人去做某事,具體含有請求,要求,命令,挑戰(zhàn)等特點。二是承若性(commissives),它表示說話人對某一將要發(fā)生的事件承擔責任,如擔保,保證,發(fā)誓等。三是表情(expressives),表達說話人的各種情感,如祝賀,歡迎,同情,憤怒等。四是宣告(declaritives),表明說話人的語句導致事物或情景的外部條件的產生或改變,如命名,主持,辭退,辭職等。五是表實(representatives),說話人對一個陳述的真實性表達自己的信念,如肯定,報告,假設,總結等。事實上,由Austin 和Searle 倡導的言語行為理論是迄今為止跨文化研究者們所選擇的最為普遍和頻繁的研究領域之一,他們就同一種言語行為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中具體的表現形式和差異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盡管這些研究的語料來源還往往局限在書面完型填空(written discourse-completion)等形式,但是這些研究還是解釋了言語行為理論在不同文化中的變異(何自然,2004)。下面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芝加哥的獲勝演講為例分析言語行為的五個方面特點,從中領會話語的文化和語用含義。

1)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這句話表達了演講者對新生一代的肯定,駁斥了現代一部分人持有的對年輕人的錯誤評價和偏見,激勵了青年一代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信心和力量。屬于表示性特征(representatives)。

2)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a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to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for 221 years―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 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 在句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演說者對人們發(fā)出的重要信息:國家面臨的挑戰(zhàn),民眾的呼聲,社會的建設。說話者應用得體的言語行為號召人民為建設國家發(fā)揮光和熱,體現了一種團結和民主的精神。屬于指令性特征(directives)。

3)Sen. McCain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that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I congratulate. 句中的言語行為道出了說話者對參議員在競選中所作的努力和犧牲,是演講者流露情感的真實寫照,屬于言語行為的第三個功能特征―表情(expressives)。

4)It drew strength from the not s0-young-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and from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 and organized 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e earth. 句中蘊含了說話者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與義務,是表達承若(commissives)的言語行為。

在以上的言語表述中可以看出說話者的語言使用風格和隱含的話外之音,言語中在傳遞某些信息。第一段中提到的年青人是指80后的一代,然而卻喚起了人們的歷史記憶,如60到7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運動以及之后的社會變革等。第二段和第四段對美國社會所體現的價值觀如進取p開拓創(chuàng)新p民主等都得到了反應??傊?言語行為中滲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4.話語結構方面

中西文化的不同價值觀往往影響著話語的結構,換句話說,組織信息和表達信息的方式會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西方人尤其美國人在構建語篇的過程中經常把總結性的話語放在語篇的開頭,對所陳述的觀點有開門見山和主題鮮明的特點;而漢民族的話語結構則表現出一種含蓄的特點,在語篇結構布局上先提出理由,然后得出結論,也就是遵循因為―所以的話語結構。產生這樣的差別是東西文化歷史發(fā)展的結果,英語句型結構更精確,更有邏輯性,而漢語句型結構則較模糊,更有主觀性,這一點是與西方開放的、分析性的文化及中國主觀的、天人合一性的文化是分不開的。在英語教學中有必要介紹一些文化知識,這將有助于學生提高他們的語言和交際能力。下面就中西話語結構的差異是如何影響交際的活動作一比較。

以上的話語交際特點所表現的文化差異有助于我們對語用和跨文化的學習,同時也要意識到隨著當今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滲透,對話語的理解要有靈活性和針對性。

5.結論

外語學習是語言與文化學習的過程,是用人類語言反應文化的過程。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學習應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所在,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所帶來的困惑一定會在先進的教學理念中得到解決。外語教師不僅要具備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和知識,而且更要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Carnap, R. 1948.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