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政治哲學的框架范文

政治哲學的框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政治哲學的框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政治哲學的框架

第1篇:政治哲學的框架范文

三種理解模式的爭論

客觀地說,政治理論研究模式是起點,歷史主義政治哲學、概念史的研究模式是它的發(fā)展及反思的結果,并共存于當代政治哲學之中。一般而言,人們對基本概念的興趣往往來自于個人境遇、實踐經驗或制度理想,而非這個概念的理解史。這決定了人們需要借助理性及政治理性的思維方法來“理解”基本概念。政治理論研究模式應運而生,它通過設置和修改某些假設、增加一定的概念設定、采取特定的推論演繹、借助格式化的理論圖式等方法塑造政治概念。當理性重建遭遇歷史時,“歷史重建者”就粉墨登場了。正如洛夫喬伊所言,大思想家和經典文本中對基本概念的闡釋不一定具有社會代表性,它們與常用的政治和社會用語之間很可能缺乏鉤稽。在這里,歷史主義政治哲學和概念史研究的出現(xiàn)就再自然不過的了。只不過前者更加偏重古典政治哲學的傳統(tǒng),主張放棄當代政治哲學,反對當代政治哲學對“哲學技術”和“現(xiàn)代宇宙觀”的迷戀,進而回到樸素的古典時代;而后者則試圖從歷時性和共時性角度考察政治概念,既關注概念的自主的歷史演進及其歷史語義的嬗變,又注重這一過程中不同階段概念涵義與其“大環(huán)境”(社會背景、語言形態(tài))和“小環(huán)境”(文本的語境、作者的意圖、作者的行為等)之間的因果關系。需要指出的是,不論是理性重建還是歷史重建,從它們的思維方法看,政治理論研究模式是“化約主義”的,而歷史主義政治哲學和概念史的研究模式則是“復雜主義”的。政治理論研究模式強調對統(tǒng)一的政治觀點的論證,往往具有明顯的學理范疇和基本框架,政治概念的歷史理解在相應的論證框架內才具有意義,這種融入和應用體現(xiàn)為對歷史理解的化約處理。如約翰•羅爾斯提出:“政治觀點是關于政治正義和公共善以及哪種制度和政策更好地促進政治正義和公共善的觀點。”[8](P.5)為此,“思考關于正義這樣一種政治觀念:它試圖對這些價值做出合理的、系統(tǒng)的和連貫的說明,試圖弄清楚,這些價值如何被組織起來以便應用于基本的政治和社會制度。政治哲學的大部分著作(即使它們歷史悠久)都屬于一般性的背景文化的一部分?!迸c此相應,政治理論研究模式的學理范疇和基本框架大都是在政治人性的基礎上,從政治理性和政治道德出發(fā),逐漸形成政治平等、政治自由、自由民主等政治生活的規(guī)范標準,并建構以政治公正(或正義)為鵠的的政治權力和政治權利的協(xié)調關系,由此通向更加文明的政治生活狀態(tài)[。與此不同,歷史主義政治哲學和概念史論認為歷史理解是復雜的,而將復雜性因素化約或者進行簡單化處理,并不能真正建立一致的概念解釋的邏輯體系,概念框架不同于政治學說、政治理論及其背后的政治理性框架。他們主張歷史理解成為一種概念解釋的歷史主義意識,要用歷史的方法而不是哲學的方法來研究思想史。由此才催生了復雜主義,即從基本概念歷史理解的歷史特性出發(fā),展示它的具體性、過去性、變動性、復雜性和多樣性。這就要求在研究方法上重視任何歷史理解都是發(fā)生在具體時間、具體地點和具體氛圍中的,盡量按照過去的樣子來理解過去,不能在不斷變動的時間之上建構絕對的一致性,應該承認歷史理解受到史料的制約而具備未知的復雜性,不能用固定的、單一的、整齊的模式對待歷史。就概念分析的相關度而言,歷史主義政治哲學與概念分析的關系較為薄弱,而政治理論研究模式和概念史研究模式都較為重視政治概念的分析。

政治概念的歷史理解有兩個基本要件:概念分析與歷史分析。盡管歷史主義政治哲學十分注重歷史分析,但是它對于概念分析的態(tài)度卻不太明確。這并不是說歷史主義政治哲學沒有政治概念的分析,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歷史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旨趣較為宏大。其核心“是古代與現(xiàn)代之間永無休止的斗爭”。而施特勞斯更明確指出:“‘政治哲學’這一措辭中,‘政治的’這個形容詞與其說指明一種主題,不如說指明一種處理的方式;從這一觀點出發(fā)……‘政治哲學’的首要涵義不是指以哲學的方式來處理政治,而是指以政治的或大眾的方式來處理哲學,或者說是指對哲學的政治指引。”[就此而言,政治理論和概念史的研究模式都更為重視概念分析。政治理論的概念分析致力于發(fā)現(xiàn)某種受到普遍認可的概念意涵,反對存在本質上是爭議性的政治概念。韋伯提出的“理想類型”正是對政治概念存在最佳解釋的有力論證,它試圖通過引入一項邏輯大前提來從另一個幾乎無限復雜的現(xiàn)實中抽象出內涵的精神構造,并在剝離概念的價值負載同時強調概念僅僅是用來分析的工具。同時,他們認為對抗和分歧對把握概念的本質是重要的,但并不意味著有什么“本質上”有爭議的概念。對概念史研究模式而言,概念分析更是其核心。它的一切研究都是圍繞概念展開的,是純粹的概念分析。即便是近年來出現(xiàn)了其與社會史、政治史合流并逐步關注現(xiàn)實政治的傾向,它的出發(fā)點也是概念分析。概念史研究模式的概念分析認為,“概念,就像個人一樣,有著自己的歷史,并且鐫刻著無法磨滅的歲月風霜”。其意在使“人們遠離那種靜態(tài)的、非歷史的‘概念分析’事業(yè),而走向一種更為動態(tài)的、歷史主義的、強調‘概念變遷’和‘概念建構’的‘概念史’?!保塾纱丝梢姡驗檎卫碚摵驮跉v史分析上的態(tài)度不同,所以它們二者的概念分析并不是一致的。就研究模式的邏輯而言,三種研究模式也各有千秋。其一,政治理論研究模式中,研究者一般以經典文本對概念的界定為題材,分析它們的內涵以及相互之間的傳承、發(fā)展和影響。他們一般認為不同的歷史理解都是針對某一政治概念的若干相同基本問題的思考和解答,而集中最多思考和解答的政治概念就是基本政治概念,包括自由、平等、民主、正義、共和、權力等等。這些基本政治概念的根本含義是不變的,只是在定義的形成和傳播過程中表現(xiàn)為不同維度、層面和領域的差異。因此,政治概念的歷史理解存在確定的邏輯或體系。其二,歷史主義政治哲學與政治理論研究模式在歷史理解的結論方面恰好相反,認為探索“政治現(xiàn)象的本質以及最好的或公正的政治秩序”必須“面對過去思想的正確性”[。它繼承了歷史主義的“歷史意識”,但并不同意歷史主義的價值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歷史主義政治哲學認為歷史理解存在“顯白”和“隱喻”的表達方式,這使得政治知識和政治意見同時存在歷史理解之中,它的任務就是從政治意見之中遴選出政治知識。繼之,有關政治概念歷史理解的政治知識也有“獨立的”和“傳承的”之分,而歷史主義政治哲學旨在探究前者的研究模式。其三,概念史研究模式強調“概念史”真正體現(xiàn)了政治世界(即政治生活及其歷史發(fā)展)的概念特性,提示人們應保持對政治世界的概念爭論及其后果的敏感,它希圖說明政治概念歷史理解的普遍境況。作為人文科學的新分支,“它從歷史的角度考察特定社會語境中的語言運用,探討概念的歷史語義”?!案拍钍吩噲D用自己的方法彰顯其理論假設,即歷史見之于一些基本概念;它分析歷史經驗和理論嬗變的語言表述。不同概念的起源及其含義嬗變,是我們今天認識文化、語言和概念的決定性因素。”其包括了詞語(詞源、詞義)史、概念(概念要義、概念表述)史、范疇(概念場域、概念情境)史、實現(xiàn)(概念運用)史等主要內容。以外,三種研究模式的時間觀亦有不同。政治理論承認政治概念歷史的理解存在“時間距離”問題。對于這種“時間距離”,政治理論研究模式采取以今涵古的態(tài)度,認為概念史的演進就是概念邊界不斷擴大的過程,“時間距離”是在這種概念意義的包涵與擴張中被克服的。而在歷史主義政治哲學的視野中,時間距離是存在的,是政治概念的歷史理解成為可能的基本條件。但克服時間距離并非獲得歷史理解的惟一途徑,我們應該承認時間距離的客觀性,從不同階段的歷史理解中理解政治概念的整體意義。因而,歷史理解的絕對條件意味著歷史語義在理解政治概念所有條件中居于首要地位。與它們不同,概念史研究模式將時間距離作為研究的目的、意義和惟一可能存在的領域,以此反對“教義神話”、“連續(xù)性神話”、“預期神話”和“狹隘主義神話”。這一模式認為,概念史是“歷史的歷史”。由“時間距離”帶來的理解困難并非絕對的,只要真正理解歷史性質的要求,借助那些基本概念存在的時代語境、實踐環(huán)境和意識形態(tài)(或話語)背景,謹慎而持續(xù)地加以探討,就可能描繪出一幅符合基本概念歷史理解的畫卷。換言之,能夠克服時間距離的不可理解性,從而在政治概念的歷史理解與現(xiàn)實解釋之間建立起一些有益的聯(lián)系。

三種理解模式的啟示

對于理解公正的概念史而言,上述三種模式既有關聯(lián),又有不同。它們提出的觀點為我們科學地理解公正概念史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提供了原則和方法。第一,理解公正的概念史首先要具有歷史意識。所謂歷史意識,是指在理解公正的概念史時應將其作為一種意義的“出現(xiàn)”的歷史。具體而言,就是要注意公正的歷史含義及其側重的變化,以認識這一現(xiàn)象為目的,力求重現(xiàn)公正的各種基本意涵。真正的歷史意識反對片面的、孤立的“自我認識下的歷史”和“意識的歷史自我認識”,而主張將二者有機統(tǒng)一起來。一方面,不能離開自由、平等、正義、公正、共和、權力等現(xiàn)代政治術語,離開它們就無法真正回到歷史文本中去思考相應的概念表述和研究題材;另一方面,應該謹慎使用較新的、當前的概念解釋,特別警惕將今人的觀點強加給古人,為了建構政治概念歷史理解的系統(tǒng)性、融貫性、普遍性和永恒性而做出以今譬故、以新取舊的舉動。之所以說概念的歷史是作為一種意義的“出現(xiàn)”的歷史,是因為這一思維將“自我意識的‘近’路和意識的歷史的‘遠’路重合在一起”[15](P.17),就是說“在理性方面,哲學家假設理性闡明了歷史,因為理性屬于要求、任務、義務、調節(jié)概念的范疇,因為一項任務只有在歷史中才能實現(xiàn);在歷史方面,哲學家假設歷史通過某種價值的出現(xiàn)和提高獲得了純屬人的資格,哲學家能再現(xiàn)價值和把價值理解為意識的發(fā)展”[15](P.18)。這種雙重保證和證明體現(xiàn)了歷史意識在政治概念歷史理解中的重要性,它是理性的概念分析和歷史的概念理解的“縫合線”。歷史意識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它能夠通過描繪具體的歷史對象、再現(xiàn)歷史主體的說話方式和語言所指、梳理術語符號的多樣性以及回歸文本當時的詞典(或借助工具書、大眾媒介)等具體途徑和方法加以體現(xiàn)。即便是學術話語或經典文本中的概念分析,研究者也可以借助多種文本的比較和梳理等方式有益于從而形成較為準確的歷史理解,減少主觀臆斷,謹慎避免印證式解釋。第二,理解公正的概念史必須認真對待時間距離問題。按照科澤勒克的觀點:“所有的概念都包含了一種時間上的聯(lián)系結構。根據有多少此前存在的體驗被融入其中,根據有多少創(chuàng)新型的期待內容被納入其中,每一個概念都有著不同的、歷時性的價值。”[16](P.21)存在是有時間性的,亦是有限的。這意味著,“時間總是表現(xiàn)為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種時間性的距離,這種距離由于歷時久遠而成為我們讀解古典遺傳物及古典文本的障礙,它妨礙我們對它們的理解?!保?7](P.129)公正作為基本概念無法在跨越時代的觀念或問題而獨善其身。三種研究模式都承認時間距離的存在,只是在如何對待和處理時間距離的問題上有所不同。不過,不論它們是主張現(xiàn)實超越歷史、古典代替現(xiàn)代還是實現(xiàn)概念史的“串并結構”,它們的任務都在于“克服”時間距離。但是,“時間距離”真的需要克服嗎?對公正的歷史理解不是“死”的素材而是鮮活的創(chuàng)造。在概念的轉換中,歷史理解既在索取意義,又在創(chuàng)設意義。由此可見,歷史理解創(chuàng)造的知識是理解公正概念史的必要條件和真正動力,在這里,時間不再是一種由于其分開和遠離而必須被溝通的鴻溝,并不是某種必須被克服的東西,而是理解的一種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可能性。只有從某種歷史距離出發(fā),才可能達到客觀地認識[18](PP.420~421)??傊瑫r間距離不要被克服,而應被展示,“展示”時間距離中的歷史理解自然就能夠體現(xiàn)概念演進的邏輯,為概念的解釋框架提供“歷史前見”的基本內容。第三,理解公正的概念史需要審慎處理概念與語言符號之間的關系。概念與語言符號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對公正而言,在術語層面它可以與正義、公平、平等、公義、公道等術語相互替換,而其符號形式更是難以枚舉。在政治理論利用統(tǒng)一的符號形式將概念分析的歷史與實踐建構成一個有目的性的解釋框架,這樣就是為什么正義與公正可以不加區(qū)分地被使用且justice成為公正概念的普遍符號的原因。歷史主義政治哲學發(fā)現(xiàn)了“符號”的歷史多樣性,并主張最原初的語言符號反映出最直接和準確的概念意義,而復合與變形的語言符號則不可避免地具有“隱喻”的性質,因而需要甄別。概念史研究模式則力圖從語言學、認識論、符號理論等學理層面上區(qū)分“符號”和“概念”。顯然,縱然不同研究模式的處理方式不同,但理解公正概念史就必須注重“概念”、“語言符號”及“意義”的相互關系。擇要述之:“一個‘概念’是一個已經‘吸融其被使用時的全部意義語境’的‘詞語’。‘詞語’因而具有‘多種潛在的意義’。而‘概念’則內在地聚合了‘大量的意義’,并且‘與語詞相比,概念總是隱晦而多歧義的’?!保?](P.78)但意義一旦與概念相結合,就從可能的觀念轉變?yōu)橐环N事物的品質。對于作為確定意義的概念而言,語言符號是其標準化存在形式。簡而言之,語言符號具有形式的單純性,卻是復雜的意義合成物;而概念則與之相反,它往往表現(xiàn)出復雜的形式性,卻具有單一的意義指向。例如,“分配正義”概念就是符號相同而具有不同概念意涵的術語,“開始于亞里士多德、消失于十八世紀后期的那個概念,和由約翰•羅爾斯根據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的一些直覺而提出的概念存在很大不同”[19](P.168);而“正義就是給予每個人應該得到的東西”則出現(xiàn)在正義、公道、國家、公權、均衡、平均、公平等很多術語中。顯然,處理好“概念—語言符號”之間此種“復雜—合成”的意義關系是進行政治概念歷史理解的方法論基礎,以符號的一致性證明概念意義的獨斷性,或者以概念意義的復雜性否定語言符號的確定性都是值得商榷的。在這里,符號選擇與概念意義的建構應該具有一致性。第四,理解公正的概念史不能忽視歷史理解的所處的語境。語境主義對政治概念歷史理解的積極意義在于為抽象枯燥的概念的歷史語言理解(例如概念與語言符號)提供了具體真實的理解網絡,從而為發(fā)現(xiàn)或重建一套完整的概念語匯、意義結構及與之配套的語詞符號的概念分析結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語境主義認為:“歷史都以高深莫測的方式,融合了經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經驗的厚重語境與對這一語境的含義極為重要且常常高度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活動,它既力圖理解那種語境,又力圖促進或阻撓其中的某些特定目的?!保?0]因此,語境主義方法的“注意力不應放在個別作者身上,而是放在更具普遍性的他們那時代的話語之上”[21](P.118)。語境主義充分展現(xiàn)出歷史意識、時間距離感與概念意義的復雜性,是“普遍主義”的天敵。正如斯金納質疑“永恒正義”時所言:“不僅在于每一個思想家都是以他自身的方式來回答關于正義的問題,還因為表述這一問題時所使用的詞語在他們的不同的理論中是以如此相去甚遠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的,認為可以挑出任何穩(wěn)定的概念來。不過是明顯的混亂。簡而言之,錯誤在于假定存在著以某一組問題,是不同的思想家都會想自己提出來的?!保?1](P.86)不過,劍橋學派的語境主義并非無懈可擊,它對文本語境的強調時常會被詬病為“相對主義”。

第2篇:政治哲學的框架范文

關鍵詞: 理論學科影響力整體框架

Abstract: Marxist theory disciplines to stud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scientific system of discipline on the whole, is the basic discipline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s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further promote academic research, the Marxist theory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faced with a series of new situations, new problems, such as how the expanding influence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disciplines, and how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disciplinary framework of Marxist theory .Keywords: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Marxism-disciplinary influence

中途分類號:A81

一、提升理論學科的影響力

提升理論學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影響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影響力,是理論學科應用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這一學科建設和發(fā)展的重要目標和根本使命。提升理論學科對國家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和安全的影響力。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旗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當今世界思想文化領域交流交融交鋒日益深入的態(tài)勢,要求我們以高度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推動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著力鞏固在思想理論領域的指導地位,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切實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

二、構建基本原理學科的整體框架

基本原理作為理論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一直面臨一個重要問題:與哲學的二級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的二級學科政治經濟學、政治學的二級學科科學社會主義的區(qū)別何在。如果不能從理論上說清楚這一問題,那么,基本原理就有可能成為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拼湊。如此一來,這一學科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基本依據。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明確基本原理學科的研究對象和整體框架。

一個學科的存在是以自己獨特研究對象的存在為前提的。沒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一個學科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而一個學科的研究對象又是由這一學科所擔負的使命、任務決定的。的使命、任務就是實現(xiàn)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自由、發(fā)展和解放。因而,基本原理學科的研究對象也就是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解放,簡言之,就是人民群眾的解放。就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理論。立足于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解放來展開和理解基本原理的全部內容,是我們開展基本原理研究的關鍵。人生活在世界上,還要受到社會觀念、傳統(tǒng)意識和自己思想的束縛和壓迫。的人學觀和認識論就是讓人正確認識人自身,認識人的精神、本質、價值和作用,認識人的認識產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擺脫自己對自己的束縛和壓迫,真正實現(xiàn)思想的解放,“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三、注重從整體上研究理論

理論由許多相互聯(lián)系著的理論構成,是一個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在創(chuàng)立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所作的一系列理論分析,形成的哲學思想、政治經濟學思想、科學社會主義思想以及其他方面的思想,以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構成了理論整體。從整體上研究理論,必須把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緊密結合起來,深刻把握研究過程與敘述過程的統(tǒng)一。理論學科是整體性和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把握理論學科的整體性,有助于深化對理論學科存在和發(fā)展基礎的認識,從整體上推進理論學科建設。從整體上研究理論,有助于全面把握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有效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和解釋實際問題,不斷推進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既是理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xiàn)其功能和目標的主要平臺。必須把理論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緊密結合起來,實現(xiàn)同步推進、共同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內外形勢發(fā)生新變化,高校改革發(fā)展出現(xiàn)新情況,青年學生成長呈現(xiàn)新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任務越來越艱巨繁重。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規(guī)律,增強課程的說服力、感染力、親和力,而且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培養(yǎng)造就一支具有較高理論素養(yǎ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

實現(xiàn)理論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共同發(fā)展,既要求強化學科意識,培養(yǎng)學科研究和建設的整體意識,還要求從宏觀角度通盤考慮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的整體建設,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建設統(tǒng)一于理論學科建設。應充分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和內容的整體發(fā)展方向,以及課程所強調的科學原理與科學精神的統(tǒng)一、理論運用與理論發(fā)展的統(tǒng)一。

四、明確中國化研究的知識基礎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基礎,這一知識基礎使得這門學科具有顯著的獨特性。在這方面,理論學科還不夠完善。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知識基礎,努力構建獨特的知識體系,是當前理論學科建設的緊迫任務。只有完成好這一任務,才能充分發(fā)揮理論學術創(chuàng)新和服務社會的功能。

第3篇:政治哲學的框架范文

作者:吳海龍 張雁華 單位:銅陵學院 銅陵市第二中學

如果說科學的說教是為了知識傳授,那么哲學的說教就是為了啟迪智慧。因此把哲學視為一種知識體系,以此種方式看待哲學,必然陷入認識上的誤區(qū)。主要體現(xiàn)在:把哲學內容當作終極真理;把哲學教學看作是真理傳授和知識灌輸。二是哲學意識形態(tài)化。哲學作為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哲學不等于意識形態(tài),哲學是對政治生活進行批判性反思。如果把哲學納入現(xiàn)實的政治生活,勢必導致不是把哲學變成政治的“婢女”,就是把哲學當作政治的附屬品。以這種方式對待哲學,必然導致哲學教學只注重政治化的說教灌輸,結果把本來屬于解放人們頭腦的“智慧之學”變成了桎梏人們頭腦的抽象教條和僵死的概念,哲學在現(xiàn)實中變成了“大套話”和“大空話”。(3)哲學哲學教材體系問題。由于受到前蘇聯(lián)政治理論教育方式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的理論教科書一直陷于教條化和本本化的陰影中,原本極其豐富的哲學到了我們的教科書里就被化為“概念+原理”的簡單模式,教材內容較為陳舊,主要局限于四大模塊,即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哲學味不足而說教味有余,在各個方面都沒有及時反映當今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沒有完全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精華”。

雖然哲學遭遇冷落,哲學教育處于低谷,但我們也不是無能為力,應當借助綜合的力量,通過哲學教學改革,重新樹立哲學的威望。1.加強哲學學科建設。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高校要想在異常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通過特色化來挖掘自己的生存空間,取得競爭優(yōu)勢。因此在這種形式下,高等教育在有意或無意的情況下制造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離,在求真與求善中高舉功利導向和物質追求,促進了自然科學的長足發(fā)展,旁落了人文學科的建設;在一定時候也促進了高校的發(fā)展,卻忽視了高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哲學作為基礎性的人文學科,是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因此,加強以哲學為代表的人文學科建設,促進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融合,對于高等教育的全面、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一是加強哲學的學科意識,嚴格地按照哲學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學問,整體研究和揭示本學科的研究對象、基本原理,基本規(guī)律、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識,建構本學科的科學體系。二是建立“課學研”一體化建設體制,即指建立“課程建設、學科建設、理論研究”一體化的哲學學科建設體制。也就是建立將“哲學課程建設”、“哲學學科建設”和“哲學理論研究”三項工作結合起來,一體思考,一體規(guī)劃,一體實施,一體檢查和評估的體制和機制,以便使這三項工作協(xié)同運轉,形成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建設合力。三是實行哲學學科隊伍建設的“兩家”模式。即是指擔負著科學研究和講好課程“雙重任務”,應以培養(yǎng)“哲學理論家和哲學教學專家”為隊伍建設的理想目標。2.走出哲學教學的認識誤區(qū)。首先,走出知識傳授的誤區(qū)。如果把哲學當成現(xiàn)成的知識去傳授,或許可以教會學生一些哲學概念,但卻不能教懂學生哲學為何物,因而也不可能讓學生做真正的形而上學之思。從本質上說,哲學不是“知識總匯”和“終極真理”,哲學本身不能給人以知識,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欲求,它不滿足已有的東西,總是不斷探索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哲學在于尋根究底,在于創(chuàng)新意識,在于培育德性,從而為人類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所。所以哲學教學必須回歸哲學的本性,以哲學的方式對待哲學,承繼哲學的反思、批判與創(chuàng)新精神。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2]61這一規(guī)定內在地蘊涵著哲學實踐的品格,它意味首馬克思哲學不墨守成規(guī),而是一種批判活動,不提供關于世界的終極真理,而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深刻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哲學自身的價值,哲學教學才會富有成效。如在教學方式上,可以采取討論式或啟發(fā)式,啟迪學生的思維方式,轉變審視問題的角度,“化知識為智慧”,化知識為能力和德性,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境界。其次,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誤區(qū)。哲學純粹是哲學,是浩瀚磅礴西方哲學長河中的一個流派,它不是思想教育,更不是政治教育。如果把哲學課當作思想政治教育課,那就是把哲學扭曲了,把本真的哲學精神、哲學智慧蒸發(fā)了。雖然哲學有教育的功能,但它不是馬克思哲學的根本功能。正如米•馬爾科維奇所說:“在馬克思那里,中心的課題乃是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問題?!盵3]77因此,哲學是從人的角度去觀察、對待世界,它解決的是人的問題,為普通人的現(xiàn)實生活提供思維方式。哲學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而是通過對現(xiàn)實的批判反思來凈化學生的心靈,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3.重構高校哲學教材體系。

實現(xiàn)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有機融合;必須廣泛借鑒,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大膽融合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西方哲學思想和中國近、現(xiàn)代哲學思想的研究成果,使之升華為教材中的理論內容;必須突出時代性、文化性和繼承性,增強教材內容的理論性、趣味性和可讀性的關系,盡量做到教材內容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當代大學生。完全可以減少哲學原理的相關內容,有必要增加適量的精彩哲學史及原著篇章進入教材,盡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也可以領略到哲學的第一手文本、第一手材料。完全可以從古今中外無數的史實、典故、事件和名人名言中,精選出包含一定哲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讓學生對其進行分析研究,歸納出蘊含的哲理,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提高他們的辯證思維的水平。完全可以增加實踐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們把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感能夠用哲學的方式轉化為所得,將瑣碎的生活事件和學過的哲學理論結合起來思考,深化學生對哲學原理和概念的認識和理解,鍛煉他們觀察和思考的能力,深化理論知識傳授的效果。完全可以突破傳統(tǒng)教材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的條式框架,增加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大膽吸收和借鑒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豐富哲學教材的內涵,讓學生領略到哲學博大精深的理論,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偠灾?,面對哲學教學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我們應該以一種批判的精神,以哲學的方式,走出哲學教學認識的誤區(qū),加強學科建設,改進教材體系,從而讓學生在哲學智慧的殿堂中真正感受美、體驗美、享受美。

第4篇:政治哲學的框架范文

高三政治一輪復習計劃

一、以主干知識為依托,凸顯基礎性

分析2014年高考試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2014年高考試題注重對考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對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核。在對基礎考核中滲透著各種能力考核要求,實現(xiàn)了基礎知識與能力考核的有機統(tǒng)一。

因此,一輪復習的目標:系統(tǒng)復習高中政治全部內容,夯實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網絡,熟稔高考考點。要求:第一輪復習應遵循按章節(jié)或單元從知識要點、重難點、例題講解、練習鞏固、單元檢測、講評的程序進行夯實基本知識。以高考考綱考點為主干知識,重點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相互聯(lián)系與區(qū)別。復習中要學會抓住“點、線、面”,建構起考生自己的知識體系,使學習的知識系統(tǒng)化、明晰化、精確化。要求考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腦子里有一張“知識結構圖”、一棵“知識樹”,做到“點、線、面”相結合。

考生們一定要在平時的學習中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世界、關注我們共同生存的空間。為此,考生要注意平時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lián)網等各種渠道和手段獲取大量的社會信息。在第一輪復習中以掌握知識為主,但也要根據教材知識結合熱點問題進行分析。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對熱點問題及時了解和思考,又可以保證熱點問題的覆蓋面。同時,試題往往利用一些小切口,抓住一個主題或中心形成若干道試題,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考生在第一輪復習中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規(guī)范的答題模式和清晰的答題思路。這一點在綜合考試復習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要注意復習課本的方法和技巧

復習課本不是像剛學習的時候那樣的細致,但也不是簡單的翻一遍,或是單純的背誦一遍,必須要注意方法和技巧。雖說是第一輪復習,但實際上它包含兩遍:

第一,先把課本讀“厚”。具體做法是:結合《2014年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把每一課的知識點都找出來,逐個消化。需要知識的識記,需要理解 運用的知識點,要再通讀一下課本上的相關內容,特別是以自己不理解的重點問題,除了要問老師和同學之外,還要做少量相關的習題。這一遍復習不能留下任何的 知識死角。要下苦功夫細致地復習,時間不夠要抽時間,把識記、看課本和做題有效地結合起來。另外,每復習一個階段要做一套檢測題,檢查一下自己知識點上還 有沒有漏洞,以便及時查漏補缺。

第二,再把課本讀“薄”。根據記憶規(guī)律,過一段時間還要進行第二輪復習,但時間有限,必須找出可行的方法!每進行完一個階段,就要及時地總結一 下,用一個專門的本子,列出這一個階段的知識框架結構,并找出里面重點的知識和自己認為比較難的知識點,以備日后快速有效的復習。同時要做一個習題集,記錄下那些自己做錯的且比較重要的試題,每次考試前都要抽時間翻一下。

三、處理好課內和課外的關系

提醒您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礎比較好,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兩步,并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那就要投入比較多的時間來做好第一步,除了課內要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還要安排好課外時間。比如,要抽出時間記憶知識點和知識框架結構;要抽出時間做一定量的習題;要抽出時間理解和消化課本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在這個時間的安排上,我認為:前一類學生的課外時間投入最好是每天50分鐘左右,而后一類學生的課外時間投入最少要90分鐘,用30分鐘時間記憶,30分鐘理解,30分鐘做題,等到基礎知識牢固了,可以適當地減少課外的時間的投入。那種靠考前突擊記憶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歷次實踐證明:如果平時沒有時間,那么考前更沒有時間,也沒有好的心態(tài)去記憶,政治雖是文科,但同時要把功夫放在平時。

高考政治主要分為: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經濟生活、生活與哲學等幾大塊兒知識內容,主要占分比值分別為生活與哲學占30%,文化生活占20%,政治生活占24%,經濟生活占26%。在政治的考試中,一般失分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知識不能轉化為能力;

2、對題目的理解,答非所問;

3、解題能力欠少學科思維;

4、答題不規(guī)范,無意識失分。在政治的學習中,經濟常識和政治常識,占高考總分的55%。

高三政治一輪復習策略

一、以主干知識為依托

一輪復習的目標:系統(tǒng)復習高中政治全部內容,夯實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網絡,熟稔高考考點。要求:第一輪復習應遵循按章節(jié)或單元從知識要點、重難點、例題講解、練習鞏固、單元檢測、講評的程序進行夯實基本知識。以高考考綱考點為主干知識,重點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相互聯(lián)系與區(qū)別。復習中要學會抓住“點、線、面”,建構起考生自己的知識體系,使學習的知識系統(tǒng)化、明晰化、精確化。要求考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腦子里有一張“知識結構圖”、一棵“知識樹”,做到“點、線、面”相結合。

二、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主導

能力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新課程要求采用恰當方式培養(yǎng)考生的綜合能力,幫助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在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礎上,注重考查了考生運用學科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要訓練考生科學的解題思維,培養(yǎng)考生基本的解題能力。良好的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主要是指導考生解題時能遵循以下思路:閱讀題目;分析題意,確定答題方向和范圍;根據已有的知識判斷問題材料情景有無符合的知識原理;根據題目所給信息,確定應選用什么樣的語言和基本知識原理來表達。

高考中考生失分的原因包括對考點所涉及的知識點梳理的不夠完整清楚,對教材的知識體系把握不夠準確,專業(yè)術語表述的不夠規(guī)范,也缺少對題型的強化訓練。要加強審題和答題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典型習題的訓練和常見錯誤的分類分析,提高考生對試題的分析能力和答題要點的構建能力。

三、關注社會熱點

面對實際問題,運用立場、觀點和方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既是高考的一個能力要求,也是新課程改革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標。

高考試卷以問題為載體,以人類所面臨和關心的現(xiàn)實或重大熱點問題為素材,以發(fā)展為靈魂,突出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人文發(fā)展理念,通過試題引導考生關注社會、關注人與自然、關注國家經濟的繁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輪復習中要拓展考生的政治眼界,關注“熱點問題”。熱點問題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內容,是考試題目設置新情景的原材料。在復習課中,我們把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與反映國內外形勢發(fā)展中的熱點、焦點問題聯(lián)系起來,設計問題,引導考生思考。引導考生走出課堂,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世界,激發(fā)考生學習知識、探究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增強考生的社會責任感,這也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四、復習中滲透探究性學習理念

“探究”作為一種開放式的研究性實踐活動,是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它同時體現(xiàn)了新課改倡導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題目,要求考生具有較強的知識遷移能力,鼓勵考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并富有個性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要求考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體現(xiàn)開放性、探究性以及在探究和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輪復習中要正確認識高考與課程改革的關系:高考應滲透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反映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及創(chuàng)新意識,注重能力和素質考查,注重時代性和實踐性。

高三政治一輪復習資料

1.哲學與生活

哲學就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哲學的任務是尋找光明,在人類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行的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學與世界觀、方法論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所涉及到的問題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問題。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觀點。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xiàn)世界觀。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3.哲學與具體科學

哲學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各種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和反思的一門學問。哲學和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fā)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4.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這一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即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5.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的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它經歷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三個發(fā)展階段。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它包括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類型。

猜你感興趣:

1.高三政治三輪復習計劃

2.高三政治復習計劃范文3篇

3.高三學生政治復習計劃

第5篇:政治哲學的框架范文

近十年來海內外中國哲學研究的新態(tài)勢,總的說來有:方法論的檢討、中國經典的詮釋、出土簡帛的哲學思想研究、從政治哲學的視域研究中國思想、探索中國哲學的內涵及致力于中國哲學的主體性建構等。在這些方面已取得豐碩成果。此外,儒學與當代、儒學的宗教性、《周易》、佛教、道家與道教、宋明理學、明清之際與清代學術、現(xiàn)當代新儒學思潮等,已成為熱門或顯學;三《禮》之學、名家與漢語語言邏輯哲學、中國政治法律哲學、生態(tài)環(huán)境哲學、和諧思想、身體觀、身心平衡論與心理調節(jié)學說等,正進入重新探討的階段并不斷深入。

從學界最近幾年的研究成果來看,當前國內外中國哲學研究的前沿、重點與熱點問題或領域有:

第一,關于方法論的檢討或反思。許多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從不同視角,積極檢視以西方現(xiàn)代化理論、啟蒙理性、西方社會科學方法等來研究東方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及學術文本的局限性,借鑒海外中國學家(或漢學家)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史的經驗并檢討其得失,總結中國哲學學科創(chuàng)建百年來從依傍、模仿西方哲學到逐步建立起學科自主性的經驗,研究哲學與史學、哲學史與思想史路數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試圖摸索、建構更切合東方、東亞或中國哲學的方法學系統(tǒng)。

第二,中國經典的詮釋成為主潮?!敖浀湮谋尽枷雽W術”兩者之間,有一定的思想空間和語言張力,關鍵是時代背景及學者們的學術方式或思想理路。由于中國典籍的豐富、深刻與遠久,由于時代性問題的凸顯和學者的理論自覺,由于中西之間的學術、學者的交流與對話,經典詮釋的問題是近年來海內外中國哲學研究的焦點之一。

學界引進伽達默爾詮釋學方法或胡塞爾現(xiàn)象學方法等,同時思考自身的詮釋傳統(tǒng),加強了中國經典詮釋的方法學研究。而當前大家關注的經典詮釋問題不僅包括經典詮釋的方法或方式問題,也包括經典詮釋方面有哪些人士做了哪些重要工作;不僅包括現(xiàn)代中西方學者對中國經典的詮釋,也包括古代中國學者與近代西方學者對中國經典的詮釋;不僅包括西方經典詮釋學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的結合,也包括中國固有之經典詮釋的歷史與內在理路。

中國的哲學經典汗牛充棟,在傳統(tǒng)宋學、漢學的基礎上,如何借鑒西方、日本學者的微觀研究,以深入探討儒、釋、道三教及諸子百家的文本及其注疏的衍變細節(jié),闡釋其間所反映的不同時間、地域之學者的創(chuàng)造性解讀及外域文化的影響,是極有價值的。特別是,經典文本與傳統(tǒng)的民間社會生活,與傳統(tǒng)政治法律制度的關聯(lián),經典文本在東亞地區(qū)的互動與發(fā)展中所獲得的不同意蘊,經典文本的東西方翻譯史,印度與中國佛教的傳播及發(fā)展,近代中、西、日詞語或范疇的格義與互釋……這些都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并且不斷深入和細化。

還要說明的是,當前中國學者更加重視國學即中國傳統(tǒng)學問或學術,突出了文史哲不分家的綜合性,尤其是重視對經學或某一單經的閱讀與研究,并注意在傳承歷史與面向未來、面向世界與建構自我的意義上去培養(yǎng)后學。有關儒家、道家、佛家經典等的詮釋,要花很大的氣力,要有扎實的學術功夫和厚重的思想涵養(yǎng),需要一代代學者的努力與傳承。隨著時代的步伐與對生活意義的開拓,學者們也將進一步創(chuàng)造性地闡發(fā)經典的現(xiàn)代意義與價值。

第三,從政治哲學的視域研究中國哲學。中國古代的社會政治論總是與中國古代的天道論與人道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目前哲學界非常重視中國政治哲學的研究,尤其是以西方政治哲學、正義理論來分析研討之。、自由主義與傳統(tǒng)主義的對話,社會結構的變遷與社會秩序的重建,政治與法律問題的凸顯,現(xiàn)代政治學、倫理學的挑戰(zhàn),都激發(fā)了本學科同仁去加強對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的疏理與闡釋。

中國古典政治哲學不僅僅重視價值或古人所謂的“義理”,而且重視公正有效的社會政治、法律之制度架構或制度建設??梢哉f,典章制度、各類文書即使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哲學”,但典章制度之學也一直是中國學術的重心之一,這些在儒家經典以及后來的大量史料或文獻中可以得到印證。中國古代哲人的政治觀念與制度追求,歷代政治哲學思潮尤其是明清與民國時期的政治哲學思潮的產生、發(fā)展及其變遷與影響,現(xiàn)代政治哲學的基本理念與中國古代政治觀念的差異、會通、超越等,這些都已成為學界的難點問題,富有挑戰(zhàn)性。

第四,出土簡帛的哲學研究仍然是熱點。王國維先生有“二重證據法”之說,即地下材料與傳世文獻的相互印證。上世紀90年代出土的湖北荊門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的一批楚簡,其哲學思想非常豐富,尤其關于孔門七十子、戰(zhàn)國儒道諸家的資料彌足珍貴。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山東臨沂銀雀山漢簡、湖南長沙馬王堆漢簡與帛書、河北定州八角廊漢簡,學術價值頗豐。以上簡帛文獻是研究先秦兩漢諸家學說之流變、先秦兩漢中國人之宇宙觀念與倫理思想的寶貴資源。

另外,云夢睡虎地秦簡、江陵天星觀楚簡、江陵九店楚墓、江陵張家山漢簡、荊門包山楚簡等,有很多關于當時民間信仰及官方法律文書的文字。2006年,湖北的考古專家又在云夢發(fā)掘出一批漢簡,基本上是法律文書,與睡虎地、張家山的材料相呼應與補充,而且還有類似《說苑》一類的書。我國有深厚的法律文化傳統(tǒng),值得我們重視,希望哲學界與法學界聯(lián)起手來研究。歷史上觀念、制度與民間習俗的相互聯(lián)系及其具體內容,也應是哲學史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意味著我們日益重視價值觀念的生成及其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

第五,宋元明清學術一直是中國哲學界的研究重心。這一研究在上世紀前半葉就很發(fā)達,這是由于宋明理學與清學的巨大成就及二者的內在聯(lián)系,由于宋明理學較前代學術呈現(xiàn)出了更高的哲學形式、哲學意味所致,另外也有時代較近、存世文獻充裕等原因。

宋明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有宋明理學的哲學范疇、哲學體系,學術人物與學術群體,派別師承和學術流變等。另外宋明理學的民間化、官學化與明清新哲學的興起也日益受到學界重視,比如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的明清哲學研究,就特別重視“宋明—明清”哲學的演變及其現(xiàn)代性之動向,蕭萐父先生、許蘇民先生與年輕學者吳根友等教授的研究成果頗有創(chuàng)見和學術影響。但也有不同學者的挑戰(zhàn),質疑侯外廬——蕭萐父先生的“明清之際早期啟蒙”說,質疑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乃至清代戴震與宋明儒學有根本區(qū)別之說,也有專家質疑清代以“禮”代“理”之說。由于宋明儒學的復雜面相和思想成就,并且歷史上也深刻影響了整個東亞世界數百年,所以宋明學術與佛家、道家、文學、科學、商業(yè)、政治等的相互關系或聯(lián)系,宋明理學在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東亞國家或地區(qū)的民間傳播及當地朱子學、陽明學的復雜性,宋明思想的東亞影響、不同走向以及與當時西學的結合,都已成為重要的考察對象或研究內容。在一定意義上,宋明儒學本身所具有的現(xiàn)代性還需要重新探討。

第六,探索中國哲學的內涵與特色,確立起中國哲學的主體性。近年來海內外中國哲學專家特別關心中國哲學的真實內涵與自我形式或方式,注重研究中國哲學的宇宙論與形上學,研究中國人的思維、情感、行為方式與語言方式中的哲學問題與學說特色。

對此,我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一書中,曾綜合海內外專家們的見解,總結出中國哲學的某些特色:中國哲學沒有西方哲學中的上帝與塵世、超越與內在、本體與現(xiàn)象等絕對二分的構架,而是堅信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間不是彼此隔礙的,而是彼此包涵、相互依存、相成相濟的,人在天地之中可深切體認宇宙自然蓬勃生機、創(chuàng)進不息的精神,進而產生了一種個人價值的美與善。

粗略言之:①“中國哲學的氣論是自然生機主義的”;②“中國哲學把宇宙看成是創(chuàng)進不息、常生常化的”;③“中國哲學有天、地、人、物、我之間的相互感通、整體和諧、動態(tài)圓融的觀念和智慧”;④“中國哲學重視存在的體驗、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著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與實踐功夫的達成”;⑤“中國哲學實踐性強”;⑥“中國哲學有自身獨特的概念、邏輯、理性”;⑦“中國哲學中,道、誠、仁、性、理等本體既是外在的又是內在的,因而在中國哲學中,天人之間、形上形下之間、價值理想和現(xiàn)實人生之間是沒有鴻溝的”等。

中國哲學或中國哲學之思的這些本原特征,都說明應該“在與西方哲學的比照、對話中,超越西方哲學的范疇、框架與體系的束縛,確立起我們中華民族的哲學傳統(tǒng)、哲學智慧與哲學思維的自主性或主體性”。學界提出中國哲學的“主體性”或“自主性”這個問題,當然不是去排斥西方哲學或非中國哲學,猶如提出飲食的個體健康、個體選擇問題不等于排斥飲食或反對飲食,不畫地為牢、作繭自縛是常識,我們當然不能陷入因噎廢食和中西對立與隔絕的陷阱。

第6篇:政治哲學的框架范文

第一,關于方法論的檢討或反思。許多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從不同視角,積極檢視以西方現(xiàn)代化理論、啟蒙理性、西方社會科學方法等來研究東方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及學術文本的局限性,借鑒海外中國學家(或漢學家)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史的經驗并檢討其得失,總結中國哲學學科創(chuàng)建百年來從依傍、模仿西方哲學到逐步建立起學科自主性的經驗,研究哲學與史學、哲學史與思想史路數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試圖摸索、建構更切合東方、東亞或中國哲學的方法學系統(tǒng)。

第二,中國經典的詮釋成為主潮?!敖浀湮谋尽枷雽W術”兩者之間,有一定的思想空間和語言張力,關鍵是時代背景及學者們的學術方式或思想理路。由于中國典籍的豐富、深刻與遠久,由于時代性問題的凸顯和學者的理論自覺,由于中西之間的學術、學者的交流與對話,經典詮釋的問題是近年來海內外中國哲學研究的焦點之一。

學界引進伽達默爾詮釋學方法或胡塞爾現(xiàn)象學方法等,同時思考自身的詮釋傳統(tǒng),加強了中國經典詮釋的方法學研究。而當前大家關注的經典詮釋問題不僅包括經典詮釋的方法或方式問題,也包括經典詮釋方面有哪些人士做了哪些重要工作;不僅包括現(xiàn)代中西方學者對中國經典的詮釋,也包括古代中國學者與近代西方學者對中國經典的詮釋;不僅包括西方經典詮釋學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的結合,也包括中國固有之經典詮釋的歷史與內在理路。

中國的哲學經典汗牛充棟,在傳統(tǒng)宋學、漢學的基礎上,如何借鑒西方、日本學者的微觀研究,以深入探討儒、釋、道三教及諸子百家的文本及其注疏的衍變細節(jié),闡釋其間所反映的不同時間、地域之學者的創(chuàng)造性解讀及外域文化的影響,是極有價值的。特別是,經典文本與傳統(tǒng)的民間社會生活,與傳統(tǒng)政治法律制度的關聯(lián),經典文本在東亞地區(qū)的互動與發(fā)展中所獲得的不同意蘊,經典文本的東西方翻譯史,印度與中國佛教的傳播及發(fā)展,近代中、西、日詞語或范疇的格義與互釋……這些都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并且不斷深入和細化。

還要說明的是,當前中國學者更加重視國學即中國傳統(tǒng)學問或學術,突出了文史哲不分家的綜合性,尤其是重視對經學或某一單經的閱讀與研究,并注意在傳承歷史與面向未來、面向世界與建構自我的意義上去培養(yǎng)后學。有關儒家、道家、佛家經典等的詮釋,要花很大的氣力,要有扎實的學術功夫和厚重的思想涵養(yǎng),需要一代代學者的努力與傳承。隨著時代的步伐與對生活意義的開拓,學者們也將進一步創(chuàng)造性地闡發(fā)經典的現(xiàn)代意義與價值。

第三,從政治哲學的視域研究中國哲學。中國古代的社會政治論總是與中國古代的天道論與人道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目前哲學界非常重視中國政治哲學的研究,尤其是以西方政治哲學、正義理論來分析研討之。、自由主義與傳統(tǒng)主義的對話,社會結構的變遷與社會秩序的重建,政治與法律問題的凸顯,現(xiàn)代政治學、倫理學的挑戰(zhàn),都激發(fā)了本學科同仁去加強對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的疏理與闡釋。

中國古典政治哲學不僅僅重視價值或古人所謂的“義理”,而且重視公正有效的社會政治、法律之制度架構或制度建設??梢哉f,典章制度、各類文書即使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哲學”,但典章制度之學也一直是中國學術的重心之一,這些在儒家經典以及后來的大量史料或文獻中可以得到印證。中國古代哲人的政治觀念與制度追求,歷代政治哲學思潮尤其是明清與民國時期的政治哲學思潮的產生、發(fā)展及其變遷與影響,現(xiàn)代政治哲學的基本理念與中國古代政治觀念的差異、會通、超越等,這些都已成為學界的難點問題,富有挑戰(zhàn)性。

第四,出土簡帛的哲學研究仍然是熱

點。王國維先生有“二重證據法”之說,即地下材料與傳世文獻的相互印證。上世紀90年代出土的湖北荊門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的一批楚簡,其哲學思想非常豐富,尤其關于孔門七十子、戰(zhàn)國儒道諸家的資料彌足珍貴。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山東臨沂銀雀山漢簡、湖南長沙馬王堆漢簡與帛書、河北定州八角廊漢簡,學術價值頗豐。以上簡帛文獻是研究先秦兩漢諸家學說之流變、先秦兩漢中國人之宇宙觀念與倫理思想的寶貴資源。

另外,云夢睡虎地秦簡、江陵天星觀楚簡、江陵九店楚墓、江陵張家山漢簡、荊門包山楚簡等,有很多關于當時民間信仰及官方法律文書的文字。2006年,湖北的考古專家又在云夢發(fā)掘出一批漢簡,基本上是法律文書,與睡虎地、張家山的材料相呼應與補充,而且還有類似《說苑》一類的書。我國有深厚的法律文化傳統(tǒng),值得我們重視,希望哲學界與法學界聯(lián)起手來研究。歷史上觀念、制度與民間習俗的相互聯(lián)系及其具體內容,也應是哲學史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意味著我們日益重視價值觀念的生成及其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

第五,宋元明清學術一直是中國哲學界的研究重心。這一研究在上世紀前半葉就很發(fā)達,這是由于宋明理學與清學的巨大成就及二者的內在聯(lián)系,由于宋明理學較前代學術呈現(xiàn)出了更高的哲學形式、哲學意味所致,另外也有時代較近、存世文獻充裕等原因。

宋明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有宋明理學的哲學范疇、哲學體系,學術人物與學術群體,派別師承和學術流變等。另外宋明理學的民間化、官學化與明清新哲學的興起也日益受到學界重視,比如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的明清哲學研究,就特別重視“宋明—明清”哲學的演變及其現(xiàn)代性之動向,蕭萐父先生、許蘇民先生與年輕學者吳根友等教授的研究成果頗有創(chuàng)見和學術影響。但也有不同學者的挑戰(zhàn),質疑侯外廬——蕭萐父先生的“明清之際早期啟蒙”說,質疑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乃至清代戴震與宋明儒學有根本區(qū)別之說,也有專家質疑清代以“禮”代“理”之說。由于宋明儒學的復雜面相和思想成就,并且歷史上也深刻影響了整個東亞世界數百年,所以宋明學術與佛家、道家、文學、科學、商業(yè)、政治等的相互關系或聯(lián)系,宋明理學在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東亞國家或地區(qū)的民間傳播及當地朱子學、陽明學的復雜性,宋明思想的東亞影響、不同走向以及與當時西學的結合,都已成為重要的考察對象或研究內容。在一定意義上,宋明儒學本身所具有的現(xiàn)代性還需要重新探討。

第六,探索中國哲學的內涵與特色,確立起中國哲學的主體性。近年來海內外中國哲學專家特別關心中國哲學的真實內涵與自我形式或方式,注重研究中國哲學的宇宙論與形上學,研究中國人的思維、情感、行為方式與語言方式中的哲學問題與學說特色。

對此,我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一書中,曾綜合海內外專家們的見解,總結出中國哲學的某些特色:中國哲學沒有西方哲學中的上帝與塵世、超越與內在、本體與現(xiàn)象等絕對二分的構架,而是堅信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間不是彼此隔礙的,而是彼此包涵、相互依存、相成相濟的,人在天地之中可深切體認宇宙自然蓬勃生機、創(chuàng)進不息的精神,進而產生了一種個人價值的美與善。

粗略言之:①“中國哲學的氣論是自然生機主義的”;②“中國哲學把宇宙看成是創(chuàng)進不息、常生?;摹保虎邸爸袊軐W有天、地、人、物、我之間的相互感通、整體和諧、動態(tài)圓融的觀念和智慧”;④“中國哲學重視存在的體驗、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著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與實踐功夫的達成”;⑤“中國哲學實踐性強”;⑥“中國哲學有自身獨特的概念、邏輯、理性”;⑦“中國哲學中,道、誠、仁、性、理等本體既是外在的又是內在的,因而在中國哲學中,天人之間、形上形下之間、價值理想和現(xiàn)實人生之間是沒有鴻溝的”等。

中國哲學或中國哲學之思的這些本原特征,都說明應該“在與西方哲學的比照、對話中,超越西方哲學的范疇、框架與體系的束縛,確立起我們中華民族的哲學傳統(tǒng)、哲學智慧與哲學思維的自主性或主體性”。學界提出中國哲學的“主體性”或“自主性”這個問題,當然不是去排斥西方哲學或非中國哲學,猶如提出飲食的個體健康、個體選擇問題不等于排斥飲食或反對飲食,不畫地為牢、作繭自縛是常識,我們當然不能陷入因噎廢食和中西對立與隔絕的陷阱。

第7篇:政治哲學的框架范文

新課程改革后的高中政治知識點對于高中生來講顯得繁多,要求學生通過背誦來強化記憶雖然是一種必然的手段,但是如果在復習的時候學生直接打開課本背個不停,實施求是的講,這種方式雖然有效,但是效果確實很低的,因為政治每個知識點之間都互相有關聯(lián)的,在經濟方面的考察中可以考察到哲學的問題,在政治方面的考察中也可以考察到經濟與哲學的問題,所以,很多學生即使是付出了極大地努力依然效果相當差勁。對框架結構的把握,是文科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步驟,也是有效地學習方法,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就特別的要注重在學生的腦海中構建起知識框架,讓學生從宏觀上來把握好政治學習,這樣學生需要記憶的散亂的知識就變的清晰、有條理、系統(tǒng),在此基礎上還要求再進行進一步的理解和記憶,只有找出層次結構之中的內在聯(lián)系與邏輯,才能使這個框架和結構有意義,成為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

二、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而言,興趣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們通過一定的情感體驗讓人們產生一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然后人們才會愉快并且主動的去探尋、研究,由此可見趣是推動人去尋求知識和從事工作的一種內驅力。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興趣相當重要。前文已經提到,高中政治課程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概念抽象,趣味性少,學生在政治考試中也是閉卷考試勢必要背誦大量的要點,這樣學生不僅會感到政治枯燥,甚至會感受到政治在扼殺自己的思維,當然,處在人生發(fā)展黃金階段的高中,學生情緒復雜、情感豐富,并且對外界知識的渴求欲望相當強烈,但是由于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等因素難免會出現(xiàn)逆反心理等,為此,教師要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不能用背誦來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而是要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這樣才能達到一種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述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內容的時候,如果教師照本宣讀:

(1)保障各國享有平等和內政不受干涉的權利、

(2)保障各國享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這樣下去,只要是具有正常思維的學生都會對這種教學方式厭倦,因為這種教學的方式是在是無聊,他們又不抵制,只能在上課的時候做小動作,交頭接耳,最后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我在教學的時候從從講故事開始入手的,我給學生講了中東茉莉花革命這樣學生很感興趣的事件,通過這場戰(zhàn)爭學生也明白了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性,由此也對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內容產生興趣。學生通過我所講述的案例也在自覺的總結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必要性,對此也立即深刻,只有學生真正搞懂了其中的道理,才會很快掌握了所學習的知識點。

三、時事政治教學多讀報,多討論,切忌讓學生死記硬背

在高考中,政治科目的時事政治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為此,很多教師也專門的抽出時間來講事實政治,同時時事政治也是一門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但是很多教師在講課的時候,由于方法不對,依然讓學生死記硬背,是的本來很有趣的課程變得枯燥無味道。當前高中政治教師存在關心時事政治的現(xiàn)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注重的是課本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將課本知識與實際時事政治相結合,使得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運用時事政治教學工作面臨著重大問題。此外,某些政治教師在引用時事政治時,自身沒有理解透徹相關問題,導致高中政治課堂的教學效率不高。教師缺乏對時事政治的關注,必將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高中政治課程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很多問題均可以從政治角度對其進行思考和探討。當今社會充斥著多種時事案例,每天都會或多或少的發(fā)生一些時事新聞,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加大對時事政治的關注程度,才能確保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夠靈活運用時事案例,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例如,我在教相關法律知識時,通過引用全國首例精神贍養(yǎng)費案例:80歲高齡老人告女兒女婿不管老人的吃穿住行。當地法院根據相關老年人法對其女兒女婿進行了審判。通過引入這個案例,并要求學生對此案件進行客觀分析。對此,我要求學生闡述自己的見解,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靈活運用時事案例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了將課本理論知識與實際政治時事相結合的目的。

四、結束語

第8篇:政治哲學的框架范文

[關鍵詞]:;教學;哲學;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08(2008)1020121-02

引言

如何提高馬克思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一個一直以來圍繞該課程的討論從未停止過的話題,幾次的教材改革目的也是為了學生能更好地接受這門課程,但是改革的方法總是以改革教材為主,而忽視了對教學對象的考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圍繞教材轉。或囿于教材的限制,無法在忠于教材思想的前提下,做到超越教材。要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要使教師的教學產生應有的正面效果。文章的基本觀點是,首先要有課程本身所具有的理論魅力,才可能達到對學生思想的影響。在此基本前提下,文章將從教學目的分析、教學對象分析和教學方法分析等三個方面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教學目的分析

馬克思理論課程到底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教學效果?按照國家教委的教材改革要求來說,就是要讓本課程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歡,終生受益”的課程。理論課程是一門大學生必修的公共課,課程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更加具體一點和更加務實一點。本課程的目的是要通過教學的影響,讓學生成長為一個有社會責任的人。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除了對教材要進行有效的改革之外,還要仔細分析一下該課程的教學對象。因為這門課程不同于其他的具體科學課程,不是重在知識的傳輸,而是素質的提高,但是,也要特注意,素質課程并不是說教課程,要進行良好而有效的素質教育,首先要有知識的魅力。如果理論沒有理論本身應該具有的知識魅力,那么又怎么能夠對學生進行素質的教育影響。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前者,后者即使裝扮得再高尚再美麗,對學生是沒有任何正面觸動的,連觸動都沒有。和談素質的提高呢?相反,現(xiàn)實早就證明,學生對說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極度反感。教學目的不但無法達到,有時候倒是適得其反。

因此,要達到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首要的就是要弄清楚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影響的關系。絕對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甚至割裂開來。兩者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辨證關系。不能孤立地就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緊密地聯(lián)系知識教育的基礎作用。只有明確了這一點才能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既忠于教材又能高于教材,同時,學生也能在理論的知識魅力影響下去思考,那么素質教育的目的也就水到渠成。

二、教學對象分析

明確了這一點之后,文章就從教學對象的角度開始分析這門課程的教學。

首先。從學生的知識結構來說。眾所周知,我國的中學生在高中階段無論文科理科都要接受哲學常識和經濟學常識的教育,而高中的所謂哲學常識和經濟學常識,實際上就只限于的哲學和的政治經濟學,因此作為大學馬克思理論課程的教學對象已經具有了關于這門課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且因為會考或高考的緣故,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已經做了相當多的教條訓練。因此大學的理論課程必須改變教學思路,不能再重復高中的教學內容,而又必須和高中的教學內容保持一定的連接。

第二、教學對象已經具有了自己相對穩(wěn)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那么在教學方法上就不能一味地灌輸。只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要達到預期的影響,就必須從教條的情緒化宣講轉變到知識的理性思辯,使教育回到本真。

第三、學生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網絡化的開放時代,各種信息、各種資料無限呈現(xiàn)。因此在一些關于理論的爭議問題上必須主動面對,促進理論的進步和完善。從而使學生獲得真的知識。并且在真的知識的必然影響下自然而然地提升思想素質。針對教學對象的這些情況,教學思路就要相應地作出調整。下面從體系教學、“所以然”教學和討論教學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三、教學方法分析

(一) 體系教學。由于學生已經具有對理論哲學部分和政治經濟學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了解,因此,在大學的教學中,首先就是把高中分散的知識點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讓學生對該門課程的理論有一個總體印象。在總體理論當中,學生可以看到以前學到的零散的知識點之間的前因后果,這樣有利于學生鞏固在高中階段所學的東西,同時,也正因為如此,教師可以在總體框架的基礎上有重點地講解,而不需要所有知識點面面俱到,全面開花。這是本門課程區(qū)別于其他具體科學課程的特點。這一方面減輕了學生重復學習的負擔和反感,另一方面也使教師能夠有所側重地深入講解和分析重點難點問題。例如在緒論部分,教師首先可以根據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體系這個定義出發(fā),把的整個理論體系做一個分析,從該理論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理論人手,把七章的內容做一個體系貫穿,第一章講世界一般,是總的哲學思想,第二張講人能不能和怎樣認識世界,這兩章是個論證關系,在從第二章的肯定回答中論證了第一章的結論。第三章講社會一般,和第一章是一個前后的推導關系,從世界唯物到歷史社會唯物,第四、五章講資本主義社會,即研究具體的社會,和第三章是一般到具體的關系,而第六、七章講科學社會主義,是第四、五章理論分析的必然結果。這樣就從體系上做了一個全面分析,讓學生把從前學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之間的具體關系弄清楚了。

從緒論的三個內容,即什么是,為什么有,要怎樣對待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的關系是:“為什么有”是為了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的,而“什么是”和“為什么有”都是為最后一個問題服務的,就是要學生認真對待理論。前面文章已經分析過,要達到學生認真對待理論這個教學效果,必須要在深刻理解“什么是”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之后才有的。因此,教學的重點就應該放在“什么是”這個問題上。

(二) “所以然”的教學。高中的哲學常識和經濟學常識教學由于高中階段的教學目的,這兩部分的教學通常都采取應試教學的方法。學生對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知識點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大學的教學過程中就完全有必要進行知識點的“所以然”教學。這樣在充分了解了一個概念或者一條原理的產生原因之后,才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準確把握。例如在講到物質概念的時候,就可以給學生介紹列寧寫作

鍵的是由實踐觀推導出來的馬克思全新的世界觀。而這有助于學生理解舊唯物主義在世界觀上的機械性和唯心主義在世界觀上的主觀性。又如在真理觀問題上實踐標準的提出背景是什么?馬克思為什么宣判資本主義必然會被替代?這跟他的政治經濟學里資本積累理論有什么關系?

(三) 問題討論教學。好的課堂是一個學生和教師充分互動的課堂,而要使課堂有互動氣氛,最好的方法就是問題討論。因此在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設置問題,讓學生討論甚至組織辯論。因為學生本來已經有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常識,開展討論是有可行性的,而且在討論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運用。在課堂上主動引進爭議問題,不遮蔽不掩飾其他學者和學派對理論的批評,因為真理在爭議中越來越明朗,而且也才真正體現(xiàn)了理論的與時俱進。前面已經提到,現(xiàn)在是一個開放的網絡時代,遮蔽問題是一種虛弱而愚蠢的做法。況且理論本身是一個無限開放的理論體系,與時俱進,不斷革新,在時代中經過否定之否定的規(guī)律達到自身理論的完善。課程的教學目的不是維護某個理論,而是要讓學生在明白各種事實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選擇。這也是作為一個教師最起碼的職業(yè)道德。因此不要懼怕爭議和異見。

例如在哲學部分,首先就要提到什么是哲學的問題,由于高中的應試教學,雖然是哲學常識教育,但是與其說是哲學常識,不如說是的哲學常識,因為當問到學生什么是哲學的時候,他們通常的反應就是對哲學的定義,當看到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時。內心五味雜陳。因為哲學本來是最自由的一門學問,現(xiàn)在卻變成了一堆冷冰冰的教條。同樣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政治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按目前的情況看,的經濟學根本不是經濟學的教育,而是政治的教育。這是時代的悲哀,也是教育者的悲哀。

因此,在大學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再重復以前的教條,在忠于教材思想的情況下,設置哲學和經濟學的問題,通過問題擴寬學生的思想視野。例如可以設置諸如什么是客觀?認識何以可能?什么是真?等等經典的哲學問題,擺出各種哲學流派和不同的偉大的哲學家在這些問題上的不同見解。這樣就極大地增加了哲學理論的思辯趣味和理論魅力,又了解了不同的哲學流派,同時又因為這些問題本來就很貼近生活,學生也能進行積極的思考,在不斷的設問中提高學生的哲學抽象思維能力,并且熱愛哲學。

第9篇:政治哲學的框架范文

一、高標準備課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研究考情。必須結合近年高考試題仔細研讀《考試說明》《課程標準》。根據高考題型的設計及難度系數情況做教學案的設計。做到:考點尤其是高頻考點清晰、重難點突出、課堂和課后作業(yè)設計科學合理、練習題精挑細選、單元檢測反復斟酌、熱點材料必須鏈接教材知識點。這樣的教師規(guī)范教學和學生規(guī)范訓練,在考試中的表述也就會科學、合理、專業(yè)。

2.精編學案。高三教師要認真?zhèn)浼毥滩?,備好考點,備透重難點,通過編制教學案,把教學思路展示出來,這個過程可以在備課組內集體完成,也可以單獨進行,但必須超前完成。

3.備好學生。筆者所在學校學生類別多,加之近年來新課改后許多學生對理科有畏難情緒,所以文科生劇增。但基礎參差不齊,學情復雜,所以設有文科尖子班、加強班、普通班、體藝班(美術、音樂、體育等),因此,在一輪復習設計學案時,突出課標要求,夯實基礎,把當堂課的知識點弄清楚、練明白,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的環(huán)節(jié)多,并適當設置梯度,每節(jié)課前檢查要有批語,并給予表揚鼓勵,各類班級和學生之間不進行比較,但要看學生的進步幅度,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

二、高效率授課

課堂教學是整個政治課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尤其新課改形勢下,

課時數減少,時間緊,任務重,課堂教學的高效益顯得尤為重要。必須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向課堂要質量、要分數、要效益。具體分以下幾步。

1.考查教材基礎知識。鞏固基礎知識是一輪復習的重中之重。每節(jié)課用一定的時間對本課基礎知識進行檢查,一方面是對學生課前預習的監(jiān)督,另一方面在檢查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檢查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采用隨機提問,或者書面檢測的方式,或者利用認真設計好的書面練習,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檢查過程中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講解,沒有掌握好的內容適當強化。

2.緊扣主線,突出重點,把握好邏輯聯(lián)系??壑骶€就是教師對于每一個模塊、每一個章節(jié)的知識要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然后給學生講清楚。突出重點即依據考綱,分清主次,凡是考綱給定的知識范圍都是考生應該復習的內容,但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在考綱規(guī)定的知識范圍內,做到抓重點、帶一般,重點知識要重點講,重點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時。把握好邏輯聯(lián)系就是復習要依據教材的特點和邏輯要求,緊扣教材,層層推進,讓學生在學到具體知識的同時,又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方法。如,在《生活與哲學》模塊中的“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時,就首先要求學生必須明白這一框題在整本書中的重要位置?!罢軐W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主要是從哲學與時代的關系入手,說明了哲學的產生是時展的產物,從而說明了哲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接著又著手分析了哲學與以往歷史所產生的哲學有何不同,從而順理成章地得出“哲學的基本特征”。最后說明哲學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創(chuàng)新,合乎邏輯地得出了“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這就從整體上把握了整個新舊知識之間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

3.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學生能力。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儲備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來分析材料、論證材料,從而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學習、去發(fā)現(xiàn)、去領悟,學生在探究中,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將會逐步得到提高,從而也提高了課堂效率。如,我在復習《政治生活》中的《走近國際社會》時,恰逢“中日沖突”升級,于是我創(chuàng)設了分組討論的情境,學生討論熱情高漲,但我在討論不久后馬上給出思考題目:(1)中日兩國沖突的原因是什么?(2)中方為什么會提出嚴正交涉的嚴重抗議?(3)如果日方也向中方表示嚴重抗議,你如何看待?(4)預測一下中日關系發(fā)展趨勢。當他們帶著問題自己去思考、去討論、去探索、去歸納后得出以下課本知識要準備鏈接:國家的權利和義務;國際關系的內容和形式;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利益;我國的外交政策等知識點。

隨后我又結合前幾年國內反日游行過程中的砸車和抵制日貨行為給出“公民應怎樣理國”“經濟生活知識分析抵制日貨

的做法”等問題課后討論……

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展示個性的選擇,也有助于學生縱橫構建立體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創(chuàng)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把時政熱點復習做到位并落到實處,課堂也因此而富有生命活力!

4.強化練習,鞏固提高。針對所復習的知識進行訓練是復習課中非常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因此,每節(jié)課留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通過選擇題和簡答題的形式進行檢測,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進行回顧,達到鞏固知識、深化理解、提高應用能力的目的。當然不是每個模塊和每次都必須這么做,可以靈活運用。

三、關注課后延伸

1.寫出教學反思。每堂課后,教師肯定有所感覺,我哪里感覺特別好,學生掌握了什么,解決了什么,還有什么失誤,及時寫下課后反思或者小結。

2.消化總結,鞏固記憶。要督促學生整理和完善筆記、追憶課堂,鞏固基礎知識,達到熟練掌握;概括總結、形成框架,提高學生宏觀把握問題的能力,并且能夠將知識點前后聯(lián)系。

3.加強練習,提高能力。布置學生課后練習,要精挑細選,找出針對性、時效性強的題目,學會選題、學會改題、學會編題,練習內容更要注重層次性、適度性,講求適度,既要有一定的難度、深度能夠滿足高三的要求,又要有一定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