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學習的重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焦點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對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來說,其焦點問題莫過于學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只有教學過程作用于學生,才能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從課堂教學的根本上來講,教師所關注的焦點問題就是影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反映出來的種種問題,這些問題關系到學生自身的成長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教師做到對課堂教學的焦點問題的有效處理,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關注和諧課堂的創(chuàng)造
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要關注和諧課堂的創(chuàng)造,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關注影響學生學習的外在因素。學生在學習中,有時會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導致精力不集中,在課堂上的聽課效率低,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積極參與等等,使課堂教學的效果也受到了影響。所以要從課堂教學環(huán)境著手,及時排除影響學生的環(huán)境因素,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其次,教師還要重視培養(yǎng)與學生之間的師生情誼,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取得學生的信任,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只有建立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基礎上,才能達到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默契的配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思想還沒有度過叛逆期,往往用喜歡和不喜歡來衡量事情的重要性。所以,教師要用寬容的心態(tài)來對待學生的這個特殊時期,并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同時也要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真正需要,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學在一個良性的環(huán)境下進行,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學習情感體驗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語文教學的要求要更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在具有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的同時,在情感方面也得到愉快的體驗。這種情感可能是在朗讀過程中產生的,也可能在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產生的,還可能是在寫作過程中所要表達出來的情感。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情感體驗,可以及時發(fā)現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及時進行處理。
這種問題一般體現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無法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作出透徹的理解,沒辦法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這時教師要及時發(fā)現學生的這種情感表現,特別是對缺乏語文學習興趣的學生,教師更要關注他們的表現,以作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另外,對學生的寫作也要格外地關注。學生的寫作水平是語文學習水平的一個真實反映,學生在寫作中能熟練運用各種寫作手法以及對修辭的充分把握,是一種對語文知識掌握情況的檢測。學生通過寫作可以將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不僅豐富了寫作的內容,還能讓自己從寫作中得到一種愉快的享受。而對于寫作水平不高的學生,他們對語文知識的掌握不是很扎實,并且在語文學習能力上較寫作水平好的學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們的寫作內容平淡,有時甚至還會認為寫作是一種負擔,他們從寫作中所體驗的情感就談不上愉快了。
針對這些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察覺,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真實情感,并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通過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消極認識,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
三、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所以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學生學習情感上的問題,還是學習能力上的培養(yǎng),都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注,以促進語文課堂教學任務的具體實施。教師要針對教學的內容及時調整教學思路,調動起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合理安排好課堂教學的時間,做好課文的導入,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去探索語文學習的奧秘。在課堂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改變以往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在啟發(fā)式教學中,讓學生養(yǎng)成愛思考、主動探究問題的好習慣。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加以規(guī)范指導,對不良的學習習慣要及時糾正。例如,學生沒有養(yǎng)成預習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對課文沒有一個提前的了解,以至于學生在聽課中找不到重點,精力不能集中,對知識沒有一個深入的理解。所以教師要注意課堂上的引導,讓學生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
四、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關注課堂教學效果
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是教學質量的保證,這也體現了教師和學生的默契配合,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要對學生足夠地關注,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好課堂教學設計,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配合度,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從情感上了解學生,關注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及時察覺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學生在學習中排憂解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只有通過教師不懈的努力,才能讓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取得更好的成效,實現對學生的教育任務。
參考文獻
[1] 汪海燕.語文課堂要“潤物細無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之點滴做法[J].21世紀中學生作文(初中教師適用),2009(08).
關鍵詞:培養(yǎng);初中生;學習語文;興趣;方法
怎樣使學生具有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是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解決的難題,我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的。
一、調查了解,掌握學生的情況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必須了解學生,研究學生。了解每個學生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習慣、興趣、愛好、原有的基礎等各方面情況,是教師能否教好學生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那么,在接受新班級的時候,教師要通過下列途徑了解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況:
(一)摸底檢查。
根據學生以前學習的內容,對每個學生進行語文基礎的摸底檢查。了解學生原有的基礎水平和智能狀況。掌握他們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力圖使今后的教學有的放矢。
(二)填表調查。
從聽說讀寫幾方面,讓學生填寫《語文科情況的調查表》。在聽的方面:了解學生上課是否認真聽講,平時是否收聽廣播等;說的方面:了解學生上課能否用普通話流利回答問題,是否會講故事,是否會根據課文內容說出文章的大概意思等;讀的方面:了解學生有沒有預習習慣,是否經常閱讀報刊、課外書籍,是否上網查閱相關的資料等;寫的方面:了解學生能否獨立完成作業(yè),是否做閱讀筆記和寫日記等。
(三)和學生交談。
通過交談了解學生學習語文學習的態(tài)度、要求,以利于因材施教,改革程式化的教學方式方法。
二、精心設計,教法力求新穎
要使學生對語文學科感興趣,關鍵在于課堂教學設計。教材不同,教法也應該不相同,千萬不要茍同。因為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征,一成不變的教法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因此,對每篇課文教師都要力求以新穎的教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過程的實施中,我就采取多種形式的語文教學方法,如語文案例教學、觀摩教學、現場教學等,改變過去語文教學中方法單一、以言語傳授知識為主的“邏輯演繹”式的教學思路,引入體現“語文知識——活動”的發(fā)展式教學。比如新生入學的第一課,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語文科興趣愛好,我認為教師應該講一講一些關于中外著名人物的語文學習的故事以及偉人關于學習語文的精辟論述、文壇名人的趣聞軼事,古今大師的名言佳篇,中外名家愛好文學的真人真事,以及語文與行行業(yè)業(yè)、千家萬戶、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旁征博引,深入淺出,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求知欲望。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成功與否,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的信心、愛好和興趣。要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引人入勝,教師的課堂教學就必須做到新穎多樣,每一節(jié)課各有千秋,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讓學生在快樂中有所收獲。
通過實踐和調查研究證明:教師注意教法的多樣化,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培養(yǎng)學生好學深思的習慣,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語文課堂提問,是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目的、要求,設計問題進行教學問答和小組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形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語文課堂提問水平的高低,體現一位語文教師教學駕馭課堂能力,也對調動學生積極性、優(yōu)化課堂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一雙手》一文,我就采用了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先提出問題“這是一雙怎么樣的手?”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天下第一奇手”。然后問:“作者是如何具體描寫這雙手的?”這個問題有點難度,要求學生閱讀思考,深入分析,得出答案:運用了視覺和觸覺,從理性上去感知,一層層寫出手的特征。最后,我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這雙手揭示了主人公怎樣的精神境界?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問,使學生很容易理解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培養(yǎng)學生學會預習,鼓勵學生問質疑難
培養(yǎng)學生學會預習語文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分為以下三步逐步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習慣。
(一)要求學生在上新課前要通讀全文一遍。
包括查字典、詞典,解決字、詞、句問題。
(二)教師要求熟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涵。
如在教《理想》一文中,我讓學生放聲自由反復誦讀全文,從中體會文中多的是“是字句”,“使字句”和一連串的“理想是……”、“理想使……”的參差的美、節(jié)奏的美、和諧的美,使理想內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相得益彰。
(三)教師要求精讀課文。
注重提出問題,要求每個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書面提出二到三個問題?;蛳蛲阑蛲〗M,或課堂向教師質疑,看哪位同學的問題提得又多又好,經大家評議當課打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一邊教學一邊探索,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體系。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生疑——質疑——釋疑”,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過程,如果教師不斷地擰緊學生思維的“發(fā)條”,使它轉動起來,就能夠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四、調動內外因素,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一)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學習語文目的的教育。
積極學習語文態(tài)度的形成和鞏固,要建立在明確的目標基礎上。要利用各種形式,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懂得學好語文的重要意義,進而使他們明確學習目的,把語文學習與個人前途、家庭利益、國家四化建設、民族命運聯系起來,為自己學不好語文而內疚、自責,從而激發(fā)學好語文的動機,使消極因素轉變?yōu)榉e極因素。
(二)以語文教師自身的教學實踐激起學生的共鳴,進而感染學生,逐步形成學語文的興趣。
如教師和藹可親的教態(tài),善于控制和表達自己的情感,主動創(chuàng)造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使學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注意,在其樂融融的氣氛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要充分發(fā)揮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輔之以教師得當的教材處理和動情的朗讀引導、恰當而富于啟發(fā)性的提問、清晰美觀的板書等等。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歡迎你上語文課,喜愛語文課,學語文的興趣也將會日益形成和加深。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興趣,始終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隨時都產生新的誘惑。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保持新鮮感,才不斷產生濃厚的求知欲。
參考文獻
[1] 初中語文教程.
關鍵詞: 初中語文 綜合性學習 教學方式
“綜合性學習”是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倡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它通過語文知識、學習能力的綜合及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綜合化,培養(yǎng)初中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大部分老師對語文綜合性學習重視程度不夠。面對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新型的教學方式,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很多老師都有一種無以下手的感覺。如何有效地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成為廣大初中語文教師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就此問題談談看法和體會。
一、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要體現語文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利用語文和其他學科的聯系性,通過學科之間的共性培養(yǎng)初中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但是在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和不足,如:有的內容過于寬泛,成了各科知識大雜燴,毫無中心;或過于追求形式和氣氛,成了課堂表演課;或偏離了學習目標,使教學失去了語文學科的主導地位,使語文課失去了語文味,各種非語文的東西在課堂上“你方唱罷,我登場”。
實際上,雖然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學科的綜合性,但它畢竟是語文學習課。不管語文綜合性學習涉及哪個方面,哪一學科,采取哪種方式,其最終目標都是致力于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例如綜合性學習“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其活動目標是多方面的,包括天文、地理等不同學科內容,這對初中生來說是一個能夠自由遐想的廣闊天地,但應當注意,我們在為學生回顧和展望了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后,其著眼點最終要放在指導他們探究“大自然奧秘”上。如搜集有“大自然”的成語,有關“大自然”的古詩詞、諺語等。我在教這一課時就重點讓他們收集有關大自然的成語和諺語,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資料,興趣大增。特別是學生對民間的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的繪聲繪色的講述,把大家引入了人類早期對大自然的認識中,從而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了人類對大自然現象的認識過程,同時為人類的聰明智慧而驚訝,也正是人類這樣豐富的想象,才造就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通過這次綜合性學習,一方面培養(yǎng)了初中生搜集、篩選和整理資料的能力,提高了初中生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另一方面培養(yǎng)了初中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和探究未知世界奧秘的精神,進而有效提高了初中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并且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的語文性。
二、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要正確處理教師的指導作用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自己設計,組織活動,真正成為綜合性活動的主人。我們既不能大包大攬,更不能放任不管。對于我們來說,這是一項非常難把握的教學內容。目前,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存在兩大問題。
1.教師大包大攬,一切都安排好和準備好,孩子們只是填空的機器。上周,我觀摩了一就節(jié)綜合性學習課,內容是“世界何時鑄劍為犁”,老師制訂了活動方案,活動以知識競賽為主,題目老師早已準備好,內容極為豐富,包括戰(zhàn)爭的故事、人物、書籍和名言等,課上由活動主持人讀題,各小組開始必答和搶答,活動開展得井井有條。這位老師對這次活動可以說非常用心,肯定花了不少時間查閱資料,老師顯然非常累。但是孩子們是很輕松的,他們只要按照老師布置的內容課前積極預習,課前準備好答案,整個教學的課前準備完全由老師包攬。這樣的活動課實際上與以前的課堂教學沒有區(qū)別,起不到提高初中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作用。
2.教師放任不管,布置任務后就不管不問。認為這是充分培養(yǎng)孩子們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這種做法完全忽略了老師對學習的指導作用。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智成長,但知識結構并不完善,還不完全具備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在大量信息中,他們很難挑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并由此得出正確結論。如果我們只做一個旁觀者,一味地追求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育他們的探究精神,則這種先進的教學方法華而不實。例如在開展“菊文化的魅力”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盡管課本提供了“對菊的科學探究”、“一起賞菊、“菊文化探勝”三種活動方案,但這些方案偏大,由于受條件限制,其操作性不強。此時,我們可以把某些方案細化,如專門研究“古詩文中的菊文化”,或者對某些方案進行變通調整,活動效果就會理想得多,否則易造成空洞。這就要求我們準確把握新課標對初中生“主體地位”的理解,不能一味強調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并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三、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要注重活動主體的廣泛性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會學 八步走
文言文是現行中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升學考試的內容之一。因此,認真研究文言文教學,探討符合文言文教學特點的方法和規(guī)律,從而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是每一個教學人員的重要任務。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側重在“講”字上下功夫,教師講,學生聽或記。教師逐字逐詞細解釋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來,講通之后再概括主題思想,再講解寫作技巧。在講授知識時,教師不厭其詳,不厭其細。但我們用課改的精神,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從學生未來的發(fā)展來審視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時,不難發(fā)現,這種方法施教的結果是“學會”。而當今以至未來,知識大爆炸,信息瞬息萬變,科技迅猛發(fā)展,學生僅靠老師教會的知識如何適應?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教學那種少、慢、差、費的做法,變學生“學會”為“會學”。
那么怎么在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會學”呢?
筆者認為文言文的教學可以分為一讀二譯三析四評五練六誦七結八思八步走,老師重在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教給知識,也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一、讀
讀是文言文教學的核心,是學習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是要求讀準字音,特別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異讀與破讀。其次是讀準句讀節(jié)奏,要求在語言層面上通讀文言文,做到停頓正確。再次是讀出語氣和語勢,這樣有利于體會文言文的感情和氣勢,表現出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jié)奏感?!皶x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自能逐漸領會文章的大意。
讀課文一般分五遍進行:
1.教師范讀一遍,讓學生勾畫出重要字詞的讀音和節(jié)奏,何謂重要呢?就是學生不會的,只要是不會的就是重要的,不同的學生重要的內容不同。
2.自己默讀一遍。在老師范讀的基礎上,學生自讀,還有不會的,借助書下面的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音障礙。
3.抽個別學生讀,讓一學生讀時,其他學生認真聽,并對這個學生的讀進行評價,評價可從兩個方面進行,既要指出好的,又要指出學生的不足。
4.全體學生齊讀一遍。目的讓優(yōu)生帶動后進生,讀通課文,讀出課文的節(jié)奏。
5.學生自由朗讀一遍。目的讓全體學生鍛煉朗讀,獲得語感,領會課文大意。
二、譯
老師先教給學生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五個字“留、替、調、補、刪”,留:年號、地名、職稱、器具等,可照錄不翻譯;替:用現代漢語詞語替換古義詞;調:調整倒裝句的語序,如賓語前置、介賓短語后置、定語后置等;補: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語或謂語;刪:刪去不譯的詞,如發(fā)語詞等。然后要求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小組學習翻譯,教師巡回指導,答疑解惑。
學生朗讀時覺得明白了課文的意思,在用筆翻譯時,才感到有許多地方很不順手,一些難詞、難句的障礙橫亙在面前。他們被逼迫著看注釋、查資料、動腦筋、小組討論,問老師。解決問題的自覺性、主動性增強了,咀嚼知識、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諸如文言文的詞法、句法老師這時不必肢解,不必講授了。這樣做的好處是,提高學生整體感知文言文的能力,養(yǎng)成利用注釋,翻查資料,質疑請教的學習習慣。
筆譯之后,讓學生分段分層說說翻譯的內容,再讓別的學生評價、校正,最后教師給予點撥。
教師點撥時,應注意幾點:
1.給予學生肯定性、鼓勵性的評價。
2.學生出現的疏漏之處,訂正時要讓其掌握規(guī)律性的東西。如①單音詞變?yōu)殡p音詞;②補出省略的句子成份;③調好句子的語序;④強調古今詞義的不同。
3.告訴學生:能直譯盡量直譯,但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直譯,直譯不通要意譯。
三、析
析,即分析,就是教師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進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異,一般說來,對那些屬于議論性的文章,可按照論述的邏輯順序進行分析,要分析論點,特別是中心論點。屬于記敘性的文章,可按照敘述的時間先后或空間變換進行分析,一般要重點分析人物和事件。對文學作品,或根據作者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來進行分析,或根據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來進行分析。通過這樣的分析之后,便可進一步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擇要概括文章的寫作特點。
對文章進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點,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論,一定要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四、評
所謂“評”,就是對課文的思想觀點進行評價,目的是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
中學教材選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其藝術性、思想性千百年來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讀書人。其中的思想情操,對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在文言文的教學之中。但由于時代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章中難免有一些消極因素。因此,有必要指導學生學會對課文進行鑒賞、辨別、分析、批判,做到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
對古代作品進行評價,要做到兩點:①要根據作品的實際,抓主要方面;②要客觀、恰當,要一分為二,絕不能脫離作者生活的年代和所處的階級地位,對古人提出不切合實際的要求,更不能以今人的標準去人為地拔高。
五、練
素質教育反對搞題海戰(zhàn)術,因此設計練習要精簡、要抓重點、抓考綱,既做到對學生學習效果有效的反饋,又能舉一反三,鞏固雙基。
六、誦
背誦要建立在對文章的含義和內容理解的基礎上,理解了背誦也就容易了。如果是死記硬背,不僅效果差、記不牢,而且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文言文的教學。文言文的背誦要抓住名篇、名句,采用提綱提示法、 分層分段法,力爭做到關鍵句子當堂成誦。
在背會的基礎上,要讓學生朗誦,有情感地朗誦,真正地走進作者的心靈。
七、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要想取得事業(yè)上和人生上的成功,反思最重要,而總結又是反思的前提,讓學生每學完一課都進行總結。課堂總結不是老師在那里總結,要把“表演權”讓給學生,讓學生總結在本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學會的方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有何體會,感覺有哪些還沒有做到最好,可以采取怎么樣的方法去補救等等。每一節(jié)課都這樣總結,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又可以使學養(yǎng)成凡事總結的習慣,還可以教會學生總結的方法。
八、思
我們經常說教學要進行反思。文言文教學要求我們反思什么?反思我們的備課,反思我們的教案,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課堂機智。通過反思我們能找到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通過反思我們能找到改進提高的辦法,通過反思我們能夠完善我們的教學藝術,通過反思我們能夠成就我們的教師事業(yè)。
透;做法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15—0090—01
英語教材包含著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民俗、風情等許多文化知識,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英語的語言本質和思想內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認識不同國家不同的社會狀態(tài)、政治體制及文化習俗等。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些在這方面的認識和做法:
一、介紹英語詞匯背景知識,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得體的語言,將中西文化在稱呼語、致謝、謙虛、贊揚、關心等方面的表達差異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比如可將英語國家談話中的禁忌歸納為五個字母:I、W、A、R、M。其中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而在中國,與人談話問這些問題恰恰表示著關心、親近和友好,誰遇見熟人不談這些就是“冷漠”、“高傲”和故意制造距離。許多中國人相信“佛主”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于是,就有了俗語“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西方人信奉基督教,他們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能夠拯救人類,造福人類,于是就有了相關的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等。再如“dog”一詞,中國人看來常是貶義的,漢語中常用“走狗”、“喪家犬”、“狗仗人勢”等來形容所厭惡的人。但是英語國家的人對狗的看法似乎與中國不同,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忠誠可靠,所以,“dog”在英語中往往含有褒義,如 “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lucky dog(幸運兒)”等。
二、通過多種直觀形式,讓學生體驗英語國家文化氛圍
筆者經常引導鼓勵學生多接觸一些英美原版的文藝作品,讓學生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體會中西文化的差異。利用電影和電視引導學生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如各階層的人們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如何交往,進行什么娛樂活動,如何慶祝節(jié)日,以及說話的表情、手勢、體態(tài)等。如在西方文化中,人們通常用擁抱或親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賀,而在大多數東方國家里,人們是用握手的方式來向他人表示祝賀。又如在英美等國家,人們舉行葬禮時一般穿黑色禮服,表示莊重和對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國,人們多穿白戴孝表示對死者的懷念。在英美等國家,人們舉行婚禮,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純潔高貴”,而中國的新娘一般多穿紅色,以示“吉祥幸福”,更有趣的是“紅色”被英美國家的人們視為“罪惡”的象征。
三、廣泛開展英語課外活動,拓寬學生英語實踐空間
一、預習只是教學的前提條件
在一節(jié)語文課上,當一個學生把“纖細”的“纖”字讀錯音時,老師說:“你預習得不夠充分,誰來幫助他?”然后,老師連續(xù)找了幾名同學來讀,直至找到標準答案為止。有的教師在課改過程中這種做法司空見慣,貌似找其他人幫助,實則在批評那個學生,且冠以“預習不充分”之名。學生正確的讀音沒有掌握,也未必就是“預習不充分”,也有可能是基礎不扎實。況且,預習也只是初步學習,不能代替課堂教學。什么叫預習充分?一是學生通過自學,初讀課文,借助工具書掃清生字障礙,為課上進一步學習掌握打基礎。二是學生通過預習,查找資料,分清段落大意,了解文章大致內容,初步理解課文,劃出自己認為重要的詞句,提出不懂的問題,以備課上學習討論。不管怎樣,預習只是學習的第一步,不能把檢查預習當作課堂教學的全部。預習只能為課堂教學做準備,做鋪墊。預習是為了課堂上更好地理解知識,課堂教學才是學習、理解知識并加以升華的過程。
二、重視學生的自我朗讀
作為教師的我們倒是應該注意這一點。在第一課時新授前,學生課文讀得怎么樣了,有沒有查字典詞典,課文內容是不是已經知道,體會到哪些情感了。如果學生這些都沒有做到,老師就讀了,那學生就依葫蘆畫瓢,字詞典不用去查了,內容情感無須體會了。只要照著老師的樣子去朗讀,也可以讀得有聲有色,但是他們理解不了多少。最多也只能說是鸚鵡學舌,并不有“形”“神”兼?zhèn)?。針對這些不足,我們要注重學生的自我朗讀體驗,倡導“四步讀書法”,即讀準(要動手查字典)、讀暢(要反復讀,達到熟練)、讀情(要分析內容,把握感情基調)、讀境(要發(fā)揮想象,仔細品味),如此一步一步深入的讀,由淺入深地把握課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實現與作者心靈的碰撞,在曉之以理,以情促讀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才更加堅實,才不會空洞無物,矯揉造作。用“內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繪的世界,用“內在的耳”去傾聽作者的心聲……在這個無形無聲的世界里,每個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三、分清主次,切勿本末倒置
在課堂教學中,一些問題本該在課內解決,有的教師卻經常提出這樣的要求:“回家后再讀讀”,“課下再練練”,“這個問題課下再討論”,“誰有不同意見課下再討論”,等等。
課下練習的作用不可否認。但課堂教學是做什么的呢?忽略課堂的主陣地作用,教師不進行有效的指導,學生不對知識進行理解內化,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不到落實,這些都是不對的。把一些重要的學法指導放在了課下,而在課堂教學中卻一帶而過,這種做法是不負責任的。一方面,這些說法的實際意義就是老師對知識準備不足、拿不準或不會而簡單打發(fā)了之。另一方面,對于管不住自己的學生來說,這種要求也就成了“耳旁風”,根本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實際上,應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個根本。師生互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教學的三個維度,做到課堂結構優(yōu)化,提問精當,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學習。這里要注意兩個問題:一要克服隨意性,課堂不能被教師冗長的講解所占用,否則,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尊重,參與機會將被侵占;二是克服教學的盲目性,切忌放任自流,表面轟轟烈烈,沒有實際效果。
四、肯定評價的運用藝術
在教學中,學生回答的問題不全面,有教師往往是如此評價的:“你回答得還不夠全面,誰補充?”
其實,這樣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否定,他們的積極性已經受到挫傷。我們不妨可以換一種說法,積極運用肯定的評價:“你的回答看出你經過了認真的思考,其中一個方面答得很具體,再想起還有沒有其他方面?!崩蠋熑绱嗽u價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五、給學生的思維插上翅膀
一、冠詞:用法相互混淆
雖說英語中只有定冠詞和不定冠詞,但其用法并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即使掌握一些規(guī)律,也有不少例外。學生對用或不用冠詞容易混淆。如:
Can you play the piano?你會彈鋼琴嗎?(樂器名詞前常用定冠詞)
The young man has turned writer.這個年輕人成了作家。(在系動詞后作表語的單數名詞前習慣上不加冠詞)
二、名詞:數的概念和規(guī)則掌握不好
英語中的名詞有單數、復數、可數、不可數等形式,其變化形式復雜、規(guī)則繁多,學生常常對這些規(guī)則的運用不能得心應手,而漢語的名詞沒有數的概念,也不強調可數和不可數。如:Passer-by/Passers-by(過路人),woman teacher/women teachers(女老師)。有些名詞形式上雖是單數,意義上卻是復數,如:police(警察),cattle(牛)等。而另一些名詞形式上雖然是復數,意義上卻是單數,如:news(消息),works(著作)等。
三、動詞:形式相互混淆
英語動詞是句子的關鍵。就英語動詞分類而言,有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延續(xù)性動詞、非延續(xù)性動詞、感官動詞、系動詞、狀態(tài)動詞、反身動詞等,每一類型的動詞都有各自的用法特征。學生常把不及物動詞當作及物動詞用,把非延續(xù)性動詞當作延續(xù)性動詞用。如:
1.他已經到這兒三年了。
(誤)He has come here for three years.
(正)He has been here for three years.
2.我借這支筆好長時間了。
(誤)I have borrowedthe pen for a long time.
(正)I have kept the pen for a long time.
注:come 和 borrow是非延續(xù)性動詞,不能加時間段。
就動詞的形式而言,非限定動詞的時態(tài)、語態(tài)也令學生頭痛,因為有的動詞后面要求接動名詞作賓語、而有的動詞要求接不定式作賓語、還有的兩者都可以。如: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打開窗子可以嗎?
I remember seeing him.我記得見過他。
Please remember to shut the door.請記住關門。
四、連詞:不用或用錯
漢語是綜合性語言,強調的是“意合”,句與句之間可以不用連詞,把種種關系“隱含”在上下文中;英語是分析性語言,強調的是“形合”,句與句之間或主句與從句之間需要一種方式來表達它們之間的句法關系。如:
1.盡管他年事已高,但他仍然拼命工作。
(誤)Although he is old,but he still works hard.
(正)Although he is old,he still works hard.
2.因為他病了,所以他沒上學。
(誤)Because he was ill,so he didn’t go to school.
(正)Because he was ill, he didn’t go to school.
(正)Being ill,he didn’t go to school.
五、時態(tài):混淆動詞的時態(tài)概念和形式
英語動詞的時態(tài)有16種,常用的有9種。雖說它們的形式是固定的,但用法是靈活的。因此,學生常把某種時態(tài)的用法套在另一時態(tài)的用法上。該用過去時的地方卻用過去完成時來替代,該用過去完成時的地方則用過去時來代替。如:
(誤)I had met him in the street this morning.
(正)I met him in the street this morning.
六、被動語態(tài):形式和用法不能運用自如
漢語中被動句的使用比英語被動句的使用的頻率相對來說要少一些,學生不習慣運用英語被動句。漢語的被動句往往用一個字就可以決定其被動的意思,而英語的被動形式不僅與本身動詞的形式有關,而且還與時態(tài)、語氣及主語與動詞的關系有關。如:
澳大利亞說英語。
(誤)Australia speaks English.
(正)English is spoken in Australia.
七、虛擬語氣:形式的復雜性和用法的靈活性令學生感到困惑
1.但愿我現在知道答案。
(誤)I wish I know the answer now.
(正)I wish I knew the answer now.
2.假如你早來幾分鐘的話,你就會遇見那位科學家。
(誤)If you had come a few minutes earlier,you would meet the scientist.
(正)If you had come a few minutes earlier,you would have met the scientist.
八、主謂一致:忽視“一致性”問題
漢語的人稱代詞和主謂一致的問題十分簡單,但英語中人稱和主謂一致性的問題卻比較復雜,令中國學生困惑不已。如:
1.(誤)Three years in a foreign country seem like a long time.
(正)Three years in a foreign country seems like a long time.
注:主語形式雖為復數,但在意義上視為單數,謂語動詞應采取單數形式。
2.(誤)The mother together with her daughter are on the way to school.
(正)The mother together with her daughter is on the way to school.
注:主語是“the mother”而不是“the mother together with her daughter”。因此,謂語動詞用單數形式。
3.(誤)The crowd was fighting for their lives.
(正)The crowd were fighting for their lives.
注:主語形式雖為單數,但在意義上卻為復數,謂語動詞應采取復數形式。
九、從句:種類多且表現形式復雜
英語的從句有主語從句、表語從句、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同位語從句等,每種從句都要求用相應的語法形式。因此涉及到連詞、關系代詞、關系副詞的選擇時,中國學生就很容易混淆;在用英語表達時,也往往忽視英語中的連接詞。如:
主語從句
(誤)She was chosen made a tremendous stir in her village。.
(正)That she was chosen made a tremendous stir in her village .
表語從句
(誤)This is that we want.
(正)This is what we want.
定語從句
(誤)Everything which he said greatly interested us.
(正)Everything that he said greatly interested us.
當然,學生英語語法學習中的問題決不僅僅限于這些方面,其他的如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知識面和修辭知識等等都影響和制約著學生英語語法能力的提高。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在今后的英語語法教學中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盡可能地加大學生的閱讀量,在閱讀過程中擴大詞匯量、鞏固語法知識、增強理解能力,不斷獲得語言感悟能力和吸收能力;同時還要加強英語語法實踐的訓練,以此來鞏固所學的語法知識和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二是教師要仔細地批改學生的作業(yè),找出問題與錯誤,認真講評,幫助學生弄清其中的來龍去脈,作到標本兼治,使學生從所犯錯誤和出現的問題中取得經驗教訓,以便在日后的聽說讀寫中少犯或不犯類似錯誤。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解決學生英語學習中出現的語法錯誤,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2] 翟象俊,余建中.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中學語文 作文教學 突破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如何能夠讓作文教學找到突破,能夠借助有效的教學模式切實提升作文教學的效率,這個問題很值得探究。本文將透過實例展開對于問題的分析,會探尋提升作文教學實效性的好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
一、對細節(jié)的把握
很多教師在作文教學時都過于寬泛,對于許多問題都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很好的起到對于學生的引導與點撥。作文教學涉及的內容非常龐雜,不僅有很多好的寫作技巧、寫作經驗需要學生們積攢,寫作方法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很值得一提的便是在作文中對于細節(jié)的把握,這一點也是很少出現在課堂上的一個教學要點。從很多學生的習作中我們都能夠感受到,大部分空洞乏味的作文的造成一方面是因為文章缺乏詳實的論據,語言組織較差,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加以留意會看到,其實對于細節(jié)的把握是很多學生作文時的軟肋,大部分學生都不具備這種能力,很難將細節(jié)呈現的真實、具體而富有感染力。因此,教師應當有意識的在這一點上尋求突破,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們進一步關注于細節(jié),并且培養(yǎng)學生對于細節(jié)的綜合把控能力。這些對于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與寫作技巧將會是很大的推動。
教師可以有意識的設置一些對于細節(jié)的描寫的題目來鍛煉學生的這方面能力,命題時也要注重技巧,最好是那些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同時能夠很好的體現細節(jié)的題目。例如,某次課堂上我讓學生們描寫關于父愛最觸動你的細節(jié),一位學生這樣寫道:
夜深了,我打了個哈欠,伸了伸懶腰,卻無意間瞥見了依著門框沉思的父親,他看見我,忙掩飾道:"我沖了杯牛奶,趁熱喝吧。"牛奶卻早已不熱了,原來他怕打擾我學習,已經在門外等了好久……
這段文字非常精彩,充分體現了對于細節(jié)的描摹與把控,文字不僅真實、具體,而且很能打動人,這才是細節(jié)應當彰顯的力量。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這方面能力,當學生具備將細節(jié)寫的生動感人的能力后,對于事件的描述自然會有更好的把控,這些都是學生綜合寫作水平提升的良好寫照。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作文教學中另一個需要突破的關鍵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這也是寫作素養(yǎng)的一種良好體現。隨著我們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大家對于生活中的許多細小的事情都在慢慢忽略或者不以為然,對于生活的觀察能力也在逐漸流失,這些都會成為學生在自己習作時的障礙。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們養(yǎng)成良好的對于生活的觀察習慣,并且要提升學生對于生活的感知能力。生活是作文素材最大也是最為直接的來源,學生們只有善于觀察、勤于觀察、樂于觀察才能夠積累更多有價值的寫作素材與寫作經驗。
很多學生不僅不善于對生活展開觀察,而且也不知道應當如何觀察。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將這一點得以突破,可以借助相關文本的教學讓學生們領會到一些實用的觀察方法。以比較觀察法為例,比較觀察是用比較的方法觀察人或事物。當寫作時需要準確地體現人物與景物的突出點時,用比較觀察法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它可以發(fā)現事物的不同點,易于把握人物與景物各自具有的顯著特點。郁達夫在描寫《故都的秋》時就很明顯的采用了比較觀察法,主題是贊美北方的秋天,卻總是用南方的秋來比照對襯,南方的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南此更突出了北方的秋天"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運用比較觀察最容易區(qū)分、突顯事物的特征,并且能夠很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師要借助有代表性的寫作素材來深化學生的觀察能力,這對于提升大家的寫作水平會很有幫助。
三、培養(yǎng)寫日記的習慣
作文教學中另一個需要重點突破的要素則在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讓大家的語言組織與表達更為嫻熟,這是寫作能力的基礎,也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關鍵點。提升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培養(yǎng)學生寫日記的習慣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寫日記通常更為自南隨意,學生們可以以任意形式、任意基調來記錄一天的生活。這種寫作方式不僅給學生們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度,也能夠很好的對于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展開鍛煉。
日記是將學生生活和寫作聯系起來的最好的紐帶,可以培養(yǎng)人的思維、陶冶人的情操、鍛煉人的文筆,同時,也可以幫助人的記憶,積累生活的經驗。長期堅持寫日記可以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讓學生們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留心生活,喜歡上寫作。當學生們開始堅持寫日記時,就必須要留心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及所想。日記中大可以評價"9?11"事件、伊拉克戰(zhàn)爭,小可以記述洗衣、做飯、養(yǎng)花、除草、釣魚、踢球……不僅如此,文體也不受限制,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這些都可以靈活運用,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將學生的生活與寫作聯系在一起了。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日記的習慣不僅是對于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一種鍛煉,也能夠很好的增強大家對于生活的感知與體驗。
[關鍵詞]:語文教學 手語 應用技巧
學校畢業(yè)后青澀而懵懂的我走上聾校語文教學的崗位,那時我對手語的領悟有著許多的迷茫和困惑。10多年來經過教學實踐的歷練令我對手語的理解有了些許淺顯的認識。何謂手語?手語是以手指字母和手勢代替語言進行交際的方式。而《中國手語》對“指語”和“手勢語”的表述方式所作的界定為:指語,以右手五指不同方式的屈伸組合,并代表 26 個漢語拼音字母的固定指式為“手指字母”。運用手指字母只拼漢語字頭表達詞義的方式,稱為“指語”。指語多用于表述較為抽象的詞義。而手勢語 則 通過手臂與身體個別部位或動作的合理配合,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表達詞義。
由于中國文學詞匯量龐大,而聾人的手語語法與其依附的常規(guī)語法卻無法完全相符。就讓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我常常遭遇以下幾點手勢語運用的難點問題:
一、關于《中國手語》中沒有的詞語語文教學中應用技巧
手語在聾校教學中,是一項重要的充滿了樂趣的知識。它是師生間言語交流手段之一,它更是師生間思想溝通直觀、形象而便捷的橋梁。而聾校教師在講臺上面臨的問題之一是如何用手勢動作恰當地表達字義詞意,讓學生深刻理解漢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而《中國手語》首續(xù)兩集僅有5672個手語單詞許多詞語并沒有列入其中,這給我的教學增添了些許難度。
《中國手語》中沒有的詞語,教師在教學時候將如何應對?我認為:第一,教師不能只依靠個人的“發(fā)明”,應依靠教師集體,群策群力,研究解決。第二,師生努力,共同推敲。聾生的認知、感知能力超群,他們可以形象而直觀地演繹手語,可以借鑒運用到語文教學中。第三,運用“書空”的方法。比如“幾、乙、丁、”等等漢字我們完全采用“書空”的方式來表達令其簡單而明了。第四,加強手勢語與手指語的結合。特別是展示成語的手勢語時,可以盡量地采用這個方法來服務于教學。
教學實踐中,對于手語書上查不到的詞語往往習慣于用拼音字頭代替。這樣的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思維混淆,容易打出完全一樣的詞語,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強調拼音指語和手勢語結合表達詞義會貼切很多。畢竟,文法手語是聾人在學習主流語言。而受漢語語法結構的影響能準確表達的的漢語手勢最容易在漢語教學過程中形成。
在教學《到海邊去》一課中,在講“依依不舍”一詞時,手語書上沒有該詞。由于該詞便于直觀演示,我在課堂上請一位學生上臺配合。我先給她講解詞語含義然后請她與我分角色演示“難分難舍”之情節(jié),該生是一位很聰慧的孩子,她做了一個把頭靠在我身上的動作。那一刻,我深受啟發(fā):用左右手相互依靠打出“依依”一詞隨之講解 “不舍”一詞,右手擺動成“不”,再打“離開”一詞手勢語。于是,“依依不舍”一詞在我們的共同創(chuàng)意下應運而生了。
身體的形象動作對聾生而言是最直觀、最確切的表意手段。同樣,與實際形狀相似的手勢表達詞義,也會起到直觀、簡明的效果。教材中所創(chuàng)編了的這類“形似手勢”,便可將我們的語文教學變得淺顯易懂,孩子也樂于接受,教師教學自然得心應手。
二、對于一詞多義詞語教學手語如何應用的問題
中國的常用字有幾千個,研究手勢構詞,是手勢語發(fā)展的核心問題。準確而恰當的手勢語構詞對提高手勢語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生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手勢語做作為聾生學習漢語的一種主要表達形式,如果不能準確表達漢語的字義詞意,不能在聾校教學工作中發(fā)揮作用,那么這種手勢語就失去其存在的意義。那么,我們該怎樣應變一詞多義詞語來進行語文教學呢?
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手勢構詞類型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幾大類。手勢語的構詞類似“六書”造字方法,同時還存在一種手指仿字類。
課堂上我在講“蘋果”一詞時,我將手勢語運用指事類方法形象地結合蘋果這一實物讓聾生理解“蘋果”一詞。學生很容易地“蘋果”的漢字和手語結合在一起。但我發(fā)現問題出來了,當我在講“如果”一詞時學生還是打成蘋果的“果”字, “如果”的“果” 正確手語應打成拼音指語。相同的困惑依然出現在“放學”和“放下”的“放”字上。這樣的困惑在我們的教學中經常發(fā)生。如何解決呢?在講解“花開了”這詞時,我采用象形類方法將右手緩緩張開,如同花蕾綻放的樣子。學生一目了然理解了該詞。但若死板地書空成“開”字,學生則是一頭霧水難以理解結果演變成事倍功半的局面。讓學生理解“開水”的“開”教學該詞的講解采用“花開”所列的方式收效很好。當然,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手語有時也需“書空”的緊密配合。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逐字將短句或詞語表達出來,選準手勢語的構詞類別,利用手勢語手指語和“書空”相結合方式講解詞義學生的理解和聽寫才會準確無誤。
三、關于語文教學中自然手語與中國手語的應用問題
自然手語就是一種未受過健聽人群語言干預和影響并多數為聾人自己創(chuàng)造,以單個手勢為主的手語表達方式。其特點是:詞匯量教少,表達方式單一且以形象比劃為主?!肚f稼的好朋友》一課中在講 解“螳螂”一詞時中國手語書沒有該詞。我的做法 是:首先將螳螂的圖片供給學生傳看,然后詢問學生:“你們會用怎樣來表達這只昆蟲的手勢語?”。孩子們不假思索地各自比劃出“花色不一”的手勢語,氣氛很是活躍。其中張浩同學將兩只手彎曲,模仿螳螂兩只前爪的摸樣最為形象。我提出問題:張浩同學表述的這個“螳螂”你們能看懂嗎?能理解嗎?覺得恰當嗎?是否還有更好的要表達“螳螂”一詞的手勢語?結果,全班同學一致表示贊同。這堂語文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自然手語和中國手語在語文教學中應怎樣靈活運用便與學生理解,從而促進教學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自然手語永遠能為我們聾校師生所使用。因為它具有極強的形象性和指事性,易于理解應靈活地予以借鑒。在語文教學中,當運用中國手語難以解決問題時可根據自然手語的特點適當靈活地加以借用。如某些難以用手勢語或文字講解清楚的詞語時,可用自然手語進行表達就一目了然。
其次,中國手語應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語言。因為它是依附與漢語的手勢語,其詞匯不僅與漢語詞匯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且遵循漢語語法規(guī)則。同時還應重視聾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