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學教學教研范文

中學教學教研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學教學教研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學教學教研

第1篇:中學教學教研范文

一、常規(guī)管理制度化

開學初抓好了學籍管理,本期教委規(guī)范了學籍管理,控制了班額和降級生,相應的我們也進一步規(guī)范了學籍管理。趙昌宏、譚術明老師犧牲休息時間進行認真核對,按時完成了初一學生學籍。抓好了插班生的管理,學生進班采用抽簽與老師聯系相結合的方式,體現了人性化管理。

抓好了教學六認真,老老實實抓常規(guī)。行政做到三掛:掛教研組、掛年級組、掛班級。教學實施“五主”原則: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軸、思維為主攻,訓練為主線。學生作業(yè)要求老師做到“四精四必”:精選、精講、精練、精批,有發(fā)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評、有錯必糾。教學做好“七個環(huán)節(jié)”:備、講、批、思、輔、考、評。本學期的備課檢查、作業(yè)批改等均采取“月查月公示月結賬”制。每學月末教研組長、備課組長一起檢查常規(guī)完成情況,并及時登記。

抓好學情調查。學生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只有研究了學生,才能關注到學生認知程度等差異,才能遵循學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有針對性地實施有效教育。我校采用兩級學情調查分析制,班級學情調查以單元檢測為載體,班主任協調,定期將各學科的成績匯總分析;學校學情調查以期中期末考試為載體,年級分管領導將各學科的成績匯總分析。通過學情調查,我們能及時全面掌握并且有針對性的加以調整教學策略,這樣自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校本教研常態(tài)化

教研活動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有效教學的一條有效途徑。我們本著“有實效、有意義、全參與”的原則來安排和開展教研活動。星期二和星期四下午第二節(jié)為法定的教研活動時間。為了體現常態(tài)化,一是改集中一個月開展為全學期開展,二是改集中聽課后再集中評課為備課組聽一節(jié)課評一節(jié)課,三是教研組安排上課為備課組全面謀劃均勻安排。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穴日常教學的重難點課題,以一課多備、一課多研、一課多上、一課多評的方式進行磨課,充分發(fā)揮老教師傳、幫、帶作用,給青年教師搭臺子,指路子,壓擔子,使他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走向成熟。年輕的政治教師譚曉琴在同組的唐昌軍、周仕俊、周凌云、伯令等老師的幫助下,迅速成長起來,執(zhí)教的小荷爭露尖尖角課通過多次磨課,最后參加縣比賽獲縣特等獎,并送重慶市教科院舉辦的錄像課大賽參賽。本期來,全校專任教師積極參與聽評課,聽課達到3000節(jié)次,示范課、研究科、匯報課等達到200余節(jié)次,教學反思200余篇,上交教委參加開縣教育學會論文評選56篇。教研活動的常態(tài)化很好的濃化了教研氛圍,形成了“追求有效,讓學生快樂學習”的良好教研風氣。

三、高效課堂優(yōu)質化

本期我校明確提出打造高效課堂。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我們要求教師將高效課堂與課改相結合,與學科課標相結合,與重慶市中考考綱相結合,與學生實際相結合。為了推進有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渝中區(qū)特級教師王安民來我校舉辦了有效教學、高效課堂專題講座。我們還與縣內外兄弟學校進行了有效教學、高效課堂教研交流活動,巫山巫峽初中、奉節(jié)實驗中學先后來到德中,對德中授課老師能根據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精心處理,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等方面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對德中教師先進的教育理念、有效的課堂教學、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熟練的教育技能進行了高度的評價,雙方就特色學校建設、教師隊伍培養(yǎng)管理、教學質量提高和校本教研等內容進行了親切而坦誠的交流。幾次交流活動中,我校教師廖芳、謝澤斌、鄧宏書、曾小平、葉相菊、鄒學政、譚小琴、鄧維兵、張意、彭繼艷、趙正東、梁勇、向守堂、王超、甑曉燕、成遠菊、吳峰、周凌云、李發(fā)碧、廖瓊瑤、李海建、李芹、張艷、袁銘、劉杰等等各獻課一堂,涵蓋了初中所有學科。這樣不僅提高了我們的教學藝術和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了我們的教育教學的研究水平,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

四、教師培訓多樣化

1.我們采用教研組集體學習和教師自學相結合的方式,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有效教學高效課堂理念,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并建立教師個人成長袋。

第2篇:中學教學教研范文

[關鍵詞]中學教育 教研組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1-0240-01

教研組是學校工作的前沿陣地,是教改與教研的基礎性組織。從某種意義上說教研組的教研水平代表著一個學校的教學水平。因此只有大力加強教研組建設才能實現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成為學者型、專家型、導師型教師是教師的遠大追求,也是教研組建設的長遠目標和重要任務。

一、 教研組建設要把愛崗敬業(yè)的職業(yè)道德建設放在首位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發(fā)展,教師這個職業(yè)比過去幾年“吃香”得多了。但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不能否認還有更多的職業(yè)具有更大的誘惑力,這對生活一向清貧的教師而言,內心或許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因此,教研組建設需要把愛崗敬業(yè)的職業(yè)道德建設放在首位。在該項建設中,除了不斷組織教師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外,更重要的是要積極引導教師暢談所從事職業(yè)的偉大、光榮和高尚,在組內形成一種健康而濃厚的集體輿論氛圍,以培B教師終身從教的敬業(yè)精神、刻苦鉆研的探索精神、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筆者在工作實踐中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把教書育人看成是社會對教師角色的規(guī)范要求,更要把教育當作出于職業(yè)責任和良心的活動,而且還要把教育活動當作一種幸福的體驗。教師的職業(yè)意識達到了這個境界,必然會在無私奉獻的工作中感到生命的充實和生活的快樂,在教育活動中感悟到教師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二、 加強教研組建設是完善管理、強化研究的重要措施。

教研組是學校的教學業(yè)務組織,是學校開展研究活動的最基本單位,學校所制定的教學計劃,都離不開教研組的具體落實。加強教研組建設,建立健全完善的教研組織和管理網絡,有利于規(guī)范學校的常規(guī)教研和教學秩序,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強化教師的個體研究意識和群體研究欲望,形成研究的習慣和常態(tài)化的研究狀態(tài),提高校本研究質效,從而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豐厚學校的文化建設,促進學校內涵發(fā)展、特色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 加強教研組建設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主要途徑。

教研組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基地,教研組是教師間“有效互動”、“合作共進”的最有效組織。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能幫助教師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進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技術,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和施教水平。同時,利用教研組這一載體,有利于創(chuàng)設激勵教師主動發(fā)展的氛圍,搭建教師交流互動的平臺,培養(yǎng)教師學習反思與合作研究的習慣,使廣大教師走上一條快速成長的科研之路,在學習中提高,在研究中成熟,在合作中成長。因此,加強教研組建設,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打造優(yōu)秀教師團隊、建設學習型學校的主要途徑。

四、教研組在實際工作中應成為“研教組”

“教而不研則淺 研而不教則空”。切實搞好教研活動,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筆者認為:教研組實際上應該成為“研教組”。在研究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1、 認真組織好公開課、觀摩課、提高課等評課活動。

要求高級教師上好示范課,中級教師上好研討課,初級教師上好匯報課。通過教師自評、互評、聯評等方式,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

2、 集思廣益,發(fā)揮教研組的集體智慧,加強集體備課。

3、 每周三下午準時舉行教學研討會,及時交流教研信息,開闊教師視野。

4、 提倡教師課前說課,在教研組內開展試講活動。

5、 推行課后備課制度。具體要求是:備成功之處,備不足之點,備心得體會,備創(chuàng)新發(fā)現。

此外,教研組還大膽改革,取消了傳統的百分制,根據各個學科的特點,采取“五結合”等級評定方法 即采取筆試與口試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理論與操作相結合、知能與行為相結合、期末與平時相結合的方式 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分為優(yōu)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種類型,然后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采取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個別教學相結合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促進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五、 濃厚研究氛圍,營造和諧民主的教研文化。

學校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辦學品位、走內涵式發(fā)展道路,就必須重視教研組文化建設。一是從研究氛圍、辦公環(huán)境、學習資源、人員搭配等方面為教研組提供最有利的條件。二是注重激發(fā)廣大教師的自主發(fā)展欲望,促使他們主動地學習、研究、實踐、思考,樹立專業(yè)自覺意識。三是努力形成和諧平等的對話機制,鼓勵教師之間合作交流、合作共享、合作共進,提倡教研平等,形成干部、教師、學生互相切磋、互相鼓勵、互相啟發(fā)的研究氛圍。四是積極鼓勵教研組特色發(fā)展,及時收集、總結各教研組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經驗,沉淀提升,形成自己的教研風格和教研思想,使學習、研究、反思成為每位教師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使教研組成為學習型、研究型的發(fā)展性合作團隊。教研組是教師合作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要通過多種途徑創(chuàng)設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和諧人際關系,努力營造人人能講話、人人講實話的學術研究氛圍,在教學實踐與研究中自覺地進行有效的對話,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以此為基礎,扎實做好“師帶徒”、“結對子”、“團隊帶教”等教師培養(yǎng)工作,充分發(fā)揮“本土專家”的引領作用,讓教師在群體的學習、研究、實踐、反思中,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實現個體的迅速成長與發(fā)展,提高群體的工作績效,打造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

第3篇:中學教學教研范文

關鍵詞:數學教學;校本研修;行動策略;方式和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5-207-01

讓我們的課堂從有效走向高效是教研的必由之路。一個教師教學質量的好壞取決于他自己教研水平的高低,而教研水平高低又直接受制于自己對教學研究的認識,如何改變我們在教學中有教無研,有教不研的現狀?如何在自己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確定符合自己教學實際的教研主題?在開展教研活動中應該自己如何去做,才能達到教學教研相輔相成?最后達到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優(yōu)化自己課堂教學,形成高效的課堂教學的目的。因此,數學教學的研究需融入校本研修之中。筆者通過反思認為,數學校本研修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踐行。

一、數學校本研修的目的是為了數學教學

平常我們進行教研的目的不在于驗證某個數學理論,而在于改進、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學效率,是教師在“教學問題——教學設計——教學行動——教學反思”的過程中展開自己的教研工作。因為,一方面,教師的教學研究要立足于自身的真實教學問題,強調解決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實際的問題。如一位教師在進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教學時由日落的三張照片(太陽與地平線相離、相切、相交)引入,學生比較感興趣,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線與圓位置關系的現象,體驗到數學來源于實踐。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發(fā)生好奇,這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學習數學的好方法。從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他們所進行的活動是自主選擇的,那么尋求這種教學常態(tài)的過程就是最好的教研課題。

不過,并非任何教學“問題”都構成研究“課題”,教師在大量地、隨意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了某個值得“追究”和“設計”的“關鍵的問題”才能作為課題。教師一旦打算在后續(xù)的教學中進一步“想方設法”(設計)去解決這個“關鍵的問題”,這個問題就可能轉化為課題。只有當教師比較細心地“設計”解決問題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學“問題”才可能轉化為研究“課題”。教師的“問題意識”才上升為“課題意識”。那么教師的教學工作就同時具備了教學研究的性質,教學質量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如果脫離了具體的教學情境抽象談論是容易做到的,但對教學的切實幫助卻要小得多,就成了無根之木。

二、數學教學的研究需融入校本研修之中

教師在教學中的教研主要是研究自己教學內容之內的問題而不是教學之外的問題,是研究自己教室里發(fā)生的教學問題而不是別人的問題;是為了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的價值。教師上的每一堂課都有得有失,只有及時了解了課堂上的成功和失誤之處,才能揚長避短,不斷取得新的進步。一堂課結束時,教師一般要讓同學談一談,在這一節(jié)課中有哪些教學環(huán)節(jié)比較新穎,比較科學,學生樂于接受;解決的問題中,有哪些學生比較滿意,哪些問題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有哪些言行不得體,還有哪些課堂現象需要教師關注,或需要教師恰當地引導,哪些環(huán)節(jié)還需要優(yōu)化,怎么設計就比較合理……關注這些小現象,就是有心人,就是教研的真諦,所謂日常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小”問題,才是課堂教學應該關注的;一是通過教學小現象的研究,解決最貼近教學實際的問題,最切合教師的實際需要,能夠讓教師感受到踏踏實實的收獲和成長。教師能夠感受到研究的意義,就能夠增強研究的動機,提高研究的興趣。因為在這樣的研究中,老師不僅能夠有切身的收獲,還能感受到研究的真實性。二是通過教學小現象的研究,在最習以為常的地方發(fā)現問題,極大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并激發(fā)了大家的研究,讓人意識到教研問題無處不在,通過研究解決問題,就能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數學教學工作。

三、數學校本研修要通過“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研究來進行

第4篇:中學教學教研范文

教學質量是學校辦學的生命線!為實現中考目標,教研工作尤其重要,教研計劃呼之欲出,同時也是勢在必行。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擬定中考教研計劃:

一、 指導思想

在學校董事會的大力支持下,在學校領導的引領下,我們九年級的教師堅持以育人為本,以校本教研為動力,以北師大的有關數據為研究主體,強化教學常規(guī)管理、不斷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同時,充分利用九年級第二學期的時間,為九年級的學子們披星戴月,把三年的知識抽絲剝繭,形成令學生簡明扼要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知識感悟,從而達到中考成績的最優(yōu)化。故而,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教研計劃,確保我校2021年中考成績在現有基礎上有較大幅度提升,力爭2021年的中考取得讓家長滿意的成績,使我利民中學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

二、教學時間安排:

1、第四周各科組基本完成新課授課,沒有完成的科組及老師說明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補救措施;

2、第五周進行第一輪基礎知識的復習;

3、第五周進行第一次模擬考,第六周分析統計,找出問題及解決措施;

4、第六周進行年級前十名的優(yōu)生會議,思考培優(yōu)工程的落實;

5、第九周完成第一輪的基礎復習,進行第二輪模擬考;

6、第十周進入第二輪重要章節(jié)的復習;

7、第十三周進行第三輪模擬考。

8、第十四周進入第三輪的題型針對性復習;

9、第十五周進行第四次模擬考;

10、第十七周進入第四輪回歸教材的復習及第五次模擬考。

11、第十八周做好備考心理輔導及各科應考方法的訓練。

三、 中考薄弱科目的處理

我校九年級根據北師大提供的數據,除體育無法比對之外,就是物理科相對而言較為落后,所以針對此現狀,在董事會的支持下,在蔡校長的正確領導下,作出如下的措施:

(1)、辭退原物理老師,請進新的物理名師朱鴻老師,為物理科組注入新的動力。

(2)、為數理化老師配備多種練習資料,要求數理化老師自身多做題,才能熟悉考綱考題。

(3)、請進來兄弟學校的名師進學校來指導,促進教師了解中考命題方向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能及時解決。

(4)、充分發(fā)揮教研組長的帶頭作用,經常性組織同科組成員討論備考方法和復習心得,發(fā)揮集體備課整體效應。

(5)、堅持以考促學,以考促教的教育方針,認真組織五次模考的出卷、評卷、分析、總結工作。

第5篇:中學教學教研范文

一、結合學校教研中心工作,規(guī)范教研工作,提升教研工作的質量。

教育的發(fā)展要依靠教育科學的進步與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加強名師、骨干教師及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是激勵各學科教師不斷提升業(yè)務水平,進一步提高我縣教育教學質量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為使全縣中小學各學科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學科帶頭人隊伍,逐步建立起各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成長的機制,使一批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和較強的教學教研能力的優(yōu)秀教師,在學科教學、教改、教研中起到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縣教育局決定組織開展中學學科帶頭人評選活動。這也是本學期我縣中學教研工作的中心,我們一定要落實好。

1.結合學校的評選方案,制定中教部方案。

從評選內容上:一是教育教學及專業(yè)理論測試,包括教育教學理論通識部分和學科專業(yè)理論知識部分;二是課堂教學;三是業(yè)績及獎勵;四是其它,包括教案書寫、成績統計與質量分析、作業(yè)批改與教學隨筆與反思等。

2.具體實施。

上半年是學校自評階段,這時候我們按部計劃繼續(xù)開展工作。下半年是縣級評選階段,我們的教研工作以學科帶頭人工作為主,同時兼顧部里的其它工作。

二、深入基層學校聽課指導,檢查教學業(yè)務工作。

為了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教育一體化發(fā)展,中教部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改變工作策略,幫助基層學校教師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研工作效率。

1.深入學校調研,進行面對面的指導。一年內,將要對所轄的中學的全體教師的課聽一遍,個別的還要進行跟蹤聽課,同時還將要檢查教師的所有教學業(yè)務工作,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指導,并把所有的老師集中到一起,進行講座和培訓,在課堂教學、教學方法、教材使用和學生管理等方面,進行指導,總之,要采取切實可行的策略,幫助他們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特別解決去年在調研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

2.組織送教下鄉(xiāng)活動。教育要均衡發(fā)展,教育資源就應該在最大限度的范圍內得到利用和共享。五月份和九月份,中教部分兩批,把城鄉(xiāng)優(yōu)秀的新課程理念、課堂教學模式、先進教學策略及學生的跟進管理方式等送到農村學校。要通過專題講座、互動研討、課例教學等多種形式,為他們送去先進實用的教學成果,真正達到教學相長。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整體素質。

1.加強教師培訓工作。每學期初,都要都新教本學段的教師進行或集中或分散的課標、教材和課堂教學的培訓,使他們盡快成長,適應新的課程改革的要求。

2.加大骨干教師培養(yǎng)力度,形成骨干教師群體。加強培養(yǎng)和使用骨干教師,著力打造品牌教師。一是調查摸底,掌握我縣現有骨干教師的現狀。二是培養(yǎng)新的骨干教師。三是樹立典型,打造品牌教師。四是樹立并培養(yǎng)新秀。這樣就形成了結構合理的梯隊教師隊伍。

3.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動,為教師搭建展示自我,提升素質的平臺。各學科要根據本學科教育教學和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研活動,同時也要考慮國際金融危機和我國節(jié)約性社會建設的現狀,盡可能地減少基層學校的經濟壓力。

四、加強對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導和管理,提高我縣校本研修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1.各校要制定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工作計劃和方案,要認真實施。教師少的學?;驅W科,可以搞校際間教研活動,堅持專兼結合,專群結合,形成全員參與教研的良好氛圍和局面。時機成熟要開一個校本教研工作經驗交流會。

2.發(fā)揮群體教研優(yōu)勢,形成我縣教研網絡。一是加強專題研究,以課題為牽動,使教研工作更加扎實深入。各校要有學校、教研組、教師的教研專題,并具體實施。成果顯著的可上報縣級教研部門予以推廣。二是加強教研組的建設和管理,充分發(fā)揮教研組在教研工作中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三是發(fā)揮教務主任、教研組長、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在教研工作中的帶頭和引領作用。四是借助省、市、縣教研部門的指導和幫助。

3.網絡教研工作。結合大慶市網絡教研的要求,開展好我縣的網絡教研工作。

五、狠抓教學質量監(jiān)控,促進教學管理上水平。

一是加強教學研究,召開不同層次的教學研討會,加強針對性,提高實效性。二是做好兩個學期的檢測命題和質量分析工作。三是做好兩次中考模擬考試命題和質量分析工作,及時召開中考質量分析會,提出中考復習備考意見。

六、加大對高中學校的指導和管理,穩(wěn)步提高我縣高中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

一是經常深入高中,了解高中的教學和教研工作情況。二是積極參加省、市有關高中的會議和培訓。

七、加強教研部的自身建設,提高教研質量。

第6篇:中學教學教研范文

信息化時代的課堂教學更強調網狀協同、生態(tài)化、個性化、彈性、去中心化.更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互動合作的開展以及民主的學習生態(tài)的建設等.讓學生動起來,參與學習過程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效.

自2013年2月份以來,邗江中學在高中部全面開展了“轉變教育方式,適應學生自主發(fā)展”教育教學改革活動.一個學期以來,教師們轉變了教學理念、初步構建了各學科“自主―導學”的教學模式、初步建立了以“合作學習小組”形式的班級管理機制、濃厚了課堂學習氛圍.

近期我們數學教研組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對”自主-導學”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研究.組織了高中數學蘇教版必修一《冪函數》(1)、蘇教版高中數學二輪復習函數的綜合應用(2)公開教學,通過使用錄播教室系統將課堂實錄生成了三分屏課件,并開展了網絡投票、網上評課活動. 1 高中數學“自主―導學”課堂教學的模式初探1.1 研究的目的

通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討,在教學設計中真正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移,無論是教學目的的制定、教學手段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構建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1.2 研究的內容

什么樣的課堂模式才能真正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與原則,才能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移.

要實現學生真正自主地去學,我們在教學設計中應該做到哪一些,怎樣才能做到學生能學的內容教師不包辦代替,都能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講、讓學生去通過合作學習來完成.

教師的導學如何開展,怎樣開展才能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每一個教學行為是否都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有沒有“灌“學生知識的行為、是否只是起到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第7篇:中學教學教研范文

關鍵詞:歷史地圖;空間概念;環(huán)境變遷

近年來,我們可以發(fā)現在歷史高考試題中對歷史地圖的考查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如在2006年、2007年高考試卷中地圖只出現在選擇題中,但到2010年高考時歷史地圖不僅出現在問答題中而且分值占到了15分。特別是當今我國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政史地綜合,強調學科知識的滲透,歷史知識經常會牽扯到地圖。下面是我對歷史地圖教學的一些看法。

一、歷史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定的事件不只是由一定的歷史人物進行的,而且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發(fā)生的。梁啟超曾是:“讀史不明地理則空間概念不確定,譬諸筑屋而撥其基地”。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中就有不少歷史地圖。它們提供了直觀確切的地域空間圖像,表現了文字難以達到的效果,與課文配合,相輔相成,是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

現在高考全國文綜試卷包含了政治、歷史和地理三門課的試題。有的題目跨越了三門學科的界限。歷史地圖知識的學習和考查綜合了歷史和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有助于學生借助相關學科的知識和能力深化對歷史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進而培養(yǎng)綜合學科能力,形成綜合的學科素養(yǎng)。對學生綜合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高校選拔人才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目標在高考中的體現。

歷史事實總是通過一定的時間、地域、人物的活動發(fā)生和發(fā)展起來的。由于文字不能直接反映直觀的復雜的形象,所以必須把敘述的史實落實到圖面上來,轉化成一幅歷史地圖,才能使人清楚明白,一目了然。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上介紹運動興起的過程“洪秀全指揮太平軍東奔西突”,在,“太平軍連戰(zhàn)連捷,奪取了武漢三鎮(zhèn)”,到1853年太平軍定都南京??梢哉f這個過程反映了太平軍在興起的主要線索。但是要進一步問永安具體在哪里,太平軍沿途經過哪些省,進攻過哪些省會,卻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若要用文字來更具體地敘述是相當困難繁瑣的。所以課文給我們補充了一幅《運動形勢示意圖》,這樣就清清楚楚,十分明確了。把它跟課文配合使用,就顯示出了地圖的優(yōu)越性,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歷史地圖比較全面的反映了形勢,能給予學生以宏觀的,整體的認識,為今后學習有關知識打下初步的的基礎。課文敘述歷史事件,往往文字簡練,重點突出,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編繪歷史地圖卻可以比較全面地反映當時的整個面貌。例如張騫出使西域,課文僅提到西域的大概位置和張騫出使必須經過匈奴控制的地區(qū)。但是《張騫出使西域》這幅地圖,卻繪制了具體路線,并標注了所經過的重要國家和地區(qū),這些內容都超越了教材的敘述,填補了文字敘述的不足,加深了學生的認識。2002年文科綜合試題40題,向考生提出古代蔥嶺相當于現在我國哪個城市附近的什么高原和什么山?其實就考查了這幅地圖。

二、歷史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首先,利用歷史地圖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概念。如果在歷史教學中忽視空間概念,就會影響到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同時,離開地圖死記硬背都城、地域、江河山岳的名稱,最后容易出現“亂搬家”的現象。在近幾年高考試題中對此的考查也有體現。例如前幾年一道高考題中給出了一幅標有四個城市位置的東南沿海地圖,然后讓你指出元朝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是處于圖中哪個位置。可能學生對元朝最大對外貿易港口――泉州已爛熟于胸,但是如果平時沒有注意地圖,那么解這道題卻只能瞎貓逮老鼠。

可見平時教學中注意結合地圖再現一些地理位置和地理環(huán)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講授戰(zhàn)國七雄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可以結合“七雄”在地圖上的位置編制出這樣一句口訣,“東南西北到中央――齊楚秦燕趙魏韓”。這樣在戰(zhàn)國七雄的分布形勢就深深地印入了學生腦海。

其次,利用地圖來掌握環(huán)境變遷的歷史。人類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斷發(fā)展的,一切事物都是發(fā)展的。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地理環(huán)境,自然要素以及歷史的名稱都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發(fā)生著變法和演變。在中學歷史課本別是古代史中有許多城市的名稱就是在不斷變化的。如北京在不同時期就有不同的稱呼,戰(zhàn)國時稱薊,秦朝時稱漁陽,唐時稱范陽,北宋時稱幽州,金時稱中都,元時稱大都。又如黃河在歷史上有過多次改道,《隋朝大運河》圖上黃河還是北流入渤海,可是《元朝運河》圖上的黃河就改為搶淮河道入黃海了。以上內容教材的文字表述并沒有面面俱到,但歷史地圖卻有很好的體現。所以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中觀察這種差異的習慣。也只有這樣學到的歷史知識才是鞏固的和全面的。

三、利用歷史地圖把握歷史發(fā)展。

課本里穿插的歷史地圖直觀的反映了教材敘述的歷史事實發(fā)生的現象,那么結合幾幅不同時期的地圖往往能反映歷史發(fā)展的清晰軌跡。因為地理與歷史發(fā)展地存在內在聯系的,如果不揭示它們間的內在聯系,那只能給學生們一些零散的歷史知識,無助于提高他們所學歷史知識的質量,也無助于他們智力的開發(fā)。一年全國高考歷史卷中有個問答題就是給出了三幅德國不同時期的地圖,讓考生結合德國及國際關系說明各圖形成的原因。題目強調時空觀念,突出了對歷史地理的考查。這就提醒我們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訓練學生觀察地圖,并把地圖變化與歷史發(fā)展相聯系的歷史思維能力。因為歷史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地圖這類表象中把它歸納和總結出來。

2013年北京歷史高考卷選擇題第13題給出了一幅中國地圖,用數字標出了幾個古代城市,然后讓考生把這幾個城市與中國古代西漢、北魏、兩宋和明朝五個朝代的都城對應起來。此題考查了考生的讀圖能力和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其中北魏曾經從平城遷遷都洛陽。北宋滅亡到南宋建立,都城也有從開封到杭州的變化。所以也涉及到歷史的發(fā)展變遷。

歷史地圖對學生來說是學習歷史知識一個重要信息來源,而對于教師來說,歷史地圖的教學是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缺乏的環(huán)節(jié)。學好它,用好它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會閣. 淺談歷史地圖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學文科:教研論壇 .

第8篇:中學教學教研范文

以寶安區(qū)“創(chuàng)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qū)”為契機,以舉辦“中學教師綜合素質大賽”為著眼點,以鄭局在中心新學期開學會議上提出的“強化全面質量關”為目標,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聚集有效課堂教學,提高政治學科的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升政治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以此履行“服務教育決策,導引學科發(fā)展”的職責。

二、主要工作

1.推進“一化”

推進寶安區(qū)政治學科教學教研的信息化,真正落實好網絡互動教研工作,提高電子教研水平。本學期,將逐步建立寶安區(qū)政治學科教學網,qq政治交流研討群,政治學科信息專用公共郵箱等,通過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教研的即時性、高效性、便利性、互動性,做到分工協作,資源共享,提高效率。

2.備好“三考”

核心的工作是高三的高考備考。要充分調動全體高三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力量,定時認真開展研究,學習課標、考試說明,探討高考真題、摸索命題規(guī)律,洞悉社會熱點,把握備考方向。

高二年級主要是做好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備考工作。一是要依據學業(yè)水平考試的特點把握好教學的“度”,以2011年的學業(yè)水平考試試題為樣本,加強研究,力爭落實到每個考點上。二是要依據考試的時間提前做好教學內容的安排。

高一年級主要是做好學期末的統考備考。高一年級的教學要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習興趣,扎實基礎知識。

3.開好“三會”

科組長和備課組長會議。通過召開定期的聯席會議了解各校教學情況,共同制定學科教研計劃,共同探討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通過集思廣益,營造和諧的教研氛圍,打造我區(qū)政治學科的領軍隊伍。

考試質量分析會。通過對考試試卷的評價和考試質量的分析,及時總結我們在教學中做得好的一些經驗做法,同時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查找原因,及時糾正。

高考備考研討會。中心組成員要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定主題地開展高考研討,及時給予高三一線教師指導。

4.上好“三課”

通過開展新教師的“匯報課”,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優(yōu)質課”,高級教師的“示范課”活動,老、中、青教師同臺獻藝,幫教扶學,促進政治資源的優(yōu)化,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同時,也要經常深入到學校,開展聽評課活動,對某些薄弱的學校,可以采取蹲點的方式,集中進行指導,以促進學科的均衡發(fā)展。

5.做好“三事”

一是協助做好創(chuàng)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qū)的相關工作。

第9篇:中學教學教研范文

一、當前中學教科研存在的問題

1.觀念滯后,教科研意識不強。

在許多教師的眼中,教育科研非常神秘,非常深奧,只有那些專門從事教育研究的高級專家才能搞出成績,而自己的理論知識薄弱、水平低、方法生疏、接觸面窄、缺乏研究的能力,不知從何入手。另外,不少教師認為“教育科研與己無關”,教師的唯一職責就是教書育人,加上平時的教學任務比較重、壓力大、工作忙,無暇顧及搞科研。

2.教育科研的素質不高,教育科研的方法、手段和設備落后。

總體上,目前中學教師教育科研的素質普遍較低下,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育基礎理論和科研基本知識缺乏;二是從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不強;三是開拓創(chuàng)新和科學求實的精神不夠。

3.教師之間缺乏整體協作意識。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雖然是一種個體行為,但它所體現的應該是一種集體智慧。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各搞一套,缺乏交流與協作。

二、解決當前中小學科研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個教師要想從單純的教育教學的視野中解放出來,做一個教育科研型的教師,最要緊的是擺脫畏難心理,克服內在的心理阻力。有了這樣的勇氣,做好教育科研是完全可能的。中學教師要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可以通過下列途徑。

1.正確處理兩個關系。

(1)正確處理教育實踐與教育科研的關系

開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師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徑,教育專業(yè)人員應該樹立這樣的觀念:專業(yè)知識的研究與教育科研互相配合;理論與實際緊密配合,每一階段的教師的學術能力養(yǎng)成都具有相同的價值。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徑,這是因為研究預示著改進。通過教育科研,可以分析出來“困”與“不足”的具體狀況和成因,然后進行有針對性地改進。同時教育科研過程本身也是中學教師學習新的理論知識的過程。在獲得新的理論知識彌補了自己的不足之后,中學教師的教育實踐才能“更上一層樓”。

(2)正確處理教育理論與教育經驗的關系

教育理論是在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出來的,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的較為系統和嚴密的教育思想。教育經驗是在教育實踐中取得的有關教育的知識或技能。后者是前者的源泉,前者是后者的升華。教育科研是促使教育經驗向教育理論升華的重要手段。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可以視為通過對已有的教育經驗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從中提煉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教育理論或規(guī)律的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可由這幾個步驟構成:充分地占有已有的教育經驗;對占有的教育經驗進行初步的分類整理;運用理性思維,對整理后的教育經驗進行加工分析,探索經驗中的內在聯系;通過文字、符號把規(guī)律性的內容進行總結,形成新的教育理論。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素質在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的交互作用中可以得到較快的提升。

2.堅持解決教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這是中學教科研的立足點。

教科研必須以教育實踐提出的問題為出發(fā)點,并以其得到解決作為教研的最終目標。實踐證明,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導下,進行教學研究及改革,解決教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引導教師投身教改、參與教研,不斷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是全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強大動力。如何解決教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呢?

(1)問題課題化

把學校教育教學實踐匯總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課題進行研究。問題課題化要注意兩點:①要有實驗假說,這是研究的邏輯起點。假說的形成要從教育理論與實踐經驗的結合點上去思考,假說要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②要有理論框架,這是研究的思路和操作要求。在實施過程中有一個表現自己課題特色的理論框架,這是目前中小學教師提出教科研課題中最薄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課題在申報時往往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結題時的水平,原因在于理論深度是課題的靈魂。

(2)教科研一體化

科學是靠實驗發(fā)展起來的,教育科學也只有靠實驗才能發(fā)展,不經過實驗就推廣的制度和方法帶有盲目性,甚至還有危險性。為此,需要點、線、面三個方面的整體聯動,形成新的研究格局。

點——實驗特區(qū)。實驗研究中,可先在點上(一個班)開辟“實驗特區(qū)”,進行帶有“孕育胚胎”性質的小樣本的實證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后,再在面上推廣。

線——專題研究。各條線、各教研組圍繞改革的主旋律,根據條線和學科特點、結合教學中待解決的問題形成研究專題進行研究。在學習理論的同時,我們既要注意以研究者的目光發(fā)現和審視當前的教育現象,對現存理論的科學性進行檢驗,又要注意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及時將理論研究的成果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

面——群眾運動。學校應積極組織教師參與教育改革,做到人人有課題,個個有模式,處處有實踐,力爭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3.探索中學教育科研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