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物保護概論范文

文物保護概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物保護概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物保護概論

第1篇:文物保護概論范文

>> 論民俗博物館文物的分類 淺談博物館的文物管理 博物館文物藏品的管理 博物館與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之我見 淺談博物館文物保護與開發(fā)管理 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研究 淺析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趨勢 淺析博物館文物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博物館發(fā)展趨勢 博物館如何保護民族民俗文物 淺談博物館文物庫房的管理措施 民族博物館文物收藏職能及規(guī)范研究 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淺談博物館文物藏品的科學管理與保護 遺址類博物館文物管理與利用的相關問題思考 淺議當今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的發(fā)展趨勢 試論縣級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問題與思考 基層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管理保護與利用思考 淺談免費開放形勢下基層博物館陳列文物的管理與保護 芻議博物館文物的保護管理與開發(fā)利用 淺談博物館文物的環(huán)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劉順安.開封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P473;

〔5〕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出版社,2011:P68-69;

〔6〕趙冬菊.民俗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聯(lián)系.東南文化,2008(3):P59;

〔7〕蔡琴.論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原則.鄭巨欣.民俗藝術研究.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P113-124;

〔8〕徐藝乙.中國民俗文物概論:民間物質文化的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P383-385;

第2篇:文物保護概論范文

關鍵詞:民俗文物 ;保護 利用 ;幾點思考

中圖分類號:C28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2-00135-02

我國是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殊異,因而具有豐富的民俗文物資源。長期以來,我們對民俗文物的內涵和價值認識不足,民俗文物未得到很好的保護和開發(fā)利用,加上社會飛速發(fā)展,許多民俗文物正趨于消亡和流失。所以,如何理解民俗文物的概念和價值,如何加強民俗文物保護和利用力度,仍是我們博物館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民俗文物的基本概念

從前,我們對文物分類通常理解為歷史文物、革命文物(近現(xiàn)代文物)、民族文物(少數(shù)民族文物),較少談及民俗文物的說法及其存在的事實。即便認識到民俗文物存在的客觀事實,也因受民族文物概念的影響,習慣上常常將其等同于民族文物,因此出現(xiàn)理論概念上的認識不足的現(xiàn)象。為此很有必要對民俗文物做一界定。

什么是民俗文物?理解這一概念首先要解決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文物的問題。

民俗,簡言之就是民間的傳承文化。即指人們歷代相傳的播及于社會和集體的,在一定環(huán)境和條件下經常重復出現(xiàn)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表現(xiàn)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經濟活動、社會活動、信仰和游藝等等。我國著名的民俗學家陶立燔先生將民俗歸納為四大類。即(1)物質民俗,包括居住、服飾、飲食、生產、交通、交易。(2)社會民俗,包括家族和親族、村落、各種社會職業(yè)集團、人生儀禮、歲時習俗。(3)口承語言民俗,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歌謠、敘事詩、諺語、謎語、民間藝術。(4)精神民俗,包括巫術、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禮儀、民間游藝。[]民俗是反映歷史的一面鏡子,又是觀察社會的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了解歷代人民的物質生活、科學文化和精神面貌,了解每個民族的不同性格和特點?!段奈锉Wo法》中對文物定下較翔實的規(guī)定,其中一項是:“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盵]這一項可作為定義民俗文物的依據(jù)。所以,民俗文物是與人們的民俗活動,即民間的生產、生活、文藝、娛樂、風俗、習慣、信仰等民俗事象有關的富有特色的典型器物。因此,民俗文物與歷史文物、民族文物是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

所以,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的重點恐怕在于近現(xiàn)代民俗文物,況且,民俗文物面臨消失的危險性較大,應成為重中之重。

二、民俗文物的科學保護

博物館它們所遵循的方針和承擔的義務是一致的,就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

這種變化帶來的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將是十分劇烈的,因此,民俗文物受到的沖擊并面臨消亡的危險是大勢所趨,歷史的必然。博物館要做好民俗文物保護,必須開展以下幾點工作。(1)爭取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門的強有力的支持和指導,解決專門的經費供博物館使用。這種經費支持應該長期有續(xù)地保持下去。(2)博物館應該組成訓練有素的專業(yè)隊伍,深入民間,調查和征集民俗文物。同時,向群眾宣傳《文物保護法》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讓人們懂得民俗文物的內涵和保護的重要性,防止民俗文物的自然的、人為的流失。(3)在具體工作當中,眼光不能只盯在實物的年代是否久遠,物品是否精美。民俗文物大都是制作粗糟,好多還在流傳和使用,因而,沒有多少年份、多么精美可言。好多物品不出幾年就再也見不到了,這就需要調查和征集者們具有超前眼光。這一點,老一輩的民俗文物工作者體會最深,他們常常感嘆,當年司空見慣,俯拾皆是的器物,如今已難見蹤影。(4)在工作中,不應只滿足于獲得實物材料。因此,要作好文字記錄,并寫調查報告,與文物一起入庫。另外,在調查和征集中應引入影視記錄和電腦數(shù)碼技術,采錄民俗文物在民俗活動中的使用情況,豐富民俗文化內容。(5)民俗文物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牽涉到同一個地區(qū),多個民族的民俗文物,所以,博物館收藏民俗文物,不應只局限于某幾個方面或某一個民族。

三、民俗文物的合理利用

新時期,國家對文物工作提出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明確了保護和利用的相互關系。

第一、利用民俗文物可以開展科研工作。博物館的專業(yè)人員,為了獲取民俗文物,需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工作,而所獲取的民俗文物又帶有大量的民俗學和民族學信息,因此,博物館擁有著很多的第一手資料,具備著其他科研機構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可以搞出許多科研成果。這種研究工作,不僅會提高博物館的專業(yè)人員的科研水平,而且對博物館的收藏、展覽、教育等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論信息和實物材料,最終促進文博事業(yè)的發(fā)展。

第二、利用民俗文物可以進行陳列展覽。展覽是博物館提供給社會的精神產品,是向大眾展示民族文化的最好的方式。博物館的民俗文物展覽應靈活多樣,可以就某個民族的全部民俗事象進行陳列,也可以某一特定的民俗事象為題應用多個民族的實物材料進行展覽。在具體的展覽陳列當中,應盡可能地采用放映電視錄象的手段,并邀請該民族群眾進行演示,增強視覺效果,活躍展覽氣氛。因為大多數(shù)群眾的心理是不僅要知道它為何物,還要知道它怎樣產生,如何使用。另外,我們的民俗展覽應考慮讓觀眾參與,讓觀眾自己動手,體會其中的艱辛和樂趣。但是,博物館的民俗文物展覽,畢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商業(yè)性的陳列展示,一定要資料翔實,充滿文化氣息。

第三、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利用還可以考慮進行民俗商品的開發(fā)。許多民間工藝技術如今仍存在,我們可以通過民間調查,發(fā)現(xiàn)民間藝人,發(fā)揮其技能,仿造工藝作坊,制作原汁原味的民俗工藝品,讓觀眾邊參觀,邊購買,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總而言之,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是我們博物館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工作任務。博物館必須根據(jù)自己的特性發(fā)揮應有的職能和作用,搶救和保護面臨岌岌可危境地的民俗文物,豐富文化寶庫,促進文博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參考文獻:

第3篇:文物保護概論范文

[關鍵詞] 武威 旅游資源 功能分區(qū)

武威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南依祁連山,北靠。擁有類型齊全的旅游資源,有冰川雪山、森林草原、大漠奇觀、綠地風光等自然景觀,又有宗教文化、西域文化、西夏文化等人文景觀。武威還是絲綢之路進入河西走廊的門戶,是中國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都會,是河西走廊東端多民族文化的交匯點,具有自然地理、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區(qū)位交通等多方面的優(yōu)勢,發(fā)展旅游產業(yè)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 武威市旅游資源的特點

1.珍貴旅游資源居多

武威擁有在國際國內旅游市場中占重要地位、獨有或處于第一的文物與景點是:銅奔馬與雷臺漢墓、西夏碑與西夏博物館、白馬寺(遺址為闊瑞與薩班涼州會商達成歸順中原條款所在地)、弘化公主墓、中國第一座沙漠公園、河西早期石窟之一天梯山石窟、瀕危野生動物研究中心?,F(xiàn)有文物保護單位543處,被列為市縣以上文物保護點305處。其中全國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8處。保存比較完整的有武威文廟、羅什寺塔、海藏寺、大云寺;民勤的圣容寺、瑞安堡;天祝的天堂寺等古建筑。還先后挖掘出土和整理了西夏碑、漢簡、銅奔馬、木鳩等一批珍貴文物,目前全市館藏文物47381件,其中國寶文物3件(銅牦牛、木緣塔、王杖詔書令冊),一級文物181件,二級文物356件,三級文物778件,一般文物4萬多件。其中1969年9月出土于武威雷臺的銅奔馬其精絕的藝術構思,于1983年10月被國家旅游局定為中國旅游標志。

2.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特色突出

武威是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中心之一、東西方物種互換、推廣、傳播的試驗與中轉站;各民族勢力較強的時候均在這里建立和留下獨特的文化遺跡,同時又是各民族團結的歷史見證;是河西走廊的門戶,沿絲綢之路各線的古驛站、古城和古長城具特色,記錄著絲綢之路上英杰的傳奇事跡;河流的變化與沙漠的侵入使綠洲移動、城池變遷,沙漠中至今留下一座座令人思考的古城;武威還是涼州樂舞誕生、邊塞文學繁榮之地,成為武威旅游發(fā)展的精神文化支柱和靈魂。

二、分區(qū)原則及功能分區(qū)

1.分區(qū)原則

功能分區(qū)就是根據(jù)旅游區(qū)的資源特點、基礎設施條件和發(fā)展前景進行綜合分析,對各區(qū)的旅游功能進行設計進行合理建設。

對旅游功能的劃分應遵循如下原則:(1)突出主體形象原則:根據(jù)區(qū)內旅游資源發(fā)揮的各自的旅游功能進行綜合分析,選出該區(qū)的主體功能,作為本取得主題功能。(2)空間連續(xù)性原則:要求同一主題的旅游項目不知在空間上形成連續(xù)區(qū)域,以體現(xiàn)規(guī)模效應。(3)旅游要素綜合性原則:使旅游取得旅游“六大要素”優(yōu)化配置,形成系統(tǒng)的旅游活動。(4)主體不重復原則:功能區(qū)有各自的旅游功能和主題,在同一地區(qū)上,應盡可能使各區(qū)功能相異。

2.功能分區(qū)

全市分為4個功能區(qū):即以文化沉積為特色的城內旅游區(qū)、以沙漠風光為特色的城東旅游區(qū)、以宗教文化為特色的城南旅游區(qū)、以休憩療養(yǎng)、探險、生態(tài)旅游為主的城西旅游區(qū)。

(1)文化旅游區(qū)。以文化沉積濃厚為特色的城內旅游區(qū)是以雷臺公園、文廟、鳩摩羅氏寺塔、南城門、海藏公園、大云寺、武威地區(qū)博物館、文化廣場、東關花園、西涼歌舞等旅游景點組成的旅游區(qū)。首先,它是開發(fā)最早。影響最大的地區(qū)。第二,旅游資源富含文化特色。其雷臺漢墓、文廟、南城門、文化廣場和西涼歌舞等富含悠久的歷史文化;鳩摩羅什寺塔、海藏寺、雷臺觀和大云寺等富含宗教文化;西夏博物館富含西夏文化。第三,交通較為方便,各景點之間均有公路相通。(2)沙漠分光旅游區(qū)。以沙漠風光為特色的城東旅游區(qū)是以鄧馬湖為中心,周圍有沙漠公園、瀕危野生動物繁殖中心、延壽寺廟、長城遺址、高溝堡古城、綠洲和騰格里沙漠等。首先,本區(qū)擁有沙漠旅游資源,可在騰格里沙漠選擇合適的位置開發(fā)沙漠觀光、探險、騎駱駝、駕車穿越大沙漠,以及航空滑翔等具有大漠色彩旅游項目。第二,擁有綠洲農業(yè),可開展回歸大自然的生態(tài)旅游。第三,擁有一定古跡旅游資源,在古城、古長城開發(fā)文化、仿古、科考旅游。(3)宗教文化旅游區(qū)。以宗教文化為特色的東南旅游區(qū)主要包括白塔寺、天梯寺和金塔寺賈汗宗教文化,可開發(fā)為宗教旅游勝地。其主要旅游資源有:白塔寺:1247年闊端與薩班兩周會商達成歸順中原條款,從此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天梯山石窟:創(chuàng)建于東晉北涼,天梯寺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的代表,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4)綜合旅游區(qū)。以休憩療養(yǎng)、探險、生態(tài)旅游主要特色的西南綜合旅游區(qū)以西營水庫與藥王泉為中心,周圍主要有大雪山、祁連森林、古漢唐墓群、蓮花山、亥母洞石窟、皇娘娘臺燈旅游資源。在藥王溫礦泉療養(yǎng)山莊可進行狩獵、垂釣、賽艇、設計等多項健身娛樂活動以及溫泉細雨、恒溫游泳,防治皮膚病等療養(yǎng)、休閑活動。在大雪山森林草原中可參加冰雪探險活動??稍诠艥h墓群、皇娘娘臺等進行文化旅游和考察等活動。

三、結論

武威市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為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本文通過對武威市旅游資源的特色分析,將武威市旅游資源整合劃分為四個功能區(qū):(1)文化旅游區(qū);(2)沙漠風光旅游區(qū);(3)宗教文化旅游區(qū);(4)綜合旅游區(qū)。

參考文獻:

[1]王乃昂 楊淑華 蔡為民:河西走廊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色及開發(fā)初探

[2]李天元 王連義:旅游學概論. 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1

[3]甘枝茂 馬耀峰:旅游資源與開發(fā).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9

[4]丁季華:旅游資源學上海申亞出版社1999

[5]馬 勇 舒伯伯:區(qū)域旅游規(guī)劃.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3

[6]李巧玲:歷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功能分區(qū).蘭州商學院

[7]保繼剛: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武威地區(qū)國土開發(fā)整治總體規(guī)劃. 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

[9]楊震之:旅游資源開發(f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1

第4篇:文物保護概論范文

關鍵詞:溫濕指標;文物質地;控制系統(tǒng)

文物見證了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過程,加強文物保護,對于一個民族的古今對照,借鑒并發(fā)展有著深遠作用。

為了防止或減緩文物的老化,博物館需要創(chuàng)建出一個文物儲藏的良好環(huán)境,而影響環(huán)境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溫度、空氣污染物、微生物、光照、濕度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溫度和濕度,這是兩個最基本的指標,因為溫度和濕度對文物可能產生的物理化學作用有重要影響,比如文物的霉變,其次,如果溫度和濕度不能保持相對穩(wěn)定,劇烈脈波沖動則會對文物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例如文物的熱脹冷縮就是溫度變化大造成的。所以,溫濕度指標不止要保證文物儲存環(huán)境的適合,也要避免溫濕度的過度波動。

一、現(xiàn)階段溫濕指標存在的問題

1.人的舒適要求和文物的保存要求之間存在矛盾

人的舒適要求和文物的保存要求之間的矛盾一直以來就是博物館文物保存溫濕指標存在問題的原因之一。原先的控制技術雖然能達到人體對溫濕度的要求,但是會造成冷凝現(xiàn)象,對文物的保存造成阻礙,后來Lafontaine等學者提出在冬天采用恒濕器來對溫度進行控制和提高,這種方法雖然避免了文物保存出現(xiàn)冷凝現(xiàn)象,但是又不能適應人體舒適要求,所以這種裝置不能同時滿足文物和人的溫濕要求,只適用于那些不對外開放的小博物館。

相反地,Biroll等在某圖書館中采用地板輻射和地板送風的HVAC系統(tǒng),既能夠使人感到舒適又能滿足文物保存環(huán)境。但是要想用HVAC系統(tǒng)對整個展廳進行集中控制其實是不大現(xiàn)實的,它的控制范圍畢竟有限,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將展廳與展柜分開控制,采用兩個系統(tǒng)。

2.消耗能源高

現(xiàn)階段博物館的環(huán)境控制系統(tǒng)一般采用冷卻除濕的方式,這種方法耦合性很強,能量消耗很大,而德國漢堡某博物館針對這一點有一個很好的應對方案,他們采用溫濕獨立控制技術,在文物保存的展柜上使用雙層玻璃,這樣兩層玻璃之間也會形成一定溫濕度,而展柜內層里的相對溫濕度就更容易控制了。這種方法不但減弱了溫濕度的波動變化,同時也減少了能源消耗。

二、實現(xiàn)方式

1.展廳集中控制

展廳集中控制的方式是將文物和參觀的人集中在一起,使用同一種系統(tǒng)或方式來控制展廳的溫濕度,使文物和人處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廳采用這種集中控制方式,采用中央空調,展廳空調根據(jù)氣溫情況,人工控制其開啟和關閉,手持式儀器檢測結果顯示,展廳內溫度在19.3℃一21.7℃,相對濕度在54%一64%,基本符合溫濕度要求。

同時,溫度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游客活動影響,數(shù)據(jù)顯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一天內溫度的最低點為早晨8 : 30左右,而最高溫度則在11: 00左右,說明游客的活動和燈光的照射也會引起溫度的上升,而閉館后溫度逐漸下降,這也是溫濕度標準制定需要考慮的因素。

2.展廳與展柜分開控制

展廳和展柜采用兩套系統(tǒng)則可以很好地照顧到文物保存和人體要求的差異,展柜的系統(tǒng)用來給文物保存提供良好環(huán)境,而展廳的系統(tǒng)則能夠滿足參觀的人的需求。但這種實現(xiàn)方式也有一些弊端,比如說展柜內部的溫濕度受HVAC系統(tǒng)運行狀況的影響非常大,一旦系統(tǒng)出現(xiàn)故障,展柜內部的溫濕度就會因此而發(fā)生劇烈的變化。同時也涉及到上文所提到的耦合性太強,造成的能源消耗過高的問題。

后來也有學者對調溫調濕的方法進行了改進,芝加哥Field Museum將調濕材料加入濕度控制模板上,這樣就能對空氣起到再一次調濕的作用,避免文物周圍溫濕度的過分變化。

三、文物保存溫濕度標準制定及其實現(xiàn)方式注意點

1.考慮具體地區(qū)和文物質地的差別

Rogers認為博物館溫濕指標和當?shù)氐臍夂驐l件有一定的聯(lián)系,各個地區(qū)應有其相應的標準,例如加拿大的博物館在冬天濕度應取35%,溫度應取20℃,,而在夏天濕度則取47%-50%,溫度取23℃,這其中的差異就是因為考慮到加拿大具體天氣情況。

在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進行溫濕度檢測的時候也發(fā)現(xiàn)了此類問題,由檢測期間正值重慶一年中濕度最大的季節(jié),室外陰雨,濕度較高,因此對展廳內的濕度造成了較大影響,部分展柜最高達到了74.8%,波動幅度高達0.8%,明顯超過了文物保存參考要求,所以我們在制定文物保存溫濕指標的時候應該根據(jù)具體情況制定適合博物館所在地區(qū)的指標。

2.多種監(jiān)測手段

博物館在處理這項任務的時候可以采取多種監(jiān)測手段來監(jiān)測展館的溫濕度,在監(jiān)測點、監(jiān)測時間、監(jiān)測點等方面更要做到全面、科學,盡量避免誤差。比如說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溫濕度的監(jiān)測就選擇7個檢測點放置了TESTO T175-H2型溫濕度連續(xù)記錄儀,記錄溫濕度變化情況的時間長達72小時,頻率為每五分鐘一次。 監(jiān)測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手段獲得大量的數(shù)據(jù),在從數(shù)據(jù)中提取出有效信息,最終指向更加完善的博物館文物保存溫濕指標。

3.積極探索更多空氣處理方式

一般在雨季,博物館很可能會受到影響,尤其是一樓展廳的濕度會驟然增高可能不利于文物的保存,因此在這種梅雨天氣應加大對展廳溫濕度的控制和調試,可利用干燥劑和小型除濕機等手段,或者利用吸附除濕、溫濕獨立控制等來設計博物館的環(huán)境控制系統(tǒng)的方法方式,根據(jù)文物材質等實際情況對展柜進行濕度的調節(jié)。同時也要注意盡量減少能源消耗,支持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多使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

此外,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監(jiān)測結果顯示:在雨季,庫房由于環(huán)境相對密閉,濕度控制整體效果會較好,所以這也不失為一種可以借鑒的好方法。

四、結論

文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歷史價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文物遭到了破壞,如果我們能通過控制博物館文物保護的溫濕度來給文物的儲存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環(huán)境將會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郭宏.文物保存環(huán)境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第5篇:文物保護概論范文

【關鍵詞】鹽業(yè)幫會;會館建筑;因鹽設邑;精品

春夏之交,在導師的帶領下來到貢井區(qū)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專業(yè)實踐教學,在考察期間,逐步對貢井這座傳統(tǒng)的工業(yè)重鎮(zhèn)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對它的鹽商會館建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先后深入實地對陳家祠堂、張伯卿、南華宮、貴州廟進行研究,了解到這些會館建筑大多是明清時的建筑,有的保留相對完整,但有的就沒有那么幸運,當下國家和社會對古文物的高度重視,當?shù)卣趯F州廟鹽商會館等建筑進行搶救性的修復工作,但因缺乏對該建筑相關資料的搜集考證,在修復時遇到不少困惑,導致一段時間修繕工作暫停,這也激發(fā)了我對會館建筑的研究興趣,本文將著重論述貢井四個代表性的鹽商會館即張家花園、南華宮、貴州廟、陳家祠堂的建筑藝術特點。

一、貢井鹽商會館建筑概述

貢井鹽商會館既是貢井鹽業(yè)的商會組織,又是同鄉(xiāng)會館,因此在會館內演繹了民俗活動。四座會館,都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館各具特色,美輪美奐,構成貢井建筑的精品。其中陳家祠堂是目前川南地區(qū)保存較為完善的會館之一,南華宮是貢井區(qū)現(xiàn)存唯一的廣東人信仰道教的鹽商會館,貴州廟是全國現(xiàn)存唯一一所貴州商人會館。張家花園,其建筑古樸典雅融中西合璧之建筑特色。四座建筑都具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一)外部造型。貢井會館建筑是“迎神麻”“敘鄉(xiāng)情”的地方。乾、嘉時期,自貢會館林立,蔚為壯觀。許多會館至今保存完整,分布在自貢各處。據(jù)調查,會館建筑雖采用川南民居形態(tài),但其入口門面、細部仍夾雜了西方構件元素。如貢井南華宮后門裝飾有哥特式建筑風格、簡約挺直,石雕以楹聯(lián)為主。而該地的貴州廟省會館入口則采用帶拱心石的半圓拱,強化了建筑地位和可識別性。還有張家花園,在設計中就揉進了東西方多種建筑基因進行了變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顯示出貢井會館博大精深的獨特藝術魅力。

(二)裝飾特點。貢井會館建筑不僅各具特色,而且其裝飾工藝極其豐富,木雕、石雕、彩繪、泥塑、壁畫等裝飾俱全而且做工一流。

1.石雕。貢井會館石雕種類多,體積大,是會館中重要的建筑裝飾。比如南華宮下方的柱礎,樣式就特別豐富。它們有方有圓,有雕琢精美華麗的,有簡潔大方的,柱礎圖案雖年代久遠,歷經風霜,但整體的仍能感受到工匠技藝的精湛,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裝飾精品。

2.木雕。張家花園建筑的木雕是會館中的絕對性亮點。每一扇的窗花紋樣各異,并且這些紋樣每一個都極具特色、背后蘊含了很深的寓意,比如有些紋樣中有蝦,蝦有節(jié)節(jié)高升之意,蝦的身段不是八節(jié)就是九節(jié),有八九相連的寓意,蝦有富貴蝦之說,富人吃龍蝦,有富貴的寓意,再比如,紋樣中有鳳凰。鳳是“祥瑞”的化身,與太陽梧桐一起寓意丹鳳朝陽,象征好事吉祥,反映人們追求美好事物愿望,圖案雕刻工藝也極為精湛,刀法流暢自如,讓人不得不感嘆工匠雕刻技藝的高超。

二、貢井鹽商會館建筑的保護現(xiàn)狀

(一)以修繕為主。貢井鹽商會館建筑在期間損壞過半,大部分會館建筑被作為學校和工廠,如貢井的貴州廟、南華宮;中,會館被作為封建糟粕的典型,遭受毀滅性的破壞,所以對貢井會館建筑進行修繕顯得迫在眉睫。對會館建筑的修繕,應該查閱已有文獻資料,精心設計,盡可能的恢復其原貌,使古老建筑重放光彩。

(二)對會館建筑合理利用改造。確立相應的建筑風貌保護區(qū),嘗試合理的開發(fā)利用。城市需要更新,若能恰當?shù)膶^建筑以及對它周圍環(huán)境進行合理改造,保留歷史街區(qū)的整體風貌,往往能帶來整個地區(qū)的復興。這也是保護的一種積極手段。

三、總結

貢井近千年的鹽業(yè)史,創(chuàng)造了“鹽都”盛景,形成了輝煌而獨具風格的地域鹽文化。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的物質載體,特別是它的建筑藝術等方面打下了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本文作為貢井鹽商會館建筑藝術的初探,這將為我以后對貢井更深入的研究做下鋪墊。

參考文獻:

[1]王文章著.非物質文化概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中國人民自貢市貢井區(qū)委員會編.鹽都發(fā)端•貢井[M].2009.9.

[3]自貢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不可移動文物目錄[M].2011.

[4]吳良忠著.中國紋樣[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5]王樹良,張玉花著.中國工藝美術史[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6]錢正坤.中國建筑藝術史[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4.

[7]劉致平.中國建筑類型與結構[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7.

第6篇:文物保護概論范文

[關鍵詞] 敦煌;學術史;敦煌吐魯番學會;文物回歸

【中圖分類號】 K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8-323-2

本文擬以敦煌遺書的歸屬地為題對敦煌學之百年發(fā)展史及其未來發(fā)展模式、走向進行簡單論述、探討。學界對于敦煌學之發(fā)展已有較多論述,本文以敦煌遺書為中心探討之。

一、敦煌學在國外――遺書外流及其學術傷心史

1900年舊歷五月,正當八國聯(lián)軍攻陷大沽、進逼京津之際,中國西北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意外發(fā)現(xiàn)打開。敦煌遺書一面世,就遭到了文化盜寶者的瘋狂盜掘,國內國外之部分文化人對其瓜分幾盡。敦煌寶藏發(fā)現(xiàn)在一個錯誤的年代、一個難以得到保護的年代。藏經洞之發(fā)現(xiàn)、敦煌遺書之流散,有其必然性。葉昌熾是最早研究敦煌文書的中國學者,但他是一位有壯志無壯行的文化人。他西行卻沒有到敦煌,實在是一種遺憾。

斯坦因從1900~1931年共進行了四次中亞探險考察,第一次未到敦煌,第四次所盜物品未帶出中國國境,第二、三次大量盜走敦煌遺書及其他西域各地文物文書。所盜敦煌遺書運至英國和印度以后,經其本人及其他歐洲學者的整理研究,使得敦煌學在歐洲發(fā)展很大。但是,斯坦因的文化盜寶行為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在道義上連一些英國人也譴責過他。

斯坦因捷足先登,緊接著來了法國人伯希和,他是二十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漢學家,所以盜去了敦煌遺書中最精華的部分。1908年八月伯希和在盜取了敦煌寶藏后帶著寶物到北京,然后去河內的法國遠東學院述職了。當他述職完以后,于1909年再次到北京,這次他向北京的學者們展示了挑選的部分經卷。他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的東方語言學天才,他是第一個為敦煌寫本編目的人,他也最早倡導敦煌研究中的國際合作。北京的一批士大夫們在看到伯希和帶去的精品后,仍無人肯西行一步。一直到時期,文化學術中心轉入西南西北時,部分文化界人物才開始將注意力轉向祖國的西部。

1902年在德國召開了第十三屆國際東方學會議,斯坦因報告了在中國西北和闐發(fā)掘的經過及取得的成績。會后各國都派遣探險隊到中國西北進行“科學考察”。日本人也不甘寂寞,便由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大谷光瑞組織考察隊,來中國進行考古發(fā)掘。由于大谷光瑞探險隊成員多是一些年輕的僧人,沒有受過基本的考古學訓練。同時,雖然他們寫有一些日記或旅行記,卻沒有出土文物的信息記錄,從而給整理研究工作帶來了很多的困難。日本國內對大谷探險隊的收藏特別分散,其收藏的敦煌文書和吐魯番文書已相混淆,不大容易分別。但是,日本在斯坦因、伯希和盜寶以后,在這個政府已經將敦煌殘卷運回北京以后,還是在敦煌一帶收集了數(shù)量相當?shù)亩鼗徒浘怼?/p>

俄國的鄂登堡是劫奪敦煌遺書的主謀者和急先鋒。俄國所藏敦煌文獻長期以來一直不為外人所知,由于政治原因,也沒有進行整理公布。直到20世紀末期才漸漸公布出來。鄂登堡曾到莫高窟各洞搜劫遺書,所獲來源非一。故俄藏敦煌寫本并非全部出于藏經洞,其所藏一萬多號文書大多都是一些碎片、殘片。

來自美國的華爾納只是一名藝術史家,而不是語言學家,因此他對于手稿并不是十分地感興趣。華爾納剝離了一些洞窟壁畫運回了美國。但是美國確實藏有少量敦煌遺書,其來源等也不清楚,但有部分是華爾納第一次福格考察隊在路途中夠買的。

敦煌遺書的流散不能僅僅遷咎于外國的一些探險家、考古家、藝術家,國內的學人也是一樣地偷盜。在藏經洞時、在殘卷解京途中,中國的文化名人往往偷盜據(jù)為己有。這些文化名人有汪宗瀚、李振鐸、何彥、劉廷琛、方爾謙等,后又流于市面??箲?zhàn)時張大千的發(fā)掘又是盜寶式的發(fā)掘,沒有科學的記錄。

二、敦煌學在日本――二戰(zhàn)后敦煌學的大發(fā)展

日本敦煌學的發(fā)展,從其起點來說,大致與我國相同,都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在30和40年代,兩國學者的研究各有所長,在某些方面,我國學者還具有優(yōu)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特別是50年代以后,日本的敦煌學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其突出成就是將敦煌學的研究領域從經史子集和文學作品的研究,擴大至社會歷史的研究,在經濟史、法制史、宗教史和少數(shù)民族史方面,均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一部部鴻篇巨著相繼問世。這些成果,對中國古代史,特別是對魏晉隋唐歷史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敦煌學各研究領域中,還沒有哪一方面的研究能與日本的成果相比擬。以北魏隋唐時期的均田制研究為例,當時日本學術界認為,這是“日本東方史學界在世界上值得自豪的輝煌成就之一”。事實的確如此,他們的這項研究成果,匯聚了從三、四十年代敦煌戶籍文書的研究和50年代大谷文書中吐魯番地區(qū)給田、退田等文書的研究,從而將均田制的研究推進到一個全新的階段,為最終闡明均田制的性質和施行奠定了基礎。

日本學者能在敦煌學上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有三個因素:從研究條件來說,他們能夠不斷地到英國、法國等地查閱原件,盡可能多地收集、發(fā)掘有用資料,編輯出版??本毜匿浳谋荆粡难芯恳曇昂脱芯糠椒▉碚f,重視重大歷史問題研究與敦煌文獻研究相結合;從治學態(tài)度和學風來說,重視原始資料的整理研究與理論問題研究相結合。我們必須承認他們的成就,承認他們在一些重要領域取得的領先水平,這樣才能促進我國的敦煌學研究。

二戰(zhàn)后的一段時間里日本還主要研究了佛教經典。宗教文化始終是和最高水平的人類文化相關聯(lián)的。日本人對佛教文獻的研究,在研究佛教東傳及其歷史意義上有重大的突破。

三、爭回敦煌學的研究中心――中國學人的努力

長期以來,學術界普遍認為,1981年日本學者藤枝晃應邀在南開大學舉辦敦煌學講習班時,首次談到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后來的研究證明這其實是一個誤傳)。同年,在西北師范學院(今西北師范大學)講演時重復了這個說法。此話一經流傳,就在中國引起了轟動。中國學人扼腕嘆息,奮發(fā)努力,甚至有人提出要“奪回敦煌學研究的中心”。季羨林先生則在給很多年輕人的書中寫序時、在很多場合都引用這句話以鼓勵學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敦煌學從落后走向發(fā)展,到目前為止,已出版的著作數(shù)百余種。研究類著作的深度和廣度,文獻整理類的錄校和注釋,都超過以往任何時期的水平。其中不少論著在國際上具有領先水平,受到普遍重視。在敦煌學諸多成果中,最受國內國際敦煌學界重視和關注的,是近十來年陸續(xù)出版的敦煌文獻大型八開圖錄本,它們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英藏敦煌文獻(佛經以外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法藏敦煌文獻》、《俄藏敦煌文獻》,江蘇古籍出版社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各地散藏文獻,分別由各出版社出版了20余冊。這批圖錄本搜集完備,編輯細致,圖版清晰,印制精良,有許多文獻是收藏單位首次公布。這是一項空前規(guī)模、異常困難的浩大工程,它的完成,不僅為中國的敦煌學,也為世界的敦煌學建立了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豐碑。

四、敦煌學在世界――敦煌學研究的國際合作

敦煌文獻所處時代,是我國造紙術普及、紙卷取代簡牘的時代,是雕版印刷術開始問世的時代,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作出輝煌貢獻的時代。敦煌文獻的不朽價值和無窮魅力,就在于它反映了中華民族在此時期創(chuàng)造的領先世界的先進文化。它是屬于中國的,也是屬于世界的。百年敦煌學發(fā)展的歷史證明,它那廣博深厚的多學科、多語種的內容,光靠我們自己是無法全部研究透徹的,何況還有大量敦煌文獻分藏世界各地,這都需要國外學者的積極參予和密切合作。

季羨林先生提出“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這個主張,實在是高瞻遠矚,目光遠大,既體現(xiàn)了敦煌學已是國際之學的現(xiàn)實,也包含了要從世界的角度去認識敦煌學的發(fā)展之意。要求中國學人不應再糾纏于敦煌學到底在哪里這個問題,不要再因為一些不恰當?shù)奶岱ǘ绊懴嗷ブg的學術交流。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但也不能盲目自負。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是,在20世紀50~70年代,我們與其他國家敦煌學研究究竟存在什么差距?為何會有這種差距?

進入20世紀,由于中國敦煌學界在“敦煌吐魯番學會”的很好領導下,努力培育敦煌學人才,又由于國際交流的加強,中國敦煌學者和國外敦煌學者進行了各方面的深入交流,且開展國際合作項目,例如建立敦煌遺書的電子化檢索系統(tǒng)等。在高田時雄等的倡議下,又成立了敦煌學國際聯(lián)絡委員會,及時溝通世界各國的敦煌學者,以加強信息交流。

五、敦煌學在敦煌――敦煌文物回歸

其實,在敦煌學這個領域,誰也不應也不可能成為“敦煌學中心”。也不能準確地說敦煌學在某個地方,此處所言敦煌學在敦煌,是指敦煌遺書而言,是指敦煌遺書的回歸問題。

在新世紀、新時代建立一個很好的敦煌學的資料庫實屬必要,英國IDP正在建立的是圖像的資料庫,現(xiàn)在再建立一個能夠檢索的資料庫,而且這個資料庫與論著系統(tǒng)的資料庫聯(lián)合起來。

既然能夠建立這樣一個供全球學者享用的資料庫,那么以后對敦煌原卷的利用就要減少以至于不用。這樣它們的回歸問題便顯示出來了。一件文物,離開了它原來的保存處、出土地,其價值就大打折扣。所以,敦煌遺書必須回歸敦煌,這樣才能更加顯示出其歷史文化意義。雖然敦煌遺書在國外的保存時間已經超過了國際法的規(guī)定,但敦煌遺書是有尊嚴的,文明是有尊嚴的。敦煌在中國中古社會是亞歐大陸上中西交流的一個國際性城市,它的歷史地位是由它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出自于敦煌的遺書的尊嚴更與敦煌這個地方有著密切關系。

我們的文明是有尊嚴的。敦煌遺書只有回歸敦煌,才算是敦煌學國際交流合作的真正喜事,才算是真正的國際合作。

綜上所述,本文以敦煌遺書的歸屬地為中心,對敦煌學百年發(fā)展的歷史進行了簡要述說,并對敦煌文物回歸的問題做了說明。

參考文獻:

[1]劉進寶.敦煌學通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2]褚良才編著.敦煌學簡明教程[M].北京:中華書局,2001.

[3](日)藤枝晃.敦煌學導論[M].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印,1981.

[4]姜亮夫.敦煌學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榮新江.敦煌學新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文物保護概論范文

關鍵詞:吉林??;文化遺產;旅游

吉林地區(qū)文化旅游資源種類很多,包括民間藝術資源、歷史文化資源、自然文化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等等,其中開發(fā)文化遺產旅游雖不是省內旅游業(yè)的主流但也是一種高層次的旅游理念頗具特色,也是省內旅游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fā)的意義

1.發(fā)展文化遺產旅游是對文化遺產資源的最好的利用方式,適度的旅游開發(fā)并不會對文化遺產造成破壞,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對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同時隨著當?shù)芈糜问聵I(yè)的蓬勃發(fā)展,游客不斷增加,旅游景區(qū)對當?shù)匚幕z產的良好宣傳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遺產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達到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一種了解、關注和欣賞的效果。隨著旅游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人們對遺產地深入的挖掘和研究,遺產地的文化內涵得到廣泛傳播,促進了遺產資源的合理利用。

2.以發(fā)展文化遺產旅游帶動當?shù)亟洕鲩L。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越來越受到大多數(shù)人的關注,人們越來越希望把錢花在文化生活上,旅游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吉林省的文化遺產旅游是一個亮點,可以通過對歷史遺產文化的包裝、再加工、制成多種文化旅游產品,滿足人們不同的文化旅游需求。

3.以發(fā)展文化遺產旅游產業(yè)改善周邊的區(qū)域環(huán)境。文化遺產旅游是以遺產旅游概念為遺產旅游產品的源頭,所以改善歷史遺產周邊的區(qū)域環(huán)境是發(fā)展文化遺產旅游產業(yè)的必要條件。對原有歷史遺產周邊實施整體環(huán)境改造,使有形的歷史文化遺產周邊景觀與遺產本身相協(xié)調,這是在另一種層面上對歷史遺產完整性的保護。同時,隨著遺產旅游地的不斷發(fā)展,多方面的拉動當?shù)亟洕脑鲩L,地方交通也都大大改善,交通便利,也促進了遺產地文化和社會效益的雙向提高。

二、吉林省典型遺產旅游資源開發(fā)現(xiàn)狀

敖東城遺址―這是渤海古國的早期都城,位于敦化市,因此敦化也素有“千年古都百年縣”的稱呼。這里有著名的渤海時期二十四塊石遺址,在敦化境內共有四處,分別是江東、官地、海青房和腰甸子。作為渤海文化資源重要組成部分的墓葬文化,以敦化六頂山古墓群最具代表性,該墓群位于敦化市區(qū)以南 5 公里處的六頂山上,為渤海王國早期王族和貴族的陵寢。整個墓群分兩個墓區(qū),共有大小石室墓、石棺墓 80 余座。墓群中尤以渤海第三代王文王大欽茂的次女貞惠公主墓最為著名,墓中出土了墓志碑、石獅等珍貴文物。雖然關于遺址的建筑性質及作用,學術界眾說紛紜,但遺址本身承載的文化信息為研究渤海早期歷史提供了珍貴的科學資料。

與此類似的古墓群還有安圖永慶鄉(xiāng)東清村渤海古墓群。2005 年,敦化市政府在六頂山旅游風景區(qū)內積極籌建清始祖文化園,該園占地面積 5 萬平方米,園內主體由清祖祠、月臺、配殿、祭壇等組成。清祖祠為清式仿古建筑,面積為 9 萬平方米,通高 6 米,主要供奉滿清歷代帝王塑像。月臺在主殿之下,內設滿清文化展館、 滿族族譜查詢室、 滿族歷史放映廳等。 后續(xù)將建設龍形圖騰柱、薩滿祭祀廣場、三仙女祠、鐘鼓樓等建筑。

四平的葉赫那拉古城位于四平市梨樹縣東南30公里的梨樹縣境內,是吉林、遼寧兩省的結合部, 是著名的民俗風景旅游點也屬于遺產旅游范疇。葉赫以富有女真族特色的古城堡建筑而聞名。葉赫名勝風景區(qū)依山傍水,環(huán)境清幽,古跡眾多。是吉林省批建的省級旅游開發(fā)區(qū)。90年代,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28集電視連續(xù)劇《葉赫公主》即以此城為外景地。葉赫1981年被列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吉林省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fā)存在的問題

1.規(guī)劃開發(fā)不合理、發(fā)展無序。

由于沒有進行科學的市場分析,一些景區(qū)在開發(fā)伊始規(guī)劃不夠科學,發(fā)展方向不夠明確,盲目跟風而建,有些景區(qū)商業(yè)開發(fā)過度,導致發(fā)展無序;另一方面一些景區(qū)只注重追求經濟利益進行超載開發(fā),忽視文化遺產的保護,隨著旅游人數(shù)不斷上升,遺產地游客容量過度飽和,嚴重降低了旅游質量,這些都造成了旅游資源的不合理開發(fā)。遺產旅游地無論是盲目跟風而建導致娛樂設施閑置還是搞急功近利的商業(yè)化運營,都會阻礙當?shù)氐穆糜问聵I(yè)的發(fā)展,逐漸失去遺產地本身的資源吸引力,從而失去市場號召力,導致當?shù)氐穆糜螛I(yè)走向衰竭。

2.遺產旅游地區(qū)經營管理尚待加強

吉林一些地區(qū)文化遺產旅游開發(fā)一直存在著經營管理粗放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區(qū)旅游發(fā)展的速度。有的景區(qū)門票定價不合理,旅游景點“門檻”高,有的游客望而卻步,未能達到經濟價值與旅游價值的統(tǒng)一。有的景區(qū)經營目標單一,產品類型不豐富,涉足領域相對單調,沒有打造品牌旅游項目。有的旅游景區(qū)為了提升經濟效益對遺產進行不合理的改造或改建、增建,這些沒有以歷史知識原真性為基礎的建設工程,往往最終敗壞了整個遺產地,這些都說明遺產旅游景區(qū)的經營管理需要改進和加強。

3.遺產開發(fā)和保護不統(tǒng)一。開發(fā)遺產旅游首先要正確認識和處理遺產保護與遺產旅游開發(fā)之間的關系。遺產是旅游賴以實施的平臺,不注重遺產的保護就會喪失旅游的遺產資源;沒有遺產保護的約束,旅游管理則沒有正確的指南,經營也沒有正確的標準。

總之,吉林省在發(fā)展文化遺產旅游上仍存在一些問題,針對現(xiàn)有問題要改變文化遺產旅游的發(fā)展策略。走資源開發(fā)和保護的道路,努力使吉林省文化遺產旅游享譽全國。

參考文獻:

[1]梁福興,吳忠軍.民俗旅游學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4.

第8篇:文物保護概論范文

[關鍵詞]甘肅彩陶;保存環(huán)境;病害處理

[中圖分類號]G25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2-0105-03

甘肅地處我國西北,位于黃河上游,孕育了許多新石器時代文明,如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就是這些文化的杰出代表。這些文化中的一大亮點就是彩陶。甘肅彩陶出現(xiàn)時代早,持續(xù)時間長,取得的成就也較高。由于保存環(huán)境驟變以及自身病害的原因,導致彩陶面臨自然損毀的危險。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保護好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使之永遠傳承下去,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2004年,受國家文物局委托,甘肅省博物館承擔了全國館藏文物腐蝕調查――甘肅省博物館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項目。陶、瓷器文物病害調查結果表明,甘肅館藏彩陶腐蝕病害相當嚴重,較為常見的病害如表面沉積物、可溶性鹽析出、酥解、片脫、破損、裂縫以及彩繪脫落等。本文針對彩陶腐蝕病害產生原因與保存環(huán)境,談一些方法和認識,為彩陶保護修復提供資料和參考。

一、彩陶修復前的準備

(一)觀察

當處理一件彩陶的時候,首先應該觀察,留意彩陶本體留下的歷史信息。通過認真觀察,我們通常會得到以下信息:一是制作技術。通過觀察彩陶的形狀以及制作時留下的痕跡,我們可以辨別出是手工法還是輪制法等。二是使用痕跡。彩陶作為生活實用器,它在使用過程中必然會留下一些生活痕跡,如火燒、內盛食物等,這對研究某一區(qū)域文化人類食譜有著很大的意義。三是附帶信息。在墓葬或遺址中,彩陶通常和其他隨葬品交叉埋藏,這使得陶器表面有可能附著其他埋藏物,如紡織物、動、植物等信息,這些附帶信息有可能對研究這一地區(qū)人類生活、勞動場景、食譜等提供幫助。當發(fā)現(xiàn)此類信息時,應當盡量保留,具體可以用三甲基樹脂封護。

(二)記錄

學會觀察是保護好文物的第一步,接下來應該做好記錄。具體記錄彩陶修復人員、修復時間、修復地點、彩陶保存狀態(tài)描述和病害繪圖、修復過程中所采用的工藝以及化學試劑、修補材料和做過的的科學分析等??赡嫘孕迯褪俏奈锉Wo修復原則之一,如何做到可逆性,做好修復記錄是關鍵,可為下次彩陶修復提供檔案、資料。例如修復部位,修復工藝,修復所用的清洗劑、加固劑、膠粘劑等,以便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進步,采用更科學、合理的方法來保護彩陶。

(三)修復工具與基本試劑的準備

彩陶修復工具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彩陶的修復質量和速度。在修復前,應預先準備好常用記錄工具、修復工具,如計算機、照相機、脫脂棉球、竹刀、牙醫(yī)工具、調色盤、常用礦物顏料、蒸餾水以及其他實驗室常用設備等。

二、影響彩陶保存的環(huán)境因素

(一)溫度

彩陶主要由粘土燒制而成,具有孔隙率大、吸水性強的特點。彩陶大多出自于考古發(fā)掘,很多彩陶在出土以后,由于孔隙率大,孔隙中會有水存在。當溫度低于0℃ 時,陶器內部水就會固化結冰。水在由液態(tài)轉化為固態(tài)的過程中,產生物理應力,在這種物理應力的作用下,彩陶的內部會產生物理損傷,慢慢形成冰凍風化,造成彩陶酥解以及彩繪層脫落等現(xiàn)象。同時,考慮到彩陶的其他受損原因以及粘接材料等,適合存放溫度為0~25℃。

(二)濕度

保存環(huán)境中相對濕度的變化對彩陶的影響很大。若相對濕度大于100%,空氣中的水分就會超出容納范圍,形成結露現(xiàn)象。在彩陶存放環(huán)境中,如果發(fā)生結露現(xiàn)象,會導致彩陶表面富集液態(tài)水。大多數(shù)的彩陶出自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在保存到博物館的過程中,彩陶中所包含的可溶性鹽并未得到完全清除。一旦相對濕度大于100%,形成結露現(xiàn)象后,彩陶中的可溶性鹽就會不斷析出,出現(xiàn)結晶現(xiàn)象。結晶現(xiàn)象是引起彩陶彩繪脫落、陶體片脫、機械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彩陶適宜的保存相對濕度應為0%~45%。

溫、濕度這兩個因素是彩陶保護的關鍵,在對彩陶進行保存環(huán)境考慮時,應該同時考慮。溫、濕度是兩個互相關聯(lián)的物理量,當溫度發(fā)生改變時,相對濕度也會隨之改變;而當相對濕度發(fā)生太大變化時,溫度也會受到影響。

(三)粉塵

空氣中粉塵對彩陶的危害十分明顯,它的危害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1.黏附害??諝庵械姆蹓m與彩陶接觸后能形成吸附能力,它與彩陶緊緊粘合為一體,很難清除。常用的機械清理方法對彩陶表面很容易形成機械檫傷。2.化學侵害。粉塵的化學性質特殊,其在空氣中的形成過程極為復雜,它有可能攜帶有不同程度的酸堿性離子,當有害離子降沉在彩陶表面時,就會導致彩繪層褪色以及化學腐蝕。3.生物侵害。粉塵是霉菌和細菌傳播的載體,在空氣中有可能攜帶霉菌和細菌孢子,當它們沉積在彩陶表面時,在合適的溫、濕度條件下就會催生,導致彩陶的生物降解。

(四)其他因素

除了溫、濕度,粉塵對彩陶病害的影響外,光線、有害氣體、空氣污染物都會對彩陶產生破壞作用。有的因素單一對彩陶產生危害,而更多的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對彩陶產生破壞作用。

三、常見腐蝕病害處理技術與方法

(一)可溶性鹽的處理

彩陶出土后都帶有不同程度的可溶性鹽??扇苄喳}的來源主要有兩方面:彩陶燒造前粘土本身就帶有一部分可溶性的鹽,彩陶的地下埋藏過程中可溶性鹽的滲入。彩陶的氣孔率高、吸水性大,在地下埋藏環(huán)境中,可溶性鹽隨著地下水滲入彩陶中,久而久之,可溶性鹽沉積在彩陶孔隙中。當溫、濕度發(fā)生變化時,鹽就會發(fā)生溶解、結晶,不斷從彩陶內部析出,形成鹽析現(xiàn)象。(圖1)

鹽析現(xiàn)象對彩陶損傷很大,它能造成彩陶物理強度的下降,內部酥粉、彩陶片狀脫落以及外部彩繪層剝落。彩陶的制作工藝特殊,它在彩繪層燒造前就與胎體壓在一起,故彩繪層和胎體結合緊密。這種特殊的工藝決定了對于保存狀況較好的彩陶可以直接用洗滌法去鹽,可以將彩陶放于流動的清水中沖洗一到兩天,然后換用離子水或蒸餾水浸泡,處理完以后可以取部分液體測其電導率或者用硝酸銀測氯離子濃度法驗證可溶性鹽是否清除完畢。對于保存狀況較差的彩陶,其彩繪層并不牢固,這類彩陶清除可溶性鹽時必須先對彩繪層進行加固。常用的加固劑是2%的可溶性尼龍酒精溶液和3%的乙級纖維素酒精溶液。做完彩繪層的加固處理后,再用洗滌法對彩陶進行脫鹽處理。

(二)表面沉積物的處理

在深埋地下數(shù)千年的過程中,彩陶與地下土壤接觸,導致表面覆蓋有不同程度的沉積物。有的沉積物是歷史的見證,可以保留,但有的沉積物覆蓋了彩繪層,掩蓋了彩陶的紋飾,需要清除。(圖2)對于結合不是很緊密的彩陶表面沉積物,可以使用機械去除的方法來處理,具體用棉簽蘸取蒸餾水或去離子水潤濕沉積物,然后用竹刀剔除。操作可反復進行,切忌傷害到彩陶本體。機械方法去除不掉的表面沉積物,可以使用化學試劑處理。常見的表面沉積物為碳酸鹽、硫酸鹽、硅酸鹽。對于不同鹽類的具體清除方法如下:

1.碳酸鹽沉積物的處理。用小于5%的鹽酸或者硝酸做清洗劑,蒸餾水浸泡后用滴管或者移液管吸取酸液慢慢去除,清除干凈后,應當立即用蒸餾水清洗掉溶解的鹽和多余的酸。

2.硫酸鹽沉積物的處理。硫酸鹽類沉積物比較難以去除,不溶于弱酸??捎脻庀跛嶙銮逑磩﹣砭徛コ?清除完畢后用大量清水清除。另外,可以用硫酸銨的熱飽和溶液來清除硫酸鹽類沉積物,處理后生成可溶性的配合物,可用蒸餾水洗掉。

3.硅酸鹽沉積物的處理。在各類沉積物中,硅酸鹽類是最難去除的,這是因為它的難溶性。在處理硅酸鹽類沉積物時,可采用1%的氫氟酸涂于硅酸鹽沉積物的表面,慢慢溶解,然后用清水清除。在此操作過程中,必須注意氫氟酸有劇毒,應當在通風櫥中進行操作。

清除上述鹽類沉積物還有使用鰲和劑的方法,如EDTA二納鹽法、二乙烯三銨五乙酸五納鹽等。這類鰲和劑可以一次去除上述的三種沉積物,但其在使用時應當加倍注意,鰲和劑無選擇性,對彩陶本體會產生腐蝕作用。

(三)裂縫、破損

彩陶是易碎品,其物理強度不高,裂縫、破損病害在彩陶中屢見不鮮。(圖3)

針對彩陶的這類病害,處理關鍵是選用合適的粘接劑。粘接陶器的首選是環(huán)氧樹脂,此類粘接劑具有優(yōu)異的粘接能力和耐久度,且粘度和顏色都可以通過加入增韌劑、稀釋劑、填料來調節(jié)。但環(huán)氧樹脂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不可逆性,這會造成在二次處理陶器時的無法去除接口表面的環(huán)氧。因此,可以在陶器粘接面上先涂一層3%的聚乙烯醇溶液或者B72,使其形成粘接面,然后再用環(huán)氧樹脂粘接。在彩陶粘接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陶片的接口面必須干凈,這直接影響后期的粘接質量。

(四)缺損

在館藏彩陶中,也有部分彩陶是殘缺的,(圖4)為了藝術觀賞或是增加彩陶物理強度的需要,需要在有確切根據(jù)的前提下對殘缺部分進行補配處理。常用的補配材料多為石膏,可加入適量增強劑來調節(jié)石膏的強度。另外,A.J.K面團也是很實用的補配材料。彩陶在補配完形態(tài)后,需要對補配部分進行做舊處理,處理原則是根據(jù)可辨識性原則,使補配部分顏色接近并淺于文物本體顏色,避免造成視覺的明顯差異,但在仔細觀察下,可以看出補配痕跡。常用的補配做色原料需選擇礦物顏料,這是因為礦物原料的耐久性。在作色完成后,可用3%的乙基纖維素酒精溶液或者3%的聚乙烯醇縮丁醛酒精溶液涂刷封護。

四、結語

彩陶的病害處理必須仔細、認真,這不但需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還需要熟練的操作技巧。彩陶是人類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之一,每一次保護修復都是對彩陶生命的一次延續(xù)。此外,彩陶的保存環(huán)境和日常養(yǎng)護也是其生命得以延續(xù)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馬清林,蘇伯民等.中國文物分析鑒別與科學保護[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第9篇:文物保護概論范文

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新電子技術的發(fā)展。電子技術、新的光源、新的圖像的拍攝方法,為歷史紀念館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使文物保管、陳列展覽等方面的手段和技術發(fā)生了很多變化,提供了新的技術條件和物質條件。

第一,是歷史紀念館科學發(fā)展的交流理念作用。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深入和對外開放的擴大,國際間的歷史紀念館交流與合作也越來越廣泛。與國外歷史紀念館的交流與與合作,可以使我們開闊眼界,擴大視野,有機會近距離地學習國際歷史紀念館建設的新理念、新方法,了解國際歷史紀念館事業(yè)發(fā)展的新趨勢和新動態(tài),使我們的歷史紀念館建設事業(yè)能夠真正與世界接軌和與時俱進,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業(yè)務水平和管理能力。近年來,沈陽故宮博物院大力加強了對外的交流與合作,與國內外一些歷史紀念館建立友好歷史紀念館,共建長期、友好、更緊密型的合作關系。近年來,我國歷史紀念館交流頻繁,先后與韓國京畿道歷史紀念館、首爾歷史歷史紀念館、韓國古宮歷史紀念館、等陸續(xù)簽署了友好歷史紀念館協(xié)議書,還與臺灣國立歷史歷史紀念館洽談了合作意向。組織專業(yè)人員進行互訪,做業(yè)務對流。在與國內外歷史紀念館的合作交流中,特別重視學術方面的交流。北京的首都歷史紀念館、韓國的首爾歷史歷史紀念館、日本的江戶東京歷史紀念館等組成的城市歷史紀念館論壇,每年舉辦國際歷史紀念館學術研討會,由主辦方提出一個主題召開學術研討會,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影響,對于各館的業(yè)務建設也有很大幫助。

第二,是是歷史紀念館科學發(fā)展的學術研究理念作用。面對歷史紀念館事業(yè)迅速發(fā)展的形勢,加強歷史紀念館的“軟件”建設,特別是提高歷史紀念館的理論研究水平,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了。學術研究對歷史紀念館的發(fā)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不斷地提高歷史紀念館的理論研究水平,才能有效地指導當前的歷史紀念館工作實踐,才能解決我們當前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澄清我們在歷史紀念館建設、管理和陳列展覽等方面的一些誤區(qū),大力加強了學術研究。為此,把“建設研究歷史紀念館”作為歷史紀念館建設的核心理念和基礎,對歷史紀念館的價值重新估計,重新認識,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把管理和建設提高到符合世界遺產的水平上來。研究型歷史紀念館的核心內容是:把工作對象作為研究對象,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工作成果。近年來,我國歷史紀念館在建設“研究型紀念館”的實踐中,先后召開了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完成了一系列科研項目,出版了一系列的學術刊物和學術著作,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科研隊伍也成長起來。同時,這些成果對于文物保護、陳列展覽等實際工作也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進一步提高了業(yè)務工作的水平。

第三,是歷史紀念館科學發(fā)展的社會參與理念作用。現(xiàn)代歷史紀念館要打破傳統(tǒng)的封閉模式,提高社會化程度,注重廣泛的參與,向社會開放,實現(xiàn)歷史紀念館和社會的互動與交流。一方面,可以從社會需求方面,調整歷史紀念館自身的工作,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從社會當中吸收有利于歷史紀念館建設和發(fā)展的資源。在這方面,我國各類地歷史紀念館都已經做了許多工作,如歷史紀念館免費開放,歷史紀念館宣傳到社區(qū)等等活動。但僅僅這些還是不夠的。如何把歷史紀念館的工作與社會資源充分的利用起來,讓更多的人去關心歷史紀念館,讓更多的人走進歷史紀念館,同時也使歷史紀念館有更多的機會走進群眾,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比如臺北歷史紀念館有一個“志工協(xié)會”,日本、韓國的歷史紀念館也有一個與中國不同的機制,即工作人員中有大量志愿者。目前我國的一些歷史紀念館也開始引進了志愿者隊伍。志愿者作為聯(lián)系歷史紀念館和社會的橋梁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志愿者實際上是多了一批為歷史紀念館做義務宣傳的人,他們影響了一大批人,并用觀眾的眼光去做這項工作,對于提高歷史紀念館的工作質量也很有助益。

第四,是歷史紀念館科學發(fā)展的觀眾導向理念作用。由于歷史紀念館的觀眾存在年齡、教育程度、族群、地域等方面的差異而呈現(xiàn)出多樣性特征,所以歷史紀念館的展覽和活動的設計上,就要考慮觀眾的多樣化需求,特別是一些特殊群體的需求,以廣闊的范圍、多樣的活動、周到的接待,滿足多層次觀眾的不同需要。近年來,我國歷史紀念館堅持以觀眾為主導,在改善服務質量上做了大量工作,更新服務理念,強化服務意識,充實服務內容,突出服務特色,要求職工隊伍要有嶄新的精神面貌,熱忱的工作態(tài)度,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方式,創(chuàng)造良好的參觀環(huán)境,把景區(qū)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給觀眾,建設更具親和力的歷史紀念館。

總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整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對文化的需求增大了。當人們收入水平提高以后,人們的需求開始從溫飽轉向發(fā)展、娛樂和享受,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在文化消費方面支出的大幅度增加。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文化方面的需求也隨著大幅度的增長,歷史紀念館作為一個公共的文化設施就會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就要加大歷史紀念館科學發(fā)展理念作用得到大大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荊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