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開展勞動實踐的意義范文

開展勞動實踐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開展勞動實踐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開展勞動實踐的意義

第1篇:開展勞動實踐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民族文化;大學生;社會實踐效能;意義;策略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它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讓學生在畢業(yè)后可以更好地進入社會、融入企業(yè),對于學生們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當前大學里的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已經(jīng)慢慢地開始注重多樣化、全面化,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不同方面的問題,導致社會實踐的效能一直得不到有效地提升,需要針對此進行研究。

一、民族文化對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效能意義

(一)能夠正確的規(guī)范大學生們的思想品質通過將民族文化融入社會實踐活動里,能夠在大學教育生活里完成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任務,讓大學生們切身體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認識到傳統(tǒng)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發(fā)揚的偉大的意義,從未約束自身的行為舉行,開始以身作則,為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能夠有效地提升大學生們的社會認知水平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大學生們提前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培育他們的各方面的社會生存和適應技能。通過融入民族文化來開展社會實踐,更能夠豐富社會實踐的主題和形式,讓更多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文化精髓、文化精神等等,對于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認知有很大的幫助。

(三)能夠塑造大學生的健全的人格通過開展民族文化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們認識到社會的更多面,對中國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并在履行社會實踐的過程里,培育自己的吃苦能力、愛國意識、合作意識等等方面的精神品質,這對于健全大學生的人格有很大的幫助。

(四)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雙創(chuàng)”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里的重要理念,將民族文化融入大學實踐活動里,能夠提升大學生們對實踐活動的認知,激發(fā)他們對實踐活動的興趣,從而促進實踐活動開展的效益提升。在這樣的實踐里,有效培育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

二、民族文化對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策略

(一)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尊重意識學生們對社會實踐的尊重意識,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影響社會實踐所帶來的收益,因此,教師們在思考如何提升社會實踐的效能的時候,應該在開展社會實踐之前先為學生們灌輸社會實踐的思想、理念,讓學生們提升對社會實踐的尊重意識,再來認真對待其中的各項活動、知識、勞動,并從這些活動里感悟更多道理。例如,教師在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之前,為學生們開展“民族文化社會實踐”宣傳的主題大會,在會議開展之前,教師們先讓制作了本次會議上所需要的海報、橫幅,在橫幅和海報上印上了本次實踐活動的主題“宣傳民族文化,踐行社會實踐”。教師們將橫幅布置在操場上,海報放在學生們人流比較多的地方,如圖書館門口、食堂門口、宿舍樓樓下,學生們日常生活里能夠時刻關注到該海報,潛移默化地強化自身的民族文化意識。在主題會上,邀請民族文化相關專家、社會實踐活動的相關機構到場,成立校園內的社會實踐小組,通過三方的輪流發(fā)言,為學生們介紹本次以民族文化為主題展開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意義和價值,并鼓勵學生們要積極參與到本次社會實踐里。通過這次會議,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們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知、理解,讓他們加強了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尊重和任課,提升了自身的社會實踐尊重意識,以此來最終促進本次實踐的效能提升。

(二)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服務意識服務意識,是社會實踐里的一個重要的理念,大多數(shù)社會實踐都是公益性的、公開性的和大眾性的,通過社會實踐,為一些社區(qū)公民、社會人員帶來一定的服務和幫助,因此,學生們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時候,需要擁有良好的服務意識,為社區(qū)人員帶來更好的服務,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幫助。教師們也要注重培育學生們的社會服務意識,可以借助一些獎懲政策、理念宣傳、以身作則等方法,來影響學生們的服務意識。例如,我們學?;凇按鲎鍧娝?jié)”這個特色的民族文化,開展了社區(qū)活動,為了提升學生們的服務意識,教師讓學生們自主報名參與到本次實踐活動里,為本次活動進行公益勞動。在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們?yōu)榱颂嵘敬位顒舆^程里學生們的服務意識,特地強調了本次活動的“公益理念”,讓學生們有一顆服務的心。除了宣傳理念外,教師還制定了考核制度,讓參與活動的人們?yōu)楸敬位顒又袑W生的表現(xiàn)打分,打分的主要內容是服務的質量、服務的態(tài)度等,對于評分比較好的學生,教師會進行相關的獎勵。

(三)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活動構建融入民族文化到社會實踐里,能夠實踐的主題、內容和形式都得到豐富化,學生們能夠在參與社會實踐的同時感受到中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體會各民族之間的不同文化特色。因此,教師們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的時候,可以融入民族文化來創(chuàng)新活動,讓社會實踐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提升學生們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和動力,通過這樣高參與度的社會實踐,來達到提升整體社會實踐效能的目標。例如,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們?yōu)榱素S富其活動構建,便融入了多種民族文化主題。教師們首先認真分析了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了解其民族特色,接著對名族特色文化進行深入分析,如傣族的孔雀舞、侗族的鼓樓、黎族的跳竹竿等等,基于這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開展了一系列的社會活動,讓學生們參與到活動里,負責活動的規(guī)劃、秩序、組織、總結,通過實踐活動為民族文化傳承帶來幫助。

三、結語

第2篇:開展勞動實踐的意義范文

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本文只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進行討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已經(jīng)無需贅述。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理論學習經(jīng)歷了實踐的檢驗才更有說服力,實踐也是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的途徑。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擺脫假大空的印象,真正實現(xiàn)教育功能、走向實踐是一個既富有挑戰(zhàn)而又令人向往的教育方式。但在目前看來,高職院校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得并不充分,還有很大的空間有待彌補。首先,學校對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和難以替代的價值,但目前由于受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學校對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仍顯不夠。分析原因,主要體現(xiàn)在兩點:一是活動經(jīng)費少。資料顯示,多數(shù)高職院校劃撥的活動專項經(jīng)費數(shù)量很少,提供的用于支持社會實踐的其他資源也非常有限。二是未形成合力。多數(shù)院校服務于社會實踐工作的組織機構還不夠完善,沒有建立部門協(xié)調機制,一些部門甚至視其為一種負擔。其次,對實踐教學的內涵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共識。有的教師認為課堂上和校內開展的非理論講授的教育都屬于實踐教學,有的教師認為只有把學生領出去才算真正的實踐。分歧的存在導致了活動開展受阻,或者不被認可,在學校教育計劃中也未能納入正軌。再次,師資力量有限,教學任務繁重。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教師數(shù)量較少,公共課教師數(shù)量更少,一般高職院校政治理論課教師都是“通才”,即政治理論課的幾門課程都要能講授,不像本科院??梢苑植煌恼n程組,專門講授一門課程。這既影響了教師在專業(yè)領域的深度挖掘,也造成了教師在幾門課程之間疲于應對、身心疲憊的現(xiàn)象,尤其是還要合辦上課,面對眾多的學生和復雜的課堂情況。再加上教師在教學之外來自科研、評職和家庭等方面的壓力,教師很難再有精力進行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即使是有,也是零星開展、任務性的開展。最后,學校在開展實踐活動方面的經(jīng)費有限。政治理論課面對的是全院的學生,有時是兩個年級的學生,如果要保證每個學生都參加,那么在資金方面就是個無法逾越的障礙,因此,現(xiàn)有的實踐活動也是小規(guī)模的、象征性的開展。

2高職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現(xiàn)狀分析

在上述情況下,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無疑能克服很多難題,如人力不足、資金不足、覆蓋面不足等等。這也應該是當前許多高校普遍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原因之一。通過事先制定好活動計劃,選擇相應的主題,對學生進行分組,確定報告形式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準備,理論上似乎活動可以開展了,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近幾年來,通過對本人所在院校和其他兄弟院校的了解,發(fā)現(xiàn)這種實踐活動幾乎流于形式。問題一:社會實踐缺乏指導。教師雖然事先進行了周密的計劃,但由于缺乏后期與學生的溝通和跟蹤指導,一些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著手,也不明確從哪些方面開始調查,缺乏與調查對象進行溝通的能力,結果知難而退;也有一些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碰到困難,結果隨便應付,然后尋求其他途徑完成暑期實踐任務。問題二:缺乏監(jiān)督制約。計劃下發(fā)后,即進入暑假,學生基本離開學校,教師無法監(jiān)督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對于沒有真正進行實踐的學生也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唯一可以影響他們的就是通過對調查報告的分析,辨別真?zhèn)?,給予適當處理,但已經(jīng)無法實現(xiàn)社會實踐的預期教育目標。問題三:缺乏必要的資金。學生去開展調查,也要花費一定的費用。高職大學生來自農(nóng)村的較多,家里經(jīng)濟狀況參差不齊,額外的經(jīng)濟支出會對學生造成經(jīng)濟負擔,也導致了一些學生對暑期社會實踐望而卻步。

3幾點建議

第3篇:開展勞動實踐的意義范文

(一)、指導思想

將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去關心社會發(fā)展,去關注社會問題,去嘗試解決自己研究的社會問題,成為學生課余生活的有益補充,開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會實踐的新途徑。

(二)、意義

1、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fā)展空間。

2、參與社會實踐,激發(fā)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

3、主動服務社區(qū),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

二、社會實踐的組織形式及具體過程

(一)、組織形式

學生一般以個人分散活動或由6-10人組成社會實踐活動小組,也可以青年志愿者小分隊活動組織。

(三)、注意事項

1、就近就便。

社會實踐活動原則上要就近就便,組織學生在學校周邊、學生家庭所在的城鎮(zhèn)社區(qū)或者本村范圍內開展活動。團隊規(guī)模 要適中,不開展跨區(qū)的活動。同一社區(qū)、同一鄉(xiāng)村的高中生應在當?shù)貓F組織的統(tǒng)一指導下開展上述活動和其它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

2、在生活中提煉。

從社會生活中選定主題,讓學生關注社會,體驗社會角色;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問題;學會健康愉悅地、自由而負責地、智慧而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

3、在興趣中選擇。

捕捉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開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間相互感染、相互促進,更好地發(fā)展興趣,培養(yǎng)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4、合理利用各種資源。

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網(wǎng)絡已經(jīng)成為最大的資源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上的技術和資源,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同時要充分利用圖書資源,從圖書館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5、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手段。

從參與研究的對象來看,可以采用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學校合作的方式。從研究采取的手段來看,可以采用活動設計、網(wǎng)絡技術、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實驗演示、表演交流、測量制作、社會宣傳、服務、總結、答辯、反思等學習活動。

三、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

(一)、社會參觀活動

參觀、訪問、考察(革命遺址、科技館、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現(xiàn)代化建設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廠、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運作情況……),例如以當?shù)氐木用裥^(qū)為調查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可以“物業(yè)管理”、“商業(yè)網(wǎng)點”、“文化娛樂”、“教育設施”、“交通路線”等為研究方向。

(二)、社會調研活動。(參考主題如下,也可自選主題)

1、綠色環(huán)保宣傳

2、保護母親河、水質污染情況調查

3、白色污染調查研究

4、關于生活節(jié)能狀況調查研究

5、農(nóng)村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調查

6、關于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可行性調查

7、道路狀況及改進意見調查

8、旅游資源狀況調查

9、中學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研究

10、中學生上網(wǎng)吧問題研究

11、中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與研究

12、中學生零用錢數(shù)量及用途的調查

(三)、社區(qū)服務活動

社區(qū)保潔活動、社區(qū)護綠活動、社區(qū)綜合宣傳活動、社區(qū)陋習糾察活動、社區(qū)敬老愛老活動、社區(qū)幫困助殘活動、社區(qū)讀書輔導活動、交 通服務活動、環(huán)保志愿者活動、社區(qū)公益勞動。

參與社會實踐的班級和個人,必須注意自身形象,認真參加活動,為學校和個人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四、社會實踐活動總結、表彰

1、各位同學要認真填寫2015年暑假社會實踐表,并以書面形式做好總結并附帶證明材料。

第4篇:開展勞動實踐的意義范文

目前,小學生中獨生子女占多數(shù)。不少家長只要求孩子學習好,必要的家務勞動被取消,就連自我服務性的勞動也由家長包攬下來。由于物質生活優(yōu)裕,缺少必要的勞動鍛煉,這些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這就給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列寧指出:“如果學習、教育和訓練只限于學校之內,而與沸騰的實際生活脫離,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是不會信賴的?!?/p>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xiàn)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或體驗為基礎,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強調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發(fā)現(xiàn)并探究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下面我淺談一下這方面的認識。

二、培養(yǎng)方法

(一)創(chuàng)造條件,奠定學生實踐操作的基礎

周圍的環(huán)境就是最好的實踐基地,可以因地制宜。節(jié)假日是學生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時間,我們先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了確?;顒拥某尚?,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在暑假開始時,我們給學生布置了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的作業(yè),包括進行一次社會調查,調查的范圍包括家鄉(xiāng)的經(jīng)濟、文化建設新成就、當?shù)氐沫h(huán)境現(xiàn)狀,學生就會明確實踐的內容。在班主任親自主持下,開展為五保戶送溫暖、慰問烈軍屬等一些情境活動,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愛心,使他們懂得愛人民、愛社會、愛祖國是一種崇高的職責。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實踐的興趣

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我在學校時期形成的性格中,對我后來發(fā)生影響的就是:我有強烈的多樣的興趣,深刻了解任何復雜的問題與事物。”如在“保護資源,反對浪費”主題課上,我發(fā)現(xiàn)垃圾桶里有學生棄置的兩個廢本,于是隨手拿起,我的舉動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我進一步發(fā)問:“同學們是否覺得奇怪,老師撿這干什么呢?這可是垃圾呀!”我觀察到有的學生似乎洞察我的用意,于是繼續(xù)說:“但同學們可曾想起這是可回收垃圾,你們知道它有什么用嗎?”這么一提醒學生紛紛發(fā)言。我是先從學生身邊事物引起他們的注意,接著,我并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而是放手讓同學們自由地議論,我又問:“除了廢紙我們身邊還有哪些東西可以重復使用?”以此誘導學生列舉其他可回收的垃圾,繼而轉述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種種浪費現(xiàn)象,我乘機引導學生分析、整理并歸納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保護資源,反對浪費”。教師利用身邊大家熟悉的事物、現(xiàn)象帶出問題,繼而放手讓學生思考和討論,適當之時點撥引導其向有價值的主體探討,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形成活動主體。

(三)根據(jù)情況,教學生實踐操作的方法

1.調查法

一般來說,調查報告的內容大體有:標題、導語、概況介紹、資料統(tǒng)計、理性分析、總結和結論或對策、建議,以及所附的材料等。由此形成的調查報告結構,就包括標題、導語、正文、結尾和落款。

2.記錄法

要根據(jù)實際舉辦一次服務當?shù)氐奈摹Ⅲw、衛(wèi)、慈善等公益活動,并按要求填寫好《活動情況記錄》。

(四)精心組織實踐活動,培養(yǎng)實踐能力

1.加強對學生實踐活動指導,確保了實踐活動的效果

綜合實踐強調學生通過活動來進行親歷性的實踐。我們都清楚學生的自主能力需要一個培養(yǎng)的過程,只有“能做”“會做”才談得上自主。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行之有效的指導。綜合實踐活動實施中教師指導要適度。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活動的指導者。換句話說,綜合實踐中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不是“教”出來的,但綜合實踐活動課卻離不開必要的“教”。這后一個“教”就是指導。由于他們年齡還小,無論知識結構方面,還是在認識閱歷方面都不夠成熟,固然要指導的細些;通過一兩年的實踐,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都有所了解了,甚至有的學生頗有心得,實踐起來興致勃勃,教師就盡量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創(chuàng)造。

2.用心安排,嚴密組織開展實踐活動

(1)制訂實踐具體活動計劃。

(2)充分動員,使每位教師、家長和學生高度重視實踐活動,包括:在實踐活動前通過給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長宣傳社會實踐的意義和必要性,以便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同時通過家長對學生進行活動安全教育;做好帶隊老師的動員工作,使他們能重視實踐活動,明確自己的職責;召開學生動員大會,對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目的、意義和具體要求的教育。

3.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實踐

(1)利用學校迎接各項檢查,組織學生進行全校性大掃除。

(2)多次組織學生清除污漬。

第5篇:開展勞動實踐的意義范文

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應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評價等方面起到組織和協(xié)調作用,并采取各種方法以及動用有效的保障措施,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順利實施。然而,現(xiàn)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輔導員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角色有弱化傾向,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內部原因是輔導員自身

1、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認識不到位影響輔導員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身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承擔者,輔導員只重視校內教育,忽視校外教育。從學習理論來看,學得和習得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不僅校內學得重要,校外習得對于大學生而言也很重要。校內教育不是大學生成長的全部,因為將來他們都要走向社會去發(fā)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多利用假期進行,大多數(shù)輔導員不愿放棄休息時間去指導和參與學生社會實踐。即便是參與了,也是帶著學生看風景,敷衍了事,走過場。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如“三下鄉(xiāng)”、“四進社區(qū)”等活動的意義,輔導員認識不到位,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指導作用不明顯,基本靠學生自己策劃、組織、實施,輔導員忽視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輔導員的個體素質欠缺導致大學生社會實踐開展不力在本文中,“素質”可以理解為“人們在實踐中增長的修養(yǎng)”,即輔導員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應具備的能力。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項涉及校內外的綜合性活動,可以檢驗輔導員“雙重身份”的角色內涵,是輔導員個體素質的整體反映。輔導員個體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通識素質、專業(yè)素質、創(chuàng)新素質等,都能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得到體現(xiàn)。由于輔導員的學緣結構不同,個體差異性很明顯,加上從事本職崗位的時間不同,不是每一位輔導員的素質都適合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這樣就為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帶來了困難,某些方面素質的不足導致輔導員經(jīng)常處于困境,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推進和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畏難情緒引發(fā)了避讓行為,輔導員消極地應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淡化了自身的角色價值。

3、職業(yè)倦怠是輔導員落實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軟肋職業(yè)倦怠是每一個行業(yè)都存在的問題,輔導員也不例外。大學生成人成才教育需要多方協(xié)作,輔導員崗位設置的本意就是要解決千頭萬緒不協(xié)作的問題。理想不等于現(xiàn)實,輔導員的疲態(tài)往往會從自身認為可做可不做的工作中顯現(xiàn)出來,大學生社會實踐也是如此。有研究表明,職業(yè)價值感、希望、職業(yè)無意義、崗位消極特征和社會支持是構成輔導員角色壓力的重要影響因子,角色壓力進而導致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薪酬偏低、待遇差異、身份界限模糊與崗位重要性等問題,是輔導員不容回避的現(xiàn)實,制約著各項工作的開展。

(二)外部原因包括大學生、高校和社會等方面

1、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獲取相應學分,不理會輔導員的存在

很多高校的社會實踐是由輔導員布置給大學生,由于輔導員疏于指導,很多學生只想獲取社會實踐學分,無視輔導員的存在,擔心有指導監(jiān)管的情況下,需要實地工作,因而社會實踐走過場現(xiàn)象明顯。隨著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看重,大學生逐步認識到學習之后總要就業(yè),因而開始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自己。但操作中,普遍存在重視與自身就業(yè)相關的實習,輕視參與觀察、社會調查、深度訪談等基礎性工作。一些高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形式單一、內容陳舊、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廣度。很多學生以實結代替調查報告,有些學生喜歡“百度”和“谷歌”,抄襲拼湊,敷衍搪塞。不少大學生寧愿做兼職賺錢或者報名資格證書考試輔導,也不愿花費精力認真從事社會實踐,撰寫調查報告。

2、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資助較少,學分獲取容易,影響輔導員工作積極性

大學生社會實踐一般由高校團委組織領導,協(xié)調各教學單位與教務、科研、宣傳等部門,通過團總支與學生會落實。由于實踐教學體系牽涉面廣,學校重視程度不夠,對于社會調查、生產(chǎn)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fā)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投入少,經(jīng)費短缺,只把社會實踐當做課堂教學的補充形式,很少組織大規(guī)模的社會實踐活動。暑期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資助立項的數(shù)目較少,學分認證過程缺乏支撐材料。大學生社會實踐以分散返鄉(xiāng)調查實踐居多,或在暑假象征性地組織幾支社會實踐服務團隊,用很少時間走走看看。寒假和平時極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由于缺乏專業(yè)性指導和嚴格的保障機制,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成為一種虛多實少,流于形式的活動。

3、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接納程度有限

社會是輔導員指導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場域。布迪厄把場域定義為位置之間的客觀關系的網(wǎng)絡與構型,這是針對關于人的本質的概括。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為在馬克思那里,研究主題不是只作為單一實體的社會,而是從“關系性”的角度理解的社會。輔導員在社會實踐指導中的缺位,是因為迷信學校教育的絕對性,沒有注意到社會這個富有關系性的場域。社會各行業(yè)本身不太喜歡生手,害怕大學生影響他們的常規(guī)秩序,接納程度十分有限。大學生若是沒有人協(xié)調和溝通,進入社會實踐的具體場域時,只能做圍觀者。

二、作用發(fā)揮:輔導員角色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職能發(fā)揮

(一)輔導員引領大學生成為專門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

輔導員是崗位決定了職責,其工作性質是被賦權的結果。馬克思明確指出,生產(chǎn)勞動是為滿足人的日常生活的需求服務的,社會實踐是生產(chǎn)勞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體現(xiàn)著育人的功能,既有大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也能促使輔導員在指導工作中主動改善師生關系,增進師生感情。人的思想意識來源于人的實踐活動,在把自己的想法轉化為實踐活動時,受到已有思想意識的影響,認識的客觀性需要通過實踐的檢驗。人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而這種人類活動體現(xiàn)了人所特有的精神力量———人的主觀能動性。輔導員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促成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會主動工作、協(xié)同工作、獨立工作的能力。在我國大眾化推進過程中,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是個很好的抓手。一方面,可以將理論聯(lián)系實際,濡化青年一代,促成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學會擔當;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他們感染大眾,對廣大人民群眾宣講,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生活實踐的直接影響乃至引導。

(二)社會作為活動場域拓展了培養(yǎng)空間,輔導員起協(xié)調作用

社會是檢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場所,輔導員抓住時機,對大學生進行人生教育和行為管理,在參與性觀察中覺知工作的成效與缺憾,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從時間的向度來看,保證對大學生的教育常態(tài)化,在寒暑假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工作,總體上是利多弊少。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實踐自覺,輔導員要從更為寬廣的場域做起。經(jīng)歷高等教育的人要多融入實踐,形成情境性認知、熏陶思想感情、充實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長知識才干。輔導員可以將社會實踐視作為大學生的“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在實踐共同體中,新手和初學者往往最初從事邊緣性的活動,在觀察熟練從業(yè)者,并在他們的引導下參與活動,逐漸發(fā)展知識與技能,達到對社會文化實踐的充分參與。輔導員就是要協(xié)調好各方面的關系,示范給大學生,促進他們學會在關系中成長。

(三)實踐是創(chuàng)新的培養(yǎng)途徑,輔導員起推動作用

輔導員要做好推手,促進大學生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獲得,是大學生將來參與實踐的保證。學習實質上是一個文化適應與獲得特定的實踐共同體成員身份的過程。大學生要從學校走向就業(yè)崗位,先從邊緣性參與開始,然后是充分參與。政策指導和實踐需求的有機結合,促使輔導員要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付出情感和真心投入。教思政1號文件明確要求輔導員要參與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工作中,輔導員主要進行的是情境學習指導,包括個別化學習指導和小組合作學習指導兩種方式,推動團隊建設和大學的自主管理。

三、角色定位:

輔導員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工作機制大學生社會實踐在高校的實際運作中往往處于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通常由學校團委組織實施,團委下達任務后,很少安排教師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全程參與和實地指導,而是將任務下放到學院以及系部。專任教師教學科研任務重,無暇對社會實踐進行有效的指導。因此,具體指導自然落在輔導員身上。輔導員由于上述多種原因,導致大學生社會實踐形式化嚴重。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需要學校各個部門的相互協(xié)調和配合,從輔導員的角度出發(fā),其角色可定位為5個方面:

(一)組織策劃者

輔導員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的排頭兵。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策劃、實施與評估,均離不開輔導員的有效指導。輔導員先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無論是暑期“三下鄉(xiāng)”,還是“四進社區(qū)”,或者見習實習,要教育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鍛煉自我,更好地融入社會,為職業(yè)發(fā)展和社會擔當?shù)於ɑA。申報社會實踐項目、確定團隊人員、分組、安排時間和地點、協(xié)調聯(lián)絡實踐場域,都可以作為輔導員組織策劃的內容。對于從事社會實踐的大學生來說,有了輔導員的組織策劃,社會實踐活動變得更有目的、有意義,更具有導向性,其成效更為突出。

(二)指導參與者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離不開輔導員的指導和參與。輔導員的“導”體現(xiàn)在正確的輿論方向上,要引導學生開展積極向上的、健康的社會實踐活動,防止對學生產(chǎn)生消極影響。輔導員應積極參與到大學生社會實踐中來,身體力行,輔導員的參與既可以增加學生參與活動的動力與信心,又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身修養(yǎng),促進個體成長,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作用。社會實踐可以彌補當前“兩課”教學中理論聯(lián)系實際欠佳的弱點,輔導員應重視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踐證明,有輔導員參與指導的社會實踐,多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中國大學生在線輔導員博客專欄中,廈門大學的一位輔導員對“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工作的總結是:“達到了團干得鍛煉、地方得實惠、學生受教育的目的,受到了當?shù)馗刹咳罕姟⒓议L師生的高度評價。”可見,全身心投入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輔導員帶領社會實踐團隊,必定取得優(yōu)秀的成果。如果輔導員都能更多地投入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那么大學生社會實踐便會朝著服務性、專業(yè)化、長效化的方向發(fā)展。

(三)安全管理者

大學生社會實踐大多是在校外進行的,他們的安全是輔導員的責任。輔導員對于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突發(fā)事件要有預案,在活動之前,要告誡學生注意交通安全、防盜防騙,學會分辨真?zhèn)?,學會與基層群眾交流,避免誤會和口角,防止誤入傳銷組織。輔導員往往帶200名左右的學生,而社會實踐雖不能一次要求所有學生都參加,即使分組分隊,輔導員也只能參與其中一組的活動,其他的團隊,可以采取學生負責,與學校簽訂安全協(xié)議、自愿參與的方式,避免輔導員承擔過多的安全責任,而無心投入社會實踐活動中來。輔導員可以采取聯(lián)絡各社會實踐小組長或者核心成員的方式,通過他們了解自己的團隊,動態(tài)掌握各組信息,將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中,避免各種意外事故的發(fā)生,切實保障大學生的安全。

(四)總結評價者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應當將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對于學生好的提議和做法應當支持和鼓勵,對于不妥的做法應及時制止和改正。社會實際有可能是“雙刃劍”,在我們強調社會實踐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產(chǎn)生積極作用時,還要正視社會實踐中各種消極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社會實踐范圍廣泛、社會生活復雜和人員多樣,大學生除了接觸到大量鮮活的先進典型、模范人物和各種可歌可泣的事跡以外,還會觸及陰暗面,可能會與有著各種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的人打交道。市場經(jīng)濟的負效應有可能污染大學生健康的心靈。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應當有針對性地開展拒腐防變的工作,注意各種思想苗頭的出現(xiàn),增強大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免疫力。實踐活動結束后,應當及時總結此次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清理思想的犄角旮旯,得出結論,肯定成績,消除各種不良影響,激濁揚清。

(五)成果推廣者

第6篇:開展勞動實踐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本體論;馬克思哲學;觀點評析;基本內涵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4)-09-0019-02

《辭?!穼?“本體論”是這樣定義的“哲學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的問題的部分”,甚至還強調了其概念“至今仍在資產(chǎn)階級哲學界流行[1]。”同時在《哲學全書》這本書中,對“本體論”也作出了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解釋,“本體論是關于一般存在或存在本身的哲學學說[2]。”

一、本體論的基本內涵

(一)終極存在――尋求世界的統(tǒng)一性(存在論或狹義的本體論)

把“本體論”說成為“存在論或狹義的本體論”也就是關于“存在”的理論,這是一種追尋抽象的思維主體的統(tǒng)一性,因此具有“終極存在”的意義。

亞里士多德認為,對于哲學的探索開始起源于對自然界的好奇驚訝。人們的思維主體面對著大千世界,嘗試開始追尋“任何物質都是有它構成”的存在物,這也就是思維哲學所指向的“終極存在”。在柏拉圖對于“終極存在”的觀念中,關于“終極解釋”――尋求知識的統(tǒng)一性已經(jīng)顯露出。

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將“本體論”劃分為三種范式:實體本體論(自然、物質,世界何以可能)、邏輯本體論(共相存在)、文化本體論。

(二)終極解釋――尋求知識的統(tǒng)一性(知識論或認識論)

把“本體論”說成為“知識論或認識論”作為終極解釋的本體論所尋求的是關于“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這種基本原理可以使人類經(jīng)驗中的事物得到統(tǒng)一性的解釋,或者可以被解釋為某種普遍本質的具體表現(xiàn),從而達到思維把握和解釋世界的全體自由性。哲學家們對“世界本原”或“終極存在”的追求,不能把自認為的“本原”或“本體”只作為一種臆想,應使之具體化。

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對此有著一致的看法。亞里士多德在總結古希臘哲學的基礎上提出,哲學本體論所尋求的是關于“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這種“基本原理”可以使人類經(jīng)驗中的各種各樣的事物得到統(tǒng)一性的解釋,或者可以被解釋為某種普遍本質的各種具體表現(xiàn),從而達到思維把握和解釋世界的全體自由性。

(三)終極價值――尋求意義的統(tǒng)一性(價值論或意義論)

把“本體論”說成為“價值論或意義論”它歷史的構成人類用以判斷、說明、評價和規(guī)范自己的全部思想和行為的根據(jù)、標準和尺度,即作為意義統(tǒng)一性的終極價值。這種終極價值是衡度人類全部思想和行為的最高標準,而人類所追求的一切較小的目標都只是途徑或手段。

在西方哲學史上,哲學家們就試圖引導人們去思索、追究真善美的價值內涵包括對自身的言行要求的衡量準則的定義是什么。當代美國哲學家理查羅蒂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因此,作為一門學科的哲學,把自己看成是對由科學、道德、藝術或宗教所提出的知識主張加以認可或揭穿的企圖?!?/p>

二、對當代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評析

當代本體論的爭論經(jīng)歷了三種范式,即物質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社會存在本體論。

(一)物質本體論

1. 基本觀點

在對本體論(即存在論)的研究中,將本體論理解為“物質本體論”持續(xù)了較長的一段時間,甚至成為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理解的唯一范式。

在《反杜林論》“世界模式論”中,恩格斯針對杜林第一次明確提出“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的命題,“世界的真正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由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xù)的發(fā)展所證明的[3]。”無論對于自然界亦或是人類社會,物質本體論的觀點就是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和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歸結到底不是物質就是其運動的表現(xiàn)形式。繼恩格斯之后,在《唯物主義與經(jīng)驗批判主義》中列寧提出了關于“物質”的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知感覺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4]?!睆恼J識論的角度確證了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是物質本體論的根據(jù)。

這種局面延續(xù)至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由于西方的影響,思想解放的開展,人們開始對馬克思哲學有了新的認識,展開新的研究。更伴隨著蘇聯(lián)解體,對“物質本體論”蘇聯(lián)式的理解模式提出質疑,圍繞馬克思本體論是否是“物質本體論”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首先,“物質本體論”沒有突出馬克思哲學的變革意義,僅僅只代表了傳統(tǒng)哲學的思維方式;其次,以“物質”為本體的馬克思哲學忽視了實踐的必要性;最后,忽視人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主導性和意識性。

2. 評析

黃楠森認為,人是不能離開客觀世界的,而客觀世界是可以離開人的,因為沒有人之前,就有客觀世界,有了人之后,客觀世界仍然是客觀的,人沒有了,世界依然存在。馬克思曾指出:“抽象的唯靈論是抽象的唯物主義;抽象的唯物主義是物質的抽象的唯靈論[5]?!瘪R克思在談到“靈魂”“物質”“唯物主義”“唯靈論”這些概念的時候,他認為這些概念就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差異;在它們之間只存在著字面上的差別,而作為抽象觀念它們完全是相同的。

(二)實踐本體論

1. 基本觀點

在“實踐本體論”初期,西方哲學家盧卡奇認為社會存在本體論是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然而社會存在本體論中又涵蓋了實踐本體論的思想。“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6]?!睂嵺`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tǒng)一的基礎,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偠灾?,實踐是與人類生活世界密不可分的。也正因為如此,社會存在的形式更突出了“實踐本體論”的思想。

但對于“實踐本體論”的提出,許多學者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實踐本體論”是對馬克思哲學的正確回答,通過人的能動性,在實踐活動中改造世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對象性活動;有的學者則對能否用“實踐”的觀點來命名馬克思本體論存在疑問,由于實踐活動是不能脫離了物質而獨立存在,更不能脫離人而獨立存在的。

因此對“實踐本體論”的討論更合乎情理地轉向了當代馬克思哲學的第三種范式――社會存在本體論。

2. 評析

我們認為,哲學本體論不可能是實踐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狹隘地理解了哲學,在其哲學闡釋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物質是實踐賴以存在的現(xiàn)實的客觀的基礎??梢?,先有物質后有實踐,物質是宇宙世界的終極的存在。實踐本體論者認為實踐是哲學的本體,存在只是實踐中的存在。這樣就夸大了實踐的作用,存在離不開實踐,這樣就顛倒了物質和實踐的關系,因而是不可取的。實踐本體論者離開自然這個基礎來談論實踐的作用,實踐就會變成獨立的本體或者實體,它就不在是馬克思的實踐概念,而是黑格爾所抽象談論的實踐了。實踐本體論把實踐抬高到本體的地位,否定了實踐的客觀性物質根據(jù),因而哲學本體論是實踐本體論的觀點是錯誤的。實踐的觀點是的基本觀點,但它并不是對哲學唯物論的排斥和否定,而是對原有的唯物主義觀點的繼承和發(fā)展。

(三)社會存在本體論

1. 基本觀點

盧卡奇的《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中,把勞動作為實踐的原始形式進行闡述的,并肯定了恩格斯的著名命題:“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的正確性。他深入分析了勞動的概念,力圖確立社會的存在結構。他認為勞動作為人類社會實踐的起點,在從自然存在到社會存在飛躍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這種人類的勞動是人類進入社會存在的關鍵。根據(jù)馬克思的正確理解,存在的歷史性(這種歷史性乃是存在的基本特征)構成了正確地理解所有問題的本體論出發(fā)點。盧卡奇認為馬克思雖然不是有意去建立本體論體系,但是他認為“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chǎn)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及生產(chǎn)物質生活本身” 的觀點就是本體論的結論。盧卡奇的社會存在本體論的提出,對重建和發(fā)展的實踐哲學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2. 評析

社會存在本體論者沒有處理好理論和實踐、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盧卡奇用商品交換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商品不能到市場上去,不能自己去交換。因此,我們必須找尋他的監(jiān)護人,商品所有者。商品是物,不能反抗人。”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盧卡奇把意識、觀念、理論看作是“現(xiàn)實”、“客觀”的,是構成社會存在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盧卡奇的社會存在本體論就不是的一元論哲學,而是有陷入二元論的嫌疑了。

社會存在本體論作為哲學本體論是片面的。社會存在本體論只抓住哲學的歷史觀,忽視了馬克思的自然觀,只抓住了其中的一面,忽視了其他方面,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是片面的,也經(jīng)受不住唯心主義者的攻擊。

參考文獻:

①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78.

②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第1246頁.

③李淮春主編.哲學全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⑤列寧全集(第3卷)[M].138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7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第355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第128頁.

⑨謝維營.關于本體論演化的歷史考察[J].2004.

⑩李娉.中國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研究:回顧與前瞻[J].江漢學術,2013.

注釋:

[1]《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第1246頁.

[2]李淮春主編.《哲學全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頁.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83

[4]《列寧選集》.第2卷.128頁.

第7篇:開展勞動實踐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復合應用型人才 大學生 社會實踐 體系

[作者簡介]劉明明(1980- ),女,重慶人,重慶文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實踐能力。(重慶 40216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重慶市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效性研究”的相關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1YBJY06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7-0168-02

培養(yǎng)復合應用型人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結果,也是科技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地方高校辦學的方向。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推進學生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和十分必要的環(huán)節(jié)。近年來,高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新的形勢下,也存在如環(huán)節(jié)較為薄弱、實踐教學零散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實踐育人的教育質量。為此,如何更好地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廣大學者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xiàn)狀

1.部分高校和學生對社會實踐認識不夠。當前,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重要性的認識都在唱高調,但實際上大家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部分高校和個人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現(xiàn)實意義認識不到位,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種形式,僅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有些學生對我國的國情、民情知之甚少,很不愿參加社會實踐,即使參加也總是抱著一種試探、游玩的心理和態(tài)度。如社會實踐性較強的 “三下鄉(xiāng)” “三進三同”等活動形式也僅僅停留在詞匯層面的理解,效果往往不佳。

2.部分高校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流于形式。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目的是認識了解社會,鍛煉提高和增強能力,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特長,全面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不要過于簡單,不要僅僅流于形式,從當前來看,部分大學生到農(nóng)村社區(qū)、工廠企業(yè)參加社會實踐僅僅是走走過場。加之學生數(shù)量多,學校、學院(系)組織的社會實踐“容量”有限,很多學生都成了社會實踐的“個體戶”,擔心學校檢查,只好到家鄉(xiāng)附近單位或熟悉的單位混時間,開一張假證明來應付。

3.所學專業(yè)知識與社會實踐內容不銜接。社會的需求對復合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大學生需要到社會這個大熔爐中繼續(xù)實踐以提高自己所學的知識。事實上,很多同學社會實踐沒有能夠更好地結合專業(yè)知識特點,可以說與自己專業(yè)知識關聯(lián)性不強。受某些條件限制,學生干一些文藝演出、體力勞動、小修小補等較為簡單的活動,在總結成果的時候,也僅停留于感性方面,對于提高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幫助不大。

4.學校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形式比較單一。據(jù)調查,當前很多高校中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組織的安排主要是參觀、實地考察等活動,對學生們切身體驗和提高學生專業(yè)或綜合素質的作用效果不夠明顯。以社會調查的形式居多,進企事業(yè)單位、進農(nóng)村社區(qū)等形式較少,而與所學專業(yè)知識和技術密切相連的社會實踐活動更少,總體形式單調和有失偏頗。社會實踐的效果關鍵是要為大學生提供鍛煉平臺或創(chuàng)造機會,這是必須引起重視的。

5.專業(yè)的指導教師和團隊技術顧問匱乏。作為大學生主要實踐環(huán)節(jié)之一的社會實踐,有些高校較系統(tǒng)地規(guī)定了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內容,包括寒暑假下基層、義務勞動、科技咨詢服務、社會調查、節(jié)假日體驗、文化輔導宣傳等形式。一些高校對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項目比較重視,還專門作為“必修課”并給予相應的學分,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通過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來幫助解決專業(yè)技術上的難題還不是很突出,更不要說有專業(yè)的團隊技術顧問來進行系統(tǒng)的深化或引領。

6.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供需失調無保障。據(jù)查,目前我國12%左右的學生有實習經(jīng)歷,僅6%左右的企業(yè)能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而這些企業(yè)多集中于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這些城市中的企業(yè)占全國企業(yè)的大多數(shù),其中70%以上的中小企業(yè)不愿給大學生實習機會。有資料顯示:首都北京市的某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見習基地大約有6000個崗位,但收到了50000多份申請,說明了供需比例嚴重失調。另外,高校有時候考慮到學校的經(jīng)費情況,在幫助組織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的同時,沒有解決好聯(lián)系實習單位或地方的一些實際問題。

二、高校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xiàn)實意義和緊迫性

強化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提高綜合素質教育的載體,其社會實踐活動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發(fā)揮才能、展現(xiàn)風采的舞臺,還是培養(yǎng)和鍛煉同學們綜合能力的階梯,更是大學生提前進入社會,踏上工作崗位的訓練場地。對于不斷增強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培養(yǎng)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從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速度和對大學人才的實際需求情況,以及政府政策導向和高等院校改革趨勢來看,大學本科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定位應是復合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不但要培養(yǎng)大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培養(yǎng)其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高校原有的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與社會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也未根本轉變。加之當前國內外諸多不穩(wěn)定的因素,就業(yè)形勢十分嚴峻。2009年初,時任國務院總理專門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提出要把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工作放在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在提升畢業(yè)生就業(yè)的能力上,要求所有高校畢業(yè)生在離校前,確保都能夠參加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其目的就是為培養(yǎng)和適應復合應用型人才提前預熱。綜上,可以看出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顯得非常迫切。

三、復合應用型人才視野下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的思考

1.轉變思想觀念,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社會實踐作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目前已成為國內外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最佳途徑。實踐活動對大學生吸取知識營養(yǎng)、培養(yǎng)自我個性、豐富實踐經(jīng)驗、陶冶品德情操以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chǎn)生著積極深遠的影響。作為高校教育者要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全面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認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方式方法,增強學生社會實踐的效果質量意識,才能為當代社會輸送需要的、全面發(fā)展的新型復合型人才。

2.改革課程設置,拓展實習基地。設置課程體系要把有目的、有組織、有過程、有要求、有總結的系列實踐教育活動,置于高校教育體系和教育改革的軌跡,納入到教學計劃,貫穿于教育體系的整個過程。同時,應加強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確保各項服務活動長久持續(xù)地開展。高校還可通過地方共建與校企合作等多種形式建立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

3.合理配置師資,確保教育質量。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建設的根本任務,也是開展好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關鍵所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實施者,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因此,建立一支穩(wěn)定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是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取得效果,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前提。許多高校非常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但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老師多是高校內在職的教師,沒有在企業(yè)或農(nóng)村的工作經(jīng)驗和相應的實踐經(jīng)驗。高校要注重吸納部分政府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領導參與,合理配置一定的高水平的復合型教師,統(tǒng)籌協(xié)調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確保大學生實踐教育的質量。

4.以市場為導向,實現(xiàn)服務社會。隨著我國經(jīng)濟結構的調整和產(chǎn)業(yè)結構的不斷升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xiàn)出多元化、多層次的變化趨勢,特別是對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業(yè)技術人才的需求顯著增加。在這種背景下,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基本動因,也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在需求,同時是滿足當前社會緊缺人才的迫切需要。因而,大學生社會實踐要以市場導向為抓手,經(jīng)常深入生產(chǎn)、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不斷提高專業(yè)知識和實踐能力,進一步服務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5.建立評估體系,完善管理制度。高校應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學校教育管理評估體系中,抓好組織領導,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統(tǒng)籌安排,對社會實踐的學生實踐計劃、過程、結果予以跟蹤,全面進行評估,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制度,對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效果進行科學的量與質的分析考評。對參與和指導的教師的要將其表現(xiàn)、能力作為評選先進、評定職稱的依據(jù),以提高指導老師的積極性;對學生要抓好考核評價,如可以把參加社會實踐作為學生評優(yōu)、評獎、就業(yè)推薦的必備條件;加強對院(系)在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方面的考核力度,可以將此項工作開展情況作為院(系)考評的重要參考指標,要求扎實有效地落實開展好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

6.聯(lián)動各級部門,創(chuàng)造育人氛圍。高校要積極整合搭建社會各類資源和平臺,主動與有關單位建立開展實踐合作,讓學生學業(yè)和實習都不誤,縮短畢業(yè)生上崗之后的實習期,推行“訂單”實踐,拓展大學生實踐服務的就業(yè)領域。充分發(fā)揮社會實踐的橋梁作用,要把學校的科技教育人才資源動員起來,與地方的發(fā)展需要結合起來,積極探索社會實踐基地與實習基地、就業(yè)基地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等一體化路子。另外,高??梢酝ㄟ^新聞媒體、網(wǎng)站廣播、校報期刊、網(wǎng)站論壇、社會實踐成果匯編和影集等形式,宣傳報道學生社會實踐,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服務。

四、結語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和重要載體,是一項長期和系統(tǒng)的工程,在培養(yǎng)復合應用型人才的視角下,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要涉及眾多領域和眾多部門。針對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特點,還需要廣大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從實際出發(fā),敢于嘗試,不拘一格地進行改革和探索,切實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教育水平,為培養(yǎng)復合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輸送人才。

[參考文獻]

[1]蔡景華.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效運行機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11).

[2]關惠琴.培養(yǎng)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辦學的方向[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1994(1).

[3]黃平芳.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7).

[4]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建議(教思政[2012]1號)[Z].2011-09-16.

[5]李強天.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09(11).

[6]李益眾.謹防大學生社會實踐流于形式[N].中國教育報,2010-07-16.

[7]楊友文,宋之帥.對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管理觀察,2008(20).

第8篇:開展勞動實踐的意義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出現(xiàn)以上這種困境局面,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個不能不提到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注重說教、強硬灌輸,輕視實踐。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其中改變這種不良局面的長效機制,應該是改變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轉型:把社會實踐法貫徹到我們的理論研究和各項具體思想政治工作中。這就要求我們經(jīng)常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堅持系統(tǒng)地開展調查研究,在實踐中切實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掌握他們的情緒,研究他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通過實踐,實現(xiàn)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多向互動,以達到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環(huán)。我們只有把社會實踐法作為一種根本方法貫徹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走出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迎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片艷陽天。

二、社會實踐是體現(xiàn)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特點的重要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性和科學性是統(tǒng)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不僅僅是指教育技巧,而且也是對客觀對象的駕馭。而不論是把握教育技巧還是駕馭客觀對象,都離不開社會實踐。具體來說,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馬克思告訴我們,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實踐,也離不開社會關系的發(fā)展。實踐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生動體現(xiàn)。和其他許多學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顯得尤為突出。它的一切原理、規(guī)律、方針和措施,都來源于對實踐的分析和研究;反過來,它的一切理論又都是直接為實踐服務的,都必須在實際運用中才能顯示它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也只有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才能認定它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必須面向實踐、面向群眾。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真實可靠的、富有價值的思想信息,才能概括和總結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才能研究出具有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的新方法、新途徑。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由于對社會實踐的忽視及實踐上的偏差,導致教育實效低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低谷,加強社會實踐是當務之急。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具有理性思維、獨立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特點的人。要結合多種教育因素與方式,并將教育內容、教育目的與教育意向滲透到這些教育因素與方式之中,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從而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們也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法,讓思想政治教育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將教育內容和目標有機地滲透到社會實踐過程當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就是脫離實際。離開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社會實踐正是把只注意教育者的單方面活動,轉變?yōu)槭芙逃叻e極參與的共同活動;把單純傳授結論的灌輸式教育,轉變?yōu)樵诨顒又蝎@得體驗從而自己得出結論的體驗式教育方法。這就是說,我們通過各種交往活動、實踐活動,努力滿足各個受教育者個性、興趣、愛好、品德發(fā)展的需求。真正使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讓教育對象在參與中受教育,真正體現(xiàn)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有利于受教育者自覺地將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與行為規(guī)范內化為自身的品德,成為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內在力量,并最終實現(xiàn)教育的真諦:“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最終達到不教”??傊陨险摷暗乃枷胝谓逃囆g特點為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開展社會實踐提供了有力證據(jù)。實踐出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經(jīng)驗和教訓告訴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始終不能脫離實踐,它的所有觀點和結論都應建立在實踐的根基上。要獲得大量真實可靠的論據(jù)資料,只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預期的理想效果,只有開展社會實踐。

三、新形勢下開展社會實踐的特點和要求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社會實踐也應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社會實踐方法,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和實踐主體的要求,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中做到從感知實踐向參與實踐發(fā)展;從注重思想進步向全面提高素質發(fā)展;從“單向結合”向“多向結合”發(fā)展;從無序實踐向有序實踐發(fā)展。下面我們就從新時期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的特點和要求來談談社會實踐方法的創(chuàng)新。

1.要從“單向結合”向“多向結合”發(fā)展。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過去往往比較注重大學生向實踐學習,向工農(nóng)學習,從實踐當中和工農(nóng)身上吸取思想的營養(yǎng)。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變成了比較重視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向工農(nóng)學習、受教育的一面,忽視了大學生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工農(nóng)和實踐服務、作貢獻的一面?,F(xiàn)在,社會實踐的參與主體都是主人翁,都有積極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每一方都應主動與對方結合,互相學習,優(yōu)勢互補,彼此促進,共同發(fā)展。一方面,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要虛心向工農(nóng)和實踐學習,受教育,長才干;另一方面,大學生要自覺為工農(nóng)和實踐服務,大力宣傳和實踐馬克思生義理論和弘揚科學精神,為提高中華民族綜合素質,促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增進和實現(xiàn)人民群眾特別是工農(nóng)群眾的利益作出實際貢獻。通過參加生產(chǎn)勞動、社會調查、技術攻關管理、法律咨詢、休學創(chuàng)業(yè)、“產(chǎn)學研工程”、社會志愿者服務活動等等,發(fā)揮大學生的聰明才智,把科研、教育同經(jīng)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科學技術向現(xiàn)實生產(chǎn)力的轉化。

第9篇:開展勞動實踐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三自教育 自我服務 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艱苦樸素的精神,進一步提高技校生思想政治素質和在教育、管理、服務中的主體能動性,促進校園管理的民主化、提升技校學生管理效能,提高技校生綜合素質、民主情操和責任感,筆者所在學校積極開展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三自教育”活動,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三自教育”的意義

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在教育的兩大組成部分——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中,教育的主題應是促進、改善受教育者主體自我建構、自我改建的實踐活動的過程。真正的教育是通過自我教育實現(xiàn)的,沒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必須通過受教育者的內化才能真正實現(xiàn)。

“三自教育”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努力學習,增加自信和增強責任感;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以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誠實正直、自立自強、開拓進取、堅毅勇敢等品質,具有一定的道德評價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實現(xiàn)技校生“生活自理、學習自主、行為自律”的目的。

二、“三自教育”存在的問題

學校自2005年開展“三自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將值周班級的“三自教育”活動作為校園管理的補充,讓值周學生充當協(xié)助管理人員的角色。由于身份的原因,值周時難免尷尬,沒自信、不敢管,工作難免應付,有時反而助長歪風邪氣,起到負面效果。對于負責的值周學生,由于經(jīng)驗不足、方式方法不當,還會引起學生間的矛盾甚至沖突。

讓“三自教育”學生充當管理者角色協(xié)助管理而忽略了“三自教育”中的“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兩個主要內容,是當前“三自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對“三自教育”的思考

當下的技校生普遍存在家庭經(jīng)濟條件相對較好,但自身缺乏鍛煉,自大卻缺乏自信,好強但心理脆弱,多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意識,愛指責別人卻不反省自己的現(xiàn)象。一方面想讀一所好學校,覺得讀技校委屈,抱怨技校差,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最大的自由,做錯事后常常不拿好的對比,卻向不好的看齊,對老師的批評往往說:“他(她)可以,為什么我不行?”或“你為什么不說他光說我?”而且技校生正處于發(fā)育敏感階段,心智尚未成熟,是非美丑分辨能力差,遇事急躁、容易沖動,如果處理不當容易走向極端。因此,技校生開展“三自教育”的成敗對正確引導技校生“生活自理、學習自主、行為自律”尤其重要。

在“三自教育”的“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三個組成部分中,筆者認為技校生應以“自我服務”為出發(fā)點,“自我教育”為目的,實現(xiàn)“自我管理”的目標。

在組織技校生“三自教育”的過程中,應先著重引導學生如何“自我服務”,從細節(jié)入手,先個人后集體,培養(yǎng)學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并樹立集體觀念,讓學生學習自己規(guī)劃、料理、調控生活,并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在個人、家庭、集體和社會范圍內,培養(yǎng)學生有計劃地進行自我服務、家務勞動、集體服務和社會服務,為學生提供自理生活勞動實踐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自理生活的能力。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比如可以開展洗衣服比賽,宿舍衛(wèi)生評比,衛(wèi)生區(qū)評比等個人和團隊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拓展“我”的內涵,引導學生理解“小我”和“大我”,理解“我”和“團隊、集體”的關系,在“自我服務”過程中體會“為我”和“為集體”服務的感受,在“自我服務”過程中學會自覺維護集體利益,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互助精神,進而學會感恩。使學生在活動中逐漸掌握生活自理的能力,理解“自我服務”的意義。

“三自教育”活動應及時引導學生總結,通過總結,討論“自我服務”活動中發(fā)現(xiàn)的“我”或“別人”存在的問題,講體會,談感受,查找自身的缺點和團隊存在的問題,學會批評與自我批評,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時在角色互換中學會換位思考問題,通過“自我服務”的過程潛移默化中達到“自我教育”,實現(xiàn)自我提升的目的。進而自覺地、主動地把社會要求的基本思想道德規(guī)范在內心加以理解和消化,并通過實踐轉化為比較穩(wěn)固的自覺行為能力,自覺服從管理,學會自我約束,最終達到“自我管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