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愛國的現(xiàn)代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第四單元第13課,這首詩在現(xiàn)代詩歌史上廣泛傳頌的名篇。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緬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的慷慨激昂的詩,這首詩具有意象獨特,情感表達強烈等特點。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fā)學生,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和愛好,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歌的意象和象征。
教學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發(fā)展;
2、注意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采用誦讀、析讀、悟讀、賞讀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和象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
3、以學生為主體,嘗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有機整合。
4、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向學生滲透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現(xiàn)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jié)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誦;
2、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3、理解詩人以獨特的、具體可感的意象抒發(fā)深沉的愛國情懷。
過程與方法
1、加強誦讀,體會詩作的意象和象征。
2、自由探討詩歌的主題以及深沉的愛國情懷。
3、合作探究,提升關于詩歌的答題能力。
4、朗讀法、合作探究法為主要教學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增強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點
重點
1、學習現(xiàn)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jié)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讀。
2、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把握詩歌內在的感情基調。
難點
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意象所表現(xiàn)的象征意義。
教學突破
學生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的認識相對比較薄弱,在教學中應采用圖片等多種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并且注意學生的參與度。引導啟發(f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總結詩歌的意象和象征的作用。
學法指導:深情朗讀——找出意象——感悟內容——發(fā)掘主題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制作課件,備好課
2、學生預習課文、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一、觀看圖片,暢談感悟
出示一組日軍侵華圖片,讓學生談感悟。
(設計目的: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走進課文所涉及的時代背景中,由此導入課文)
二、走進作者,了解背景
他是地主的兒子,因為命相克父而被寄養(yǎng)在奶媽家中,為貧苦農婦哺養(yǎng),對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他自稱為“悲哀的詩人”,早期詩歌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感情深沉,格調昂揚。代表詩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這些詩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的深摯感情。他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1985年獲得法國頒發(fā)的文學藝術勛章,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
詩歌寫作背景: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品讀詩歌,領悟情感
1、初讀,讀準節(jié)奏;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指導學生了解詩歌的節(jié)奏,并能根據節(jié)奏朗讀詩歌。
朗讀教學方法主要采用教師范讀、抽學生試讀進行。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 / 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 / 用嘶啞的喉嚨 / 歌唱:
這被暴風雨 / 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 / 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 / 吹刮著的 / 激怒的風,
和那 / 來自林間的 / 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連羽毛 / 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 / 我的眼里 / 常含淚水?
因為 / 我對這土地 / 愛得深沉……
2、研讀,讀出感情;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指導學生準確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和重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名師范讀、學生表演朗讀、名家配樂詩朗誦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歌的情感。
3、賞讀,品味思想
在理解課文過程中品讀,體會詩中滲透的深沉的愛國情感。
(設計目的:讀詩是享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四、借助意象,認知象征
1、小小攔路虎——意象。讓學生明白意象定義并能快速找出文中意象。
2、普通攔路虎——象征。通過舉例、作詮釋等方式,結合課文讓學生明白象征作為一種表現(xiàn)手法的涵義,能找出文中意象的象征義。
(設計目的:弄清意象和象征兩個概念的涵義)
五、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合作學習,攻下四個問題——
問題:1:小鳥的歌聲應該是“清脆的”或者“婉轉的”,可是詩人卻用 “嘶啞”一詞來形容自己的歌聲,這是為什么?
問題2:“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蹦闶窃鯓永斫膺@句詩的含義的?
(設計目的:為讀懂詩歌打基礎,提升答題能力)
六、分析詩歌,發(fā)掘主題
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學生理解在詩歌中,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圣的民族戰(zhàn)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通過詩人的直抒胸臆,表達出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
(設計目的: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朗讀—— 找出意象——感悟內容——發(fā)掘主題,領會發(fā)掘主題之法,達到思想教育目的)
七、拓寬視野,滲透德育
運用幻燈片閃現(xiàn)“”事件的圖片,讓學生談談對“事件”的認識,《憲法》,讓學生了解祖國的不容侵犯。
(設計目的:通過當前政治熱點問題“事件”讓學生談談對“事件”的認識,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和滲透法制教育。)
八、寄語學生,鼓勵自強
課后寄語:梁啟超 《少年中國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 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保ㄔ凇稅畚抑腥A》的歌聲中結束教學)
關鍵詞:李白;“詩與樂”;當代價值;突破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17)01-0059-04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他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xiāng),后年少離鄉(xiāng),二十五歲起“辭親遠游”,仗劍出蜀。他有著“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的愛國本心,有著“酒放豪腸……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的豪氣傲骨,也有著“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的藝術情懷。李白一生“志在青山”,游歷祖國各地,陪伴李白始終的是他的詩、他的酒、他的劍、他的歌……
一、研究進展
李白與音樂關系密切。他不僅是著名詩人,而且擅長劍棋琴書、能歌善舞。如,《留別于十一兄巡裴十三游塞垣》詩中寫道:“勸爾一杯酒,拂爾裘上霜。爾為我楚舞,吾為爾楚歌。”此詩描寫了李白在友人“楚舞”的帶動下,動情吟唱“楚歌”的情境;《幽澗泉》詩中寫道:“拂彼白石,彈吾素琴。……客有哀時失志而聽者,淚淋浪以沾襟?!臐救?,鳴深林?!庇纱嗽娍芍?,李白美妙的琴聲競能引人傾聽,可見李白琴藝之高。此外,李白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描寫古琴、吟、舞、歌等的音樂詩作,李白的樂府詩、絕句等也都有著明顯的音樂特征。
筆者多次參加四川李白研究會、李白紀念館、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等機構舉辦的學術活動,有幸了解了來自祖國各地及日本、美國、加拿大、韓國、俄羅斯等國學者關于李白的研究動態(tài),越發(fā)感覺到李白研究領域在不斷拓展中,研究李白的史學家、文學家、社會學家們都試圖在自己的學科外尋找新的研究領域,其中不乏將研究的視角轉向李白詩詞音樂上者。學術交流中,文人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方言吟唱幾首李白的詩歌,以表雅興;在學術匯報中,學者們也經常提及李白詩詞音樂的研究意義。凡此種種都表明,大家已開始關注李白詩歌的音樂魅力。
在文獻資料的查詢中可見,1995年,葛景春先生較早地在《文化遺產》雜志上發(fā)表的《李白詩歌與盛唐音樂》一文,開始了對李白詩歌與音樂關系的研究;2009年開始,筆者從音樂本體的層面對李白詩詞的演唱方法進行研究,挖掘收集了李白詩詞留存下來的古樂譜,并出版了專著《李白詩與樂》,在《中國音樂》《音樂創(chuàng)作》等刊物發(fā)表了《李白詩詞音樂及演唱初探》《李白詩歌的音樂》等文章;2013年,趙璐教授在《綿陽師范學院學報》發(fā)表了《李白王維樂府歌詩音樂之異同》,文中把李白與王維在樂府歌詩音樂方面的特點做了對比分析;還有付曉玲、孟修祥、常德坤等人研究了李白詩歌的節(jié)奏、詩歌中音樂內在的特點等等。同時,傅雪漪、于曉雪、任半塘、王昆吾、陳石萍、陳四海等人探討了唐詩與音樂的關系,其中涉及一些李白詩歌音樂方面的內容。
就李白“詩與樂”的音樂表演現(xiàn)狀而言,較早的成果是由蔡肇祺、李秋成、吳丹雨三位老先生為李白的詩歌譜曲,并制作《秋浦歌》CD光碟,由隴西音像文化出版社出版。他們譜曲的共同特點是運用現(xiàn)代作曲手段,結合自身的音樂喜好,采用多種風格,例如,他們運用了黃梅戲、川劇、京劇、越劇等戲曲、民歌及通俗等元素,演唱也采用地方戲曲和民歌、通俗的方法。安徽馬鞍山李白研究會經常舉辦“李白詩歌朗誦、演唱比賽”,這種常態(tài)化的比賽活動在國內、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另外,2014年開始,筆者收集李白留存下來的古樂譜18首,查詢史料記載,研究、推衍盛唐詩樂的演唱風格,與任立志共同伴奏編曲,聯(lián)同山東、四川高校的聲樂教師和演員們一起模仿、演繹、錄制了《李白詩詞古樂譜演唱》CD光碟,由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2015年,筆者組織濟南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和舞蹈系部分師生共同籌辦“李白古詩詞音樂會”,以歌、舞、朗誦、情境再現(xiàn)的方式演繹李白的一生。這樣的演出既有古典文化內涵、又創(chuàng)新了教學模式,并給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受到音樂界同行和外國留學生的認可與好評。2016年,四川李白紀念館在全國發(fā)起為李白詩歌譜曲的活動,得到全國熱愛李白詩歌的音樂界人士的積極響應,即將出版一本李白詩歌曲譜集。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關于李白“詩與樂”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臨一些制約該課題研究的瓶頸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音樂本體的研究缺乏深度和連續(xù)性,非音樂學者跨界研究的局限性,當代價值研究的膚淺性。
(一)音樂本體的研究缺乏深度和連續(xù)性
從2009年開始,音樂學者們從音樂本體深入到李白詩詞探討中,經過6、7年的發(fā)展,這些學者在研究李白詩歌音樂本體內容時主要集中在李白詩歌演唱、李白詩詞古樂譜作曲特點、李白詩歌音樂內在特性、李白詩歌的節(jié)奏等幾個方面。但是研究的人員較少,研究的內容處于初始階段。
首先,著名詞曲學專家、博士生導師劉崇德(1998)的《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校譯》為我國古代歌曲總譜,書中收唐宋詞、元曲、明清戲曲及民歌共4500首,其中收錄了李白的部分詩歌古樂譜。王迪先生(2007)的《弦歌雅韻》收集整理了幾首李白詩歌古琴曲譜;其次,P者(2009)的《李白詩詞音樂及演唱初探》中對于李白詩詞音樂及演唱,從有樂器伴奏、無樂器伴奏、詞樂演唱、現(xiàn)存李白詩詞古樂譜梳理等4個方面推演出李白詩詞演唱的特點,進而鉤沉李白詩歌音樂創(chuàng)作、吟、唱的歷史原貌;再次,吉文斌(2008)的《李白樂辭述考》、孟修祥(2010)的《論李白詩歌的節(jié)奏》、常德坤(2014)的《李白詩歌中的音樂內在特點》等文章挖掘了《唐聲詩》《樂府詩集》中收錄的有音樂痕跡的李白詩篇,總結了李白詩歌與各地民間音樂的特點、描述李白歌辭的口頭表達方式、指出李白部分歌辭作品選詞配樂、依調填辭、按字填辭的人樂情況;此外,筆者(2009)的《李白詩歌的音樂》中通過對李白詩歌中的音樂元素的挖掘,現(xiàn)存曲目的梳理以及音樂環(huán)境的分析,探尋了李白詩歌的音樂蹤跡;趙璐(2013)的《李白王維樂府歌詩音樂之異同》一文指出,李白的樂府歌詩音樂以北樂為主,音域寬廣跌宕,節(jié)奏、旋法形態(tài)多變,具有飄逸灑脫、熱情豪爽、意蘊醇厚的整體審美特征;付曉玲等(2013)《李白樂府歌詩的音樂研究》的文章從音階調式、節(jié)奏節(jié)拍、核心音調、旋法特點、結構材料與終止式五個方面對李白樂府詩歌中可以入樂的部分(即歌詩)作品作了音樂本體方面的初步探析,等等。
以上研究成果的共同特點是,某一個視角的研究缺乏連續(xù)性和深入性。由于音樂學者歷史、文學等知識欠缺,不管是古樂譜收集、李白詩樂演唱推衍、古譜音樂的作曲手法研究、李白歌詩音樂與同時代詩人的歌詩音樂對比分析都是點到為止,同一方向的研究沒有深入下去。從事李白詩詞古樂研究的人員數(shù)量和質量呈遞減趨勢,處于研究的瓶頸期。
(二)非音樂學者跨界研究的局限性
其一,葛景春(1995)的《李白詩歌與盛唐音樂》一文中指出:李白的一些長篇樂府歌行也和盛唐的一些大曲、法曲一樣,其結構布局、節(jié)奏的韻律,縱橫開闔,富于變化。李白的樂府歌行本是從古樂府而來,或仿古樂府而作,或擬古題而有變化,其與古樂府的血緣關系則是顯而易見的:傅雪漪(1994)的《中國古典詩詞的吟與唱》、楊名(2014)的《唐代舞蹈詩研究》、陸云(2013)的《唐代吹奏樂詩研究》、余曉雪(2013)的《唐代琵琶詩研究》等文章對盛唐詩歌中描寫的吹奏樂、樂舞等音樂構成元素進行分析;其二,朱謙之(1935)的《中國音樂文學史》、任半塘(2006)的《唐聲詩》(上、下)、王昆吾(1996)的《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等著述論證了唐詩不僅以繪聲傳達音樂之美,而且唐詩的語言本身也蘊含著一種“音樂”,他們試圖描述中國古代詩歌的原貌,揭示其發(fā)展規(guī)律;其三,陳石萍(2001)的《唐詩與音樂》一文中,從唐詩與歌詞、唐詩與民歌方面探討了唐詩與音樂的關系;其五,陳四海(2002)的《思無邪――中國文人音樂思想研究》、侯雙霞(2013)的《淺析(全唐詩)中的音樂美學思想》、袁行霈(2008)的《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仲崇賓(2010)的《全唐詩》等書著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對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盛唐詩人音樂美學思想進行了研究,也對詩歌藝術特色、藝術風格、藝術成就進行了分析。
對于李白詩歌與音樂的關系,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詩歌的音樂屬性、詩歌的美學特征,詩歌發(fā)展與音樂關系等方面。這些研究成果在文學、史學等方面的理論分析很有深度和廣度,但是由于這些學者并非音樂專業(yè)的學者,他們專業(yè)的融合與跨界也是無法逾越的問題。受專業(yè)的限制,學者們的研究不能深入到李白詩歌的音樂本體領域,關于李白詩歌的音樂節(jié)奏、音樂韻律等音樂元素特征的分析有待進一步考證。
(三)當代價值研究的膚淺性
目前的首要問題是李白詩詞音樂與現(xiàn)代詩詞音樂研究缺乏借鑒性。我們研究歷史的目的是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盛唐詩歌的音樂在當時達到極致繁盛的局面,而我國現(xiàn)代的詩詞音樂(包括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瓶頸傾向。尤其是我國的部分通俗歌曲的現(xiàn)狀更是堪憂。我國現(xiàn)代部分通俗歌曲、網絡歌曲深受歐美、港臺影響,放棄傳統(tǒng)的審美模式,原創(chuàng)精神缺失。同時,源于詞曲作者本身文化、音樂修養(yǎng)不夠,他們追求怪異的曲調、粗俗的歌詞,有些作品甚至可謂低俗。
目前,國內的一些作曲家開始嘗試詩詞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例如,曲效弘(2014)《林樂培的聲樂組曲(李白夜詩三首)的作品風格及演唱分析》對林樂培的聲樂組曲《李白夜詩三首》進行作品風格及演唱分析,認為其創(chuàng)作技法高超,融入了中國戲曲、中國傳統(tǒng)樂器、中國五聲調式等中國元素。我們是否可以把李白詩詞音樂與現(xiàn)代詩詞音樂研究進行對比分析,利用古代詩詞音樂在作詞、作曲、表演等方面的經驗,改善當今歌曲創(chuàng)作膚淺、低俗的現(xiàn)狀?這項研究值得音樂家、文學家、史學家們重視和深思。
其次,李白詩詞音樂環(huán)境對發(fā)展現(xiàn)代文化市場缺乏引導性。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原因,我國目前流行音樂市場的無序性、嚴肅音樂市場的萎靡狀態(tài)儼然存在。同時,音樂人與社會機構協(xié)調、音樂創(chuàng)作與時代精神宣韉然方詿砦緩腿蔽壞南窒笫庇蟹⑸。我們應該借鑒李白詩詞傳承發(fā)展的模式和體系,發(fā)展中國當代的詩詞音樂文化,借助當代詩詞音樂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工業(yè)社會安撫人們浮躁的心靈,提升人們的審美修養(yǎng)。
三、突破的路徑
(一)加強有深度的持續(xù)性研究
政府、院校、研究機構及演出團體,要支持和鼓勵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理論分析、音樂表演的音樂學者和表演藝術家,投身到中國傳統(tǒng)詩詞音樂研究中來,給他們提供研究成果推廣的平臺,引導高級別的報刊、雜志發(fā)表他們的文章,為古詩詞和傳統(tǒng)音樂演出提供實踐機會,例如,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高雅藝術進企事業(yè)單位”等等活動,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音樂修養(yǎng)。
在李白詩詞音樂研究上,我們可以進一步梳理李白詩歌入樂的曲牌種類,像新樂府辭、近代曲辭、清商曲辭、橫吹曲辭等,把它們匯總歸類,重點研究詩的韻律與音樂節(jié)奏的同宗、同源性;分析依歌填詞和依詩填聲的詩歌歌曲差異,推衍李白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點;選擇代表性的作品,嘗試詩歌、音樂、舞蹈三結合的歷史原貌情節(jié)重構,為演出團體或者在校學生的藝術實踐及教學實踐提供學理支持。
(二)音樂人與非音樂人的合作研究
已有的李白詩歌與音樂的關系研究大都是由美學、歷史學、文學研究的學者完成。他們從美學的視角研究李白詩歌的美學思想,從歷史學的視角研究李白詩歌與古代民歌的關系、從文學的視角研究李白詩歌的音樂屬性等等。未來,研究方向應該滲入到對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作曲、表演等純音樂元素的專業(yè)分析中;同樣,音樂學者研究李白詩詞也有局限性,他們分析李白詩詞古譜特點時,應該加強對古譜來源考證,加強對古譜旋律、節(jié)奏產生的史學、文學原因分析等。
在唐代,詩歌與音樂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詩歌的產生有的是依歌填詞,有的是依詩填聲,詩人與樂人形影相隨,共榮共生。我們可以借鑒李白“詩與樂”研究中的音樂環(huán)境、音樂人與詩人、音樂傳播途徑等的分析加強當代音樂人與非音樂人的合作研究,鼓勵他們互相支持、雙向介入、資源互用、互相滲透,達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效果。
(三)深入挖掘李白“詩與樂”當代價值
1.對當代詩詞音樂創(chuàng)作的借鑒
當今社會需要借鑒盛唐詩樂的音樂環(huán)境、歌曲創(chuàng)作手法、聲樂演唱技法、歌曲傳播傳承的途徑,進而提高當代詩詞歌曲的創(chuàng)作和演唱水平,展現(xiàn)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文化建設內涵。我們應該先了解當代詩歌與音樂的關系,探討不同類型的音樂給現(xiàn)代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的啟發(fā)和靈感,分析現(xiàn)代詩歌的音樂節(jié)奏和思想內容對音樂創(chuàng)作產生的影響,并從詩論家的音樂性理論的個案分析中考察現(xiàn)代漢語詩歌在音樂性理論上的創(chuàng)建與得失,以照亮新詩未來的音樂之旅。然后,從詩樂創(chuàng)作、美學思想兩個角度對比李白詩樂與當代詩樂的區(qū)別;收集李白詩詞古樂譜和當代有代表性的詩詞音樂,對比分析它們的曲式結構、旋律、節(jié)奏等創(chuàng)作特點;對比分析李白與當代著名詩人的美學思想,找尋他們的異同點,鉤沉詩樂演變軌跡,為當代詩歌的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可以參考的歷史依據。
2.對當代音樂文化發(fā)展傳承的借鑒
艾青的詩歌中不僅蘊含著赤子的真誠,還蘊含著感情的真摯,是艾青心中情感的最真實的寫照,是艾青的詩歌之所以動人的最根本的要素。你會寫《艾青詩選》讀后感嗎?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艾青詩選》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艾青詩選》讀后感范文1我很喜歡艾青的現(xiàn)代詞,總覺得原本滄桑的文字我很喜歡艾青的現(xiàn)代詞,總覺得原本滄桑的文字依舊富有活力,時光飛逝,“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詩孕育滋養(yǎng)了幾代人,經久不衰。
我出生在北方,艾青生于浙江金華,屬于南方,但他卻對異鄉(xiāng)疆域的北方充滿熱愛。讀著他的《北方》,仿佛已置身于蒼茫的北國土地上,厚厚的黃土地給我?guī)沓林馗校抑簧碚驹跓o垠的荒漠上,望著從更遠的北方吹來的無情的風,正肆虐地帶來貧窮與饑餓,當時的風很寒冷,但不是刺骨,卻給人帶來透徹心扉的冰涼。遠處的村莊、山坡、河岸、頹垣與荒冢都在,感嘆這個時代的悲哀與不易。我最終看到了,北方人民臉上是些什么,是無奈,是痛苦……那種從內心深處的痛苦和對光明社會的企盼。
我順著作者的筆處,見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與災難、無奈與痛苦,見到了不愿看到戰(zhàn)爭與磨難、渴望和平的廣大勞動人民,也體現(xiàn)出了他強烈的愛國之情。
盡管這片土地上充滿貧瘠與痛苦,但它是經過了盡管這片土地上充滿貧瘠與痛苦,但它是經過了五千年的洗禮,這上頭有我們祖先不屈不撓的精神,還有哺育中華兒女的黃河,古老的國土,古老的河流,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斑@是為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的、與最古老的種族。文字很簡短,卻深深震憾著我,因為它承載的是那個時代中國廣大群眾的精神與信念,寄托著北國明天的和平曙光。
作者以筆為槍,以紙為戰(zhàn)場,猛烈抨擊侵犯我中華土地者,以博愛之心真實反應出農民的不易與艱苦,正是他的愛國愛民之心,他的詩詞才值得被千秋萬代所傳唱,頌揚!
我要思考那個時代以及我此刻的生話,就算缺少或沒有艾青的博愛與企盼,北方人也會繼承先祖信仰,勇敢地生活下去,我也要學會勇敢、堅強,努力奮斗,到達夢想的生活!
《艾青詩選》讀后感范文2艾青作為中國現(xiàn)代代表詩人之一,對我國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貢獻。他曾任第三屆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艾青的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經歷,幼年時被父母視為克星的他被寄養(yǎng)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為兒子的疼愛,反而得到大堰河濃濃的愛意和關心,從小感染農民的純樸和憂郁,在他以后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將自己作為兒子的深情寄托到大葉荷身上。于是在他創(chuàng)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達了對大葉荷的深深的懷念以及對她不幸身世的描寫。
艾青創(chuàng)作還受西方哲學和文學影響。在詩歌中,他將現(xiàn)實主義主義手法和象征手法結合起來,吸收世界詩藝的營養(yǎng),大大提高了其豐富性。同時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熾熱,結合了革命浪漫主義詩風和現(xiàn)實主義本色,極富革命戰(zhàn)斗精神。
艾青在其創(chuàng)作中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其獨特的審美意象,憂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悲劇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統(tǒng)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鮮明性,具有散文美,融匯光彩和音樂的律動。遞進排比句式,首尾呼應的手法?!疤枴焙汀巴恋亍笔前嘣姼柚袃纱笾行囊庀螅瞧鋭?chuàng)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艾青把自己對于祖國和廣大農民的深切關心賦予在諸多作品中,他與勞苦大眾一齊同呼吸共命運,可謂憂國憂民。他的憂郁就是農民的憂郁,他的憤懣就是農民的憤懣。而他對“太陽”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現(xiàn)了他對這一個時代的憂慮,他希望光明、春天的到來,能夠帶領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兩個意象互相映襯,完美融合,達到現(xiàn)實與理想的交匯,民族與世界進步思潮的統(tǒng)一。
艾青融合個人悲歡于時代悲歡中,反映自己名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對舊社會的仇恨和詛咒,這是艾青創(chuàng)作的思想主旨。
《艾青詩選》讀后感范文3春風十里,夏花百里,秋雨千里,都不如你———《艾青詩選》!
——題記
讀艾青的詩選,我獲得了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的堅韌意志。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培養(yǎng)了我雷厲風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養(yǎng)成了我遇事不含糊,辦事不拖拉的工作習慣,造就了我不唯書,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實的工作態(tài)度。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曾經作為一名菜鳥的我站在這里,心里誠惶誠恐。
記得我曾經說過我要把自己從一個小女人變成女漢子,經過這兩個月的努力,蛻變,今天的我終于華麗轉身!我一直在心里默默祈禱,來點風,來點雨,讓我生根發(fā)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若心中種花,日子便會生香,踏實肯干,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就會讓名著這朵花嬌艷盛開,也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讀艾青的詩選,我充滿對精神家園的憧憬,堅定不斷前行的信念。早上5點起來上早自習,天下著不大不小的雨,外面冷嗖嗖的,漆黑一片,一個人走在冷風中,不禁悲從心起,眼淚掉下來!自己其實是個很缺乏安全感的人,當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睡覺總不踏實,常常半夜2,3點醒來。
細數(shù)人生歷程,感覺還是很幸福的,小時候在家爸媽溫和慈愛,對我疼愛有加,嫁人后老公高大帥氣,女兒乖巧懂事,并且唯我是瞻。無論別人多么飛黃騰達位高權重,我并不羨慕,更不會嫉妒,我只會祝福,祝福他們越飛越高,前程似錦。人各有志,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人的追求和心態(tài)也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我拾起筆,我的心瞬間清靜如水,澄明透徹,內心奔騰著快樂的水花,那種發(fā)自心底的喜悅噴薄而出,無法抵擋。
讀艾青詩選,我體悟到純真細膩的情感,感受到淳淳師生情義。帶了六年的畢業(yè)班,自從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yè),我就已經把你們當成了戀人!
你們虐我千百遍,我把你們當初戀!不必懷疑我對你們的真情,雖然,我對你們從不百依百順,你們犯錯了我會批評,你們任性了我會發(fā)火,但那是愛之深責之切,在我的內心,只有一個愿望:就是希望你們在人生的競爭中會贏!
愛是一種單向的付出,不用想是否能得到回應,既然上天安排了我們師生的緣分,我就用自己最大的力量,送你一程,我愿意你飛得更高,走得更遠,超過我的曾經!其實老師和學生之間,同樣是一場目送,我會默默地站成你們身后擎天的大樹,祝福你毅然遠行的背影!
讀艾青詩選,喚醒了沉睡的心靈,引領了迷惘的靈魂。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就像用吸管吮吸甘露,讓人欣喜,讓人著迷。
《艾青詩選》讀后感范文4《艾青詩選》的封面十分的簡樸,深藍色的封面上僅有著一個艾青的頭像和一些對《艾青詩選》的贊美。艾青擁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在他的詩中你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他對光明的渴望和對自由的向往,以及對黑暗勢力的不妥協(xié)和極度痛恨。
他以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深沉憂郁地唱出了祖國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不幸,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同時它的詩篇又激勵著千千萬萬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國土去英勇斗爭。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每次看《艾青詩選》時,我總會被艾青那平凡卻帶著強烈愛國情懷的文字給打動。好像艾青就站在我的面前,深情地朗誦著這一首首詩,表達著對祖國和人民最深沉的愛。
我從艾青的詩中領悟到了善良、堅忍、勤勞的真正含義?!吧频脑慈獫摬卦趦刃?,如果你輕輕推開那扇心中的門,甘甜的泉水就會汩汩涌出。”從這句話中我看出艾青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我們一定要堅守善良的本心,不被邪惡所腐蝕。對生活多一分善意,少一絲冷漠吧,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充滿著生機和歡笑。
一個人要想真正地成長和成熟,挫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經歷了足夠多的挫折,才能一點點地挖掘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從而去改變自己。只有懷著真摯的熱情去面對生活,生活才會給予你溫暖的懷抱。只有真正堅忍的人才能經歷足夠多的挫折且不被挫折所打倒,一旦被打倒那就很難再爬起來了。
勤勞能使我們的明天愈發(fā)充滿活力和勇氣,沒有人是可以不勞而獲的,只有付出了才會有收獲。只有勤勞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和美好。艾青便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勤勞、堅忍、善良的人。
我決心向艾青學習,成為一個勤勞、堅忍、善良的人,盡我所能去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艾青詩選》讀后感范文5早就聽說愛情是著名的詩,閱讀這本《艾青詩選》時還猜想,他的詩豪邁?還是像徐志摩的一樣委婉?都無從得知。這次就以一種未知的心態(tài)看完了這本書,心中不驚奇琪藝朵朵漣漪。
愛情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風又有現(xiàn)韻。把中華上下幾千年的語言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化成一種藍色的憂郁,雖說我可能喜歡樂觀話得豁達的詩,可艾青的一生經過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詩更多的是對祖國的熱愛與報效之心。從中提煉出詩人憂國憂民大情懷。
我很喜歡艾青的現(xiàn)代詩總覺得那些充滿滄桑的文字。讓人讀起來熱血沸騰,任時光荏苒,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是在記憶里永存。
讀完《艾青詩選》這一本書讓我記憶最深的就是《我愛這土地》。艾青寫這首詩時正難國內當頭,這首詩寫出了艾青的憂郁。他的憂郁源自于農民的苦難,這里有濃烈的愛國之情。
作者用一只鳥的形象開頭,在個體上面的渺小,短暫與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間,是為表達自己對土地最真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著祖國大地飛翔,永遠不停歇的為祖國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為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積極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我們也要像愛情那樣愛祖國,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而我們目前能夠做到的,唯有努力學習,樹立信心,堅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
一生關心勞動者生活的愛情是重要的事,我想我得到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悲慘生活照,更多的是關于那個時代的思考,以及我現(xiàn)在生活的思考,會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會努力盼望我以后的理想生活。
關鍵詞: 孟子 浩然之氣 散文影響
屈原與但丁是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代表詩人,同時又是中西方極具典型意義的歷史文化名人。他們雖然生活的年代不同,但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遭遇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屈原生活在戰(zhàn)國后期的楚國,但丁生活在中世紀末期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時間相差一千五百余年,但二人都生活在劇烈動蕩與變革的社會轉型時期,并兼有政治家和詩人的雙重身份。他們在經歷了長期的放逐與流亡生活之后,依然橫而不流,執(zhí)著追求,表現(xiàn)出了“獨立不遷”的高潔人格和“深固難徙”的愛國情結。屈原為“冀君一悟”,“發(fā)憤杼情”,乃賦《離騷》;但丁為喚醒世人,追求獨立和自由,遂作《神曲》。
一、詩魂和詩神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不朽詩篇《離騷》奠定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基礎,對后世抒情文學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堪稱中國詩人之魂。聞一多曾這樣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1]
屈原出身高貴,“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名嘉字懿,“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汲汲自修,“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理想遠大,“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少年得志,“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但君王不明,信用群小,怒而疏之,繼而被放流。屈原罹憂,卻獨立不遷,仍然希望“存君興國”,將“俗之一改”希冀于“君之一悟”,但“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讒以齌怒”。因此,他不得不上昆侖求女,下洛水尋媒,以致神游于天堂,但都無法解決內心的矛盾。特別是當看到楚國上下“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之時,他嘆息道:“已矣哉!國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既然出路已經斷絕,他唯有效法彭咸,以身殉節(jié)來表明心跡,“懷沙礫而自沉兮,不忍見君之蔽壅”。于是,屈原于五月五日懷恨投汨羅江自殺。王逸《離騷經章句序》贊曰:“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閔其志焉?!?/p>
但丁·阿利蓋里,出身于佛羅倫薩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是一位偉大的意大利民族詩人,現(xiàn)代意大利語的奠基者,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神曲》流芳后世,被譽為“詩神”。恩格斯曾這樣評價:“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xiàn)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2]
少年時代的但丁好學深思,潛心研究詩學、哲學、神學、邏輯學等知識,獲取了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理。青年時代的但丁積極參與政治,加入了代表市民利益的歸爾甫黨,并參加了反對代表大封建主利益的吉伯林黨的斗爭。斗爭勝利后,在歸爾甫黨掌控佛羅倫薩政權期間,但丁在市政廳中任職,并于1300年當選為佛羅倫薩的六大執(zhí)政官之一。后來,歸爾甫黨由于內訌分裂成黑白兩黨。1301年,黑黨與教皇勾結,奪取了政權,伺機對白黨進行了報復和迫害。為此,但丁同理性的白黨結盟,反對教皇干涉佛羅倫薩內政。1302年,市政廳以“貪污公款”和“反對教皇”的罪名,開除但丁的公職,判處永久流放。[3]P25-28從此,他開始了漫長而顛沛的流放生活。對于被拋棄、被放逐的無助感,他曾這樣講道:“我一心一意地希望回到那個城市去,我差不多游蕩了全意大利,可卻無家可歸,像一個叫花子,違忤我的意志,展示著我的傷疤,人們卻往往對這種傷痕累累的人加以指責?!盵4]流放期間,但丁親眼看到意大利各地壯麗的山河,以及各地動亂的現(xiàn)實和平民階層困苦的生活,視野從佛羅倫薩擴大到全意大利和整個歐洲,并逐漸意識到自己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喚醒人心,追求獨立和自由。1307年,但丁毅然中斷了《論俗語》和《饗宴》的寫作,開始創(chuàng)作《神曲》,把悲憤和解脫寫進他的偉大詩篇。1315年,佛羅倫薩政府實行大赦,宣布只要但丁交付罰款,表示懺悔,即可返回。但丁視之為恥辱,斷然拒絕。1321年,但丁不幸染上瘧疾,不久病逝于拉文納。這個上帝的寵兒再度回到了造物主的懷抱。[3]P36-39
二、《離騷》和《神曲》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但丁流放,遂作《神曲》。屈原被放逐,無法解決自身的矛盾,一路“瘋癲”一路歌,最終“忿懟不容,沈江而死”,鑄就了一個千古悲劇,同時也實踐了“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人生哲學。但丁被判處永久流放,政治上的挫折和自身的痛苦遭遇使其開始憂慮人類的命運。他要對惡人處以最嚴厲的懲罰,給予善人最高的榮譽,用心靈重錘為那個時代定音——人類需要新生。為此,他敘寫了一個靈魂因理性與信仰而獲得重生的喜劇,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
《離騷》是中國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抒情詩。全詩長達376句,約2490字。屈原從敘述身世、品行、理想寫起,斥責了君道不明、黨朋猖獗與路道險隘,抒發(fā)了自己遭讒人嫉怨的苦悶與矛盾,表現(xiàn)了詩人堅持“美政”的理想追求,不與奸佞為伍的斗爭精神和對楚國“深固難徙”的眷顧之情。詩篇是用戰(zhàn)國時代南北通行的“官話”寫作的,其中零星地“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加之受邊裔文化的影響,以致詩文艱深古奧,曲高和寡。[5]不過,方言的使用卻讓詩篇充滿著濃郁的地方色彩,這與《神曲》的語言特點是相似的。但丁一反歐洲中世紀必須用拉丁文為文學語言的“清規(guī)戒律”,開創(chuàng)了用當時被稱為“俗語”的佛羅倫薩方言寫作的先河。這一語言上的創(chuàng)新,使文學創(chuàng)作擺脫了基督教會的控制,更加接近現(xiàn)實生活,接近大眾口語,同時也有利于意大利文學語言和民族語言的形成和發(fā)展?!渡袂酚伞兜鬲z》、《煉獄》和《天堂》構成,每部各有33個章節(jié),加上作為全詩序曲的第一章,共100章,長達1萬4千余行。詩人通過奇特的幻想,旅行于三界,與地獄、煉獄及天堂中諸位名人對話,指出一條通向智慧和信仰的道路,最終走出迷惘和錯誤,獲得永生。再者,關于“意象”,屈原鐘愛香草,但丁傾心玫瑰?!峨x騷》寫出了16種香草,如江離、芷、秋蘭、木蘭、宿莽等。玫瑰在《神曲》中出現(xiàn)11次,甚至在《天堂》中但丁還寫了《天上的薔薇》一章。屈原在詩中“依《詩》取興,引類譬喻”,“以香草配忠貞”,用佩服、搴攬、飲餐等抒發(fā)對香草的鐘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渡袂穼懗隽嗣倒宓拿利惻c芳香,以及她在宗教意義上的崇高精神。如《天堂》:“因為我見過玫瑰樹,整個冬天∕滿身荊棘,堅硬而不許人觸碰∕后來卻開出朵朵誘人的鮮花。”
三、詩學觀
屈原開創(chuàng)了“楚辭”這種新詩體,被譽為“辭賦之宗”。由于他沒有留下關于騷詩的文論,我們只能在《離騷》諸賦中蠡測其詩學思想,歸納有三:(一)“屈心而抑志”,“遵道而得路”,確認“詩言志”的文體。屈原所言之志,是他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包括因理想無法實現(xiàn)而產生的憤激之感及對讒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劉安《離騷傳》贊曰:“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保ǘ鞍l(fā)憤以抒情”,強調“詩緣情”的審美內涵?!峨x騷》主怨,“懷朕情而不發(fā)兮,余焉能忍而與此終古”,表現(xiàn)了一種借詩抒怨泄憤的創(chuàng)作意識。(三)“內美”與“修能”并重。王國維《人間詞話》就《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說“文學之事,于此二者,不能缺一”。屈原本是就自己內在品質與外在才能而言的,王國維引申為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6]屈原的詩學觀,奠定了中國抒情文學的理論基礎,指導并影響著后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及詩歌流派的產生和發(fā)展,可謂是“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但丁的詩學思想具有濃厚的中世紀色彩,又顯露出新時代詩學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他獨到的詩學見解歸納有三:(一)詩學即神學?!妒ソ洝吩趺凑f,詩也會怎么說,神學和詩學在作用的方式上是一致的。他說:“對信奉上帝的人來說,詩人寫作的風格,必須與第一個描述、贊美真神的人所使用的風格相同?!盵3]P56-57他還把詩歌按體裁分為三類:悲劇、喜劇和挽歌。(二)“俗語”應是詩人的創(chuàng)作語言。他指出“俗語”是自然性語言的本質,拉丁語不是千古不變的神圣語言,每一個詩人都應使用最適宜詩歌創(chuàng)作的標準的平民語言,以符合現(xiàn)代詩歌要求的風格。(三)語言應具有審美性。詩人要對詩歌進行技巧性地裝飾,以才識駕馭語言,使其更好地匹配于主題。[7]
綜而論之,屈原與但丁在人生遭遇、詩歌創(chuàng)作等方面既有相似又有相異之處?!峨x騷》和《神曲》代表中西文學的兩座精神豐碑,可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
參考文獻:
[1]聞一多全集(第5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3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9.
[3]薄伽丘,布魯尼,著.周施廷,譯.但丁傳[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梅列日科夫斯基,著,汪曉春,譯.但丁傳[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15.
[5]周建忠.楚辭考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7-19.
基本方法步驟是:自查資料識背景詩人反復誦讀品詩情質疑討論賞詩意延伸升華悟詩理,簡稱為“識-誦-賞-悟”四步詩歌教學法。
一、自查資料識詩人,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生提出的閱讀要求是“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因此,筆者設計了課前“自查資料識詩人”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閱讀環(huán)境,不僅有助于擴大信息量,擴展知識面,還能改變傳統(tǒng)模式中的單向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充分得到體現(xiàn),通過觀察、傾聽、動手操作等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獲取、積累知識信息的能力。具體做法是教師課前布置學生從書籍資料中,從網上查詢詩人的生平事跡及代表作品,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與作品內容相關的黃河知識。例如筆者《黃河頌》教案設計:
課前準備:
教師――了解關于黃河、《黃河大合唱》的知識,做好相關課件。
學生――通過歷史課了解時中華兒女可歌可泣的事跡,了解黃河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通過地理課了解黃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了解作者作品,尋找有關《黃河大合唱》的影視聽資料,感受黃河大合唱中的豪邁激情。
情境導入:
同志曾說過一句話“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請同學們談談黃河在民族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學生交流完畢后)引出《黃河頌》。
簡介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學生介紹查閱資料情況,教師適當補充。)
1938年,全面爆發(fā)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通過自己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反映現(xiàn)實斗爭,激發(fā)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許多進步作家、藝術家的心愿?!饵S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chuàng)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黃河頌》是著名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的歌詞。
在課前5分鐘演講中,要求學生以“我看光未然”或“歷史黃河”為題進信息交流,不僅提高了演講者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提高了聽眾主動獲取運用信息的能力,了解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而且更深入地感知詩歌意象黃河形象,為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反復誦讀品詩情
語文教學把誦讀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手段,初中語文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誦讀應該成為初中詩歌教學的主旋律,讀中質疑,讀中探究,讀中感悟,讀中釋疑,應是詩歌教學的基本途徑。在《黃河頌》教學中,我們始終抓住一個“讀”字,引導學生聽讀、誦讀、析讀、自由讀、合作讀、探究讀、配樂讀,在反復的誦讀中,賞析詩歌的藝術技巧,品味詩人的真情實感。
1、聽讀。利用多媒體教學,聽配樂詩朗讀。感人的音樂把學生帶入詩人的感情世界,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朗讀者的情感之中,從整體上感悟這首詩對黃河精神的熱烈贊美和對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真誠祈愿。
2、自讀。教師對學生進行節(jié)奏和重音方面的指導。也可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共同體會詩中的感情。
3、合作讀。用交響樂的方式設計詩意的美讀,可以讓感情的潮水如洶涌波濤般,一層一層劈空而來,很有感染力。第一節(jié)男女生單人交替誦讀,中間幾節(jié)分男女聲部合誦,而最后一節(jié)則全體齊讀。這種交響樂式的詩意朗誦,一應一和,將詩歌的感情一步一步推向。詩人對黃河精神的熱切頌揚之情,不用老師說,“一切盡在一讀中”了。
4、析讀:引導學生誦讀“最喜歡的詩句”,并簡要分析所表達的感情及深刻含義,讓學生領讀該詩句,進一步加深對詩歌的感悟,這個環(huán)節(jié)應和下面的“質疑討論賞詩意”有機結合在一塊進行,教師應調節(jié)好讀書與討論賞析的節(jié)奏,處理好聽講與誦讀、思考與表達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聽的熱情,思的激動,說的明快,讀的酣暢。
5、背讀。在一定時間內,運用不同的組合,提出不同的要求,全班同學進行沸沸揚揚的背讀競賽。
如《黃河頌》設計了如下環(huán)節(jié):
(1)欣賞《黃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樂章的片段,并對音樂所要描繪的內容和表達的主要情感進行自由想象。
(2)學生說腦中想象到的畫面并談談從音樂感受到了怎樣的感情。
(3)帶著從音樂中體會到的感情來齊讀課文。
(首先借助音樂,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然后通過想象音樂中描繪的場景和體會音樂中的感情完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交流轉換。《黃河大合唱》中八個樂章的感情一脈相承,因此最后就能以學生自己從音樂中感受的思想感情來朗讀詩歌,效果顯然勝于教師對學生說要用怎樣的感情來朗讀)
6、朗讀交流:
(1)四人小組中的成員進行朗讀交流,相互做出評價。
(2)請兩到三名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部分在課堂上朗讀,并請全體學生討論如何讀得更好,更能讀出感情。發(fā)言者也可通過自己朗讀來發(fā)表意見。
(3)全班齊讀詩歌。(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在課堂中應發(fā)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交流中應鼓勵學生發(fā)表見解,提出看法。先給一點時間小組中交流,可避免剛開始就單獨朗讀的膽怯。)
三、質疑討論賞詩意
調控教學中“釋疑”這個環(huán)節(jié),側重于學生互相答疑,討論合作解決疑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鼓勵學生對詩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再通過獨立探究形成初步結論,最后讓學習小組討論、篩選,共同問題最后全班商議。
教師針對問題“適時點撥,相機誘導”,使學生在教師幫助下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最后互相補充,集思廣益,得出較為全面、科學的認識,充分賞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和真摯情感。當然這個環(huán)節(jié)與前面的誦讀也要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如筆者教學《黃河頌》這樣處理:
內容研討:
1、全詩分成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誦詞可以看作是一個序曲,這一部分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怎樣的圖畫?這副圖畫讓你感受到黃河怎樣的精神特征?你認為哪些詞最能體現(xiàn)這些特征?
(了解黃河精神:偉大堅強,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頌歌)
2、歌詞中哪些內容是來歌頌黃河的?分別是從哪些方面進行歌頌的?
3、在“頌”之前對黃河進行了一番描繪,表現(xiàn)了黃河怎樣的特點?
4、最后一段尾聲主要寫了什么?(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精神)
5、結合時代背景,你認為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是什么?(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fā)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中國)
(針對教學目標1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將課文的結構、內容、主題進行梳理明確,同時也有助于更好地朗讀詩歌)
四、延伸升華悟詩理
調控教學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為“延伸遷移”,它與語文新課程要求的“超文本”“大閱讀”理念一樣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重視課內外的溝通,拓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積極創(chuàng)新精神。為此,在《黃河頌》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里,我設計了下面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更深一層領悟這首詩歌透露的豪邁雄闊的愛國激情,使學生不僅受到審美的教育,而且使心靈得到熏陶和升華。
1、聽唱歌曲黃河頌。
2、用相同手法寫一首歌頌長江的詩。
[關鍵詞] 古詩詞 研究性學習 人文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那么,何謂“人文性”呢?程紅兵老師說:“所謂人文性,從感性層次上來講,是對人的理解,對人的寬容,對人的接納,對人的尊重,對人的愛護;從理性層次上來講,是對人終極價值的追尋,是對人類命運的憂患,對人自身完善的關注和追求?!?#61569; 可見,人文性指向的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無法被“灌輸”或“訓練”,要通過自主探究和熏陶感染來培養(yǎng)。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凸顯課程的“人文性”呢?我嘗試了一條通過古詩詞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學之路。我發(fā)現(xiàn):
一、古詩詞研究性學習引發(fā)了學生對自然生命的熱愛
英國詩人勃萊克在《天真的預示》一詩中所寫:“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那一剎那里收藏?!雹?/p>
我國古典詩詞中的一草一木,都是詩人對自然生命的細致體驗、感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詩人在凋謝的殘花身上體驗到積極樂觀;“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是詩人在盛開的桃花身上品味到春意盎然;王“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是詩人在孤傲的梅花身上感悟到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對這些詩句,我覺得若只讓學生朗誦、欣賞是不夠的,就還讓學生進行了研究性學習:
例一:我引導學生研究“古詩詞中的色彩描繪” ,學生賞讀了“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等詩句之后,不僅獲得了強烈的審美體驗,也因色彩的觸動而生發(fā)愛自然愛生命之心。
例二:我引導學生研究“詩人眼中的柳” ,學生歸類了大量詠“柳”名句:唐彥謙的《垂柳》“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極寫柳之苗條婀娜;李商隱的《贈柳》“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極寫柳之繁華茂盛;施肩吾的《折楊柳》“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極寫柳之離別傷感;李商隱的《柳》“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極寫柳之稀疏憔悴……在交流成果時,學生感慨道:“自然萬物萬象更新,只有擁有一顆最細膩的心,擁有一雙充滿情感的眼睛,才能真正欣賞到自然生命的美。”
例三:我引導學生研究“唐詩中雨的感官角度” ,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有人聽雨――“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有人看雨――“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有人觸雨――“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之后,我引發(fā)學生去觀察感悟自然,以“雨”為對象寫一首現(xiàn)代詩,同學寫道:“雨,飄進我甜蜜的心靈,沖洗一切聚散離合。”“春天的雨輕聲呼喚著大地……冬天的雨透示著隱藏的生命。”“雨,全世界的痛楚都好像是你在解除?!?/p>
我還針對四季讓學生研究了“詩人的悲秋和喜秋”,針對動物研究“唐詩中的鳥聲鳥影”,針對植物研究“春花春草春常在”……這些研究性學習引發(fā)了學生與自然生命的共感,培養(yǎng)了他們的人文精神,開啟了他們善感的心泉,去詩意地感受自然,享受生活。
二、古詩詞研究性學習豐富了學生的情感。
當代教育的過度物質化、功利化,導致許多學生情感淡漠、道德缺失。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經指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雹矍Ч艂髡b的詩詞佳作,所展現(xiàn)出的道德世界是至高至善至美的。如果開展古詩詞研究性學習,勢必能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豐富學生的情感,完善學生的人格。
設想,在研究《古詩詞中的拳拳“母愛”》的過程中,學生怎能不體驗到“慈母手中線”中母親對子女的牽掛;在研究《古詩詞中的熾熱“愛國”心》的過程中,學生怎能不體驗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報國赤誠。
曾經,我引導學生研究過“陸游的愛國”,“蘇軾的豁達”,“李白的灑脫”,“杜甫的憂國憂民”等,學生在一條條探究之路上細細品嘗著一道道情感大餐,將道德感性體驗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內化為自己的高尚道德和健全人格。
三、古詩詞研究性學習提升了學生對社會人生的認識
學生經歷單一、思想單純,讓學生在成長中間接獲得人生經驗,正確認識社會、人生、自我,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古詩詞研究性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體味人生百態(tài),全面認識生活,思考自我人生,學會為人處事。
我采用的方式:針對詩人的人生經歷作研究。我曾讓學生在暑假里看百家講壇北師大副教授康震講的李清照、蘇軾、杜甫等專輯,然后研究語文教科書向學生推薦的孟浩然、李白、李商隱、杜牧、楊萬里、李清照等詩人詩詞的寫作背景,學生寫出了不少小論文,如《我看李清照的清麗人生》、《李白的浪漫人生之旅》、《彷徨的杜牧和他的憂國憂民詩》等。這樣,讓學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瞰社會、認識人生,讓學生對人生的跌宕起伏,對自身生命價值的如何體現(xiàn),都有了深刻的認識,或許將來面對困境,學生會走得從從容容。
四、古詩詞研究性學習構建了學生的自由精神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人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向往著自由。法國哲學家薩特說:“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雹鼙R梭也說:“在一切動物之中,區(qū)別人的主要特點的與其說是人的特性,不如說是人的自由主動者的資格?!雹菀粋€國家如果不能讓公民擁有自由的個性精神,民族的集體精神就會淪為空話。初中階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階段,是人的個體生命的“童年”,中學校園在學生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是一個“精神之鄉(xiāng)”。從這個意義上講,初中語文教育應該成為一種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教師要讓學生在語文的天地中體驗自由的愉悅,并獲得自由的個性精神。
首先,古詩詞研究性學習能給學生學習形式上的自由。在古詩詞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把確立課題、研究體驗、交流成果等自由權都交給了學生,教師只是穿針引線者。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西江月》時,幾個學生對“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中數(shù)字的運用感到好奇,就趁機收集了眾多帶數(shù)字的詩句:“白發(fā)三千尺,緣愁似個長”、“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等,并寫了小論文《數(shù)字入詩賞析》。一次,幾位學生要研究蘇軾的一生,在收集資料時發(fā)現(xiàn)蘇軾曾2次到杭州做官,就轉為研究《蘇軾和杭州的不解之緣》,例談了蘇軾在杭州的政績、作品、趣事等??梢姡旁娫~研究性學習所張揚的自主探究方式,所體現(xiàn)出的開放性特點,真正把自由學習原汁原味地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構筑自由的精神家園。
其次,古詩詞研究性學習給學生學習內容上的自由。精神的鳥兒只有在遼闊的藍天才能自由飛翔,古詩詞中流露出的人類精神世界足以讓學生“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我引導學生對“李白”作專題研究,學生從不同角度確定了許多課題:《酒中詩,詩中酒》、《李白杜甫“相看兩不厭”》、《李白詩中月亮之意象》、《善于想象的李白》等,研究過程中,學生們無不徜徉于李白的精神世界如癡如醉,各有收獲??梢?,古詩詞研究性學習向學生充分、具體地展示了一個豐厚、廣大、美好的人文空間,學生自由享受志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品格,仁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襟,智者“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揮灑氣度……
再次,古詩詞研究性學習給學生學習思維上的自由。古詩詞研究性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在開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我曾結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啟發(fā)學生去研究詩人對月亮的描寫,體會其中的想象。學生撰寫出小論文:《古詩詞中“月”的想象之筆》,例談了李商隱“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等對嫦娥心理的想象;晏殊“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等對月宮情境的想象,蘇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文征明“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等由月及己的想象 ……在研究學習中,學生揭開了想象的真面目,在本單元的寫作中也大膽展開了自由的想象思維。另外,學生在古詩詞研究性學習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篩選,融入自己的思考視角,這是創(chuàng)造性學習。所以說,古詩詞研究性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的學習契機,給學生學習思維上的自由。
如果我們把人文素養(yǎng)比作一個地球,那么古詩詞研究性學習就是一個支點。在古詩詞研究性學習中,我們會看到學生自由的翅膀、流動的思想,我們會看到學生對社會的關懷、對人生的審視,我們會看到學生愛的胸襟、美的心靈。語文教師們,愿我們都能成為一個“阿基米德”吧!
參考文獻:
1、李鎮(zhèn)西、程紅兵.關于語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行者在線網.
2、肇星編.古今短詩三百首•外國. [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7
3、人文素養(yǎng)讀本編委會.我與大師學哲學 [M]北岳文藝出版社,2004:114
中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相當豐富的愛情詩文教學資源,初中教材中的《陌上?!贰蛾P雎》《蒹葭》《鵲橋仙》《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高中教材中的《再別康橋》《致橡樹》《氓》《靜女》《孔雀東南飛》《迢迢牽牛星》《錦瑟》《雨霖鈴》《江城子》《聲聲慢》《雨巷》《神女峰》都屬于愛情教學資源。對這些文本的充分利用,有利于開展愛情婚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婚姻愛情觀。
但是,當前中學語文對這些愛情詩文的教學存在兩種偏離。
一種偏離是回避愛情教育。如《致橡樹》,教師會講成是一首政治愛國詩。再如《鵲橋仙》,教師在教學時,可能只會注重對詩詞方面的解說,而對所體現(xiàn)的詩人愛情婚姻觀卻不加以比較深入的探討。
另一種偏離是脫離文本說教,忽視對這些詩文本身的美的感悟和品味,使得上出的課不是語文課,沒有語文味了。例如《氓》,教師在教學中把主要精力放在愛情及青春期教育上,來規(guī)勸學生不要過早的談戀愛,否則就有女主人那樣的命運,其把愛情完全比作洪水猛獸,夸大負面作用。這種脫離文本的教學,使得教學內容不充實、膚淺。
這兩種偏離都有悖于教材選文的目的,忽視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點。因此,對中學語情詩文教學問題應該做更進一步的探討。
一、中學語情經典詩文的解讀目標
中學語情經典詩文教學該以正確感受詩文的表達之美和解讀詩人對愛情婚姻的感受與見解為教學目標。
(一)感受詩文的表達之美
詩歌是美的,這種美主要表現(xiàn)在詩文的表達之美上,包括韻律之美、修辭之美、意境之美。中學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充分感受經典愛情詩文的表達之美。
1.韻律之美
詩是音樂性的語言。詩句的高低起伏、抑揚頓挫、回環(huán)往復之美通過詩歌的平仄和押韻之間和諧的搭配表現(xiàn)出來,讀起來瑯瑯上口,彰顯音樂之美。愛情詩文亦如此。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扎弄機杼”中“迢迢”、“皎皎”、“纖纖”、“札札”雙聲疊韻的運用增加了詩的音樂性?!对賱e康橋》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反復,加強詩歌的節(jié)奏感。疊詞“悄悄地”、“輕輕地”以及押韻無不顯現(xiàn)詩歌的音律美?!队晗铩分小坝晗铩?、“姑娘”、“芬芳”、“惆悵”、“丁香”等詞在韻腳中多次出現(xiàn),造成一種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jié)奏。整首詩分為六節(jié),每節(jié)六行,每個字數(shù)長短不一,并且重復相同的韻腳,全詩首尾呼應。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jié)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這種語言上的重復,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彩?!遁筝纭分械谝徽虏扇∨季淙腠嵉姆绞?,“蒼、霜、方、長、央”讀來朗朗上口,極具音律美。后兩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復,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礎上更換了個e的字,這樣全詩一意三疊,用韻先響后暗,先揚后抑。全詩以四字句為主,只有每章最后一句變化成五字句。另外,“蒹葭”屬于雙聲詞,“蒼蒼”、“萋萋”、“采采”等是疊詞,用韻和句式的參差變化以及雙聲疊詞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
2.修辭之美
詩歌修辭之美首先體現(xiàn)在注重煉字上。詩歌因篇幅短小,在字詞方面的選擇很有講究?!疤鎏鰻颗P?,皎皎河漢女”課本的注解是“遠遠的牽牛星,燦爛的織女星”,牽牛星和織女星離我們都很遠,為什么只能是牽牛星很遠織女星燦爛呢?細想下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原來是“遠遠的牽牛星和織女星一樣的燦爛”。“纖纖擢素手,札扎弄機杼”中的“弄”字把善于織布卻無心織布、心不在焉的相思女子刻畫得淋漓盡致。詩人不是直接表現(xiàn)女子“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的纏綿相思,而是從織布這平常的小事著手,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詩歌修辭美還體現(xiàn)在各種修辭格的運用上。不同的修辭格在表達效果上各有其妙:引用、借代、比喻、比擬使語言形象生動,反復、排比、對偶、夸張、頂真增強語言的氣勢,設問、反問設置跌宕起伏的語感,雙關、用典則盡顯委婉含蓄的情意。
《再別康橋》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把鍍滿夕陽余暉的柳比作迷人的新娘,更添顯了柳的婀娜多姿,同時也提供了開闊的遐想空間?!败浤嗌系那嘬?,油油的在水底招搖”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增添了生動的情趣,使得青荇的俏皮可愛躍然紙上。《聲聲慢》中言:“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詩人賦予雁人的愁情,把凋零的黃花比作是為伊消得憔悴的思婦,使得這種看不見的愁思具體化,同時也增加了詩的靈動性。《陌上?!分袑ε季洹邦^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從服飾正面突出了羅敷的美貌,而排比句“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則從側面夸張烘托,為后來突顯羅敷的心靈美打下基礎?!跺\瑟》中莊生夢蝶、望帝托鵑、滄海月明、南海鮫人等典故的運用則增加了詩歌的朦朧之美。
3.意境之美
意境包括“意”美和“境”美。“意”是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境”是詩中描繪的具體景物和生活畫面。意與境的結合就形成意境。美好的意境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并且做到了一切景語皆情語。
《雨霖鈴》中“寒蟬”是凄涼的化生,“長亭”乃痛苦之處,“船”是漂泊惆悵之緒的幻化,“楊柳”是依依惜別之情,“霧靄”凄美了離別的愁緒,渲染了無奈之感,“月”自古更是多情物。大量的意象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人的離愁別緒,從而達到意與境的完美結合。《蒹葭》中“水”是柔美的女性,“露、蘆葦、霜”則營造了一種朦朧淡雅的意境,以秋景起興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同時也表現(xiàn)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队晗铩分袕凸拧雅f的“油紙傘”和“狹窄、悠長”的巷子,再加上給人迷茫、凄冷感覺的“雨”,這些意象的結合渲染了“我”的惆悵、迷茫,給人一種凄迷的意境。
(二)解讀詩人對愛情婚姻的感受與見解
解讀愛情詩文中先哲們對愛情婚姻的感受與見解,從而建立正確的愛情婚姻觀。
1.感受愛情詩歌中的悲歡離合之情
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就沒有詩。愛情詩文往往飽含著悲歡離合之情,它把悲歡離合中的繾綣情思,悼亡中的款款深情,對愛情的禮贊,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無奈等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孔雀東南飛》謳歌忠貞愛情,抒寫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無奈?!笆晟纼擅C?,不思量,自難忘”是癡情男子蘇軾對亡妻的深切思念。《雨巷》抒寫對心中愛人的渴望而又不得的失望痛苦情感?!队炅剽彙肥銓憽皥?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依依不舍和“今宵酒醒何處”的孤獨痛苦以及“此去經年”的相思之苦?!遁筝纭肥銓憣σ寥说乃寄钕蛲蛨?zhí)著追求。《致橡樹》是舒婷對愛情的獨到領悟,是女性對獨立平等、既尊重對方又珍惜自身價值的愛情的呼喚。
總之,愛情詩歌中的這些悲歡離合之情,不僅能夠使學生從文本上感受愛情婚姻中的酸甜苦辣,而且能夠滿足中學生對愛情的好奇心理。
2.理解詩人對愛情婚姻的見解
愛情詩文不僅借形象抒發(fā)悲歡離合之情,也借形象抒發(fā)詩人對愛情婚姻的見解。
《孔雀東南飛》女主人公不為封建禮教壓迫和金錢誘惑而改變自己的意愿,最后以生命為代價捍衛(wèi)愛情誓言。劉蘭芝的“君當做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的忠貞誓言和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震撼了千萬人的心靈。《陌上?!窓C智、聰慧的羅敷巧對權勢捍衛(wèi)愛情?!对賱e康橋》中采用含蓄的隱喻意象表達心中悱惻難解的癡戀。詩中刻畫“我”的形象是“悄悄地來,悄悄地走,輕輕地揮手且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不打擾對方甘愿默默退出的精神,詮釋了有“一種愛叫放手”。詩人的“我愛你,但我更想你幸?!钡幕橐鲇^,更能體現(xiàn)愛的偉大?!缎l(wèi)風?氓》中詩人從反面鞭笞了那種朝三暮四、喜新厭舊、以貌取人的人性之惡,而《鵲橋仙》借牛郎織女的故事,表現(xiàn)悲歡離合之情,道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愛情真諦。《致橡樹》中“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詩人對愛情平等的宣言,而《神女峰》中當理想與愛情沖突時,詩人選擇“與其在懸?guī)r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旁痛哭一場”,表現(xiàn)了詩人對愛情婚姻中傳統(tǒng)婦道婦德的反思與批判。
理解詩人對愛情婚姻的見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領悟愛情詩文的思想,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二、中學語情經典詩文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為教學目標服務,并且是達成教學目標的種種前提條件。為有效達成中學語文經典愛情詩文的教學目標,必須選擇恰當并充分的教學內容。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內容取向一致,愛情詩歌教學內容的取向也涉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
(一)知識與能力維度
為增進學生對愛情詩文的理解與感受,在知識與能力這一維度上,教師要教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關于詩歌這種文學體式的知識,二是教其他各類為解讀所需要的知識。
1.教詩歌文W體式的知識
詩歌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體式有自己特有的“詩家語”,它集強烈的抒情性、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節(jié)奏性、形式的章法性于一體,而且詩歌具有鮮明的風格性。因此教師在教詩歌時首先就要指導學生了解詩歌這種體式的獨特之處,更要了解各家風格,如蘇軾詩體的豪放大氣、李白詩體的任意馳騁、杜氏詩的通俗易懂、易安體的委婉含蓄、柳七郎的寸骨柔情等。如《錦瑟》是古代朦朧派詩人李商隱的代表作;而舒婷的《致橡樹》、《神女峰》則是現(xiàn)代朦朧派的典型。教師在教這些詩的時候,首先得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朦朧派,它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其次還得把這類詩的解讀知識教給學生,學生才可能解讀出這些詩作所傳達出的情感。
2.教其他為解讀所需要的知識
⑴寫作背景知識
寫作背景知識,包括寫作的時代背景知識和詩人的情感、個性、經歷與其詩文創(chuàng)作主張等背景知識。
知人論世是適用于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解讀策略。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告誡弟子,“頌其詩”必須“知其人”;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中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庇纱丝梢姡匾膶懽鞅尘爸R是學生準確解讀傳統(tǒng)愛情經典詩文的必要的前提條件。
譬如,《再別康橋》,如果具有徐志摩寫作此詩時的思想情感狀態(tài)尤其是其與林徽因之間的關系等知識,那么,將增進對這首詩的理解與感受。再如,了解戴望舒在45歲的生命歷程中的三段情感經歷,尤其是詩人對施絳年苦戀未果,能夠更好地了解《雨巷》中的愛情主題。
不光是詩人背景知識影響對作品的把握,時代背景知識也是影響對作品理解與把握程度的重要因素。例如《孔雀東南飛》,焦仲卿既然深愛著劉蘭芝,為什么不去阻止、不能阻止焦母休棄劉蘭芝?劉蘭芝既然深愛著焦仲卿,為什么還要屈從母命與兄長的意志呢?若要解決這些問題,若要深入理解這一起愛情悲劇的根源,就得對故事發(fā)生的那個時代的知識有所了解。
由此可得,知人論世對了解作者的情感和詩歌的主題有很好的幫助。
(2)字詞音義上的知識
“披文才能入情”,所以認識生字、了解新詞的意義是解讀詩歌并獲得感受的重要前提。文言愛情詩中的生字新詞更多。譬如,《衛(wèi)風?氓》中:“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只有理解“于”(吁,感嘆詞)、“說”(脫,擺脫)這兩個新詞的意義,才可能對女主人發(fā)出的愛情感慨以及規(guī)勸女子不要沉迷愛情的呼喚,產生感受與共鳴??梢妼δ吧衷~的解釋是必要的,然而很多老師忽視這一點。
(3)有關愛情婚姻的民風民俗及制度的知識
了解有關愛情婚姻的民風民俗及制度的知識,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愛情詩歌中的悲歡離合之情和詩人對愛情婚姻的見解。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到愛情詩文中就有了民族特有的求愛方式以及民間習俗等。魯迅說:“西班牙人講愛情就天天跑到女人的窗下唱歌”。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表愛方式則不盡相同?!囤L?靜女》中“彤管”(紅色的管樂器),“荑”(茅草芽)是古代信物的贈送,相反,現(xiàn)代人就不會選擇茅草芽作為愛情信物了。當然,現(xiàn)代的定情戒指也不會出現(xiàn)在古代?!睹ァ分小白訜o良媒”表現(xiàn)古代的說媒習俗,而《孔雀東南飛》蘭芝再嫁前男方翻黃歷擇節(jié)日、下聘禮以及蘭芝自制嫁衣表現(xiàn)古代的婚聘制度和習俗。
傳統(tǒng)中國文化因受“儒禮”的影響,較之現(xiàn)代而言,在愛情的抒發(fā)上比較的含蓄、忠貞、不開放,但卻雋永。愛情婚姻不僅要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而且受到古代階級門第限制,因此常出現(xiàn)像《氓》、《孔雀東南飛》因愛情開始卻以悲劇結尾的婚姻。再加上古代五倫中孝的影響,使得那些渴望自由戀愛的心跡也屈從在盲婚啞嫁之下,因此才子佳人式的愛情便只能寄情于詩文中?!儿o橋仙》中“柔情似水,佳期如夢”似是聚少離多的怨恨在“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前消失殆盡。到了宋代隨著理學的深入,愛情的禁忌就更多,諸如“男女授受不親”,“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等等。
(二)過程與方法維度
“過程與方法”這一維度的確立強調結論與過程的統(tǒng)一,改變了過去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傾向。這一維度中,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感受愛情詩歌,形成自己對愛情詩歌的感受與見解。在過程中教師要做的就是花少量的時間教學生如何去閱讀,即教給他們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花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朗讀與感受。
1.教愛情詩歌的閱讀方法
愛情詩歌的閱讀方法,簡單地說,就是愛情詩歌作品,應該看什么地方(注視點),從這些地方看出什么來(解碼和解釋)。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闭f的是由于邏輯思想的局限性,詩人就借助意象表達思想。因此,教學生感受意象能更好地感受詩歌。首先,意象是解讀和理解感受詩歌的關鍵?!对賱e康橋》中的“新娘”、“艷影”、“柔波”等意象讓人聯(lián)想到詩人深鄣吶子;“輝”、“蔭”諧音“徽因”?!堵暵暵分械摹暗啤薄ⅰ巴盹L”、“雁”、“滿地黃花”、“梧桐”、“細雨”、“黃昏”等意象的組合營造了“凄凄慘慘戚戚”、“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氛圍。
古人云“不讀詩無以言”。面對一首詩,只有在讀的基礎上才可能理解它。讀詩唱詞的至高境界不是欣賞,更不是分析,而是互動,是融合了讀者的經歷和人生故事之后的感動。所以,不讀詩的人最大的遺憾不是沒學問,而是其生命比別人缺少一種感受。讀詩關鍵在于吟誦。愛情詩歌的教學中,老師可以教給學生吟誦的策略。詩歌具有極強的音樂性,因此,可以以詩歌的節(jié)奏、章法、句式與口吻、音律,甚至用字為抓手,引導學生對詩歌加以感受。
2.教愛情詩歌的閱讀策略
具備解讀詩歌的策略性知識,也是高效解讀愛情詩歌的前提條件之一,教師應根據需要講講這些知識。
譬如按詩歌體式解讀詩歌的知識。愛情詩歌也有古體、絕句、近體之分。如《詩經》中的愛情詩都屬于古體詩。《詩經》中的《氓》大都是四字句,二二節(jié)奏,還有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兮”字用得特別的多。篇幅短小、用字精煉、意境深遠的愛情詩《錦瑟》是一首絕句;《再別康橋》、《雨巷》則是現(xiàn)代詩,它們句子長短不一卻錯落有致。從詩歌的體式來讀詩能感受到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征。
再如按意象淵源解讀詩歌的知識。詩歌中的意象大都是有淵源關系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中“杜康”就是酒的代名詞,酒卻與憂愁連在了一塊。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中的“柳”卻有惜別眷戀的意思。《再別康橋》中“那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同《關雎》里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的“荇菜”意蘊相同,等同于窈窕淑女,詩人為了“招搖的荇菜”而心頭蕩漾,就表達了詩人對“青荇”的渴慕之情。再如《雨巷》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丁香”這一意象,是受古代詩詞的啟發(fā),用“丁香”象征人們的愁心。因此,了解詩歌意象的淵源就能更深刻地了解詩歌的意境,體味詩歌的意蘊。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維度
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維度中,一是培養(yǎng)學生對愛情詩歌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二是培植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1.培養(yǎng)對愛情詩文的正確的閱讀興趣和習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钡拇_,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生由于處在特殊的心理和生理時期,對愛情充滿好奇和向往,使得他們對愛情詩歌尤為喜愛。教師在面對學生這種興趣時不能隨意抹殺,而是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平衡“好之”與“樂之”。“好之樂之”過度,學生會分散注意力。愛情詩歌進入中學語文教材,為教師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好這個度提供了條件,再加上教師正確地引導學生來學習愛情詩歌,這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有很大的幫助。
2.培植正確的愛情觀
語文教育的人文性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判斷力,解決人生各種問題。中學的愛情詩文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而正確的愛情觀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理性地分析愛情中出現(xiàn)的種種阻礙、磨難和打擊。
論文關鍵詞:A.G.斯蒂芬斯;澳大利亞文學批評;文學創(chuàng)作標準;文學經典;文學民族化
在短短一百余年的澳大利亞文學批評史上,評論家A.G.斯蒂芬斯(AlfredGeorgeStephens,1865—1933)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作為一位飽含民族主義激情的文學評論者,A.G.斯蒂芬斯提攜了眾多與其同時代的澳大利亞作家和詩人,向其國人推介了許多同時期的海外文壇作家,并終其一生堅持倡導其澳大利亞文學創(chuàng)作的普遍標準,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澳大利亞文學指引了明確的方向:文學創(chuàng)作的民族化。然而,他的努力卻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被人誤解和忽視。不過,他畢其一生的努力為他在澳大利亞文學批評史上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一位堅毅的澳大利亞民族文學旗手。
澳大利亞文學評論家利安·坎垂爾(LeonCantrel1)在其1978年整理出版的《A.G.斯蒂芬斯寫作選集》(A.G.Stephens:SelectedWritings,1978)一書中這樣評論斯蒂芬斯:“澳大利亞產生這樣的一位知識廣博的評論家還是尚屬首次,他深諳文學創(chuàng)作的標準,并且從不懾于將它援用到文學評論中去”…”,“他的批評與編輯工作,尤其是通過悉尼《公報》雜志著名的紅頁專欄,成就了他在澳大利亞文學界無與倫比的地位”…;“從1890年到本世紀(20世紀)頭幾年走紅的每一位重要的澳大利亞作家都在A.G.斯蒂芬斯的作品中被評論過”,“都與他有來往”…。另一位澳大利亞文學評論家湯姆·英格利斯·摩爾(TomInglisMoore,l90l—I978)則將A.G.斯蒂芬斯描述為“澳大利亞文學形成過程中最強有力的孤軍”。這樣的評價得到了澳大利亞著名文學評論家萬斯·帕默(VancePalmer,1885-1959)的認同他認為,斯蒂芬斯的文學評論是給其同時代作家的“一份十分幸運的禮物”。這些評論之所以給予A.G.斯蒂芬斯如此之高的地位,原因主要是:作為一位文學編輯,他慧眼獨具、成竹在胸;作為一位文學評論者,他恪守標準、堅毅不拔;作為一位澳大利亞民族主義者,他審時度勢、洞察內外。
1865年8月27日,A.G.斯蒂芬斯出生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的圖烏姆巴(Toowoomba),是家中13個孩子中的長子。父母均是英國移民,1863年在英國結婚后來到澳洲。1877年,A.G.斯蒂芬斯成為其父創(chuàng)建的圖烏姆巴語法學校的第一位報名入學的學生。14歲時,他通過了悉尼大學的入學考試,第二年就跟隨當?shù)氐囊晃挥∷煯攲W徒。1886年,他從悉尼技術專修學校畢業(yè)后成功加入新南威爾士州印刷者協(xié)會。1888年,在從事印刷業(yè)和寫作與出版的興趣方面略有所成后,斯蒂芬斯回到北部,加入了昆士蘭印刷者協(xié)會,并且擔當起《金皮采礦者》(TheGympieMiner)雜志的編輯一職。由此,他開始了一生在澳大利亞從事新聞和文學工作的事業(yè)。
此后,他擔任過多家雜志和報紙的編輯,其中,他供職最長的一家雜志是《公報》(hTeBulletin),從1894年起到1906年11月,長達12年之久。1893年至1894年間,他用賣出自己所擁有的《阿耳戈斯》(TheArgus)雜志的股份所得,去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各國海外旅行。此次旅行加深了其愛國情結,使他成為慷慨激揚的民族主義者,并開始了他一生創(chuàng)立澳大利亞民族文學事業(yè)的活動。供職于《公報》雜志期間,他于1896年8月29日出版的新一期《公報》雜志中設立了著名的文學專欄“紅頁”(RedPage)。此前,此專欄只是該雜志前內頁的新書介紹列表,有時附有簡短的評論?!凹t頁”專欄設立后,斯蒂芬斯將其改為周刊,一方面,它向讀者介紹國外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另一方面,它推介國內的文學新作?!凹t頁”專欄很快便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學之窗”…。1906年11月,由于與當時的雜志經理不和,他離開了工作多年的《公報》雜志。此后,從1907年至1933年他去世時止,斯蒂芬斯只是零星地供職于各家雜志和報紙,靠從事自由撰稿和演講得來的微薄收入勉強度日。斯蒂芬斯1894年結婚,婚后生有6個子女,家庭負擔沉重。他于1933年4月15日去世,去世時負債巨大。
A.G.斯蒂芬斯一生著述頗多,其文論思想散落于他所編輯的各類文集的引言或雜志專欄評論中,沒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體系。但是,這并沒有影響其成為l9世紀末20世紀初澳大利亞文學評論奠基人和旗手的地位。他對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經典以及文學民族化的真知灼見時刻閃現(xiàn)在他那文筆精煉而又觀點獨到的字里行間。
一、A.G.斯蒂芬斯的澳大利亞文學創(chuàng)作標準論
自1788年首批歐洲白人移民定居澳大利亞后,有筆頭記載的澳大利亞文學主要是殖民文學。一個世紀后的1888年,當移民們慶祝定居澳大利亞整整100年時,澳大利亞的民族主義活動不斷風起云涌,此時的澳大利亞文學正處于一個由殖民文學走向民族文學的分水嶺。1901年,澳大利亞宣布結束殖民統(tǒng)治,建立了一個新興的國家。作為編輯兼文學評論者的A.G.斯蒂芬斯正生活于這樣的年代。他以其敏銳的眼光提出了澳大利亞國內文學創(chuàng)作的標準論:澳大利亞文學必須有自己的普遍性標準(universalstandards),那就是,澳大利亞的文學應該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本土特色。A.G.斯蒂芬斯曾分別于1901年、1907年和1922年發(fā)表了三篇題為《澳大利亞的文學》(AustralianLiteratureJ、盯、II)的短論,專門論述澳大利亞的文學狀況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并提出了自己對新興的澳大利亞文學該向何處去的看法。
三篇論文的核心正是澳大利亞的文學應該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本土特色。在《澳大利亞的文學(II)》一文中,他指出:“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的文學繁榮是靠掠奪希臘的文學寶庫而形成的。大批的形象、大量的情感以及眾多的想法——所有從古典文學中重新發(fā)掘的財富都被那些中世紀的精英所利用。他們竊取了現(xiàn)成的笤帚。歐洲的文藝復興與其說是激發(fā)靈感的時期,倒不如說是一個大規(guī)模盜竊的時代。”
對澳大利亞而言,他認為,作家不能像歐洲白人前輩那樣去竊取他國的文學經典,而應該“將已有的技法應用于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家……我們的作家可以在自己的新環(huán)境中去重復古老的故事——這是這個時代和澳大利亞所要求的全部。創(chuàng)新是文學的魅力,多變是藝術的調味品,因此一本書不經意地提及了金合歡樹就給它打上了澳大利亞的印記”。還是在此短論中,斯蒂芬斯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學與另一國文學的不同在本質上只是因為地方特色不同而不同,而文學的激發(fā)手段仍然相同并且一直是占優(yōu)勢地位的。他很形象地借用酒證明了這一點。他認為,所有酒精帶來的不同愉悅感僅僅是因為酒中所含百分之二的香料物質的不同,不同國別的文學也無外乎于此。法國白蘭地與澳大利亞威士忌的不同也只是地方特色的不同。我們只能用新瓶裝舊酒,如果我們釀了新酒,那還是古老的酒精給了新酒以酒效?!澳敲矗覀兙蛻撚冒拇罄麃唩碇厥鲞@個熟悉的世界,我們的文學才是澳大利亞的文學,才會成為世界性的文學。”
在有關澳大利亞文學創(chuàng)作標準的討論方面,斯蒂芬斯評論的一個典型就是澳大利亞著名作家亨利·勞森(HenryLawson,1867-1922)。斯蒂芬斯曾多次撰文評論勞森及其作品,觀點中肯。在評價勞森及其作品時,斯蒂芬斯認為,“作為澳大利亞作家的代表,勞森是澳大利亞到目前為止培育出的最具原創(chuàng)性和特色的澳大利亞作家之一”“,其作品的價值就在于他的作品是個人的、地方性的,體現(xiàn)了澳大利亞的價值,但其“卓越的澳大利亞特色削減了其作品的世界性文學的力量。他的眼界狹小。這也就增加了他對澳大利亞的訴求,但卻降低了他對文學的訴求”。由此,我們似乎可以認為,斯蒂芬斯在用一種雙重的文學標準衡量勞森,其實,斯蒂芬斯在用十分懇切的態(tài)度批評勞森及其作品,他意在強調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眼界狹隘’的文學可以傳播極為重要的歷史學和社會學意義,而無需成為偉大的作品。依照文學批評的最高標準,勞森顯然失敗了。但依照澳大利亞體驗的最高標準,他的‘短處’和其功勞相比就算不上什么了。”…”作為一位澳大利亞作家,勞森對于澳大利亞讀者來說,顯然要比其他國家的作家更重要。這是因為勞森在用自己視野中的澳大利亞闡釋這個為人熟知的世界,他的文學作品首先必須是澳大利亞的,然后才能成為世界性的。斯蒂芬斯在《澳大利亞的文學(III)》一文中指出,“盡管那些歷史久遠的國家自然而然在藝術的開發(fā)和對美的認識上比澳大利亞走得更遠,但沒有哪個國家的地方文學比澳大利亞的地方文學更具活力。也沒有哪個國家的地方文學比澳大利亞的地方文學被倍加審視和珍惜”。由此,澳大利亞作家創(chuàng)作的文學首先就應該是具有本土特色或民族特色,這就是20世紀初澳大利亞文學創(chuàng)作的標準。
二、A.G.斯蒂芬斯的文學經典認識論
A.G.斯蒂芬斯的視野非常開闊,他總是用“向外看”的方法來“向內看”,引領澳大利亞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所以,他非常留意國外作家及其作品。這些作家,無論是歐洲的還是美國的,如勃蘭特姐妹、喬治·艾略特、羅伯特·彭斯、羅素、斯蒂芬·克萊恩等等,無一不在其審視和評論的范圍。這些歐美作家的作品在A.G.斯蒂芬斯生活的年代有的雖然還未成為文學經典,但他利用“紅頁”專欄及時紹介,不吝提出自己的看法,言辭肯切。他認為,夏洛蒂·勃蘭特“有著非凡的觀察和分析力、頗為引人矚目的才智,以及敏銳而帶有強烈感情的語言天分……她的洞察力和行文能力使其成為天才”在評論羅素時,斯蒂芬斯認為羅素的行文風格就如其大腦一樣玄不可測。美國作家斯蒂芬·克萊恩的作品《紅色勇士勛章》,在他看來,更像是托爾斯泰和左拉的作品。他認為,斯蒂芬·克萊恩“意在呈現(xiàn)事物本來的面目,呈現(xiàn)本真的男女。他從不賦予其作品中的對象任何詩化的痕跡,從不使用花哨的修飾語,除非它能更準確地反映事實。他認識世界的能力與其語言表達能力相當:他的語言使其思想活靈活現(xiàn)”,但他“缺乏史詩般的理性,而想象力對于這種理性十分重要……他的思維太過靠近描寫的對象;而它需要寬廣的視角。他的小說都是些精美的圖案或輪廓的描繪,與外在的世界斷裂”。我們可以看到,A.G.斯蒂芬斯始終以批評者的眼光審視這些歐美作家。
關于文學經典問題,幾乎所有的文學批評家都會對其闡釋一番獨到的觀點,A.G.斯蒂芬斯也不例外。在他看來,詩歌中的時尚就如同服裝中的時尚一樣,但不同的是,在詩歌領域,我們的祖輩深深地影響著我們。荷馬、但丁、彌爾頓對于后人的影響深遠,盡管他們的詩歌,按照現(xiàn)在的創(chuàng)作標準,已經倍顯沉重、落伍,但他們依然被人崇敬,這是因為“我們從父輩們那里繼承了崇敬的傳統(tǒng),我們很難強大到將它從我們的思想中抖落”“。這樣的傳統(tǒng)已經深深地刻印在后來的每一代作家心中,他們無法擺脫。因此,“只有那些口味很差的人才會拒絕承認《失樂園》和《得樂園》是人類詩歌史上的兩首最偉大的詩歌成就之一”。
盡管如此,斯蒂芬斯還是指出,今人對荷馬和但丁的態(tài)度只不過停留在口頭上而已,人們關心更多的是現(xiàn)在的詩人和作家。他在《詩歌中的時尚》(FashionsinPoetry)一文中這樣寫道:“即使你去問那些應該具有品味和經典口味的人,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正在閱讀的卻是濟慈、海涅,或是斯蒂芬·菲利普斯;如果你去留意他們正在不厭其煩地著述哪些作家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是勃朗寧、馬拉美,或是吉卜林。但丁與荷馬毫無疑問都是大家;但他們的作品卻是與雷德的《地方政府議案》一起被束之高閣?!薄@是因為“荷馬毫無疑問是他(們)那個時代的一位或幾位偉大的詩人,但那不是我們的時代。我們有其它的想法、其它的品味、其它的需求。荷馬的魅力和人文主義將會一直有其價值,但是使2700年前希臘人欣喜若狂的直白情感和單一場景并不是現(xiàn)代讀者所期待的富于詩意的最高恩賜”。
但是,斯蒂芬斯在《詩歌中的時尚》一文中進一步說明:現(xiàn)代詩歌實質上卻又是寄生于荷馬、但丁和彌爾頓的詩歌。他認為,現(xiàn)在的作家全都是站在古人的肩臂上,在現(xiàn)代的作家筆下很容易就可找到抄襲古人的內容,在現(xiàn)代與古代之間,有一點可以肯定,不光彩的事情顯然是存在的。斯蒂芬斯借用嬰兒在大人的引領下學會走路為例來說明今人回歸和寄生經典其實是在潛意識中完成了對傳統(tǒng)的遵循,接受了“彌爾頓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這樣一個概念?,F(xiàn)在的作家如果要摒棄傳統(tǒng),那就像是嬰兒拒絕學習走路,因此,傳統(tǒng),作為一種規(guī)則,已經預先占領了現(xiàn)代作家的思維,他們無法逾越這一門檻。他們頭腦中所可能產生的任何有別于傳統(tǒng)的想法都將顯得柔弱。鑒于此,我們因而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今人總想擺脫傳統(tǒng)去追求文學領域的創(chuàng)新卻又欲罷不能了。
在《詩歌中的時尚》中,A.G.斯蒂芬斯還援引了澳大利亞詩人布朗特恩·斯蒂芬斯(BruntonStephens,1835—1902)模仿英國詩人丁尼森的詩歌來論證傳統(tǒng)對于個人的約束。詩人布朗特恩·斯蒂芬斯在澳大利亞可謂名聲大噪,但其無法逾越傳統(tǒng),他的詩歌帶有大量丁尼森詩歌的痕跡,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想法都會永久帶有同時代名人的想法的一些色彩;名望具有傳染性,就像天花肯定會使身體表面變成麻子一樣,名望會使人的大腦產生缺陷。就像我們會得流感一樣,我們很容易受到流行作家的影響……但是,有一條自然法則,它使上一代體內的毒素能夠提供抗體給下一代:我們的上一代所忍受的苦痛會逐漸使我們對上一代的疾病免疫”‘。因此,布朗特恩·斯蒂芬斯的詩歌在模仿丁尼森的詩歌時,“就如服飾的時尚一樣,實際上是保留了19世紀中期的懷疑和問題直至它們與周圍的環(huán)境十分不協(xié)調”。但是,布朗特恩·斯蒂芬斯無法超越傳統(tǒng),只能看到丁尼森高高地屹立在所有偉大詩人之上。
三、A.G.斯蒂芬斯的文學民族主義論
A.G.斯蒂芬斯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為澳大利亞文學民族化奮斗的一生。斯蒂芬斯曾經于1893年至1894年游歷了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各國。后來,在《一個昆士蘭人的旅行筆記》(AQueenslander Travel-Notes)中,他這樣寫道:“我建議所有年輕人都去做做類似的事情——周游世界,看看世界各地,回國后肯定會確信澳大利亞是所有國家中最好的國家?!薄@樣的言辭非常明顯地反映了斯蒂芬斯的偏激民族主義觀點,但在澳大利亞國內民族主義風起云涌的年代,這樣的言語更可以鼓舞士氣。
斯蒂芬斯對澳大利亞文學民族化的認識首先表現(xiàn)在他對澳大利亞文學史的分期比較客觀。在《澳大利亞的文學(I)》一文中,他認為,澳大利亞文學有三個明顯的分期,每一個時代分別與一份報紙緊密聯(lián)系。第一個時期是《帝國》(TheEmpire)時期,以亨利·帕克(HenryParkes)為代表;第二個時期是《澳大拉西亞人》(hTeAustralasian)時期,以約里克俱樂部(YoirckClub)為代表;第三個時期是《公報》時期,出現(xiàn)了像勞森和達萊(Daley)這樣的新派作家。他對未來的澳大利亞文學充滿希望。在該文中,他用了兩個英文單詞來表述:OURCOUNTRY(我們的國家)。在他看來,澳大利亞文學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向民族化階段。
其次,斯蒂芬斯擔心澳大利亞沒有堅毅的作家來為澳大利亞創(chuàng)作民族文學。在1901年發(fā)表的《的引言》(IntroductorytohTeBulletinStoryBook)中,他表述了對澳大利亞文學民族化過程的擔心:“如果用高標準作為判斷依據,我們許多有才能的作家還僅僅是寫作藝術的學生。只有兩三位已經能夠以文學為職業(yè)來謀生,但就是這樣的作家也還不得不與新聞業(yè)作很危險的妥協(xié)?!痹凇栋拇罄麃喌奈膶W(I)》一文中,斯蒂芬斯認為,文學是藝術的一種形式,是閑暇與安逸的產物,而閑暇與安逸又是與財富相關聯(lián)的;19世紀下半葉的澳大利亞仍然是在創(chuàng)造財富,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已經產生了這樣的人才:如果他們具備足夠的敬業(yè)精神和毅力,他們足以能夠創(chuàng)作令人銘記的澳大利亞文學;澳大利亞文學仍不繁榮的原因乃是這個國家沒有產生足夠的能量去利用這些人才。他同時指出,澳大利亞作家所缺乏的不是資助,也不是才能,而是“個性的力量、勤勞和毅力”,這是典型的澳大利亞人所不具備的。而這些品質在毛利人身上卻顯得非常充分,可惜他們沒有藝術氣質。但他對澳大利亞充滿信心。他認為,“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澳大利亞值得用宏偉的風格來講述,但不是它的任何部分或環(huán)節(jié)都值得這樣講述。澳大利亞的歷史更應該作為社會史和運動史講述,而不是作為政治史和人類史……某一天,當一位澳大利亞人與毛利人結婚成家,他們的后代就可以書寫這本書了”。另外,他對澳大利亞文學的民族化也充滿信心。他在《的引言》中指出:“具有澳大利亞精神、情景或事件的文學作品才剛剛開始被創(chuàng)作……今天澳大利亞的民族性就如煉金術士的在煉黃金時的坩堝,紅色的火苗在下面燒得正旺,散發(fā)出奇怪的味道,有時在液體的汩汩氣泡和沸騰中會閃爍出耀眼的光芒?!辈贿^,他提醒澳大利亞作家要用清晰可辨的澳大利亞眼光來觀察澳大利亞,觀察澳大利亞的一草一木、一川一山,而不帶有任何被偏見模糊的英國眼光,這樣就不會有比澳大利亞更美麗的國家了。他說:“如果澳大利亞文學沒有逐漸地變得令人銘記,那將不是這片國土的過錯,而是澳大利亞作家的過錯?!?/p>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