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物理研究性學習材料范文

物理研究性學習材料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理研究性學習材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物理研究性學習材料

第1篇:物理研究性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中學物理 教師 學習活動 解決問題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

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1]。

一、如何理解“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理解。廣義的理解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狹義的理解是指學生在教師指

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在當今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熱潮中,探究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幾個關鍵詞之一??茖W探究指的是科學家用來研究自然界并根據(jù)研究所獲事實證據(jù)做出解釋的各種方式[2]??茖W探究也指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之所以這樣表述,是由于學生的科學探究式學習活動在本質上與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學生應像“小科學家”一樣,以小主人公的身份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發(fā)展技能、培養(yǎng)能力,特別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因此教師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展現(xiàn)科學知識,學生也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學習科學內容。從基本理念的角度分析,“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就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它與“探究性學習”并沒有實質上的差異[3]。

二、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

我們今天倡導的“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是轉變學習方式,更是主張把學習內容與學生的整個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

通過轉變學習方式以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它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問題情景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常常相互交叉、相互推進。

研究性學習課題應具有專題性、開放性、綜合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和學生自主性及可操作性等特點[4]。

尋找和確定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就是選題,確立研究性學習的主題。選題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正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起點。

(一)“課題”是由“問題”而來。

“問題”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如何才能做到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善于觀察和勤于思考是基本途徑:隨時記錄自己不能回答的問題;堅持不懈地提出問題;學會由一個主題出發(fā),提出各種問題。但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時候,問題是隱藏在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之后的,因此,在觀察各種現(xiàn)象時,我們要特別關注一些有價值的現(xiàn)象。

研究性學習課題產生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專家講座、科學前沿引發(fā)問題;已有的文獻、資料引發(fā)問題;從學科學習中找問題;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社會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如社會熱門話題、參考教師提供的課題。

(二)從“問題”中篩選“課題”。

問題的提出有不同的角度,但并不是所有的問題對所有的人都能成為一個研究題目。

1.學會將問題進行歸納分類。

(1)從回答問題的要求劃分:“是什么”的問題、“為什么”的問題、“怎么辦”或“如何做”的問題;

(2)從回答問題的方式分類:讀書報告類、參觀調查類、實驗研究類、設計制作類、觀察記錄類等。

同一個事物或現(xiàn)象,可以有不同層次的研究問題。我們可以根據(jù)現(xiàn)有的基礎知識、資料的來源、查閱資料的能力、實驗條件,以及教師的指導程度等來決定將選擇什么樣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

2.“問題”與“課題”的關系。

“問題”與“課題”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也有區(qū)別。簡而言之,課題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即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能回答和解釋某種現(xiàn)象的問題,符合學生知識能力水平及教師的指導能力,對學生有教育意義。一般來說,能夠成為課題的問題具有如下特點:問題比較明確,而不是含糊不清;問題涉及多個變量,而不是單一變量;問題的提出有一定基礎,而不是虛無的;問題具有通過實際研究解決的可能性。

(三)在選題階段教師應該做什么。

1.注意學生在“選題”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如提不出課題;課題提出的依據(jù)不足;課題太大、太空;課題太難,不切實際。

2.針對學生的困難提供有效的幫助,啟發(fā)引導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

學生一開始大多不知道從哪里發(fā)現(xiàn)和尋找課題,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啟發(fā)學生,利用一切機會引導學生注意周圍的事物和現(xiàn)象,讓學生養(yǎng)成細觀察、勤思考、善提問的良好習慣。

3.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指教師精心設計一定的客觀條件如提供學習材料、啟迪實踐活動、解決問題方法等,使學生面臨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疑惑、驚詫的情感,進而產生一種探究的愿望。問題的提出可根據(jù)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采取不同方式,如教師可以用設問的方式引入、從演示實驗中提出、從各種圖表中提出、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入、從日常生活中需要解釋的現(xiàn)象導入、從與知識實際應用相關的問題提出等。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運用于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提出一些問題,揭示矛盾,導入新課,也可以在學生學習完部分內容之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知識得到擴展和延伸。

4.指導學生對選題作出價值判斷。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課題研究的價值、意義、完成課題研究的條件和可能性等方面對所選課題進行評估,幫助學生選題和立題。

三、教師如何認識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改革指向是雙重的,除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外,還要求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一)轉變觀念,提高素質。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和實施,教師的素質、態(tài)度、適應性是關鍵[6]。

1.轉變教育觀念: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

2.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師要鼓勵創(chuàng)新和實踐,學會欣賞學生。

3.角色的轉換:教師是研究性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服務者、促進者、鑒賞者、研究者,以及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的開拓者,而不是研究性學習的主宰者。

4.知識和能力:教師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物理學科知識、學科前沿動向、教育教學理念、常用的信息技術、科研知識、學生心理知識),并有快速獲取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較強的科研能力,以及高超的教學技能。

(二)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與教師的作用。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主要場所。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按照自己長期積累形成的教學經驗,較多地關注學生對教師自身教法的適應,而很少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去適應學生的學法[7]。研究性學習的提出是為了改革課堂教學中不適應新形勢的弊端,讓學生模擬科學研究的過程,從選擇方案、研究過程和開發(fā)利用資源,到探索研究結論,都由學生自主操作,教師更多的是活動的共同行動者與合作者。

不同的學生必定有不同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策略。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才能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中選擇適合學生自己閱讀的部分,讓學生自學,也可以在學習內容的縱橫方向上,為學生提供命題或材料,讓學生自己查找補充材料,自己進行歸納、綜合、對比等。在完成若干內容后,讓學生回顧現(xiàn)在的學習策略與過去的不同之處,并對哪些是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哪些是不太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以及如何正確使用學習策略等產生自覺的認識。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學活動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才能實現(xiàn),因此課堂教學需要民主、平等的氣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擺脫傳統(tǒng)教學角色的限定,超越“你”與“我”而成為“我們”,使教學過程具有生命的活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創(chuàng)造一種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的條件和環(huán)境,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參與性,激活學生的經驗儲蓄和知識儲蓄,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所反省、有所總結,對學習產生“元認知”,在教師幫助下進行自我構建。

中學物理課堂教育中的研究性學習,由于學習內容的多樣性和綜合性、學習方式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和民主性,需要廣大教師加倍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是否掌握某個具體知識并不最重要,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造。也就是說,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結果,學生通過問題來探究與社會、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的各種現(xiàn)象,并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合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制.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2000.

[2]美國國家科學院編寫.中國科協(xié)信息中心譯.《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簡介[J].小學自然教學,2000,(12):34.

[3]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胡永生.中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與范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5]郭涵.研究性學習挑戰(zhàn)今日教師.中國教育報,2001.

第2篇:物理研究性學習材料范文

一、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是教育教學中對師生的一種更高的要求

在現(xiàn)代教學形式下,教師除了是教學媒體的選擇者外,還必須是教學信息的加工和生產者。學生必須具有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能主動獲取和處理各種信息,從而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

(一)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

開展現(xiàn)代教育理念及信息技術培訓活動,去更新教師的觀念,開闊教師的視野,調動教師學習及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培養(yǎng)乃至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克服教學中只把現(xiàn)代教育媒體作為輔助手段的局限性,發(fā)展教師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能力?,F(xiàn)代的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為學習者開啟打造了一個多彩的充滿活力的天地,現(xiàn)代教師就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的條件,積極開拓引領學習者進入新天地的渠道。同時還要不斷開掘新的資源,建造新的平臺,尋找新的棲息地,讓學生先感受,多感悟不同世界的新奇與美妙,就可以自然吸引學生主動攀升到新的境地與高度。

(二)運用現(xiàn)代信息媒體,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學生及早掌握網(wǎng)絡技術與制作演示文稿技術,就能更好地配合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如把語文、英語中的閱讀及寫作課的教學放在網(wǎng)絡教室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基于信息資源學習的課程,將知識模塊調整后,更有利于學生獲取信息,更有利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有利于師生、生生互動。當學生及早掌握了網(wǎng)絡中E—mail、BBS、QQ和網(wǎng)頁制作等技能,就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來發(fā)表信息、交流信息,這便于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既可加強他們之間的空間交流,擴大學生知識獲得的范圍,也為新型的教與學模式的建立與實施創(chuàng)設了條件。

(三)教學手段的交互使用,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結構

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作為現(xiàn)代教育教學的工具為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師生教學的交流互動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發(fā)揮著神奇的作用,是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比擬的,是革命性的。

(四)現(xiàn)代教學手段應用于教學,創(chuàng)新了教學的工具手段

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手段,它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發(fā)展方向。未來的課堂教學方式發(fā)展趨勢將由目前的“以教為主”變?yōu)椤耙越虨檩o”,以學生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獲取知識和能力為主的“人本主義”教學方式。

二、課堂教學中恰當?shù)倪x用現(xiàn)代教育手段,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一)、運用多媒體資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探究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

以七年級科學《動物的行為》研究課為例。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課堂上出示各種動物在不同場合下的行為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感知,以引發(fā)興趣、提出研究主題。本課在使用多媒體演示文稿提供的豐富圖片的背景(圖景)下,通過學生的仔細觀察、對比、討論、教師的引導,歸納出動物的先天行為和學習行為,并用表格呈現(xiàn),幫助學生加以區(qū)別、理解和掌握。運用視頻、動畫等多媒體信息,達到了其它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的效果,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鑒別、分析探究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運用自制多媒體課件反映學科知識本質規(guī)律,促進學生的意義建構

以物理《船閘》研究課為例。要很好地理解“連通器”這個物理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以及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僅僅做好實驗或利用掛圖是不夠的。船閘利用了連通器的道理,是利用小道理解決大問題的一個好例子。很多同學對連通器的原理覺得很容易理解,但對于船閘的的工作過程卻覺得很難理解或很抽象,在本軟件中就給同學們提供了較為科學的學習船閘的方法,使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可以先觀看船閘的自動演示過程了解了船閘的工作原理以后再來親自操作實踐一下,檢驗自己的掌握情況;也可以根據(jù)連通器的原理進行探索性操作,如果有問題本軟件會有一些適當?shù)膸椭蚬膭钚缘奈淖痔崾荆@時你也可以觀看船閘的自動播放過程,然后再重新進行模擬操作。

上面兩節(jié)課是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情景(圖景)的兩種類型。不管哪一種類型,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的基本要求都是,應提出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問題或展現(xiàn)一個包含研究主題的現(xiàn)象,以引起學生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欲望。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后,還要能引導幫助學生積極地展開猜想、探究和有效地思維、分析。教學情景的有效創(chuàng)設和運用,是學生主體教學模式構建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三)、恰當?shù)木W(wǎng)絡教學及應用,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多媒體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能提供表現(xiàn)豐富、互動性強的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更多更好地獲取關于客觀事物規(guī)律及內在聯(lián)系的知識,這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網(wǎng)絡技術及信息資源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和內容材料,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學會分析、討論和評價,幫助學生進行積極的意義建構,促進學生自覺地把信息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并培養(yǎng)能力,這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典型形態(tài)。

第3篇:物理研究性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物理;教學創(chuàng)新;學習促進

新課程促進學習,即作為促進者的教師,其主要時間不是放在傳統(tǒng)的組織教案和講解上,而是放在學習材料的搜集和提供上。促進型的教師集中精力于提供各種學習資源,以使學生進行切合自身實際需要的學習。教師不僅花時間去思考和設計這些材料的顯示方式,而且還優(yōu)化或者簡化學生在研究消化這些材料時現(xiàn)實的和心理上的步驟。

新課程當今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tǒng)的接收式學習向創(chuàng)造性學習轉變,為適應這一形勢發(fā)展的需要,為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教師必須轉換角色,由傳統(tǒng)的授課者轉化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羅杰斯(1902-1987)認為:“學習只能促進,老師只是一個促進者。教師的作用表現(xiàn)為:幫助學生明確他們想要學習什么,幫助學生安排適當?shù)膶W習活動和材料,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價值,建立并維持能促進學習的心理氣氛。教師的基本任務是要允許學生學習,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這就是說,由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而教師則是促進學生的具有個人意義的學習。在這種師生互動中,學生、學習者處于中心位置,教師不再為學生的發(fā)展確定方向,這時,教師擔當了促進者、幫助者、合作和朋友等角色。

那么,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擔當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呢?為此,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放手——做一個“旁觀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一個釋放教學天性的機會,這是一次學生主動參與、體驗、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機會,教師要讓課堂始終都是在情感的激蕩中進行,怎樣才能讓學生們淋漓盡致地表達情感、體驗學習的樂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懂得適時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實踐,做一個積極的旁觀者。

例如,在學習“串并聯(lián)電路”時,每組分別配備兩個燈座和燈泡,一個電鍵,一個電源,若干導線……讓學生自主設計方案,畫電路圖,動手實驗,而教師來回巡視,適時回答,并不干擾,只是一個旁觀者。

當學生按圖1連接實物,閉合電鍵兩燈都發(fā)光時,便適時提問:“這是一種什么連接方式?若取下一只燈泡,另一只燈泡是否還亮?”讓學生自己實驗、討論、總結、歸納……再結合書本,深刻認識串聯(lián)電路的涵義及識別方法。

當學生按圖2連接實物,閉合電鍵兩燈都發(fā)光時,提問學生:“這種連接方式和剛才的連接方式同不同?若取下一只燈泡,另一只燈泡是否還亮?為什么?”學生通過實驗、討論、思考,總結出電路的兩種基本連接方式:串聯(lián)電路和并聯(lián)電路,并掌握了如何識別串聯(lián)電路還是并聯(lián)電路。

這里需要注意,串聯(lián)電路還是并聯(lián)電路,指的是用電器的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而不是指電鍵或電池的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

當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時,每組再分別增加一只燈座和燈泡,再實驗、討論、歸納、總結,看看共有多少種組合,哪個是串聯(lián),哪個是并聯(lián),哪些不是,從而將課步步引向深入,推向。

下面就是學生通過多次實驗和討論,分析和綜合得出的四種接法:三個串聯(lián),如圖3;三個并聯(lián),如圖4;兩個串聯(lián)起來之后再與另一個并聯(lián),如圖5;兩個并聯(lián)起來之后再與另一個串聯(lián),如圖6。按圖5、圖6的連接屬混聯(lián),不是基本連接。

2.鼓勵——做一個“支持者”

日本島大學教授片岡德雄把課堂上積極的氣氛稱為“支持型”氣氛,就是在學習中學生和教師都充滿自信,教師與學生相互信賴,教師對學生是寬容的,學生能采取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自發(fā)地學習等等。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可以無需擔心集體壓力與他人的眼光,不拘泥于慣例與常規(guī),敢于行動,積極探索。

可見,這種課堂氛圍是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那么,如何營造這種“支持型氛圍”呢?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給學生鼓勵,成為學生的支持者。

例如:在學生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有的學生認為“與壓力的大小有關”;有的認為“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還有的認為“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不管他們的“認為”是對還是錯,教師都應該支持和鼓勵,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預先的猜想,得出正確的結論……

3.牽手——做一個“合作者”

美國教育家多爾說: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關心、賞識的態(tài)度去對待學生,這種角色的轉換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極大的尊重。所以,課堂上師生應多多牽手,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讓教師成為學生的合作者。

現(xiàn)代社會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機會接觸新鮮事物,很容易從學校外部資源中獲得信息和知識,會使教師的知識儲備不及學生的提問,那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同時,與學生真誠合作,不斷探究……

例如,物理知識在軍事、戰(zhàn)爭中的應用,有的學生是軍事愛好者,非常關注戰(zhàn)爭……教師可以與他們合作,通過影像資料、圖片雜志等進行研究、討論……

再如,測時間、測路程、測平均速度時,教師可以和學生合作,體驗合作的樂趣,在實踐中熟練掌握測量工具的使用……

第4篇:物理研究性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化學教學;教學藝術;“詩教”藝術;方法與技巧

文章編號:1005-6629(2012)11-0023-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化學教學“詩教”藝術的內涵及特點

1.1 化學教學“詩教”藝術的內涵

“詩言志”,運用詩進行教育,稱作“詩教”。詩教,堪稱我國傳統(tǒng)教育中的一朵奇葩。詩教這一概念,最早出于《禮記》中孔子的一段話:“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钡搅私F(xiàn)代,“詩教”依然閃爍出熠熠的光彩。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在湖南第—女子師范學校時曾說:“中國古代溫柔敦厚的‘詩教’,今天的學校教育中還用得著。”可見,“詩教”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廣為流傳下來。

科學是嚴謹?shù)?,詩是浪漫的,這兩者之間似乎隔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然而,愛因斯坦卻指出:“科學的思維中,永遠存在著詩的因素?!焙棋钪妫v橫時空,賦予詩人多少遐思和靈感,給了科學家多少征服的欲望、頓悟的快慰和洞悉的通達!藝術唯美,科學求真,而藝術和科學這兩朵人類智慧最耀眼的火花,在我們探尋真理與謳歌自然的歷程中,已愈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交相輝映,科學詩無疑是真與美統(tǒng)一的生動體現(xiàn)。高士其說過,科學詩是科學與詩的結晶,它有聲音之美,有藝術的魅力,有形象的語言,有鮮艷的色彩,有哲理,有生活。

化學有其科學嚴謹?shù)囊幻?,也有浪漫的一面?!皻湓陔娀鸹ǖ奈?,與氧灑下晶瑩的淚滴”、“鉀投入水的懷抱,化成縷縷淡紫的清煙”的描述,為化學賦予了詩意的解讀,化學也成為了一個充滿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的神奇領域?;瘜W教學內容中許多知識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是融情與景、意與境于一體的。教師如果恰當?shù)赜没瘜W詩歌形式表現(xiàn)化學教學內容,就會使其鮮明生動,產生強烈的感染力,以至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詩教”被引入課堂,成為一種教學藝術手段。

所謂化學教學“詩教”藝術就是教師引用蘊含化學知識的古今詩詞或自編化學詩歌,將化學教學“詩”化,運用嫻熟的教學技能、技巧,通過詩歌形象來揭示化學奧秘,讓學生領會和探尋化學知識,體悟化學美學價值的獨創(chuàng)性教學藝術。詩歌是有節(jié)奏、有韻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瘜W教學“詩教”藝術體現(xiàn)了科學與人文內涵的統(tǒng)一,展現(xiàn)了化學教學藝術美,給學生提供了主動探究知識的美的意境,開啟了學生審美的想象和思維,也發(fā)揮了化學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

例如,在學習金屬活潑性知識時,教師可從化學角度,讓學生分析劉禹錫《浪淘沙》中名句“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苯鸬幕瘜W性質穩(wěn)定,在自然界中多以單質存在,在風化侵蝕、雨水沖淋的作用下,同泥沙混合成含金極少的沙金礦。由于金的密度比石英砂大得多,故在沖沙淘金時易先沉降。沙里淘金是十分古老而又艱辛的采金方法。而我們在學習中,要獲得豐碩成果,又何嘗不是“吹盡狂沙始到金”呢!這一詩句,既有科學原理,又有哲理意蘊,激人聯(lián)想,發(fā)人思索,耐人咀嚼,讓學生感悟到積極健康的藝術魅力與美學趣味。

1.2 化學教學“詩教”藝術的特點

化學教學“詩教”藝術具有自己的特點。研究其特點,有助于在化學教學中更好地運用“詩教”藝術,展現(xiàn)它的魅力?;瘜W教學“詩教”藝術特點表現(xiàn)為:

創(chuàng)造性?!霸娛钦Z言的藝術”。語言具有抽象性,需要邏輯思維;而藝術具有直覺性,需要形象思維。詩將理性號情感整合在一起,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智能?;瘜W教學“詩教”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是指教師通過精選古今詩詞,或師生創(chuàng)作化學詩歌,用高度凝練的字、詞,按照—定的音節(jié)、聲調和韻律的要求,表達高度概括的景、情、意的文學體裁,讓師生產生心理“共鳴”,誘導學生內心世界中潛藏的創(chuàng)造潛能,使之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情感性?!霸娛乔楦械乃囆g”。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情感體驗,都有頓悟發(fā)現(xiàn)。這些情感體驗、頓悟發(fā)現(xiàn)用語言表述出來就是詩。如講到“環(huán)境保護”內容時,教師描述自然環(huán)境從“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小橋流水人家”,“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到“千里黃云白日曛”、“大漠風塵日色昏”的變化;從過去是“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而現(xiàn)在卻是“兩只麻雀鳴蔫柳,一股沙塵上青天”。如此“詩教”,能使課堂充滿情感的互動和交融,產生思維共振、情感共鳴的教學藝術效果。

審美性。詩誦讀起來鏗鏘有聲,瑯瑯上口,頓挫有節(jié),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其中順暢的音韻美和均勻有力的節(jié)奏美。在學習pH和酸堿指示劑的知識時,可向學生介紹,正因為有一些物質在不同酸度條件下能顯示不同顏色,大自然才會這樣瑰麗多彩。正如朱熹寫道“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以及杜牧的《山行》中有“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學生都能感受到詩中所蘊含的意象、情趣之美,激起美的漣漪和想象。

意會性。詩歌的構成要素是意象。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是詩人為了傳達某種朦朧模糊、隱曲微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思意緒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符號?;瘜W教學“詩教”藝術的意會性強調師生共賞的詩詞內容和化學教學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不是精確的定性定量的分析,而是著重意念分析,追求師生的心靈體驗和感悟,從而以詩詞之軀,入化學之魂。

2、化學教學“詩教”藝術的功能

2.1 激發(fā)興趣

柏拉圖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都十分強調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蔽覈F(xiàn)代數(shù)學家華羅庚也說:“有了興趣就會樂此不疲,好之不倦?!笨梢?,興趣是學生學習最直接的動力。學習興趣分為直接的興趣和間接的興趣兩種。直接的學習興趣是由學習材料、學習活動及過程本身引起的。間接的學習興趣是由學習活動的結果引起的,它具有明顯的自覺性。“詩教”藝術,讓師生共同感悟詩歌的審美性、情感性和創(chuàng)造性,可激活學生學習的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

2.2 陶冶情操

詩詞,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她們的迷人光澤、絢麗色彩,陶醉了無數(shù)炎黃子孫。其中有不少名言佳句,不僅蘊涵了豐富的化學知識與原理,而且又有哲理意蘊,激人聯(lián)想,發(fā)人思索,耐人咀嚼,讓學生感悟到積極健康的藝術魅力與思想陶冶。在學習碳酸鹽的性質時,廣大化學教師經常引用明代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眮砻鑼慍aCO3的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作者在無意中以獨特的視角,用詩的語言提煉了石灰生產這—重要過程,把詩與化學融合起來,在詩的恢弘氣勢中體現(xiàn)了化學的美和壯觀,以濃郁優(yōu)雅的詩人的情懷表達自己剛正不阿、永葆清白的情操。“詩教”藝術以它的溫柔敦厚,打動學習者的心靈,學生往往會被作者采天地之正氣、蓄生活之美好的高潔品質所感染。

2.3 活躍氣氛

化學教學好比一片土地,教師是園丁,學生是地上的花花草草,要這花花草草長得好,除了陽光雨露還要有好的生長環(huán)境,這生長環(huán)境指的就是課堂教學氣氛。好的課堂氣氛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瘜W教學“詩教”藝術因其材料的節(jié)奏性、韻律性正好可以幫助教師擊退“枯燥無味”的化學課堂教學氛圍,既能維持科學知識的學習,又給化學教學課堂氛圍的活躍增加亮點,添上動人心弦的元素。

2.4 啟發(fā)思維

有些化學問題用詩詞編成通俗、押韻、趣味性強的韻文,容易喚起學生積極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例如,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在24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在一首詩中表達了物質不滅的觀點,“無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東西也不會消滅,看起來萬物是死了’但是實則猶生;正如一場春雨落地,霎時失去蹤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長成花葉果實,依然欣欣向榮?!闭埬阌梅肿雍驮拥挠^點說明物質不滅。如此問題表述,情景親切,源于生活,學生似曾相識,回味無窮,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激活學生多元思維功能,使其頭腦中形象思維活動與理性思維活動產生碰撞、交迭,從而認識和發(fā)現(xiàn)化學世界的本質特征。

2.5 幫助記憶

將詩歌引入到化學教學中,形成詩情浸潤的化學課堂,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創(chuàng)造最佳的記憶心理狀態(tài),促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記憶。

例如,針對學生普遍感覺化學難學難記的特點,廣東的鄧添華老師曾創(chuàng)造性地用詩歌的形式,編寫成活潑有趣、生動易記的各種化學詩歌,生動形象、簡明易懂描述抽象化學概念和原理,教學效果出奇的好。比如,講授化學平衡時,他用詩喻為“兩軍對陣看誰強,弱者為寇強為王,化學平衡移向哪,增強—方勝對方?!敝v授電解質時,他用詩解為“離子像小舟,投入水中游,小舟把人渡,離子載電流?!蓖ㄋ滓锥?、詼諧幽默的化學詩詞讓學生很快將知識理解并記住。20多年來,鄧老師創(chuàng)作化學詩詞1000多首融入化學教學,深受學生歡迎。

3、化學教學“詩教”藝術的方法與技巧

3.1 精選化學詩詞,領略化學變化關

精選化學詩詞是指教師要深入挖掘,精心選擇古代化學詩詞。對這些詩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巧析詩中描寫,領略化學的變化美。學習金屬冶煉時,可引用李白《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赦郎明月夜,歌曲動前川”,一曲出口,古代金屬冶煉場景赫然在目。在學習硅酸鹽工業(yè)時,可選擇杜甫詩云“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以及唐代陸龜蒙在《秘色瓷器》中的“九秋風露越窯過,奪得千峰翠色來”,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爐火純青的陶瓷技術的同時,感受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在學習有關黑火藥的組成和化學反應時,可向學生介紹,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_,黑火藥在三國時代就有記載。宋代王安石《元日》中“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詩句更是膾炙人口。學習碳酸鈣內容,除了有《石灰吟》詩篇之外,還有北周庚信《奉和趙王隱士》詩“洞風吹戶里,石乳滴窗前”。在化學課里吟這樣的詩句決不是讓學生去欣賞古代山野隱士聽山風、數(shù)水滴的隱逸風度,而是因為詩中描述了鐘乳石的化學形成過程的美。

3.2 穿插化學詩詞,探尋化學之奧秘

穿插化學詩詞,探尋化學之奧秘,是指教師利用精選的化學詩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悟化學原理。在學習氮的氧化物的知識時,江蘇的張靜恒老師引用王安石的《元豐行示德逢》中詩句:“雷蟠電掣云滔滔,夜半載雨輸亭皋?!比缓筇釂枺骸斑@電閃雷鳴時發(fā)生了哪些化學變化?”讓學生思考、討論,寫出化學方程式。然后,又引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句子,黃庭堅的《念奴嬌》中有“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宋代李重元在《憶王孫·夏詞》中的“過雨荷花滿院香”。為什么在雷雨過后,人們會感到心曠神怡,覺得山格外綠,花分外香?這僅僅是人們的主觀感覺嗎?最后教師講解,在閃電的作用之下,少量O2會變成O3,而O3易分解:O3=O2+O,分解出來的氧原子有消毒、殺菌作用。所以,雨過天晴后,空氣倍加新鮮,天地也更開闊明朗,更亮麗空靈,是符合科學原理的。化學詩詞寓于化學教學過程之中能讓學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體味到語言之美,收獲到意外的驚喜,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意識。

3.3 編寫化學詩歌,促進研究性學習

化學研究性學習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求學生以化學題材寫詩,進行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想象力。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以本學期內化學學習內容寫—首詩歌,如元素化學、物質結構和性質、化學反應原理等。詩歌與科學本身有著許多共同點,而創(chuàng)作化學詩歌就是用美麗動人的詩句描寫化學科學,好比在進行獨立的研究工作,是化學研究性學習的體現(xiàn)。湖北的覃孔彪老師進行化學研究性教學過程中穿插詩歌教學,學生撰寫的堿金屬的性質與用途的化學詩篇,增強了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加強了化學知識與社會、與相關學科的聯(lián)系,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嘗試,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展現(xiàn)了豐富的想象力,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嘲。

3.4 編寫化學歌謠,巧記化學內容

化學教學中有許多缺乏邏輯聯(lián)系、難于識記的內容。教學中可以采用自編的化學詩歌歌謠方法,賦予那些枯燥的化學材料以人為的或有“邏輯聯(lián)系”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變死記為巧記。為此,教師應結合化學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編寫、改編化學詩或歌謠。根據(jù)化學學習內容創(chuàng)作的歌謠,要具有新穎、有趣、言簡意賅,讀起來朗朗上口,雋永幽長,極富美感等特點。例如,姚有為老師編寫以七言詩的韻律表達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固體需匙或紙槽,手貼標簽再傾倒。讀數(shù)要與切面平,量簡仰低俯視高。移液管和滴定管,仰俯誤差恰顛倒。滴管懸空頭在上,清水洗凈要記牢。試紙測液先剪小,棒沾液體測最好。試紙測氣先濕潤,粘在棒上向氣靠。酒燈加熱用外焰,三分之二為上限。火柴點燃燈帽滅,四分之一為下限。硫酸入水攪不停,慢慢注入防沸濺?!边@樣的詩短小精煉,有助于學生形成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的良好認知結構。

3.5 習題編制中滲透古詩詞,誘發(fā)學習情趣

常規(guī)化學習題使學生感到波瀾不驚,往往是為了做題而做題,為了考試拿高分而做題,許多學生對此毫無興趣。習題編制中可以將學生熟知的或通俗易懂的古詩詞句子作為化學試題,要求學生先對句子本身有所理解,再進一步作出與化學知識有關的正確判斷。例如,下列描寫中一定含有化學變化的是( ):(A)白玉為床金作馬;(B)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C)日照香爐生紫煙;(D)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講到粒子速率受溫度影響時,可出題:“花氣襲人只驟暖”說明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加快,當時周邊的氣溫突然_______。學生在做習題的同時,也能領略到祖國文化瑰寶的意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化難為易,變枯燥為有趣,從而獲取知識,達到樂學的境界。

4、化學教學“詩教”藝術實施的基本要求

(1)化學教學詩教藝術應以科學性為前提。無論是教學語言、教學行為都要符合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科學性。選擇“詩教”材料時要注意其規(guī)范性,許多被用到的詩詞都是古人的作品,這些詩詞的某些表達方式也可能和現(xiàn)代漢語有所出入,教師在使用這些材料時必須先搞清這些詩詞的本意,詩詞的描述是否符合客觀現(xiàn)實,如有出入棄之不用,若是斷章取義,一定要跟學生解釋清楚,不能誤導學生,使學生形成錯誤的認識。

(2)化學教學“詩教”藝術要注重啟發(fā)性。選用的“詩教”藝術的素材要包含潛在的化學信息內容,體現(xiàn)化學科學素養(yǎng),能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舉一反三,聯(lián)系已知去解決未知,把化學學習帶到更廣闊的思維領域,使化學教學藝術化。

(3)化學教學“詩教”藝術要有針對性。“詩教”藝術的素材要針對所學教學內容、學生的接受能力兩個方面。所選用的素材必須與教學內容相關,有益于教學進程,不能因為詩歌有趣、而不理會其是否跟教學內容有關而作盲目的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接受能力都有所不同,要觀察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及學習興趣后,根據(jù)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出選擇。

第5篇:物理研究性學習材料范文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 現(xiàn)代教育 自主學習 能力培養(yǎng)

論文摘 要:開展遠程開放教育,使許多因種種原因不能進入普通高校讀書的人實現(xiàn)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成為我國培養(yǎng)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遠程開放教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真正學會學習。

一、遠程開放教育的含義

1、遠程教育

遠程教育是指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育機構之間主要采用多種媒體手段進行系統(tǒng)教學和通信聯(lián)系的教育形式。相對于傳統(tǒng)的面授教育,遠程教育有這樣幾個特征:在整個學習期間,師生準永久性地分離;教育機構或組織通過學習材料和支持服務對學生的學習施加影響;利用各種技術媒體聯(lián)系師生并承載課程內容;提供雙向通信交流;在整個學習期間,準永久性地不設學習集體,學生主要是進行個別化學習,為了社交和教學目的需要進行必要的會面。

2、開放教育

開放教育是相對于封閉教育而言的。普遍認為開放教育具有這樣幾個基本特征: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學校和教學為中心;采用多種教和學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種種對學習的限制和障礙。比如開放教育對入學者的年齡、職業(yè)、地區(qū)、學習資歷等方面沒有太多的限制,凡有志學習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的,不需參加入學考試,均可申請入學;學生對課程選擇和媒體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權,在學習方式、學習進度、時間和地點等方面或由學生根據(jù)需要決定;在教學上采用多種媒體教材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等等。

開放教育的本質是人人享有終身接受教育的權利,不僅意味著對教育對象的開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觀念、教育資源和教育過程的開放。

3、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

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就是指現(xiàn)代遠程教育和開放教育的有機結合。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是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形式,是構筑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終身學習體系的主要手段。它最突出的優(yōu)勢是資源共享,從優(yōu)質資源的結集到推廣使用。

二、自主學習

1、自主學習:一種全新的學習形式

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是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作為傳播媒介,學習者主要以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同時教育者提供完善的學習支持服務。自主學習的出現(xiàn)順應了現(xiàn)代社會教育民主和平,順應了現(xiàn)代社會的終身學習要求。這種學習方式與傳統(tǒng)的課堂面授式學習、函授教育的自學是有本質區(qū)別。

在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的實踐中,很多教師和學生難以區(qū)分自學和自主學習,不能正確把握自主學習的要領,自主學習變成了自學,使得學習的效率大打折扣。另外,我們的教育目標要求“培養(yǎng)有自主學習能力的遠程學習者”,而現(xiàn)行的教學模式又要求學習者有自主學習能力,這一致命的矛盾也表明了研究自主學習對遠程教育的順利發(fā)展至關重要。

因此,探討自主學習的本質和核心,以及如何培養(yǎng)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構建自主學習模式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它可以幫助遠程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樹立正確的自主學習理念和指導思想,幫助教師為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提供有效幫助的學習支持服務,幫助學習者積極探索和構建適合自己特點的、最佳的自主學習模式。

2、自主學習與自學的區(qū)別

自主學習與自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自學是學習者在沒有外在的幫助下獨立學習的方式,由于學習過程中沒有同學和老師,因此要求學習者具有較高的學習自律性。自主學習并不等于絕對孤立的學習。自主學習是主動的、有主見的學習,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學習,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學習。主動學習是自主學習的核心和本質,它的內容包括自我識別、自我計劃、自我選擇、自我監(jiān)控等等。

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的自主學習是在完整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下的主動學習,這些支持服務包括教師通過電話答疑、運用計算機通信網(wǎng)絡進行交互討論、一定時間的面授輔導、以及運用多種媒體進行學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不是孤立無助的,他與教師或同學可以通過現(xiàn)代化的通信手段進行溝通交流,也可以通過組織適當?shù)膶W習小組來加強學習的互動性,克服由于單獨進行學習所帶來的孤獨感,達到志同道合者相互激勵、相互交流、共同進步的目的。

三、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環(huán)境下開展自主學習的理論依據(jù)

現(xiàn)代遠程教育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決定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交互理論為自主學習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即教師和學生各自作為主體,主動通過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信息的相互交流。因此,自主學習不是想當然提出來的,它是現(xiàn)代學習理論在遠程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

在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互動的形成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緊密聯(lián)系起來,并通過互相反饋,達到教與學方式、風格、內容的最佳契合。現(xiàn)代遠程開放環(huán)境中的學習,由于與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更加需要學生主動地通過各種媒體來加強交互,這就是自主學習的精髓,即學習不是在沒有支持的獨立狀態(tài)下進行的,而是在主動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下達成的。這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張也是不謀而合的,即“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主動性的發(fā)揮”和“知識不是外界客體的簡單描摹,而是主體與環(huán)境不斷相互作用而逐漸建構的結果”。因此,決定學習的關鍵因素既不是單一的外部因素,也不是單一的內部因素,而是個體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主動交互是學習成功的關鍵。

根據(jù)構成互動對象的不同,互動主要有三種形式:學習者與學習內容的互動;學習者與教學者的互動;學習者與學習者的互動。在遠程教學中,由于師生相互分離,學習者主要通過媒體進行個別化學習,從而形成了人—機、人—機—人、人—人三種互動模式。人—機模式的互動是學習者與學習內容互動的演化。它是學習者通過多媒體電腦、交互電視等,與多媒體教學軟件或網(wǎng)上教學內容之間進行交互構建,適時回答課程中的問題,并得到反饋。這種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不僅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形成學習動機,還有利于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另外,在實際的教學中,人—人互動仍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互動模式,這種有指導性的定期教學會談是真實的個人接觸,是普通教學中互動作用的延伸,教師和學生能

四、遠程開放教育中自主學習形成的條件

(一)基于WEB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為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

隨著Internet技術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基于Web的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正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基于web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被認為是面向21世紀嶄新的教學模式,它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的優(yōu)點:

1、擁有廣泛的信息資源的信息技術,特別是網(wǎng)絡能為學生的研究活動,搭建一個便捷的資源平臺,學生只要利用適當?shù)乃阉饕娌扇∮行У乃阉鞣椒ê筒呗?,就能找到其所需的信息資源.

2、具備互動共享的智慧資源,任何教師,專家都可以在網(wǎng)絡平臺上注冊為某項主題(項目)的導師,他們只需在網(wǎng)上標明自已的研究領域,學生就可以向其求助.

3、交流方式便捷有效,網(wǎng)絡能為學生進行專家咨詢,交流討論,協(xié)作學習提供通訊交流方式,如主題網(wǎng)站中的BBS,E-mail,虛擬社區(qū),主題討論區(qū)等.

4、擁有學習全程的記錄技術,借助于專題網(wǎng)站中在線學習欄目,可以將學習活動中的相關信息完整記錄下來,這種記錄便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修正和完善。

5、成果形式豐富多樣化,借助于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工具,學生的作品可以將豐富多彩的作品,如動畫,圖片,電子文檔,網(wǎng)頁等,傳送到網(wǎng)上,一起欣賞,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二)現(xiàn)代遠程教育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決定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現(xiàn)代遠程教育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之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現(xiàn)代遠程教育中強調要建立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它的全部理論,方法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并圍繞學生的“學”而展開的。

基于Internet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模式通過計算機創(chuàng)設的虛擬空間,要求學生作為認知活動的主體,更多地去主動思考,主動發(fā)現(xiàn),主動探求,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活動進程的穩(wěn)定結構形式,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三)現(xiàn)代遠程教育的實現(xiàn)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奠定了基礎,開放式、交互式的多媒體教育為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遠程教育中,教育方式,學習方式都將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它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選擇的學習內容,教育的靈活性,長遠性,有效性得了到更充分的體現(xiàn).現(xiàn)代科學技術帶給教育的最直接的形式應該是教育手段的更新.以前教師使用的教材,黑板,粉筆等教學工具以及站在講臺上滿堂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現(xiàn)代遠程教育的需要,教師講課也不再僅僅是"動口".多媒體網(wǎng)絡CAI,基于客戶/服務器方式的Web,通過Internet的遠程教育等,是近幾年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的產物.它已經強烈影響和深刻改變著現(xiàn)代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開發(fā)式,交互式的多媒體網(wǎng)絡教育手段是現(xiàn)代教育的顯著特點。 轉貼于

(四)網(wǎng)絡學習,協(xié)商學習,研究性學習形式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現(xiàn)代遠程教育使得傳統(tǒng)教學組織形式發(fā)生根本的變化.網(wǎng)絡學習,協(xié)商學習,研究性學習形式將占據(jù)主導地位。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發(fā)明"的Internet具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多樣的信息服務,和分散化的管理,極大地增強了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性,協(xié)作性。

現(xiàn)代遠程教育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的網(wǎng)絡協(xié)作學習環(huán)境,交流時空的擴張使學習者從個體封閉的學習和認識中走向合作學習,學會獲得群體動力的支持,以提高其學習效率。同時,這種學習也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與氛圍,也可以克服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學生思想的局限性的一面.網(wǎng)絡學習,協(xié)商學習、研究性學習其共同點都是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全方位的,自主的學習形式及學習模式,學習活動是基于主題,問題設計開展的;學習過程是基于探究和發(fā)現(xiàn);學習的社會性環(huán)境提供了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機會,視頻會議,聊天室等同步交流技術和公告板,可分享的數(shù)據(jù)庫,內嵌式問題等異步交流技術提供了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方式,決定了教師及學生之間交互的便捷性,可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學習內容;學習資源的結構的非線性,關聯(lián)性更符合人類的思維特點,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誘發(fā)其探究精神,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五、如何培養(yǎng)遠程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

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習方式以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為主,為了保證遠程開放學習取得預期的效果,如何培養(yǎng)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梢詮囊韵聨讉€方面來考慮:

第一,要培養(yǎng)學習者自我激發(fā)學習動機的能力。由于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動力,因此,要培養(yǎng)學習者重視并及時調整自主學習的理念與指導思想,激發(fā)“我要學”的學習動機,做自主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學習者才會主動確定學習目的,制訂具體的能夠達成的學習目標,最后在學習中體驗成功,并對已取得的成績進行自我獎勵等。

第二,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自我識別能力。如幫助學習者通過學業(yè)考試了解自己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通過心理測試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學習風格、個性特征、情感特征等與學習直接有關的諸因素的結構狀況和水平高低。使學習者能夠認識自己的學業(yè)水平,才能準確地找到學習起點。另外,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習個性差異和學習風格,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

第三,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自我選擇能力。讓學習者善于選擇學習工具,從各種渠道獲取信息,自主決定學習內容,靈活選擇學習材料。

第四,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自我組織規(guī)劃能力。計劃性是自主學習的保證,因此,指導學習者科學、合理地自我組織、制訂學習計劃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五,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自我培養(yǎng)能力。讓學習者主動培養(yǎng)學習能力,即強調學習者不僅要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學習的方法,也就是要進行元認知技能的訓練。同時也強調對知識的思維培養(yǎng)能力和運用培養(yǎng)能力。另外,自律能力也需要加強自我培養(yǎng),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情感進行控制和調節(jié),因為它是保證計劃實施的關鍵。

第六,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自我監(jiān)控能力。即培養(yǎng)學習者控制整個自我學習過程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根據(jù)學習的實際情況調整學習的進度和方法,積極探索構建適合自己特點的、最佳的自主學習模式的能力。

第七,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協(xié)作學習能力。學生在自主學習環(huán)境中主要通過探索和交互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有效的學習,加之自主學習必須得到快速的反饋,這可以幫助學習者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所學的知識,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而且相互之間的協(xié)作,對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2006年中國現(xiàn)代遠程教育十大新聞事件:兩會代表委員會再次建議大力發(fā)展現(xiàn)代遠程教育。發(fā)展遠程教育,學習的資源無限擴大,異常豐富,學習的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地擴展,運用計算機和遠程通信技術可將教育信息發(fā)送給因地理上分散或與教師被物理距離分隔的有學習需求的個體,異步遠程學習形式,實時遠程學習形式,分布式學習形式為遠程教育提供了多元的學習方式,教師、學習同伴同在網(wǎng)絡空間,學習者得以在時間和空間上根據(jù)自身的需求自由地進行學習,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從被動性的學習轉向自主性的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丁興富.遠程教育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編發(fā)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

[3]施良方.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

第6篇:物理研究性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 基礎英語教學 元認知 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學習成功者的主要特征,自主學習訓練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方法。自主學習就是學生本人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不僅要學,而且會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A教育改革英語課程改革的任務是,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國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不僅是對所學材料的識別、加工和理解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對該過程進行積極監(jiān)控和調節(jié)的元認知過程(莫瓊、陳筱,2010)。

元認知,從最簡單的心理學知識講,即認知的認知,是指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計劃、監(jiān)控和調節(jié)。研究表明,元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生能更有效地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控和調節(jié),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因此,在我國中小學基礎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改革英語教學方法,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加強策略的培訓、強化反思教學等措施,來增加學生關于學習任務,學習策略使用,以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各方面知識,以培養(yǎng)自主的英語學習者。

一、元認知及其與外語教學的關系

元認知是有關思維的思考過程。具有元認知認識的學生能夠意識到當他迷茫的時候去做什么,即他們擁有在頭腦中構思出他們需要做什么的策略(Anderson,J.Neil,2002)。元認知策略的使用能激發(fā)個體的思維,并能夠促進更深遠的學習和更優(yōu)異的表現(xiàn),尤其是對那些學習具有一定困難的學生。

1.元認知。

元認知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有關思維的思考過程。用現(xiàn)代心理學家的話講,元認知是認知的認知。這個術語首先由美國心理學家J.H.Flavell提出。Flavell認為元認知涉及某人有關自己的認知過程或某些與之相關的知識,元認知包括對認知過程的積極監(jiān)控和調節(jié),是對一個執(zhí)行控制系統(tǒng)的表征(Flavell,1976)。后來,其他研究者對元認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其定義也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與Flavell的觀點是一致的。Bake和Brown(1986)年認為元認知就是個人在自身的認知過程意識的基礎上,對其認知過程進行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jié)。Hofstadter(1979)認為元認知是跳出一個系統(tǒng)后,觀察這個系統(tǒng)的認知加工。Kluwe(1982)認為元認知是專門指向個人自己的認知活動的積極的、反省的認知加工過程。

在我國,元認知的觀點最早出現(xiàn)在《學記》一書中:“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股曰教學相長也?!边@里的學包含識別、判斷、再認識;教意味著對先前認知的提取和加工?!白苑础迸c“自強”就是對自己學與教的過程的認知。董奇(1989)認為元認知是個人對認識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調節(jié)。

2.元認知知識。

根據(jù)Flavell的解釋,元認知可以理解為個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認知,即包括認知主體、對自身心理狀態(tài)能力、任務目標、認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識;又包含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認知活動的計劃、監(jiān)控和調節(jié)。元認知包含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jiān)控。三種成分是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的。元認知知識,是指主體關于認知活動及影響認知活動因素的一般性認識。簡單來講,指作為學生個體關于自己及他人,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需要的主體認識。元認知知識又可分為關于主體的知識、關于任務的知識,以及關于策略的知識。關于主體的知識,主要指主體作為信息的加工者的知識,包括諸如此類問題的知識:“噪音太大我無法學習”,“比起做數(shù)學題我更擅長寫英語作文”,等等。關于任務的知識可用如下問題表示:“短清單比起長清單更容易記憶”,“故事材料比起物理書更容易閱讀”,“解決熟悉的問題比解決不熟悉的問題更容易”,等等。關于策略的知識,有如下問題:“不斷地誦讀一個清單能幫助我及時記憶”,“用我自己的話概括似乎更容易記憶”,“做筆記能幫助我記憶老師的講話”,等等。

3.元認知與外語教學的關系。

語言學習是一個涉及許多心理問題的復雜過程。語言學習過程無外乎是:首先掌握有關語言的知識技能,進而將語言知識技能內化,最后能自動輸出語言。在目前基礎英語教學中的英語教師,尤其是對那些尚處在初學語言階段的學生,不斷地抱怨他們不能很好地掌握語言知識,不能將語言規(guī)則內化,不能輸出語言。學生沒有成功地學習語言,深其原因,應歸因于教師沒有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當認知學習理論被引入課堂教學領域之后,作為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的學生的地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課堂教學中不再強調教師的教法,而是將研究的重點轉向了學生的學法。大量研究表明,作為認知學習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元認知水平對學生的學習,尤其是語言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文秋芳(1995)通過對兩名英語學生以訪談、記日記及閱讀反思等方法研究證實,語言學習成功者和不成功者之間一個顯著差異是:學習成功者通常更多地使用了管理策略(其所說的管理策略即是元認知策略)和具有較高的管理信念(管理信念即元認知能力)。武和平(2000)通過圖表方式,更清晰地說明了元認知知識對于學習的重要性。根據(jù)Flavell的元認知模式,他認為在外語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元認知其實就是對“人如何學習語言”這一論題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反省。他將Flavell元認知知識結構中“關于認知主體的知識”“關于認知策略的使用”及“對認知客體的知識”分別用“人”“如何學習”“語言”來對應,形象地說明了元認知知識在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于元認知理論的基礎英語教學

正確、豐富的元認知知識是外語學習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礎(莫瓊、陳筱,2010)。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師應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不斷地豐富學生的元認知知識。

1.開展研究學習,豐富學生關于學習任務的知識。

研究型學習是新課改所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鼓舞。”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要把自己定位在與學生相互促進、共同合作探究知識的位置上,支持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索發(fā)現(xiàn)的欲望。教師要做的是要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和任務進行深入分析,以加深學生對學習任務知識的理解。

首先,明確學習目標。確立學習目標是一種元認知策略,指的是學完一門課程后先要達到的目的或所能掌握的本領。只有對學習有所期望,制訂具體的計劃之后,他們才會具有學習的自覺心理。其次,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及學習任務進行分析,確定學習任務的性質、重點、難點等,以便利于學生對學習計劃的跟進,以及學習注意力及時間的具體分配。再次,鼓勵學生針對不同學習材料和任務,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并進行討論。最后,鼓勵學生對語言文化進行深入探究,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而學習一種語言,就必須要了解其所表現(xiàn)的文化。通過開設課外學習小組,鼓勵學生對語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了解探究。

2.加強策略培訓,豐富學生關于學習策略的知識。

所謂學習策略,是指個體完成一項任務所選擇的方法,具體來說,是指個體組織和運用一套特定的規(guī)則,以便更有效地在學?;蚍菍W習情境中學習或完成特定的任務。要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用更多的學習策略,因為在語言的學習和使用過程中,使學生們意識到他們選擇和使用的學習策略將有利于他們的語言學習。研究表明,語言學習者關于策略使用的頻率和使用模式與語言學習效果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Green & Oxford,1995)。提高策略使用意識最有效的方法是為學生進行策略訓練教學。策略訓練可以使學生對他們語言學習中的強項和弱點進行自我診斷;使他們意識到通過做什么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學習語言,建立更多的問題解決技巧;使他們更多地使用熟悉和不熟悉的策略、對怎樣完成一項語言任務做出決定,并對學習過程和表現(xiàn)進行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評價;且策略訓練可以使學生成功地將策略遷移到其他學習情境中。

進行策略訓練,首先,教師應指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確定學習目標是一種元認知策略,指完成一門課程后想要達到的目的或所能掌握的本領。制訂計劃,將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監(jiān)控和調節(jié)。其次,教師展示策略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教師自身的展示使學生意識到什么是學習策略,怎樣使用學習策略,以及在什么時候使用學習策略,怎樣使用學習策略更有效。再次,教師知道學生進行策略使用專項訓練。通過進行策略使用聯(lián)系,學生將體驗到策略使用的成就感,意識到在具體情境中,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使用恰當?shù)膶W習策略,能更成功地完成學習活動。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將語言學習中習得的策略遷移到其他學習情境中。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能促進學習中的遷移,策略訓練的最終目的也是如此。只有在更多的學習情境中使用不同的學習策略,才能使學生的策略使用意識自動化,最終形成有效的策略使用者。

3.反思學習過程,豐富學生關于學習主體的知識。

幫助學生加強對自我認識的最好的方法是讓其對自己學習過程的自我反思。讓學生進行學習反思,首先,教師安排具體的學習任務,其次,讓學生自我報告他們在完成這項任務過程中的思維過程,最后,讓學生報告結果。反思結果可以結構式訪談、回顧性反思報告及反思日記三種形式呈現(xiàn)。其中半結構式訪談可以是老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進行,要求被訪談者說出在學習特定的內容時所使用的學習策略或技巧,并說出其使用過程?;仡櫺苑此?,是教師要求學生針對完成的某一特定學習任務進行反思回顧,其反思結果要求開放,學生可以任意陳述。反思性日記是學生進行學習反思的一種最好的方式。通過寫日記,學生可以將學習期待、學習經歷及使用到的學習過程記錄下來以書面報告方式記錄下來,通過查閱反思日記,將有利于教師對教學和學生對學習的改進。

總之,教師和學生的自我反思將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自己作為學習主體的認識,有利于促進認知的發(fā)展,有利于教師調整教學的策略,改進教學,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Anderson,Neil,J.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Washington,DC:ERIC Clearinghous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Retrieved January 11,from ,2007.

[2]Flavell,J.H.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In Resnick L.B.(ed).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Hillsdale,N.Y.,1976:237.

[3]Flavell,J.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34,1979:906-911.

[4]Green,J.,Oxford,R.L.A closer look at learning strategies,L2 proficiency,and gender[J].TESOL Quarterly 29-2,1995:261-297.

[5]董奇.論元認知[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1),68-74.

[6]莫瓊,陳筱.基于元認知理論的英語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0,(6):57-59.

第7篇:物理研究性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物理;愉快教育;課堂氣氛;教學過程

正文: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帶有樂趣”,現(xiàn)代教育學家斯賓塞響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論。“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闡明了“愉快教育”的優(yōu)越性。教育學專家認為,非智力因素在人們成才的道路上所占的比重,相比于智力性因素來說約為后者的80%。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6至14歲的時候學過小提琴,但沒有遇到一個好老師,進步不大;后來他愛上了莫扎特的奏鳴曲,激起了他對音樂的真正熱情,在心中產生了一種要把優(yōu)美的音樂表達出來的強烈愿望,而這種愿望逼著他自覺地去努力提高演奏技巧,終于,他成了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愛因斯坦總結這段體驗時說:“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愛好才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進行新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給學生“減負”,對于學生來說,“負擔”不只是課業(yè)之“負擔”,更有學習心理之“負擔”。學生每天要在課堂上坐六、七個小時,如果一堂40分鐘的課氣氛凝重嚴肅,教師教學方法呆板單一,語言枯燥無味,把學生的腦袋當作盛知識的容器,只管往里灌,對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種痛苦的精神折磨,學生對學習會感到厭倦,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反之,如果課堂氣氛歡快融洽,教師教學方法變化多樣,語言生動幽默,每堂課都有新鮮感,這樣的課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愉快的享受。課堂充滿活力,學生求知欲被激發(fā),教師教得愉快舒心,學生也學得輕松愉快。

現(xiàn)代教學論公認:課堂教學除了知識交流的主線外,還有一條情感交流的主線。教學活動是在知識、情感這兩條主線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下完成的。新課程改革也強調要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而情感這條主線在中學教學中尤其重要。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可以消除緊張情緒,抑制學習中的疲勞,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興趣,使內心世界變得活潑、開朗,從而有效地改善他們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和實踐能力。

下面,我就自己幾年來在教學中的體會,談談關于“愉快教育”的看法。

一、微笑,搭建課堂溝通的橋梁

微笑,是教師職業(yè)的需要。

教師走上講臺,如同演員走入鏡頭,應立即進入“角色”,學生的眼睛會記錄下教師的一言一行,進行觀察、評價,或者效仿。所以教師無論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都決不能將不好的情緒帶入教室,更不能將不愉快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微笑,是一種最好的“專業(yè)化表情”。

醫(yī)學家認為,愉快的情緒能使心理處于怡然自得的狀態(tài),有益于人體各種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調節(jié)腦細胞的興奮和血液循環(huán)。馬克思也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課堂上教師微笑的面容、親切的目光,可以搭建起師生間良性溝通的橋梁,縮短師生間情感的距離,可以為課堂定下一個愉快、穩(wěn)定的基調,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心理環(huán)境,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

同時,教師作為學生人生經歷的教導者之一,應該向學生示范一種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樂觀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特征,能排遣和挫敗一切痛苦與煩惱,給人生活的勇氣、信心和力量。被稱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更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在自己身上感受到這種積極的人生觀,“微笑面對”則是最好的表現(xiàn)方式。

二、設計巧妙的教學過程,使課堂遠離枯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將一些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若干有趣、誘人的問題,或者以巧妙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去品嘗學習物理的樂趣,會使課堂產生愉快的氣氛。

1、趣味導課,引人入勝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風趣的開場白、生動的事例、視聽材料等,都會不由自主地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例如,在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一節(jié)時,我首先播放了視頻材料《風扇小車》:一輛小車后面裝有一臺小風扇,開動風扇,小車會在風力推動下向前運動。這個有趣的現(xiàn)象一下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看的同時學生會對小車運動的原因進行熱烈的討論,看完后,我在黑板上板書“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學生似乎有所領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tài)。

2、情境教學,寓學習于生活

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fā)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把物理問題生活化,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將物理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返璞歸真,教師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物理現(xiàn)象情境,才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能讓學生有興趣去通過對情境的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歸納出蘊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識,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例如在《動量 動量守恒定律》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認識動量的小實驗:取幾顆橡膠子彈展示給學生,并將其中一顆裝入玩具手槍。一手持槍,另一手沿垂直黑板的方向舉一張白紙,將子彈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向白紙中心射出,彈丸會穿透白紙。接著,佯裝再次裝彈(實際上是空膛),然后對教室某一區(qū)域的同學,緩緩地說“一……二……三,發(fā)射!”(其實并不發(fā)射),在槍響之前,手槍所指區(qū)域的同學已紛紛做出閃躲或用物體抵擋的反應。

然后立刻就學生的反應提出問題討論:

(1)為什么要閃躲或用物體抵擋?――怕像白紙一樣被子彈打傷。

(2)子彈沒有發(fā)射時為什么不閃躲?――子彈沒有速度不會被打傷。

(3)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約105m/s),它們時刻在撞擊著我們身體最最薄弱的部位――眼睛,為什么我們毫無感覺?――氣體分子質量很小。

(補充:但當大量空氣分子聚集在一起朝同一方向快速移動時就形成風,我們就會有明顯感覺。)

(4)手槍所指區(qū)域以外的同學,為什么沒有做出閃躲反應?――子彈不是射向他們的。

根據(jù)學生回答的答案小結(可組織學生自主完成):做機械運動的物體能夠產生一定的效果(例如子彈穿透白紙),這個效果的強弱取決于物體的質量和速度兩個因素,且這個效果只發(fā)生在物體的速度方向上。

這個小實驗讓學生先產生興趣,造成懸念,繼而思索,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狀態(tài),興奮之余,要研究的問題“動量”已自然呈現(xiàn),并且可令學生對動量大小的決定因素和矢量性都有了深刻的印象。此后,還可以從這個實驗拓展開來,進一步研究沖量、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恒定律。

3、探究性實驗,加深理解

美國華盛頓大學內的一條橫幅上寫道:“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牢;只有動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學習是要學生將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接受下來,然后內化成自身的素質,然而在內化過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經驗體系,所以在形成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可能會造成聯(lián)系障礙,從而影響問題的解決。而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從親身經歷中認識問題,提出假設,收集資料,實驗驗證,處理信息,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做科學”來“學科學”,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透徹,同時可以總結和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探索驗證的過程類似科學家的研究情境,以觀察實驗為基礎,以假設為基本方法,以質疑驗證為基本手段,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網(wǎng)絡,直至問題的最后解決,其中既有形象思維、動作思維,又有抽象思維;既有聚合式思維,又有發(fā)散式思維,可以讓學生在學到物理基礎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訓練,受到科學作風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能力。

比如在《探究安培力》的授課過程中,我安排學生分組實驗,分別探究:磁場方向、電流方向與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間的空間關系;安培力大小與磁場強度大小、電流強度大小、通電導線長度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采取“控制變量法”:分別改變磁場方向、電流方向,觀察安培力方向將隨之如何改變;分別改變磁場強度大小、電流強度大小、通電導線長度,觀察安培力大小將如何改變。同時,讓學生設計表格,將變化關系直觀的反應出來。

通過親手實驗,在操作正確的情況下學生將獲得正確的實驗結果,這種成功感使學生印象深刻,從而對左手定則和安培力計算公式的應用會更熟練。

而在《超重和失重》的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站在磅秤上以直立姿勢下蹲和以下蹲姿勢直立,觀察磅秤示數(shù)的變化,體會超重、失重的實質;用底部鉆孔的礦泉水瓶裝滿水后從高處自由落下來,演示液體完全失重時壓強消失的現(xiàn)象……同時可引導學生在課后繼續(xù)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提出自己的看法。

這些不僅極大的豐富了學生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力和實踐力,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對待客觀事物的嚴謹科學態(tài)度。

4、拓展性設問,意猶未盡

一節(jié)成功、完美的物理課當然不能虎頭蛇尾,如果在某一物理知識的教學結束時,提出一個或幾個與今天所學知識有關,但要通過以后的學習才能徹底弄明白的問題來設置懸念、埋下伏筆,讓學生帶著“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強烈愿望結束對某一知識的學習,往往會取得“言雖盡,而意無窮”的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他們進一步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完《熱力學第一定律》后,讓學生思考三個問題:

(1)大家都知道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如此一來,似乎高山頂上的氣溫應該比地面的氣溫高,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為什么?

(2)飛機在萬米高空飛行時,艙外氣溫往往在-50℃以下,艙內則由于機載空調的作用而溫暖如春,此時空調的作用不是使空氣降溫,而是使空氣升溫,過程如何?

(3)有人說,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來自于太陽,那么太陽能通過什么途徑變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學能?

學生對上述問題會做出種種設想和推測,并在課后繼續(xù)思索、討論、尋找答案,從而達到“課雖終,而趣不盡,思未止”的效果。

三、風趣幽默的言行,活躍課堂氣氛

在物理教學中,倘若教師照本宣科,語言無味,就等于向學生唱催眠曲,學生哪有不昏昏欲睡之理?要是教師善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就可以控制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此外恰當?shù)娘L趣幽默還可以巧妙地處理偶發(fā)事件,使教學轉入正軌;或者可以抓住教學契機,借機發(fā)揮、因勢利導、出奇制勝,使學生開懷大笑之余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的內涵,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講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時,為了提高學生興趣,我給學生講了一個“聲速”的笑話:兩位老太太頭一回坐飛機,聽說飛機的速度比聲速還快,她們找到了機長,懇切地對他說:“請飛行速度不要超過聲速,因為我們在機上還要談話。”然后,我向學生提出問題:“兩位老太太錯在哪里呢?”由此引入課題,使學生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進入教學難點的學習。又如,在講電磁感應定律時,我給學生“表演”了科拉頓在法拉第之前所做的實驗:將螺線管和電流計用長導線相連,分別放在講臺的左右兩側,先在左側將磁鐵插入線圈,然后飛快地奔到右側電流計前去觀察,看后遺憾地搖搖頭說:“唉,怎么什么變化也沒有?!”。學生捧腹大笑,既為科拉頓感到惋惜,又加深了對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暫態(tài)效應的理解,并且從中體會到了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道路是曲折的。

四、平等、民主、親密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平等、民主、親密的師生關系是創(chuàng)設和諧愉快課堂氣氛的基礎,這種關系應用于課堂,但建立在平時。所以,教師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必須首先愛其生,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當學生上課走神時不要批評,而用暗示,提醒或通過扼要提問使其注意力集中。遇到學生對問題答不上來或答錯時,不要訓斥、冷淡,應耐心啟發(fā),誘導并鼓勵學生回答,幫助他們消除心理負擔,進而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應該允許學生“插嘴”,對愛提“怪”問題的學生,不要動輒訓斥,輕易否定,而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思想的閃光點。鼓勵學生間積極爭辯,陳述矛盾,各抒己見。

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和自尊心的愛護,要多看學生的成績和優(yōu)點,多看學生思維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時予以鼓勵。如在新知識的講解中,對發(fā)言積極、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你思維很迅速”“非常正確”等表揚;對思維遲鈍,不愛發(fā)言的學生則可采用“不要怕,大聲些”“回答正確,掌聲鼓勵”等語句激勵他們積極參與學習。又如批改課后作業(yè)時,對解答正確、書寫工整規(guī)范的學生,教師可在作業(yè)中給予“你的作業(yè)真漂亮!”“完美、規(guī)范的解題!希望保持”等評語;對作業(yè)出錯的學生,則寫上“再解一次,我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是否對這類題目不太熟悉呢?我愿意提供幫助”等。如果這樣進行評價,學生就會覺得老師重視自己,對自己期望很大,自然而然地會產生學習的動力,會保持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物理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身處其中的教師是藝術家,學生也是藝術家,只是教師比學生經歷多一點,知識多一點,年齡大一點。課堂是師生共同生活的第一線,也是師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課堂教學留給學生的應該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應該是生存的技能,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勇于進取的精神,對待生活的樂觀的態(tài)度,青春的美好回憶以及永遠珍貴的快樂的赤子之心;留給教師的是成功的體驗,自身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人生的豐富,對生活和生命更加熱愛以及扶助、伴隨學生成長的快樂。

總之,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該要讓課堂充滿活力,要營造良好的氛圍,采用科學的手段,這樣才能積極有效成功的完成教學目標,同時體現(xiàn)出師生的生命價值。最后我引用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的話結束全文:“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p>

參考文獻:

[1]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組主編,《中國教師手冊》,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喬際平著,《物理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田世昆著,《物理思維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葉瀾主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年3月第一版

第8篇:物理研究性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學案導學;電子書包學習系統(tǒng);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02-0020-04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誕生于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形式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協(xié)作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因其與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理念相一致,一直以來都受到廣大中小學教師的青睞?!皩W案導學”教學模式雖然已經在課程改革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但其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電子書包作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個人電子終端和網(wǎng)絡學習資源為載體,貫穿于預習、上課、作業(yè)、輔導、評測等各個學習環(huán)節(jié),覆蓋課前、課中、課后學習環(huán)境的數(shù)字化學與教的系統(tǒng)平臺,[1]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有效整合,將會在技術變革教育的進程中產生重要影響。

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施現(xiàn)狀

“學案導學”是以學案為載體、導學為方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2]

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個具有啟發(fā)性、梯度性和層次性的問題。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沿著教師提供的問題脈絡,體驗完整的問題解決、知識建構過程。

“學案導學”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是經過實踐檢驗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與方法。[3]

然而,教學是一門有缺陷的藝術。筆者在實地訪談和教學觀摩中發(fā)現(xiàn),“學案導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傳統(tǒng)的“你教我學、重教輕學、硬性灌輸、包辦代替”[4]等教學現(xiàn)象,但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也暴露出以下一些問題:

1.實施過程流于形式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在科學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一套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程序。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卻往往囿于舊思維、老方法,不能按新課程理念去活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致使實際的教學過程流于形式。學生學習過程普遍存在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維持方式簡單、教學材料的感知與理解不深入、知識經驗的鞏固與應用方式老套、學習效果的檢測與反饋不及時等問題。

2.教學主體定位不明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有賴于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fā)揮。然而,在一對多的教學模式下,現(xiàn)有的學習環(huán)境還難以支持學生的個性化按需學習,整個“學案導學”過程仍是在教師的主導下進行,學生更像是由知識的接受者轉變成學習活動的執(zhí)行者。

例如,很多教師直接將學案設計成“題案”,學生按照既定的思維脈絡解答教師拋出的一個個問題。所有的問題和思維都是教師的,學生看似是自主學習,實則依然是被動接受。

二、電子書包對學習的技術支持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傳授與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5]這就要求改變現(xiàn)有的教學方式,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彌補現(xiàn)階段教學過程的不足,為學生提供開放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

電子書包作為數(shù)字化聚合的技術產物,融合了第一、二代教學媒體的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計算機的媒體特性,[6]突破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集中化特點,使學習者開展個別化的學習成為可能。電子書包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硬件終端,而是集硬件、數(shù)字資源、虛擬工具和服務平臺于一體的數(shù)字化學與教的系統(tǒng)平臺。

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電子書包不僅具備一般移動媒體的基本特性,還具有個性化、按需服務等多方面的優(yōu)勢。電子書包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使人們所期待的“教育無處不在,學習隨時隨地”、“個性化學習”、“因材施教”等教育理想成為現(xiàn)實。[7]

1.電子書包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電子書包整合了學生學習所需的教材、教輔、工具書等結構化教學資源,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數(shù)字化學習材料;同時,學習者可隨時接入網(wǎng)絡,方便快捷地獲取海量資源。

2.電子書包支持個性化按需學習

電子書包不僅能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特征等為學習者提供全面反映學習主題的結構化教學資源,還能為學習者提供輔助其進行拓展學習所需的拓展性材料,以及方便其搜索相關資源的搜索工具和綠色網(wǎng)絡資源。

此外,電子書包支持學習者依據(jù)自身學習能力、學習習慣自己制定學習計劃,自主把握學習進度,可有效解決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學習者“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問題。

電子書包在教學中的應用,真正使教師從繁重的備課任務中解脫出來。依托電子書包平臺,教師可針對學習者學習情況進行個別指導,對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進行宏觀、科學的監(jiān)控。

3.電子書包支持多形式教學交互

一方面,電子書包強大的統(tǒng)計與分析功能,可以對教學效果形成及時反饋,相比于傳統(tǒng)課堂,教師能更快更全面地掌握課堂教學情況,從而能通過調整教學方向和教學策略來實現(xiàn)高效教學;學生能快速直觀地了解自己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及與班級同學之間的差距,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鞏固提高。

另一方面,電子書包整合了多種形式的社會性網(wǎng)絡工具,使師生擺脫了時空限制,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交流,使多種形式教學活動的開展成為可能,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三、基于電子書包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構建

所謂基于電子書包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就是以電子書包作為支撐,以學案作為載體,通過學生自學、教師導學,實現(xiàn)課前自習、課中學習以及課后復習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式。

電子書包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有效整合,將使“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煥發(fā)新的生機,使“學案導學”真正意義上開展起來。

1.基于電子書包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結構要素及相互關系

本文通過實踐研究,在分析現(xiàn)有“學案導學”教學案例的基礎上,對相關研究成果加以總結,借鑒它們的經驗和做法,抽取了“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結構要素,并結合當?shù)仉娮訒С值摹皩W案導學”教學實踐及現(xiàn)有研究,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教學模式結構圖。

在此教學模式中,學案就是學習內容,是教師教學、學生自學的依據(jù)。電子書包學習系統(tǒng)是硬件(以平板電腦為主的教師終端、學生終端)、資源(數(shù)字化教材、教輔、工具書、習題庫、試題庫、教育游戲庫、網(wǎng)絡拓展資源等)、工具(虛擬教具、虛擬學具)、服務(資源推送、學習管理與評價、社會互動等)有機融合的整體,是利用信息技術營造的一種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

其中,資源是基礎,強大的資源庫是整個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物資基礎;工具是支撐,多樣化的教學支持工具是實現(xiàn)高效教學的有力支撐;服務是核心,完善的教學服務則是教與學資源和工具發(fā)揮有效性的必要保障。

在課內/課外學習環(huán)境以及電子書包提供的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中,教師的活動主要包括學案的編制與、依據(jù)學案對可利用資源進行二次開發(fā)以及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組織和引導。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既要依據(jù)學案充分地利用各種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同時也要積極地參與合作探究,交流經驗、共享資源、展示成果,實現(xiàn)知識的意義建構。

2.基于電子書包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操作流程

電子書包支持下的“學案導學”教學過程由相互關聯(lián)的課前、課中、課后的多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組成,因此,筆者將基于這一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劃分為課前自習、課中學習以及課后復習三個階段。其教學模式操作流程如圖2所示。教師可根據(jù)教學計劃、教學需要靈活調整教學過程,以便更好地促進有效教學。

在該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可分別開展教與學活動,電子書包學習環(huán)境則分別為其提供不同的技術支持。

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課前自習階段

教師根據(jù)學生學情,利用電子書包豐富的教學資源設計出滿足不同學生自主學習需求的分層學案,并將其至班級共享空間。學生進入個人學習空間,明確學習目標,依據(jù)學案中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自主搜集資源,對課程主體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可通過電子書包中的班級論壇與班級同學、教師交流討論,也可以在教師答疑區(qū)進行問題咨詢。

學生自學完課程內容之后,根據(jù)學案中的學習安排進行自學檢測,電子書包自測反饋系統(tǒng)會即時將自測結果反饋給教師和學生本人。教師根據(jù)課前自測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以及學生重難點問題記錄,調整課堂教學計劃,學生根據(jù)自測反饋評價自學效果。

(2)課中學習階段

教師根據(jù)課前自學反饋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精講點撥。針對共性問題,采取重點講解的方式解決;針對個性問題,則指導學生自主解決或通過小組討論解決。

為了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教師可根據(jù)課程內容設定探究主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并對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托電子書包主題論壇完成探究任務、展示探究成果。教師圍繞探究成果,對各小組的探究過程進行回顧與點評,并引導組間交流與互評。

最后,教師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程作業(yè),并根據(jù)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課程內容進行回顧與總結。相應地,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回顧課程內容并進行學習反思。

(3)課后復習階段

教師將課堂教學相關課件、重難點講解材料以及問題分析與習題解析材料打包共享至電子書包資源庫,供學生課后復習使用。相應地,學生根據(jù)學習情況,利用教師共享的課程資源查漏補缺、復習鞏固。依托電子書包學習系統(tǒng),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

四、基于電子書包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踐

為進一步檢驗該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筆者以高中化學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jié)第一課時《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醇》為例,開展了電子書包支持下的“學案導學”教學實踐。

1.教學實施過程

(1)課前自習

教師在上課前1-2天將學案(圖3)至電子書包班級共享空間,學生根據(jù)學案對課程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并根據(jù)要求完成課前自測。

根據(jù)學生課前自測以及疑難點問題反饋,教師發(fā)現(xiàn)雖然在學案中針對每個問題都給出了學法指導,但是部分學生對于乙醇分子結構的分析仍存在一定問題,不少學生難以理解乙醇的化學性質,對于乙醇的各種化學反應也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師取消了原定于課上進行的拓展探究活動,轉而將其作為課外學習材料上傳至資源庫,使學生在課堂上有充分的時間鞏固學習本節(jié)課的內容。

(2)課中學習

教師在上課前幾分鐘將課上教學所需的化學裝置和實驗物品下發(fā)至各學習小組。由于有少數(shù)學生對乙醇的物理性質還存有疑問,教師首先組織各小組通過觀察乙醇實物,對乙醇的物理性質進行討論歸納。

接著,教師利用電子書包展示課前學生們通過Mobile Hypererchem free軟件拼出的兩種乙醇分子模型,并通過旋轉、轉換成比例模型等操作加深學生對兩種分子結構的認識,同時拋出問題“這兩種結構哪種是乙醇?”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現(xiàn)場實驗并在觀察實驗現(xiàn)象的基礎上對該實驗過程進行分析。在確定反應生成物之后,學生們通過分析確定了乙醇的分子結構。為了加深學生對該化學反應的理解,教師讓學生在電子書包上拖動完成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的微觀過程。

緊接著,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探究,由于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時已初步掌握了該反應的操作流程,教師只簡單地引導學生對催化反應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很快便掌握了這一知識點并能快速地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后半節(jié)課,教師組織學生在電子書包作業(yè)區(qū)完成課程作業(yè)。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及時進行點撥。學生提交作業(yè)后,教師選擇電子書包自動閱卷。通過作業(yè)反饋,教師了解到還是有部分學生在書寫乙醇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時有困難。于是針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了重點講解,引導學生回顧了本節(jié)課內容并利用電子書包進行學習效果自評。

(3)課后復習

教師將《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醇》教學課件上傳至電子書包資源庫,學生根據(jù)學習情況對沒有完全掌握的知識進行重點復習。有的學生通過電子書包在線咨詢教師以趕上學習進度,有的學生還將電子書包作為探究工具來進行擴展學習。

2.教學實施效果

電子書包學習系統(tǒng)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形式多樣的學習資源與學習服務,學生能以更生動直觀的方式學習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與化學反應原理,從而突破學習難點,感悟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通過觀察、分析教學實錄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樂于通過電子書包開展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積極思考、主動參與。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電子書包支持下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確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自主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從而促進有效教學。

五、結束語

電子書包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教學功能決定了電子書包能夠對教學過程提供多方面的技術支持。當然,具體到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內容,電子書包支持的教學過程會有所不同。但是作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學的一種有益嘗試,筆者希望基于電子書包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探索能促進我國教育工作者對這一新型教學模式的認識,推動電子書包支持的教學實踐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仇勇平.電子書包:建設數(shù)字化課程環(huán)境[J].上海教育,2011(Z2):40-41.

[2]徐兵.高中數(shù)學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探析[J].考試周刊,2013(85):47-48.

[3][4]王祥.學案導學: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J].教學與管理,2005,35(12).

[5]鐘士軍,張妲,鐘紹春等.電子書包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研究――以小學科學“眼睛的科學”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3(9):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