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演講稿的要點及技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職語文 應用能力 競賽 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中職語文應用能力是中職學生未來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技能,是求職者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直接影響工作績效,重要性不言而喻。2009年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中職語文教學要在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基礎上,加強學生日常生活和職業(yè)崗位需要的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為綜合職業(yè)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現在,中職院校語文科目作為基礎性文化學科,其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卻依然沿襲普通高中的教育模式,教學方式上重理論灌輸,輕實踐應用, 語文教學與就業(yè)需求不對接的情況仍然比較突出。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深化和推進應用能力教學已成為當務之急。
2010年1月10日,由廣東省職教學會語文與文秘專業(yè)指導委員會組織舉辦的首屆中職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競賽在廣東省旅游學校舉行,這次中職語文應用能力競賽是廣東省首屆,也是全國首次,全省共117所中職學校、309名學生參加了比賽。這次競賽是廣東省中職語文界的一件盛事,對推動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有深遠意義。大賽明確了語文應用能力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明確了實踐能力本位的教學方向,提倡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機制與社會需求掛鉤,為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首屆中職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競賽對中職語文教學的導向作用
1.明確以應用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方向
中職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競賽設置的四項考察項目是:①工具書及其他工具手段的應用能力;②記錄、整理、書寫能力;③語文要點概括、信息篩選、歸納整理能力;④應用寫作能力和常用寫作能力。從出題原則和出題形式來看,競賽緊緊圍繞應用性組織題目,明確以應用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方向,突出測量學生生活、工作中的語文應用能力,對中職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語文教學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加強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從而使中職語文教學區(qū)別于普通高中語文教學模式。
2.促進教學活動與企業(yè)實踐的對接
中職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競賽體現了當前社會各行業(yè)對中職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最新要求,重視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的結合運用。一方面教師能夠結合參賽要求和參賽經驗,及時完善教學計劃,優(yōu)化教學行為和教學方法,制定出具有發(fā)展前瞻性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學生參賽,讓學生在一個相對接近社會職業(yè)要求的環(huán)境里進行技能的比拼,提高了學生對企業(yè)技能要求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逐步形成一種技能操作上的職業(yè)規(guī)范,增加了語文學習的實際應用效果。
3.促進教師由單一的專業(yè)素質向“一專多能”的綜合型素質轉變
競賽為廣大中職語文教師快速提高專業(yè)技能提供了平臺,讓一批擔任教練的專業(yè)教師的技能教學水平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同時也對中職語文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競賽的影響下,中職語文教師要適應應用能力教學的需要,必須樹立應用能力教學觀念,努力塑造成 “雙師型”人才,參與企業(yè)專業(yè)基層鍛煉,實現向一專多能的綜合性教師角色的轉變。
三、優(yōu)化中職語文教學的策略
競賽為中職語文教學搭建了一個自我測試、檢驗的平臺,帶動教學、評價教學,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對就業(yè)崗位的適應性。
1.優(yōu)化教學設置,對接社會需求
高質量的中職教學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與就業(yè)需求的緊密聯系。根據應用能力競賽項目的考核要求、考核內容及評價標準,參照職業(yè)標準,系統(tǒng)化重構中職語文教學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
(1)在調整課程設置上,注重學科的交叉性應用,加大與專業(yè)課程的融合
利用學校資源,將語文教學與演講與口才、文秘實務、文書檔案、公文寫作等相關的基礎課程互動,如講授“演講稿”的寫作時,可以與公共關系老師合作,學生在公共關系課上學完演講的內容和禮儀要求后,結合公共關系課的演講題目,趁熱打鐵,講授演講稿的寫作方法,這樣學生對演講就有了整體的認識,演講稿的寫作就可以有的放矢。學生寫完演講稿后,與“公共關系”課的老師聯合組織一次小型學生演講比賽,由公共關系老師從形式上評判學生演講的水平,由應用寫作老師評判學生的演講稿質量,使學生在演講中既掌握了演講稿的寫作技能,又領悟了演講的技巧,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2)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和形式,加深學生理解度。
改進教學方式,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式,按照職業(yè)活動的程序、內容和規(guī)范實施實訓教學,每一個實訓項目都當作崗位工作任務要求和訓練,使學生的知識在訓練中得到鞏固和升華,技能得到提高。大力推進案例式教學,廣泛搜集語文應用實踐典型案例引入課堂教學,通過活生生的例子增加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工作問題的能力。此外,競賽是以社會生活、工作中涉及語文知識應用能力為出發(fā)點的,競賽的題型覆蓋了幾乎所有語文運用能力類型,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作為出發(fā)點,教師授課時在深度和寬度要求上適當補充部分實際生活內容作為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強化實踐教學訓練,提高學生語文運用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堅持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并有意識地把中職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競賽的考察項目訓練與日常教學相融合,加強語文應用技能的教學實訓,促使學生語文運用能力向職業(yè)能力的轉化。
(1)強化語文基本功訓練。競賽要求實踐操作的項目,可采用分階段的方式組織強化訓練。如在實訓中重點設計了“聽說速記”、“語文工具運用”、“信息資料整理、歸納”和“應用文寫作”四個訓練模塊。每個模塊又設計若干個階段訓練子模塊,同時對學生明確提出四點應用能力要求,即學生能運用網絡、查字典等工具檢索語文資料,具備一定的記錄、整理、書寫能力,概括能力、信息篩選、歸納整理能力和較強的書面表達能力。
(2)突出專業(yè)訓練。衡量學生就業(yè)和發(fā)展水平,實用是重要標桿。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訓中應將的考察項目與學科專業(yè)相融合,側重不同專業(yè)的語文應用能力訓練。如將應用文寫作模塊分為基礎模塊和專業(yè)模塊。在基礎模塊教學中,教會學生學寫與日常生活、學習、就業(yè)密切相關的常用應用文,如一般書信、啟事、求職信、計劃和總結等。在應用寫作專業(yè)模塊中,結合專業(yè)特點進行教學,如要求文秘專業(yè)的學生要學會命令、決定、通知、通報、請示、函、會議紀要等十三種行政文書并掌握它們的格式、行文規(guī)則等要求;旅游專業(yè)的學生主要學會寫解說詞、導游詞等;要求電子商務專業(yè)的學生學習產品說明書、產品廣告、購銷合同等,實現語文與專業(yè)相關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3)強化實踐性項目訓練。要提高應用能力教學的實效性,教師了解所教專業(yè)的實踐崗位群、具體工作場合以及職業(yè)環(huán)境等要件,并以此為向導,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的特點,循序漸進,精心設計若干個語文實訓項目。如根據學生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需要,組織學生深入企業(yè)、深入社區(qū),開展專題調研、模擬招聘、活動策劃、營銷設計等活動,讓學生多方位地參與語文學習實踐。通過組織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項目化職業(yè)語文能力訓練,給學生提供一個“準上崗”的實踐培訓和就業(yè)前的綜合演練大舞臺,奠定堅實的就業(yè)基礎。
3.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推動應用能力教學
中職語文的評價體系決定著教學方向。應構建以應用能力考核為導向的教學評價體系,推動應用能力教學 。
(1)優(yōu)化教學評價方式,加大語文應用能力的評價比重。首先,教師要把考核目標細分,除考核學生的基礎知識外,還綜合考察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應用能力。比如,在寫作能力方面,可以通過學生現場限時寫作來考察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其次,考核內容不僅局限于期末考試,應使單一的筆試變?yōu)榫C合性評價??梢园颜Z文課內外實訓活動納入學習成績評價,從而考察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比如,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生編寫墻報,參加演講比賽等活動,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使其鍛煉綜合能力。
(2)引入運用能力競賽在日常教學評價中,建立長效的模擬競賽模式。根據中職語文應用能力競賽要求,結合學校和專業(yè)設置的特點,建立長效的模擬競賽模式。通過定期組織仿真度高的專項性“模擬應用能力競賽”,使之常態(tài)化,給學生提供一個模擬的職場氣氛,既能很好地提高學生語文應用技能,又能幫助學生適應職場環(huán)境積累實踐經驗,從而對應用能力教學起到一個很好的推動作用。
(3)建立學生應用能力競賽測試檔案,對學生測試情況進行跟蹤。建立覆蓋每一位學生的競賽測試檔案,收集學生每次測試情況,掌握學生專業(yè)技能水平。一方面學生可通過對照了解自己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及時查漏補缺。另一方面教師能根據測試情況進行教學調整,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分層次的專業(yè)技能輔導,促進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不斷提高。
中職院校語文教學必須立足人才培養(yǎng)的市場需求,堅持“就業(yè)導向”,以應用能力教學為“綱”,為專業(yè)建設與學生發(fā)展服務,從而充分體現中職院校的教學特色,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對從業(yè)者提出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二、重要新聞活動。此項活動每節(jié)政治課都進行,事先由學生準備,在打預備鈴后的二分鐘內,由兩位同學(一位講國內新聞,一位講國際新聞)向全班同學近一二天內發(fā)生的新聞。學生對新聞活動很感興趣,從開學第一天起到學期結束從未間斷過,而且又十分認真。學生們認為,新聞活動:一是開闊了視野;二是有利于養(yǎng)成關心時事政治的好習慣,如堅持每天早上收聽“新聞廣播”節(jié)目,晚上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jié)目;三是有利于培養(yǎng)動手、動腦、動口能力。此外,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
三、國情教育活動。此項活動的時間放在每周的最后一節(jié)政治課上進行。資料全由學生去尋找或編寫,尋找資料的原則,一般是由近及遠、就地取材,可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可信度強、有真實感。開展此項活動,目的不僅為了鍛煉學生“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學生通過編寫家鄉(xiāng)史,抒發(fā)愛國情,不但可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之戀,還可逐步升華為愛國之情,付諸將來報國之行。
四、心得體會交流活動。此項活動的時間是放在學完了某一個單元或某個章節(jié)后的正課上進行。每人上臺演講的時間約二分鐘左右。一般要求演講者脫稿上臺去“說”。一個在臺上“說”,臺下由評分小組進行評分。評分小組成員由課代表、小組長、演講者本人、老師組成,是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最后確定一個分數記入記分冊上,學生為了奪取高分,因此許多學生演講前在家里對著三聯櫥鏡子進行試講,研究演講用語、注意演講情感、考慮演講姿勢、選擇演講位置、協(xié)調演講動作、進入演講角色,有的學生還請爸爸媽媽做評判??傊瑢W生在為想成為一個未來的演說家而努力著。
五、口試活動。多年來,為了真正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我在政治課教與考的問題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驗。主要措施是對期中期末兩次傳統(tǒng)考試摻入口試內容,口試和筆試各半記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試題送入“題庫”或“題簽”,臨考時由學生自抽其中一題為該生的口試題,學生抽出題目后,略作三、五分鐘的思考,再上臺面向全班同學答題,口試者的答題時間不得超過三分鐘,這是一個規(guī)定。在評分這一環(huán)上,為了避免老師打個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個評分小組(其成員同上),這樣確定的分數更具有客觀性,又便于操作,分數公開,如口試者認為給的分數不合理,可再共議商量,實行二次終身“裁決”制。這種做法,雖在時間上拉長了一點,但多年實驗證明是受學生歡迎的。因為這確實既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又避免了“考試背條條”的“八股式”的陣式。這種做法,老師雖辛苦一點,但老師正是堅持了為學生服務的宗旨。因此,有的學生在周記中反映:“還是口試開心。”
揣摩閱卷心態(tài),理順文章結構
由于高考閱卷的特殊性——閱卷量很大、時間緊迫,每篇作文閱卷老師只花1分鐘來評定,并常常使用三橫一豎(數)的“豐”字閱卷法:
1. 第一橫是指第一眼,即先看首段第一句(或前兩句)是否點題;
2. 第二橫是指看第二段第一句(或前兩句)是否與第一段有聯系、并圍繞主題展開,是否有連接詞;
3. 第三橫是指看最后一句(或段)是否呼應主題;
4. 一豎(數)則是指看行數以及筆跡卷面。高考作文答題紙設定為11~12行,正好寫滿或相差兩行都沒有問題。
依靠這種閱卷法,閱卷老師對你的作文水平就有了大概印象,然后再快速閱讀一遍,確定作文檔次。閱卷老師打分遵循的原則是語言第一位(語言高級),內容第二位(要點齊全),結構第三位(文章分段)。
由此可知,閱卷老師最看重的是語言,同學們要通過積累單詞、長句等來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制造“亮點”。同時,為應對閱卷老師的快速閱卷,同學們的作文也必須符合“豐”字標準。
審體裁定時態(tài),擬題綱打草稿
1. 審體裁,定時態(tài)
應用文如書信、發(fā)言稿、演講稿,根據需要可交叉使用三種時態(tài):(1)描述現在的情況,用現在時(注意:現在完成時要用上);(2)回顧過去的事,用過去時;(3)展望未來,用將來時。
申請表、留言條、招聘啟事根據所寫內容時間選用現在時或將來時;通知、海報用將來時;新聞報道整體應為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相結合,根據具體時間和內容而定;圖畫類記敘文用過去時;說明文、議論文均用現在時。
2. 圍繞主題,擬定提綱
在給出要點的作文中,根據邏輯需要,可調整所給要點的順序,設想幾個承上啟下的連接詞。列要點時要注意,應用文體中 “合適的結束語”和圖表題前面的導語信息不能丟掉。
3. 打好草稿,別著急謄抄
擬定提綱后,建議同學們先打草稿。這樣便于整理思路,也便于及時解決臨時發(fā)現的問題,同時能確保卷面工整。
打完草稿后別急著謄抄,應先認真檢查核對,徹底定稿后再抄。謄抄時放慢速度,確保書寫規(guī)范、卷面整潔。
掌握原則,增加文章亮點
1. 溫暖原則——詞匯豐富
表達要生動具體、準確多樣,并有細節(jié)支撐。具體做法是:單一的名詞用形容詞修飾,單一的形容詞、動詞、過去分詞用副詞修飾,單一的介詞短語中可加入適當的形容詞和副詞,如:
After supper, the man went to his bedroom . (一般表達)
After a rich meal, the fat man slowly made his way to his bedroom. (高級表達,生動形象)
還需注意:避免重復使用同一語法結構和詞匯,如表達“參觀(某地)”可分別使用go to, visit, show sb.around, take a tour of等。
2. 短語優(yōu)先原則
使用習語(短語、成語),會使語言有文采,如果關鍵時刻思維“短路”,還能用短語湊字數。如:
After supper, I usually walked. (一般表達)
After supper, I used to take a walk. (高級表達)
3. 句式豐富原則
排比句、對偶句、不定式或短語,可令文章增色,例如:
The purpose of the program are to make our school more beautiful,to make the air cleaner and fresher,and to turn our school into a better place for us to live and study in.
4. 開篇新穎原則
(1)用狀語開頭
The girls felt tired but happy. They rode bikes to the school. (一般表達)
Tired but happy, the girls rode bikes to the school. (高級表達)
(2)以不定式短語開頭
He came to Beijing to visit his uncle. (一般表達)
To visit his uncle, he came to Beijing. (高級表達)
5. 簡潔原則
運用分詞結構和獨立主格使句子簡潔,更有文采。例如:
Because he was curious, he kept on asking his teacher questions.
第一步,去掉連詞Because;第二步,看前后兩句話的主語,前后主語一致,去掉主語,改用分詞,若前后主語不一致,保留主語,改成獨立主格;第三步,改分詞,was變成分詞being。句子最后成為:Being curious, he kept on asking his teacher questions.
6. 翻譯技巧原則
實用翻譯技巧,可以使文章更地道。
(1)補譯法。漢語省略現象較多,英文寫作時需要補全。如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的中文表達為“節(jié)約水電”。而英文表達則是:
First, we’d better turn off lights if possible and spend less time watching TV or surfing the Internet. Saving water also matters much.(增譯主語、代詞、連詞和暗含詞語,并運用了意譯)
(2)合并法。漢語短句較多,英語長句較多,尤其是書面語。所以要根據需要利用連詞、分詞、介詞、不定式、定語從句、非謂語動詞、獨立結構等把漢語短句譯成長句。例如:姓名,王珊;性別,女;年齡,16歲;學校,石家莊陽光中學。
I’m Wang Shan, a girl of sixteen, studying in Shijiazhuang Sunshine Middle School. (合譯,句式豐富)
(3)正譯法和反譯法。正譯,是把句子按照與漢語相同的語序譯成英語。反譯則是把句子按照與漢語相反的語序譯成英語。反譯往往更符合英語的思維方式。如:只要我們擁有自信心,一切皆有可能。
As long as we have self-confidence, everything is possible. (正譯)
As long as we have self-confidence, nothing is impossible. (反譯)
7. 走出“高級詞匯、語法結構”誤區(qū)
“高級詞匯”指那些符合英、美國家表達習慣的單詞和詞組,如報名(sign your name),外教(native-speaker),發(fā)表演講(deliver their speeches),擔當(work as),飲用水(fresh water)等。注意“高級詞匯”不是生僻詞、長單詞或一些“大詞”。使用“高級詞匯、語法結構”一要簡潔準確,通俗易懂,不是越多越好。
8. 四個小技巧
(1)利用發(fā)試卷的時間瀏覽試卷,特別要將書面表達比較仔細地看一下,此時如果個別關鍵詞突然有了靈感,要趕緊寫下來,避免在寫作時因時間緊想不起來。
(2)遇到思維“短路”可以從試卷的其他地方借用現成的句子。
【關鍵詞】政治課堂;說的訓練;提高能力;素質教育
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如何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是一個探討已久,而又言猶未盡的課題。教無定法,教有多法。為改變政治課教師教條條,學生背條條,考試考條條,考后全忘掉的僵化模式,真正把政治課引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必須把“說”引向政治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名家都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我國著名學者、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聽說讀寫四個字中間,說最為基本。”但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最被忽視的就是“說”的訓練。
其實,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不單純是語文教師的事,各科教師都應通力協(xié)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說”這種能力的訓練,在教師與學生中并未得到重視,從教師的心態(tài)上看,認為“說”會拖長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從學生一頭去看,認為“除了啞巴都會說”,“有啥說啥,想啥說啥,說還用得著練”?還有些學生認為“升學只考寫,不考說,練說有什么用,浪費時間”;但也有的學生感到“說”挺重要,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說不好教師瞧不起,平時談話說不好,同學嘲笑,還是不說為妙,少說為佳。久而久之,說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學實踐證明,在政治課教學中重視“說”的訓練,有利于學生“聽”、“思”、“析”能力的鍛煉。“說”對學生的思維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分析力、概括和綜合力、聯想和想象力都有補益。我們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階段能有計劃地、細水長流地進行“說”的訓練,是可以使學生從“笨嘴拙舌”―――“能說會道”―――“能言善辯”。
為提高學生“說”的能力,我經多年的探索,總結出多種訓練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鐘演講活動(或稱主持人節(jié)目)。這項活動放在每節(jié)政治課開講前三分鐘進行,這是個固定節(jié)目。演講的順序是按學生學號為序,演講者事先可略作準備,根據具體要求確定內容,擬一個提綱,或寫個演講稿,演講內容可根據課本內容或當前的熱門話題,提出問題讓大家答辯。此形式學生取名為“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我們的做法是:在高一開始對學生進行演講訓練時,先對開場白、吐字、發(fā)音、語調、節(jié)奏等單項進行分解訓練,然后對表情、眼神、手勢等項目進行綜合訓練,演練時有一個人自練,也有幾人一起互練、演練后對演講的主題、觀點、內容、結構、語言技巧、表情語態(tài)等方面一起評說。因為凡演講都要面對聽眾,要突出政治課的特色,有針對性、條理性和通俗性。實踐證明,演講能彌補課本內容的欠缺,使之從課堂引向課外、聯系實際、與其他學科縱橫延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開拓了學生視野。同時,還擴大了閱讀容量,多方面獲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顯著的。再有,演講不僅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演講還能使學生的思想溝通,情感相互交流,在眾多思想情感的撞擊下,便于我們了解學生的思想脈搏,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辨識力、免疫力??傊?,演講對學生各方面的成長確有幫助。滴水可穿石,每節(jié)政治課用三分鐘演講是做了一項利于學生的切切實實的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二)新聞活動。此項活動每節(jié)政治課都進行,事先由學生準備,在打預備鈴后的二分鐘內,由兩位同學(一位講國內新聞,一位講國際新聞)向全班同學近一二天內發(fā)生的國內、國際重大時事政治。學生在收集新聞時首先強調一個“新”,其次是“大”,再兼顧“地方新聞”。學生對新聞活動很感興趣,從開學第一天起到學期結束從未間斷過,而且又十分認真。學生們認為,新聞活動:一是開闊了視野;二是有利于養(yǎng)成關心時事政治的好習慣,如堅持每天早上收聽“新聞廣播”節(jié)目,晚上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jié)目;三是有利于培養(yǎng)動手、動腦、動口能力。此外,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
(三)鄉(xiāng)情國情教育活動。此項活動的時間放在每周的最后一節(jié)政治課上進行。資料全由學生去尋找或編寫,尋找資料的原則,一般是由近及遠、就地取材,可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可信度強、有真實感。開展此項活動,目的不僅為了鍛煉學生“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學生通過編寫家鄉(xiāng)史,抒發(fā)愛國情,不但可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之戀,還可逐步升華為愛國之情,付諸將來報國之行。
(四)學習心得交流活動。此項活動的時間是放在學完了某一個單元或某個章節(jié)后的正課上進行。每人上臺演講的時間約二分鐘左右。一般要求演講者脫稿上臺去“說”。一個在臺上“說”,臺下由評分小組進行評分。評分小組成員由課代表、小組長、演講者本人、老師組成,是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最后確定一個分數記入記分冊上,學生為了奪取高分,因此許多學生演講前在家里對著三聯櫥鏡子進行試講,研究演講用語、注意演講情感、考慮演講姿勢、選擇演講位置、協(xié)調演講動作、進入演講角色,有的學生還請爸爸媽媽做評判。總之,學生在為想成為一個未來的演說家而努力著。
(五)口試活動。多年來,為了真正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我在政治課教與考的問題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驗。主要措施是對期中期末兩次傳統(tǒng)考試摻入口試內容,口試和筆試各半記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試題送入“題庫”或“題簽”,臨考時由學生自抽其中一題為該生的口試題,學生抽出題目后,略作三、五分鐘的思考,再上臺面向全班同學答題,口試者的答題時間不得超過三分鐘,這是一個規(guī)定。在評分這一環(huán)上,為了避免老師打個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個評分小組(其成員同上),這樣確定的分數更具有客觀性,又便于操作,分數公開,如口試者認為給的分數不合理,可再共議商量,實行二次終身“裁決”制。這種做法,雖在時間上拉長了一點,但多年實驗證明是受學生歡迎的。因為這確實既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又避免了“考試背條條”的“八股式”的陣式。這種做法,老師雖辛苦一點,但老師正是堅持了為學生服務的宗旨。因此,有的學生在周記中反映:“還是口試開心?!?/p>
(六)辯論活動。辯論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說”訓練形式,是在前幾種“說”基礎上的綜合應用。因為在辯論前固然要有充分的準備,然而在辯論過程中,要邊聽對方的話,邊歸納要點,然后運用自己的知識來確立自己的辯論內容。這一切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的,辯論時雙方思維均處于最緊張、最活躍的狀態(tài)。這樣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現場應變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鍛煉和發(fā)展。實踐證明,辯論活動是學生“說”訓練的最高層次,也是一種極好的鍛煉機會。
關鍵詞:說 素質教育 中學政治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名家都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聽說讀寫四個字中間,說最為基本?!钡珡哪壳暗慕虒W現狀來看,最被忽視的就是“說”的訓練。其實,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不單純是語文教師的事,各科教師都應通力協(xié)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說”這種能力的訓練,在教師與學生中并未得到重視:從教師的心態(tài)上看,認為“說”會拖長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從學生一頭去看,認為“除了啞巴都會說”,“有啥說啥,想啥說啥,說還用得著練?”還有些學生認為:“升學只考寫,不考說,練說有什么用?浪費時間!”雖然也有學生感到“說”挺重要,但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怕說不好教師瞧不起,平時談話說不好,怕同學嘲笑,還是不說為妙、少說為佳。久而久之,說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實踐證明,在政治課教學中重視“說”的訓練,有利于學生“聽”、“思”、“析”能力的鍛煉?!罢f”對學生的思維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分析力、概括和綜合力、聯想和想象力都有補益。我們有理由相信,假如能有計劃地、細水長流地進行“說”的訓練,是可以使學生從“笨嘴拙舌”到“能說會道”到“能言善辯”,能像阿慶嫂一樣,講話“滴水不漏”的。為提高學生“說”的能力,本文簡述幾種方法:
一、三分鐘演講活動(或稱主持人節(jié)目)
這項活動放在每節(jié)政治課開講前三分鐘進行,是一個固定節(jié)目。演講的順序是按學生學號為序,演講者事先可略作準備,根據具體要求確定內容,擬一個提綱,或寫個演講稿,演講內容可根據課本內容或當前的熱門話題,提出問題讓大家答辯。此形式學生取名為“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我們的做法是:在開始對學生進行演講訓練時,先對開場白、吐字、發(fā)音、語調、節(jié)奏等單項進行分解訓練,然后對表情、眼神、手勢等項目進行綜合訓練,演練時有一個人自練,也有幾人一起互練,演練后對演講的主題、觀點、內容、結構、語言技巧、表情語態(tài)等方面一起評說。因為凡演講都要面對聽眾,要突出政治課的特色,有針對性、條理性和通俗性。實踐證明,演講能彌補課本內容的欠缺,使之從課堂引向課外、聯系實際、與其他學科縱橫延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開拓了學生視野,同時還擴大了閱讀容量,多方面獲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顯著的。再有,演講不僅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演講還能使學生的思想相互溝通、情感相互交流,在眾多思想情感的撞擊下,便于我們了解學生的思想脈搏,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辨識力、免疫力。總之,演講對學生各方面的成長確有幫助。
滴水可穿石,每節(jié)政治課用三分鐘演講是做了一項利于學生的切切實實的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二、新聞活動
此項活動每節(jié)政治課都進行,事先由學生準備,在打預備鈴后的兩分鐘內,由兩位同學(一位講國內新聞,一位講國際新聞)向全班同學近一、二天內發(fā)生的國內、國際重大時事政治。學生在收集新聞時首先強調一個“新”,其次是“大”,再兼顧“地方新聞”。學生對新聞活動很感興趣,從開學第一天起到學期結束從未間斷過,而且又十分認真。學生們認為,新聞活動:一是開闊了視野;二是有利于養(yǎng)成關心時事政治的好習慣,如堅持每天早上收聽“新聞廣播”節(jié)目,晚上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jié)目;三是有利于培養(yǎng)動手、動腦、動口能力。此外,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
三、鄉(xiāng)情國情教育活動
此項活動的時間放在每周的最后一節(jié)政治課上進行。資料全由學生去尋找或編寫,尋找資料的原則,一般是由近及遠、就地取材,可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可信度強,有真實感。開展此項活動,目的不僅為了鍛煉學生“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學生通過編寫家鄉(xiāng)史、抒發(fā)愛國情,不但可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之戀,還可逐步升華為愛國之情,付諸將來報國之行。
四、學習心得交流活動
此項活動的時間是放在學完了某一個單元或某個章節(jié)后的正課上進行。每人上臺演講的時間約二分鐘左右,一般要求演講者脫稿上臺去“說”。一個在臺上“說”,臺下由評分小組進行評分。評分小組成員由課代表、小組長、演講者本人、老師組成,是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最后確定一個分數記入記分冊上。為了奪取高分,許多學生演講前會在家里對著鏡子進行試講,研究演講用語,注意演講情感,考慮演講姿勢,選擇演講位置,協(xié)調演講動作,進入演講角色,有的學生還請爸爸媽媽做評判??傊?,學生在為成為一個未來的演說家而努力著。
五、辯論活動
關鍵詞:政治教學 訓練方法 形式
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如何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是一個探討已久,而又言猶未盡的課題。教無定法,教有多法。為改變政治課教師教條條,學生背條條,考試考條條,考后全忘掉的僵化模式,真正把政治課引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我經30年的教學實踐和摸索,把“說”引向政治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名家都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我國著名學者、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聽說讀寫四個字中間,說最為基本。”但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最被忽視的就是“說”的訓練。
其實,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不單純是語文教師的事,各科教師都應通力協(xié)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說”這種能力的訓練,在教師與學生中并未得到重視,從教師的心態(tài)上看,認為“說”會拖長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從學生一頭去看,認為“除了啞巴都會說”,“有啥說啥,想啥說啥,說還用得著練”?還有些學生認為“升學只考寫,不考說,練說有什么用,浪費時間”;但也有的學生感到“說”挺重要,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說不好教師瞧不起,平時談話說不好,同學嘲笑,還是不說為妙,少說為佳。久而久之,說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學實踐證明,在政治課教學中重視“說”的訓練,有利于學生“聽”、“思”、“析”能力的鍛煉。“說”對學生的思維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分析力、概括和綜合力、聯想和想象力都有補益。我們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階段能有計劃地、細水長流地進行“說”的訓練,是可以使學生從“笨嘴拙舌”―――“能說會道”―――“能言善辯”,能像阿慶嫂一樣,講話“滴水不漏”的。
為提高學生“說”的能力,我經多年的探索,總結出多種訓練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鐘演講活動(或稱主持人節(jié)目)。這項活動放在每節(jié)政治課開講前三分鐘進行,這是個固定節(jié)目。演講的順序是按學生學號為序,演講者事先可略作準備,根據具體要求確定內容,擬一個提綱,或寫個演講稿,演講內容可根據課本內容或當前的熱門話題,提出問題讓大家答辯。此形式學生取名為“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我們的做法是:在高一開始對學生進行演講訓練時,先對開場白、吐字、發(fā)音、語調、節(jié)奏等單項進行分解訓練,然后對表情、眼神、手勢等項目進行綜合訓練,演練時有一個人自練,也有幾人一起互練、演練后對演講的主題、觀點、內容、結構、語言技巧、表情語態(tài)等方面一起評說。因為凡演講都要面對聽眾,要突出政治課的特色,有針對性、條理性和通俗性。
(二)新聞活動。此項活動每節(jié)政治課都進行,事先由學生準備,在打預備鈴后的二分鐘內,由兩位同學(一位講國內新聞,一位講國際新聞)向全班同學近一二天內發(fā)生的國內、國際重大時事政治。學生在收集新聞時首先強調一個“新”,其次是“大”,再兼顧“地方新聞”。學生對新聞活動很感興趣,從開學第一天起到學期結束從未間斷過,而且又十分認真。學生們認為,新聞活動:一是開闊了視野;二是有利于養(yǎng)成關心時事政治的好習慣,如堅持每天早上收聽“新聞廣播”節(jié)目,晚上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jié)目;三是有利于培養(yǎng)動手、動腦、動口能力。此外,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
(三)鄉(xiāng)情國情教育活動。此項活動的時間放在每周的最后一節(jié)政治課上進行。資料全由學生去尋找或編寫,尋找資料的原則,一般是由近及遠、就地取材,可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可信度強、有真實感。開展此項活動,目的不僅為了鍛煉學生“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學生通過編寫家鄉(xiāng)史,抒發(fā)愛國情,不但可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之戀,還可逐步升華為愛國之情,付諸將來報國之行。
(四)學習心得交流活動。此項活動的時間是放在學完了某一個單元或某個章節(jié)后的正課上進行。每人上臺演講的時間約二分鐘左右。一般要求演講者脫稿上臺去“說”。一個在臺上“說”,臺下由評分小組進行評分。評分小組成員由課代表、小組長、演講者本人、老師組成,是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最后確定一個分數記入記分冊上,學生為了奪取高分,因此許多學生演講前在家里對著三聯櫥鏡子進行試講,研究演講用語、注意演講情感、考慮演講姿勢、選擇演講位置、協(xié)調演講動作、進入演講角色,有的學生還請爸爸媽媽做評判。總之,學生在為想成為一個未來的演說家而努力著。
(五)口試活動。多年來,為了真正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我在政治課教與考的問題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驗。主要措施是對期中期末兩次傳統(tǒng)考試摻入口試內容,口試和筆試各半記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試題送入“題庫”或“題簽”,臨考時由學生自抽其中一題為該生的口試題,學生抽出題目后,略作三、五分鐘的思考,再上臺面向全班同學答題,口試者的答題時間不得超過三分鐘,這是一個規(guī)定。在評分這一環(huán)上,為了避免老師打個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個評分小組(其成員同上),這樣確定的分數更具有客觀性,又便于操作,分數公開,如口試者認為給的分數不合理,可再共議商量,實行二次終身“裁決”制。這種做法,雖在時間上拉長了一點,但多年實驗證明是受學生歡迎的。因為這確實既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又避免了“考試背條條”的“八股式”的陣式。這種做法,老師雖辛苦一點,但老師正是堅持了為學生服務的宗旨。因此,有的學生在周記中反映:“還是口試開心?!?/p>
(六)辯論活動。辯論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說”訓練形式,是在前幾種“說”基礎上的綜合應用。因為在辯論前固然要有充分的準備,然而在辯論過程中,要邊聽對方的話,邊歸納要點,然后運用自己的知識來確立自己的辯論內容。這一切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的,辯論時雙方思維均處于最緊張、最活躍的狀態(tài)。這樣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現場應變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鍛煉和發(fā)展。實踐證明,辯論活動是學生“說”訓練的最高層次,也是一種極好的鍛煉機會。
其實,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不單純是語文教師的事,各科教師都應通力協(xié)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說”這種能力的訓練,在教師與學生中并未得到重視,從教師的心態(tài)上看,認為“說”會拖長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從學生一頭去看,認為“除了啞巴都會說”,“有啥說啥,想啥說啥,說還用得著練”?還有些學生認為“升學只考寫,不考說,練說有什么用,浪費時間”;但也有的學生感到“說”挺重要,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說不好教師瞧不起,平時談話說不好,同學嘲笑,還是不說為妙,少說為佳。久而久之,說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學實踐證明,在政治課教學中重視“說”的訓練,有利于學生“聽”、“思”、“析”能力的鍛煉?!罢f”對學生的思維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分析力、概括和綜合力、聯想和想象力都有補益。我們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階段能有計劃地、細水長流地進行“說”的訓練,是可以使學生從“笨嘴拙舌”―――“能說會道”―――“能言善辯”,能像阿慶嫂一樣,講話“滴水不漏”的。
為提高學生“說”的能力,我經多年的探索,總結出多種訓練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鐘演講活動。這項活動放在每節(jié)政治課開講前三分鐘進行,演講者事先可略作準備,根據具體要求確定內容,擬一個提綱,或寫個演講稿,演講內容可根據課本內容或當前的熱門話題,提出問題讓大家答辯。此形式可以為為“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我們的做法是:先對開場白、吐字、發(fā)音、語調、節(jié)奏等單項進行分解訓練,然后對表情、眼神、手勢等項目進行綜合訓練,演練時有一個人自練,也有幾人一起互練、演練后對演講的主題、觀點、內容、結構、語言技巧、表情語態(tài)等方面一起評說。因為凡演講都要面對聽眾,要突出政治課的特色,有針對性、條理性和通俗性。實踐證明,演講能彌補課本內容的欠缺,使之從課堂引向課外、聯系實際、與其他學科縱橫延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開拓了學生視野。同時,還擴大了閱讀容量,多方面獲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顯著的。再有,演講不僅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演講還能使學生的思想溝通,情感相互交流,在眾多思想情感的撞擊下,便于我們了解學生的思想脈搏,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辨識力、免疫力??傊葜v對學生各方面的成長確有幫助。滴水可穿石,每節(jié)政治課用三分鐘演講是做了一項利于學生的切切實實的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二)新聞活動。此項活動每節(jié)政治課都進行,事先由學生準備,由兩位同學向全班同學近一二天內發(fā)生的國內、國際重大時事政治。學生在收集新聞時首先強調一個“新”,其次是“大”,再兼顧“地方新聞”。學生對新聞活動很感興趣,從開學第一天起到學期結束從未間斷過,而且又十分認真。學生們認為,新聞活動:一是開闊了視野;二是有利于養(yǎng)成關心時事政治的好習慣,如堅持每天早上收聽“新聞廣播”節(jié)目,晚上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jié)目;三是有利于培養(yǎng)動手、動腦、動口能力。此外,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
(三)鄉(xiāng)情國情教育活動。此項活動的時間放在每周的最后一節(jié)政治課上進行。資料全由學生去尋找或編寫,尋找資料的原則,一般是由近及遠、就地取材,可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可信度強、有真實感。開展此項活動,目的不僅為了鍛煉學生“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學生通過編寫家鄉(xiāng)史,抒發(fā)愛國情,不但可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之戀,還可逐步升華為愛國之情,付諸將來報國之行。
(四)學習心得交流活動。此項活動的時間是放在學完了某一個單元或某個章節(jié)后的正課上進行。每人上臺演講的時間約二分鐘左右。一般要求演講者脫稿上臺去“說”。一個在臺上“說”,臺下由評分小組進行評分。評分小組成員由課代表、小組長、演講者本人、老師組成,是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最后確定一個分數記入記分冊上。
(五)口試活動。多年來,為了真正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我在政治課教與考的問題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驗。主要措施是對期中期末兩次傳統(tǒng)考試摻入口試內容,口試和筆試各半記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試題送入“題庫”或“題簽”,臨考時由學生自抽其中一題為該生的口試題,學生抽出題目后,略作三、五分鐘的思考,再上臺面向全班同學答題,口試者的答題時間不得超過三分鐘,這是一個規(guī)定。在評分這一環(huán)上,為了避免老師打個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個評分小組(其成員同上),這樣確定的分數更具有客觀性,又便于操作,分數公開,如口試者認為給的分數不合理,可再共議商量,實行二次終身“裁決”制。這種做法,雖在時間上拉長了一點,但多年實驗證明是受學生歡迎的。因為這確實既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又避免了“八股式”的陣式。
一、預留專門時間,開展微型演講活動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就是學生學到了思想品德知識,卻難以正確表達出來,甚至為了應付考試去死記硬背答案,缺乏表達能力。針對這種現象,我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采取開展微型演講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活動放在思想品德早讀課時間進行,按照學號輪回,要求學生課前認真準備,可以根據要求自行擬定題目,編寫提綱或撰寫演講稿。
演講內容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內容復習型。主要針對上一節(jié)課思想品德教學的理論觀點闡述,重點圍繞概念的理解、關系的闡述開展,實際上就是安排一名學生系統(tǒng)地將上一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系統(tǒng)地表述出來,這樣做的作用是帶著全班學生一起鞏固舊知。二是學習體會型。主要圍繞上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開展延伸,將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引向課外,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并向其他學科開展延伸,運用鮮活的事例豐富學習內容,能開拓學生視野,促使學生多方面獲取外界信息。三是方法介紹型。主要向其他學生介紹自己的思想品德學習方法,可以針對整個學科,也可以就某一部分內容來展開,供大家學習借鑒,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達到經驗交流、優(yōu)勢互補的效果。
開展這樣的演講不僅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和拓展延伸,并能教授科學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對思想品德的學習產生興趣,溝通思想,交流情感。
二、課前精心準備,開展新聞活動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傳授,而且要兼顧學生的能力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初中生學習思想品德,要能夠養(yǎng)成關心時事、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習慣,促進自身思想品德素養(yǎng)的提升。我在每節(jié)課開始之前都安排三分鐘進行新聞活動,人員也是按照學號輪回。
新聞活動內容主要有三塊:一是最近國際上發(fā)生的大事。安排一名學生簡要介紹國際經濟走向、局部戰(zhàn)爭、突發(fā)事件,以及與中國有關的重大國際事件,等等,幫助學生彌補信息上的閉塞。二是近期國內重要新聞。主要介紹國內最近發(fā)生的重大時事要聞,以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jié)目內容為主。三是與將要教學內容有關的現實事例。事先安排一名學生針對新授內容和教學要求,在網絡、報刊、雜志上搜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事例,既作為向全班新聞的內容,又作為教學素材的補充,供師生開展雙邊教學活動探究使用。
這樣的活動堅持下來非常有意義,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養(yǎng)成關心時事的良好習慣,還可以為教學活動增加教學素材,有利于提高學生手、腦、口并用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學習興趣。
三、結合校課程,開展鄉(xiāng)情教育活動
思想品德學科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實踐性與開放性,當前普遍開設的校本課程可以對思想品德學科教學提供有效補充,進一步將思想品德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同時培養(yǎng)思想品德情感。我在每雙周開設的思想品德活動課程中,結合校本課程,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搜集資料,向同學介紹自己的所得。
開展鄉(xiāng)情教育活動內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家鄉(xiāng)自然環(huán)境題材內容。指導學生在課后通過遠足、查閱地方志資料、向有經驗老人詢問等方式,對家鄉(xiāng)的地質地貌形成初步認識,并對自然優(yōu)勢、發(fā)展現狀具有一定的了解。二是家鄉(xiāng)人文歷史題材內容。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考察采訪活動,具體了解名人生平事跡,了解家鄉(xiāng)走出去的名人作出的業(yè)績和在祖國、在家鄉(xiāng)的影響,感受家鄉(xiāng)群眾對名人的崇敬之情。三是家鄉(xiāng)重大紀念題材內容。重點搜集有關重要時期的典型事件,如期間、期間發(fā)生的具有紀念意義的事件等。
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放手讓學生去做,所有資料由學生自行尋找或撰寫,資料內容全部來自于學生周圍熟悉的環(huán)境,教育內容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有真實感的東西,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說”的能力,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并逐步升華為愛國情感,付諸未來報國之行。
四、理論結合實際,開展觀點辯論活動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運用辯論方式,讓學生站在不同側面、不同角度發(fā)表見解,充分揭示問題爭論的關鍵,有利于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提高學生參與研究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我在教學中組織辯論賽主要有三個步驟:一是確定辯題,搜集材料。根據教學內容和社會中一些有爭議的事件,師生共同討論設計辯論題目,教師對雙方進行指導,主要對辯題開展認真的研究,分析雙方辯論重點,并思考如何反駁。根據雙方確定的辯論要點,認真查找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和加工,寫出辯論稿及訓練辯論技巧。二是組織比賽。教師可以擔任辯論賽主席,也可以選擇一名工作能力較強的學生承擔這項工作,辯論賽主席要能夠對辯論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控,保證活動順利進行?;顒舆€要推選一批評委,評委主要由班級學生代表擔任。三是總結評價。比賽結束要及時開展總結評價,對學生的各種表現予以肯定??梢圆扇〗處熛赛c評,學生后自評的方式開展。教師在點評時要一步到位,切中要害,指出學生在比賽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提出改進意見。
一、激勵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對學生的各種教育方式中,鼓勵和表揚的效果最好。因此,對學生的評價要堅持鼓勵為主: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歷史學科的價值。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發(fā)現自己學習上的進步,獲得學習預期的滿足,有成就感。營造一種競爭的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設置不同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增強自信心,體會成功的喜悅,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二、靈活性
由于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變化過程,會有一些不可預測的情況發(fā)生,教師要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以控制課堂,隨著情況的不同,選擇相應的評價方式。
三、針對性
加強課堂評價的目的,是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良好的保障。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樣就要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評價方式,使他們都能為自己找到閃光點。
四、發(fā)展性
課堂教學評價應具備促進學生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雙重功能。一方面,在符合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基礎上,關注學生的每一步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持續(xù)學習的綜合素質。真正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教學評價不能只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優(yōu)劣、好壞、對錯的簡單判斷,而應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探究和思考的過程等等,即關注學生是怎么學的。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學生的行為表現,其根本在于強調其形成性作用,_注重發(fā)展。另一方面,還應關注教師的行為,看他是如何引領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如何組織并促進學生探究、發(fā)現知識,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來評價教師課堂行為表現對學生“學”的價值。此外,教、學、評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同發(fā)生,評價不是對教學過程的終結,而是下一段的起點、向導和動力。
五、及時(即時)性
在現今強調全程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的同時,我們發(fā)現,將對學生當場作出的即時評價貫穿其間,效果也很顯著。在學完相關的歷史知識后,及時地組織評價,并及時地將結果進行反饋,速度一定要快,要及時??焖俚脑u價和及時的反饋,既可以把學生取得的進步變成有形的事實,使之受到鼓勵,樂于接受下一個任務;又可以及時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矯正,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六、多元性
1 主客體多元化:主、客體從單向轉為多向,增強評價主體間的互動,強調被評價者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建立學生、教師、家長、管理者和專家等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制度,形成學生對學生、學生對教師、學生自我、教師自我等構建的評價系統(tǒng),以多渠道的反饋信息促進被評價者的發(fā)展。尤其是對教師教學態(tài)度、水平及方法技巧和效果進行客觀地他評、自評,為下一節(jié)課有效地改進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
2 手段多元化:教學內容的不同,所選擇的教學方法就不同,而對于不同的教學方法,就要對應不同的評價方式,由此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要將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直接言語表揚與無聲激勵相融合,以適應綜合評價的需要。
3 內容多元化:全面性。首先,必須打破內容淺顯的弊端,既要包含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前的預備知識,還應包含了本節(jié)課所要探究的主題,也包含下一節(jié)課需要繼續(xù)學習的要點,充分體現知識學習的連續(xù)性。其次,必須突破層次較低的缺陷,學生是人,而不是容納知識的容器,因此,評價的既要包含認知領域的內容,更應包含所期望的能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本節(jié)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熱情以及繼續(xù)探索的欲望等,充分體現學生作為主體所表現出來的認知、能力及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如歷史責任感、人文素養(yǎng)),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
4 指標多元化: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評價過分強調標準統(tǒng)一和答案唯一性,以自已預設的答案為問題的唯一答案。隨著整個社會發(fā)展的多元化趨勢,人們的思維呈現出開放的趨勢,對歷史的認識出現了多元化,如歷史教學對、的評價都有了新的認識。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應強化“學生參照”意識,就是以學生個體原有水平為標準,尊重個體差異,評價標準應因人而異,對學生的表現不求最好與完美,只要有所進步,就應該給予肯定,給予具有個體性特征的靈活評價,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增強自信,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潛能。
。
5 規(guī)范化(標準化)、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