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少陵野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杜陵春即杜甫,因為杜甫曾自稱“少陵”,所以后人稱杜甫為“杜少陵”。
杜甫,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遷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寫于杜甫流寓成都時,時間是在上元元年三月。
地點是彭州九隴縣的丹景山。杜甫在老友嚴武、高適等人的資助下,草堂蓋成。幾經(jīng)漂泊,終于暫得安寧的詩人應(yīng)好友高適之邀赴會時寫的一首五言律詩。
《花底》原文:紫萼扶千蕊,黃須照萬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质桥税部h,堪留衛(wèi)玠車。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
作者簡介: 杜甫,唐朝著名詩人,漢族,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 杜甫畫像 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生于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yù),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和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其詩豪放豁達,浪漫飄逸,想象奇特,辭藻華麗。
杜甫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詩深沉錘煉,抑揚頓挫,多以愛國思想為寫作主題。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杜甫,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1、《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意:劍外忽然傳來收薊北的消息,剛剛聽到時涕淚滿衣裳?;仡^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點的憂傷,胡亂地卷起詩書欣喜若狂。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趁著明媚春光與妻兒一同返回家鄉(xiāng)。就從巴峽再穿過巫峽,經(jīng)過了襄陽后又直奔洛陽。
2、《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創(chuàng)作背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廣德元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叛軍頭領(lǐng)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后欣喜若狂,寫下此詩。
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者介紹: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后徙河南鞏縣。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題記
“無論春天多么遙遠,我亦心坦然;今生書香伴,亦無怨……”
一杯苦咖啡,一把懷舊的竹椅,一桌書,獨坐陽光下與書相約。簡單、安靜、恬淡。
與書隨行,品味那古老的記憶,與古人一到享受人生。在書中與太白一起“舉杯邀明月”體味它的浪漫不羈與無人能解的孤寂。少陵野老,你是怎有這般“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曠達胸襟,和那“窮則獨善其身,大澤兼濟天下?!钡谋ж摚吭跁谢厥缀笾骼铎?,體會這位絕代才子“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思愁緒,和風華絕代的千古詞帝共看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的故國。也曾感受花間的婉約纏綿和易安居士一起感受那“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愁”的思念之情,更與少游一道見證“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堅貞的愛情……
世間種種與“花謝花飛花滿天”盡在書中一覽無余。
(宋) 歐陽修
予少以進士游京師,因得盡交當世之賢豪。然猶以謂國家臣一四海,休兵革,養(yǎng)息天下以無事者四十年,而智謀雄偉非常之士,無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販,必有老死而世莫見者,欲從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為人,廓然有大志。時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無所放其意,則往往從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顛倒而不厭。予疑所謂伏而不見者,庶幾狎而得之,故嘗喜從曼卿游,欲因以陰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與曼卿交最久,亦能遺外世俗,以氣節(jié)自高。二人歡然無所間。曼卿隱于酒,秘演隱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為歌詩以自娛。當其極飲大醉,歌吟笑呼,以適天下之樂,何其壯也!一時賢士,皆愿從其游,予亦時至其室。十年之間,秘演北渡河,東之濟、鄆,無所合,困而歸。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見其盛衰,則予亦將老矣。
夫曼卿詩辭清絕,尤稱秘演之作,以為雅健有詩人之意。秘演狀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習于佛,無所用,獨其詩可行于世,而懶不自惜。已老,其橐①,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無所向。聞東南多山水,其巔崖崛②,江濤洶涌,甚可壯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將行,為敘其詩,因道其盛時以悲其衰。
慶歷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廬陵歐陽修序。
[注] ①(qū)其橐(tuó):打開他的袋子。 ②崛(lǜ):高峻,陡絕。
1. 下列各項中,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庶幾狎而得之 狎:親近
B. 二人歡然無所間 間:嫌隙;隔閡
C. 以為雅健有詩人之意 雅:一向;素來
D. 曼卿死,秘演漠然無所向
向:去;前往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予少以進士游京師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 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C. 欲因以陰求天下奇士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
D. 予乃見其盛衰
良乃入,具告沛公
3. 下列各句中,不是表現(xiàn)秘演是“智謀雄偉非常之士,卻不用于時”的一句是
A. 從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顛倒而不厭
B. 當其極飲大醉,歌吟笑呼,以適天下之樂
C. 北渡河,東之濟、鄆,無所合,困而歸
D. 聞東南多山水……甚可壯也,遂欲往游焉
4. 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作者認為,天下太平日久,那些有才能的人往往蟄伏不出,必定有老死而不被世人發(fā)現(xiàn)的,想要訪求他們,與之結(jié)交而不能。
B. 作者寫石曼卿胸懷開闊有大志,其才能雖然無處施展,卻也不肯委屈自己遷就別人,反而縱情飲酒嬉戲,其目的是為了寫秘演。
C. 曼卿與秘演都是奇男子,都喜歡做詩自我娛樂,當時的賢士都愿意跟他們交游,作者看到了他們從壯年到衰老的過程。
D. 秘演胸中雖有浩然正氣,但既已入佛門,也就無可用之處,只有他的詩歌能夠流傳于世,可他懶散而不愛惜,以致弄丟了書箱,只剩下三四百首詩。
5. (1)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浮屠秘演者,與曼卿交最久,亦能遺外世俗,以氣節(jié)自高。
②于其將行,為敘其詩,因道其盛時以悲其衰。
(2) 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
夫 世 之 迂 闊 孰 有 甚 于 予乎 知 信 乎 古 而 不 知 合 乎 世 知 志 乎 道 而 不 知 同 乎 俗 此 予 所 以 困 于 今 而 不 自 知 也(《贈黎安二生序》)
【參考答案】
1. C (雅:典雅)
2. B (“而”表轉(zhuǎn)折,意為“卻”。A項的“以”,前者意為“憑……身份”,后者意為“因為”;C項的“因”,前者意為“通過”,后者意為“沿襲,繼承”;D項的“乃”,前者意為“竟”,后者意為“才,于是”。)
3. A (A項在原文中是描述曼卿的。)
4. D (“以致弄丟了書箱”與原文不符,原意為“打開他的袋子”。)
5.(1) ①和尚秘演,和曼卿交往時間最久,也能超脫世俗,以講求氣節(jié)來自守清高。
②在他臨行之時,我為他的詩集寫了序言,借此稱道他的壯年并為他的衰老而悲哀。
人大附中鄭州分校高三-4班
丁云鵬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忙碌了一天,在皓月當空的晚上,斟上一杯茶,擁著一本書,坐臥在竹椅上。茶香滿溢,芳香襲人,在文苑小徑上把心情放松。
讀書是一種寧靜,一種心境,沒有雜亂,沒有紛擾。在書中我們可以誠邀李白,相約杜甫,漫步詩琳中,享受松濤,感受竹風。
從書中我看見了蘇軾正駕著一葉扁舟游于赤壁之上。山間清風,江中明月,飲一壺美酒,悟一生真諦。蘇軾從中悟出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與豪氣。
從書中我聽見了李后住在夜深人靜的庭院深處才敢吐出的那聲重重的嘆息,“問均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痹谀抢渎淦嗲宓募竟?jié)里,李煜喝下了那杯為他預(yù)備已久的毒藥,但阻擋不了李后主用才情創(chuàng)造出來的真正的永恒。
從書中我聞到了柳永那曉風殘月,執(zhí)手相看淚眼的味道,更有那“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那刻骨銘心的誓言。
然而現(xiàn)在的世界像是一條奔流的河,攜帶著人們冷漠疲憊的眼神向前奔去,因為走得太快,人們根本看不清身后的風景,人們也遺失了書,遺失了讀書的環(huán)境、讀書的心。
“沒有了書,這個世界一片荒蕪?!?/p>
秋葉隨風而落,那曾經(jīng)高掛枝頭的驕傲也隨風而去。時代在變,人也在變,為什么現(xiàn)在的我們對古人所描摹的風景視而不見,為什么現(xiàn)在的我們對那青山碧水間的瑯瑯書聲聞之不理?
1、式微
“式微”是《詩經(jīng)》中的篇名,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式微式微,胡不歸?!币院缶统S谩笆轿ⅰ北磉_希望歸隱田園的心情,或借指隱居生活。如王維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仗侯荊扉。稚雒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p>
2、采薇
《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后來“采薇”就借指隱居生活。孟郊《感懷》(之五):“舉才天道信。首陽誰采薇。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焙髞硪脖憩F(xiàn)堅守節(jié)操,如文天祥《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饑死真吾事。夢中行采薇。”
3、桃源
“桃源”一詞出于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文中謂一漁夫從桃花源進入一山洞,見秦時避亂者的后裔居住其間,“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后人就多以“桃源”指避世隱居之處。
如李白《古風》中旬:“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比缜赜^的《踏莎行,郴州旅社》:“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自然“桃源”的作者陶潛以及他的詩句中相關(guān)的事物也成了隱逸之意象,如高適《封丘作》:“乃知梅福徒為爾,轉(zhuǎn)憶陶潛歸去來?!蓖蹩兊摹肚镆瓜灿鐾跆幨俊罚骸氨眻鍪|藿罷,東皋刈黍歸?!?“東皋”暗用陶潛《歸去來辭》中“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
4、白鷗
白鷗的習性是居于海邊。那里云水相連,清凈清新,又遠離塵世,是修身養(yǎng)性很好的去處,因此成了隱士棲居的地方。成了那些向往恬淡生活的文人墨客的伊甸園,自然純潔、自在的“白鷗”也就成了表達歸隱的意象。
如黃庭堅的《登快閣》:“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迸c白鷗訂立盟約,強烈表達了詩人欲居水云之鄉(xiāng)歸隱之意。
5、扁舟
“扁舟”出自春秋時期,范蠡功成辭官乘舟泛五湖的典故?!妒酚?貨殖傳》中記載:“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后人常以“扁舟”表達歸隱之意。
如李商隱的《安定城樓》:“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之外盡汀洲。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唇來更遠游。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鴆雛竟未休?!崩畎滓舱f過:“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宣州謝胱樓餞別校書叔云》)
6、白云
齊梁隱士陶宏景曾對齊高帝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睆拇松街凶栽票愠闪穗[者居處的標志,,清高風度的象征。如王維的《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志的時候,以“白云無盡”加以勸慰,希望好友看淡利祿: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己對無名無利的隱居生活的向往。再如李白《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人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蘿衣,白云堪臥君早歸。”該詩更是不厭其煩地提到“白云”從而表達了李白更強烈的歸隱之意。
7、垂釣
“垂釣”語出東漢嚴子陵垂釣富春江的典故。嚴子陵和劉秀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劉秀稱帝后多次邀請他做官都沒有答應(yīng)。后來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他終于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于富春山下,每天在那里垂釣?!按贯灐币簿统闪穗[逸的象征。如王維《青溪》:“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笨梢娫娙税涤脟雷恿甏贯灥牡涔?,表達了他想把青溪作為隱居的歸宿之意。寫得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8、漁歌
《楚辭,漁父》有如此記載:“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日:‘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瓭O父莞爾而笑,鼓而去,歌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烊?,不復(fù)與言?!弊源恕皾O歌”就成了隱逸的象征。如王維的《酬張少府》:“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君問窮通理,漁歌人浦深?!?/p>
“漁歌入浦深”實際上暗用了《楚辭?漁父》的典故。聯(lián)系上文來看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么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含蓄而富有韻味。
9、山、水
陶淵明《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經(jīng)阿曲伯》中有這樣的句子:“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彼魍赀@首詩之后就辭職隱居了?!吧?、水”本來就是遠離塵世、修身之佳處。有了他的影子。自然更成了隱士理想的棲息之地。如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移家雖帶郭。野徑人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坶T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焙蠖浜唾Z島的《尋隱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恰為同趣。詩中雖’未出現(xiàn)陸羽的形象,但說他整天流連山水,就很好地從側(cè)面烘托出他不以塵事為念、高人逸士的襟懷和風度。